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诚信活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7 16:16: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诚信活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研诚信活动

第1篇

关键词:教研组 新课程要求 教育理念转变 文化建设

前言

作为一个课程的基层组织,教研组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机构,学校教研组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骨干教师、选拔学科英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相应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应适应新的环境,有所创新,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形式单一僵化,只教不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教研活动容易流于形式;教师本身对于自我角色的定位还不够清晰,只是被动地参与;不同学科之间往往缺乏交流,互动性不够,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容易脱节等。

从对新课程要求的解读中可以看出,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也应该有所转变。首先,教师应该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的,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对教学资料进行取舍,布置适当的作业,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等。在角色定位明确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改变以往教学的权威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学科之间的合作应该有所加强,而不是各自独立开来,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学科综合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由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方向转变。

二、导入文化建设

解决了思想层面的问题,还应该思考如何让教师的群体文化外化为学校文化,让教研组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文化建设来打造文化的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这对学校和教研组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一般存在的问题是:(一)要么二者被割裂开来,要么教研组直接将学校文化演绎为教研组文化,缺少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二)教研组组长对“什么是教研组文化”及“如何开展教研组文化建设”意识模糊,组内教师也对活动不够主动。(三)教研组缺少以文化创建为核心的发展规划,工作思路和策略不够系列化,从而导致文化创建中生成的文化产品资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学校缺少对教研组文化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管理真空。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应该整体进行教研组层面的制度设计,明确教研组的文化愿景和发展目标,确立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路径,实现学校制度向教研组制度的重心下移。同时开展面向教研组组长的专题培训,让他们明确教研组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培养其文化意识,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和保障其工作的开展。教研组应该组织开展多样的教研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帮助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展示平台。

三、变革教研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研的质量和实效,有必要对传统的教研模式进行变革,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导入新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本人撰写的教学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师开展参与式、讨论式的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同时针对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运用中出现的新的课题,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讨多种教研活动形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有的学校定期举办教学沙龙研讨会,为教师搭建一个畅言教改理念、抒发课程实践体会、提出课程教学中产生的疑惑、释疑解惑寻求工作良方的交流平台。有的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不同围绕教学研究相应的课题,使得科研与教研融合,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此外定期开展经验交流,累积经典案例,及时进行课改小结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为了促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的学校还定期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而网上论坛的开辟,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开展则能够更好地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对于教研组改革的新尝试。

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推进,也随着教师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及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自身发展,教研活动必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顾燕萍.教研组文化创建的七大策略[M].中小学管理,2007,(06).

[2]王金星、魏长庆.改革教研模式,落实教研职能[M].诸城教育网,2004.

[3]叶维取.略论学校文化教研的若干问题[M].瑶海教育网,2007.

[3]钟炜.发挥学校教研组作用的策略[M].荣县教研通讯,2007,(14).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活动

地理作为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既关乎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兼备着极强的实用性,因此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研究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基于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研究和现代教育思想两方面的指导,我们极易发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推进非常重要。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概况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注重强调的是学习的实用性能,涉及了多种知识内容,包括教学景观、气候知识、自然天象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一些极具趣味性的视图式教学,能够对教学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应用直观图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

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挂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尽管这一方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所应用到的挂图数量显然不能满足整个地理课程环节的需求,这一弊端对教学活动的效率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有很多教师力求完美,会应用相关知识对挂图进行绘制,然而有些自我绘制的挂图并没有非常高的质量。因此,从现阶段来看,积极完善挂图的质量和数量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有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较为死板,并不能真正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地理教学中来,这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

1.落实地理教学的活动化

高中生学习地理是不同于初中生的,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强,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只要将知识点渗透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安排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地理的教学时间确实比较紧张,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进行地理活动的组织还会浪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这些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展开的。基于一系列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地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误区,致使新课程的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成为形式主义,并没有发挥实效,这样一来,就凸显了将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落实的意义所在。具体落实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按照课本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安排会费时费力,但还是应进行一定的活动组织,真正地落实教学活动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完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

2.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对什么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视会学和乐学,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充满乐趣,还在更大程度上呈现出情趣,这自然而然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中地理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贴合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应用幽默的语言来催化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非常合理。教学语言的幽默化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中还是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派上用场,使学生在轻松友善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会积累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这一教学活动的研究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展开很有必要。对于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借用语音相近的词汇,然后构成比较特别的地理语意,进而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目的,例如“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实际意义是指富士山这一活火山在近期出现了喷发的迹象;还可以利用语言规范、社会习惯等常规认识与当前说话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效果,例如“我们知道了天高地厚”,实际意义是指我们了解了大气层的厚度以及地球的直径,学生就能在这种幽默化的语言中学习到非常多的高中地理知识。

