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16: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下面我就以六上教材《小帆船》为例,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校实际、学生情况,因地制宜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的相应改革,教学中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独立制作的内容,把劳技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分课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作的一些尝试:
第一课时:丰富感性认识,激发研究欲望
1、直观展示,初识帆船。帆船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很受现代人欢迎的水上运动项目。然而,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对帆船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印象。所以,我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使学生让学生了解了帆船的历史演变和结构特点;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懂得帆船驶动的原理,从而对帆船的制作产生兴趣。
2、主动探究,分析结构。“帆船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形状和大小如何?”……因为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对帆船有了直观的认识,所以,当我将问题一个个抛出来的时候,各个小组立即围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结论。《江苏课程纲要》指出:“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是技术探究的主体。”
第二课时:巧妙选择材料,设计研究方案
1、根据特点,巧选材。在了解了帆船的结构,并认识了各部分的功能以后,各组对亲手制作一个小帆船都已跃跃欲试。“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做船体?什么材料适合做桅杆?什么材料适合做帆呢?”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与教材配套的材料袋,在一堆材料里面翻找适合的材料,懊丧地发现:教材中的船身是用小木板做的,而材料袋里没有!怎么办?需要用的锯子、锥子等工具学校里也没有提供!怎么办?作为城市里的孩子,作为劳技这门不被家长看好的学科,要准备齐这些材料无疑有着很大的难度!疑问在学生脑中形成的同时,我也将这个“怎么办”抛给了他们。
在相互的启发下,学生对制作材料有了创造性的改进:比如用泡沫、吸管甚至是饮料瓶做船身……各种奇思妙想翩然而至,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2、根据材料,能设计。“能设计”是二期课改中劳动技术教学的一大亮点。为了帮助学生对制作需要的工具、材料、预想制作的帆船等有个全面的思考,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了表格,帮助他们进行梳理。对于他们的计划,我并不做任何评价,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计划准备好相应的材料,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设想,一起去探索帆船的制作步骤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兴奋!
第三课时:审视制作方案,自主研究创作
方案设计完成之后,就要把种种奇思妙想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活动。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挑选合适的工具,继而按照原先设计的方案来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使设想成为现实。
1、完善步骤。有了计划,准备好了制作的材料,就可以动手了吗?毫无疑问:不是!动手之前还需要先动脑筋,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一件手工作品制作需要科学的操作才能成功地完成。因而,明确制作步骤是首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小帆船,想一想,利用我们手中的这些材料,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小帆船呢?”通过汇报交流,学生逐渐统一了认识,确定了基本的制作步骤:船身帆桅杆连接帆和桅杆将船身和桅杆连接成一个整体个性化修饰。
2、自主创作。接下来就是学生亲历实践,自主创作,体验劳动的乐趣的时间了!每个小组都急不可耐地拿出准备好的制作材料和工具,开始了制作,有的用双面胶将吸管粘贴成船身,并用剪刀将船身修剪出船头和船尾……忙得不亦乐乎。教师这时候可以巡视其间,了解制作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使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尝试操作”的学习过程,劳技课堂不再仅仅是学生的手工制作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创造和知识的过程。
第四课时:展示研究成果,促进个性发展
1、试航中及时整改。试航开始了,一个个小帆船下水,孩子们鼓起嘴向船帆吹风,看着帆船在水中顺风稳稳地航行,“成功啦!成功啦!”学生为自己成功完成作品而欢欣鼓舞!但也不是所有的帆船都那样顺利,有的帆船一下水船体就开始倾斜;有的帆船用纸巾做的帆一下水就湿了;有的船体一下水就开始渗水……试航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学习,从中发现问题,正确评估,及时拿出整改方案。
一 移动学习的内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移动学习的内涵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以携带的移动设备 (iPhone、iPod等 )进行的学习,它具有携带便利,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的特性。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是获取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英国开放大学沙普尔斯教授认为移动学习有两层含义:第一,需要理解学习是如何跨越时间、空间和不同技术的;第二,要理解学习如何在教室外、在非正规教育情境下发生。移动学习强调在传统情境外学习,并将其与传统情境下的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关注如何在不同环境、不同设备、不同交互中顺利开展学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移动学习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的高校中已经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并且与之相应地开发出了不少软件以及与之匹配的硬件设备。 国外的研究项目影响较大的有:移动学习,从数字学校到移动学习项目;MOBIlearn项目;意大利Porta-bile项目;美国的PEP计划、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WHIRL、非洲农村移动学习项目。英国的普渡大学2010年推出了Boiler Cast网站,已有超过37门课通过该平台向学生提供教授授课的Podcast。规模最大的当属BBC Janala and English in Action项目,约六百万人在该项目中使用手机学习英语。孟加拉国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英国发展部支持下推出该项目的手机服务。当今应用移动学习最成功的案例有两个:一是电子书,电子书阅读器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读文学名著。二是MOOCs,它为全世界的人提供了免费的学习课程。
我国开展移动学习的项目和建设较发达国家相比要晚一些。国际远程教育专家 Desmond Keegan博士于2000年在上海电大20年校庆的中外专家学者办公会上做的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的报告,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学习发展的新阶段引入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 2001年了以建设移动学习平台为目标的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由北京大学承担此项目,开发了三个版本的移动教育平台,致力于教育资源研究;2002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国内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2004年9月,英特尔联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宣布推出“中国无线大学计划”。2007年,上海电视大学和上海蓝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该系统以短信息的形式,每日都向电大学生自动发送英语测试题,并在第二天发送答案及详解,这是我国向真正的“移动语言交互教学”迈出的第一步。2008年 由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第五届无线、移动、普适技术教育应用国际会议 (WMUTE2008),标志着我国的移动教育/学习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承办了MULE2010国际知名会议,这些会议在一定程度表明我国在移动学习领域的开展已经具备有相当大的研究群体与雄厚的实力。目前,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为理论研究、支持性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及资源建设等。
二 高职英语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由于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和教育方式,开展移动学习具有可行性,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学生移动设备使用情况及对移动学习的认知态度
4G时代的到来,让人们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高速上网,为移动学习视频、图像、音频及时传送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移动学习设备主要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词典/学习机,MP3/MP4等,其中手机作为移动学习工具获取资源更加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手机学习,把手机学习作为一种补充的学习方式,并促进和强化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选择手机资费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包月的上网流量包,价格便宜。
2 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
随着移动学习的不断深入,移动学习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网上可以使用的英语移动学习软件主要有掌中英语、沪江英语、唐僧英语、VOA每日英语、BBC英语及新概念英语等。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词汇、语法 、口语 ,提高听力和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了解背景文化知识、欣赏美文、关注时事等。
