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9: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能力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找准病因)
1.1 学生对待计算的不良原因。
影响学生计算错误(或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质。长期以来,经过本人的观察与研究,这种不良心态有两种:一是畏惧心理。即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无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数字大时,就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二是轻视心理。即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等不良倾向。从而困惑所有的人:都知道“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却往往出错,错的一塌糊涂。
1.2 知识技能不熟练。
一是对法则、运算顺序、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理解不充分,掌握不牢固。二是口算能力不过关,造成计算失误。
1.3 具有不良的计算习惯。一是计算后不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二是计算书写马虎潦草;三是不愿意动笔演算,一看就算,想想就写。很多学生不用演草纸,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对计算不重视。造成计算失误。
2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训练(对症下药)
2.1 充分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的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进行口算练习,内容包括本册的和以前学过的基本的口算内容。让孩子进行反复的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程度。值得强调的是要区分易错、易混淆的口算题目。如“24*5”与“25*4”或“125*8”与“125*4”等。
2.2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循序渐进)
3.1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要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五查,即先看清体重的数字和符号,然后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再想怎样算简便,寻求简捷的方法。而后动笔计算,最后要自我检查,做到殊途同归,力求追确无误。
3.2 培养认真演题的习惯。训练学生做题时要有耐心,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试题也要谨慎。题量再大,时间再紧也要沉着。演题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即使在草纸上计算也要求写清楚,方便检验。
3.3 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要耐心细致的检验。
3.4 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以判断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4 正确对待错误的出现(防微杜渐)
关键词 小学生 计算能力 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13-01
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10道计算题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一、培养坚强意志,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向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习惯的培养并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习惯的培养不能当作口号去喊,需要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抓起,并做到持之以恒。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使学生养成相互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助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二、重视算理教学,掌握计算法则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时,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算理”不清,是影响学生计算水平的因素之一,计算能力就难以提高。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老师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算理,就容易使得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成为自觉的行动。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时,要求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必须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而部分学生往往只把小数点对齐了,但相同数位上的数并没有真正对齐,这样就极易造成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真正对齐了,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进行加、减计算”的道理。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后,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就能主动地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样也就为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奠定了较好的“算理”基础。因此,清晰的“算理”是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计算训练,全面提升计算能力
凡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坚持天天训练,才能奏效,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
1.基本练习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通过不断应用计算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练习实现的,所以必须加强基本训练。训练不仅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技能转化为能力。
通过训练,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通过训练,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特殊数和算式,如在学生学习乘、除法计算时,熟记:25×4=100,125×8=1000等;在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时,熟记:15+85=100,27+73=100,……2.4+7.6=10,0.46+0.54=1……在学习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要求学生分清在怎样的情况下要把分数化成小数做,在怎样的情况下要把小数化成分数做,在怎样的情况下要先约分再计算等,针对这部分内容可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分、小数互化的数据。熟记这些数据对提高计算速度和提高计算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事实也证明,计算时熟悉这些数据的学生的计算速度远比不熟的学生快。
2.综合练习
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练习。第一,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第二,重视算式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第三,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第四,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四、授予学生技巧,自主发现规律
关键词:培养审题;认真演算;自觉检验;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九年制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从小要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这不仅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条件,也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举。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学生平时做题时,经常是拿到题目不假思索提笔就算,特别是做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往往忽视审题这一环节。因此,计算结果不是错误多就是计算不合理。为此,本人平时要求学生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动笔。一看就是要看清算式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一想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什么地方可用简算。在看清题目、想好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开始动笔计算。
