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16: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雕塑的艺术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素描 形体 结构
在素描广义的概念中,我们对它的定义是:一种用铅笔、粉笔等为媒介,以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的艺术,而中文《辞海》里的解释是:素描是一种绘画术语,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以锻炼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对象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者以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一种造型艺术。雕塑和素描同属视觉艺术范畴,尽管雕塑属于一种静态、可触、可观的三维造型形式,它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素描作为一种单纯、朴素的绘画形式对表现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的作用和意义是深刻而远大的,因为学习雕塑时需要培养创作者的立体形态的思维方式,而素描恰恰能够为雕塑创作在表现形式上的需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描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样适合于雕塑创作
我们知道:素描和雕塑都需要 “整体——局部——整体”这种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因为二者同属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都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观察,这种观察从形体的整体中观察其局部的变化,再将形体的局部细节连贯起来进行整体的把握。在这里,素描对雕塑创作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更容易敏锐鲜明地捕捉到客观物象大的形体结构,动态特点以及正常的比例关系,观察方法这一点对雕塑作品创作中非常关键,例如,作为一个雕塑家如果他有较强的素描基础,那他在观察形体的整体把握上就能够更加准确和容易的把握客观形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其次在雕塑局部细节上,雕塑家如果有着较强的素描表现能力,同样,虽然落笔在局部细节的刻画上,但创作者头脑中对客观对象的具体特征的塑造也将更加深刻、生动和准确。可见,对素描基础的训练将有助于提高创作者把握塑造形体的整体意识,对局部细节的塑造和表现能力,画好素描不但培养正确的观察物象的能力,还将培养人有认真研究客观对象的习惯,而这种方法和习惯在雕塑创作中恰恰是雕塑家需要的,它使雕塑家的理论和技法教学在学生雕塑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因为在雕塑创作中和人们在素描技能的使用过程中,对客观对象外轮廓的归纳和系统化将有助于我们去学习和理解客观物象在三维空间中的基本特点,因此只有当我们掌握了素描的一些基本特点,我们才能更深入的理解雕塑艺术。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那么创作者所产生的感受也就不完整或失去准确性,失去应有的价值,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方法,可见素描的观察方法在雕塑学习中的影响是深刻的。
2、素描为雕塑在表现对象的形体和内在结构的正确理解上提供了多种可能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真观察和对形体结构的敏锐反映能力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雕塑学习中同等重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客观物象的形体是由它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其形状和体积表现千姿百态,学习者需要善于把它归纳和组成近似的形体,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其形体特征。例如,在素描训练中如果我们能很好的解决抓住物象中的大的基本形,那么我们在雕塑学习中对基本形的把握就可以摆脱许多细节产生的干扰,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形体大的倾向上,通过客观对象的整体性给人产生以更肯定、清晰和印象深刻的形体。因为形体不仅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和掌握造型能力的最基本的因素,而且它是代表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的主要成分。我们只有通过对素描的训练,才能把握了形体和理解客观对象的内在结构(结构是客观物象内部的构成与排列,没有结构就是没有形体,内部结构注定了外部特征的形象)。而结构又分为两种,即解剖结构和几何结构,解剖结构是指客观对象的内在构造特点,比如人体中的组织结构等等都是人体的解剖结构,而几何结构却是从解剖结构中体现出来的形象的大块面的基本形状,人们习惯用相似的几何形状来概括和进行认识,我们就称之为几何结构,也就是“形体”,它是指形象结构的外形概括和几何形化,它带有艺术家更多的个人意识和创造性。在立体空间中,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形体,我们都可以概括到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中去进行剖析、简化。因此,在雕塑学习中对造型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抓住“体积观念”这根主线并用相似的几何形状来观察三维空间中存在的物象,只有使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归纳到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之中,才能使我们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语言,加强作品的空间感和体量感。由此可见,利用素描绘画中几何结构的 “体积观念”将有助于我们克服孤立观察形体的弊端,提高对形体的思考、认识和把握。
3、在人体透视关系和雕塑纵深感的处理上
艺术家德加曾说:“素描表现的对象不外乎是对形体的观察”。这里的“观察”,实质上就是对形体的一种思维、思考的方式,是对物象的空间构造、形体、透视、明暗等造型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当这种认知方式形成系统化以后就成为了解剖学、透视学这样的学科,它们的产生为一切造型艺术注入了更多的科学理性因素。因此,当我们掌握一定的解剖学和透视学的知识时,我们就能够用立体观察法——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对象和正确地理解、分析客观对象内部的构造特点。素描对雕塑艺术最大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浮雕的制作上,我们知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客观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用雕刻的方法来表现绘画中的效果,是在二维空间中通过素描的近大远小的观察方法,按层次压缩在雕塑平台上,距观者近的形体压缩的多,离观者远的形体压缩相对的就少,具体程度要根据人物姿态变化和具体效果而定,以此来表现形体的高低起伏,明暗对比,以及层次感与纵深感(即虚拟的三维物理空间),使观赏者在观看具有透视变化的二维平面画面时产生三维空间效果的错觉,这种立体表现方式的艺术意味比单纯的观看二维平面中的素描艺术更耐人寻味。在素描训练学习和浮雕制作中,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掌握对光线的理解和利用,而且素描中的亮部和暗部的关系和在浮雕中讲究纳阴纳光的原理的一致的,近大远小和近实远虚的素描塑造手段在浮雕艺术上同样影响深刻。可见,当我们能很好的解决素描中的些许问题时,同样,我们在雕塑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些许问题就会变的更加容易解决。而且,透视关系给素描和雕塑艺术让我们获得一种纵深感的效果,尤其是散点透视,把几个视域内的景物综合起来,组合在一幅画内,这种多视点的观察方法,比焦点透视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去表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作者估量出形体的深度,分析出体积的大小,构成的平面造型能在雕塑家眼中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状态。
