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9: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绿色金融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又称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将其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笔者从商业银行角度将绿色金融定义为在投融资决策以及金融经营活动中,将环境因素带来的收益、成本、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部性综合考量,以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生态。
绿色金融的本质在于将资本、资源合理配置给绿色产业,以达到改变经济结构,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情十分吻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深水区,稳增长、调结构、去产能、调杠杆已经成为大趋势。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绿色金融的两大功能: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产业为本,金融为器。只有实现产融结合,才能实现绿色经济。而实现绿色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业务基础良好。长期以来,国有银行服务于包括钢铁、煤炭、纺机、电力、农林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信贷余额大大超过其他银行。无论是在银企关系还是基础业务合作方面都比较成熟。而现在这些企业都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目标企业客户。比如钢铁行业的工艺流程改造项目、电力企业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等,这些都为国有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奠定了坚实基础,客户资源相对于其他银行更为有利。从表1四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农工建四大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产品创新能力较强。近年来,国有银行在科技人才引进、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从总行层面建立产品创新中心,引进高端人才,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新兴业务,如何评估绿色金融项目,如何平衡成本收益分析,这些都需要成立专业部门,引进专业人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国有银行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实力。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绿色金融意识尚未统一。虽然各大国有银行在总行层面都做了大力部署,一些国有行还专门成立了相关部门或工作小组负责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广普及。但是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众多,存在信息传导滞后现象。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斜程度不同的原因,各大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例如发达的东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推广较快,甚至作为试点进行重点培育。而一些重工业省份,经济转型重点区域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经济发展方式单一、转型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绿色金融推进速度缓慢。
2.缺乏有效统一的风险收益分析模型。作为新型经济模式,绝大部分绿色金融服务企业未来收益都比传统行业更具不确定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给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一定制约。一些地区为了不愿承担风险,不愿意扶持绿色行业。由于目前整个行业没有统一的风险收益分析方法,绿色产业缺乏行业细分研究,银行主管部门对这类企业的金融服务项目非常谨慎,这些都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支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已经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2012年2月24日,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并在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今年8月31日,《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里要求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并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指标评价结果、银行绿色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纳入相关指标体系,形成支持绿色信贷等绿色业务的激励机制和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这一系列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不但说明了国家对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支持鼓励,同时也是相关部门探索绿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政策制度完善。
2.绿色金融行业需求旺盛。我国绿色产业每年至少投入2万亿元以上,近5年内大气污染投资1.7万亿元左右。但是国家财政支出仅能占到10%~15%。其余绝大部分都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作为国有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必须尽快获得这一市场份额。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要积极布局,助力当地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3.实现银行自身转型发展。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可以实现银行实现差异化经营。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银行在该领域居于领导地位。通过及早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不但能够拓展银行新的利润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银行自身在信贷业务转型、组织结构优化、风险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优化。在助力当地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实现银行自身的转型发展。
(四)威{(Threats)分析
1.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虽然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开始逐步涉及绿色金融行业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在具体的绿色金融准入门槛、操作流程、监督管理、政策配套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尤其是与美国、欧盟等一些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商业银行往往由于相关政策的缺失或不确定性,不愿意承受政策风险,选择观望态度。这都制约了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
2.商业银行与绿色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以绿色信贷为例,根据传统信贷流程,相关部门需要做好贷前调查工作。但是就目前的调查方法来看,银行很难获取到绿色企业真实的“环保信息”。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企业征信报告中,对于很多企业不能提供相关的“绿色信息”,这些都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巨大风险。例如一些企业存在短期收益低、成本高等问题,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并且科学的评判输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挑战。
3.项目评估缺乏统一流程和标准。在对于绿色产业进行项目评估时,整个金融行业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流程。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这些“绿色企业”没有详细的指标约束和分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些新兴行业的特殊性。由于这些企业大部分存在着较高成本投入、较大风险、较大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商业银行很难真实的对项目进行评估。加之,目前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专项人才缺乏,更加使得评估技术难以达到有效识别、科学评估的程度。
三、相关可行性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
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制定出一套统一有效的评估标准。建立全流程业务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业务风险。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的合规文件清单。
(二)建立可行的目标责任制
针对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绿色金融指标。杜绝出现为了短期利益,将资金、资源流入“三高”企业。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提高各地方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三)确认全国性绿色企业名录
通过专门机构管理绿色企业基础信息申报、审核、管理、监督。及时更新企业名单和重大事件变更事宜。建立相关系统可供金融行业查询、检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与金融机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制定绿色信贷行业、企业的准入门槛,及时更新信息。
[关键词]绿色金融、发展、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8-01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资源面临枯竭,环境发生变化,如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这些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出现,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提供了平衡点,为我国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可以实现最大化。
1 绿色金融发展的含义
从本质上来说,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有一定的区别:其一,两种金融模式的侧重点不同,传统金融将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作为重点,经济效益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点,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问题不够重视,而绿色金融的侧重点则是生态环境的效益,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作为整个体系中的重点,绿色金融开展的金融业务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来考虑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二,政策和财政支持是绿色金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要在技术和政策的共同支持下进行,同时生态保护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因此只有在政策和财政的共同支持下,商业银行才能够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金融发展的意义
绿色金融的发展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微观上,生产商和开发商在绿色金融引导下,根据自身优势进行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大多数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不过合理的项目规划也可以在短期内收到经济效益。在宏观上,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使出口商品带有绿色附加值,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绿色金融的发展也是传统金融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不仅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也提升金融行业自身的竞争力,提高整体效率。
