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农业策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6 16:19: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农业策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农业策划

第1篇

关键词: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现状;策略

生态农产品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出来的无害的,营养的、健康的农产品。它包括蔬菜瓜果,大米小麦、鸡鸭鱼肉等各类农产品。

1.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现状

1.1种植面积普遍较小

要想开成生态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种植面积必须足够大,否则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一旦规模上不去,生产成本就难以下降。当前,青岛市的生态农产品种植园以及种植区域面积普遍不大,比如位于莱西市店埠镇政府东200米的青岛颐泰源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其种植总面积700余亩,其中大棚占地500余亩,牧场占地180亩,总投资3000万元。又比如青岛菜源农贸有限公司,它是集蔬菜生产、加工、配送一条龙服务的综合发展公司,以绿色食品生产为基础,成为青岛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供货平台的主要供货单位之一。公司目前拥有即墨七级、城阳郝家营,胶南胶河博洋、胶州九九农业园等四处蔬菜基地总面积2000余亩。又比如位于平度市万家镇的平度市陈氏兄弟养殖基地,它占地4.5万平方米,投资2000余万元,饲养蛋鸡8万多只;集蛋鸡养殖为主,科学经营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企业。2010年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又比如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办的夏庄田园,包括四季花果园、红雨农业生态观光园、沙沟葡萄庄园、花木大世界、法海寺生态农业观光园、白沙河生态农业示范园、中兴现代农业示范园、菜盛源蔬菜种植基地等,但这些种植基地面积普遍都比较小,大部分都在500亩左右,形不成规模化效应。

1.2生态农产品的价格普遍较高

如果生态农产品不能够形成产业化生产,则其种植成本和生产成本将很高,再加上高昂的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以及超市进入成本,其价格一定不会低。

从表1可以看出,生态农产品的重要的一个类别绿色农产品其价格普遍比普通农产品的价格要高,大部分价差在2倍左右,而且有些生态农产品的价格差在3倍以上,比如白菜是青岛市民的主食蔬菜,一般来说普通白菜的价格在1斤一元左右,而绿色大白菜的价格却高达3.6元1斤,已经超出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又如鸡蛋,如果是普通鸡蛋,价格基本上在4.90元左右,而绿色鸡蛋其价格基本上在13元左右1斤。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价格还是偏高。

1.3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青岛市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如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但知名品牌的数量仍然偏少,品牌的附加值仍然较低。表2是山东省和青岛市一些生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青岛市的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多,但高知名度的品牌较少,绝大多数生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都在中等及以下。而山东省内较高知名度品牌的生态农产品数量明显较多,说明青岛市在创建高知名度农产品品牌方面力度仍显不足,需要在以后进行大力培育。

1.4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根据实地调查得知,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集中在大型超级市场里,比如在城阳地区,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春阳路大润发超市、家佳源超市、长城路大润发超市、国货超市,利群超市、利客来超市也有一些生态农产品销售,但数量和品种较少,其他分销渠道很少或没有,如城阳蔬菜批发市场、城阳水果批发市场、城阳水产品批发市场大部分都分销普通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的分销很少。同时在大量的小区便利店里也很少见到生态农产品的影子,因此,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的分销渠道存在一定的问题。

1.5促销力度略显不足

青岛市各生产和经营生态农产品的企业在促销方面做的略显不足,在传统的四大广告媒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中进行广告促销的企业很少,尤其在电视广告中几乎见不到生态农产品的促销,我们知道,电视是受众人数最多的传播媒介,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的消费者,青岛地方电视台是面向青岛地区的消费者,然而,在电视广告中很少见到农产品的宣传。固然,电视广告的费用较高,但采用电视广告也会带来巨大的消费者效应,在这方面,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经营企业做的略显不够。此外,报纸也是青岛市民经常阅读的一种大众媒介,但在报纸上同样很少见到农产品的广告和促销活动,从而也间接影响了生态农产品对大众消费者的传播作用。当前,新型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包括网络媒介、微信媒介、车身广告媒介等,但是,青岛市生态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媒介对广大的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从而限制了生态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2.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策略

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从事生态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提高他们种植和经营的积极性,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收益,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生态农产品的产业化中来,让他们得到一定的实惠,减少各类审批环节,大力简政放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切切实实地降低企业的各类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才能,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加以调节,从而达到提高市场效率、增加生态农产品产量,充分满足青岛市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1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补贴力度

