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06:5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德育渗透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2)低蛋白血症(血浆清蛋白<30 g/L);(3)水肿;(4)高脂血症。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3种类型。最常见的原发性肾病又分为单纯型和肾炎型,在儿科主要为单纯型[1]。临床主要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但由于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临床用药受到限制,特别是儿童。为探讨复发率低、副作用少,较为适合儿童的用药方法,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60例肾病综合症的病人采用结肠透析中药保留灌肠及相应的护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治疗盘内备:一次性输液管及输液瓶一套,血管钳一把,肛管一根,卫生纸适量,油,弯盘,棉签,透析液(50~100ml)根据患者选择,整个装置须每人一套。
1.2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为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6~68岁。其中6~21岁45例。
1.3 方法
1.3.1 综合治疗
降压、抗凝,纠正贫血、酸碱平衡紊乱及中医辨证用药等。
1.3.2 结肠透析、中药灌肠
采用护肾利尿、排毒、降尿蛋白的自拟方,配制成透析液。先用生理盐水500ml清洁灌肠后,退出肛管,瞩病人保留1h后排尽大便。取配好透析液一次量(成人100ml,小儿2ml/kg),加温至38.0℃后倒入输液瓶中,液面距高度约40~60cm,小儿灼减,以每分钟15~20ml的速度灌入结肠,保留45min至1h,嘱患者卧床休息15min,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胀、腹痛情况。记录每日灌入总量,排出量,颜色及性状,必要时送检。
2 结 果
在60例患者中,56例病人疗效显著,症状得到改善,尿蛋白均降低,水肿得到改善,有效率为93.3%,有4例病人无明显效果,其中3例出现腹泻,1例病人出于插管原因导致痔疮出血,其余无明显不适反应
3 体 会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其病程长,复发率高,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虽然疗效显著,但副作用较大。通过结肠透析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肾病综合征副作用小,疗效明显,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阻止或延缓肾功能的损害,通过临床验证,中药结肠透析对于肾病综合征病人效果显著,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整个护理的实施直接影响到透析的效果,而透析的成败又与病人的病情、、肛管选择、透析液温度、滴数、保留时间等因素有关。
3.1 规范的操作流程
(1)在操作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次结肠透析的病人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里,因而在操作前,须向病人解释清楚,操作的方法,所起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关闭门窗或屏风遮挡,注意病室的温度避免受凉。(2) 询问有无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痔疮、肛裂、肠道手术后和直肠狭窄等透析治疗的禁忌证。(3)瞩患者先排便,排尿,休息30~60min。(4)选择适当的,一般选择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防止药液溢出。(5)做好肠道清洁:清洁灌肠后可增大肠道与药物的接触面,并可避免粪便填塞肛管,清洁灌肠一般选用生理盐水,勿使用肥皂水等刺激性较大的药液,以免引起腹痛或者加重肠道出血。(6)选择适宜肛管: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选择粗细适宜,软硬适度的肛管,过硬、过粗易损伤及肠道黏膜而出血,过细、过软导致插管时较为困难,管腔易堵塞,且药液从周围溢出,肛管用少许油。(7)注意透析液的温度及滴数,液体温度加热至38~40℃为宜,灌注滴数每分钟200~300滴为宜。(8)透析时观察: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明显的腹胀、腹痛等,有异常立即停止。(9)保留时间:灌完后,瞩病人左侧卧位10~15min,尽可能忍耐,使药液保留1h以上,耐受度不好的患者卧床休息,减少走动。(10)记录每日灌入总量。排出量,颜色及性状,必要时送检。
4 实施整体护理
一般护理:(1)休息和活动:卧床休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不少于2~3周,为防止肢体血栓形成,应保持肢体的适度活动,病情缓解后,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2)用药护理:严密观察各种药物用后的反应和病情变化。(3)监测病人的血脂、肝功、血常规以及严格记录液体出入量及病人体重变化。(4)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构造能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和减轻肾脏负担,应特别注意蛋白质的合理摄入,病人采取优质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以1g/kg.d为宜)[3]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油脂以及高盐饮食,注意各种维生素的补充。(5)心里护理:给患者讲解肾病综合征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成功的病例,做好透析的解释,告知工作,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项目;体育精神
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体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故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并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初中体育老师强化学生日常的体育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验技能,同时还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和勇于攀登的意志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1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需要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特色,强调学生的体育技能与德育培养并重,注重在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等方面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培养。
1.1初中体育德育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初中体育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培养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技能、体育锻炼知识和专业项目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感恩教育。
1.2初中体育德育教育贯彻终身教育思想
德育教育是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的道德观和法制观,它的思想锻炼和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初中体育教学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进步,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养成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
1.3初中体育德育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体育德育教育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机械吸收的教学状态,应该切实选择各种信息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世界观和荣辱观,发扬初中体育活动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2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策略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需要在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保证对于学生的体育表现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才能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到最大程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在体育项目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在初中体育项目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切合体育专业项目的特点,认真了解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课堂常规和教学评价来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重点是:意志品质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健康教育。例如:在初中田径专业课堂教学中,在授课前,教师通过对于田径训练服、器材及教学道具进行检查和讲解,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保证学生的举止文明、思想到位,为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常规来强调纪律教育、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由于田径教学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而素质锻炼和中长跑等体育锻炼又恨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通过出勤管理强调纪律教育,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优秀田径运动员的事迹,提高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品质。
