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9: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煤炭对外贸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发展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一国国际贸易方式及战略随着国际贸易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便为该国获得更多贸易利益的一种选择。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及其他贸易。一般的国际贸易战略有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进口替代型和后进口替代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就是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将贸易方式与发展战略相融合的来适应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对一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原因和趋势,既反应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是宏观层面的政府经济发展策略改变的具体化,也可以是中观层面产业发展方式的调整,还可以是企业具体的贸易战略的改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命题,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究竟应该出口和进口什么产品才能增进本国福利,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2011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一是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并纷纷把扩大出口作为提振本国经济的主要手段。二是世贸组织、20国集团峰会等多边机制更加健全,规则和机制约束有所增强,既有利于推动各国加强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继续发展,也有利于防止个别国家实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导致恶性竞争甚至贸易战。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比较强劲,内需增长空间较大,与我国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从纺织、轻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从具体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汇率制度等宏观层面延伸的态势更加明显。近年来,要素成本上升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但在短期内集中上升势必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企业出口积极性和外贸发展后劲,加快我国贸易模式转型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
二、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伴随着要素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改变贸易条件,增加福利水平,自由贸易是一种长期趋势:
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阐明了要素禀赋差异会导致贸易的产生。可以说是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专业化分工,从而获取贸易利益。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对于具有煤炭资源禀赋的山西,在经济发展初期,大量出口资源型密集产品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遏制其他产业的成长,所以赫俄的假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提高竞争优势。相似偏好需求理论是针对两个国家的国民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提出的,即两个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越相似。该理论是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分析选择何种战略来获取贸易利益,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贸易中,山西省近些年来与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根据消费偏好的相似,组织专业化生产,获得更大的市场。Friedrich List在1842年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论”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工业化的中期,一国应该实施保护贸易政策,促进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旦这种弱小产业在政策保护下成长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候,就应放弃贸易保护政策,以利于一国国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该理论表明,随着一国国际竞争力的相对变化,应采取相适应的贸易政策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改变。Akamatsu提出的雁行经济发展模型认为:一国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一国产业竞争力和国内外竞争环境的相对变化,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也会相应的随之变化。
三、山西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
(一)山西省对外贸易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图1 2006-2010年山西省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及增长速度
从图1、表1近些年的进出口数据来看,从2007年到2009年进出口贸易增速有所回落;出口产品结构虽然有一定的优化,然而从进出口贸易中煤炭、焦煤、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比重可以看出,贸易的复苏还是需要初级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带动;近些年进口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这种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效果不明显。
可以从进出口统计数据中看出山西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发展稳定。其中资源性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进出口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山西省外贸市场相对集中势必导致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对我省进出口稳定增长有不利影响;人民币利率调整将对山西出口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给山西外贸发展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初级产品煤焦产品占出口很大比重。这种低附加值,低回报率,可循环的出口带动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资源性产品及低附加值的初级制成品占很大比重,不但贸易利益不多而且长期的发展使得依靠资源的产业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而且面临着不断衰退直至淘汰的命运。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制约了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而带来了资源诅咒效应。煤的要素利用效率偏低,粗放式增长模式表现明显,技术含量和技术进步水平亟待提高。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荷兰病效应、对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以及制度弱化效应。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也使山西的经济结构趋于单一。
(二)山西省贸易战略及存在的问题。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为资源导向贸易战略、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和混合型贸易战略。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环境污染的加剧,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社会形势,使得煤炭的需求量下降。山西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不断发展的贸易方式,在大量开采资源的早期采用资源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到先进的进口替代贸易。主要的问题有:
资源导向贸易发展方式:山西省资源导向型出口战略:通过大量出口煤炭、焦煤、镁等资源型产品,来促进贸易发展。建立在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 也使山西的经济结构趋于单一。
资源比较优势贸易发展方式: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生产出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比资源型产品有较高的利润。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导致了重工业轻农业,产业发展不协调,这种以资源开采为主、单一初级的城市经济结构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经济发展抗干扰能力较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服务贸易中传统资源、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发展迅速,现代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滞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偏弱,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是山西省进出口的主力。
四、山西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保持资源型产业优势,拓展相关产业。应继续发挥煤炭作为出口骨干产品的优势,变单一原煤输出为煤炭系列产品、煤化产品的综合输出,搞好煤炭的深加工及综合开发, 通过提高附加值来增加创汇。
第一,应继续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变单一原煤输出为煤炭系列产品、煤化产品的综合输出,搞好煤炭的深加工及综合开发。机电产品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保有率的特性,而且还具备较强的反向连动效应( 如汽车、船舶的出口,可以带动整个基础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山西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第二,重点开展机电产品的出口,通过搞企业集团或举办出口加工区,培养一批拳头产品, 使其尽快成为山西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第三,积极发展冶金、建材产品出口。山西冶金建材行业发展出口商品潜力较大。首先有较为丰富的矿产原料可供开采、加工、利用,其次山西煤电能源比较充足,为冶金、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2、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个别市场的贸易依存度。
3、借鉴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通过产业多元化:(1)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2)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环保意识通过“造地复田”、“复垦绿地”以及综合利用等方式,实现产业多样化。原有工业厂房及设施改建成特色的工业旅游区,不但可以发展旅游产业,而且可以进一步净化空气,改善山西省的环境污染。(3)形成特色产业格局。通过技术、资金的引进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将“煤炭主导”逐步改造生一个炼钢等传统产业与会展旅游、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
4、以政府为主导者,对山西省煤炭制品构建品牌,鼓励煤炭产业技术创新并形成集群效应,提高煤炭产业生产效率和利用率,既要重视R&D 补贴以刺激研发需求,又要重视优化研发资源供给结构,加强资源型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专业)
参考文献:
[1]周瑾慧.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6期.
