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程管理专业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程管理集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学甚至于集计算机最新研究成果于一身,其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工程管理并不等同于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只是简单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工程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一种代称,广泛适用于不同种类的项目,并不简单体现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正确认识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两者间存在的差异,能够帮助学习者正确掌握工程管理的专业内涵,为其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竞争中创造条件。
二、新形势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学者尽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并没有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因为要想培养综合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需要教学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例如: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等,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个假设项目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教学者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管理学习中。
2、不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采用“模拟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形势。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诸多方面: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甚至于各种课程设计等。当然这需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例如:教学者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是“模拟企业”的形式,使得学生详细了解应聘流程和对人才的要求,这样为学生实际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了计划,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工程制度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带学生带工地上进行对比教学;CAD制图时候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校的浇筑物进行制图,倘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者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于在土木工程课程中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要求学生进行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者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样学生在“模拟企业”中全面了解了工程管理,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了学生参与到社会竞争中的自信心。
3、实现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带来先进了管理理念,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尽管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就整体而言还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络,就要求学校积极同校外企业合作,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对社会竞争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引起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在教学者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为教学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进而制定出实效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方面要全面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引进高学历、学识水平高的教学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也为学校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语
【关键词】工程管理 培养模式 特色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19-02
【Abstract】With large numbers of graduates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entering the labor market, a great deal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reveal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wide professional coverage and weak major feature is becoming quite prominent and the low degree of major recognition from the society and the employing unity obstruct i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considered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s, talent fostering mode in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which could embody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and our school, this article will probe into a set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study of our school’s talent fostering mode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 Talent fostering mode Characteristics study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1.发展的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国内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专科性院校,有的高校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内,有的高校设在土木工程学院内,还有的学校单独设立建设管理学院开办工程管理专业,另外,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上,有的高校细分了专业方向,还有的高校在培养上不细分专业方向。
2.存在的问题
在理论研究方面:全国范围内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地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探讨该专业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并且已形成一定的共识。
在学生就业方面:随着大批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大量反馈信息显示:①由于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不足,致使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认可度不高。②管理和工程两条线编制,使得工程技术课程不扎实,而管理学科知识毕业后不能够得到马上应用。③该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覆盖范围广和专业核心特色不强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制定体现鲜明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本文将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出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研究,探讨一整套可供借鉴的理论方法。
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研究
对于特定的高校而言,专业特色是专业的个性,是在长期专业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特色是专业灵魂的表现,往往与该校专业名气和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该校专业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志。专业办学质量高往往表现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确立上。
1.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
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编制的《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中,依据国家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基于培养目标提出了由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四个平台和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2.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专业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重点在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确立。那么,在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如何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呢?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业界对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认可度决定了就业率,高就业率反过来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上适应社会需要。②制定加强实践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的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重点应该放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构建的应用性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培养计划,重点放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并体现培养计划的灵活性。更要强调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和需求,有预见性的灵活的修订和增设新课程。③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先进性、实效性。本科生的实习与实训是要求学生去初步接触实际的工作场景,了解并熟悉专业的业务流程,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大实践与实验环节的学分比重。④创建“应用型”教师队伍。能实现培养本科人才的师资应是“应用型”的,他们是同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
