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教学创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9 08:55: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教学创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教学创新

第1篇

素描一词来源于西方文化,是一种基本的绘画方法,素描是通过线条、明暗等元素的合理搭配将物体的形态结构等表现出来。当前人们逐渐认识到素描教学的重要性,明确素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艺术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素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利于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为此就需要高校教师积极创新,转变理念与方法,使素描教学满足时展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就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高校;素描教学;创新

当前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素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性,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素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素描教学应与文化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审美趣味关注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对应,从素描作品中反映出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判断的标准,在此环境下,素描也不断发展。现今社会创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素描教学也应积极创新,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高校素描教学的现状

首先缺乏明确的素描教学目标。高校美术教育中,素描是一项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把握绘画的规律,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素描教学需要以强化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前提,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1],提高学生素描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的高校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对事物的外形描绘能力,对于素描本身的研究和分析重视不足,使得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不够科学,学生的注意力都在事物的表面上,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创造。其次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不足。素描是利用点、线以及面等对作品进行创造的,使画面更具吸引力,并且能够将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得到很好的反应。素描使思想与情感的有效表达方式,与创新也密切相关,因此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是十分必要以及重要的。但是当前的素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不足,教学缺乏创新性,虽然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培养上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美术教育的进步都是极为不利的。最后高校素描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素描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科学的定位学生,但是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强,而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作业的表面质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策略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阶段式的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需要认识到素描教学是要以艺术审美作为前提,在指导学生的素描技巧以及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感受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对素描的本质进行分析与理解,这是高校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实现,高校素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阶段式的教学,最开始,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得到巩固,通过写生进行练习。到了中期,就要加强学生对素描艺术语言以及风格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临摹、自由创作指导学生训练[3]。高级阶段后,就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作能力,让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开展各种展览活动等,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提升。

2、紧跟时代步伐,创新素描绘画形式

素描教学的开展能够将艺术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展现出来,并且在设计以及创作领域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变迁,高校素描教学也应积极创新与改革,传统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学习和吸收先进的艺术思想与理念,明确素描未来发展的方向。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教师都是让学生从一点作为观察点,绘制的素描图画在整体构图、透视、大小等方面都满足要求,这些规定的出现能够使素描绘画更加科学严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素描观察以及绘画方式,让学生使用夸张、对比等方法,使素描绘画更加灵活,使画面更加生动,使素描的表现力得以提升。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

艺术发展要以创新作为核心,当前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不强,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材料、工具的特点进行熟悉,让学生敢于使用不同的材料以及工具进行创作,使素描作品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实现创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平台进行创意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提出绝对化的要求限制,使学生的创作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能够在开放性的环境氛围中强化自己的创造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素描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的主观性和偶然性比较强,新时期,高校应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和方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加针对性的发展与创作。

三、结束语

当前,艺术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也显得十分重要。应明确素描教学的主要目标,紧跟时代步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创新,实现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作者:游伟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军平.高校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5,01:56-57.

第2篇

1.1高校教育教学方面

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型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冲突。我国高校长期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观念和意识的培育,致使学生局限于掌握大量理论知识,而难以发明创造新事物。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薄弱,尽管有进行创新的实践教学课,但基本都属于形式化。实践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未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和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高校对于创新教育教学缺乏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多数高校缺少专业指导教师,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学生参与面窄、机会少,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深入。

1.2学生创新观念方面

高校许多学生对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创新能力不够,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的毅力,在实践中碰到困难就会选择放弃;不具备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观察力,缺少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发散能力等创新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制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因素颇多。创新意识薄弱,主动创新精神缺乏;思维活跃,而思维方式不够创新;学生思维够敏捷,但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度;处理问题的方法都类似,缺乏新意和突破,体现在言语、作业、试卷、论文中;毅力不足,面对困难和挫折,很难坚持下去。

2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建议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教学必须走深化改革的创新之路,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教学创新是高校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目前存在着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普遍雷同,缺乏创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过于行政化,对学生创新能力未给予足够关注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受到极大阻碍。

2.1高校必须重视创新教育,深化改革创新之路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贯彻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求知创新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源源不断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首先,高校应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应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应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次,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监控、反馈等功能;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最终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最后,高校应将创新教育教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要在育人观、人才质量观、教学观等方面深入落实。

