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5 16:19: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

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

一、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及发展态势

1.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时期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1985年。这一时期,武汉确立“两通起飞”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有证个体户首先集聚在传统商贸流通行业。第二阶段从1986年~1991年。经过近10年发展,出现雇工超过8人以上的现象,它们是私营企业的雏形。第三阶段从1992年~1998年。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进入民营企业行列。他们根据自身特长与经济能力,开始个人创业历程,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第四阶段从1999年~2002年。一批在商海中拼搏数年的个体工商户已经成长壮大,进入“二次创业”,本时期,私营企业也在经历“蜕变”过程,有的企业抢抓机遇,大胆拼搏,使自己迅速壮大起来。第五阶段从2003年至今,个体工商户开始新一轮增长态势,在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武汉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武汉市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武汉地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二十多万家,从业人员达四十多万人,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平均规模也逐步提升。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经过数年拼搏,成长为本行业龙头企业,如:凯迪电力公司、楚天激光集团、红桃K集团、精伦电子公司等。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营企业在一些行业中成为主体或占据优势,如服装制造业、餐馆业等。可以说,民营企业已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整体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行业构成不理想,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竞争力差;管理模式滞后、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目标短视性等问题,至使武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非常罕见,大多数是“昙花一现”。

二、企业中的“人”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仅有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难予被模仿的因子。大凡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强而有力的企业文化,都有明确的经营哲学,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而失败企业的背后则是僵化的、保守的和脆弱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来讲,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粘合剂,能为企业带来高美誉度和高生产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和发展方向。因此,文化战略将成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员工和企业家,而无形的企业文化体现的正是有形的“人”的灵魂。进一步说,员工、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富于企业生机与活力,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简单归纳而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家对文化建设起着倡导者、培育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承担着传承、实践和创新的角色;同时,企业文化又对员工和企业家发挥着制约、影响、引导、激励、协调等功能。

三、从人的视角提出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1.民营企业创业阶段的企业家精神塑造。创业期的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是:市场规模狭小、企业知名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实力弱,有的公司甚至只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迫于生存压力,无从谈起企业文化的塑造。而且,在中国家族文化的传统社会背景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都体现出家族文化的特色,家庭成员之间凭借特有的血缘关系、类似血缘关系、亲缘关系,能以较小的成本集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表现出较强的凝聚性和和谐性。而且,家族成员之间心理契约成本较低,家族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监控成本,表现出较高的绩效。

因此,企业家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表现出创业者个人的热情和雄心、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企业文化塑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其身居群众之中具有超权力的人格感召力。依据中国国情而言,以创业者精神为楷模的家族管理在创业初期也不尝为一种合适的经营方式。2.民营企业成长期“员工”素质的提高。民营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一般表现为:资金迅速扩张,人员大量增加,企业产品逐渐被社会认可,组织机构迅速膨胀,市场迅速扩大且占有率骤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可以说,成长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决定企业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文化的沉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否则,没有相应文化支撑的企业越是快速发展,文化危机就越大。这一时期,除了初期企业家的精神塑造和模范带头之外,文化建设更应从提高员工素质着手,这里的素质不仅指科学文化水平,还包括文化理念,道德品行等。员工素质的提高增加文化进步色彩,同时有益的文化如同营养液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具体地说,提升员工素质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理念和技能的培训,通过理念培训,传播企业家的精神与理念,企业科学的治理理念及发展目标,企业价值观及企业哲学等,正强化员工的价值观。通过技能培训一方面增加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增强员工的竞争信心,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稳定。

(2)沟通与参与。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让员工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目标,构造公平、透明、参与机制,使企业与员工相互信任,形成共同奋斗的文化氛围。如构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论坛,有助于信息的上行与下行;或者变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加大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3)激励。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特质与岗位性质,合理设置报酬体系;通过职务晋升、授权和职责丰富化促使员工发展;从物质和精神上扩展激励手段。

(4)引进。民营企业用人惟亲不能惟贤的作法应被摈弃,通过健全、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纳人才,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大力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3.民营企业成熟期的文化延伸战略。在全球市场一体化和激烈的竞争中,能真正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必是行业的佼佼者,具体特征如下:企业具备相当规模,知名度较高,竞争实力强,但利润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竞争动力逐步转向文化力竞争。这一时期,企业核心价值观已确定,发展方向明确。然而,企业是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其中人是企业中生生不息的资源,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深入与传播,更应以超前的速度、战略的眼光将企业文化精神延伸到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否则企业将迅速走向衰竭。进一步说,文化延伸战略的主要对象是人力资本,其主要来源地是本地各大高校。确切地说,企业与高校可以通过无形文化的手将“人”这一重要资源联系起来,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具体策略有:

