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业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9 08:56: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业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业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 知识产权 现状 战略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世纪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全面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继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到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重要日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参与市场竞争,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将更多的去面对如日本、美国等公认的知识产权大国,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要求国内企业用战略的眼光去对待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加快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是企业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业企业同样也是经济大潮中的生力军。近几年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高产值低效益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筑业企业同样要面对知识产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其他领域相比,这种机遇和挑战或许更加的严峻。首先建筑产品价值相对较高,技术层面上研发领域较宽,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应是可观的;其次建筑业企业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较少,技术研发能力较IT等行业有一定的差距。鉴于上述两点,当具有强劲知识产权战略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将会使我国建筑业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丧失技术上的优势,建筑业将处于被动地位。建筑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依靠技术使现有的与其他企业相同的资本、人力和生产资料发挥更高的效用,获取竞争优势。

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观念淡漠。

建筑企业往往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知识产权,尤其专利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筑企业哪有什么专利可申请”、“建筑企业不申请专利又能损失什么”等等,持这种观点的建筑企业不在少数,有一些企业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更不知申请专利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建筑企业认为之所以不申请专利,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专利申请时间太长。在工程施工中有了创新成果要申请专利的话,往往是专利还未申请到手,工程早已结束,所以施工企业大多不愿把精力放在马拉松式的专利申请上。二是行政行为干预较强,缺乏有效的防范专利侵权的手段。三是专利权属分配难。一个建设工程,往往有开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其中施工单位中还分总承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等。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应用的科技创新申请了某项专利,该项专利的权属究竟归谁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弄得不好会使几家单位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出现裂痕。

上述原因是客观存在的,建筑企业专利申请虽然存在着一定难度,但专利申请量少的一个最关键原因是还是对知识产权的淡漠。建筑业不是没有可申请的创新成果,而是建筑企业对专利申请的不重视,加之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的某些原因,导致建筑企业宁愿更多地让创新成果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去申请专利。但技术秘密虽然对保护企业个体利益是有利的,但因缺乏相互间技术成果的交流借鉴,所以无助于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一项技术发明,只有经过法律程序确认才能取得专利权,才能够受到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否则只能通过商业秘密的形式由企业自主的保护。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建筑业企业并不是对技术成果实施商业秘密保护,而是由于技术保护意识的不足,或是行政推广行为,致使具有经济价值的技术成果以各种形式公之于众,流失掉了。企业不将自己的技术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就会面临巨大损失;企业不珍惜自己的技术成果,就等于放弃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损失的不仅仅是一点经济利益,而是企业重大的发展机会。例如,“工程设计”被列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建设工程设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重视著作权的保护工作,对设计图、模型等著作权进行保护,甚至对建筑物本身的著作权进行保护。然而侵犯“工程设计”著作权在现实中随处可以看到,并未引起建设工程设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度重视,大量智力劳动成果在无形中流失,十分令人痛心。

二、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方向 建筑业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目的是把知识产权作为财富、无形资产和市场竞争的“武器”,提升企业竞争力,这就要求建筑业企业要正确确定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的原则、目标和基本任务。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应将知识产权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一部分纳入其中。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也相当的重视。“我国建筑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要采用强制措施,即在以后的建筑业企业考核评定中,要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落实状况和专利的申请数量作为重要的指标”。在考核企业发展业绩时,知识产权应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除了对“获得多少专利数、申请多少商标”之类的数量考核,更应核定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化。建筑业企业如何建立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建议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产权意识。对于国内建筑业企业家来说,建立知识产权战略要有一个全面、长远而行之有效的总体策略,其中包括转变思想,树立知识经济和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扩大企业品牌信誉,加大科研投入。企业领导思想认识上去了,那么“建立知识产权战略”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

(二)建立健全制度。结合建筑行业、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包括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技术及商业秘密管理制度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通过上述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三)完善组织体系。由企业决策层、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企业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业务和技术部门及社会上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构成的组织体系是知识产权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专利文献、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检索查询,并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分析研究、及时反馈,做到知己知彼。

(四)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企业技术开发队伍,提高这只队伍技术创新素质,重视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培养。不断通过会议、定期组织专项培训等形式有效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使企业全员掌握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基础知识。

三、建筑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现实中的运用 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最本质的变化应该说就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迅速的上升了,并且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不仅在理论上是这样,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也是如此。建筑业企业也出现这样的势头。

(一)品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成为建筑业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商标是商品或服务的标志,是企业的重要知识产权,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最有增值潜力的财富。商标是用法律手段固定化的品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迅猛。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已经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随着行业的发展,消费者的成熟,房地产市场要求有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品牌,这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企业的商标权的价值会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升值,这一点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定论。

(二)专利保护是新技术权益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建筑业企业通过专利权的获得取得某技术的独占权而取得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同时可以通过专利权的实施许可融通资金,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企业的扩张。根据IPC国际专利分类表,房地产商可以在如下技术上申请专利:一般建筑物构造;建筑物的墙,如间壁墙、隔绝墙的构造;专门用于墙的连接;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它防护;结构构件;屋面覆盖层;天窗;檐槽;建筑物的装修工程,如楼梯,楼面;专门用途的建筑物或类似的构筑物等。

第2篇

关键词:生涯 目标 过程 成果 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西德尼・史密斯曾说过:“不论你生来聪明与否,要满足;不要漠视自己的天赋。随着天赋发展,你便会成功。”在我的人生哲学里,生命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轮回和重复,每一个生命都应以其独特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希望我的人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或人,都要做自己。

一、自我认识

1、个人分析结果:

(1)、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性格开朗、活泼。平时喜欢上网,音乐,偶尔做做运动,喜欢看不同的杂志和书籍。

(2)、自己的优势盘点:有理想,有追求,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和全身心投入的激情。做事有责任心、恒心,动手能力较强。

(3)、自己的劣势盘点: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交际能力欠缺,组织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4)、生活中成功经验的盘点:独立自主,很多事都必须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去思考去决定。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

(5)、生活中失败的教训:目前我遇到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轨迹规划过。

(6)、解决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积极工作,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多看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书籍。

