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55: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务审计类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财务困境的判断
一般来说,不管什么情况导致的财务困境,很少无前期迹象或征兆出现,有人称之为红旗或警讯。Stephen A.Ross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例:如股利减少、工厂关闭、亏损、解雇员工、高级主管的辞职、股票价格暴跌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一般把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简称ST)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用于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ST 公司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异常,即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经审计均为负值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因此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是判断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一种方法。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我们也可以通过Z 指数(Z Score)模型来判断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及其程度。
1968年美国学者Altman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测领域,并对提出破产申请的33 家公司和同样数量的非破产公司进行了研究,选取了五种财务指标,通过多元判别模型产生了一个总的判别分值,称为Z 值,并依据Z 值进行企业财务困境的预测,能实现破产前一年高达96.12%的预测精确度,该模型被称为Z 指数(Z Score)模型:Z=1.2X1+1.4X2+3.3X3+ 0.6X4+0.999X5,其中Z 为破产指数;X1 是营运资本与总资产的比值,用于反映企业变现能力,一个企业若营运资本太少,将会使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者出现短期偿债危机的情况;X2 是累积留存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用于反映企业的累计获利能力;X3 是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用于反映企业当期获利能力,该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在内的各种资金来源的角度,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它通常被作为衡量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最重要依据之一;X4 是股票市场价值总额与负债账面价值总额的比值,它用于测定企业的财务结构,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X5 是销售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即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它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的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出销售能力越强。Altman 的Z 指数模型将五种财务指标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和预测企业发生财务困境可能性,一般来讲Z 分值越低表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严重。根据 Altman 的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了关于Z 模型的经验判别区域:即当Z 值小于1.81时,公司会在不久的几年内走向破产;而如果Z 值大于2.99,则表明公司运作非常正常,不会出现财务困境;如果公司的Z 值介于1.81 到2.99 之间,则是所谓的“灰色地带”,在这一区段内,公司的未来很难通过Z 值进行推测,很可能发生破产,也很可能正常的运作下去。Altman最初的模型要求公司要有上市交易的股票且必须是一家制造业公司。Altman用了一个修正的模型使之能够用于非上市公司和非制造业公司,修正后的模型为Z=6.56X1+3.26X2+1.05X3+6.72X4,其中由于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无市场价值,Altman将X4指标修正为股票账面价值与总负债的比值。当Z值小于1.23,表明企业处于破产状态,当Z 值介于1.23 到2.90 之间,则是所谓的“灰色地带”,而如果Z 值大于2.90,表明企业处于非破产状态。
二、Z指数模型分析
根据2011年年报,笔者选取了ST国商等50家ST公司(涉及制造业、房地产、服务业等)的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计算Z指数和修正指数并进行分析:
(一)总体分析 在所选取的50家ST上市公司中,Z指数和修正指数分析如下:Z指数小于1.81的公司有34家,占总数的68%;Z修正指数小于1.23的公司有28家,占总数的56%。分析表明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同程度出现困境。如ST华塑的的Z指数为-0.16、Z修正指数为-8.15,其财务报告显示: 截止2011年12月31日,ST华塑累计未弥补亏损为86110.6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为-11447.43万元,已资不抵债;流动负债高于资产总额9007.60万元,银行借款6544.61万元,其中已逾期涉诉的4884.61万元,表明ST华塑已严重陷入财务困境,处于破产边缘。值得注意的是,有7家ST上市公司在报告期内,通过实施重大的资产重组,但重组计划尚未实施完毕就确认了巨额重组收益,从而大大改善了Z指数指标,如果剔除巨额重组收益,Z指数小于1.81的公司占总数的80%以上。例如ST盛润的Z指数为66.86,ST盛润实施了重大资产重组,但重组计划未取得中国证监会等主管部门的必要审批,该公司确认了1462788548.58元的重组收益,如果剔除重大重组收益后Z指数为-6.09,因此该公司仍属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与注册会计师发表强调事项段无保留审计意见理由一致。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以ST制度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与Z指数模型的计算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见表1)
(二)Z指数与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在Z指数小于1.81的34家ST公司中,非标准审计意见占58.82%;在Z修正指数小于1.23的28家ST公司中,非标准审计意见占67.86%。可见注册会计师对于财务状况陷入困境的ST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了大部分。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占90%,未出现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见表2和表3)。
三、财务困境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影响报表使用者合理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企业在面临无法挽回的破产清算局面之前,在财务报告中对影响持续经营的重大因素进行充分的披露,各相关利益者就可以早日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重大损失。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出现问题主要是财务方面出现困境导致的,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财会[2006]4号)第八条规定: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主要包括: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即将到期且难以展期的借款;无法继续履行重大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存在大额的逾期未缴税金;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筹资;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难以获得开发必要新产品或进行必要投资所需资金;资不抵债;营运资金出现负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大股东长期占用巨额资金;重要子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且未进行处理;存在大量长期未作处理的不良资产;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