在绿色金融促进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效益的增加。绿色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就业,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而且绿色金融的发展使得曾经融资相对困难的环境友好项目得到改善,改变了过去整个行业的观念,有利于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绿色金融以环境保护为侧重c,因此在绿色金融的运行过程中,考虑到环境影响,改变了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促进生态效益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于环境治理,国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现阶段,很多环保项目有很多资金缺口,这种环保项目的资金缺口就可以由绿色金融进行弥补。同时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的规划利用,减少资源浪费,这些需要绿色金融进行保障。对于能源问题,不仅仅在于现有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也在于环保产业的新能源和新技术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绿色金融进行资金支持,来保证能源问题的解决,在促进生态效益的同时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加。
总而言之,有效的信贷调控手段应该被绿色金融实现合理利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金融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不是很完善,绿色经济体系尚未健全,没有足够的法律对强制性绿色信贷进行法律支撑,难以规避道德风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迫切需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因此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保障,提高财政与政策支持。适当地调整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法律保障可以跟上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和支撑。在绿色信贷方面,要加强信贷监管力度,加强环境的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同时也要提高相关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绿色金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推进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的建设。对于环评标准,应该制定适用于我国现状的相关标准,同时对于绿色信贷指南,也要根据目前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制定,使得绿色金融的相关标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现状。在进行金融机构信用评级考核时,要充分考虑该金融机构在环保产业方面的绩效,对上市公司制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环评指标的考核,将绿色金融体系进行标准完善。
再次,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要做到及时共享。对于绿色金融体系的相关部门,如环保部门、金融机构、国土部门和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做到信息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方式,细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指南,积极为绿色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改革资源型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是推动绿色金融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处于持续低迷的状况,并且资本市场总体估值处于低位,现有的国际市场情况有利于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改革。有利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总之,现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发展问题分析,做好相关的制度标准制定,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当加大力度,由政府主导,与各类的高校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塑造模式探索,为相关行业的发展给予支持;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将绿色金融课程纳入到实际的教学体系中。纵观世界上的各个发达国家地区,他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类似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正确认识绿色金融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增强整个社会对于绿色经济的认同,增强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共同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保证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金融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从国际范围来看,制造业继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升级产业结构提供了机遇。国内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也迫使我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产业的换代升级成为必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防治污染,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国际上,金融助推产业调整升级的成功例子有许多,韩国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韩国确立了钢铁、汽车等十大战略产业,政府通过直接控制金融业进行筹资。80年代以后,韩国确立了“科技立国”的战略,重点发展电子和电器工业,政府通过利率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银行和民间资本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进入21世纪,卢武铉总统提出“第二次科技立国”,包括利用银行业在内的多渠道资金,组织成立了科技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为实现自主创新构建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平台。纵观韩国产业升级换代的整个历程,在这么短的时间能成功实现三次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由高能耗高污染到高科技低排放,金融服务和创新的及时跟进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十二五”时期,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还非常艰巨,其关键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指导下,依靠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产业的升级换代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流程工业中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链接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制造、交通工具制造、电子产品制造中的产品生态设计、节约制造以及废旧机电产品的再制造。还包括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型建筑的生态设计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业需要顺应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层次和功能,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一是对传统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使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倾斜。同时对“两高一剩”产业建立行业准入门槛,设立环保评判标准和细则,以便提高绿色信贷的操作性。对不符合绿色贷款标准的企业予以“一票否决”。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对技术依赖较高、资金需求大、可用抵押物少的特点,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贷款抵押方式,以技术专利、升级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作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贷款抵押物,开拓试行多家企业联保贷款模式。
二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需要采购大量设备的特点提供金融租赁服务。金融租赁是国外节能服务公司经常采用的融资模式和商务模式,既能有效地降低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负债率,又利于界定项目资产的归属。“十一五”期间一批金融租赁公司积极探索和尝试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节能项目的租赁业务,在建筑和工业领域都形成了成功案例,初步显现了金融租赁对节能服务市场的特殊功能。金融租赁在“十二五”期间有望成为节能服务行业的主要融资方法之一。
三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初期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随着节能服务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展现,获得风险投资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将成为新的热点。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建立和完善制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体制与机制。通过立法明确证券发行和上市保荐机构的相关责任,并设立问责机制。
四是针对农业产业化加大三农的融资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和螺旋式上升的多个发展阶段。为了尽快改变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并向两型社会过渡,农业生产走集约式、产业化和园区化的道路势在必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条件下,农业生产将逐步改变分散的、个体的生产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向集体生产方式复归。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私人农场和“公司+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其中的关键要义是节能环保、生产高效和产品符合健康的要求。为此,金融机构应当想方设法,借助土地流转等制度平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将信贷、保险、信托、担保、租赁和新型中间业务等金融工具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服务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安全、绿色和低碳的农产品生产及其深度开发提供再融资倾斜。