3.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

在高中地理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实质上是使地理教学活动尽可能落到实处,收到实际的教学实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进行备课时需要注重活动教学的准备。一方面要将相关的新课程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充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一般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如分析思考或是讨论交流等,同时这些内容还与实际的课堂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才可能在实际的课堂中实现教学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课堂中,要对自主性的活动加以重视,更为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简而言之,即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践教学化,要切实地对其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要紧密地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一部分活动针对的是教材中的重点或是难点的理解,一部分针对的是学生自主寻求思考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具备教学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发挥。

4.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化

一名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地理教育教学观念,进而才能起到引导和带领的榜样作用。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之前,应该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其认识到地理知识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不是让我们以应付最终的地理考试为目的的,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能够掌握一种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可以应用到情感的迁移性,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例如眼神或是动作,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还要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有趣的题材,能够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转化成吸引人眼球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研究不单旨在传授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深层次的内容是期望其能达到鼓励、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教师新颖而又独特的教学活动,这样使得每一个高中生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进去,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渐渐形成一种教育与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将地理知识渗透融合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茹.解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第3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微观发展进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04-03

团体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从团体动力的观点来看,团体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完全静止不动的状态。既然如此,团体的发展应该循着某种轨迹,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发展下去。由于学者们在研究这一发展过程时,可能各自着重在某一层面的现象描述和特征说明,导致对团体发展有不同的观点(潘正德,1995),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进程的研究同样如此。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或发展阶段问题,学术界的说法也很不一致,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王淑敏(1993)认为:“班级团体发展有其阶段性,可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分为定向阶段、规范建立阶段、冲突阶段、生产阶段及结束阶段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不固定……随着阶段发展,团体的效能已能逐渐增高,直至结束阶段才下降。而且,在每个阶段中团体的效能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起有落。”廖凤池等(2002)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焦点集中在儿童生活中的一些主题,如人际关系或团体决策过程等。其实施步骤,包括场面构建、引导投入、经历过程及分享觉察四个阶段,通常在10分钟的暖身活动后,导入计划的活动,完成后进行5~10分钟的心得感想分享。台湾省中小学的班级辅导活动课程即属此类团体。”李坤崇(1998)也认为:“班级团体发展与团体咨商具有阶段性,虽然名称互异,但实质的发展历程均同。”考虑到台湾学校教师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一些实际情况,他主张可以从“准备阶段、形成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追踪阶段等六部分来说明班级团体辅导之历程。”

大陆的一些学者,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规律则是:班级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大概分成四个阶段:热身―凝聚―探索―结束评价,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 李东红、熊少严,2004);“班级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定向探索阶段―规范建立阶段―磨合转换阶段―凝聚信任阶段―成长建设阶段―结束跟进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每一个阶段中效能也有起落”。

以上两岸各家的观点,大多是从一个班级成长全过程的层面(即宏观的层面)来研究团体发展进程的,这样一种进程可以长达几天、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王淑敏,1993);而本文则是从微观和操作的层面来进行探讨,看一看作为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在40~45分钟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根据对大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现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划分得过细是不便于操作的,因为“团体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Trotzer,1977), “由于团体方式与性质的不同,演化的程序可能有先后的出入,而且心理的演变难以划分明晰的界限”(朱秉欣,1975);但将发展进程描述得过于笼统模糊,又不利于辅导教师把握团体成长的阶段性动力特征。所以,根据学术界对于团体辅导进程的一般共识,我们对一节有具体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作如下的划分,即: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团体暖身阶段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暖身阶段与一般团体的初始阶段有明显的不同。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原先的建制班级,教师无法选择团体成员,学生也无法选择辅导教师。除了新入学的之外,大多数班级的成员彼此早已熟识,而且也早已存在次级团体,并形成了次级文化。这些次级团体与次级文化,对于某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而言,可以成为其助力,也可以成为其阻力。辅导教师要关注的,只是如何尽可能地“善用次级团体或文化,化阻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来带领团体”(李坤崇,1998)。但这一项工作,主要靠辅导教师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前,作好必要的调查、研究、分析和铺垫,以了解班级的具体特质,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辅导主题及其他应对策略。真正到了上课铃声一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序幕正式拉开之时,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便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尚未有足够的情绪和精神准备,对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和要达成的目标茫然无知,团体内开展互动、交流、分享的氛围也尚未形成。因此,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情绪接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热身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和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暖身”或“破冰”。它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2.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在团体暖身期,辅导教师或许不必过于在意辅导技术,但却必须以笑容、点头等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来传递自己对学生的关怀、倾听、真诚、鼓励的辅导态度。如果教师在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起始阶段,就给学生留下一种冷漠、忧郁、疲倦、焦躁的印象,那就等于自己亲手关闭了学生心灵的大门。