3 移动学习理论依据与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支持移动学习的理论很多,其中包括非正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活动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所遵循的,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移动学习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的技术条件,为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了可能。因此,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是可行的,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形式的补充。
4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充足、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丰富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娱乐式的学习内容和高度自主按需学习的需求。移动学习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移动设备为辅助手段,以数字化资源为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 提高学生英语移动学习效率的策略
移动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教学,不能将网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完全照搬到移动学习上,教师和学校仍需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改变观念,树立并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环境,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1 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学为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应该树立移动学习观念,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应从 “教”学生转变为 “导”学生。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移动学习的习惯,保持移动学习的兴趣,增加对移动学习的信任。
2 确定学习目标,设计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意味着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时空被无限制地放大从时间、空间到学习资料,移动学习呈现了非常美好的可能。移动学习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内心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时空的重新定义。对于当前多数大学生移动学习缺乏目的性、无计划、散漫等特点,设置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加强自我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当学生进入网页时,要首先列出他们要学习哪些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学完之后能够做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目标,不要被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冲昏,采用科学的信息管理,下载有用的学习软件,方便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在学习软件中添加点播系统,融和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使移动学习变得更加的实用。
3 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管理,强化时间观念
移动学习打破时空束缚,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比较零散,时间是不固定的,很难事先安排具体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对于很多零散的时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安排。因此学习者需要重构自我的学习时空,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对于时间和自我的管理是最根本的策略,把这些零散时间用在移动学习上,安排每天的学习计划、移动学习的重点。这样就能使大学生更有效地利用零散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由于移动学习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影响,十分容易造成对移动学习的间断性,所以,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及时做好学习笔记,即对学习内容有条理地做记号,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安维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6).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建议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广泛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是指教师设计一种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学生从探索中学会收集信息、分析问题,使自身的探索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地锻炼,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载体是生活中的各种课题或项目,它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并获得相应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课程和学科教学都存在着差别,一方面,它不是活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活动,因为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由多个学科构成的课程,而且它是由学生自主参与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另一方面,它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如收集资料、选题、调查等,提高自身能力的学习方式,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的灌输.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学会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二、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机械地传授数学的相关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似懂非懂,死记硬背,教与学都围绕成绩展开,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宗旨,为学习而学习,忽视了教学的真正意义.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出现,对高中数学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来说可谓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该模式为学生创立了有助于其发挥主体能动性,表现自身创造力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的研究中,独立探索,感受探索过程带来的成功与挫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相当必要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继续地传授知识,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独立探索的平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1.重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做任何事的基础,没有兴趣,也就谈不上效率.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入门困难的学科,是一门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学科,因此,培养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还能使学生真正的会学数学,学会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的无条件灌输,学生变成被动地接受者,事实上,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要做的正是扭转局面、改变现状,为学生设计一种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而不是一味地传授已有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探索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增添色彩.
2.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重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倡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完成作业,完全忽视学生间的合作.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团队合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迫在眉睫.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形象有趣、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小游戏或任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使学生分组合作、互帮互助, 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问题是一切活动的起源,有问题,才有交流,才能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机械地传授问题和答案,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高中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情境是共存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造一个存在冲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认识问题的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与问题相结合.学生为解决问题,就会调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真正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把这种学习方式贯彻实施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教师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重要性,设计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情景;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对问题的敏感度,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玉川.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中应渗透研究性学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3):17-19.
