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精神的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6 16:19: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精神的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体育精神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精神 主体 内在价值 外在价值

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内在价值

1.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教育价值

1.1.1建立哲学的世界观,引导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多处于零散、自发状态,需要提炼和升华,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最后上升为哲学。运动员必须具备哲学的思维,以哲学的世界观为基础,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发展等重大关系,才能在艰难的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定位在崇高的理性追求之上。

理想和信念基于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理想和信念等作为世界观的体现和具体化内容,对运动员的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起着一定作用。

运动员要想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就要把建立理想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开端和基础,通过立志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内在的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增强自身行动的方向性、目的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1.1.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绝大多数人都以一种普遍性价值统率自己的爱好和行为,并使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从属于这些普遍价值。价值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是人们思想行为的“软约束”和诱导信号。它既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又潜移默化地诱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运动员的价值取向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大环境。

1.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竞技价值

竞技体育运动寄托了人类追求自身极限能力甚至超越极限能力的美好梦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运动员创造了竞技体育精神,同时这种精神又激励运动员去追求更高的梦想。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的竞技价值主要为:

1.2.1运动员的竞技激情。

运动员比的是技术,但竞技赛场更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竞技体育也就没有魅力可言。激情就是将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并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在竞技场上,拥有激情的运动员会自始自终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会用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勇气去战斗,从而拥有更多如愿以偿的机会。激情使运动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激情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成就事业的精神武器。

1.2.2运动员的竞技勇气。

勇气是运动员在竞技中表现出的一种气质。运动员在竞技中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自然会丧失很多机会。凡是优秀的运动员,必定是果断刚毅,关键时刻不犹豫,将勇气贯穿于整个比赛之中。在高水平比赛中,彼此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基本很小,实力并不是绝对的,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比的就是勇气和对胜利的信心。在竞技场上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无畏的勇气,能够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创造理论上人类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1.2.3运动员的竞技斗志。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人们常常被运动员旺盛的斗志所折服。竞技赛场上,两队相逢,总有落后失败的一方,但失败并不是丧失斗志,如果斗志不灭,转败为胜并不为奇。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虽先输两局,但她们并没有因为失败而丧失斗志,而是一局局拼,一分分拿,最后反败为胜,获取了胜利。旺盛的斗志会使人在坎坷困境中勇往直前,并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但如果丧失斗志,失望颓丧,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往往是人的整个精神系统。运动员对待失败的态度比失败本身更重要。“胜败乃兵家常事”,竞技体育更是如此。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的运动生涯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你被失败打倒,还是失败被你打倒。斗志是运动员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精神支撑,它能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帮助运动员顽强地走出困境。

1.2.4运动员的竞技毅力。

“毅力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矢志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和决心”。竞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运动员职业的残酷,在竞技赛场运动员会遇到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坚韧的毅力就无法坚持比赛。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面对困难时不仅有追求目标的毅力,更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爱因斯坦说出了成功的真谛:“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

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激励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

运动员不断地战胜对手和超越自我,体现着人类的崇高追求。竞技体育运动从思想体系到活动体系都激励着人类努力奋斗,永无止境地追求。无论是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还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是、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都号召人们努力拼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竞技体育直接挑战的是人类的生理极限,而其精神激励着人们向更多的极限挑战。

2.2推动国家间的交流

竞技体育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并已成为跨越各种文化、民族、国家的人类重要活动之一。体育交流被人们视作政治、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纽带,如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使东西方两个巨人的手终于握在一起,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曙光。竞技体育在促进国际交往和传播民间友谊方面,发挥了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2.3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竞技体育己成为最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形式,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运动员彼此间技术和智慧的较量,但它实质上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奥运会上一次又一次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使得现场观看和收看电视的国人心潮起伏,甚至热泪盈眶。海外华人的心更加紧紧地贴在一起,为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2.4引导人类社会的公平竞争

竞争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公平与平等是人类对竞争的共同要求。竞技体育为人类公平竞争的有序行为起到了示范的效用。竞技体育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退缩、个人与祖国、家庭与事业乃至生与死之间进行选择。这种将体质、意志和道德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催化剂。

结语

竞技体育精神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有的竞争性、超越性、公平性和功利性。良好的竞技体育精神是高水平运动员不可缺少的文化品格和灵魂,它不仅能引导运动员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且是在激烈竞争的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竞技激情、竞技斗志和竞争勇气的展现。在充满竞争创新和发展意识的年代,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整个社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5.

[2]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3]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初探[J].体育科学,1992,(6).

[4]刘翔著.我是刘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4.

[5]申相星.论体育文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5.

[7]中国体育报.不能忘记的大松博.2004.6.7.

[8]吴航.叶乔波――中国精神[J].现代人,1994.6.

第2篇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育人;真善美与自由;尊重和张扬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

1917年4月份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2012年6月19日,主席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示学校要致力于培养“厚重”的人才。“厚重”的内涵就包含体育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党的十提出了“建党百年,全面小康”,“建国百年,现代化中国”的“中国梦”。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是国家的需要,当今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学校教育要担负起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的重担。因为年轻一代的体魄、意志和品质就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当今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提出,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主要体现为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相互了解、友谊快乐的特征。体育精神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

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指体育运动中存在的人类所共有的兴趣、偏爱和倾向性。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完整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人的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是一切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特别关注人类自身。人不仅是体育项目的发明者,体育规则的制定者,而且也是体育活动的实践者和体育发展的指挥着。体育活动中,人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重点。不论从速度、力量、耐力的体能角度,从表现难度,优美程度的技能角度,或从情绪、情感、意志等人格完善的角度,多层面,深入持久的关注人类自身,希望借助体育使人的各方面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从而持续不断的全面提升人的价值。

