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9 08:56: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1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水产养殖行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现阶段,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根据获取信息的尺度和获取信息的属性,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可分为知识挖掘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三个方面。

1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

1.1知识挖掘技术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比如查阅文献、参考养殖日志、问卷调查等等。当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到信息后,就会进行信息录入,再经过知识挖掘这项技术,转换成计算机的应用和它的自动识别。在水产养殖业中,此项技术应用研究较早,现阶段在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领域应用成熟。

1.2传感网络技术

可以应用水产养殖传感网络技术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鱼类和它们的行为参数辨别,这种传感技术使用的传感器主要以鱼的种类以及鱼类的其他相关特征作为基础;第二种是水环境的参数,应用于这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业传感器是一种水质传感器,其主要特性是化学特性。

1.3遥感技术

同参数信息获取的技术相比较,应用水产养殖信息化的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的水质参数非常有限,但是此项技术却能实现区域的信息采集,通过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信息,实现多种信息的获取。遥感技术能对水产养殖实时信息进行合理的预处理,为未来多种更加先进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业发展信息化技术现阶段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渔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作为设施养殖的前提,也为其他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信息获取的方式

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由人工获取发展到自动化获取,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获取的缺点。水产养殖业的环境参数变化具有多元性和周期性,发展信息建模的方法和参数处理的能力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发展传感技术也对智能化、集成化获取信息的程度不断提高。

2.2信息化技术应用

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是指信息获取的精度、广度以及质量和范围的不断提升。随着各项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它们的不断发展也同水产养殖特性越来越紧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提升水产养殖业基础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且保证了水产养殖业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3信息处理方法

未来信息处理方法将向着智能化以及多元化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于信息处理中传统的方法更加高效,准确率更高,并且解决了水产养殖业的多种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模型,使其更加多元化。

2.4养殖管理决策的改变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使养殖管理的决策向着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使水产养殖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的养殖系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向着现代模型控制方法开始转变,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

2.5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在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伴随着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深入,信息化的本质和它的规律也越来越明显。注重信息化思维以及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新技术和养殖流程的结合,使它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不断地提高了科技转化能力和应用水平。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使水产养殖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业是当前水产养殖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现阶段,部分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有一些技术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中,应强化关键技术,使信息化高新技术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共同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金有,等.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机械学报,2015(7):251-263.

[2]高月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3]李亮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重金属监测组网系统设计[C].“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与学科创新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第2篇

关键词:淡水养殖;现状;发展趋势;

1 世界淡水养殖业的生产现状

世界渔业生产国家主要有日本、中国、泰国、和北欧的挪威等国家,但是由于过度捕导致渔业枯竭,各国纷纷提出保护措施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养殖业转向淡水养殖。淡水养殖业中鱼类养殖占90%以上,其中鲤鱼占水产养殖产业的50%以上。随着人们对海鲜食品的强大需求,养殖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比如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河道养殖等。

2 我国淡水养殖现状

2.1 湖泊河道养殖 由于东南地区河流比较多,河岸附近的居民在湖泊进出水口或者部分河道修建拦鱼设施,进行鱼类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可以利用天然水质的物质,而且可以结人工辅料喂食鱼类,不但节省了很大一部分饵料,而且同时利用了天然水质,保持了鱼类的自然属性。使肉感更加鲜美,同时投资数目也较小。

2.2 稻田养殖 在水稻中养殖,可以通过对水稻田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稻田中各种杂草和害对水稻的害处,而且还可以起到肥沃、疏松土壤的目的,同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水稻的作用也使鱼产量得到了部分增加。但是在应用该种方式进行淡水养殖时,必须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流入稻田,而且必须要在稻田进出口等必要的部位设置拦鱼设备。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对稻田进行必要的改造,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

2.3 池塘养殖 在池塘中进行养殖作业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水体养殖方式,一般水域比较小,。同时,由于对水质所以养殖的面积也较小。因为该养殖业对于技术要求比其他的方式较低的原因,使这种养殖方式成为大众型的养鱼方式。因为这种养殖方式具备了“静水养鱼”的特点可以对水和饲料进行管理,对于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鱼类可以进行交叉混养,所以这种方式很符合我国养殖行业发展现状。

3 我国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3.1 淡水养殖水域水污染严重 因为常年的养殖,越来越多的养殖废物在养殖环境

中不断累积所以造成自身的水质污染严重,再加上工业污水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活污水等,导致养殖水域的水污染很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致使淡水养殖的病害频繁发生,不仅降低了水产品的质量,制约了渔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破坏了我们宝贵的淡水资源。

3.2 国际贸易意识比较差,开拓海外市场的主动性不强 我国淡水产品基本上是就近养殖、就近销售,以内部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淡水养殖业发展很快,养殖产品品种也日益丰富,但是名品特优品新品种的生产规模并不大,而且出口水产品比较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以季节性集中上市为主,日常性均衡供给不足。国际市场较为集中,只有美日等少数国家,欧美等国际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拓。

3.3 养殖良种的覆盖率低 提高良种覆盖率是促进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现在养殖的品种多种多样,但是养殖品种大多都没有经过定向的人工选育和遗传改良,因为长期的单一品种养殖,导致了养殖品种的种质发生了退化,它们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普遍比较差,而且生长周期很长,导致了经济效益下降。

3.4 养殖人员技术较低在我国从事淡水养殖的人员大多都是农民 他们依靠的技术都是上一辈流传下来的落后的技术,因此导致经济收益不高不能形成特色。不可以形成产业发展。

