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7 16:16: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经济情况自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

第1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自强之星 多因子 全方位引导

目前在高等教育阶段,已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大大减轻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已逐步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家庭经济问题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当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更多侧重于物质与经济方面,而对于精神层面的引导较少,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自强意识等相对薄弱。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加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引导,真正实现高校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目标,已成为当前引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当务之急。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助困、扶智、励志、立心等方面没有真正体现其应有的功效。

1.1助困方面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各高校基本形成“奖、助、贷、补、减、免”等一体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对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切实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时,出现了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凭借着生源地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而获得经济补助,而部分真正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如自卑)没有办理贫困证明或者没有按规定程序申请补助,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援助的现象;同时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懂得自食其力,在缓解经济压力方面不是靠自身努力为主,导致贫困现象一直存在。这些因素使得资助工作没有真正完全实现助困功效。

1.2扶智方面

一方面,一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学习基础较差,加之无法适应高校学习生活,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导致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纪律观念不强,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逃学,造成学业荒废;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忙于各种兼职而忽视学习,经常在正常的上课时间里出去兼职,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可能造成虽然经济负担有所缓解,但学习成绩没跟上,最后不得不退学。这些都是资助工作没有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力因素而导致扶智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3励志方面

由于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困”方面,往往只注重对贫困生经济的支持,而对贫困生精神方面的引导相对忽视,导致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较弱。不愿通过自身努力来减轻经济压力,而是将希望寄托在救助与补助,甚至部分贫困生形成了“坐、等、靠、要”的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严重阻碍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没有人生规划与目标,缺乏理想与目标,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经济与思想等方面多重贫困。

1.4立心方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与家庭。南于客观环境限制影响着贫困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与对待自我,可能形成自卑与自闭心理;且由于自我调适能力较弱,造成潜能发挥受抑制。但当前资助工作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方面较少,缺乏较好的衡量体系或措施来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的对策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的研究已成为当前资助工作的热点。众多学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上作、救助上作、心理问题干预工作等方面进行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仅局限于某一研究方向,所得出来的结论也仅对某一领域起到指导作用。对如何从宏观上把握,通过构建一个良好载体,建立起科学、合理、量化的测评体系,通过这个载体或者体系就能较好地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学发展,真正实现资助工作助困、扶智、励志、立心等方面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前,笔者通过建立以德育(思想品德)、智育(学习表现)、文体(参与情况)、生活情况及心理状况五个方面的量化测评与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测评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并在实践上取得一定效果。本文将通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树立典型(“自强之星”)为载体,包括自强之星的评比细则、评比方式及宣传方式等渠道,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努力实现助困、扶智、励志、立心之功效。

2.1“自强之星”评选依据

“自强之星”评选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方式由两部分组成:先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评选条件进行自荐,再由其他同学通过投票方式产生。而评选条件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财政部与教育部出台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相关规定,结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助困、扶智、励志、立心四个方面进行测评与考核。

2.2“自强之星”评选因子定性研究

2.2.1助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最大的区别是经济压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济困难问题。而助困的首要因素是自助。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部分学费与生活费,“自强之星”评选更注重贫困生实践助困,转化为评选指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勤工实践活动。勤工实践,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外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实践活动。通过勤上实践,不仅能够减轻经济压力,而且能提早适应社会,获取社会经验。这里所指的勤工实践,主要侧重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接受并积极参与校内外提供的勤工岗位。

第二,创业实践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不仅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更能够提升能力与实现自我价值,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同时,由于成功的创业需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应用知识能力,磨砺并增强心理素质,因此创业实践活动应该作为“自强之星”评选的因素之一。这里所指的创业实践活动,不仅指积极参与由学校资助部门在校园内外所搭建的创业实践平台,如淘宝街活动,更包括学生自主创业,如各类实体店及利用网络所建立的虚拟店等。

需要指出.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自身心理因素没有申请贫困补助的,可以通过加强“自强之星”的宣传力度,让这部分贫困生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现象并不会受到他人“另眼相看”,只要通过自身努力自立自强,还是令人尊重与尊敬的。

2.2.2扶智

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资助政策《意见》及励志奖学金评选的《办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方面进行相关规定,特别是《办法》中明确规定,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以此为依据,在“自强之星”的评选中,智力因素(即贫困生的学习情况)应作为一重要指标作为参考。这里所指的“扶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专业知识水平,即专业学习情况。专业学习是指学生在本专业所要求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专业排名为参考,这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是第一要务。通过专业学习情况的引导,能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对专业的学习态度与重视程度。

第二,技能实践能力水平,即非专业的学习情况。有些学生学有余力,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又能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高,在完成专业学习的情况下,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获取其他方向学习的认证。技能实践能力水平包括各种国家、省级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及专业技能认证。

必须指出的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受到从小学习环境的限制、原有专业基础、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影响,因此在“扶智”指标考核上不应该太过于单一。“扶智”方面的考核,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要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引导他们掌握方法,善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那些注重学习并在专业学习上有进步的贫困生。

2.2.3励志

“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关键在自救。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自我激励、追求进步,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非常重要。转化为“励志”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遵纪守法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较少,可能涉及到的违纪情况就是因盗窃、诈骗受到的处分。贫困生可能产生的违纪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违纪、考试舞弊及替考等行为。需要特别指出,有部分贫困生对替考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遵纪守法情况应该作为一票否决因素。

第二,考试不合格情况。参加“自强之星”评选的贫困生,应该要能做出积极表率作用,更何况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考试有无不合格情况也应作为一票否决因素,即小管该学生平均成绩如何优秀,只要出现考试挂科,就没有参加评选的资格。

第三,参与学术、文体活动情况。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活动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同时有助于打破自闭自封的局面,充分融入集体活动。学术活动既包括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也包括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第四,参与公益文化活动情况。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知跪乳之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取国家与社会资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应该要具有感恩的情怀。从行为的转化上来看,表现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多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多少,也就是对社会认可度的多少。因此,这一因素也应该作为“自强之星”评选的重要衡量因子。

2.2.4立心

资助工作中对心理方面的测评,主要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人际交流,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心理工作涉及到个人隐私,要遵循保密原则,因此当前有关心理测评量化考核的研究较少。对“立心”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自述自评。自述,主要是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全面地看待自身的表现,同时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就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给予分享。在考核体系中直接表现为自荐信的书写。

第二,他述测评。他述测评,既是考核参选“自强之星”的贫困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考查其他同学对贫困生日常表现的了解情况及认可程度。主要是引导其他同学客观地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日常表现以及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通过他述测评,能够让贫困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白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考核体系中直接表现为评选过程中其他同学投票支持的票数。