3.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由于有些辅导主题可能涉及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应预计到辅导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消极因素,例如封闭态度、防卫心理、调侃、攻击、起哄等,这就需要在团体初期就与学生商定必要的团体规范,以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制定“说好话、守秩序、存好心、做好友”的共同公约,告知学生必须倾听他人讲话,积极参与讨论,对事不对人,必须保守团体或个人的秘密等。

二、团体转换阶段

与一般的团体辅导转换期重在处理成员的焦虑、抗拒心理和团体的内部冲突有所不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转换阶段肩负着由“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发展问题”转移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展开主题”,具体说来包括:

1.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当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热身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辅导教师就须围绕辅导活动的主题,选择某一种形式(例如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断、小品表演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学生的情绪和团体的气氛,切入辅导主题,而本次活动的辅导目标,也同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学生所感知。在这样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具体情境中,团体动力会很快被催化出来,辅导现场能够生成十分活跃的参与氛围,学生往往就是在这种真切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体察、去联想、去分析、去反思的,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辨别是非曲直,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2.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积极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回馈。这一阶段应将全体成员主动介入团体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因此,辅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共同关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积极作出回馈,其基本方式是缩小团体规模,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在团体转换期,应尽可能少用全班分享的发言形式。因为它不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也就不利于团体动力的进一步催化。而如果这一阶段的团体互动氛围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后一阶段的团体动力就有可能受阻。

三、团体工作阶段

团体工作阶段是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大约需占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般来说,经过5分钟左右的初期热身和10分钟左右的转换期活动阶段之后,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共处一组”的“虚体”变成了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实体”,现场中彼此信任、接纳的氛围已经基本出现,这时的团体动力才真正开始有效运作,此时即可进入以“自我开放、面质、回馈”为基本要素的团体工作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问题探索”,具体说来包括:

1.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思考。辅导教师要针对团体目标,继续设置为达成目标、满足学生成长和行为改变的较为深层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当学生进入了师生共同创设的具体情境时,他们会通过心理换位等方式体验到具体角色的情感,或者引发了对自身经历的回忆,由此对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并理清了自己的问题及其相关心态的来龙去脉,或者引起了他们改变自己的动机与愿望。所有这些不同的想法、感受、矛盾,在他们的脑子里会产生一系列碰撞与冲突,而这就是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开始。

2.继续催化正向的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这个时期,团体中已经呈现出一种让学生感到心理上比较安全、比较温暖的氛围;小组成员间的信任感逐渐加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小组成员之间觉得彼此已经有紧密的情感联系;班级团体的活动目标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有吸引力和被认同的。因此,辅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深入的、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讨论话题,以促进团体成员的进一步自我开放,使学生更倾向于实质意义上的讨论,更能表达自己内心想披露的经验或感想,更为接近内在的自我,更能自由地给予他人回馈,并且可以没有防卫地接受回馈。

在学生深入自我开放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某些团体成员的情绪宣泄。他们在释放自己持续压抑的痛苦或不如意的经验时,可能会出现爆发性的宣泄方式,如泪流满面,甚至痛哭失声等。此时,教师只需予以倾听、接纳,学生的情绪则自然会逐渐舒缓。一般而言,情绪宣泄会使学生将压抑或掩饰的痛苦、愤怒、沮丧、憎恨与恐惧加以解除,让身心更为舒坦。“情绪宣泄是常见的蜕变历程,虽然会给团体带来短暂的沉默与压力,但雨过天晴后学生将更舒服”(李坤崇,1998)。

3.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在支持与面质之间取得平衡。班级团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拥有众多的资源。到了团体工作期,在班级成员彼此建立信任的前提下,每个人的经验、体会及生活应对策略开始互为资源,从而为真诚、坦率的资源交换或给予提供了机会。通过持续不断的回馈、相互的协助和真诚的面质,每个人都在帮助别人,每个人也在被别人所帮助,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与技能。此时,即使团体成员之间出现意见的冲突,也会被团体内部所了解、讨论和解决。而辅导教师则应充分运用倾听、接纳与支持,来协助学生探讨自己未曾觉察的部分或潜能,在学生规避问题时予以建设性的面质。如果团体仅仅停留在“支持”的层面,仅仅注意积极的回馈,而不愿相互鞭策成长,则团体的动力将会趋弱。