二、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除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绿色产业的发展也是关系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核心内容。“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六个方面谋划“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绿色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在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带动全社会2万亿的投资。据预测,到2015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将达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左右[3]。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市场层面,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都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中国绿色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环境保护工业协会成立,当时全国有近1000家生产环保设备的工厂。1988年,国务委员宋健提出了发展环保产业的问题,环保产业替代了环保工业,也成为了绿色产业的前身。90年代以来,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从以环保机械装备为核心向环境产品、环境服务和环境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方向发展。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以及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包含大量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比如,环保节能产业投入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传统的信贷审核方式难以满足环保节能产业的信贷需求。因此,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金融创新作为驱动力。
首先,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发展绿色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绿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引导风险投资与发展绿色产业所需要的科技资源相对接,将是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纳入国有风险投资基金的考核,出台政策鼓励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利用风险投资渠道进入绿色产业。
其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支持绿色产业。根据绿色产业的特点不断修订创业板的新股发行条件,推动绿色资源类企业和项目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银行可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吸收大量中长期稳定资金,再以贷款或其他金融工具投资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以循环经济模式运营的环保型产业或生态工程项目;既可以解决环保型企业资金的不足,也可以优化其资产结构。
再次,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政公用绿色产业市场化改革。积极为BOT、BT、TOT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的绿色公用项目提供融资。该类建设经营模式大多牵涉到企业与政府间对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移交等方面,具有政府补贴或政府担保等特点,能够将企业的经营实力与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政府的声誉有机地结合起来。金融机构对该类绿色项目发放贷款风险低,收益稳定。
最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功能。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服务力度,建立能专门为绿色产业服务的专业性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激励担保机构为绿色产业的信贷进行担保,加快保险创新力度,推出针对绿色产业的专项保险产品等。我们应该看到,绿色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各种方式与传统产业伴生成长。有可能是传统行业作为新兴产业供应链的一部分,嵌入新兴产业内部,如传统的玻璃制造业为光伏行业提供太阳能电池的玻璃基板。也有可能是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依托,如传统的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还有可能是传统产业凭借资金、销售网络的优势,搭建运营平台,使新兴产业与消费者实现对接,主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国家电网筹建的全国汽车充电站网络,就是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极大支撑。因此,走“新旧结合”的发展路径,也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可以尝试研发嵌入期权等资本市场工具的信贷产品;可以与风险投资等直接投资机构合作开展业务;还可以与保险业合作,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专项保险,创新风险分担和损失赔偿机制。可以说,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
三、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作为金融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平台,建立碳金融交易市场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紧迫任务。碳排放不断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计算,人类每年只能向大气中排放不超过361亿吨当量的二氧化碳,目前全球排放量已接近这个数值。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资源和环境代价。据统计,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1倍、韩国的4.3倍。中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没有能完成碳排放目标。可以说,我们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负担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活动。降低能耗、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2009年底,中国政府宣布了碳减排的目标:在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到45%[4]。“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单位GDP碳排放降低目标定为17%[5],这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约束性指标。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减排潜力巨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源需求和工业化发展可能导致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中国具有大量可再生能源,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应当从平台搭建、定价权掌握和碳金融服务供应链的建立三个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第一,碳金融平台的统一搭建。碳金融交易平台是发展碳金融的基础。目前碳金融交易平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例如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等。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商业组织在欧洲气候交易所注册成为会员,进行碳金融工具合约的交易。其中包括瑞银集团、摩根士丹利等国际著名投资银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拥有比较完备的碳金融产品,既可以进行碳信用现货交易,也可以进行碳期货交易。中国已经有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地方各省市也都有区域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项目)交易中心。中国应在该类交易所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体系,打造有规模、有品牌并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标准化碳交易平台。
第二,碳金融国际定价权的掌握。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主要供应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0%左右。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目前尚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宝钢股份与瑞士信贷国际集团和英国瑞碳有限公司签署的“高炉煤气发电碳减排购买协议”,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不及国际市场交易价格的一半。“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尽快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以及套期保值功能来控制碳交易价格的定价权以及帮助中国企业规避碳金融交易价格市场波动风险。
第三,碳金融服务供应链的建立。中国应建立起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低碳金融创新主体为基础,评级公司、咨询公司、法律机构、担保公司、碳经纪商、碳资产管理公司为重要参与者的碳金融服务供应链。碳金融是适应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机制创新,而碳金融及碳交易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为主。目前,欧洲的中间商大多是基金公司或银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3/4的会员是金融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服务低碳经济可谓商机无限。今后几年内,中国可结合中国到2020年的总体碳减排目标,从信贷和中间业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金融创新探索。在信贷方面,可以优先对承诺减排达标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进行融资,允许用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进行融资;在中间业务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推出融资租赁、保理、信用证、信托类碳金融产品,推行碳资产证券化,活跃碳交易市场。另外,还可以提供基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融资配套掉期服务,用未来碳交易现金流进行贴现,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效益分析;发展途径
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日益引起了各国的热切关注。特别是去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再一次让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温室气体的调控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之上。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更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往往为了赚取短期利润,忽视环境因素进行不当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加剧了企业恶化环境的行为。发展绿色金融的途径,不仅肯定了金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的积极导向作用,而且也为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效益分析
(一)风险分析
成本的增加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大阻碍,这种成本的增加主要存在于短期。首先发展绿色金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贷款成本。银行甄别企业客户是否有污染环境的行迹,需要对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及监测。节能减排融资项目一般期限长、专业性强,商业银行甚至可能需要聘请专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长期评估和检测。其次影响环境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再给予融资支持,也会缩小其信贷规模,从而降低盈利性。另外,由于大多数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前还比较缺乏经济性,在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收益分析