顾拜旦指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是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可见,顾拜旦在创办现代奥运会时,不是以体育为目的,而是借体育这种手段,是人类在体格和品质上变得给健壮勇敢、谨慎大方。国际奥委会最终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这种价值取向源于“人是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也是“人类中心论”在体育中的反映。

2、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追求真善美。知识价值的真、道德价值的善、审美价值的美在体育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真”反映人同世界的认知关系,同“假”相对。外部世界、体育运动规律、人的自身自然,乃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真”是人对客观事物、人的自身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体育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荟萃之地。与体育相关的各门学科都是人类把握“真”的一把把钥匙。真是把握世界的基础。

“善”反映人同世界的价值关系,同“恶’相对。善以真为基础和前提。“善”通常被当作伦理学的概念,主要用于评价人的行为。体育既追求人的活力、健康、快乐、勇敢、高尚、团结、友谊的价值,也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竞争合作、和平进步的价值。体育在谋求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永远憧憬着人类的更快、更高、更强,追求永无止境的善。

“美”反映人同世界的情感关系,同“丑”相对。当人的身体活动及其成果直观显示出人类战胜自然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时候,体育就是美的,能引起人的美感。顾美的本质在于即合规律又合目的,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

人类追求真善美。实质上是追求自由。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和升华,真善美是自由在不同领域内的表现。自由是真善美的结晶,自由高于真善美。

3、尊重和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3篇

1.增强学生体育行为的主体性。不断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和运动锻炼需要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动力,而只有能够真正促进人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才能够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在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计划时都过于重视体育教学的工具性,忽略了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教学过程的技术化与程序化也使学生对大学体育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其主体精神也逐渐丧失。而人文精神的渗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开始关注、反思自身存在。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技术理性对人的统治,而体育行为的释放也充分体现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不再局限于体育测量和比赛,还有健全的、进步的人文精神。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体育源自于劳动、军事和游戏,这也充分反映出了体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体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增添了大量的体育项目,也发掘出了更多新颖的体育功能。现阶段,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还局限于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方面,也有很多人将其作为社交途径,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实现健身、健全人格等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体育是在理解和认识学生本质的基础上开展的,其设立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体育的实际需求,以及促进体育本身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教学强调,在对学生身体进行科学、全面的利用和改造的基础上,还要对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以及对学生内心精神世界方面的引导给予充分重视,进而使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能够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提升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逻辑是为了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充分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同时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体育教育事业也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全面满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际关系疏离、道德素质下降和信仰危机等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而想要这些问题得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其关键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新颖丰富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还要将体育的人文精神,以及合作思想等内容融入到体育教育与运动锻炼的各个环节,并科学整合体育理念、精神,以及体育道德与规范,充分重视起对学生道德、人性和审美等方面的人文精神教育。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途经

1.转变大学体育教育理念。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一直受到工具理性的束缚,而这种工具性与形式合理性也掩盖了大学体育的本真意义。因此,必须构建新颖、科学的大学体育理想,并将崇尚自由,以及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作为新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时转变以技术和竞技为主的教育理念,摆脱锦标性的功力思想,并巧妙整合体育教育理念和人的自由与尊严。各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也不能局限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还要充分重视起综合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大学体育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逐步提升。

2.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还处于教师讲解、示范体育动作,学生模仿、练习的层次上。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却无法使大学体育的独特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制约了学生主管能动性的发挥,只是一直在被动的学习和接收知识。而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往往注重的也只是学生运动技巧和要领的掌握程度,却常常忽略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也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无法在体育教学中得到科学有效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模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拔河比赛,并指导学生来示范动作,也可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全面提高。

3.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懂得利用自身优势来弥补不足之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还要针对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及运动锻炼方式,进而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潜能得到全面发掘,也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另外,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与观念。同时,对于学生市场出现的一些厌学、抵触等情绪,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适当的处理和引导方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4.开展新颖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途径。体育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与竞争意识,也使学生在体育竞赛者获得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树立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运动特点,开展更加适合大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进而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同时还要适当降低学生参与竞赛的门槛,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科学的锻炼。还要多开展一些女子运动会,并适当增加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体育项目。比如,踢毽子、跳绳等项目。不断提升女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潜力,进而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另外,还要适当的将体育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更新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各高校还应该大力开展全民体育,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比如,可以设立体育俱乐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并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男生可以参加一些篮球、足球项目的俱乐部;而女生则可以选择一些瑜伽、体育舞蹈等项目的俱乐部,让每位师生都能够获得自由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鼓励更多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锻炼,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景观体育;全民健身;郑开国际马拉松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26

1 前言

景观体育是一种新兴特色的体育组织形式。2006年5月“景观体育”在全国体育大会“太湖体育论坛”上被首次提出,使其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城市景观体育最早在上海兴起,南京路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上海国际赛车场举办的F1世界锦标赛等等,都为上海增添了新名片。景观体育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景观体育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通过分析郑州开展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对郑州全民健身开展的影响,阐述景观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意义。

2 景观体育的内涵

“景观体育”这一概念虽然早已提出,但至今对其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张美江在对景观体育的解读中认为:景观体育巧妙、有机地将体育和景观结合起来,是一种新颖的体育锻炼方式;陈锡尧在对上海城市景观体育赛事运作的探析中认为:景观体育是一项利用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突破传统体育场所的限制,将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鲜活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具有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比赛活动;周丽琴认为城市景观体育是以城市景观为背景或场地开展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等等。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景观体育就是一项以城市景观为主要背景或场地,将静态景观与动态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兴特色体育活动形式。

