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04: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内部审计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风险 内部控制 采购支付循环
随着我国管理体制、模式的转型,以及与世界审计观念的接轨。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及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部门,应不断更新内部审计的观念与方法,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提升到基于风险的内部审计模式。
在此模式下,首先管理者要平衡风险与执行控制风险的成本。内部审计师根据设定实质性错误的标准去确定审计证据的范围。在设计及评估内部控制之前,内审师应先对组织的固有风险(潜在的欺骗行为及在财务报表中严重的实质性错误)进行评估。评估固有风险的因素包括高级管理者的经验和技能、一般经济状况和组织所处的行业情况等。若固有风险比较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设计与评估必须很好,才能防止实质性的错误。
审计师检查内部控制作为审计的一部分,以决定涉及到交易的信息的可靠性。根据COSO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sations)定义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被组织的领导,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所影响,是被设计用来提供合理的保证,以实现以下的目标: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从法律和规章。
内部控制有五个部分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
从90年代起,内部审计开始注重过程和系统而不是交易,并帮助管理者进行合作,而不是给管理者找问题。
风险被定义为某个事件或活动极大的影响了组织实现它的目标的成功和执行它的策略的能力。
管理层不仅要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要提供保证所有显著的风险已经被有效的检查过了,风险已经被完全有效的管理了,并且风险管理程序是适当的,合适的。
基于风险的审计,简单的说就是去审计对于你的组织最重要的实务(最重要的实务,就是那些会产生最大风险的地方)。基于风险的审计是一个过程。始于被审计组织的目标,然后转向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风险,最后消除这些风险的过程。因此基于风险的审计是一个演进,而不是一个变革。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一:账面审计
早先传统的方法强调详细的账面审计。
阶段二:以系统为基础
此阶段强调对系统和流程的审计,而不是去审查大量的交易。
阶段三:以风险为基础的方法
强调整体和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仅关注控制和寻找影响目标的威胁。
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审计标准402,(AASB2000),对风险标准的定义,风险是正在发生的某事将会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种可能性。
传统的组织是以功能角度设计的。被等级化设计的组织有清晰的组织结构,包括功能划分,报告责任被清晰定义在这些的功能里。组织被部门化,且基于不同的功能。例如组织的部门可能包括财务部,只负责组织财务活动的记录;生产部,只负责生产货物。基于功能的组织,各部门之间是独立的,财务不涉及到销售,生产也不涉及到销售,没有为实现组织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合作及沟通。类似于我国建国初期的组织企业模式。
以某事业单位为例,该单位审计处对采购支付循环的内控及风险评估:
当风险被识别在风险评估阶段,控制活动是管理者或内部审计师对风险的对策,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控制活动主要分为五类:
第一,职责分离。资产的采购,交易的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存所涉及到的人是否被分离。如果没有健全的职责分离很容易使个体进行犯罪并能掩盖他们的行为。
第二,在此采购支付循环中,要求分离资产的保管工作与资产清点记录工作,否则将造成资产盗窃并更改记录的可能性,因此要求后勤处安排不同的人负责保管资产和资产清点记录工作。
此循环中,采购单记录被保存在不同的部门,如果只有一个部门拥有并保管记录,会造成更改记录的可能性。
第三,恰当的交易授权。授权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在一般的授权下,管理者建立了一般规定去指导一般授权以便批准在上限之内的交易。特殊授权被应用到特定的交易,比如金额巨大的采购,管理者将亲自审查批准。
第四,对于资产和记录的保护。只有授权的人才能保管和接触资产以及记录文件。
第五,独立的检查及核实。最后一个控制活动是对上面4个控制活动的持续和仔细的检查。负责内部核查程序的人员必须独立于最初负责记录这些数据的人。
基于风险的内部审计方法中,审计师要使用控制测试,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分析性程序,账户的详细测试四个工具去测试控制有效性。
第一,控制测试。询问适当的员工;检查文件,记录和报告;观察与控制有关的活动;审计师重新履行控制活动去检查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一个用来去测试直接影响财务报表余额正确性的货币性错误的程序)用来决定对于每一个交易是否与交易有关的六个审计目标都被满足。
第三,分析性程序涉及比较被记录的数目与审计师期望的数目。
第四,账户的详细测试强调资产负责表和损益表的期末的总账余额,比如确认应付账款,现场核查存货以及卖家的应收账款申明。
在此循环中,重大的风险通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所识别,并在控制活动中所处理。最后通过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监测测试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Arens, AA, Elder 2008,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12th edn, Pearson Education, New Jersey
[2]Robert Knechel, W 2007, Auditing: Assurance & Risk, 3rd end, Cengage Learning, Stamford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牛波.对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中国审计.2010年第4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177
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中,内部审计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进一步实现。通过风险管理、风险审计等不同形式的参与,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的规避,保证企业经营业务的正常开展。而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风险管理审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方法展开了全面探讨。
1风险管理审计
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应对)三个方面,因此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和监督,即评价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1)审查与评价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部门需审查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是否健全,风险管理措施、方法与程序是否合理,风险预警系统是否存在及有效等方面,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2)对风险识别进行审查与评价,保证识别方法的科学性。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环节尤为重要。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风险识别,并采用科学的审计程序予以风险识别。
(3)审查与评价风险评估过程。《风险管理审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与评价风险评估过程时应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程度和风险发生的频率。
