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9: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老人护工护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的老龄人口逐渐的增长,将逐步的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医疗事业做为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平台,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但要在医疗保障制度上给予老年人全面的政策保证,同时,作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护士;老年人;护理
一 注重对老年病人的心理引导
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身处医疗战线的前沿,每天都会接触很多的急诊病人,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处为老年人着想,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做到临危不惧,耐心指导,及时稳健的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成为护理工作者一项必须锻炼熟知的职业技能,协同社会共同迎接老年型社会的到来。
二 老年人医护特点分析
随着年龄的老化,老年人的身体各项职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人到年老,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根据临床病例统计发现,当老年人的身体感到不适,很多老人在第一时间将病情与生死相连,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恐慌将对病情的医治带来很大的阻碍。众所周知,良好的心态是病人康复是的一剂无形的良药,与医生积极配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作为一名护士对前来就诊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工作的成效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病情的治疗。
在日常的工作中,护士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耐心指导,心细照顾,通过积极向上的话语,无微不至的照顾,耐心的交流,引导老年人真实的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减少对自身的精神刺激,战胜对病情的恐惧感、抑郁感与失落感,树立自信心,在心理上战胜病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 通过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更好的服务老年患者
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照顾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由此不但要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积极有效的辅导外,还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唯有此才能让老年更加放心的前来就医。
急诊科的护士,每天与老年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在进行医护时严格按照护士条列的要求,事无巨细的开始每一个动作,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医疗器械,耐心的与有疑问的老年患者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心理疏导。
通过认真学习医疗知识,吸取和借鉴前人的医护经验丰富自己的职业技能,积极参加医院内部的职业培训、与外院的医学交流。获得护士资格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因髋关节病变入院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1岁,平均68.5岁。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头坏死17例。其中全髋30例,半髋16例。术后按常规给予“丁”字鞋固定患肢于外展中立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消肿、镇痛处理。术后3~7天开始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有规律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如给予下肢CPM功能锻炼,站立训练,6周后扶双或单拐下地行走,最后脱拐行走。
康复效果评价标准:按Harris评分标准[1],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
术前康复护理:①做好心理护理,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的配合。②术前康复训练:卧位大小便的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的练习及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张收缩练习。
术后康复护理:①一般护理。②护理:麻醉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可以给予头高位45°,使病人有较好的通气量,预防肺部并发症;患肢予“丁”字鞋固定于外展中立位,用硬的三角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以免病人在苏醒过程中患处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和小腿下放置软垫,以避免皮肤和神经长时间压迫而造成损伤;搬运病人及使用便盆时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过大,防止脱位。③术后康复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康复功能锻炼,在病人开始康复功能锻炼之前,让病人了解并掌握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开始髋关节练习。术后第1周:防止病人向对侧翻身,床头柜应放在手术侧,以避免置术侧髋关节于外旋伸直位,并嘱不要交叉双腿。术后第2~7天,患肢做肌四头肌等张收缩,保持肌肉张力,每次保持10秒,每10次为1组,每天10组。
患侧踝关节主动的屈伸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被动运动:术后24~48小时拨除引流后摄X线片,假置如无特殊问题,可行髋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用CPM进行被动功能锻炼。方法:将患肢放在CPM机上,足和足跟固定,胫骨近端用固定带,以控制小腿旋转,下肢轻度外展20°~30°。开始48小时内做0~40°运动,以后逐渐增加,每次1~2小时,如有肢体明显肿胀或其他不适,可减少运动范围或维持原状;如症状加重则暂停。术后1周后:病人体力多有所恢复,可行髋关节半屈位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告诉病人站立或坐时身体向前倾斜幅度不
护理效果
本组在指导下康复功能锻炼,有步骤地进行,正确掌握了动作要领,患肢均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本组46例,术后随访38例,随访1~2年,本组优13例,良24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0.4%。
讨 论
注重心理护理,改善病人消极心理状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医疗和护理。
加强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髋关节术后,肢体固定不动,可促使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之间的疏松结合向致密结合改变,使关节囊及其他结缔组织收缩变厚、变硬,失去弹性,进而出现严重的关节僵直[2],当全身状况不好,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还易并发呼吸系、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在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中,康复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正常及止痛的情况下,应当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实践证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只要按科学方法进行功能锻炼,功能可完全恢复。因此,科学合理的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重症呼衰患者 人工气道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121-01