3 景观体育的特点

3.1景观体育的地域性

城市景观是景观体育的生命线,它作为景观体育的场地或比赛背景,展现了景观体育独有的特色。不同的城市风貌赋予了景观体育不同的风情,同样是马拉松,当镜头中运动员矫健的身影穿过天安门,我们知道这就是北京国际马拉松的现场;当镜头中的运动员闪过五通灯塔,我们知道这就是厦门国际马拉松的现场。景观体育就是这样借助着不同地域风情的城市景观,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关于赛事举办城市的视觉享受,从而让我们在精彩比赛的过程中了解这座城市。

3.2景观体育的整体性

景观体育是体育与城市景观的巧妙结合体,它不仅包含着体育的元素,同时也夹杂着社会、自然等元素,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元素间相互影响着彼此。因此,景观体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形态,而是相互联系的城市特色景观与体育文化现象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只有充分将体育比赛与城市的特色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高质量且具有特色的景观体育活动,从而满足观赏者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并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3景观体育的时尚性

景观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项目,其样式新颖,项目安排具有一定的时尚性。景观体育能在短时间内在全国甚至世界迅速的发展与其突破传统束缚密不可分。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景观体育历时较短,发展迅速,例如攀岩、Fl摩托艇、低空跳伞等体育项目都属于新兴起的体育项目;从空间的维度上看,城市景观体育打破了传统体育的理念,将城市景观作为体育比赛(活动)的场馆,使静态的城市景观与动态的体育运动惟妙的结合在一起,为其形式增添了时尚的魅力。

3.4景观体育的休闲性

传统的体育比赛看台与比赛场地界限分明,使观众在观看比赛时具有一种“局外人”的心理,而景观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以自然或城市景观为比赛背景的体育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比赛项目的束缚,消除了观众在场馆内观看比赛的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和参赛运动员的物理和心理距离,活跃了比赛和活动现场的氛围,消解了两军对战造成的萧杀气氛,使整个比赛的过程更具休闲的气息。

4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是由中国田径协会、河南省体育局、郑州市人民政府、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河南省唯一常设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目前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全程马拉松赛事。

4.1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缘起

连接郑州和开封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于2006年11月19日正式开通,这也标志着郑汴一体化的建设正式启动。

同年的8 月 6 日,一份“关于举办郑汴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倡议”的帖子引起了郑汴两地市民的广泛关注。倡议是由头一天徒步贯穿郑开大道的“半月大哥”和“随风缘”提出的。郑州和开封两地的政府也极为重视这个建议,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认为郑开大道具备举办马拉松最基本的条件――拥有42.195公里的合格赛道。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最终在郑汴两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各路媒体的共同推动下,万人签名、筹委会成立的条件下,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于2007 年 2 月 15 日正式获准举办。

4.2郑开国际马拉松项目设置及参赛人数情况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参赛人数也从首届的5600人增至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49000人, 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为能更好地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郑开国际马拉松在设置传统的全程和半程赛事以外,还开设了5km和10km的比赛,同时在5km的小马拉松比赛中还增添了情侣马拉松和亲子马拉松,丰富了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项目的多样性,使得马拉松比赛更具趣味性,从而吸引郑汴两地市民投身其中,推动了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4.3郑开国际马拉松的赛事特色

第一,它是最具东方文化魅力的马拉松赛道

郑开国际马拉松的赛道地处中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道路两旁浓郁的乡村风情,壮阔的黄河景观,秀丽的雁鸣湖景区,还有终点开封八朝古都的绝代风华使郑开国际马拉松更具魅力。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可谓是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最佳地域。

第二,它是最平坦开阔的马拉松赛道

郑开通道宽阔平坦,道路宽达100米,双向拥有十个车道,是最理想的马拉松赛道,最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优异成绩。

第三,它是最具人气的马拉松赛事

河南是拥有一亿人口的人口大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是铁路、航空的枢纽,这里交通发达,物流充沛,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得到了省委领导和普通百姓热烈支持。可以说从组织、协调、住宿、旅游、安全等各方面均无后顾之忧。

第四,它是最能体现马拉松精神的赛事

马拉松比赛展现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郑开国际马拉松一头连接郑州,一个一度被遗忘的商代古都,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心城市,另一头则牵手八朝古都开封,曾经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开封曾经无数次遭受大水和毁城却仍然原地站立起来,创造了"城摞城"的世界奇观。这种百折不挠的城市精神恰好契合了马拉松精神,可以说郑开国际马拉松将马拉松精神和城市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马拉松精神得到最完美的升华。

第五,它是最具唯一性的马拉松比赛

郑开国际马拉松是世界上唯一由网络催生的国际马拉松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链接两座古都的马拉松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让马拉松复古,回到原生态的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全程直线最艰难的马拉松赛事

第六,它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比赛精神和郑汴城市精神的完美结合,马拉松文化与东方文化精髓--中原文化的融合,河南的崛起,经济的腾飞,神秘的东方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都让郑开国际马拉松注定是最有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5 郑开国际马拉松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价值

5.1丰富了两地市民的体育锻炼手段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健身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多数体育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网球、游泳、太极拳、广场舞、健美操等也都是在规定的区域或场馆内进行,而郑开马拉松突破了这种区域限制,它将马拉松比赛与郑汴两地的特色景观相结合,以郑开大道沿途的景观为背景,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为人们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开辟了新思路。

5.2强化了两地市民的全民健身意识

健身意识是人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自觉性的反映。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随之减少,健身的意识逐渐淡化。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强化了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赛中市民们不仅欣赏了运动员矫健的身姿,还领略了沿途秀丽的风景,以及郑汴两座古城的风光,这种国际赛事与城市景观的巧妙融合极大地刺激了两地市民参与其中的欲望,点燃了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强化了两地市民的全民健身意识。