二、职业认知

①目标职业分析

建筑师是一种职业,建筑师通过与投资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的营造。在逐步复杂的营造领域,建筑师越来越多的扮演一种在建筑投资方和施工方之间的沟通角色。建筑师常为建筑投资者所雇用并对其负责而不是建筑施工者。其主要对建筑进行专业的图纸设计,并协调结构、机电、工艺等各专业的图纸形成可供施工的图纸给投资方。建筑师还在项目过程中对项目整体负责,在包括投资建议、设计、招标、施工方面作为投资方的者管理和指导项目,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物的营造。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起源于英国,迄今已有150余年历史。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均建立起该项制度。建立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将为我国开拓国际建筑市场、增强对外工程承包能力有所帮助。因此,建立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也是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建筑市场的客观要求。

中国目前将建筑师划分为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二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为全国性质的职业,注册后可以在全国执业,二级注册建筑师为省级职业,只能在本省注册,并在本省内执业。

②外部环境分析

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采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来建造最终建筑产品的方式就是建筑业工业化,即从传统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过度。

21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筑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万亿元以上,年增长10%而这下投资的60%以上要需要靠建筑业完成。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7%~8%之间,建筑业将高于国民经济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总值5000亿以上,2010年建筑业完成总值10000亿以上,这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的经济支柱产业。为此建筑业的发展必须依据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来完成,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极力提高建筑生产力,出色完成建筑设计任务,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给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知不觉而又无法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直面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市场的竞争也会愈加的激烈。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于是对建筑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③小结

建筑师的前途是光明的可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想要将来有所成就,现在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

三、目标

1、2013年―2018年主要完成目标:工作情况:工作上能够独当一面,有较好的收入;

2、学历、知识结构:在这里毕业三年后争取考过二级建筑师资格证、七年后考取一级建筑师资格,不断进修升值自己;

3、个人发展状况:结识一些建筑界的精英人物,提高人际关系网的质量。

4、婚姻家庭: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供车供房。

5、2018年以后:经济情况较好和人际关系较好的话,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积累财富,让自己的事务所日益壮大。

四、具体实施方案

对建筑师来说,入行10年以后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发展方向了。目前来看,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师工作的范畴已经分化为建筑策划(概念)、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和建筑实施(施工图及服务)三个方向:建筑策划主要是提出设计理念,提出项目构想;建筑设计就是把上述理念和构想进一步规范化、工程化、技术化, 使之成为可以通过审批的方案文本;建筑实施包括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配合。从建筑师的关注方向还可以分化为管理型建筑师与技术型建筑师:管理型建筑师善于掌握 建筑项目的整体运作,从项目的洽谈、业主沟通,到设计班子人员组成,设计计划和配合施工等;技术性建筑师擅长建筑的技术环节,从建筑的设计构想到与各专业 的技术衔接等均能做到井井有条。因此,建筑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与知识结构决定自己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走专业化的道路。

认真学习,阅读大量关于建筑的书籍,多看各类优秀设计的图片和图纸,积极与前辈交流,也能锻炼到自己的交际能力,认真干好学生会的干事工作,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

五、方案评估

通过对职业自我的分析和职业信息的搜索,我对自己,对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将职业 自我和职业信息的匹配,我初步判断出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合适的工作方向.进一步规划,让我对适合自己 的行业和公司类型有了了解.思索自己的职业环境要求和职业目标计划,让我对职业有了一个细致的描绘. 现在我比较清晰的理清了自己的职业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职业规划,拨开迷雾,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 的职业之路.但是我也了解现实变化很多,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所以我有了心理准备, 面对不同的情况适时调整职业规划的细节,长期目标是明晰的,职业自我系统是明确的.我会有原则的根 据现实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

第3篇

Abstract: Integrating generalized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clu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to the daily education of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关键词: 建筑行业文化;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pecialties;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66-02

0 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文化,是指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当前,对于该定义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建筑学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长久的使用习惯使得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区:所谓建筑,就是设计房子。建筑业的组成有一个复杂繁复的结构,由建筑行业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分支的特色和概括,更应该体现它的整体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对于建筑大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建筑文化应该扩展至整个建筑行业文化。

1 建筑行业文化可以涵盖的内容探讨

毋庸置疑,包含地域特色以及物质内容的建筑文化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筑行业文化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地域特色的养成,重视外观可见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建筑大专业,使得建筑大类专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建筑行业文化除了能够体现人文特色,突出地域风景之外,还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脏、苦、乱、危等等,也非常集中的体现在该行业这一靓丽文化外表下。第三方面,在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基础上,企业文化也逐步的融入整个行业文化中,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行业文化来说,我们要概括的既要包括文化的优势,也不能忘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对于高职建筑类来说,探讨建筑行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和地域特色,还要注意整个行业需要的特质的教育,乃至包含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的灌输。

2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行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及其对职业素养形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偏重于职业素养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在课程开设中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了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职场伦理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根据我们对建筑工程系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类专业中,用人单位对学生最不认可的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坚持工作的职业精神,这说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随着通识类职业伦理、素养课程的开设而逐渐好转。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专业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

2.1 概念的模糊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望 提到建筑,人们第一反应是房子的外形,在设计院做房屋设计,对没有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水电、施工、监理等专业的区分还没有形成,而相关建筑文化解释所导致的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将建筑整个行业考虑的非常的美好:能够做出有特色的房子。但设计之外的施工等却没有过分的关注,这就导致施工类专业学生入校后,突然发现自己每天接触的将是水泥砌砖混凝土,两种过分悬殊的对比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后者的失望,甚至反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2 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对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抵触 通过我们对建筑工程系新生的调查,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进入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学生们看来,学习建筑专业,就是学习建筑设计专业,至于建筑设计还要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等等,他们则对此一片茫然。一旦得知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并非是设计房子的外形,而是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大部分同学都要到施工一线,从事施工类工作,并且这一类工作苦、累、存在安全隐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其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失望的情绪,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了有的提出转专业,有的表现出了在校学建筑专业,毕业不做这行的想法。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肯定没有办法提升,专业知识都没有兴趣去学的情况下,提出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是空谈。