针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去除诱发因素;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可给于解除支气管痉挛、祛痰药物,纠正低氧血症,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明显增高或有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肺性脑病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治疗酸碱失衡、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多种多样,在解决呼吸衰竭本身造成危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因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十分必要,也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根本所在。对于老年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泡通气量,并运用机械通气,及时纠正患者严重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为抢救提供了有力的生命支持。现将使用人工气道的护理报告如下。
1 建立机械通道
针对老年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首先要建立机械通道,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处于危重状态,设专人护理,24h心电监护,严密检测生命体征,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并随时检查气管插管的情况和呼吸机的使用,及时记录各种参数。另外,随着老年患者病情的持续进展,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丧失,需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加强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预防压疮和口腔炎的发生。由于气管插管,患者的会厌功能减弱或丧失,咳嗽反射减弱,加之正压通气妨碍纤毛运动,往往不能自主排痰,易致气道内分泌物潴留,造成气道阻塞,故应及时吸除痰液。临床常用的为开放式吸痰法,患者取平卧或半卧位,将枕头移至肩颈部,头部尽可能后仰,口、咽、气管基本处于一条轴线,会厌打开,暴露气道声门,可提高插管成功率。给予高浓度吸氧后,暂停机械通气,使气管插管与Y行管脱离,执笔式插吸痰管15-18cm,不超过20cm,插入时感到阻力后上提1cm,打开负压控制在80-100mmHg,自下而上边吸引边旋转回撤,尾端呈螺旋式摆动使吸痰管前端充分与粘附在气管黏膜上的痰液接触,以提高吸痰效果,时间不超过15s,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密闭式吸痰法不中断机械通气,打开一次性螺纹管延长连接管的三通装置,置入密闭式吸痰管,进行深部吸痰,可以减轻低氧血症的症状,更有效地维持血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持呼吸末正压通气,避免肺容积急剧下降,减少肺萎陷的发生,同时降低心肌耗氧量。对于老年呼衰伴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上呼吸道正常的过滤、加温、加湿和防御功能,使水分丢失过多,因此,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加温和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患者分泌物粘稠时,可用稀释作用较强的无菌蒸馏水;为维持呼吸道湿润和促进痰液排出,宜选用0.45%的盐水。为保证有创通气时能够湿化气体,呼吸机配备有低阻力加温呼吸湿化器,根据ISO 9360有关机械通气湿化的国际标准指出[1]:湿化气中温度应该在31℃-35℃,水蒸气的含量不应低于30mg/L。湿化罐内只允许加入无菌蒸馏水,防止含有溶质的溶液蒸发形成沉淀。老年患者湿化液量在200-300ml为宜。持续机械通气时,在呼吸机管道和面罩之间外接空气压缩泵雾化导管装置,小而均匀的雾滴在压力作用下进入气管、肺组织,扩大了药物在呼吸道内的分布范围,增加了药物分布的均衡性,加强了患者呼吸道的深部湿化。常用雾化液可选用生理盐水加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或盐酸氨溴索,以解痉平喘,稀释痰液。预防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可用注射器吸取湿化液2-3ml,脱下针头后直接注入气管插管进行多次间断湿化;也可使用微量泵将0.45%的低渗盐水250ml,以10-15ml/h匀速持续滴入,增加湿化效果。气囊是密闭气道,对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气囊的压力是决定是否压迫气道黏膜导致损伤的关键因素。理想的气道压力为有效的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一般保持在18.4-21.8mmHg之间。由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是一次性硅胶气管导管,气囊是高容量低压气囊,压力可保持在足够低的水平,对气管内壁压迫不大,对气管黏膜不会造成损伤。故目前认为气囊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常规放气,以避免气囊放气造成通气量的减少。但非常规性的气囊放气或压力的调整仍然十分必要。
3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神志清醒插管带呼吸肌的老年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病程长,加之难以耐受插管的刺激,常感到悲观恐惧、焦虑抑郁。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留置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教会患者进行非语言交流,通过采取打手势或书写的方式进行沟通。注意随时从患者的手势、表情、体态、眼神中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烦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老年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代谢亢进,消耗增加。营养不足时,机体分解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引起呼吸肌肌力和功能下降。因此,在机械通气时施行全胃肠外营养或部分肠道内部分肠道外营养支持,提供能量及多种营养物质,并根据氮丢失量和血清白蛋白浓度适当地输注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症状,维持和改善机体器官、细胞的代谢功能,减少呼吸肌萎缩,改善呼吸肌功能,有利于顺利撤机,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应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是抢救老年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使用时需要严格做好以上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以减少并发症,建立有效的生命通道,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0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174-0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的人随之增多。老年人骨质疏松极易发生髋部骨折,使病人丧失行走功能,长期卧床易诱发多种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术可以使此类病人避免长期卧床,早期恢复功能。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32例,女8例,60-70岁25例,71-80岁13例,80岁以上2例。合并症有:高血压8例,糖尿病3例。
1.2手术方法:根据病情行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均采用后外侧途径,行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实施手术。
1.3结果:通过细致有效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均恢复了行走功能,生活能自理。