(1)企业家讲坛。企业家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拼搏,具备独特的经历和人格魅力。企业家可把企业精神及企业故事通过讲坛方式传播于高校中,不仅能够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企业精神,更为吸引人才做好辅垫。而且,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家讲坛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学习更具主动性和目的性。

(2)企业奖学金设置。企业在高校中设置奖学金,一方面可以激励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优秀人才深入企业中实习,其意义从企业长远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储备,节约人力资本;从学校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培养;从学生角度看,有助于更快适应社会及就业。

(3)企业与高校教师队伍合作。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素质及知识的超前性,企业与之合作能协助企业发展,不仅是企业的智囊团,而且是企业丰富的资源。高校教师也可通过企业这个实践基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反馈于教学。

4.民营企业衰退期的文化变革。民营企业衰退期呈现出市场占有率下降,销售额和利润都开始明显下滑,管理体制落后,内部矛盾冲突扩大,员工队伍出现不稳定等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此,唯一解救的方法是大胆进行文化变革,从改变价值观入手,重构企业文化,重新确定企业发展思路,恢复员工信心。

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民营企业 经济效益 发展策略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与健康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我国GDP增长量为8.8%,而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31%,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1%,总体发展远高于GDP; 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5%,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七成以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速度高于国有企业两倍以上,客观的说,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民营企业要取得更好发展,必须以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应对。

一、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权模糊

公司产权问题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公司原始产权模糊,所有者界定不清。据调查70%的民营企业存在家族化经营,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家族化经营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这就造成家族成员的经营理念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从而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高层,这造成企业中缺乏良好的人才。就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营机制来看,虽说许多民营企业也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所有权和经营权仍然集中于家族成员手中,缺乏法人治理制度,造成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家族式企业或合作企业存在不稳定性,其变动直接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不完善

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往往是以相对成功的企业管理机制为标准而进行制定,这就缺乏了实际性,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以及管理方法不恰当等问题。据调查,有近20%的民营企业没有适宜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这就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了良好的管理支撑。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变动性较大,没有确定的职位和固定的职位人员,往往是一人多职,这就造成决策上出现垄断,不利于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以及实施。很多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对市场实际和本企业的概况做科学分析,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追求品牌与多元化经营等而造成管理计划性不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多企业虽然建立董事会,经理层等,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权责不明,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融资难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没有科学的财务体系,不能很好地控制开支,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有的缺少流动资金,而更多地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资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控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银行贷款分布不均,制约着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有300万户,但各商业银行贷款的70%给了国企,剩下的30%,主要给了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就使得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状况。

二、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若想在竞争中获胜,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的发展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发展,以实现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一)明晰产权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平等竞争、互利互换,民营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的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前提是股权的分散化,市场化,以适应生产的社会化,是企业的制度围绕产权展开职能性分工,以提高资产各方面权利的运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须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向社会资本开放。再就是,在产权结构上,要以本企业实际为标准,结合本企业现存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建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现代产权制度,充分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民营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民营企业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营企业要取得经济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很强的竞争性,很多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了多种发展模式,就前500强来看,有397家表示继续独立立足,有55家表示坚持主业,有78家表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转型措施。调查发现,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成本上升难题,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其中55.4%的企业采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53.8%的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发展,69%的企业通过节能降耗来降低成本等,这就从整体上实现了企业的发展与改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很多民营企业采取整合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发展电子商务等,从企业内部各环节来提升企业的总体力量,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提高人员素质,创新科技发展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企业要发展,必须关心人才,热爱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创就符合市场经济机制的全面化人才。一方面,加大民营企业管理层人才理念培训,使其具有人才意识,在对人才的吸纳上做到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途径进行招贤,避免任人唯亲,在人才利用上做到人尽其能,以提高待遇奖励的方式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加强员工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以时代为导向,加强员工全面化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全面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再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信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让员工看到自身发展的良好前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从而促使员工为经济效益的实现贡献力量。

