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9: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企业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2-0059-02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刚刚打开国门,中国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还不了解,摸着石头过河本无可厚非。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企业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不摸着石头过河,那应该怎样过河?我们中国许多企业至今还不能切实有效地回答这一问题。
一、会计管理现状
中国企业在“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时候沟通是较为顺畅的,但随着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变成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时,沟通就容易出现问题。多年来,中国许多企业往往采取单向、垂直的沟通模式,即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地向下传递信息,缺乏回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的沟通多数是通过老总的命令、企业的文件、报告会来实现的。然而这种单向沟通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在单向沟通的过程中,信息往往会迅速地被衰减和扭曲。这种单向沟通模式必须向双向360度的沟通模式转变。
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投资合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经营权问题。中国企业的传统观念是:“我投资,我当然就要管理!”拥有51%股权的一方,当然可以派出总经理、财务总监;而拥有49%股权的一方,只能派出副总经理、会计出纳。因此,整个合资设立的新公司往往是拼凑起来的,缺乏制度的有机性与规范性。
在我们很多企业里,公司并不缺少管理制度与规范,但却是各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系统。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同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却有着完全不同风格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形式的奖金分配机制,完全不同角度的意见分歧同时存在,当然也就有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
目前我们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每个企业都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员工的薪酬待遇每年都在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也在逐年提高;每个企业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招聘人才,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企业制定制度有随意性,执行制度就有等级性,奖惩制度当然也就有不公正性。很多公司都有一个公告板,这个公告板经常是纸片飞扬。今天新制定的一个制度是:从即日起上班迟到罚款5元;第二天又出一个制度:从即日起每天上厕所不得超过三次;从即日起不得在公司内进餐;从即日起……制度很随意地出现在公告板上。这些“公告”的关联性是什么?和以前的相关政策是否冲突?谁去监控?如何执行?如何奖惩?公司没有人知道!而这些朝令夕改、随意制定的规章制度也会像一阵风一样过去,很快被人们遗忘了。
“四无企业”是我们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并不是无执照、无办公地点,而是无明确的工作目标,无明确的工作程序,无明确的工作标准,无明确的工作计划。企业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工作程序是什么?工作中应该达到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如何制定的?许多企业并不清楚。
在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如何确定?我们许多企业的每一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并不明白,也不会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等待由上级来下达任务、制定计划。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却从来不会写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中国有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远虑是什么,近忧是什么,我们只有及时地发现自己的“舒适区”,并及时走出这种“舒适区”,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四、结语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其集团化、跨地区、分支机构多的特点,而对外又面临着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的竞争,迫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责任会计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紧密结合,使会计控制的职能大大加强,会计信息的适时反馈作用充分发挥。这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另外,现代企业的成本费用同时也受施工质量、工期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成本费用,可以从建立和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质量成本核算体制,加强质量成本损失源分析,强化质量成本损失分析等方面努力。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利润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控制与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新产品开发预测和销售预测等,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交通部.交通部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规范(试行)[S].
[2]蒋万民.路桥企业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问题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178).
[3]李利芬.浅谈公路施工中的会计控制与监督[J].中国科技信息,2005,(7).
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由于商业企业不涉及生产成本、制造成本,通常仅为商品的采购成本,而且其购入商品的采购成本由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构成,运输费、装卸费等其他费用列支在营业费用中,所以本论文中所指的成本管理并非一般意义上财务会计所指的简单成本核算,而是涵盖了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预算成本、投资成本、筹资成本及相应的机会成本,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分析。
二、成本控制的目的
(一) 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根据“利润=收入- 成本”, 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降低成本可使利润增加; 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 降低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 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 降低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
(二) 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抵御内外压力, 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企业用以抵御内外压力的武器, 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品种, 其中, 降低成本是最主要的。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价格竞争能力和安全边际率,使企业在经济萎缩时继续生存下去; 成本降低了, 才有力量提高质量、创新设计, 或者提高职工待遇和增加股利。
( 三) 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把成本控制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 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成本降低了, 可以降低售价以扩大销售, 销售扩大后经营基础稳固了, 才有力量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 寻求新的发展。