2.3“自强之星”评选因子定量分析

根据上述内容,对所提各项因子进行定量测评考核,其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中的各项指标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由于“助困”与“扶智”两项指标当前研究较为成熟,而且易于量化,而“励志”与“立心”采用量化测评可能考虑到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同时,由于表1中的各项指标可能未能全面地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面貌与整体状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其他项中给予酌情测评加分,但应该说明加分理由,因此“助困”、“扶智”、“励志”、“立心”与“其他”各方面比重采用3:3:2:1:1进行,在今后测评考核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正与调整。

2.4“自强之星”评选方式

“自强之星”评选采用自荐、班级推荐以网络投票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一,自荐。参与评选的贫困生需要按照表1中各因子的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同时要特别注重自述自评的书写。

第二,班级推荐。经过自荐后,采用班级推荐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各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人翁作用;而且可以保证推荐材料的真实有效。

第三,网络投票。网络投票是缘于当前网络平台的兴起与发达,既可以扩大评选活动的影响,又能够让投票者了解贫困生的典型事迹。

2.5“自强之星”宣传形式

“自强之星”的宣传,既要考虑采用传统的宣传形式,又要结合当前新兴宣传渠道进行。除了采用宣传栏宣传外,还可采用微博、博客、BBS论坛等网络平台。当然,有条件时也可借鉴心理学领域的情景剧模式,将“自强之星”的先进事迹搬上舞台,让其他同学更直观地受到激励与鼓舞。

第2篇

关键词:肝肿瘤;肝硬化;肝炎,乙型,慢性;肝炎病毒,乙型;患病代价

2006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且呈现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的特点[1]。HBV感染相关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且缺乏特效治疗手段,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江苏省启东市(县级市)是我国农村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之一,本研究对启东市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的经济负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析患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时间段连续病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5月1日开始在启东市人民医院与启东市传染病医院同时针对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至2015年3月31日结束调查。纳入标准:(1)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HBsAg阳性或有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乙型肝炎肝硬化或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及临床分期依据分别参照《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3]和《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4]。排除HCV感染,中毒性、药物性、酒精性肝病,并排除以治疗其他疾病为主的患者;(2)患者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及费用情况齐全;(3)患者及亲属配合调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启东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

1.2调查内容结合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特点设计了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信息(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工作性质、婚姻状况、医保类型等)、个人及家庭收入情况、疾病临床相关信息(包括临床分期、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距本次就诊近3年由HBV感染相关疾病产生的经济负担(包括直接医疗费用、医疗费用报销情况、直接非医疗费用、患者本人及陪护亲属的误工损失)及患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等。

1.3调查方法及经济负担的计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问卷内容及逻辑结构进行论证和修订,通过预调查完善问卷项目及调查流程。预调查和正式调查均由统一培训后的护士完成。调查员在调查对象完成治疗将要出院时进行面对面访谈,填写个人信息、疾病临床信息及近3年内因患HBV感染相关疾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门诊或住院费用均以调查员查询电子病案系统所得结果为准,而自购药费、直接非医疗费用、因病所致的误工损失及患者在外院就诊的费用则由患者本人及亲属回忆后填写。经济负担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可分为直接医疗费用和直接非医疗费用[5]。直接医疗费用是指在医疗卫生部门所消耗的各种费用,如药品费、化验费、治疗费、床位费和自购药费等,通过查阅病案和问卷调查获得。直接非医疗费用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相伴发生的相关消耗或费用,如额外的餐费、营养费和交通费等,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间接费用指因患病致使劳动力有效工作时间减少和工作能力降低,从而引起社会和家庭即现价值和未来潜在价值的损失,包括误工或早亡及劳动能力下降所致的经济损失两部分。由于HBV感染相关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因早亡或劳动能力下降所致的时间损失难以衡量,本次调查仅收集了患者本人及陪护亲属的误工损失,并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得2011-2014年当地居民的人均最低工资,采用人力资本法估算间接费用。不同年份的费用采用2014年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转换。

1.4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1进行问卷录入,SAS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使用非参数检验分析疾病临床分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医保类型、家庭收入等因素对经济负担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H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HBV感染后不同疾病类型住院患者家庭经济压力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调查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346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24例,均来自于启东市人民医院,男88例(71.0%),平均60.2岁,其中临床分期为Ⅰ~Ⅳ期者分别为23例(18.5%)、30例(24.2%)、42例(33.9%)和29例(23.4%)。乙型肝炎肝硬化116例,其中启东市人民医院57例(49.1%),启东市传染病医院59例(50.9%),男61例(52.6%),平均54.4岁,包括代偿期肝硬化55例(47.4%),失代偿期肝硬化61例(52.6%)。慢性乙型肝炎106例,其中启东市人民医院23例(21.7%),启东市传染病医院83例(78.3%),男66例(62.3%),平均44.3岁,临床分期为轻、中、重度者分别为10例(9.4%)、84例(79.3%)和12例(11.3%)(表1)。

2.2总经济负担、直接费用及其构成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2011-2014年例均总经济负担为94001元,其中直接费用为86098元,直接医疗费用为79620元,占总经济负担的84.7%。住院费、门诊费、自购药费在直接医疗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8.4%、5.4%和16.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11-2014年例均总经济负担为63421元,其中直接费用为57141元,直接医疗费用为53013元,占总经济负担的83.6%。住院费、门诊费、自购药费在直接医疗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3.4%、4.2%和22.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11-2014年例均总经济负担为39360元,其中直接费用为36760元,直接医疗费用为35373元,占总经济负担的89.9%。住院费、门诊费、自购药费在直接医疗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4.0%、4.4%和11.6%(表2,图1)。2.3直接费用亚组分析原发性肝癌Ⅰ~Ⅳ期患者的直接费用分别为64991元、65089元、109444元、90759元,晚期肝癌(Ⅲ期、Ⅳ期)显著高于早期肝癌(Ⅰ期、Ⅱ期)(101812vs65047,Z=-2.637,P=0.008),原发性肝癌的直接费用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但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直接费用越高(P=0.001),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司职员、工人的例均直接费用明显高于农民或农民工(P=0.005),医保类型为城镇居民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者明显高于新农村合作医疗者(P<0.001),近一年家庭收入在40000元以上者,直接费用更高(P=0.040)。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直接费用为67947元,略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的45156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6,P=0.09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直接费用不受年龄、家庭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男性患者的直接费用高于女性(P=0.046);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司职员、工人的例均直接费用明显高于农民或农民工(P=0.001);享有城镇居民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患者的直接费用明显高于新农村合作医疗患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的直接费用为36463元,略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39088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94,P=0.62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直接费用不受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男性患者的直接费用高于女性(P=0.042);城镇居民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患者的直接费用明显高于新农村合作医疗患者(P=0.006)(表2)。