4、素描为雕塑创作的带来的草稿作用
在素描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中,形体结构与透视这两大问题是最重要的基础内容,我们应该加以高度重视,然而,素描作为取得科学的造型能力的根本手段,它在创作中的草稿功能上、在构图与重心上的把握方面是绘画、雕刻、建筑等创作设计的基础。素描的草稿功能主要体现在素描工具的便捷以及描绘手段的直接,它所体现的就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与研究形体的整个过程,它贯穿艺术家从构思草稿开始到最终成品形成的全过程。它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素描从来都是被当作为架上绘画或雕塑的准备阶段的最最直接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是雕塑小稿和最终效果的拓本。在《罗丹艺术论》一书中也曾提到:“罗丹的素描,画的很多,有时用钢笔,有时用铅笔,以前,他用钢笔画轮廓,再用画笔染上明暗,这样素描像是阴雕的拓本,或一组阳雕的人物,是纯粹雕刻家的视觉。另一方面,素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载体,它被人们通过利用表现或夸张的语言进行创作,这是艺术家思维的拓展或延伸和最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个人面貌特色的表现手段。重心的位置决定着构图的格式,无论在素描或雕塑作品中,作者通过对重心的控制和对构图的处理,来表达的作品的中心内容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可见,素描的功能在雕塑上的作用和积极意义是非常大的。
5、结论
总之,素描是一切美术造型的基础。雕塑上取得很大成就的雕塑家无一不是素描大师,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罗丹,他们把素描看成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都认为“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它用最朴素的形式,揭开了人类视觉艺术的篇章,并在二维的平面墙壁上借助点、线、面和简单的色彩试图记录了有一定三维立体的“造型”活动,它要求我们在雕塑的学习中要充分认识到素描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健亲、冯阳、薛兵.《素描:形体 解剖 明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陈淑霞.《绘画基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公共环境;价值
中图分类号:J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31-03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及其特征
城市雕塑是为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共环境设计、创制的艺术,是公民社会中人们表达情感、交流心声与平等对话的一种工具和行为方式。因此,城市雕塑也被称作“公共环境艺术”和“市民艺术”等。
城市雕塑通常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公共性。“城市雕塑”的设置本质上是一种公众行为,由公众为反映和诉诸其自身社会的、物质的、历史的和政治的需求而创制;要不要设置雕塑,设置什么样的雕塑,最终都应该由公众来决定,具体操作者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公众的代言人和公众行为的执行者,而不是训导者。
二是环境性。环境性是城市雕塑与其所在环境(城市中某一地点或场所)联结成为有机整体的属性。就此而言,城市雕塑不存在于独立的形式,它只是整体城市、建筑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并同环境中其他构成要素之间保持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说,离开了所处的具体环境,城市雕塑就会受到损害,亦或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东西。
以上基本特征进而派生出城市雕塑的其他特性:
第一,欣赏的强制性。既然为特定的公共场所或环境而设计和创制,城市雕塑自身就成为公共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可以不去美术馆或专业画廊观摩“架上绘画、雕塑”,可是只要身处公共空间,人们就会或者不得不看到设置在那里的城市雕塑;第二,形式的“审美性”。公共艺术的作用在于提升或创造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与精神功能,提高公共环境的美度。这就奠定了城市雕塑在城市和建筑环境中的本质作用与基础性地位,“形式美”便愈发不可或缺。
二、城市雕塑的当代价值
从城市雕塑的本质和创作根源上看,它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满足公共需求,体现社会、地域、场所集体精神,表现和探讨公共事务等的目的性。它是公共空间的高级文化形式,是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体地讲,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市雕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打破城市“钢筋水泥之森林”的固有形态,活跃城市氛围。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大部分的构成主义、有机主义及其他流派的雕塑格调多活泼轻快,具有愉悦感、新奇感和时代感,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活跃的景观元素。约翰.亨利(美国)为深圳创作的《深蓝》(图一),三片深蓝色喷漆钢板相贯而立,方向各异的深蓝色长杆穿插其中,线面在对比中完成调和,没有叙述,没有情节,溢于其中的只有明快的色调,一种力的较量和均衡统一了主题。周围相同色系的建筑物在其搭配下立刻显得活跃而充满生机。
(二)反映地方风光,融汇历史文化,提高整个社会的美育感受力。城市雕塑是人文精神与物质体量的高度融合的艺术。一方面,各种寓言、神话、传说、民俗以及史实成为新时期城市雕塑的得力素材和主题,它的存在是该地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或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在商业街道和主题公园定期举行的各类临时性艺术作品展览,又促使固封于陈列馆中的架上艺术走下“艺术殿堂”,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触目可及的内容,既宣传了作品又普及了大众美育。
(三)转换了一般艺术品的角色。今日的城市雕塑已然脱离高、大、全的说教模式,转而成为城市生活的参与者和公共空间的服务者。城市雕塑可以具备装点城市景观、增添生活情趣、舒缓压力、提供游戏和娱乐等等功能。醒目的雕塑,或具有休憩功能的雕塑设施可以吸引行人停留下来赏评或相互交谈,从而为公共环境中的群体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位于四川成都的“活水公园”之所以有“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的美誉是与其中的独特雕塑群分不开的,(图二)这些雕塑群由著名雕塑家邓乐及其合作者设计完成,巧妙地把雕塑的概念融合于一个大型的水净化系统中:把从府南河里抽上的水注入沉淀池,然后一路流经这些雕塑群、植物塘、养鱼塘、氧化沟等地,最终得到净化,重返府南河。最有趣的是几处利用气旋原理设计的独特的雕塑设施,使水流如山涧溪流般回旋跳跃,意趣无穷,经常吸引游赏的大人、小孩在此戏水、休憩、谈天说地。出色的雕塑群营造出林水相依、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此时的雕塑已超脱其一般的艺术品意义而成为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展示艺术家的个性风格和先锋观念。艺术审美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受众,也为艺术家所拥有。城市雕塑走入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关注和交流,这种近乎强制性的公共艺术,为社会大众带来艺术家们的独特视角,许多前卫的艺术观念在此得以展示,对普通群体形成视觉与观念的冲击。苏索(西班牙)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的参展作品《盘的开启》(图三)通过一组半合半启的圆盘,欢快而机巧地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金属的轻巧感和机械的精致美,在统一的模数中通过角度变化略显不同,光线在此成为主导视觉的一种手段。光感和光影,通过圆盘的不同开启角度形成了丰富的明暗影调。而最为奇妙的是,作品在形体的展示中,又暗示了一种过程性的概念,雕塑静止的终极形态似乎不足以表示作品的全部意义。这里,圆盘展开和开启的瞬间,成为人们脑海中一个触不可及又抹之不去的幻影。一种行为艺术的特质被赋予在这寂静无声的作品之中。