[2]张先锋.贸易模式演进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山西省统计年鉴.
1、山西省总体经济特征
2004年,山西省生产总值为3042.41亿元。2000年至2004年,山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643.81亿元、1779.97亿元、2017.54亿元、2456.59亿元、3042.4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7.8%,8.4%,11.7%,13.9%,14.1%。2004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8.3%,产值为253.3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9.5%,产值为18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工业产值1568.47亿元,建筑业产值241.61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2.2%,产值为97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以上数据显示,山西省的经济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其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实现增加值882.2亿元,同比增长24.2%,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6家,有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尤其是太钢集团通过技术改造,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07亿元,增长52%;实现利税26亿元,增长63%。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30个重大工业潜力产品项目已有80%以上建成投产,投产项目覆盖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医药、烟草等领域。项目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增长42%。
2、投资状况
从投资结构看,以内涵型投资为主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以外延型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运行平稳。2004年,全年全省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69.2亿元,增长29.8%;更新改造投资347.3亿元,增长37.2%;房地产开发投资125.8亿元,增长32.6%。从有制结构看,全省非国有投资887.1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增速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高出9.0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0.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成为全社会投资增加的主导力量,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国有投资的格局有所改变。从工业投资看,能源工业投资继续上升,科技含量高,产业联动大的机电工业投资加快。截至2004年底,全省能源工业投资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量的58%。其中,电力投资完成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50%;煤炭投资完成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以上情况反映出,虽然投资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传统工业领域投资热,农业投资冷,服务业投资慢。
3、对外贸易格局
2002年,山西省进出口总额23.12亿美元,出口总额16.62亿美元,占全省生产总值2001.80亿元的6.90%,占全国出口额的0.51%。初级产品出口额9.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8.72%,工业制成品出口额6.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28%。进口总额6.50亿美元。初级产品进口额2.1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2.77%,工业制成品进口额4.3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67.23%。技术进口总额655万美元。其中,签订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合同8个,合同金额655万美元。引进技术和设备主要来自德国、荷兰、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
二、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因果检验(见表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Granger检验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此处限于篇幅,仅仅列出滞后期长度选择1的情况,事实上,在3个滞后期以内,检验结果都是一致的,即山西省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对外贸易的原因。而对于中国而言,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方法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是对外贸易的原因,或者说外商直接投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比较分析,以下是产生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2、对检验结果的解释
从出口的商品结构来看,52.12%的商品明显属于采掘业,其余的商品中一部分也属于采掘业,一部分属于制造业,其中初级产品的比重很大;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大部分进口产品是用于制造业。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以及山西省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与其进出口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其中的行业还是有相当重叠部分的,之所以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不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虽然很少,但其进出口总额却相对较多。2002年之前,二者相关性比较明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平稳,而其进出口总额却明显上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在1998年至2002年之前和之后都是一致的。至于1998年至2002年的不一致情况,通过查看山西省主要出口市场情况表很容易得出结论,2002年山西省的主要出口市场中,韩国占19.43%,日本占14.02%,居于第一,第二位。在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充分说明了这段时期二者不一致的原因。因此,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出来。
第二,山西省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偏小,2003年山西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户和合同外资金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所占全国比重分别为0.005%、0.0048%和0.0044%,所占中部地区比重分别为6.08%、8.02%、6%,在中部地区倒数第一。这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其进出口没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原因。另外,从二者的增长情况来看,2000年至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2.57%,4.10%,-9.53%,0.93%,进出口总额较上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7.04%,9.90%,19.21%,33.68%。说明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增幅非常不稳定,相对于持续增长的对外贸易的规模,其推动作用显然无法体现出来。
