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7 16:16: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双语课程;网络课程

1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早在2001年11月, 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第八条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王本华(2003)在上海召开了 “英语(与双语)教学国际论坛”,在《双语教学论丛》书中对双语相关的概念、双语教学的理论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并强调要在金融、国贸、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国际性相对较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 《金融工程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终身学习、教育公平化和教育全民化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等特性,使得网络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由美国白宫发起的GLOBE计划,是一项由科学家和教育家共同策划、通过互联网将科学家、教师、学生、学生的家长和朋友组织起来,共同致力于研究和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研究和环境科学教育计划,由全世界人们共同建设的一门网络课程。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号);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高教 [2005] 1号),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网络课程逐渐成为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可见,网络课程的建设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由此,本研究认为2013年教育部新增课程《金融工程学》设置为双语教学网络课程适应了当前金融学专业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1929 年世界双语教学第一次会议在卢森堡召开的,标志着双语教学成为国际性教育问题。在此之后,众多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纷纷投入到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当中,他们的努力为双语教学的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浸入式双语教学名族运动标志着全球范围的浸入式双语教学革命运动拉开了帷幕。目前,加拿大被称作是世界上双语教学最为成功的国家,其发展成熟的浸入式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国外语教育和如何强化外语学习以及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双语教学实验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王斌华,2003)。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这些科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二是针对双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研究虽然有了一些成果但还仍然是处于发展初期,对双语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展。

20世纪末全球就掀起网络教育的热潮。1989年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NGFL);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正式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金融工程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源于以下理论:

2.1 阈限理论

阈限理论又称临界理论。它把双语学习者分为两类:精通型和不精通型。精通型和不精通型的双语学习者对认知发展产生正面效应或负面效应。阈限是一个能力的分界线,达到第一阈限时负面效应则可以被避免;当达到第二阈限时正面效应则大大提升。阈限理论的关键是使学生从第一阈限达到第二阈限。

2.2 双语教育评价模式理论

斯波尔斯基认为,以往的双语教学太过于简单,仅涉及到部分问题。他对双语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变量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自己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改模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双语教学的社会环境;第二层次,双语教学计划的目的;第三层次,双语课堂与双语学校的运作;第四层次,双语教学的效果。通过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可以促进双语教师更加明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双语教学发展。

2.3 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原有经验与外界刺激相互整合的渐进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要求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建构综合实践活动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体实施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体系。

3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成功经验,本文以2013年教育部新开课程《金融工程学》为基点,通过对《金融工程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目的和掌握专业学科的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的目标。这两个目标包含了对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文化修养和情感意识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同时,通过网络课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语教学网络课程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自身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参与社会竞争。对《金融工程学》进行双语网络课程设计如下:

第2篇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金融学;建设

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出现了新的。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研学产一体化、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等改革态势。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全球迅速兴起,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办的非营利在线教育平台edX为代表,“大众开放在线课程(简称MOOC)”的兴起形成了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之势,也使我国以大规模在线教育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意见与办法极为适时和必要。通过网络传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学团队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平台,努力探索如何转变教学理念以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如何顺应当下主流的国际开放教育形式并综合现代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如何适应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上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理念

我们在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深切体会到,首要和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因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也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信念与指导思想。

教学理念转变的核心是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并贯穿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体会以下五个方面非常关键:第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在教学设计上从以教师为主体重点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第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从“教知识”为主转向“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主,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和创新。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从主角转为配角,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导学者和助学者。第四,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为主的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第五,教学质量的检验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以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主向学习全过程与多项考核综合评价相结合转变。

二、“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科学的设计是建设好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保证,而设计的思路和依据极为重要。我们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综合设计与建设:

(1)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不同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凝练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教学日历、教学要求等教学设计的方案,除了为教师提供教学示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外,着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要点提示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图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图”。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

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金融学”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能够互动衔接?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动态更新机制?能否探索多校协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各校特色办学的关系?怎样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与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解决。比如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将文字教材的修改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具体设想是把原来的导读与资源课的单元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相联结,把延伸阅读与资源课的文献资料库、文献目录库相联结,把专栏看板与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联结,把图表与相关数据库对应链接起来,把重要术语与名词术语库链接起来,把复习思考题与问题释疑库、自测习题库链接起来,同时将重要问题或需用资源课的节点用注释的方式插入二维码进行检索。力图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稳转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形的教材与课堂和无形的网络与资源之间自由漫游。

第3篇

>> 构建与区域行业标准衔接的汽修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实践 热动专业《冶金工艺及热过程》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对电渣冶金工艺特点及应用的探讨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新型双侧吹熔池熔炼工艺设备在铜冶金工业的成功应用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浅议冶金工业液压设备的故障维修 冶金工程材料\设备监造管理的要点分析 图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非化工类化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成果 冶金工程结算补充定额的编制及实例 冶金工艺案例库建设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冶金工程专业生产实践教学深化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冶金工程专业工艺类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 问题导向的冶金工艺专业课教学新模式探讨 浅析氧化物冶金工艺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冶金工程中设备安装施工方法的探讨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 特殊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朱苗勇.现代冶金工艺学[M].冶金工艺出版社,2011.