4.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共同研讨有效策略。团体工作期是团体成员相互激荡最为频繁、各种不同意见争鸣最多的时期,如果学生不能专注倾听,团体将无法深入讨论。所以辅导教师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调控局面,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时时提醒学生把握讨论的方向,专注于探讨“此时此地”的事情与感受,不要旁生枝节;同时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这一阶段中,辅导教师的角色要从团体中心位置向外退移,而学生的角色则逐渐向团体中心位置靠拢,“团体成员的独立性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他们依靠自己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团体因此形成自己的动力,并且依赖自己的动力向前推进”。

四、团体结束阶段

团体结束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历程的最后阶段,它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结束阶段的团体经验对团体的成效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团体结束阶段是成功的,那么学生就比较愿意将自己在团体中的所学带入现实生活中;当他们结束这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时,记忆中留下的都是对团体的欣喜、激动、感慨等正向情绪,而不是对团体的不屑和愤怒,这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问题解决”,具体说来包括:

1.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心理辅导活动课结束之前,应留出一定的时间,由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整合。一次好的总结整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再次明确团体活动的主题、目标和意义,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使学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

2.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团体活动的终点,应该是新生活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团体中获得的经验、体会、感悟、决心运用于课外的实际生活,作为再度出发的动力。在团体气氛十分融洽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在团体内作出“承诺”或者订立某种“契约”,这对于他们履行诺言、身体力行、将团体经验实践于个人生活,会具有正向的效果。

3.设置富有新意、余音袅袅的团体结束活动,为本次主题探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团体结束期应力求有一个富有韵味的尾声。例如,具体化的优点轰炸、正向具体的终结赠言、寓意深刻的名人名言、感人肺腑的歌曲音乐,以便给每一个团体成员留下深刻的、美好的记忆,激励他们将课堂上的活动体验与课后的生活实践更好地衔接起来。

总而言之,“团体的形成与转换是迷人的,其起承转合的历程,有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只有身临其境,上下求索,方能体味个中的奥秘。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吴武典,金树人.班级辅导活动设计指引.台湾张老师文化出版公司,1993. 17.

第4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 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 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拓宽视野,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 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 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智慧碰撞,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 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 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

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 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 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拓宽视野,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 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 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智慧碰撞,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

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 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 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

好地成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这几节成功的语文课,给我的启迪很多:1、关注学情,把握课堂以往,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精心地备课、上课、反复修改,有的甚至事先要做一些安排.在公开课上教师们又往往把事先排练好的程序又演了一遍,只顾展示自己的风采,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以至于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困惑还没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教师就为了赶时间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性,缺乏创新性.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真正的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2、学无止境,学无界限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很广泛的涉及到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科技等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底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旁征博引、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轻松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自己语文课的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的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并主动听其它学科的公开课,教学相长,取其精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喜欢这样的公开课.高效课堂心得体会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

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17_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配合的结晶.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

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乔娟感谢学校安排了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也感谢讲课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听完了13堂课,使我受益匪浅,向跨学科的各位教师和外语组同仁学习到了许多,更深刻认识到同课异构的优势.下面是我对同课异构活动的感想和对本学科同课异构的一些反思:一、 同课异构的感想通过听课学习和讲课,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二、 本学科同科异构的反思优势: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程构思巧妙,各环节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讲解细致到位.2、较好运用我校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以学生成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时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教态大方、语言准确、流利、板书正规.当然老师们的课堂上的精彩部分还有很多,以上是我感受最深,今后还要继续学习,再接再厉做得更好.三、 个人授课后的反思有人说教师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成长.我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在工作中不断地通过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思考学习成长,所以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授课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日后能在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不足:1. 尽管完成了授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需要掌握的内容.可在时间安排上似乎前松后紧,如果前紧后松,能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去练习和发挥.2. 由于阅读课