2.3 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的认知产生失调 职业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即将要从事的事业之后才能对他产生后续的各种想法。而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不是学校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能够直接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的机会。从学生认识角度来说,更早的接触到企业,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信念,能够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前面一个层面,对于企业文化的传递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对接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企业的信念、需要了解的不多,关注的不多,凭空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职业素养培育对学生来说犹如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对他们起不到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3 提升高职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建筑行业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建设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相对系统的了解整个建筑专业、建筑行业文化的内容,对整个建筑专业的分工、发展,细分专业类别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既要让学生了解建筑中靓丽的风景,也要将行业需要的特质,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专业行业的了解,知道自己以后有可能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慢慢渗入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奠定基础。

3.2 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对企业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行业的认可。一个好的企业,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结合校园文化、系部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优秀行业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感染学生,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3 平时注意职业素养的融合训练,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行业做好心理建设 通识类的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只是普遍适用,所以,要想强化对专业类的职业素养,还需要专业方面的融入,在专业课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结合甚至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接触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伟,米珍.建筑企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第4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丁以喜(1967-),男,安徽芜湖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教学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院级重点课题“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10-05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7-02

一、绿色建筑发展对建设法规、建筑业职业以及人才发展的影响程度分析

1.世界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程度和趋势。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未来五年发展目标①: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2.绿色建设法规体系对广义建筑业职业的影响程度分析。绿色施工②必须从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对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这六个环节涵盖了广义建筑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材生产、施工企业等。而这些行业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正在院校就读的大学生们即将面临的建筑市场已经在法律框架的引导下,逐渐由传统建筑市场向绿色建筑市场转变。

建筑业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尽快适应传统的建筑活动、建设程序和技术规范因此而发生的显著变化,掌握新的市场准入制度、招投标制度、施工技术规范、施工质量验收与评价标准等等,胜任岗位主要工作任务。

3.推进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人才发展战略。提升广义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加强队伍建设,保障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证。《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注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高职土建类院校有责任顺应绿色建筑发展形势,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推动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优化绿色建筑趋势下的人才培养途径,保证面向施工管理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和职业专业能力的调研

第一,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和岗位迁移的调研。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能力的麦可思公司,在《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书》专题报告表明:高职土建大类主要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93%,均高于全国高职高专88.1%平均水平,处于前50位之列;职业期待吻合度约在50%,也高于全国高职高专平均37%水平,处于前20位之列;2007届三年内职业转换率较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前10位中没有土建大类专业。

第二,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中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剖析(如108页表1所示)。

三、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定位的新认识

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建设目标,是建立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它有别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中应增加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验收与评价等内容。在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中应增加绿色建筑构造图识读与AutoCAD绘图能力、专项建筑工程技术、造价软件和基于Web技术的项目综合管理软件运用能力的训练内容;在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中应增加项目多方位的协调素质等。

四、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现途径的改革探索

1.创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土建类院校正在按照“教学企业”的理念,积极探索和优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遵循职业岗位技能的形成规律,构建实施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拟“教学企业”在校内建立一定规模、仿真性较高的实验实训中心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让企业接受学生到真实的施工一线,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接受企业专家的专题培训,通过综合实践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

2.更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内容。2011年度麦可思—专业就业质量年度指标表明:麦可思—2010届主要高职土建专业要求的前3项核心知识(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摘要,如表2所示:

要强化以上核心知识学习领域,满足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中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各高职土建类专业院校可以根据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增置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③;更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内容。在主要的课程设计实训、工种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及岗位实习等实践训练环节中,强化信息技术和绿色建筑施工模拟项目实训,以提高学生绿色建筑构造图识读与AutoCAD绘图等能力。

3.重点建设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库。土建专业学习的对象是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特殊性,企业难以一次性承受大批量学生长时间的实习实训,更不可能在校内营造与施工现场氛围相同的实践环境,建设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课程体系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重点建设专业群共性的实验实训基础设施,采用模拟“教学企业”在校内建立一定规模、仿真性较高的实验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和绿色建筑施工模拟项目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尝试的有效途径。

2010年5月,高职建筑类国家示范学院已经向教育部申请立项“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树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榜样。

“十二五”期间以及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业都将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状态之中,高职土建类院校有责任推动高职建筑类专业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贴近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全过程;探索优化绿色建筑趋势下的人才培养途径,面向施工管理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释]

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06.

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Z].2007-09-10.

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Z].2004-12-10.[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第5篇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chai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paper studied,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value migration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China, which aims to sort out and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shortage economy and the excess time,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value chain analysis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high valu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e manufacturing of construction product, which is the construction link. However, in the excess time, the strategic value range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s the upstream link and downstream link.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realize the value migr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

关键词:中国建筑业;价值转移;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value migration;construction enterprises;core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54-03

0 引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直承担着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乡就业、改善城乡面貌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为了巩固和发展建筑业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行业转型与发展的主旋律。建筑业的改革首先是从计划体制管理模式逐步转向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发展模式,其次是创建合理的制度环境,规制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实施,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由于承载着经济建设的载体角色,每一次的建筑业结构调整和价值转移都与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密切相关,伴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

建设项目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自然不确定性。作为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治理结构,建筑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和效率边界理念整合各专业要素,实现特定经济环境下价值高地的占领。作为市场交往主体,建筑企业能敏锐发现战略价值的漂移,是推进建筑业价值链优化调整、实现建设全过程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载体。采用基于建筑企业的分析视角在理解建筑业价值转移和发展趋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 短缺经济、产能过剩与新常态

1.1 短缺经济时代

短缺经济理论是由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短缺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短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常见的现象,与市场经济经常“供过于求”相对,计划体制主导的经济基本上是资源约束型的,资源物资短缺限制着生产制造的增长,深刻影响着各方主体行为。因此,短缺经济时代易形成卖者支配买者的交易关系,“求大于供”导致卖者居于市场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面临着生产资源的短缺,相对于旺盛的经济建设需求,建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显得严重不足[1]。为了解决短缺问题,社会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不论是行政指令还是市场调配都往往偏向建造环节。在整个建筑业价值链中,建造居于中心位置,支配着勘设、运营、咨询等其他环节。与之相对应,大量利润集中于建造环节,而其他环节由于所处经济时代特征的影响仅获得有限的利润。同时,超额利润的存在和工程科技水平的低下导致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意识和积极性。因此,从建筑企业角度看,短缺经济时代将企业的价值创造点汇聚于建造环节,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疯狂粗放式扩张。