[3]张玉柱,邢宏伟,郝素菊,胡长庆,蒋武锋.炼铁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1.

[4]杨生州,尹文艳.基于工作过程的《炼钢原理与操作》课程改革的探索[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0-62.

[5]刘竹林,陈艺锋,高泽平,等.冶金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12,(1):17-20.

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金融专业

1 基于工作过程与中职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即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指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获得从事某一职业的职业能力和资格。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工作”。

我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借鉴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汲取其理念精髓,开拓思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进行创新的产物。目前主要在工科专业开展。在文科专业是否可以借用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尚存在争议。我校在金融专业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错效果。

中职学校的金融专业课程一般采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现有课程的本质问题是“学问化”,用“知识”代替“能力”。“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差较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学的知识用不上,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没有学到”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岗位现场工作过程需求脱节。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是在保证专业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对知识进行解构与重构。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合理序化和衔接专业知识与能力,从而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实现知识的传授与吸收。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执行者和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伴随者;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教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这样的学习情境才能真实、可操作性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解放教师教学理念的禁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基于工作过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步骤

2.1 调研本地金融行业岗位需求状况

我校在东莞市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进行充分调研拜访行业资深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就人才规格的需求、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了解社会对金融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的要求,分析企业重点的工作任务。

2.2 分解细化金融专业岗位工作过程

通过市场调研,组织教育专家、金融行业专家、人力资源管理者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收集、分析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等相关信息资料。针对金融企业主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具体岗位和岗位群进行分析,对主要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工作职责,分解具体工作任务,得出岗位群的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面向银行、保险、证券司、商场超市等企业,从事收银员、银行储蓄员、保险推销员、保险理赔员、银行信贷员、证券发行员等基层工作。服务其他相关岗位如营业员、理财服务员、电子商务服务系统电子货币的操作等。

2.3 重新构建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归纳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成中职金融专业的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 我校金融专业将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实训课、专题讲座三个模块。开设第二课堂,成立打单、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模拟炒股、投资理财顾问等活动小队,配备专职教师常年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训练。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4 设计学习情境与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根据确定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理合理安排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顺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并辅以多媒体、仿真模拟和网络教学等各式教学手段。

2.5 改革组织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

组织教学时,采用“现场仿真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施采用一体化与项目式教学,探索“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课程的考核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践性特色。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查相结合;技能水平与劳动态度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用人单位、社会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模式。

2.6 开发实用教材

针对东莞金融行业技术岗位要求现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策划编写了东莞金融专业核心内容系列教材,在充分调研,并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并出版了《金融事务实综合训教程》、《个人投资理财工具》等,并制作系列教材的课件和电子教案,使教学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3 基于工作过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3.1 重构了金融专业学科体系

按照“工作岗位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的方式,调整重构了金融的课程结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课题化教学,根据每个课题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难度和复杂程度的工作任务,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者转身为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责任人,进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3.2 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后,核心职业能力方向采用实训形式集中教学,以课题引导,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体现了企业的工作过程,实现了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大变更,提高了教学效率。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了学校与金融界的合作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开展多种渠道的合作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采用顶岗实习、订单培训、双元定向的多种方式合作方式,实现学生、企业和用人单位“三赢”的良好效果。

3.4 筹建金融仿真实训中心

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加大办学投入,进行一体化教学实训中心的改造,根据教学需求筹建一体化的金融实训基地。以期能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建立由金融专业人士参与构建的仿真实训室,实现教育、实训、考核、评价一体化、网络化,改变传统教学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的教与学脱节的问题。使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学生可以在现场岗位环境中完成实训教学要求。(下转第247页)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1.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领域。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分解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形式各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

2.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运用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西方国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离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可以说量化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金融工程的发展[1]。

3.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的、将现代金融学、工程学、信息技术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一门针对实际问题并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程思维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来解决金融问题,以满足市场的丰富需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其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如银行经营不善等;二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如客户发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发生亏损[2]。商业银行风险影响面极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业务活动连结这社会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发生风险,它的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不可控风险,轻者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影响其他行业发展,重者还可能造成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内部,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风险,也可能由外部事件和内部操作引起,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风险又分为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

2.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信贷风险与参与者各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一方违约都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漏洞,有较大风险。在商业贷款中,部分贷款人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商业贷款的真实性,为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就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及信贷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股票、汇率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在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又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5.交叉性风险