(4)评估风险应对,及时予以改进。在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审查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予以解决,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在严格遵守审计程度的基础上,严格审查风险应对方法。
2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的影响,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账户余额的风险,职业界开发了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的出现使传统审计弊端得以有效避免与处理。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审计模型作为重要基础,并严格遵守系统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分析,通过“战略分析-经I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使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风险相联合,进而便于审计师从根源上发现会计报表错误,逐渐成为新型审计方式。
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审计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且两者都需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内部审计可以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参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改变了传统的审计以检查历史账簿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提出建议和意见,所进行的仅仅是事后的评价和反馈,关注的是企业的过去而不是未来,忽略了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内部审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避免只注重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审计结论脱离经营目标,有助于将错报与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相联系,从而恰当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3控制自我评估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师应该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对组织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的健全性进行评价。内部审计师可以应用控制自我评估项目收集关于风险和控制的相关信息,在审计计划中强调高风险的异常领域,并加强与经营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工作小组的合作。”控制自我评估(CSA)是一种自发的评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和工作小组直接参与到对现有控制有效性的判断和监控中去。对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管理控制风险的工具,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对风险进行控制。对管理者而言,CSA既反映当前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加强了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使内部审计人员充当了独立的问题发现者及推动公司改革的使者。在实践中,控制自我评估方法灵活多变,可以采用协调小组讨论、调查和管理人员分析等方法。
4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 Scorecard,BSC),又称综合计分卡,通过财务、客户、内部运作流程及员工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管理企业业绩。平衡计分卡的问世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促使企业从不同角度全面、平衡地审视自身业绩。
企业的愿景是为股东持续创造价值,而财务维度是平衡计分卡的归宿,更是平衡计分卡的焦点所在,可以为企业运作提供最终的结果信息,并直观地衡量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愿景具有一致性,但是其无法直接产生营业收入,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因此无法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严格对应。然而,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改善内部审计业务流程、控制审计成本、持续对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能力的培训,满足董事会、管理层的需要,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这与平衡计分卡综合分析四个维度,有组织地评价企业经营并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调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因素参与风险管理。调整后的四个维度分别为:
(1)财务维度:①内部审计是否减少了风险造成的损失;②是否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作业;③直接和间接审计成本;④是否提高了企业其他部门的生产效率。
(2)董事会、管理层和审计客户:①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满意度;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满意度;③预测信息、发现问题和反馈问题的及时性、准确性;④内部审计被投诉的次数。
(3)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流程维度:①工作流程的准确性;②对客户要求的反应时间;③主要审计建议的数量;④已采取的改进审计质量的措施;⑤审计问题的重要程度。
(4)内部审计学习与发展维度:①参与风险管理的审计人员数量;②拥有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的百分比;③内部审计人员的满意度;④参与风险管理的审计人员的年培训时数。
(上接P165)3小微企业营改增应对措施
31提高企业整体对营改增的重视,尤其是发票管理
营改增对企业来说不仅是税种的改变,财务的改革,其实际上对公司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影响,但多数企业管理人员会有一个错误观点,认为财务部门注意就可以。所以在营改增的大环境下,除了针对财务税收进行相关细节项目的改变,例如,申请增值税专用票据代开发票的财务流程设计等。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对自身建设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及时地总结、归纳和分析,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升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良性发展。
32进行纳税筹划、财务风险防范
对于新纳入营改增范围的小微企业营改增相关政策还是比较新的改变,还没有被人们完全熟知和运用,且该政策包含了不少全新的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因此,企业相关人员,尤其是财会人员应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对营改增政策的学习和掌握,及时地关注政策的变化和优惠政策的出台,提高纳税筹划意识,充分地利用政策优惠,利用合理、合法的手段为企业增加利润。同时,还应注意在享受营改增政策带来优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中所存在的一定的务风险,规范核算和处理流程,防止企业的业务人员虚开增值税发票,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33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配合相关工作
经过调查,多数企业与相关的税务部门有着一定的沟通,但沟通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营改增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扩大,且由地税部门转为国税,一时间国税部门的业务量剧增,申请代开的发票可能就会有所延迟,导致企业有所损失。作为企业应当与税务的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联系,最大限度地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纳税外部环境,来促进企业蓬勃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就现有基础,建立健全相关税制,建立补偿机制,成立相关政策的专门研究部门进行专门的政策研究,力求方便企业,消除税改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4结论