4 我国淡水养殖的发展趋势

4.1 加大优良品种养殖数目,提高良种覆盖率 良种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使用优良品种可增加 21~31%的产量。所以我们要尽快实现养殖品种的良种化,才可以实现淡水养殖的产业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的遗传育种理论相结合,努力进行养殖品种的遗传改良与选育工作,逐步完善良种的繁育体系,实现我国淡水养殖的良种化。

4.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殖者素质 对于我国从业人员的素质,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作用,从科普的角度使水产技术中的操作规范逐渐被养殖者所了解和掌握,共同促进从业者素质的提高。

4.3 联营模式的良好创建 根据淡水养殖的现状及具体的需求方向,我们可以适当的组建联营模式,当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提供部分资金扶持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实现鱼类多模式饲养,并进行统一的销售及设备的采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多渠道搞活水产品流通,实现水产品生产与市场的顺利对接。

5 结语

淡水养殖行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淡水养殖行业的现状,和我国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积极可行的措施。同时也对我国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可以对我国的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实现我国养殖行业的产业化。

第3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信息化逐渐的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本文介绍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获取信息的技术,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并阐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趋势

1水产养殖信息获取技术

1.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应用

主要是用来对于水产养殖区域的信息采集,实现整体上的信息收集,从位置区域与地理信息等方面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归纳。通过水产养殖遥感技术能够对于水域养殖的动态发展进行实时的关注与了解,确保能够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从而对于水产养殖进行实施的管理。当然遥感技术在应用上还是存在一定缺陷,其无法对于水产养殖时的水质状况以及具体的参数数据进行收集,遥感技术更多的是实现空间上的养殖密度与养殖面积的监控。

1.2知识收集技术

在进行信息的收集与获取时可以以很多的方式来实现,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对养殖信息的记录来创建养殖日志,实现对于养殖情况的系统化分析与了解。此外还可以查阅文献来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在收集之后均可以整理为信息化的技术资料将其纳入信息库之中,这样方便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与整理。

1.3网络传感技术

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往往会应用传感器来及时的收集相关的参数信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是水质传感器,通过水质传感器来对于水质进行及时的监控,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鱼类传感器,这一类传感器多是通过对鱼的形状、颜色以及纹理来实现对于鱼种的分辨与识别,从而及时的对于养殖的鱼的种类数量进行及时的收集。

2信息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1对于水质的监控管理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水质是保证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只有确保水体的质量才能够确保鱼群的数量及质量。因此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水体的质量。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来实现对水体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在对水体进行监控时主要是对水体的温度、酸碱度、含氧量以及电导率等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通过信息的收集建立一个预警系统,一旦发现在养殖过程中水体指标出现异常就立刻进行示警,以便于及时处理,避免因为水质的因素影响养殖质量。

2.2疾病的预防与诊断

水产养殖不同于牲畜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疾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并且水产养殖的疾病传染性较强,一旦发生较难处理,容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由于很多养殖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一般均是过量养殖,鱼类的数量超出了养殖区域的合理容纳量,这样以来就容易导致疾病的种类更加的复杂多变,并且因为鱼类的数量过多导致了鱼群一旦爆发疾病会难以控制。而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对于养殖区域进行管理,科学的规划养殖的数量与种类,从而最大程度上确保养殖鱼类的健康。并且一些水产养殖专家开发出来的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鱼群疾病的检测与诊断,例如:UML鱼病远程监测预警与诊断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鱼群疾病的监测与诊断,实现疾病的预防与诊断,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

2.3水产养殖饲料的配置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种类以及喂养的具体时间会直接影响到鱼群的质量,因此一定要科学的调配养殖饲料。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于养殖饲料的种类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对于饲料中所添加的营养成分对于鱼群的生长造成的影响进行一定的预测,并且预测出鱼群的生长趋势,准确的预测出饲料中所缺少的营养成分,从而来对于饲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养殖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建立养殖模型,通过模拟养殖对养殖的具体情况进行控制判断,实现养殖效率的最大化。

3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1信息获取的自动化

以往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在需要收集养殖的数据时往往是由人工来进行的,但是以人工来进行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一方面是获取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工收集工作量较大,有时候会导致信息收集时发生偏差,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收集信息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收集周期,而水体环境的复杂多变往往会导致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应用信息化收集技术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对于数据的实时收集与整理,这样以来不仅仅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可靠,还能给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3.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信息获取范围、广度、精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传感技术和集成传感的发展,遥感和3S技术在农业领域水产养殖的应用日渐成熟,这些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水产养殖特性的不断结合,使其对水产养殖信息获取的精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提升了水产养殖基础数据的水平,保证了水产养殖数据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3.3信息处理向模型化、智能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计算机算法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较传统的处理方式更高效,时效性和准确性更高,能够有效解决水产养殖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因子较多的问题,并且组合模型、复合模型和三角形法等的使用使模型的构建方法更多元化。

4结语

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养殖的水体环境以及鱼群生长状况等一系列因素,而以往的人工控制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对水体的有效控制与鱼群的状态监控能够有效地提高养殖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产养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皓,李灏,任涵玮,等.刍议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生物技术世界,2016(01):35-35.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水产养殖;应用优势

互联网以信息数据的快捷处理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于互联网。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水产养殖业在现代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成为当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佳手段。

