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6 16:19: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价值;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43-02

音乐教育对于中等职业学院的学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常识,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开阔眼界,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与情感的发展。文章对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作简要分析。

一、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发展在音乐教学上称为“音心相论”,其主要内容为音乐与个体相呼应,与内在精神相对应,以此唤醒人类个体内心的思想情感,促进人类个体心灵与性格的合理发展,并进行终极关怀。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对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了许多,不再注重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有的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缺乏情感,理想日渐脆弱,心灵变得越来越狭隘。而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人文与科学一旦有一方遭到缺失,就会对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造成一定的阻碍。达尔文曾经指出,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智力发展,而忽略文化意识培养的话,那么这个人的性格一定会发展偏颇,甚至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欣赏音乐是一种陶冶学生情操的表现形式,学生一旦失去了欣赏音乐的能力,不利于良好品格的养成,也会失去生活中许多快乐的因素,还有可能对自身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加入音乐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形成美好的心情与情感提供平台。梁启超曾经说过,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需要艺术的帮忙,而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可以将人类的情感通过音符形象地表达出来,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并可以产生共鸣,增进人类之间的情感表达。音乐在教学中的影响作用是最直接的,它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情感,以最深刻、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情感释放与情感交流。所以,对面对就业压力的中职学生来说,进行音乐教育可以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可以增长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塑造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

二、音乐可以促进校园文化产生与传播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简单的表现形式,称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艺术。根据校园的建设以及课程安排,都可以表现出校园文化。例如,校园布局,花草树木,校园建筑,教室设备以及装扮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对学生而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学生的情感激发与心理变化,以此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静、舒适、清新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静下心来,主动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帮助学生文思泉涌,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事业产生一种敬畏与拼搏的激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不是这些实在的物质,而是这些物质本身反映出的气氛与内涵,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在感受林荫大道的大度、楼宇间的亲切与和谐、聆听校园歌曲中净化心灵。音乐的艺术形式比起语言文字和绘画作品等更具有感染力,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使其得以净化,得到最为震撼的心理感受。学生在高亢、悲壮、舒缓的音乐中陶冶性情、修养品格、以及产生对科学的直觉情感和人文关怀。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并将此文化发扬下去。

三、通过音乐教育提升现代伦理

教育是面向现代化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责任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实践性人才。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毕业生在岗位上的表现,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安排是多样性的。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肩负着建设未来,创造未来的使命。完成这一使命不仅取决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于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所要关注的。学生在学校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处于封闭式的学习状态中,这样的学习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以及社会意识。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安排学生学习期间,应注意艺术的引领。艺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总结社会的发展情况。音乐是一种高效的,强烈的思想交流方式,因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使得学生可以快速了解音乐内涵,感受音乐的魅力。另外,音乐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感受不同的气氛,不同的音乐会引导学生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思想。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以及社会意识,树立正义感,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价值。

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进行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修养与品质。一个人的品质直接影响其社交范围以及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一个人的审美及品质也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所谓的价值评价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合理结合。有的音乐家曾经认为,音乐自身的结构关乎着其能否被看作是一种价值,所以,一部音乐作品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它本身,而是直接反映于人类的听觉反应上。当倾听者在听完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或其他的情感变化时,音乐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教学工作还很欠缺,为了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需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在授课之余需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在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世界名曲,品味这些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让学生感受音乐背后的故事。此外,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感受音乐审美的趣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热情,进而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另外,在音乐的背后往往包含着作曲家的喜怒哀乐,作曲家的生平事迹可以作为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曲子时,可以一边播放一边为学生讲解相关的作曲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作曲家在作曲时的心理,激励学生向作曲家学习,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提高学生素养。

五、培养优秀品质,促进智力发展

音乐是美的享受,是情感表达的捷径。音乐通过自身变换的音符和优美动听的旋律来表达作曲家的心情,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会根据旋律的变换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音乐可以激起学生开心和愉悦的情感,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和压抑的心情。音乐还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表露,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保卫黄河》《地道战》《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歌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点燃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发学习的热情。音乐教育还可以通过说唱、欣赏、排练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智商。在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手、脚、嘴、鼻、喉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身体良性发展,提高学生反应与感知能力。在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四肢的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团结意识,使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增强,进而锻炼学生智力。

六、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各方面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所以,教师在授课之余需要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可以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此外,在接受音乐教育时,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合作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黄鹭璐.对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2]杨健,朱雅芸.将核心价值观培养渗透音乐教育全过程[J].广东教育,2016(02).

第2篇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了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等。所以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而音乐院校派出的大多数选手在音乐素质考核中之所以不尽人意,与他们不太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有直接联系。音乐院校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怎样才能抓好音乐素质教育呢?