三、成本控制的原则
(一)系统成本管理原则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再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
(二)成本效益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因为,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成本,而且要关注产品能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尤其作为商业企业,必须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获得经济效益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这是现代商业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与企业管理的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来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控制途径
(一)建立科学机制,合理控制成本
首先,要做到合理控制成本, 用战略目标指导成本控制目标。方向正确等于成功了一半, 成本控制也一样。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降低成本, 获取更大的利润。其次,进行企业项目分析。各个部门要以营销目标为导向, 进行年度工作的项目立项, 列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做的各类项目, 同时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 再对时间、成本、性能每个环节进行分析, 对比成本与收益。再次, 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是企业存在于某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点, 包括与上、下游渠道企业的连接点,如供应商产品的包装能减少企业的搬运费用、改善价值的纵向联系, 也可以使企业与其上、下游渠道企业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优势。最后,要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的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 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 可以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然后与之相比较, 就能找出自己与竞争对手在任务活动上的差异, 扬长避短, 争取成本优势。
(二)改革成本管理手段,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
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里,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应该改革现行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成本管理方法,逐步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即通过计算机处理成本管理的一些信息资料。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在购买商品化软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开发,研制出适应本企业的高水平的成本管理软件。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需要的成本管理队伍
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应有步骤地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应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以调动成本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改革成本管理机构,加强组织建设
关键词:企业资产管理;EAM;预防性维修;PM;可靠性维修;RCM;ORACLE;9IAS
EAM又称企业资产管理,其前身为CMMS(Computerized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计算机化的设备维护管理系统)。从定义可以看出,CMMS更多侧重维修管理,包括预防性、预测性维修计划;从系统的应用范围来看,CMMS则更多停留在部门级的水平。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设备大型化、高速化、电子化以及结构复杂化,从研究、设计、试制、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一直到报废,环节多,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设备管理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 事后维修阶段。就是等设备发生故障才进行抢修,维修人员就像救火队一样随时待命。
2. 预防性维修阶段。就是在设备正常运行时制定维修计划,预先进行防患于未燃的维修,这样常会造成维修过度或维修不足。
3. 生产维修阶段。就是通过周期性的检查,分析制定维修计划的管理方法。例如按照设备的运行状态等参数,制定维修计划,这样的维修避免了计划维修的盲目性,做到维修的有的放矢。该阶段有代表性的维修方式有预测性维修、基于状态的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等。
4. 统一化、综合化维修阶段。综合应用各种维修方式,吸收生产维修工程学、后勤工程和日本全员维修等内容。它具有最优化的管理理念,把维修看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叉合作。
现代的企业资产管理(EAM)继承并发展了CMMS,不仅包括设备维修管理的内容,还整合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所以现代企业资产管理是以设备资产台帐为基础,工单(Work Order)的提交、审批和执行为主线,按照计划检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全员维修及可靠性维修等维修保养模式,综合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设备进行全寿命管理的数据充分共享的管理体系。它是现代资产密集型企业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企业资产管理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老的国有企业,如老的电力企业,生产设备的维修管理基本处在“计划维修”阶段,设备管理也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基本无法做到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购置设备的安装位置不清楚,某台设备的发动机更换次数不清楚,旧发动机是从哪个地方换下来的不清楚,仓库是否拥有设备的备件不清楚,更有甚者的是,仓库保管员竟然也找不到设备的备件保存在何处,而诸多此类不可思议的现象在许多企业依然存在。造成这般境地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没有把管理中心放到设备管理上,对设备管理的核心没有深刻的认识,企业员工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企业文化仍有待完善。
近些年,许多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引入了较为先进的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办法,使企业资产有了“设备的主人”,维修计划也依据设备主人对设备点检的情况制定。“点检定修”办法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但由于员工的认识水平和对该制度推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叶公好龙”的现象,使得“点检定修”流于形式。
企业资产管理及其支持系统,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了资产密集型企业管理系统的绝大部分业务,通过支持先进资产管理理念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的实施和投运,规范企业设备管理、维修管理等资产管理流程,并将其固化,从而使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得到真正提高。
二、资产管理的层次结构模型
科学的编码方式明确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所属系统和所处的功能位置,从而实现设备移动信息的有效、动态跟踪。所以要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对设备资产进行唯一的编码。编码的方法有很多规范,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企业的规范是首要的,例如电力企业可以选择KKS码。
对资产建立层次结构树,将资产分为4个层次:资产(Asset)、功能位置(Position)、系统(System)、物理位置(Location)。