2.临床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评估患者全身情况,观察生命体征,询问患者以往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及生活习性,并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2.1.2心理护理:由于手术部位特殊,患者担心手术效果,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护理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向患者讲清手术的治疗目的及过程;多与患者沟通,讲明情绪和疼痛的关系;介绍术中及术后使用镇痛泵减轻疼痛,使病人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2.1.3皮肤准备:术前1天骨科手术常规备皮,用0.5%碘伏消毒手术野皮肤,无菌巾包裹。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及伤口渗血情况,准确记录引流量、引流量过多、血压100次/分,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2.2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患肢由于限制,制动,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骨折,手术的失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形成[1],因此,我们在术后1-2天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的主动伸屈运动,观察患肢皮温、颜色、肿胀程度等。抬高患肢30°,促进静脉回流。
2.2.3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的预防:老年人身体状况差,易并发褥疮、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故在卧床期间,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臂下置气圈或小软枕,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减少局部受压。同时进行呼吸训练,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定期协助翻身拍背,必要时行雾化吸入。另外,患者多留置尿管,应鼓励多饮水,并做好会的护理,每日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两次,每周更换尿管。
2.2.4髋关节脱位的预防:大多数脱位发生于手术后3个月内,通常发生在病人的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尚未恢复前,将髋关节放于不适当的位置时发生[2],因此,患肢保持外展30°制动,防止过度内收、外旋及盘腿动作。
2.2.5合并内科疾病的护理:本组40例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居多,除做好专科护理外要认真观察内科疾病,同时进行合理的饮食调理,配合医生监测各项指标。
3.康复指导
术后穿丁字鞋,防止髋内收,外旋,术日可向患侧翻身15-20°,次日可将床头抬高30-50°取半卧位,术后2-3天翻身侧卧,两腿间垫软枕,术后第一天即可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踝关节进行主动伸屈练习,同时进行呼吸训练[3]。2周左右扶双拐不负重下地行走。在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给予指导和看护,根据病人的肌肉恢复情况通常在6-8周拄单拐行走,3个月后弃拐。
参考文献
[1]张芳.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20):1594.
多数老人髋关节骨病的病程长或由于突然跌倒受伤致股骨颈骨折,患肢活动功能受限、疼痛,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担心是否会致残、手术、生命危险等切身问题。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术前安排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其紧张心理;详细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术前应做的准备,注意事项和术后康复程序,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及其技术水平,手术的成功率,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而解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2]。术前营养支持老年患者由于创伤、疼痛、卧床原因致情绪低落,食欲下降,应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根据患者习惯,与家属共同制订饮食计划,注意饮食色、香、味和多样化搭配,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钙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有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者,术前应给予纠正,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适应性锻炼,如练习床上排尿、排便,正确使用便器,教会如何避免大小便污染伤口,床上功能锻炼的方法。术前一天常规皮肤准备,按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术后护理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24~48h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必要时使用心电监护,及时发现血压、心律等异常情况,密切观察患肢末稍循环、感觉、伤口渗血和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尿量和心功能情况,合理控制液速,防止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发生。
2.2护理
术后予平卧位,抬高患肢20°~30°,保持患肢处于外展15°~30°中立位,穿丁字鞋防止患肢外旋、内收,在搬运、协助排尿、排便或协助翻身时,应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中立,将患肢平抬平放,整个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不可单独抬起下肢,避免假体脱位的发生。
2.3并发症的预防
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定时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经常协助患者翻身(健侧卧位),侧卧时两膝间放一软枕,定时按摩骨隆突处,以防发生压疮。术后采用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鼓励多饮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并指导患者积极主动进行肌肉收缩运动,指导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粗纤维食物,定时顺时针按摩腹部预防便秘,每天温水擦浴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等,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有无脓液渗出等局部感染的表现,保持切口敷料干洁,更换引流瓶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局部感染。
2.4功能锻炼
制订个体化的功能锻炼计划,循序渐进,活动以不疲劳为宜。术后麻醉清醒即可鼓励患者做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锻炼,术后1~3d指导患者主动锻炼,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臀肌收缩运动、踝泵运动每天3~4次,每次每组运动坚持5~10min,每天被动髌骨推移运动,防止肌萎缩、膝关节僵硬,韧带粘连。术后4~7d主要以肌肉等张收缩和关节活动训练为主,指导患者以双手和健侧肢体支撑做抬臀运动,也可让患者坐起,但屈髋应小于45°。仰卧位时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患肢伸直抬高足跟离床20cm左右,保持5s,每次重复10下,每天锻炼3次。同时进行屈髋屈膝被动运动。锻炼前后注意评估患肢感觉、运动、温度、色泽及有无疼痛和水肿[3]。一周后疼痛减轻,评估患者情况,锻炼以离床训练为主,协助患者离床逐步到床边不负重站立,再到借助助步器不负重行走训练,要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和体力情况进行,一般行走训练不超过15min。