一、音乐院校要重视视唱练耳教学。

大家都知道,每一年高考中,音乐学院招生只重视主修课程,视唱练耳所占比例不大,所以从一开始,学生就不太重视视唱练耳的学习。而视唱练耳包括了视唱、听写、乐理、听觉分析四项,是基本乐科,也是一门音乐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视唱练耳,能掌握音乐语言诸要素,提高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

二、音乐院校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教学。

音乐基础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基础和声等课程,是各音乐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大部分进音乐院校的考生,在音乐高考之前,他们的音乐基础理论偏弱,在大学期间,学生普遍重视主专业学习,而忽视了这些非常重要的理论课,导致影响了和声学、复调、乐器法和曲式学等重要课程的学习。事实上如果基本理论掌握得好,不但可以掌握许多极重要的音乐要素系统的知识,了解语言的规律,为创作乐曲或演奏乐曲作准备,也可以掌握民间音乐和古典现实主义音乐中所形成的规律。对想象,音乐基础理论也是最能体现音乐素质的骨干课程之一,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院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知识面最广,文化含量最高的一种形式,它是使学生热爱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有效地吸收音乐文化营养,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普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审美教育,而音乐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审美感,使其具有“音乐的耳朵”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音乐结构等音乐的基本的基本表现要素,尽可能全面地感知音乐的能力。要想更好地感知和欣赏音乐,就需要不断地注意培养自己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对音乐形式的鉴赏能力。

因此,音乐院校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能了解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外歌剧的一般常识,了解常见的音乐体裁,了解各种乐器的音乐,了解中外杰出的音乐家。

四、音乐院校要重视歌曲创作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律动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价值;教学方式

音乐律动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音乐伴奏,让学生能够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动作表演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律动教学不仅能够加强音乐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领悟与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进而保障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其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音乐、习惯音乐。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律动环节,能够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舞动起来。律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突破学生思维瓶颈,独立创造出一种音乐情境。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要求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要尊重新课改要求与理念,在日常音乐教学中,要营造出良好的、和谐的、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

二、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1.通过舞蹈表情,加强学生理解深度

律动形式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与表情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并且肢体语言、表情需要根据音乐旋律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律动教学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金孔雀轻轻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一次《金孔雀轻p跳》优美、流畅的音乐旋律,让学生对《金孔雀轻轻跳》有一个初步理解,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傣家姑娘跳孔雀舞的优美姿态,学生内心无法形成律动姿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金孔雀轻轻跳》的视频舞蹈,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感受律动内容。在学生学会《金孔雀轻轻跳》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仿、学习傣族孔雀舞的律动表演。并保障学生在舞动肢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创造,主观将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

2.通过律动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类教学,要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之一。律动(舞蹈)与音乐息息相关,是音乐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律动教学,能够让音乐与舞蹈结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感悟,保障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同时,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乐趣,进而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兴趣,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教学《水草舞》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闭眼聆听其中的旋律,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草舞》中的律动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想象。在聆听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像水草一样左右摇摆,通过律动与音乐的理解、融合,让学生对《水草舞》产生一个初步印象。待到聆听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凭借自身的理解来表演律动舞蹈,分享自身对《水草舞》的律动理解。

3.巧用律动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律动教学模式已被小学音乐教学领域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巧用律动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在适当的环节安排律动环节,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安排不当可能会使课堂过于混乱。因此,律动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充分,采用灵活的律动教学方法。

(2)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而设计律动环节。律动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设计律动环节时,要以教学目标为设计主体,保障律动环节能够有效融合到音乐教学之中。

(3)根据教学教学内容设计律动环节。律动教学的基础就是音乐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方法,必须要做到针对性,进而保障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巨大的价值,能够实现律动舞蹈与音乐知识的有效结合。通过律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与效率,保证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Music Teachers

WANG Qinglei

(Nanchang Teachers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029)

AbstractBased on the "subject" of twelfth five-year plan Jiangxi province'sEducational Planing Bureau 2010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tandard of Jiangxi Rural Primary Schools' Music Teachers Research", with the object of Jiangxi rural primary schools' music teach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rvey of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to analyse their quality require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Key wordsrural area of Jiangxi province; primary schools' music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1 问题的提出

在对江西省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小学中音乐教师是由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专业培训,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在小学音乐艺术课程教学中,他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音乐艺术教育在农村地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此前提下,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都难以承担音乐艺术教育的重任,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培养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师范专科学校的音乐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刻不容缓。

2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农村小学音乐学习内容应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能引导学生自觉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小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自主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全面体现新课标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由此,我们提出关于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2.1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音乐艺术教育是义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使命。小学音乐艺术教育作为贯彻执行新课标音乐的根本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小学音乐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即使专业知识水平再高,也难以做到关心学生、奉献社会, 而且在教学中还会给小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在新课标下,新世纪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使命,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2 具有坚实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像春天的号角,号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认为,新课标下音乐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几首歌曲。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目前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让学生学会歌曲,而忽略了对音乐文化知识的提高,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追求艺术领域上的知识,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重视,在教学设计中盲目地追求直接的成效――学会唱歌。而这样教学的结果, 虽然学生是学到了现实的知识,而且音乐成绩常常优秀,但是限制了学生的深入学习的发展,不能教给学生终生学习的有效知识。可见,在新课标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发生转变,这也是当前课改最为迫切的任务。