第三,从前文对山西省经济状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工业,尤其是能源工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增长速度都位居各产业之首。能源工业也是山西省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从投资情况来看,能源工业的投资依然占到绝大部分。从国家来讲,一些清洁能源项目实行专营,如山西储量丰富的煤层气,不允许山西自己独立对外开展合作开发生产。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制造业却未能凸现出来,足见外商直接投资还未收到充分的重视,或者说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依然停留在众多民营企业上,还未向外商投资企业倾斜。
三、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直接影响
在进出口产品结构方面,目前山西省进出口产品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学产品为主。根据《中国经济贸易年鉴》对山西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列举的目录,结合目前外商投资的热门行业,随着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增加,进出口产品结构必然会发生改变。目前,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局面必然会得到扭转,技术进口将不断增加。结合山西省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外商投资企业规模或数量的增加,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逐步代替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在贸易条件方面,山西省的煤炭及相关产品的出口位居同类产品的首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增加,有限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将会在煤炭及相关行业、机械、冶金、化学等行业重新进行配置,进而影响这些行业的产出,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品价格,从而影响其贸易条件。
从贸易总量来看,目前外商直接投资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却增长较快。毕竟单纯依靠自然禀赋而获得的经济增长是不能长久的,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然而,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人为本,以科技谋发展的格局将替代现有的局面,以此带来的贸易总量的增加是持久的。当然,要扭转传统工业主导经济的局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政策的长期支持。
2、间接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山西省生产总值的影响。外资企业的增加势必会加剧相关行业的竞争力,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实力会给省内的其他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增加R&D投入,从而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目前,国内学者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总投资、总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存在一致性,2000年-200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7.8%、8.4%、11.7%、13.9%;相对应的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7.04%、9.90%、19.21%、33.68%。因此,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会影响对外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山西省是一个技术相对落后,管理相对缺乏,资金比较短缺的省份。而很多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规范的运作,经营效率明显高于国内的企业。这将对省内的企业产生示范效应,推动当地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在外资企业同当地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会对其提出更高符合国际市场惯例的要求,当地企业会更快的熟悉国际市场的规则,更快的适应现代的商业环境。当地的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会不断提高。
外商直接投资对山西省产业的影响。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将会改善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社会服务业。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倾向于投资量较少,价值增值率、利税率较低的下游加工行业,例如电子及通讯设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等;而外商极力回避的工业部门有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投资量大,价值增值率、利税率高的行业。由此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省的工业部门将与省内企业处于互补的状态,在对外贸易中,将体现为商品结构的多样化。另外,外商直接投资也将提高山西省的产业竞争力。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关及支持产业与其相配套,这样就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积极的外溢效应,增强所在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这三大结构性逆差,是指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再大、贸易顺差再多,在这三个领域却是难以改变。这三大结构性逆差是能源资源逆差、“大飞机”逆差和农产品逆差。
第一,能源资源逆差。这是中国已经持续多年且规模越来越大的结构性逆差。笔者以原油、煤炭、天然气的对外逆差衡量中国的能源逆差,以具有代表性的铁矿石和铜贸易作为代表衡量对外资源逆差。
2012年,中国对外原油贸易逆差2181.7亿美元、天然气逆差82.3亿美元、煤炭逆差271.4亿美元,累计能源逆差2535.4亿美元。铁矿石和铜逆差分别为956亿美元、639亿美元。
我们计算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2012年这13年累计,原油、天然气、煤炭逆差各累计为1.03万亿美元、约200亿美元、约500亿美元(其中煤炭自2009年成为净进口),新世纪以来累计能源逆差1.1万亿美元。
新世纪以来,铁矿石和铜贸易逆差累计则各达4958.8亿美元、3354.8亿美元,加总为8313.6亿美元。如果再累加其他金属类资源品进口,规模会更高。
这样,2000~2012年中国经济在能源资源上的代表性逆差就高达1.93万亿美元之巨。但由于能源资源属于天然禀赋,能源资源逆差往往不会改变,甚至会越来越大。
第二,高科技类逆差。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意味着中国依然不具备生产有关高科技产品的能力。大飞机是典型代表。中国航空公司的每一架飞机,都来自波音、空客等公司。这十年以来,中国光买飞机花了多少钱呢?我们以国际贸易的航空航天逆差统计,2000~2012年累计的“大飞机”逆差高达1206亿美元。
“大飞机”逆差是我国中低端产业结构特征使然,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路途漫漫,也意味着中国以大飞机逆差为代表的高科技逆差将继续存在甚至攀升。
第三,人口规模持续攀高、食物消费蛋白摄取量的提升以及农地总规模的下降,导致中国已经出现结构性的“农产品逆差”,展望未来,这将成为中国越来越具有系统影响性的结构性逆差。
在2007年之前,中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上还一直是顺差状态,2008年至今扭转为逆差,目前看不到中国农产品逆差下降或逆转的任何迹象。2008~2012年,累计的农产品逆差规模已高达782.5亿美元。考虑到之前的顺差,2000~2012年累计的逆差规模为462.2亿美元。
统算来看,2000~2012年三大结构性逆差累计总规模为2.1万亿美元。
在覆盖了如上2 .1万亿美元的结构性逆差之后,2000~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累计取得了1.7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GDP;风险;调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或贸易密度,是用来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低的指标之一。2001年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均在40%以上,2005年已超过70%。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反映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在不断加大。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形成原因