5.3促进了两地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并将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这使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各级地方政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各地级政府的落实,还要培养和唤醒群众的健身意识,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一方面,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另一方面,唤醒了郑汴两地市民的健身意识,使市民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5.4推动了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大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现今,我国体育锻炼的普及率不高,与实现体育的生活化还有一段距离。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一方面拉近了市民与竞技体育的距离,为大众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健身环境,营造了休闲的锻炼氛围,有助于郑汴两地的市民在美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主动从事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体育和城市景观的巧妙融合使体育向社会广泛展现其特有魅力,有利于体育在市民中树立良好形象,赢得更多社会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体育的价值,推动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5.5实现了市民免费观赏体育赛事的需求

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都是在专门的体育场馆中进行,想要欣赏高水平精彩的赛事就必须提前订票或花钱买票才可进行观赏。如国外的NBA以及国内网球、乒乓球比赛等都需要昂贵的门票,这使得许多体育爱好者因为经济的原因与自己喜欢的比赛失之交臂。而郑开国际马拉松是以城市景观为比赛场地或背景的国际体育大赛,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观赏国际顶尖运动员间的较量,从而满足市民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泽野.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 张美江,熊文,李厚芝. 景观体育之解读――以上海市的实践与探索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0(05):4-5.

第5篇

[关键词]精神境界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刘晓红(1966-),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分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辽宁 营口115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86-02

人生境界或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艺术家一般在表现艺术作品时,会反映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等因素。高校艺术教育的受教者大多是青年大学生,他们学习艺术的目的性不明确,而且缺乏兴趣,但渴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需求较为强烈。影像视觉文化的来临使读图式的文化消费成为主流,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高校学生的联想、思辨能力下降,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个性化创作能力退化。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过度地追求物欲和功利,人的情感、直觉、感受力受到了压制,更多的大学生感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高校通过艺术教育的审美活动不仅可使大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还能使其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增强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国民教育”“人民精神”建设以及“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问题。教育部的专家们指出,“不重视美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弘扬民族精神,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

教育部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第一项重要的任务是继承、发展我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传统。艺术教育自然应该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作为基石,继承、发展我国艺术文化特有的品格。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物质优势和国际霸权,空前地动摇了部分中国人坚持自身文化立场的自信心和现实基础,妄自菲薄、崇洋的心理畸变成一种社会心理,一些大学生也成为洋文化的追随者。人们逐渐淡忘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离得越来越远,从中我们窥视到我国对艺术教育,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教育重视的程度还不够。现在,我们唯有在学校教育理念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这一课,才能让年青一代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

同志于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适应不同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把民族精神的内容融于学校的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之中。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组织他们观看各种形式的艺术演出,尽可能地使他们多接触不同门类的艺术现象。还可以定期举办艺术讲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最终完成大学生对艺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即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自始至终贯穿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精神。从艺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方面来说,要选定、开设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要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探讨。如理论型欣赏课、实践课、合作型排练课。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上,布局要合理,按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艺术来设置,重点要突出,要注重民族民间文化,兼顾认知与创造力为特点的艺术课程体系。通过多种渠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直接与间接,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热爱民族艺术,为我们悠久的中华民族艺术骄傲和自豪。

二、激发时代精神,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

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和社会最敏感、最直接和最富于象征的表现。学校艺术教育只有在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在大学生的心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艺术文化,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始终清新怡人、魅力常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专辑》在前言中明确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审美鉴赏能力是审美感受能力的深化,它使审美主体上升到一个能区分美与丑、崇高与卑下、高雅与庸俗的审美判断、鉴赏境界。一幅幅优秀的历史画,本身就承担了特定的精神使命,阐释丰富的历史内容,起到了教育民众的伟大作用。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欣赏者能深入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即人的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够理解人类的心灵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欣赏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就会领悟到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心声,体悟到中国人民与苦难生活顽强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并成为激励我们奋斗前进的最强音。

艺术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先行者,社会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都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作品像镜子一样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特征,同时艺术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历史上一些曾灿烂于世的文明古国之所以从辉煌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与时俱进、求变求新。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名垂青史、受人崇敬的爱国者,他们总是能够站到时代的前沿,感受时代的变化,捕捉生活和人们内心的律动,集中概括那个时代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发出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的声音。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发展、成熟时期,通过艺术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非常重要。高校艺术教育在当今时代,要求大学生做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要自觉通过艺术教育高扬时代进步的主旋律,共同激发时代精神。