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虽然我国在2006年1月1日起就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在种子采购、农业机械采购,以及经营、流通等许多环节补贴力度仍然不够,尤其是在销售环节,目前的费用很高,包括高昂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水电成本、冷藏冷冻成本、进场费等,有些费用根本无法降低下来,属于刚性费用,如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要想降低成本,只有加大补贴力度,使得生态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到青岛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2.2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每年有计划地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生态农业专用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食品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方面。支持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区域带动能力大的生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种植和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和规模化水平。各级农业、林业、农机、畜牧等部门的资金要向生态农产品开发倾斜,确保一定比例的投入。

2.3推动生态农业向优势产业区集中

青岛市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要立足本市、面向本省、着眼国内、国际市场,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生产和经营经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青岛市各个地区要素、资源、结构变动情况,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优势生态农业和特色生态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性的生态农产品产业带。可以借鉴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的经验,因蔬菜业已经成为寿光的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规模经济,种植蔬菜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而且寿光市的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带动了整个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寿光市发展生态农产品的成功经验为青岛市提供了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2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态环境;影响;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A

丰都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县境,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区约占全县面积的3/5。在全球呈现气候变暖趋势下,丰都县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脉东北至西南走向,山脉和丘陵、山间平坝相间分布,形成“四山夹三槽”的地形地貌特征,丰都县这种独特的地形成了影响丰都县气候状态、决定丰都县气候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丰都县干旱、雾害、冰雹、大风、低温、连阴雨、雷电灾害等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丰都县工农业生产,制约了丰都县的经济发展。通过做好为农天气预报服务,尽可能地掌控住气象灾害的发生,对减轻或避免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对保证高产优质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

气象要素观测资料来自于丰都县气候基本站1959~2006年47年的资料,从丰都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防洪办、县气象局等单位的灾害调查资料以及《丰都县县志》整编资料获取气象灾害资料。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统计,总结出了丰都县47年来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的变化

根据对丰都县国家气候基本观测站1959~2006年47年的观测资料统计,丰都县年平均气温为18.1℃,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为8.5℃。丰都县1959~2006年47年气温变化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气温的变化分为很明显的三个时段,即高-低-高的分布,只是各个时段的长短不一;从1959~1981年近22a来平均气温有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到1982年气温下降到历史最低值17.4℃;从1981~1986年连续6a平均气温均低于常年值;从1987~2006年20a平均气温又由低到高的一个上升趋势,到2006年气温上升到历史最高点19.5℃。由47a冬季气温变化(图2)和最低气温变化(图3)可看。

从1959~2006年47a中低于历年平均值的有12a,主要集中在1984~1996年间,历年最低冬季平均气温出现在1984年为6.7℃,1997~2006年10a间无一年冬季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值;最低气温从1994~2006年再无低于0℃,表现为暖冬。2005年暖冬最为明显,较常年偏高2.7℃。不难看出,随着气候变暖,稳定通过日平均气温0℃的初、终日分别经历了提前和推迟到全年气温均高于0℃,无稳定通过0℃初、终日的过程,导致积温相应增多。积温增多对农业生产有2个方面的影响。有利的一面是暖冬出现,利于越冬作物冬小麦等的正常生长安全越冬;积温增多,无霜期延长热量增多,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产量。不利的一面是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存活,加大了病虫害的存活基数,不利于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气流的流动会加大,导致地表蒸发、作物蒸腾量加大,能够促进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

2.2 降水量的变化

丰都县47年间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058.7mm。从图4可看出,从1960~1980年21a间、1981~2006年26a间分别有7a、12a呈偏少状态,降水偏少最多的年份(1981、1992、2001年)均出现在这一时段,降水量的变化呈下降的趋势。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在丰都县气候变化中,气候变暖和变干几乎是同步的,50~70年代,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应属湿冷年份,80年代后至今,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应属干暖年份,当然个别年份除外,整个趋势是这样。从分析的结果看,这种变暖又变干的趋势在丰都县不是很明显。