技术力量的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开放度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度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科技创新观念,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大都是市场拉动的,他们熟悉市场环境,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一开始就瞄准了市场,这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在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上可以节约大量开支。如例如我国500强企业中计算机领域的领头羊联想控股有限公司201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307,800,这与其市场导向性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此公司以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标准,进行改进与升级,从而赢得市场利益。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追求竞争利益的动力,使得在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进一步将技术推广和扩散,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等,以科技优势创造了企业经济效益,据统计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共享有有效专利74631项,其中43.76%为发明专利,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3522项专利总量居于民营企业500强之首。

(四)合理用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发展与运转的基本保证,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有效的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及在资金的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充备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民营企业的发展专项基金,为民营企业获得继续的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加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以效益为导向,设定统一的贷款发放标准。其次,积极支持与鼓励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通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是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建立专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允许地方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最后,加强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合理规划企业资金利用动向以及资金利用度,最资金利用状况做及时记录和调整,推动企业资金科学利用的实现。

三、结束语

总的看来,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趋势,民营经济都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所以民营企业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明晰产权制度,提升人员素质,拓宽融资渠道等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群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

[2]李美荣.浅谈企业技术创新[J].承钢技术,2008

[3]欧阳峣,生延超.合作型创新: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

第3篇

一、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由于不受计划经济框架限制,我国的民营企业更贴近市场,但有些企业在发展中不能针对企业所处的环境调整变换企业的治理结构模式,往往适得其反更容易走进误区。

管理结构模式较为单一或盲目选择管理模式,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所有者即为管理者,在企业治理以及企业管理方面依然延续经验式的结构模式或盲目的选择一些流行在同行业或者不同行业之间的治理结构模式;战略管理结构意识缺乏,民营企业往往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政策方针的考虑;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缺乏权利制衡机制,大部分民营企业董事会成员几乎全部由“内聘董事”组成,在公司业务和企业生产营运上均听从总经理的安排,人事方面也要受总经理的控制和干涉。

二、改善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对策分析

(一)建立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衡的机制

引进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的产生,职业经理人与股东、董事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权利制衡关系。还需要形成对公司职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其积极性,这样职业经营者将不再是单独的经营者这么简单,职业经理人将会站在所有者的角度,基于企业利益出发经营企业,并形成对企业内部私有大股东的监督的制约。其次完善董事会的职责和职能。只有当董事会拥有实质性的决策权时,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设立监事会,监事会成员由公司职工代表与股东代表共同组成,进而实现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共同治理企业的整体方针。使监事会成为资本要素所有者和劳动要素所有者对公司进行共同治理的场所。监事会对董事会及其成员的行为实施监督。

(二)建立民主、法制、规范、合理制度

当今企业治理结构的完整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绩效是不是能够达到预期所想要达到的水平,治理结构当中的企业组织制度用于构建企业部门的框架和企业内部协调制度,严格仔细规范部门的职责和职能,制定出合理、合适的部门规章制度和企业部门考核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则是全方位有效地通过企业制定的企业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员工的各种行为并对其行为进行整改要求提供完善的制度方案,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两者关键点。

(三)重视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

企业治理不仅仅只需要硬件的支撑与支持,即公司的公司组织制度,包括公司章程、公司组织架构、薪酬激励制度等。也需要软件的支撑,即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公司治理文化。企业治理文化就是企业所有员工等在参与公司治理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公司治理理念、商业伦理、行为规范和治理实践等,企业治理文化不仅仅在影响企业内部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企业在市场当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治理架构制度能够做到为我所用,更加合理并且合规的为建立制度规范提供依据和基础。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进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办理民营企业的年数并不长,在基础的制度和理念方面仍然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此时需要政府以及民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的努力,努力的灌输和学习先进的治理模式和结构并且在对自身企业的成长和规划当中应该做到任重而道远,不能急于求成,应当适时适当的采取措施对不该出现的或者说是错误的理念进行改正和调整,这样子才能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推崇出新。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进行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只有在企业和政府这两者的共同写作和互助努力下才有可能突破这样一个瓶颈,达到质的飞越,为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四)明确、细化职责职能,科学制定考核标准

