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16: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银行业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建设开放性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主体。银行业是有限持牌的行业,我国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这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过高的准入门槛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我国现有金融机构之间在服务方式上、组织构架上、经营模式上、服务对象上、产品设计上、业务流程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同质化情况严重,供给动力不足。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平等性是今后中国银行业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作为国际政府管理的长期趋势,放松管制对于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丰富可以使优质资本进入银行业,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服务多样化,从而解决金融市场供需矛盾。
【关键词】银行业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现状;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66-04
1993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形成的规范基础,2003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英文缩写:CBRC)成立,行使从央行分离出来的对全国银行业的监管职能,银监会自成立以来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在银行业体制改革、风险内控管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客观来讲,中国乃至其他国家一直以来较重视银行业微观审慎监管却忽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几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特别是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各国乃至国际组织银行监管的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各国及国际社会普遍注意到单纯的银行微观审慎监管无法实现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因此应在继续完善银行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注重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并需注意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动态平衡问题。
一、银行业审慎监管相关基本问题介绍
(一)银行业审慎监管的内涵
“银行业审慎监管”是一个复合性词语,银行业,即银行这一金融领域,界定了监管的领域范围。审慎,汉语意思是指周密而谨慎。在这一词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监管”一词,①监管的全称为监督管理。监督,汉语意思是指察看并督促管理,②汉语意思是指照管并约束,以及管辖和处理。而监管一词并非是监督和管理含义的简单堆砌,它有其特定的含义,广义上,监管含有监督和管理的内容,狭义上,监管指的是监督性管理,英文词regulation。国外有学者认为,监管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对经济个体自由决策所实施的强制性限制。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监管是指监管者为实现监管目标运用监管手段对监管对象采取的控制活动。④监管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应当具备主动干预性,并且这种公权力应受到公法的调整。因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主任、研究局局长黄毅认为,监管是指政法专门机构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法采取措施对一定领域或行业予以主动干预和控制的活动总称。这一定义体现出了监管权是一项公权力这一基本属性,笔者同意黄毅的观点并认为银行业审慎监管是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行使监管职权,对银行业金融结构的业务风险进行主动干预和控制的活动总称。
(二)银行业审慎监管的外延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屡次发生,使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仅仅通过对单个银行实施监管措施并不能保证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健运行,并认为应在逐步完善微观审慎监管措施的同时强调将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与之并重。宏观审慎监管是指针对整个银行业体系乃至整个金融系统作为监管对象,自上而下实施的,以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为监管目标的监管模式,并全面考虑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问题。一般来说,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共同的,都是通过防范风险来保护投资者和维护金融稳定,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冲突。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错中复杂,不能单纯的从性质上界定二者的关系,应在监管实施中找出二者的动态关系,并依此为基础制定并采取有效监管措施以发挥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最大效用。⑤银行业审慎监管的基本问题除上述介绍外,还有其他问题,例如,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对象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同时涉及到中国监管实践中的现状及完善问题,因此将在下文详述。
二、中国银行业审慎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业审慎监管现行规范性规定
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银行业审慎监管涉及的具体范围应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贷款准备金、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监管的程序性规定等方面。下面将对我国在以上方面的规范及实践现状做简要介绍。
1.资本充足率
2006年修订后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核心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四。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状况进行监督检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对资本充足率作出规定以控制因资本不足给银行自身及银行业和宏观经济环境所带来的风险。我国关于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也符合《核心原则》16条资本充足率原则,需注意的是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核心原则》第三版在第二版强调资本要求反映银行多种风险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资本要求所反应的银行业及宏观经济环境风险,体现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发展趋势,对此,我国在以后的立法及法律修订中应予以重视。
2.贷款准备金
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的规定,贷款损失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不包括在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本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贷款准备金的监管标准、管理要求等。体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审慎监管理念。
3.资产流动性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2009年制定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引》中规定,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同时,《核心原则》原则24对流动性风险做出了规定。
4.风险管理
2006年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指引规定了商业银行合规政策、合规程序、合规指南、合规计划、合规评估报告和重大违规事件的报备、报送或报告的具体要求;明确了银行监管机构为实现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监管而进行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重点范围。此外,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于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案件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引咎辞职制度等作出规定。《核心原则》原则15对风险管理体系做出规定,例如监管机构确定银行具备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管),及时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和缓解所有实质性风险,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银行的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相匹配等。⑥此外,银监会制定并引发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力求全方位控制各方面风险,实现银行业审慎监管目标。