二、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在计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较大、计算较繁琐的题目,要做到不急不躁,耐心计算。遇到较难的题目要冷静思考、切忌烦躁。即使遇到简单的计算,也不要掉以轻心,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训练学生每做一题都要认真、工整、规范地书写数字及运算符号。同时运用激励措施,对细心演算或在这方面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对粗心大意,计算马虎的学生要加以批评教育。
三、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计算中出错有时是难免的,计算出结果后进行检查验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计算步骤,从而做到自觉检查和验算。检查时要做到耐心细致,一步一步地检查:检查数字、运算符号是否写错,计算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发现差错及时改正。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四、培养估算的能力和习惯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用处,在计算中同样作用很大,运用估算能迅速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如整数除法中可估算商有几位数或估算出他的近似值,整数乘法中可估算出它的近似积:小数乘法中可估计积的小数位数等。关于四则运算结果的估算,更有规律可循。加法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减法中减数和差分别小于被减数,乘法中(因数不为0),一个因数大于(或小于)1,积就大于(或小于)另一个因数,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不为0),除数大于(或小于)1,商小于(或大于)被除数等等。
互化;运算定律;审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118―01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粗心抄错题、不进行验算等原因导致出现错误,使得计算效率低下。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五、有序归类,选择合适的算法
遇到一道计算题后,要训练学生养成先观察题目特征,然后准确归类的能力,最后判断用什么样的算法进行计算。《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算法多样化。
六、认真审题,细心检验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至关重要。看清运算符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出现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计算前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弄清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认真演算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不急躁、冷静思考、细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细心,不能草率行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听算、用卡片等方式训练。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每天10题的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是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敏捷性、深刻性、严谨性,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和严谨学习态度的有效载体与重要手段。然而,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调查显示,学生计算题错误多数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针对调查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规范地打草稿
从平时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学生不管数字大小,也不管是否熟练,一律喜欢口算,不愿意动笔打草稿,即使打草稿也不用草稿本,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书角边沿上打草稿。针对以上情况,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备规范的草稿本,作业时认真打草稿,并按作业题号规则排列,便于检查时查对。教师在巡视辅导学生作业中,顺带检查学生的草稿是否规范。并且开展草稿本的评比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认真打草稿的习惯。实践证明,良好的草稿习惯帮助学生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仔细审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常常忽视了对题目的分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来就做,这样就容易抄错数字、符号,以及搞错运算顺序等,导致计算时错误多。
针对这些情况我平时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一看:学生每做一道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尤其是有无括号);其次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数字。二想:第一要思考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二要思考题目完成时所需要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第三要思考题中的数与数之间有无特殊的关系,耐心观察数字与符号的内在联系,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三算:就是要求学生认真书 写、计算。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三、及时检验
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了事。所以我强调学生算完一步就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验算的方法,如:学生在做好解方程后,一定要把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必要的验算,争取使学生解方程的能力得到提高,甚至正确率能达到100%;竖式计算中让学生通过交换律及逆运算的关系来进行验算。只要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就能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
四、及时订正
学生对计算中的错误不重视。当学生计算产生错误时,并没有找到真正错误的原因,以便今后改正,而是将错题立即擦掉。因此,我要求学生不应绕过错误,要保留错题,分析错题,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找到原因后在旁边订正。
五、认真书写
做题过程中书写不工整。学生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经常出现乱涂乱画的现象。书写认真,可减少因书写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觉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家庭作业,我都要求学生字迹端正,书写规范,特别是0和8、0和6的收笔,学生尤其不能草率待之。此外,通过开展书写竞赛,促使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事实表明,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培养了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学生受益终生。
六、开展数学活动
当前,高校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因而导致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能力评价等培养环节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由于高校普遍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定位较低,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停留在大学生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上,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虽然像大学生文化基础这样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很有好处,但却只能学习一些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编程原则,不能直接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能力,不能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本专业知识的有力工具。二是教学方法的不当。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以“以教师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基本采用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失败的。