资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设备,它具有唯一的资产号,通过资产号我们可对资产进行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当一个设备被定义为资产以后,就有特殊的采购和库存备件管理,就对它有资金流的跟踪。功能位置是一个逻辑概念。例如在某个功能位置安装了一个水泵,但是不久就坏了,然后又换了一个新的水泵。在这里水泵是一个资产,资产安装在一个功能位置上,所以功能位置的概念是资产之上的一层。系统是许多功能位置和资产组合而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例如测温系统,测压系统等,显然系统的层次又比功能位置高。最后物理位置指的是资产、功能位置、系统的具置,它处于最高层次。以上的4层每一层之间是可以相互嵌套的,但是层与层之间只能是高层次包含低层次。当对巨型设备系统进行如上分析以后,就可以建立一棵“设备之树”,清晰地表现出设备内部的层次关系。
建立完设备树模型后,即可以对资产设备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企业资产管理的核心(生命周期管理)
资产密集型企业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对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简要叙述如下:
1. 设备采购的管理。在进行设备采购的时候首先要注重战略要点,对设备的更新换代要有长远的考虑,不能只图当前利益。其次要利用设备使用的历史信息进行评估决策,从自己的最优供应商处购置性价比最高的设备。最后是要减少设备的重复购买。
2. 设备的跟踪。首先要对购置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保证质量,然后要对购置的设备进行位置和用途的跟踪。必须清楚设备的具置、具体用途、同类设备的历史使用信息(如有同种类型的设备使用等),必须能够方便地找出设备的保修和技术文档。
3. 设备的管理。对设备进行预防性和预测性维护,甚至可以进行可靠性维护或更高级别的维护。总的目的是使设备更可靠地运行,提高资产回报率。对设备常用备件的库存管理,既要做到库存低又要在维修时不能缺少关键备件。同时在进行各种方式的维修时,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合理化,对每个工种的员工进行详细的生产任务安排。一个简单的工作流程是首先根据设备运行状态提出维修需要,然后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维修的任务安排(包括维修的设备、维修的步骤、需要的备件、需要的工种、需要的时间),接下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最后设备管理人员进行验收。
4.设备的出让。对于无法使用或报废的设备,“出让”并非一般的处置,而是想尽办法提高设备的估价进行转让,从而为运营回收可利用资金。可以通过规定标准出让流程对出让进行管理。
四、现代资产管理的具体实践
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老式发电企业,它对资产的管理还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仅仅使用简单的物资管理系统。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的管理比较混乱,企业没有明确的管理流程。针对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的现状,公司实施了由美国Datastream公司开发的Datastream7i系统。系统的实施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项目的实施范围的确定,测试系统的安装,业务流程的分析与重组,系统的设计与创建,系统操作手册的编写,系统数据的采集,系统的使用培训和正式系统的上线运行。其中数据采集的任务量最大,可以和其他阶段并行进行。
企业在实施EAM系统过程中,根据EAM系统包含的管理思想,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在流程再造过程中有时必须对企业部门进行调整,使各个职能部门更加分工明确、合理、有效。总之,流程必须以科学合理,提高效率为目的。
企业在实施EAM系统时态度必须坚决。实施管理软件必定会触及一些员工或领导的切身利益,从而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企业最高领导的决心和魄力是实施成功的保障。
企业在实施EAM系统时,要有主人翁精神,要积极的参与到实施的每一个步骤。不光是计算机中心,其他职能部门也应抽调人手,同实施方一起组成核心小组。核心小组在系统实施后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自身是真正推动EAM正式运行的关键。
不破不立,企业应通过EAM系统的实施,使自己的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向国际先进管理靠拢。
五、结束语
当今进入我国EAM世界的领头羊为Datastream、Maximo等跨国公司。他们的EAM产品已集合了电子签名、电子采购、工作流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具。据Datastream网站的报道,该公司于2003年3月宣布进行“资产性能管理”(Ass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即根据大量日常维修和管理的资料获得企业资产的各种详细信息,然后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有用信息,它是资产管理的更高境界。此外,业界也有提出“战略资产管理”(Strategy Asset Management),是将所有资产的信息进行集中与抽取,从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如何抽取有用的信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如果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战略资产管理”抽取“黄金”信息,那么决策人员就可以轻易地获取复杂的决策信息。可以想象,未来的几年里,EAM将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Terry maxey.Primer on Asset Management.Plant Engineering,2002,(8).
2.J.D.Edwards.EAM Slug-Fest.Manufactory System,2002-04-16.
企业招聘现状措施
0引言
当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长期供职于一个企业的现象越来越少,在企业中处于重要地位的领导的离职将会影响到团队其它员工的行为,从而给企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目前,在越来越严峻的招聘压力下,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降低员工的流失率,提高招聘效率,从而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境,推动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员工招聘的含义
所谓的员工招聘,就是指企业在综合考量自身需求以后,科学分析和规划职位设置以及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以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招聘方案,从而广泛吸纳社会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究其本质而言,人才招聘就是最大限度的吸引合格人员的注意力,从而前来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企业要就空缺职位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就具体的职位需求寻找适合的替补人员。在人力资源系统工程中,员工招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招聘的重要作用
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员工,企业要吸收合适的发展人才,就要做好人才招聘工作,由此可见,企业的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员工招聘。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员工招聘。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员工开发和培训、薪资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都是员工招聘的前置工作,员工招聘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工作的顺利开展。
2.1员工招聘的顺利开展对企业具有促进作用
