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9: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物质质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激发兴趣;晓之以理;创设机会;授之以法
How in the chemistry teaching toward want quality for 45 minutes
Dai Yun hai
【Abstract】Want exalt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chemistry teacher should make use of academics characteristics full transfer student study interest combine establish for each student dissimilarity of performance opportunity, let in the meantime student understand study of importance, thus more active, progressively devotion arrive study medium, in addition, teacher to student return should teach it let with the method each student not only would like to study, in the meantime more be good at study.
【Key words】Stir up interest;Xiao it is with the reason;Opportunity to establish;Teach it with the method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的,而课堂教学质量的获得除了取决于老师的教外,更取决于学生的学。因此,要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质量,教师除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之外,还得想方设法的让学生愿意学习并善于学习。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并善于学习呢?这便是我们每一位化学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由多年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就越努力,效果也就越好。那么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学科特点,调动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利用化学实验来学习和研究化学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第一章是学习初中化学的入门,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教师除了利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外,更需要用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如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一张事先浸有酚酞试液的白纸上写字、用“玻璃棒”点灯、镁带燃烧等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还可以增补一些实验设计。例如:在学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可增补这样一个实验:由学生演示,取一个软质塑料瓶,使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其中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用塞子塞紧,振荡后可观察到塑料瓶奇迹般的瘪了进去。这样学生可亲自体会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教师在学生观察或动手完成实验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改进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实验设计的实用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地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组实验时,利用小组长的作用,教师在反馈实验结果时后,要组织好全班同学成功实验和失败教训进行交流,对获得成功的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实验失败的学生允许他、们反复实验,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此外,我们还可以激发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化学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去设计探索多种实验方案并从中找出几种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即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解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时,可联系到生产生活中金属的除锈;讲解蛋白质受热变性的性质时可联系到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消毒;讲解蛋白质遇重金属变性的性质时可联系生活中误食重金属可用牛奶或豆浆等解毒等等。此外,还可以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3.知识与故事穿插,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与知识点有关的小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时,可一穿插“死狗洞”的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进洞后狗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的现象中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再从人直立时火把正常燃烧而蹲下检查狗的死因时火把却很快熄灭的现象中分析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结论。在讲解金属活动性与金属应用时间早晚问题时,可结合中世纪时西方国家的国王以能够拥有一件配有铝制纽扣华服而自豪的故事,说明金属应用的早晚与其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晓之以理
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要想根本上唤起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应晓之以理,即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的价值。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及任务的价值理解得越深刻,与祖国的未来,自己的未来联系得越具体、越明确,就越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动之以情
动之以情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父母和朋友的角色,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是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学生往往视教师为父母或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因此,教师既要象父母一样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又要象朋友一样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此外,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还会怀有一种紧张感和恐惧感,缺乏自信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稳住这些学生的情绪,融洽师生关系,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胆却、恐惧、焦虑和缺乏自信等不良心理。为此,教师要以自然的语气,真诚的态度,有计划地,巧妙地导入新课;要避免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或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进行嘲讽或贬低的评价。
三、为每个学生创设充分的表现机会
“人人都要表现自己,而且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尤其是每个人都想以一定的方式表现自己……”,这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说的一段话。是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表现欲望。渴望表现自己,在表现中满足缺失性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求。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地关注优等生的表现而忽略了学困生的表现。但是,爱表现是每个人的天性,当后进生的表现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他们会在课堂上故意采用一些夸张的肢体语言(如伸懒腰,大打哈欠等)来吸引老师,甚至通过与教师的冲突等方式来引起教师的注意。曾经,我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在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竟然先后三次公然在课堂上顶撞教师。这位学生的成绩在班级里处于后几名的位置,平时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什么发言的机会,对学习也早已失去了兴趣。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我便时常在课堂上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刚开始时,他甚至连非常浅显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但是,我没有批评他,而是不断地鼓励他,然后,在下一次课堂上继续提问他。渐渐地,他感觉到了我对他的关注,问题回答得越来越好。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顶撞过老师,成绩也越来越好。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表现机会,并合理地引导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他们的表现能力,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收获,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四、多鼓励,少批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尊需要日益强烈,对学生一味地批评指责,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让他们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从而更加厌烦学习,以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鼓励式”教育思想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和热爱学生为基础,坚持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肯定学生优点、长处和成绩,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对于学生我们应多鼓励,少责备,从而不断增强其自信心,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得以充分挖掘和发展。
五、授之以法