3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3个月内勿侧卧,3周内屈髋小于45°,且逐渐增加屈髋度但不可超过90°,遵循“三不”,不要交叉双腿,不坐矮椅和沙发,不屈膝而坐,3个月后可逐渐负重行走,6个月内避免患肢内收和内旋,站立时尽量外展,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诊一次,6个月内每3个月复诊一次,以后每6个月复诊一次,如有不适随时复诊[4]。
4小结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 老年;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49-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THA)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的最佳手术方法。但由于老年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较低,而THA手术创伤大,失血较多,关节恢复慢,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骨水泥不良等问题[1],因此,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是保证THA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2007年1月-2011年6月,我院共行THA手术120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0例,髋关节肿瘤8例;合并心血管疾病64例,呼吸系统疾病36例,糖尿病34例,其他疾病32例,同时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54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行单侧THA手术。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THA手术属于骨科大型手术,且患者年龄偏高,常合并多器官功能减退,同时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2]。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用耐心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安慰和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THA的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术后效果等,以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增强治疗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②术前康复指导:为防止术后假体脱位,应采取正确的:患髋屈曲不得超过45°,不能侧卧,患肢外展30°保持中立,两腿中间垫厚枕;训练床上排便,防止术后因改变导致尿潴留及便秘;指导下肢肌肉锻炼及关节活动,患者髋关节屈曲不得超过45°,避免患髋内收外旋;指导正确使用拐杖[3]。③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全身情况,配合做好各种辅助检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原发病的治疗。
1.2.2 术中配合 ①建立静脉通道:常规使用18G或20G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部位选择在未受压的上肢,必要时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术输液。②摆放手术:患者健侧侧卧,肩部嵌入硅胶垫槽内,以防受压,患侧上肢置手架软垫上。骨盆固定器固定骨盆,骨盆固定器的小方形垫放置于耻骨联合,大方形垫放置于骶尾部。方形垫大小合适,不影响术野及术者操作。固定骨盆固定器后,检查固定器的松紧度,观察下肢血运,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③检查假体:仔细检查其有效期、包装袋的完整性、有无漏气及破损。拆包装前与台上主刀医生、洗手护士核对规格、型号,以免弄错人工关节假体。④术中监测: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对敏感性高,再加上心理紧张,术中容易并发心脑血管意外[4]。因此,术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液体出入量等,特别注意修整髋臼、断股骨头、扩髓腔时出血量较多,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使用骨水泥时,血压下降较常见,必须充分给氧,保证心肌供氧、需氧平衡。
1.2.3 术后护理 ①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神志及瞳孔变化,给予鼻塞吸氧。详细了解术中失血及补液情况外,严密观察尿量,保证尿量≥60mL/h[5]。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作相应处理。②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必要时挤压引流管每小时1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并详细记录。引流液过多应及时更换负压引流器,以保证引流效果。③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每2-3h按摩骶尾部及足跟一次,并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床单的平整、干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形成;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必要时雾化吸入;早期进行踝、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动作以及早期下地活动,静脉输液不宜在下肢,可以预防性使用抗凝药[6]。④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可坐卧交替,协助患者拉吊环抬臀运动,术后第2-3天可协助患者进行患肢髋膝被动屈伸练习。鼓励患者活动双上肢,保持上肢肌力,每次锻炼10-20min,每2小时1次。术后一周在护士的协助下,双手支撑取坐位并移至床边,双小腿下垂,主动屈伸膝关节。
1.3 疗效评定标准 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具体包括疼痛、关节活动度、功能、畸形等4项内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O分以下为差。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1M、6M、12M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7±0.5)h,出血量(154±19.6)mL,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M,Harris评分:优99例,良13例,中8例,优良率为93.33%,截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出现翻修或影像学松动,术后1M、6M、12M的Harris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x±S)
注:与术前比较,*P
3 讨论 THA技术近年来日臻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股骨头严重变形、髋关节强直、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退行性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严重骨关节疾病最终最有效方法,它通过重建一个功能接近正常的关节,解除了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髋关节运动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是THA对手术技术和手术配合要求高,要想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离不开术者的精湛技术和手术护士的精心配合。而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且伴发病多,使手术风险和难度明显增大,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严格的无菌操作,严密的术后护理,是确保手术安全,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乐会明.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配合[J].临床护理杂志,2009,8(4):57-58.