一、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规模和增长趋势
(一)两校科研经费规模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统计,密西根大学连续三年从联邦政府获得研究经费位居全美大学前三位[1],反映了密西根大学极强的科研活跃度;近五年,密西根大学科研经费占该校年度总经费的比例一直占三分之一强[2],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研究型大学的显著特征。与密西根大学类似,上海交通大学近五年获得的科研经费一直居中国高校前四位,占学校收入比重也接近三分之一[3] (见表1)。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校科研在各自学校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在本国高校中的实力和地位。表12008-2012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整体情况比较年份学校密西根大学科研经费总额
(亿美元)经费在美国
大学名次占年度总经费
比例(%)上海交通大学[3]科研经费总额
(亿人民币)经费在中国
大学名次占年度总经费
比例(%)2008876[4]2-313%105642993%20091017[5]2-367%12404305%20101139[6]23381%16464355%20111237[7]43389%16544247%20121274[8]43390%20544290%注:密西根大学科研经费总额含联邦政府资助、非联邦政府资助以及密西根大学资助,上表中经费排名是其获得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金额的排名,密西根大学年度总经费不含医学系统收入。
(二)两校科研经费增长趋势分析
近十年来,密西根大学科研经费获得稳步增长,由2003年度749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度1274亿美元,增长近一倍[8]3-4。相比较密西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增长速度更为迅速,由2003年066亿美元增至2012年325亿美元,增加近五倍[3](如图1)。两校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密西根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逐年均在稳步增长,但上海交通大学增长更为迅速,这可能与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大对科技投入有关;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近年来尽管有很快增长,但换算成美元,与密西根大学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图1可以看出,到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仅是密西根大学的四分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由十年前的十多倍,逐步缩减到现在四倍之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研究型大学在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在办学投入、基础设施等可比的硬指标上正在逐步缩小,但要真正赶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注: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换算成美元是依据当年汇率中间价算出;单位:亿美元。
图12003-2012年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增长趋势
胡勇军赵文华:中美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比较研究
二、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来源结构
密西根大学作为美国科研经费名列前茅的公立大学,其经费来源绝大部分属于联邦政府拨款。以2008-2012年为例,密西根大学从联邦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始终占总科研经费的60%以上,而从企业(非联邦政府)等获得经费占总科研经费比例在10%以下,而且还有逐步降低的趋势[8]3。与密西根大学类似,上海交通大学从政府部门获得的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也很高,而且近年来比例进一步加大,从2009年开始,始终在60%以上[3];与密西根不同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横向科研经费(非政府支持)在总经费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密西根大学,这说明上海交通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比较活跃(见图2)。比较两校科研经费来源,我们可以看出,密西根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同作为本国顶尖公立大学,其科研经费的渠道最主要是政府,这充分说明公立大学的进步与发展与所在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公立大学所开展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在围绕本国重视和引导的方向进行。
注:密西根大学将科研经费来源主要归为联邦政府、非联邦政府和学校资助三类;上海交通大学将科研经费来源主要归为纵向(政府支持)和横向(非政府支持)两类。为便于比较,本图仅将密西根大学联邦政府和非联邦政府经费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纵向和横向经费进行比较。
图22008-2012年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来源
密西根大学科研经费来源中,绝大部分是来自联邦政府部门。如表2所示,2008-2012年五年间,密西根大学获得联邦政府资助份额从大到小的依次是: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DOD)、能源部(Energy)等,特别突出的是,国立卫生研究院在联邦政府部门的资助的份额中占了绝对比例,近五年每年都占近70%,这一方面说明密西根大学在生命医学学科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联邦政府对生命医学学科研究的重视。事实上,通过分析联邦政府对大学的科研资助的种类,生命医学长期以来都是联邦政府资助最大的类别[9]。密西根大学充分体现了美国大学医学院的增值效应。此外,密西根大学近五年还在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防部各获得占联邦政府经费10%左右的资助,从能源部获得约5%的资助,其他从航天航空局 、交通部、教育部等其他部委共获得约5%的资助。
三、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比较
(一)科研经费拨款体制比较
美国联邦政府是美国大学科研经费投入的最大主体,在拨款体制上,将大学作为全成本核算单位,不仅资助大学科研项目发生的实际费用,而且还支付大学因承担科研项目而导致的设施和管理成本,前者称之为“直接成本”,后者称之为“间接成本”。为从法律上明确科研经费成本分担机制,美国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制定并的A-21通告(Circulars A-21),在其首章节“目的与范围”中规定,由大学与代表联邦政府的机构谈判确定大学的间接成本比率,这种比率为所有联邦机构所接受,也是适用于高校的所有联邦资助科研项目[11]。密西根大学每三年与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进行一次谈判,谈判确定的科研经费间接费比率,不但对所有联邦政府资助的项目都适用,对所有非联邦政府资助的项目同样适用,近五年,密西根大学间接费比率一直在55%左右[12],很好地补偿了学校因承担科研活动所发生的各类成本。