学生的成绩不如人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往往都缺乏正确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不得法是许多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入初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是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化学老师及时地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教给他们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本人认为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其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问题也是许多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障碍。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在方法上给予学生以重点的指导,在学生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再辅以适当的训练,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再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善于将化学知识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将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对化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需要传授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质量,也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文科生和理科生基础不同,生物化学相关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因此,学校主要采取小班式教学。将文科生放在一个班,教师可以放慢进度,将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高中基础知识补充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后续授课内容,然而目前大学生物化学课普遍存在内容多但课时少的矛盾,使一些教师不注重教法探讨和学法研究,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讲授法为主,实施灌注式、填鸭式教学策略[5]。对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教学内容方法区别不大,虽然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教学效果差,学生短时间无法掌握,学习难度大,每次上课感觉在听“天书”,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没有信心学好生物化学,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积极开展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需要生物化学教师共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2生物化学教学策略的改进
2.1帮助学生陪养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锦句可以得到启示,做好一件事,态度是关键、兴趣是动力、信心必不可少。要想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这三要素同样不可或缺。首先,学生要明确学科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是引发学生习兴趣、明确学科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的重要开端,第一节课学生好奇心都较强,应利用这一特点,精心设计有效引导,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利用网络开拓生物化学知识领域成为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利用课间播放一些生物化学的影视资料,学生可在课后充分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观看生物化学相关视频。另外,学生可利用图书馆资料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生物化学的神奇与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6-7]。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物质代谢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涉及多步化学反应以及多种酶,内容较为抽象,难懂易忘,若仅用化学结构式和反应方程式来讲解内容难免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易于接受呢?首先,概述三大物质代谢,其次章分节详细讲解,最后总结三大物质之间的代谢联系。整个教学采取总-分-总的教学策略,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例如:讲解糖代谢时可结合学生体内1d的糖代谢变化分析,掌握血糖的三大来源四大去路。讲解三大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以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肥胖患者、三高人群为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密切结合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研究进展、科学家趣事、临床实例、日常生活实例等,来增加讲解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9]。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理论告诉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并努力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每位学生增强自信心,引导文科生从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文科生的接受能力,由简到难、由浅到深的授课,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切不可“满堂灌”。另外,通过情感教育激励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0]。
2.2布置课前预习,提高教学质量,考察学习效果
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背景资料及熟悉一些专有名词,不求深入,初步做到课前心里有底,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课堂上,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章,涉及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核苷酸、碱基、戊糖、磷酸等名词术语和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学生通过多读多查,熟悉定义,理顺关系,那么听课过程中会很轻松,克服了生物化学教学课时少但内容多的矛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内容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授课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化学的主线[11]。教学大纲要求了解的内容,教师可将该内容布置为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求熟悉和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师需注重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讲授。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的手段授课,多媒体教学既能将抽象的内容、复杂的代谢过程直观生动地表达出来,动画、视频等元素又能增加生物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缩短教师板书的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DNA的复制过程时可通过动画短片,生动地展现各种酶、引物、底物及其他蛋白质因子的动态变化,从而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在当代教学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手段有一定的缺点,使用不当反而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一定要在幻灯片制作上下功夫,在教学中掌握技巧,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要将多媒体与板书、教材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12-13]。生物化学教学方式种类繁多,如讲解式、引导式、启发式、举例式、探究式等[14]。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章节灵活选用,一堂高质量的生物化学课往往运用了多种教学法。生物化学知识点繁多、大多需要理解识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巧妙地结合起来,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不要“死记”,而要“巧记”。利用谐音、顺口溜、小诗歌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15]。例如可以利用谐音:“假设来借一两本书”,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甲硫即蛋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另外以理解为基础才能记得牢记得准。文科生大多具有思维活跃、理解力强、擅长记忆等优点,因此,利用文科生的长处,方法得当,肯下功夫,相信每个文科生都能学好生物化学。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教师可通过课间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实践表明,课堂提问可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开设讨论课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课后,布置作业,督促学生巩固已学内容,鼓励学生利用邮件、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相互讨论,共同学习[16]。
3结束语
【关键词】素质教育;启发式教学;教学质量
人的素质是以先天遗传的生理属性为基础,但后天通过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而获得新的属性。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不仅能够强化和优化先天素质,而且能够充实和扩展后天的素质,促使人们能够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时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1 转变教师教育理论,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前提
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既要培养良好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又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可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大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手段,又要重视目的;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又要让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学会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看课本,而要放眼临床实践的需要;教学中既强调教与学,也要重视探究和体验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走出来;实验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又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做到全面发展,既要重视优等生,又要注重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学中因材施教,不要“一刀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学习动机、兴趣、毅力、情感、性格、气质、自信心、对挫折承受力等的培养。
2 深化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注意:
2.1 结合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和临床实践要求,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案例、事件引入教学内容,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的实际生活常识到抽象的理论知识,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了学习生化的兴趣。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展示出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料,采用清晰的动画和图片,使原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便于记忆。