5.关联交易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四十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在第二款中规定,关系人是指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也包括上述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第四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强令要求其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对关联方、关联交易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核心规则》原则20规定了与关联方的交易,包括监管机构要求银行按市场原则与关联方开展交易、监测这些交易、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或缓解各类风险等标准。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成立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制定以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银行业审慎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许多制度性成就,但目前取得的成就与银行审慎监管的目标之间仍有许多差距,仍需致力于银行业审慎监管的学者专家及立法者、执法者等的不懈努力完善之。具体来说,银行业审慎监管仍存在以下问题:
1.长期以来,对宏观审慎监管重视不足
中国以及世界上的诸多国家一直以来着重关注微观审慎监管,认为银行业监管要努力实现避免单个银行因各种风险遭受破产,但这样的监管措施无法有效应对周期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特别是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也验证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此外,凡事都有两面性,宏观审慎监管也是如此,一味的强调宏观审慎监管并不能完全避免及有效应对金融风险。微观审慎监管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问题也需要相关规范制定者及执行者审慎应对。
2.宏观审慎监管主体选择问题
从宏观审慎监管要实现防范及控制整个金融业风险、维护整个金融业稳定的监管目标中,可以看到宏观审慎监管主体要负责银行、证券、保险及信托等整个金融领域的监管。由此引出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选择问题,并且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确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业甚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尚无关于宏观监管主体问题的规定,为了将宏观审慎监管落到实处,因此笔者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谨慎处理宏观审慎监管主体问题。
3.监管的独立性方面存在问题
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了对中国的金融部门评估规(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 , FSAP),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披露了中国FASP核心原则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尽管银监会有着清晰的审慎监管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受到国有银行体系服务于经济增长目标的影响,监管独立性可能受到影响。FASP评估团特别指出,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和实现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但在中国尤为突出,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银行体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⑦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但是在在监管实践中,银行业监管机构常常行使超法定监管职权外的其他职权。同时各级政府也常常将银行业监管机构作为银行业的主管单位而不是监管单位,并要求银监部门承担法定之外的职责。⑧以上这些都影响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独立性。
三、完善中国银行业审慎监管的建议
(一)宏观审慎监管重视不足的建议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前者强调对整个金融业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后者强调对银行业中单个银行风险的防范及控制,为应对长期以来中国对宏观审慎监管重视不足问题,中国在以后相关法律及政策的制定中应在强调微观审慎监管措施的同时重视宏观审慎监管措施,执行者应在执行过程中应积极探求能有效防范、控制微观风险及宏观风险的措施。即,微观监管措施与宏观监管措施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关系,笔者认为这两者之间是交叉的关系,例如相关调查权的行使必定同时涉及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有关资料、人员等的审查,这无疑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目标及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实现都是有利的。同时,在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问题上,审慎监管的相关规范制定者及执行者应经常关注经济学领域关于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是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同时采取就能有效应对风险、维护银行业稳定。胡利琴、彭红枫及彭意三人在研究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问题时,通过同时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变量,分析两者对监管目标的作用方式,若对监管目标的影响是同向的,则说明两者是协调的,否则说明两者在当前监管环境中是冲突的。⑨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了我国当前阶段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过渡到两者配合的审慎监管形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因此需要在逐步完善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构建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协调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体系。
(二)宏观审慎监管选择主体的建议
目前,学界针对银行业审慎监管主体问题上莫衷一是,具体来说,有学者主张有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业审慎监管主体,主要理由是:1.央行的目标之一是避免系统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本条是关于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法律规定,所以央行拥有宏观审慎监管权有法律依据。2.由央行作为监管者能有效避免多个部门合作应对危机的低效及处理不利。3.央行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者身份使其更合适作为银行业监管主体。另有学者认为应遵照中国以往做法另设专门的宏观审慎监管主体,主要原因有:1.央行作为宏观审慎监管主体会使其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权力间相互制衡;2.使央行在应对系统性危机时因同时处于不同身份而无法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央行下设立一个专门的宏观监管部门,国务院选任宏观监管部门组成人员,此部门在组织上隶属于央行,但独立行使职权,其职权行使行为受央行监督,宏观监管部门监管决策理念应与央行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宏观监管部门作出任何监管决策时应向央行备案。当宏观监管部门监管决策与央行宏观经济政策相背离时,由国务院裁决该监管决策是否实施。这样即避免宏观监管者因不了解央行宏观经济政策而无法实施高效益监管,又避免了由央行充当宏观监管者而导致权力集中问题。但我国具体由谁充当宏观监管者角色更适合需靠实践考验。
(三)完善监管独立性的建议
银行业监管的独立性是银行业审慎监管的前提,也是监管机构有效监管的必要条件。针对第二章中影响监管独立性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
1.成立自律组织
成立银行监管协会性质的自律组织,该组织由金融消费者、经济学家、律师、会计师等人员组成,该协会应倾听社会对银行改革和监管的政策意见,回应社会对银行业监管的诉求,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的公正性,以增强银行业监管的独立性。
2.扩大PCA的适用
PCA指“立即干预措施”(prompt corrective action),指商业银行出现某种情况时,监管机构应自动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处罚措施。目前PCA主要应用于资本监管中。应扩大PCA的应用范围,增强监管技术上的独立性,例如,对于银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立即自动采取处罚措施,提高审慎监管程度。
3.组织专业素质培训
监管机构应经常组织进行专业素质培训,提高监管专业水平、明确监管职责范围,按照监管法律法规行使监管职权。
此外,笔者认为影响监管部门独立性改革最根本障碍是中国国有银行体系服务于经济及社会目标的体制,而改善这一问题需要中国长期的努力。
四、总结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及其他国家普遍意识到完善银行业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需考虑到风险从宏观角度上对整个金融业的影响,所以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处于同一层次并需要给与关注的监管措施,目前我国已开始了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实施,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动态运作及宏观审慎监管具体运作模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在全球化及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背景下,我国应在与国际银行业监管机构及各国国内银行业监管机构合作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监管措施,以促进银行及银行业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注释:
①⑥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2012)[M].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45.
②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出版社,1979:539.
③黄毅.银行监管法律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2.