相比较密西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被政府认定为全额拨款单位,在科研经费预算中对学校的管理费和人员费加以严格限定,如表4所示,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的国家自然基金委经费中收取的间接管理费占科研资助总金额的比例不超过5%,教育部不超过10%[13]。尽管2011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调整了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按照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将间接管理费提高到20%左右,但仍低于密西根大学的比率,而且仅是针对科技部的项目。有研究表明,由于我国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及管理机构的庞大, 高校科研间接成本率远高于美英等高校[14]。由于间接费用比率过低,学校提取的科研管理经费远远不能补偿学校因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水、电、房屋的支出和人工管理成本,导致学校陷入承担纵向科研项目越多财务负担越重的怪圈。此外,我国高校科研由于归口不同部门管理,其间接费比率的设定没有统一的标准,高校需要对不同部门的科研经费采取不同的换算比率,也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表4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间接费比率比较(2012年)密西根大学主要资助机构间接费比率上海交通大学主要资助机构间接费比率国立卫生研究院55%科技部≤20%国家科学基金会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5%能源部55%教育部≤10%国防部55%国防部门5%-13%非联邦资助55%横向项目≤15%
通过两校拨款体制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中美两国对大学的认定性质不同。美国联邦政府将密西根大学作为全成本核算单位,对其因承担科研项目导致的各种成本给予了合理补偿;中国政府将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全额拨款单位,在科研经费预算中未充分考虑学校承担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导致学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越多,学校财务负担越重。第二,中美两国对大学间接管理费确定方式不同。美国联邦政府对单个高校实施统一的间接管理费比率,其间接费比率是由密西根大学与联邦政府部门谈判确定,最终确定的比率对联邦政府所有科研项目适用;中国提供科研经费的各部委均有自己设定的科研经费间接费比率,比率的确定不会与某个高校单独商议,而是以科研项目“规定”的形式予以确认,而且对所有承担该类项目的高校适用,由于资助科研项目的政府部门众多,高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统计不同政府部门的科研经费间接管理费。
(二)科研经费管理理念与政策比较
密西根大学的教师在从事科学基金项目时,是将“人”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将“物”的作用放在第二位。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对大学的资助有几个显著特点,除了前文所述的对大学间接管理成本的充分补偿,另外在预算中人员经费没有硬性比例限制,根据美国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的A-21通告,密西根大学科研经费直接成本不但包括研究生学费,还包括了聘用人员、博士后和教师的工资,对于大学全职教师而言,要求其从科研项目中领取的劳务费加上其工资不能超过其12个月的工资总额[15]。密西根大学规定,教师在申请联邦政府项目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列支预算,教师可以从科研经费中支取工资,但是对教授科研提成封顶[16],这样教师不必热衷申报科研项目,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潜心科研和教学。这样的特点在科研经费预算上也能够体现出来,如表5所示,密西根大学科研与资助项目管理办公室网站提供了一个申请科研项目的预算模板[1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约10万美元的科研项目,用于薪资和福利占总经费比例达到623%,设备费仅占28%,差旅费则更低,仅占13%,另外间接成本占了33%。
中国各部门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也有共同的特点,除了间接管理费比例过低,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人员费支出范围进行限制,只允许支付研究生和外聘人员的劳务费, 在职研究人员的工资均不允许从科研经费列支;而且人员经费占项目经费的比例一般被控制在5%-15% 。由于人员费和间接管理费有严格限制,剩下绝大部分比例的科研经费只能用于购买设备和出差旅行。如表5所示,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申报一个60万人民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总经费最大比例的科目是含有设备费和差旅费的研究经费,约占65%,而用于支付研究生、博士生培养的劳务费用仅占15%[18],说明中国的科研经费重“物”轻 “人”的特征。另一个引起各方关注的现象是,中国教师的工资结构是“基本工资+津贴+绩效工资”,基本工资相对较低,教师收入很大程度上靠绩效工资的增长来提高收入水平,对高校教师而言,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就意味着能够增加自己更多的收入。在上海交通大学,因为国家没有统一的相关规定,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次数不受限制,横向科研项目还可以将部分科研经费作为科研绩效发放,学校对教师个人总收入也没有封顶限制,导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积极性很高。表5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项目适用范围比较密西根大学项 目预算(美元)所占比例上海交通大学项 目预 算(人民币)所占比例人员费(薪资与福利)
44,600
623%
人员费(劳务费,按最
高15%计算)90,000
15%
设备费2,00028%
设备费、差旅费等(研
究经费)390,00065%差旅费92513%其他成本(材料费等)
400
05%
其他成本(国际合作交
流费,按最高15%计算)90,000
15%
间接成本
23,651
330%
间接成本(管理费,按
最高5%计算)30,000
5%
总经费71,576600,000注:上海交通大学劳务费只能用于直接参加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人员的劳务费用。不能用于加班补贴、劳务补助、临时聘用人员和固定人员的工资等。
比较两校科研经费使用范围,我们可知:第一,中美两国对科研经费与教师收入关联的政策不同。密西根大学教师实现年薪制,可以用科研收入来补足三个月收入,但教授科研提成收入封顶,教授可以保证足够的时间做科研、教书育人。在上海交通大学,科研经费不能用于补充在职教师个人收入,加之教师基本工资和津贴较低,导致教师把科研经费的绩效补充来作为收入重要来源,而且经费越多收入越多,对教师潜心科研和安心教学都产生一定影响。第二,中美两国对科研经费允许使用的范围不同。密西根大学的经费很大部分用来资助学生、博士后和专职科研人员,并补偿了教师的收入,科研经费的使用既出了成果又培养了创新人才;上海交通大学用于人员身上的科研经费非常有限,不能负担学生、博士后和专职科研人员的支出,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培养。
(三)科研项目管理比较
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主要分配方式是自由竞争。国家并没有设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科研领导机构,而是将科研的管理权分散到联邦的各个职能部门[19]。密西根大学每年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从联邦政府获得科研经费数额巨大,在全美高校居于前列,这一方面说明密西根大学的科研实力,另一方面也给密西根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密西根大学有一支人数众多的行政管理队伍和服务支撑性队伍。2012 年1 月1 日,密西根大学将其科研管理机构的名称由原来的“科研开发与管理处(the Division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 )”改为“科研与资助项目管理办公室(th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Sponsored Projects )”[20],更加突出科研管理机构的服务性质。密西根大学项目来源众多,但相对集中,通过分析密西根大学近年来的科研年报,我们可以看出,密西根大学每年从30多个政府部门获得科研经费资助,但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防部三家占了联邦政府经费的近95%,而且管理环节相对简单,有统一的管理规章。美国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的A-21通告详细规定了大学在承担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时应该遵从的会计准则,该机构颁布的A-100通告则对高等教育机构接受联邦政府资助做出了统一的管理要求。