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9: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资金成本的本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智力资本;全面资本成本;主体权益
一、引言
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构成了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两大资本来源,而现行财务会计仅仅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并予以税前扣除,将权益资本成本视同利润的分配而排除在资本成本的计量视野之外。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 n.anthony)提出了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些偏颇之处。他指出,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作为企业融资代价均应视为一项费用予以确认,同时将股东权益划分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两大部分,前者为股东实际投入的资本及按持股比例所享有的已宣告发放的股利,后者为企业法人通过自身努力所赚取的收益。诚然,共同确认两种资本成本并确认“主体权益”,修正了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是符合工业经济时财取向的一项创新。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优于实物资本、财务资本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全面计量智力资本成本也是一种历史逻辑的回归。
斯图尔特(thomas a.stewart)于1991年在《财富》中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即公司中所有成员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其价值体现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斯维比(k e.sveiby)进一步拓展了对智力资本的认识,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包括雇员能力、为雇员知识技能在组织内部传递提供支持的内部结构和保证企业实现其价值的外部结构。埃德文森和沙利文(left edvinsson&sullivan)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提出,智力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此外,部分学者如lev(2001)和n-n(2001)从权益的角度定义智力资本为企业对未来收益非实物形态的求索权。我国不少学者在引入西方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智力资本管理问题,即智力资本生成、积累、扩张、投资等问题,但均未将其系统地引入财务会计领域,尤其是极少涉及智力资本成本的会计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将智力资本成本纳入资本成本会计领域,以反映企业完整的资本成本及其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二、资本成本会计在知识经济下的局限性
(一)未能全面揭示资本成本中的“智能元素”:重“物质资本”、轻“智力资本”
随着生产要素的创新及制度的变迁,资源的稀缺性发生了变化,即由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在财务会计表现为财务资本)的绝对稀缺逐步转化为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相对稀缺。现行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产生于20世纪年代70年代,而当时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不明显或较为隐蔽。因此,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仍为物质资本。诚然,将权益资本成本纳入企业资本成本的核算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在知识经济中,价值创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知识及其对知识的配置与运用,即创造性的新知识及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不论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还是客户资本,均为投资行为所产生的能带来超额价值的价值。既然这些资本与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一样都是由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所形成,那么,对企业法人而言都是一种融资,理应向投资主体支付资本成本。只不过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智力资本成本表现为一种更为隐性的经济代价,从而难以进入现行财务报告体系。
此外,根据“收入费用相配比”的原则,知识型企业的收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源自于新知识在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整合中的运用、新客户的获取和参与企业创新的渗透性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因素均与智力资本的融资、营运等活动紧密相关。换言之,是智力资本及其与物质资本的整合而非单纯的物质资本为企业带来了超额收益。既然在收益的计量中默认了智力资本的贡献,那么在成本、费用的计量中理应反映使用智力资本的代价。否则,既违背了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也难以反映该类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
(二)未能完整地反映多元化的“主体权益”并清晰地界定其索取权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思路,主体权益是除负债、股东权益之外的、由企业主体自身努力所形成的资本来源。企业将支付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后的净收益部分纳入主体权益,并完全由企业法人所拥有。但是,企业法人毕竟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其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指向相对模糊的表述。智力资本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核心驱动力,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与客户资本发挥作用的载体与平台,客户资本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创造环境,三者在相互支撑的机理下带来价值的增值。由此看来,企业超额回报可能是经营者卓越的经营能力所致,也可能是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代际传承的结果,亦可能是品牌再造、客户消费价值的转变、消费者参与企业互动式创新等因素的结果。这一现实反映出“主体权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更进一步而言,制度变迁的原动力为要素的创新,对权益主体的界定构成其索取权安排的逻辑起点。在未能明确界定多元主体权益的情况下来确定剩余索取权以及实质控制权,将必然出现制度安排的混乱与无序。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由大股东或企业高管一人独断来安排剩余索取权而全然漠视市场的调节作用的案例。实际上,知识密集型产品价值的度量与实现必须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那么,由此倒推,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对其超额收益进而剩余权益的分配理应由市场来调节。这里的“市场”体现了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会贯通。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债务资本所有者、权益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法人、客户在剩余索取领域充分、公平的博弈。
(三)未能充分体现资本成本与企业竞争未来的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永远领先”将成为持续经营假设的核心要义。加里·哈梅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新企业是属于竞争未来的,而竞争未来发生于“无特定结构”的产业中。在无特定结构的产业中,有待争夺该产业未来的结构。很显然,“持续经营”假设在此受到了挑战。竞争未来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1)竞争产业远见和概念领先,即对发展趋势及突变获得比竞争对手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便利用这些趋势和突变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2)竞争缩短发展路径,即抢先将新的产业概念
转变为市场竞争;(3)竞争市场地位,即在特定结构的产业竞争中拓展市场份额。智力资本成本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其所投资本的心理预期回报。若投资者预期企业在未来的产业结构竞争中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当前就会必然要求提高该项投资的风险补偿率,那么将导致企业智力资本融资成本的相对提高,甚至陷入融资困境。现行资本成本会计关注的焦点是过去时态的竞争,不论是债券利息还是股票股息,其风险补偿的确定都是建立在债务契约或股权契约签订之前的产业竞争的局面下。尽管不同于固定契约中的利息、股利随企业预期收益及其管理当局股利政策的变化而波动,但终究是发生在“特定产业结构”的框架之中,无法向利益相关者披露资本成本与竞争未来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智力资本成本的构成与表现形式
(一)人力资本成本
人力资本成本包括筹资代价与用资代价两部分。其中,筹资代价是指在人力资源招聘、录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于其价值量在整体资本成本中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不存在时间价值的折现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的用资成本——由固定性契约产生的工资、“三险一金”等部分,以及非固定契约部分即人力资本作为要素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部分,例如股票期权收益等。前者类似于债务资本成本,具有固定的信用期、回报率。后者则类似于权益资本成本,其支付额度与支付规模受当期业绩与股利政策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双重的资本属性,导致其计量模式呈现复合性的特征:对于固定契约部分的工资与“三险一金”,可直接使用投入视角,即“成本观”下的计量属性,诸如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并在税前作为费用列支。而对于非固定契约部分,宜使用产出视角,即“价值观”下的计量属性诸如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
(二)结构资本成本
企业结构资本包括有形的信息化平台及无形的知识产权、公司文化、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等因素,其形成具有较为突出的代际传承性与历史积淀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高管心智模式的影响。由于结构资本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其投资主体可能是“企业主体”自身,也可能是“企业主体”与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群体,亦可能是代际传承的结果,从而出现所有者“缺位”的表象。这种投资主体多元化且相互交织的特点,将引起结构资本成本确认与计量的困境。首先,若其投资主体为企业主体自身,那么其资本成本类似于“留存收益”进行追加投资所应付出的投资回报,并且该项支出应全部予以资本化。其次,若结构资本单纯地源自于代际传承,那么其资本成本应视同为内源融资的代价,可忽略对外筹资费用,而仅计量类似于普通股股息的用资费用。再次,若投资主体为企业主体与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特定群体,那么,结构资本所积累与扩张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应该在二者之间进行分割。
(三)客户资本成本