另外,由于计算机应用性课程设置较少,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过于偏重理论与学生迫切渴望提高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现实需求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有关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占据了大多数的学时,而对学生急需的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机实践等环节却难以给予保障。从而无法帮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与其本身专业应用挂钩,无法对其所学专业提供直接的帮助;三是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评价缺乏特色。在高校,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评价直接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但高校现有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评价还处于一种被动的、低水平的状态,没有构建起合理的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大部分高校更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笔试便完成了评价,或完全依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缺乏一种具有专业特性的、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体系。目前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与信息时代对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客观需求间尖锐的矛盾,正成为阻碍我们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正视不足,勇于改革,更新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氛围,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作。
2科学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的基本理论向课程的具体实践转化的中心环节,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的达成。为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必须在其课程设置上将目的性与科学性、规范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根据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为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新知识的要求,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模式,通过不断更新教学课程,构造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结构。为确保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可以提出设置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知识需求,自由选择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动态地建造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结构,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出现既有统一要求、又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渗透和发展,不同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点各不相同,学生需要掌握的软件技术基础应当能够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所帮助,能够起到基础性、引导性、开拓性作用。为此,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专业需求,选择‘,2十X”教学方案。“2”是指两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X”是若干门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可选择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每种方案都包括概念基础、技术与方法基础、应用技能。学生可根据所在专业的需求,采用相应方案。我们采用的就是这种‘,2十X”的教学方案:第一层次开设作为必修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次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像“C语言程序设计”、“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Office高级办公应用技术”等必修课程,结合国家和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开展教学;第三层次,开设“计算机综合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计算机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个层次的课程可以任选。几年来,我校各专业根据各自专业应用领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第三层次的课程,让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以“以教师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师生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知识的授受而进行,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记,上机练习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训练,学生被动地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失败的,往往消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主动求知和渴望创造的学习品质,提高其学习效能。本文就此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实践应用,进行实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讲知识和示范操作是不可行的,教学不只是教知识而且要教思路、教方法,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学习中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答案敢于提出疑问,善于思考,由于知识是具有相通性和连贯性的,一些新知识完全可以从旧知识中推理获得。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只需要指出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充分启发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学能力即可。
3.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分级教学。近年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地区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素质高低不一,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没有用过计算机,而有些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接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甚至有些学生还学过程序设计,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事实。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不同及学生自身特点,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问题设置、练习及作业布置上要有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使好学生发展得更好,一般学生也能力所能及,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
4.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学习的专业各有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整合与取舍,面向学生毕业后的专业需求,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根据所学专业设计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让学生体验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网上教学平台。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网站,将CAI课件、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从而让学生了解教学动态,下载教学课件;也可建立网上答疑、学习论坛、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系统等,让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线测试;平时作业,可利用Email,QQ等工具或在论坛中进行在线答疑,在线交流。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交互,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网上教学平台不但可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自主学习,其优势是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网络的影响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建立以校园网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与学的模式。