员工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发展空间,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在无形中减少企业的离职成本和招聘成本。企业招聘到合适的员工,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员工招聘还能在更大范围内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力。比如,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到高校举行人力资源招聘活动,他们的广告遍布网络,这不仅扩大了员工招聘的渠道,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此外,员工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能进一步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切实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2.2失败的员工招聘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企业员工招聘不利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假如企业在花费了巨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以后,没有甄选到合适的员工,那么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而且企业极易因为自身的问题而失去一些客户。由此,这带来的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还会阻碍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据最新数据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因选拔不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占职务年薪的50%。比如,企业在招聘基层操作中的过程中往往选择网络招聘,那么招聘成本是极有可能浪费的。基层操作工基本上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极少上网,所以劳务市场在他们找工作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网络招聘对寻找基层操作工的成效甚微。由此可见,企业在选择招聘渠道时一定要谨慎,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招聘效果,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企业在员工招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1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目前,缺乏长期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制约大多数企业招聘顺利进展的因素。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缺乏人员需求计划,工作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此外,招聘前未详细说明职位和工作性质。大多数企业缺乏健全的岗位性质说明,职位说明书和岗位分析报告也没有,从而阻碍了员工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
3.2招聘流程设计不合理
要保证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事先合理设置招聘流程,假若缺乏科学安排和规划,那么招聘环节就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招聘小组成员结构、招聘地点、招聘时间以及招聘人数等都会陷入混乱,从而降低招聘质量。
3.3招聘人员素质不一
目前,对应聘者的考察是企业招聘工作中考核的重点,但是招聘队伍素质及结构的管理却相对匮乏。在招聘环节中,因招聘人员素质而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包括态度消极、评价失真以及考点不明确等,限制了招聘质量的提升。
3.4招聘渠道单一
外部渠道和内部渠道是企业获取人员的主要路径和来源。企业在选择招聘渠道时,一定要根据空缺岗位需求来确定,但是有的企业缺乏对招聘渠道的科学考量,选择随意,导致招聘工作的无序。
3.5缺乏科学的背景调查
所谓的背景调查就是指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工作之前对招聘人员的工作背景、学历背景以及身份背景等进行全面综合的查证,对其任职资格进行鉴定。目前,应聘者自己提供信息资料,其真实性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伪造学历、假成绩单以及捏造工作经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会导致企业判断失误。企业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细致调查应聘人员的背景资料和信息。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做好背景调查工作,将招聘风险和隐患降到最低。
4加强企业员工招聘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制定科学完善的招聘规划
受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企业必须适时调整用人计划,及时招聘企业所需员工,从而合理配置人员结构,使每位员工都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企业要保证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计划,对招聘趋势、招聘需求等进行统一规划。就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他们工作的重点就是保证企业战略部署与员工招聘计划的和谐统一。
4.2合理的招聘流程
在具体的招聘过程中,要保证招聘质量,就要尽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招聘流程。招聘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面试程序、面试小组性别组成、材料宣传、企业介绍、招聘人员素质等都制约着招聘的顺利进行。而且,招聘环节出现任何细微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招聘工作失败,降低企业的形象。所以,企业要尽可能保证招聘环节的紧凑、合理,在确定面试地点、场地布置以及参观企业时一定要合理,重点突出企业特色和亮点,最大限度的吸引应聘者的注意力。此外,摊位布置及广告策划要与众不同,接待人员要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妆容要适宜,尽量给应聘人员留下深刻影响,从而为企业招聘到适合的人选,推动企业新的发展和进步[2]。
4.3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员工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以尽情展示自身形象,招聘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在应聘者心中的形象。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应聘人员的窗口意识,把好人力资源入口关。在开展员工招聘工作以前,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到员工培训工作中,对招聘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增强其自身素质。而且,招聘者所提供的信息一定要实事求是,要以真实的态度介绍企业实际情况,不能恶意隐瞒或者欺骗应聘者。此外,招聘小组要加强与用人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对招聘要求进行细致、准确的把握,尽可能缩减用人单位和录用者之间的差距,实现招聘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4.4尽可能选择科学的招聘方法和渠道
企业招聘渠道很多,总的来说分为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企业内部招聘需要的经费相对较少,而且能显著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外部招聘主要包括网络招聘、委托招聘、校园招聘、人才市场以及广告招聘等。企业外部招聘实现了企业与市场的有机联系,能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大量新鲜血液的涌入,会为企业带来新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能进一步创新企业管理。网络招聘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且传播面更广,降低了宣传费用,节约了时间,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选择此种招聘方式。其实,不管对哪个企业来说,在选择招聘方式和渠道时都要实事求是,尽可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渠道。
4.5加强背景调查,杜绝不必要的损失
要保证招聘人员素质,就要切实做好背景调查工作。针对不同的职位,所要进行的调查事项也不尽相同。职责水平决定了背景调查的强度,在招聘关键岗位和重要职位的员工时,要尤其注重背景调查。在确定调查内容时,要以工作性质为基本出发点。例如,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要对其品质和信用情况进行细致调查,在核实具体情况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及时与证明人取得沟通,对招聘人员的情况进行核实。不同的单位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些单位可以比较配合,但是有些单位可能比较固执,拒绝配合企业的调查需求。还有的企业出于好意不愿让员工失去工作机会,所以夸大员工表现,导致企业的调查失真,从而难以招聘到称心如意的员工[3]。
5总结
现代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和进步,获取宝贵的人力资源,就要做好员工招聘的各个环节,企业除了遵守国家法律规范以外,还要综合考虑区域变化、行业需求以及市场供求等因素,不断加强人员招聘管理。企业要吸引人才,就必须有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且企业要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员工培训,以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争取人才。在企业政策的影响下,企业要加强对人员招聘各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员招聘评估、新员工培训、政策规范以及职位评价等,从细节处加强对员工招聘的管理,夯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培进.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研究[J].河北企业,2014(05).