因此,密西根大学尽管承担了来源众多的科研项目,但是在管理上相对简单,而且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项目结题,一般不开结题验收评审会或鉴定会,也没有专门针对经费的财务验收,而是要求项目承担者向资助方提交财务报告和项目绩效报告,以此作为项目完成的标志,项目执行过程中,提交报告的频率一般一季度一次,最少一年一次[21]。在项目预决算管理方面,美国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A-110通告专门有一章预算的调整与修订,对高校承担的联邦政府项目调整预算有严格规定,项目承担单位不能自行调整项目预算,必须事先得到项目资助单位同意方能进行,但美国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A-110通告只是针对一些重大调整事项,对一些过细的项目调整,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项目执行者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与美国类似,中国也没有一个统一全国性的科研领导机构,科研经费的分配也是采取自由竞争的形式,上海交通大学每年获得科研经费绝大多数是采取竞争性方式获取。在项目来源方面,提供科研项目的政府部门众多,较为分散,据统计,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纵向科研经费来源达40多种,即便是科研经费来源集中的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其内部也细分了若干种项目类别。如科技部针对高校的项目,就包括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民口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创新人才推进等10余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国际合作、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等10余类。在项目管理上,环节众多且不统一。据统计,上海交通大学纵向课题从指南建议到结题要填报8份以上报告,且不同口径课题的填报要求不同,使得一线教师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日常时间用于应付各种项目管理和项目检查。在预决算方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预算制度过于僵硬,条目规定过细、预算调整困难,另外,还普遍存在到款较晚的情况,部分项目验收后余额到款,验收前的决算要按全额做。
表6密西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比较学校项目争取项目来源管理环节预决算管理密西根大学自由竞争种类多但相对集中环节简单、统一 预算调整严格,但有一定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自由竞争种类多但相对分散环节多且不统一 条目过细,调整预算困难
比较两校的项目管理,可以看出,第一,中美两国大学科研项目争取方式基本相同。密西根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的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绝大部分均是通过自由竞争的形式获取;第二,中美两国科研项目来源种类有差别。在项目来源上,密西根大学来源种类多,但相对集中,上海交通大学经费来源多,但较为分散,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项目申报;第三,中美两国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不一样。在管理环节上,密西根大学根据联邦政府统一的法规进行管理,环节相对简单;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管理环节多且不统一,使得一线教师疲于用于应付各种项目管理和项目检查;第四,中美两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差别。在预算管理方面,密西根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根据各自国家的规定,均有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但上海交通大学预算条目过细,调整困难,密西根大学有一定的自主权。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密西根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是美中两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顶尖公立大学,两校在拨款 体制、经费使用和项目管理等方面比较大的差别,虽然存在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但密西根大学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一些理念和举措,对我们有很多启示意义。
(一)增加对大学科研间接费拨付比例
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项目采用全成本核算机制,承认大学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中存在间接成本,我国研究型大学间接费比例过低,造成科研项目越多学校支付成本越高的怪圈,因此,建议根据大学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经费数,另外核拨一定比例科研间接费补贴,改善学校的科研成本的分摊机制。
(二)适当提高人员费比例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科研项目中,将人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因此,科研经费中大部分经费用于支付人才培养和人员薪资;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项目重“物”不重“人”,科研经费大部分限定为设备费用,人员费支出比例低。建议在保证科研业务费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人员费比重,降低设备在科研经费中的比例,可将人员费用于支付研究生培养费、科研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聘用费。
(三)适度下放项目管理权
美国政府对研究型大学项目管理环节简单,对大学承担项目给予充分信任;我国研究型大学项目管理环节繁琐,科研人员很大精力用于对付项目检查和验收。因此建议简化科研项目的管理环节,将项目管理权下放给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四)提高预算调整自主权
中美研究型大学对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都很严格,但美国研究型大学在调整预算方面由一定自主权,中国研究型大学自主调整能力有限,因此建议研究制定符合创新活动规律的科研项目预决算制度,调整科研项目预算框架,预算条目不宜过细,采用更加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给予学校一定的调整自主权。
参考文献
[1]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ederally Financed Higher Education R&D Expenditures,ranked by FY 2012 R&D expenditures:FYs 2003–12 [EB/OL].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rvey .nsf.(s.d)[2014 -04 -14]. ncsesdata.nsf.gov/herd/2012/html/HERD2012_DST_22.html.
[2]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ual Reports on UM Finance, Fiscal year 2008、2009、2010、2011、2012 [R]. UM Business & Finance Division, 2008、2009、2010、2011、2012.
[3]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08-2012)[G]//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北京:[出版者不详],2008、2009、2010、2011、2012.
[4]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ual Reports on UM Research & Scholarship, Fiscal year 2008[R]. UM Office of Research, 2008.
[5]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ual Reports on UM Research & Scholarship, Fiscal year 2009[R]. UM Office of Research, 2009.