交叉性金融风险是指一项金融工具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至少两个金融市场或是跨银行、证券、信托等至少两个金融行业所引起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融合加深,交叉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交叉性金融风险也随之诞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和因素,引发了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等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中,通过对业务活动引发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办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在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小,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所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4]。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思维陈旧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未能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机构、增设人员的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化的数据海量化、控制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谋求发展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前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注重组织结构,效绩考核等方面,对于现代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5]。

(二)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实现风险控制自动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仍以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协助指导为主,未能依托于大数据,只有少数的定量分析在局部展开,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上。其他的风险管理制度都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将其决策触发量化评级的结果相连,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程,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规避系统缺失,有一些风险无法很好的转移走,不能规避风险;二是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三是缺乏风险识别系统,不能判断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无法在处理风险是提供帮助。

(四)未形成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指引着整个公司的人共同进步。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商业银行有关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则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处理特殊情况。商业银行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自觉执行[6]。

四、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金融科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思想结合到一起,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商业银行职员及时的掌握到准确的贷款信息,以便于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

从长远角度着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工程人才的储备工作,引进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程师。商业银行还要有计划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对银行内部职员进行定期培训,引导职员学习、掌握一些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金融工程师队伍[7]。

(三)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规定。目前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诠释,通常被定义在产业融合范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央行高度鼓励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加上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数据信息库。这样可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便于职员发现、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的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注意并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金融学的理论计划和工程技术指导,给出可靠的风险管理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中的风险指标基本理论,对就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交叉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以供参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大量量化分析方法,重视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操作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注重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创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4(2):72-75.

[2]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67-72.

[3]黄俊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67.

[4]商旭.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25):88-89.

[5]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7):10-18.

[6]王楠.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3(2):97-98.

[7]成龙.金融工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第6篇

关键词:金融支农:行政干预;需求导向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2-0065-04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支农始终陷入这样一种政策悖论:一方面,国家政策一再强调金融支农,对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再贷款等政策扶持,准许涉农信贷执行上浮利率;另一方面,商业性金融机构并不贪恋优惠政策和高利率,纷纷抽身进城,导致农村金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这表明,农村金融供求关系并不完全接受价格杠杆的调节,那里的市场是失灵的或部分失灵的。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企业或组织回避风险的理性决策往往被误读为非理性的扭曲行为,这也是近几年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农村信用社追逐企业信贷倍受指责的原因所在。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经济场合,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不能带来资源的最优配置,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且不论农村金融市场是由行业入壁垒、外部性还是由内部性中的哪一种情形引起的,为矫正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所进行的努力却始终在不断探索之中。然而,倍受理论界所推崇的行政干预金融支农模式一直没能全方位地铺开。个中原由,除地方财力和道德风险监督等方面的物质和制度难题外,行政干预金融支农还不得不面对介入时机、介入方式和手段等技术性难题。山东省临沂市是国内较早对金融支农进行行政干预的地区之一。早在1998年,当地人民银行借助代管农村信用社的行政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百万农户贷款工程”,强制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硬性”捆绑在金融支农上,为其摆脱经营困境、农民脱贫和农村经济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针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需求急剧扩大的实际,临沂市政府取代人民银行以财政贴息等手段,开展了“百万农户致富工程”,正面引导金融机构全方位金融支农,完成了由行业督导向政府引导金融支农的转变。通过对临沂市8年间金融支农的效应分析,我们认为,行政干预金融支农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行政干预金融支农的平台、载体、力度和方式等必须随农村金融需求的实际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

二、从“百万农户贷款工程”到“百万农户致富工程”

临沂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现总人口1022.7万人,农业人口占80.5%,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10年前,临沂三区九县中的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整体脱贫四年后仍徘徊于贫困线的边缘;同时,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分门办公也已历时四年,其间一直由当地人民银行代为管理。在农村金融需求上,农村经济尚在脱贫、返贫和解决温饱阶段反复,急需要对大范围的农户进行小批量的资金投入。但在金融供给上,商业银行陆续从农村撤离,农村信用社趁机填补和占领了其撤离后的乡镇企业和县域重点骨干企业的信贷市场,金融支农处于停摆和停顿状态。但到1998年底,因受企业改制肆意逃废债影响,全市农村倩用社系统不良贷款急速上升到23.8亿元,不良率高达37%,历年亏损也积累到数亿元。对此,人民银行出于代为行使行业监管的责任,意识到农村信用社“贪大求洋”和废弃“三农”的危害性,于1998年11月在全市农村信用社系统强制推出了“百万农户贷款工程”(以下简称为“贷款工程”),要求各农村信用社要在三年内为辖内100万以上农户发放小额贷款50亿元,并付之以支农再贷款等政策支持。到2003年,累计向161万户农户发放贷款668.2亿元:累计覆盖面达到31%;累计回收555.9亿元,回收率为83.2%;累计农贷利息收入达到18.5亿元,占当期支农贷款利息收入总额的73.4%;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增加值分别增加到2788元、12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8%和12.2%。总体看,贷款工程超预期实现了金融支农目标,农信社三年脱困、农民脱贫奠定了物质基础。