每一次的税制改革对企业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营改增更是如此。营改增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负,也就是希望企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利润,对企业而言是好事。但与此同时也因为是一场改革,对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是一种冲击,要求企业完成相应的产业转型,如果企业不能借助这次改革完成转型,那么企业将会逐渐失去竞争力并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了解并熟练运用营改增政策,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翔浅议“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71-72
[2]何代欣为什么营改增与以往税制改革不一样[J].金融博览,2016(5):34-35
[3]应龙萍浅谈“营改增”政策实施影响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5(12):213
审计的方法与技巧是取得审计证据的关键,它们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和审计成功与失败的风险。而审计事项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审计的方法和技巧也就不同,死搬教条则会陷入困境,甚至出现错误。因此,根据项目的特性选择与之想适宜的审计方法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而这种技巧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必须是从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摸索出来。笔者根据自身的社会实践,结合水利基建项目的特性,归纳出几种水利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的方法,现在这里抛砖引玉。
一、全方位参与法
就水利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对水利基建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适时地提出有利于投资控制的建议和意见,以帮助建设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建设单位管理模式,从而最终达到降低投资成本,规范投资行为的目的。由于水利基建项目具有特定的运转程序,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即不能将每个环节孤立起来,也不能将它们顺序颠倒。因此,开展水利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就必须要求内审人员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全过程参与,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规范,从头至尾地逐一检查与督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该基建项目的运转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才能适时地提出有利于投资控制的建议和意见,发挥内部审计的最佳潜能。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成本控制 效率提高 方法
在一个单位当中,内部审计有着经济监督以及经济评价的效能,它可以使单位相关人员对财经法规以及财务制度进行遵守,避免经济犯罪的情况发生。科学及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对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证实,能够确保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和顺利流通性。然而,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当中,要平衡投入与产出,即要对单位内部审计的效益以及所产生的效率进行考虑,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审计的成本问题,内部审计成本是衡量审计工作水平的标准之一。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对内部审计的成本进行控制就成为了事业单位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现状
(一)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把成本核算有效融入到财务管理当中,加上单位多实行粗放式的财务预算管理,各个部门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往往不能够主动控制审计成本。单位中的内审部门也同样缺乏成本观念,不能够有效结合投入和产出以及成本和效益,单位的审计项目组只重效益而忽略节约成本和工作效率,大搞人海战术,对时间与人力资源造成了大量浪费。
(二)成本预算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当中,成本预算是其经费预算的一部分,然而成本预算在管理上普遍缺乏系统性,不规范以及不全面的管理普遍存在。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单独核算内部审计成本,只是在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当中简单的将办公的费用、资产的购置费用以及人员的培训费用等纳入进来,并没有在成本管理当中纳入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成本,这就使得审计项目对被审计单位的资源进行了大量占用,审计成本也被无辜的转嫁给了那些被审计单位,这就造成了单位中的内部审计成本在管理上不完善,在预算管理当中存在着明显的脱钩情况。除此之外,单位的审计成本预算与审计项目相脱离,在审计成本预算范围当中没有纳入外包成本,审计人员的审计态度不积极,如果遇到有困难的项目往往选择外包,这就在无形当中提高了审计成本。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许多单位的内审部门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人员的年度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审计部门的领导注重项目的完成量,而忽略审计的效率与成本。在薪酬方面,薪酬制度通常只与职称相联系,而脱离了项目成本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采取措施奖惩那些审计成本的节约与浪费,不能够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比较低下,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审计成本。
(四)资源不足和闲置的情况严重
这种情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单位内部审计中的总体资源投入不足,这些总体资源包括资金、人员以及时间等;其二,由于没有准确测算审计项目的工作量以及可以运用的有效资源,在真正落实当中多依照“有则多配”和“无则少配”的要求进行,任务和时间上不相匹配,这就使得资源的闲置情况非常严重。在实施项目当中也存在着调度不当以及分布不均的情况,审计项目审得不彻底、不透彻,没有发挥审计成本的效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成本。
(五)审计方式比较落后
要想确保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有效实施审计程序是良好的手段。然而,在当前的单位内部审计当中,程序太繁琐以及程序僵化的情况普遍存在。通常来说,越繁琐的审计程序就会有越高的审计成本。现如今的单位内部审计方式还主要停留在以往的逐笔检查会计凭证当中,没有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在审计方式上计算机的使用范围相对较低,过多的使用手工审计,使得审计效率日趋低下。
(六)审计人员的素质过低
当前,我国还缺乏有效选拔以及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标准与办法,在选用内部审计人员时不科学。同样,在事业单位当中,选拔审计人员时多还是以经验为先,注重从会计人员当中选派,有着一定的选拔随意性,认为只要接近审计工作,能够做好会计工作,也就能够胜任审计工作。这就造成了单位的审计人员没有一定的审计技能,职业判断水平过低,在审计上耗用的时间比较长,效率过于低下,审计人员过多、人力消耗相对较大,最终增加了审计成本。
二、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策略
(一)以完善管理体制为前提,把审计管理成本进行降低