客户资本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之间的有益关系,主要包括品牌、顾客与关系网络。对于品牌而言,其形成、传播与维持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因素:一个是企业主体自身努力的结果,另一个是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及其自觉的维护与广泛的主动性传播。因此,品牌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资本,其资本成本既包括归属于企业主体自身的部分,又包括应该支付给消费者的“消费资本”投资收益部分。对于顾客而言,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企业价值实现的驱动作用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更为突出地体现为消费者参与企业创新与组织学习等领域。消费者参与式创新也正是企业预见未来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效的外部驱动力。因此,其资本成本应体现为企业由于拥有高忠诚度、高创新参与意愿以较强创新能力的客户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可借鉴“消费资本化”的思路,向消费者支付消费资本投资收益。对于关系网络而言,它体现了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与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投资机构、政府管理当局、银行等金融机构、科研部门等主体之间的有益关系。由于该项资本的获取与积累是企业主体与外部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对于其资本成本的计量同样应在企业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割。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成本会计模式的改进:涵盖“智力资本”的资本成本会计模式
(一)拓展资本成本外延,全面计量“智力资本”成本
企业资本成本的边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度。在工业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源泉是物质资本,因而在会计体系中主要计量物质资本的货币表现,所反映的资本成本也仅仅局限于债务资本成本即利息及后来安东尼所倡导的权益资本成本即股利。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智力资本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度明显优于物质资本,因而,有必要根据要素的创新进行制度安排的调整,将智力资本成本纳入现行资本成本会计体系,即企业全面资本成本=物质资本成本+智力资本成本。安东尼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体系将全部物质资本成本划分为债务资本成本与权益资本成本,但由于智力资本中的某些因素(如人力资本)本身具有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双重资本属性,所以,为了避免上述归类上的模糊性,笔者所提出的“全面资本成本”打破了原有的划分标准,而分为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两大部分,在各个部分内部再根据资本属性,划分为固定性融资代价和非固定性融资代价(见下图)。
(二)重新界定“主体权益”的所有者,倡导“主体权益”多元共享
若将智力资本所有者引入公司财务治理的范畴,那么,主体权益索取者身份的界定则存在多元主体错综复杂的局面:主体权益可能是代际传承结果,可能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卓越管理才能的结果,也可能是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对企业研发提供积极、及时的财务支撑的结果。因而,在管理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资本在主体权益中的贡献度。例如:某会计期间净收益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增长,且可较为明确地归因于知识型员工自主创新或企业家战略方向调整所带来的正面效应,那么,在支付普通股利之后,“主体权益”在相当大程度上应归属于人力资本所有者;若当前净收益及净现金流量的大幅增长,可明确归因于消费者参与式互动创新或“消费资本”的沉淀效应,则消费者应享有一定比例的“主体权益”;若当期股票市价大幅上涨,但无法寻找到一个较为明确的归因,则“主体权益”可视同为“组织租金”而归属于企业法人所有。总之,多元“主体权益”共存既反映了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及其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不同类型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在会计计量与剩余分配方面的一个客观反映。
(三)以培养企业竞争未来的能力为理财导向,调整融资结构
在知识经济下,资本结构的调整不单纯体现为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比重的改变,也包含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传统的资本结构决策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免税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寻求平衡。但是,这两个因素主要是针对债务资本成本,以及智力资本中 具有债务资本成本属性的如人力资本中固定性支付、“消费资本”中年返利额等。由于其比重较小,“税盾效应”也相当有限。所以在知识经济下,企业应侧重于从持续竞争的视角来调整融资结构。“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因为这些企业拥有或控制了一些奇异资源。毋庸置疑,智力资本正是“奇异资源”的具体体现。因此,可根据未来竞争不同阶段之需调整融资结构。例如:在竞争产业远见和概念领先阶段,可增加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比重,而适当降低物质资本尤其是公司债券融资的比重,毕竟在新的产业结构尚未完全建立之时,债务资本的“税盾效应”表现得较为有限。在竞争缩短发展路径与方向的阶段,企业应进行充分的客户沟通,尤其需要在更广范围内引导消费者参与式互动创新。在这一阶段,积极实施“消费资本化”并适当提高资本转化率,从而进行客户资本的扩张将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在竞争市场地位与份额阶段,由于旧的产业结构日渐式微,企业间竞争的重点由概念、技术取向转向产品功能、成本、价格等因素。因此,有必要适当加大债务资本如公司债券融资的比重,以赢得更为客观的财务杠杆利益。
参考文献:
[1]万君康,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karl erik sveiby,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m].berrett—koehler publisher inc,2005
[3]芮明杰,21世界的选择:新企业、新经济、新管理[j].学术月刊,2004,(2)
[4]孙利琼,黄毅,“主体权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9)
[5][瑞典]斯威比·康莱得小组,著,王锦,刘华江,译,知识型企业的分析与评价——用于知识型企业财务分析、控制和评价的重要指标[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6]芮明杰,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资源:智力资本[eb/ol].http://blong.sina.com.cn/mjnli,2007-05-24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进度;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1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宿迁市宿城区古黄河景观带,规划用地7.2万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8043平方米,建筑高度19.4米,作为宿城新区“印象黄河”整体景观带中的一个重要人文景点被列为2012年中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区政府要求参加年底市委市政府扩大会议观摩点。
项目不仅有土建工程,还包含幕墙、装潢布展、中央空调、电梯、景观亮化等专业工程,更需调运30万立方土,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度非常大。
2 进度控制
项目管理者利用9个月时间,采取了许多非常规的方式方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2.1 招投标环节控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相关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根据细则,每次招标从公告到成功开标,如果顺利需要30天左右。本项目如果完全执行规定,方案招标需要30天,施工图设计招标30天,施工总承包招标30天,再加上施工图合理设计时间,招标机构工程量清单合理计算时间,工程还没有施工就已经到不适合室外作业的第四季度了,完成项目进度目标成为空谈。
为此项目管理者向上级申请邀请招标,获批后每次招标只需要10天左右,大大节约了时间。但即使是这样,招标仍然耗时耗精力,为此管理者与业内实力口碑较好的单位直接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只明确主要内容,如工期、工程款支付时间和比例、最终结算方式等,根据协议工程管理方先支付一定数额的预付款,让施工单位备料,组织进场施工,边施工边走招标程序。比如幕墙9月份接触后,即安排二次深化设计,10月5日,预埋件进场施工,11月9日签署框架协议,12月份招标。这样施工图纸出来后,施工现场就开始热火朝天了。
2.2项目手续办理环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相关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建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它办理的前置条件是已经取得或办理土地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招标手续、工程质监安监等手续,如果手续齐全按照各职能部门承诺时间需要97天。按照项目实际情况,8月6日主体施工图出来,那么11月份才能地下室施工,12月31号完成项目建设就只能纸上谈兵了。
为此项目管理者勇于担当,在项目目标确认的情况下,倒排进度,确定项目关键点时明确手续报验关键点是施工图审查,在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后迅速报送施工图审查,并且边审查边施工,8月12日就开始开挖地下室,9月24日取得施工图审查合格证,时间一刻都没有耽误,工程稳步推进。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在没有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情况下,召集召开协调会,请求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质量控制,防止重大质量事故发生。
2.3施工环节
2.3.1 设立建设方专家帮办组参与施工方项目管理,全程帮办指导。根据项目目标,确定各施工单位进度目标,倒排工期并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提出优化建议,保证人可以轮班休息,机械不停,施工工作面无间隙。
2.3.2 对建设项目进行任务分解,理顺时间节点和任务责任人,确保各分项工程穿行,无缝连接。为了使各工程在同一个施工面上流水或穿插作业,确定任务分解表,每一项任务分解到施工单位具体责任人,也分解到管理单位的责任人。在施工现场设立临时办公点,管理人员常驻现场,深入了解一线情况,靠前指挥,当日事当日办,充分发挥中央处理器作用
2.3.3对项目实行动态控制,应用PDCA管理理念,从多角度多方位保证进度有效推进。比如通过经济措施,设立赶工措施费,经幕墙工程一项就是30万;设立工程款支付小组,明确到人,积极筹措工程款,保证进度款按照框架协议及时支付,特别是在主要材料订货期间;比如通过技术措施,土建砼框架施工期间,三层以上有悬挑结构,根据规范抗压强度须要达到100%才能拆模,一般需要28天,但此时已到11月份了,为此经征询设计和外部专家建议,在混凝土中掺加早强剂,并在现场预留5组试块(一般3组),增加实验频率,一旦抗压强度达到100%,就立刻拆模。
3 质量控制
3.1 树立市优质工程目标,在选择施工单位时明确优质要求,并在设立按质论价措施费,在招标文件中予以体现,激发参加单位积极性。
3.2 建立参与各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高效运行。打破施工单位自检后报检,施工单位每施工一道工序,施工单位质检员、监理单位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人员都在场把关,提前预防过程监督,共同验收,将误差和失误降到最低,避免返工。
3.3 邀请外部力量参与监督,成立建设单位顾问团并邀请职能部门专家,定期到现场抽查或者在关键工序上请他们把关,杜绝“豆腐渣”工程。
4 成本控制
因为是赶工项目,施工单位进场仅签订框架协议,只是根据经验值明确工程款总值及支付比例,在施工过程中图纸修改幅度很大,成本处于不确定中,控制难度非常大。管理者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通过支付多把关、现场工程量重置、争议置后、招标迅速跟进等多种方式,使工程造价慢慢趋于可控。
4.1 支付多把关成立资金支付小组,由建设单位和资金拨付单位组成,施工单位申请工程款,经项目管理人员审核后报支付小组核验,无问题后支付。因为赶工,工期比较短,根据框架协议施工单位申请时间间隔比较短,经过支付小组评审核定,拉长了支付时间,为公司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争取了时间。
4.2 现场工程量重置起先施工单位根据框架协议申请工程款,随着施工图的完善和实体工程的开展,工程造价越来越清晰,建设单位项目管理人员根据实际工程量,在框架协议基础上调整支付金额,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