2003年,整个农村金融供求结构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一是山东省农村信用联合社成立并行使行业管理职能,人民银行不再代管信用社;社会资金供求关系逐渐趋缓,有所积累的信用社不再依赖再贷款维持生计。二是在基本解决了脱贫和温饱之后的农民不再从事简单再生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程度不断提升,小额信贷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的主流需求。三是金融支农的成本与收益结构出现失衡,弱势农业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特征逐年显现,金融支农的边际收益率逐年降低。鉴于此,临沂市政府意识到,过去单靠人民银行行业督促、靠农村信用社单打独斗的金融支农局面不可持续,必须建立一个更加综合、广泛的新金融支农载体。于是,2004年初,市委市政府组织发改委、农业、畜牧、科技、财政等职能部门,人民银行和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以财政贴息为导向,以市场为基本取向,以公司+农户为贷款主体,在“贷款工程”基础上升格为“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以下简称“致富工程”)。从2004年至今,“致富工程”始终是市县两级政府明确要求的政府“一号工程”。

实施三年来,各金融机构累计对207.5万农户发放支农贷款571.8亿元,财政贴息4061.2万元,户均增收2280万元。2007年,为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共同致富,市委市府将扶持重点转向农村20%的低收入户,并将贴息标准由月息3‰提高到5‰。“致富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信贷支农与财政惠农政策有效联接,达到了农户、金融、财政三方共赢的效果,探索出一条政府、金融、农户合作,政策、资金、技术、市场有机结合的新路子。2007年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比上年增长15.7%,增幅连续三年在13%以上;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275.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9.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6.8个百分点。

三、临沂市两期金融支农工程的对比分析

(一)金融支农主导力量的变化

在始于1998的“贷款工程”中,主要有两个金融支农参与主体:一是具有临时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当地人民银行:二是临沂市三区九县农村信用社。尽管人民银行不比银行经营者更智慧和理性,尽管“贷款工程”启动初期的农村信用社不情愿放弃并不擅长的企业信贷市场,但人民银行借助行业管理的资源优势,强制将其与农民“捆绑”在一起,回避了企业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的风险,并从发放大批量的小额农户贷款中获得了稳定收益,农村信用社守住了金融支农的大本营。因此,“贷款工程”更多地体现了行业管

理在金融支农的强制性。反观“致富工程”,则更多体现了政府的主动意识,政府的号召力将其系统下的财政、农业、畜牧和科技等部门纳入在金融支农的行列,在原“贷款工程”中的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又吸引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的加入,因此,“致富工程”比“贷款工程”更加全面、系统,而且更多地体现了引导性。

(二)金融支农手段和力度的变化

“贷款工程”中的金融支农手段主要是小额贷款和人银行对农村信用社优惠的支农再贷款,贷款用途主要是解决农民的脱贫和温饱问题,沟通联系渠道是信用与农户签定存款、贷款双向“信用约定”,实行小额农户联保,因此,“贷款工程”更多体现了小额面广的特色。在“致富工程”下,由于政府组织发动发改委、财政、金融、农林、科技等职能部门配合联动,总体整体效能得到发挥。金融支农的手段以财政贴息为先导,围绕“公司+基地+农户”大额信贷展开;交易双方信息沟通的渠道不再是临时的“信用约定”,而是人民银行所主导的企业综合信用评级。2004年,临沂市财政局制定了《临沂市百万农户致富工程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市、县(区)按月息3‰对贷款农户进行贴息,每年在预算内安排资金1500万元用于“致富工程”贷款贴息、补助、技术推广和奖励,各县区按照1:1资金比例予以配套。三年来,临沂市财政累计发放贴息资金406112万元,财政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力度逐年加大。据统计,1998-2007年全市涉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支农贷款2407.4亿元,年均增长32%。

(三)金融支农机制的变化

“贷款工程”中,在人民银行主导下,成立了“百万农户贷款工程”领导小组,走的是单纯“资金支农”的路子;人民银行定期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根据金融支农情况决定再贷款支持力度。在“致富工程”下,临沂市政府成立“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办公室,设立市、县、乡三级专职管理协调机构,具体组织协调实施金融支农;“致富工程”办公室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协调,定期检查,计划、财政、金融、农林、科技等职能部门推动,对“致富工程”的每个项目,按照一个项目、一个规划和计划、一个领导班子、一套工作小组、一个考核办法“五个一”方法统筹推进。“致富工程”走的是政策、银行资金、技术和市场相结合的金融支农的路子。