三、培养创新精神,以多元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

按照人生意义、价值的高低,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第四个境界是“审美的境界”,人们的行为不再只是出于道德义务的强制,而是出于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需要和追求。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指导方案》中要求:“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既要通过学校艺术教育进行国格教育和国耻教育,使人们自觉维护国家权益和尊严,以唤起健全的民族情感,又要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注重引导学生们保持谦逊理性的民族心态,以自信的姿态和敞开的胸怀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并不意味着在文化建设上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各种健康有益因素,促进民族艺术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专辑》还强调“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目前日本和韩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为例。在经历过经济萧条的时期后,他们在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大力地发展、培植本土的民族文化艺术,将各种产品和文艺影视作品大量地对外输出,为日、韩带去了巨大的商业利润。千百年来,我们的学校艺术教育也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人文景观,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饮食文化和婚丧习俗,以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教育的内涵交汇成的绚丽多姿的多元文化作为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今天,我们的艺术教育要以民族性和开放性兼备的多元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高尚艺术、主流艺术的价值核心,也是需要加以明确阐释和把握的艺术蕴涵。将课本剧引进校园也是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方法。要从艺术教育课本中选出文学性、趣味性强、艺术价值高的课文,改编成戏剧,自编自演。具有参与性、游戏性、形象性和开放性的艺术实践课本剧,会极大地满足大学生开拓创造的心理需求。此外,艺术教育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场所,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活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如加强校园社团的合唱团、舞蹈团、文学美术社团、乐队的建设,定期开展科技节、文化节等活动都有助于大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让大学生亲自去组织、去感悟、去体验艺术,走上街头广场,为市民演奏各种形式的音乐等都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手段,将探究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在网上拓展,也是培养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方法之一。从战略的眼光看,我们在学校实行这样的艺术教育,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又可增强其人格力量。只有广泛借鉴世界优秀艺术文化成果,以民族性和开放性兼备的多元艺术文化为广泛的精神共同体,自觉地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追求。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是由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它支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当今高校必须用精致的艺术教育形式给学生以教益和向上的力量;要鼓励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在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中健康成长;激发他们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把握艺术改革创新脉搏的先行者;培养创新精神,以多元的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战略。高校艺术教育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现实内涵,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追求起着特殊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组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的通知(教科规办函[2010]08号)[Z].2010-06-08.

[2]李小伟.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10-11.

[3]关于下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0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家教体艺司函[2009]47号)[Z].2009-12-17.

第6篇

关键词:广东省中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基金,用于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因此,获得基金项目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瞄准中医药行业科技发展前沿,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密切跟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向,紧紧围绕申报要求,根据医院科研规划和自身特色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相关领域科室申报,近年来在基金申报工作中成效显著,项目数稳步增长,在有力提高医院创新能力的同时,科研水平和实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本文详细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国家基金申报资助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地方医院获得国家基金资助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基金项目申报中标情况

就项目申报数量而言,我院从2006年的50项增至2013年的222项,提高340%;就资助项目数量而言,从2006年的2项到2013年25项,年资助项目数增加了12.5倍;就资助率而言,从2006年的2%增加到2013年的11%,提高近6倍。特别是近二年来,基金申报数和资助数均明显增长。具体见图1和图2。

图1近8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及立项情况

图1近8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国家自然基金获

资助经费的情况

就单从2013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总体情况而说, 2013年共申报2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2012年相比,增加79%,与2011年比,增加212.7%;从获得立项数看,我院在2012年可喜的突破性地获得25项立项,是2012年的1.14倍,是2011年的2.77倍;2013年度获得立项其中面上项目10项,青年项目15项,资助经费总额达1052万元。近两年来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八处是我院获资助项目的主要来源,从资助项目的类别看,主要为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第二临床医学院,在历年来占学校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量中的比例也是逐渐增加。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获立项19项,我院占其中2项,但在短短的7年间,我院在2013年度获立项25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共73项成功立项,占34.2%,具体可见图3。

图3近8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及我院国家

自然基金立项的情况

2 讨论

我院能在近年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立项中获得硕果,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

2.1勇于打破科研人员的畏惧心理,建立信心,并且有效调动全院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早动员,早准备,实现2012年申报项目数翻番,2013年持续增长。在前一年底我院开始筹备举办经验座谈会,让成功获得立项有着丰富经验的研究人员与临床科研人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解读下一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南。在座谈会中,准备申报者不仅获得了撰写标书的技巧,更树立了信心,形成的榜样效应使很多科研人员打消了畏难恐惧心理,让他们能够和基础研究人员一起合作,互相学习,积极申报。

2.2 在申报之前多次邀请专家作科学基金申请辅导报告,认真解读基金的申报指南,以便申请人了解基金申报要领和程序。另外,我院还组织专家对各申报书进行审查,根据标书的内容,提出修改的意见,为课题组解决实际困难。院内科研人员根据修改意见重新修改后申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自然基金申报书的质量。

2.3 除了前期的部署和长期的积累,高度重视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在申报过程中,又采取预申报的措施,不仅在申报书的内容上,也在申报程序上给予课题组支持和帮助。在对申报书审核的过程中,我院科研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要求,逐字逐句审核,严格把关,院内初审分步进行,每份申请书内容均经过评审专家的修改和完善,并经多层形式审核,即申请人、科主任和我院科研处管理人员审核。

2.4 笔者认为近两年的医院在国家自然基金中标数翻番的原因离不开领导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储备。对于一个单位而言,申报国家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该单位平时的技术储备和工作积累。为加强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的工作积累,我院设置专项经费成立“院内专项”计划以及科研团队、公共实验室服务平台,旨在发掘科研潜力、扶持创新性研究、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此项工程对提高国家基金中标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题的推进工作,我们发掘了一批具有科研潜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增多是我院近年来基金中标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7篇

关键词:《北京人》;生命意识;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01-02

从《蜕变》创作开始,的戏剧风格开始发生相应的转变。随着进入相持阶段,理性思考逐渐取代狂飙突进的浮躁呼声,开始由战时意识形态的表达、战争情绪的鼓舞转向对人的关注,回归到艺术本身。从《北京人》开始便完成了这一转型。在谈到《蜕变》的时候说,“它还留着‘概念化’的痕迹”,经过艺术的反思和生命更加深刻的体验之后,他说:“还是要写人。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内心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的感情写出来。”我认为这其中的人,就是生命的征象、价值的确立。从一种政治诉求的意识形态表达转向一种对生命的审美形态的关注,这是对艺术本源的一种回归。