发展绿色金融从长期来看是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的。一方面随着我国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面临强制治污改造的风险也越大,商业银行慎入此类项目,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可以有效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和质量,提高银行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履行环保职责可以通过外部经济的传导作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福利,并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市场竞争中,很多银行在体制、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加大革新力度,以不断地金融创新为手段,努力降低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银行的形象、品牌、信誉也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承担社会责任是提升这些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商业银行不是慈善家,也需承担社会责任,在成本和利润并存的情况下,需要找到既符合环保需要,又能够带来收益的模式,这就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有途径
(一)绿色信贷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出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年9月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发放贷款,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在解限前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要求。招商银行也于2007年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力等“两高”行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强化准入要求,严格授信条件来确保贷款企业的较高的产业效率以及较小的环境污染。2008年11月,兴业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我国第一家赤道银行,2009年12月,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福建三明的华电永安发电2×300MW扩建项目正式落地。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商业银行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22503.2亿元,增幅比2007年下降0.19个百分点,贷款呈总量上升、增幅下降之势。绿色信贷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成果,由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兴业银行CHUEE项目
2006年5月,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以下简称IFC)合作推出了能效贷款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签署了能效效率融资项目(简称CHUEE)合作协议。IFC通过给兴业银行提供风险分担机制、为市场营销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援助,能够使得客户和能源最终用户得到所需贷款、节能的项目服务以及技术援助。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IFC创造性地引入贷款本金风险损失分担机制。根据合作协议,一旦产生不良贷款,将根据约定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IFC对第一损失(总费用以内10%的损失)承担7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其他的90%的损失)承担40%的损失。相应的,兴业银行对第一损失承担2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承担60%的损失。从而实现以2亿元的风险担保额,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的能效项目融资贷款组合。IFC提供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使银行以较小的成本,研发新的贷款产品(如设备按揭贷款、设备供应商贷款和能源合同管理贷款等),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并改变了以往局限于抵押品,而今基于客户现金流的信贷方式,进行风险定价而不是单纯的风险规避等,从而使能效融资模式更具商业性、推广性和可持续性。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
(三)民生银行“碳金融”模式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就是CDM项目的投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银行得到了CDM项目就可以得到该项目下的融资收益和融资财务顾问收益、谈交易衍生收益,吸引众多银行纷纷投身于这一业务领域。民生银行在碳金融方面先行一步,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为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的银行提供了新的选择。2008年民生银行新发放(含续授信)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推广信贷支持23 笔,贷款额24.46 亿元。兴业银行依托能效融资项目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创新金融工具,成功运作碳减排贷款业务,开发针对碳交易买家和卖家的两大产品系列。另外,北京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诸多小银行也已经开始试水碳融资业务。
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均在2007年8月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美元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是ECX上市、交易非常活跃的欧盟第二承诺期的EUA期货合约。中国农业银行在总行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与湖北、四川等多个省份的十几家企业达成了项目合作意向书,涵盖了小型水力发电、水泥回转窑余热发电、炼钢高炉余热发电等清洁发展项目。目前,国内很多银行也开始触及碳金融市场,由于获取的是间接效益,信贷风险较大,其实银行的支持力度很低。不可否认,通过发展碳金融交易不仅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收益和机会,而且也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1.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进行政策性倾斜。政府应制定激励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兼具短期带动经济增长和长期促进经济转型的双重社会功效,也有助于“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家的有关部门应出台合理的优惠政策,通过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来对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鼓励。例如可以采取在绿色金融发展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等措施以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绿色金融领域倾斜。
2.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进行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已开始逐渐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在拓宽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实力的同时,有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层要在战略上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组织机构的健全,通过改制现有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机构,专门负责绿色金融的发展。兴业银行已经先行一步,成立了可持续金融中心,以求为可持续金融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人才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新人员的招募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逐步构建适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团队。
3.进行各种金融产品创新
(1)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对于一些社会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可由银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金融环保债券来解决。所筹资金可通过优惠贷款提供给企业,支持其研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工业加工,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2)进行个人消费金融产品创新,鼓励绿色消费。2010年1月,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这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将节能减排从企业项目领域引入到个人消费领域。商业银行通过个人消费产品的创新,既可以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吸引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3)结合节能减排项目货款、开展碳权质钾融资货款。只要银行与CDM业主及发改委三方约定,客户出售CERs所获得的资金只能进人指定的帐户,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时,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CERs。商业银行以碳权质押,对CDM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不仅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4)积极创新其他碳金融业务模式。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的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的。
参考文献
[1]刘青,刘传江.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J].今日财富.2009(7):51~54
[2]申益美,谢恒.绿色金融:绿色经济新的增长极[J].企业家天地.2009(11):12~13
[3]赵静.实施绿色金融措施保护环境概论――以英国“绿色金融项目”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2):132~133
[4]马萍,姜海峰.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6):70~73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钢结构企业 绿色建筑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筑行业,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转型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内在要
求,又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绿色建筑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方向
(一)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陷入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安全战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近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每年建筑垃圾排放量高达4亿吨,占世界垃圾总量的30%~40%。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期,桥梁、铁路、公路、地铁、轻轨和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大范围展开,如果再不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将更为严峻。而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活动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建筑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全球气候环境是我国应有的历史使命。事实上,我国也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节能减排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确保使其实现。为此,我国还提出了建筑的节能目标,要求从2010年起到2020年,建筑节能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建筑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发展绿色建筑,使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不管是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发展绿色建筑还是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绿色建筑的转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钢结构企业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优势