[6]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ual Reports on UM Research & Scholarship, Fiscal year 2010[R]. UM Office of Research, 2010.
[7]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ual Reports on UM Research & Scholarship, Fiscal year 2011[R]. UM Office of Research, 2011.
[8]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ual Reports on UM Research & Scholarship, Fiscal year 2012[R]. UM Office of Research, 2012.
[9]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ederally financed higher education R&D expenditures, by R&D field: FYs 2003–12[EB/O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rvey. nsf.(s.d.)[ 2013 08 16 ]. ncsesdata.nsf.gov/herd/2012/html/HERD2012_DST_11.html.
[10]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研年报(2008-2012)[G]//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研年报.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2008、2009、2010、2011、2012.
[11]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 . Circular NO.A -21. Cost Principle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EB /OL].Th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U./whitehouse.gov/omb/circulars_a021_2004/ .
[12]University of Michigan Finance. Indirect Costs[EB/OL].Sponsored Programs.umich.(s.d.)[ 2013-08-16 ]. finance.umich.edu/programs/indirectcosts .
[13]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研管理文件汇编[G].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2013:3-16.
[14]湛毅青.中国高校科研间接成本及其分摊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114-115.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9—01
项目:重庆邮电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ZDKC2010—7),重庆邮电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提升项目。重庆市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xjg201018)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加强工科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便成为新型通信信息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等开设的数学分析[1]课程已相对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以工为主,经管、理等相结合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开设的工科数学分析[2]课程建设则相对滞后,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我校工科数学分析课程于2000年开始在部分专业进行试点开设,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优化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丰富教学资源为抓手,以改革教学措施为突破,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思路,采取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适度拓展等课程建设实施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紧扣工科专业需求,优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
工科数学分析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高度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的一门基础学科。该课程的建设我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把学生培养成我国信息通信事业的杰出人才,根据“数学是基础,工学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的教育理念,从在试点班开设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扩大至普通班级中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同学,进一步拓展为工科数学分析[3]双语课程。通过研究工科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特点以及数学知识对工科人才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课程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工科专业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特点,在制定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我校确定了“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适应需求,重视应用;突出特色,提高能力”的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突出信息科学和通信工程的地位,采取“理工结合”模式,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型工科专业人才。
(二)根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保留精髓,突出特色,适应需求,适度拓展,推进国际化。具体为:
1.保留分析课程的精髓,体现分析课程的本质内涵。
2.突出课程的工科特色,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3.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4]。
4.拓展工科学生的数学视野,打开面向现代数学的窗口。
5.开设工科数学分析双语教学,推进教学的国际化进程。
三、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构建优质立体化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教学资源的构建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持之以恒地开展工科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改革的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根据课程的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力求从学生数学基础出发,遵循“注重思想方法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
1.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2.引入“案例教学”,融入建模思想。
3.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习信心。
(二)整合信息技术,推动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精神和要求,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构建立体化工科数学分析课程资源。具体为:
1.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近年来团队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了多本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师生反映良好,先后被多所高校选用。
2.为配合实践性教学及实施教考分离,教学团队编写了相应的习题库和试题库。通过多年来的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研制“工科数学分析CAI”,成果获得重庆市第五届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并被多所学校选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条件。通过该教学平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的特点,依托学校特色,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了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1.课程习题课教学的宗旨是通过问题讨论、例题演示、案例分析等,以便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应用、运算和论证能力。
2.将课堂教学、网上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教学融入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在工科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团队老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工科数学分析的课后综合作业(实验)和课程小论文(综合实践、作业、上机)引入到教学中,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融入讲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布置网络学习作业或实验,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数学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尤其是在过去的2011年,获得了4个全国一等奖,6个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 结论
通过工科数学分析课程的建设,对我校各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现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取样规范性;加荷速度;温度湿度;尺寸精度;数据处理
在工程建筑中,应当充分强化对建筑材料的把关问题,其对整体建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科学检测设备与规范操作程序的作用,提高材料检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本文主要针对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科学性与准确性等方面开展研究。
1 建筑材料检测取样
1.1 取样必须遵循规范原则
对建筑材料的规范取样非常重要,因为检测的报告不仅是对样本的性能反映,也是对整批次材质性能的反映,代表整体质量,检测报告的科学性与样品采集规范化程度具有直接关系,只有按照规范进行取样,才能够保证整个检测与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出具的报告才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
1.2取样必须遵循代表原则
检测样本的取样必须具有代表性,在完成样本数量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部位与方式进行,应当坚持从每一批材料的不同方位随机抽取检测样本,钢材采取的是指定位置截取的方式。取样数量不足以及方式方法的差异性,都会对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产生影响,甚至与实际情况不一致[1]。