《北京人》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落败家族的大幕布下获取对自身生命来说自我认定合理的,或者痛苦的位置。像王熙凤一样掌权的士大夫家庭出身的思懿,想方设法地算计,以获得在家族中的地位;飞不动的鸽子一样毫无生命活力的曾文清;或整日抱怨、发牢骚寄住在老丈人家里的江泰,既想获得尊严,又有生命无着的痛苦;曾皓自私地只为自己而不惜拖垮善良的愫方,成天守着一口棺材过日子;当然还有最终超越自我,出走的愫方、瑞贞,袁氏父女和“北京人”等都在有意识无意识地给自己找寻一处生命存在的依托,其中都表达了的生命意识。在这些不同个体状态的呈现中,将生命的意识幻化到传统封建文化的困境思考中,以及生命个体对于自我价值的觉醒意识中,将家庭作为一个展现固步自封的落败文化的窗户,从中窥视到了民族的传统秩序和观念下的生命印记。

一、新旧文化形态对比下呈现的生命意识

《北京人》将视角放在家族文化衰败的境遇中,表达一种对强劲生命力的呼唤。而剧作中的个体生命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征象。再一次用象征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北京人”的原始野性力量的形象,以及袁氏父女的现代北京人形象,代表着一种理想浪漫主义的人性和鲜活的生命力。在《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中说到:“我为什么写《北京人》呢?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地活着。”可见,其中的袁氏父女和“北京猿人”的形象,就是“人一样活着”的审美式表达,其形象作为一种野性生命力的寄托,是人的自由生命状态的美学性存在,超越了现实局限。这种袁氏父女和北京猿人的形象,在与曾、杜两家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历史较量中,表现出对这种无意识的生命形态的对立和冲击,借用守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对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展开主观思考的情况中,凸显造成剧作的美学风格的文化和历史渊源,以及对生命意识存在感淡漠的批判和对积极、野性的生命活力的召唤。

透过巨大的家族衰落的背景,挖掘出深层精神蛀虫。封建伦理纲常,家族规矩就是对人本生命最大的限制。作者借曾思懿之口说,“嫁到我们这读书世家,我们家里什么都不讲究,就讲究这点臭规矩。”而曾皓也总是拿规矩说事,罚曾霆下跪,还说要让袁家父女“见识见识我们曾家的规矩”,同时守着刷了很多道漆的棺材,将其看的比命还重要。将这种对于人性的压抑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忽略对内心生命的创伤,最终造成了人格缺陷、生命贫乏的历史悲剧。

最有代表性的是“半生都在空洞的忽悠中度过”的曾文清,他“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他是一个染受了过度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的子弟,一半成了精神上的瘫痪。这种生命的败象表露无遗。当然,这种生命的空壳也正是在与过去人类的祖先与未来即明日的人类的参照对比中,才显出近日北京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荒谬性。

在对这种生命困境的审美审视上和反思中感到“他们苦着,扭曲着,在沉下去,百无聊赖,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他借助袁氏父女的形象建立,来作为对美学悲剧及生命意识的唤醒力量。在《谈话》中,他说“我当时感到人在受着各种束缚,应该打破他。我借袁任敢说出这样的话。”剧中袁任敢说,“过去的人他们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他们自由地活着。没有现在这么多吃人的礼教同文明。”而袁圆作为一个有活力的少女,其生命的自然形态也与身处道德规范框架的曾霆形成一个对比,这是两种生命形态、价值观念的对比。曾霆只不过是一只失去生命活力的“小耗子”,在两人天真纯洁的对话中袁圆选择嫁给北京猿人,这是对“小耗子再下小耗子,那个小小耗子多小啊”这种传统纲常和生命的空壳的批判和颠覆,同时存在着对生命空壳无限复制的忧虑。借助袁圆形象所表现的生命态度是向前看的,有着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用这种对比的审美方式来渴望“把这种沉闷的生活炸开”,利用这样一种力量,将旧的毁灭,新的重生,完成对生命和自我价值的审美构建,达到审美批判和重建生命理想的目的。就如袁任敢说完之后江泰的反应,“心里快活极了,说得对,不能再对了。”但是江泰只是停留在生命意识的感性的层面。最明显的表现是愫方、瑞贞的走出,是在生命意识觉醒和自我价值的渴望中来完成这一审美理想的。

二、自我价值的审美体现――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超越

愫方可以说是《北京人》中最温情的一个形象,其中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在不断出现于剧中的声响和号角中透露出一种生命的闲适与从容、寂寞和孤独,而这样的生命状态正是作者对于愫方的情感寄托。

在剧作中向我们介绍愫方“多年寄居在亲戚家的生活”使她时时感到“孤苦伶仃”。他用“哀静”来形容愫方,同时,内心的善良美好也得到相应的体现,“她温厚而慷慨,时常忘却自己的幸福和健康,抚爱着和她同样不幸的人们。”可见在这里将愫方塑造成了一个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她照顾曾皓、忍受曾思懿的刁难、关照家里的一切,却忽略了自我生命价值的意义体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因为有她最大的精神寄托,也就是她的表哥曾文清的存在。从某种形态上讲,“正是不可名状的孤独、寂寞感,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特征。”这样共同的精神特征,使得愫方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生,只要文清能够逃离开这个牢狱一样的家庭,她就愿意以自己一辈子的幸福换取文清真正的生命自由。在这个苦难的爱情观背后,有着一套愫方自己的生命哲学: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得到快乐,才能获得自己的快乐。

