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化学性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4 16:04: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化学性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化学性质

第1篇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药品: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核外电子总数是__,最外层电子数是__。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__。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和__。

4.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O2B.N

C.2HD.C

5.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稳定性B.吸附性C.可燃烧D.还原性

6.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A.H2和O2B.H2和CO2

C.C和H2D.C和O2

附2:课堂练

7.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前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后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

8.已知碳的某种氧化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该氧化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9.在C+CO22CO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A.CB.CO

C.CO2D.C和CO

10.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生成

,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该黑色粉末可能是[]

A.木炭粉B.氧化铜粉末

C.二氧化锰D.炭粉和氧化铜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6642.稳定增强3.COCO2+2+44.D5.B6.C

7.2C+O22COC+CO22CO可燃还原

8.1∶2CO29.A10.D

附4:随堂检测

1.用墨书写和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也不易褪色,这是因为[]

A.墨是黑色的,颜色深,褪一点色不明显

B.墨跟纸张发生了化学反应

C.字画上的墨迹干后,不易起变化

D.常温下碳(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2.碳在氧气中燃烧[]

A.只生成二氧化碳

B.只生成一氧化碳

C.既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又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D.既不生成二氧化碳也不生成一氧化碳

3.在C+2CuO2Cu+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第2篇

关键词:辩证观点;化学教学;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7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8

我们知道: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1]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基地。然而现实生活中笔者看到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动机水平在逐渐降低,能力发展进入高原阶段,教学方法的固化和教学内容的窄化使他们早早进入教育生命的“倦怠期”。

最近观摩了一次化学评优课,课题是《金属的化学性质》。评比中,有位老师表现非常突出,但最终没能拔得头筹,只因为授课过程中他指着铁和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试管中的液体强调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但事实上,由于氯化亚铁容易被氧化,此时试管中液体的颜色已不是浅绿色了。科学性的错误导致了该参赛老师的失利,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初中老师关注高中化学,在必修1的专题3的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与应用》中就能找到正解。

此课令笔者感触颇深,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听课中,愈发觉得初中化学老师有必要学习一些高中化学知识,以下与化学同行做点交流。

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专业成长之必要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课本,掌握重难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身为教师,要使学生信服你,你必须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样的教师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如果一位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尽只讲些物质性质,写些化学方程式,然后就是无休止的做练习题,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学化学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反之,要是一位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谈笑风生,幽默有趣;课后对学生问的各种问题能快速、准确地回答,那么这个教师肯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2]

有些初中化学老师常常自诩选对了专业,认为比起语数外等主课老师,年年都在初三教化学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然这样的老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他会和学生强调明矾的净水原理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吸附杂质,使之沉降,至于这胶状物其实是明矾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的Al3+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胶体,也许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并不知晓,因为只要让学生背熟书上的原话,应对中考是没有问题的。诚然,中考是不会考查胶状物,但我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此如何践行?再如,化学教学要使用规范的化学术语,但是一些初中化学老师为了逼迫学生、诱导学生背诵化学式,教学生用读“元素符号”的方式读化合物,碳酸钙称之为“CaCO3”,氢氧化钙称之为“Ca(OH)2”,化学式是背下来了,用化学式来读物质名称也顺嘴了,坏习惯也就养成了。在高中听课的时候,学生也就会对规范的化学用语有一个较长的排斥过程。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课程模块。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化学课程模块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拥有一桶水已是远远不够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无点墨心常怯”。初中化学老师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可以充实自我,而这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教师应当确立自己的成长规划,应该有自身独特的成长个性,自始至终把读书、育人、求索作为自己成长的三大基石。

二、不当蜡烛,学做太阳——教师角色调整之必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把教师比作“蜡烛”,蜡烛总是照亮别人的同时毁灭自己。然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教师理想的高低往往影响着学生的成材高度。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再作“蜡烛”而应该学做太阳,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自身生命的觉醒者。只有生命澄明,浑然自觉,具有了太阳的光辉,才能以己之美造他人之美。

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于是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45分钟后就是大“句号”,头脑中很少有“问号”,更谈不上思考。