(一)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198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7亿美元,到2004年为5,500亿美元,增长了320倍,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9.2%上升到47.6%,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上升。1981~2000年的20年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9%和8.7%,而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8%和24.2%,远高于一般贸易的年均增长率。
(二)GDP的增长状况和结构。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外贸依存度则越高。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6.7%,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6个百分点,这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一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越低。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这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的GDP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这也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之一。
(三)汇率的变动影响外贸依存度的水平。从我国经济运行看,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着相关性。人民币汇率作为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附加变量,其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人民币汇率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通过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实施来体现。但是,人民币汇率不可能改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内涵。总体上看,人民币低估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偏高。但若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估算,人民币与美元购买力比价为4:1,按此计算,我国外贸依存度将减少一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带来的潜在风险和问题
实际上,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和变化一方面为我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总的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持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会给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加工贸易的不稳定性影响国内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而我国的高外贸依存度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的比较优势。因此,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产品一直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但是这些行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目前的加工贸易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项目涉及的产品档次偏低、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严重等,而且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了实现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
(二)重要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带来的国家战略安全问题。能源和矿产品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核心战略资源,如支持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所需要的40多种大宗矿产品中,除煤炭之外都处于紧缺状态。同时,我国又是资源高消耗国,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高出国际平均水平的46%。当前国际上争夺战略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我国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对此,我国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能源和矿产资源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强海外资源合作开发,建立长期供给的保障体系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
(三)随着外贸规模扩大和外贸依存度提高,我国外贸摩擦进入高发期。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对外摩擦还呈现出从贸易领域扩大到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外摩擦的不断升级和蔓延,将会威胁到我国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和宏观调控。面对外贸摩擦多发期,一方面要以平常心态对待具体的争端;另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要吸取日韩处理外贸摩擦的经验,充分利用世贸规则,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多种手段建立有效的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同时从生产和贸易的源头进行治理,加强自律和协调机制建设。
三、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的措施
对于我国而言,外贸依存度过高,使得国内经济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我国必须警惕外贸依存度过高,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调控依存度。
(一)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在向上游零部件产业和服务产业转变,提高国内增加值的比率。
2、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采购的比率。目前,影响跨国公司在我国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关键因素是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要加强与外商投资企业合作,提高产品质量。
3、调整外资政策。发挥各地区优势,培育建立产业集聚群和研发集聚地,以促进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产业关联为目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提高政府统筹内外经济发展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在积极追求效益的最大发展与其他国家地区多双边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的同时,着力打破国内各种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在努力做好“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纲.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结构调整分析[J].北方经济2006(2).
[2]徐艳玲.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长原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
[3]陈立荣.对我国外贸依存度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12).