第一,要整合审计资源。审计成本的高低受审计资源的使用状况的直接影响,因此,当前事业单位控制审计成本的重要手段就是有效结合现有的审计力量和审计对象。在审计计划的管理当中,单位要依照审计工作的目标,突出计划安排中的重点,对年度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予以明确;要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科学调整,对审计力量进行合理调配,有效结合审计人员、项目以及环境三者,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此来对审计成本进行降低。
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要把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给充分发挥出来,积极运用完善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其中节约奖励制度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式。
第三,要编制审计计划。对审计计划进行编制要求要有选择性的安排审计项目,首先,要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部门、资金和事项来展开审计工作;其次,要选择那些能够把审计的影响以及审计的宣传效果进行扩大的事项,尽量不选择那些既花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又没有一定收效的项目。
第四,要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事业单位要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要积极对审计人员的选拔模式进行探索,要把以往以经验为主的选拔模式转变到科学的选拔模式当中来。事业单位可以尝试委托一些高等院校来对审计人员的选拔标准进行制定,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明确,以此来做出科学的选拔。
(二)以控制审计项目成本为基础,把审计的实施效率进行提高
首先,要转变审计方法。在项目审计当中,事业单位要对一些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充分运用,这些先进的审计方法有分析性复核和内部控制评审等,这样可以很好的对审计项目进行控制,以此实现对项目成本以及被审单位配合成本的控制目标。要对现代计算机辅助功能进行充分运用,有效兼容审计软件和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这样就会对审计时间进行大幅度节约,使审计效率得到提高,以此来降低审计成本。
其次,要整合审计资源。事业单位要加强调查与研究,对审计对象以及审计事项的情况进行一个全面与深入地了解,要从审计工作的需求出发对那些合格的审计人员进行选配,争取审计资源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最后,要结合审计和审计调查。事业单位要注重把延伸审计或者调查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审计力量不足的形势下,能够依照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大审查力度。在项目审计当中,要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其他问题可以进行延伸,在对审计质量构不成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做好节约成本的效能。
(三)以强化预算管理工作为目的,对审计支出的规模进行控制
其一,要对预算控制进行强化。事业单位要实行定额预算,依照审计项目来确定人员和时间,然后根据人员与时间的工作量对经费进行确定。另外,事业单位可以依照审计工作的经验,分别定额管理项目的性质、项目的类型以及项目的规模等,以此来对预算编制当中的人为因素进行减少。其二,要对以往的预算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事业单位要在总成本当中分离出审计成本预算,运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控制。要把以往由财务部门行驶“总管”的角色转变成由财务部门负责监督,平行控制审计成本的预算,并辅以有效的奖惩措施,这样一来,既对审计成本的控制难度进行了减少,又对审计部门控制审计成本的主动性进行了提高。
三、结语
在事业单位当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有效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审计成本,由于事业单位在思想意识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审计成本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使得内部审计的效率不高。要想对这些问题进行克服,事业单位要注重挖掘这些问题的根源,积极运用对审计组织进行优化、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对审计项目成本进行控制以及对预算控制进行强化等多种措施,从根本上控制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并切实提高审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嘉颖.正确把握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J].当代经济,2013(07)
[2]侯彦波,张立焕.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7)
[3]姜艳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动因分析及防范路径[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3(04)
关键词:施工项目 内部审计 措施 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审计质量又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声誉,也会影响审计部门的权威和形象,影响到审计部门能否健康发展和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因此,提高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认知度,加强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成为当前施工企业审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大内审宣传力度 提高全员内审认识
(一)当前施工企业项目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
不少企业领导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及企业本身升级的需要。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特别是有一些领导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可以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从而出现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撤并或将其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或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情况,这使得许多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很难发挥作用,认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可有可无的部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上述认识足以说明了施工企业的项目对内部审计缺少足够的认识,使得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很难独立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难以获得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
(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内审的作用应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对于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更不应局限于事后的审计,而更应该关注项目运行的整个过程,在施工过程中起到防范与控制作用,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将对单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风险降到最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
二是微观审计与宏观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项目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