2.3 丰都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2.3.1 干旱

干旱是在某时段日降水量低于某值,来衡量是否达到干旱标准。主要是由于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土壤缺水、不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按干旱的成因可把干旱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生理干旱3种类型。实际上,只有当作物出现生理干旱时,才足以使作物受害。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工业、畜牧业等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丰都县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发生较为普遍的。从对全县干旱的统计情况来看,伏旱发生最多最重,47a间有38a不同程度的发生,出现频率81%,影响是最大的。其中1959年、1978年、2001年、2006年是较重的。例如2006年7月8日到9月4日,≥35℃高温日数达52d,≥37℃暑热日数达42d,≥40℃酷热日数达14d,9月4日极端最高气温达38.4℃。全县31个乡镇均出现严重旱情,农经作物受旱面积46200hm2(其中绝收面积11387hm2),干旱高温造成73.5万人受灾,39.1万人、37.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县现蓄水总量仅为0.105亿m3,实际蓄水量占应蓄水量15%,高温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85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2165万元。

2.3.2 雾害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水平能见度降≤1km以下即达到雾的标准,能见度在1~10km的称为轻雾。常见的雾多为乳白色。雾的出现,导致地面的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湿度增大。雾容易引发呼吸道、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浓雾易造成交通事故等,对交通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从图5对每年雾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丰都县每年都有雾发生。在1959~1978年间雾日都在平均值以下,1979~2006年间除了1981、1984、2006年外,均在平均值以上,处在多雾的时段,雾害有加重的趋势。

2.3.3 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被中国国防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可能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从图6对丰都县雷暴日统计情况来看,1959~2006年雷暴平均日数32.8d。在1959~1982年23a间只有3a的雷暴日数在平均值以上,在这些时段雷暴发生的次数是较少的;1983~2006年24a有5a的雷暴日数在平均值以下。从上面的统计情况来看,丰都县的雷暴日数的变化呈现一个前少后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

2.3.4 病虫害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丰都县暖冬越来越明显,造成丰都县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病虫害也日趋严重,每年丰都县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病虫害防治,但是丰都县近几年水稻病虫害还是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主要是冬暖利于病虫害越冬,使得越冬虫卵基数增大,给病虫害防治加大难度;高空气流的加强,助长了病虫害的迁飞加大了距离传播,导致病虫害的不断发生。

2.4 对策建议

2.4.1采取提高绿色植物种植面积,减少地表面积,减少突发性强降水天气发生的几率,减少雨水直接对地面的侵蚀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强降水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衍生灾害发生。

2.4.2在冬天应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病险库、塘整治。降水期间能够充分利用每次降水蓄水,保证干旱期间工农业生产需水;雨水多的时节能够自由调节唐库蓄水,做到强降水唐库无损安全度汛。

2.4.3积极做好人工增雨消雹工作。在丰都县的伏旱少雨季节,应大力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增加靠天吃饭田地需水,在南部山区易发生冰雹区,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减少风雹灾对烤烟等的影响。

2.4.4积极建设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做好农用天气预报气象服务,拓宽气象服务信息渠道,保证旗下服务信息能尽快尽早的让一线生产的同志知晓,灾害来临时能尽早采取规避措施,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

2.4.5做好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指导,坚持多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少使用化学药品的原则,减少病虫害防治在农作物上的残留,从而达到尽可能减轻使用化学防治药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4.6做好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工作,让群众掌握各种应急抢险防御措施,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群众防灾减灾和规避灾害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胡毅,李萍,杨建功,朱毅. 应用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黄建,成秀虎.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3]赵广才.保护性耕作农田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第3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和市场化进程”的工作部署,全面实施《旅游业调整与整体提升计划》,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在拓展游市、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科学发展”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抢抓“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带来的机遇,通过多方位、强有力的市场推介,迅速提高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促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尽快步入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全面带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二、工作目标

在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实施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提档升级”工程,因地制宜策划一批新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大力培育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十八湾休闲旅游观光带、马山半岛和大浮半岛等三个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集中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确保全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年接待游客人数达超100万。

三、工作重点

1、加深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策划和规划是各项工作发展的前提。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我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总体规划,在总体目标、空间布局、类型规模、产品特色、接待规模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对重点区域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模和趋势、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等进行深入研究,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特征、文化特性、市场需求,挖掘资源,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