在实际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中,个别技术人员贪图省事,在检测样本的选取方面出现数量不足或者取样方式不正确的现象,如袋装水泥的检测,应当从同一批次不少于20袋的产品中进行随机抽样,质量不少于12kg,实际检测中,经常会出现半袋或者整袋水泥作为样品的检测,不具代表性,有时候检测结果与使用前复检结果出现较大出入,其检测结果不具备科学性。
2 材料检测过程注意点
2.1 环境温度湿度影响
部分建筑材料的性能受到环境湿度温度的影响,会导致其性能发生改变。在建筑材料的贮存以及性能检测中,一定要兼顾到环境的湿度温度关系,要将其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结果的对比性才更加科学。如水泥胶砂强度试体成型检测中,环境的温度应当有效控制在20土2℃的范围之内,相对湿度不得小于50%,再比如试体水池养护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0土1℃的水平,要避免因为环境湿度温度超出规定范畴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2.2 加荷速度影响
正常条件下,开展建筑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过程中,如果加荷速度偏快,那么试件变形要比加在上面的荷载要慢一拍,检测出来的强度数据会比材料实际强度高一些。但是,在芯样混凝土等试件抗压强度测试中,加荷速度快慢对检测结果影响却不同(见表1),主要原因是速率过大导致双球座装置未能及时调整到位,试件与上压板有间隙,产生偏心受压降低了强度。所以,测试中的加荷速度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操作,在规定范围内以低值为准[2]。
表1 不同速率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比分析数据
序号 速率/(MPa/s) 芯样抗压强度/ MPa 不同速率差/%
一 0.3 27.4 11.8
0.5 24.5
二 0.45 31.4 5.4
0.55 29.8
三 0.5 37.4 5.4
0.8 35.5
2.3 试件尺寸与精度
开展材料力学性能检测时,测试件应该为标准件,否则要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以边长150mm的正方体为标准件,集料最大粒径31.5mm。当混凝土抗压强度以非标准试模制作出非标准件时候,集料粒径要与下表2规定相符,抗压强度数据应当乘以尺寸换算系数,专门在报告中阐述。
表2抗压强度尺寸换算系数参照表
开展试件检测前,要对试件的形状与尺寸进行检查,平整度不好以及尺寸不规范,都能够影响测试数据精确性。
2.4 关于误差问题
整个检测过程应当严格遵守规范,但是受到操作习惯、设备差别以及环境、材料等方面差别,检测结果能够出现误差。对误差的检测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就是平行检测误差,将同一样品分为几个试样,在相同机器上进行检测,之间的差异为平行检测差异,主要考虑到材料匀质性,允许误差值很小。另一种就是同一组试件误差,侧重于兼顾到操作人员熟练性不同。如混凝上试件抗压强度以及抗折强度监测数据中, 以一组3个试件测值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出现测值和中值偏差达到15%时,去中间值,三组试件中有两组出现上述现象,表明该实验无效。还有一种误差为同一批次材料、同一种样品,在不同设备检测中表现出来检测结果误差,称为再现性误差或对比性误差。这一类性误差较大,因为不同设备与操作人员以及不同的环境湿度温度,都影响检测结果。采取此检测方式,一般将样品平均分为两份,一份交给专业质检机构,另一份留在本单位,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之间相差过大要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这样的检测活动,每年一般进行1-2次,有助于提高本单位检测技能[3]。
3数据处理问题
3.1 数值修约
数据处理修约应当与材料标准要求的位数相吻合,还要与数值修约规则吻合,数值修约不正确容易造成结果误判。检测数值必须按标准规定开展修约,计算过程中不得修约。《数值修约规则》规定四舍六入五单双。
3.2数据取舍
即使在同一组试件中进行测定,检测结果离散性经常出现,为确保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对一些检测结果可以进行取舍,将明显过大或过小的数据作为可疑数据。因此, 在开展数据分析之前,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真伪性辨别,科学取舍,常用的数据取舍方法有拉依达法、肖维纳特法、格拉布斯法格拉布斯法灯。
4 检测结论问题
一、引言
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改变被视为改革的核心。在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之一。由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相似,都提倡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两个概念加以混淆。本文以两者的基本概念为基础,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二、概念理解
1.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或一种教学策略,或指一门专设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相对的概念,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摈弃那种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2.科学探究
要真正地理解科学探究,首先需要把几个与探究有关的概念加以分析与区别。
(1)探究与科学探究
探究的英文Inquire起源于拉丁文的in 或inward(在……之中)和动词quiler(质寻、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索、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广义的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追根究底、好奇爱问,试图弄清楚事理的行为。它既包括成人那种深思熟虑的“思想实验”,又包括儿童那种尝试错误性的体验探索;既有自觉的,又有自发的;既有新颖独特的,又有可能是模仿的。可以说,广义的探究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人皆有之。
狭义的探究专指科学探究,包括科学家的探究和学生的探究。对科学家而言,他们用科学探究研究自然界,并基于研究所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他们进行的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探究教学与探究学习
探究教学就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学校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的本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既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又体现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必要帮助和指导。
与学生的科学探究相比,探究教学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更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即突出了“教”。但是在学生方面,探究的重心和出发点仍然是学生的探究,教师只是为学服务。因此又出现了“探究学习”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探究性学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大体可以认为是学生从各种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而探究学习更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比较分析及其结论
(1)相同之处
首先,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都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不同,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它们都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研究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其次,两者都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探究,但都不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2)不同之处
第一,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课程形态,而科学探究可以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但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我国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第一次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它作为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高中阶段共计188课时。该课程2000年9月开始在一些省试行,2002年在全国所有高中都执行这一新的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有一定的课时数,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有同等地位,但是研究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的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掌握必要的体现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但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又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中。
第二,在学习的内容上,科学探究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要应用在理科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学生可以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社会中选择需要研究的课题,它可以覆盖到任意学科的知识。如日本“综合学习时间”包括环境、信息、国际理解和健康四大领域。
另外,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要求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主动地获取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而科学探究主要用于自然科学,通过探究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强调知识的获取。
第三,在学习的情景设置上,科学探究强调把知识的学习情景设置成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然后按照预先设置的顺序一步一步完成学习过程,这样才有培养探索能力的可能;而研究性学习则没有这个要求,它所关注的是产生问题的可能,因为只要有问题产生,就可以进行研究,而不关注这个问题是来自自然,还是社会或是书本。