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环境破坏小、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地基基础费用低、建筑空间使用面积利用率高、节水、施工占地少、噪音小、粉尘少、施工周期短、造价容易控制、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低、易于产业化生产等特点,被成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房屋面积利用率高7%~10%,施工工期缩短约30%。正是基于上述优势,随着我国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钢结构在我国火车站、剧院、机场、高架桥、地铁、轻轨、铁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及大跨度、多高层住宅等建设中的运用进一步扩大。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等城市已经在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这标志着钢结构正逐步成为我国现代化住宅建筑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及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型,钢结构企业发展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钢结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日益成熟。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规模不等的钢结构加工、制作企业1万多家,一级钢结构专业资质企业400余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大型钢结构企业39家,形成了一批以中冶、中建、宝冶等为代表的国有钢构企业和以杭萧、精工、东南网架为代表的民营钢结构企业以及集教学、科研、设计、制作、安装、配套产品及设备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而且这些企业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建成了诸如奥运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环球中心、当代万国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一批高水平的钢结构建筑产品①。二是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拓展了钢结构企业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钢结构企业将在火力电厂的主厂房和锅炉钢架,交通工程中的钢桥梁、铁路桥梁、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市政建设中的地铁、轻轨、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临时房屋及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大有作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建筑20亿平方米的发展趋势还要持续25至30年,仅2011年我国新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就达1000万套,而今后5年新建保障性住房要达到3600万套。但是,目前占我国建筑产业三分之一份额的住宅建筑市场的钢结构所占比例却不足1%。如果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平均50千克/平方米钢材计算,用钢量每年将达到150万吨(陈禄如,2009)。三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为钢结构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1998年,我国就要求把钢结构作为建筑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把建筑钢结构行业作为“十五”期间国家发展的重点,并在2009年把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十大规划调整产业之一和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我国还相继修订了约90本建筑钢结构的钢材、设计、制造、施工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编制了《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健康住宅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和2010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这些政策为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基于钢结构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选择
(一)强化政府规划职能,引导钢结构产业科学合理发展
毋庸置疑,通过钢结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应该是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新方向,国家制定的诸多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利好政策和钢结构具有的优势也必将使钢结构建筑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也已经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行业的发展规律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对钢建筑的规划和引导职能。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国家建筑业、钢结构行业特别是《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及本地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包括钢结构行业的发展目标、钢结构建筑重点发展领域等在内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投资领域的引导。钢结构因其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点而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不节制地滥用钢结构和对钢结构盲目投资。因为如果钢结构使用量超过了工程对钢结构的实际需求量,或者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过度追求钢结构建筑对钢产业的拉动作用或者为彰显“节能减排”的政绩而盲目投资钢结构企业,势必造成钢结构的资源浪费,对节能减排起到反作用,甚至会导致钢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的无序竞争,使钢结构加工和安装企业陷入被动的发展局面。
转贴于
(二)完善制度及行业标准建设,营造钢结构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鉴于钢结构建筑的技术要求较高和建筑业对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业安全的重要性的实际,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重点是要加强对钢结构企业资质和信用体系的认定,提高钢结构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促进该行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法制法规建设。重点是重新修订现行的建筑市场招标办法,在进行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大型公共设施和超高层建筑的招标时,采取土建和钢结构联合招标或钢结构单独招标的方式,由业主直接与钢结构企业签订工程合同,解决现行的在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工程项目中因总承包单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将工程转包给钢结构企业,导致钢结构加工、安装企业成本风险增大的难题。三是完善钢结构建筑的监管机制。在进一步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应联合成立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全方位的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安全并提高其质量水平。
(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钢结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出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应付国外钢结构企业的冲击,都要求钢结构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一,改善企业施工工艺,减低材料消耗,逐步淘汰高耗低能、工艺简陋的传统工艺,提高钢结构建筑产品的推广利用价值。第二,强化钢行业科研机构、协会组织以及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加强对钢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把高强度、高韧性等具有良好焊接性能的钢板和型材作为钢结构材料研究的重点领域,开发出更多耐候耐火、耐低温、耐海水腐蚀、耐化学介质腐蚀的功能性钢材,促进其升级换代,增强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期限。三是提高钢结构设计水平,重点是推进对钢结构体系选择、节点构造处理和构件优化的研究,改善钢结构性能,降低结构造价。四是加大对钢结构企业自动化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的软件和技术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钢结构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四)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确保钢结构企业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相一致
可以预见,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有的优点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必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宠儿,进而在我国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未来建筑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不但负有节能减排、拉动国内需求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我国因加速城镇化进程需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而钢结构建筑很可能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方向的经济转型时期,钢结构企业在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过程中保障住房者和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的重任尤为艰巨。这是因为,如果忽视其质量,很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进而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甚至还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问题。由于房屋拆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999年的重庆綦江县彩虹桥垮塌、2011年的昆明机场在建桥梁坍塌和韶赣高速桥梁坍塌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以重复建设拉动GDP增长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是严重相悖的,与科学发展观更是背道而驰。为此,地方政府和钢结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地方经济增长、企业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把好质量关,把包括钢结构建筑在内的建筑业提升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认识,这是任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企业管理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其对策建议[J].住宅产业,2011,(3).
[2]陈禄如.我国钢构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N].建筑时报,2010-03-11.
[3]张光灿.绿色建筑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J].建筑经济,2007,(9).
[4]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物资采购网,2011-05-05.