2、加强对新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规范管理。要在充分研究《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山水、观光农业、民俗特色、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对照标准规范,提升管理标准,严格规范管理,优化服务质量,积极完善新建项目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各项配套设施,确保项目上一个、活一个、带一片。

3、加快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提档升级。坚持以“提档升级”为抓手,以红沙湾、慕湾生态园、九龙湾乡村家园等为重点,加强对现有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特色培育和人才培育,强化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接待设施、服务质量、卫生状况、旅游安全等方面检查考核,积极培训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讲解员,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都培育1个特色产品,做到乡村资源,星级服务,差异发展,不断提升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品质和发展规模,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特色品牌。

4、加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要以本地及3小时车程圈内周边市场为重点,大力抓好宣传推介,积极树立区在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市场的龙头地位。要重点做好“六个一”,即:征集一句广告语和一个标识,向社会征集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图片及简短、易于传播和反复使用的广告语,形成统一的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形象标识;设计发行一张“休闲导游图”,用地图的形式标注全市特别是区内的休闲旅游点,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制作一个视频宣传片,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的旅游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成一个集中展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概况和特点的宣传片;制作一张休闲卡,休闲卡使用范围包括龙寺生态园、太湖花卉园、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景观园、红沙湾农业观光区、慕湾生态园等7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持卡可以享受入园、停车免费,九龙湾、唯琼等无门票的单位部分休闲活动免费、餐饮打折;策划一个农事主题活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要把自身专长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策划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事主题活动。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交通导向标识、自驾休闲指南等工作,积极搭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成立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区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各镇、开发区、街道要迅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领导和协调。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甘肃省想要在经济中有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有十分优势,一是资源丰富,二是是劳动力充足,三是农民有精耕细作的经验。再加上广大群众有勤劳致富的迫切愿望,各种因素的结合汇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优势,可以预见,只要我们积极实践,认真总结,加速推广,生态农业就会在我省开花结果,带动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一)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要求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的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二)提高综合功能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多样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加生物生产量。物种的多样性可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与天敌保持某种数量平衡,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条件的侵袭。并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可以针对甘肃省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省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改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省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及其伴生的自然资源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加剧了我省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严重制约了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下降,最终结果是农业经济增长率下降。

生态农业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热、光、气候与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因此生态农业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甘肃省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省要以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

三、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的必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首先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二)以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体系。围绕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群和产业带,加快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突出质量兴农,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以农业品牌塑造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要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策划、包装、推介和运营,尽快解决品牌带动面窄、知名度低等问题。可围绕甘肃特色农业产品,通过实施品牌资源整合,策划包装“拳头产品”。

(四)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着力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产业化市场主体。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示范技术、创新机制、吸纳投资、保护生态和培训农民的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五)以扩大农业有效投入为重点,着力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确立合力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各级都要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和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推广的力度,并切实加强有关市场监管,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生态农业是适应甘肃省情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有着客观的必然性。

甘肃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全省优质耕地少,气候环境差,水资源更加紧缺。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压力客观上要求我省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生态农业正适应了甘肃这一省情特点,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提高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产品品质,有利于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兴江,杨悦.甘肃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J].甘肃农业,2005(1).

[2]周美瑛.试论农业科技与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3).

第5篇

[关键词] 建立 农业休闲项目 至关重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18-01

根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研究对象,结合我县、乡在交通状况、地理优势、旅游景点、土壤肥力情况和农民群众基础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我觉得在天等县上映乡建立一个高效生态农业休闲项目[旅游(游览大新德天瀑布)—观光(观赏明仕田园风光)—休闲(品尝桃永葡萄、桂花梨)]是至关重要的,该项目汇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项目的建成可以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扩大农产品的需求量,拉动全乡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市场的繁荣。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大背景

高效生态农业是对效益农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业发展,以工业化、城市化支持农业发展,把农业引上集约和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又一次飞跃,是农业应对新挑战、再创新优势的大战略。

2.项目小背景

度假区面临从观光向休闲度假的转型。因此要做优做强度假区的旅游产业,必须在巩固发展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开拓发展休闲度假项目,由此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刺激游客消费,做到“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双轮驱动。

二、项目开发条件评价

1.自然条件

上映乡桃永村伏桃屯山多田少,一年四季瓜果不断,其中葡萄年收入占居民其它收入的绝大部分。耕地仅人均1亩,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土质为沙性土壤,土性偏硬,是种植葡萄的上上品。