的需求,虽然将答题的策略与方法渗透给学生,为了整堂课的完整性,没有进一步的练习这些答题方法,如果能将这些策略加以应用效果会更好.针对自己的不足,今后我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1. 发挥同课异构中各位教师的优势,做好课堂教学.2. 要慎重,更有效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3. 将学习策略有效地渗透到平日教学的同时,注意对相应策略地训练.通过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向各位教师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好.以上是我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一些学习心得,还有不足之处,请指正.很有幸地观摩了“2012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山东省初评”各位老师的现场教学.参赛的老师都是各市的代表,他们的课堂是那么的优秀,十余位老师只有一天的准备,却通过复习旧知识、展示新知识并配合当堂练习构建整堂课.为我们英语组教师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各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听课时,我特别注意到多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而且,互动模式多样,采用看图、看动画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第一天上午的一位教师,非常巧妙地设计了自己的书在教室里找不到了的情景,请求学生帮助,从而引出了“go straight”"turn left", "turn right "的练习,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其次,两位老师善于利用学生的“旧知”实现向“新知”的迁移,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从“学会”迅速过渡到“会学”上来.一位老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采用师生对话引出新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清楚明确,难易适中;还有一位年轻教师针对较低层次的学生则采用温故而知新过渡到新课知识,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容量也相当大.我个人认为倘若老师能稍微放慢教学节奏,删除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足够思维空间,让低层次的学生学得更有成就感,便不失为一节极为优秀的课.再者,老师们根据班级中不同层

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因层施教,分层设计课堂教学,并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较高层次的学生引领其余层次的学生,促进他们的参与意识,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学习的成功与成就感.有的老师设计针对学生灵活性题目的训练,开发其创造性思维,通过pair work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有的老师先打好基础,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给足情景和关键词来操练,帮助中、差生消除了自卑感,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做到循序渐进,行之有效.最后,老师们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听课中我发现各位老师基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充满激情.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在每天的课最后,各市的教研员和专家也会给出一些点评和建议,我觉得值得我们借鉴、反思:1.小学英语教学有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设立目标,而且一堂课的目标要清晰明确,不宜定的过大.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击破.2.对于难点,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最后生成知识点,降低难度,也能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语言习得的情景设置要符合现实生活.比如有的老师讲“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不少老师设置了符合枣庄地域情况的问路对话,但是很多老师忽视了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见面问路的话要先打招呼say "hello",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我们的生活现实.将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结合起来.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怎样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各位老师的确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

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前进.这几节成功的语文课,给我的启迪很多:1、关注学情,把握课堂以往,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精心地备课、上课、反复修改,有的甚至事先要做一些安排.在公开课上教师们又往往把事先排练好的程序又演了一遍,只顾展示自己的风采,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以至于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困惑还没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教师就为了赶时间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性,缺乏创新性.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真正的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2、学无止境,学无界限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很广泛的涉及到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科技等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底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旁征博引、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轻松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自己语文课的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的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并主动听其它学科的公开课,教学相长,取其精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喜欢这样的公开课.很有幸地观摩了“2012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山东省初评”各位老师的现场教学.参赛的老师都是各市的代表,他们的课堂是那么的优秀,十余位老师只有一天的准备,却通过复习旧知识、展示新知识并配合当堂练习构建整堂课.为我们英语组教师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各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17_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第5篇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实践能力 学科特点 共同发展

近年来,由于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推进,我在教学中也逐渐渗透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英语研究性学习,我在每个学期都会设计一个教学板块进行尝试。几年下来,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体味过失败的苦涩,总体来说,进步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较随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包括研究进程基本上是由我决定的。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活动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并且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尤其是教师的压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的动机、兴趣的支撑。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再有技巧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此,我在近期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基于新课程理念,以课题的选择为契机,逐步将我的学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新奇、愉快,充满创造力的空间,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1 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因而,初中英语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

2 选题也要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退出课题的选择,不介入,不参与。初中学生毕竟还比较小,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学习方法的研究,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完全独立的选题也易产生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3 选题必须有利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将学生个性特长同小组协作有效结合起来,或研读文本、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贴近生活,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英语实践能力。

4 选题要建立在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同生活紧密相接的,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立足课堂、开拓思维,“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研究内容的丰富,使得有些活动脱离了英语本身的学科特点,记得我在教学中,曾结合“节日”,曾指导过一次研究型学习活动――“我身边的节日”,学生们基本上从我国传统节日――包括一些富于我们兰州地域色彩的民俗节日入手,搜集了好多资料,做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可时候反思一下,好想在学生英语学科的素养的培养方面没起到多大作用。由此看来,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虽然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如何将其同英语学科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