2.2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多面性

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展应从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深入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符合建设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考试制度方面,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来命题,将统一性、多样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重点放在发展独特创新的能力和优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改革创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选好学术带头人,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培养,并随时更新知识,加强进修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试制度的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才能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才能使高校教育教学具有未来的社会竞争力,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

2.3加强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力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认知,并把这种认知升华为对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进步的责任心。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摆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此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力。创新不仅需要有实干精神,更需要有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以及坚定的意志力。最后,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应该突出目的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实践是创新精神的源泉,知识教育本身不能带来创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3小结

第3篇

(一)高校钢琴教学的价值

高校钢琴教学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钢琴演奏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理解、观察、想象及创新等方面能力,形成过硬的学习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日后在脱离学校教育后仍然能够按照自身需要,进行独立、持久的继续学习。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

高校钢琴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为钢琴弹奏能力、音乐理论的理解和习得能力、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音乐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及钢琴演奏的创新能力。高校钢琴教学中一般先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该部分主要以基本音乐能力与基本节奏培养为主,再次对学生进行艺术视野的拓展,该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种类、风格、内容的音乐作品,来让其对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音乐与艺术能力的综合培养。最后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在夯实学生音乐基础的同时对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其在艺术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二、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钢琴教学方法囿于传统

目前多数高校在钢琴教学中仍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制约,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易造成“一言堂”的发生,其不仅会影响高校钢琴教学的顺利完成,还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钢琴教育模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另高校钢琴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其不能对现代风格与流派进行有效覆盖,影响学生对钢琴的学习。

(二)高校钢琴教学设施缺乏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张,使得高校钢琴教学中出现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不足等问题。教学师资的不足无疑会给高校钢琴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诸多困扰。教学设施作为钢琴教学的基础,目前其存在设施陈旧、设施缺乏等现象,其也会影响到高校钢琴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钢琴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钢琴教学停留在培养钢琴演奏技能的传统模式中,对钢琴理论、钢琴作品赏析、钢琴文献分析、钢琴与室内乐等方面内容和能力的培养相对缺乏,忽略了钢琴教学更深层的价值。钢琴是一门对演奏技能要求较高的艺术,其不仅需要对演奏技巧掌握熟练,还需对演奏曲目有深刻的了解,对作曲家的创作思想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让学生对演奏曲目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在演奏时能更深刻地表现出音乐的表现力。

(四)高校钢琴教学中缺乏沟通交流

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是提高学生上好钢琴课的关键,目前在钢琴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很少就音乐和作品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与沟通,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无法深层次的理解,对钢琴的学习也变得机械化。

(五)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受传统钢琴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钢琴教育着重与训练学生的演奏技能的提升,从而对理论知识的忽略。钢琴本身就是一门对演奏技巧非常高的艺术,然后现在大多数的高校又对钢琴理论知识的忽略,所以导致钢琴理论教学备受冷落。其实钢琴的演奏不仅对演奏技巧需要非常的熟练还要对演奏曲目的深刻理解如果高校缺乏对钢琴理论知识的培养,那么就算演奏的技巧再好,你也不能演奏出曲目的内涵。所以一个好的钢琴演奏家他自己必须具备很好的演奏技巧,同时也是需要对演奏曲目更深刻地理解,而更深刻的理解,那必须建立在对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面。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是过多地注重演奏技巧的学习,而对理论知识淡化了。

三、高校钢琴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措施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校钢琴教师需拋弃传统教学理念,有正确的、现代化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钢琴教学,通过对钢琴教学理论的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中需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与音乐素养,在教学时应多样化,比如多层次教学法、多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钢琴教学氛围活跃话,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高校钢琴教学课程体系

对课程目标进行正确定位,让学生在掌握钢琴演奏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能理解和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将音乐的风格与内容更好地表现出来。丰富课程内容,目前钢琴教学内容以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为主,且多选择独奏作品,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使得对钢琴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拓展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合作内容,提高合奏演奏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等方式来完善教程内容。熊奕萍表明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的冲击,而且还丰富了高校钢琴教学的课堂,大大提高了高校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高新技术铺垫的平台上进行钢琴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教材建设,完善教学设施