(2)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基于教指委有关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及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制定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适应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具备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懂技术、能管理的优良品质,从工程技术的实际出发,在工程管理中,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达到管理以及工程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同时,注重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3)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国家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下,依据教指委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开设两个专业方向:一是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二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根据所选定的专业方向,结合目前工程领域推行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满足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要求,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立比较完备的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加强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的教学,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对于经济、管理及法律课程,除开设少数几门与一般管理专业相同的经济、管理和法律课程外,大量的课程是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并带有极强的专业技术性的交叉科目,如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企业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法规、工程估价等。同时,注重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在工程技术方面,一是开设土木工程基础实验,二是开设测量实习,三是开设房屋构造、工程结构和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设计;在管理科学方面,开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融资方案的研究等课程设计;在工程造价方面,开设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及装饰装修工程造价分析计算等课程设计;在计算机应用方面,通过工程造价电算化和专业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工程计价和工程管理的科学先进手段;加之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总周数达42周。从而使学生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工程投资、工程造价的计算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中。
三、综 述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懂技术,会应用。通过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实验及实践,解决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懂管理,能管理。通过对基础管理理论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学习,在工程管理的实践中,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有序进行。
3.懂计量,能计价。通过工程构造、工程结构及工程造价理论的学习,能够对工程进行估价、结算及决算。
4.懂计算机,能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与计价。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管理软件及计算机计价软件的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与计价方法。
总之,通过确立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现为适应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具备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应解.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7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转贴于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Abstract: Due to the graduate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engaged in the work related to project supervisio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important parts, the students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solve and cope with all kinds of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S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systematiz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practice teaching idea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and extracurricular engineering practice, ultimately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course group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chieving the effect of skilled talents.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工程管理
Key words: skilled personnel;curriculum structure;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21-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施工、造价、监理、管理等行业,无论是哪种与专业有关的工作,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单一的,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撑,也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解决遇到的各种多年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和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方面,应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实际技术能力的培养。
但是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方面多注重理论教学,严重缺乏实践训练,以至于大部分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很难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需要进行重新培养,导致新毕业生工作不好找,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等问题出现。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提出的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因此在“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教育新理念引领下,必需深入探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重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体系并强调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生产岗位实际操作的技能[1,2]。要解决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安排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安排系统性差
同类连贯性专业课被间隔(跨学期或学年)安排,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边学边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进行大量前期知识的回顾,以至于相关专业课之间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重复,但大部分学生仍感觉是新知识,课与课之间完全联系不起来。
再加上,目前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缺失,从属被动。尊重学生学习选择的教学管理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落后―满堂灌,多为低阶学习、低阶思维、低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平台欠缺,课程教学环节质效亟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投入不足,教学设计与内容针对性不足,对学生的检查交流指导严重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投入不足,作业练习不足,交流讨论不足,探索实践不足,效率效益有待提高,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不足,使用效率具有巨大提升空间,课程教学过程评价还不够细致科学,有的标准不具体不明确。