2.2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之间的体育比赛活动,成为课堂教学展示、专业项目达标测试、体育单元技术考评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制教育。例如:在开展篮球比赛的活动中,首先,教师应该制定严格和规范的比赛规则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指导比赛双方严格遵守比赛相关规定,实现对于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运用篮球教学中的专业动作和团队配合来参与比赛,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辱观教育。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拥抱告别,提升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品质。对于比赛结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正视比赛中积极正面的因素,而对于比赛结果采取平静的心态,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3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开展德育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体育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保证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激活课堂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德育教学课堂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例如:在初中体育技巧项目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技巧项目的教学难度,造成课堂教学不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整体表现和高光表现,及时开展教学指点和表扬,保证技巧教学的活力和道德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及时分析学生在技巧训练中失败的原因,与学生沟通交流,详细讲解技巧的动作要领和防护措施,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拼搏的精神。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德育教育的培养要素,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宝虎.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7,(4).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处于弱化状态,德育功能得不到真正体现。具体表现在:高校对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德育重视不够,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不强,存在“重健体、轻德育”的现象,学生未切实感受体育课德育的熏陶,体育课德育效果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大学生对体育课认知程度不够,高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存在功力主义倾向。高校体育教育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得高校体育课的德育功能难以得到全面而有效地发挥。
2高校体育教育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2.1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对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重视程度
高校应加强对体育课的德育功能的重视,重点做好两个建设。1)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制定和完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体育教师德育培训,通过对体育教师的德育理论、德育观念、德育方法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增强体育教师的德育能力。2)加强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各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体现体育教师德育绩效的评价体系,将教师道德素养和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及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放在首要考察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应该遵循全面、客观、可度量和可比较的原则;同时,建立德育工作的考评监督机制,定期对教师德育工作进行监导评估。
2.2强化体育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育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育人职能
高校应多渠道地举办或外派体育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培训、德育学习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交流活动,如公开课、教研会议等,使体育教师转变德育观念,掌握一定的德育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在培训内容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师中的培育,同时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相结合。
2.3精心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体育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体育教学过程由开始、准备、基本内容教学和结束四个环节组成。体育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强化细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开始阶段,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应严格出勤考察,并与平时成绩挂钩,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准备阶段,通过分组进行竞技性游戏、播放反映体育精神、体育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体育精神。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例如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结合;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等等。结束阶段除了总结教学内容,重点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讲评,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2.4勇于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由体育技能成绩和学生德育成绩两部分构成。体育德育成绩可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上课出勤、遵守纪律、文明礼貌、意志品质等作为评价指标,并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两类主体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学生体育技能成绩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化育人,对学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入学生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5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文化生态。
2.5.1鼓励和规范大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增加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次数
大学生群体性体育活动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发展。目前,各高校群体性体育活动主要为团队参与为主、个人竞赛为辅的竞技性项目。如大学生冬季长跑月、趣味运动会、各种球类争霸赛、健美操比赛等团队形式的比赛。群体性体育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树立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应制定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组织工作,使其规范化、常态化;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加强裁判队伍的培训,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裁决,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大型体育赛事是大学生参与性最高、响应最为强烈的活动之一,各高校主要表现为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学生可以作为竞技者、服务者和参观者,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升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参加或观赏大型体育赛事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启迪和教育。应注意细节,加强组织和引导:赛前,加强宣传发动工作;赛中,加强组织管理工作;赛后,加强的表彰工作。