采购战略
现代企业的运行,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外部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物资,为了以尽可能低的支出取得完全符合需要的物资,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必须考虑是自己生产还是即时购买(Spot Purchase)或以长期合同(Long-term Contracts)形式购买?以及如何选择供货企业和最优库存规模的确定等等。
企业一般在下述情况下可予考虑自己生产:(1)与资源供应企业合作或协调不方便,如距离过远、运输不方便等;(2)企业所需物资量大,规格统一,自己生产成本低于购买价格;(3)资源供应企业不能满足本企业的某些要求,或者是没有可靠的供应企业;(4)对原材料的供应需要加强控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原材料需要量全部由自己投资建厂生产,实行纵向一体化,从而使企业得到可靠的原材料供应;二是企业自己生产一部分,为的是在外部供货商供应中断时起缓冲作用。
但是,如果有可靠的供应企业的话,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利用外界的力量,尽可能不要建成万事不求人的“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这样可以减轻企业的管理负担,使主要领导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经营机会上,使企业在经营上比较灵活有效。
供货企业的选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在一家企业购买;另一种是分散在各个企业购买。选择供货企业的战略是:把这两种做法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各自的长处而避免各自的短处。具体说来就是集中从一家原材料供应企业手中购买需要的70~80%,以期得到各种优惠;剩余部分则分别向另外几家供应企业购买,以期减少集中购买的风险。同时也能建立经济联系,为今后扩大采购打下基础。这样做对主要原材料的供应企业产生一种压力,一旦它在质量、价格或服务方面出现问题,买方就可随时转向别的供应企业。所以,成功企业往往有一条经营诀窍:所要采购的每一种商品,原则上都要有两个以上的供货厂商,这样可以引起供货厂商之间在价格和服务上的竞争,并可分散因供应厂商发生某种事故所造成的危险。
采购战略的第三个方面体现在如何确定最优库存量。一个企业库存量的大小,须视主客观的情况而定,一般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企业必须储备足够的物资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应密切配合,当产品畅销时,应大量进货;而当市场变化、产品销量减少时,则应减少库存;在原材料供不应求时,就增加库存量来保护自己,避免产生中断;而当原材料供应不紧张时,应尽量减少库存。国外一些库存管理较好的企业,一般库存量很少,有的甚至达到零库存,由供应商按时按量直接把原材料送到车间。(2)原材料市场价格。估计价格要上涨,库存量应上升到正常水平,尽最大可能提前购买未来所需要的物资;而在价格下跌时期,则应降低库存水平,甚至需冒影响正常生产的风险。(3)库存量的大小还要受到储备资金的利息、保管成本、库存损耗、订购费用等因素的制约。
财务战略
资金是企业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每个企业不可缺少的经营资源。企业在进行投入—转换—产出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有一股资金流,企业要用资金购置设备,购买材料,发放工资,支付销售与管理费用。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内容。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投资战略(以最有效的方式分配现有资金)和筹资战略(确定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数量、来源和筹集的方式)。
企业投资战略主要明确企业在战略期间的投资总方向、各种投资的总规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要求、投资效益的评价标准以及实现投资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
最为重要的企业投资战略是资金(或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分配,它是现代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首先要碰到的问题。资产配置从本质上讲是在股票、债券等几大类资产间分配资金,因此其方式和过程同一般的投资决策过程相似,要经历资产收益的预期过程、估计投资者的效用函数、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等环节,只是其投资对象是几个大类的资产而已。
关于对各大类资产收益的预期过程,首先需要了解整个资本市场的环境,如国际经济形势、国民生产总值、国家经济增长情况、通货膨胀、利率变化、汇率变动、经济周期波动等。其次需要运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资本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第三是得出对各大类资产收益、风险与相关关系的预期。关于对投资者效用函数的估计过程,首先是了解投资者的资产、负债、财富净值、风险偏好等情况;其次是对影响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及效用函数形状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三是得出对投资者效用函数的估计。最后,是根据前面的对各大类资产收益情况的预期和对投资者效用函数的估计,对最终的各大类资产的组合进行的最优化选择,最终得到资产配置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衍生金融工具在资产配置中的运用。运用金融期货、互换、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能更加有效地构造适合于投资者偏好的资产配置状态。例如,通过买卖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能够达到与买卖实际资产同样的资产配置目的,但却更加富有效率。
企业筹资战略是企业为满足财务个体的资金需求,从特定渠道,运用一定方式获取资金的经济行为。企业筹资战略主要明确企业在筹资指导思想、合理的筹资总规模目标、优化的资本结构和所采用的筹资主渠道和方式,以及实现筹资战略目标等方面的主要对策。企业筹资战略管理就是企业筹资战略主体以预先制定的筹资战略来指导整个筹资管理活动,并使筹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全过程。
制定企业筹资战略的原则:(1)以满足企业最低必要资金需求作为资金筹集的数量目标。为投资而筹资,投资项目应确实必要、有利,投资方案应真正技术先进、经济可行。(2)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争取资金来源的基础。(3)贷款利率的高低是筹资的主要标准。企业筹集的资金绝大部分要支付使用报酬,尤其是以各种贷款为主要来源的投资必须按期付息,必须选择利率低的筹资对象。(4)要认真考虑资金的用途和资金提供者的权利。
人才战略
运作一个企业最主要的是人才,因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都是要靠人去掌握,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极大。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一批一流的人才,就会产生出一些出类拔萃的第一流领导,从而生产出称霸市场的一流产品,最后获得第一流的经营业绩。企业一定要把人才开发放在突出的地位,制订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
人才战略设计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合理激励制度。具体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工作动机。动机代表了个人欲望的追求,一个有强烈动机的人会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且抱有积极的工作精神。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之间虽无绝对的关系,但大致的结论是:持积极工作态度的员工多为高效率者,而消极工作态度的员工多为低效率的工作者。因此,企业要提高员工士气及其工作兴趣和对管理者配合的积极性,激发工作动机实为首要的课题。(2)提高薪酬待遇。薪酬的多寡,时常代表个人地位的高低或工作成绩的优劣,所以管理者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订出较高的薪酬标准,提高薪酬的基数,颁发工作奖金,以振奋人心。此外,薪酬标准的核算是否公平,对工作情绪的影响也很大。所以,主管要考虑各方面的资料,以作科学化、公平化的考核,达到同工同酬的原则,并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拉近上下的差距,免得招致部分员工的不满情绪,抵销原来的工作成果。(3)健全升迁制度。职务高低影响个人工作情绪与态度,这是非常明显的。一般而言,担任管理层的工作人员对工作满意的程度,比一般事务人员要高。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除甄试合格人员以吸收新进人才外,应设置一定升迁标准及优先次序,建立由下而上的升迁制度,给予充分升迁的机会。同时要做到人事公开、公正而合理,使员工对工作的神圣性有较正确的体会,且有助基层员工工作精神的改善,激起向上奋发的精神。(4)运作绩效考核。考核是升迁的依据,也是薪酬订定的标准,因此考核贵在公平合理。不合理的考核制度,必然影响员工的工作精神。因此考核的方法与结果,必须要使被考核人了解,以作为员工自我改进的依据。并聘请专家担任考核设计以及进行考核后与员工会谈的工作,以消除员工对考核的疑虑。这样使员工积极的配合,使考核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信息资源战略
现代企业如何围绕用户信息需求和现有信息资源分布结构,采用有效手段配置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合理,已成为信息资源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非信息企业内部开始出现自立的信息服务部门,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挖掘内部信息资源,服务于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这些部门更清楚自己单位内部蕴含的信息资源和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信息需求,他们的信息活动与生产、管理密不可分。据国外有关分析表明,企业信息资源有85%蕴藏在企业内部。如何实现这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企业家的突破口。非信息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要以促进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为宗旨,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需要为原则。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信息、产品开发信息、市场信息、竞争信息等。西方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开始重视这些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企业内部设立首席信息经理来负责组织、协调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指导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战略的设计,首先要认识信息是一种战略资源,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形成竞争优势。其次,要尽可能降低信息资源配置成本。信息资源配置成本是指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资源耗费,即信息资源配置所需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减少信息资源配置成本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善于应用公共信息资源及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源,而不要一味地光靠自己。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但是其对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问题仍局限于生产函数的研究。打开企业“黑箱”后,我们发现企业经营者在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的配置上具有很大地弹性操作空间。企业资源配置战略的有效实施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的推进和实现,也是企业具体经营战略成功运作的有力保障。