[2] 陈小琼.高龄患者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术中配合和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186-187.
[3] 邱树梅.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6):76-77.
[4] 赵红霞,董继红,鲍兰香.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1):56-57.
①病情评估。主要评估内容包括感染情况、关节周围皮肤是否有破损、术前关节功能、药物史、过敏史、既往史、全身健康状况及一般情况等,同时,注意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态。②心理护理。依据老年患者自身的心理特征,术前应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焦虑和恐惧情绪,介绍成功的康复病例,向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意义与目的,细致、耐心地为患者提高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主动配合手术治疗。③一般护理。术前实施相关的辅助检查,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疾病较多,且手术耐受性较差,身体较为虚弱。因此,需在手术治疗前在特殊检查与常规检查的基础上,依据患者情况,对其进行全身性的调整治疗,包括控制血糖、心肺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加强患者的巡视观察,随时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一旦出现异常状况,需立即告知医师并进行处理。注意了解患者运动、皮肤感觉、肢端血液循环和患肢肿胀情况。加强基础护理,为手术治疗做好各项准备,对患者进行1周左右的临床观察。在其他原发病临床治疗时和创伤反应期,适当延缓手术治疗时间,以降低临床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在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有所改善,且患者的手术耐受力所有提高后,即可实施手术。手术前ld内严格备皮,实施各项术前过敏试验,适量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和镇静剂等。④饮食护理。加强患者术前营养供给和饮食调整,以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对于胃纳较差的年老体弱患者,由于其消化能力较差,且饮食量较小,因而,术前宜食富含维生素、营养均衡、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包括豆制品、鱼类、蔬菜及新鲜水果等。⑤术前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在实施骨牵引或皮牵引时,掌握卧床排便方法,将臀部抬起至一定高度使用便盆,以保证稳妥,防止患者出现患肢内收及外旋等动作。对于女性患者,应在其小便时应用特制尿壶,防止髋部过多移动。嘱患者加强关节活动训练及下肢肌肉锻炼,并学会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掌握有关的注意事项。
术后护理
①术后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肢端血供及创面出血情况,注意保持创口引流管通畅和敷料清洁干燥,加强饮食护理,手术6h内完全禁食,6h后可食流食,以避免术后疼痛。②一般并发症的预防。老年患者自身的细胞和脏器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衰弱,而且自身原发病较多,营养供给状况较差,抗感染能力较差,免疫功能降低,因此,手术后需加强并发症护理,降低临床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前应加强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并在术后适量应用抗生素,嘱患者早活动、早起坐,帮助患者提高肺活量,主动排痰咳嗽,协助患者拍背翻身,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术后4h排尿1次,加强膀胱功能锻炼。嘱患者多饮水,避免发生尿路感染。指导患者掌握征的气垫床和麋子垫的使用,以及抬臀训练方法,避免发生褥疮。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应加强血糖监测,适量应用胰岛素,保证血糖值得到有效控制。③术后康复训练。老年患者自身的活动力较差,加之骨折后活动量显著降低,因而会对手术治疗的效果造成影响,因此,患者需在术后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伤侧肢体与健康肢体肌肉功能的恢复,实施足趾的收缩和等长收缩运动,能够避免关节僵直及肌肉萎缩,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的改善。护理人员在为老年患者提供指导时,要做到细心、热心、耐心,并控制好运动量,随着患肢功能的恢复,逐步提供运动量和锻炼次数,以不感疲劳与疼痛为宜。术后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制定系统的功能锻炼计划,制定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使患者树立恢复的信心。待麻醉效果消失后,可在原下实施踝关节伸屈和股四头肌自主等长收缩活动。手术4~6周后能够扶双拐行不负重下地行走,手术术后6~8周后负重去拐行走。离床活动开始后,需在专人辅助下行走,有助于功能锻炼的实施,避免跌倒。患者出院后,嘱其3个月内不能侧卧,同时要禁止上厕所使用蹲坑、下蹲和盘腿等动作,防止假体发生脱位与松动。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避免恐惧和急躁心理,帮助患者真正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巩固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
经过手术治疗和临床护理,所有140例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4%。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和发生率,如表1所示。3讨论综上所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有助于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需要患者家属、患者本身和护理人员三方的共同配合,在各个围手术期节段,给予患者系统的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术前做好各项手术准备,实施全过程的心理护理,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且术后尽早实施功能恢复性锻炼,有助于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另外一组为观察组,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等进行对比分析。