1.2 实践性差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较晚,起点比较低,专业教学普遍上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侧重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则是“走过场”,时间短、指导老师的讲解或指导不能和理论知识贯穿,几乎没有任何效果。造成此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三点:
一是现在学校进行的各种考试,考前老师会一般会进行所谓的“重点”点睛,以至于给学生造成错觉,只会在考试前一两周看一下老师画的重点,其他知识点一概不看,死记硬背,知识“断章取义”,考完就全抛了。一门课前后知识点都不能连贯,更何况不同课程之间了,知识用于实践,灵活运用和创新就更谈不上了。
二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是在校学生知识用于实践的很好的途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实习基地,临时找的施工企业大多怕接收学生实习责任大、风险高,加之有的企业相距学校较远,学生实习需要一定的费用,而学校实践教学经费往往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一些实习环节往往是随便找个工地“走马观花”,甚至校外实习变为校内实习,难以达到融汇各个专业课和实践问题。
三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校内实践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所要求的题目和所用图纸比较陈旧,学校参考资料不足,限制了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这样的课程设计,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2 结合上述问题构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2.1 构建学、验、用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造价工程师所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是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其考试涉及到的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的专业课,故可以“造价工程师”为培养方向,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堂中融入更多实践操作内容。技能型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由课堂教学、实验、生产实践训练、实际工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教师、学生、施工单位三方面紧密结合构成的。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监理师证、造价师证、咨询师证、建造师证等[4]。因而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应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执业资格类型编排课程结构,将考试所涉及的考点和专业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譬如,造价师考试所需掌握的课程就非常系统,具体如下图1所示。这些专业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实用性,侧重讲与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的。
另外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上应注重课程安排的系统性,知识点的递进和相辅关系,从工程视角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程序所涉及到的知识安排专业课,没有必要照搬一套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开发立体化的课程结构,理论教育与实训教育并重,培养学生的整体式思维能力。例如,可以先学习CAD、工程制图、建筑学,学会看懂图纸,对工程构架有整体的认识,然后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地基基础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形成过程,然后学习工程经济学、投融资、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这类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投资金额如何计算出来,如何进行优化方案的选择以及如何筹措投资金额。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一个非常立体的知识串。
2.2 加强教师工程经验培养
高校教师很多一部分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缺乏工程实践,很多工程实际问题本身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够给学生传授工程实例技能和知识,要想培养出技能型人才也必须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吸取新知识,提高自己;同时学校可以和多家工程单位合作,在学校层面上为教师提供校外加强自身工程实践经验的机会,这样教师就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实践问题充实到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之中。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3.1 加强校外工程实践
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与建筑企业、工程机构合作,通过经济实体、业务单位、实习基地等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当学生系统地学习完专业课之后即可安排学生直接参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管理工作,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其职业素养。
2.3.2 加强校内工程实验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标投标》和《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应和实践教学基地或某一工程实例结合进行模拟,交出相应的课程设计成果,促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实例问题,也会刺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而不是一个课程设计题目或一幅图纸反复用,走过程、要分数。
3 结论
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就该问题,立足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安排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①课程安排系统性差;②实践性差,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结构体系,使其系统化;加强教师实践素质培养,使其言传身教;加强校内工程实验和校外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主动利用知识体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顺利适应未来的工作。上述意见和建议为提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结构优化效果,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指出了方向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杰,刘元芳.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7(5).
[2]秦力,程志辉,刘卫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郑晓,刘镇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关键词: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供求
作者简介:吴波(1976-),女,辽宁沈阳人,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傅志明(1965-),男,四川岳池人,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工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机制研究”(T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23-02
城市管理通常是指与城市规划、建设及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事务的管理。[1]现代化的城市管理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培养的是城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今年4月,教育部开展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城市管理专业由原来的“拟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自设特殊专业名录》专业”调整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专业,适应了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管理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供求状况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人才供给现状
1.城市管理人才供给规模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从2001年以来仅有云南大学、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林学院、浙江工商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少数几家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该专业。
全国范围内拥有城市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院校也寥寥无几,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极少,远不能适应目前及未来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有22所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管理专业以及与城市管理相关的专业。
我国设置城市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如表1所示。
2.城市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培养层次也有差异。总体来看,我国的城市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大致有两种类型,即研究型以及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
研究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如表2所示。