上学期听了这样一堂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第1课时,内容是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执教老师在演示(第48页和49页)[实验10-1]时,“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现象非常明显,但是没有成功地看到“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变蓝色”的现象,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告诉学生“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这个结论。事实上,类似的“意外”在其他化学老师的课堂上也在发生,他们以种种理由搪塞学生,或干脆就不做这个实验,只告诉学生结论,这种空口说白话的行为,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师们的心病,但鲜有人去思考,去解决。且在教学中发现放置在试管架上的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后红色又褪去了,有些学生也注意到了,但执教老师没有留意这个教学生成。这样的一堂课,且不说其他问题,教学达成度已然是不高的了。而以上两个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初中化学知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前者我们不妨借鉴江阴市临港新城实验学校的姜跟华老师在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吴星教授的启发下试验成功的五种石蕊溶液的配制方法(详见《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5期)。后者就需要我们的初中老师去学习一些高中知识,从而知道控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是关键。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正认为,思考是“在宁静中找智慧,”他说,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由此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思考。以谋生为手段的教书匠,常常不思而教,就像蜡烛,燃尽了就没有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思考”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思考”来激发自己去永恒进取,去成为太阳,不仅给学生以知识,同时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研读教材,把握课标——教师教学研究之必要

课标版的中学化学教材全套一共十本,其中初中两本、高中八本。初中部分:分为上下二册,共十二个单元。高中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二个板块。必修1、必修2。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选修六《化学实验》。教师仔细研读教材,进行教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从行动中总结出经验,将经验升华为思想,可以促进教师思维的发展,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仔细研读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可以看到编者以实验为纲领,指导学生来学习化学,让教师演示实验、带领学生实验,让化学教学在实验中进行。高一开始上的化学实验课,涉及的基本操作溶解、蒸发、过滤、沉淀、蒸馏、结晶、萃取等,都需要实验来加以验证。学生对实验的领悟难度很大,比如蒸馏操作的步骤、蒸馏装置的特点,是需要反复强调、提问、讨论、启发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这之后,必修2专题三的第一单元中再次涉及到蒸馏操作,而在这之前,初三化学的上册第四单元中水的净化方法就已讲到蒸馏,且教材安排了用简易装置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有些初中化学老师在教这一内容时由于时间问题,往往以一句“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操作”带过,实验不做,原理也不讲,无形当中加大了初高中衔接的难度。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不只是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初中化学教师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初中化学老师熟悉高中化学,特别是必修1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初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处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可以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时可以适当的进一步扩大。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西方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成就与理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而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初中化学教师学习高中化学的必要性还有很多,学习,应当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

第3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13-01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多次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也多次说:“初中属于基础教育,要从青少年学习的心理出发改革教学。最有效之方法是在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我们如何依据实际,培养学生学习之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呢?

一、通过动手动脑的化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实验对感官刺激较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生耀眼的白光;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纯的氢气点燃后会发生爆炸;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紫色火焰;带火星的木条伸人氧气瓶中复燃;pH试纸遇到酸(或碱)显出不同的颜色;氢氧化钠溶液滴中加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逐滴加入盐酸,红色又渐渐消失。这些神奇的变化和现象,都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从而由好奇心引起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传授新知识时用好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作助手参与到实验中来,亲自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对于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教师可一边实验,一边指导学生观察,再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教学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验证知识的演示实验,可在讲完新知识后进行实验,增加学生的直接感受,触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先利用挂图,讲解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教师实验时,由于兴趣浓,情绪高,而印象深,提高了堂课的效率。

学生实验是最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习惯的实验形式,新课程关注过程和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特别浓,一听说上分组实验课,学生们都会雀跃而起,哪怕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愿放弃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并利用好传统的学生实验,还可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满足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动手欲,使他们的兴趣得以延伸,持续。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教师再演示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获得结论。

学生实验是在实际情景中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探究,寻找答案。学生实验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形成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上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们还可将部分演示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设想、大胆预测、大胆实验,使实验内容变得更加新奇,更加有趣,使其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建立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自已找来各种金属材料,拿到课堂上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形成对物质的科学认识。