2.人文条件

桃永村有种植葡萄的优良传统。加上近几年来,天等县委、县政府又十分重视“南方葡萄一年两熟”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县域经济效益的优势产业来抓。为打造高效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奠定了基础。

3.环境优势

度假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46%以上,项目所在地桃永村自然环境良好,处于未开发状态,有大量原始植被覆盖。相比工业城市—广东省,到处是工厂、高楼大厦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大量浓烟,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这为该村开展高效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提供有力资本。

4.交通状况

桃永村距离大新德天瀑布仅为60公里,道路为柏油路面,随着公路路网的全面改造,预计到2013年底,天等至硕龙二级公路将建成通车,二级公路通车后,路程将缩短为50公里。

三、项目策划思路

1.策划主题

以利用高效农业种植和休闲旅游中采摘乐项目有机结合为主题,完善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链条的各个环节,获取最大利润。项目主题可分为四个层面:

1.1高效农业参观

1.2农耕感悟

1.3农家体验

1.4乡村休闲

2.策划思路突破点

2.1高效种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农业文化主题的内涵获得突破。

2.2桃永村特色旅游产品“葡萄”将成为众多农产品中闪光点,包装成为仅次于龙眼的大新特产。

3.策划原则

3.1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商品率。

3.2珍重自然,保留自然村落原有自然风貌,因地制宜,规范管理,同时重视对山林植被再绿化和水质的保护。

3.3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四、项目情况概况

1.桃永村情况简述

上映乡桃永村位于天等县西部,东与宁干乡相连,南与龙茗镇毗邻,西与大新县土湖乡接壤,北与把荷乡相接。全村下辖13个自然屯22个村民小组,504户2999人,总面积15600亩,耕地面积2615亩。葡萄种植面积1500多亩,桂花梨种植面积450多亩,年产量达225万公斤以上。

1.1桃永村高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情况简述

1.1.1项目名称:上映桃氏旅游度假区桃永村高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

1.1.2项目选址:本项目初定选址于桃永村。随着项目深入发展,到二期、三期可以扩展覆盖上映的平典、上美、佩光等几个村。

1.1.3项目内容:

1.1.3.1绿色无公害产品葡萄、桂花梨的种植开发。根据度假

区农产品开发的“一村一品”战略,将葡萄作为桃永村的品牌产品。其次,桃永村葡萄得益于独特的山水土壤环境。独具果粒均匀硕大,色泽鲜嫩,口感好的特点。第三,桃永村葡萄作为水果家庭中的一员,具有一年两熟、二造果一般都是在水果短缺季节上市,极符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力。

1.1.3.2景观植物的种植。第一,种植20亩桂花梨,结成片区,形成规模。第二,种植20亩油菜。油菜既是良好的经济作物,又是优秀的景观植物。第三,种植20亩苗圃、花卉。象征着浪漫爱情的玫瑰、黄色明亮的郁金香、清香优雅的兰花都可以在这里大面积种植,形成上映地区的花卉基地,极具有开发的潜力。

1.1.3.3桃永村位于龙茗至上映的公路旁边,村部正好座落在离公路不足10米的地方,可以以村部为平台,搭建一排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草棚。为游客提供茶室、农家餐饮等服务项目。

1.1.3.4设立葡萄、桂花梨等两种采摘园。让游客体会到农事劳动的辛苦,感悟到付出辛勤劳动后获得丰收的喜悦,体验了一天农村人的生活。

1.1.3.5项目投资控制表

五、项目带来的效益

1.经济效益

本项目主要经济效益是由于投资和新技术带来的产量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本项目策划的无公害绿色水果葡萄经过包装后,可增加利润1块/每斤,按1亩平均产量1200斤葡萄来算,种植100亩葡萄园可以直接增加收入12万元,总收入可达36万元,比原来种植的水稻总收入翻了七倍。

2.社会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桃永村的增产增收,加快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本项目的实施将使桃永村人均收入增加1600元以上。可解决100多人就业问题。

3.生态效益

本项目采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大面积推广使用大棚,种植培育苗圃花卉和经济林木,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对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了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桃永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实施期间预期取得的效益情况表