(五)城市雕塑在诸多影响公共空间品质的方面,城市文脉的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强调城市公共环境的可识别性与文化多样性是新时期城市雕塑的主导内容,艺术作品由此不再是艺术家单纯表现自我的途径和手段,追求公共环境的高品质成为艺术创作的中心,文脉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深层次内容,也就成为公共艺术创作中的焦点与核心。
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文化赋予城市雕塑以特定内涵。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水平的象征,具有其他文化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在之前这是一个全世界都鲜有人知晓的小城市,但是,随着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为该市所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成,一举使这座城市成为20世纪世界最大的亮点之一。(图四)这个把生机性和现代工业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的巨型建筑式雕塑让全世界的人们重新认识人类对空间构成梦想的当代性质,仅在它开放的第一年,门票收入就占该地区的GDP的0.5%。一座“特别的城市雕塑”不仅带动了这个城市的知名度,还丰富了这个城市的文脉,拉动了这个城市的经济。
三、结语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雕塑”这一公共艺术形式越来越深入到广大群众生活中,逐步遍及各类公共场所,其价值也逐渐地被广大群众所认知。它强调对公众的尊重和对环境的整合,既丰富了城市景观,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又拓展了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大踏步前进,充分认识城市雕塑的价值、认识公共艺术的价值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应用,将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如快马加鞭,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于美成.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钱绍武,范伟民.中国雕塑年鉴[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3]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公共环境雕塑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 人文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它文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它既可以歌颂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以装饰环境,美化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美和思想教育;它不仅可以用艺术的感情鼓舞群众,而且能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好的公共环境雕塑往往成为一代文化、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标记。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成为历史的见证,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以表现生活为根本的,也就是时间—空间的序列变化引带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或者是一种气势的序列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公共环境雕塑如同音乐一样,它超出了环境美化的功能,直接表现出有预定指向的目的性和思想主题。
如果我们利用价值论研究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问题、艺术问题,就可以摆脱单纯地从认识论研究审美观所带来的许多缺陷和积弊。这样不仅避免了那些普遍存在的对公共环境雕塑的泛意识、泛认识的印象,同时也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去探索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为公共环境雕塑的发展开创一个光辉的前景。但是,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在公共环境雕塑的价值论中属于较高层次,而且比较难以把握。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是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核心,它要求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仅有好的雕塑技巧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作品。创作构思包括了作者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从定题选点与分析原始资料直接组织造型构思,要求作者不单纯作形式上的处理,重要的是总体结构的安排。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还应体现在它的生动性上,应该赋予雕塑所用的石头或金属以生命,这在构思时应首先考虑。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要处理好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为了讲求真实就被动地无选择地抄录自然,个别现象的外表抄录即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能说它们是艺术。雕塑家的任务应是在许多个别的现象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加以形象地概括,才能产生主题明确的艺术品。在创造中不应把直接形象作为追求的第一位,而应把握产生这一形象的原因,即为什么产生这一姿态、这一情绪、这一愿望。
公共环境雕塑的大影像和外轮廓构成了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对那些矗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或河岸的雕塑来说,以解决雕塑的外轮廓和影像作为创造的重要环节尤为必要。因为这些雕塑,近观机会少,远看机会多,人们不容易接近。如果雕塑安置在城市建筑群里的中心广场,雕塑四周的环境是建筑物,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雕塑的外轮廓影像与四周建筑物外轮廓线的关系问题,应当力求使周围的建筑群形象与雕塑形象形成有机整体。
公共环境雕塑应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欣赏者的美好感受,令欣赏者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由于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欣赏者对整个宇宙、历史及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公共环境雕塑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人文的价值,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因而具有永久魅力。
