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5 16:19: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农村 成人教育

“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被引起高度的重视。“三农”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农村的进步促进中国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的现代化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民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三农”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成人教育是提升农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我国农村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2008年我国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高达31.45%,而中专及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仅占4.34%。这触目惊心的比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极不相称,客观上制约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因此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提高村民基本素质、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文化高、技术精、懂经营的现代化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向城镇转型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由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城乡结构与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据人口普查显示:农民在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分别占58%和52%,表明了农民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上城乡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农民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转变、更好的接受社会角色的转换、自觉的承担其社会所赋予的责任给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三)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农村地区人口多、地域广、经济落后,同时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缓慢。因此要使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则需引人大量的科学技术。据研究表明:农民教育水平的增加将提高农业GDP及增加农民到工业产业工作的机会。所以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是必要的。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人与科技相结合,使科技不断的转换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生产力。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如何正确处理好强势与弱势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极为强势,但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还不能胜任该项工作。据调查,近几年我国农民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虽然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经费有所增加,但是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仍比较少,这极大的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我国的农民培训机构有所下降,导致在教育培训力度上呈现出弱势的发展趋势,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冲突,这不仅影响农民的转移及农村的发展,还影响到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及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二)如何正确选择好离农和服农

长期以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农村的成人教育内容应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传授应面向农村丰富、实际的乡土文化,意在丰富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成人教育应以本土化为教育目标,而并非是一味的追求离农化、城市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城市化的比率,使农村的土地逐渐减少,此时农村劳动力的道路选择面临这极大的挑战。因此如果农村的成人教育一味的坚持本土化,只传授传统的农业技能,那么教育的切实可行性、长期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意愿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如何正确权衡好传统和现代

由于农民生存于落后封闭的环境,再加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小农”已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使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导致了他们对新知识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加上现有的农村成人教育并不符合农村的实际生产,没有重视农民观念转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素质的培养,使教育并未取到真正的价值。因此处理好成人教育教学中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一)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以全面发展为基础

对于农村教育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是在农村的教育,因此在农村教育过程中既要包括农民务农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城市中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其次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帮助农民致富,还要重视农民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办各种培训机构帮助农民健康发展。例如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农村实用知识培训机构等。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农村成人教育也应该是全面的。

(二)加强统筹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系制度

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既要担负起新型农民培养的重任,又要发挥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抓好成人教育的办学,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做好统筹规划,使农村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其次成人教育机构因发挥独特的办学特色及丰富资源的作用,加强教育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完善教育体制,真正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三)重视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要重视室外教学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内口头讲述,例如可以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派专业的人员到现场进行示范指导,让农民边实践边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并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四)建立健全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

第2篇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作用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3]宋俊.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1(30):7-9.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体育;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2]温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101-122.

第4篇

大家好!

根据安排,下面我就这次培训学习的感受和体会作如下发言,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是谈感受,7月的**相聚既是缘分又是幸运。N天前,我们**名学员带着组织上的嘱托,暂时离开工作单位,满怀热情,共同来到**大学“充电加油”。今天是7月N号,此时此刻,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单位、不同系统、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名学员内心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有缘千里来相会,同样的感叹——幸福时光的脚步总是显得那么的匆忙。开班典礼上,***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书记**亲自到会,与我们全体学员面对面。他既讲意义,又提要求,更教方法,使我明确了这期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培训班的重大意义,把握了目标要求,更感受到了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县委下大力气抓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培训,被选中,这是我的荣誉和自豪。

二是谈体会,7月**培训既是真加知识又是增添人格魅力。每个人都珍惜此次前往**学习的机会,静心学习、深入思考、遵守纪律。没有人用学习“装点门面”,也没有人行为举止不当,而是自愿学、比勤学、赛真学、求深学、讲善学。课上,大家专心听,用心记;课下,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每一天,都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了这次求知的历程。应该说,这一期**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培训班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严格的组织纪律,规范有序的团队表现,赢得了组织部领导和各位老师们的肯定。至此,我感到精神振奋、信心倍增。特别是***委员用他图文并茂方式讲授的《**经济社会的现状与展望——兼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书记、教授深情讲授的《关于党建基层治理的思考》,***副所长、副教授用他特有的授课方式讲授的《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等,强化了我认知能力,提升了我的个人素养,提高了我待人接物能力,将会在我今后的工作岗位提高人格魅力,增强影响力。