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进行恰当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二、工程收入确认的审计
根据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项目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实际工作中通常项目根据责任预算编制情况确认工程总收入、总成本。财务按照工程进度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
(一)主要问题
1.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工程完工程度可靠性较低,往往与业主批复的验工计价金额有较大差距。如根据项目的不同意图,有的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承包指标、更充分地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可能会多计收入;有的为了以丰补歉、留有余地等目的而少计收入,待工程决算以后再冲回或再计收入,人为操纵损益。
2.业主迟迟不作工程决算审计。如为了拖欠工程款,有些业主几年甚至十年不作工程决算审计,还有些建设单位将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于“在建工程”账户长期挂账,这都给施工企业准确确认收入带来不确定因素。
3.重复确认收入。如当总公司下设多个分公司时,有时几个分公司共同承建一个工程项目,各个分公司会出现重复确认收入的情况。
(二)审计方法
为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应凭借专业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资料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有效率的审计策略和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1.可以通过检查项目累计结转收入和累计结转成本是否基本配比,来发现收入确认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尚未完工的项目或虽已完工但尚未决算的项目,相应调整收入。但是难以判断企业资产负债表日所确定的工程完工程度是否可靠。
2.可以获取以往年度(可取前两年或三年)已竣工决算的工程收入确认的有关资料,将会计账面确认的收入与按竣工决算应确认的收入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收入确认的误差率,作为对资产负债表日收入确认的参考。
3.在审计中,可根据施工项目的规模、繁简程度、施工项目情况以及所编制工程预决算的质量水平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如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与个别审核法等。审计人员应重点检查收入的计算、确认方法是否合乎规定,注意查明有无随意确认收入、虚增或虚减本期收入的情况,及其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偿应收工程款的确认和计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等。
三、工程成本的审计
(一)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主要有材料费、人工费、机械施工费、临时建筑设施费和其他直接费用等。审计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建造合同的甲、乙双方不能及时对账,极易漏记甲方供料成本。
2.企业日常核算管理制度松懈,材料出库、入库的内部控制较薄弱,外购材料不通过出入库手续,直接运抵建筑工地,易导致材料管理和核算出现漏洞。采购数量上不能完全按照定额采购,施工现场经常是按实际需要采购,造成竣工后核算施工图材料用量与实际消耗数量不符,为日后的外审埋下隐患;工人工资结算单不正规,结算依据不足,存在用假工资表套取费用的情况,人工成本核算不准确。
3.有的企业将金额较大的临时建筑设施费一次计入成本费用,水电费用结转依据不足,导致成本费用不实。
4.有的工程项目成本结转的多,收入结转的少,账面反映为亏损,这可能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问题。
5.增加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偷逃税款。
6.利用发放奖金、补贴等名义,处理违规支出。
7.对于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利用各种形式与供货方相互勾结,侵吞企业财产物资。
(二)审计方法
1.对跨年度工程项目应按年累计分成本项目进行结转,以明确每一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成本是否配比,据以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成本核算异常的工程项目,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性。
2.材料费用方面,应主要检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材料出入库制度是否完备;有无少进多出或挪作他用等现象;有无材料消耗异常的项目,并查明原因;期末材料的盘点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利用开具的虚假发票处理其他费用,人为加大工程成本的情况。
3.人工费用方面可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检查年度工资有无异常变动,并查明原因,抽查应付工资计算的合规性和准确性,比如:工资核算是否以签名的工资结算单为依据,与相应完成的实物工程量用工是否匹配,以免随意开单;抽查工资结算凭证用以确定工资、奖金、津贴的计算是否合规,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按照规定代扣款项等。另外,为查明施工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队是否串通舞弊,除通过分析性复核以检查工资有无异常变动外,还应当与预决算的工程量加以对比,或通过实地考察、查询施工日记等方法,核对应付工资账户贷方发生额累计数与有关成本费用账户,以发现有无直接计入成本费用的工资。
4.应检查费用的计量是否合规。如临时建筑设施费应按照建造合同施工期分期摊销,预计水电费用时应该有甲乙双方认可的原始凭证为依据。
施工企业项目的内部审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有财务预算的审计、施工过程经济投入的审计,也有合同管理的审计和项目结算的审计。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面临的风险也在进一步加大,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风险强化,特别是完善对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从而全面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效能。施工企业应重视对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这样才能够发挥审计的真正作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师专业必备[Z].中国审计出版社,1992(4).
[2]檀鹤铨等.新编铁路审计指南[Z].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2).
[3]刘明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
[4]李世钰,曹锡锐,李志远.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讲解[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进而对整个内部控制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和内部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包括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程序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合理性、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建议书质量等诸多具体质量因素。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程度,因而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保证高校内部管理控制效果,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业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是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满足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需求。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对一些已经存在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也可以及早应对,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其次,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高校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内部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内部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能合理高效的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实现必要的审计效果。在过程控制中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符的质量偏差应即时记录,迅速反馈,专人分析,进而筹划应对问题的对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程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控制上。