公共环境雕塑,虽然有各种材料,但却是奇妙的,富有人性的,它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仅此,雕塑比起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其它建筑物,便与人更贴近。
参考文献:
①郑觐、潘绍棠编著:《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1989。
关键词:陶瓷雕塑;塑造;写意风格
1 引言
作为我国主要传统造型艺术的一种,陶瓷雕塑艺术大量汲取了其他传统造型艺术的精华,尤其是借鉴了许多中国绘画的创作技法,这一点可以从陶瓷雕塑艺术“得其形,不若得其韵”的意境追求体现出来。陶瓷雕塑的写意起源于中国绘画,它讲究手法简练,风格粗犷,完美呈现物象的意态神韵。但是陶瓷雕塑的材质是陶瓷,陶瓷的表面不平,质地硬,不能着墨,只能雕刻,而绘画的材质是纸,表面平整,易着墨,所以它和绘画的创作手法存在差异,因而它的写意风格与写意特征和绘画也是不同的。绘画直接在纸上创作,自然干燥即可,是一种“水”的艺术,而陶瓷雕塑则需要经受火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是一种“火”的艺术。陶瓷雕塑的器胚需要经过锤炼,这个过程无法控制,变化形态、失缺、扭曲、凹陷等情况都是无法提前预测的,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陶瓷雕塑作品的写意种类。除此之外,陶瓷雕塑作品的题材不同、赋彩手段不同,写意风格也不同。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陶瓷雕塑作品写意风格的多样性。
2 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
2.1 陶瓷雕塑很好地利用了陶瓷瓷泥的自然特性
陶瓷雕塑需要有技艺高超的陶瓷雕塑创作者,他们对于陶瓷瓷泥的要求会比一般创作者的要求要高。他们能够在进行陶瓷雕塑的过程中随着雕塑手法的改变从而对每一块瓷泥进行纹路肌理分析,从而更加有利于写意特征的表现,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的精美绝伦。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讲求天人合一,强调物质本身特征,不能随意改变物质材料结构,要准确利用瓷泥的纹路肌理,减少作品发生形变的几率,从而提高陶瓷作品的煅烧质量,使得陶瓷雕塑作品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2.2 陶瓷雕塑使得产品变得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陶瓷雕塑可以很好地利用夸张的创作手法,使得作品化丑为美,陶瓷雕塑家要对自己所要创作的对象有足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要让大众都能够欣赏作品的内涵。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其文学价值就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于此,不同的观众对于同一件陶瓷雕塑作品的鉴赏观点存在差异。为此,要让公众都能够感受到陶瓷的艺术美,陶瓷雕塑家要向公众传递美的作品,就要让公众都能够用审美的情趣去创作作品。陶瓷雕塑需要经受火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是一种“火”的艺术,艺术品要面向公众,就要给公众传递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深层内涵。现实生活中的丑需要有美的艺术品进行参考,陶瓷雕塑家要有好的写意手法,很好的利用简单凝练的手法使得艺术品具有艺术的美感,将丑化为美,用简洁、夸张的造型,彰显陶瓷雕塑的精神,衬托艺术的美感,体现美的情趣。
3 陶瓷雕塑塑造的的写意风格
在写意特征的基础上,陶瓷雕塑艺人作为创作者,在创作中无形中就会融入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感、自己独有的技术手法、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对于一件陶瓷雕塑作品,只有将其“写意”呈现出来,才能形成其独有的写意风格。艺术作品之所以可以亘古长存,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其对于意境的不断追求,对于人们思想的不断抨击,陶瓷雕塑亦是如此。我们对于陶瓷雕塑塑造的写意风格的追求,一般可以追溯到下列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作品原创性的塑造;第二个方面是对于创作题材的精挑细选;第三个方面是不同设色赋彩手法的巧妙应用。
3.1 原创性塑造
在陶瓷雕塑塑造中,一味地模仿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可的,只有原创性塑造才值得人们称赞。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原创性塑造呢?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指的是创造者在塑造一件作品时,不需要刻意追求鹤立鸡群,只需要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融入自己的内心想法,遵从自己的内心即可。另一方面指的是注重利用自己的双手,用双手创造价值,致力于呈现人类的勤劳与大智慧,升华作品的“形”,进而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传统陶瓷创作中,先是做一个石膏模型,然后注浆,批量生产胚体,然后将分体用泥浆依据样品粘结起来,再利用锉刀等工具完成修复,制成成品。在上述修复过程中难免会使得陶瓷雕塑不够圆润,棱线受损也比较严重,而运用手工制作可以很好地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变形走样的情况。因为手比较灵活,容易控制力度,在处理凹凸起伏的纹路肌理、线型折叠等问题时有很大的优势,进而棱线、轮廓的体积感更为浓重,更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手工创作带来的美感在后期制作中可以得到完美体现,而在前期制作中创造性思维的巧妙运用才是决定写意风格的主要因素。
3.2 题材选择
同文学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陶瓷雕塑作品创作题材不同,其体现出来的写意风格也是有所差异的,即使是由同一创作者所作,写意风格也大有差异。因为相同的材料其艺术语言是相同的,技法上也大同小异。不同的创作者选择的题材存在差异,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必然不同,因此只要依照内心,其所选题材也是有不同之处的,因而也会形成千变万化的写意风格。比如,有的创作者以表现日常生活为主题,返璞归真;有的创作者以表现鸿鹄之志为目的,大开大合。而且在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生活时期,写意风格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是形成写意风格千变万化的主要因素。
3.3 设色赋彩手法的运用
陶瓷雕塑的设色赋彩手法一般有浓妆淡抹和返璞归真两种。设色赋彩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陶瓷雕塑作品主题思想的体现。“返璞归真”就是以陶瓷涩胎的色质肌理纹路为主体,不添加任何彩釉,使得作品朴素自然。“浓妆淡抹”则是凭借高温窑改变釉彩自然流动的肌理,使得作品浑然天成。美的陶瓷雕塑品,青釉温润如玉,静雅思听,从它们都很容易看出,设色赋彩手法是写意风格独特性的关键性因素。
4 结语
本文首先多角度介绍了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从题材的选择、设色赋彩手法、瓷泥特性等三个方面深入探析了陶瓷雕塑的写意风格,并且渗入了自己对于陶瓷雕塑写意风格方面的原创性看法。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与写意风格丰富多样、与时俱进,创作手法理念的革新换代,而且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写意特征及写意风格,为此,陶瓷雕塑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看透社会,在陶瓷雕塑写意上加深研究深度,加大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 孙燕明,郭立.陶艺雕塑塑造的写意风格[J].中国陶瓷工业,
2007,02:55~56.
[2] 陈明智,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及其写意风格研究[J].艺术科技,
2013,02.
[3] 陈在梅.浅谈陶瓷雕塑形与神的和谐统一[J].中国陶瓷,2012,11.
[4] 何芹,解君.现代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J].美术大观,2008,11.