生物化学内容抽象、知识点多、化学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变化多样、新的知识理论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很吃力,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让学生学起来很轻松,也就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2.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来注入式、满堂灌、抱着走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养成自主的,独立的进行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既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点明关键,寻找线索和思路,有步骤,一环扣一环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之中解放出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定代表性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多采用讨论法,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放权给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达到共同的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4 加强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验教学过去是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现在多采用探索性实验,例如酶的专一性、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学到酶具有专一性、温度、pH值、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具体影响,对酶的这些性质通过动手能力亲身体验,既便于理解和记忆,又便于拓展这些性质,甚至在实验中通过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5 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找回学生的学习信心,掌握学生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由于过去长期认为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不只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丧失。课堂教学中常听到的是:“老师,我听不懂”、“老师,我不会”。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鼓励,慢慢让学生在小组发言,多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逐渐转变为“老师,我试一下好吧!”。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加上及时的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主动,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展现自己。
3 提高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
教师业务能力和知识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
首先教师要热爱教师行业,爱岗敬业,教师工作就是在自身素质优化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优化。教师应在言行方面为人师表,既要注重自身的各种能力培养,又要有介绍古今中外优秀人才的兴趣、毅力、情感、性格、气质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取长补短。
在知识水平中,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也要有一定的广度。对教育学、心理学有良好的修养,对生化知识及其边缘学科不断学习,而且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临床中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巩固]
[投影]1.已知某1LH2SO4溶液中含有250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须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一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
取100g溶液来计算
m(H2SO4)=100g×37%=37g
n(H2SO4)==0.37mol
V(液)==78.12mL=0.078L
c(H2SO4)==4.8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mol·L-1。
解法二:
取1L溶液来计算
V(液)=1L
m(H2SO4)=V[H2SO4(aq)]·ρ·w=1000mL×1.28g·cm-3×37%=473.6g
n(H2SO4)==4.8mol
c(H2SO4)==4.8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mol·L-1。
[思考题]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为w,密度为ρ的某溶质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为:
。
[同学们思考后]
[板书]c=
[练习]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计算市售浓H2SO4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18.4mol·L-1)
[设问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及溶液的密度ρ,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同学们对上式推导后得出]
[板书]w=
[投影]例2.已知75mL2mol·L-1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已知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还须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依题意,
我们可进行如下计算:
解:75mL2mol·L-1NaOH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c(NaOH)·V[NaOH·(aq)]=2mol·L-1×0.075L=0.15mol
m(NaOH)=n(NaOH)·M(NaOH)=0.15mol×40g·mol-1=6g
w(NaOH)=×100%=×100%=7.5%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
[教师]根据以上的计算,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各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学生们完成上述关系后]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设问]溶液在稀释前后,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学过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时所遵循的规则来分析稀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遵循的规律。
[大家思考,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为此,在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我们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有关计算: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3.配制250mL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本题可依据上式进行计算
解:设配制250mL(V1)·1mol·L-1(c1)HCl溶液,需要12mol·L-1(c2)HCl溶液的体积为V2
c1·V1=c2·V2
V2==0.021L=21mL
答:配制250mL1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mol·L-1HCl溶液21mL。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板书设计]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M
c=
÷M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质的质量
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c(浓)·V(浓)=c(稀)·V(稀)
[布置作业]重温实验基本操作中“容量瓶的使用”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分组实验 创新实验
1.引言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物理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下面我结合多年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有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
2.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创新实验,下面对如何开展好这三类实验谈谈看法。
2.1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操作示范表演的实验,在操作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除基本操作和得出理论外,在演示实验中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演示实验中应让学生积极参与。
传统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实验操作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加深印象。
例如:用玩具激光器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在空气中、水中的传播光路不明显,讨论解决方案,在空气中显示光路可以借助粉笔灰、蚊香等,在水中可以加少许牛奶、肥皂液等。
(2)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利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最基本的手段,辅以多媒体课件、动画则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明显的现象,直观地感悟到变化的规律,体会到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实验,通过Flas演示能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到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过程,从而得出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的规律,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特殊点成像的规律。学生加深了认识,理解更透彻。
(3)注意实验的整体效应