④赵锡军.论证券监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
⑤⑨胡利琴,彭红枫,彭意.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
一、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客户数量、管理的资产规模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作为“舶来品”的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竞争压力加大。商业银行作为在中国率先发起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广阔客户群体和服务理念抢占先机。但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瞄准这块蛋糕,经营起“准私人银行业务”。例如各大券商和信托公司推出的财富管理计划,第三方理财机构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除此之外,中资商业银行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境外私人银行机构和投行机构发起的挑战。经营水准存疑。与国外成熟的私人银行管理水平相比,中资银行提供的私人银行业务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单纯的提高业务服务人群的准入门槛以区别传统的个人理财业务,与之前的贵宾理财业务多有类似。业务重心更集中于代销其它产品等基础性整合工作,并未很好的突出在“私人定制”上的优势。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未完全开放,想要在全球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渠道还不畅通;另一方面,我国施行的是金融机构分业经营,这也客观上对商业银行独立开发产品,融合资源平台造成了困难。
法律地位不明。2005年,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及私人银行的概念,即“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2011年,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明确界定,金融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客户为私人银行客户,并规定银行可以为私人银行客户专门开发产品、签订协议。除此之外,似乎鲜有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私人银行业务。法律地位不明,不单表现在法律法规的欠缺,也体现在经营准入标准的模糊。中国银行作为最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那时并不存在经营牌照一说。而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拿到了由中国银监会颁布的首张私人银行业务牌照。虽然银监会有意在全国范围内开放私人银行业务牌照,允许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但现状却是有没有牌照都可以做业务。市场有待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
专业人才欠缺。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展的高净值客户调研显示,高净值客户选取私人银行主要是根据客户经理的能力、银行形象和高收益。其中有57%的被调研客户将客户经理的能力作为选取原因。而产品因素在推动客户离开的原因中排名第一。说明客户经理的亲和力、专业性是吸引高收入客户的“第一张名片”,但如果做不到其想要的增值收益,也会流失客户。“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服务于高端客户既要求客户经理眼界宽广、思维敏锐、善于交道,又要求专业客户经理能够融合资源、拓展平台、创新产品。相对而言,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对私客户经理资源,而在高要求的综合财富管理和产品创新专业人才上的优势较弱,急需培养私人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
二、私人银行的未来
关键词:投资银行;现状;策略
1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发展的现状投资银行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从事投资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地方性的股份制证券公司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放了证券流通市场,原有的商业银行证券业务逐渐分离出来,各地区先后成立了一大批证券公司,形成了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体系。投资银行业带有许多转型经济色彩,由于宏观环境的不成熟和自身体制的不完善,到现在也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尚处于起步阶段。
1.2投资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必然会带有阶段性的缺陷。对现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如国际上一般意义的投资银行,没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融资、产业集中等方面的作用,因而,这些缺陷造成了行业发展相对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1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106家证券公司,证券数目虽多,但大多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据统计,我国的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97万亿元,净资产为5663.59亿元、净资本为4319.28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只有11家,注册资本金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有52家,根据数据,1000亿元的就占一半以上。近几年,为了和国际接轨,大批中国投资银行进行增资扩股,但与境外许多著名投资银行数千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中国投资银行业仍然相差甚远,目前中国投资银行资产总额同国际大券商相比,1.97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总额简单微不足道,如仅美林公司2010资产总额约为8.8万亿人民币。近些年,虽然在资产总额上有比较大的上升,但总资产规模的差距还是很大,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另外,我国的投资银行数量多,低效率竞争明显,资源浪费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同时,也削弱了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2.2业务品种单一,缺乏业务创新。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动力,收入主要集中在手续费、自营业务、证券承销业务等收入,而西方投资银行设计了各种不相同的金融品种,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且还可获得较高的收入。目前我国对新型投资业务,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外汇买卖等并没有广泛开展,对国际上的各种创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调期、资产证券化、购并重组等几乎尚未涉足,少数国内所谓的大投资银行虽略有涉及,但因经验不足,实力不济等各方面因素,使得自身业务发展与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1.2.3缺乏专业人才和业务经验。在任何一家优秀的投资银行都应该有一个或若干个投资银行家。而这些银行家具有专业素质强,不仅要有涉及面广的特点,还要有从金融、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及专家组合。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自身经验匮乏。而投资银行业又是有着高智力要求的行业,其不仅要为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为客户提供各种策略、建议,解决客户遇到的各种金融难题。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那种思维敏捷,并且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的投资银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投资银行必须具备的关键人才,而这类人才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中是比较短缺。1.2.4融资渠道偏窄,限制其发展。①分业经营,导致了我国投资银行融资渠道偏窄,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实行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虽然有利于防止和控制风险,而在客观上限制了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并且对开展正常的投资银行业务所需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抑制了投资银行融资规模的扩大。②由于我国投资银行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训练,投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还很落后。在经营理念上,众多的从业人员只注重当前利益,没有重视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建设,急功近利的思想浓厚,因此,导致企业在信誉,服务等方面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所以,急需要转变和创新理念。
2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投资银行是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产物,已经成为经济创新的典型代表,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讲,我们整个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受体制的制约,受环境的制约,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障碍。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2.1拓宽融资渠道引入
长期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增加经营的透明度,还可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其他的先进技术,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加大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①允许投资银行增资扩股,增加资本金;②允许资信好、业绩优良的投资银行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回购、中央银行再贷款或再贴现、债券质押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③允许券商通过货币市场发行专项投资基金、融券、短期票据等进行短期融资。
2.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①要注重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实现风险分散,防止资产过于集中于一个区域;②要合理定位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目标,防止或制止系统性承销危机导致市场崩溃的发生。尽力保护知情较少者的合法利益,要能够估计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金融形势和交易结构变化情况,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有效监管。对于投资银行不仅要保持其业务监管政策和制度结构的相对稳定,还要考虑对于投资银行业务监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2.3落实人才培养战略
我国投资银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行业人才问题。特别是投资银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加大金融创新、更是更好地服务于客户的前提条件。②优秀的投资银行人员应该具有一些交际能力、销售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③在业务的研究、运作、创新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运用循环式方法输送人员参加培训,培养出既能掌握先进的投资银行经营之道,又能熟通我国证券市场情况的本土化高级精英,为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积蓄宝贵竞争力。
3结束语
当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我国投资银行业盈利竞争和发展能力已成为焦点。从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银行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融资渠道的限制、行业的人才及法律的缺陷等方面。我们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认识到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
作者:赵凤 单位: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德全.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8.
[2]陈琦伟.投资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何小锋.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罗晓青.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深析[J].甘肃科技,2009,(5):56~57.
[5]郭卫东.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解释及防范策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11.
[6]刘建武.美国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J].西部金融,2009,(1):75.