一、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水产养殖是时展的要求

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依靠互联网则意味着提升该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改变过去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这实际上是市场及该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国家也对水产养殖行业中互联网的应用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各省市政府针对区域内的水产养殖业都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及计划,如实施智能农业技术创业计划等。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不足

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而互联网由于具有信息数据处理的优势,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该行业中存在的不足。首先,该行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不足,水产养殖业需要依靠人力资源去进行生产、管理、销售等。但是,由于该行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劳动薪酬相对较低,社会评价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另外,水产养殖业的高科技型人才也比较少。由此,这一行业面临着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应用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其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及结构仍然比较落后。一直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使用的是传统的养殖方式,虽然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且操作简便,但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比较低,要在发展模式和结构上扩大既有的经济效益难度较大。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互联网能够逐渐转变该行业的发展模式以及调整其结构,互联网与水产养殖业的结合十分必要。除了以上几点不足之外,水产养殖业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而互联网的优势较多,可以在许多方面弥补其中的不足,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总之,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

二、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水产养殖业要得到发展,要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需要结合时展需求,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逐步对其发展模式和结构进行调整。互联网的应用是当前较好的选择,对此各级政府也推出了许多相关支持政策。但是,如何真正利用互联网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是当前的重点问题。就此,以下主要结合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实例,具体分析互联网在水产养殖当中的应用。

(一)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情况

过去云南滇池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其水产养殖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鱼虾的种类、生产销售的价格等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突破这种现象提高生产效率,政府、相关部门、水产养殖主体及科研人员积极应用互联网做好鱼虾种类、鱼虾分布情况等各方面的监测,并进一步采取措施,从各个环节如鱼虾的繁殖、养殖、市场销售价格等入手。通过利用互联网及各项措施的实施,2015-2016年滇池渔业资源种类共有23种,土著鱼人工繁殖多达50种,滇池渔业资源在市场上仍然走俏。以滇池渔业资源的种类为例,2015年滇池的鲢鳙鱼占比为51%,鲤鱼占比为22%,红鳍原鲌占比19%,另外还有其余20种鱼类也都占有一定比例。以上滇池渔业资源的情况主要得益于水产养殖的水质环境改善和互联网的应用s。

(二)水产养殖业中互联网的应用

水产养殖涉及多个层面,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鱼虾的生存环境、繁殖情况等,从而保证不出现大量鱼虾死亡或者鱼虾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实现价值和效益高的水产养殖目标。1.网络系统的环境监测上述提到云南滇池过去的水体受到污染,水质富营养化,这对水产养殖业是非常不利的。在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各水产养殖利益主体积极采取的行动就包括利用互联网对滇池水体、土壤等进行监测,并利用配套仪器控制和调节鱼虾养殖的水、土壤等环境。互联网技术和配套的监测仪器(水质分析仪、增氧机等)相互配合,即可获知水温、浊度、pH、COD、BOD等相关参数,再进一步控制和调节鱼虾生存环境。2.鱼虾繁殖中的网络应用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当中,互联网在鱼虾繁殖中得以应用。水产养殖具有商业性,其产量和质量关系到该行业利益主体是否能获得预期和理想的效益。其中,鱼虾的繁殖与水产养殖的产量紧密相关,针对鱼虾的繁殖,通过网络技术具体可以把控好以下事宜:①把控好鱼虾苗的投放时间、投放量、投喂的饲料等;②监测鱼虾发育和性成熟情况;③监测鱼的繁殖产卵情况。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养殖户可以对鱼虾产量、质量进行初步预判,进而做好应对准备。3.销售和管理环节中的网络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销售和管理环节,云南滇池水产养殖业还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扩大销售的渠道和强化行政方面的监管。首先,在销售方面,养殖户通过互联网能够了解到许多相关的渔业信息及市场变化信息,尤其是微商、网商、电商等的出现,使得养殖户可以了解到各地水产品市场的供需情况和交易价格,而养殖户也可以在家中进行水产品的交易。此外,当前一些网络公司也与水产养殖利益主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水产养殖利益主体构建了自己的平台,提高养殖生产、鱼病、鱼药、鱼情等各方面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其次,从管理方面来看,水产养殖业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调整发展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水产养殖中非法行为及现象进行管理。以上互联网在水产养殖管理方面的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发展管理模式上,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养殖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最优化;关于水产养殖中非法行为及现象的管理,主要是指监管部门对水产养殖的相关信息进行更加系统的管理,同时对养殖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对养殖中发生的非法行为如盗捕等进行监管,由此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三、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互联网与过去相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益,但是调查和分析发现,互联网要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该行业还存在和面临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网络技术应用成本高。水产养殖业的主体之一多为普通的养殖户,而网络技术、相关设备的市场价格比较高,养殖户资金有限,因此互联网要推广应用的难度还比较大。二是互联网应用操作相对复杂。调查发现,水产养殖业主体认为如何操作,各个系统如何对接比较复杂和陌生。因此,使得互联网的应用度不高。三是对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重视程度不足。当前社会虽已经是网络信息社会,但是养殖户对互联网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其关心和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四、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对策

为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及相关的网络技术、软件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如何使得互联网在该行业中得到有效应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水产养殖主体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渔业主管部门可针对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思维,采取行动在思想上使得养殖户及相关企业搭上互联网“快车”,并使其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应用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能够加快行业发展的步伐;②s由于网络技术应用成本高,而养殖户发展资金有限,为保障“互联网+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行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可尽快制定、出台有关金融、保险、科技等扶持政策。

五、结语

“互联网+”为当前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旦利用好互联网,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然是显著的。因此,水产养殖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实现“互联网+水产养殖”,使水产养殖业更加良性、更加健康地发展。以上关于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探讨,实际上还有不全面之处,但从该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其前景和市场潜力非常大,因此该行业应当紧抓机会迎刃而上。

作者:杨瑞林 单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万学.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产,2016(5):9-11.