4.3争议置后该纪念馆包含许多场景的制作,没有适用定额,缺少标准,因为工期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外出询价或另行发包,考虑到施工单位感受,为了不在人的因素上影响进度,项目决策者们建议按照施工单位报价进入支付暂估价中,并安排招标过程中再询定价。
4.4招标迅速跟进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后,在施工图纸完善的情况下迅速安排公司走招标程序,计算工程量并合成控制价,为工程款支付做参考。
5 结语
经过参建各方的努力,本项目顺利完成观摩要求,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进度、成本、质量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此消彼长,正因为赶工,工程质量和成本都受到影响。项目进度控制是在进度目标合理情况才能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有效控制,才能保证质量和成本的效益,而确定进度目标需要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而不能根据重大节日或活动而随意设置。
参考文献:
[1]路永华 《政府投资项目的造价控制》
关键词:石油储备,资金保障,成本控制
石油储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筹集和成本控制问题始终是各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石油储备制度成熟的国家也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其它国家石油储备的资金保障与成本控制
(一)石油储备的资金筹集方式
石油储备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各国筹集储备资金的渠道方式不尽相同。
1.美国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资金和石油收储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到2000年,战略石油储备共花费215亿美元,其中储备设施建设和操作费用53亿美元,购买石油及运费159亿美元。
为了减轻石油储备的财政负担,从1995年起,美国政府利用其富余的石油储备设施开展商业化运作,不仅向国内企业出租,还向国外用户提供储备服务,包括:(1)出租转让尚未充分利用的储备设施;(2)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辟外贸分区,为境外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提供储备石油的服务;(3)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过剩的能力为商业储备提供有偿的储存空间。
2.日本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日本的政府石油储备主要由石油公团(后改革为资源机构)投资和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资本金由石油公团出资70%,另外30%由民间石油公司出资。建设投资一部分是政府通过预算直接拨款,其余部分由石油公团通过政府担保、发行政府担保债券(政府补助利息)和非公开债券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然后无息贷款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即储备基地)。国家石油储备的收储资金,由石油公团通过政府担保、发行政府担保债券和非公开债券,以及承兑债券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贷款支付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政府通过预算对贷款利息进行补助。政府石油储备的运营管理费用,全部由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给石油公团,再由石油公团支付给国家石油储备公司。财政资金主要是依靠1978年设立的石油税来筹集的,这个税对所有的原油和进口的油品征收。
企业石油储备资金是由各企业将储备成本纳入产品价格之中筹措。同时,政府还提供一定的支持:一是为私营石油公司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二是日本开发银行和冲绳开发财团为储备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
3.德国石油储备资金的筹集
德国以机构储备为主,并由储备联盟(ebv)来实施管理。ebv石油储备的费用来自银行贷款和会员交纳的会费,政府不提供补助。
1978年,ebv成立时所需资金全部来自银行贷款,总额为25亿欧元。到2001年3月底,贷款额增加到36亿欧元。ebv不需偿还这些银行贷款,但需支付贷款利息。在ebv因国家法律修改而解散的情况下,其债务由政府承担。
德国法律规定,所有炼油厂、石油进口和经销公司是ebv的法定会员。会员须在每月底前向协会申报本月进口或生产的数量和品种,并于下月底前缴纳相应的会费。会费标准的制定和修改由会员大会决定后经联邦经济部长与财政部长批准。逾期交费需支付比欧洲央行借贷利率高3%的滞纳金。ebv的会费收入主要用于石油销售经营、支付银行利息及储备设施的租金。
德国法律允许ebv会员将其缴纳的会费纳入石油商品售价,只需在发票上注明“此价格含法定储备费用”,并列出具体数目,各销售环节均按此开具发票。因此,ebv会员缴纳的会费实际上由最终消费者承担。
德国的商业石油储备费用由企业自负。
可以看出,各国国情不同,储备资金的筹集渠道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是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共同负担,只是各国的比例不同而已。
(二)石油储备成本控制的主要经验
1.石油储备成本的构成
石油储备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三项:建立存储设施的建筑成本、管理维护成本和购买成本。前两项成本所占比重较小,也相对容易控制,各国政府工程招标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审计,一般都是在行政部门公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向全球各地企业公开招标,事后由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购买原油的成本比其它两项成本要高出很多,也很难控制,传统的审计和监督也很难发挥作用。储备油并不是一次性购买的,而是在几十年中逐渐购买的,否则哪一届政府都支付不起这么大的账单,而且一次购买太多原油,会搅乱整个原油市场,自己的成本也会升高。因此,如何尽量地降低储备油的购买成本是各国石油储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此外,还有风险成本,包括收储过程中的价格风险,建设维护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投放过程中的运输风险等。为了避免和降低损失,必须对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
2.主要国家石油储备成本的控制——以美国为例
在已有的石油储备大国中,美国在石油储备成本控制上的做法比较科学,也有一定代表性,其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奉行“成本最低”原则。美国石油储备的第一原则是“成本最低”。美国政府认为,尽管影响美国经济安全的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绝对存在,但这种中断的数量和严重性几乎无法预测。如果国家受到全面攻击,炼油厂和运输管道必然是攻击的对象,如果这些设施被摧毁,即使有再多的原油也毫无用处。美国能源部给石油储备办公室的指示是“成本最低”,因为这个指标最好衡量和控制。
二是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储备方式。例如,盐穹储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储藏技术,在美国修建盐穹储库的成本大约是每桶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是25美分。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每桶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至少是盐穹的10倍。而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储备条件,墨西哥湾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境内集中分布着500多个盐穹,靠近石油化工产业带。美国政府利用这些盐穹建成了4个大型储备基地,既临近码头,又距大型炼厂不远,还有发达的管道设施可以快捷地把储油传输到用户手中,大大节约了成本。
三是坚持市场化操作。一般来说,各届美国政府会根据自己的计划对石油储备办公室发出购买指令,加入提交国会的政府预算。为了降低购买成本和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储备石油的购买采取公开竞标方式。在实施购买行动时,首先由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提前向社会公开购买计划(包括数量、品种、交货地点、时间等)和竞标时间,拟参加竞标的公司须向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出具银行信用证等资质证明,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参加竞标。在竞标中报价最低者中标。另外,招标规定还允许中标的公司推迟交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中标的公司拥有很大的灵活性来决定何时采购、如何交割、如何进行套期保值等,降低报价。而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也摸不到中标公司什么时候会到市场上去买油或补充存货,所以也无法操纵市场。
四是选择好采购方式和采购时机。招标采购中,40%来自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其余是市场现货招标采购。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采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
五是实施“矿产资源特许费换石油”,即允许租用联邦政府外大陆架的公司用直接向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提供石油的方式代替缴纳矿产资源特许费。从1999年克林顿政府开始到现在的历届美国政府,都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石油储备的库存,减轻财政负担。
二、我国石油储备的资金保障措施
我国石油储备的各类资金应通过财政支持和利用社会资本两种渠道来综合保障。政府储备资金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并广开融资渠道,利用政策性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法定储备的资金以企业为主解决,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商业储备的资金应完全由企业自行解决。
(一)财政资金支持
1.建立石油储备基金
为了加快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可考虑建立石油储备基金,在国家预算中专户管理。其资金来源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渠道筹集。政府资金可以通过开征相关税收或附加费的办法筹集。社会资金可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
可在国家石油储备基金项下,设立“石油储备资金”和“石油储备建设与运营资金”两个账户,由财政部委托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管理。石油储备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收入包括国家财政逐年投入的资金、动用储备石油收回的资金等;支出包括支付收购油料的货款、运杂费等,必要时还可平衡财政预算。石油储备建设与运营资金的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出租储运设施的收益及运营收益等,支出包括石油储运设施建设费用、石油基地管理维护费用。
2.动用外汇储备
我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从国际汇市情况看,这样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将石油资源视为一种新的储备资产,那么石油储备可以成为外汇储备投资的对象。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立之后,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的一种方式是,如之前汇金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一样,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直接增加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资本金。所用外汇主要在国际市场购买储备油,不在国内进行二次结汇。另一种方式是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或主要石油企业、民营石油资本共同在海外组建石油产业投资基金,基金主要投资于海外石油资源,为石油储备提供稳定的油源。外汇储备以购买基金的方式间接转化为石油储备。
3.开征石油特别消费税