1.2 产能过剩时代

1984年9月,国务院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建筑业改革重点是放开所有制,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企业,改革建筑用工制度,实现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推行住宅商品化等关键环节。弊端起于粗放。1984年到1988年建筑业发展出现过快过热现象。为避免通货膨胀,1988年国家开始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导致建筑企业过多,施工任务不足,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由于定制化特征,建筑业不存在面向广大消费者的交易市场,而是处于“一对一”的生产关系中,产能过剩问题不是指建筑产品生产过多而是生产能力难以充分利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8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的改革,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开始大幅度增加,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需求增大。特别是入世以来,由于房屋建筑的技术复杂度和资金进入壁垒都较低,地方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建筑企业的大规模扩张。2014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1141个,从业人数达到4960.58万人。

1.3 新常态

自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时期,结构失衡、产能过剩、资源约束、创新不足等矛盾不断凸显。受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特别是房地产调控的影响,2014年建筑业总产值仅实现10%的增长。建筑业在前期投资政策的大幅拉动后,正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新常态下,一般性建设项目需求发展变缓,个性需求市场的发展将更为迅猛,复杂性高端项目成为建筑企业的市场重点。而在产业价值链上则开始摆脱单纯制造向附加值高的策划、咨询服务、设计等上游环节和运营维护等下游环节延伸,技术性知识创新和集约式发展将成为未来建筑企业的战略价值抉择。横向整合方面,企业联盟、航母级企业、银企合作等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合作模式将在超大型建设项目中被广泛应用。

2 建筑产业价值链分析

2.1 建筑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1985年)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都是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及横向辅助工作等各种活动的集合体,其内部活动可用价值链来展现。相比企业视角,产业价值链从整个行业角度分析各个部门(环节)之间的技术经济关联和依据特定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

由于建设项目是建筑企业利润的载体,建筑产业价值链的构建要围绕工程项目建设,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纵向上对应工程建设程序,即从策划开发、勘察设计、生产制造、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到拆除回收的“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横向上主要是咨询服务、材料供应、政府法定安排(例如: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等细分环节。产业价值链如图1所示。

自2008年以来,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一直维持在3.5%左右,建筑企业利润率低已成为影响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还是受到时代特征和经济大势的约束。中国的建筑企业沿袭“短缺经济”时代的印记,依旧坚持于生产制造环节,而时代的变迁、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转变却无情地将企业从价值高地拉下,催生出过度竞争的无奈,印刻着中国经济发展演变的轨迹。由于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角色和“晴雨表”作用,宏观经济特征和业主需求因素成为理解建筑产业价值转移,发现利润漂移规律的关键。

2.2 价值转移分析

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所赚取的利润有所不同,某些细分市场的利润区比另一些要深,而且产业价值链上的利润区分布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业主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2],美国学者斯莱沃茨基把这种现象称为“价值转移”。纵观各行各业的战略价值环节,基本都是在研发和运营阶段,竞争重点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环节转向以知识、研发、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软件”方面。因此,建筑产业价值链越往上游利润率越高,同时下游环节利润越具稳定性和长期性。

供给短缺是计划体制下买方和卖方长期关系的加总反应。短缺经济时代,业主需求的构成主要以基本建设需求为主,一般性、类似性工程成为建筑市场的交易重点,由于技术复制性较强和资金要求较低,建筑市场形成同质化竞争格局,规模扩张成为该时期建筑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赚取超额利润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在价值创造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制造成为行业配置资源、提高劳动效率的改革区间。《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对建筑用工制度的改革开启了第一次结构调整的序幕,管理层与劳务层的分离促使建筑企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进上,同时也推动了众多以提供劳务为主的企业成长[3]。在提高专业化效率和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建筑企业实现了价值聚焦。

到了产能过剩时代,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基本功能需求退而次之,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主导。建筑市场开始分化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不同企业开始在对应战略细分市场加快资源整合,建立进入壁垒,开始以改变同质化竞争格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结构调整[4]。这一阶段,在高端市场,由于管理难度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国有性质为主的建筑企业开始加速整合技术研发、设计、施工等环节,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战略价值区间的转移,获得更高的利润。现在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已控制了大部分3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中国中铁具备对铁路建设的垄断性优势。而在低端市场,例如普通商品住宅市场,以民营性质为主的建筑企业仍旧单纯进行着施工,难以参与到设计环节。由于管理难度和技术含量不高,从成本效益原则角度看业主不具备采用一体化建造模式的动力,弱势的建筑企业在纵向上更不可能扩展其价值区间。同时,由于建设资金巨大,建筑企业常被要求垫资施工,而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经常面临如工程款拖欠等的“敲竹杠”问题。

总体而言,进入新世纪,建筑业已然从“产能短缺”进入到“产能过剩”阶段,建筑市场呈现快速分化趋势,建筑企业占领各自的细分市场,并建立市场壁垒。未来建筑市场的发展重点在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高端和低端两类市场的技术和管理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的价值聚焦点的转移。

3 价值转移发展趋势

未来建筑业价值转移的发展趋势是进行价值整合与深化,也是建筑企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由于工程实体建造自始至终是建筑行业最重要的角色,“价值整合与深化”要围绕施工建造环节展开,其关注点主要在行业、市场、企业三个层面[5]。行业层面关注建筑企业金字塔式结构的完善;市场层面关注高、低端市场的战略定位与加之抉择;企业层面关注纵向一体化、虚拟组织、差异化建设等。