[2]高月红,陈爱华,吴杨平,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4]肖乐,李明爽,李振龙.我国“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6(3):7-11,28.

[5]杨宁生,袁永明,孙英泽.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6(3):57-61.

第5篇

关键词:吉林渔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4-2

吉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987条,100km以上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它们分属松花江、辽河、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辉发河、伊通河、拉林河、洮儿河、噶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鸭绿江、浑江等19条,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然的水域条件使吉林省成为我国内陆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进入“十一五”以来,吉林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渔业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明显优化,使渔业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省的渔业正沿着健康轨道迅速发展。

1 渔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变。渔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使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提高,渔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增长,渔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实现了重大突破。

吉林省渔业主要是利用内陆水域从事的渔业活动,全省约有64万hm2水面,其中可供水产养殖水面约25万hm2[1],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两大方面,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根据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2]报道,2008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15.5万t,其中水产捕捞产量为2.0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13%,水产养殖产量为13.5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87%。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体现了多元化生产的良好局面,包括池塘、湖泊、水库、稻田、集约化(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多样化养殖生产,其产量分别为池塘养殖6.1万t、湖泊养殖2.5万t、水库养殖4.2万t、稻田养殖产量0.018万t、集约化养殖(围栏、网箱、工厂化)0.4万t、其他养殖0.4万t,占当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5%、18%、31%、0.15%、3%、3%,从养殖产量方面看,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体。2008年,水产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约22.6万hm2(池塘2.6万hm2、湖泊5.5万hm2、水库12.2万hm2、稻田0.037万hm2、其他2.3万hm2)。集约化养殖中,围栏养殖面积11.9万m2、网箱养殖水体2.9万m3、工厂化养殖水体13万m3。

2 渔业发展状况

据中国渔业年鉴对各地渔业产量的报道,吉林省历年渔业总产量、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如图1、图2所示。综合渔业现状和渔业产量情况分析,全省的渔业发展概况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渔业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2002-2008年,全省的渔业总产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02年渔业总产量为10.5万t,2008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5.5万t,比2002年增加47.6%,平均年产量增加7.9%。

2.2 水产捕捞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2-2008年,全省的水产捕捞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捕捞年产量呈略为降低趋势,基本上在1.9-2.8万t范围内波动。2002年捕捞产量为2.3398万t,2003年产量降至最低点为1.9298万t,2004年产量达到最高点为2.7783万t,之后,产量逐年降低,至2008年产量下降到2.0130万t,年均下降2.33%。

2.3 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

水产养殖总产量呈逐年上升。2002年水产养殖的总产量为10.5142万t,至2008年达到13.487万t,产量提高28.3%,平均年产量提高4.7%。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三个主体产业的产量也分别逐年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4.04万吨t增加至2008年的6.10万t,水库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2.72万t增加至2008年的4.26万t,湖泊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1.25万t增加至2008年的2.58万t,产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515%、56.6%、100.1%。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加,2002年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0.45t/hm2,至2008年达到0.60t。2002年池塘、湖泊、水库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0t/hm2、0.21t/hm2、0.26吨/hm2,至2008年分别达到2.3t/hm2、0.47t/hm2、0.35t/hm2。

水产养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养殖以外,开发了稻田等其他养殖产业。从2005年开始,发展了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养殖产业,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水产养殖行业体系更为完善。

2.4 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全省渔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逐渐改变。由自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增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了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降低了水产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了水产养殖力度,由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等设施渔业方向发展,使天然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2008年,水产捕捞产量比例在逐年减小,而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则逐年增大,2002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22.3%、77.7%,2008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13.0%、87%,水产捕捞产量降低了9.3%,水产养殖产量增加了9.3%。围栏、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设施初具规模,但产量所占比例不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持续发展。

3 渔业前景展望

我国的淡水渔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渔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100/1卷和第100/2卷报道,2005年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为3830万t,我国2005年淡水渔业产量已达到2263.5万t,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所以,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内陆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渔业发展的四大基本任务,(1)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2)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吉林省具备天然的内陆自然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现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在的渔业是由传统的捕捞和粗放养殖向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生物技术渔业、市场渔业、信息渔业发展[4],因而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渔业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的名优鱼类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开发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05.

25(l).46-47.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19-227.

[3] 罗相忠,等.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2005.2(5):98-102.