在许多实验中,实验分散、脱节,让学生思维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扰,实验的整体效应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在“功的原理”一节教学中,把杠杆、动滑轮固定在同一演示板上,并用红纸条标好刻度,然后演示用它们提起重物的情况。这样既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又便于学生了解用杠杆、动滑轮做功的共同点,总结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原理,这样排除了分散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干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每一个数据。如有误差,教师应实事求是地指出或说明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对待演示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对学生实验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观察水沸腾的实验现象时,就明确提出以下观察目标:水开始加热杯底和杯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这些小气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怎样变化?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又怎样变化?水沸腾时温度将怎样变化?将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是否沸腾?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有目的、有秩序地观察,避免观察时手忙脚乱。由于温度计本身制造和环境气压的关系,水的实际沸点不一定是100℃,教师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分析、评估实验数据。
2.2分组实验教学
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学生分组活动,另一类是利用整节课在实验室进行的学生分组实验。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有亲自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因此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的观察一点不能马虎。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稍纵即逝,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捕捉到所要观察的现象;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
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若不认真,仔细观察,就无法总结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更无法由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观察和对观察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
(2)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统一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设计实验,这样达到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获得情感体验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电磁感应”时,让学生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应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更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3)发挥实验后反思的作用
除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外,实验后的反思也很重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深化、完善实验起着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
3.创新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主要是以拓宽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旨的实验。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教材中的课外小实验。例如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自制水果电池等。这类实验器材大多来自于生活或学习用品,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但是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学生交流展示课外小实验的环节,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另一类是教师自行设计的辅助教学的课内补充实验。例如用纸、塑料薄膜自制小孔成像实验器材、自制水透镜等。还可以将一些实验习题改为学生实际操作,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教学。再如,用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实验的内容。这些实验会带给学生新鲜感,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这类实验器材的选取一般要求常见和简单、构思巧妙、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直接揭示问题和规律。
教师指导这类实验时既不可让学生过多碰壁,又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创造性,引导学生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地分析思考从而获得成功,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结语
要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多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才会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炳.中学理科实验教学指导―初中物理分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关键词】 错误资源;改进教学设计;教材重组
大家都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再 “完美”的课堂总会留有遗憾,也就是有了这些“遗憾”,更会促进教师不断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 在各种不同的遗憾中,有一种遗憾我们能牢牢抓住,那就是学生从作业中显示的错误. 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这说明,学生出现的错误会成为教师教学的优质资源,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 作业中的错误能显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它不是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就能得以纠正的,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 通过对学生错误资源的研究,从中找出学习者所犯错误的原因,能够帮助教师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教师在教学时以学生为本,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从学生错误中认识到教学预设的不足,改进教学设计
著名的哲人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正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利用,这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学生在学习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并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造成的,有时也会因教师预设不足而造成的. 教师要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由教师教导致的错误产生原因,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纠错,从而发挥出错误的积极面,使之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长、正方形的周长后,学生在进行图形的剪、拼算周长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两个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6 + 4) × 2 × 2 = 40厘米
将一张边长是16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16 × 4 ÷ 4 = 16厘米
细看学生的这些计算方法,“大图形的周长=小图形周长+小图形周长”,把大图形的周长平均分得到小图形的周长,这些计算方法都是学生的已有数量关系经验,总数 = 部分数 + 部分数,每份数 = 总数 ÷ 份数等等,确实是没有大的问题,可是直接将原有的数量关系经验放入周长来计算,却行不通了. 这就说明教师在预设时,没有将学生的这种直接利用已有数量关系经验来解决周长问题考虑进去,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了对周长“变与不变”的思辨过程.
针对学生的这些错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增加预备题,先引导学生认识剪、拼中周长的变化情况. 以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为例,研究拼图形中大图形周长与小图形周长之间的关系,排除算大图形周长用小图形周长简单相加的方法. 用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小长方形为例,研究每个小图形周长与大图形周长之间的关系,排除小图形周长用大图形周长平均分计算的方法. 用这些预备题,让学生意识到图形在剪拼过程中会增加边或减少边,这些因素都对周长的计算有影响,因而不能简单的使用以往学过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二、从学生错误中认识到教材编写的不足,进行教材重组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 ”任何一部教材,不管编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教师、每个班级,所以再好的教材,在教师教学后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根据以往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能够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重组.
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律》单元,教材的编排比较分散,在例题中只编排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些基本的运算规律,以及相应的简便计算. 对于学生在计算中经常会涉及的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乘法分配律的减法应用以及各种其他的简便运算,大部分只在习题中用对比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学习这些对比题,学生只能掌握表面的规律,却对这些规律的实质没有深入研究和理解,应用规律也就会造成各种错误. 我们认为,学生如果能在四年级将所有的运算律掌握透彻、简便计算方法熟练掌握,那么后续学习就只是将现有的自然数拓展到分数、小数,将分数、小数替代自然数进行简算,所用的计算方法则完全相同. 能够系统学习加减乘除运算中的各种规律,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而且能使学到的定义、定理、定律、性质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教材中零散分布在练习中的、没有涉及的、但对学生确是非常实用的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进行系统的教学很有必要. 教材原来安排的10课时,现增加为14课时,并将练习中的对比题作为例题进行教学. 教材重组后的内容安排如下:
1.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加法的简便计算(增加两个数、多个数相加). 如248 + 199、25 + 167 + 33 + 175.
3. 两数相减、加减混合换位规律及简便计算. 如:248 - 199、487 - 189 - 287、543 + 39 - 143、147 + 28 - 147 + 28.
4. 加减混合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及简便计算. 如:74 - (24 + 19)、74 - (24 - 19)、158 - 143 + 43、258 + 276 - 76.
5. 加减混合换位、改变运算顺序规律的简便计算练习,增加一题中同时用两种规律的题目. 如:74 - (19 + 24 )、258 - (36 + 58).
6.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及简便计算.
7. 乘法简便计算练习(增加两个数、多个数相乘). 如:125 × 64、25 × 9 × 4 × 3.
8. 乘除混合换位、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及简便计算.
9. 两个数相除、多数相乘并要拆数的简便计算. 如:480 ÷ 32、25 × 32 × 125.