二、通过先进教学手段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可通过FLASH动画展示:“屠狗洞”的传说,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就会使人或动物窒息甚至死亡。物质微观结构的内容比较抽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播放“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微观过程的动画,可以使学生领略神奇的微观世界,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在学习天然气时,向学生展示矿井“瓦斯”爆炸的照片,讲生铁和钢的冶炼时,播放钢铁厂炼铁和炼钢的视频片段,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努力创设兴趣情景,使化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中。讲到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时,让学生联想农村造房子时石灰池上层清液的表面有一层薄膜,从而加深对C02+Ca(OH)2=CaC03+H2O这一反应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为什么新粉刷的墙壁逐渐变得坚硬。在学习铁生锈的条件时,课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不同环境下的铁制品表面的变化,带着疑问走进实验室,通过各小组的实验探究,总结出铁生锈的相关条件,课后让学生再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铁制品,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为什么商店里出售的铁钉、螺丝表面要特意涂上一层油,有些铁制品表面要刷油漆,有的表面镀上其他的金属。

第4篇

一、用精彩的化学实验“勾引”学生的直接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精彩的化学实验最容易在第一时间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直接兴趣。为此,在第一堂化学课《序言》的教学时,我们不必急于首先讲解教材内容,而可以用“镁带的燃烧”、“溶液的变色”、“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魔法”般的化学实验,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然后再进行课本内容的讲解,想让学生不专心都不行了。

教师除了要为学生做好演示实验之外,更应该创造条件开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起手来,让他们在实验中真正感受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验,让他们利用废旧物品,变废为宝进行有关验证和探索。课外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始终,所以,化学教师有丰富的实验资源去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

二、用神奇的化学成就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现代化学成就斐然,某些科技成果用“神奇”二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把这些神奇的科技成果结合教学实际不时向学生讲诉或者展示出来,就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和探索的动力,甚至激励他们以后投身科研事业。这些成果,可以直接使用教材提供的,也可以来自其他媒体(图书、报纸、网络、电视等)。比如,用“烧不坏的猫屁股”介绍高分子绝热材料,并引申讲解这种材料在航天领域以及民用建筑、车辆上的具体应用;用“水中的鸟笼”介绍隔水透气材料,并展望这种材料在工农业、国防、日常生活上的应用(如做成不怕水的衣服、不需要携带氧气的潜水艇等)。

初中化学还可以用于“借题发挥”的科技成果有:“纳米技术”、“环保技术”、“人造金刚石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中微子通信技术”、“沼气的综合利用”、“硬水的软化”、“海水淡化”、“煤的液化气化技术”、“尾气的转化及回收利用”、“太阳能的应用技术”、“核能的开发利用”……只要教者用心收集,哪怕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素材并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宝贵材料。

三、用幽默的语言提高兴趣、化解难点

初中化学知识多而杂,难点主要集中于化学用语,化合价的理解及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更是难中之难。为了化解这一老大难问题,在化学教学伊始,就可以安排学生背诵元素周期表中1―20号元素名称。为了让学生背得轻松,将这20个元素名称分成四句:“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并指出第十个字和第二十个字恰好都是ai韵母,让学生当成五言绝句来朗诵。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化解元素名称拗口、难读难记的问题,将这二十个字谐音为“亲爱的皮蓬,探蛋仰服奶,那美女归您,流露牙甲盖”,并编出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学生在哈哈大笑中不到1分钟就全部背下来了。这样,在以后进行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与化学式等的教学中简直就是迎刃而解了。

初中化学其他可供幽默的元素:

1.过滤操作中,要求漏斗下端的斜口要紧贴漏斗内壁,让滤液沿漏斗内壁缓缓流下,可以为学生幽默为“卑鄙下流”(杯壁下流);

2.电解水的实验结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管中产生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管中产生氢气,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可以说成是“正养父亲,亲儿养爷”(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3.加热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七个主要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可以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4.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以谐音幽默为“嫁给那美女,心贴昔千金,冯巩赢白金”

5.用现代人的婚恋现状幽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A+B―AB) ――结婚;

分解反应(AB―A+B) ――离婚;

置换反应(A+BC―B+AC) ――第三者插足;

复分解反应(AB+CD―AD+BC) ――姊妹易嫁。

6.催化剂(触媒)的教学,从“媒”字入手分析:催化剂就是化学反应的“媒人”,并将催化剂与现实生活中媒人的特征做一一对照,生动形象地得出催化剂的 “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三个基本特性。

…………

四、用及时的成功体念加强、巩固学生兴趣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版课标;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5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3