我校校级以上重点建设课程都已经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6.强化课外实践的引导,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与学生活动组织,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交流、评比、竞赛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如学校、省教育厅、国家等各级单位举办的程序设计比赛、电子商务比赛、挑战杯比赛等等,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和自主性,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4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反馈活动,是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调整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只有搞好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才能优化培养过程,引导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完善评价体系必须在权威性、层次性和动态性上做文章,下工夫。强化权威性。即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必须权威,能够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真实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帮助教师、学生准确发现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供依据。评价的主体应由各省为主向以国家教育部为主转变,使评价的结果更具有统一性,避免各省评价结果互不承认的现象。注重层次性。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和层次要求各有不同,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就要突出层次性,对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不同层次水平进行评价。例如,Matlab是数学专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其他工学专业的辅助工具,在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专业所需的该软件应用能力时,数学专业的就必然要比其他工学专业应用的评价层次高,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为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坚持动态性,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其他相关软硬件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评价必须能够跟得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以应用为牵引,构建一种动态的评价体制,不断更新评价内容与标准,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近几年来在初中物理考试中计算题的学生的得分越来越低,经过调查研究,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淡化了物理思维的训练,缺乏必要的变式练习,学生在日常学习时只注意到浅层次的认识,只做到表面的理解,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对,学生对解题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因而就出现课堂上听"懂"了,课后做不来作业的奇怪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勤练、勤问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习惯和解题方法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题解题能力,其做法是:
1.审题
审好题是解题的关键,概括起来讲就是看懂题目表达的意思,找准对象,选对公式,分析解法。我要求学生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1 要细品题。要求学生解题前要认真仔细看题、读题,记住重要词语,明白题目叙述的物理现象,找准研究对象。弄清已知条件及隐含条件和待求量,以及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或问题情境,知道不变量和变化量。
1.2 要善于画图。要求学生有作图的习惯,要能准确的作图,反应出物理过程和物理模型,把抽象化为形式直观,便于弄清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选准公式进行求解。有时读完题后,物理量间规律并不明显为了增加直观性,因此作图是必要的,如力学题常常要画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常常要加以简化,画它的等效电路图。
1.3 会找出题目中的物理量。学生在解题前把题设的物理量包括已知和未知量用准确规定的符号表达出来,注意脚标区别,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混乱而造成错误。
1.4 要能准确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物理现象入手,根据物质性质和规律,明确各物理量之间可用什么公式联系在一起,能够利用已知条件用综合分析法选准公式,分步计算或建立方程求解,探求出待求的物理量。组织好解题的思路步骤,这一步是难点也是重点,学生理不清思路往往无法解题。同时应该具备物理中的数学思维方法,如:①方程(组)法。②比例法。③函数法。④代数式运算比较法。⑤不等式法⑥赋值法。⑦几何法。⑧图像法。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思想方法,如:①直接公式法。②特殊公式法。③估算法。④整体法。⑤替代法。⑥辅助线法。⑦图示法。⑧平衡法。⑨守恒法。还必须具有一些逻辑思想方法,如:①比较法。②顺推法。③逆推法。④归纳法。⑤假设法。⑥比照法。⑦等效法。⑧极端法。⑨简答法。没有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就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好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因果之间的关系不明也就会影响解题的质量。
2.解题
解好题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反应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计算能力,解题习惯的好坏,为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2.1 要求学生按解题步骤设计出解题的格式,能根据篇幅是采用竖式解法还是横式解法,布局合理,有序。
2.2 要求学生书写字迹要工整,格式图形要美观,准确。
2.3 要求学生有好的解题习惯。要求学生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先要依据性质和规律列出算式,也就是写出公式和变形公式再代入和单位,同时要让单位统一后再代入数值,最后准确计算出结果并代好单位,有问要有答,养成解物理计算题的好习惯,千万不要用纯数学解法,不讲依据。
3.检查
学生做完题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题是否做好了,要做到以下两点:
3.1 要求学生检查依据是否充分,代入的数值是否准确,单位是否统一,计算是否准确,结果是否合理。
3.2 要求学生做完一道题后能够评出本道题应用了哪些知识,哪些公式,反应出哪些物理量的关系,是那些知识的综合应用,突破口在哪里,注意事项有哪些是否有其他解法,自己能否补充条件一题多变,灵活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了一定量的计算题后,要求学生要把题型归类,找出不同知识综合的应用题型以及解法。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吸取教训,以达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4.总结归纳,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初中物理在中考计算中,计算题主要涉及电、力、热三个部分,其中以电学和力学计算为主,电学计算部分有三大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多往往将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滑动变阻器等综合在一起。命题主要在电路变化上做文章通过开关的闭合使电路结构复杂多变、灵活性强。三是解题方法技巧灵活,很多题目往往有几种解法,只要能解答出来就是最好。
力学计算以三大部分为主:一是有关密度的计算。主要命题形式,可以直接计算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可以将固体置于液体中,通过与浮力联系球密度;还可能从密度出发求混合物中某一物质的质量或体积,情景多变,形式很活,层次或难度要求可深可浅。二是有关压强和浮力的计算,形式可能有,如有计算固体或叠加体产生的压强、有液体产生的压强;它与密度知识结合命题,也有与浮力知识结合命题;特别是"改变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计算液体产生压强的变化",在难度上形成了"制高点"。三是有关简单机械的运算,主要联系到的知识有力及其平衡、做功和机械效率等重要知识,出现几率较高的形式为滑轮或滑轮组的使用。 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定量题目的训练后,要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将一些典型问题条理化、规律化,使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有章可循、有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