应用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如表3所示。
表2?研究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 城市管理 本专业旨在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培养我国城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教学机构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教学科研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 城市管理 主要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城市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应用型管理人才,以满足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对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分析与执行、社区管理、市政项目评估、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资源管理、城市资产评估、环境保护等方向的人才需求
通过对已开设城市管理专业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尽管每年大约有800名左右毕业生毕业于此专业,远不能满足目前及未来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要求。
而研究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选择考研或进入科研部门工作。
如北京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有2/3的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真正到达中小城市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毕业生非常少。
二、城市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取向预测
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明确社会对城市管理人才的需求点,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现实依据与参考。
从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上看,其职能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或城市公共经济特殊性,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产业群体,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运行和经营规律。以烟台市城市管理局为例,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综合管理等工作,其下辖13个企事业单位,现有员工3000多人。随着烟台《城市管理法》的出台,乡、镇将纳入到城市管理的范畴,对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培养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就构成了城市管理专业特有领域或特有服务对象,是高校中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
从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知上看,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2006年烟台市人民政府121号文件,指出“加强城市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着力解决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等五个方面作出了指示。随着政府对提升城市管理意识的加强,对从事城市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可以成为高素质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满足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从当前城市管理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管理部门人员大部分是掌握某一专业特长的专才,缺乏系统全面掌握城市管理理论和技术的通才。城市管理人才的缺乏必定影响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例如城市的发展要求街道城管部门成为一个区域综合管理的部门行使区域管理权。这就需要一支既了解政府相关法规、政策又掌握各方面管理工作标准的管理人员队伍,做到既有明确的分工负责制度又能联合行动实施管理,做好区域各项城市管理工作。这些因素对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了客观要求。
从我国目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看,我国城市目前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城市管理部门对于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还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阶段,缺乏系统的城市管理设计。在城市管理中,应当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周密、系统的研究,构建合理的管理运行系统,从而改造整个城市(现代化城市管理内容如表4所示)。而系统掌握城市管理知识的人员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中,了解到城市管理部门急需“既系统掌握城市管理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通才”。
表4?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管理类型 具体内容
现代化城市管理 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形成城市管理的多元主体格局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城乡统筹
构建城市突发事件管理体系
传统城市管理 市容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市政管理、各类有形市场的管理、公路管理、规划管理、社会治安管理、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
总之,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情况上看,相关高校不多,而且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上看,城市管理的综合性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多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其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现、分析、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城市宏观政策与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与公众进行良好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2]因此,专门培养城市管理人才的城市管理教育是现有的其他任何一种类型的管理教育都难以替代的。[3]
参考文献:
[1]宋刚.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
2007,(6).
1.积极推广“四新“技术,营造安全工作环境。
2.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3.推行无纸办公、优化专业管理。
4.适应时展,不断学习,更新观念。
我于2001年4月被认定为工程师后,在XXXXXX任质安科科长,在此期间,我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努力学习钻研本行业业务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把“忠于职守、认真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
一、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2000年初期,我公司大多数工地的外脚手架承重架的搭设都用竹、木、铅丝为原材料。因为竹、木材料易采购,成本低,固定成型采用铅丝绑扎成型,技术含量不高,适应于普通人员操作搭设,临时设施工程摊销成本低。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溃泛,国家制定了保护森林资源的相应措施,建立建全了保护森林的法律法规,对山区农户采用退耕还林政策,拔出专款给退耕农户给予补偿,并鼓励农户开展以山养林,以林养农兑现政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森林资源而努力。
现状满地的原木顶杆,竹、木跳板又是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周转材料。我带着减少木材使用的问题,参观了大理州建安公司的邮电大楼施工现场,他们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扣件式钢管承重架为案例,在我公司XXXXX第一合同段建设工程外脚手架系统和室内承重架系统进行推广使用,依据整个工程施工组织方案,深入实际,结合工期,进度要求,编制了外脚手架和承重架专项施工方案,木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在方案的实施中,坚持进场材料(钢管、扣件)的检验,进场钢管、扣件达合格标准要求,同时请来了专业架子工(专业岗位持证),并按规定进行了进场教育,岗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纪律制度和架子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方面的教育,按专项方案施工,搭设的扣件式钢管经对外脚手架、承重架,按规范检查、验收,符合《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规范标准》,要求使用中达到稳固、可靠、安全,创造了一个安全施工,文明作业环境,经大家共同努力,处处把质量关、安全关,在二O O六年荣获XXX省优质工程一等奖,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广新技术,使用新材料做出了努力,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材料周转率,取得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社会效益。
二、努力钻研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我国第一部《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推动了建筑行业进入法制轨道正常运行,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开展建筑行业专项的安全生产治理工作,转变过去先生产,后安全的管理思想观念。
人类的前进,主要靠科学技术,掌握了技术知识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如何掌握好建筑安全法律、法规,如何贯彻执行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是摆在千千万万建筑企业前首要问题,我身为安全生产负责人,应认真领会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规范、标准,是事在必行。