2.3 具有对音乐艺术教育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与实施,使得在新课标下音乐艺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的方法是丰富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特见解,紧紧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提出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认知灵活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彻底改变凌驾于学生之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新性学习。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音乐兴趣,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同时对老师教学进行挑战,实践证明,经过这样教学,能使大部分学生提高上音乐课的兴趣,从兴趣中轻松地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真正把学习看成是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情, 从而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4 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音乐艺术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小学生知识拓展与创新。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加入信息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于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用课件、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作为教学工具, 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们在音乐专业知识教学方面具有极其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使用现代化手段来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3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应对策略

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培养的策略要培养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认为应用认知灵活理论,让音乐教师通过加强自身的音乐艺术知识学习来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把音乐知识创造性地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有“鱼”有“渔”。从而让这些知识能陪伴学生的终身学习中。

3.1 立足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适用型人才

农村小学存在的客观条件很难留住专业的音乐人才,这个问题我们不予回避。但是我们认为,音乐是大众的,人人都可以热爱音乐。在教学中我们更希望现有的音乐教师自己能爱音乐,能了解音乐的相关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将对音乐的热诚带给学生,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来自音乐的魅力。而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把音乐带给学生,更要带给群众。在学校是称职的教师,在艺术的舞台上是合格的演员,在业余文艺活动中是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

3.2 加强学习音乐艺术教育专业知识

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基础普遍较差,从而直接影响了这些教师的教学质量,也直接导致教师教授音乐的自信心。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在职的音乐培训。通过培训来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乐理基础和视唱练耳等基础理论的教学,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在职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这些教师一些应用型专业技能课,如钢琴即兴伴奏、少儿舞蹈创编等,丰富他们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的专业基本能力。此外, 还应利用在职培训补充与音乐教育专业相关联文学、专业修养等方面的课程。如儿童文学概论、艺术鉴赏等课程, 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文学水平和艺术修养, 从而促进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其自身的音乐艺术素质更为重要。

3.3 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开启学生的潜在音乐智慧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观念和指导学生进行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方法。它用于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观念、论据原理和阐明规律,但学生从理论到实际应用还存在较大差距。教师仅仅自己会吹、拉、弹、唱、跳等还不行, 还必须学会如何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采取适应农村小学实际的音乐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创造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对音乐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让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我们致力于让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 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有关音乐经验以及进行经验重组,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在新课标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在农村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 才能真正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书锁,安健君.偏远落后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J].集宁师专学报,2004(1).

[2]郭正航.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3]张向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l).

[4]李惠敏.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10).

第5篇

一、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智育化倾向

素质教育要求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历史上学校音乐教育曾经走过全盘政治化的弯路,而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则是存在着智育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教学内容知识化

⑴音乐元素的学习过于强调认知

⑵歌唱教学不以审美体验为主旨

⑶欣赏音乐多以非审美体验为主

2.音乐教学手段知识化

⑴认知前于体验

⑵体验不以审美为主线

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美育教学的审美性原则和感性体验特征:一是忽略了音乐教学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则,二是忽视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途径是感受和体验音乐。这实际上是沿袭了智育教学的一般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二、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倾向的后果及原因

音乐教育有德育功能、智育内容和美育功能,但核心是美育功能。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后果是,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未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未能普遍激发艺术教育应对学生引起的巨大兴趣,因而多数学生未能主动地将音乐审美化为造就他们人生的文明素养。

九十年代,中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尽管学校音乐教育大大加强了,但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仍无根本性提高,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比以前更不会唱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们不能完整地唱几首学校音乐课本上的歌,不能视谱歌唱,不会音乐的读与写,不能用音乐表达、合作与交流,甚至于报考音乐学院的孩子除了能唱规定要唱的一首民歌外,居然不能正确地唱出第二首民歌,更别提唱得怎样。这种情况正是音乐教育智育化的结果。

造成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条:

1.学校音乐教育沿袭专业音乐教育方式

音乐本是一门人文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都应接受的素质教育。它的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人的审美体验,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明素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主要靠引进德国、法国、苏联等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以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体教学内容。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学校音乐课往往忽略了音乐是人文艺术的特点,而将一门以直接感觉体验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简化成了一门以音乐知识主导的“理性认知”课。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是音符、节奏、音乐术语和音乐形式的认知。

2.当前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习惯使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是高等音乐院校以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多数是以理论形式存在的,他们在大学里主要是通过书本来掌握音乐知识。从教以后,采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教学是自然的。他们没学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听、唱、视、动等感觉体验来教授音乐,而是让孩子们正襟危坐地以听教师描述、讲解音乐作为接受音乐的主要途径。这就使本来生动有趣的艺术性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3.热衷于学习音乐技能的功利目的

社会往往将学生掌握的音乐技能在比赛中得奖作为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家长也将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学了多少知识技能,对孩子的升学是否有益处。有不少教师,不管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仅仅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追求(例如教师的教学展示评定,各种校、区、市级的比赛获奖情况等等),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语言去表达音乐,按照老师的感受去理解音乐……这种做法违背了孩子的自然天性,不可能引起孩子们的审美兴趣,也无益于孩子们德、智、美的全面发展。