3.1 行业结构调整

金字塔型结构是国际建筑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一国建筑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要在第二阶段市场重组基础上更加高耸,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6]。未来金字塔型结构应建立四类企业模式:航母级企业、具备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小微专业承包企业。航母级企业处于金字塔顶端,是现有的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甲级设计集团的转型方向,其价值区间在构思策划、技术研发、勘察设计、企业整合以及金融运作等高附加值环节,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以应对超大工程项目建设。具备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第二层级,是现有的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大型甲级设计企业的转型方向,设计施工一体化只是该类型企业的技术支撑,而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第三层级,是现有中小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转型方向,引导其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支持现有专业承包企业向专(专业化)、精(精细管理)、特(独特技术)、新(创新)方向发展,不再完全覆盖建筑施工,而是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加大价值挖掘力度。小微专业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的基层,由现有劳务工人转型而来,在两层分离基础上采用企业形式以便于技能培训和行业管理。

3.2 市场结构调整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大规模推进,融资规模更将庞大。因此,基建、融资建设虽不是建筑企业唯一的价值转移方向,却成为最重要的机遇和突破口。而且此类高端市场具备技术含量高、管理难度大、资金需求巨大等特点,具备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将成为新阶段下建筑产业的价值高地,实力强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企业应将业务重点往此方向转变。同样是经济新常态下,低端市场的建设项目由于其固有的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使建筑企业不具备获取高利润率的前提。低端市场成为企业竞争的红海,成本优势战略则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最重要手段。技术、管理和资金实力有限的企业可在此类市场发展,成为满足基本建造需求的企业。

3.3 企业结构调整

高端市场的建设项目由于其工程技术特点和业主信息劣势的存在,建筑企业存在整合各建设程序,加强纵向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横向上在金融、咨询等辅助价值链环节,加强虚拟组织建设,实行联合竞争模式以加强纵横环节整合优化真正做到满足业主需求。

低端市场上,业主的强势和较低的自然不确定致使建筑企业缺乏纵向一体化建设的动力,仅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获取较低的“加工费”。有实力的企业应逐步调整业务内容,如加强与设计单位合作往高端市场拓展,或进行专业化改造,往做精做深转变,或往横向链条延伸,成为专业咨询服务企业,为非开发企业类型的业主服务。

4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两次价值转移和结构调整,当前,正在进行以价值整合与深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价值转移。建筑产业价值链具有独特的行业属性,受经济发展趋势和业主需求演变影响大。产能短缺与过剩、高低端市场分化等关键词是深刻理解中国建筑业价值转移的关键前提。新常态下,建筑市场要建成金字塔型结构,固化四类建筑企业,而高端市场的项目策划、技术研发、勘设等上游环节和运营维护等下游环节以及融资等辅助价值链环节成为建筑企业的战略价值区间。因此,中国建筑企业要深刻把握当前经济走势,顺应时代潮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战略价值转移。

参考文献:

[1]李海舰,原磊.基于价值链层面的利润转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6):81-89.

[2]徐波,王果英,高笑霜.论我国建筑业在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J].建筑经济,2003(12):8-13.

[3]刘哲生.建筑劳务企业资质及从业资格的思考与修订建议[J].建筑经济,2013(3):5-8.

[4]马颖丽.建筑业企业总承包资质与专业承包资质关系探讨[J].建筑经济,2012(1):8-11.

第6篇

关键词: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招投标;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建筑业不被视为是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上,采用行政管理计划定价方式,因此,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往往是依据计划价格和行政规定进行编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筑工程造价难以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突破计划投资的项目比比皆是。由于工程投资的确定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工程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

1 资金的时间价值机制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增值。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它说明了时间与价值是密切相关的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即协调好时间、效率、价值之间的关系是经济管理的主要机制。两笔等额的资金,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它们在价值上就存在着差别,发生在前的资金的时间价值高,发生在后的资金价值低,根源在于资金的时间价值。譬如作为货币资金,一元钱存入银行,在一年后大于一元钱但是作为结算资金,一元钱的债权,如果在一年后才收回,那么它的现值就不等于一元钱,而是小于一元钱作为储备资金;一件器材存放两年不用,受物价指数、劳动生产率、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它的实际价值和价格也在发生变动;作为科研生产资金,投人到科研试验、生产开发过程的单位货币资金的集合,所产生的各类成果的价值量和价格集合也必然发生变动。如此等等均证明了时间价值机制对资金运动效率、资金量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将时间价值机制引人建筑业,对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2 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建筑业的影响

这个规律在建筑工程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得到体现。如普遍采用的垫付资金,延期支付工程款的现象,就是建设工程的投资业主利用这个规律,在资金的时间价值上获益。用比预期的计划资金较少的资金投入,完成预期的计划资金投入所达到的目标。

在工程经济分析中,为了正确的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必须对项目的整个计算期内不同的时间点上所发生的全部资金收入和支出进行计算分析,即:比较发生在不同时间点上各种资金的真实价值。

我们在进行项目的经济评价时,是把项目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只计算现金收支,不计算非现金收支。投资者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获益的多少,常用最小费用法,通过现金流量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即将在不同的时间点所发生的现金流量,折算成在序列时间始点的价值。

所谓的现金流量,是指拟建项目在整个项目计算期内各个时间点上实际所发生的现金流入、流出以及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

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可在招投标、工程管理及施工阶段进行投资控制。

2.1 资金的时间价值对招投标的影响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由于资金流量的限制,越来越多的此类公司开始重视土建及安装工程中,如何合理制订此类合同的付款比例,以缓解资金压力的问题。一般来说,土建及安装总包工程金额较大,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确定付款比例的时候,比较重视控制预付款的比例,这是基于传统的观念只是把工程款的支付看成是一个静态过程,而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某住宅楼施工招标文件的合同条款(以下简称方案一)中规定:预付款数额为合同价的10%,开工日支付,地上结构工程完成一半时一次性全额扣回,工程款按季度支付。业主单位经初步估算,该工程总价为9000万元,总工期24个月,其中:基础及地下室工程约1200万元,工期6个月;地上结构工程约4800万元,工期12个月;装饰及安装工程约3000万元,工期6个月。

经过投标竞争,某投标单位的投标价格以低于估算值约5%的报价中标,但其在付款方式方面提出了一个备选方案,即建议业主将付款条件改为(以下简称方案二):预付款为合同价的5%,工程款按月度支付,其余条款不变。

对于上述付款条件,一般看来预付款的比例减少了一半,可以减轻首次付款金额的压力,但如果我们利用工程经济学的知识,即资金的时间价值公式和现金流量图不难发现,如按照方案二,业主方最终所付的工程款要多于方案一,且按月度付款的资金压力远远大于按季度付款,具体分析如下:

假定贷款月利率为1%(为简化计算,季利率取3%),各分部工程每月完成工程量相同且能按规定支付工程款(不考虑工程款结算所需要的时间)。以估算工程总价作为分析基数,暂忽略中标优惠率。

1)按方案一,所得工程款的终值。

预付款:A0=9000×10%=900万元;基础工程每季工程款:A1=1200/2=600万元;地上结构工程每季工程款:A2=4800/4=1200万元;装饰和安装工程每季工程款:A3=3000/2=1500万元。

则按原付款条件所得工程款的终值:

FV0=A0(F/P,3%,8)+A1(F/A,3%,2)(F/P,3%,6)-A0(F/P,3%,4)+A2(F/A,3%,4)(F/P,3%,2)+A3(F/A,3%,2)=900×1.267+600×2.030×1.194-900×1.126+1200×4.184×1.061+1500×2.030=9953.26万元。

2)按方案二,所得工程款的终值。

预付款:A0'=9000×5%=450万元;基础工程每季工程款:A1'=1200/6=200万元;地上结构工程每季工程款:A2'=4800/12=400万元;装饰和安装工程每季工程款:A3'=3000/6=500万元。

则按方案二所得工程款的终值:

FV0'=A0'(F/P,1%,24)+A1'(F/A,1%,6)(F/P,1%,18)-A0'(F/P,1%,12)+A2'(F/A,1%,12)(F/P,1%,6)+A3'(F/A,1%,6)=450×1.270+200×6.152×1.196-450×1.127+400×12.683×1.062+500×6.152=9999.65万元。

3)两者的差额。

FV0'-FV0=9999.65-9953.26=46.39万元。

因此,如选择方案二的付款方式,则最终中标单位比原付款条件增加了约46万元。

在对类似工程经济进行分析时,作为造价工程师当前更要着眼于资金的时间价值,特别是对于资金支出量大的工程项目,这为如何合理确定大型项目的付款比例问题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在更大的限度上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缓解业主方在资金流动方面的压力。

2.2 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工程施工管理的影响

资金的时间价值,体现在工程招投标中,是业主可以选择对自己控制投资有利的承包商,是工程投资得以控制。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同样可以控制工程投资。

某管架工程,工程总造价2600万元,在甲方与乙方签订的施工合同中规定,施工单位在工程结束后的第1-6个月不支付工程款,第7-12个月按月分期支付工程总价款的60%,第13-23个月按月分期支付工程总价款的30%,第24个月支付剩余10%的工程保修款。

贷款月利率为1%计算,7-12月每月工程款:A0=2600*10%=260万元;7-12月每月工程款:A1=2600*30%/11=70.91万元;第24月工程款:A2=2600*10%=260万元。

则按该合同将工程款折算成现值:

P=A0(F/A,1%,6)(P/F,1%,12)+A1(F/A,1%,11)(P/F,1%,23)+A2(P/F,1%,24)=260×6.152×0.887+70.91×11.567×0.795+260×0.788=2275.72万元。

与预算相比的差额:

2600-2275.72=324.28万元

此工程的建设,业主就是利用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节省了工程造价,且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减少了工程投资324.28万元。

2.3 资金的时间价值对施工单位的影响

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不仅使用于业主对投资的控制同样使用于施工单位。利用好资金的时间价值规律,施工方也照样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某施工单位,在参与某部办公楼工程投标中,为了既不影响中标,又能在中标后取得较好的收益,采用了不平衡报价法。在投标总价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部分分项工程的单价,将属于施工初期的地下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单价适当调低,调整范围均在10%以内。使施工单位在施工初期能够得到较多的工程款,从而提高施工单位所得工程款的现值。

按调整后的报价,承包商可得工程款的现值,比调整前的估价增加了5.45万元,是施工初期增加了流动资金,多创造了效益。

总结

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可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亦可在投资方案经济效益评价、设备更新方案必选、设计方案选择、招投标及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应用,便于选择合理的方案,能够使投入的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真正体现“时间就是金钱”。

参考文献

[1]赵永桥.浅谈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14):246-247.

第7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职业伤害;干预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建筑行业当中出现的职业伤害案例也变得越来越多了,成为了威胁建筑行业工作者生命健康的头号大敌,不管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的职业伤害概率都非常高。另外,由于城镇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职业伤害所带来的伤害也越来越大。因此,尽快加强社会公众以及相关部门对于职业伤害的认知是非常急迫的。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 建筑行业职业伤害概述

(一) 职业伤害的原因

在建筑行业当中造成职业伤害是有很多种可能性的,比方说操作设备失误、施工强度过大、施工环境恶劣等都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职业伤害,而在这之中,人为操作违规造成的后果相对比较大,严重者甚至可能直接造成操作者本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死亡。

另外,操作设备的技巧不熟练或者对安全的认识不够充足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而造成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安全意识的教育,加上防护措施不充足、作业超载等。

在最近这几年以来,由于国家的严格治理,操作上的失误已经不再是造成严重职业伤害的唯一原因了,施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造成的职业伤害也渐渐开始"迎头追赶"。在一名劳动者参与到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负面循环。

(二) 职业伤害的含义

在建筑行业当中,职业伤害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职业病或者造成严重的工伤,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生产过程、作业劳动过程以及环境影响三类。其中生产过程主要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大量粉尘等;而作业劳动过程则是过量的劳动、严重缺乏休息时间,造成工作者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最后的环境则是包括天气、采光、空气流通等多种因素。

职业伤害的主体都是青年劳动力,通常职业伤害都拥有非常清晰的周期性,比方说施工淡季和旺季相对比,施工旺季的时候由于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大,就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或者比较频繁的伤害事故。

二、 建筑行业职业伤害具体干预方式

所谓职业伤害干预,最终的目的是降低劳动者因为职业伤害而造成的伤亡概率。而对职业伤害进行干预主要分成以下几种干预方式:

(一) 人体功效角度

从人体功效学入手进行干预,其最主要的对象是劳动者身体上明显的损伤,而这些伤害大多都是外力造成的创伤或者肌肉骨骼拉伤等有关;除此之外,涉及到具有放射性或者剧烈毒物的岗位,则需要进行工艺的革新,尽可能选择无毒的材料来代替有毒的材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劳动者接触到有毒物质。

针对急性的外力创伤,具体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利器的容器,防止刺伤;另外建筑施工工地经常会出现高空坠物,保证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得到比较有效也相对比较简便的防护措施,例如安全帽;另外设置脚手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设网的稳固性,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坠物伤害。

在施工工程中进行干预最重要的原则是要保证工作场合能够与人相适应,保证施工设备和施工工具都能够合理而且安全,这也是从根本上降低职业伤害带来的伤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 组织策略角度

也称为"管理干预",指的是调整工作的作息时间、进一步完善工作的环境、均衡工作量等方面,大部分施工部门采取的主要是绩效管理,通过绩效来督促施工人员提升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组织策略方面的调整给安全作业带来了非常正面的影响,而且非常直观地降低了发生事故的概率。

比方说,根据数据统计,人在中午12点左右是最疲惫的,加上施工地点大多都是室外,夏季炎热以及冬季寒冷都可能会在这个时间点上促使职业伤害的发生,因此,根据这一情况进行干预的具体措施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安排适当的休息,降低职业伤害的概率。

(三) 个人意识角度

如字面含义,个人意识指的是完善劳动者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的提升,主要通过集中培训以及安全教育等来完成,除此之外,还要进行适当的急救常识的普及。通常在建筑工地进行施工的劳动者由于相对来说文化水平都不是特别的高,因此对于安全意识也不会有全面系统的认知,需要施工单位加强培训来提升。

(四) 全方位综合干预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采用单一的干预方式可能并不会获得非常理想的效果,必须通过综合式的干预方式,将以上三种干预角度结合起来产生共同的作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职业伤害的概率。

三、 对职业伤害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和考察的方式

对职业伤害进行干预最直接也最鲜明的目标就是降低由于职业伤害造成的劳动者伤亡概率,在当前最常用的是借助一些调查问卷来获得信息,比如在问卷当中会涉及到包括作业环境是否让劳动者满意,或者是否能够接受干预措施,还有是否熟悉安全知识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来了解到实际的效果,在进行干预措施的前后分别对建筑现场进行环境调查以及设备考察等。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对于职业伤害的干预措施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还需要各方合作来进行完善和弥补。

结语:

职业伤害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都在关注的问题,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无法逆转以及可预防性,而正是这个特性让我们必须在伤害发生之前就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当前建筑行业是我国职业伤害的高发行业,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职业伤害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问责制度势在必行,切实地将降低职业伤害概率降到最低,同时这也是我国的职业卫生领域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雨萌,潘敬菊,周芳,张岚.职业伤害干预措施的研究概况[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5(01).

[2]吉贵兵.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社会保险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

[3]李大君.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安全调研报告[J].广西城镇建设,2013(11).

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 职业卫生 主体责任 自律管理模式

一、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建筑业作为高危行业,安全事故的高发一直受到关注,但其职业病的发病状况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早有相关数据显示,建筑业职业病发病的病例2007年、2008年均排在健康部通报的全国各行业发病数的第三位。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筑施工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工序环节繁杂、触害时间长、交叉触害现象明显,触害人员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差。二是企业管理层对职业卫生认识不足。三是建筑施工流动性大、时间周期不定给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四是建筑施工一线打工者的特殊身份和流动性强的职业特点,造成农民工成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盲点,这也成为建筑施工企业一触即发的“炸弹”。五是建筑施工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以来, “H”健康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弱势。

二、实施企业职业卫生自律管理的必要性和预期目标

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200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仅对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义务就规定了22项,对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企业实现职业卫生自律管理是一种管理趋势,客观剖析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找对策,使职业卫生自律管理能得以最好的践行。通过自律管理可以满足企业合规性要求,并逐步实现职业卫生方面的长短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中提出规划目标“到201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这是一个五年期工作目标,也是企业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三、逐步建立以“六大保障体系”为支持的自律管理模式

1.目标预控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企业最高决策者承诺遵守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政策标准。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的指标、指标及考核计划。制定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制定新、改、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评价计划;制定年度职业危害场所现场检测和人员查体计划;编制年度职业卫生培训计划;制定年度职业卫生投入计划等。

2.制度保障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建立健全防治责任制。首先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全面负责;其次是建立起完整的责任制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完善职业卫生网络;建立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清单;建立职业危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立职业病防治经费使用档案;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制定实施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制定系列制度,责任到位。

3.宣传培训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制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规划和计划。

健全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体系和网络。

组织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进行培训。

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日常宣传教育活动。

要经常开展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岗位操作人员职业健康意识培训、开展岗位操作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技能培训等,通过培训提升人员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水平。

4.过程监控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组织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监测和评价,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加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查体和监护。定期组织在岗、新上岗、离岗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禁止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劳动者,给予适当岗位津贴。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能及时发现劳动者职业健康损害,予以诊治、调换岗位,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加强职业卫生防护。内容包括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台帐;职业病防护设施配备齐全、有效;按标准配备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登记记录;及时维护、定期检测个体防护用品。加强职业病危害场所隐患的排查和治理。不定期组织对工作场所的检查和排查,强化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及时发现、整改各类隐患。

5.应急救援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

组织应急技能培训,掌握自救、互救和应急设备设施的操作技能。

组织应急演练。

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能够提高对职业卫生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更好地丰富和完善企业职业卫生自律管理体系。

6.异体监督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建立工会职业卫生合理化建议程序,集思广益,提高职工积极参与职业卫生管理的积极性。

建立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检查程序,定期对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等情况进行抽查监督,

督促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执行法规标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职业卫生自律管理中要赋予、发挥工会监督职能,注重员工参与管理,监督职业卫生自律管理工作的绩效。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起以“六大保障体系”为主的职业卫生自律管理模式,能有效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义务,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职业健康,有效控制职业病发病率。同时自律管理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小投入、大产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并提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企业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周学勤.职业卫生管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

[2] 孟艳华,胡广霞.新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知识[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第9篇

