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7 16:16: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第1篇

本人是站在医学的角度,以辩证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际临床经验;以个人自身尝试(或试验);以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元素分解规律得出的结论。以下观点或理论,应该说它是站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

1 腰酸、背痛、腿抽筋理论上认为是缺钙和人体钙流失所致。这些疾病和人体钙没有任何关系。它们是人体神经发生膨胀,挤压周围血管动脉和毛细血管,使血液不能正常供应周围机体,毛细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肌体体温下降,氧气不能正常传导所致。

2 腰痛的原因是肾虚。更有甚者说是肾阴虚、肾阳虚。使理论更加抽象,扑朔迷离,让临床治疗无所适从。腰痛是人体腰椎神经受二氧化碳压迫的结果。腰痛98%的病例和肾没有关系(不排除特殊的典型病例),肾结石不在其范围。

第2篇

不是。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钙、一氧化碳等。氧化物中只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必须是氧元素,另一种可为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氢氧化钠是氢氧化物,是一种碱。

钠盐与氧化钙反应。可以用一些碳酸氢钠(小苏打)和一些氧化钙(生石灰)。把生石灰放于水中,反应后变为石灰浆(氢氧化钙溶液、熟石灰),把碳酸氢钠(或碳酸钠)的固体颗粒(浓溶液也行)加入石灰浆中,为保证产物氢氧化钠的纯度,需使石灰浆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因为他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2、广义上的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钙、一氧化碳等。但氧与电负性更大的氟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则一般称为氟化物而不是氧化物;

3、氧化物属于化合物。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称为金属氧化物;若另一种不为金属元素,则称之为非金属氧化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解题思路 守恒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7-02

高中化学中的守恒法,就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化学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是不变的,我们解题的时候就根据这个不变的量,用这个不变的量来解题,这种方法就叫守恒法。守恒法是解决化学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解题方法。常见的化学解题中常用的守恒法有:得失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

一、质量守恒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根据质量相等的原理,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计算或者推算,主要有反应过程中,化学元素的质量守恒、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守恒、可逆反应中反应过程中总质量反应;结晶溶质总质量的守恒。比如把4.2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14.4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体,然后加入氧气,让他们充分然后,再加入固体NA2O2,问题是,请问这个容器中固体增加了多少?根据我们化学反应公式,当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后会得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化钠发生反应后会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在一起反应后会生成水,水与氧化钠反应和会生成氢氧化钠,所以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无论加入多少的氧气,只要经过充分的燃烧,最后都会经过氧化钠释放出来,物质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容器中的固体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二、原子守恒

在一些复杂多变的化学反应过程中。虽然化学物质发生了变化,但是里面的一些物质原子的总量和以及溶液的浓度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就是原子的守恒。例如:在2L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0.8mol二氧化碳,等到这两种化学元素充分反应以后,容器中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质量比是多少?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将两个化学元素的反应方程式写出来:NaOH+ CO2=H2O+Na2CO3,当CO2和NaOH产生化学反应以后产生Na2CO3,它还会CO2继续反应,成生Na2CO3,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小苏打,纯碱。Na2CO3是强电解质,它的密度为是532g/cm3,容易溶于水,熔点比较高,达到了851℃,具有盐的特性,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当Na2CO3与 H2O 还有空气CO2产生化学公式是Na2CO3+ H2O + CO2=2NaHCO3,还要考虑到它盐的反应,Na2CO3+ H2O + CO2= 2NaHCO3,以及它的特点,这道题目就变得很复杂。但是我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以后,它的原子数量和种类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只要考虑化学反应中,钠元素与碳元素的守恒。我们可以将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物质量设为A、B,碳原子的守恒定律是A+B=0.8mol,钠原子的反应守恒定律是A2+B=1mol,根据这两个等式,我们就可以算出A=0.6mol,B=0.2mol,0.6与0.2的比值是3:1,这样很容易就将题目解答出来。

三、电子守恒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氧化还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几乎贯穿高中整个化学过程。而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是考试中的重点之一,用守恒思维来解决计算是必需掌握的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得失电子守恒。例如下面这道题目:把 0.002mol/L约50.00mL的羟氨酸性溶液,和一定量的硫酸铁煮沸,当达到一定温度时,羟氨溶液与硫酸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将亚铁离子与0.040mol/L约50.0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成在一起,最后羟氨产生的氧化物是什么?这道题目看起来,非常复杂。NH2OH、KMnO4、Fe2(SO4)3好几种溶液,但是在这道题目中,NH2OH只是作为还原剂,Fe2+在其中不过是充当了媒介物,开始被NH2OH从Fe2(SO4)3中将Fe2+还原出来,最后又成了氧化产物。NH2OH中的失去的电子转移到了KMnO4。所以我们可以假设NH2OH中的N是-1价,NH2OH氧化物的N是A价,然后根据电子守恒法,写出化学公式: A-(-1)×50.00 mL×0.002mol/L =(7-2)×50.00 mL×0.04 mol/L。最后解出A=9

四、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法解题的关键是即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比如把镁条燃烧,然后将氧化物全部倒入50mL 4.0mol/L的盐酸中溶解,然后再倒入20mL 0.5mol/L 的氢氧化钠中和多余的盐酸,再加入一定量的碱,将溶液中的氨提取出来,用稀盐酸吸收,最后稀盐酸增重0.17 g,求镁的质量?这道题目可以直接套用电荷守恒的公式,将题目的中数值带入公式,通过计算,我们很容易就求出了镁的质量为1.92g。

五、结语

守恒法解题关键要点是抓住化学反应过程中,他们内在关系的变化,然后利用守恒定律删繁就简,简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丁玉娟,陈茂林.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5(13).