加大钢琴教材的创新与改革,完善教材体系,选择合适现代高校的钢琴教学教材。可通过借鉴、研究、开发等方式提高高校钢琴教材的质量。高校钢琴教学中需提高重视、加大投人钢琴、琴房等设施的质量建设,在曲目选择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时代与经典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需培养与选拔一些具有较高创新因素的钢琴教学人才。创新能力是确保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是高校钢琴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四)实施因材施教,加强教学沟通

高校钢琴教学中因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得其钢琴技能的掌握与钢琴理论知识的储备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的一对一辅导培训,从而完善与提高学生的钢琴综合水平。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曲目,在教学时可以钢琴曲目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自由式沟通与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从而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五)高校钢琴教学中重点关注问题

钢琴演奏是钢琴的基本要求,虽然现在教学水平中更重视钢琴演奏技能的培训,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忽略钢琴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准确把握作品的能力,对作品进行必要分析,控制力度和划分乐句的能力,加强音乐的表现,强调声音的控制能力。注重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做到教学有法,从实际出发,科学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善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在音乐教学和表演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六)加快改革进程,落实统一的钢琴教学改革部署

目前高校钢琴的教育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出明确统一的改革计划,并且需要尽快的实施到各大高校里面。各大高校也要在统一的改革计划下,全面的推动改革的进程,使高校的课程系统化和统一化。在各大高校,应该明确钢琴的课程设计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的进程和碰到的问题,对钢琴的教学课程进行调整。一定不能太偏面的以演奏技巧来培养,要多发些时间在钢琴理论知识的培养。只有理论知识提升了,对演奏曲目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演奏出更高水准的艺术。对钢琴教师方面,必须强化老师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提升,教学的时候多分析些演奏曲目里面用到的理论知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钢琴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整合的教学理念。采取各种方法拓展教学视野、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第4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各个专业的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发生着变化,钢琴教学在改革浪潮中也尝试着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问题。本文就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综合改革;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

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锻炼学生的弹奏技巧有很大的帮助,其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高校的钢琴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高校的钢琴教育偏离了主要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教育内容,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很难得到提升,这主要在于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化,鉴于此,需要加强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目前大多数学校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表现为集体授课模式,虽然教学中偶尔会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但是整体教学上仍然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高校教师采用的钢琴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和核心,采用灌输方式教学,对学生讲解很多的理论知识,并且内容仅仅限制在弹奏钢琴时指法的练习方法、音节练习等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折折扣,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钢琴的效率。

2、课程体系较为单一

高校钢琴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一周只能接受2-3节课的钢琴教育,普通学校钢琴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一般为两年时间,艺术院校的钢琴课程开设时间为三年,但是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培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创新钢琴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

1、实施探索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钢琴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会给他们纠正和提示,然后让学生更正问题后继续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导致他们习惯性的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需要开发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学中由学生讲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奏思路,然后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演奏,演奏完之后,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不同的演奏方式,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在综合意见的对比之下由学生再次进行作品的演奏,对演奏方式进行创新,直到满意的完成作品演奏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热情,在演奏之前她们会参照各种演奏版本,研究一些音乐书籍,通过知识的汇总和查找来增强学生演奏钢琴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对于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2、教学模式多元化

高校钢琴教学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演奏能力的提升。要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钢琴即兴演奏的多元化两个方面创新教学模式。高校钢琴教学基本上都是集体性教学模式,教学课程针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关注那些演奏能力较差的学生,钢琴授课中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知识,可以集视奏、节奏、即兴演奏于一体,这样的综合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某一个领域的演奏技能,同时还不会让其他的学生感觉到枯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钢琴即兴演奏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高校钢琴教学中对于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同时还能够赋予乐曲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利用音乐表达学生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即兴演奏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即兴演奏,区分钢琴演奏、伴奏以及即兴演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培养学生的演奏理论,有计划的实施教学,在培养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同时保障学生个体的发展。