[7]张永鑫.投资银行内部风险环境治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0,(34):101~103.
[8]徐懿.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格局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1):37~38.
【关键词】金融 银行 经济 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银行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12.72万亿元,负债总额196.40万亿元。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36.6%、18.8%、13.5%和11.9%。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2016年各月总资产以及总负债增速与上年同期增速率均在16%。然而近年来,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新常态的背景环境下,我国银行业整体规模稳中有升,但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
(一)利差空间逐步压缩,积极转变盈利模式
从银行收入结构而言,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2015年我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整体收入的57.7%。其中企业贷款一直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据着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在流动性改善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被逐步压缩,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平均水平持续下降。面对经济新常态,存贷利差收窄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积极进行调整,积极转变盈利模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如依托电子科技技术,由传统物理网点向智能化、轻型化网点方向转型。2015年,银行业离柜交易达1085.74亿笔,离柜交易额1762.02万亿元,同比增长31.52%,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了122.75%、171.64%、195.67%、28.18%。
另一方面,在传统贷款业务方面,公司贷款持续增长,贷款投向不断优化,“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小微企业新增贷款2.11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新增贷款的38.1%;同时,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也随之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104,357亿元,2014年为189,520亿元,2012-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01%,增长显著。此外,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2015年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461亿元,同比增长15%,新型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显著上升。
(二)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各类银行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35、0.9和1.68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进程加快,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综合化、客户结构均衡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另外,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总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
从银行资产情况来看,收到近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普遍出现“双升”的情况。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尚未脱离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经济总体仍将处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向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也日趋复杂,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将促进部分行业、企业产能出清、提质增效,但也会对银行资产端产生一定冲击,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防风险能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业高利润增长的时期接近尾声,在改革、创新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自身发展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盈利模式
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普遍乏力,净利润的稳定主要依赖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将呈现净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各银行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协同发展等途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向轻资本模式的转型及不断深化集团内协同效应,以、私人银行及资产托管为代表的及管理类业务将呈现较为突出的发展势头。
(二)结合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客户全方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分析和挖掘客户习惯,预测客户行为,有效进行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客户需求已部仅限于快捷的贷款,更包括结算、理财、咨询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业应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
(三)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小微和“三农”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大型机构的体系比较完备,但在服务小微和“三农”领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农村金融政策频出的支持下,银行在“三农”领域的布局也正加速推进。预计未来银行业将跟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以规模种养农户、农机大户及国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积极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外汇结算、农户便捷交易等综合服务,以此为新增长点。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的同时,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已不可持续,银行业也被推到了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在政策的推动下,不少银行在积极挖掘已有市场与客户的同时,也在开拓新的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极大的解放传统银行服务过程中的低价值、重复性操作工作,各种散落的数据也将重新被识别、收集、整合和挖掘分析,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10):10-14.
[2]张晨武.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之思考[J].品牌,2015(1):84-84.
[3]巴曙松.客观看待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J].中国银行业,2016(4).
一、创新服务模式,支持经济发展