2.4直接非医疗费用构成H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的直接非医疗费用及其构成略有不同。原发性肝癌患者3年内的直接非医疗费用为6478元,占直接费用总和的7.5%,直接非医疗费用中额外的餐费占32.4%,营养费占22.1%,交通费占19.3%。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内的直接非医疗费用为4128元,占直接费用总和的7.2%,直接非医疗费用中额外的餐费占26.7%,交通费占14.6%,营养费占10.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年内的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387元,占直接费用总和的3.8%,直接非医疗费用中交通费占36.7%,营养费占25.5%,额外的餐费占16.3%(图2)。

2.5HBV感染后不同疾病类型住院患者的年经济负担比较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述经济压力很大比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自述经济压力很大比例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3)。图2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2011-2014年直接非医疗费用构成情况2.6因病所致的误工损失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得2014年启东市人均最低工资为1480元/月,据此估计,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年内的人均误工天数和误工损失见表4。3者经济损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讨论

江苏省启东市是我国农村地区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之一,当地居民以从事农事相关职业为主,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在启东市人民医院或启东市传染病医院就诊。本次调查采用时间段连续病例整群抽样的方法,保证了调查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调查结果可较好反映当地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的经济负担。HBV感染相关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尽可能扩大费用收集的时间范围,可提高费用收集完整性,更好地反映实际的经济负担情况,由于门诊或住院费用均由调查员查询电子病案后填入问卷,数据真实可靠。而自购药费、直接非医疗费用、因病所致的误工损失及患者在外院就诊的门诊或住院费用则由患者本人及亲属回忆获得,可能存在回忆偏倚。两家医院的电子病案系统只能获得近3年的费用信息,因此,将费用收集的时间范围设定为当次就诊的近3年,在提高费用收集完整性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回忆偏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的病程越长、病情越严重,疾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就越高。直接医疗费用中,住院费占77.9%,门诊费用仅占4.8%,此外,自购药费占17.3%,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自购药费占比最高(为22.4%),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自购药费占比最低(为11.6%)。亚组分析显示,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越高,直接费用呈现越高的趋势。启东市居民以农村人口为主,本次调查显示,原发性肝癌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多在初中及以下,半数以上为农民或农民工,家庭收入偏低,多数为新农村合作医疗,直接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偏低。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家庭收入较好,直接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更高。

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进展,疾病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重。梁森等[6]曾报道深圳市H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家庭收入的28.6%用于支付各种直接费用,低于本研究所得的比例,这表明启东当地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承担的经济压力更为严重,也可能与不同地区医疗服务的费用、经济收入水平和非医疗支出不同有关。因疾病本身的特点及就医方式的不同,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的直接非医疗费用总额及构成略有差异。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直接非医疗费用占直接费用总和的7%~8%,以额外的餐费和营养费为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直接非医疗费用占直接费用总和的3.8%,以交通费为主。本研究所得的直接非医疗费用占直接费用总和的比例与LYU等[7]在我国山东省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直接非医疗费用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不容忽视。本研究发现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进展,患者本人及亲属因疾病产生的误工损失也越来越大。结合当地居民最低工资换算为经济损失后,所得结果约为直接非医疗费用的1~2倍。本研究未能估计由于疾病而造成的劳动力下降及早亡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误工所致的经济损失仅为间接费用的一部分,且未将无形负担纳入疾病经济负担的研究。吕静静等[8]在山东省的研究和马起山等[9]在广州市的研究均表明,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的无形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甚至高于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本次调查仅在启东两家县级医院开展,未能对市级医院就诊患者进行调查,所得结果可能低估了实际的经济负担。可见HBV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承受的经济负担及经济压力可能更严重。预防HBV感染、控制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LIANGXF,BISL,YANGWZ,etal.EpidemiologicalserosurveyofhepatitisBinChina-decliningHBVprevalenceduetohepatitisBvaccination[J].Vaccine,2009,27(47):6550-6557.

[2]MinistryofHealth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Diagnosis,management,andtreatment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V2011)[J].JClinHepatol,2011,27(11):1141-1159.(inChinese)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141-1159.

[3]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TheguidelineofpreventionandtreatmentforchronichepatitisB(2010version)[J].JClinHepatol,2011,27(1):Ⅰ-ⅩⅥ.(inChinese)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Ⅰ-ⅩⅥ.

[4]ChineseSocietyofInfectiousDiseasesandParasitology,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viralhepatitis[J].ChinJInfectDis,2001,19(1):56-62.(inChinese)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5]HUSL.Researchondiseaseburden[J].HealthEconomicsRe-search,2005,5:22-27.(inChinese)胡善联.疾病负担的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5,5:22-27.

[6]LIANGS,ZHANGSX,MAQS,etal.FinancialburdenofhepatitisB-relateddiseasesandfactorsinfluencingthecostsinShenzhen,China[J].ChinJEpidemiol,2010,31(12):1340-1345.(inChinese)梁森,张顺祥,马起山,等.深圳市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2):1340-1345.

[7]LYUJJ,XUAQ,WANGJ,etal.Directeconomicburdenofhepa-titisBvirusrelateddiseasesevidencefromShandong,China[J].BMCHealthServRes,2013,13(1):37.

[8]LYUJJ,LIRP,XUAQ,etal.Economicburdenandrelatedfac-torsoninpatientswithHBV-relateddiseasesinShandongprovince[J].ChinJEpidemiol,2013,34(3):267-272.(inChinese)吕静静,李仁鹏,徐爱强,等.山东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住院患者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3):267-272.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64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大学生体量的总体增大,大学贫困生的数量也逐步增加,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让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我国高校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了全面的部署和规定。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对贫困大W生的认定、资助方式、资助范围、资助力度的界定都存在很多困难,使得很多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其中尤以贫困生的认定这个资助工作的重要步骤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

1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资助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贫困认定工作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是否贫困的问题,另一个是学生的贫困程度的问题,例如一般贫困、贫困、特别贫困等,可以说这一步工作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具体资助工作,是重中之重,但是就目前的工作现状来看,这方面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来看有三个方面。

1.1认定方式缺乏科学性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的时候,大体是以一个“三关三级”的模式进行的,“三关”就是证明关、评议关、消费关。“三级”指的是班级、院级(或系级)、校级。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有漏洞。例如证明关,这里的证明指的是学生生源地基层民政部门所开具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该表有学生家庭基本收入情况、人口情况、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等内容,但是现在类似这样的证明表格是很容易盖到章的,签章部门也没有实际履行调查核实的程序。评议关指的是申请人所在班级的学生及班主任老师的民主评议,这种评议表面上公平、公正、公开,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的甚至出现泛民主化的倾向,还有的学生出于自尊心的考虑,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所以干脆不提出申请。消费关指的是对学生的消费情况的摸底,有的高校是看学生的校园卡消费情况,有的是看学生饭卡的消费情况,但是这些数据会受到诸如消费偏好、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不能非常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经济情况,更何况这种数据的收集工作量是巨大的。