2.5.2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发挥体育社团的宣传教化、舆论引导功能
大学体育社团基于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成立,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大学社团管理制度,规范其行为,促进其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先进内容作为考察和发展其成员的重要内容,发挥体育社团的宣传教化、舆论引导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体育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是大学体育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是全面提升大学体育德育功能的必要因素。首先,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国家标准并结合师生的实际需求修建体育场馆和设施;其次,制定制度,专人负责,保障体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正常使用。为大学生体育活动做好基础保障工作,为大学生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2.6重视榜样引领作用,挖掘、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界先进人物及事迹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是最为直接和学生接受效果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体育明星的榜样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则更为突出。
3总结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89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而且和其他学科同样承担着学生的德育重任。体育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组织纪律和团队精神等优良品质上的天然优势。因此,体育教师在认识上应进一步提升,在教育手段方式上须与时俱进,将德育巧妙融于体育教学中,达到“育体”与“育心”的有机融合。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优势分析
1.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突显了德育形式的生动性
在其他学科中的德育主要以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抽象和理性,而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无论是体育课堂规则,还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无论是场地和器械的管理,还是各种球类比赛、接力比赛,都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挑战精神等。体育学科鲜明的德育优势,使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变得具体可感、入脑入心,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彰显了德育内容的丰富性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教育,更有利于品德教育的实施。如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与团结协作精神、田径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与拼搏进取的品质、一些艺术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能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其审美能力以及乐观向上的态度。平时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学生在体育项目和集体运动中舒展身心,改变性格,收获快乐,培养其健康人格。
3.体育学习的连续性契合了德育的长期性
体育课是每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要学习的课程,而德育也会伴随一个人的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一生。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实施道德教育的良好平台,学校体育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这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系统实施。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外因都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这样学生才会内心认同、积极参与,也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因此,在体育课中进行德育,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自觉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2.有机结合原则
体育教材内容多,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游戏、接力跑、拔河等项目,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等;结合学生表现,因势利导,结合榜样力量渗透教育等。
3.系统性原则
广义而言,教师要有系统的、长远的德育计划,将德育渗透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狭义而言,教师应该从课堂导入到终课小结,都有德育渗透意识,将体育教学与体育德育融为一体,健体育德,促进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发展。
4.差异性原则
不同班级、不同年段、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都会存在诸多的客观差异。在体育中渗透德育,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从而让每一位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最适宜自身特点的最优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操作策略
1.结合课堂常规有机渗透德育
严格的课堂常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格的课堂纪律,二是严格的考勤制度,三是严格的考核制度。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遵守课堂常规的过程,既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也是有效开展德育的过程。体育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求才能顺利实施,这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条件。如在体育课上学生必须穿运动鞋、着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上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活动中互相保护、互相帮助。从集合到站队,再到队列队形的变换等一系列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遵守秩序的习惯,在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场地、整理器材和修理器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良好品质。
2.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强化落实德育
初中的体育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德育因素,教学中充分遵循教材特点,将德育目标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能培养初中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人格。如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勇气、坚强、果断等优良的品格;武术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敢于吃苦、自信果断的品质;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教学此类项目时,不仅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再如,在跳跃障碍或支撑跳跃等项目教学中,虽然一些学生的素质和技术完全能完成动作要领,但有些学生就是不敢过箱。在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从动作僵硬、缺乏技巧、不得要领到最终达到动作纯熟协调,就会真切深刻地体会到,任何事都要历经磨炼和准备。在困难面前不泄气,不气馁,才能获得成功,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和勇气的德育目标就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3. 利用群体性活动适时实施德育