可结合我国将要进行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设立石油特别消费税,在每升石油消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资金。如果我国在每升石油产品中加收1分钱,对消费者影响不大,但每天就可以有近千万元的收入,1年就是36亿多元。
石油的消费者是石油储备的直接受益者。按照“谁受益,谁交费”的原则,为建立国家石油储备而设立特别石油消费税是合理的,从其它国家来看,也是有先例的。石油储备特别消费税可以成为石油储备设施建设、石油储备收购及其维护的主要资金来源。
4.对企业法定储备给予支持
企业因承担国家义务而额外增加的法定储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政府的经验:为企业购买储备用油提供低息贷款,免征储备油进口环节税,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为企业储备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等。
5.实施若干免税措施
目前,国家已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中涉及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予以免征。这一政策应拓展到其它所有参与石油储备的市场主体,包括民营企业。同时,对企业法定储备的进口石油返还或免征进口环节税。
(二)利用社会资本
1.发行特别债券
在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初期,固定资产投资的任务重,石油消费税的积累不足,为加快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尽早使国家石油储备发挥作用,必须另外求资金来源,发行国家石油储备债券就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家石油储备债券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发行,用石油特别消费税作为担保,主要发行长期投资债券,发行的对象主要是中长期投资者。国家石油储备债券除了在国内发行外,还可以向国外发行。由于国家石油储备债券有石油特别消费税作担保,风险极小,是真正的“金边债券”,预计将有广泛的市场。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很高,近两年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严重,这一措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开放储备市场
石油储备资金筹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放市场,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储备基地,国家租用。还可以由政府以特别许可的形式,委托具有资格的民营企业代替政府运营政府石油储备。这样既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在时机成熟时,也可利用政府石油储备基地富余的储备能力为商业储备提供有偿的储存空间。储备设施还可以由民间建设,政府租赁,长期使用。
3.建立规范的储备联盟会员交费制度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政府、机构和企业结合的储备结构。国家应在适当的时候,鼓励企业组建储备联盟,并规定好联盟的会员交费制度。国家根据储备义务企业上年的经营量和全国机构储备量,确定其本年度需要交纳的会员费用。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一体化石油公司,要分别计算各业务板块的会员费,汇总计算其会员费。国家对储备联盟的各种收益应予以免税,当储备联盟遇到资金困难时,应提供财政贴息贷款。
三、我国石油储备的成本和风险控制
石油储备的成本控制包括采购成本控制、储存成本控制、动用成本控制,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采购成本的控制
石油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采购方式和采购时间。在长达30多年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府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原则和实践操作程序。这些经验包括:让市场决定购买行为模式;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购买;如果市场价格总体偏高不下,则利用各种衍生工具推迟交割时间;购买行为本身考虑到稳定市场。我国石油储备的采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市场化运作
对于已确定的储备石油的收储和投放任务,要坚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要引入竞争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时,原则上采用招标的方式,通知相关的外贸企业参加投标。委托中标企业订货、运输等。在国内市场收购时,以直供用户价配置。特殊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确定收购价格。在采购工具上,应尽量使用长约,并配合以石油期货套保业务,锁定价格。
2.合理选择采购时机和采购数量
采购时机选择的原则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购买。这需要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做出准确的分析,但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预测不准,反而会错过时机,抬高成本。为分散风险,各国都采取了分步实施的方法,通过较长的时间达到储备目标规模。
在采购时,控制每次的采购规模,并提高透明度,避免自身的采购造成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有关人士分析,如我国一周买进50万桶用于石油储备,国际石油市场是不会有大波动的。采购频率的安排,还要和我国财政支付能力结合起来。在既定的预算之下,要尽量减少资金成本。
3.早期以份额油为主
所谓份额油是指我国在国外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而不是从国际原油市场上直接采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能降低采购价格,但是会减轻对国际油价的冲击,减小价格波动风险。
上述措施要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石油储备主体具有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均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对于企业储备来说,问题不大,关键是政府储备。所以,不论采用何种管理体制,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都应该成为一个独立核算的机构。
(二)储存成本的控制
为了节约储存成本,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三三制”,即对石油储备规模作如下三种分割,形成具有一定保值功能的储备结构:
1/3储备油必须保质、保量存储于库况最为优良的油库中。该仓储企业有保管之责,无架空轮换之权。即这部分储备油的轮换更新必须先进后出,而不允许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一部分储备油,每年必须安排轮换不少于1/2的数量。对此,应专门制定轮换费用的补贴标准,确保政府一旦需要动用,真正做到调得动、用得上。
1/3储备油可考虑实行年度总量控制,即在保质保量保值的前提下,可由仓储企业结合现货市场交易吞吐吸纳、轮换更新。特别应鼓励和倡导库场结合,建设石油市场,以便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储备油低成本轮换更新。对这一部分储备油可以适当允许架空轮换,但轮空期一般不得超过两个月。遇特殊情况需经批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轮换以后的储备油质量只能提高,不得降低。如有增值,增值部分的1/2缴入石油储备基金专户,1/2留归仓储企业。但如通过市场化运作轮换后发生亏损,其亏损金额由仓储企业全额赔付。如发生数量、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轮空期未经批准超过3个月以上,则应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直至取消存储资格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1/3储备油可考虑以等额资金参与石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运作。对这一部分储备油的承储运作可另行制定专门制度,进行招投标,以确保中标仓储企业或其他有条件承揽此项业务的企业,有必备的经营水平和能力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严格按套期保值的要求进行操作。如因违规操作和其他违纪运作造成损失的,应由承储企业全额承担经济损失,并视情节性质和程度进行处罚,包括取消承储资格,直至追究责任人的民事、刑事责任。
与上述“三三制”相适应,储备油库中既有以静为主,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保质、保量的储备油;也有参与市场吞吐运作,特别是通过库场(石油市场)结合,实现低成本轮换更新的储备油;还有配合期货市场交易的周转库与交割库。这一动静结合的库存结构,有助于尽可能减少与杜绝存“死”油的情况,从而有助于相应减少财政补贴,也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动用成本的控制
石油储备动用时原则上采用竞价销售,通知相关企业参加竞购。储备管理中心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不能竞价销售的参照当时国际上同品种油价,附带相应的费用和损耗确定价格。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确定销售价格。
(四)风险防范措施
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储备基地建设、石油采购、储藏、运输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过程中引入商业保险来分散风险。实际上,在公共项目中引入商业保险来分散风险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的做法。
关键词:企业投资 企业筹资 资金成本 风险控制 决策
企业要想扩张,必须进行投资;企业若想创造价值,也必须进行投资;企业若想培育、升级、转型新利润增长点,重要途径还是投资。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已经无法再取得高额利润,想取得高利润,重要途径就是将资金投到风险大回报高的行业,如证券市场、房地产和新兴科技领域。面对新市场,企业更需要控制投资风险。投资关系着企业将来的发展和生存,而未来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可能损失利益或本金。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企业必须承担风险才能有所收益。企业要善加利用风险,研究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形成原因,从而确定正确的降低风险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投资就能更加理性。
企业筹资也具有风险性,对于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企业必须研究筹资风险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同样筹资的方式和渠道不同,资金成本自然也不同。
企业筹资和企业投资二者彼此关联,资金成本在二者关系中作用重要,可以说是协调二者的桥梁。
一、企业投资的风险控制
(一)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影响很大,会挤压其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亏损。企业如果两头在外,那么还比较容易。如果只是靠劳动力的优势如传统制造业等,那么将有很大的压力。如果企业主要靠出口,那么其风险将更大。海外投资也可能会因为人民币的原因导致缩水。如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比较大,那么海外投资资产价格就有可能贬值,因此投资需谨慎。如果人民币币值稳定,那么海外投资风险就会降低。
(二)经济周期
很多投资项目投资风险的产生源于投资周期太长,很多大型项目跨越经济周期。如果在经济低潮中,项目启动的成本比较低,到了经济,即便项目还在建设,如果有可转让性,项目具有转让商业价值时,那么企业此时就会面临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中途转让,自己依旧能获利,可以自己继续进行投资兴建。总起来说就是在项目进行投资前,就要考虑卖掉。使投资具有可退出性,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
把握投资的时间能有效的控制投资风险,根据行业周期和宏观经济的周期,谨慎选择入市。投资可退出性是把握投资时间后的第二个战略。投资项目不分好坏,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时间进入。项目做得再好,也不如卖得好划算。要把握好投资节奏,最好的情况是:经济低潮时,启动项目开发,经济开始转好后,项目已经基本做好。这样项目已经升值,无论继续做完还是中途卖出,企业都会获得很高的利益。
(三)通货膨胀