由于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在学习、领会并比较后,分析了主要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依据新版课标,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实践、会创造、既能使素质全面发展又能彰显个性的人。而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很多教师会片面强调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别将目录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变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也更加突出了情感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要求,制定化学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例如《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且要通过常见的酸与碱的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迁移能力,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同类问题进行模仿、应用、类推的能力,即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要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及生产应用、与自然环境和身体健康联系起来,由此让学生感受或体验酸与碱的有关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实现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在目标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将三维目标单独设立也可以进行整合设置,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体验性学习目标在认知过程中就能够同时得到实现,避免简单的说教,重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运用新课改经验,创设高效的化学课堂

新的形势下,各地的中考方案不断变化也各不相同,部分地区的化学中考分值的降低,也更加导致了初中化学的课堂时间越来越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高效的化学课堂,即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高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有志定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教学中只有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创设高效的化学课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上好化学入门课。化学课开设之前,学生对化学的一点认识大多是听来的,因此很多同学对它是怀有神秘感和期待感,此时我们如果能利用好这样的影响,加以适当引导和科学的指导,对于后续的教学和学习都是极为有利的。他们不仅对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理,对授课的教师也想急于了解和认识,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始上课时和同学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调起学生的胃口后并不需急于去讲清楚化学是什么、它研究什么、学习有何作用、怎样学好它等问题,而是通过“清水变牛奶”、“棒生白烟”、“小蝌蚪找妈妈”等有趣而神奇的实验把学生领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这对今后的化学教学工作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其次是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对于刚刚迈进化学之门的初三学生来说,一次简单的实验、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特别的变化都会吸引他们,他们会问:这是什么?这为什么?许多化学老前辈和卓越的化学教师都一致认为,化学实验能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并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防止学生只对化学实验感兴趣,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将暂时兴趣转为稳定兴趣,将部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上好每一次学生实验课,注意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鼓励学生完成可以在校外或家庭中完成的家庭小实验,争取有更多机会让学生动手,以提高兴趣并培养能力。

另外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是否得法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关系极大。化学教师要成为该学科教学的专家,不仅要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化学知识,而且要能通晓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这样才能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一个教学方法好的老师,不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很多同学的终身学习的影响都很大。教学中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而掌握新知识,并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要创造条件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

总之,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在基本理论部分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改变为“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利用素材创设学习情景;在内容标准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因此在教学中,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在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部分将“初步学习”改变为“模仿操作、初步学习”、将“初步学会”改变为“独立操作、初步学会”,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联系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与学习中养成科学态度并获得科学方法。从模仿到独立操作,要更加注重实验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功能。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去完成,能有机会让学生见识的一定要创造机会。例如,在活动课上我们曾经带领同学们测定水质的污染,在上这节活动课以前,我分别从化肥厂、化工厂、深井以及校内河中取了水样,课堂上首先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阐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保护已逐步被全人类所重视,并投影出一些湖泊受污染前后的比较的画面。随后我让同学们先观察各处水质的颜色、浑浊程度;打开瓶塞闻其气味;再用pH试纸分别测定各种水样的pH值,测定以后大家一起来小结各区域水质情况,并让同学们展开讨论,针对污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以全体同学的名义分别向有关部门发出了倡议书,动员人人都来保护环境。这样的活动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开展了多次,并将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如自制实验用品制取二氧化碳、会“跳舞的鸡蛋”比赛、熄灭燃着的蜡烛方法PK、生活中的指示剂展示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又能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尝试多渠道,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初中化学教师的角色不同于其它年级的化学教师,更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师,大多数教师从工作的第一天到以后工作的几十年甚至于到退休前,都在教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因此在长期的教学中,可能有许多教师更加重视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比较忽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在教学方式上,更加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统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缺乏对人类社会最起码的关心。杨叔子也曾经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而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化学史的阅读、化学家的故事的讲解等方法,科学地发掘、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有个性的人文教育的各种活动,增长学生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从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着眼学生发展,加强初高中衔接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低,教学进度慢,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较多的时间反复讲练,因此学生学习中往往是通过机械模仿、重复练习,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和学习远远不能适应学习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的高中学习。现代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内容上了解初高中的相互关联和相对独立之处,把握好知识处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定了基础。新版课标给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此,还有待我们共同深入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袁振国.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德]希尔伯特·迈尔. 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5] 吴星,沈怡文. 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秦波,彭健. 高一化学教学一体化衔接模式初探[J]. 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8)