经过参加省建设厅,XX州建设局,行业管理部门举办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学习,加上自己深入学习,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水平,我认识作为一个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上没有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没有组织机构,没有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这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无言可谈,隐患四起,终日不得安宁,就会导致企业无章运动,走向步步败溃。
所以企业要发展,靠的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标准维护,经本公司办公会议决定,由我编写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文件。
依据《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管理条列》,结合我企业实际,编制出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即: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设置)《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工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危险源的识别》、《冬雨季施工预防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文件。工程中标后,签定施工合同同时,公司安全生产主管负责人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了管理,规范了行为。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健康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是起点、安全警钟长鸣,保一方平安,创一方幸福,为企业发展起到根本作用。
三、推行无纸办公,优化专业管理
目前我国的管理工作在不断的创新发展,科学进步推动社会前进,社会向智能化,现代化方面突飞猛进,在公司办公和项目施工管理中,引进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不断学习实践,推进安全管理资料无纸化管理,应用Word完成文字处理工作,打印各种记录表格以及文字材料,应用Excel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安全生产分析处理,为工程安全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引进和使用塔机中,引进了MT-105系列塔机防碰系统;MT-200系列力和力矩限制器及地面监控辅助系统,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在正常安全教育培训中,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生动、活泼地讲解施工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规程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操作规范、规程,改变了传统方式,达到图文相聚,生动实效的效果。
经积极推广和引进现代化办公管理系统后,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节省了大量宝贵资源、资金,为建筑安全管理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深化了专业管理技术,积累了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四、适应时展,不断学习,更新观念。
【关键词】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全面落实《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和《东北电力大学“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272工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通过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电力特色,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毕业生座谈、用人单位走访、就业单位满意度调查等机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比国内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基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人才培养讨论,深入分析和探讨新时期如何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研讨分析,明确自身所涉学科在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层次,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据此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即依托电力行业优势,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突出电力特色,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2 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电力特色。根据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本要求,在四个专业基础平台的基础上强化了输电工程管理方向,增加了《杆塔结构设计与线路设计》、《输电线路施工》、《输电工程概预算》等输电方向的主干课程,拓宽了学生进入电力行业就业的渠道。除了整合相关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学院发挥“544”核心课程的带动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3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3.1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注重对电力工程应用领域综合性课程的开发,将工程意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工程素质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概论类课程,如《工程管理概论》,为大一学生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工程意识,也使得学生明确本专业相关知识工程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树立了投身工程建设的信心。
3.2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工程项目教学情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工程实施活动中来,自主地进行工程项目实践。借鉴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理念,贯彻“做中学”的理念,尝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以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我引导能力,以开放式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工程录像、图片等虚拟仿真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工程建设过程。倡导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按照工程建设不同主体,分组进行讨论,模拟工程建设过程。
3.3 优化学生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内容,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分开,在考试中适当增加工程实训内容、特别是到行业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的参与情况的相关内容,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改革考试形式,适当提高平时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中的比重,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闭卷考试、课程论文、项目作业、工程实践学分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围绕电力工程建设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针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问题,学院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式,要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必须依托工程实际,题目包括:工程图纸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投标文件设计等,涉及到工程建设立项、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阶段,做到每人一题,假题真做。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科技竞赛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地补充、延伸了课堂教学,将工程实际中的各类问题作为学生的研究对象,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改进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在校内实习期间,学生首先需要翻看图书馆和动电实验大楼的施工图纸,按照工程师的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然后才能进入现场参观,结合施工图的内容再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先后组织学生赴白山热电有限公司参观,到吉林电业局送电工区工地参观,到松花江热电有限公司实习参观,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全视角、全过程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状况,结合学到的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这些身的工程对于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学习效果也更好。为了满足与工程现场达到同样效果,实习单位帮助解决了部分实训器材,并选派了企业专家来校现场指导。实习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登塔操作,学生的实训效果在毕业面试中得到了充分证明,用人单位在面试中夸奖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到企业都可以直接上岗了。
2014年以来,通过上述措施,使得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有效的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也为探索适应工程教育改革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石振武,邵珠晨,王旭,苏义坤.新课改视角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2]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现状及教育模式的优化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14).