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是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审计行为的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接受高校校长委托的审计任务到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综合计划。
制订审计计划需要考虑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具体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控制点是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其所面临的任务日趋复杂艰巨,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须支持成本效益原则,因而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审计风险。这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制订内部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审计风险或控制审计风险水平,找出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便制订出高质量的高校内部审计计划。
制订了高质量的审计计划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确保审计计划的执行。落实审计计划需要相对完善的制度、组织机构及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制度、机构和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载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就无法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严格执行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在此过程中面临着问题的发现、信息的反馈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问题。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计划执行的制度、部门和人员都要认真记录,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改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这一阶段应有专人或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检,对审计范围、重点审计领域、审计进度、重要性标准执行和小组分组情况、分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情况,如存在未按计划进行审计的情况,应写明造成问题的详细原因并录入审计工作底稿。如果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审计活动,要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审计目的,如未达到预期目的应写明原因,以便改进。
在计划制订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全面的处理。组织团队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制订和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写明的造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问题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整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的整个过程,因而这也是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
(二)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计划中所列的重点审计领域和环节中采取的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前提是找出审计活动中的关键点。在高校内部审计的计划准备阶段就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关键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点过程控制部位。比如,在某一审计活动中,特定的人和物可能就是审计的重点,在其中可能包含重要的审计信息,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阶段,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确定。内部审计报告的关键点是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全面整理、分析与综合。判断是否为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点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确定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之后,根据具体环节的特点,按照内部审计计划和审计小组的分工,指定专人进行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对每个质量控制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应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对关键环节的内部审计情况也应进行抽检,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每个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执行。
(三)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制度、机构和人员等内部审计资源,制度是体,机构是用,人员是魂。内部审计资源是内部审计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高校领导的委托是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驱动。要搞好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一定要从根本入手。制度是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就没有体系可谈,再怎么说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都是虚的,因而要集思广益,要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是用,完善的审计制度需要对应的执行机构,制度是建立机构的前提,机构是贯彻制度的组织,二者相辅相成,皆不可或缺。人员是魂,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制度的执行者、审计组织的责任者和审计行为的实施者,占据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部精髓,以人为本、善用优质审计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运用的中心。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和人员情况,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果高校领导应足够重视。
总的来说,合理的分配和运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启哲,刘.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5).