3、加强教学流程的设计

钢琴教学形式要适度把握,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太过简单化,为此,需要加强对教学流程的设计。针对某一首音乐教学,在上课之前通过任务布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了解音乐的背景及其内容,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深层次的对该音乐演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作为预习笔记。课堂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师自己准备的课件,让学生了解自身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紧接着,教师对该音乐的演奏方式、演奏技巧、需要注意的演奏问题一一进行分析,给学生奠定基础知识。再进行实践练习,先由教师演奏,学生作为观赏者和聆听者,并且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教师演奏过程中手指的变化和音律的变动,教师演奏完成之后,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探讨相关演奏技巧,每一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上台演奏,其他人可以聆听并且找出演奏者演奏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做综合性分析。这样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记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真正的从钢琴教学中获取更多的技巧和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等新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钢琴教学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钢琴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渠道,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钢琴教育的艺术气息。此外,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创新,设置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也可采取音乐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带来的艺术氛围,从而提升高校学生钢琴学习的综合能力。

作者:苏莎 单位:汉口学院音乐学院

课题名称:

深化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创新模式探究编号:SHB1412604

参考文献

[1]曾小莺.基于深化综合改革的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音乐时空,2015,(7):127-127.

[2]冯会.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9):126-127.

第5篇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娄欣生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一、大数据的革新变化

(一)大数据的涵义

大数据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衍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宏观上来说,大数据之大,是因为其涵盖了海量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不仅涉及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了全球化的各种数据信息。从本质上来说,大数据是通过各种工具、平台、系统等载体为了某种目的采集分析而生成的,具有某些特定属性。

(二)大数据的集成优势

大数据其特点在于信息量巨大、信息种类繁多、处理信息速度快等特点。通过不同的平台和系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门别类、重新组合就能够实现其商业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甚至能够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提供可预见的未来,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化进程中建立的数字化应用系统,将忠实地记录大量“活”的数据,这些数据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并完整地记载除使用者常规信息之外的能反映个人思想、性格以及情感状态的各种心情、日志及图片,高校管理将从单一、片面的人工管理方式向复杂、综合、科学的新型管理方式转变。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时代变迁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学管理正逐步迈向信息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大数据的有效整合以及共享渠道多样化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受教育者的视野,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好的施展空间;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学资源面向的教育对象未体现差异化,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培养,使得一部分受教育者很难享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教学管理离不开人的管理。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大,管理者所面临的管理对象呈现人数增多、类型多样化、各种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一方面,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多渠道、多平台进行共享;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在筛选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使得教学管理跟不上教学资源的更新步伐,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分类整合,惠及所有的个性化受教育者。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个体差异性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渠道。高校大学生正处在求知欲的上升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和个性会有不同的知识需求,这与传统高校为大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有着重大区别。如今,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没有经过系统整合,个别知识内容来源不可靠,反而导致很多大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获甚少。缺乏统一的平台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往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会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结合大数据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型应用

(一)大数据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

近几年兴起的开放性在线课程(MOOC)慕课就是利用大数据改变教学方式的典型案例。慕课主要是以网络化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开放式教育,知识覆盖面广,从基础理论知识到高科技原理应有尽有。教师也可以成为者,在确保课程教学的统一性前提下,保证了学习者的知识摄入深度。和传统教学相比,大数据带来的教学体验不仅强调课程同步,也克服了课堂教学因为环境、课堂纪律所带来的负面因素,者可以在准备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将课堂教学发挥到最好状态。在大数据时代,丰富的数据资源使学生的情况能够更加充分地被学校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性格特征、兴趣特长以及交友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都会被搜集到,甚至学生的消费卡使用状况、饭卡使用状况等都可以折射出学生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

(二)关注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个人能力、个人兴趣、性格等方面,个性化培养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能够将教学管理的成效覆盖到所有类型的学生,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考虑到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认知能力有所不同。课堂教学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授足够的知识,但是却忽略了个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一方面针对个别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开放性课程平台上有足够的入门基础知识讲解;另一方面,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开放跟深入的知识探讨。两个方面协调发展,互不影响,都能增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其次,利用大数据教学管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传统的专业培养计划,针对性强,基本没有超出专业以外的知识点,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全覆盖。如今,许多专业对课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专业彼此贯穿融合,单一的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知识进行组合联动,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让教学管理的成效显著放大。最后,建立统一的大数据专业平台,保证学生接收知识渠道的正规性。网络开放型课程正在一步一步壮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化,专业水平也随之提高。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会和身边的同学共享知识来源。由于知识来源渠道得不到专业评估和监测,导致很多知识与学生的期望值不相符,甚至还会出现对知识的偏离和误解。所以,建立健全统一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对信息来源进行监测和把控,倡导学生通过正规平台学习知识。