第5篇

[关键词] 黟县 乡村旅游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96-01

近年来,黟县深厚的徽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诗意绵绵、风光旖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

一、黟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黟县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黟县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如五里桃花、深冲茶香、柯村油采花、塔川秋色、木坑竹海等。二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民情。主要表现为各地节庆、民俗等方面:雉山凤舞、打食桃、赛鸟、碧山丰年祭等。三是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黟县一些较边远的乡村,仍保留有传统的耕作、劳动方式,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

二、黟县开发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1.丰富了黟县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五溪山自然保护区、奇墅湖水库、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黟县西递宏村等热点景区的管理压力。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目前还停留在初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农家乐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

3.乡村旅游业政策配套还不够。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

4.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够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下一步发展黟县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俗民情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要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都是乡村旅游的魅力和优势所在,应将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形成以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小城镇、森林公园为主要要素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可打造以下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五里、深冲、塔川、木坑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2)西递、宏村、屏山、南屏等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3)碧山、碧阳城郊为区域的农业体验旅游;(4)黟西北为区域的生态及户外运动乡村旅游。

2.挖掘文化,培育品牌,提升品位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应在深度挖掘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

3.因地制宜,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黟县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

4.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规模旅舍,为游客提供比较干净、卫生的住宿。

5.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尤其要在旅游产品包装上下功夫。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同时对黟县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黟县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考察情况:

考察团分别到桃园故里龙泉镇、以桃产业发展起来的AAA景区东来桃园实地参观。参观过程中,考察团成员与桃子种植户进行深度交流,对于自己关心的管护技术、桃子种植收益等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种植户在交流过程中耐心的回答考察团成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在参观休息的间隙,考察团成员还与当地的农家乐经营负责人取经,详细询问客流量,经营模式,经营收益等问题。通过参观交流,坚定了干部及村民代表发展桃产业的信心,并纷纷表示回来后要宣传好、发展好桃产业。考察还未结束,有的群众代表已经在谋划第三产业的发展。参观完桃园基地,考察团来到四川最大的果蔬交易市场简阳一级大型果蔬交易市场(宏昊农业)进行考察,考察中宏昊农业公司总经理赵辉对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向考察团做了详细介绍,双方就下一步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考察期间邀请了农业专家肖文彬和当地桃子种植大户向参加考察的干部群众对栽种、施肥、剪枝、散果等管理技术进行培训。培训会上,“就目前来看,果农种桃子的经济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正常情况下每亩一年能够达到2、3万元左右的收入。”肖文彬老师一句话激起了参会人员的热情。肖老师从区位生态优势,桃产业品种的培育,桃子的种植管护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培训会上,参会干部群众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将每一个知识点牢记在心中,肖老师说:“通过举办桃花节、摘桃节,当地已开办了100余家农家乐,增加了约有1个亿的旅游收入。”让参会的干部群众认识到产业和旅游互动发展,不仅能烘托助推产业基地发展,更能探索出城郊型、生态型、观光型的乡村特色农业路子,同时延伸了产业链,夯实了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

培训过程中,参会干部群众纷纷对自己还未理解的技术进行提问,培训老师认真仔细的回答每一个问题,解除他们心中的每一个疑惑。会后的交流发言,参加考察的群众根据自己在考察过程中所见、所听、所想积极发言,并纷纷表态回来后一定会做好宣传,不仅自己要大力发展桃产业,还要带动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邻居发展桃产业,不在种植低效农作物,对未种植桃树的土地纷纷要求代建公司进行栽种。交流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玉军对全乡的规划及发展所作的详细介绍及相关政策的解读,乡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对支持全乡发展桃产业所作的表态更是坚定了群众代表的信心。

二、主要经验:

据悉,近年来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大产业,简阳市委政府根据简阳产业现状和特点、区位生态优势,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绿色都市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提质转型,并以简阳晚白桃为代表的桃产业,做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并以它独特的优良品质和丰产性状誉作为简阳市农业特色产业,成为简阳水果产业的地方“名片”。

(一)全域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农业、农民、农村经济来源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简阳作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所在地,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拥有简阳晚白桃、冬草莓、红樱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是四川省最主要的粮食产区、特色水果基地强县、西部鲜销蔬菜核心区、优势水产品基地、经果林苗木生产大县。全市有特色果蔬万亩示范区15个、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5万亩、特色种植业基地70万亩。

通达的陆、空、水交通体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等都为简阳打造成都服务业基地、实现城市会客厅功能、成为成都国际国内旅游形象第一形象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简阳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调优种养品种、叫响特色品牌、做大经济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让幸福美丽新农村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融合发展全域绽放

简阳市采用“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同时,依托企业带动,种植户跟进,引导桃产业由单一加工向多元加工转变。打造集桃园种植基地、自主采摘农场、环线旅游观光、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园,树立“世外桃源”旅游品牌。

简阳市以乡村旅游活动带动旅游市场,以市场倒逼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民增收致富。2017年桃花节,简阳市以东来桃源为中心,带动老君井菜园桃花坞、周家晚白桃产业园、云龙千佛桃源、灵仙金渔桃缘、平武胭脂脆桃产业园、阳春花谷桃园等6个分会场同步开展活动,增强乡村吸引力,让众多城里人走进农村,带动农村消费提档升级,同时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致富信心。通过桃花节拉动,成功打造了东来桃源3A级景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全市各乡镇纷纷加大项目、资金及“农业+”“旅游+”整合融合力度,带动周边乡镇产业基础夯实,旅游接待能力初步形成。

(三)乡村振兴,关键在发展

简阳市坚持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为目标,以“十大行动计划”农业类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884”工程,稳步推进现代林业重点县工作,夯实发展经果林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奋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四)强化政策引导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简阳立足实际,加快制定、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五)突出关键,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实施田园综合体集中打造行动;深入实施农村“884”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继续加大“十大行动计划”农业类重点项目推进力度,据悉,2018年简阳计划新开工项目20个,计划竣工10个,总投资225.17亿元。

(六)多措并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8年新发展简阳晚白桃2万亩、柑橘2万亩、青脆李2万亩,新建粮油优质高产示范基地4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万亩,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基地;按照“一带三区多园”现代农业园区空间布局,高标准推进双古井都市现代农业园区、沱东现代农业产业园、简州高效农业产业园三大市级园区建设;加快智慧农业体系构建,计划总投资4.5亿元,全力构建简阳智慧农业体系;加快农业招商引资提档升级,着力引进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带动能力突出的重大项目,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生态圈建设的强大合力。

据悉,下一步简阳将以建设现代绿色都市农业为主题,以简阳晚白桃发展为主线,以“核心区+示范区”为科技示范载体,实施简阳特色产业东移战略。每年投入100~200万元用于桃产业种苗扶持,每年计划新增种植面积6000-10000亩左右,到2020年,计划在“龙泉山阳面”、三绕沿线、成安渝连接线及毗河引水灌区,新植以简阳晚白桃为代表的水蜜桃7万亩,实现桃产业总面积18万亩,产量22.5万吨,其中简阳晚白桃单品8万亩,成为西部地区最大桃主产区。

简阳桃产业的发展除每年为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果品外,近年还带动了农业旅游观光、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农资生产与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近几年的龙泉山东面桃花节,每年都要吸引数万游客到这里赏花踏青,从而带动了当地颇具特色的“桃花经济”的发展。

二、思考建议:

(一)抓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为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按照“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工作思路,构建“一核两带”和“百千万”项目产业规划布局,“一核”即以市级特困村潘桐村为产业核心区,打造潘桐万亩脆红桃精品水果示范基地,发展脆红桃、脆红李、核桃、黄花菜、青花菜、香菇、养蜂、养羊等产业为主的高效示范园区。“两带”即以楠保路、冯宅路为产业带,海拔在800米-1200米之间的发展脆红桃,海拔在1200米以上发展青脆李,海拔在750米以下的发展大雅柑,同时提升核桃产业。“百千万”项目即“百亩食用菌富民工程、千亩蔬菜产业开发工程、万亩桃产业建设工程、万亩辣椒以短养长工程、万箱蜜蜂养殖扶贫工程、万亩核桃产业振兴工程。通过“一核两带”和“百千万”工程的建设,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宅吉将变成无粮乡、经果乡,致力于将宅吉打造成集生产、加工、科研、试验、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二)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

不断健全“政府主导、项目整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以生态产业园、蔬菜、规模化种养基地、休闲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建设项目。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社会民营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农业重点项目库,集中争取、开发、储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形成项目滚动发展、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并制定具体的产业扶持名录,严格执行资金责任管理制度,将各项补助政策落实到位,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三)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

充分利用代建公司的科技、种植、管理等资源优势,加强交流合作,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培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示范,以优势产业突出和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的村,建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四)调动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

要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把农民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要坚持引导和扶持“两手抓”,通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满足农民需求、增加农户资金来源、提高农业建设补助等措施,激发农民投资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激励政策,细化操作规程,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和“互换并地”,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利用,探索通过租金、股金、薪金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要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土地流转市场和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农民培训,结合生产实际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增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五)强化政策激励和扶持

要重点针对则溪生态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规模化种养基地等建设,在相关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要落实扶持激励措施,鼓励各县村、合作社、种植大户创新发展思路,借鉴成功经验,开拓发展路径,对产业结构调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奖励、表彰、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宣传推广,典型示范带动,引导社会各界支持投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六)统筹发展,强化投入

唱响退粮进经主旋律。贯彻孙志刚书记所说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讲话精神,实行观念革命、发展方式革命、作风革命。纵深推进“代建”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革除小农经济等落后观念,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把玉米等低效传统产品调下来,把经果林附加值高的绿色优质产品调上去,继续扎实开展2.21万亩经果林管护工作,支持简阳玉和、开阳志发、贵州善财、开阳丰之源、宅吉干着落等公司打造潘桐万亩桃园、堰塘两岔山、老娃林、徐家麻窝、甲一二、保星梅山、下寨、红花拗、官庄凉风坳、翁甲、大湾、三联田湾等15个示范点建设,组织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经果林的成功经验,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组织群众一起干,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培育造就一支有较强创新力的职业农民队伍,打造一支退粮进经革命巾帼先锋队,让一批绿色优质水果走出大山、风行天下,让宅吉农民尽快富起来;弹好以短养长协奏曲。在五个村种植辣椒1万亩,大力发展蔬菜、养蜂、生态家禽,完成潘桐村特色农产品加工点(一期5000平米)和食用菌种植大棚2万平米建设,引进金凤徕等公司培育玉梅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解决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收入问题,做好传统产业新文章;打好招商引资组合拳。瞄准高效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医疗养身、影视基地、婚纱基地等招商引资重点,做好做实项目库,加大“千企引进”力度,力争新引进企业5家,引进项目10个,总投资3亿元。

第7篇

论文摘 要:乡村度假 旅游 产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发展势头却比较迅猛,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宠儿。目前国内关于乡村度假旅游的开发研究还比较缺乏。在对发展乡村度假旅游意义探讨的基础上,分析 总结 了目前国内外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发展动向,探讨了这类产品的 市场 需求及特征。最后在分析乡村度假旅游产品要素的基础上,对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1 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概述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 农村 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 经济 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度假、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 文化 旅游度假等,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我国乡村旅游出现得比较晚,萌芽于20 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度假现象和产品则出现的更晚,2001年前后,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中老年退休人员到乡村进行短期度假行为,可以视为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开端。而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也渐次出现。如乡村度假中心、乡村度假庄园、乡村度假公寓、乡村分时度假等。