关键词 贸易战略 出口导向 协调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实行的是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为了鼓励对外贸易,国家在外贸体制与外汇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来鼓励企业出口。
(一)外贸经营权逐步开放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指定经营,有权经营对外贸易的只有12家专业的进出口公司。1983年,我国首次赋予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自营进出口权;1985年,国务院将外贸经营许可审批权下放到地方;1988年,国务院开始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2004年7月1日,我国正式彻底地放开了对外贸交易的限制,企业的外贸经营许可的获得途径由原来的审批改为登记备案,所有个人和企业,只要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都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
(二)外汇管理改革
为加快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国家颁布了《外汇管理暂行办法》。1983年,为调动外贸企业经营的积极性,我国正式实行外汇留成和外汇调剂市场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新的外汇制度,新制度主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以及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在这种市场中,企业能够采用接近实际成本的价格或汇率进行生产和出口贸易,从而提高了出口的积极性。
(三)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
在财政政策上,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在出口商品的生产上。为此,国家财政部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出口产品的生产,资金由国家财政部拨付给各级外贸部门,用于支持外贸企业在生产农副产品、土特产等商品和进行新产品的试制中无偿周转使用,这一举措在当时对扩大中国贸易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二战后,为恢复经济,日本政府推行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通过进口原材料、石油、煤炭等进行加工生产,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以赚取外汇,同时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出口产业,促使日本经济重工业化。加工贸易立国战略不仅突破了日本资源贫乏和资本短缺的束缚,还通过扩大产品市场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对日本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日本经济实力也因此跃升到发达国家第二位。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战略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经济体制的限制以及汇率政策的配合存在问题,在突破了模仿性技术制约、进入最先进国家行列后,日本并没有真正突破创新性技术的约束。80 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提出以“美日共霸”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战略构想,即“环太平洋经济圈构想”。日本积极促进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协调,加强多边贸易和发展全球经济,其全球经济的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倾斜,策划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向制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试图主导亚太地区的贸易秩序。
日本认识到外需存在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对贸易的乐观预期。世界经济虽处于复苏之中,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国政府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所支撑的,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律性的复苏轨道,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日本了《日本蓝皮书(2010)》,其中指出,日本经济已陷入通缩状态,国民对经济社会的未来感到不安,加上人口日趋老龄化,很难将储蓄转化为国民消费,内需的不足不利于扩大进口。此外,日元汇率的震荡波动也不利于日本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日本经济想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需要促进出口、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缓解通缩及扩大内需。从长期发展来看,日本政府依然会继续贯彻“贸易投资立国”的发展战略,继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推动贸易、投资盈余的长期化,力求恢复日本经济的活力。
三、中日贸易战略对比
通过对中日对外贸易战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外向型经济,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外贸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征。日本奉行的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中期的“贸易立国”政策和后期推行至今的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以及日本在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逐步推行的“内需主导型”战略,推行战略性的进口保护政策,不仅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还会带来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形成了较多的外汇储备,推动了日本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改革开放后,我国也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积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随着对外贸易顺差的增大,贸易自由化倾向不断增强。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实行,使中国出口的巨大潜力得到激发,出口业得到高速发展,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中日两国都实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日本在创造经济奇迹后,也曾陷入长达10年的停滞期。当前我国也进入经济增长的阶段减速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聚合,所以在借鉴日本发展战略优势的同时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我国对外贸易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内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甚至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因此,当前我国一方面要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外贸政策上与国内产业政策充分融合,同r将创新和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我国产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温晶(1992―),女,山西永济人,山西财经大学世界经济学研究生。刘雅丽(1990―),女,山西朔州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曾珠.后危机时代日本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6):24-28.