早操、课间操、运动会等群体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这些群体性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染,体验到被同伴接纳、受同伴欢迎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激起自己对学校的热爱,对集体生活的珍惜,对他人的责任感。学校往往会在每周对各班级早操和课间操进行检查和评比,并将集体活动情况作为评选文明班级的一项依据。教师可在班级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如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参与奖、精神文明奖”等奖项,真正将体育与德育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之间的信任、尊重以及集体主义观念。运动会等大型群体活动更是如此,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凝聚力极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被充分激发后,合作能力往往会得到超常发挥,德育效果常常能超出预期。
4.借助体育比赛巧妙开展德育
丰富的、多样化的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缩短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敞开胸怀,真诚沟通。学生在比赛中不仅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而且能明白,比赛中胜者只有一人,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只要拥有不被失败击垮的信念和精神,拥有反思和总结教训的能力,就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对于胜者,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的是如何做到胜不骄,将心比心,关心对手,在比赛中升华友谊,实现精神的提升。在小组赛中,每个人不能只想彰显自己的实力,而忽视集体力量的发挥,要明白团队的概念和内涵,学会与同伴协调配合。
总之,体育教学与德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不仅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能实现在“教书”中“育体”又“育人”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小明,田雨普.中外“寓德于体”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
并结合本地区体育教育德育渗透实际及本人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德育培养的优势,探索出在当前初
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为优化德育渗透进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 初中体育 体育教学 德能 渗透
一、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德育培养的优势
(一)体育教学中具有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机会
学校体育运动的基本形式多以集体组织为主,可以锻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遵守纪律的责任感;经常采取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体育运动强度高,体力消耗,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如长跑出现“极点”,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而废;比赛中对方犯规是伺机报复以牙还牙,还是毫不计较;裁判员出现误判、漏判是斤斤计较,还是宽容大度;集体配合失利是互相谅解,互相鼓励,还是互相抱怨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只要抓住机会,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因势诱导学生掌握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习惯,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学问。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方法论的,是以解剖学、力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学科的。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内容,而且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好,而技术动作差,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解剖学和力学来改进技术动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技术动作也正确,但就是不敢过器材,那么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质,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学科作为教学依据,对学生的教育会变得空洞丽乏力,更谈不上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了。
(三)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也形成了德育教育的优势
1、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竞争性体育由于它技术的高难性、惊险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和易于接受的朴素性,使它成了人们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玩是人的天性,在青少年身上体现的就更加淋漓尽致。体育的娱乐趣味性使得参加体育锻炼成为学生自愿的事情,成为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体育总是和竞争相连,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竞争性更是符合了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
2、体育可以表现美,更可以塑造美。结实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身体曲线,人体的和谐韵味及青春活力在体育中得到充分的展现。现代体育训练理论证明:体育有促进肌体生长发育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状况,增加肌肉内的营养物质,使肌纤维变粗。参加体育可使男孩子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女孩子身体优美,体型匀称。从满足青少年的爱美之心谈起,相信每位青少年都不会拒绝美的表现。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材教学中
在学习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时;我们教师往往是先讲一些动作要领,然后做出示范,接下去由学生自己练习。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其实仅是达到自身锻炼的目的。本人觉得,若能将德育不失时机地渗透进去,那效果便会大不一样。而且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分组训练和比赛,赛后召集同学谈谈体会和感想。在纠正技术动作的同时,强调战术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成功离不开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努力和大家彼此团结,脱离集体也就失去了成功。集体主义反映在与他人的配合上,没有协作精神,个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同学们认识到协作精神是与他人相处的重要内容,为他们今后走进社会、待人接物打下极好的思想基础。
(二)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比赛中
任何体育比赛都是有合理的规则,能使学生明白竞争的“公平”,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纪律,法制的教育。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跑,一个游戏,如果同伴之间没有协作意识,单打独斗,就很难取得胜利,在集体项目比赛中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要以实现最高目标为准则;在场上,必须有同伴的默契配合,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技能,技术水平;发挥失常甚至失误时只有相互谅解、鼓励、支持,不埋怨,不责备,才能摆脱困境。通过竞赛,学生亲身体验到,人与人之问一旦具备了良好的协作意识,就能友好相处,紧密合作,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大,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将逐步得到培养。
(三)将德育渗透到体育课堂突发事件中
利用突发事件培养健康人生观;室外体育课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如上课时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空中出现飞鸟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等。突发事件具有短暂性,突发性,外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而又迅速地进行处理。在教育使应注意方式方法,采取多表扬少批评,正面说服教育的方法,使教育在和谐的气氛下进行。
三、结论
总之,本人希望能通过对此策略的探讨,能为优化德育渗透进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本文还缺乏必要的深度,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思考、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在这领域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地总结完善,在此,希望各位评委专家给予批评指证。
参考文献:
[1]李桂英.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2).