明确、细化企业职责职能,科学的制定考核标准,在每一年度对集团公司各部门分公司、下属各单位以及考核责任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并且在评价的最后出具考核结论,并向集团公司董事长提出奖惩意见和建议,提出所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即使的提出解决方案。并且还要协助上级审计和监察、来自社会审计、资产评估、税务鉴证等部门或机构对企业进行的审计鉴定工作;参与集团公司及下属单位资本运作、对外投资和并购业务中的相关工作;协助公司管理层、监事会、纪委、监察等部门对有关事件和人员进行调查取证。定期核查影响集团及下属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效益的重大成本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准确的进行汇报和总结,总结和研究成本控制效果,提出企业生产成本整改意见和整改措施,并且详细的明确和落实成本控制责任,跟踪和再监督整改意见结果。

第4篇

一、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功能定位要求,采取政策引导、信息指导、协调服务等措施,不断指导帮助企业学习和掌握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趋势,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等机遇,加大科学投入,推进机制创新,完善基础管理,注重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全区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布局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要、长远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年,全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力争实现增加值67.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3亿元、利润11.6亿元,实交税金7.8亿元,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润8.8亿元,实交税金6.2亿元,均比2010年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实交税金增长18%以上。

二、实施重点突破,促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

加快适应城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规律,探索建立服务业和工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和水平。坚持工业发展必须符合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功能定位,必须符合工业发展规划,必须以节能环保为前提,必须是科技含量高、品牌形象好、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档次企业。

1、突出抓好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发挥全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服务职能,加强对经济开发区三个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的指导帮助,学习借鉴先进工业园区管理运作模式,从产业园的规划定位、建设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出谋划策、搞好服务,努力为产业园争取政策、争取概念、争取牌子。完善产业园规划建设调度办法,及时掌握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协调指导其他街办符合入园条件的高档次企业进入产业园发展,及时准确地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加大对金鼎物联网节能环保科技示范基地的指导力度,帮助该基地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绿色产品生产及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新型电子、新型材料等高档次产品,争取省级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命名表彰及建设用地指标,协调组织骨干企业申请点供土地,缓解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状况。年底,三个产业园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0个以上,项目总投资达到6亿元以上。

2、突出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帮助重点企业提高产品水平和装备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发展知名品牌,拉长做强产业链条,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研究和推进总部企业发展,指导帮助工业总部企业把总部及研发、财务、营销、信息、管理五个中心和先进制造工厂设在,而把一般零部件生产放在外地,缓解土地供应紧张、招工难、节能减排要求高等因素的影响。指导帮助龙头企业通过外协配套,配套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品种类等,进一步提升规模和水平。继续抓好民营经济统计工作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工作,加大对30家骨干工业企业联系帮扶力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年底力争使实交税金过100万元的达到45家以上,其中过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家,过1000万元的发展到4家,过500万元的发展到5家。

3、突出抓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坚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和培育产业集群并举,在指导帮助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为企业大企业协作配套、集群化发展、园区化布局的的发展路子。发挥鲁东物流中心市场优势和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调料、高新技术等产业加工优势,加快发展与物流业相关联的精深加工、精密制造产业,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互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对机械制造、节能环保两个市级特色产业集群,从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行业协会、园区市场等环节入手,做好配套完善工作,提高档次,规范发展,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争取土地供应、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组织有条件的街道创建省、市级特色产业镇。继续推进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依托工业园区、专业商城和市场、特色街区规划建设创业辅导基地,重点抓好节能环保科技等6家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的扩建和完善,为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与系列化服务。

三、抓住关键环节,提升中小企业企业发展水平

1、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按照抓企业集约化生产和节能减排同步进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与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同步进行的原则,指导帮助企业研究市场、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增加科技投入,搞好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培育发展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广泛宣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设备加速折旧、专项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年,全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2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技改投资21.5亿元以上,同比分别增长23%和25%以上。加快企业机制创新,积极指导企业建立与其生产规模、行业特点、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争创“六型企业”和精细化管理样板示范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管理带动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帮助骨干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应变能力。围绕促进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发展,引导企业采取资本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上下游联合等方式,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到年底,争取股份有限公司达到7家以上。

2、大力推进企业营销方式创新。抓住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引导帮助企业优化营销流程,开展全程电子商务,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采取巡回演示培训、重点指导等办法,帮助更多企业使用山东中小企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尽快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外部交易管理、商务营销全过程协同,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中国中小企业山东网推进企业电子商务的功能,利用网的企业数据库、优秀企业、优秀服务机构、特色产业、企业家风采等栏目为企业提供免费宣传的窗口,实现整体宣传,打造集群效应,在供需双方之间架起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对优秀企业及网站,及时推荐到省网进行宣传。到年底,力争在山东中小企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会员、建立网站、信息的企业达到600家以上,供应、求购、合作、招聘等信息3000条以上,加入企业数据库的企业超过400家。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上网工程,引导企业接通互联网、开通电子邮箱、建立完善企业网站,以信息化带动企业产品设计智能化、制造过程自动化、营销过程网络化和管理工作创新。同时,继续引导企业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直邮服务中小企业等展销活动,增加营销渠道,拓展市场空间。