第6篇

关键词:分子 原子 构成 微粒 化学性质 保持

初中化学中第二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节是学生建立微观概念,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观点去分析物质的构成是整个初中化学中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如果很好的掌握好本节的内容,则顺利渡过难关(初中化学的第一个较为抽象的化学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如果掌握不好则会严重消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部分学生甚至对以后学习化学产生恐惧的心理。

在本节教学中分子是教学中重中之重,其难点不好突破。现行人教版和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只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这样做是为了降低教材的难度,使学生易于理解抽象概念。但实际教学中必须在教材概念的基础上要有所提升,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多更好的分子与原子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和联系。那怎样提升到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教学难点呢? 我又是怎样突破分子概念这个教学难点的呢?下面我就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认为用三个环节逐层教学能使学生较为容易的建立分子的概念。

教学时,首先第一环节利用教材演示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知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例如实验,在手帕上洒上香水绕教室一周,给水加热蒸发变成水蒸气,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而不接触,有白烟生成。生活实例中,花香四散,做饭时闻到饭菜香味等,这些例子都能使学生很好地感知到分子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第二环节,如何突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难点。首先我让学生举例一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学生能回答的有常见物质氧气,水,二氧化碳,氮气,酒精等这些物质都是由分子的。接着我问:“就那氧气来说,氧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前面已学过)”,学生回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我紧接着问:“同学们,请你们们想想氧气具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这个化学性质是由哪种微粒来体现的?”这是学生们迟疑了一下,有些学生回答是氧分子,有些学生回答说是氧原子。我紧接着又问,“到底氧分子呢还是氧原子来体现氧气化学性质的?”我这么一问,此时有些学生也彻底弄不清楚氧气的化学性质究竟是哪种微粒体现的。这时,我看着大部分学生疑惑的目光,因势利导,在黑板上醒目地写出O2,H2O,CO2三种物质的化学式,我问学生,“水,氧气,二氧化碳这三种物质都有共同的原子,哪是什么原子呢?”学生对比一看回答是氧原子。我问学生“虽然H2O,CO2中也有氧原子,但H2O和CO2有支持燃烧的性质吗?”学生答没有。“那你们现在回过头来说说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氧分子还是氧原子来体现的?”这时,大部分学生能回答是氧分子体现氧气的化学性质,仍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似乎还没有完全理解。我又用CO2举例子,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性质,是哪种微粒来体现的?为什么不是碳原子和氧原子?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又是“谁”来体现的…就这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了。

第三环节,在上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怎么样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转化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问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呢?学生回答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少数物质是由原子和离子构成的。我又问学生,那么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例如Fe,C,S,Si,Hg,Cu等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还能由分子来体现吗?学生回答不能,我问“为什么呢?”学生答“因为这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我问学生,“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是谁来体现的?”学生答到“原子”。

第7篇

关键词:化学知识;旧知识;新知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化学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化学相较于初中所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此,教师必须要深刻探索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化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促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一、重视初中化学知识的复习,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内容有许多是相关联的,故而,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复习以前的初中化学知识,以此为衔接点,进行新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讲学时,应仅仅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能够对以前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回忆,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在初三的时候曾经学过金属和金属材料,我们知道了金属的化学性质,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些话语进行新课导入,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

二、注重化学知识的局限性,不同阶段的化学知识进行适当教学

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与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还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的,由此,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学习中,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对此,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应对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内容有些还不够全面,以至于到了高中,其一些化学知识有一些偏差,也就是说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的概念以及原理不一定相符,倘若教师不能进行一些讲解,学生很可能产生疑惑,从而难以正确学习这些知识。比如,在初中化学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定义是分开学习的,而到了高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能单独存在的。由此,教师就需要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进行相关的讲学。

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对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可能还存在不足,但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与建议,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化学水平。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学生兴趣 教学质量 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可塑性较强的时期;作为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段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一、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粉末完全变为红色物质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一灯—灯一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例如学习了着火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坚持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就是讲解、释疑,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和学生都可讲。学生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既可以反映出学生不解和误解之处,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综述能力,对学生思维、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好处。教师讲,要精讲,既要讲清重点、难点,又要讲得透彻、精辟;既要帮助学生解疑纠错,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又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培养能力。