真正的悲剧是愫方与曾文清的生命之间其实难以彻底沟通,难以相生相惜,愫方为着一个“生命的空壳”,做出自己的牺牲,却无法得到同样的回应,这口残酷的黑暗的井,来自于精神上的不对等。美好生命无意义地消耗,却不自知,这是一种巨大的生命悲剧。愫方将她一生的情感和希望都放在文清身上,并且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照顾这个败落的家族,从美学的意义上来说,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展示了这种精神式的恋爱,当爱从个体性走向普遍性的时候,爱由具体的个体之爱走向爱的知识爱的理念之时,爱就能够超越自我超越恐惧和死亡而成为爱情中最为骄傲的东西。在此将审美创作转移到“以爱为美”的系统中,因此愫方在由一种精神的寄托转向对于整个家庭的爱,这种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理念存在着。但是愫方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其本身的生命意义来自哪里是值得思考的,“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要靠人自己寻找和发现的,生命的合目的性既要指向外部环境,更要指向自我,以达自成目的、自足自适。”如果没有个体意识的独立,没有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一旦曾文清这只没有翅膀的鸽子重新回归牢笼之后,她的精神世界就会面临坍塌,就像瑞贞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地放在一个人身上是危险的,也是不应该的。”因此,当曾文清经不起外面的风浪重新回归曾家大牢之后,才促使了愫方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自我价值确立的重新思考和选择。生命和自我价值的悲剧性才慢慢消解,虽然是建立在男性世界的失落基础之上的自我觉醒,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依附性,但是毕竟出走了,那么自我的重新确立也是可能的。

人与人心灵之间不相通的悲哀,生命与生命之间被阻隔的悲剧另一部分体现在曾文清和曾思懿没有爱情的婚姻的痛苦,但是文清却又让思懿怀了孕,而他们的儿子曾霆和瑞贞之间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却仍必须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义务,这又何尝不是家族文化下生命形态的悲剧呢,这种完全扭曲的生命形态的呈现,是一种传统文化下对生命无意识的封建的群像悲剧。而瑞贞的出走,也是个体生命价值自觉的苏醒,借助一种“打破”、“离开”的模式来强调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这是《北京人》中借助对自我的关注获得的生命美学的表征、理想民族性格的构建。同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自己的这部剧是喜剧,“因为剧中人物该死的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这难道不是喜剧吗?”可见,的喜剧风格也是通过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价值的获得这两方面的主题表达来完成的。

参考文献:

[1]葭水.《蜕变》观后[J].上海:文汇报,1945.

[2].北京人[M]. 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

[3]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剧作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廖全京.:在和中走向潜沉.

[5]宋剑华.原始野性的呼唤:《北京人》新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1.

[6]田本相.创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7]田本相.与田本相谈话记录[M].传,第275页.

[8].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

[9]曹亚梅.笔下的“火”与“水”――从繁漪到愫方[J].社科纵横,2006,21(5).

第8篇

当前金融环境迎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产生了很多卓越的成果。内部审计领域虽然早已开始使用非现场审计技术,积累了技术工具和审计方法,产生了大批实用的审计模型,效果突出,但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加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逼迫传统银行必须做出全新的变革才能有生存之地。为此,银行原有的产品和流程将会做出大的变革和调整,内部审计要增加组织价值,也面临新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将成为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是审计抽样让位于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是建立在全部数据的基础上,所以“样本=总体”,抽样的作用将退居其次。

二是审计计划更有针对性。由于数据量化以及各类预测模型的使用,银行经营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更容易以数据的形式获取,因此,审计计划将更灵活、更具针对性。目前实行的年度制定审计计划的方式将可能被“年度计划+实时调整”的审计计划方式取代。

三是审计职业判断逐渐让位于数据量化。审计是一门实践学科,经验与直觉起到很大作用,审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最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能力。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一切皆以量化为基础,审计职业判断将会更多以数据量化为基础,经验与直觉将退居其次。

四是审计队伍将不再是单一的审计人员,而是由IT技术人员、统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审计人员的组合。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将由单一的知识结构变更为更具广度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五是深化审计职能。由于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因此审计建设职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将更多地参与到银行决策过程中。

六是影响审计独立性。大数据挖掘除用于审计模型编制外,还可以用于审计发挥建设职能,提供增值服务,即通过挖掘大数据的相关关系用于预测未来。为此,内部审计将与银行业务流程,特别是决策环节结合得更加紧密,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产生影响。如何既能发挥内部审计在数据挖掘分析方面的优势,又能保持独立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七是对硬件设备的要求更高。大数据时代开启后,数据量成倍增长,所以对存储、运算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非现场审计系统运算时间长,速度慢,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运算的要求。

二、银行内部审计数据挖掘应用的现状

目前银行内部审计中非现场审计技术主要构建在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是审计模型的编制。按用途与特性,审计模型主要可划分为四大类,一是统计类模型,用于对审计所需数据进行统计;二是抽样类模型,用于对审计机构或某个审计事项进行抽样;三是账务特征类模型,通过分析某类问题或舞弊行为在账务上的特殊表现痕迹找出问题疑点,为现场审计提供方向,如某个不该出现贷方余额的账户出现了贷方余额,某账户日终应该结平却有余额等;四是行为特征类模型,通过分析作案手法的特征来寻找疑点,如多次小额转账到某个固定账户。

前两类模型用于审计管理,后两类模型用于查找问题疑点。虽然审计模型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但与大数据要求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问题查找审计模型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发现问题在账务或行为上表现出的痕迹从而发现可能的线索。

因此,目前的内部审计虽然运用了数据挖掘分析的技术手段,但只是开启了大数据时代的序幕,还没有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目前银行数据量已经非常大,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各类交易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以及管理系统产生的数据,都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与大数据时代海量和非结构性数据要求相比,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还远远不够;内部审计非现场数据挖掘加载的数据还不是银行的全量数据,仅涉及主要业务系统数据,因此仍然是“小数据”。二是非现场数据挖掘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之上,与大数据建立在相关关系基础之上有很大不同。三是非现场审计模型建立的目的是发现已经发生的各类舞弊行为、风险事件、违规操作,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预测。