3、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省政府贯彻实施意见、市政府贯彻实施意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争取尽快出台区的贯彻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市政府实施意见中关于市县两级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年度财政收入状况逐步扩大规模等要求,争取尽快建立区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多争取国家、省、市级专项资金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围绕发展总部经济、低碳经济、物联网经济、产业链经济等新经济,搞好调查研究,制定落实政策,以鼓励工业企业把总部设在,激励龙头企业招引高档次配套企业、配套企业招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发展。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合,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区制定的鼓励创业、创新、发展的税收优惠、财政奖励、土地供应、劳动用工等扶持政策。加强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大力宣传中小企业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水平

围绕服务企业促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信息、融资担保、科技创新、创业辅导四大服务平台,构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政策引导、协调指导、资金扶持等办法,积极引导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科技研发机构,以及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争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继续落实区委、区政府每年年底表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等政策,帮助企业争取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补助。

1、政策信息服务平台。以中国中小企业网为依托,采取网上登载、发送电子邮件、电话通知、短信提醒等办法,及时向上万家中小企业准确传递政策法规、行业动态、通知公告等信息。抓好网的管理维护工作,完善栏目管理,精选各类信息,做到每个工作日上传20条以上,全年上传政务信息达到6000条以上。积极用好已收集到的420家企业电子邮箱,做好定向和传递信息工作;扩大“中小企业飞信”系统,用户范围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向服务业企业、向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延伸,年内用户数量增加到800人以上。继续采取印发宣传资料、举办政策法规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及时传递政策信息,搞好政策解读,用政策指导企业发展。

2、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促进会的协调服务职能,利用已开通的服务热线电话、网上收集等渠道,及时调查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在银行、担保、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促进银、企、保三方合作共赢。由区企业家联合会牵头,成立小额财务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重点为会员单位服务。利用各级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培育发展谊达担保、瑞通担保、德勤担保等4家信用担保机构,促其扩大担保规模、提升担保水平,全年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亿元以上。探索引进新的融资方式和担保模式,利用中小企业网、网、山东网的融资、招商、产权交易等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手段,尽快实现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的新突破。发挥中小企业信用协会的服务职能,继续开展诚信民营企业评选活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企业讲诚信、促发展,避免恶意逃费银行债务或把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

3、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促进会,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借助高校的人才培训、技术设备优势,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采取与高校联办研究培训中心、在企业设立实践基地、组织企业申报订单式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加大从企业科技研发机构中选拔推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力度,培育发展耶莉娅服装技术开发中心等7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采取政府激励扶持和市场化运作办法,引导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培训等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

4、创业辅导服务平台。围绕培育小企业和促进企业“二次创业”,建全完善区、街道、企业三级培训网络,分层次培训企业人才。主动争取高层次培训机构的支持,为企业争取免费的高端培训机会。发挥区企业家联合会的桥梁纽带、协调服务、示范带动作用,定期举办企业家发展论坛活动,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学习和交流,帮助企业家提升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利用中小企业网企业家风采、创业辅导等栏目,链接企业家所在单位网站,宣传企业家的事迹,对特别优秀的企业家及时推荐到省、市中小企业网上宣传。积极引导帮助龙头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牵头组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协会,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创新完善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思路,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精品商城、特色街区中培育发展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争取省、市级命名表彰。

五、加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第5篇

摘要: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退民进”国策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民间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就民营企业投资的增长情况及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以寻求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投资 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近几年的增长情况

1.民营企业数量逆势继续增长。截至2008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54.37万户,增长9.0%;个体工商户达到2917.3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175.8万户,增长6.4%(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08年,个体工商户不仅户数在持续增加,而且增长率连续6年呈明显上升态势;而私营企业虽然户数也在持续增长,但增长率却从2003年起连续5年出现下降。

2.民营企业资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2.35万亿元,增长25%。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到9006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1655.2亿元,增长22.52%(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率却还略高于经济形势最好时期的2006年和2007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增长率更是较2007年增加了8.92个百分点。