4.学校音乐教育管理效仿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

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还缺乏符合美育教学的管理制度,普遍实行的是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即:学生考试、教师考核、学校考评。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无疑强化了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三、音乐教育应该回归音乐教育的

本质――美的活动

1.以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主要是从事人的“心灵教化”,但是这种教育能起到的教化作用是有自己独特途径的,是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和审美实践潜移默化达到的,音乐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服务。学生在体验、认识不断深化的音乐实践中逐渐了解音乐的价值,提高音乐审美水平。人最自然的音乐实践和最原始的音乐审美都来自于歌唱。所以国际音乐家柯达伊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一切通过歌唱”。但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弱化了歌唱的教学内容。近20年来,上千万琴童的出现成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种别样的景观,这似乎是值得炫耀的成果。但是这些孩子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缺少了审美,对多数孩子来说,弹琴拉琴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因而他们只是把奏乐学习当成手艺,而没有掌握音乐语言的基础语言。我们对北京市银河、翠林、星河湾等小学,十八中初一学过乐器的孩子进行过音乐能力的测试:能完整唱完一首歌、正确视谱(无论五线谱或简谱)歌唱的竟不到5%!大多数孩子不能从奏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谈不上审美水平的提高。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柳内在1886年发表的《音乐作为人文教育的教化手段》中所提出的:“奏乐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奏乐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奏以及奏些什么。唯有摆脱单纯的、机械的功利观点,追求达到普遍的音乐教化,才可能充分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

2.通过能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对音乐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动地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活动。能动参与是能力与动力相适应的积极参与,也是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前提。歌唱是学生最容易能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能动参与的歌唱实践为首要教学内容。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和情趣

音乐能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已是定论。问题是用什么音乐,通过何种途径才能真正培养起健康的审美习惯。音乐的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感觉教育,培养良好音乐审美习惯和情趣的最佳途径就是用美的音乐,通过音乐实践进行感觉体验,使学生从感性的初级审美逐渐深入提高到理性的高级审美。民歌是本民族人民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传承下来具有自然美的音乐。唱民歌最容易激发处于自然状态的学生的审美感受,所以中小学的音乐实践应该从唱民歌开始。

4.通过音乐审美愉悦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歌德在他的名著《诗与真》“教育领域”部分中,具体地描述了他的教育理想和想象,其中把音乐当作一切的先导和核心:“不论孩子们以什么开始、人们看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总是在歌唱,看来那些歌曲到处一样地,对每一件事都特别适应。好几个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相互地伴奏;傍晚还有舞蹈,通过合唱使他们的舞步得以活跃、并规范化……在我们这里,歌唱是教化的第一步,一切其他的都接着歌唱展开,并以歌唱为中介。在我们这里,最单纯的享受和最单纯的教学,都是通过歌唱得以活跃,并打下烙印的。即使我们从信仰和伦理的表白中所传承的,也通过歌唱被分享。我们让孩子们练习的方式是:唱出音来,学着用符号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并且根据这些符号的提示,立即在他们的嗓子里重新寻找到它们,此外更配上词。他们就这样同时练习手、耳、眼,比人们想象更快地掌握衡量的艺术和算数的艺术。所以,我们在一切可能想到的事物中,选择音乐作为我们教育的元素,因为从音乐出发,开拓得均衡的各条道路,会向各个方面扩展。”这一大段话具体、形象地道出了歌德的让孩子们在音乐教育的审美愉悦中健康成长的教育理想。2009年,我系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办了第一所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爱乐音乐实验小学。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我们都努力尝试让孩子们在审美愉悦中学习音乐。

5.让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内心化

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内心化,克服学习音乐的纯功利目的,使音乐成为人生美好的内在修养,是人文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通过体验、实践、感受、审美音乐,让好的音乐引起孩子的内心冲动、内心喜爱、内心追求(审美是内心活动和外部的结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实现的深层目标。

四、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探索途径

在我们的探索实践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步骤循序渐进。

1.让学生了解音乐美――从音乐母语走进音乐

初学者以本地区本民族童谣、儿歌作为音乐入门的主要素材,然后逐步扩大到外国民歌,从五声音阶扩展到七声音阶,从民族调式扩展到中古调式、大小调。

2.让学生理解音乐美――通过音乐母语,掌握、学会音乐的语言

3.让学生体验音乐美――一切通过有修养的集体歌唱,用声音、肢体等全身心地歌唱

4.让学生实现音乐美――集体做美好的音乐

五、关于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建议

1.突出歌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也出现过脱离音乐实践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重新回到歌唱”的方针。针对当前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回到歌唱去!”