护理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有:①有目的地做好宣教工作。由于绝大多数的青年患者对心绞痛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心理反应特点,因此护理人员可采取办板报、发放健教咨询手册、面对面以及小组宣教等诸多教育形式对初发心绞痛的常识进行宣传,并且责任护士应适时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将心绞痛的病因、诱因、症状、预防措施以及相应的治疗等对其进行讲解,让其能够对该病症有一定的了解,对患者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其能够保持乐观的情绪,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念,使不良心理得以有效消除,从而能够使治疗的顺利进行得到保证。②注意保护性治疗。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尽量不要在患者面前对病情进行讨论,在谈话时语言要尽量谨慎,对不良刺激进行避免或者是减轻,从而使患者的猜疑、恐惧等一些不良心理的出现进行有效的预防。③给予相应的预见性处理。在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有恶心、头痛、呕吐等,因此医护人员应将可能出现的诸多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与预防措施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④充分发挥治疗的作用。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娴熟的护理技能为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的关键。在相应的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护理计划的正确执行、规范化操作以及合理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工作为使治疗顺利进行以及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得到保证的一项重要措施。
数据处理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治疗效果经统计得知,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8~14d,平均为(11.2±4.3)d,所有患者均未复发,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1d,平均(17.4±4.7)d,有6例患者发生复发而再次入院治疗,治疗有效率为86.96%。显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老年人;骨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护理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指术后患者出现定向、思维、记忆、注意力、自知力等认知能力的改变,严重者可出现精神错乱、人格改变、焦虑、躁狂、谵妄等明显的精神症状。但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其在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中发生率亦较高。2005年7月至2009年3月我科运用以认知功能训练为核心的综合护理措施,对31例术后老年POCD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1例患者中,男22例、女9例,年龄63―84岁,平均73.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9例,初中及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2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5例,硬膜外麻醉6例。其中脊柱手术11例,髋部手术15例,膝关节手术5例。手术时间1.5~3.0h,平均2.2h。31例患者均在术后24h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神经系统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血生化检查排除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肝肾功能异常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头颅CT扫描排除颅内出血、血栓形成等脑血管意外及器质性病变。31例患者发病时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平均得分16.9±1.9(正常值≥23.0),该量表是一种筛选试验,通过询问患者一系列问题,包括对时间的判断力、对地点的定向力、注意力、计算能力、短期回顾、语言及组织能力等11个问题,来定量评价其认知功能。韦氏记忆量表(WMS-MQ)平均为65.7%±2.3(正常值≥80.0%)。结合临床表现分为抑郁型9例(表现为嗜睡、唤之不醒,或神情淡漠、对外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对答失常;术后48h以上症状持续存在),兴奋型6例(表现为麻醉苏醒后出现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大声喊叫、躁动等大脑皮层兴奋症状),混合型16例(表现为抑郁和兴奋症状交替出现)。
1.2 治疗方法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持循环稳定、纠正酸碱平衡失常和电解质紊乱以及必要的营养支持等。针对躁狂状态患者,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苯二氮卓类药物及氯丙嗪等。针对抑郁型患者进行亲人安慰及交流为主的心理治疗,并给予抗抑郁药物,所有患者均经专科医生会诊,症状完全消失后停药。