投资会形成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这些资产都占有投资额,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投资额实际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这样投资的收益就会降低,回报也会减少。正确预测和判断市场的走向,是规避此类风险的主要方法。预测产品本身价格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设备、基建、土地等价格的变化。在预算中要充分考虑成本价格上涨的幅度,要留有余量,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
(四)融资
资金链条中断是常见的企业投资风险,资金是保证,是抵御投资风险的关键。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融资方案,论证其可行性。要考虑以下内容:第一、企业开展业务是否有助于保持和增强融资能力;第二、企业投资收益率的满意度、稳定性、可靠性;第三、企业经营业务的现金流是否稳定、顺畅、安全。企业的融资和投资以及业务是一个整体,融资能够保证资金链的安全。
二、企业筹资的风险控制
(一)事前控制
做好预算工作,做好企业的财务计划和财物预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资本的结构,合理安排借入资本和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降低资本成本,选择恰当的筹资组合。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内源筹资和外源筹资。外源筹资又分为以下几类:
1、 发行股票
股票的上市与发行有严格的发行程序和条件。在我国有《债券法》和《公司法》。普通股筹资方式的优点有:筹资限制少、筹资数量大、筹资风险小、能增强企业借债能力。缺点是:控制权容易被分散,资金成本比较高。
2、 吸收直接投资
一般吸收外商、个人、法人、国家的投资,原则是共同投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该投资方式优点是:能降低财务风险、能尽快生成生产的能力、能增强企业的信誉。缺点是:控制权容易被分散,资本成本较高。
3、 银行长期借款
优点是:有杠杆效应、企业经营状况不用公开、借款弹性好、筹资成本低、筹资速度快。缺点是:数额有限、条款较多、风险较大。
4、 融资租赁
优点是:能获得减税、财务和设备淘汰的风险都很小、能保存企业的举债能力、筹资速度快。缺点是:利率变动导致风险、租赁成本高。
5、 发行公司债券
优点是:能提高公司治理、能优化资本结构、促进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保证控制权、资金成本低。缺点是:数额有限、限制条件多、筹资风险高。
6、 高利贷
中小企业对正规金融依赖较强,一旦银根紧缩,走投无路之下可能选择民间高利贷。此种借贷方式成本十分高,经常有企业因高额的资金成本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导致破产。
企业在事前选择筹资方式时要根据社会关系、企业资信等级、筹资规模、企业规模、筹资收益、筹资风险、筹资机会、筹资成本、筹资数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二)事中控制
现金储备要保持合理,确保企业的意外所需和正常支付。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提高存货的周转率。加快资金货币的回笼,加强管理应收账款。
(三)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主要在于对一个整体的过程结束后,企业必然要对本次筹资运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各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各种财务比率,可利用杜邦分析法对报表进行分析。
三、资金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中的作用
资金成本具体指企业使用资金和筹集资金时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两部分。主要内容是用资费用,包括向股东支付股利,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筹资费用不同于用资费用,筹资费用一般是一次性支付的,支付的时间往往是在筹措资金时。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会再发生和筹资费用有关的事。如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产生的发行费,向银行借款产生的手续费。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资金成本,当企业在项目中获得的报酬大于资金成本时,才能提高企业价值。第一、企业筹资决策。资金来源不同,资金成本也就会不同,企业为了资金决策正确,必须分析不同的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然后进行合理的配置。第二、企业在选择资金来源时,主要依据就是资金成本。企业筹措资金有很多方面,如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的资金成本最低,优先股的资金成本高于债券筹资,普通股的资金成本高于优先股。债券筹资之所以成本较低,因为债券的利息是在税前进行支付的,国家负担了部分利息,债券利率高于借款利率。由于租金总额高于设备买价,所以融资租赁的资金成本比较高。企业在选择资金来源时,首先考虑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同时决定了资金结构。企业在筹资决策时,要确定资金结构是最佳的,如果以后有追加投资,同样也要保持资金结构的最佳。也就是说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保证加权平均成本最低。
在实际当中,有很多因素决定着资金结构,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是主要因素。作为主要因素的资金成本影响着企业经济方面的效益,在筹资决策时,要使资金结构达到最佳,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成本。企业在拟定筹资总额时,可以采取的筹资方式有很多种,因此可以形成很多筹资方案。在这许多的筹资方案进行选择时,要考虑不同方案的资金成本,然后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筹资方案。企业在进行决策时,会利用到净现值指标,折现率常常是资金成本。
参考文献:
[1]朱博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J].会计之友,2011
[2]赵平.企业筹资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3]唐建君.刍议企业筹资中的资金成本[J].冶金财会,2006
[4]许尚德.浅谈资金成本在协调企业投资和筹资活动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
关键词:成本预算;资金预算编制;资产负债表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当前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要保证预算控制效果,必须要从预算编制入手,资金预算是企业预算编制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资金预算编制就成为企业实现预算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通过合理的资金预算编制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目标。
一、资金预算编制模式
就当前企业的运行情况而言,资金预算的编制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自上而下式资金预算编制,其优点在于能有效保障企业的整体利益,资金预算编制所需时间短,但是该种资金预算编制模式的集权性较高,执行单位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其中,在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各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执行单位的主动性被忽视,导致资金预算执行效果低下。一种是自下而上式资金预算编制,在该种编制模式中基层部门的主观性得到较全面的展现,因为对市场的了解比较多,所以能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进行相关调整后编制合理的资金预算。但是该模式可能会导致管理失控,各个基层部门为了自身利益会虚报预算,如企业高层不给予充分的压力,那么资金预算编制效果不够理想。另外一种是上下结合的模式,首先自上而下对资金预算控制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自下而上编制资金预算,逐级汇总和审核,最终实现总体上的平衡。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以上下结合的方式,以成本预算编制为基础,对企业资金预算编制进行研究。为了保证自身经济效益,以责权发生制为原则进行预算编制,对于资金预算编制而言,在责权发生制的前提下,要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方法进行。
二、资金预算编制依据和原则
结合成本预算编制资金预算的编制依据是企业部门的年度总成本预算以及分项的成本控制指标。因为企业资金是企业运行的保证,所以在资金预算编制中坚持的最基本原则是“以收定支,寻求平衡”,也就是在资金预算编制中要以企业收入为依据,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编制。另外,在企业资金预算编制中还需要坚持“先急后缓、统筹兼顾”的编制原则,因为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企业运行中需要控制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资金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有轻重缓急,要保证重大事件、重要项目资金充足,不能因为这些项目中资金短缺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在资金预算编制中统筹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确保企业能正常生产,为进一步获得资金服务,实现企业继续“造血”的功能。
三、资金预算编制内容和口径
企业资金预算编制必须按照时间进行,以一段时间的资金收入为基础。因此确定资金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有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就是企业期初的货币资金余额;本期收入就是在预算期内企业经营预算以及支出预算对应发生的当期内产生的资金收入、银行借款收入、代收款、资金负债表上减少款项和预收增加款项带来的资金增加数量;本期支出就是在预算期内发生的各种货币资金的支出、固定增产的支出、税费的支出、各种代付款项目的减少以及预付账带来的款项减少数量;期末余额就是预算期末企业货币资金的预计余额。
在企业资金预算编制中要细分各个款项,从如下方面入手:(1)经营预算。预算期内经营收支预算,按照成本预算表中的内容,将与之相关的数据转到资金预算表相关项目中。(2)企业内部结算。企业财务中心针对各下属单位开具账户,各项收支均在财务中心展开,各单位资金结算更加快捷和方便,不存在资金单独结算,应删减。(3)折旧、摊销。在预算期内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损耗,以及长期无形资产的摊销,在收付实现制中不存在资金结算,因此在资金预算编制中要删减。(4)增值税。虽然成本预算的收支预算中不含增值税,但是在资金预算中要将收入部分中的销项税和支出部分中的进项税相抵后,算出应缴纳的增值税,增值税需要现金支付,因此要作为资金预算中重要的因素进行编制。(5)预算期预算收支数。在预算期的收入和支出中将一些不涉及资金的因素删减后,加上增值税就是预算期的资金预算收支数。(6)资产负债表初数的变动。对成本预算表中的资产负债项目期初数进行研究,在预算期可收可支的部分中算出预算期末资产负债项目期初数的剩余数。(7)本期货币资金预算数。根据当期预算收支数和资产负债表初数的变动,将两者的预算当期资金收支数相加就是预算期的资金预算数。(8)资产负债表期末预计数。按照当期预算收支数中预算期新增挂账数以及资产负债表初数变动中的预算期剩余数,计算出资产负债表的预算期末数,结合成本预算表对该项目进行核对。
四、资金预算编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以成本预算编制为基础进行资金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对如下几点加强注意:(1)在预算期收入和支出的预算中可以将收入和支出按照“影响损益项目”和“影响资产负债项目”进行计算,对资金收入支出进行全面反映。(2)在企业本年度货币资金预算数中要在当年预计收支资金数的基础上加上资产负债表年初数增减变动中的预计当年收支资金数,从而确定本年的货币资金预算数。(3)资产负债表的年末预计数,将当年收治预算表中的预计当年新增挂账数加上资产负债表年初数增减变动中的预计剩余数就是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年末预计数。