2 乡村度假旅游的意义

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正受到热捧和支持。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乡村度假旅游更是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 财政 支持。因为乡村度假旅游不仅能够缓解乡村地区的衰落问题,包括乡村居民收入、就业、 公共 服务、 教育 、社区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移民潮(由乡村向城市迁徒);而且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样的体验,诸如自然的生态 环境 、原生性乡村文化、淳朴的社区氛围、与世隔绝的谧静体验、远离工作压力的生活方式等等;以及伴生而来的 社会 、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与提升。在这种意义上,度假旅游乃至乡村旅游被公众和政府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发展。它们也因此被认为是乡村发展的“万能剂”。

在我国,基于政府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乡村旅游也被提升到了上述高度,乡村度假旅游虽然是新生事物,也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升到了解决 农业 发展的战略高度。

从国内外专家的论述来看,乡村度假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乡村度假旅游者在乡村地域内消费所带来的区域直接经济增长、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接受雇佣而形成的直接经济收入以及受产业溢出效应和经济乘数效应而形成的区域间接经济拉动。

(2) 社会文化 发展。包括乡村 人口 的回流、公共服务的改善与提升、地方居民素质的保持与提升、地方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技能的保护和复兴、地方民风民俗的保护与再现以及由于社会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新兴社会文化现象等等。

(3)环境保护与改善。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持,地方政府和居民将自发形成环境保护观念以及环境改善的动力,虽然有时这种动力会给原生乡村环境带来反作用。

然而,乡村度假旅游所带来的既得利益和研究者们的过分夸大,使得地方政府或开发商往往忽视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特性而盲目发展,也会给乡村旅游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如加剧乡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乡村原生环境的建设性破坏等等。所以,对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要关注乡村度假旅游带来的利益,也要分析可能带来的不利,从而扬长避短,使得综合效益最优化。

3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类型

3.1 国内乡村度假产品类型

虽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

庄园式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指依托乡村特色庄园来开展旅游度假活动,它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邻近风景区或乡村景区,具有良好的 交通 条件和交通网络;庄园与乡村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服务设施也相对齐全;其档次也较高。这种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以北京为常见,如北京密云红酒庄园、白领庄园、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大苑村休闲度假村等。

(2)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是指结合分时度假房产来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产品方式,在产权上,旅游者拥有部分产权,在经营上,由开发商或运营商进行经营 管理 。考虑到房产的特性,这类度假产品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或交通条件较好的乡村,且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且空间上与周边环境或乡村、设施相融合,其档次为中高档。这种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以海南为常见,如海南天来泉、中南森海湾、海口新世界、博鳌分时度假等。

(3)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建设度假公寓,旅游运营商通过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度假产品的旅游方式。它一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淳朴的偏远乡村,从而在空间上与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隔绝性。其服务设施相对简单,档次偏中低。这种度假产品以杭州地区为常见,如杭州山沟沟、千岛湖家外家、临安天目云溪、红灯笼乡村家园等。

3.2 国外乡村度假产品借鉴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在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础上,由观光农园等其他乡村旅游产品扩展和延伸而来,如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等。

(1)法国。早在1855年,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目前,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休闲度假,乡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国20个 行政 大区,已全部开展了乡村度假旅游活动,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上。

(3)德国。德国的乡村 旅游 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住在农家,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

(4)美国。早在1941年,美国 农业 旅游开始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到197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观光度假,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

3.3 乡村度假产品发展新动向

随着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目前旅游 市场 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①新的产品形态。如成都郊县的郫县鹿苑会所,就是一种以“博物馆+住宿”类型的新形态。

②新的组织形式。如海南博鳌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是一种以俱乐部制的乡村度假新组织形式。

③新的度假主题。如宁夏玉泉葡萄庄园,突破传统休闲度假主题,以葡萄酒为主题,集生产、研发、旅游、 教育 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庄园。此类新的度假主题还有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4 基于市场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4.1 乡村度假旅游市场研究

当前,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迅猛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乡村度假旅游也因其物美价廉的产品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乡村度假成为了仅次于海滨度假的第二大度假产业。以法国为例,1998年,2/3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近几年,法国乡村每年接待的200万(其中1/4 是外国游客)国内外游客中,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 统计 ,近7年来在度假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72%,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在英国,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乡村度假经营被作为乡村农民生计的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和度假经营的企业。在美国的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1/3农产品来自度假客的直接购买。