文/顾卫平 叶正茂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效益原则;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12—02
所谓成本控制主要是指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事先预定成本的最高限额,按照限额的开支成本和运费,利用实际所需要的成本和预定的成本限额相比较,对经营活动的成绩以及效果进行有效的衡量,并且利用意外管理原则针对不利差异进行有效的纠正,有效地将工作效率进行全面提升,进一步更好地实现以致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阐述,与同人们共同探讨。
一、企业成本控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在社会当中得以生存发展,首先就是需要有正常的利润收入,也就是企业盈利。在企业内部推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设置后,其所获得的收益与其总共的成本消耗相比较要大。任何工作都需要讲究效益原则,在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花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是这些所花费的代价与企业自身所获得的收益相比较,是不能够高于企业投资成本的,否则企业就无利润可言。
(二)政策性原则
在现代经济社会当中,所有的企业进行自身成本控制的时候,针对国家和企业以及个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正确有效地进行处理。对企业本身而言,首先需要做到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而且还需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必须要全面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企业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其本身所具有的实际情况都是各不相同,所以企业在进行各种成本控制的时候,就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首先就必须要适应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因素,而且还需要有力地适应企业当中每一个部门和岗位的科学设置,每一个企业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
(四)全面控制的原则
企业在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的时候需要做到全面考虑,成本控制在实践当中具体实施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由此,对于企业形成的整体过程,企业自身就需要做好全范围的细致有效的科学化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资本,都需要进行全面有效的限制,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全面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严格有效的成本过程控制体系,保证企业能够正常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和控制。
(五)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企业在发展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自身所指定的目标,那么在实施完成目标的过程当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资金以及人力和物力,将摆在企业面前的事情完全做对了那就是战略成本,然而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就是执行成本。在企业当中只要有任何活动的产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消耗。那么,在企业的内部就需要有明确的成本控制责任,与此同时对于成本控制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还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奖罚分明的制度。
(六)全员参与原则
成本控制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得以完成的,其实现不但只是管理层人员的工作,而且企业当中每个作业人员对其地实现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就需要企业当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一同参与,企业相关部门或者负责人员需要进一步做好员工之间的宣传教育,针对成本控制理念在全体职工当中进行有效的培训教育,具体实施可以是定期安排也可以是不定期进行教育。对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进行全面有效的培养,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就能够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我国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过去传统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利用节约作为控制手段,然而却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但中国传统的观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对于企业后期的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的整体长远目标的实现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人员成本意识淡薄
在社会企业当中,有部分工作人员认为成本管理是少数人进行管理以及财务人员所需要进行的工作,认为成本与效益都是应当由企业领导以及财务部门的领导层人员直接负责,将企业内部的各个车间以及部门和工作人员都只是简单地看成了生产者。这种浅薄的成本意识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所起到的最终效果有着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企业空白区域成本耗费大
在现代企业当中大部分的组织工作结构都存在很多的空白区,这样就直接导致企业的各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若想针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有效的共同合作,那么首先就需要跨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空白,这样在各部门之间所产生的空白区域当中进行相互沟通和合作的话,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投入,例如在时间和金钱以及物力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花费。
(四)成本控制缺乏驱动因素
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成本认识不足,在思想当中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成本控制概念,对于成本管理只是将它简单地看成是固定成本,所处理的周期也较为短暂。相对于这种浅薄落后的思想,对于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就会掩盖住其中大部分实际非常重要的信息内容,从而直接导致企业在进行活动时无法或者难以真正有效地实现绩效。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剩余价值
人力资本的定义,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这三种观点都体现了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人的体力和脑力,它在使用中可以作为获利的“资本”。
一、国外人力资本研究
伴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人力资本思想积累时期、现在人力资本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发展。在人力资本思想积累阶段,主要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让・巴蒂斯特・萨伊的相关研究。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基本上处于思想的萌芽和积累阶段,但在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与发展,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时期,主要有四位经济学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雅各布・明赛尔和爱德华・丹尼森。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而且在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领域得到了深入的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极其实践验证了人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阶段,随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揭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用人力资本差异重新阐释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上的广泛差距,从而克服了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缺陷,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人力资本研究
我国人力资本研究起步较晚,人力资本的概念大约于1980年首次出现于中国经济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广泛传播。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分为两个方面,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和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市场里的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将企业家人力资本提高到与非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地位。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风险真正承担者的角度出发,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即“资本雇佣劳动”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人力资本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人力资本具有“资本”属性,创造剩余价值,应该而且必须参与收益分配。收益分配的问题就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问题,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即私有性要求剩余索取权的激励,因此它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内因。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企业契约发生在要素市场上,是以要素市场的合约代替了产品市场上的合约,各要素都应该按照其贡献受益。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下,年薪制、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等措施使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范围和比例都有所改变。但首先要确定人力资本的产权,然后以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建立收入分配制度。随着人力资本谈判力的进一步增强,非人力资本谈判力的进一步减弱,物质可能只获得利息,企业利润全部为人力知识所占有。制度环境决定着制度的绩效,必须优化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制度环境。因此,人力资本的科学计量是实现合理分配的前提。