5 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6篇

【关 键 词】 大课间;活动;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43-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21世纪建设祖国的重任将要压在他们的肩膀上。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笔者对本地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体能素质等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学生的运动速度、爆发力、运动的耐力以及肺活量等都在急剧下降,如果以这样的体能素质,必然无法胜任建设祖国的重担。那么该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呢?在这样的形势下,大课间体育活动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在全国各省市中小学得以推广。笔者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涵

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所开展的活动有所区别,它针对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改革。在每天上午第二节下课后的课间操时间内,把做课间操的单一模式改变成多种活动模式,延长其活动的时间,由以前的5分钟延长为25~30分钟,活动内容不再局限于课间操,而是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增加了许多活动项目。大课间体育活动填补了体育课的不足之处,它能够让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每天达到一小时,在有序的、系统的、有计划的安排下,学生在参加多元化的课间体育活动时,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学生能够有效地调整自己学习和休息的时间,身体也比以前强健了。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成效

1. 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把动作要领示范、讲解之后,通常就会做壁上观,不再和学生一起活动,只是偶尔在旁边指导一下,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之后,体育教师应教学的要求,不可能再做旁观者了,他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除了是“主持人”的角色之外,还兼有“活动合作者”的身份,完全脱离了“教授”的角色,他们和学生一起“疯”,一起玩。当教师加入这个队伍后,以其优美的动作、熟练的技巧以及坚强的意志激发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纷纷仿效教师的标准动作,活动的效果大大增强,由此可见,教师的加入会给大课间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发生变化之后,他们的视野放宽了,能够从大局出发,统筹策划好大课间体育的活动程序。教师的体育知识面拓展了,教学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总体业务水平也提高到新的一个台阶。

2. 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树立了终身锻炼的体育观

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虽“历经磨炼”,但是从中享受到了活动的快乐,认识到了体育活动对身体的重要性。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培养了学生协调解决困难的团体精神,培养了学生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顽强意志。学生于大课间体育的户外活动中,能够呼吸课外的新鲜空气,接触温暖的阳光。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身体健康了,各种疾病“望而却步”了,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深深地“植入”了学生的大脑内。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观念没有彻底改变

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之初,因其新鲜性,所以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可是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学校领导和教师迫于升学的压力,只好颠覆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学观念,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当作普通体育课中的点缀物,不但不积极参与,有时还打压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 活动内容没有贴近学生实际

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区别在于:体育课的授课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重在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有些学校在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尊重学生的选择,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设计了统一单调的体育活动。学生因此不喜欢这些体育活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打消了。

3. 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上午第二节课后举行的,实施对象是全校的学生,这就要求学校的硬件设施一定要跟进,否则整个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此次课题活动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校场地不够,大课间体育活动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参与,只好分期、分批活动;有些学校经费不足,无力购买大课间体育活动所需的器材,导致已设计好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无法开展。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解决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全校师生思想要一致,高度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出现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它摒弃了体育课活动的不足,是全校性的活动类体育课。它的活动理念、活动组织形式等都比体育课要“高出一筹”,对于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全体师生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全民”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

2. 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

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设计所要面对的是整个学生群体,所以要切忌形式单一,而应该贴近学生的实情,和其它学科或者考试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例如可以开展健美操、韵律操以及传统游戏的活动等。在开展健美操活动时,可以和音乐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开展之初可以让学生自行下载伴奏带,自编健美操的动作,自排队形等。活动的时间长短、活动的难易程度、活动量的运动负荷等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运动负荷过量,既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适应时展的变化,不断更新,使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学生才能享受到其乐趣,身心也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 灵活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设施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学校的场地、设施的不足而中止此活动的开展,而应该发掘学校现有设施的潜力,充分利用它们,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学校操场容纳不下所有的学生参与课间体育活动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散到各个区域内开展活动,比如,教学大楼面前的空地上、学校食堂、学生礼堂以及会议室,等等。学校运动器材不够的情况下,可以开展一些器材自行制作的课间活动,例如扔沙包、跳绳比赛、跳皮筋比赛以及踢毽子比赛等。

总而言之,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对学生健康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把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听、评课式

听、评课活动是学校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形式,也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其原因是因为它是最直接有效、最方便组织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特别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但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听、评课活动必须进行革新,以往的听、评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来发现讲课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需要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在评课时,所有教师都要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出更好的教学方式,要站在学生听课的角度来重点评价教学效果,而且要注重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程度。