第7篇

在上个世纪之初,西方的素描教学采用的就是将具像作为写生,这是素描教学的最为基础的程序,从此以后,这种由西方引进的素描教学模式在中国高校的素描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至今。它注重于画法的整体性,它将透视学和解剖学融入描绘艺术之中。在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显示出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弊病,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依然表现得我行我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给高校素描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素描教学在我国可以说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其真正的得到广泛的普及与发展,则可以追溯到时期。而随着我国近现代西式艺术教育理念的引进,并由我国部分学者如等等对于西学方式的推荐提倡,则使得我国的素描教学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和西方素描艺术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在政治方式的因素,使得我国在对苏联艺术方式进行引进之后,以契斯恰柯夫为首的素描教学方式也逐渐成为了我国一个时期写实主义素描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传统素描的教学模式中,其非常注重对于绘画技巧的教学,其表现在绘画题材较为单一等等,并且其也还与此同时非常注重学生在素描创意方面的能力训练,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则同我国目前素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新性教学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素描仅仅是我们在实际素描过程中训练造型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且其需要同艺术创新设计课程来说需要以分离的方式进行。而通过我们对我国当前高校中素描教学的观察则可以看到,我国目前所开展的素描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方式上还是方法上都没有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引起应用的重视,而在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也不能够将学科方面应有的知识同学生自身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在课程结构方面,其也仅仅满足于自身学科的发展以及独立性,使其不能够同美术之外的课程进行良好的融会贯通,这对于素描这门课程的综合化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影响。而从我国素描历史发展过程中则可以看到,我国由于独特的文化以及以往历史方面的原因,使得在思想层面上较易受到极端主义的思想,在文艺作品创作方面往往会过分的强调形式上、内容上的突出性以及政治性,并且在艺术作品的主题方面也较为倾向于绘制具有宣传主题以及情节性特点的画作。而经过时间看来,这种非常偏执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素描造型塑造方面是具有较为严重缺陷的,且从我国当前素描教学的情况中看来也可以看到我国当今的素描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方式方法上还是目的上都较为落后,且对于素描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同我国其它学科目前所号召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趋势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在课程设置方式过于单一、课程内容重复性较为严重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都非常大的对我国素描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影响。

二、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的方式

(一)开展实验性教学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情况来说,其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对此,就需要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法时能够良好的根据这种特点,而通过实验性的方式更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社会的需要。对于我国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中所开展的艺术课程来说,通常都分为素描、工具材料以及色彩方面的应用,对于这三者来说,其不但是一个整体,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也需要我们能够把握这三者的关系以及特点,从而更好的开展素描教学。

1.技术形式的探索对于任何一种形式观念的素描来说,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媒介载体图形,比如立体还是平面、有色还是无色等等。而我们要想使画作能够具有更强的空间感以及立体感,就需要能够具有良好的知识以及技术,对于素描作品的构图方面来说,形体和空间以及掌握好画面整体感,控制好点、线、面十分重要,处理好影调(如对黑、白、灰的明暗进行处理),要正确地运用解剖知识和透视规律,就应该通过在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区别对待,从而完成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描述,并尽可能的通过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对形体进行表达。而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中一开始就重视对其强化训练。

2.造型理念的观念造型是我们开展素描教学的重要基础,而对于造型理念的教学方面,则由于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而需要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并最终形成一个更适合我们教学的方案,而这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以及借鉴我国以及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则具有较大的关联。而在发现学生自我的方面,也需要能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加深对于前人艺术作品的认同和鉴赏。对此,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能够更好的开创艺术之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艺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更好的对于素描的新观念、新方式进行理解,从而更好的在心中形成不同优秀作品的空间、体积、量感等重要的因素,并能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于不同方向的流派进行比对,从而能够在心中产生不同的艺术共鸣,且户使得自身对于素描的个性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精神也能够在对素描艺术寻觅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运用素描语言在素描抽象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学生对于形式语言的感悟能力进行培养。对于素描艺术来说,其是由点、线、面以及结构等一系列元素组合而成的,不但能够组成抽象艺术,同时也能够组成具象艺术。而对于现今社会的艺术氛围来说,抽象艺术的方式更能够对现代人神秘、难以描述等精神视觉进行表现。对此,就需要教师能够联系这种情况,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向其中加入抽象的训练内容,则能够较好的对学生自身心理情绪的表现力以及对于素描基本元素的感悟能力进行加强,从而将点、线、面等等元素都能够以具象的方式融入到微观的元素方面,再通过微观元素的顿悟下进行再一次的整合,并最终形成具有意味的抽象图式。