1.2认定材料缺乏真实性

在进行贫困认定的过程中,学生一般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有,《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个人自述的家庭情况说明、村居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等,这些材料是老师在认定过程仅有的可以用来判定学生贫困状况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的真实性究竟如何确实很难判定。首先是《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如前所述,由于其实际调查工作的困难性,使得很多地方的民政部门没有严格把关,造成材料的虚假性。其次是学生自述的家庭情况说明,现实中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助学金,有意将自己的家庭情况恶化。第三是村居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有的村居委会负责人没有正确认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治性意义,故意夸大事实甚至伪造情况开具证明,破坏了该项工作的公平性。

1.3认定程序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基本上是依照“班级――院级(或系级)――校级”的三级认定程序,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公示,接受举报。这种认定程序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仅仅依靠公示这一项监督机制其实是不够的。班级是认定的最基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有的班级本身认定工作就不规范,例如有轮流坐庄、平均分配等情况,但是只要班级这个小集体的大多数成员达成共识,就不可能在公示中被上一级监督部门发现,所以表面上看,公示时风平浪静,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2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措施

综上所述,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无论是认定方式、认定材料还是认定程序上都存在着缺陷,最后的认定结果也必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这将对下一步的助学金发放带来巨大隐患,对良好校风的形成也会有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对国家的资助政策产生质疑。因此,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势在必行。

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需要从贫困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入手,加强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必要的评价调整机制,以及时纠偏促进公平,当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这是完善机制的基础。

2.1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对贫困生的认定体系基本还是以定性评价为主,具体方法是以“自我诉说+学生意见+老师意见+名额限定”的方式。定性的评价是必须的,但是它存在欠缺主观性和科学性的弊病。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些定量的评价的方法。形成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基于定量的方法来评价贫困生,需要确定一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通常使用的指标有:学生月消费金额、家庭人口健康状况、生源地地域因素、家庭收入、家庭遭受突发灾害等情况,这些指标的具体权重,需要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测算得出,通过这种指标、权重的办法可以为学生打一个具体的分数,老师可以根据分数来辅助分析学生的贫困情况,据此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打分的过程中,不仅老师可以给申请学生打,其他学生也可以打,这样就可以提高打分的准确性,当然如此一来数据量就会非常巨大,这就需要计算机系统的介入,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贫困生认定和管理的数字平台,通过专门的数据库来管理和利用这些信息。

2.2建立贫困生认定的监督、调整机制

过去的监督机制看起来层层把关,更多的是把材料的关,公示的关,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需要形成以师生为主体,以贫困生实际生活情况为内容,以日常观察法、深入生活法、家庭走访法等为主要方法的工作体系。以师生为监督主体,具体就是以与贫困生密切相关的老师和学生为主要监督者,通过建立师生联系的有效机制,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流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日常观察法就是通过平时贫困生的吃、穿、用、行的观察来判断其实际经济能力。深入生活法就是通过直接到学生宿舍观察、对比一下他的实际生活情况来分析其经济状况。而家庭走访法是其中最为有效但施起来又最困难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所需成本较高,建议在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上可以使用,以确定其真实情况。

调整机制就是对整个认定程序的评估和纠错。再完美的体系,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漏洞,因此调整机制就显得必不可少。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来说,就是通过对认定前、认定中、认定后的监督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在认定后,甚至拿到助学金后被发现有与其申报情况不符的行为出现,那么就要及时停止发放助学金,对于已经发放要严格追回。只有有了调整机制,才能使体系运行得更顺畅。

2.3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学生的教育引导是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的基础,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国家资助政策的意义,没有感恩意识和诚信精神,再完美的程序都会出现漏洞。对学生的教育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诚信教育。在“免费教育午餐”的资助模式下,很多学生出现了“有便宜不占是傻瓜”的错误思想,因而为了获得资助出现了伪造假证明、刻意恶化家庭经济情况等很多不诚信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完善学生征信体系,严肃处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其次是感恩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不以为然,总认为什么都是应该的,丝毫没有意识到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所做的巨大投入。加强感恩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正面宣传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形成心怀感恩、回馈祖国的高尚情怀。

3结语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是提高学生资助工作实效性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困难最大的工作之一,不断完善这一工作体系,需要高校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当然更加成熟的政策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伍亚华,许晖,王永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大学生贫困等级认定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1):143144.

第4篇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认定

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为了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和高校、社会的稳定,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加大助学解困力度,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在资助经费约束的条件下,资助经费应该如何合理分配,就成为了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首要问题。因此,公正有效地开展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成为高校资助工作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资助体系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得到了经济资助。但随着贫困生人数的增多,产生贫困的因素增多,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复杂状况也相应增多,这给贫困生认定带来了难度和压力,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多高校实行的各种经济困难学生判定方法过分依赖直观的表面现象和人际因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判定工作会出现“误判”、“错判”,严重影响了教育资助的公平性。

(一)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不统一。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是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是贫困是个相对的概念,学生家庭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贫困家庭认定的标准必然不同。笔者所在学校的认定标准中有一条规定:地处经济落后地区,家庭经济来源少的同学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经济落后”和“经济来源少”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实际操作中难度非常大。另外学生伙食消费和奢饰品等是否该成为界定贫困生的标准,这些问题争议很大,很难形成一个科学、合理而统一的认识,就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很多阻碍。

(二)贫困证明、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可信度不高。由生源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盖章认定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是学校获得学生贫困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几乎是认定贫困生的唯一核心依据。实际操作时,因学生资助费用与生源地关系不大,一些生源地的政府或民政部门并未认真考察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路开绿灯,盖章了事,有些地方出现开证明交钱的现象,只要有熟人或交钱就能开到证明。把关不严造就了虚假的贫困材料,特别是家庭收入,更是难辩真假,使得一些非贫困生混进了贫困生的队伍,而有些家庭情况确实困难,但未能顺利开到贫困证明的学生,被划归非贫困生,得不到资助。

(三)个别学生碍于面子,不愿申请。部分贫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理,不愿表露家庭经济困难的实际情况。有些高校在贫困生评定时,要求学生自述申请理由及家庭贫困情况,这部分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提出申请。在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一些贫困生已经被确定为某个资助项目的资助对象,但当听说受助学生名单和贫困情况要在校园里公示时,竟然提出要放弃此项补助,理由是在全校进行公示没有面子。此外,还有个别同学因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不愿在生源地办理相关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等贫困证明,主动放弃贫困资格申请。