陶瓷雕塑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品设计,而是运用陶瓷工艺技术,经过不断地加工创作将雕塑与陶瓷结合,从而塑造出更有艺术价值、更精美的陶瓷产品。陶瓷雕塑产品的价值功能在于,它可以在不同的场所摆放呈现,如博物馆、寺庙、家具城以及会客厅等的摆放陈列。通过环境的美化和人工布局的加工,可进一步优化陶瓷雕塑产品的陈列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同时,一些历史悠久的陶瓷雕塑产品的欣赏价值较高,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还具有收藏价值。因此,陶瓷雕塑产品除了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之外,还可以满足人类物质方面的需求。陶瓷雕塑是陶瓷业中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陶瓷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在隋朝时期就开始了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创作,创作的陶瓷雕塑产品外观精美、质地优良、风格多变。相较于其他陶瓷种类、特征而言,陶瓷雕塑产品更加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和青睐。发展到清朝时期,我国的陶瓷雕塑产品驰名海内外,享誉世界。直到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陶瓷雕塑产品依然盛名不衰,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传统的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经历了百年的岁月,具有历史感。随着科技大发展和陶瓷雕塑工艺的进步,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也在不断转变。陶瓷雕塑工艺设计师们不再倾向于形式单一、固定的表现力。随着时代的进步,陶瓷雕塑设计信息交流传递的普及。创意性地表达陶瓷雕塑产品成为更多工艺设计师的设计出发点,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历久弥新。陶瓷雕塑的设计体现在陶瓷产品本身的艺术语言表达方面。陶瓷雕塑工艺设计师们通过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文字化、图形化和色彩化,从而不断地掌握陶瓷雕塑设计的原则。陶瓷雕塑设计的过程是遵循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创新过程。设计师们不仅要满足客户的设计需求,还要让广大消费者取得认可和认同。因此,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2陶瓷雕塑产品的设计特点
陶瓷雕塑产品的创意越来越青睐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渗透,尤其是倾向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陶瓷雕塑产品的创作设计不仅注重陶瓷雕塑产品的特点表达,更是通过设计者情感的表现、设计信息的传递,从而增强陶瓷雕塑产品的视觉传达和视觉冲击。因此,陶瓷雕塑产品具有自身的设计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陶瓷雕塑产品审美自由多样
我国瓷器雕塑艺术品主体、客体的审美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关于陶瓷雕塑在新产品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自由首先体现在客体上。时展推动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提升,陶瓷雕塑产品也以审美客体的身份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就陶瓷雕塑产品自身而言,陶瓷雕塑产品的制作原材料、创作过程、制作工艺技术、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都充满了自由多变性。同时,陶瓷雕塑设计师的创作过程具有偶然性和多变性,创作方法和设计理念是随着设计者的设计灵感不断地修改变化。正是由于这一偶然多变性,陶瓷雕塑产品的“新奇”便抓住了广大审美主体的心。其次,陶瓷雕塑产品的审美主体自由多样。陶瓷雕塑产品的审美客体自由多变,其审美主体也是自由多样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审美、精神需求的提高,就陶瓷雕塑产品的欣赏主体来说,其自由多样的发展是随着审美客体的自由多变发展的。对于陶瓷雕塑产品而言,其功能价值在于服务于广大消费者,并取得审美主体消费群的认同和认可。不仅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会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有所改变。就审美主体消费群自身来说,随着年纪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以及心态的变化,其审美需求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正是由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要求的自由多样变化,因此,在陶瓷雕塑产品的创作过程中,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创作新的陶瓷雕塑艺术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
2.2陶瓷雕塑产品创新多变
对陶瓷雕塑新产品的创作而言,只有不断创新,推陈出新才能发展。世间百态,瞬息万变,陶瓷雕塑产品作为一种审美客体,也需要根据审美主体的发展不断变化而不断创新。陶瓷雕塑产品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从隋代开始,经历唐、宋、明、清、民国一直到今天,陶瓷雕塑产品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正是在每个时期,陶瓷雕塑不断地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而创新,所以陶瓷雕塑产品才能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创新,陶瓷雕塑产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创新不断地推动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使其有经久不衰的鲜活的生命力。
2.3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目的明确
在艺术家创作陶瓷雕塑产品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将设计原理、创作灵感、设计原则和方法融入陶瓷雕塑的创作中去,制作出精美的、有价值的新产品。正是艺术家们在新产品创作之前,便有了明确的目的,才有新产品不断涌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时,对于陶瓷雕塑来说,不仅要取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还要明确陶瓷雕塑产品的商业经济价值以及生活使用价值,从而服务于广大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物质需求。所以在陶瓷雕塑产品的创作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带着这些目的性,将创新融入陶瓷雕塑新产品的创作中。陶瓷雕塑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3探析陶瓷雕塑产品的设计要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尤其是现代工业的飞速前进,对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兼具多重性,从而实现产品的多功能价值。
3.1对陶瓷雕塑产品的艺术价值要求
在陶瓷雕塑产品的艺术价值上,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秦代的兵马俑,唐三彩,融入书法、绘画的宋瓷。宋代的陶瓷在艺术价值追求上迈上了一个新时代,主要表现为瓷质光洁、造型优美、风格多样。明清两代的产品则主要表现为雄健、豪放、凝重。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丰富,陶瓷雕塑中融入的文化艺术价值更加丰富多样。
3.2对陶瓷雕塑产品的实用价值要求