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对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有显著影响, 通过计算分析Z指数或Z修正指数,可以判断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及严重程度,从而使注册会计师注意到那些传统审计程序难以探测到的公司发生持续经营问题时表现出的财务状况问题,进而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如果Z指数或Z修正指数高于标准,则企业的破产风险较小、财务状况较为乐观,在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他条件情况下,可以考虑出具标准类型的审计意见,反之考虑出具非标准类型的审计意见。
(一)财务困境与无保留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高于标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同时注意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受到限制。如果认为财务报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如ST泰复的Z指数为98.51、Z修正指数为216.86,破产指数大大高于标准,破产风险小且符合审计准则相关规定,因而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Z指数或Z修正指数大大低于标准情况下仍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面临诉讼等审计风险,如ST珠江的Z指数为0.12、Z修正指数0.56,破产指数大大低于标准,其财务报告亦显示:截止2011 年12月31日,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373004748.20元,其中未分配利润为-693679376.16元、公司营运资金为-222114414.64元、扣除非经常性因素影响,公司近三年连续亏损。注册会计师对其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中未增加强调事项段以提示报表使用者注意风险。Z指数大大低于标准,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仍然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可能因此而面临投资者的诉讼,一定程度上因公司的财务困境而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二)财务困境与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低于标准,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是否存在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或事项,被审计单位对此是否进行充分的披露。如果注册会计师经审计后发现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或事项,但被审计单位已经按照注册会计师的要求对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进行了充分的披露,对于其他项目的审计也没有不符事项或已接受会计师的全部调整建议,其调整后报表已较为真实稳健,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强调事项段段内容仅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如ST朝华的Z指数为-60.18、Z修正指数为-129.59,大大低于标准,其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2008 年、2009 年和2010 年已连续三年亏损,截止2011 年12 月31 日,该公司的净资产为-71805981.78 元,该公司2011 年度主要依靠非经常性收益实现盈利,原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已终止,公司已在其2011 年度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已经和将要采取的改善措施,但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尚处于筹划阶段,能否成功实施并最终改善持续经营能力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基于上述理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三)财务困境与保留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低于标准,那么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全部或部分拒绝披露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披露,则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有关事项潜在影响的性质和范围以及在财务报表中的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其他意见。如ST海龙的Z指数为-0.52、Z修正指数为-4.019,其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该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资不抵债,且存在巨额债务和对外担保,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注册会计师认为上述事项产生的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而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财务困境与无法表示意见 若Z指数或Z修正指数低于标准,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此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如ST银山Z指数为-19.58、Z修正指数为-67.49 ,大大低于标准,其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12 月31 日,ST银山合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净资产为 -83604.05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1%,财务状况极度恶化,严重资不抵债,公司的生产经营业务转变为资产租赁业务,租金收入远不足以抵偿当期费用,公司现金流量严重不足,无法偿还巨额债务,无法获得正常商业信用。公司管理层在其书面评价中表示,将积极寻求新的承租方、采取在条件成熟情况下与主要债权人就有关债务问题进行商谈、适时推进重组工作等多项措施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注册会计师认为无法取得充分、适当的证据以判断公司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因此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五)财务困境与否定意见 若Z指数或修正指数大大低于标准,显示其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可能存在巨额逾期债务无法偿还,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而被审计单位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则注册会计师应出具否定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能;企业财务;审计;发展;转变
一、财务审计职能
(一)监督职能的实施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企业的监督。首先,应对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在进行审计过程中。要监督其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的方针、政策及工作程序进行必要的监督,进而保证经济运行的通畅。其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实行必要的监督。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应考察其财务收支统计是否真实,进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再次,对经济活动有效性进行监督,最后监督企业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
(二)评价职能的实施
首先,应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控制其他要素。为实现内部的有效控制,应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内部控制。其次,对企业的经济理论研究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公正的评价。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生产经济活动的审计。对企业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对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基本特征。我国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由企业内部设立,因此,受本企业、本部门的直接领导,缺少有力的监督。独立性不强,阻碍了企业财务审计作用的发挥。(二)审计范围受限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审计,财务审计的实施也是从财务这方面开始的。无论是财务审计的隶属还是归属都经财务部门领导。虽然企业也进行财务与审计的分离。但在公正性方面就受到很大的质疑,因而不能有效地施展开来。而且我国企业在进行财务审计时往往只针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审计涉及面不广。虽然我国对财务审计机构进行了改制。但财务审计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上。