二、教学比武式

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借鉴来实现,而教学比武是互相学习最好的活动形式之一。教学比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开展教学设计比赛,让参赛教师随机抽取一门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设计,然后由评委进行点评,这种活动形式一方面能够让参赛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方面也能通过评委点评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设计方法。另外,还可以开展优秀课程比赛,让所有参赛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展现出自己最高的教学水平,这种活动形式能够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提升教师的自信。

第8篇

1.克服困难,将一些学生探究实验搬到教室里进行。

由于学校的实验室数量严重不足,且实验室里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不利于开展教学,我就准备了八个水槽,放上试管架、试管等常用仪器和一些常用的试剂,放在教室的实验橱中备用,每次实验时,再根据实际需要增减仪器和试剂,而这些工作都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到实验室领、送用品和洗刷仪器等,时间久了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将一切实验准备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使我们的探究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有时,实验室里一时缺少一些用品,我就从家里带去,例如鸡蛋、纯毛线和腈纶线等。

2.不怕麻烦,将大部分简便易行的活动探究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在两位实验教师的大力帮助下,我开设了大部分的学生活动探究实验,而且把一些“观察思考”也设计成了“活动探究”实验。例如本学年我实施了的学生探究实验有:钠的性质、过氧化钠的性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镁与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乙醇的催化氧化性质和蛋白质的性质,等等。上述实验多是试管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且比较安全,是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增强了感性认识,培养了观察能力,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总是盼着上化学课。

3.循序渐进,引导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优选实验方案的意识和能力。

开始的实验探究多数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项目和步骤进行,注重操作和观察方法的培养,后来逐渐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优选实验方案。例如在实施“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的实验探究的前一天,我就布置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现S4+和S6+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方案,要求方案既要简便易行,又要效率高,还要考虑减少污染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设计了多种方案,交到了我的手中,我分类把学生的方案制作成PPT,在实验探究前,组织学生讨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选定了用铜跟浓硫酸反应实现S6+到S4+的转化,同时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品红试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来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实现S4+到S6+的转化的实验方案,并且讨论了吸收尾气二氧化硫的方法,我们实际采用了用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塞在试管口部,将仪器迅速移到室外的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和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也空前高涨。

4.细致入微,适时调控学生的实验进程,及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给学生限定时间,强调好注意事项,提前做好一些常见事故的处理工作,特别是防伤害、防火、防毒等问题,且教师要不断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处理,发现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发现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要及时给予指正。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兴趣盎然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5.追根寻源,引导学生进行探后归纳和总结。

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变化的本质,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使学生充分感受过程和方法上的收获,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等。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对实验探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寻求正确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不要怕失败,树立继续探究的信心,直到成功。

第9篇

主题活动的开展的必要性

在我们对中心现有服务模式的调查中发现,在我中心现行的“首问负责制”模式下,在客户服务方面,我们存在以下缺陷:

(一)因为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或者职业素质不高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在办公中我们发现因为客户来进行咨询时,往往不是只针对一个问题。所以,就造成接待客户的首位服务人员经常被询问到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问题。而在我中心“首问负责制”的制度下,无论客户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需要服务人员热心的为客户解答。对于实在解释不了的问题,就需要服务人员引导客户去其他部门进行咨询。这样,虽然保证了每个客户的所求都能得到妥善的处理、获得满意的答复,但是由于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加上在多个问题之间来不及转换,往往就造成了解答不准确和同一个问题,不同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出入较大的现象,对客户在服务质量的评价上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另外,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并不能保证每个顾客都满意而归。在长达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的咨询服务过程中,一方面有的工作人员缺乏耐心,容易忽视后面客户久候造成的心理上躁动、不安情绪感受而忘记进行语言上的安抚;另一方面服务时间长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就是业务不熟练度的表现,从而增加对服务质量的负面评价。在先关的对服务时间长短评价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对客户勾选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结果如下表:

通过上表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随着时间的长短而产生明显的变化。当服务时间在10分钟之内时效果总体来说最佳,没有出现客户评价不满意现象;15分钟是服务分界点,超过15分钟之后明显呈现劣评一遍倒的现象,满意的评价仅有35%,可以想象如何服务时间经常是几十分钟,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服务时间缩短上的革新刻不容缓。