首先,被漫无目的地附加在城市建设之中。当前,由于对城市雕塑的空间管理程度不够,众多低品质、低俗化的雕塑出现在城市的中央,不仅不能提升城市的文化素养,反而拉低了城市的品位,给城市的精神风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另外,众多装饰性的城市雕塑横行于街,给城市带来了凌乱之感,极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反感。如北京这座代表中国形象的城市,在某些街道上就设立着十几二十座雕塑,只关注量的多少,不管质的变化,这些劣质的雕塑给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其次,尽管有些城市雕塑密集,但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雕塑建设相当不足,尤其是城市雕塑的精品。近年来,我国城市雕塑好像躲在大地里睡着了的春笋,听到春风的呼唤,迫不及待地从大地里钻了出来。殊不知过多过杂的雕塑只是经济发展下艺术的病胎,危及着城市的文化环境,也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与视觉疲惫。这些“病态”的艺术,无论是在构造形式上,还是材料选择上,或是色彩运用上,无不揭示出其单调枯燥、黯淡无光的形态。众所周知,凡是能够给人以美的印象的作品,往往是色彩调配产生的效果,而我国的城市雕塑大多保留原材料的本色,很少加工点缀,成品单调枯燥,难以靠近美的轨道。一部小说能够以系列形式出版,就是融汇了不少作者的心血,才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同理,如果城市雕塑能够更好地渗透创作者的思想,精品或许会层出不穷。但我国的城市雕塑却是静态的、单一的,只有观看性,没有故事性。再次,缺乏一种能够引发大众共鸣的冲击力。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它不是仅供少数艺术家和精英分子鉴赏的精英艺术,而是由普通大众共赏的艺术,可以说,人民大众是决定其艺术价值的重要评审者。因为只有融合公共精神的作品才有呈现城市文化的价值。如果城市雕塑作品仅仅表达了艺术家自己独特的情感,而旁观者在懵懵懂懂之中演变为局外者,对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始终丝毫未明,这样的作品又如何能成为公共的艺术?如何能为大众视觉服务?如山东省某市中心广场建的一个巨型雕塑,其用巨大的球体和粗大的放射状线条组合起来,传达阳光普照的含义,抽象中显生硬,这是模仿西方抽象艺术的结果,却造成市民对雕塑的意义议论纷纷,这样的雕塑恐怕只有创作者才能领会它的意义吧。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是蕴含着文化、精神与本土特色等元素的艺术品,它带有的公共性元素,使其艺术性自然而然地融进大众心灵,具有强烈的共鸣冲击力。当然,冲击力的产生并不是说作品必须具备大众平均化的审美倾向或者通俗化的艺术感染。城市雕塑固然是一种公共的艺术,但其必须拥有属于艺术家的个性的东西,至少它的图式语言由创作者自己决定。只有将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才可创作出具有公共艺术价值的城市雕塑。目前,我国的城市雕塑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众的参与,这必然会导致其缺乏吸引大众的能力。因为“公共艺术是通过市民广泛参与和反映社群利益与意志的艺术方式,”而人们缺乏参与公共文化创建的意识,对公共艺术采取放任的态度,间接导致了城市雕塑的建造结果。与此同时,我国尚没有专门管理城市雕塑的艺术职位,一般城市雕塑建造与安置都是政府或城市管理者决定,他们大多没有专业的判断技能,不易找到城市雕塑的正确定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挖掘城市雕塑的本质作用。如此一来,城市雕塑只能立于自己的天地间孤芳自赏。
二、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计策
首先,以恰当规划与合理安排挽救随意泛滥的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建设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在城市文化里扮演着十分显眼的角色。不同的雕塑在不同的地方,其呈现的艺术魅力是不同的,所以对城市雕塑的空间管理,必须依据作品的艺术特征。这就要求相关的设计者必须做好基本信息的调查,然后结合地区的环境特征,选取恰当数量与风格的城市雕塑作品,尽可能地发挥其美化环境的作用,如此一来,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特色便可轻松流露。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先从根本问题入手,设立专门管理城市雕塑的机构。因为如果没有专门机构,一切措施只能是夸夸其谈,就如那妩媚的玫瑰,如果没有人悉心栽种,也不过是美好的空想罢了。其次,从材质、技术等方面提高城市雕塑的质量,追求精品。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而城市雕塑撑起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豆腐渣”雕塑绝对不能出现。当然,追求高质量,或许不会是一笔小消耗,但精品的追求,需要物质的支撑,拓宽城市雕塑等环境艺术的投资渠道已成为必然的举措。就如上海这座大城市,每年固定有几百万元用于城市雕塑建设,正是由于其投资充分,没有物质压力等后顾之忧,城市雕塑精品才为城市的环境艺术与文化精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次,作品欣赏参与度的提高与作品创作大众化的加强,将给城市雕塑的意义阐释带来质的飞跃。城市雕塑是一门公共的艺术,离开了观赏者,其艺术价值也将永远深埋。诚然,审美能力每个人都有,但审美水平却有高低之分,所以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艺术家的审美水平,而应在教育宣传上,带动大众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吸引大众参与城市雕塑的规划。同时,创作者也应利用自身优质的文化素养与高雅的审美情怀,创造出具有深厚审美价值的城市雕塑作品,而不是躲在自己的情感天地里固执己见。只有在个性的追求中容纳共性的要求,才能更加完美地诠释城市雕塑的文化意义。
三、结语
关键字:雕塑;雕塑之魂;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相互配合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山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人文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价值的体现。
往往人们认为雕型艺术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那我认为雕塑是人类视觉灵“魂”之现。雕塑中最火神笔在于先会“雕”,其次是刻,后之是塑。如:某个时间段一位普通人参加一个高级宴会、高级会议。这个时候十分注意形象。那么,我们可以首先从选衣服,其次化装,最后短时间个人形体、个人气质、言行举止的培养。好比雕塑中“雕、刻、塑”三结合。
雕塑的材料种类很多,大概可以分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根雕、冰雕、泥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按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我们通常以石雕、根雕、石膏像最为广泛,主要是购买、收藏的人群比较多。然而,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讲,雕塑的真含义来讲在于它的灵“魂”。艺术家们、艺术工作者、雕塑专家可以把‘种人物、植物、动物或其它物体有像、有神、有态的反应给广大群众,被人家认可,这才是雕塑灵魂所在。
一、雕塑之“魂”中“魂”
雕塑者在完成一幅作品时,首先应了解所想要的作品是何神态,在脑子里产生一种立体视觉。雕塑家们要从感觉、视觉、听觉中感受未出世作品的气息,如何雕刻出一种精神、形体、视觉三结合的物体,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生动、立体、形象的物体,去了解和热爱艺术,愿意终身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不把艺术创作只当做养生之道而是视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不可分离和丧失的部分。就也是雕塑之“魂”中“魂”。
二、雕塑之“魂”中“垫”
垫字,垫,下也。凡屋而下曰垫。――《方言六》。我们指铺垫的意思。造雕塑之“魂”,在于艺术家、雕刻家们的功力所在,讲基本功、知识面、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视觉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通过对这些基本功学习、了解和实践,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艺术气质,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创作手法,能运用某种艺术形式表达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自己的艺术观。
我们在完成一幅作品前,准备要绘制、雕刻的工具、材料都先前有序准备好。其次,存于把雕刻前把思想、经济、艺术价值有机形成一体,既自艺术价值,也有经济价值,更有个人艺术气息。
三、雕塑之“魂”中“活”
一幅优秀的雕塑作品,不光在于它有名贵的雕塑材料,而在于雕塑家们内心中的活。应该是一种活气。一种超前、兴奋、时尚的物体,是一种雕塑家内心性格、气质的反应。它可以使艺术品给人们带来一种愉快、忧郁、真实、情感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效果。往往一幅作品或一件艺术品,它们给别每个人的视觉、精神感觉都是不一样的,物体的价值决定于人们的智慧、知识、文化的和程度。经常听人说:“怎么我看不懂?看不明白?”或者说:“真是一幅神作啊。有收藏价值!”