近年来,我国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呈逐年增长态势。2000~2002年

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北京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就是由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 旅游 有限公司独资开发的乡村度假产品。

“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旅游开发商能够全面控制旅游开发和经营的全过程,有利于实现既定开发经营目标。其缺点是容易产生产品与周边乡村人文 环境 的隔离,甚至导致村民对乡村度假区的敌视态度。

4.3.2 “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牵头,农户(或村集体)以资产入股方式参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建设,并实施 市场 化运作方式来经营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一般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杭州瑞天公司旗下的千岛湖金竹半岛“家外家”生态养生度假公寓项目。

“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能让农户(或村集体)参与开发过程,从而直接受益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经营。其缺点是加大了 管理 难度和管理 成本 ,且开发商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产生利益 经济 纠纷。

4.3.3 “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和农户(或地方政府)合作入股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建设完成后的度假单位委托旅游运营商经营管理。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海南中南森海湾是由中南集团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由上海传世经纪公司运营管理的乡村度假项目。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整合多方资源,通过专业化合作方式形成开发合力。缺点在于层级较多,管理与利益上的纠纷也相应加大。

5 结论和展望

基于国外的发展轨迹和国内的发展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度假的发展曲线,对我国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了乡村度假旅游大有发展潜力。基于此,我国未来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类型、组织方式和产品主题多样化、复合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沈国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12):95-98.

[2]a. fleischer and a. pizam,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 (6): 367-372. 

第8篇

当前,河南正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目的在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怎样做,才能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省情,经过审慎思考后,河南选择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家庭经营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相链接,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劳动力价值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途径……

2012年2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拉开了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序幕。

为生动展现近一年来河南各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情况,本刊特开展“十八地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巡礼”大型采访活动,开辟专栏,选派记者深入河南各地市进行采访,集中报道各地在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呈现出的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加快推进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9篇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

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还有人打铁”,想到了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些。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

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子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联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看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的请愿“也没有这么多人”。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欣慰又感到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子峰是声声入耳啊。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子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他深深受鼓舞,浮想联翩,一个又一个春天的美好图景就在脑海中涌现。

岳子峰的遐想是被车厢中突然响起的德语童声合唱打断的。闷罐子车厢里竞有先进的录音机,录音机的主人是一个学外语的妇女,表明人们都在为振兴祖国而发奋学习。这使他感到“闷罐子车正随着这个春天的旋律而轻松的摇摆着,熏熏的陶醉着,袅袅的前行着”“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寒伧的外表”“火车头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在这种春天的感受中。他回到了家乡。看到家乡的风光,综合一路的感受,小说的主旨便水道渠成:“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

通观全篇,文章的主旋律是春天的声音。这一主旋律是在人们意思的层次上出来的并得到抒发加深的,是外景在人物心灵上的升华。而春的声音又是一个总体象征,用自然界的春天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生机。改革开放给国家、人民生活带来的转机。除总体象征外,那“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火车头,抢着破烂寒伧的车厢奔驰”,“落后、破旧、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选进精巧的进口的录音机在播放音乐”,又构成局部象征。这两个图景,虽都象征着现实生活的矛盾不协调,也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旧的还在,新的已经产生了,同时还象征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既有沉重的负担,又有光明的前景。这些象征为我们勾勒了一副万象更新的春景图。观赏这幅图画,使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祖国无论是人们的思想状态、言论、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正呈现出令人振奋的转机,伟大祖国迎来了重新振兴的春天。

《春之声》是比较成功的借鉴意识流于创作的小说。它以其实绩,打破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要素的小说创作模式,在当代文学史上,是开先河的作品。以繁荣文学艺术角度看,它给我们传递了春的信息。小说借鉴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借助人物周围诸如声响,晃动、味道、乐曲等信息刺激,让主人公意识流动,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把那些生生不息,不可扼杀的,浩浩荡荡的生活之流,通过人物心理的旋转得到全景式对照式的反映。这种手法的应用突破了时空限制,揭示了主人公的心灵奥秘及时代氛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