(四)金融支农效应的变化

“贷款工程”解决了当地农民脱贫、解决温饱和简单再生产所需资金问题,在农户与信用社之间建立起了稳固的金融联系,农村信用社实现了“三年脱困”目标。“致富工程”集合政府系统及金融部门的整体力量,实现了由过去单纯人行推动、信用社实施向政府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和市场推进等转变,以财政贴息为先导,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上的成本收益结构,“致富工程”使大批处于贫困边缘、但有发展欲望的农户获得了“低利率”的优惠贷款支持,推动了“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各参与主体的“共赢”。到2007年末,全市参与“致富工程”农户累计达到213.4万户,新上致富工程项目93.7万个,实现销售收入178.5亿元,户均增收2580元;支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i700多家,推广先进实用技术400多项,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应用率达到99%: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到51%,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4%,带动农户增收53.7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2787元提高到2007年的4722元,增幅达69%;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经营利润5.86亿元,是2004年的3.4倍。

四、临沂市两期支农工程的基本启示

(一)金融支农需要适当行政干预

1998年,临沂市人民银行利用行政代管职能兼再贷款诱导发起了“贷款工程”,让方向即将迷失的农村信用社强制金融支农,基本实现了农民脱贫、温饱和信用社“三年脱困”的目标;2004年,临沂市政府又利用其强势行政力兼财政贴息顺势开展了“致富工程”,对农村金融市场失灵问题进行适当矫正,走出了一条政策、资金、技术和市场相结合的金融支农新路子。

(二)行政干预金融支农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平台载体

“贷款工程”和“致富工程”是临沂市不同时期金融支农的具体平台和载体。前者主攻小额农贷,后者倾向于支持资金需求量大、且对经济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前者重在资金支持。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后者则顺应了市场需求,在金融之外附加了技术、服务和政府意识等主动性支农因素。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 发展障碍 对策分析

金融工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学科,将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化的方法进行融合,创造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是金融科学的工程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金融工程在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的金融工程发展起步晚,受到国内经济市场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金融工程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因此,必须要进行金融体制变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创新金融机制结构,推动金融工程真正的发展壮大。

一、当前我国金融工程发展存在的障碍

(一)金融体制障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非常重要的结构转型升级时期,很多金融工程没有打破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位特征,导致了金融工程缺乏市场竞争力、核心创造力。同时,金融工程外部环境也较为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阻碍了金融资本的正常流通,延缓了金融工程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障碍

在金融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实现金融信息的电子化,保证金融行业的各项业务能够安全、便捷地运行。但是,当前,我国的金融工程中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电子信息传输和网络运行技术还较为落后,而且很多领域都没有推广和运用,制约了我国金融工程水平的提高。

(三)从业人员能力障碍

金融工程学科不仅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的相关原理,同时还具有工程学、物理学、数学等要求,这对金融工程的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当前很多金融工程内,很多从业人员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知识强而某些方面知识弱的问题,或者是缺乏相关实践经验,金融工程的从业人员缺乏综合型的人才,严重阻碍了金融工程的建设。

(四)市场环境阻碍

当前,我国的金融工程缺乏实际上的市场主体,很多金融工程在本质上还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大型的商业银行,运行模式非常落后,存在着风险和收益不相应的情形。而且,我国金融工程中价格市场化程度还十分有限,金融价格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此外,金融工程推出的金融产品较少,并没有形成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对公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二、推进金融工程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推进金融市场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理顺金融工程和商业银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金融行业法律法规建设,保证金融工程的各项业务能够有法可依,全面规范金融工程建设。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做好金融服务职能,为金融工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说,在某地区,政府可以联合当地大型企业、商业银行、商会、工商联等创建一个金融工程服务职能平台,基于这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小业主等弱小经济势力可以进行商业融资筹资,能够有效推进当地的金融市场经济活力,共同防范金融风险,而且能够推进当地金融市场资源和信息共享和整合。

(二)健全金融工程监管体系

金融工程的运行主要对象是资本,在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资本风险,这给金融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健全金融工程的监管体系,对各金融监管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并且做好相应的职能协调。同时,要进行多管齐下地监督,不仅是政府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机构需要进行监管,而且金融行业、社会人员、新闻媒体都有责任有义务对金融工程的运行进行监督,加强监管过程中的合作。

(三)提高金融工程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化日益普及的现代经济市场,必须要进一步提高金融工程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推进金融行业和信息科技的高度融合。比如说,在金融工程的资金借贷业务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像某金融工程存在着诸多企业有借贷业务往来的时候,可以通过专业的财务软件将借贷资金、借贷凭据、归款期限、企业信息等进行存档和备份,将企业的信用状况通过金融业务查询分析。

(四)加大金融工程的产品创新

金融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金融工程的产品质量,好的金融工程产品能够极大程度地吸引大众的视线,实现金融盈利。因此,必须要不断进行金融工程的产品创新力度,加大金融业务的创新。比如说,金融工程要推出新一种金融产品时,要对当前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对产品的优劣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结合当地的企业、当地的民众需求,想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络访问等形式提高对当地金融产品的需求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金融工程的产品对大众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面临诸多阻碍,但是金融工程必然是我国未来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因此,要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完善金融工程体系、创新金融工程衍生产品,使得我国金融工程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障碍与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4,04.