(三)财务审计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企业在财务审计方面往往有马后炮的现象, 通常在问题出现后再进行查错补漏工作,缺乏有效的事前预警机制。企业只有提前做好预测,才能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虽然在财务审计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执行上却缺乏相应的落实,影响了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审计手段落后部分企业审计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难以适应发展趋势,进而不利于财务审计的高效实施,企业管理人员也缺乏对审计人员的重视,使其业务能力难以提高。随着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断运用,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已成为一种趋势,部分企业审计手段落后,影响了财务审计的效果。
三、财务审计改进措施
(一)实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要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职能,有效监督企业资本运营。确保财务审计的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应建立相应的产权机制,使内审机构置身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下,提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改变内审无力的局面。依据我国企业现状,确立以董事会,监事会为主导的内审机构,有利于实现其财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拓宽审计范围
要实现有效的财务审计管理,就必须拓展审计领域,不能只局限于财务会计这方面。首先,应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方面拓展,展开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并评价其有效性。还要开展专项业务的审计,并监督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及事后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实现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这种审计方法还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财务审计工作逐渐实现由分散式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行业进行管理,有效监督审计工作的实旋。
(三)健全财务审计机构,加大执行力度
首先,应逐渐完善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内审制度有利于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也有利于监督审计人员,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准确性,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实际功效。其次,加强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有效地进行审计。
(四)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在财务审计中,应逐渐转变传统的审计技术。采用现代化的审计手段,通过控制会计的信息系统,查阅相关的会计信息,实现多元化的审计程序,能够高效、及时的发现财务会计中的相关问题,但是在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审计时应做好数据加密工作。还应注意防范计算机随时出现的状况,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伴随现代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各种需求,这需要专业技能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审计人员。还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使其专业水平始终处于最前列。
四、以国企为例分析财务审计的改制
(一)财务审计范围和时间段的改制
首先,对财务报表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改制。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与其余企业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改制审计时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不能漫无目的的盲目进行。其次,要对财务审计时间段进行改制。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中,并没有对时间段的改制进行相应的规定。但是对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审计进行具体的规定,即三年一期。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报表应依据其规定。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进行时间段的改制。对于个别企业,还应不断进行探索,弄清其时间段的限制。
关键词:财务审计 成本控制 关联性 企业
企业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之间应形成正向关联性。所谓“正向关联”是指,二者之间应形成共生、互利的形态。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的成本控制与财务审计之间怎样产生联系呢?众所周知,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对象尽管不同,但都指向企业资本。从而,财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便形成了逻辑递进关系。
一、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不重视成本的动态管理
根据控制职能可知,在一定的目标预算约束下,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动态地进行成本控制。即按照资本循环G—W—G`的顺序,跟踪企业在物资采购阶段、产品开发与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的成本支出。其中,产品处于开发阶段时,受到企业开发能力和资源限制,往往会将企业大量资金长期积压在W阶段。这样一来,在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频率的同时,还增大了资金在使用上的机会成本。这里将实物化的资本转换为货币形态的资金,从而更加明显感知到因缺乏动态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二)忽视对隐性成本的关注
从字面上来理解,隐性成本就是在常规下不被记录或无法度量的成本类型。该成本类型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与会计成本的显性化相并列。具体而言,隐性成本包括:沉淀成本、人力资本转换成本等。企业在进行固定资本重置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同时,因资产专用性程度提高,而产生的沉淀成本也一并发生。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一般措施
抛开财务审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不论。单就目前的一般措施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一)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
这种途径体现为企业整体下的成本控制措施。即根据企业经营流程,财务管理人员根据G—W—G'的三个阶段,依次进行资金使用监管。并在满足企业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资金安排给予合理规划。这样一来,作为企业各部门人员所开展的成本管理活动,便须在前期资金预算基础上给予成本控制。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为成本控制建立了目标导向。
(二)成本逆向分解下的绩效管理