[2]邹美灵.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4(9).

第5篇

氧化物(Oxide)属于化合物(当然也一定是纯净物)。其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称为金属氧化物;若另一种不为金属元素,则称之为非金属氧化物。

广义上的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氧化钙(CaO)、一氧化碳(CO)等。但氧与电负性更大的氟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则一般称为氟化物而不是氧化物。

2、氧化物的分类:

(1)按与氧化合的另一种元素的类型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

(2)按成键类型或组成粒子类型分为离子型氧化物与共价型氧化物。

离子型氧化物:部分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如Na2O、CaO等。

共价型氧化物:部分金属元素和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如MnO2、HgO、SO2、ClO2等。

(3)按照氧的氧化态分为普通氧化物(氧的氧化态为—2)、过氧化物(氧的氧化态为—1)、超氧化物(氧的氧化态为—1/2)和臭氧化物(氧的氧化态为—1/3)。

第6篇

在化学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

(一)从生活中提取情境素材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认识化学元素”时,可用《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图表来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以联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萝卜、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

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

在学习“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等

(二)从化学实验中提取情境素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景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学习“二氧化碳熄灭阶梯状蜡烛火焰”时,先收集两小瓶二氧化碳,先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下层火焰,而上层蜡烛继续燃烧,后再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上层火焰,让学生自我“发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在学习“氧气的鉴别“时,老师先不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

在学习“分子”时,可用一根玻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在大量的白烟生成,再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研究。

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取三去试管分装少许石蕊试液,用一支作比较,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入稀硫酸,向第三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注意观察颜色变化,将第二支、第三支试管内所得溶液再加热,注意观察颜色变化。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一节内容时,可通过创设一组情况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

情境一:收集有氧气的集气瓶和氧气钢瓶。

情境二:身背氧气瓶,头戴呼吸面罩的潜水员,宇航员或登山运动员的照片。

情境三:鱼在水中安稳地咂嘴、游动。

情境四:鱼塘或鱼缸正在用增氧的图片或录像。

情境五:木炭、硫、铁丝、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

(三)从社会实际中提取情境素材。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找取大量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地球周围的空气”时,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找取素材。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用中国的化石能源、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等设计教学情景。

在学习“化学物质与健康”时,利用化学史,向学生介绍的发展史,对人体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远离,也可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教育吸烟有害健康,也可从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以及“二恶英”等事件中提取情况素材。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

总之“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四)从历史中找取情境素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找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燃烧”时,可以介绍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

在学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时,可以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设计教学情境。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

设置情境时,不但要精心选择素材,还要讲究情景的设置方式。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地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实验是设置情景的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够重现、强化、突出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

第7篇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化学元素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对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物和化学隶属自然科学,又都以实验为基础,不论是知识,学习能力还是科学素养的养成,彼此交叉渗透,相辅相成。初中阶段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既能加强本学科学习,也能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渗透教学,把其它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到该学科教学中,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科之间的迁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人就生物教学中如何融入化学元素进行了以下实践与思考:

一、生物学科中隐藏的化学元素

本人粗略统计了苏教版生物学中涉及到化学知识:

1.滴管、量筒、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的认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溶液的配置。

2.多种物质的鉴定:淀粉、氧气、二氧化碳。

3.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物质的作用。

4.化学概念或原理:如浓度,溶液,扩散原理。

5.关注环境: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等。

6.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总结交流,探究过程也强调设置对照实验。

除了上述的知识性的交叉互补,常用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是一脉相承的,从初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素养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生物教学中妙用化学元素

1.用化学实验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

七年级生物上册有这样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书本介绍用带火星的细木条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可是学生根本不知道物体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这一化学知识,怎么能通过现象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呢?

于是,我在设计新课时添加了一组化学实验,在当着学生的面用化学药品制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装在集气瓶中,贴好标签。为使对比度更明显,再加一个收集了空气的集气瓶。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进集气瓶,让学生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细木条在收集氧气的集气瓶中重新燃烧起来,在收集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收集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熄灭了。在此基础上再来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实验结论。