综上所述,在责权发生制成本预算编制的基础上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资金预算编制,能实现对资金收付各项业务的控制,保证资金预算一直处在成本预算范围内,对于提高资金预算的可靠性,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强.论如何准确编制高速公路行业资金预算[J].投资与创业,2012(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各大企业而言,树立什么样的经营理念,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才能最大化的在社会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当务之急。而相对的制造型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为了让制造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对其经营管理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但很多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资金浪费现象严重,且成本管控工作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做好制造型企业内部的资金规划,加大成本管控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完美结合,将更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制造型企业资金与成本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缺乏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二者结合的意识
就资金管理而言,主要是从资金筹集、使用上出发对整个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以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能有效的杜绝出现企业资金断流的现象。而成本控制则是以最大程度节约资金支出为目的,通过对成本的规划与监督,达到企业成本管控的目的。如:日本丰田汽车制造公司的成本管控意识十分高,在企业员工管理中,要求员工使用的A4纸张,都需要正反两面都是用才可以。正是这样细致的成本管控,使得丰田汽车制造公司在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
然而在很多制造型企业中根本没能清楚认识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意识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将二者相互结合,还多将二者分开单独进行管理,这样往往会出现资金与成本规划不匹配的现象,还会大大的降低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尤其是过多的企业存货,给资金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削弱了资金的流动性,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与生产成本,将企业置于经营风险中,大大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运营利润。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严重脱节
就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分析发现,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相当薄弱,甚至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因此难以将企业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考虑,导致很多制造型企业的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呈现严重脱节的情况,难以及时获取资金流与成本管控的信息,使得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效率降低。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环节较多,如果没能注重对资金的合理调配,以及成本的有效管控,很可能提高企业的成本,在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处于劣势地位。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在进行资金规划时忽略了成本管控的重要性。如: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关于资本结构往往只看到了筹资成本或是债务危机,而没能延伸到与其相关资产结构所蕴含的成本支出。或是在利用企业资金投资时,更关注资金断流后会出现的危机预防措施,以及怎样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投资成本,可能会对成本管理计划产生一定的牵制。
二是成本管控过程中也缺乏对资金管理方案的考虑。成本管控计划制定需要从全局出发,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经营现状,制定出完善的成本管控计划并严格执行,然而在实际进行中,往往难以充分考虑到资金管理方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制造型企业成本管控计划脱离了资金管理方案的现象,执行起来很难,无形中也增加了成本差异分析以及纠正的难度,反而不利于制造型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资金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成本管控体系不健全
从某方面而言,我国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工作不到位,主要还是因为对其管理重视度不高。因此,在资金管理人员配置上,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等也普遍偏低,同时很多制造型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成本管控体系,无法对全面及时的掌握整个企业的资金情况,以及成本管控工作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而是将这些工作重担纷纷压在了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与管控上,根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完善创造型企业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加强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相结合的观念意识
对制造型企业的发展而言,“正确的思维才是行为的先导”,因此要想让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二者完美结合,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意识。通过制造型企业领导的以身作则,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全面、深刻、正确的认识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相结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上行下效的在整个企业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让工作人员也能更好的认识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起成本管控意识。
制造型企业各部门都充分建立起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意识,就能从各部门的历史数据中找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的着手点,确立相应的成本管控指标,并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严格监管,不断的分析各部门实际的成本消耗与指标成本的差距,才能真正的找到制造型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需要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二者有效结合,即在进行资金管理时,要多考虑考虑成本管控,就不会出现对成本管控出现牵制的局面。同样,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也要结合资金管理方案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二者才能相互促进,实现1+1>2的效果。
(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的完美结合
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无论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还是长远发展战略,都需要建立健全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资金管理与成本管控的完美结合。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进一步推动制造型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盈利能力。而要想实现资金管理中有成本管控,成本管控中有资金管理,也需要从具体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建立MRP(物料需求)系统,控制存货的数量,降低企业存货的资金占用;成本管控的同时提出科学的资金需求。
首先,运行此系统要求我们根据市场销售及运输周期、生产周期进行产成品的期量标准设置,同时对原材料也要进行期量标准设置;然后由市场部根据市场销售预测在系统内下达销售计划,系统会根据销售计划、系统内存货数量、期量标准自动运算产生生产订单,生产订单产生后,系统会根据生产订单、BOM清单(产成品耗用物料清单)、材料库存数量、材料期量标准计算出生产出订单所需产成品的物料需求订单,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需求订单组织采购,保证生产工作正产开展。这样采取“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方式组织材料物资采购,企业存货数量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将会大大降低,同时资金占用也会大降低;这样当我们进行成本管控的同时,就可以提出准确的资金需求计划。
二是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分析成本可控原因点,看是生产环节浪费还是材料成本过高或者是其它原因,制定科学的成本管控计划。
三是采取了以上方式后,我们在做资金管理规划时,才可以兼顾成本管控,有效的推动成本管控目标的实现,这样成本管控与资金管理就可以相辅相成。另外资金管理规划可以从筹资、投资、资金调度3方面进行来保证资金的取得;多方面的考虑成本管控计划,更利于资金管理计划的顺利实现。
(三)加大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完善成本管控体系
在制造型企业中实现资金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为了有效的提升资金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或是引进优秀的资金管理人才等方式来改善,通过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队伍,确保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便在社会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同时成本管控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控体系,提高制造型企业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将成本管控与资金管理二者很好的结合,共促进其长远发展,成为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现状
(一)机构重置,职能重复阻碍了精简机构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已先后转制,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应是精简高效。即机构应简,人员要精。然而,由于受模式化的误导,或者受政企不分痕迹的十扰,企业不从实际出发,照葫芦画瓢,似乎不加以扬弃的框架构筑就是改革的象征、成果。长此以往,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及管理思想的一成不变导致穿新鞋走老路,如此重复,劳民伤财。精简高效又待何日可指,冗员始终成为企业的疾患。
(二)不分层次的用工导致人浮于事
在计划体制的年代提倡“人人有工作,个个有饭吃”的说法,它忽视了如何寻找使全部职工吃得更好的效益增长点,温饱似乎成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代名词,仅此而己。它导致企业没有竞争,职工没有追求,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受到压抑。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抹杀了人的创造性。企业和职工同受其害。企业用工也由国家统一分配,各类人员按比例指令性由企业统揽,用工没有自,来什么人安置什么人。长此以往,用工不讲层次。大学生多了当工人,工人多了学搞管理,搞项目缺专业人刁.,采取“饥不择食”方式凑合干等等,致使企业用工层次模糊,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阻碍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策略。人员配置的混乱导致了一种错误的理念,似乎什么岗位任何人都可以跃跃欲试,孰不知,其理念土的偏差严F}.-阴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不按层次的分配致使人心涣散,人力资源成本流失
现在的工资制度相对原来的八级工资制和易岗不易薪来说,可谓是一大变革。但就