练:就是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巩固知识和发展智能的途径。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应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形成性练习,如口答练习、笔答练习、实验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消化和活用所学知识的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审题能力、思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练可以反馈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练,对教师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吸收学生中的创见、做到教学相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熟练规范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学生按照“反应前一反应中一反应后”的顺序有步骤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观察,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例如:在讲氧气的检验时,我没有先讲检验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检验氧气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

转化成对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增加自主实验内容。把课堂上的一些实验让学生动手时,学生的兴趣浓厚,实验结束时,往往意犹未尽,必要时教师可顺着学生的热情,补充一些自主实验,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注重因材施教

首先,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学习方法、努力程度也不一样,导致学习成绩有优有劣。比如,当学生学到元素、化学方程式计算、溶解度计算等分化点时,一部分学生就会掉队,这时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他们学习不感到吃力;其次,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要求要适当,要让学生感到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这样学起来才有兴趣;再次,要因材施教、实行个别正当差异,对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辅导,对不爱动脑的学生连续设问、引导思考,对贪玩的学生定期检查作业,对启而不发者耐心讲解等等。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对此学科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才会热爱化学学习,才会勤学好练、刻苦钻研,才会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也才会真正地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林宇翔,化学微型实验及教学研究 [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巧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有趣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持久,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巧记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编顺口溜记忆法

初中化学中有不少知识点容量大,记忆难,而且又常用,但只要编成合适的顺口溜,就能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记忆任务。如:初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准确记忆27种元素符号及相应名称。我给学生编写了这样的顺口溜:

O 氧 H 氢,N 氮 P 磷;

Cu铜 Au金,氯Cl Zn锌;

C 碳 I 碘, Pt铂 Ag银;

F 氟 Fe铁,Hg是水银。

Ba钡 Ca钙,Ne氖 He氦;

Mn锰 Mg镁,硫为S 硅Si。

K钾 Na钠,Al铝 Ar氩。

又如:化合价是学生熟练、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前提,而教材中的化合价表却很杂,学生很难找出规律。我把元素常见的化合价归纳起来,编成了如下的顺口溜――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钙、镁、(氧)、钡、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要记清。(注:括号表负价)再如:“酸、碱、盐溶解性表”是学生正确写出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先决条件,而教材中的表只是以阴、阳离子的形式给出,不适合学生记忆。我作了如下归纳:“钾、钠、铵、硝溶水快,硫酸盐除钡、铅、钙。盐酸盐除银、亚汞,其它盐类均不溶。”这样,就把这些常见、常用的基础内容很容易地让学生记住并掌握了。

二、谐音记忆法

利用谐音可以将无意义的内容,转化为有意义的内容。从而学生能将无意义记忆转化为有意义记忆,识记起来更快、更牢。例如:地壳中含量前十位元素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大纲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前四位,于是我利用谐音编成“养闺女贴盖,哪家没青菜”这样就顺利完成任务了。又如:电解水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正、负极产物。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学生就这样记,很容易混淆,我利用谐音编成“敬养父亲”。还有: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有七个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可谐音记忆成“茶庄定点收利息”。

三、趣味记忆法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如:大纲要求准确记忆九种原子团所带电荷及化合价――

NH4+、ClO3-、OH-、MnO4-、NO3-,

MnO42-、SO42-、CO32-,

PO43-

我先按这样的顺序排好,然后编成“安录青(注:仿安录山之名)发高烧,猛流汗(碳),请人(磷)来治”这就可以找出规律了,位于第几就带几个单位负电荷(注:只有铵根离子带正电荷)。

四、对比记忆法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如: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往往搞混淆。

CuO + CO――Cu +CO2

CuO:失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仿照O2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CO:得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又如:酸、碱的概念记忆。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五、联想记忆法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如:一氧化碳、碳的化学性质很相似: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在点燃可加热的条件下都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六、关键字词记忆法

这是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知识点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体。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二不变)这一催化剂的内涵可用:"一变二不变"几个关键字来记忆。

七、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

例如:记各种酸的性质时,首先归类,记住酸的通性,加上常见的几种酸的特点,就能知道酸的化学性质。即:1.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 与活泼金属反应。3.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 与碱反应。5. 与某些盐反应。同样的办法就能快速记忆碱的化学性质。

八、知识网络记忆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