长阳职教中心创新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培育德育文化,着力破解中职德育难题。
创新“四全”育人模式。一是全纳理念育人。学校接纳所有学生,每个学生享有尊重;学生接纳同伴,理解、尊重老师,人人融入集体。通过“零辍学班级创建”等活动,教师变培养人为服务人,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二是全员服务育人。学校人人都有德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在科技体育艺术节和新生“职业素养·职教夏令营”等活动中,全体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实施教师转岗培训三年规划,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全员轮训一次,由专业的“单面手”变为学校的“全职通”,了解专业技能,提高育人技巧。三是全程跟踪育人。从学生跨入校门的第一天起,教师便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伴随其求学、就业全程。四是全面质量育人。创建“课前时事、案例引入、目标展示、讨论交流、师生小结”五段式教学模式,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巧设德育渗透点。开设“德育大讲堂”,开好“四会”,即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团员思想报告会、学分制总结会。
创设德育收视课程。围绕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等五大主题,在全校开设德育收视课程,即每天第一节晚自习,全校学生在教室里集体收看德育视频节目。通过对“生活案例”(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开发,实施“生活德育”;转播“职来职往”、开发“校友风采”和“走进职场”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通过开发宣扬高尚文化、推介职场名人等激励性内容和曝光丑恶现象、播放反面典型等警示性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德育收视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期中、期末综合考核,纳入学分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周期内的德育综合表现、德育收视课堂表现、德育收视笔记完成情况、参与德育收视课堂研讨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创建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的运作流程为“培训(明确任务)—实践(参与管理)—总结(反思得失)”,即当周开展德育实践的班级先接受教导处和团委的培训,然后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德育实践周活动。在德育实践周活动中,旗手训练组参加国旗班升旗训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办公文员组参与学校各处室的接待、收发、内务整理,接受待人处事教育;参观导引组负责校门迎宾和客人参观导引,接受校史校情教育;文明劝导组协助值日教师在各个值勤岗点分早中晚值班,检查学生的佩证、着装及仪容仪表,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校园保洁组则负责校内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培养学生的劳动、卫生观念。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如长阳开发区、清江画廊、消防中队、城市福利院等地,活动形式由定岗实践拓展到参观体验、志愿者服务、文明劝导等。
一、把握体育课堂常规渗透德育教育
与其它课堂一样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课堂中有种种的常规,如:开课的师生问好、任务布置、队列队形、准备活动到基本活动部分再到最后的放松和课堂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这样德育教育就能在学生头脑中渗透进去,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二、把握体育教材自身特点来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首先要深挖、把握住各年级各种教材的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研究体育教材特点,挖掘内含的思想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如: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就要进行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内容,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时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时就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教授跑这一项目时,教师就要注意要加强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奋力拼博、勇往直前、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自己等德育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在进行队列队形、集体操等教学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各项要求各项纪律,同时进行审美教育。教材中项目众多,各有特点,其蕴含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体育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因素,适当地进行教育,往往能有起不到的效果。
三、把握教材合理的搭配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是最重要的,才能达到最佳运动效果,所以教师要合理搭配教材,课堂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十分重要。凡是单一枯燥的、毫无生气的动作练习,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学,结合教材内容做好计划,根据学生体质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练习的量、练习的强度、练习的质量要科学,上下肢搭配,多利用游戏和各种比赛方法鼓励学生竞争、进取向上,让孩子们喜欢上体育,喜欢上运动。体育游戏和比赛,学生都会积极参加,体育情绪也会达到,学生的思想品质会真实地表露出来,此时教师应及时观察适时地进行教育,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四、把握榜样的作用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明星的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如:在教学的恰当的时机讲一讲我国优秀运动员,姚明、刘翔、郭晶晶、李小鹏等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他们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思想道德;教育
“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广大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严格规范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耐久跑教学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两万五千里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近年来,在打造“美好九龙坡”的城市发展愿景指引下,九龙坡教育人同心同德、同向同力,以建设教育强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体奋斗目标,确立了“让德育慢慢浸润学生的心灵”这一德育理念,着力调绘“爱心、书香、理性”的九龙教育三原色,使之构成九龙坡德育的三棱镜—