文化差异决定了人们对作品认识的深浅,比如一幅达芬奇作品,如果大家都不知道是达芬奇画的,放在一般古玩市场上可能价值低,或者少人问津。但是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位高校教授看到了它灵魂、它的艺术价值。喻红的作品《紫色的肖像》价值在于人物眼神,色彩的搭配,同时带有一种神采奕奕和忧郁混合感情所在。体现出了“活”字的含义。
四、雕塑之“魂”中“点、线、面”
雕塑从整体风格上看,讲端庄、沉重,气质伟岸。两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较华丽、装饰繁缛,形象怪张,有一种神秘的色彩笼罩其上;不能咄咄逼人,装饰上也相对简洁了一些。重着讲点、线、面相结合。
一幅人体石膏雕塑,首先在于专家们从点出发,点到位置,点到心中,点到重点。如j眼睛的人小、鼻子的形状等等。其次,在于线的位置,整体人物中头部,脸、脚、四肢的均衡搭配,形成整体、形象、立体的线条效果。最后,讲面,即雕塑要全面,要立面,要整齐面。如: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所在。所以,我们艺术工作者要努力做到点、线、面三体相结合,只有把这三点做好、做踏实。
雕塑为传播文化理念、传扬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各地风貌、树立各国形象,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人类文化是通过不同载体得以反映、体现、留存、传输和创造的,有形或无形、宏观或微观、抽象或具象,载体不同但只要具备一点文化功用,雕塑艺术就具有反映、体现、留存、传输甚至创造文化的价值。现代文化的积极功能,正在于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载体的效能,让其文化意义高扬至顶点。
在艺术中,雕塑具有特殊的文化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理念集中代表着人类现代文明的主流价值体系,利用雕塑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丰富于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项艺术。
参考文献:
[1]《泥塑人体》张伟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12
【关键词】现代雕塑;现代景观;艺术融合;景观艺术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2-02
一、现代雕塑艺术和现代景观艺术的关系
(一)在现代景观中运用现代雕塑艺术能够提高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以目前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形势来看,人们对现代景观的审美标准越来越严格,精神文化诉求日益加深。在现代景观中运用现代雕塑艺术,一方面可以装饰点缀环境,丰富园林艺术种类;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雕塑蕴含的独特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增加欣赏功能。例如,在动物园、植物园中,雕塑建筑要以动物或植物相关的文化产物为原型,与整体的园林景观相协调,突出主题环境背景,做到艺术性和观赏性双赢。对于现代园林艺术来说,要寻求艺术文化输出与人们审美需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现代景观与现代雕塑有机融合,充分提升现代景观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现代雕塑是现代景观的艺术深化和文化延伸。现代园林景观艺术的主要创造方式是在整体环境规划好之后,加入各种景观元素建造出来的。其中,现代雕塑作为当今园林艺术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传达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象征着民族英雄们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是纪念缅怀先烈的标志景观,与天安门相互守望,见证了伟大祖国自强不息、英勇斗争的精神内涵。
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既要体现其艺术文化内涵,还要同时兼顾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诉求。在现代园林景观艺术的创造中,必须强调以人民主体需求为中心,现代景观与现代雕塑融合的重点是服务于人民,这样才能体现出二者的价值,因此,现代雕塑是现代景观的艺术深化和文化延伸。
(三)现代雕塑是现代景观艺术创作理念的体现。现代雕塑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越来越符合社会特征和时代气息,现代园林景观中使用现代雕塑的频率不断增加,而雕塑创造也成为了当今时代研究的热点。
现代雕塑作为现代景观艺术创作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其创造灵感和创意源泉应该与当代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现代雕塑艺术涉猎内容很广泛,不仅包括建筑类、艺术类,还涉及到数学、物理和材料等专业学科的知识,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雕塑一方面要具备艺术美感和较高的观赏性;另一方面还要兼顾雕塑涉及的科学性,体现出结构艺术的美感。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能够从这两个方面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与身临其境的氛围代入感,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官感受是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也正是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相融合的独特魅力之一。
二者的相互融合,使得雕塑艺术与园林景观艺术相互衬托,相互影响,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融合的途径
(一)寻求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与群众审美诉求的平衡。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融合过程中最主要的冲突是,雕塑景观设计者的理念和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直接碰撞。专业的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设计者,将二者进行融合时,更多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其雕塑作品往往想表_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展现出的情感更加丰富,这就导致了部分雕塑作品过于抽象化和特异化,没有和园林景观的整体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由于人民群众和专业设计人员在教育文化背景、学习氛围环境方面的不同,两者的审美观念和评判标准都不一样,很有可能导致设计者与群众对雕塑景观看法的两极分化,影响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寻求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与群众审美诉求的平衡关系,让现代雕塑艺术与园林景观艺术有机结合的同时,构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公共艺术环境氛围。
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设计者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园林艺术的审美诉求,充分结合我们国家人文环境素养,这样才能实现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真正有价值的融合。
(二)增强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应用中与自然景观的联系。想要实现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完美融合,必须明确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本质上的区别。现代雕塑主要通过人工制造完成,其本质是人为因素的创造;而现代景观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人为因素只是对其的补充、完善和改造,其本质是自然因素的馈赠。因此,增强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应用中与自然景观的联系,是结合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有效途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之间并没有冲突,现代雕塑和自然景观之间也不存在对立关系。缺乏自然景观的雕塑建筑,往往会显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雕塑建筑虽然是“死板”的,可如果将设计者的灵感添加进去,就会变成鲜活的“生命”。所以,在现代园林艺术创造中,现代雕塑要与自然景观密切联系,无论从色彩、线条,还是格局、结构上,都要注重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在实际进行雕塑创造中,避免使用过于突兀和色彩特别艳丽的材料,对于雕塑整体线条的把握,要以贴近自然的朴素、写实主义为主。
(三)注重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现代雕塑艺术与现代景观艺术的深层次结合不能局限于单一建筑上,要从整个格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充分注重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让雕塑作品和人们产生心灵和感官上的共鸣,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观赏性。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特点,将现代雕塑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在深层次中实现现代景观的构建。例如,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会标志性建筑,就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大背景下,充分结合北京的城市发展特点,以及中国文化的底蕴内涵,使之与奥运精神交织碰撞、孕育出的现代景观艺术。有许多现代雕塑都体现了奥运精神,以符合中国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完美地将雕塑和人文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了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之间的整体协调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艺术中,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融合能够极大彰显出人为因素与自然环境的创造性成就,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发展,体现出我国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不断追求,也是中华文明时代气息的体现。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要寻求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与群众审美诉求的平衡关系,增强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应用中与自然景观的联系,同时注重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努力实现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中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闫占军.论如何实现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融合[J]. 现代装饰 (理论), 2015,(10): 43-44.