[2]李胜利.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经济师,2004,(8).
[3]陈艳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方法[J].内江科技,2009,30(10).
一、基于BSC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应用于组织各部门的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种可以根据部门自身特点设计绩效指标的途径,但传统的平衡计分卡并不是对所有部门的绩效评价都适用。因此,必须针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对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作出相应调整,以便实现平衡计分卡在绩效评价中的价值。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独特性,在评价高校内部审计绩效时可以忽略财务维度的评价指标。这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创造的效益是间接的、隐形的,无法进行准确的衡量。如内部审计部门对被审计部门进行监督,这种威慑作用可以敦促被审计部门控制成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而这类隐形的价值提升是很难进行量化的。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内审工作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审工作是由分管内部审计工作的副校长进行指挥和监管的,高校的党委和相关校领导负责指定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要求、工作计划,并对重大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议,对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应当设立高校管理层维度指标对内部审计绩效进行考量。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也就是高校同内部审计部门平级的其他部门。由此可见,客户维度主要是针对高校被审计部门设计的。与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相似,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针对的是内部审计人员方面提出来的。
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修正后的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并结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本文选取的高校内审绩效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及运用――以D大学审计处为例
(一)D大学审计处基本情况介绍 D大学审计处隶属于某部属重点高校,由党委和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校领导直接领导,平行于财务部门,独立性较高。审计处依照国家法规政策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及其下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学校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目前审计处主要负责的审计类型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
(二)评价方法及运用 由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且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具有一定资历的专业人士针对实际情况对各指标权重作出主观判断,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进行考量。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分层思想,本文将审计处内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分为综合绩效代表的目标层、四个维度构成的准则层以及具体指标层三个层次,如表2所示:
根据分层后的指标体系,可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量化。
(1)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共选取了包括两位审计师和两位审计专业研究生在内的四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数值方式给出判断,并写成矩阵形式。表3中aik表示相对于M而言,Ai和AK的相对重要性。专家根据经验和所掌握的信息两两比较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九分制评分法给判断矩阵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分。
另外,还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一致性比率CR
按照以上思路,可以得出各层次因素的相对权重的确定过程和结果如下:
首先,计算准则层各个维度相对于内部审计总绩效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λmax=4.0155,CI=0.005167,CR=0.005741
由表6可知,高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比重7.59%、19.62%、37.34%、35.45%。
随后,计算各维度的指标相对于其所在维度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结果:λmax=6.0557,CI=1.24,CR=0.044919
最后,根据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相对权重W,和指标层各个指标相对于该维度的相对权重Wij,计算得出各指标相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总绩效的权重,即Wij=WI×WU,如表11所示。
(2)指标评分。根据指标赋值法对定性指标划分为五个档次,每个档次赋予一定的取值范围,即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同时对定量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由熟悉内部审计流程的两位资深审计师按照五个档次划分定量指标的数值范围,然后根据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进行打分。最后得出各指标的评分表如表12。
(3)内部审计绩效综合评分结果。综合评分计算结果如表13所示。
(三)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各因素的权重来看,用于评价内部审计绩效的高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绩效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59%、19.62%、37.34%、35.45%。这个结果与高校整体情况相符合。其中,内部审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权重较高,说明这两个维度的因素对高校内部审计绩效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高校内部审计绩效的根本推动因素。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若想提高内部审计绩效,应主要从改进内部审计流程和提升部门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入手。另外,从高校内部审计的两方面主要客户来看,被审计单位维度的权重大于高校管理层维度。这说明被审计单位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应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而高校管理层主要是在总体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上对内部审计部门产生影响。