(四)认定资助程序存在不合理因素。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贫困生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辅导员与班干部对贫困生的档案及日常生活情况来判断。一小部分学生家庭社会关系强大,可以涂改进校时所填写的真实档案,提供伪造的符合资助条件的书面材料,更有甚者,直接请学校上级部门领导进行施压,要求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纳入到资助的范围中来,从而贫困生队伍中“混入”了非贫困生,而这些非贫困生其消费能力和水平会远远高于真正的贫困生,这是一些高校产生非真实贫困生的重要原因。

二、贫困生认定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诚信意识。现在高校中的“假证明”、“假贫困生”和骗贫困生资助经费现象产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在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层层审核的同时,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关爱、友善、礼让的传统美德,使真正的贫困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

(二)建立基本稳定而又动态的贫困生数据库。全面掌握和了解贫困生基本状况和困难程度,就要建立贫困生数据库,但其内容不应当是完全僵硬不变的,而应当是动态的、可调节的。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宿舍长、学生公寓管理员与贫困学生的广泛接触,对其平时学生生活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加以对比记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贫困生数据库。根据这些学生生活、学习、受资助资金使用情况等,剔除部分不合符贫困生标准的学生。同时还要对其他学生家庭情况要定期进行了解,特别是因突发事件造成困难的同学,要进行跟踪,将这部分的学生加入到贫困生数据库中。另外还可以借每年暑假的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契机,利用组队形式到贫苦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社会实践,并到学生家中表达学校的关心和慰问,同时也可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解调查。

(三)完善贫困生认定的程序。申请贫困生的同学在开学后的两个星期内应写出书面申请,写明导致学生家庭贫困的详细原因,并附带相关贫困证明。在学生提交书面申请后, 辅导员应该找那些性格内向,却又没有提交申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谈话, 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 让他们及时反映真实的情况。在贫困生名单初步确定后,辅导员组织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的同学,对筛选出来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成绩、德育表现等进行评议,剔除平时消费水平高、学习不认真的学生, 这样可以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理使用资助金, 平时认真专业文化知识。对最终决定的贫困生名单在班级、系部、学校进行公示, 接受广泛的监督, 确保评定工作透明、公正、公开。

(四)发展多样化的资助形式。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 高校已经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免”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但传统的资助方式对贫困生来说都是一份“免费午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都想争这份“免费午餐”,从而大大加大了贫困生认定的难度。因此,只有让已具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实施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加强学生的义务感,将履行义务作为享受权利的前提条件, 如让学生为班级、学校服务作为获得助学金的前提, 那么助学金就不完全是免费的午餐, 对非贫困生的吸引力将会大大降低, 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认证工作的难题。

三、结语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困难资助工作,更是扶贫、励志、助学三者统一的巨大工程,它对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贫困生资格的认定在此工程中的作用重大,认定不准,就必然导致资助不公。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尽心、尽力使贫困生认定做到公平、公正。从而将有限的资助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保证国家助学解困政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洁,王慧磊.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13).

[2]孙学甫.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第5篇

【关键词】资助;育人;教育

2000年高校开始实施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政策,2002年开始实施国家奖学金政策,2005年开始设立了国家、省政府助学金政策,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帮困助学政策体系,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任何政策的实施,任何措施的开展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和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很多措施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目前高校资助服务与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仅仅局限于完成资助工作而忽视对人的教育

有些学校或者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地理解为“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就是把国家、学校的资助费用发放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忽视了资助工作的教育意义,还有些学校和从事资助管理工作的老师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金钱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的困难,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资助就是得到钱。这些都将导致学生认为我苦难我就应该得到资助,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1.2 受助学生和困难程度难以确定

在评选贫困生确定困难程度的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协调、不完全公正的现象。

一是,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多,都认为自己比别人穷。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资助面再广、资金再多,名额再多,申请的人也比分配的名额多。一些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还可以的同学也纷纷报名,在班级同学面前哭诉比穷,真假难辨,有时很难做出完全公平、符合实际的选择。

二是,老师难以确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通过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把名额分配下去。有的根据老师对同学的家庭情况的了解,根据名额多少,分轻重缓急自行确定名单。但这种做法风险较大,尤其是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老师对刚入学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对他们的生活情况并没有完全掌握,往往凭借经验、短时间的调查及学生和家长自述来确定是否贫困和贫苦程度。这种确定也只是相对的,所以很难保障完全公正,容易影响学生情绪,并且一旦名额确定以后很难更换,这样就容易导致一旦真正困难的学生在第一次评选中漏选以后很难得到资助,这些都会给资助工作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是,证明材料不能保证完全真实,各地区标准差别很大。在开展助学工作时所有申请资助的同学都要上交加盖当地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这是目前最有说服力也是必须的证明材料,可是,一些家长并不按真实情况填写调查表,而很多当地干部也纷纷做好人,睁只眼闭只睁加盖公章,各个地方困难评定标准也不相同,各地的困难学生进了高校就更难评定。

1.3 激励、诚信教育缺乏实效

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职能,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而在实际工作中,各类奖助学金对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效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些高校、一些老师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受助学生的激励教育和诚信教育往往停留于表面,没有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片面理解各类资助的内涵。在勤工助学方面,勤工助学的岗位大多属“劳务型”工作而不是学习提高或培养技能型的工作。在助学贷款方面,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同时说明我们的教育缺乏实效性,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 “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具体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资助”必须和“育人”结合起来,否则资助就是苍白的,临时的,意味着不劳而获、一味索取,扭曲了帮助的真正意义。

2.1 无偿资助中出现了严重的依赖现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金的资助下容易产生产生依赖思想,把“贫困”作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选择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是消极等待,觉得学校、社会就应该帮助他们,在得到资助后,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有些学生把学校资助看作“不拿白不拿”,想方设法当上贫困生,甚至有个别学生拉关系,不贫困也办手续,骗取补助或者用助学金吃吃喝喝,铺张浪费。

2.2 家庭成长环境造成了一些心理问题

不同原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家庭贫困,在贫困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他们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成长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二是,容易形成孤僻性格、有些抑郁。三是,焦虑、由于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担心学习成绩。

所以说,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3 高职院校“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实践措施

3.1 重视奖助学金发放后的教育、跟踪管理,建立考核机制

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奖助学金评选、认定等发放前的管理,忽视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大学生不合理使用奖助学金的事情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我们应该严格管理保证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前的公平、公正,同时,也要重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可以制定具体可行的跟踪考核办法,辅导员、班主任对获奖受助学生跟踪教育和管理,同时要求获奖受助学生书写获奖受助年度的全面总结,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情况、辅导员的跟踪意见等等,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学年奖助学金的评选和学费的减免挂钩。

3.2 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将勤工助学更多的与学业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培养自立意识的良好途径,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创新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将所有勤工助学岗位公开,学生自主选择,将勤工助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科研活动结合起来,起到既自立解决实际困难又不耽误专业知识学习的效果。促进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由劳务型向学习型转变,对学生在科研项目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以及发表文章等方面获奖给与表彰和奖励,不仅能够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3 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贫困生认定等工作相结合

将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教育学生如实上报家庭经济情况,诚信做人,让国家的资助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同学。结合助学贷款开展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专题讲座活动,教育贷款学生自觉积极履行信用关系,按时缴息、归还本金等,学会感恩、倾情报恩。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新举措,在学校内网就业信息专栏或者助学贷款专栏中专门设立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公告、友情提示栏目,提醒所有贷款同学及时更改信息,按时还本付息,每个贷款同学归还贷款信息等等,加强贷后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OL].中国网.