一、引言

在建筑企业中每个人和组织都有自己的未来和梦想,而实现梦想的最小单元是员工个人,员工梦想与组织梦想共命运。建筑企业员工作为各级组织的“有形资产”,而员工的价值又那么的无形。如何将无形的价值有形化成为诸多有梦想企业的研究话题,也是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或员工发展管理者的难题。破解难题的关键是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通过建筑业员工职业发展体系的建设转化员工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搭建完善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已是大势所趋。实践证明,一个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应该由一个核心四个要素六种角色组成:一个核心是职业标准,四个要素是学习、实践、鉴定和发展,六种角色是员工、专家、培训师、教练、评估师、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四个要素中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本人通过对建筑企业员工职业发展体系的建设工作做了分析,来说明建筑企业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建筑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体系在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

建筑企业员工职业发展体系不是独立的体系,与业务、职位、薪酬、荣誉等体系相互关联。而搭建员工职业发展体系的核心是通过组织业务的梳理建立分类分级的员工职业发展标准,依据职业标准开展员工学习、实践、鉴定和发展工作。职业标准建设的关键是要来源于组织业务,服务于员工的职业发展,而围绕职业标准开展员工学习、实践、鉴定和发展工作需要六种角色的参与,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六种角色是体系运转的必备资源。六种角色分别是专家、学员、培训师、评估师、教练和人力资源工作者。六种角色需要在组织内、外部进行挖掘和发现,六种角色组织成相应的虚实结合的队伍,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建设职业标准、学习、实践、鉴定、发展工作所需要的资源。

建筑企业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员工以及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受益的就不仅仅是员工本人了,还有员工的领导以及员工所在组织等。完善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能够让员工清楚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知道干什么以及干什么的标准;清楚学习学什么以及学什么的标准;清楚实践什么以及实践的标准;清楚鉴定什么以及鉴定标准,清楚发展什么以及发展标准。建筑企业员工的领导可以在职业标准的指引下帮助员工成长,而企业通过搭建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可以将隐性的价值显性化,即沉淀了组织知识,而且建立员工持续发展的机制。

三、建筑企业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构建模型

一个核心:职业标准。

建筑企业组织可以根据员工工作特性划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以及操作类。然后再根据专业不同划分出不同的职业类别和层级,比如:专业技术类分为财务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客户服务专业等,级别分为三级、二级、一级等,而操作类分为管道工、场站工等,级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职业标准的编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编制技术规程。当然,建立职业标准的前提是将职业分类梳理清楚,否则职业范围界定不清。职业标准建立完成后,组织可以组织相关角色建立相应资源,如:组织培训师设计开发培训资源;组织教练开展岗位实践;组织评估师开发技能水平鉴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者开展员工职业发展兑现等。而员工根据所从事的职业,紧紧围绕职业标准,规划职业发展,展开职业技能学习、实践、鉴定和发展。这四部分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四部分全部围绕职业标准展开,而区别是学习是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是工作环境中进行,鉴定是中立环境中进行,发展是鉴定后对结果的应用。

要素一:学习。学习是在非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指员工职业技能的学习。员工要达到职业标准的要求,需要清楚的知道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多久,如何测试自己的学习情况。比如:我是一名初级培训师,想成为中级培训师,那么我要清楚知道中级培训师的职业标准是什么。职业标准中明确中级培训师的工作领域、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要求以及学习的方式、时间、资源和评估方式。当我拿到中级培训师的学习规划后,即可采取相应的学习行动了。在这个环节中学员和培训师是至关重要的两角色。学员学习知识和技能,培训师传授知识和技能。

要素二:实践。实践是在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指员工职业技能的实践。员工在非工作环境中学会了,还需要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反复验证是否真正拥有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是否能够有成果产出。员工要达到职业标准的要求,需要清楚的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实践什么,怎么实践,实践多久,如何验证自己的实践情况。在这个环节中学员和教练是至关重要的两个角色。学员实践知识和技能,教练观察和辅导学员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情况。

要素三:鉴定。鉴定是在中立的环境中进行的,指员工职业技能水平的鉴定。员工学会了,也能用了,是否完全具备了相关职业标准的要求,需要由一支专门的评估队伍来完成,并出具客观的鉴定结果。在这个环节中学员和评估师是至关重要的两个角色。学员参加鉴定,评估师依据标准衡量学员水平。

要素四:发展。员工学习了,实践了,鉴定也符合了职业标准要求,组织需要按照配套政策兑现其职业发展,比如:职级、职务或薪酬、荣誉的变化。在这个环节中学员和人力资源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两个角色。学员拥有能力等级后,人力资源工作者按照能力等级兑现相关激励政策。

四、建筑企业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构建实施

(一)纵向发展:一般指建筑企业员工在岗位所在的通道内由低层级岗位向高层级岗位发展。员工要实现纵向的发展,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任职资格是否达到上一层级的基本要求。

2、建筑企业员工的业绩表现。通常企业会通过绩效考核来反映员工的业绩表现,并不是所有符合上一层级任职资格要求的员工都有晋升的机会,而往往是从符合条件的员工中选取业绩比较好的员工给予晋升。

3、上一层级是否有职数/比例的限制。如有限制,那么在建筑企业员工晋升时是否有职数/比例的空缺,也是决定员工是否能够晋升的重要条件。

(二)横向发展:一般指建筑企业员工从本通道的岗位上往其他通道的岗位上发展。建筑企业员工要实现横向发展,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通道间岗位是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在任职资格上即任职标准是否类似。一般来讲,横向发展主要是针对相关岗位的发展,如从纯技术人员转为技术管理人员, 如果通道问任职资格标准差距过大,则表明通道间岗位特性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一般员工,实现这样的横向发展比较困难。

2、建筑员工的业绩表现及个人意愿。与纵向发展类似,业绩表现也是决定员工是否能实现横向发展的重要条件,与纵向发展不同的是横向发展可能还会涉及到个人意愿问题,如在实际中会出现做技术的员工不愿意去做管理岗位的情况。

3、其他通道岗位是否有职称/比例限制。与纵向发展类似,在限制许可的范围内,横向发展才有可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