六、项目管理及销售情况

1.项目经营管理

本项目的经营管理采用直线模式,该模式保持统一领导,且职工分工专业、协调关系简单、工作效率较高,拟设总经理室、旅游、饮食、财务、工程、人事、营销等部门。人员从村干部、经联社主任及社会积极人仕中选任。

2.项目的市场营销方案

第6篇

通过举办此次活动,充分展示和推介凉州城东生态农业丰富的旅游资源,隆重推出适合“武威人游武威”的旅游新线路,全面启动凉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营造我区特色文化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的大旅游环境。二、活动名称

“观生态农业长自然知识寻先祖遗迹探大漠神秘”夏令营活动三、前期准备工作安排

一宣传时间与地点

2、宣传地点:世纪经典广场

二活动安排

1、场地:由“节会”凉州区筹委会办公室协调安排。

2、会场布置:活动所需气球、拱门、条幅、会标、乐队表演由荣华旅行社负责,由凉州区旅游局和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委会协助活动会场的布置。

3、宣传材料:由荣华旅行社负责印制5000份。材料中包括线路所涉景点简介、参加活动报价、报名电话、联系人等。

4、报名方式:由荣华旅行社提供现场报名或开通报名热线。

报名地点:北大街19号荣华旅行社雪莲宫对面

报名联系人:

报名热线:225XXXX

5、景点门票情况:三印制有活动名称及主办单位名称的文化衫、旅游帽或旅行包。费用由荣华旅行社承担。

四旅游车辆、导游和保险费、随团医护人员。由荣华旅行社按照标准团队安排。四、活动线路

凉州城区义乌商贸城广场——张清堡古槐——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农家乐午餐——高沟堡遗址——腾格里沙漠——沙漠公园晚餐——沙漠公园联谊篝火晚会——市区五、活动内容

一启动仪式

1、上午9:00在大什字义乌商贸城广场设主会场,由荣华旅行社负责悬挂宣传条幅、气球、安置拱门,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活动名称、主办单位名称和宣传标语。

2、开营仪式:

①致开幕词

②领导讲话;

③请荣华旅行社负责人讲话;

④请参加夏令营活动的代表讲话

⑤宣布开营仪式结束,夏令营活动正式开始。

二时间安排

1:9:30启动仪式结束,夏令营活动开始;

2:9:50参观张清堡古槐,由导游负责讲解古槐历史和其它相关情况;4:10:50到达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由导游介绍参观各种国家

一、二级保护动物及动物标本,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5:12:50以“农家乐”形式,结合城东饮食与地方特色,为学生们提供一顿丰盛可口的午餐,餐后稍做休息调整

6:14:30从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出发;

7:14:45到达高沟堡古城遗址,由导游讲解古城历史、来源

8:15:00在腾格里沙漠组织沙漠探险活动;

9:16:50——18:30在沙漠公园参观沙生植物园、梨园、大漠亭等具有浓郁沙漠特色的景点;

10:18:30——19:30晚餐;说明:篝火晚会方案一:

①篝火晚会的举行地点设在沙漠公园停车场。

②篝火晚会所需要的篝火原料、音响设施、桌凳由沙漠公园提供。

篝火晚会方案二:

①篝火晚会地点设在沙漠公园蒙古包休闲饮食区。

②同方案一

该项工作具体由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委会沙漠公园协调落实。

12:22:30从沙漠公园返回市区。

13:23:00在在什字清点人数后散团。六、费用预算:

全程车费:20元/人“农家乐”午餐10元/人农家小菜四道及农家面食导游讲解、门票及其它费用:10元/人

共计:75元/人七、媒体报道:

第7篇

一、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对于一产和三产的优势互补分析

通过将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建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对接协作关系,不仅能够发展各有优势,同时对于两个产业的融合,发挥农业的区位优越和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市场广阔的优势,通过地方政府的搭桥和旅行社的宣传推介,实现两个产业的优势互补有着积极意义。