3.民营企业投资规模依然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3万亿元,同比增加3.5万亿元,增长25.46%。其中国有经济完成4.64万亿元,同比增加0.77万亿元,增长20%;外资企业完成1.41万亿元,同比增加739亿元,增长5.53%;而民营企业则完成11.18万亿元,同比增加2.65万亿元,增长31.07%,较国有经济和外资企业增幅分别高出11.07个和25.54个百分点(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民营企业投资增幅始终快于国有经济投资增幅,而外资企业投资增幅总体变动不大,所以民营企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

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1.民营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之下,民营企业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占全国GDP比重约为15%。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比重的49.3%,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

2.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吸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650.9万人,增长9%。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到5776.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280.2万人,增长5.1%。除2000年因统计口径变化原因导致在个体私营领域从业人员减少外,1989~2008年,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3.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丰富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截至2008年底,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10.2%,较2007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总额1988.6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3.4%,较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我国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投资日益活跃,改变了国有企业原有的垄断格局,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同市场经济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民营企业的存在,迫使国有企业低效部门提高自身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民营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三.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在民间资本行业准入问题上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铁门”的“三门”现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市场过于狭窄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扩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目前,我国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将会使民营资本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会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形成竞争的压力。不排除部分国有企业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调高准入门槛,变相设置“玻璃门”“弹簧门”,这些都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四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五是民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信用等级;六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3. 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依法保障民营企业投资者权益。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次国民待遇”(相对于外资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和国企所享受的“国民待遇”而言),以及投资权益受到损害,投资合同履行困难等现象,严重打击民营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健全法规,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不断增长。

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为民营企业投资服务的良好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构筑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助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管理和经营指导服务等。同时,还应鼓励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民营企业投资咨询机构,组织中介机构在投资决策、技术开发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忠礼.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J].河南经济,2007,(10):22-23.

[2]杨松令.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 2008,(11):37-38.

[3]唐曙光.中小民企如何做好市场调查[J].大众投资指南, 2006,(4):43.

[4]李垣明.中小民企三望而行(环境篇)[J].大众投资指南,2005,(11):4-5.

[5]王元京.哪些投资将向民营资本开放[J].大众投资指南,2006,(5):4-6.

[6]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7]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很多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短板,这导致了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居高不下,并给企业经营失败埋下了隐患,调查发现,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因为财务风险预警的缺失或者低效而出现了巨大的财务风险,成为了企业倒闭的导火索,在这种的情况下,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需要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通过预警机制的完善来全面的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从而给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意义

风险预警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识别财务风险。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识别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发生都有一定征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识别风险征兆,在财务风险尚未发生的情况下,就预测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样就能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出应对措施。

2.赢得风险处理时间。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可以让企业在财务风险处理方面赢得更多的时间,财务风险的猝然发生将会给企业财务管理以及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财务风险预警所带来缓冲时机,很容易就会让企业措手不及,增加财务决策失误风险。

3.减少企业财务损失。财务风险的发展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减少的财务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各种损失。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在风险尚未发生的时候就及时着手进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损失。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预警指标不敏感。财务预警机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预警指标是否敏感,如果预警指标不够敏感则意味着各种潜在的财务风险难以被发现,从而导致财务预警机制的失效。目前民因企业财务预警指标设置方面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以及粗放性,没有对于预警指标的敏感性进行一个有效的测评,从而导致这些指标的财务风险预警敏感性较差。

2.预警分析信度低。预警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工作就是依据收集到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数据来进行分析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发生的大小分析。因此这一环节预警分析是否正确,将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步财务风险应对策略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目前在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方面,民营企业存在信度低的问题,各种信息数据都是依赖于手工分析、经验判断,定性色彩比较浓厚,缺少准确有效的定量分析模型,这使得预警分析的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3.预警方案不健全。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还存在预警方案不健全的问题,在预警机制方面,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财务风险应当如何应对,企业没有制定出来一个比较有效应对方案,其结果就是既是及时的识别出来了财务风险,但是在风险处理中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案,导致风险应对方面出现“力有不逮”情况,不能够很好地将各种风险进行消解。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策略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本身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因为其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重要作用,需要企业必须要做好这一工作,针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问题,本文认为民营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