4.发挥素描工具材料潜能对于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来说,对于学生素描材质方面的表现意识来说通常都采取了很大的忽略,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单纯铅笔加纸的方式虽然能够在课堂上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保持一定的步伐,但是对于学生丰富、多样性的学习来说却是不利的,会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聊。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能够更好的安排材料以及工具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帮助他们以制造独特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于不同材质所具有的美感情况以及视觉效果进行全面的表达,并适当的根据情况向其中加入有色材质以及新型工具,从而在最大程度拓展素描表现力、丰富素描语言的同时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对于素描课程的良好学习兴趣。对此,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实验性的原则,来适当的鼓励学生能够对素描过程中新材料进行应用以及比较,从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来寻找到更加适合自身主观情感表达的方式,并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油画、国画等要点以及核心在素描的方式方法方面进行全面的渗透。

(二)素描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对待艺术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加强思维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创作必须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具有社会价值的理论以及观点,是教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艺术设计发展趋势来说,其也向我国传统的美术思维方式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对此,只有我们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美术课程实际教学的教学质量。而要想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我们能够更加注重素描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我国目前高校的素描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则主要具有以下几点:

1.形的动感创意在素描造型方面,其主要包括态动感和笔意动感形态动感主要来自某些形状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动态暗示。其中,笔意动感是通过作者笔触的方式更好的为观察者带来一种视觉方面的感受,而动感则能够为人们在观察作品时能够感到一种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2.发散思维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这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素描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多因素、全方位的,而其由于这种不羁的特点也能够在学生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带给他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对此,就需要教师学生能够在艺术设计素描的过程中更好地教育和启发学生,以加强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

3.将具象转为抽象素描教学之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将具象的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即具象转为抽象。而将人们抽象之中的形象用具象来表达对学生进行启发训练,而再将具象的形象抽象化,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惯用的手法。在素描教学中,这种训练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大有裨益。

4.改变逻辑关系使用某种特殊的方式来改变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就必然使人产生某种诧异,或者在人们思维中产生某种陌生感。采用改变逻辑关系的教学方式在高校素描教学中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素描基础训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发散思维,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新模式,并且获得了全新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8篇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有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作用,五个方面分别是教学观念、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本文的分析意在为高校的美术创新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

美术教学;创新;实践;现代化

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传达的信息也非常直管和形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才能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渠道。所以,高校必须不断进行课程创新,才能实现优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是现代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教育的关键生命力,多元化的美术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立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美术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抛弃固有的程序化、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现代美术课堂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发挥学生为主题的作用,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形象思维是美术教学具有的思维特点,创新想象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了思维的独特性、敏锐性和流畅性。写生课培养了学生眼、手、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使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了观察和表现的结合。创作课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技法。创作课程中,学生只有多种思维途径相结合才能完成美术的创作,这便发挥了美术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具有的特点,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利用大部分时间来绘画、欣赏和制图,这是提高智慧、技能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专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新。

3、综合运用绘画手段和材料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成果的最终表现,因此,工具、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的多样性。为了处理多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创作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验与培养。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研究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如何做到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1、提高教学观念创新

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教学观念创新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美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一定是通过艺术家内心思想的真正表达才会真正的打动观众的心理。而从目前高校美术的教学来看,多数高校都会注重对基础教学的描述,拘泥在造型理想的束缚中,表现形式很单一。这样的观念使高校教学很难拓展新的内容,更阻碍了教学形式的发展。所以高校要不断抓住新时期绘画艺术形式、内容的更新变化,对美术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要不断推陈出新,重视灌输绘画理念和风格的样式,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课程设置中的创新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的培养与设置科学的课程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在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文化与艺术修养方面,同时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体系可以包含市场学、行为学,还可以包含美术学,同时这些学科应该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再者,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完整性和规范性。最后,要转变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概念,让美术教学不单单停留在造型和设计上,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展开系统化教学。