[2]何宏庆.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06.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1-02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理论被引入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金融工程专业办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在专业背景、学科体系、师资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划一。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金融工程管理人才探索积极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一、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国外高校大多未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根据各个院校的学科特色,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以美国高校为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建立在工程学院,课程设置通常强调工程运筹管理及数量分析,注重金融工程的工程化特点,如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二是建立在商学院,课程设置主要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对数量方法的课程开设较少。如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Haas商学院的Master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项目,该商学院仅开设了《随机积分》一门课程,而开设了大量的诸如《公司财务证券设计》、《金融机构讨论课》、《应用金融设计》、《金融创新成败案例》等应用性课程;三是建立在数学系,课程设置注重金融工程的数量化分析特点,如芝加哥大学的数理金融硕士项目,开设数学方面的课程达20多门,其中既包括随机过程等基础性金融数学课程,也包括了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值分析课程。目前我国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近40所,其课程的开设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大量开设《金融工程》、《投资学》、《公司财务》、《期权期货》、《资本市场》等课程,注重将金融工程与企业管理、公司理财相结合,解决微观层面的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另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课程,重视宏观领域的金融理论和问题的研究。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由于传统的文、理科优势差异,课程设置的侧重面也有所不同。财经院校由于学科特色偏重文科,数量分析方面的教学较薄弱,使得金融工程和传统金融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区别不大。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则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思想,有些课程设置甚至与应用数学专业或金融数学专业类似。

二、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

金融工程是多种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综合性”产物,在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开发和实际操作方面,尤其强调数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而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一方面,理工科院校招收的金融工程方向研究生大多具有理工科的本科教育背景,比较容易跟上程度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理工方面的师资力量比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优势大,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运筹学、统计学、随机过程和数值计算等。因此,在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中应在本科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程度更深的数学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等,加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数学的权重;同时开设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方面的课程,如数据处理技术、计量金融学、应用软件技术、系统仿真模拟技术等内容。由于金融工程专业与实务联系非常紧密,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制定出体现学校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里的一些院系如土木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等都具有与金融工程相结合的可能,金融工程的教师应具备应用金融知识解决上述院系里的一些工程问题。另外,金融工程专业应与数学院、法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合作解决一些学科交叉问题,开展诸如数理金融、金融工程经济法、计算金融等研究方向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课程设置

金融工程专业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包含了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理工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出数学能力、计算机能力、金融实务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1.本科层次的定位与知识框架。受时间、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制约,本科阶段的学生要想全面深入掌握金融工程所需的数理工程技术知识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学生必须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进行具体金融工程技术运用和操作所需要的数理工程知识。构建一个掌握现代金融知识与数理工程知识相结合的,相对完整、独立的知识体系,能够具有较高管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①学科定位。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金融工程的理念、原理和方法,能够掌握与运用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一般性实际问题能力的金融工程高等专门人才。②知识框架。基本核心课程:《金融工程(方法、案例、运用)》、《金融经济学》、《公司理财》、《风险管理》、《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数学方面:《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信息技术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一门高级语言。选修课程:《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金管理营运》、《投资银行》等。

2.硕士层次的定位与知识框架。硕士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是在本科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具备较为完善的金融工程知识结构,具有实际开发和较为成熟地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金融工程人才。①学科定位。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扎实和全面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金融工程技术、方法、工具,能够从事定价、风险管理、方案设计、产品创新,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②知识框架。专业课方面:《高级经济学》、《高级金融原理》、《高级计量经济学》;数理工具方面:《泛函分析》、《博弈论》、《拓朴学》等;信息技术方面:《金融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Matlab、SAS、Eviews等)。选修课:《高级财务管理》、《金融分析》、《证券及衍生产品交易》、《信用管理》、《咨询理财》等。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本科生必修:《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运筹学》、《随机方程》、《最优化方法》、《数值分析初步》、《经济学原理》《金融学原理》、《金融学导论》、《投资学原理》、《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导论》、《金融衍生工具》、《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司金融》、《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计算机基础及初步》。选修:《数据库初步》、《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法》、《Matlab》、《excel》。研究生必修:《高级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级金融原理》、《高级财务管理(兼并、收购、重组)》、《时间序列分析》、《数学建模》、《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证券及衍生产品交易》、《投资与货币管理》、《数据分析软件Eviews》、《金融工程案例》。选修:《中级会计学》、《行为理论》、《spss》、《金融工程实验》、《SA》。

参考文献:

[1]李平,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74-80.