第6篇

1、抓好冬春开发,增强渔业发展后劲。冬春季节是渔业开发的关键时期,高效设施渔业的鱼池改造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各地要抓住省委、省政府重视农业,扶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机遇,用好用足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资金,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进渔业开发。继续开发荒滩、荒水和低洼低产低效农田,扩大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以上。同时抓好现有池塘、大中型水面和提水养殖水面的改造,搞好渔业主产区水系、输电线路和路桥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推广微孔增氧设施、活水机、增氧机和投饵机等水产养殖机械,积极建设发展保温、增温、控温与流水、活水相结合的工厂化养殖设施,发展鲟鱼、虹鳟鱼和观赏鱼等中高档名特优水产品的集约化养殖,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增强我市渔业综合发展后劲。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渔业。提高农业效益,发展现代渔业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根据我市农业的资源状况和区域位置,渔业作为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调优常规鱼类,积极发展特水”的方针,继续适度压缩常规鱼产量在水产品总产中的比重和低质水产品在水产品中的比重,扩大优质名牌大闸蟹、中华鳖、青虾、龙虾等特种水产品及“六小品种”等地方特色优质水产品的比重。在沿江和城郊地区,引导企业和个人适度扩大休闲渔业规模,不断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加快推进现代高效渔业建设,年新增高效渔业面积8万亩。同时,根据城市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内农产品市场销售专营化和超市化的需要,围绕我市虾、蟹两大主导产业,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改善加工水产品包装,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附加值。

3、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发展优质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是水产业的生命,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苗种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要严格按照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的要求,抓好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水产繁育亲本定期更新制度,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加强水产苗种检验检疫,强化水产苗种管理,尤其是水产苗种繁育期的用药管理,实行水产苗种药残定期抽测制度。同时,要按照生态健康养殖的要求,搞好养殖水面的清淤改造,改善养殖水域的水质、底质和生物组成,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和规格档次,改进饵肥结构和投饵施肥方法,在积极推广全价配合饲料的同时,严格禁止禁用药物的使用,严格规范渔用药物的使用,鼓励部分地区和部分单位使用天然饲料,发展有机水产品或绿色水产品生产。加强水产投入品的管理,提高渔业投入品检查的执法频率和处罚力度。全面建立水产养殖池塘档案制度,渔药处方制度和投入品管理制度,实施全程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改革经营体制,发展品牌渔业。发展品牌渔业是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辐射面,提高渔业效益的重要措施。首先,抓好现代渔业载体建设。坚持渔民自愿和“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指导水产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引导合作社搞好工商登记,实行规范化经营管理,引渔民投资,为渔民服务;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延长渔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其次,抓好水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与建设。主产区应把产地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改造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引导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水产品经纪人参与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和交通通讯条件,提高市场交易规模,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扩大市场辐射范围。第三,培育扶持龙头企业。要按照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品牌化拉动的思路,培育壮大一批有生产规模、有市场信誉、有市场带动能力的水产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虾蟹产品加工业,加快适销对路的小包装、速冻加工水产品开发,提高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开拓消费市场。最后,加大品牌营销力度。以重点规模企业为龙头,组建一批组织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全、带动能力强的水产专业协会,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整合品牌,共用一个商标,同创一个品牌。要树立现代市场营销意识,改进水产品包装,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借助各种现代传媒和展销会、博览会等,大力宣传推介我市名特优水产品,提高我市水产业知名度,做大做响我市水产品牌。

5、强化执法管理,打造法制安全渔业。认真落实《省渔业管理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意见》和市政府《市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意见》和《市水域滩涂养殖功能规划》,全面实施水产苗种生产、渔药生产经营、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和水产养殖证制度,加强渔业行业管理和渔政执法,做好全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细化工作,以《规划》引导水产养殖业科学发展,依法检查管理水产养殖生产、渔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渔业捕捞活动和渔业标准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全面做好水域滩涂养殖证登记上报工作,将水产生产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违禁药物与饲料添加剂和电、毒、炸、偷等渔业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维护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维护水产品消费安全。同时,努力抓好水产增殖放流工作。年上半年在万福闸以南、廖家沟夹江水域的四大家鱼种质资源保护区举办一次大型放流活动,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增殖放流活动,把握苗种质量和放流时间,提高放流效果。另外,尤其是要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渔船和船用产品检验,加大低质渔船专项治理、渔船报废和“三无”渔船清整力度,严格渔船强制报废制度,严查“三证不齐”的渔船,有效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并建立渔业安全生产紧急防范预案,以提高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7篇