10. 乘法分配律.
11. 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
12. 乘法分配律拓展到乘减的应用.
13.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应用.
14. 综合练习.
三、从学生错误中认识到教学方式的不适,重定教学方式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贯穿分析前中后的各个程序中。要提高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程序,进而为临床有效诊治疾病提供客观的检验学依据。目前临床实践十分重视生物化学检验的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可以很好地控制分析中质量,并使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得到很好的保证。为此,笔者在分析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影响因素的同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影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因素
1.1标本因素
当在病人输入葡萄糖溶液的同一侧肢体、同一方向血管采集检测标本时,所检测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为局部血管内血液受到稀释后的失真数据,由此致使送检标本中K+、Na+、Cl-出现异常降低而血糖明显增高的关键因素。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干扰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过程,患者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中大量维生素C可导致血糖浓度异常降低。能量合剂中含有的大量KCl可异常提高患者血液标本中的K+和Cl-的检测含量;未及时送检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其中K+的检测含量;采集并检测静脉滴注5%NaHCO3患者输液末端回抽血的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CO2结合力的检测值。标本本身因素。在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其程度和不同的用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中生理因素可使标本检验正常值出现异常波动,如餐后检测无机磷可出现异常增高,检测早晨空腹和夜间血液样本血清铁分别会出现增高和降低现象。
标本检验结果与饮食因素和药物因素也有关系,如酗酒会提高7-谷氨酰转移酶、尿酸、乳酸的检测值,会降低血糖检测值。输液。采集正在输液患者标本,检验结果往往不符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应在输液前或输液后1~2h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如采集输入脂肪乳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标本,会异常提高患者的血脂检测值水平。采集标本的时间。早晨空腹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化验结果,但空腹时间超过24h后所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某些检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空腹时间过久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血糖、血清胆红素和甘油三酯出现较显著的异常变化。因此,采集标本时应合理掌握空腹时间,保证获得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送检和处理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后的送检时间与其检验结果之间密切相关。两者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反之,间隔(放置)时间越长,有的检测项目越容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而出现检验误差,严重影响临床诊疗。如采血后标本放置时间较长,会提高血清钾离子降低血糖检测值,误导临床实践。因此,采集标本后室温保存时间应在2h内及时送检。
1.2标本采集前因素
患者生理状态。患者的性别、年龄、情绪、生理状况、生活习性等都有可能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如新生儿的血氧浓度升高会破坏大量的红细胞,从而增加血中间接胆红素,而由于新生儿自身肝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会增加总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造成新生儿出现黄疸。为此应在取样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饮食。告知患者在取样前禁食,排除溶血与脂血等影响。这是由于食物成分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如甘油三脂会使血清变得浑浊,对采取比浊法进行检验所得的结果造成干扰。药物。药物的影响在于其化学反应。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取样前嘱咐其正确合理用药。运动。运动会影响某些检测结果。在取样的前晚,患者一定要禁止剧烈运动或长时运动,且在取样前要让患者保持10min以上的休息时间。
1.3标本采集过程中因素
采集信息。医务人员在采集取样的过程中应仔细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姓名等基本信息,杜绝出错,以免影响医疗质量。采集部位。按规定对患者进行采血取样。如在静脉采血时,应在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特殊情况可在踝部静脉或手臂静脉进行,但应避开皮肤病部位;小儿则可选择颈静脉采血取样。应注意的是,不宜在患者输血或输液侧采血,以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采集。患者的改变也可能造成检测结果不一。分析原因是,从卧位到立位的过程中,水分进入组织造成血浆量的减少,进而使生化指标不断升高,此乃生理变异,医务人员应在抽血取样的过程中给予重视,并将采集统一成坐位,避免改变造成的误差。
2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措施
2.1构建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高标本的检验结果准确率
根据医院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从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处理等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各相关部门采集标本合格率,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高质量服务。
2.2患者准备
患者积极准确配合生化检验是保证检验准确的重要前提。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检验结果。这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要详细向患者嘱咐清楚注意事项,采集检验标本时尽量要在患者处于平静的休息状态下进行。采血最佳时间是空腹后12h,空腹时间不足饮食会影响血液成分,但并不是空腹时间越久越好。为避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尽可能在检验前停止服用药物,如果不能停用,则在检验结果出来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影响作用对结果造成的偏差。
2.3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首先标本采集是生化检验实际开始进行的第一步,标本采集原则上都应该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例如对于患有急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病后的4~6h是诊断价值最高的时间,这类患者在这一时间段采集标本对检验效果有利。不要在输血同时采集标本,应在输血完成一段时间以后再对患者进行采血。标本保存和送检应遵循及时原则。在采集标本后,要正确保存标本并尽快送检。长时间将标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易使标本产生变异,影响检验结果。在标本保存和运送中要做好防污染防高温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标本要重新采集。
2.4与临床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入开展学术交流
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其他科室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多地与临床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此来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实验检测数据。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示范、专家讲座、学习资料等方式大力开展培训或考核,使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加强科室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医护工作者达成共识,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检验医学,提升检验医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洪伟,梁又佳,刘玲,等.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采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99-501.