关键词:绿色金融 色信贷 碳交易
一、绿色金融概述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在谋求复苏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得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大投入、长周期、高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对金融支持的要求更高,依赖性更强,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随之迅速发展。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业务和市场,开展支持环境保护等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也就是说,金融部门将环境风险作为决策评价因素之一,通过金融业的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投资取向和市场行为,从而引导社会资源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合理配置。
二、国内外银行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分析
基于银行层面的绿色金融,国外开始较早,最早的是1974年,前西德设立世界上第一家环保银行,专门为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而我国银行业则起步较晚。国内外银行在绿色金融实践的深度、范围都有所不同,鉴于篇幅受限,下面着重从绿色信贷、以碳交易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市场创新两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一)绿色信贷方面的差异
绿色信贷主要指银行在信贷方面控制对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项目和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贷款。国内外银行的绿色信贷实践的程度、涉及的范围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
(二)绿色金融市场创新的差异――以碳金融为例
国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创新主要体现在碳金融上。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碳金融是在某类项目中用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的资源,主要指的是碳市场上的交易行为。目前欧美各国无论是规章制度、交易市场,还是市场参与主体和中介发育程度,都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碳金融市场体系。2008年碳交易成交额为1263.45亿美元,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呈快速增长态势;银行在碳市场担当中介服务角色,还据此衍生出项目咨询和投融资服务。
相比较而言,我国虽然有部分银行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碳金融服务,开发了针对碳交易的金融产品,但国内银行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偏低,业务模式单一,交易价格方面也没有和国际接轨。实际上,我国累计提供的碳减排量占据全球的一半左右,可创新的工具、产品丰富,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值得国内银行积极研究和参与实践。
三、比较结论和启示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存在较多差异。首先,国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种类丰富,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绿色金融市场,如碳金融市场,并且践行绿色信贷时有统一的赤道原则。我国银行业在这方面起步晚,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及交易市场,更缺乏统一的衡量环境风险的准则和流程。其次,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银行,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绿色信贷政策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欧美发达地区银行承担环境方面责任的重点在于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国内商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重点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兼顾环境保护。
总体而言,如何统一绿色信贷项目评价标准,怎样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如何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市场,找准银行在绿色金融服务中的定位等,都是我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应该关注的绿色金融建设重点,也是探索我国银行业综合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国外已经积累的经验等,也都非常值得国内银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年第6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利用多方力量、强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与产品创新、逐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改进措施,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供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绿色物流金融:金融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物流产业也得到极大的推动。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业产值南2004年的38.4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7.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07%。物流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组织部门的重要的链接纽带。物流业在高速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诸如物流标准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物流技术有待创新、专业人才缺失等。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思想意识水平提升,更多的人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如何减少物流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何更充分有效的利用物流资源、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等方面。本文主要就焦点之一的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问题进行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绿色物流金融
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
2.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 为绿色物流运营提供融资信贷、支付结算、分散风险等物流金融业务的操作方式或组织形式。我国现阶段普遍应用的是物流业主体模式、金融业主体模式、核心企业主体的供应链运营模式。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
为了更好的实现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改进传统的物流金融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绿色物流运营模式成为新的行业发展模式。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1.运营模式创新后劲不足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是对传统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该模式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际应用价值上对于物流金融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就目前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在供应链金融、抵(质)押融资、物流财务、租赁服务、付款及保险服务方面均能关注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但由于金融组织自身、物流企业及外部经营环境等问题造成了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建立及应用动力不足,发展创新无后劲支撑。更多的是在思想上创新而非实际创新与推广。
2.绿色物流金融参与者少
日前,在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上实践的大部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自身实力的优势为追求商业利润和树立组织形象会推出针对物流企业的金融产品,并在金融服务上注重绿色金融服务。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也多为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这就造成供需双方参与者少。这对于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及绿色物流金融的实现都是不利的。
3.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短缺
现如今面向物流企业的专业绿色金融产品类别甚少,创新能力也不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如大型国有银行在多变的金融环境下自身的组织功能、产品结构、技术创新、服务水平等方面凋整与创新都略显吃力,更何况新型的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此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还要注重安全谨慎、运作风险及回报问题。因此,更造成了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开发进度迟缓无力,进而导致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短缺。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创新
1.整合利用多方力量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建立不能单靠政府或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包括政府、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社会及国外资本的参与。在各个参与者之间建立绿色物流金融利益主体联盟、建立适应绿色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的激励相容机制。从而形成绿色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尤其是政府要加强发挥产业方向引导并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扶持与鼓励多方力量联合。
2.强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与产品创新
实施绿色物流金融的金融组织机构应扩大其业务范围和业务量,使银行业通过向物流产业链内的经销商进行融资,间接盘活整个资金供应链从而实现产业链成员共赢。加强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大力开发绿色物流金融及融通仓模式。可针对不同实力的物流企业开发专业的绿色仓单质押、绿色保兑仓、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