一、世界与我国粮食供求发展现状及特点

世界粮食供求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但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需求增加快,供求关系趋于紧张;自然条件约束增强,稳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粮食价格波动影响粮食安全格局这四个特点。一方面,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增加,特别是1988、1995、2002和2006年出现4年的产量低谷。另一方面,世界粮食需求快速增加。从一般水平来看,要实现营养均衡,一人每天摄入能量应在2900卡左右,其中的750卡能量来自养殖业,2160卡来自种植业,以3:1的料肉比估计,摄入动物性食品的750卡热量相当于消费2250卡由种植产品提供的热量,相当于每年消费375千克粮食。2009年,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68千克。很显然,目前世界粮食生产水平还不能满足“吃好”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人均粮食消费摄入能量为3500卡,而贫困国家则只有2000卡。国际食物研究所预计,1993~2020年,发展中国家饲料粮需求将从19%提高到24%,饲料粮需求量翻一番,口粮需求增加47%,FAO估计,下一个30年,世界还需每年增加10亿吨谷物。此外,石油价格变化导致粮食的能源化趋向打破了长期的粮食供求平衡格局,加剧了国际粮价上涨预期,使供求出现紧张。2010年,美国1.3亿吨玉米被用于乙醇加工,占谷物产量的1/3,为3.5亿人一年的口粮。美国、欧盟、巴西大量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玉米工业用途和饲料业用途、食品工业原料用途之间发生冲突,是造成粮食价格上涨和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世界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近年来世界粮价出现明显波动。2007~2010年,中低收入国家的粮价上涨幅度比高收入国家高5%。人口集中的亚洲国家2010年食品价格涨幅在10%以上,其中印度达到18.32%。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较低,粮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很明显,而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多在35%以上,贫困人口高达60%以上,生计受到的影响很大。据世界银行估计,粮价上涨导致4400万人陷入极度贫穷。这些情况都说明,目前世界粮食供求平衡关系总体上仍然是偏紧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谷物自给水平很高,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国内谷物消费需要。但我国大豆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依存度达到73%。2010年我国进口粮食(包括大豆)6695万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2.25%,粮食自给率已不足90%,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纲要2008-2020》中的粮食自给率目标为95%。目前,我国耕地使用已进入预警红线,至少70%的耕地要用于生产粮食,其他经济作物只能在30%的耕地上发展。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5.5亿吨,三大谷物产量突破5亿吨,但不仅大豆、食用植物油要大量进口,糖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也处于净进口状态。据我们测算,2010年我国使用境外影子播种面积可达7亿亩,加上播种面积16.48亿亩,合计数23亿多亩,即缺口部分可占国内总需求使用耕地的30.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食品加工和饲料用粮等间接粮食消费快速增加的发展阶段,尽管粮食直接消费量趋于下降,但粮食消费总体水平持续增加,粮食需求压力越来越大。1995~2010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需求从45280万吨增加到55000万吨,增加了7475万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需求将达到57558万吨,比2010年增加9.1%。而这一预测还没有考虑粮食深加工等的新变化,是一个保守数字。需求层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刻的。在世界农产品供求紧张的情况下,谷物产品最容易被各国列为实施贸易管制甚至禁止贸易的产品。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只能选择确保谷物自给的战略。虽然,我国粮油作物特别是粗粮作物需求增加会影响到种植结构,但确保口粮的粮食安全战略会直接影响种植结构的调整,并使饲料粮、工业用粮等的增长受限,因此,我国水产饲料业发展势必是在供给、需求与政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来实现的。

二、水产饲料业原料供应明显受到制约

伴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水产饲料业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上水产饲料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水产饲料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的规模化发展阶段,近年来水产饲料行业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根据我国目前海洋和江河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水产品总量增长将基本由养殖产量来提供,水产饲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得到增加。2011年,我国水产饲料产量达到1540万吨,比2008年增加250万吨,发展规模可观。在一些省份,水产饲料业发展迅速,地位重要,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水产饲料,尤其是名优水产饲料以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较为发达。饲料业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需要价格相对稳定的原材料供给,但目前我国豆粕、菜粕、棉粕、玉米蛋白粉、血浆血球蛋白粉等在满足市场需要方面存在困难。目前,水产饲料业的原料来源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水产饲料业规模的扩大,饲料企业生产所需的豆粕、玉米等原材料将越来越依赖进口。据测算,目前,我国饲料业蛋白饲料短缺1000万吨,能量饲料短缺3000万吨。2011年我国玉米产量为1.918亿吨,玉米产量增长显著。但自今年3月以来,玉米价格继续攀升。我们认为,因饲料、深加工等快速增长所造成的玉米需求缺口正逐步扩大,玉米供应不足将成为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常态。而我国大豆生产规模由于不能满足自给的需要,使得大豆和豆粕价格基本上由国际市场决定。鱼粉价格也在快速上涨,IntraFish预计2012年鱼粉价格会继续走高,开发新的蛋白源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40%,水产饲料的市场缺口每年高达2000余万吨。以水产配合饲料占饲料总量5%计算,我国使用配合饲料生产的水产品产量约占养殖产量的10%,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饲料工业生产的饲料数量、品种、质量目前远远不能适应养殖结构、养殖模式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从整体上看,我国水产业耗粮水平逐年在提高。单从投入来看,规模户每百斤淡水主产品的耗粮数量从2000年的40.83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54.16公斤;一般户每百斤淡水主产品的耗粮数量从2000年的40.58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49.13公斤。在日益趋紧的粮食供求发展趋势下,水产业和水产饲料业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归结为是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而这一问题是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努力来解决的。与原料供应不足相对应的是饲料加工企业与原料产地之间的衔接不足。目前,全国约2/3的地区总体缺粮,粮食总量产需不足的省份明显增加,主销区粮食自给率急剧下降,真正能调出商品粮的省份明显减少,已经集中到少数几个省区,粮食产销区域格局呈现出十分特殊而复杂的格局。细粮、粗粮均有剩余的只有黑龙江、新疆和宁夏3省(区);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山东6省剩余细粮、缺粗粮;陕西、、山西、云南、辽宁、贵州6省剩余粗粮、缺细粮,细粮和粗粮都短缺的有11个,位于四大直辖市和东南、华南地区。此外,缺水的北方地区承担了确保粮食安全的重担。分品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玉米生产集中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中部地区近10年的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从2000年的41.62%上升至2010年的50.47%,目前该区域玉米总产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黑龙江、吉林的玉米产量居全国前两位,且生产集中度较以年份均有提高,内蒙古、山西的玉米集中度2010年增至12.59%,西部地区则在波动中缓慢下行。东部地区小麦生产集中度的波动趋势较平缓,近10年有所下降,中部地区近10年的上升势头明显,从2000年的37.31%上升至2010年的44.58%,其中河南、安徽等省的生产集中度呈上升态势,西部地区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的下降幅度较大。与饲料原料产地的变化相比,目前,我国水产饲料行业布局仍偏重于沿海,这是一个大问题。