[2]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85-87.

[3]马正兵.《企业金融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初探[J].价值工程,2007,(1):147-149.

第9篇

关键词:金融科技;国库;信息化建设;SWOT分析

一、引言

金融科技是金融和科技的深度渗透融合,强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国库信息化建设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国库业务领域的过程,是“数字央行”建设和国库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符合人民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从2014年开始,以“国家金库工程”①建设为核心,国库信息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但随着金融科技催生新技术广泛应用和加速发展,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和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网上申请等新业务不断开展,国库信息系统建设日益与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不相适应,与国家金库的地位不相适应。鉴于此,大量文献对国库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探索性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国库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议。山成英(2018)梳理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对金融科技的支持措施和监管创新,认为应加强人才储备,营造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友好环境。曹协和(2010)总结了OECD国家国库电子化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统一规划我国国库信息化系统,强化电子化系统管理。二是研究学习新技术,探索新技术运用于国库信息化建设。白双玉、李阳婷等(2020)运用金融科技技术,重新设计国库业务流程,细化业务要点,在国库信息化智慧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国库数据治理体系。马天龙(2017)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国库业务应用的可行性,探索性构建了区块链在国库业务中的应用场景。本文则在回顾前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金融科技浪潮下国库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国库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库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但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国库信息化建设在理念、技术、手段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一)库款安全的优先级考虑导致国库过度把控风险和追求业务细节,信息化建设理念相对保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规定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财政,对人行国库而言,库款安全是经理国库业务的第一要义。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国库在业务系统管理方面强调安全第一,将“业务系统安全、资金安全”作为国库基础业务不可动摇的两条底线。为降低国库业务操作风险,业务人员谨小慎微,加之人员数量有限,客观上导致了国库对风险的过度把控及对细节的过分追求,也牺牲了部分国库精力。在国库有限的精力下,为更好的守住国库业务的“两条底线”,减少创新带来的风险,国库对于移动支付、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所持态度相对谨慎和保守。(二)业务系统更新迭代缓慢,国库信息化建设难以缓解不断增加的业务压力。“3T”系统②是国库信息化建设体系的核心内容,自2014年起全面运行。随着个人社会保险费缴库、小微企业退税、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等工作开展,国库业务量剧增,而“3T”系统更新缓慢,难以提升业务处理效率。一是业务系统集约化程度较低。从整体上看,“3T”系统与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部门在非税收网、电子化退更免、电子对账、海关联网等方面的相互联网程度不够,国库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合作部门间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二是业务系统承载能力不足。TIPS系统经过二代升级后,处理业务量仍存在上线,制约国库工作效率。如TBS系统退库成功回执导入TIPS系统每次不可超过20包,严重影响系统处理效率。三是业务系统应急保障能力欠全。二代TIPS、TCBS系统的灾备建设尚不完善,不能做到快速切换,两者都曾发生过全国性的业务中断。TBS系统作为TCBS系统的应急备用系统,仅能处理应急拨款和集中支付清算业务,且业务操作时所必须的Ukey证书与win10系统不兼容,加之单机版运行,TBS系统运维风险较大。(三)业务处理手段与金融科技结合过少,国库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金融科技背景下的信息共享要求。金融科技对进一步打破国库与业务合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提出了新要求,但国库业务处理手段与金融科技结合过少,受制于技术壁垒,国库难以满足信息共享要求。金融科技强调运用新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突出的表现是要求不断提高信息的开放流通、交换共享程度。而近年来,国库业务处理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但国库信息化建设与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结合甚微,各类业务操作仍依赖人工且环节过多,尤其是国库信息保存、账务核对等数据及信息处理更是近乎完全由人工操作,数据开放流通的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水平低,缺少实时、便捷、高效共享信息的技术条件,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满足金融科技催生的信息高效共享要求。