[2]刘隆剑.临床生化检验前及检验后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72-1373.
【摘要】 目的测定金花茶、毛瓣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四季金花茶、薄叶金花茶不同植物部位中总皂苷、总多酚(鞣质)、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其总皂苷、总多酚(鞣质)、总黄酮的含量依次为:①金花茶花蕾醇提物:21.30%、6.56%(0.34%)、21.76%;叶子醇提物:43.24%、3.95%(1.57%)、0.93%;叶子水提物:9.91%、6.69%(1.34%)、5.19%;种子醇提物:13.53%、5.88%(0.83%)、6.85%。②毛瓣金花茶叶子醇提物:43.49%、6.79%(1.65%)、1.54%。③ 凹脉金花茶叶子醇提物:36.29%、13.19%(5.33%)、1.12%;种子醇提物:20.58%、5.29%(0.14%)、0.33%。④四季金花茶叶子醇提物:35.90%、7.01%(0.47%)、0.78%。⑤薄叶金花茶叶子醇提物:30.08%、7.57%(0.19%),0.82%。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以上3种物质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重复性和回收率都较理想。
【关键词】 金花茶组植物 总皂苷 总多酚(鞣质) 总黄酮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otal saponin, total polyphenol (tannin) and total flavonoids in Section Chrysantha Chang. MethodsTheir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ophotometry.ResultsThe contents of total saponin,total polyphenol ( tannin) and total flavonoids were:①21.30%,6.56%(0.34%),21.76%; 43.24%,3.95%(1.57%),0.93%; 9.91%,6.69%(1.34%),5.19%; 13.53%,5.88%(0.83%),6.85%;②43.49%,6.79%(1.65%),1.54%;③36.29%,13.19%(5.33%),1.12%; 20.58%,5.29%(0.14%),0.33%;④35.90%,7.01%(0.47%),0.78%;⑤30.08%,7.57%(0.19%),0.82%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method is convenient and reliable to determine the three substances, and the reproducibility and the recovery are fairly good.
Key words:Section Chrysantha Chang; Total saponin; Total polyphenol(tannin); Total flavonoids
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广西首次发现黄色山茶属植物——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 (Hu)Tuyama,震惊世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并命名的黄花山茶属植物已达32种5变种,1998年张宏光教授将其归类为金花茶组。其中除越南与广西接壤的北部有3种,云南、贵州、四川各有1种外,其余26种、5变种均产于我国广西南部和西南部的亚热带南缘和热带北缘地区。90%分布于中国,80%分布于广西,说明中国是金花茶组植物的特产国,而广西是金花茶组的特产区。
但因为金花茶组植物发现较晚,加之分类上争议时间较长,所以尽管在园林、花卉界轰动较大,亦被国家列为珍稀保护植物,但对它的现代研究甚少。本文以皂苷、多酚、黄酮类成分为指标,对其中产量大、资源较丰富的5种金花茶组植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Unico7200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Laborata 4000 型旋转蒸发仪( Heidolph 公司) ;BP210S 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Sartorius 公司) ; Jasco v﹣256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JASCO 日本分光株式会社) 。
1.2 试药5种金华茶组植物均采集于广西(由广西林科院梁盛业鉴定,标本现存于大连大学药物研究所);对照品由本实验室提供; 芦丁(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纯度98 %) ; 齐墩果酸(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1107092200304 , 纯度98 %以上) ; 没食子酸(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 1205632200412 , 纯度99.1 %) ;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总皂苷的含量测定[1]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齐墩果酸对照品25 mg , 置50 ml 容量瓶中, 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得0.5 mg·ml- 1的对照品溶液, 备用。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金花茶组植物提取物的干浸膏A(g), 置100 ml 容量瓶中加入甲醇, 溶解并稀释到刻度, 摇匀, 得B(mg·ml- 1)的溶液, 备用。
2.1.3 测定波长的选择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显色后,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 波长400~800 nm 区间扫描。均在551 nm 处有最大吸收, 因此选择551 nm为测定波长, 测得的结果以齐墩果酸为基准计算总皂苷的含量。
2.1.4 线性关系考察精确吸取齐墩果酸标准溶液0.0,0.05,0.10,0.15,0.20 和0.25 ml 分置于具塞试管中,挥去甲醇, 精密加入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新鲜配制)0.2 ml, 高氯酸0.8 ml , 摇匀, 于60 ℃水浴中加热15 min后, 置冰浴中冷却。加冰醋酸5 ml, 摇匀, 立即在551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 同时以试剂空白作参照。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 体积V(ml ) 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2.252V-0.0066(R2=0.999 4)。
2.1.5 重复性实验精确吸取C(ml)的供试品溶液, 置于具塞试管中, 挥去甲醇, 照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操作, 平行做5 次实验, 测定吸光度A, 代入回归方程, 计算总皂苷的含量。A,B,C的数据见表1。结果见表2。表1 金花茶总皂苷的实验数据表2 总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2.2 多元酚及鞣质的含量测定[2,3]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没食子酸对照品10 mg , 置100 ml 棕色容量瓶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到刻度, 摇匀, 精密量取25 ml , 置100 ml 棕色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得浓度为0.025 mg·ml- 1 的对照品溶液, 备用。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金花茶组植物提取物的干浸膏 D(g), 置250 ml 容量瓶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过滤, 弃去初滤液50 ml , 精密量取100 ml , 置500 ml 棕色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得 E(mg·ml- 1)的供试品溶液Ⅰ;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Ⅰ100 ml , 加至已盛有2.4 g 干酪素的500 ml 具塞锥形瓶中, 密塞, 置30 ℃水浴中保温1 h , 时时振摇, 取出,放冷, 摇匀, 滤过, 弃去初滤液, 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Ⅱ, 备用。
2.2.3 测定波长的选择没食子酸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经磷钼钨酸-碳酸钠显色后,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波长400~1 000 nm 区间扫描。均在754 nm 处有最大吸收,因此选择754 nm 为测定波长, 测得的结果以没食子酸为基准计算总酚和鞣质的含量。