[2] 李计广,张汉林,桑百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
[J].世界经济研究,2008(6):8-13.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保护;可持续
一、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冲突性
1 对外贸易的扩大对环境有着破坏作用
对外贸易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倘若政策措施不力,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对外贸易的鼓励政策会妨碍各国政府利用惩罚性关税保护环境,从而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 标准过于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设立较高的环保标准,设置苛刻的环境贸易壁垒,采取惩罚性高关税等措施,虽然保护了环境,但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协调性
1 对外贸易可以促进对环境的保护
对外贸易促进各国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劳务从而使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福利,从而为环保提供物质支持。在经济落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根本无法优先考虑环境保护。而贸易支持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能给各国提供更多的收入、能力和动力来改善环境。同时,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环保技术的传播与扩散。
2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
虽然短期内环境保护会增加生产企业成本、影响产品的竞争力,但从长远来看,良好的环境标准和环保政策会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
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与此同时,我国的自然环境却在日趋恶化,自然资源日趋匮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在现阶段冲突性很强、协调性不够,具体表现为:
(一)进口层面:
1 洋垃圾
由于发达国家在本国处理垃圾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有害废物及垃圾的跨国转移成为发达国家解决垃圾问题的另一个渠道。发达国家将大量工业和生活垃圾,特别是有害废物通过各种途经向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对垃圾的接受国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遭遇洋垃圾进口事件屡见不鲜。洋垃圾(工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垃圾)通过贸易、走私和捐赠等形式频频进入我国,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2 废弃生产技术和设备
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逃避国内较严的环保法规,通过国际贸易等渠道,将国内已淘汰或因严重污染环境而遭禁止的有害技术、工艺、设备以技术转让的形式转移到中国,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
(二)出口层面:
1 资源产品
资源产品的出口导致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由于资金与技术的相对缺乏,在我国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尤其是资源性产品)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产业主要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大气、水和土壤都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还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恶化、大气能见度下降等有损人体健康和生物生长的不良影响。森林是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同时对调节气候有重要作用,过度毁林已使我国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2 高污染产品
皮革、毛皮和纺织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这些产业在技术和资本均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主要是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及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进入世界市场。但是这些产业同时也是污染密集型产业,如棉印染、毛染整、丝印染、制革、毛皮鞣制等都是高度污染密集产业。这些高污染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地区性严重的土壤污染与水污染问题。
3 高耗能产品
高耗能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的产品,包括钢铁、焦炭、水泥、煤炭等)的出口大量增加,大大加剧了环境压力。这些粗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低,生产能耗高、污染大。大量出口这些产品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对策
1 加强政策导向作用,鼓励治污技术的引进
对外贸易为我国环保技术的国际交流和环保产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可以加快我国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步伐,大大提升环保产品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化的进程,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用高新技术改造环保制造业,提高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因此,对于在对外贸易中引进有关国外最新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以及采用清洁技术进行生产的厂商,政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倾斜。
2 适当提高进出口产品的环境标准,推进产业升级
较高的环境标准可以阻止环境恶化、保护消费者不受直接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环境标准,虽然会对我国出口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亦可有效限制对发达国家低环境标准商品的进口,改变现在我国是发达国家“污染转移地”的状况,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从而减少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性,提高其协调性。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专家、学者有许多关于外贸转型升级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外贸升级的路径进行研究,特别是产业链升级方面。例如,Gereffi认为,当一个行业进入全球价值链时,它不仅可以升级其产品,还可以升级其产业能力。卡普林斯基等学者认为,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涉及两个方面,即内在属性和外部组合的联系。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以升级的必要性、影响因素、路径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为主。比如杨慧力等学者认为我国的贸易这些年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是目前所处的形态还是比较原始的。学者曾贵提出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制造和对外贸易的大国,同时也将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在分析影响因素时,汤碧学者认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制约:外资投资额增加、增长率的增长速度慢、产业的关联性较低、抗风险能力低、劳动力优势丧失。学者林祥则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有五个因素影响外贸转型升级:配套产业及设施滞后、资本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研发能力低、投资方式不成熟,并且认为研发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王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有三条路径,分别是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产业链的升级和产业集聚水平的升级。刘春林则提出另外四条转型升级路径:扩大活动领域、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经营主体过渡、采用高效科学的监管方式。在政策建议方面,叶详龙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应该坚持“有促有控,以促为主”的原则,并提出十点相关的建议。袁定喜等学者认为可以从增强研发技术和营销能力、加大贸易梯度转移和推动贸易企业本土化发展三个方面出发。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外贸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江苏省高薪技术产业得到发展,出口产品不再以低端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其中,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如计算机、生命科学等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逐步加快。同时,进口方面能源资源类的产品进口相对扩大,铁矿砂、煤炭、成品油、液化气等实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此外,中国主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对这些国家的产业优势较为明显。
(二)外贸主体的贡献率发生变化
从贸易主体来看,江苏省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高,将一直保持着第一大进出口主体的地位。由于民营企业主要进出口区域为东盟和东北亚地区,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民营企业利用其管理和市场优势,进出口地位将不断上升。国有企业则借助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包括高铁在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增长。
(三)对外贸易格局转变
随着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近年来外贸结构的调整,江苏省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由片面追求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贸易方式也从加工贸易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同时江苏省相较于“一带一路”国家具有更高的一般贸易水平,这加速了江苏省对外贸易格局的转变。
三、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研究的是江苏省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因此综合江苏省外贸发展得现状以及加工贸易在江苏省外贸中的地位,我们以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从技术水平、人力成本、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研发投入五个方面分析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的因素。因此我们设定如下模型: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技术水平(T):虽然江苏省贸易产业尤其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因此,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来说,技术水平是其核心影响因素。