1.3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切口愈合良好。认知功能于发病后2--14d(平均6.1d)逐渐恢复,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8―26d,平均21,7d。出院时MMSE和WMS-MQ均恢复正常(分别为26.9±4.3,91.3%±6.4%)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出现异常精神症状,排除脑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时应考虑发生POCD。护理工作者了解POCD的概念和发病特点对及早发现和诊断POCD非常重要。当术后患者出现异常精神症状时,通过语言交流初步了解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和类型,同时报告医生以做相应的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的器质性病变。调整病房环境,限制探视次数及时间,使患者处于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尽量避免外界对患者精神的刺激和干扰。此外,对抑郁型患者,加强口腔护理、翻身等基础护理,防治术后并发症。兴奋型患者,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和约束,防止跌倒、摔伤、出走等意外的发生。必要时,可给氟哌啶醇、苯二氮卓类药物及氯丙嗪等镇静剂。混合型患者,了解其精神症状发作的交替性,做到护理干预的预见性。以上一般护理措施旨在保证其它术后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实施,使患者较平稳地渡过围手术期,促进原发病的治愈。
2.2认知行为干预
①家属情感干预:发病早期由于患者认知功能低下,对陌生人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不能对自身疾病状况有客观的认识,表现为定向不清,不知道住院原因及管床医生和护士姓名但患者记得起最亲密的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等。此时,应向其家属交代病情,争取家属的配合,注意防止意外伤害,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尽量避免在患者床边谈论病情。采取心理暗示治疗,使患者振作精神、充满信心、尽早康复。让他们协助医务人员向患者介绍最近的住院经历以及其他的近期事件,帮助其逐渐恢复近期记忆、定向力和认知功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后续的诊疗措施。②认知行为干预:在家属的协助下,医务人员与患者逐渐建立互知和互信的关系,为有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建立良好的平台。帮助患者恢复对疾病的认知,识别和纠正错误认知,指导其精神放松,保证有良好规律的睡眠。待患者情况有所恢复、趋于稳定后,指导进行现实环境识记训练和怀旧训练,如提醒其所患的基础疾病及住院经过,所处的医院、病房环境等,帮助其回忆以往美好的事物、较成功的人生经历等,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③音乐、运动干预:在病情恢复期,每日定时播放患者喜爱、旋律舒缓的音乐,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配合 一定的简单体操动作,经实践证明,这种轻松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转移患者注意力,舒缓医院环境的紧张氛围,克服焦虑紧张的情绪,可同时进行相应的识记和怀旧训练。适当的肢体活动可促进患者整体的康复,减少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2.3安全防护
对所有确诊POCD的患者应佩戴标识有姓名、性别、科别、床号和住院号的身份手圈,以便医护人员准确识别。对于躁动不安、躁狂的患者,予约束带约束肢体,每隔30min观察约束处局部皮肤情况、血液循环,同时评估患者精神状态及药物治疗效果,确定是否减轻约束。对于恢复期患者,因其定向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加强日常活动的指导和防护,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必要时使用拐杖、轮椅等。在患者床边可触及范围避免放置锐器、玻璃等危险品,防止自残。
3 讨论
3.1 POCD指术前无精神障碍的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后出现大脑功能紊乱,导致术后数天内发生的一种可逆的、波动性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包括意识、认知、记忆、定向、精神运动行为及睡眠等方面的紊乱。
3.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医学科学的发展,又使得老年人的年龄已不再是手术麻醉的禁忌,老年患者手术量逐渐增多,尤其是高龄危重病人手术后可发生的精神神经并发症,其中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应予以高度重视。它不仅会导致各种意外损伤、康复延迟,增加医疗费用,而且给患者家属带来严重的生活和工作负担。对高龄危重手术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存在时更易导致POCD。通过本组临床观察,对可能导致POCD的原因应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意外损伤,降低POCD的发生。由于发病突然、原因复杂,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容易引起患者家属的恐慌,不可忽视,应争取家属的配合,让他们协助医务人员向患者介绍最近的住院经历以及其他的近期事件,帮助其逐渐恢复近期记忆、定向力和认知功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后续的诊疗措施。注意防止意外伤害,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尽量避免在患者床边谈论病情,采取心理暗示治疗,使患者振作精神、充满信心、尽早康复。
【摘要】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 选择65~86岁的老年患者97例,对其手术的护理配合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97例老年患者的置换手术,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结论 手术室护士应认真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手术,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利手术顺利安全进行。
【关键词】 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 手术护理