截至2014年末,我区银行业各项存款16,478亿元,同比增长7.61%。各项贷款余额15,314亿元,同比增长15.61%,高于全国2.35个百分点,高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7.81个百分点。贷款大于存款增长速度,地区存贷差不断缩小。贷存比例高达92.94%,比2013年增长了6.44个百分点。3家资产管理公司和2家信托公司累计投放资产规模达到756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我区银行业一是发挥银团合力,通过银团贷款强力支持重点项目、民生工程等。截至2014年末,银团贷款总授信额度达1,000亿元,当年发放银团贷款181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73亿元,同比增长23.3%。二是不断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进一步拓展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微企业客户和农户,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截至2014年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3,976亿元,同比增长21.18%,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97%,高于各项贷款5.57个百分点,高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13.38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5,579亿元,同比增长14.29%,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6.43%,高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6.49个百分点。三是积极主动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特别是对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给予优先和重点支持。大力支持了包头北梁、赤峰铁南棚户区、兴安盟阿尔山棚改和呼和浩特村庄整治等多个项目建设,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称赞。截至2014年末,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441亿元,同比增长119.51%。其中,棚户区及垦区危房改造贷款余额380亿元,同比增长161.45%。
银行强有力的贷款支持,离不开基于适合本地经济发展、企业特点的产品创新。我区银行业通过量身定制,不断推出和创新适合各类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的贷款品种。截至2014年末,共推出500多个金融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已经成为银行业务发展、支持经济的主力军。
二、服务县域、服务社区,打通银行服务最后一公里
截至2014年末,在政府、各银行机构共同努力下,全区“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已达18,746个,同比增长125.89%,实现了全覆盖; 2014年新推出的实现取款、转账、缴费等综合应用的“助农金融服务点”8,778个,覆盖全区78%的行政嘎查村。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自治区农信联社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渠道丰富、结算便捷的产品创新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有效改善了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
截至2014年末,我区现有村镇银行67家,营业网点130家,分布在全区58个旗县区,覆盖面达到57%。在31个国贫、区贫县(旗)设立村镇银行,占(国贫、区贫县旗)总数的55%。布设ATM机具设备47台,发放借记卡8.64万张。各项存款达到326亿元,同比增长26.19%。各项贷款达到215亿元,同比增长35.27%,有力地支持了小微企业及“三农三牧”的发展。
2014年,内蒙古银行业积极践行金融普惠社会责任,加快社区金融战略布局,设立社区银行,为社区居民、小微企业等提供专业、便捷、贴身的金融服务,满足服务民生、服务客户、服务社区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多重需求,真正成为了居民家门口的银行。2014年全年共设立社区银行24家。
三、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发卡量、理财产品数量稳步增长
截至2014年末,全区银行累计发卡量首次突破1亿张,达到1.04亿张,同比增长18.17%。人均银行卡拥有量为3.46张,同比增长17.29%。银行卡以其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已成为客户存储、消费结算、资金划转的主要工具。
2014年,全区银行业共募集理财(含信托)资金8,067亿元,推出理财(信托)产品约180种,总计发行14,640期。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最低发行利率为2.95%,平均最高发行利率为6.38%。最短发行期限1天,最长发行期限超过4年;信托产品平均最低发行利率为8%,平均最高发行利率为10%。信托产品发行期限为1年以上,以中长期为主。全年实现理财(含信托)产品客户收益170亿元,同比增长18.33%,全区人均收益达708元。此外,还为高端客户打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提供跨品牌、跨市场、跨机构的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截至2014年末,私人银行客户数5,343人,管理资产达517亿元。
四、服务建设快速提升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 中间业务收入 风险控制 战略定位
2010年是金融危机过后全球资本市场逐步恢复的一年,是我国资本市场热闹非凡的一年。截至12月24日,沪深两市共有349家公司首发,融资规模高达4717.93亿元,募集资金总额达9563.33亿元,分别超越2007年4593亿元的IPO历史融资和8172.49亿元募集资金总额的纪录。券商收取的佣金可观,利润丰厚。在分业监管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只能望洋兴叹。不过在发行债券,重组并购,资产管理等商业银行也可以做的投资银行业务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出台后,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总行审批备案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和信息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有了发展中间业务的法律依据和巨大空间。
根据08年和09年上市银行的公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各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存贷差,但净利息收入增长乏力。存贷差缩小,以投资银行业务为重点的中间业务成本低利润丰厚,各银行已经开始进军这块市场但仍然还未形成品牌吸引客户。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逐步建立起从产品、客户、区域、网络、业务拓展等方面完整的投资银行架构,业绩也逐年大幅增长,境内分行应当抓住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
从统计数据显示出,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尤为可观,随着资本市场的健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较大。在工商银行的年报财务指标上显示,2010前三季度年利息的收入为3388.18亿元,利息支出为1171.55亿元,而中间业务的收入580.29亿元,支出仅为34.66亿元,相比于利息收入的成本,开展中间业务的成本明显低廉。其他上市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特点及待突破难题
(一)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高端人员稀缺和激励机制不当
投资银行在发达国家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才30年,投资银行是一个新兴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而兴起。大型商业银行成为全球化的金融机构后,投资银行业务大都集中在总行层面。因此,境内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几乎是空白,专业人员也极为匮乏,制约投行业务的发展。
此外,投资银行风险大收益高必须有不同于传统业务的激励机制。投资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赚取超额收益,但是承担风险并不意味着蒙受损失,通过对风险实施更有效的管理,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从而赚取超额收益。这才是投行业务真正不同于传统业务的激励方式。
(二)风险控制的标准存在矛盾
商业银行秉承审慎经营的原则,采用规避态度对待风险,而投行则强调风险承担和控制风险,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来分散和控制风险以赚取超额收益。二者存在激烈的冲突。事实上,目前商业银行从事短期融资融券承销,在风险控制上是应该沿用商业银行传统信用业务的准入标准,还是应该关注尽职调查环节的作业风险、承销环节的市场风险,在各家银行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
如何建立适合商业银行的一套标准来识别、管理和控制投资银行业务相关的风险,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用商业银行的自身的风险控制标准去控制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受到束缚,这一市场份额将逐渐失去。
(三)业务规划的缺失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尚在摸索中并未对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形成清晰和统一的认识。尽管管理层高度重视,但是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仍然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无法将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领域的巨大商业潜力转化为生产力,与外国投资银行相匹敌。缺乏长远的规划,更谈不上构建系统的发展战略。所以,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更无法撬动全行的综合化经营,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变,让其成长为全能银行的巨人。