三、国库信息化建设应对金融科技浪潮的SWOT分析

金融科技最核心的是科技,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国库信息化建设。以下立足国库视角,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金融科技浪潮下国库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一)优势(S)。一是系统管理经验丰富。人民银行经理国库35年来,熟知外部环境对国库服务的各项要求,在系统开发、外包、运维、升级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充分了解国库不同系统的账务处理、系统关联、信息传递等原理,积累了大量可行的系统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二是业务系统及程序储备充足。在人民银行国库局鼓励各地基于实际业务开发实用性系统的氛围下,各地为减轻国库业务处理压力,提高国库服务的电子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外包或自主研发等方式开发了不同类型的系统或小程序,如黑龙江省分库开发了退税小程序,湖南省分库开发了国库管理辅助系统。目前,除了全国通用的“3T”系统外,各地一线工作者捕捉国库业务痛点开发的新系统极大地填补了系统短板或不同系统间的关联漏洞,为科技赋能国库提供了大量底层逻辑参考和实际案例。(二)劣势(W)。一是新技术运用能力不足。国库经过多年发展,在业务处理、安全认证、安全处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但由于基础设施系统庞大而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且出于新技术的监管和风险考虑,对新技术运用抱以谨慎和怀疑态度,反应迟缓被动,在新技术运用上远远不足。二是会科技、懂业务的人才储备不够。长期以来国库业务系统运维由科技部门及第三方公司负责,国库人员主要精力集中在业务处理及监管服务、数据分析上。加上基层国库人员较少,难以消化业务量逐年增加带来的压力,对科技与业务之间的结合思考较少,人才储备不够。(三)机会(O)。一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目前,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拓展形势较好,国库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间的业务联系紧密,可通过后期学习探索大数据在国库信息化建设上的应用。国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国库系统积淀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考虑财税库银相关业务合作部门的历史数据,还可将多个与业务相关的因素加入国库监督模型中。例如,将企业的纳税情况纳入大数据风控模型中,从而更加细致准确的判断后期的纳税情况,能够有效预测国库现金流,提高财政收支监测的准确度。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分散数据的计算能力,对国库各类数据与监管指标的运用进行深度分析,可实现自动化全流程监管,将丰富风险监测的内容和手段,全面把握国库资金运行风险的整体情况和预测库存发展趋势。二是基于区块链的对账系统设计与应用日渐突破。大量政府部门和企业探索运用区块链提高对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如2018年迪拜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支付对账和结算系统,2020年意大利银行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对账,国库可以通过外包、学习等方式将这些技术或理念运用于国库信息化建设中。(四)威胁(T)。一是业务模式的冲击。金融科技的运用,会极大降低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对人力资源的消耗,转而对人员在新技术运用、模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冲击国库现有业务模式。传统国库大量精力用于处理日常业务、核对账表、监督业务等,业务模式呈现出“以核算业务为基础的”特点。金融科技提高核算业务的智能化水平后,核算业务的风险将从“集中于人”转移到“集中于自动化系统”,客观上风险管理工作量和难度下降,国库业务模式也将从注重核算业务转为注重国库数据分析。二是国库监督角色的转变。过去国库通过手工方式监督预算收支,监督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区块链促使每一笔业务都有一个不可纂改的时间戳,国库对预算收支的监督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实时监督,国库传统的监督职能将被弱化,转而对科技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如人工智能利用云计算技术计算分散数据,运用监管指标分析业务合规性,可实现自动化、全流程监督,国库人员不再手动监督业务,转而需要掌握人工智能运用、计算模型、监督原理等操控人工智能必需的知识,监督角色转变较大。

四、金融科技为国库信息化建设赋能的对策及建议

(一)主动适应金融科技浪潮,更新国库核算理念。站在服务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全面更新国库核算理念,主动学习、适应金融科技浪潮。同时,对国库核算理念的更新理解不能停留在系统更新迭代上,要认识到金融科技不仅是科技赋能,还是金融和科技深度渗透融合后带来的国库业务模式的彻底变革,主动适应各类新技术对国库业务在硬件设备、业务流程、监督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变化,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于国库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推进国家金库工程建设,探索金融科技在国库对账中的运用。立足在国库一线业务工作中搜集的系统需求,推进“国家金库工程”建设,对现有“3T”系统进行重新定位、设计、优化,畅通系统间的信息传递,前瞻性地做好“国家金库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同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开发使用国库对账管理系统,实现国库与征收机关、银行等通过系统自动核对对账信息,探索金融科技在国库对账中的运用。(三)着眼未来国库发展需求,储备会科技懂业务的国库人才。结合现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着眼未来国库人才要求,前瞻性地做好国库人才培养。加强人才技能培训,激励并组织精通国库业务者不断学习与账务智能化处理、数据分析模型等相关的新技术,使业务能手掌握新技术原理。同时,不断补充懂科技的新生力量,并做好技术和业务知识培训,培养储备一批熟悉技术、精通业务的国库专业人才队伍,并通过人机耦合模式反哺金融科技与国库信息化建设结合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国库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山成英.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青海金融,2018(10):23-27.

[2]曹协和.国库电子化的国际趋势及启示[J].南方金融,2010(10):76-79.

[3]白双玉,李阳婷,杨金玉,尹国君,沈秘.金融科技助力国库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时代金融,2020(07):57-60.

[4]马天龙.区块链技术及国库应用场景———基于国家金库工程建设的考量[J].地方财政研究,2017(12):26-3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