这种途径则是企业在具体操作层面所财务的措施。不难理解,尽管成本控制的对象是物,但实施成本控制行为的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根据笔者调研发现,因生产技术具有不可分性和强关联性,使得“队生产”模式广泛存在于企业中。又因这种生产模式将有利于组织成员实施“偷懒”行为,从而在成本逆向分解的基础上具体到人头,这样就可以在绩效考核下推动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效果。
由上可以看出,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建立了联系;而成本逆向分解实质上仍需进行价值量化,进而也与财务管理建立了联系。以下将以此中介为载体,来认识二者间的关联性。
三、企业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间的关系性认识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针对企业资金链条风险的财务审计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资本循环G—W—G'可知:在这三个环节中,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依次呈现;而且,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为同时存在。因此,这就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通过固定资本重置的方式来实现,必将增大企业的资金投入。从而,企业财务审计将为此提供安全屏障。在实施跟踪审计的情况下,审计活动将对资金预算、资金流向和流量,以及使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从而为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提供结论,并在功能范围内为推动成本合理化提出建议。
(二)针对企业资金优化配置的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功能又体现在:优化配置企业资金方面。在以市场拉动为主要模式的商品销售形态,使得企业不仅要关注下游的需求方,还要面对上游生产要素的购进渠道。即:在货币职能(G)、生产职能(W)、商品职能(G')环节中,企业必须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若要最终实现“惊险的跳跃”,企业则须科学测算出各领域的资金预算。为了规避财务人员因有限理性或机会主义动机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财务审计活动便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
四、小结
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的成本控制与财务审计之间怎样产生联系呢,这就需依赖于财务管理这一中介。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对象尽管不同,但都指向企业资本。从而,财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便形成了逻辑递进关系。企业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之间应形成正向关联性。所谓“正向关联”是指,二者之间应形成共生、互利的形态。关于这一点,在基于企业自我财务督导的情形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以财务管理为中介的前提下,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体现为:针对企业资金链条风险的财务审计;针对企业资金优化配置的财务审计。
参考文献:
[1]吕永霞.基于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探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2]胡靖.浅析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弊端极其改进方式[J]. 中国商界:上半,2012 (3)
[3]白丽珍.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研究[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3)
2015年我国二级证券市场(股票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牛市,但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将该牛市称为“疯牛”。笔者且不去定性当前的牛市,但要指出的却是,部分上市公司借助炒作概念和“编故事”的方式来获得丰厚的价值回报,这就构成了逆向选择下的道德风险问题。由此可见,在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环境下,需要建立起前置性风险规避机制,那就是需要认真履行IPO财务审计(下文简称财务审计)活动。
从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关于财务审计的顶层安排已基本到位,但在实务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具体而言,根据具体的制度安排来实施财务审计,这或许只能依据当前要件来开展工作,但上市公司对社会的回报程度则需要从未来的预期中来把握,这就意味着,财务审计的视角需要拓展到那些形式要件之外的领域,而这也就构成了本文问题提出的逻辑起点。本文以高科技公司为例。
1 对IPO财务审计中若干问题的提出
1-1 “企业信息”所导致的问题
企业信息构成了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从当前所暴露的问题来看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点:一是单纯依据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难以规避逆向选择风险,且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因缺少信息共享机制,便为财务审计带来了较大的交易成本。二是当前不少公司寻求“包装”上市,受到包装技术的影响,财务审计活动时常陷入到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中,从而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真实信息。
1-2 “产品信息”所导致的问题
产品信息主要包括产品研发和生产周期,以及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前景。前者决定着资金周转率问题,后者则决定着公司能对社会公众的价值回报问题。毫无疑问,这已经超越了财务审计人员的现有知识储备。具体到高科技公司,由于该类型公司的性质所决定,其产品研发风险将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而且因高科技产品存在着“供给决定需求”的特性,从而其市场前景难以从消费者偏好中来获得。
1-3 “资本结构”所导致的问题
“每股所占公司净资产价值”构成了该公司股价制定的重要参数,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高科技公司属于知识密集型公司,因此可以作价的固定资产存量极为有限,而大量存在着的却是人力资本。由此,这就为确认公司净资产率带来了诸多技术困境。
2 应对问题的思路
2-1 针对“企业信息”的应对思路设计面对“企业信息”财务审计人员属于绝对的信息弱势方,在上市逐利冲动下必然会激发起部分高科技公司的机会主义动机。针对这一问题,首要的方法便是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或许这将增大财务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但综合运用线上线下两类渠道来获取企业信息,并努力使其成为一个闭合的信息链,则构成了当前的应对思路。
2-2 针对“产品信息”的应对思路设计“产品信息”属于工程技术层面的知识体系,因此,高科技公司可以利用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优势来炒作概念,并以此来蛊惑社会公众。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财务审计人员”,便需要通过调研活动来弥补自身的知识缺失,进而最大化的评价公司产品的市场前景。在进行调研活动时应遵循现有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模式来展开,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针对“资本结构”的应对思路设计
同样,在应对“资本结构”问题财务审计人员需要拓展自身的信息来源,这时就需要借助多部门的信息汇总来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财务审计人员需要通过走访工商、税务、银行等机构来获得与资本结构有关的信息。
3 思路引导下的实施途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IPO财务审计实施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3-1 解决“企业信息”问题的实施途径
防止高科技公司包装上市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财务审计人员需要拓宽信息渠道来获得企业信息。渠道包括现场走访、网上搜集、历史数据分析等。在降低信息获取成本的要求下,可以着力从互联网来挖掘高科技企业的相关信息。例如,许多高科技企业已在海外上市,因此可以通过搜集公司海外上市的股价变动、每股净资产等信息,来间接支撑现实的财务审计活动。
3-2 解决“产品信息”问题的实施途径
高科技公司的产品在进行商业化运作时都拥有各自独立的销售渠道,但其一般都实施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为此,财务审计人员需要通过电商平台来挖掘产品的销售量信息,以及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再者,财务审计人员还需要与线下的中间渠道商沟通来获取相关信息。在与公司中间渠道商进行沟通时,应提前掌握高科技企业的销售模式,这样才能降低选择中间渠道商和进行信息收集中的交易成本。