三、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几个思路
(一)建设投行人才队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投行业务的收益高成本低,主要是依靠人才,核心的研究能力,高质量的经济研究成果和投资建议。一流的研究机构,一流的研究队伍是支撑投行业务和高端批发业务的基础,也是投行业务核心竞争力。因此建设并培养投行人才队伍是迫切的任务。国外的投行像高盛、汇丰、德意志银行一般都设有全球投资研究部,招聘世界顶尖人才。注重团队建设确保提高自身在经济、投资组合策略以及股票分析等领域的地位。制度和业绩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保证团队之间的协作,均衡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利益。
(二)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
中国的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年度仍然保持8%的速度发展。资本市场正欣欣向荣,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国内监管框架、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内外部经营约束条件的投行业务发展道路,依托国内经济形势和各银行各自有区别客户资源,形成自身长期的投行业务路线和特色品牌。国有银行可以利用经济实力和独有的大客户资源等优势,而股份制银行可以以中小企业等长期合作伙伴为切入重点,实施全方位针对中小企业关于贷款、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发行债券等全方位服务,创出投行业务的特色和品牌,在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占领一席位置。
(三)利用银行融资优势,使贷款业务与投行业务发展良性循环 高盛在融资团队协作中,曾提出了“将资本用作市场营销工具”的理念,融资成为营销和提供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银行现在利用自己的资产为客户提供信贷,为客户承担市场风险,有时还需要与客户联合投资。在开展重组并购时,可以利用直接股权投资或过桥贷款来争取业务,设计方案并获取高额利润。国有大型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本身资金优势强调并购业务、融资业务和风险管理业务、直接投资业务的协调配合,能够增加自有资金的投资机会。在风险控制可以允许的情况下投行部分可以利用专项贷款参与并购业务的投资。
(四)理顺投行业务流程,强调各部门配合
国内商业银行要明确客户营销、组织运作、后台支持到风险控制各业务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资源配置。第一,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行服务如大型客户、大型集团客户和跨国公司等提供并购、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发行企业债,银团贷款,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由总部机构负责,并且要为全行决策及咨询顾问类业务发展提供研发支持,承担战略规划、组织推动等管理职能。第二,一级分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部门承担投行业务客户具体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前期营销组织推动等职能。第三、二级分行服务团队按照授权要求开展咨询类、债券承销、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每一个投行业务的项目可配备双客户经理,明确责任义务,可以进一步提高投行业务的营销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奇.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6)
[2]黄文雄.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D]复旦大学,2009
[3]许庭.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谢罗奇,刘珍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营销机制
21世纪第一个10年已经过去。其科技化、信息化的特征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中,反映在金融领域中,最为突出的创新即网上银行的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商业银行以柜台为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与互联网结合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网上支付、在线理财等一系列网上银行业务。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
网上银行(Intemet Banking)又称为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银行借助网络和其他电子通讯手段,以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为基础,为客户提供综合的、实时的金融服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网上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了本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探索。并已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业务体系。培养了广阔的受众群。网上银行业务已经成为银行间竞争的焦点。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现状
第一。数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网络技术也逐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就为网上银行不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8年招商银行一家独自试水网上银行业务。而现如今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均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数量持续增长。
第二。业务量不断增加。随着各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大范围推广以及人们对于网上银行认知程度的加深。我国网上银行年交易额从2003年仅仅二十几亿到2009年已超过了400亿,7年间增长了超过15倍的交易量,而2006-2007一年的时间增幅就超过了100%,这一组组数据都充分证明了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同时用户数量也从当初少有人问津到如今已过亿。
第三。业务种类逐渐丰富。形成自有品牌。10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研究市场的需求。过去网上银行业务种类单一、有限。而如今业务种类丰富、服务品种繁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金融@家,招商银行的“一网通”。中国建设银行的“e路通”。都在客户中间有良好的口碑。
第四,外资银行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网上银行领域。在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也开始关注并涉足中国网上银行,目前已有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等十几家外资银行面对我国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并和国内银行展开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深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未来将会有更多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领域。
(三)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乏个性化服务。网上银行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向客户提供“点对点”的服务,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时。多数业务仅仅是柜台业务的复制,并没有深入挖掘客户的信息,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制定差别服务。同时,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种类有明显的趋同现象,服务差异化程度低,缺乏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对市场和目标客户群的选择、定位,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及时地收集客户的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其次。行业环境。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都是各商业银行自己的系统,而业务一般也仅限于一个银行的系统内部,这虽然防止了客户流失。但跨行间支付这种银行间的互通互联的业务才是网上银行发展的趋势。