第6篇

一位女儿的自述

“我的母亲曾经是一名聪明、开朗、独立、健康的知识女性,父亲去世后,她接管了一个小型贸易公司。退休后,母亲一个人住,她有自己的朋友圈,还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和一些志愿者活动,生活很充实。然而,到了68岁左右,母亲忽然变得不太出门,也不出去看望她的朋友,每天只是在家看电视或看书读报。当时我并不怎么在意,心想,她毕竟是将近70的老人了:后来,母亲渐渐地显得糊涂和健忘,她在房间里贴了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提醒自己的话,如别忘了关煤气、检查房门是否锁好。我还发现她在看电视和报纸的时候会作许多笔记,后来我才明白,如果她不作笔记,她会很快地把前面的情节忘掉。这时我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我带母亲去做了一个全面的检查。

检查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医生指出,这种病是进行性的,随着病情的进展,母亲将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靠他人照顾、这消息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打击,压力很大。对此,我脑海里有一个疑问:怎么样才能尽早发现、尽早治疗老年痴呆症呢?

关于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视空间辨认、分析判断、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它通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机会越大。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5%,年龄增加5年,患病率增加1倍。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达40%—50%,女性多于男性,目前全球有3050万患者,预计到2050年会超过1亿。

早期表观

痴呆老人及早诊疗十分重要,有些因此可得以治愈,有些能控制病情发展,延缓痴呆发生。但在我们实际下作中经常遇到家属带来的老人有2/3以上已属于痴呆中晚期,智力缺陷十分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已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家属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或对老人关心不够所致:下面列举痴呆的最主要早期表现,若反复经常出现,应该引起注意,及早就医为好。

1.近期记忆力下降。老人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忘记来过的电话,忘记家人要他做的事情。例如一个老人去买份报纸回来,一会儿就忘记了,又去买了一份。一会儿又忘记了,再去买一份,一共买了3份。又例如客人来家里吃饭后,给客人毛巾擦脸。过一会就忘记了,又递毛巾让人家擦脸。但对于过去的事记得很牢,常常反反复复地讲述,津津乐道。

2.学习新知识困难,常感到记东西不如忘得快。

3.猜疑、敏感、瞎想。由于经常忘记东西放在何处而找不到,就疑心别人存心不良偷自己东西,产生各种猜疑和被害妄想。

4.情绪易波动,易伤感,有时会焦虑,抑郁。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会逐渐出现:忘记往事;洗澡、进食、穿衣或上厕所可能需要他人帮助;同时还会出现行为混乱的表现,如不友善、不合作或有攻击性的行为;病人时常会迷路,严重时甚至找不到卧室和卫生间;晚期病人已不能行走,不能执行任何日常活动,易出现营养不良,肺炎和褥疮。

尽早诊断治疗很重要

尽管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老年痴呆的措施,但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1)有利于病人了解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并尽早做出接受治疗的决定,从而有可能改善病情的发展。

(2)使家属了解病人行为和情绪的改变是由于疾病造成的,从而增加对病人的容忍和理解,减轻病人精神上的负担,避免给病人施加压力;使家属能尽早对家庭生活合理计划,并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和健康资源,从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3)有利于临床医生尽早选择合适的医疗措施,并能预测疾病的转归和排除易混淆的疾病。

第7篇

1.给予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所易于发生的问题

1.1 患者多发生恐惧的心理表现,其发生恐惧的原因多是因为患病后感到自身已经得了不治之症,没有希望了,故会出现恐惧。再有因为进行化疗,患者的副作用很大,其对此副作用产生了恐惧。因为进行化疗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故一些患者会认为此类药物是有毒的,这是因为患者对药物的错误认识所引起的,故应给予其进行药物的介绍。

1.2 很多患者会出现忧郁、焦虑的心理表现,多见于性格内向的病人。因为手术损伤女性特有的胸部外形,怕遭到同事朋友的笑话和丈夫的冷落嫌弃。部分患者自身的经济情况不乐观,又因为进行手术之前的化疗治疗需要一些时间,这让费用有所上升,患者就会出现忧虑、焦急等心理表现,因为害怕治疗费用过于巨大,而让以后的生活更加困难。对家庭经济的担忧及强烈的责任感再加上本身对癌症的恐惧,使患者承受着难以诉说的压力、痛苦和不适,进而产生意志消沉、悲观绝望心理,而不良的情绪递进,对预后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另一方面要做好患者的家庭工作,通过家属良好的心理支持作用,使患者得到家庭的温暖安慰和支持,增进战胜疾病的信心。

2.心理健康教育

是女性重要的器官,术后使一侧丧失,胸部塌陷,丧失哺育功能和影响女性体态的魅力。可能影响夫妻生活的和谐。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自卑感,由此而产生焦虑抑郁和孤独绝望的情绪,此时需跟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关心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各自情况做出相应的方案,来进行健康宣教工作。让所有患者都保持心情愉快。

2.1 要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需要先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对什么问题比较关心,再解决其的疑问,给予其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告知其进行化疗治疗的重要,并告知其此疾病不是不可以治愈的,现今各项医学技术都高度发展,此疾病也是可以治疗好转的,但需要患者自身心态等方面的配合,要想彻底治愈需要患者在治疗中给予配合还要保持自身的心态,改善过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介绍一些已经治疗好转的患者,让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有信心,从而想治疗痊愈。

2.2 要解决患者因为惧怕化疗所出现的副作用的心理问题应向患者说明药物的应用的情况,以及怎样才可让副作用的反应最小化,解答患者心中的疑问,告知其此项副作用完全可以预防,把解决方法告知其,以缓解不良反应,使病人消除紧张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患者进行化疗的健康宣教方法