2.2.4 线性关系考察精确吸取没食子酸标准溶液0 ,0.5,1.0,1.5,2.0 和2.5 ml 分别置10 ml 棕色容量瓶中, 各加水至5 ml , 再分别加入磷钼钨酸试液1 ml , 用29% Na2CO3 溶液稀释至刻度, 摇匀, 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 30 min 后, 在754 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 体积V(ml) 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A=0.353 2V-0.029 2(R2=0.999 1)。
2.2.5 重复性实验精确吸取F(ml)的供试品溶液Ⅰ和Ⅱ,分别置于10 ml 的棕色容量瓶中, 照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操作, 同法测定吸收值, 各平行测定5 次, 在754 nm 处测定吸光度A, 代入回归方程, 计算总酚和鞣质的含量。D,E,F的数据见表3。结果见表4。
2.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4,5]
2.3.1 方法一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经NaNO2-AlCl3显色后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以400 nm为测定波长进行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对照品20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到刻度,摇匀,得浓度为0.2 mg/ml的对照品溶液,备用。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金花茶组植物提取物的干浸膏 G(g), 置100 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得 H(mg·ml- 1)的溶液, 备用。表3 金花茶总酚和鞣质的实验数据表4 总酚和鞣质含量测定结果测定波长的选择: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NaNO2- AlCl3 显色后,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上, 波长200~600 nm 区间扫描。均在400 nm 处有最大吸收, 因此选择400 nm 为测定波长。测得的结果以对照品为基准计算总黄酮的含量。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0.00,0.30,0.60,0.90,1.20,1.50 ml,各加甲醇至4.0 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NaNO2溶液0.3 ml,摇匀,室温放置6 min,再加10% AlCl3溶液0.3 ml,摇匀,室温放置10 min,在40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同时以试剂空白做参比。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m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A=15.065C+0.002 6,R2=0.999 9 线性范围:0.013~0.065 2 mg/ml。
重复性实验:精确吸取 I(ml) 的供试品溶液, 置于试管中, 加入甲醇至4.0 ml , 按照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操作, 测定吸光度, 平行做5次实验, 代入回归方程, 计算总黄酮的含量。G 、H 、I的数据见表5。结果见表6。表5 金花茶总黄酮的实验数据表6 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2.3.2 方法二芦丁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经NaNO2-Al(NO3)3-NaOH显色后,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以500 nm为测定波长进行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20 mg, 置100 ml 容量瓶中, 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得浓度为0.2 mg·ml- 1 的对照品溶液, 备用。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金花茶组植物提取物的干浸膏J(g), 置100 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得K(mg·ml- 1)的溶液, 备用。
测定波长的选择:芦丁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NaNO2-Al(NO3)3-NaOH 显色后,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上, 波长200~600 nm 区间扫描。均在500 nm 处有最大吸收, 因此选择500 nm 为测定波长。测得的结果以芦丁为基准计算总黄酮的含量。
线性关系考察:精确吸取芦丁对照品溶液0,0.3,0.6,0.9,1.2和1.5 ml 分置于试管中, 各加甲醇至2.0 ml , 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NaNO2 溶液0.25,摇匀, 室温放置5 min再加10% Al(NO3)3 溶液0.25 ml , 摇匀, 室温放置5 min , 再加质量分数为4 %的NaOH 2.0 ml , 摇匀, 室温放置15 min, 在500 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 同时以试剂空白做参比。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体积V(ml) 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A=0.552 7V-0.010 8(R2=0.999 9)。
重复性实验:精确吸取1.0 ml 的供试品溶液, 置于试管中, 加入甲醇至2.0 ml , 按照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操作,测定吸光度, 平行做5次实验, 代入回归方程, 计算总黄酮的含量。J,K,L的数据见表7。结果见表8。表7 金花茶总黄酮的实验数据表8 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经大量的文献调研表明,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是比较成熟的方法,此方法稳定性好,准确度高,且简便快捷,易于操作,结果可靠,故选择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金花茶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
3.2 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皂苷的分析测定有多种方法,如沉淀法、溶血指数法、层析法等,沉淀法测定往往易带进杂质或导致皂苷变质;层析法一般可以分离出总皂苷,但对总含量测定不适,误差大,成本高,而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灵敏,属于经典、成熟的方法,我们选择了与金花茶皂苷类成分基本母核结构接近的齐墩果酸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皂苷的含量。
3.3 鞣质测定方法的选择鞣质的经典含量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如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等。以前最常用的有皮粉法、高锰酸钾法、络合定量法。2005年版以前的《中国药典》Ⅰ部[2]鞣质含量测定法一直沿用皮粉法。但是其缺点是耗用样品多,测定时间长,且没有选择性,测定结果偏高,而且皮粉用量很大,而2005年版《中国药典》Ⅰ部鞣质测定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稳定性好,干酪素的吸附作用具有专属性,其方法操作简便,用时短,且重复性和回收率都较理想。
参考文献
[1] 高声传,郭 涛,夏维杰,等.比色法测定酸枣仁提取物中总皂苷的含量[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1):15.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57,附录63.
[3] 王 坤,鲁 静.中药材中鞣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药事,2004,18(6):361.
[4] 欧敏锐,许小平,邓燚杰,等.福建产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提取与含量测定[J].海峡药学,2004,16(2):44.
关键词: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