1.农业和旅游的结合能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并加快农业旅游的升级

发展农业旅游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带动农业周边的住宿、餐饮、乃至交通设施和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农业和旅游的融合,以及旅游人群的带动作用可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发展,同时参观带动效应可以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对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善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农业和旅游的升级可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和旅游的结合,能够推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其中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子行业,诸如交通、基础设施、餐饮等部门,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又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旅游发展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于带动农业的发展,提供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对于两个产业知名度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旅游品牌具有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同时其对外宣传的能量不容小觑,同时旅游者对于产业品牌的认同度也比较高,通过对于旅游品牌的宣传间接带动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铸造精品旅游品牌,产生巨大的产业凝聚力,从而带动农业的品牌的行程,继而发展和繁荣农业产业。

二、关于反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几点思考

虽然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面临诸如缺乏长远战略意识、专业人才匮乏和资金筹集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但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新业态旅游形式的不断出现,农业旅游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路,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1.制定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划

使得产业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规划意识,不能随意发展,强化农业旅游的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做出精品,并且根据产业的优势和特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农业旅游和当地农业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2.必须明确保护的生态环境原则,通过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核定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在此基础上控制来访游客的规模,生态旅游产业本身是体验旅游,发展的是体验经济,如果环境一旦破坏而且短期之内难以恢复,体验必将无从考虑,因此一旦游客规模长时间超过本地的环境承载力, 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游客体验程度的下降, 导致基础被破坏将不利于区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要严格遵循“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 因此在开发之初就要预先确定好保护好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应对措施, 并备好危机预案以确保农业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明确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同时以市场定位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同时针对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产业,制定具体的优势旅游产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同时构建科学的营销组织不断提升农业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4.开展农业旅游营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当地农业旅游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展示当地休闲农业的整体品牌,并通过媒体和网络等对当地生态农业项目进行集中报道,创新主体性的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同时配合目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名牌营销活动;另外积极尝试农业旅游营销的联动机制,协调区域农业发展。

5.根据区域优势选准定位,并且针对目标客户群开展针对性的宣传。要想实现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和投资回报,必然要根据本区域的生态农业定位找准客户群进行目标宣传,因此努力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半径的最佳办法就是宣传促销,生态农业旅游区要改变宣传策略, 转变经营观念,必须重视区域的包装和策划,并且制定科学的宣传计划, 针对目标客户的进行精准促销。并且在宣传中广泛利用现代传媒,并且和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及政府旅游部分合作,加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介。

6.营造生态农业旅游的良好内外部环境。首先是完善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妥善处理好生态农业园区的硬件建设方面,重点是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改善诸如用水用电、道路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是完善农业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当地市场秩序管理,打击非法营运及宰客行为,维护当地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同时树立旅游品牌。最后是制定当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规范管理,提高营运水平,为创建知名农业旅游品牌准备。

三、结语

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对农业产业本身催生的经济效益亦不可估量,在推动生态观光的过程中,通过旅游带动科技和信息的传播推动农业向高端产业链的深层发展,通过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集约资源,合理利用农业产业园区的原生态资源,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复合型农业转变,通过生产示范和游客的旅游观光,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举提升区域经济面貌,产生重大的农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实现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所谋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无忧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方式,代表更多的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将农业和旅游完美结合催生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凤云,山东省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状况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09(9).

[2]刘宇鹏, 李秀江. 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06, (2): 219.

[3]朱惠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0(6).

[4]农业旅游、农家乐服务规范(审定稿)[S].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6.

第8篇

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结合体,是第一和第三产业交叉渗透的产物。它为人们创造了亲近大自然和参与农业生产的条件,既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又可以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增长知识,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在近十年以来,中国生态农业旅游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周边,生态农业旅游已形成一定规模。相比之下,海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却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极不匹配。

二、海南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

1、地理环境优势。海南岛东经约110o,北纬约20o,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与夏威夷岛同纬度。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oC-26oC,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温充足。它四季长青,遍地皆绿,森林覆盖率超过50%,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它还是一个热带野生动植物和作物的宝库,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有32种动物和630多种植物为其所独有,被国家列为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49种,珍稀树种有7种。同时,海南空气质量很高,据《2009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总体保持一级水平,优良天数达到100%,其中98.6%监测日为国家一级。此外,海岛水质优良,据统计占地表水总流量80%以上的主要河流及占蓄水量80%以上的主要水库的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以上标准。总之,海南拥有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珍稀性明显。