三、我国水产饲料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建议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政策是我国农业政策的核心,未来国内粮食政策应更倾向于保基本口粮。因此,对我国的饲料粮、工业用粮发展应进行长期规划;应合理控制工业用粮规模;发展节粮型养殖业等。而对水产业来说,由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概念的转变有可能使包括水产业在内的非粮产业的地位重新被认识。从现实的国情来看,我国发展水产饲料业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提升科技支撑,加快饲料开发我国水产饲料行业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方面,我国比发达国家晚40年。配方技术是水产饲料发展的重要基础,改进配方不仅能更广泛地利用营养成分,而且能够大量节约成本,降低环境负荷。日本、挪威、美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养殖的鲑、鳟、鲆鲽鱼和鲤鱼饲料系数已达1.0~1.3的水平,其它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我国对鱼、虾等水产品营养需求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基本数据空白或残缺不齐。由于技术上盲点很多,水产饲料业配方粗糙,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总体水平达到1.8。人工配合饲料和新产品的研发对于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高,推广率还不足1/3,与我国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尽管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庞大,但渔业科研体系薄弱,研究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饲料添加剂绝大多数是矿物盐和氯化胆碱,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生产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根据我们调查,饲料企业的技术需求主要包括:提高饲料中蛋白的含量;减少原料污染;减少二次污染;有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饲料配方的优化技术和成本控制技术;设备的技术升级改造等。破解水产饲料业发展的瓶颈,根本上取决于科学基础的加强,应加大水产饲料研发投入,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充分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近期,应重点梳理国内资源现状,要搞清不同水产品、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广泛开辟和利用营养成分来源,形成科学合理的配方。

第8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82-2

1 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的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的经营者过分的追逐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一味的增加养殖的密度再加上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养殖业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为遏制上升趋势,滥用药物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对环境以及对水资源的破坏,又加剧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病害的严重影响。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所涉及到的所有水产养殖业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在监测到的126种病害中,几乎所有的病种发病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连续多年的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发现,水产养殖的病害已经由原来的单一病源向综合病源演化,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秋两季逐渐发展成全年发病,在目前的防治手段中,化学药物的防治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得已而选择的方式,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疗效较为明显,但是,药物残留难以克服,由此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会对水产品的食品安全产生次生危害,水环境的恶化又有利于病菌的传播蔓延,同时,化学药物容易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使化学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是病原体的耐药性通过生物富集的形式传递给人类,因此,在目前缺少药物评价体系以及药物理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实现科学用药[2]。

2 水产养殖中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水产养殖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水产养殖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水资源的环境状况对水产养殖的安全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也随之加剧,给水产养殖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首要原因就是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3]。

2.2 不合理的养殖方式为病菌的大面积流行提供了条件

在过度追求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一味地增加单位面积内养殖的密度并且养殖基地的条件设施较差,相关的清淤消毒等配套设施不健全,极易诱发病菌的产生以及流行。再加上在水产种苗以及水产品流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以及发现致病后的隔离,在流通过程中加速了疾病的广泛传播。

2.3 种苗抗病性不高,针对水产养殖的科研投入不够

要想提高水产养殖品种的抗病性,就必须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提高所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在这一方面,相应的投资明显不够,经过长时间、单一品种的饲养使品种的抗病特性逐渐退化,为病害的产生和蔓延提供了环境。

2.4 渔民缺少专业的医师指导,滥用药物防治

目前从事养殖业的生物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并且目前从事病害防治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数量较少,水平较低,人员又不稳定,专门的研究人才就更少。在养殖户遇到病害发生时缺少足够的病害防治知识,极容易盲目选择药物防治的办法,造成上述的恶性循环。

3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3.1 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在某一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一定要注重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水产养殖的密度、规模要同当地的水资源相适应,过度的发展就会超过水资源的负载能力,造成水域影响恶化,水质污染,导致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极易诱发病害产生及流行。针对本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水产养殖业的科学规划是一个地区政府渔政部门工作的重点。

3.2 搞好养殖设施的配套建设

高标准的养殖基础设施能够极大的改善养殖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杜绝病菌的生存和蔓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养殖设施的升级改造,尤其是下大力度建设好鱼池、虾池的改造,建立完备的清淤设施,消毒设施等配套设施。

3.3 加强水产养殖的健康管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化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严格操作病害防治的操作规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无毒水质系统,选择无毒亲体,引进抗病品种,严格对种苗的检疫,努力打造一条无毒种苗系统。在饲养过程中,选用优质饲料,推广混养套养等新技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建立水产养殖的健康养殖模式。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决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治病,做好防病保健措施[4]。

3.4 建立科学的病害防治体系

要想做到病害的控制必须建立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体系,首先注重在病害防疫过程中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加强对水产养殖病害的研究,发现其致病、发病原因,找到最佳的防治方法,在防治过程中,首先建立对病害的监测预报机制,推广病害防治技术,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测预报,加强适应水产养殖的信息技术交流,使病害防治体系形成网络。

3.5 免疫防治是健康养殖的重要内容、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现实选择和发展趋势