第三,营销机制不完善。个人业务中,客户群细化程度不够。都市白领及受过良好教育的新锐人群收入较高、经常网上购物、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成为个人网上业务中的主要客户源,对于此类人群的业务也日趋完善。但同时,银行不应忽略未成年和老年人,针对他们的网上业务并没有大力扶持的趋势,网上银行助学贷款及一些夕阳理财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屈指可数,这就白白的流失了潜在的客户源。企业业务中,虽然B to B以及B to C模式已在中国发展多年,但其网上业务成交量规模小,始终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严重限制了网上银行企业间电子业务的发展。
第四、网络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尽管网络已经普及,网络技术也快速发展,但从技术层面看仍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网络安全。一些不法分子和黑客利用人们薄弱的安全意识、网络技术的漏洞以及银行管理的不规范。盗取客户的帐号、密码及其他信息,给客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客户继续使用网上银行的信心,不利于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然网上银行已经进入我国十余年,但是立法方面的工作依然相对滞后。直到当前。国家依然没有更新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仅仅是由《网上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多年前出台的文件在维护网上银行的正常进行。因此我国继续出台一部全面规范网上银行的法律。明确规定在网上银行业务进行的过程当中。交易规则。各方享有的权力、履行的义务。违规时的处罚等。
其次,对于网上银行的监管还不到位。由于网上银行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考虑到它各方面的特殊性,对其的监管也应该不断探索、完善,形成比较个性化的监管。而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以及管理经验的缺乏。近些年来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不尽人意。给某些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网上银行淡化了国界,其业务可以延伸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所以对于跨境的各种交易必将涉及到国家与国家的往来,这就要求监督部门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国家间对于某项业务的法律法规相冲突甚至出现跨国犯罪时立刻出面给与协调。而我国目前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自身建设,提高网上银行业务水平
最近几个月来金融市场的状况和信心在持续地改善。短期资金市场的压力得到了很大的缓和,主要的股票价格指数在上升,公司债券的风险溢价收窄,许多大型银行控股公司的风险指标――信用违约互换利差――也出现下降。尽管有这样一些改善,金融市场的压力依然存在。比如,由于预期损失和风险溢价持续上升,公司债券的利差仍然大大高于历史水平。
上一季度,经济似乎已经逐步转向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的重振和住房投资的回升。作为总需求的组成部分,这两个指标在2009年初降到了极低的水平。但是,失业率还在持续上升,9月份失业率达到了9.8%,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不太可能有较大的改善。
在这一背景下,居民和企业的借款需求显得很乏力。据美联储的资金流量账户显示,2009年上半年居民和非金融类企业的债务在收缩,而且第三季度还在继续下降。对于居民个人,住宅抵押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在上半年显著下降,消费信用贷款在7月和8月还在继续下降。同样,非金融类企业的贷款在上半年也出现了少量下降,且由于商业票据、商业抵押贷款和银行贷款的净减少远超过公司债券发行额,导致该指标在第三季度呈现进一步收缩态势。
2009年第二季度,一些存款机构的贷款余额也出现下降。另外,美联储每周的银行信贷数据显示银行对居民和非金融类企业的贷款在第三季度显著收缩。贷款下降的事实表明缓慢的经济增长不仅会减少信贷需求,同时也会导致信贷的供给出现紧缩。
根据美联储对银行高级信贷审批官关于银行信贷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银行贷款的供给和需求都远远低于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七月,虽然同比有所降低,但多数银行提高了对消费者和企业的贷款标准。几乎所有提高信贷标准的银行都表示它们对未来走势更弱或更加不确定的经济前景很关注,而且在接受调查的银行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银行很担心他们当前的或者以后的资本状况会恶化。同时调查显示出消费者和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依然较弱。事实上,受访者普遍认为资信良好的借款客户对贷款需求的下降是解释2009年企业贷款收缩的主要原因。
从二战以后的长周期来看,可以发现贷款流量一般滞后于经济活动的变化。因此,正常情况下,很难指望宏观经济复苏之前就看到信贷强劲、持续的扩张。
2009年整个第二季度银行贷款损失在持续上升,而且如果考虑到黯淡的生产和就业前景,银行还面临着更大的贷款损失的风险。此外,虽然第二季度房屋价格下降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房产市场的持续调整表明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和抵押贷款损失的情况会变得更加的严重。再者,2009年上半年,作为商业和住宅开发贷款抵押品的商品房和土地价格大幅下降,使银行更易受到商业房地产贷款质量恶化的影响。总之,银行机构依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信贷市场还远远没有完全恢复。
银行系统的表现
尽管面临这样一些挑战,自2008年以来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还是有所提高。许多金融机构已经筹集了大量资本,并拓宽了筹资渠道。此外,2009年年初,银行监管部门通过监管资本评估项目对一些机构进行了严格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一些机构已经具备了承受更加不利的宏观经济变动影响的能力,并且已经偿还了政府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援助的资金。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储户担心他们资产的安全性,这种担心现在也大大减轻了。因此,金融机构核心存款的融资渠道已经得到改善。
然而,银行系统仍然是脆弱的。经历了几乎将近两年的重大经济衰退,银行的许多信贷资产的质量都很差,并且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由于持续走弱的房地产市场对住房抵押贷款的影响,贷款质量还在进一步恶化。在许多银行机构,大量的坏账损失冲减了准备金,迫使银行需要补充大量的坏账准备,从而导致其收入下降或出现损失。另外,尽管许多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金融危机刚开始时有所提高,但较低的贷款质量和收入水平,以及未来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都使得一些银行机构的资本充足水平存在问题。贷款需求的下降,危机期间更加保守的贷款标准,衰退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对不良贷款更多的关注,均限制了银行继续增加高质量贷款的能力,而这却是银行扩充盈利资产并恢复盈利能力的关键所在。
这些新的因素使得问题银行数量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的水平,而且2009年银行和储蓄机构的破产比率在加速上升。此外,由于银行破产而产生的存款保险基金损失比率很高,大概占资产的30%左右。如此高的损失正反映了金融危机期间贷款质量迅速恶化的程度,并且说明银行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仍然要保持较高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水平。同时,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这些金融机构甚至包括资本金已达到最低限额的机构,可能仍需筹集更多的资金并限制分红水平。要重塑市场信心,大型的银行机构必须要提高资本充足率以证明其自身条件的改善。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充足率并不是一个银行综合实力的完美指标,尤其是当银行的信贷质量急剧恶化,贷款损失比率上升的时候。
不同规模银行机构的业绩比较
尽管前述的大环境影响了所有的金融机构,但其对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性社区银行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以50家美国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为例,这些公司持有了全部银行控股公司资产的3/4以上,并且包含了美国的主要投资银行。这些机构不仅和他们的竞争对手――那些社区银行一样从事传统的借贷业务,发放贷款并一直持有在资产负债表上,它们还能从如资金交易和其他收费服务这些对资本市场环境敏感的业务中获得可观的收入。这些公司报告在2009年前两个季度中略有盈利。它们第二季度的净收入是16亿美元,虽然略低于第一季度,但相对于2008年第二季度198亿美元的亏损来说仍是一大进步。由于要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支付不菲的特别存款保险费和提取仍然较高的呆账准备金,银行的净收入受到了影响。而资本市场业务的改善及其相关费用和收入的提高为这些银行的业绩提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社区银行和小型地方性银行也从日益稳定的金融市场中受益。然而,由于这一类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借贷业务的收入,所以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收入和自身状况能否显著改善还有待观察。这些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及以下的银行――近7000家,持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0%――在第二季度报告了27亿美元的损失。这些银行的收入一直较差的原因是历史性的净利差以及较高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这些银行中四分之一以上都存在净损失。第二季度这些银行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特别保险费的影响。