3.1 常规的护理方法。在给予患者进行化疗之前要进行相关的各项检查,并告知患者药物会发生的各项不良反应,并告知其解决预防的方法,便于患者有心理准备。

3.2 口腔方面的护理措施。患者应注意口腔的卫生情况,并建议患者要补充营养的饮食,并辅助患者制定一份比较合理的食物食谱,并按计划饮食。

3.3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生活规律,保证睡眠,为术后创面的愈合和机体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3.4 患者发生胃肠反应的改善方法。胃肠反应是患者自述的最严重且最忧虑的化疗不良反应,故化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消除房间异味,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化疗中出现恶心、呕吐应及时处理,呕吐严重者,应给予静脉营养,不宜在饱餐后或空腹时行化疗。在饭后2~3h应用化疗药物最佳,饮食宜少量多餐,化疗期间不宜食过饱及过油腻的食物,防止因胃肠反应,导致营养不良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3.5 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改善方法。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使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化疗的同时应按医嘱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定期检查血象,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实施隔离治疗和护理,限制探视,以避免交叉感染。

3.6 患者发生脱发的改善方法。由于脱发所致的“化疗特殊形象”是影响患者自尊的严重问题,因此化疗前应把这一可能发生的问题告诉患者,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7 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方法。化疗药物外渗可致局部组织坏死,一旦形成皮肤溃疡,经久不愈。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故化疗药物应按要求配制,待穿刺成功后确无液体外渗后再换含有化疗药物的液体。推注时,应先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推注,推注过程中,反复回抽观察,推注速度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以免发生渗出及静脉炎。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有原部位抽取3ml-5ml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再滴入生理盐水以稀释药液后拔针,局部冷敷后再用25%硫酸镁湿敷,亦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 教育管理

贫困生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培养一两个优秀的贫困生不足以体现教育的成功。在一定范围内,贫困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催生出优秀的个体,优秀的贫困生不是单独吃小灶的“精英化”教育的结果,而是在面向群体的“大众化”教育下凸显的个体。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就如何培养优秀的贫困生群体发表见解,实际上是贫困生的常规教育管理探讨,不当之处求与他人商榷。

一、管理重在过程、成于细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1.通过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

确定贫困程度是一切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纸由生源地县区级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不足以全面真实地说明一个学生的贫困原因、程度和资助方式,等等。各地对贫困状况的理解不同,存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贫困证明本身的真伪也有待考证,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立专门的评议小组确定学生的贫困程度。国家指导意见第六条第四项规定:“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以我院某系2010级学生为例,两个班共80名学生,其中提交特困证明的有2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6%,远远超出国家20%的资助范围。所以,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确定贫困程度不仅要区分出10%的特困生,还要在众多的“准贫困生”中选出10%的贫困生,而往往贫困生的家庭贫困原因又非以上所提到的“特殊情况”,因此,评议小组的工作是相当艰难的。

评议小组应该由以下人员组成:辅导员、班委成员、寝室长、普通同学代表等。辅导员在这个小组中起着主要作用,这是由辅导员的责任和所处地位决定的,因此辅导员的评议工作应该是全面而深入的,从迎新的第一印象,到个别谈话的细节询问,再到家访、问卷、群众意见等的信息搜集,最终将所有的意见带给评议小组;其他评议小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层面,应该对所有贫困生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与辅导员的评价互为补充。当然评议小组的成员应该遵循贫困生回避原则。评议小组的工作要持续贫困生在校全过程,评议小组应该每年召开一次评定会议,时间定在每学年的开学初,但第一次评定应该在入校后两个月左右,使评议小组成员对每一个贫困生都有充分的了解;每年召开一次是为了将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的贫困生调整到贫困生档案中,这样才能建立符合客观事实的动态贫困生档案。

在整个过程中似乎缺少了贫困生的自述过程,我建议把这个过程放在辅导员的个别谈话中进行。辅导员深入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中,以“朋友”的态度和方式接触他们,宽容、真诚、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能较为真实和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摒弃在班级中采用民主投票“选”出贫困生的方式,因为贫困生“诉苦”演讲缺少人文关怀,真切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且在这种近乎竞争的过程中易产生“争、抢、要”和“必然论”的心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用大爱呵护这些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小苗,并帮助他们成长。

2.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落实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2007年5月13号,国务院颁发了国发13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基本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出席国务院的新闻会时指出:“每年资助500亿,受助学生2000万。”具体地说,今后国家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其中包括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生。政策的制定、经费的投入体现了国家、社会、高校等对高校贫困生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将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虽有政策的保障,但重在落实,具体的执行者是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只有辅导员深层理解和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国家的奖助政策体现了一种导向的作用,国家助学金是面向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就是说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包括特困生)的学生均有资格申请不同等级的国家助学金,申请的贫困生只需要满足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等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助学金的名额相对较多,我校几乎所有的贫困生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具有奖励资助的含义,奖励那些自立自强、勤奋向上、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因奖励人数相对较少,一般学校会附带获其他类型奖学金等条件,所以评定难度相对较小。国家奖学金不论贫富,只奖励那些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其别要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国家奖学金名额少,但奖金高,因没有专属贫困生的评定条件,所以,绝大部分的贫困生往往只能望奖兴叹。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政策宣传得及时广泛,因此,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很多家长已经为孩子办理了生源地贷款,特别是西北贫困地区的生源,助学贷款解决的是学费和住宿费,而奖助学金则可以基本解决平日的生活费用,再加上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其他资助方式,贫困生大多可以顺利完成学业。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辅导员常常为了自身工作的便利,执行奖助政策时不严格遵循评定条件,不按程序办事,在国家和学校大的政策下又制定自己的“暗规”:平均分配,导致大量有名无实、有实无名等现象发生,或干脆“轮流坐庄”,实现一定时间段内的绝对平均。这样,既违背了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初衷,又损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利益。

3.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尽量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贫困生在国家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贫困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其家庭自身努力分担,而基层辅导员是融合几股力量的关键所在。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外,社会力量也是我们应该争取的重要力量。优秀的企业家校友、长期联系的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爱心人士等都可以邀请到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面对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基层辅导员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向家长讲明国家奖助政策之后,必须让贫困生家庭明确自身的责任,不能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让贫困家庭积极改变困境,尽最大的能力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另外,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助困活动帮助贫困生。勤工助学是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己改善经济压力的最好办法。学校通常会提供一定量的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在图书馆助理管理员、食堂服务人员、办公室助理等,但相对于贫困生总量来讲,这样的勤工助学岗毕竟太少。家教是贫困生从事较多、工资待遇也较可观的勤工助学方式,但“买方市场”使很多贫困生没有较好的家教源。辅导员要积极地做义务的家教中介,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可靠的“自助”机会;学校内有“爱心基金”,辅导员要善于为那些有重大疾病的贫困生申请此类善款,为雪上加霜的贫困生解决问医求药的困难;发动师生为受灾地区的贫困生捐款,帮助贫困生度过暂时的难关。助困活动的目的是消除贫困生因单纯的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动力不足等,以利于他们勤奋求学、早日成才。