2.借助化学实验揭秘发酵原理

八年级生物《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一节中发酵的原理是个难点。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其中发生的变化?如果把发酵后产生的物质一一鉴定出来岂不妙哉?二氧化碳的鉴定学生已经知晓,难就难怎么鉴定葡萄糖和酒精呢?在咨询化学老师,查阅相关资料后找到了鉴定葡萄糖和酒精的方法。首先将甜酒过滤,然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看着试管里蓝色的沉淀在酒精灯的加热下变成了砖红色,学生激动地叫了起来“变了,变了”,证实产生了葡萄糖。接下来鉴定酒精的存在,浓度为2%的重铬酸钾溶液与70%的浓硫酸等比例混合是鉴定酒精的最好方法。将酒酿溶液过滤,然后滴加到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中,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变成了灰绿色,证实已有酒精产生。这些添加的化学验让学生见识了化学的神奇,这比原来照本宣科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酿酒的原理,牢牢记住了酿酒的产物。

3.以“化学标准”提高学生实验素养

生物、化学是两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过程会使用到一些共同的实验器具。生物学中对滴管、试管、烧杯等常用器具的介绍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具体指导和操作要求。老师一般也不会详细地讲解并强调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如滴管横放,嘴吹酒精灯等。但是化学中对这些常用器的使用具都有详细的说明和指导,如果从初一生物开始就对学生正确使用常用器具进行规范而严格的培训,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对初中理科的整体学习都起到促进作用。

三、生化融合,减负增效

生物、化学两门学科都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尽管它们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科学,但自然界本身是和谐统一的,两门学科对自然现象的研究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再设计实验,进行深入研究,检验和修正假说,从而归纳、总结,上升为正确的理论。充分认识到两门学科在认识规律上的结合点和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学好理科知识,处理好理科综合问题,提高综合能力。

第8篇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你到底排了多少碳

一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算得这么精确吗?当然可以。不仅如此,连搭电梯,洗热水澡,喝瓶装饮料这样的芝麻小事,也有办法算出碳的排放。

例如:某日开车25.6公里(4.72千克)+搭电梯24层(5.232千克)+用电脑10小时(0.18千克)+外食三餐(1.44千克)+热水澡15分钟(0.42千克)+洗衣机40分钟(0.117千克)+开电风扇10小时人均(0.25千克)……“台湾减碳达人”张杨这一天的碳排放总量为14.104千克。

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须要植1棵树来补偿;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须要植3棵树来补偿……一种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这样告诉人们。这种计算器有一套精确的计算公式,将“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补偿”这一链条直观而简洁地呈现出来。

为什么要低碳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的气温升高,从而引发了气候的异常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有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中的国家。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了,这也使人类的健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第一,过敏加重。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逐渐变小,这在苏格兰羊身上已初现端倪。第三,肾结石病患增加。气温升高使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传染疾病时有暴发。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将无一幸免,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等的疾病。

低碳从细节开始

人类已经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想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落实到生产上,主要就是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落实到生活中,就体现在我们的衣、食、住、用、行当中。低碳生活便应运而生。

低碳,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而且只要合理地从生活的点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使生活过得舒适。

看看下面的低碳生活方式,哪些你还没有做?

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2.看过电视或用过电脑后,拔掉电源。

3.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不用时随手关掉。

4.手机、MP3等充电完成后,立即拔掉电源插头。

5.用妈妈淘米的水来洗脸洗手,那绝对是天然的美白产品。

6.将废旧的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7.外出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8.出门自带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9.多用永久性筷子和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10.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11.用在附近的公园中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锻炼。

12.打开窗,拒绝空调。

13.经过手工DIY,将旧物再创造,不仅节约环保,还使生活充满了创意的小快乐。

14.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以减少排放2.5千克二氧化碳,多穿棉质衣服可以更低碳。

15.衣服洗净后,挂在晾衣绳上自然晾干,不要放进烘干机里,这样可以减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6.种一棵树,树木可是“捕捉”二氧化碳的能手,至少可以捐一些钱给环保组织,让他们代劳。

第9篇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中的地位

元素化合物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初中化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或是由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组成,可见元素化合物不仅是化学的基础理念还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理论,并且初中化学的学习通常是从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的,再扩展到元素化合物的制取、鉴别等化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得到清晰、深入的理解才能学好初中化学.此外,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与人们的许多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联,而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总而言之,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两个方面,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单一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教学现状中最大且最常见的问题.化学作为知识内容丰富有趣的学科本应该是受到学生喜爱的,但是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问题的影响不仅促使学生降低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还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用在化学知识的预习、复习和练习的时间较少,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但化学作为学生考试科目之一,关系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模式单一、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现实需求,是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的运营都离不开化学,可见化学技术和化学用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化学知识理论的基础———元素化合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与元素化合物有关事物进行讲解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复杂知识时产生的抵触心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化学知识,使学生对复杂多样的元素化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深层运用能力较弱,影响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法

1.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内容较多,且相互之间的相似度较高,易使学生对有关联的知识产生记忆混淆现象,对此,教师就应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时采用丰富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清晰的记忆,此外,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操作等丰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清晰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结合实际,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因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就可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对相关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蕴含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可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发散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解中安排实验环节,并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更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时,教师就可结合实际生产中从铜矿中制取金属铜用到的铁的金属活泼型比铜高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先使铜矿在硫酸溶液中溶解,再加入铁就可将金属铜置换出来,同时教师也可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了解到铁的这一化学性质,采用类似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3.整理相关的知识,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