2.组织编写突出音乐实践的学校音乐教材

3.增加中小学生音乐实践量,试办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音乐小学

4.改革音乐教学管理方式,不以音乐知识的考试为衡量学生音乐成绩的标准

5.改变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实施人文音乐教育的能力

第6篇

一、音乐课程的价值

(一)传承文化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最具有文化品位的精神文化,之所以能不断继承、发展、创新,是因为音乐自从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主动创造了音乐文化的种种传承机制。在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出现之前,人类自发的、自娱自乐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一部分人占有与享受另一部分人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成果而导致的音乐职业人的出现,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等,应该说是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与途径。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有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音乐文化的多种传承途径,但是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课程应该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绝对主要途径。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其教育的内容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学校音乐课程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任何其他传承途径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当代社会,包括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的实施者所必备的音乐素养,无一例外地都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结果。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这样,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这样。音乐课程的内容囊括了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种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恐怕也只有通过学校音乐课程与音乐教育才可能实现,因为正是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储存着世界上无限的音乐文化宝藏。可不是吗?如果学习西方音乐的人都必须远走他乡,那么各民族的音乐又如何交流沟通、如何相互学习借鉴、如何传承?

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继承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可以说,音乐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的承前启后的过程。音乐文化的承前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文化的启后更是离不开音乐教育。因为,一方面,音乐文化的启后者需要学校音乐教育来培养,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创造的场所。也就是说,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而且也肩负着创新音乐文化的责任。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是巨大的、是任何其他方面都无法比拟的,而且这种传承远远超出了音乐文化本身。

(二)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不例外,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必须通过个体才能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课程的价值首先着眼于个体、体现个体,发展个体价值的实现,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

音乐课程在发展个体方面所体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价值有两个:一个是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生活方式;一个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性。

(三)完善教育

音乐课程在完善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在两个层面上得以充分体现。首先,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它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上面所述的音乐教育在发展个体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同样也体现在音乐课程在丰富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作为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之一,音乐课程对于改善整学校各科课程的环境,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四)和谐社会

音乐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还因为它作为一种唯一的世界通用语言,具有超日常语言对话传达功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能表达明确语义的日常语言在通用,而人类又需要将自身的生存感受与经验鲜活地表达和传递,这种表达与传递可以通过音乐这种非语义性的语言得以实现。音乐没有明确的语义,但它却能非常深刻、精确地表达自身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说,音乐语言不是模糊的,相反比日常语言更精确,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的一种最精确的表达方式。有人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我们还应该说,语言无能为力之处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音乐超越了语言界限,突破了各民族语言之间的隔绝。杜卫曾说:“我们即使不懂意大利文,照样可以体会普契尼歌剧的深远意蕴;我们即使不懂德语,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艺术对话是人类彼此交流的普遍和有效的手段。”

二、音乐课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的更新

在教育实习期间,我惊喜的发现现在中学生使用的音乐教材有着许多新的特点:①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构建“单元主题十学习领域”,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②关注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激励他们思考、探索与创造;③坚持音乐情感体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营造开放的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④注重学科整合,鼓励学生想象和参与表现,提升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⑤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了便于教师操作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

(二)教学环境的改变

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上音乐课的地点虽然称为“音乐教室”,但这个“教室”其实和上其他课的教室没多大的区别。同样是有课桌椅,同样是坐得整整齐齐,同样是……而现在的学生上音乐课除了在“音乐教室”里上,大部分课时是在“多媒体教室”里开展的。

(三)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

第7篇

在美国,让音乐首次进入学校课程的是被称为美国学校音乐教育之父的卢尔•梅森。1838年初,为了实现在波士顿公立学校引进音乐课程的计划,梅森开始了义务教学,他的教学成效最终感动了波士顿学校,后者于当年8月聘请梅森为美国第一位公立学校音乐教师。梅森成功地把音乐引入学校课程,除了他的实践探索之外,他还必须提出充足的理论依据,表明音乐教育的价值及其重要性。下面是梅森在1838年为波士顿教育委员会起草的“学校音乐教育目标”中对音乐课程价值的几点表述:

第一,智力方面,音乐在“七艺”中占有一席之地,学习音乐的基本原理,能培养记忆力、辨别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第二,精神方面,幸福感、满足感、愉悦、宁静,这些都是音乐的自然效果;第三,身体方面,毫无疑问,歌唱练习有利于身体健康。

很显然,音乐要想进入学校课程体系,奢谈音乐自身如何重要毫无意义,迎合当初学校教育所制订的教育目标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梅森所归纳的音乐课程价值的三个方面,全部都集中于音乐的育人价值,只字未提音乐的本体价值。概言之,他对音乐课程价值的理解是侧重于“德”“智”“体”三个方面的,而独独放弃了“美”这一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我想这是梅森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因为音乐能否走进学校课程,拍板的人并非音乐人士,音乐人投非音乐人士所好,或许是当初的唯一选择。