3、注重实践性教学

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可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美术教学同生活更为贴近,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4、评价方式创新

学习过程中,相对研究结果来说,探究方法更为重要,而拓展美术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师生讨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获取途径以及设计思路的问题。在习作、作品的评价上,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条件,来促进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身才能发挥与艺术个性表现,从而使高校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校美术教学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得十分明显,运动其动态立体的表达式反应美术教学过程,声情并茂,样式丰富。利用其时空可变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声像同步性、形象直观性等诸多优势,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四、结语

美术学科的创新是高校美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科知识不断进行创新。所以,高校美术创新的创新,除了基于内容之外,更要基于教师自身观念与素质之上。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结合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才能使美术教育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冯远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参考文献

[1]易鸽.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1:56-57.

[2]韦静涛.谈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72-73.

第9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实践;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5

美术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更为具体、形象、直观。新时期,创新已经成时代的主旋律,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美术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施创新教育的良好途径与渠道。因此,对新时期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进行探讨分析,来寻求其创新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高校美术教学优化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观念创新

教学观念创新,是为了打破学生原有思维模式,使其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美术创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就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来看,艺术家的内在思想情感才是真正打动观众心灵的因素。而就当前的高校美术教学来看,对于素描的基础教学作用过分看重,且拘泥于造型理念束缚,表现形式较为单一。这一观念使得高校美术教学难以涉及更多内容,阻碍了其形式的发展。新时期,绘画艺术的形成、内容及观念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美术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方法、技巧的训练,而拓展至对学生观念、思想的培养。因此,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当中,除对学生写实能力加以肯定外,还应注重对绘画理念和风格样式的灌输,从而带给学生以感觉体验,在情感触动下对新形式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在表现对象的空间选择上有效拓展。

二、课程设置创新

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课程改革,科学的课程设置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保障。在高校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应对以下几点加以注意:首先,应以培养学生良好文化、艺术修养和高尚道德修养为立足点来设置课程,从而使学生具有出色的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竞争能力和研究能力。建设包含市场学、美术学、行为学等在内的开放式、全方位的教学体系;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应注意课程的完整性、独立性、规范性;最后,传统工艺美术概念的转变,使得专业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单一造型、设计问题的解决上,而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整体价值观念来对人生活、生存问题进行认识与研究,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来展开系统化的教学。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的显著特点,教师在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当今社会,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今后生活、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在高校美术教学当中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来抓,使其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从而为今后的知识更新提供有力保障。如在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当中,不对风格和模式进行限制,来引导学生更多地去研究、探索,使其个性、思辨能力得到培养,进而促进其审美水平的提高。又如,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技术开发推广和科学研究等活动,使美术教学同生活更为贴近,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四、评价方式创新

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出什么是次要的,对探究方法的了解才是重点,而拓展至美术教学,师生间讨论的重点就应放在材料获取的途径、设计思路及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因此,高校美术教学应为"形成性"评价,即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动态执行情况、效果等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节,从而使预期目的得以实现。改观"轻过程重结果的"不良教学现象,来使教师多层次、全面地看得学生,通过对多级、多维评价方式的积极运用,来适应学生在能力、个性上的差异化要求,并通过表扬、鼓励等积极评价手段,来给予学生正面引导,使其立足于自身来获得提高。此外。在习作、作品的评价上,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条件,来促进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身才能发挥与艺术个性表现,从而使高校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高校美术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是必然趋势。除考虑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外,多媒体教育的优势十分明显,其运用动态的、立体的、全面的、连续的表示方法来对美术教学过程进行反映,声色并茂,多样丰富的表现手法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强调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更多时间里,教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来进行合适电教媒体的选择,并于课前将对教学信息有效传递的各种媒体进行选择与组合,利用其时空可变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声像同步性、形象直观性等诸多优势,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结语

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是以美术这一学科本身为基础的,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是创新力量的来源。因此,为使高校美术创新教学得以有效开展,除借鉴上述内容外,教师自身观念转变与素质提高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才能使美术教育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正品.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几点创新[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1)

[2]李文涛,李晓宇.浅谈美术课教学创新与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