从评价的得分结果上来看,D大学审计处的内部审计绩效情况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但还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首先,高校管理层维度的得分比较高,这说明该校审计处在组织结构上独立性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管理层提供使其满意的信息。其次,在被审计单位维度的评分方面,不难发现,虽然该校审计处能够对被审计单位保持客观公正性,但审计处仍然只扮演着传统意义上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角色,尚未提升到为学校的总体战略服务的高度。另外,在内部审计流程维度方面,该校审计处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上人手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校为审计处安排了研究生助管和本科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助理审计,这些学生均为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在读生,笔者就曾在该校审计处做助理审计的工作。此外,虽然该审计处的工作成果较好,且失误率较低,但工作的效率还有待提高。最后,从学习与成长维度看,审计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比较高,所有工作人员都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且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很高的比例。另外,该校审计处比较注重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人员也都积极为自己充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从得分情况来看,该校审计处的审计工作与科研结合的还不太紧密,因此,在这方面仍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该校审计处的内部审计绩效还比较理想。对于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进行客观的考量和评价有助于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提升和完善,同时,也为高校管理层提供了了解学校审计部门工作情况的平台,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为高校总体的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扬勇:《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韩晓梅:《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关键词] 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39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70- 02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逐步深化信息化工作模式。信息化系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引进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审计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当前,许多管理者都在尝试将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系统结合起来应用于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并且从效果反馈来看,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信息化的内部审计系统,使得企业自我监管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审计监督工作无论是从质量的角度还是从效率的角度都能够满足标准的考核要求。因此可以说,信息化系统对于整个企业特别是审计监督工作有很大的益处。然而,尽管这一有效的工作方式为审计监督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一些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信息化系统下的审计风险层出不穷。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这样的问题更是多见。所以降低审计风险,让审计工作在信息化模式下顺利进行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给出一定的建议和方法来改善目前的状况。
1 信息化系统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所谓的信息化系统环境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将大量的数据信息录入电脑同时上传网络,做到数据共享以及高效处理数据的工作状态。通过计算机将数据信息记录在硬盘中作为存档,同时上传至网络以便随时调用以及实时共享。信息化系统的好处就在于将传统的纸质记录发展成为电子信息的录入,同时将人脑工作转换为计算机工作,这样大大增加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以说信息化系统对于审计工作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将整个审计工作的各个部分拆分开来仔细研究,每个环节在信息化系统下操作又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不及时分析并解决,都会为审计工作甚至整个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信息化系统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首先,信息化系统本身存在的一定风险。由于审计人员在办公时,需要连接网络,将数据存储的同时又需要将数据上传。这个过程中,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数据录入的时候,如果网络环境不安全,或者计算机本身早已被数据病毒感染,那么这会使工作人员很难发现这些异常,使得其在这种隐患下继续工作。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数据的流失或者破坏,甚至被黑客盗走;第二,当一些内部审计信息与某些工作人员的不法行为相关,这时候,如果计算机的管理没有很高的保密措施和设置,那么这些人员为了保护自己的私利,他们将以身犯险,通过贿赂等一些非法手段,甚至亲自利用机会盗取审计财务信息,最终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失去意义,造成公司利益的损害。
其次,还包括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风险。如果工作人员的审计水平达不到标准,比如在工作时录入信息有误甚至对于一些财务数据处理不当,都会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败,这样的风险可以归结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问题。
最后,信息化系统的模式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系统而言,需要专业的编程语言进行编码,从而设计出审计软件帮助审计工作的进行。但是,由于编程人员没有审计的专业知识,再加上设计软件时,审计部门没有表达好具体的审计规则或者审计流程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最后导致设计出来的软件可能在一些不常用的领域不够严谨,从而使审计失败。
2 信息化系统的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规避方法
针对以上的风险问题,有以下解决方式。
第一,对于操作的硬件而言,在安装防护软件的情况下,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对整个计算机扫描,修补漏洞,防止互联网黑客的攻击,同时对相关信息软件设置密码,防止外来人员盗用。
第二,针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强化他们的工作保密意识,提高认真的态度与积极性,避免工作人员本身犯错。可以定时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添加合理的考核系统并与他们的工资挂钩,从根本上做到端正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审计管理部门应当与多方面沟通,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设计出严格程序的软件,防止由于某些系统上的漏洞导致的审计信息丢失或者审计数据处理不够准确等风险问题。
总之,如今的信息化系统下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改进,最重要的还是审计部门管理者的主动性。只有领导部门认识到问题所在,并通过研讨会的方式将解决的思路传导给每个人,才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避免这些风险。企业的发展绝对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完成的。所以,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每位审计人员应当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同时端正工作态度,这样就可以从最基本最关键的地方入手来避免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