3.逐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网络化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银行;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话题,其强调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转型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行,需要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而国有银行作为国内金融行业的支柱,应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和重视,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创新力度,围绕绿色金融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地支持。
1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意义
1.1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施行,必须要加强低碳环保技术的创新,以及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面对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响应政府经济号召,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应借此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保持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1.2缓解经济发展与能耗矛盾
自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但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烈的。经济发展的背后是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重效益而轻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绿色金融,调整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方向和结构,促进低能耗、绿色和环保企业的发展,控制对重工业和高污染企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将显著缓解经济发展与能耗之间的矛盾,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和平稳。
1.3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产业具有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等优点,是国内外普遍支持的产业。绿色产业的兴起得益于消费者环保意识和绿色意识的增强,绿色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催生的产物。绿色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但绿色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持。推行绿色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绿色产业提供强有力地金融支持,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落实。
2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政府金融政策缺乏
针对绿色金融推广和发展,我国政府在2007年、2008年先后推出了《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具体措施》《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为国内绿色金融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支持。但是,客观而言,这些制度的框架较为清晰,但可操作性不足,配套政策非常有限。近年来,国有银行有关绿色金融的扶持制度和政策比较缺乏。从2007年开始,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等专项政策,为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了一定的引导支持,但缺乏足够的激励政策和标准支持,导致多数银行动作缓慢,积极性不足。
2.2绿色金融回收周期长
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绿色金融回收周期相对更长,对应的银行风险更大、收益更为缓慢。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重心,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传统企业发展时间较长,企业资产较为雄厚,市场也更为稳定,金融资金回收周期更短,收益也更为稳定。虽然,部分国有银行试图尝试制定绿色金融产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但受风险和价值等因素的制约,往往缺乏足够的产品信心,这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
2.3信贷标准不规范
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需要一整套规则和标准予以支持,以切实保障业务的正常开始和实施,有效控制产品风险,维持银行利润空间。但是,国内绿色金融政策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国家政府并没有出台具体的贷款规则和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等,贷款的手段、方式、利率、期限等都没有明确,严重影响到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和实施。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尝试信贷产品的开发和操作,但信贷标准的不规范使金融机构背负较大风险和压力。
2.4资金使用追踪不彻底
为提升信贷产品的使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化和落实,制定健全的资金追踪制度和体系至关重要。但是,多数银行金融机构并没有针对绿色金融构建专门的追踪机制,致使资金使用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许多企业以“节能减排”为口号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并未将所贷资金用于采购和引进节能设备,这种行为显然损害到了银行利益和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资金使用的追踪,为银行提供对应的政策指导。
3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对策
3.1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政府必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各金融机构的开展积极性,使金融机构自觉加快相关业务产品的开发和实施。第一,政府必须要尽快出台配套法律法规,用于保护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对率先推出绿色金融产品的银行提供收益保护期以及专利应用保护期,充分保障创新者利益。第二,对信贷企业予以严格控制。绿色产业相关企业申请绿色金融产品,必须要严格按照产品要求使用资金,禁止资金滥用。对于滥用资金的企业,应取消其信贷资格,同时降低企业征信。第三,必须要制定市场监管制度,杜绝违规金融产品。特别是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放开,必然会有部分金融机构盲目地进行金融产品开发和推广,这势必会对正常金融秩序构成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控制,约束金融机构的不良行为。
3.2重点扶持,控制信贷风险
为推动绿色金融的高效发展,政府应采取重点扶持措施,通过试点方式总结产品种类、利率和期限等标准,维持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选取业务需求量较大的省市地区确立信贷试点区域。其次,选取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健全的国有银行实施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针对试点,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对风险封单,并提供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并借助各类宣传渠道加强绿色金融宣传,确保市场的活跃度,保证地方试点效果,并从中积累丰富的金融经验。
3.3创新信贷评价标准
信贷评价标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控制业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信贷评价标准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用情况,为银行信贷发放提供相关支持。针对绿色金融业务的信贷评价标准,银行首先应充分借鉴现有的征信系统,了解客户的资质。另一方面,银行金融机构必须要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类型,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污染治理能力等,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分析,提升信贷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我国相比,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业务早已实施多年,因此在信贷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信贷评价标准,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信贷评价标准提供丰富和补充。
3.4做好资金使用追踪管理
绿色金融业务资金的根本目的在于扶持绿色产业发展,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对应的资金支持。因此,绿色金融业务资金必须要关注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坚持专款专用,以充分发挥资金价值。对此,银行金融机构应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追踪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的全面了解和监督。资金使用追踪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必须要构建资金信息反馈系统,用于企业资金使用信息的录入,由银行予以审核和控制。针对追踪管理,银行必须要组建专门的资金监管小组,定期就资金使用情况对企业进行核查,并对检查结果予以汇总和评估。对于资金滥用的企业,银行可根据相关法规和制度收回资金,同时追究企业责任,切实保障资金使用效率,维护银行合法权益。此外,为降低和控制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制定对应的风险分担策略,保证银行资金风险,同时约束企业行为,使绿色金融能够更为平稳、健康地发展。
4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环境市场发展与生态治理之间的矛盾,降低能源消耗,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落实。为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方面应积极出台对应的鼓励和指导政策,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完成产品创新,帮助绿色产业解决融资问题,促进绿色金融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贺章获.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16,44(19):18-21.
[2]高清霞,吴青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1):18-20.
[3]李淑文.低碳发展视域下的绿色金融创新研究——以兴业银行的实践探索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1):14-16.
[4]崔文馨,胡援成.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信贷模式剖析——基于兴业银行的案例视角[J].武汉金融,2014(12):9-12.