(二)人力成本(L):江苏省外贸快速发展并在全国占据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几年随着人口增长的减速,人均工资水平的增加,全国性人口红利减少,江苏省传统的加工贸易优势也在不断削弱,对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产生不小的影响。(三)产业结构(I):产业结构是影响对外贸易发展得内部因素,江苏省对外贸易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很有必要。
(四)基础设施建设(S):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发展也和该国或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有这必要联系,基础设施能促进对外贸易的顺利推进和完成,所以,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为江苏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研发投入(R):研发投入对外贸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大出口商品的研发投入,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贸易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改变其一直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地位的尴尬境地。所以,江苏省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政府对研发投入的鼓励。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技术水平(T)、产业结构(I)、基础设施建设(S)、研发投入(R)都与加工贸易增值率正相关,只有人力成本(L)是负相关。
四、政策建议
(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增强江苏省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实证结果可知,技术水平对外贸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核心影响变量,因此,江苏省对外贸易实现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提高技术水平,首先要从国外大量的引进高新技术,并把这些运用我们的企业生产中去;其次要增强江苏省的技术开发能力,在应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属于自己的高新技术,从根本上提升技术水平;最后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扶持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从全球来看,江苏省加工贸易还是处于低端地位,因此要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增强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开发水平,促进产业链升级,转变发展模式。江苏省应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大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改变之前的贴牌生产模式,加强自主生产,形成自己的独创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的产品结构
实现江苏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当前江苏的服务贸易在全国位居前几,今后,江苏省也必须立足现有的服务贸易优势,加大技术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扩大金融、文化、旅游、娱乐,物流等服务产业对国外的投资规模和力度,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力度的加强,将推动江苏外贸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江苏省外贸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升级,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实现品牌化经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出口,提升江苏省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并培养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外贸企业要加大企业内部产品研发创新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利用江苏省高校众多的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及其他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实现产、研、学的紧密联合,为企业储存高质量的人才后备军。其次,促进江苏外贸转型升级需要人才,人才在提升外贸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依靠企业自主和政府相关扶持政策,面向海内外引进技术、专业人才以及优秀的创新团队,为江苏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最后,外贸企业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员工专业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内在动力。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对外贸易 机遇 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范围广阔,是欧亚大陆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同中亚五国、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印度等中、西、南亚国家及东欧、中欧、西欧、北欧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合作辐射区,辐射30多个国家,涵盖30亿人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启了我国与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乃至东欧、西欧、阿拉伯国家及北非等国经贸合作的新时代,是一种大范围、多层次、宽领域、多文化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跨国综合交通通道为基础,以沿线国家中心城市为发展节点,以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为发展动力,以区域内各国政府协调制度安排为发展手段,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跨国经济合作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丝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契机,必将带来欧亚各国经贸合作繁荣,也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为我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与日本。2004~2010年,欧盟、美国和日本一直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9.12%。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集中在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导致我国外贸市场空间多元化战略推进缓慢,外贸风险不断加大。目前,美国的“财政悬崖”理由没有真正解决,2014年美国势必形成“新财政悬崖”,其债务危机积重难返,不会在短期内解决,将呈现“常态化”态势。美债危机使人民币汇率上升及我国出口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国低成本制造业优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和投Y。而欧盟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我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额下降3.7%。目前,欧美国家国内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严重,而且随着美国主导的TPP和美欧TTIP的推进,我国外贸面对严峻挑战,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新疆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具有与周边国家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和经济互补等优势,但经贸合作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将从国家层面推进我国与中西南亚、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伊朗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2013年9月,中哈签署22项经贸合作协议,总金额达300亿美元;中乌签署经贸投资协议31项,总金额150亿美元;我国向吉尔吉斯斯坦投资30亿美元。2013年10月,中俄签署了涉及经贸、海关、旅游、教育、电信等领域的共21个经贸合作文件;中印签署了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9项双边合作文件,其中之一是中印两国政府边防合作协议,为中印两国经贸合作奠定了安全保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西进战略的实施,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使我国外贸市场地理格局更趋合理,开辟外贸发展的新市场、新路径。
二、为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资源丰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大国,伊朗、伊拉克是石油出口大国,蒙古国煤炭资源丰富,巴基斯坦石油、天然气、煤炭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将转变目前我国进口能源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目前状况,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环“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丰富的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油气能源兴国战略,以推动本国能源开发和出口,美国“页岩气”革命和国际金融危机后能源价格的波动,使能源出口多样化成为能源丰富国家的能源战略需求。而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战略需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丰富国家具有能源合作的互补性。
目前,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不断深入。2013年9月,中哈两国达成能源合作协议,实施跨境油气管道建设,加强油气开发和加工业务,支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参股卡沙甘油田建设;中土天然气管线C线加快建设步伐,加快启动D线建设,确保2016年D线建成通气,实现每年运送天然气650亿立方米的目标。中土天然气管线途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经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进入我国境内,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建成后我国从中亚三国进口天然气可达800亿立方米。我国与中亚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有利于双方能源战略的实施。2013年10月,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分别与诺瓦泰克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液化气买卖基础协议。同时签署协议,俄罗斯2018年以后每年将向我国增供1000万吨原油,中俄能源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与中亚地区、俄罗斯能源合作项目的良好进展带来更多的示范效应。中巴通道的加快建设,可加快中国与伊朗等阿拉伯国家能源、资源合作。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将我国铁路通道延伸到中亚南部和西部,与里海铁路相连,可加快与环里海国家的能源合作、推动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原则[J].中国经济周刊,2013(37).