[2]吴少峰,王万京.浅析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融合[J].绿色环保建材,2016,(8):193.
[3]陈丽娜.探究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融合[J].现代装饰(理论),2016,(2): 74.
我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陶瓷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我国的陶瓷不仅造型多样、色泽丰富,而且制作工艺精湛,是从我们古代灿烂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在新石器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但当时的陶器较为粗糙而且制作不精良,其主要以灰陶、黑陶、彩陶等品种为代表。商朝的陶器,在样式与种类上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还是以灰陶为主。而且在那时候,慢慢地已经有一些专门烧制灰陶的小作坊开始出现了。周朝陶器得到重大发展,其陶器的使用范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盛放物品的器皿,而开始将其应用到建筑方面。随后,陶瓷的结构与规模开始逐渐扩大,陶瓷制品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此外,将陶瓷制品用来作为祭祀以及殉葬用品开始成为了习俗。到了秦汉时期,陶器得到迅速地发展,不仅陶器的加工技术逐渐纯熟,而且陶器的造型与图案也变得十分生动活泼、优美多样,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隋唐时期,陶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白瓷也出现了。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达到成熟的境界,这意味着真正的瓷器时代到来了。唐三彩就是当时唐代的作品,享誉国内外,一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可见其艺术价值,它足以堪称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中的精品典范。陶器制品在我国宋展达到其鼎盛时期,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样式多种多样。在当时,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兴窑场,甚至很多瓷窑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盛誉,而定、汝、官、哥、钧就是这时期最具典型代表的五大名窑。元代时期受当时战乱的影响,瓷器制品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打击,虽然相比于宋代有一定的衰落趋势,但在其制作工艺上仍有一些新的创新与发展,比如这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和釉里红等新陶瓷品种的出现以及彩瓷的大量流行等等。到了明代,我国陶器制品的发展又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则以白瓷为主。这个时期瓷器的造型极为丰富,前期的青花瓷造型敦厚凝重,中期的瓷器制品主要以碗、盘、瓶等为典型代表,显得较为轻巧俊秀,而后期的瓷器品大量满足了人们在宗教习俗活动中的需求,以宗教用品中的烛台、香炉为代表。我国陶瓷工艺在清朝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时期,其陶瓷制品制作精细,纤巧华美,并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紫砂、黑瓷等一些新的陶瓷品种。这个时期不仅景德镇的官窑,就连当时各地的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在陶瓷制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成就。
二、陶瓷雕塑中的艺术形式及其魅力的体现
陶瓷雕塑属于雕塑艺术中的一种,其主要史采用可塑性很强的粘土为材料,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模印、镶嵌以及镂、捏、堆塑、雕刻等多道复杂的工艺操作,再经高温烧制而成。根据陶瓷作品的不同用途,可以按照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各种不同类型且又具有其特色的陶瓷作品。艺术家常常借陶瓷雕塑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借以反应当今社会生活的现状,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1、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雕塑品就是艺术家们把自然对象运用不同的雕塑工艺将其美化改造后转化为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作品,有可能转换后不一定完全保留其本来的面貌,但却一定会着重突出其某一方面的典型面貌特征。陶瓷雕塑也亦如此,它也不完全是对自然对象的单纯摹拟,而是将自然对象其本身具有的自然美或者所隐藏的内涵美以较为理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陶瓷雕塑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大概可以概括为写实和意象这两种形式。对于写实的作品来说,它更加要求作者忠于自然对象,但并不意味着是完全对自然对象的照搬,而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基于对自然对象的形体结构及特征等理解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归纳概括,再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法准确、丰富、生动且如实地将其艺术形象塑造出来,从而传达出作者内心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在我国传统的陶瓷雕塑中,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很受青睐,其对自然对象的细节刻划极为深入,更能给人一种逼真、细腻而朴素的自然美的享受。与写实雕塑相比,另一种意象形式的雕塑作品在艺术处理手法上更加突出作者对自然对象的理解与提炼这一方面。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对自然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后进而对其进行大胆的提炼,甚至对自然对象进行夸大概括,作者有意识地不受其自然形象的约束,把握其本质性的特征使其保留下来,刻划其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意象作品的塑造既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对塑造出来的作品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
陶瓷雕塑这一门社会艺术,之所以它不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经久不衰,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也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价值。每一个陶瓷雕塑作品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内涵及其魅力价值,人们可以从中体会与感受到美的存在,甚至透过作品寄托自己的情感。形体美是陶瓷雕塑作品的一大艺术魅力所在。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雕塑讲究地是通过均匀的比例以及严谨的结构塑造使作品更具有空间立体感,带来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而材质美是陶瓷雕塑的又一大艺术魅力。优秀的陶瓷雕塑作品,不仅仅追求的是其形体造型上的视觉冲击,选用精美的材质也尤为重要。在陶瓷雕塑过程中,选用材料本身的质感、色泽及图案样式会直接关系到雕塑时所采取的格调以及塑造加工方式,对塑造出来作品的审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漫长的陶瓷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陶器材质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体现出处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气息。
因此,在陶瓷雕塑创造过程中,只有在追求形体与材质的完美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塑造出更加生动、更加完美的陶瓷雕塑作品,作者所赋予作品的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出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