3-3 解决“资本结构”问题的实施途径
高科技企业的资产主要以人力资本和专利技术的形式而存在着,它们的产品生产可以寻求外包的方式,而公司内部的固定资产主要支撑产品的研发工作。另外,部分高科技公司试图通过借入固定资产来追求申报表的完美性。对此,IPO财务审计人员需要把握高科技企业的资产存量结构,并通过向工商部门、银行部门、税务部门寻求帮助,切实厘清公司资产的产权结构,严格剥离非所有权的资产内容。实践表明,银行部门因属于企业性质,因此从银行调取客户相关信息会遇到较大难度,但注册会计师可以要求银行部门提供证明材料来给予解决。
4 实证讨论
4-1 总体分析
对于申报财务报表,当拿到报表未审数或完成审计初稿时,应关注各期、各个报表项目的结构、比例等方面的比较,同时对相关项目的变动做出充分且恰当的说明,以避免对一些重要科目的审计程序有遗漏。
4-2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之间的钩稽核对现金流量也是各方关注重点,因此在复核(或者代编)现金流量表时,尽可能做出调整分录,以清晰反映三张表之间的钩稽关系。
4-3 内控审核与正常年报审计相比,IPO项目的内控审核可选择的资料较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律师的专项核查意见以及券商的工作底稿供参考,可以一开始就与企业约定,提供给律师及券商的除专项资料外,其余均额外复印一份给注册会计师,很多资料均可以作为内控审核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
4-4 重大合同的摘录通常情况下,在审计中可以合理安排1~2名助理人员,完成对重大采购、销售以及融资、投资合同的摘录工作,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栏次来摘录,对相关资料做好索引,并将摘录的合同条款与相关科目的测试相结合。
[关键词]跟踪审计;资金链;传统审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234
从笔者近年参与政策跟踪审计的情况看,虽然审计中也有大量类似于传统审计项目(如针对专项资金、存量资金的财政审计,针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审计)的内容,但审计的关注对象、方式方法、工作要求均有一定差异。政策跟踪审计聚焦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政策落实情况,这一特质决定了它比传统审计项目更注重审计监督的“现实价值”,也就是通过审计助推政策措施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点,是实施好政策跟踪审计,最大限度转化审计成果的关键。为了说明这一论点,兹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之。
1 从资金流向看,跟踪审计应关注到资金链的最后一环 政策跟踪审计经常会关注重点专项资金,但是不同于财政“同级审”中只需摸清本级财政的专项资金拨付率,跟踪审计应深入“最后一公里”,监督资金是否落实到具体生产单位,必要时还应作延伸调查,寻找未能及时到位的原因,促进问题解决。如果说“同级审”关注的是本级财政管理的“平面”,那么政策跟踪审计的特色就在于聚焦财政资金从上到下流动的“线条”,这同样是政策跟踪审计的难点所在:为了完整掌握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地级审计机关通常需对市、县两级财政进行审计,省级以上审计机关则更多。然而这一层层深入的审计实属必要,有时尽管本级财政拨付率看似理想,但资金可能沉淀在下级财政。只有把各级财政的情况贯穿起来看,才能最终发现问题所在;同时,还会发现一系列“差异”的存在,体现在各专项资金执行率的差异、各地财政机关执行率的差异,等等,从此差异出发,经过分析研判,必将有助于问题的“水落石出”。
基于这一思想,笔者在近年的审计中曾关注某省级民生类专项资金,发现该资金两年的实际项目到位率还不到05%,解读这一例外情况背后的“故事”正是政策跟踪审计的天职。经过了解发现:由于项目建设的主节点之一面临规划搬迁,牵涉的几家职能部门因协调不够顺畅,导致项目方案未能及时审定,形成项目资金长期沉淀。审计报告中不仅反映了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也反映了背后症结,最终促使政府召集各方在数周内出台了项目实施方案,为项目推进和资金拨付打通了“瓶颈”。上述案例不仅说明了追踪资金流向的作用,也提醒审计人员留意“表里之别”,政策跟踪审计不能满足于面上情况的说明,还应摸清幕后的问题与症结,下文对此将作进一步的阐释。
2 从实际效用看,跟踪审计应发挥对重点项目的能动作用21 以建设项目审计为例
政策跟踪审计重在推进政策落地生根,前述专项资金一例已能管窥一二,兹再从建设项目的案例说明之。政策跟踪审计中也时常涉及建设项目(主要是正在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审计,但与普通的投资审计不同,其首要关注对象不在工程造价,甚至也不在建设程序的合规性,而在于寻找制约工程顺利建设的因素,力促项目按序时进度建设,这才是“稳增长”宗旨的体现。为了查找出这些“掣肘因素”,审计中可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譬如,从工程进度滞后的现象入手,先摸清拆迁和施工中的“瓶颈”环节;进而关注建设资金是否按合同如期到位,并关注已到位资金的使用情况;最后再追溯到合同签订环节,查明是否存在约束不严密之处;等等。
例如,笔者曾在近年的政策跟踪审计中关注某重点交通工程。审计进点前,笔者就已了解到该工程因资金短缺,进度趋于停滞,而相关年度的审计报告仅反映这些面上情况,没有深挖背后症结,从而难以发挥能动作用。跟踪审计的任务在于摸清背后的“故事”,基于此认识,审计经过“抽丝剥茧”发现了一些重要情况:一是项目融资情况不理想,并圈定了相关的责任单位;二是存在拆迁“钉子户”;三是地处山区的标段施工附加手续较多,未能及时办理;等等。某种程度上,相比于审计报告中的数字,这些关键信息更足以引起地方首长的重视并带来一系列后续反应:在审计蟾娉鼍吆蟮娜个月内,项目新完成投资额相当于此前两年的338%,这一成果堪称审计能动作用的充分体现。
22 以存量资金审计为例
除了上述的建设项目审计,兹再从存量资金的案例说明审计的“能动作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对财政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那么在政策跟踪审计中,能否按照此规定对所有超过年限的存量资金都判定为问题,要求收回统筹使用呢?这是审计应当妥善处理的问题。
笔者认为,跟踪审计聚焦项目的实际效用,因此它是一种实质重于形式的、具有“弹性”的审计,在法规的引用和问题的定性上也应做到“有经有权”:审计一方面要使广大群众理解自己在审计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尽量提高审计质量,改进审计程序和方法使得审计期望差达到最小,群众满意度达到最高。当审计期望差为零时,这时候群众满意度就是最大的,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审计人员就要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层次的衡量标准,顺应国家的民本思想和在农村的政策,把这种满意度转换到以具体的审计行为应遵循的标准上,尽可能实现审计工作在农村赢得群众的最大满意度。
32 职业标准――现实衡量标准
当前,从村级财务审计的性质来看,村级财务审计并不属于三大审计类型。有人提出农村审计是“三不像”,是第四种审计类型。这就意味着适合三大审计类型的职业标准是否也适合村级财务审计的问题。如果将村级财务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构筑放入整个社会系统来加以考虑的话,广大农村地区属于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这种衡量标准也是适合农村一般情况的。这样,审计职业标准就成为判断村级财务审计质量的最直接、最具有操作性的具体依据,考虑到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性,这些标准在农村的具体应用还需要加以完善。
33 法规制度――最低衡量标准
这里所讲的法规制度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制度的总称。具有强制性,要求公民必须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如果违反了这种最低行为标准,将会被视为违法行为而受到惩罚。审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行为,也必须由法规制度来加以规范。法规制度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底线,超出这个底线,个人的行为就必须接受法规制度的约束。村级财务审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一方面,需要有国家的法规制度的保护才能顺利展开;另一方面,其审计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制度,审计机构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使审计工作做到程序合法、结论合法、处理合法,只有这样村级财务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因此,法规制度也为村级财务审计质量的评判提供了一个标准。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磊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政府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6(1):27.
[2]孟祥霞,李成艾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审计机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取向[J].会计之友,2008(11).