一、 前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都是现代科学的代表性学科,其高速发展直接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时代之后注定是生物工程的时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引起重视。
二、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其目的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即研究构成生命体的生物大分子―――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功能及代谢。而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化学的延伸学科,主要研究基因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以及调控的科学,借此为基因的检测和制备、基因诊断和治疗、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等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所以教师应努力提高自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提高思想素养来提升教学成果。如果一个老师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永远停滞不动,那么任他有多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经验,其教学将是一潭死水,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兴趣。比如老师在讲授基因工程一章时,如果老师自己实际操作过,那么他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把理论知识讲授得更加具体。涉及表达体系时,阐明载体多样性,并结合各自特点以及自己的经验将它们的优缺点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展示给学生。尤其是给研究生授课时,这些内容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较为全面和具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对他们课题的设计和完成都能够给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指导,真正做到教与学相结合。
当然,如果老师只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而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那么他就会失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影响,而这种思想的教育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人格和专业精神尤为重要。因为医生永远面对的都是痛苦的病人,都是生活中最需要关注的患者,如果医生没有舍己为人的情操,没有对病人的爱心和怜悯之情,那么他将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还必须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有意无意地将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教学中,积极而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中, 教学模式比较程序化, 即教师讲解- 学生操作-预期结果- 实验报告。很明显,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 学生往往上完一个学期的实验课了, 仍不知道这个学期的实验课上了什么内容。事实上, 教师最重要的讲解内容就是实验的要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 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例如, 在讲解质粒DNA 的制备实验中, 碱裂解法提取DNA 质粒要用到三种溶液: 溶液I、II和III。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这三种溶液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可以把同为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组DNA 和质粒DNA 分开? 等等。通过提问, 使学生把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共同讨论, 激起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着主导作用, 教师准备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3 ]。因此, 教师在课前除了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写好实验教学教案, 并且还要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改革传统课程、开设设计性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对于科研工作大有裨益。因此,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 除要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外, 还应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内容, 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更加符合培养新型人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介于基本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研究实验之间, 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的教学实验。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段和实验方法,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的仪器设备, 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数据, 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乃至学术论文。
设计性实验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此外, 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性精神, 是培养学生终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设, 不仅使实验教学内容有了新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讨论型教学
专题讨论教学,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除厌学心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容庞大, 理论复杂而抽象。众多的结构式、反应式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使学生眼花缭乱。多数学生反映打开生化书就感到头疼, 愿意学习生理课不愿学习生化课, 感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好像对临床用处不大。针对这种情况, 联系临床和实际的讨论题或病例能极大地引起大二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不愿学到愿学, 从强迫学到主动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加强思维, 增强综合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往往带有章节的独立性, 尽管授课教师对相关章节做了一些联系, 但学生缺乏将相关内容横向联系的能力, 分析问题时往往带有思维局限性。按系统、跨章节的讨论题或病例可引导学生加强思维, 全面分析, 从相关章节内容的相互联系中找到答案, 自觉地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活跃了思维, 提高了综合知识的能力, 也为将来临床分析病例打下基础。
六、结束语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该进行自我提高,其次应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善,只有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余果宇;冯维杨;李树德.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思考.基础医学教育.2013年3月,第2期,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