爱心立德 全员树人
—用爱心绽放智慧光彩,以全员耕耘德育热土
书香立德 逐梦树人
—用书香浸润孩子心灵,以梦想催发德育心芽
理性立德 创新树人
—用理性求索教育本真,以创新凸显德育特色
爱心立德 全员树人
从宏观角度来看,德育就是爱的教育,德育离不开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只有充满爱心的教育,才能有教无类;只有充满爱心的德育,才能润物无声。
(一)用爱心绽放智慧光彩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九龙坡教育人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真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合适的教育。
1. 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
中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通过学习和落实《守则》《规范》,培养学生在文明礼仪、纪律、卫生和劳动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是强化法制教育,选聘公检法机关优秀干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组织法律和教育专家开展法制知识巡回报告,组织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增强其法律意识。
2. 将心育工作化为爱的营养餐
九龙坡规范和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区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使教师基本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每所学校均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实施相关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学校,主要包括标准化心理辅导室软硬件建设,学生“六商心育”活动课程建设,教师“心育六能”系列培训,家长“心育六力”系列培训与宣传,学科“因能施教”个性化品质课堂建设,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六个方面。
3. 关爱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根据西部大开发需要,九个建制镇的并入,使得九龙坡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随迁农民工子女剧增。为此,九龙坡把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民生工程为突破口,西彭镇三小、华岩小学等学校努力打造“建好寄宿制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学特色,让所有孩子的学校生活都充满阳光;以西彭园区实验小学、驿都实验学校、铜罐驿镇小学、含谷镇小学等农村学校为平台,积极创建乡村学校少年宫,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开展科技、体育和艺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特殊儿童群体的业余生活,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以全员耕耘德育热土
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九龙坡把全员育德作为每个教职员工的基本职责,以全员育德来耕耘德育这片广阔的热土。
1. 全员育德育全员
九龙坡很早就建立了区、校两级关工委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二是持续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关注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以及特殊家庭子女的思想动态,从教育、教学和生活上加大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和关心;三是成立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家庭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和安全教育七个专题教育报告团,到各校巡回开展专题讲座。
2. 全员育德需全员
九龙坡在德育方法和途径上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学生、面向家庭、面向社会。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家访和家长会,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并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家长的监督,最大限度地赢得家长的支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各种积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搭建学校、社区(村委会)互动育人平台;积极邀请“五老”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致富能人等先进典型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中来,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
书香立德 逐梦树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因此,学校教育就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当下,也要提供给孩子有利于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在知识层面、精神层面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发展作好准备。九龙坡用书香浸润孩子心灵,使其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以梦想为内驱力实现终身育人。
(一)用书香浸润孩子心灵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喜爱书籍、爱好阅读,应该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所以,九龙坡启动“修远行动”,倡导师生阅读,让书香弥漫校园。
1.“教师阅读计划”强素质
有一位学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家之所以是教育家,在于他能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我们越是被现实迷惑和遮蔽,越是需要教育理想、教育精神的记忆和激励,越是需要确立清晰和冷冽的朴素真理,以洞穿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因此,九龙坡深入开展“修远行动”之“教师阅读计划”,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乐趣、一种共识、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让阅读成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成就教育人生的重要途径。
“修远行动”之“教师阅读计划”聘请朱永新、李镇西等21位专家学者组建专家指导组,推荐阅读书目130种,为学校师生配送图书共计17万册,组建微图书室200多个,举办“九龙教育大讲堂”6场次。各学校围绕“修远行动”之“教师阅读计划”开展了读书沙龙、撰写读书心得、读书论坛交流、读书征文竞赛等系列活动,异彩纷呈,将活动向纵深推进,成效显著。