[2]程云洁.俄、白、哈关税同盟对新疆外贸的影响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01).
关键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西部地区外贸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部地区的外贸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营结构,产业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资的利用,当地资源的利用,政府政策等方面。
1.外贸经营结构单一,对外贸易发展不稳定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调整产业结构是改变西部地区外贸经营结构的重要一环。而与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直接关系的就是对外贸的引进和利用。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使原有生产从低档走向中高档,产品从初级品走向制成品,以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技术结构得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联合国工发组织和一些发展经济学专家的研究都表明,外资流入和技术引进对落后地区具有较强的乘数作用,可以促进这些地区从初级品生产结构向现代化生产结构过渡,逐步摆脱落后状态。
2.产品结构调整缓慢,进出口商品结构失衡
产业结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着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商品结构的特征则是以出口初级品为主,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这种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其本质原因在于国内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所造成。从目前情况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低度化”态势。所谓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动态过程,升级速度缓慢和在较低水平上重复的趋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这种低度化,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西部地区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
3.对外资的利用不合理,投资环境不佳
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本地区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地区经济的总要手段。而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利用缺乏合理配置,目前西部地区外资利用不足,加大对外资引入力度乃大势所趋。但西部地区盲目地引用外资导致产业结构不稳定,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大批人才、先进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一般是指投资所处的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各种条件。
4.对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土地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旅游资源、水力资源及多种矿产资源(钾盐、硫铁矿、锌矿、铜矿、天然气、煤矿等)在全国均占优势地位,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资源基础。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数埋藏在地下,由于地区本身科技水平有限,无法合理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由于私自开采加工,技术不成熟,造成资源得浪费和流失。缺乏强有力的资源开发利用体制是西部自然资源久久沉睡的重要因素。
5.外贸调控和经营机制不够完善
多年来西部地区的外贸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靠行政手段和计划经济方法决定外贸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运用汇率、利率、税率等经济杠杆的外贸调控体系。外贸宏观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不够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加快外贸体制“两个转变”的进程,推动汇率、利率和关税税率的市场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外贸运行机制,是西部地区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6.西部地区服务贸易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服务业开放程度低,服务贸易逆差作用的两重性。从静态的角度看,我国几乎所有的服务贸易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差,而且个别行业逆差逐年加大,对我国服务贸易具有负面作用。
二、西部地区贸易结构优化的措施
(1)利用好、发挥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西部地区有丰富的水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风能资源,国家应加强能源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勘探工作,做好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提高资源开发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2)利用好、发挥好重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资源型加工业,将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转向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要通过加快改造一批现有的矿产资源开发基地,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原材料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资源型加工业,尽快形成开发合理有序、规模效益明显、加工链条长、资源利用效率高、产品种类多的优势产业群。(3)利用好、发挥好一些制造业优势,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以机电产品为重点,积极发展创汇农产品。(4)利用好、发挥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带动其它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发并保护旅游资源。加强对旅游业的规划、引导和监督管理,稳步开放旅游市场,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与旅游业相配套的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和档次。(5)利用好、发挥好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和贸易往来,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6)合理利用外资,形成以进养出的贸易结构。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西部地区重工业和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级科技产品的出口,形成以进养出的贸易结构。
三、结语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西部地区应该立足于自身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带动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胜利,陈峰,赖好英.入世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