现行的!二资制度相对市场经济和蓬勃发展则不难发现其弊端所在。就其激励功能的发挥又令人生疑。由于用人上的层次模糊导致了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它忽视了岗位对人的要
求和人胜任岗位的能力要求。现在似乎上了某个岗位就可以获取划一或基本划一的报酬,它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上来认识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结果卜的悬殊,它疏忽了不同人力资本的价值含量和潜在的能量。对不同人力资木实行划一或相差无几的价格实际上是对价值的背离,久而久之,人财两空。山此而言,划一的分配必然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流失和各层次员工凝聚力减弱,劳动积极性降低。
(四)定额、定员、定编的不严密也是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理念惯性影响,在忽视企业个性的前提下一味参照历史上的国家有关标准,置生产工艺、技术条件、劳动环境及人力资源素质的变化而不顾,死抱、固守原来的管理方法,究其原因,既有经济核算不到位的因素,更有观念陈旧的惯性,企业之大,靠的是二级管理,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难免有“充分留有余地”的思想,于是,该自我加压、自成机制的责任变成了自我放水留一手的折腾。周而复始,企业非但没有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相反人力资源成本在反复折腾中流失无遗。
可见,人力资源成本已到必管要控的时候了,它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我们再不能等闲视之。严格管理和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己成燃眉之急,势在必行。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迫切性
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另一角度看,人力资源成本直接反映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全部投入,是经济利益之所在,其数额的增减对职工的积极性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深化改的过程中,它涉及至每一个岗位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一)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的新课题
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劳动工资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在用人自、工资分配自和资金运用自方面长期受到影响。企业改制后,劳动工资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在逐步进行改革,工资奖金制度正朝着绩效挂钩(即工资同经济效益挂钩),经营者年薪制、职工持股等力向进行改羊,社会保障制度让逐步建立,使得企业人力资洲成本的形成机制中,开始引入了市场机制,这是对过去人事成本管理体制过死的一种改苹,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企业劳动分配自的加大,企业如何科学地用好自、工资分配自和理财自,如何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成本的科学管理,并把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在最佳状态,以开发最大的人力资源效益,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将成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股份制企业管理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是企业从经验管理、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转变的重要时期。实现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科学化、合理化,就要走学习、借鉴、总结、创新之路。学习,就是要学习中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总结,就是对已有的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总结,进行必要的扬弃、继承和提高;创新,就是在学习、借鉴、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和管理实践的创新,赋予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以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经济责任机制进行强化,使责任者在企业目标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以达到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
现代管理科学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科学地配置劳动力,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并注重劳动力的合理结构,避免人浮于事等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要求按照先进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标准,对人力资源成本实行标准化管理;三是要求实行全员效率管理,包括全员作业标准化管理、全员劳动量化管理、全员劳动量化考核、全员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四是进行全方位立体考核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政资金预算;地质勘测;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对于矿藏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因此,地质勘测无论是在找矿领域,还是在探寻能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下的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遵循成本管理要求。通过强化成本管理,将能在有限资金支持下完成更大范围的地质勘测活动。
从现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针对地质勘测的成本管理还较少引起同行的重视。究其原因也许归因于:1.成本管理一般聚焦于企业生产经营领域,从而受习惯思维的作用;2.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地质勘测活动,似乎不存在成本管理的必要。对此,笔者提出: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在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本文首先讨论财务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成本管理的原则。最后,在原则基础上进行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的目标导向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地质勘测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从而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在资金稀缺性特征的驱使下,此时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目标是成本管理的首要价值取向。从总括层面来看,该目标的实现可借助两组比例式得出:1.全员生产率;2.“产出/投入”比值。由于地质勘测在探寻矿藏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着重从“提升全员生产率”方面进行理解。具体来看,通过财政资金预算中的合理分配,估算各勘测小组的资金使用量,进而在资金预算的刚性约束下促使小组成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性。从实物层面来看,则体现为全员生产率的提高。
(二)社会效益目标
社会效益目标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1.地质勘测小组内部。即应确保小组成员的福利、津贴等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关于这一点,一般都不是问题。2.地质勘测小组外部。即在地质勘测过程中,应与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效果。从而,在为国家探询矿藏、能源等资源的同时,尽量维护当地已有的人文、自然景观。这对于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来说,就应在资金数量的配给上建立其与上述目标相契合的价值判断。
二、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
受到地质勘测活动自身特点的影响,此处无法完全借鉴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管理原则。因此,在以上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体性原则
勘测活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不仅受到前期准备工作的影响,也与现实的勘测技术、地质构造有关。因此,整体性原则就要求与一个经济年度(通常为一年)为单位,进行全年范围内的跨期成本管理;而抛开针对某一具体勘测任务来进行的成本管理活动。这样一来,才能避免“苦乐不均”的现象。
(二)植根性原则
植根性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植根于当地人文、自然环境之中;2.植根于具体的地质勘测任务之中。上文在目标定位中就已指出,应在预算资金的划拨上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因此针对具有浓厚人文积淀和自然生态多样性的地区,应在勘测选址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勘测任务给予差别化的资金配给。
(三)动态性原则
地质勘测活动的持续进行,其在装配供给、物资采购、人工费用上资金需求量也将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诸如,运输费用、人工费用的上涨,都要求财政资金预算须满足动态性原则,即根据市场环境给予预算资金总量调整。
三、原则指向下的具体模式构建
结合上文所述并在原则指向下,成本管理的具体模式构建都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部门,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在于减少资金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关于评价机制的设计,应着重在于事前分析与事中的权变管理。因此,有关计算资金贴现的公式、模型,都可以作为事前分析的工具。资金使用中的权变管理,则在于针对勘测活动中的风险概率值(沉淀成本),适应性地进行资金配置。
(二)专家队伍的职能建立
专家队伍的建立将有助于对成本的界定、控制提供技术与监督职能。在专家队伍的组成中,应充分发挥本单位会计专门人才的优势;同时,在不涉及机密泄露风险的前提下,可以从第三方机构引进会计专家。从而,提升成本控制决策的客观性。专家队伍应在正式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开展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间的管控辅助工作。
(三)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
在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时,应突出他们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通过岗位意识的提升,最终强化对单位业务成本的控制与监管。在业务培训过程中,还应强化他们对地质勘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他们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大局观念。
(四)从整体上把握成本控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管理,实则体现为对预算资金的全过程控制。因此,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建立二者的联动机制,还应将成本控制纳入单位全局性层面来构建。具体表现为:1.单位成本控制应服从于财务管理的需要;2.单位成本控制应在财务预算范围内展开;3.单位成本控制应满足财务管理对资金优化配置的目标导向。
以上四个方面的模式构建,就摆脱了以往习惯于根据成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式弊端,从而在对成本管理技术存而不论的前提下,抓住了现阶段在成本管理中表现突出的问题。最后,配以成本管理技术更好的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
四、小结
成本管理模式应遵循:整体性、植根性、动态性原则。最后,配以成本管理技术更好地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
参考文献:
[1]黎春霞,朱勉红.水利水电工程材料成本有效控制方法探索[J].科技与企业, 2011(11).