综上所述,国外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且不断的在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从国外引入,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各种相关的理论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人力资本的问题和矛盾必定会不断的出现,这就需要完备的、成熟的人力资本理来指导实践,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和进步。
参 考 文 献
[1]王旭辉,王婧.人力资本理论发展脉络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2010,32(3)
[2]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
[3]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
[4]J.B.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5]何敏.人力资本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09(9):69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更是文化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力的竞争,企业文化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但目前很多企业对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重视形式,忽视本质。长期以来,企业对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缺乏明确的认知,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容就是做一些公关宣传活动、广告推广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职工的文化娱乐活动,而忽视了企业文化中最本质的部分,即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与推广。也有的企业在做企业文化建设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视觉文化上,认为统一了着装,统一了企业的标识,做了形象设计和形象宣传,就是在做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陷入了形式化、肤浅化的误区。
2.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重设计,轻教化。企业热衷于企业文化展示,热衷于通过企业文化的展示改变企业的社会形象,热衷于让大家知道企业在做企业文化;而缺乏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教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广大员工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没有转化为员工的群体意识和整体行动,没有把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财富。
3.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重眼前效益,缺长远规划。一是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如何将企业的文化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很多企业各项工作都有年度计划,唯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计划,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很强,缺乏全面完备的策划方案和详细可行的长 远规划。二是缺乏制度保障。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不够,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管理活动之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缺乏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4.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重接受和服从,忽视员工的能动性。一是忽视员工的参与度。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家文化的总结和提炼,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中间力量,员工只需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因而企业文化建设中,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和反馈,员工没有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从而加大了企业文化推广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难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忽视员工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既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又要给员工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有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了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员工,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员工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表现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企业精神文化的贯彻、推广,轻视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造成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和可能达到的职位程度缺乏认识,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二、构建企业管理文化的措施
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强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构建完整的企业管理文化体系,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包括:
1.创立特色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要创立自身的文化特色,就要对企业的背景深入分析,在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时,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经营背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要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熟悉企业的业务特点;要分析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曾经做了哪些自觉、不自觉的工作,对企业过去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分析;具体工作要细化,要仔细梳理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每一项工作中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存在的差距表现在哪里。只有做好了这些背景分析工作,才能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充分显示出自身深厚的文化沉淀,体现自身的个性特色。
2.梳理提炼核心文化。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核心理念的梳理、提炼是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企业的核心理念要得到员工的理解、认同,对员工产生激励力。一是提炼企业的愿景,很多企业在做愿景设计时,目标过空、过大,不切实际,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对企业的定位分析。要在分析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自身的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愿景。二是提炼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自身的经营特色是决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精神文化的基础,要避免企业精神文化的雷同现象,就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做深、做细。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对客户要形成一种亲和力、吸引力和形象力,此时企业文化是一种大家庭文化,对员工是一种小家庭文化,对员工要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3.强化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的核心理念总结、提炼出来以后,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企业的文件中,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对员工进行强化,做到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关心和参与,要让全体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形成人人得以贯彻的理念。要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创造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一方面使员工真正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来,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还需要以一定的形式,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体现和强化,对外可以进一步传播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增强企业对客户的吸引力,完善企业的品牌形象;对内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增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力,以文化力推动企业业务的持续发展。