第四,在学习活动时间上,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花上几个星期或数月的时间,很少能够在课堂内完成,虽然它规定每周2~3个学时,只是教师用来进行阶段性指导与学生交流;而科学探究由于存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探究,课堂内探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计划进行,在一节课内完成。课堂外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计划,主动开展探究活动,时间可以是几天或几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外的科学探究也可以认为是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实效性;研究分析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是化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一定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制定出详细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教案,我这节课应该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还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等)、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疑惑(反应前后明明是不一样的物质,为什么还要质量守恒呢?)教师把这些方面全都要在课前进行考虑、总结,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课堂进度,提升教学效率。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它能够将复杂的知识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还原,从而创设出教学的情境,例如,在进行“酸和碱”的教学时,教师不可能把实验室里所有的酸、碱都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而且有的酸碱还具有腐蚀性,很危险,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常见的酸、碱以及酸碱反应的视频来让学生观看,这种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肯定要比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效果好得多;其次多媒体也具有可保存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提前制作教学的PPT、视频在课堂上的时候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下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把这些资源分享到网络上,如果学生有上课没有听懂或者是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下载下来进行二次学习,这样的方式间接提升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有很多的知识点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如果要求W生独立完成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进行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疑问,他们不理解究竟什么是溶解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每五六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分享自己的观点、见解,最终把大家的建议进行总结、整合,这样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一些。但是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这几点:首先就是小组内的成员分布要均衡,小组内既要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有“学困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合理,难度过大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探究不出来,难度太小又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但是一定要遵守合作学习的原则。
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每个人天生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设置统一的要求、教学方法的话,那么总有一部分学生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化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比较困难的教学任务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相对普通的教学任务并重点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对于化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相对简单的教学任务,并重点对他们进行指导,保证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有所收获。分层教学并不是对学生的歧视,而是采取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五、多元化评价,重在鼓励
在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化学成绩来进行,这种形式太过片面。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首先,教师要少批评、多引导,保证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再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学生自己的认知中有哪些缺陷并引导学生进行改进。这样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才更能激发学生改进现有的问题,提升学习的效率。
总之,近几年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越来越注重教学的额实效性研究,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呢?今天我们就如何保证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做了一下研究,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够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政治 研究性教学 应用分析
一、绪论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展开研究性教学,就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近似研究的方法或情境, 以特设的主题作为载体, 引领学生团结自主的进行钻研、探知性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套教学方案。
二、研究性教学的应用原则
1.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融入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密切结合实际, 创设的研究性问题应该是平时社会生活里最为普遍的,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积极的进行针对性及可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
2.形式多类化的原则。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融合的过程, 必须注意研究活动方法的多样性。依据新教材的规定, 搜集有关资料编辑论文、组织社会调查并作调查报告、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活动都能够借用。此类活动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 还能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
3.评价标准自主化原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融入,主要的目的是运用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法及教师以往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对于评论研究性教学时, 时常不太关注研究出的成果价值, 而是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重点。因此,其评论准则必须是自由自主的、不能由教师自定单项答案。
三、研究性教学的的实践方式
1.熟知教材。熟知教材是开展研究性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出发点, 也是对以后研究学习时正确选择主题及确立主题有着很大的影响。熟读教材的时侯能够根据内容特性使用不同的方式。像平时在朗诵或表演、图片的展现等等。通过熟悉教材, 让学生首先对教材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也可以协助学生明确政治教材当中的疑点及难点,从而为确立研究课题打下坚定的基础。如引领学生多留意教材中的插图(漫画) 及课本页面底部或顶部上的注解, 诱发学生发挥想象思考或让他们自主讨论书本上栏目、引文、图表里隐含的知识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特意出示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推论、思考和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创设课题。创设课题是开展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 影响到课堂研究性学习成绩的标准和质量。普遍来讲, 每一章教材内容的研究方向都有所不同,不能统一而论,课题的设立,取决于教师进行教学之前对课文的梳理和掌握的程度,也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成长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感染。在实践当中, 教师指导学生确立目标, 以学生的角度创设课题。
3.指导研究。指导研究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团结自主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一, 要求学生设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第二, 要设立学习方案。第三, 尝到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如教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章, 其学习重点包括: 明确性质及作用; 认知公民有向国家定期缴税纳税的义务; 培养学生学习调查探究的能力。
4.成果展现。成果展现是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并作已评价,认可学生自主得出的成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评析、指导。如在学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篇内容时,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采用自我推荐或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讨论的形式分享学习成果。这种形式让发言者在教师与同学的充分认可及恰当纠正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反思活动中自己的疏漏及不足, 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继续对知识进行探索与创新。
四、结论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其主要是让学生以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发掘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以往高中政治教学中,注重学生按部就班的背诵和记忆,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却是非常匮乏的。所以,我们必须把高中政治课堂研究性教学做好,是提升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的重要方式,把研究性教学和高中政治教学进行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2]梁明院.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设研究型课程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10).
[3]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