第9篇

一、树立忧患意识,增强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紧迫性

水产品加工是渔业生产活动的延伸,只有发展了水产加工业,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带动整个水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既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又是加快水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水产业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出口创汇的要求。更是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尽管是渔业大国,但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很弱,其主要原因便在于精深加工不够、品牌少、质量低。面临着国际化程度不高、质量保证体系滞后、出口市场单一等诸多不利因素。加之信息体系落后、进出口组织化程度较低,使水产加工业发展之路更加"山重水复"、坎坷不平。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量约占水产品总量的10%左右,且95%以上为海水鱼,淡水鱼加工量不足5%,其他大多只能鲜销。因此,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抓住入世之机,从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大力加强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这不仅符合国际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们自身的发展要求。只要我们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渔业大国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展水产加工业,就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

天。

二、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

当前我国水产食品的深度加工发展仍然较慢,出口品种仍以速冻品、鱼类罐头、干品及鲜活品为主,加工增值不明显。因此,加强水产加工的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据专家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水产品加工发展趋势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快低值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二是开发合成水产食品;三是开发水产保健食品;四是提高优质水产品深加工的品位和档次;五是开发美容食品及新型水产饮料食品和调味品,这也是当前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方向。相对于我国来说,要根据行业特点,立足市场,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水产加工品,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优质传统加工品,如利用银鱼、鲚鱼、沼虾等小型鱼、虾采用干、熏、糟等加工技术,生产盐制、干制、熏制、糟制水产品;系列冷冻保鲜品,如冻全鱼、冻鱼块、冻鱼片等;保健食品和模拟食品,如鱼糕、鱼丸、鱼卷、鱼饼、鱼香肠、仿虾仁、仿蟹肉、仿扇贝等鱼糜制品;罐头制品,如将传统的荷包鲫鱼、豆豉鲮鱼、熏鱼、爆鱼、茄汁鱼、凤尾鱼等按需要制成硬罐头或软罐头;还有水生植物加工品及综合利用制品等等。

围绕这个方向,可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要联合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结合,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第二,在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方面做文章,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及快餐水产食品;第三,重点研究解决淡水鱼加工综合利用及加工过程中的蛋白质冷冻性、鱼肉中泥土异味和脱腥、海水中上层鱼类深加工、贝类产品的净化加工等难题;第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开发海洋药品、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等;第五,要重视发展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抓好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组建龙头企业集团,带动水产加工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开辟生产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以基地联市场,走渔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三、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提升水产加工业运行质量与效益

1.建立完善水产品加工质量保证体系水产品加工向深度发展,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国外,美、日等国早已开始实施haccp质量保证体系,凡进入这些国家的水产加工品均须符合haccp质量要求。目前,我国已成立了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认证中心,农业部渔业局已组织制定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今后,水产加工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将质量认证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养殖领域以及饲料和鱼药等生产领域。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会同水产、环保等部门及有关水产科研机构,逐步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全面临控,以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应对入世挑战。

2.加快健全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水产品的国际贸易迫切需要及时、可靠的国际市场动态信息作为保证。为此,我们要以中国的渔业贸易信息咨询机构为中心,强化信息咨询体系建设,以提供及时、可靠的国际市场动态信息。既要抓好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又要注重信息的质量,争取的信息能引导渔农以销定产,并有利于出口企业捕捉国际商机,生产适销对路水产品,保证水产品货畅其流。这一方面需要研究国际市场的商品供求信息、出口政策及卫生质量法规、标准等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搜集国内特色水产品、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促使双方及时、快捷地进行交流。

3.创造性地开拓新兴水产加工品出口市场要努力开拓新兴水产加工品出口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要在稳定现有市场的条件下,致力于多元化市场的建设。尽管我国水产加工品出口已逐步走向市场多元化,但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仍然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近年来我国对上述五大市场出口的水产品占出口总量的90%左右。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极易产生市场依赖性,从而影响出口效益。因此,我们应在提高水产品质量的同时,针对各地区市场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和时尚的水产品,选择和开发多国市场,以减少个别市场波动给水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

4.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要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水产领域。进一步开放水产品市场,鼓励各类资本直接进入水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积极培育大中型现代化渔业企业,以承接大规模的外商投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参与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渔业建设和水产产业化经营,特别是水产品的深加工。

5.积极推进渔业标准化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和渔技部门要把渔业标准化作为从传统单一渔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渔业转变的重要技术条件,围绕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精心制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要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为重点,努力提高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对水产品生产加工进行控制和管理。目前应当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重点搞好haccp、iso9000等国际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环保认证,切实加强对渔业生产、加工、出口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达到国际标准。

6.提高水产业组织化程度我国近年来水产品出口综合单价持续下跌,且出口屡屡受阻,这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关,但也与行业竞争无序及行业自律欠缺是分不开的,它充分暴露了行业组织化管理落后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落后的行业管理将很难赢得未来的水产品国际竞争。在面临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所谓的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的情况下,行业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应建立多种联合经营组织,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契约合同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组织群体。同时,应建立行业协会、商会,调节进出口,维护行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应培植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经济互补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

四、抓好引导调整,促进水产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1.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加水产加工业的投入一方面要给水产加工业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对其研究、试验等攻关项目要提供经费;在土地使用、城建规划、税费减免及外贸扶持等方面努力创造条件,扶持其发展。另一方面,在资金投入上要发挥导向作用,并且引导金融部门及社会资金广泛投入,争取多元化投资发展水产加工业。如解决出口水产加工品收购资金,对出口水产品各项税费征收标准进行清理,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对大宗水产加工品出口提供信用担保等。

2.要放开搞活水产加工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要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提高经营效率为中心,进一步盘活水产加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