2.“学生全科阅读计划”读遍天下书
各校明确制定“修远行动”之“学生全科阅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围绕学科主体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层面,把学科相关阅读内容纳入教学任务,创新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学科阅读体系,实施“全科阅读”和德育的“全面渗透”。
“修远行动”实施至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正悄然改变着师生的精神面貌;阅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让学校书香馥郁,充满文化气息。
(二)以梦想催发德育心芽
九龙坡组织各学校开展梦想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包括七彩画笔绘童心、我的中国梦等梦想主题绘画比赛,“离校不离教”活动之“三梦想”系列活动(读出梦想—与家长同读一本好书,读出童年的梦想;写出梦想—将阅读的所思所感写下来,描述自己远大的梦想;画出梦想—把心中的憧憬、对未来的展望和对人生的期待付诸画笔,画出一个高远的梦想),“唱出梦想”歌唱比赛,“玩出梦想”科技创新活动……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一粒粒梦想的种子,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种子也必将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理性立德 创新树人
从微观角度来看,常规管理对于德育来说尤为重要,常规细节的落实,总是会面临重复、机械和枯燥的难题,这就需要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调动自身的工作热情,以创新性的活动让孩子接受“无痕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用理性求索教育本真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让他们具有较好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思辨意识,这不仅是培养“负责的公民”的需要,也是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
1. 优化德育制度设计
制定《九龙坡区中小学德体卫艺工作考评办法(试行)》,由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环境建设、德育过程、德育成效5项一级指标和24项二级指标以及4项加分项目构成,总分值100+20分。通过考核评价,不断提高学校德体卫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考评情况作为德体卫艺工作先进集体评选的主要依据,同时直接纳入中小学校层次目标发展性督导评价的范畴。
2. 强化德育阵地建设
加大德育阵地建设,改善活动条件,投入1.35亿元,在重庆市率先为各中小学配备电子白板;为师生增配励志类图书27万册;新建4个乡村中小学科技活动室,4个乡村学校少年宫,新建了九龙坡区青少年科技馆,九龙坡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各学校结合实际,围绕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新建“六大功能室”,自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3. 深化德育队伍培养
充分发挥德育干部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德育干部培训。适时分批次组织德育干部到外地观摩学习;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区级层面的讲授培训;调动参加区级层面以上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开展校内传帮带。此外,发挥“梦想与团队”五个项目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稳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营造“德育时时有、德育处处做、德育天天讲、德育人人管”的良好氛围。
4. 重视德育科研引领
内涵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而教育科研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先导。九龙坡加强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科技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安全管理、书香校园建设六大项目实验,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二)以创新凸显德育特色
1. 做实“四育工程”
根据重庆市教委文件精神和本区域实情,九龙坡创新德育工作的四大途径,做实“四育工程”。在课程育德方面,健全和完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课堂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德元素,开发校本教材,举办课程育德研讨会、论坛等形式总结经验、打造品质课堂;在环境育德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整体规划和布置校园自然景观,注重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内部环境的布局与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使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在活动育德方面,建立了活动平台、比赛平台、奖励平台和发展平台来推进活动育德,成立了青少年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中心,各学校成立合唱队、雕塑队、手工制作队等艺术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网络育德方面,建立了九龙坡区教育信息中心,开通了九龙教育政务网、九龙教育教研网和九龙教育德育网,建立了覆盖全区中小学的城域网,各学校在自己的德育网站创建班级德育博客,开通家校通(校讯通)、微博、QQ等,通过虚拟、现实双管齐下,提高网络育德实效。
2. 做靓校园文化
九龙坡坚持“精心确立特色、用心打造特色、匠心物化特色”的原则,以思想文化建设为引领,课程文化建设为核心,管理文化建设为保障,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从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网络文化六个维度系统构建,将特色学校建设与全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相结合,催生出一颗颗璀璨的特色教育之星。比如,谢家湾小学的“六年影响一生”、高新第一实验小学“美的教育”、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的“阳光教育”、杨家坪中学的“绿杨教育”、田家炳中学的“幸福教育”、鹅公岩小学的“让天赋成就精彩”、九龙小学的“九龙楹联”特色、杨家坪小学的书法教育特色、和平小学的百草园种植活动特色、西彭三中的家校网络教育特色、驿都实验学校的川剧艺术特色、西彭一小的踢跳体育特色、园区实验小学的乡村少年宫特色以及走马小学的民间说唱艺术特色等,铁路中学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1年12月,九龙坡还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近八百人参加论坛。在主论坛的基础上,还开辟了三个分论坛,分三条线路,推出了九所学校作为论坛参观现场,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彰显了九龙坡特色学校的实力。
3. 做优实践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