>> 探究以应用为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应用为导向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省以应用为导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调查报告 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产品为导向的高职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杨中宣.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文汇,2010(9):48-49;
[4]郝利花,张静.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9-61;
[5]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9-94;
[6]董肇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理化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1):75-80。
关键词:CDIO;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ACJYYB2014110);“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模式研究”(编号:ACJYZD201432);“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ACJYYB2014105);安徽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效果提升研究”(编号:2014jyxm14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设立的。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使我国未来的房地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对于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巨大的、长远的。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其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CDIO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二、CDIO简介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这些学校的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已全面采用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2005年起,汕头大学工学院在顾佩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研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现在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2008年4月,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立。课题组的任务是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整合各校资源、采取联合攻关等措施,探索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201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试点工作组13所高校成员名单,设电气、机械、土木、化工4个专业组。试点工作组不仅开通了中国CDIO网站,举办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各专业组还按计划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通过加强课程大纲、专业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计划等CDIO教学文件标准化建设,形成科学的CDIO范式,用以指导具体教学工作,形成了适用于国内高校改革的教学组织运行参考标准。
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培养具有正确的工程与社会、经济、人文、科学观念,掌握现代工程技术的人才是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中外企业对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共同反映是:毕业生普遍缺乏对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薄弱等。针对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工程技术背景缺乏。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培养既具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又具有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等基本知识的工程管理型人才,工程管理必须是基于工程技术之上的管理,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性,而财经类院校通常都不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缺乏工程技术背景,使得开设的管理、经济类课程失去基础支撑,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
2、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财经类院校主要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与理工类学校相比,工程管理学科办学需要的硬件投入明显少于理工学科,缺少能够动手操作演练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场地,导致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技术类课程涉及到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3、师资力量薄弱。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教师都无从事工程实际的经验,很难将专业理论有效联系到工程实际教学,青年教师到工程业务部门进行实践、实训的机会较少,“双师型”教师培养有待加强。
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复杂,涉及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四个平台的课程,但是由于这些课程通常是由不同专业教学系部的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融合,使得学生不能将各类知识结合起来,不利于把握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
5、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及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财经类院校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此外,由于校外实习成本高,难度大,一些实习环节也变成了走马观花,大多数实践教学模式还只是停留在参观实习、课程设计等层面上,对于实体工程中项目工程全过程管理涉及得不够。
四、基于CDIO理念的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基础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融资及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应用复合型人才。为有效培养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合理扎实的课程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既要考虑建设领域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也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需要,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相关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除学科基础课程之外,应积极构建专业核心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实践育人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主要开设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与行业动态密切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平台主要用于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不同专业方向需要的课程选修,实践育人平台主要用于各专业课程的综合专业调研、专业实习与实践。
2、加大实践投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实践性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其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财经类院校因工程技术背景缺乏,无相关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教学支撑。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成果,一方面应该加大实验室投入,积极建设虚拟技术仿真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虚拟情境中学习;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走进工程实际去学习,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努力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工程管理专业要培养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批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另一方面也要为广大教师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在重视教师提升学历水平和晋级职称的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并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参与工程实际项目管理,拓宽教师的行业视野,增强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
4、改革传统评价模式,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传统考核方式只重视期末考核,期末考核主要通过试卷的形式一次性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期末考核,造成很多学生平时对学习不够重视,上课积极性不高,不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应该将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理念贯彻到课程考核改革中,采取分阶段多层次考核的方式,考试内容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考试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采取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方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使课程考核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
[2]郭晓剑,廖志浓.CDIO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31.4.
[3]佘健俊,申玲.CDIO理念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