[5]陶黎,孟庆军,唐勇军.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风险及对策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7(5):14-19.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物流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运营环境 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今天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重要内容的背景下,研究绿色经济的相关内容已经成为了经济学家、学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而言,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指引下,对其相关层面内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说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等。就物流行业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将同样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绿色物流”理念的提出,为物流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方向。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流实体经济中的角色转换需要“绿色化”的同时,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金融环境的绿色化发展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绿色物流提供金融支持,为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开展物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国家贸易的现实层面来说,实现物流企业金融绿色化,对于规避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绿色壁垒”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绿色物流金融”的理论意义
在经济学上,金融运营环境有如下定义:通过组织内部成员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行为交互和利益交换形成的特殊动态平衡系统。在本文中所引用的绿色物流金融环境的内涵为:“客观经济环境下,物流金融利益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所形成的整体”。结合两者不难看出,绿色金融环境实际上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协作来实现对环境的调节。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涵盖了市场内所有机构和组织,而外部环境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的,通常情况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都是从内部角度进行的。
从“绿色物流金融”这一名词中就可以看出,该名词同时兼具金融、物流、绿色三个主要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同时也表明了其具体特征,其特征可归结如下: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持续性发展,绿色物流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种种特性,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和自然之间所形成的主动的、和谐的关系的集中体现,而在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则是要求人们要将物流金融的优势运用到物流行业中,从而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根植性特点在绿色物流金融环境中有明显的表现。正如美国知名社会经济学家Polanyi在其论文中所写到的:“经济发展的实质表现在各种非经济类型的关系上,同样也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种种影响,包括正面的以及负面的”。这种说法从客观上说明了绿色物流的发展实际上是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所左右,也可以说,政府政策行为对于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受到特殊的时空的巨大影响与所属地的客观经济属性两者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必须从当地的客观经济条件出发来发展绿色物流金融。
资金流是物流行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绝对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循环性特征表现明显。
我国“绿色物流金融”的内外部运营环境分析
(一)从“绿色物流金融”环境的内部层面分析其运营状况
物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内部问题,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中这一问题同样突出。实际上,由于市场的逐利性特征,各个金融机构在非发达地区的投资总是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非积极态度,这就导致各地金融产业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物流金融体系构建,可谓困难重重。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的流动受市场自发性影响明显,政府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限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更是导致绿色物流金融在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客观上来说,当前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融资难,在实际融资过程中人为因素过多、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整体情况堪忧等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特别是衍生产品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欠开发、“绿色物流银行”、“绿色融通仓”等现代运作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这些不同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该行业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就此笔者在表1中对具体的内部原因做了总结。
(二)从“绿色物流金融”环境的外部层面分析其运营状况
从根本上讲,影响绿色物流金融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样重要,其产生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讨论。
金融危机对于经济格局的总体影响。目前来说,支柱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尤其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金融产业更是获得了空前的解放。而从短期收益水平上来说,绿色物流行业整体收益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其发展必然受到其他金融经济体的排斥,发展缓慢、融资困难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政府主导的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物流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基本上都是国家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所制定的政策指导下实现的,就金融监管而言,国内各种金融产品的整体监管水平较为落后,自由度也较低,更是对物流行业的融资行为制造了人为阻碍。这就导致绿色物流产业这种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回报的行业因为监管制度的缺失而发展制肘,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这一特点,相关金融部门已经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尽可能的少涉及该行业。同时,缺乏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样是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法制环境与政策有很大的关联性,法律法规无法真正意义上的覆盖该领域。从法律层面讲,金融政策的制定必然附带金融法规的出台。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金融主体,对于投资回报率的高要求和投资风险的考虑,在绿色物流金融行业中短期收益率不明朗的情况下,很少有商业银行乐于开展此项业务,即使有所开展,也设立了较高的贷款门槛,这就对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信用环境是一切金融业务开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足够的信用作支持,金融市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当前信贷环境的整体恶化,直接导致了银行贷款门槛的加高,这一方面导致了绿色物流行业的融资困难,另一方面也把该行业推向了民间融资。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优化的针对性措施
(一)从优化内部环境角度进行分析
内部环境的优化实际上要求从金融主体的客观行为入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金融服务创新以及金融组织创新两个主要部分。
金融服务创新。绿色物流金融服务的创新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实现。具体来说,就是要求物流企业必须通过自身业务上的创新来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而金融机构方面,则是需要进行绿色物流金融创新,积极主动的研发各种绿色物流既金融产品,为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组织形式创新。作为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组织形式一直是我们所研究的重点,绩效水平和组织管理形式之间存在的关系,对于每一个管理者来说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包括银行、信托、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各种混合形式等的组织管理形式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是不得不说目前为止,针对绿色物流金融方面的组织形式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基于这种情况,有学者从农村绿色物流金融角度提出了“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与农村物流金融非股权组织”。通过这种方式,物流企业能够通过联盟的形式从政府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中获取相应的资金,从而为其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客观上来说,这种组织形式的创新对于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也能够有效的规避我国法律中针对物流行业的种种限制。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
(二)从外部环境优化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绿色物流金融的外部环境整体优化而言,这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必须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这就要求政府对该行业的发展实施引导,为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提升该行业的整体规范程度。构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信用体系,这对于提升中小型物流企业绿色金融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在客观上要求绿色物流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和交流。政府政策倾斜是该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为优越的激励政策来鼓励绿色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通过行业本身、政府以及各金融机构的通力协作来促进我国绿色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
结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物流金融对于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必须重视的是,作为一种新型的事物,其发展方向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针对绿色物流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其提供科学的引导和扶持,而行业本身也应充分把握机遇,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2.胡愈,柳思维.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生态环境营造[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3.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