4.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加强资助后的教育管理。

资助工作应该包括三个层面:贫困生认定、等级资助、效果反馈,而其中效果反馈是下一次认定和资助的依据。通过个别谈话、座谈、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效果反馈不是单纯的跟踪奖助学金是怎么消费的,还包括资助后贫困生的心理、学习状态、思想境界及家庭的相关反馈。在进行资助后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两个极端:一个是理所应当论,另一个是思想包袱论。前者认为国家有义务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后者认为接受资助背负感情的包袱。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大学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是国家财政、家庭投入和个人努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率,这是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一举三得的好事。

二、教育重在引导、成于自省

国家的奖助政策中有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德优良、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导向作用,教育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资助工作成为又一个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些年,屡次出现受助贫困生毫无感恩意识的案例,不仅伤害了各方资助者内心的善良,而且暴露出当下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和不尽如人意。高校的感恩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宣传板、校园网等途径宣传、解读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让贫困生了解每年国家对资助工作的经费投入情况、受助学生的数量和比例,让每一个贫困生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爱。(2)加强资助后教育。普惠式的助学金条件低、受众面大,高年级的学生易产生“惯性心理”,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资助后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加强对感恩典型案例的正面宣传,对社会上出现的感恩缺失现象进行立场明确的点评,激发贫困生内心深处的感恩主动性。

2.注重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

在贫困生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重,自尊心强烈,性格孤僻、离群,精神压力大、思想负担重,缺乏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最大限度地优化思想、调整心理,达到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贫困观,积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逆境。通过班团会和其他形式的教育,让贫困生理性地认识到以下问题:(1)贫困只反映经济上的差异,不代表人格、地位、能力上的不平等;(2)贫困只反映当前的状况,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3)贫困不应该成为影响学业、人际和消极人生观的理由;(4)善于在逆境中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动力,如坚强的意志、成熟的心理等;(5)坦然面对现实,欣然接受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早摆脱贫困、回报社会、传递大爱。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引导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通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服务和以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参观学习、预就业实习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服务社会逐步提升自我,自觉将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从而帮助贫困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品质。同时,帮助他人、参赛获奖、实践收获等亦能体现贫困生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完善性格;在经历更多人间冷暖、互帮互助之后,减轻精神压力,卸去思想重负,以平等、尊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

树立正确的榜样观,积极引导贫困生自立自强、乐观积极。开展优秀贫困生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学习典型、道德楷模、科技先锋等,通过报告会、宣传板及辅导员的导向教育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事迹,发挥他们言传身教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人,以精神的力量鼓舞人。鲜活的典型一方面激励陷入困境的贫困生克服依赖心理,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引导贫困生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早日成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这个在艰苦环境里历练的群体主流所彰显的魅力,影响着一个班集体、一个院系、一所高校的风气和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希望工程”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设计构建,需要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育人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第12次新闻会.教育部介绍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人民网,2007-7-3.

[2]马国华,周军燕.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西部科教论坛,2010,(5).

[3]胡世明,彭恩仁,宋俊杰.浅析新形势下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法制与社会,2009,(10).

[4]叶吉.轮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

第9篇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患社交焦虑障碍的学生都有着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较低自我评价。比如,认为自己能力差,在公众面前总会出丑;认为别人都能看出他不自然的表情与窘态,因此对他的评价是否定、嘲笑或蔑视;特别是在一次又一次与别人交往时的失败体验后,会逐渐丧失信心,封闭自己。最后,患者的社会功能会因该病而受到极大影响。

据调查,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失业率是常人的3倍,会造成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低下的恶性循环。同时,他们比常人过早离开学校,在交友方面也不满意,娱乐活动少,单身或离婚率增加。同时,社交焦虑障碍不仅本身能造成心理残疾,还经常伴随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依赖等。我们调查发现,该病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率达30.87%。这些共病会加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使自杀或意外死亡的风险增大。

及早发现,及早就医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多为终身患病,自发缓解可能性小,仅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起病时年龄大、不合并其他心理障碍的患者通过自身有意识的锻炼可能缓解。所以,大中学生以至成年人一旦有这样的困扰,应该尽早接受干预,以提高治愈成功率。

不过,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害羞、社交焦虑,还是社交焦虑障碍。从害羞到社交焦虑,再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个从正常行为到异常行为的过程。害羞是正常的个性特征。社交焦虑是害怕别人的否定评价, 对人际交往表现出忧虑、紧张、不安、回避等情绪和行为反应,但不会影响本人的生活、学习功能。而社交焦虑障碍则是一种给患者带来苦恼并损害患者社会功能的心理疾病。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三者的区别。

学生一,女,初中生,内向,一般不主动与同学说话,从不举手发言,但老师指定回答时能从容作答,能参加舞蹈表演,自述表演前轻度紧张,开始表演后紧张感消失。

学生二,男,高中生,内向,转校新生,担心自己的口音被同学笑话而不敢主动找别人说话,但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学生三,男,初中生,外向,从不敢正眼看同学或是老师,尤其是异性同学,自述一旦与别人目光接触,随即满脸通红。

学生四,女,大学生,内向,从不敢在公共场所打电话,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如商场、火车站去,买东西时也从不敢与别人还价。

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生一有着害羞的个性,而学生二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与人交往时的焦虑,但他们的问题会随着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消失,无须医学干预。学生三、四则是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深感苦恼却无能为力。

事实上,符合以下三条时,可确定是社交焦虑障碍:①与人接触或被人注意时产生强烈的焦虑或恐惧情绪。②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脸红、发抖、呼吸困难等,使病人万分痛苦却无法改变。③有回避行为,且回避行为严重妨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

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过分的情绪反应、回避行为、患者强烈的苦恼和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若这些情况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则应该引起重视。患者应该尽早到权威的心理卫生中心就诊,以明确诊断,并开始正规治疗。

接受心理治疗,记录心理日记

一旦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后,患者也不要灰心失望,因为该病虽然“致残性”强,但并非是难以治愈的心理疾患,只要开始治疗,即意味着通向光明之路的开始。

现在,药物治疗多采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因其疗效好且副作用较小,现已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线用药,其中的帕罗西汀是在美国唯一注册的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药物。而心理治疗是治愈社交焦虑障碍的根本方法,包括社交技巧训练、认知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形式上以团体治疗效果较好。

特别推荐的是记录心理日记的方法,简便可行。患者可根据下面的表格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情境

1. 何人?

2. 发生何事?

3. 在何时?

4. 在何地?

情绪

1. 那时的感受如何?

2. 评估一下情绪状态。

不自主的思维

1. 在你有这样的感受之前,心里想的是什么?

2. 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3. 认为别人如何评价你?

记录下来之后,等情绪平静下来时反思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最好能勇敢地问问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当时的表现的,并特别地问问他们是否看出了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很多患者都能逐渐地明白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后便不断地修正自我意识,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逐步协调,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找回自信。

预防社交焦虑障碍的关键时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