虽然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大数据挖掘中已占有先发优势,掌握了大量历史数据的存储、加载以及非现场数据挖掘技术,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在通过大数据时代的路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一是审计队伍的能力还达不能新的要求,目前审计队伍仍以审计业务人员为主体,缺少专业数据分析人员、IT技术人员、统计分析人员等;二是审计技术工具还达不到新的要求,一般审计人员仅对通用审计软件、SAS统计分析软件比较熟悉,对其它数据挖掘工具了解非常少;三是思维方式还达不到要求,审计人员对大数据的特征了解不多,思维方式停留在因果关系,对于相关关系在大数据中的应用缺乏理解。

三、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方式及路径

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拓展数据源。大数据时代,数据本身就具有巨大价值。目前内部审计使用的数据只是银行全量数据的一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未能加载使用;同时,银行业务办理过程中也还有很多环节未能量化,未能形成数据源,而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对于大数据挖掘至关重要。因此,内部审计应大力拓展数据源,研究将未量化的信息进行量化收集、存储。二是拓展审计模型。转换思维方式,从目前研究因果关系寻找问题疑点,拓展为研究相关关系寻找问题疑点。三是拓展审计建设职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风险建立内部审计预警系统,为决策提供参考。

因此,在银行内部审计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外包,二是引进大数据挖掘技术,三是联合进行数据挖掘,四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等进行自主数据利用。四种途径各有优缺点。外包能迅速产生效果,但会在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也不利于银行数据的保密。自主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和保密,但能力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容易迅速产生成果。引进技术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能较快产生成果,但投入较大。联合开展数据挖掘也存在保密的问题。因此,银行内部审计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仍应坚持以我为主,初期可以就一些非核心数据和保密级别要求不太高的数据开展联合挖掘或外包,并积极引进技术,引进和培训人才,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审计能力,更多更好地为组织创造价值。(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成都审计分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锁骨骨折;肌间沟;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锁骨骨折手术治疗成为一种常用方式。关于它的麻醉方法,可以采用局麻,全身麻醉,单纯颈丛法或臂丛法,肌间沟+颈浅丛法。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男,48例,女性12例,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均为锁骨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下简称Ⅰ,Ⅱ组。Ⅰ组采用肌间沟法,Ⅱ组采用肌间沟+颈浅丛法,术前禁食禁饮8h,入手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监测ECG、BP、SpO2。

1.2方法

1.2.1肌间沟法 患者平卧,去枕,两肩平放,头转向健侧,双臂靠身侧,常规消毒,采用三指定位法,左手示指置于胸骨上窝,中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间隙,食指置于锁骨头向外滑,即入锁骨头和前斜角肌间隙,食指再向外滑,越过前斜角肌即滑入上窄下宽的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间隙,选此间隙顶点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然后针尖向内向后,直到出现突破感或异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然后注药2%利多卡因:罗哌卡因(119.2 mg)1:1 15-20ml药物中加20万分之一的肾上腺素。

1.2.2肌间沟法+颈浅丛法:先作肌间沟法,具体操作方法同上,肌间沟操作注药完毕5~10min后,患者无特殊不适,然后行颈浅丛法,具体操作:患者保持肌间沟法,常规消毒,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垂直刺入,刺入深达筋膜下,针尖指向足侧,回抽无血,注药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1:1 5ml以阻滞锁骨上神经为主。均于麻醉10~15min后开始手术,术前5min给氟芬合剂2ml。

1.3麻醉评价标准 优:术中患者无疼痛感觉,无需再加用镇静镇痛药。良:患者微痛,需加用适量镇静镇痛药方缓解。差:患者疼痛感严重,辅用镇静镇痛药不能完成手术,需加用其它麻醉方法(术中加局麻或给丙泊酚等静脉全麻药)。观察麻醉效果的同时还要观察各种麻醉并发症,尤其对呼吸、循环的干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和身高呈随机分开,麻醉效果见下表统计,统计结果两组患者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而麻醉效果Ⅱ组明显优于Ⅰ组。见表1。

3讨论

锁骨骨折以往采用局麻、全身麻醉、单纯颈丛或臂丛法。局部麻醉由于阻滞不完善,给患者带来痛苦,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而且局麻药用量大,易产生局麻药中毒反应;全身麻醉用药管理相对复杂,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较大,且费用昂贵,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单纯颈丛或臂丛阻滞范围局限,当然如锁骨外1/3骨折或肩锁关节骨折,单纯用肌间沟法即在肌间沟顶点行使麻醉是基本可以完成手术,但锁骨中内侧也是阻滞盲区,麻醉效果差,需加用静脉全麻药,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使得麻醉医师的术中管理复杂化。而锁骨及皮肤受颈丛和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因此锁骨骨折麻醉是比较困难的。颈浅丛包括4支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它们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其中锁骨上神经(C3~4)向下分为内侧、中间、外侧,三支越锁骨表面,分布于胸前、臂上部、三角肌上部的皮肤,因此颈浅丛时可以阻滞锁骨上神经为主,臂丛神经包括C5~8合并部分C4和T1,支配臂部组织,也支配肩部和锁骨深面部分组织,两者同时阻滞可用于锁骨手术,并且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当然作肌间沟加颈浅丛法麻醉需定位准确,操作精细,预防椎动脉损伤,高位硬膜外阻滞、全脊麻、膈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反应等。另外肌间沟法用利罗合剂,颈浅丛用利布合剂,优于单纯用利布合剂,减低了药物毒性作用,阻滞作用时间较长,安全范围较大,易于管理,能充分保证

手术的顺利进行,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肌间沟+颈浅丛法是一种简捷、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7.

[2]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41-44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