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麻醉技术及护理技术的提高,配套人工髋关节置换器械的日益完善,假体、骨水泥质量的改善,明显提高老年人术后恢复生活的质量。但人工髋关节置换对于老年人是一创伤较大的手术,常有较高及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优点虽然较多,但手术的创伤较大,步骤也较复杂,因此术中护理得当、配合默契是顺利手术完成的重要环节。现将我科两年来对97例患者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9月-2009年10月,本院骨科进行老年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97例,其中男51例,女46例;年龄65~86岁,平均72岁,>72岁有53例。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焦虑、恐惧的心理在老年人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对住院费用、手术效果考虑得比较多,常常表现得比较焦虑、恐惧。手术室巡回护士在术前1天到病房进行访视,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前准备的目的、手术的意义、方法、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认真、耐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建议及要求,配合主管医生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恐惧不良的心理因素,让其积极主动配合手术及护理,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1]。
2.1.2 术前身体评估 全面了解老年患者身体状况,有无原发疾病,如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肺功能情况等,应待症状控制后再行手术。检查患者术区皮肤及腰背部、臀部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破溃、瘢痕等。必要时与护理二线、麻醉医生、手术医生联系并做相应处理[2]。
2.2 术中护理
2.2.1 静脉通道的建立 术前选择上肢静脉,选用18号留置针给病人建立静脉通道,以两个通道为宜,最好避免选用同一根血管,确保术中输血、输液的畅通。术中密切观察通畅情况及上肢皮肤情况、控制输液速度、预防留置针被折弯或滑脱,影响血容量的补充。
2.2.2 的摆放 手术一般选用侧卧位,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静脉复合麻醉。手术医生、巡回护士、麻醉医生共同确认患肢。取髋关节外侧切口,患侧置上方, 便能充分暴露手术野。术前摆放时要反复检查,两上肢置于有软垫的托手架上。腋下横垫软枕大小要合适,防臂丛神经过度受压而受损。头部要垫平,头部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呼吸道受阻。前后固定要稳固,防止术中牵拉身体前俯后仰,影响手术定位,两腿之间用软枕垫平,骨隆突处要垫软垫,预防褥疮的发生,从而保持呼吸、循环系统畅通[3]。
2.2.3 无菌技术 本手术一般选择百级层流手术间,手术过程比较复杂,所用的器械种类繁多,术者操作的平面高,极易污染台面。因此,手术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有污染(手术衣、器械、无菌单等)立即更换。巡回护士应控制参观人数,监督参观人员、手术护士、手术医生等。
2.2.4 预防意外发生 手术过程中在安装人工全髋关节时,术者要对患肢进行反复多次的牵拉、旋转活动的操作,因此患者的身体也被迫活动。置于健肢上的电极板很容易移位,甚至脱落引起电灼伤。一次性粘贴电极板具有质地柔软、粘性好,抗折裂性强,可防止电极板接触不良、滑落而造成的电灼伤。另外,患者的身体与手术床的金属部件接触也可引起电灼伤,巡回护士要经常巡视病人,注意病人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5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中应根据对病人持续动态心电图、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出入量的监测情况,确定补充液体的种类、速度及量以及需要补充的血量。补液过多或过快都会产生并发症,如急性肺水肿、左心衰、低血容量休克。因此,合理输液、输血很重要。血液制品选用为库存全血,需输血时要提前备好,在室温下放置15~20min后再输入,若短时间内需大量输血,先将冷存血置于温水(36℃~37℃)中升温,使血温接近人体的体温。可避免因输入大量的冷血而导致血液温度突然下降,使小动脉、特别是微动脉或毛细血管发生反应性强烈收缩,导致循环障碍。输血时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须两人核对无误方可输入。两袋血输入之间要输入少量生理盐水,血液内不得随意加入其他药品,如钙剂、酸性或碱性药物,以防血液变质。使用库血须按每1000ml血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g,以补充钙离子对抗枸橼酸钠的毒性,输血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迅速配合抢救[4]。
2.2.6 手术配合 要密切观察手术进展,手术程序心中明确,各项器械配合到位。在骨水泥使用过程中,搅拌时需动作迅速、稳重,先把骨水泥倒入容器中,再迅速倒入溶剂,迅速搅拌均匀至无气泡,灌注入髓腔。若操作过慢,溶剂挥发损耗,骨水泥在注髓腔前变硬,会影响水泥的质量,导致假体的松动。放骨水泥前应适当加快补液速度,同时注意观察骨水泥毒性反应。如:心血管抑制反应(低血压休克)、胃肠道反应,甚至可能猝死等,所以巡回护士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
2.3 术后护理 术后搬动病人时尽量保持患肢于中立位,稍外展,绝对避免屈髋及内旋,穿丁字鞋或两腿间放一软枕,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并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5,6]。
3 小结
配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首先要做好术前访视。对老年人患者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做到准备充分、考虑全面,才能配合准确;术中严密巡视病人,才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结合空气层流洁净手术室的使用,杜绝术中感染的机会。我们采取了以上护理措施避免了臂丛神经的损伤、皮肤电灼伤、血容量补充不足等术中并发症,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总之,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医护密切熟练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甄丽珠.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进展.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1):975-976.
2 唐凤元.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护理研究,2004,18(15):1327-1329.
3 朱晓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3(10):102-103.
4 孙玮. 骨与关节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 中国医药导报,2008,5(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