但美国公立学校音乐教育的真正开始,则是在梅森将音乐引入波士顿学校30年之后的南北战争结束时期。这30年中,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依然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美国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美国各地的教育行政事务,是由当地教育委员会自行执行的。因此,音乐要想进入学校课程体系,首要攻关对象就是教育委员会,要让他们信服音乐是多么的重要,它如何影响着下一代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此外,还必须说服当地选民,以保证实施音乐教育所必需的财政开支。直到南北战争之前,多数教育委员会的官员们仍然死抱着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是天才儿童的事,他们的音乐教学可以由歌咏学校或私人教师来承担,为每个儿童提供音乐教育,不属于纳税者的责任范围。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1871年美国音乐教育家卢瑟•惠廷•梅森就音乐应该进入普通学校,提出了以下九条理由:1.音乐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2.音乐有助于老师维持学校纪律;3.音乐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本性;4.音乐是一种有价值的智力训练方式;5.音乐为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先进文化基础;6.音乐对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音乐作为一种健康的方式具有最高的价值;8.音乐为参与教堂活动做准备;9.音乐能培养孩子的道德本性。

此梅森提出的上述九条理由,较前一位梅森提出的三条理由,显然更为具体实在,更加一目了然。它所包含的内容几乎囊括了音乐教育功力可能触及的范围。如果第一个梅森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表述仅仅局限于个体的非音乐审美价值层面,那么,第二个梅森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则从个体的非审美价值延伸到了审美价值,还从个体的价值扩展到了教育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就个体价值而言,音乐教育既能培养孩子的审美天性,又能促进智力、道德、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在顺序排列上,审美是靠前的。就学校教育价值来看,音乐教育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助于学校纪律的维护;就社会价值而言,音乐教育能奠定社会文化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能有益于之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梅森把音乐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即有助于其他课程和学校纪律)置于最醒目位置,同时也着重推出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这体现出了他的良苦用心。因为,一方面,那个时候,音乐必须依附于学校其他方面而存在;另一方面,音乐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人们认识和理解。应该说,第二个梅森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表述明显超越了第一个梅森,但这并不意味着卢瑟•惠廷•梅森就一定比卢尔•梅森更加高明。事实上,卢尔•梅森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要远远超出后者。这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自此以后,在美国音乐教育发展历史中,还有几次关于音乐课程价值的表述也值得关注,通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粗略地描画出美国人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轨迹。

1900年,赫尔巴特•格里格斯在给全美教育协会音乐委员会的报告中,归纳了音乐教育的如下四个方面价值与目标:1.智力上,通过开展创造、辨别等活动,提高理解能力;2.身体上,通过呼吸、身体姿势等训练,促进身体健康;3.纪律上,通过在同样的时间以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保持和谐协调;4.道德上,通过美好音乐的创造,培养爱心。格里格斯的理解框架自然没有突破他的前辈,但是,他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把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具体化了,价值体现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与音乐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更容易让人理解和信服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1930年,美国《教育报告》所做的关于“音乐教育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人们认为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的价值,是社会价值。这是大众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与音乐教育者自身的理解有出入不足为怪。具体为(括号里显示的是人数):社会(56),歌唱(51),纪律(44),职业(38),审美(36),休闲(31),身体(25),情感(24),道德(18),器乐(9),创造(5),兴趣(4)。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上述理解,明显受到了当时风行美国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此外,“兴趣”这一当代音乐教育最为关注的问题,也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46年全美音乐教育协会就小学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归纳为如下5个方面:1.帮助孩子保护他的正确的歌唱声音,通过自由的身体运动发展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对器乐的兴趣,发展对优秀音乐的热爱和欣赏;2.增强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3.引导孩子通过音乐表达自我;4.发展音乐技能和理解力;5.发现音乐天才并给与发展的机会。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此时,音乐教育者需要关注和宣传的,是音乐教育自身。当音乐在学校课程中已经立足之后,如果仍然一味地表达音乐教育的非音乐价值,将音乐定位为“为学校其他课程服务”的课程,而没有自身的目标追求和价值体现,那么,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一席之地是有可能随时坍塌的,只要遇到风吹草动,教育环境稍有变故,问题就可能随时出现,事实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自1838年梅森第一个将音乐引入学校课程,到1946年全美音乐教育协会确定小学音乐课程价值和目标,整整经过了100年,人们审视音乐教育价值的视角才由外部转向内部。应该说,这依然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100年前梅森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辅德益智健体定位,就不可能有100年后的全美音乐教育协会对音乐教育价值的审美定位。

当然,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审美定位,并不就是最终的结局。从1946年到今天的这60年里,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视野又有了新的拓展,既不一味强调审美价值而刻意回避非审美价值,也不是保持审美价值和非审美价值的不偏不倚。相反,在特定的时候,人们甚至会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重新强调非审美价值。比如,当美国2001年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前所未有地强调阅读和数学课程重要性,其他课程纷纷给它们让路的时候,我们的美国同行们,又开始大肆宣传音乐课程对阅读和数学等课程的促进作用了。

第8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课堂管理优化路径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价值与作用