关键词:财务审计;创新模;公立医院;财务
1公立医院的财务审计的问题
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立医院资源配置、医药供应、患者消费以及医疗采购等活动均可利用互联网有效快速地完成,并且现金已逐渐被电子货币取代,成为了互联网交易市场结算的主要工具。在此种变化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互联网财务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相互影响引起的结算困境、常规财务审计模式过渡到互联网财务审计的创新问题上。现就当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析[1]。
1.1公立医院审计职能弱化
因公立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不足,因此忽视了对财务审计的重视力度,导致财务审计效果得不到发挥。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经济体,公立医院业务比较单一,实行收入与支出两方面管理,其会计处理较为简单。正因为如此,公立医院领导未提高对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另外,大部分公立医院领导在医学领域中成就较高,具有精湛的医术,未接受过系统财务教育,潜意识认为财务审计工作便是算账和记账,因此,造成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不被重视,导致财务审计工作落不到实处[2]。
1.2财务审计者素质较低
通过分析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来看,公立医院财务相关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例如知识结构逐渐老化、管理观念落后、业务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以及工作效率不高等。事多人少问题长期存在,阻碍了公立医院财务的发展建设;另外,人才严重流失、财务编制基数不足、中级职称编制过少等,加大了财务部管理的矛盾[3]。
1.3不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
规范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基础便是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制度。客观上来说,当下公立医院财务制度沿用的均是往常制定的标准,即便在其长期发展中有所改变,但实质上并未出现较大的变化。诸多制度均遵照公立医院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出,以此应付检查。制定出的制度既未盖章,也不是文件,甚至连日期也无。另外,部分重大经济事项无对应制度,一旦出现问题,无法明确具体责任人,进而造成事故出现后相互扯皮与推诿等情况的出现[4]。
2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创新对策
2.1创新财务审计的目标
对比常规的财务审计对象,当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对象出现了实质性转变,往常财务审计的任务主要是管理物质形态的资金,但在互联网时代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已逐渐转向为资源及信息的管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中,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不仅面临着全新的机遇,还需要接受与之相应的挑战,若想使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公立医院需结合当下互联网经济的表现特点,及时把握发展趋势,将创新财务审计作为目标。例如在互联网经济下,公立医院财务部门需及时摒弃常规财务审计观念,适时形成动态、高效、协调与科学的创新理念,使财务审计整合资源、指导经营决策、制定经营方案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得到真正发挥,进而使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得到提升[5]。
2.2强化互联网经济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经济系统属于关键组成部分,公立医院可借助星型拓扑结构,同时利用光纤技术有效连接各个楼宇和科室,进而组建出互联网经济系统,集合数据共享、信息交互于一体,使各部之间相互协调。建设统一标准的互联网经济系统,主要原因在于能够实现互联网财务实时化、一体化管理,构建出自动审计、结算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管理体系。若想使上述目标尽早实现,需强化公立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建设,即依次建设管理药房、后勤物资、住院收费、财务以及药库等管理子系统,其后再有效连接融合各个子系统[5],如此一来,便可构建出一体化的财务审计互联网平台;利用各系统数据共享功能,财务审计子系统可整合公立医院科室库存数量、资金运转、物质消耗以及成本核算等数据,进而实时管理公立医院的资金,将物质采购和处理计划及时制定出,达到资金经济与使用效益的最大化[6]。
2.3创新财务审计工作方式
互联网经济的高效发展逐渐暴露了常规财务审计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常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公立医院互联网经济业务的高效发展。为确保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中得到积极创新,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推进固化办公室模式,取代传统的移动式办公,以使时间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提升,保障财务审计自由发展,达到解放劳动力的效果。②合理配置资源,使互联网灵活性得到充分利用,强化流动资金投资管理,使公立医院获取更可观的经济效益。③转变报表、结算形式,尽可能达到无纸化办公的目的,如此不仅能使财务审计的效率得到提高,亦能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帮助公立医院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进而获得更丰厚的效益。构建财务制度,使其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动借鉴市场机制,参考价值规律,对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因多数公立医院支出需以医疗服务收费的形式来补偿,并且其收费的标准需根据成本明确,因此,为使公立医院内部支出管理得到加强,需对药品经营、医疗服务业务的财务成果正确核算,规范收费标准,优化成本核算方式,提高并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基础工作,使财务审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将财务作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提高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耗费,最终使效益得到提高。将筹集、投放以及使用资金作为主线,通过合理的渠道对资金进行筹集,并使资金的结构得以优化,使其周转速度加快,最终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7]。
2.4提高财务审计者的整体素质
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繁重,因此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相关管理者不仅仅需要对现代化科学技术有效掌握,还需对电商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公立医院要尽快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及素养,其能积极完善当下管理的现状。通过分析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可知,财务审计人员需保持竞争紧张感,动态化了解市场行情变化,将互联网技术与个人财会知识相互结合,进而达到高水平管理的目的。同时,公立医院需加强培训财务人员,适当提高招聘人才的门槛,综合考虑管理技能、创新意识与专业技能,如此方可适应当下经济时展的要求。另外,还需及时更新管理观念,拓宽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进而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人员。公立医院经营者需提供充足的支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视力度,激发其岗位热情,进而积极参与管理工作中。构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准确详细划分财务人员的职责,定期开展业绩考评,通过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的形式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充分激发。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将公立医院难点、热点问题与同行业及同仁们积极交流,指导其学习先进科学的财务审计经验,掌握财务审计中的新动态,更好地为公立医院提供服务[8]。
3结语
总之,近几年,公立医院经营管理面临着诸多机遇及挑战,为了保障公立医院得到稳定长远的发展,且能够在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市场,寻求广阔的生存空间,当下公立医院的财务部门需与互联网经济时代财务审计的新特点、新职能有效结合,敢于冲破常规财务审计理论框架,并与自身实际发展有效衔接,使财务审计创新模式及时创新,在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立医院财务审计模式,进而更加稳定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臧芝红,董立友,王晓,等.大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探索--基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视角[J].中国医院,2015,19(1):13-15.
[2]解丽萍.从医疗卫生系统财务收支审计看县级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24):208-208.
[3]冯国栋.基于内部审计发展视角下的大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探索[J].财经界,2015,17(29):306.