第二季度几乎所有大小银行机构的贷款质量都在显著地恶化。在最大的50家银行控股公司中,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了20%,不良贷款占总贷款和其他不动产资产的比率上升到了4.3%。大部分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住房抵押和建设这一类贷款上,但是商业、房地产和信用卡贷款的拖欠率也在上升。从9月份公布的全国银行业信贷调查结果表明大银团的贷款有显著的恶化,商业贷款也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社区和小型地方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在第二季度末增至4.4%,这个比率是危机爆发前(2006年末)的6倍多。主要是因为住宅抵押贷款和商业房地产贷款的质量在恶化,但同时商业贷款的质量在最近几个季度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恶化。不过,重要的是,代表了整个银行业的前50家银行控股公司总权益性资本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增长。截至2009年6月30日银行权益性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达到了8.8%。这个水平比2008年末高出近一个百分点,并且高出2007年中期水平两个百分点。前50家大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也停留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5%,总的资本充足率为14.09%。近期金融市场状况的回暖使得银行能够通过发行普通股进行筹资。减少分红的政策对资本充足率的改善也有所帮助。当然,政府自危机爆发以来的财政资金购买援助计划也为银行补充资本做出了贡献。
尽管不良资产援助计划对某些银行进行了援助,且一些银行本身具备补充权益性资本的能力,但是由于规模较小的银行收入较差使得他们2008年的平均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从10.7%降至2009年6月30日的10.4%。然而,这些小银行的风险资本充足率仍相对较高,根据快速行动标准,96%的银行风险调整资本充足率处于“充足”水平。
排名前50位的银行控股公司的融资渠道在过去一年有了明显改善。除了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受益外,这些大的银行控股公司的核心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从2008年末的24%增至2009年6月30日的27%。社区和小型地方性银行的融资结构也有所改善,核心存款占资产比例升至62%,对经纪类存款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预付款的依赖也从历史高位水平下降。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大小银行机构仍都面临着重大的财务挑战。特别是把贷款高度集中在商业房地产市场的那些较大的社区银行,他们特别容易受到房地产市场环境的影响。现在将讨论一下目前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紊乱给商业房地产市场及银行机构带来的影响。
商业房地产市场当前的状况
据估计,现存的商业房地产的价格从2007年的顶峰下降了35%~40%,市场人士预期将进一步下降。随着失业率上升,商业房地产的需求在下降,同时房屋闲置率在上升。如此高的闲置率以及房产价值的急剧下降给这些房屋建设开发工程造成了特别大的压力,因为这些工程只有在竣工之后才能产生收入。开发商一般都是依靠工程完工后出售的收入来偿还他们未偿还的贷款。同时由于房屋的成交量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而且房屋的价格还在下降,因此开发商偿还开发建设贷款的能力被严重的削弱了。
商业房地产市场基本面的负面影响使得银行资产组合中的贷款质量和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质量迅速恶化。在2009年第二季度末,大约共有3.5万亿美元债务余额与包括公寓开发项目在内的商业房地产有关。在这些债务中,有1.7万亿美元属于银行和储蓄机构的贷款,另外有9000亿美元是作为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担保,其余的大约9000亿美元是其他的投资者所持有。同时在第二季度末,银行机构中大约9%有商业房地产贷款被拖欠还款,拖欠率几乎是一年前的两倍。建设开发类贷款的质量问题是影响银行发放这类贷款的最大障碍,尤其是那些为住宅开发融资的贷款。第二季度末,有超过16%的建设开发贷款被拖欠还款。
在未来几年里,每年大约有5000亿美元的商业房地产贷款将会到期。除了由房地产现金流减少和建设贷款条件的恶化引起的贷款损失,那些即将到期的贷款的抵押品价值下降也会造成贷款损失。这些损失给银行的盈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些把贷款高度集中在商业房地产市场的小型社区和地方性银行。
当前商业房地产市场的弱势格局由于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问题而进一步恶化。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曾为大约30%的初期工程和完工工程进行了融资,但却在危机爆发之后这些证券处于停滞状态。从2008年中期以来基本上没有发行新的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停止发行的主要原因是商业房地产市场风险的上升,以及结构化债务市场流动性普遍缺乏造成的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风险溢价的大幅上升。除了这些高级别的证券外,信用风险的上升大大弱化了二级市场对这类贷款支持证券的需求。作为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基础产品,抵押贷款近几个月的拖欠率一直在显著上升。市场人士预期这个比率在2009年年底会被两个两素推到更高水平,一是基本面仍然负面,二是借款人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另外,由于那些发放了商业房地产贷款的金融机构必须把这些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卖给市场,提前收回贷款,所以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价格持续下降给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更进一步限制了它们发放新的商业房地产贷款的倾向。
联储为恢复信贷市场而采取的行动
美联储和其他政府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来强壮金融部门以促进企业和居民贷款的可获得性。除了采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此来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比如开始于2008年11月份的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就是为了促进扩大对居民和小企业的贷款。
美联储通过长期稳定的政策来维持良好的银行贷款和信用中介活动。在1991年商业房地产低迷时期,美联储就下发了一个指导原则,它要求监管政策和行动不能影响信誉良好的借款者获得贷款。同时这个指导原则还要求检查人员必须以一贯审慎、平衡的态度对贷款的发放进行审查,以防止降低贷款的质量。这个指导原则和2007年初的原则是一致的。2007年初的指导原则针对商业房地产贷款集中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它指出对那些存在损失,资本不足的金融机构并在对关联风险高度敏感的环境中经营的机构要加强风险管理以保证自身的生存能力。
目前,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关于商业房地产贷款重组和处理的部际指引,这个指引指出,在进行贷款重组、准确及时确认损失和合理贷款分类评级时,必须保证决策的平衡性和审慎性。指引重申在不存在其他负面因素的情况下,对贷款分类定级不能仅仅是考虑抵押品价值下降,同时贷款重组应该符合金融机构和借款人这两者的最大利益。这个指引旨在使银行在商业房地产贷款重组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并认识到相关的信用风险,不能仅仅是为了把当前应该确认的损失推迟而进行贷款展期。
一方面,银行现在更加担心监管者并不一定能采取一种兼顾均衡的办法来对商业房地产贷款重组进行评估。另一方面,监管者发现银行在评估这些潜在的还款时,迟迟不能承认商业房地产项目的现金流以及抵押品的价值在下降。这个即将出台的新指导准则的目的就是促进银行审慎地对那些信誉较好的客户发放商业房地产贷款,确保银行监管理念的平衡性和连续性。
2008年11月份美联储和其他一些联邦银行机构的指导意见旨在鼓励银行采取安全稳健的方式尽力满足那些信誉卓越的贷款客户的要求,同时要采取现实可行的、平衡的方式对贷款客户的偿还能力以及贷款抵押品的价值进行评估。此外,美联储要求检查人员关注过度信贷紧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已经对他们实施了培训计划,以确保实现这一目的。我们注意到银行家们为了改正以前的不足之处,他们在发放贷款时可能会变得过于谨慎,因此我们强调把贷款继续发放给那些信誉良好的客户才是符合各方最大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