1.提升预警指标敏感性。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中需要注意预警指标的选择,预警指标要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即财务风险变化可以直接通过预警指标反映出来,预警指标与财务风险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预警指标选择方面,需要仔细甄选,不断优化,做到兼顾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来全面的反映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2.提升预警分析的效度。在预警分析方面,民营企业需要建立起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财务风险的预警分析模型,借助于这些信度以及效度更高的模型,来全面的分析把握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大小,从而规避单一的主观经验分析的局限性。在预警分析结果讨论方面,需要民营企业选择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确保预警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3.健全预警处理的方案。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中需要进一步的健全预警处理方案,根据不同财务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大小来制定不同的财务风险预案,同时强化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对这些预警方案的一个熟悉,这样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就可以按照预警处理方案进行规范处理,较好的解决了临时决策应对的随意性以及仓促性所带来的负面危害。

参考文献:

[1]刘国峰,张烨,曹欣欣.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1年13期.

[2]金旗,李琳.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探析[J].民营科技,2014年1期.

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投资 经济发展

一、民营经济近几年的增长情况

1.民营企业数量逆势继续增长。

2.民营企业资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

3.民营企业投资规模依然快速增长。

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1.民营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之下,民营企业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2010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占全国GDP比重约为15%。2010年,我国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比重的49.3%,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

2.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吸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较2009年底增加650.9万人,增长9%。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到5776.4万人,较2009年底增加280.2万人,增长5.1%。除2000年因统计口径变化原因导致在个体私营领域从业人员减少外,1989~2010年,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3.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丰富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截至2010年底,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10.2%,较2009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总额1988.6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3.4%,较2009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我国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投资日益活跃,改变了国有企业原有的垄断格局,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同市场经济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民营企业的存在,迫使国有企业低效部门提高自身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民营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三.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在民间资本行业准入问题上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铁门”的“三门”现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市场过于狭窄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扩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目前,我国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将会使民营资本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会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形成竞争的压力。不排除部分国有企业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调高准入门槛,变相设置“玻璃门”“弹簧门”,这些都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四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五是民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信用等级;六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第8篇

授予唐山、廊坊和石家庄市“2011年度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称号;授予宽城满族自治县、迁安市、青龙县、滦平县、三河市、平泉县、固安县、滦县、遵化市、武安市“2011年度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

授予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民营企业“2011年度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称号。其中,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2011年度河北省民营经济金牌企业”;隆基泰和实业有限公司、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荣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2011年度河北省民营经济银牌企业”;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廊坊京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太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三河福成投资有限公司为“2011年度河北省民营经济铜牌企业”。

授予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等100名同志“2011年度河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

授予河北畅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贵玉等100名同志“2011年度河北省创业功臣”称号。

第9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出口竞争力;产业链;民营企业;湖南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22-02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产业集群理论,指出“所谓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它具有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协作、交易成本低、信息充分、国际营销网络及知名度等优势,特别是可以依靠自主创新优势实现长期发展[1]。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产业群的核心能力由外部协调能力、内部协调能力和企业自身核心能力构成。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借以实现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需要得到区域协调;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四个要素。产业地理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生命周期,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延缓了产业衰退期的到来。产业集群有可能使产业后起的区域超越原先在该产业上有优势的区域,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2.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

首先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聚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的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第三,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不断出现新产业和新产品[2]。

从整体来看,我国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是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够。如何把产业集群理论运用于区域政策的制定,特别是解决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与国际化经营相结合,提高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

二、制约湖南民营企业集群产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湖南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大批民营企业依托产业集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规模和实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湖南省对外贸易特别是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2007年,湖南省民营企业出口28.6亿美元,增长62.1%,比全省的平均增幅高34.1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3.8%,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到2008年,湖南省民营企业出口额达到了41.2亿美元,比2007年又增长44.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9.0%。在出口额逐年增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受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集群核心竞争力不明显以及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湖南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并不高,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一)集群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集群的创新体系与单个企业组织的创新体系是有差别的,它必须将集群内的所有创新资源集中调配,最终产生1+1>2的效果。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但目前湖南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集群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差距。在技术创新体系方面,不仅是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合作,还要联合相关的科研院所,共同构建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体系能够使技术在集群内的企业组织间扩散流动,但又不在集群外溢出、外泄。而事实上,湖南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未能形成这种体系,所以,整体创新实力并不强。