[4]范燕飞.对医院内部专项审计的思考——市属公立医院内部专项审计检查[J].中外企业家,2015,22(33):74-75.
[5]傅黎瑛,吕晓敏.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评价应用研究——基于费用遏制和服务绩效视角[J].会计之友,2015,26(16):107-111.
摘要: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当前的审计教学存在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问题。需要重新定位各层次审计教学的不同目标,重构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一、我国审计活动、审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审计活动“源远流长”。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特征的“国家(政府)审计”审计起源于西周时期,二十世纪初、中期,又从国外借鉴、引入“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等审计形式共存。
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自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的恢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各层次的审计教学的蓬勃发展,专业课程相继设置,审计类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审计案例及审计理论专题”等课程。会计类相关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案例”等课程。审计教学内容多有重叠、交叉。且不同层次审计教学课程体系几乎相同。
我国现行的审计教学,从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到职业教育的高职、中职各层次均有开设。但开设课程与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由于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趋同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的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能力的人员。高职审计教学基本目标,是由审计工作需要及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决定的。教学目标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初级审计工作或助理审计工作的人员”。教学内容应定位于“审计基础知识”与“企业财务审计实务知识”与“审计实训技能”等部分,不宜再过多过宽。可开设,“审计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实务”等课程。
“审计基础”应包括:“认知审计种类、理解审计基础理论、熟悉审计基本方法及工作流程”等教学内容。“财务审计实务”应包括“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载体,主要的操作程序、操作内容、操作方法及常见错避问题分析处理”等教学内容。“审计实训”应包括“实务训练,即以财务审计实务为主要内容的仿真性模拟训练,全过程的实务作业,达到熟悉、掌握必备的审计实务技能的目的”。
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加之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使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
二、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一)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审计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现阶段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存。因而,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审计”侧重于“查错纠弊”,“民间审计”侧重于“经济监督与经济鉴证”,“内部审计”侧重于“改善经营管理”。他们对审计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能力”与“知识”方面的要求。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表述为:①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②识别、汇总、计量、总结、分析、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审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③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审计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审计专业教学,向社会提供具有审计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人才。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审计教学目标可定位于培养具有“全面的审查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流畅的表达沟通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应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审计实务知识;应用写作知识”,除一般的职业能力与知识要求外,不同层次的审计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硕士研究生应培养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的研究型人才。教学内容除审计基础、审计实务外,应侧重于审计理论专题。本科应培养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中、高级审计实务。高职应培养审计初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初级审计实务技能与知识。
(二)根据审计教学目标,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应以《财务审计实务》内容的构建为中心,向《审计基础》追溯和向《审计实训》延伸。《财务审计实务》内容应包括①初步审计活动:包括“认知审计流程、了解委托人的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风险及评估、制审计计划”等。②业务循环审计: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③审计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包括“审计报告编制前的工作、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编制试算平衡表、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进行总体性复合、审计总结、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评价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等。
《审计基础》课程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基础知识、方法。内容包括:①审计概述:具体包含“审计的定义、审计的必要性;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的职能、作用、特征;审计对象;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其条件;审计职业道德的涵义、职业道德规范”等。②审计目标与审计流程:具体包含“我国会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会计报表认定;审计的基本分类;审计流程、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评估、审计计划编制、审计各阶段的工作项目”等。③审计方法与审计抽样:具体包含“审计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区别、顺查法与逆查法、错账查找的方法、审计技术方法及运用技巧。审计抽样的涵义及种类;样本的设计与选取;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重估抽样风险,形成审计结论”等。④审计准则与审计依据:具体包含“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的过程;审计依据的特点、种类”等。⑤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包含“审计证据的定义、作用、种类、特点,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种类、格式及编制”等。⑥审计报告与管理建议书:具体包含“审计报告的编制、管理建议书的编制”等。
《审计实训》按《财务审计实务》的体系安排具体的实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张贵平.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体系构架研究[J].中国审计网,2013/4/30.