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美育有着极高的价值,切实加强音乐教育成果,就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1]。从高校音乐教育视角分析,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引领教师进行高效教学,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深化音乐教育成果。高校应该从以人为本、制度性、规范性三个维度出发,构建行之有效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以人为本是指尊重学生的核心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工作;制度性是指以合理的制度为参考依据,为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支撑;规范性是指面对一切违法乱纪的言行,都要秉公处理,保证客观性、公平性,以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音乐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人才培养的战略途径。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点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而进行。教学质量的提升与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是脱离不开的,如果没有高效的音乐教育管理作为支撑,那么高校就无法实现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需要,也是学科教育从综合性、细致化以及学科自身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2]。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音乐教育管理方面,基本依靠“二级”管理方式,即“院+系”,同时也慢慢形成了“主模式+多辅助模式”的新型教育管理体系,有效增加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制度性。因此,摸索、尝试构建新的音乐教育管理路径,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乃至我国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音乐教育管理机构不完善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最为突出的现实性问题就是领导不够重视,以及教育理念的偏差。大多数领导对音乐教育工作的价值与作用缺乏清醒的认知,关于美育也是模棱两可。同时,教育管理机构的态度、理念、形式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3]。艺术教研室作为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职能部门,也是决定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大多数高校并未设置艺术教研室,残缺的教育管理机构对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开展影响十分巨大。如今,国家正极力促进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完善,但各高校贯彻与落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唯有设置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才能为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

2.教材内容缺乏规范性与时代性

高校音乐教材缺乏规范性,教学大纲也不独立、健全,选择教材时又存在随意性。在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视角下,音乐教材需要以教学计划、教育特色为依据,精心挑选。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学者、专家以及一线教师或优秀高校牵头,共同编写音乐教材与教学大纲,力求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提供统一性指导。同时,音乐教材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统一,以学生音乐认知能力为立足点,侧重题材与体裁的多元化,保证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巧妙交叉、承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有着民族之分、信仰之别、文化之差,编制涵盖多民族音乐内容的教材,更利于学生讨论、分析、学习。音乐教材内容还应与民间音乐相融合,例如傣族音乐、陕北民歌等。教育部门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和音乐教育专家共同编写音乐教材,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促进地方音乐的弘扬、传承以及发展[4]。因此,唯有制订健全、有效的教学方案,编制旗帜鲜明、内容多元化的音乐教材,才能保证音乐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教学形式固定、单一

音乐实践活动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学校实践活动有着各自的特色。目前,高校音乐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艺术团、军乐团、舞蹈大赛以及歌唱比赛等,这样可以营造一种温馨、轻松,却又不失文化艺术气息的音乐教育环境。但实际上,与音乐基础知识有关的普及性活动十分少,音乐专题讲座或者是音乐会等艺术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冷漠对待,这就为深层次的音乐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高校音乐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开设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扩展普及范围,提升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1.构建完善、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高校音乐教育有效落实、有序开展的根基。为了促进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需要制订相关保障措施,成立专门的音乐教育部门、教研室或音乐艺术教育中心,同时指派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力求人员、责任落实到位。即使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挂靠于艺术系或团委等部门,也要设置音乐教研室,并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明确具体责任与岗位要求,以保证音乐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5]。挂靠于音乐院系下,虽然师资力量雄厚,设备设施齐全,为音乐教育管理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其配备的任课教师基本为专业教师,教学专业性强,学生的学习压力十分大,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此外,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艺术中心或部门具体承办与管理艺术活动,并配备专职教师,提供专用场地及设备,如艺术团体活动排练、演出以及管理等。这样不仅能够为学校艺术团体增光添彩,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促进其音乐素质的养成。

2.开设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课程

高校学生大都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更期待了解、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或者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但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以自己的专长或者课题作为授课内容,脱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轨道。因此,音乐课程设置需要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制专属自己的教学大纲,以此为前提,开设音乐基础课、传统民间音乐鉴赏课等。为防止由于硬性要求导致学生排斥音乐课,教师编排课程内容时需参考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古典与传统民间音乐的同时,对学生偏爱的现代音乐也要给予支持[6]。

3.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中小学时期音乐教育取得的成果并不客观,且学生了解、积累的音乐知识也很少,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开设,为学生了解音乐知识、文化提供了平台,也深深刺激着学生的音乐细胞,使其迷恋上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感知能力等。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对流行音乐十分感兴趣,而对传统戏曲、民族音乐等却较为冷淡。基于表面角度分析,此问题与音乐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但是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相融合,必然会产生“化学反应”。例如,教师在讲授我国民族音乐基础知识时,可选择《台》进行导入,然后与民族音乐知识一起讲解。传统教育理念下,受“填鸭式”“灌输式”的影响,尽管教师所讲的音乐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学生的积极性极低。此外,高校音乐教学要选择“课堂+实践”的形式,“课堂”是第一课堂,是核心,“实践”是第二课堂,是辅助。课堂教学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理论课包含音乐基础知识、基础乐理以及作品鉴赏等。实践课包含合唱、舞蹈以及乐器演奏,等等[7]。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借助第二课堂加以练习,以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是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最有效的途径。