集群的制度创新体系则可以尽可能地降低集群内的制度成本,促进集群内各种组织之间的合作,减少冲突,统一协调[3]。目前,湖南的制度创新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集群内的各种组织参与较少。如政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或某项政策来指导集群的发展。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但集群制度创新体系的主角应是集群内的所有组织。

(二)集群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

尽管湖南最近几年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发展,也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但整体而言,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表现在产业类型雷同、产业结构类似、过于倚重低成本劳动力、部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一部分集群的竞争力地域性很强,走向全国就会出现问题,这正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还有一部分集群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并不一定是自身竞争力非常强,这里面有市场的原因。如果市场开始萎缩,或者竞争加剧,那么问题就会暴露。

(三)集群内低水平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造成集群内低水平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是集群企业的低进入壁垒。民营企业群的产品档次一般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因此,企业进入障碍低,过多的竞争对手挤在狭小的市场空间,竞争问题严重。第二,大部分民营企业群属于单一部类产品生产群,产品同质性较高。第三,部分业主经营行为短期化,竞争手段低劣。民营企业通常采取的手段是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降低品质等低劣的竞争手段。在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的思想支配下,部分业主经营行为出现短期化,以次充好,进行压价竞争,最终导致低质产品驱逐高品质产品的“柠檬市场”现象的出现[4],损害了整个产业群乃至地区的形象,严重影响了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能力。

(四)产业链的发展有待完善

目前湖南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仍以横向联系为主,集群大多依托于当地的专业市场,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化市场联系的较多,而通过内部专业化配套建立的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较少。而随着中小企业群的产能和规模的扩大,本地专业化市场的局限急需突破。由于湖南的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使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的生产上,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以产业集群化提升湖南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湖南民营企业集群现存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集群内民营企业的出口发展。为了促进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提高民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壮大民营经济的实力,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快政府制度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

政府制度创新是保持集群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政府必须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例如:湖南省政府为了大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分别颁布了2007年1号文件《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意见》,以及于2007年3月出台的《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五”规划》[5],这两个文件的印发,标志着全省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企业技术创新是集群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技术创新不足是集群衰退的主要动因。目前,在湖南民营企业集群企业创新动能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必须积极介入扶持集群技术创新,形成一种政策调控、间接干预和优质服务体系,通过自身制度创新,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促进集群的快速发展。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民间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日益起着重要作用。它以民间形式广泛同各种经济组织发生联系,开展交往活动,按照企业间的共同利益协调同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意图推行行业协调与管理。通过建立行业协会,首先可以使集群内各企业可以真正实现内抓质量,外树形象,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很多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也不好管的事情可以交给行业协会去做,使之起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第三,行业协会要为企业拓展市场、促进技术进步、防范与规避风险提供有效服务。如参与制定和实施产业经济技术政策、实施行业创名牌战略,成立行业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代表和反倾销、反补贴诉讼代表,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系统等等。目前,国家商务部已把行业协会和商会确定为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具体组织单位[6]。

(三)培育对稀缺资源的获取能力

集群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各种关键性资源实际上都是稀缺的。稀缺资源包括有形的、无形的以及人力资源,在集群同质化的今天,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显得异常激烈。提升湖南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加强对获取稀缺资源能力的培育。每一种稀缺资源的获取方式是不一样的,如对某紧缺原材料的获取和对高级人才的获取显然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根据集群目前的特点,选择集群急需的核心资源。例如,有的集群科研创新能力比较强,那么就应该注重对研发人才资源的获取;有的集群是市场驱动型,则应注重对市场一线信息的获取等。

(四)坚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

在竞争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根据产业转移趋势和自身特点,积极整合资源和组织架构,抢占产业链上游位置;同时“以大引大、以大联小、强强联合”,引进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参与国际大企业定牌加工配套。例如,在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建设制造业生产基地。重点以工业园为主体,产业链配套招商,吸引国内外制造商、采购商、配件供应商参与产业链和产业群发展;吸引产业链上游产品供应商来湖南设立销售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研究开发中心。对中小型企业在提供政策等服务的同时,应更多地提供配套市场信息,帮助其抓住参与合作的机遇,发展配套产品,参与产业专业化分工。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d of Nations[M].New York :New York Free press,1998:125-146.

[2] 刘细丰.产业集群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D].成都: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6:5-7.

[3] 马杰.论湖南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75-76.

[4] 姜志诚,胡大立,郭智玲.我国民营企业集群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6,(10):86-8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