[2]付晓,姚晓刚.高职审计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126-127.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动因本质;发展趋势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涵义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这一概念近年来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但对其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第九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总则”中称,除了其重要性和意义都不容置疑的财务审计之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即对政府当局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这种审计的范围不仅包括各个具体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政府当局的组织和管理系统的全部活动;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描述:“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根据《审计法》关于对财政收支效益性审计的规定,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概念(《条例》第二章第十三条),“是指审计机关在对政府各部门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其在履行职务时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行为。”可以看出,对一个组织的绩效审计,主要包括对资源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的审计。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
由于我国绩效审计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系统、完整的绩效审计理论尚未形成,对绩效审计的定义目前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政府绩效审计作为几十年来政府审计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政府部门、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是否与预期目标相一致,以进一步改善经济管理工作,提高政府部门、单位或项目绩效的经济监督活动。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方式,是现代审计的标志之一,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在审计的范围、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1、在审计目的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而绩效审计则是为了评价各项投入资源的经济和有效程度,并藉以寻找进一步提高绩效的途径,实现由查处达到控制和提高的目的。
2、在审计对象上,财务审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绩效审计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绩效审计的被审计单位不仅包括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而且包括其他使用公共资金的单位。因此,其审计范围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还有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等;既包括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活动,也包括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
3、在审计方法上,财务审计主要采用的是会计资料的检查法,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调节法、盘点法等;而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视不同情况而异。经济性、效率性的审计方法,可借鉴财务审计所采用的方法,如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等。对于效果性审计,除了可以借鉴财务审计的审计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多项目系统评价方法,如矩阵评价法,最小费用法或综合评价法等。因此,审计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审计方案,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4、在审计作用上,财务审计主要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正确、合法,保护国家和集体资财的安全完整,其职能是保护性的;而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更重要的要全面评价其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和有效程度,揭示影响绩效高低的原因所在,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其建议性作用尤为突出。
三、绩效审计的动因和本质
同其他类型审计一样,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政府绩效审计起源于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政府作为受托方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对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公众负有不断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的责任。
(一)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动因
在委托关系下,由于双方目标的非完全一致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而产生对人监督的问题。因此人必须向委托人报告履责业绩。但仅凭人所呈报的履责报告这种一面之词,委托人会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对履责报告进行审查就成为必要。早期的这种审查工作主要是由委托人自己或由其授权的认为最亲近可靠的人来完成的。随着业务和受托责任内容的日趋复杂,用以表明人业绩的履责报告特别是财务会计报表也越来越复杂。而委托人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由于受到个人禀赋以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委托人要想事必躬亲地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已不可能。因此求助于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与委托人和人都没有直接利益联系的独立的第三人,对人的履责业绩进行审查,以保证对履责业绩的审查评价客观公正就成为必然。这样便产生了审计。
(二)公共受托财务责任是现代政府财务审计的动因
当公民一旦成为政府的纳税人,纳税人与政府就发生了分离,形成了委托———关系。政府有责任在具体规定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范围内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政府有责任依法使用资金并定期就资金去向和资金使用效果等问题通过正式渠道向社会公众及各利益相关主体公开信息。定期编制财务报告以解除上述受托责任,但由于政府行为的复杂性和财务报告的专业性,这样就需要审计机关这个专职监督机构来审查,并公布大家都看得懂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政府财务审计。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公共管理责任的监督和评价
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人的自我认定、自我计量和自我编制的受托责任报告,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重新认定、重新判定受托责任的过程。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是作为委托者的利益代表对人—政府机构的受托公共管理责任履行情况按照合理的标准进行的再认定、再监督,并据此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以进一步改善委托人和人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趋势
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向深化的必由之路,它是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伴随其发展而发展。探讨其发展趋势,对于认清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认识、掌握和运用审计规律,不断提高审计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审计主体上,逐步形成国家审计为主,其他审计为辅的格局。由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特殊地位,由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强制性的审计监督较为适宜。但是,随着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日趋复杂和单位数量众多、涉及面广、分工越来越细等因素影响,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发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补充作用,从而发挥审计体系的整体功能,逐步建立起强有力的审计监督网络体系。
2、在审计目标上,绩效审计将由评价、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绩效为主,扩大到帮助被审计单位查找管理漏洞、防止损失浪费、挖掘工作潜力、改进管理等方面,促进其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使其达到管理活动的全面优化。
3、在审计目标上,绩效审计将由评价、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绩效为主,扩大到帮助被审计单位查找管理漏洞、防止损失浪费、挖掘工作潜力、改进管理等方面,促进其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使其达到管理活动的全面优化。
1.审计不能满足财务的多方需求审计属于独立性的财务部门,主要是为企业财务提供公正的标准。目前,财务审计的现状,并没有体现审计的多方价值,不仅没有维持审计独立性,更是导致其在发展中被同化,形成内审状态,严重影响财务对审计的多方需求,进而降低审计的公平性质。
2.审计缺乏实质的重视度企业对审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原始表面,认为审计只能找出财务问题,影响财务的正常运行,并未意识到审计还可以为企业创造实质效益,因此,企业并不重视审计工作,尤其是在审计部门,不但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而且大部分审计人员来自于财务、会计等部门,着实对审计存在较大影响,轻视审计的工作内容。
3.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不仅作用于财务问题的后期,更重要的利用审计,预防财务风险。审计的实质是预防危机,并不是出现危机后,分析危机原因,但是部分企业平时并不注重审计工作,基本是在企业进入风险期,或出现危机情况时,才开始进行审计,在危机的作用下,大多数审计人员只是趋于表面化的工作,未按照规范的审计条例进行,由此无法确保审计处于合理环境内,同时无法保障企业顺利渡过风险期。
二、改善审计现状的有效措施
1.深化审计的独立特性严格遵循审计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其对财务的监督性,进而确保财务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因此必须保障审计具备独立的特性,为其提供运行环境。首先利用国家的规章制度为背景,构建特定审计环境,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保障其可有效参与到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同时通过构建审计制度,保障财务运行时刻处于监督环境中;其次维护审计环境,针对企业财务,实行大范围的审计管理,重点规划财务运行的薄弱环节,实行审计控制,避免其受外界环境影响,转化为财务风险,由此促使企业内部对审计形成正确的认识,既可以保障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又可以为审计营造独立、权威的环境;最后制定审计计划,企业根据自身财务运行的状态,利用审计计划,规划财务因素,重点排除财务风险,确保财务运行处于正常、合理的状态。
2.提高对审计的重视度第一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是企业审计工作的基础,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技能,保障专业性,才可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财务误差,重点培养审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通过技能提高审计人员对财务的分析、核算能力,利用素质培养,保障审计人员正确对待财务工作,杜绝出现错审、误审现象;第二保持审计职能,审计职能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财务实行调查,明确财务责任,以维护的方式,改善财务管理,在每一项财务审计中,始终保持审计职能,体现审计与财务的关系,同时提高审计水平;第三提高审计的监督能力,监督是审计的根本,对财务实行审计活动,最主要的就是监督一定时期内的财务运行,将财务活动维持在合法、合规的状态下,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主要以企业财务为中心,通过审计,可以财务目标、制度、计划为审计对象,重点是监督财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