4.组织实践活动

大学生有理想、有朝气、有活力、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有着叛逆心理。对此,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需要侧重实践,通过“理论+实践”,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一,注重构建校园音乐文化,比如通过大合唱、音乐汇演等集体性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参与构建校园音乐文化创造机会,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第二,侧重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借助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组建文艺演出团队、追寻音乐故里等有关活动,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音乐种子,让它慢慢发芽,茁壮成长。第三,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与体验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校园广播播放经典音乐、组织毕业汇演或者邀请名家名人表演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慢慢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实现全面性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音乐教育 文化功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音乐文化被看成是各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其目的就在于努力保持本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摄取其它民族音乐文化的长处,让我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以鲜明的个性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氛围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的西北部,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居多,并有回、瑶、侗、白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孕育了当地原始、纯朴的民族文化风情,可以说湘西自治州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在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其音乐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或是情感渲泄的方式,而是与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意识息息相关的,隐含着深刻的内在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产物,是当地人们自身生命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然而,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音乐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珍贵的音乐文化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状态。湘西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面临着被冲击、渗透、同化的危险。面对这一现实,笔者认为,要尽快、有效的保护、传承这些富有特色的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其根本的出路在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成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民间传承的重要补充,通过实施其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弘扬、创造、发展拓宽思路。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活动等)承担了传承与发展音乐文化的主要任务。但是,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伴随着世界音乐教育的正规化而出现,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得以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实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当前乃至今后民族音乐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积淀

现行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以西方音乐语言或音乐形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等构成了以“西方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由于西方音乐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文化深沉背景上的不同,在这种音乐教育体系中,必然会使少数民族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被掩盖,不仅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也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丧失,最终带来的是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所生成的文化积淀仅是针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灾难性后果。

多元的文化使得各民族相互学习交融,也使人们更加强调各自文化的民族化特征。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应将民族音乐纳入其中,给予其主体的地位,确立以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淀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学科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对民族音乐保存、发展的目的。

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传递

由于少数民族音乐和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融为一体的结构特征和传承方式的口头特征,使我们无法从有很多文字记载的史料中去认识、熟悉它。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文化传递都是靠其独特环境和历史传统相适应的方式进行的。在湘西自治州,各民族中口传音乐的传递方式是非常普遍的,这种口传音乐通常是一种非正规的、即兴的文化信息表达,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而是自然生成的,通过在与长辈、同伴、环境等诸多交流形式中进行的,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民族音乐传递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也与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环境是相吻合的,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音乐固有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随之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给少数民族音乐在民间的自然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各少数民族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更多的与学校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平台,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成为一种理性化、系统化的习得行为。

当然,实施学校音乐教育并不是以牺牲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为代价,恰恰相反,少数民族学校音乐教育应尽可能维护民族音乐的“正宗性”,将其文化中的精髓完整的传递下去,只不过传递方式可多样化,既可以是专业性的教学与研究,也可以深入到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语境中,进行非专业性的文化实践活动等等。

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相互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不同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各民族文化内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一次空前的全球化的文化整合正在悄然进行。正是在这种文化态势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却陷入了“自我中心论”的狭隘的价值观当中,“自我中心论”是一种以自我价值为最高价值,忽视、否定和排斥相关联事物价值,它与全球化的整体性、依存性相悖。这种缺乏世界眼光、排斥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闭关自守、自我满足的文化价值观,必然会导致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停滞落后。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危机,唯有通过开放的、系统的当代音乐教育来完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既得天独厚的拥有当地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同时又能从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度俯瞰这些资源。因此它能根据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方面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不能简单采取“利用”和“发掘”的方式,而要把民族音乐已具有的独特个性和完整音乐素质的那部分音乐精华筛选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平等的音乐艺术来看待,才能使它们得到广泛的认同,比如:湘西苗族音乐的特点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一个“b3”音,“画龙点睛”的一个音恰恰展现了与其它民族音乐的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民族的音乐特色,然后在结合听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取音乐内在的节律和韵味,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准”或是“莫名其妙”的音响,达到一种心灵相通的境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异域音乐文化的交流、吸收。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西方音乐理论体系,无论从完整性、规范性上来看,都是值得我国音乐教育借鉴、学习的。所以,对少数民族音乐不断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实现本土音乐与异域音乐的多元共存,将是今后民族地区音乐教育长期奋斗的目标。

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创新

在当今社会,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存发展确实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笔者始终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在我们学校音乐教育中还只是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强调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的能力。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看到其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为保守的“博物馆”式文化予以保存,这样其艺术价值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也会让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护确实责任重大,但创新才是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比如:吉首大学舞蹈专业的教学正是不断的从当地少数民族中的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服饰特色中提取舞蹈元素,大胆地对民间音乐文化加以创新,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如《猴儿鼓》、《扯、扯、扯》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民间音乐文化对于前人是一种创造、一份承载,而对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则是一种资源、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是简单“保留”、“维持”,而是一种不断赋予民族音乐文化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过程,也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总之,唯有利用民族音乐教育推动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才能使之艺术长河生生不息,永远流淌。

如上所述,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承担起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重任,这既是它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也是它立足和发展的需要。正如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所说:“通过生活本身,传统将缓慢地但不可避免地从人民生活中被抹去,企图阻止这一点,就等于阻拦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是徒劳无功的。现在,接受传统、保持传统并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积极的部分,这是受过教育阶层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