2、人文资源优势。海南有黎、苗、回、壮等38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数的1/6,民俗民风多姿多彩且地方特色浓郁,如黎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澹州的民间调声歌节、文昌元宵节的送灯会、万宁古万州的婚姻风俗等。除此之外,海南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例如五公祠、琼台书院一东坡书院、万宁县港北镇新龙村新石器遗址等。这些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古迹对游客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结合以农业旅游和海南独有的热带海滨景观,是海南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所独有的优势。

3、政策优势。国务院2009年12月31日正式批复《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正式批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这必然会加快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方式,海南应该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旅游岛”的契机推动下,大力发展其生态农业旅游事业,加快其国际旅游岛建设。

三、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力落后。海南目前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开发旅游项目,尤其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此来保证项目本身的品质以及其配套设施的完善,但由于海南资金缺乏,配套设施也较为落后,尤其是有丰富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却相对偏僻的山区更是如此。

2、旅游资源易损。海南以热带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属于易损型资源,且海岛的生态和热带雨林的生态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类型。目前,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对比较好,主要得益于海南的工业不发达,但海南不可能永远保持这种状态,无论工业还是旅游业都会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海南水土流失、荒漠化已初露端倪,抵御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强,而且游客数量猛增,开发模式错位,不注意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这些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社会风俗习惯被同化等诸多问题,其资源优势也会随之消耗殆尽,且难以恢复。据初步统计,全岛旅游资源目前已被破坏30%,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和本土文化被“发展性破坏”。

3、规划缺陷。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在早期的开发中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旅游项目的开局不合理。海南的旅游项目大多集中在北、东、南沿海地区,旅游项目也大都是阳光、大海和沙滩的“蓝色旅游”,而中部和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不仅使东部地区承受巨大环境压力,而且项目重复建设,也导致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此外,由于缺少系统规划,导致项目通常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形式也主要是导游带游客在景区内走一走,转一转,而能让游客真正参与或互动的活动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文化性,不仅会导致本期游客兴趣索然,还会影响海南旅游的声誉,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4、市场混乱。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配套制度的建立,海南生态农业旅游市场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海南旅行社中个人内部承包“部中部”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旅行社设立的准入门槛相对降低,经营许可形同虚设,直接导致“黑社”、“黑车”、“黑导”、“黑店”等现象屡禁不鲜。其次,旅游业“欺客、宰客”的现象比较严重。再次,强制购物以及假冒伪劣的旅游产品大行其道。

四、海南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的思路

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规划不仅仅要重视其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1、完善政策法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增强约束。海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旅游景点的建立可以快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某些不适于开发的或者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也被盲目开发为景点,开发后又不重视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景区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便逐渐失去了活力。为了杜绝此类现象,政府必须尽快出台适合海南本地实际情况的有关生态农业旅游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以此来确实保证生态农业旅游从项目审批到开发经营一直有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首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贯彻旅游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采取生态保护型的开发模式,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其次,要建立定期环境监测与预报制度,即通过定期的预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最后,切实保障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即在开发过程中配备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时,应注意配合其原有的环境和文化,保持景区山青水绿、自然古朴。

2、科学规划,加强海南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体系的建设。发展海南的生态农业旅游应以市场为导向,将旅游地的农业生产、市场调研、规划建设、形象设计、旅游产品开发、广告宣传策划、宾馆酒店服务、旅行社组织等融为一体的生产一经营一管理模式。因此,要建立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旅游企业或基地,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体系、物资服务体系、广告宣传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等。

3、重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开发,增强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文化是区别于不同旅游地区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绿色旅游资源,缺少文化内涵的产品就好像没有灵魂一样。海南拥有明显的文化优势,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应重视把这种明显的文化优势融入其中,提升其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突出中部文化地域特色,让旅客在旅游中感受到黎苗文化的独特魅力。当然游客的进入,无可避免地使旅游地的文化受到冲击,导致本土文化渐渐消亡,即“发展性破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旅游地文化的保护,而把海南的文化遗产引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充分体验旅游地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对旅游地文化进行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生态农业旅游还可以通过农事劳作、水果采摘、特色饮食品尝、民俗乡情体验、农业技艺学习等方式来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生态农业旅游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例如可以辟生态农业区,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传授农业知识,采用幻灯片、照片、标木等展示作物花果种类,给游客普及农业播种、收获、营养价值等知识。

第9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