(二)“首问负责制”功能缺失,导致服务不规范

“首问负责制”模式的实行很有效的解决了客户多个业务来回跑的烦恼,但是由于功能上的缺失,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影响服务质量的弊端。针对各个客户在营业窗口咨询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我们都是以口头的形式进行现场答复,对于这个窗口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习惯性的引导客户到其他窗口或相关部门进行咨询。这就造成了对客户是否得到满意答案的结果缺乏有效跟踪监督的问题。由于客户进行咨询时不会持有工单,所以对事后的审查也有难度,于是经常会出现,同一个客户针对一个相同的问题连续好几天来回跑柜台,这不仅仅使顾客对我们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对于形成良好的客户关系也造成极坏的影响。从服务的效率上来讲,更是给客户留下了办事不认真、敷衍应付的印象,这是我们工作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正是意识到以上两点的存在,所以我们中心急需采取行动来对工作中的这些问题进行审视,并拿出合理的建议来改善,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开展此项活动势在必行。

活动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活动我们以客户为中心,合理运用服务资源,把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打造益电优质服务品牌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对于此次活动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通过鱼刺图分析:

通过认真分析,我们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

环境区域划分上要进一步明确。对于客户咨询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及时分类,按照几大类别进行服务分区,例如针对进行咨询、业务处理、服务建议三个大类可以进行整体划分,然后针对每个大类中的具体问题在进行细化,做到规范集中的处理,保证服务的高效率。

在服务人员的安排设置上要细化。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办理业务的同时进行相关咨询,导致服务人员应接不暇的现象,进而影响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所以在操作中要对这一点进行全方位改进。

弥补“首问负责制”功能上的缺陷。针对目前采取的口头方式指导客户、没有通过SG186系统形成工单的工作方式,不能形成良好的时候监督检查机制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对工作的流程进行完善细化,实行闭环管理,保证每个环节的衔接不会出现脱节,不会影响整个服务过程的实施。

三、根据原因进行改进工作的实施

针对以上影响服务水平的原因,此次活动采取了以下步骤和对策进行改进:

首先在服务环境上进行了开辟服务区,来为客户提供咨询、投诉、建议等服务平台,进一步清晰大厅办理业务的层次、界面的改善。同时,增建客户咨询服务室,为客户营造温馨、舒适的沟通交流环境。严格要求咨询受理员热心接待前来咨询业务的客户,当场能给客户答复的,将回复情况记录在客户咨询登记本上进行备案,以便事后工作的进行,对工作态度认真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其次在人员安排上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启动“专家聘用制”每日安排业务知识丰富的专家轮流值班接待客户,当咨询受理员被客户问及复杂疑难问题时,不急于下结论,将客户引导至专家受理处,由专家进行接待和解答,咨询员将答复情况进行登记,当专家认为需要其他部门同时配合处理时,处理意见由咨询员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最终形成完整的答复。

另外就是从制度上面抓管理,根据咨询服务区服务方式、服务标准、工作性质制定编写了《营业窗口创先争优制度汇编》等多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服务过程的各个细节,并对服务标准和形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各个服务人员有章可循、有规可蹈。

最后在模式的完善上,我们利用现代管理学制定工作流程,将SG186系统中工单形成证据,并利用95598工作平台快速衔接各部门,从而形成流程的闭环管理,服务人员要及时回复客户,对回复不及时的可按《我单位供电服务调度实施办法》进行考核管理。同时,在每月的最后一天,咨询员将本月受理情况统计填写汇总表,分析各类问题上报主管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掌握咨询受理情况和客户满意度,并对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和帮助。

四、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经过数月的实践证明,该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不仅仅实现了前台服务质量的明显提高和客户满意度的大幅度提升,而且在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洗礼和强化作用。

如今再看各个服务窗口,可以发现拥堵在各个窗口的客户少了,找专家咨询的多了;工作人员办理业务时间缩短了,客户抱怨少了。只要是客户所咨询、想要解决的事情,我们会尽快给客户圆满答复,并都已妥善解决。每次办理完业务我们都会问客户“您对我们的答复和服务态度是否满意?”客户也会如实的将自己的满意度情况及意见回复在客户咨询登记本上。

从咨询受理区对外服务至今,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有了明显改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客户的满意程度变化:

但是我们还是意识到,虽然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服务质量的追求上,我们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遵循现代管理学PDCA循环理论,制定计划、改进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实现服务流程无缝链接,力争客户满意率达到100%。

(二)制定更加明确、公平的奖罚制度来激励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上的不断自我完善。引入竞争机制和榜样机制,形成你追我赶的群体工作氛围。

(三)不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业务知识培训,保证每个员工都能独当一面,为提供更好的服务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从监督机制入手,全程进行客户服务工作的跟踪。及时将客户的建议转化成工作思路融入到工作实践中。

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