4.认同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精神家园。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如何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生根,把文化力转化为竞争力,这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避免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空谈。一是典型人物的树立、学习和推广。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丰富企业精神文化的内涵,使员工在学习、认知企业文化时有积极的、具体的榜样;通过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使员工更深入地理解企业的核心理念。二是开展各种评优活动。通过在员工中开展各种评优活动,进一步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在员工中树立规范服务、优质服务的服务理念,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以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是一种生产力,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对于构建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及推进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员工只有理解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且认同企业文化,才能自觉地将企业的目标与自身的行为结合起来,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优势。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内部控制 制度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目标,使企业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由企业董事会、各层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该活动对于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受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不可能独立存在,它既和企业组织的业务活动紧密联系,又和自身控制活动相互关联。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经常性、潜在性和相关性的特点,贯穿于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下发了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2014年
1月,下发了关于印发《石油石化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的通知,2015年1月,又出台了《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这些政策规范的相继出台,充分说明了内部控制对于各个行业的各个企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国企业纷纷面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薄弱环节的控制和监督,能够杜绝各种风险、损失现象的发生。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企业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其决定性因素仍然在于人本身。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能够直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当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低下,或者其决策能力不足时,往往能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致命的打击。其次,尽管职能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员工合伙串通或者故意包庇或者隐瞒时,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会对企业带来现实意义上的损失,而且对于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保持都是严重的打击。
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某些企业看似拥有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系统,但实际上其日常的经营管理已经完全脱离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够明确员工的责任,不利于企业职权分离,而且潜移默化的对员工造成影响,使整个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当内部控制风险发生时都不能及时察觉。
四、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只有在科学的控制制度、严格的执行力以及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相互配合时,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制定的制度必须依靠执行制度的实施才能发挥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乏完善的制度,有的企业虽然设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实质上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员工不能将控制制度转化成执行力,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得不到应有的解决,控制计划实施效果不佳,不能充分发挥控制制度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层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部分管理者不能充分意识到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由于进行风险控制往往需要耗费企业一定的管理成本和费用,对企业现实利润造成负面影响,企业管理者不愿进行风险管理。尤其当前企业管理者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管理者由于风险控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一些企业高管决策时往往过度依赖职业判断,决策相对缺乏科学性。这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常常陷于被动。
(三)企业内部控制结构不尽完善
管理结构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部分企业董事会由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或者其他高管人员兼任,形成企业管理层自己监督自己的尴尬局面,董事会监督作用无从发挥。另一方面,尽管部分企业设有相对独立的监事会,但由于监事会成员的劳动报酬和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通常由董事会决定,其监督作用很难不受到相关经济利益的牵制。
另外,部分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没有明确分工,相关权限和责任没有清晰地划分,内部管理沟通存在障碍,更增大了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难度。
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
工作氛围影响企业员工遵守企业规章、加强执行力、保持较高工作效率的自觉性。正如企业需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为加强其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基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企业员工之所以能够在企业任劳任怨工作,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需求满足。一方面,企业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风险管理和控制纳入管理层绩效评价体系,在物质层面激励员工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舞弊惩罚力度,奖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财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为了保障企业内部监督的权威,其成员要有职位上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生产管理链条化的特征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系统地对企业运营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帮助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推行企业内部审计,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完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
企业应当重视内部信息沟通的渠道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网络传播手段,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员工对企业内部舞弊行为进行监督和投诉。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减少舞弊发生的可能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通报、必要的奖惩措施等,都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条件
财会人员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定期轮岗等途径,分散财会人员的从业风险。注重企业员工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利用行为模范表彰制度、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等方式,激发员工的责任感。此外,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要更加注重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增强企业人才的竞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对企业而言是一场十分重要的投资,通过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减少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建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研究,2009(19):58-60.
[2] 安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局限性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12(23):77-79.
[3] 刘允.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