[2]朱斌.水利水电项目在建工程成本管理的概念、误区与对策[J].四川建材, 2011,37(05).
关键词:资料管理、成本、进度、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建建筑在我国的各个角落新建而起。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建设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将一个工程做到更好,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我们从建设过程中资料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建设过程中资料的管理是与建设工程同步进行的,二者相依相承不可分割。建设工程以资料为依据,资料以建设工程实体为寄托。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资料管理来了解建设工程过程中,关于成本、进度、质量、安全与合同管理的意义。
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对于成本控制的意义。施工成本包含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成本管理有经济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而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有,施工成本的预测、施工成本的计划、施工成本的控制、施工成本的核算、施工成本的分析、施工成本的考核。
1、企业招投标阶段应对施工中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进行分析预测编制计划表格,汇聚成册以方便在招标投标阶段进行工程的总体估算和分析,大体把握住施工的总成本这就是施工成本的预测。通过汇聚成册的成本预测包括已完工程的成本资料可以帮助业主选择更好的施工质量,更低的施工成本的公司。
2、施工成本计划是以货币的形式编制施工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规划的书面方案。编制计划书首先要编制好施工成本计划的指标(其中包含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再按工程量清单列出单位工程成本计划汇总表,然后按成本性质划分的单位工程成本汇总表,根据清单项目的造价分析,分别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企业管理费进行汇总形成单位工程成本计划表。再将编制好的各个指标和汇总表汇聚成册即为施工成本计划书流转存档。它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依据,是降低成本的指导书。
3、施工成本的控制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之内,通过动态控制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或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成本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它包括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在这些控制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合同文件中的相关条文对企业利益的利弊分析,到成本计划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再到进度计划及报告,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索赔证据资料和工程签证单以及工程变更单等等资料全是成本控制中的动态资料,相信控制好资料的整理,对成本控制来说必将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4、施工成本的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的环节,一个是按照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施工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一个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采用正当的方法,计算出该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核算内容包含:人工费的核算、材料费的核算、周转费用的核算、结构件费用的核算、机械使用费的核算、措施费用的核算、企业管理费的核算等等。对于这些核算项目均以表格及资料的形式归纳存档和执行,成本的核算应编制项目月度施工成本报告,年度施工成本报告。再将所有的这些资料汇聚成册以方便下一步的整体核算以及项目的竣工核算。归纳到底,施工成本的核算工作依然是资料的编辑整理对比的过程。所有的工作均是以资料的形式在进行控制和执行着。施工成本核算制是明确施工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及要求的制度。项目管理必须实行施工成本核算制,他和项目经理责任制等共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公司层与项目经理部的经济关系、管理责任关系、管理权限关系、以及项目管理组织所承担的责任成本核算的范围、核算的业务流程和要求等,都是以制度的形式作出的明确规定。而这些制度的运行都是以资料的流转为根本实行的。
5、施工成本的分析,是建立在施工成本核算所整理的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的升降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通过成本分析,深入研究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找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以便有效的进行成本的控制。
6、施工成本的考核是衡量成本降低的实际成果,也是对成本指标完成情况的总结评价。成本的考核制度包括考核的目的、时间、范围、对象、方式、依据、指标、组织领导、评价与奖惩原则等内容。以施工成本降低额和施工成本降低率作为成本考核的主要指标。
施工成本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通过资料的形式反映,通过资料的流转进行控制,同时都依据与资料进行管理。
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对于进度控制的意义。项目进度控制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方的进度控制:它是控制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包括控制设计准备阶段的工作进度、设计工作进度、施工进度、物资采购工作进度。以及项目动用前准备阶段的工作进度。主要编制的控制资料有设计委托合同、施工进度计、物资采购计划书等等。
2、设计方进度控制:它是依据设计任务委托合同对设计工作进度的要求控制设计工作进度,这是设计方履行合同的义务。另外设计方尽可能使设计工作的进度与招标施工和物资采购等工作进度相协调。它所提供的资料主要有设计图纸,出图计划书等等。
3、施工方的进度控制:它是依据施工任务委托合同对施工进度的要求控制施工进度,这是施工方履行合同的义务。在进度计划编制方面,施工方应视项目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的控制的需要,编制深度不同的控制性、指导性、实施性,施工的进度计划,以及按不同计划周期(年度、季度、月度和询)的施工进度计划形成资料以资料形式流转控制。
4、供货方的进度控制:它是依据供货合同对供货的要求控制供货速度,这是供货方履行合同的义务。供货进度计划应包括供货的所有环节,如采购、加工、运输等等。供货方应提供的资料有,货物的合格证书,检测证书,供货方的资质证书,企业的营业执照等等,他们依据建设方提供的材料计划书,进行相应材料的运输供给。
施工进度计划同样是一个依赖于资料的流转执行而形成的控制性的过程。资料是进度控制的依据,进度控制的每一个细节也体现在资料的每一个细节里。
建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对于工程质量控制的意义。建设工程的质量是通过项目实施形成的工程实体的质量,是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其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所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其质量特性主要体现在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经济性及与环境协调性等方面。
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内容。在如何施行管理的措施上我们通过资料的形式来理解和分析。建设工程施工前,首先要编制质量管理体系,它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质量管理的具体管理工作有,建立质量管理方针、建立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策划、质量管理控制、质量管理保证、质量的改进等等这些措施均需编制成册流转施行。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同步资料中,对于质量管理首先我们要建立施工质量验收记录自检表,然后再编制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记录表,在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的交检互检中把握好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管理。同时为保证工程实体的质量,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进场的原材必须进行二次检验,并通过抽检取样的方式送到相关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复试。对于现场制作的构件,例如混凝土试块、钢筋的焊接、机械连接、回填土的密实度等等均需要送检以保证工程实体的质量。所有的复试质量保证报告,自检质量记录,互检质量验收记录,最终全部参与工程竣工评定。以保证工程资料中对应的工程实体的质量合格。这是一个繁复而细致的工作。必须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把控,才能完善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检验批直至分部分项单位工程的评定合格。资料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表现唯唯突出。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施工单位,也包含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供货单位,可谓是全员参与全员控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