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29: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经费改革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我国科研经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行政拨款制的投入方式,逐渐形成了由政府拨款投入、科研基金制、科研单位创收、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体系。但总的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仍不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其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既使科研活动难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也使科技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合理共享。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由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而来,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以基础研究为例,经费来源主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四个渠道,其中:基金委有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杰出青年资助项目;中科院有重大创新项目;科技部有“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有“211”、“985”等工程。这四个部门都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此外,其他部委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使科研经费分散使用,造成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又造成科研人员的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而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争资金、应付评审,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由于条块分割和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重复购置大型科学仪器的现象很突出。有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170%甚至250%的利用率水平。
二是科技经费管理模式亟待完善,管理成本高,投入产出效率低。目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已有相当规模,主要通过各种“计划”、“工程”来实施。据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各种科研项目,其中约150亿元由科技部支配。但一些急需经费、很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却往往申请不下来经费。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模式是“项目申报制”。这是一种未出成果就支付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造成在项目的申请、批准诸环节上竞争很激烈。而在这项环节上“行政干预”往往起很大作用,有时因官员的个人偏好,就决定了科研经费的流向。
2003年,中国科协主持开展了一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明星”科学家或是“圈内”人(如师生、校友、朋友等)把持,其他人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很难获得“雪中送炭”的机会。另一方面,项目确定后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钱一旦下来了,有相当部分科研经费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有的转化为科研单位沉淀资金,挪作他用或用于养人养机构,真正用于更新研究设备、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据OECD(经合组织)2000年的数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全世界的4.3%,科研产出占世界的3.1%,表明我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线
三是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既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国家每年资助的科研项目是有限的,而项目申请者众多,于是就出现了“僧多粥少”局面,这也容易引发科研项目申请中走后门、托关系、请客送礼、拿回扣等腐败现象的产生。2005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2个部门、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技经费6.69亿元;有些课题和项目预决算编制不真实,科研成本核算不规范。现在,无论是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在科研机构内部,一般行政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研活动,这种现象本身就很不正常。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也容易引发政企不分,造成政府与市场之间职能错位。一方面,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政府投入偏高,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从事竞争性的科研;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现在,一些国有科研机构和其所属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把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和企业账目混在一起,使科研经费成了企业的“盈利”,这样的科研机构既不需要走向市场,也可以不向科研负责,成为游离于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之外的特殊机构。
总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亟待作出重大改革。
二、建议
第一,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基本思路是“统筹规划,抓大放小”。统筹规划,就是将国家现有的“863”计划、“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985”计划等各类项目计划的经费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管理。这个统一的框架如何搭建,还需要深入研究,可考虑在国务院层面上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或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一专门的办公室。同时,根据国家需求和各领域各行业的情况,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科院、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宏观规划,确定每一阶段各部门各领域经费划拨的比例,由财政部直接拨付资金。抓大放小,即国家层面要重点突出,只抓若干全国性的重大专项计划、专项工程、公益性科技任务和重大科技试点工程,大量科技任务连同科研经费及管理,应当交给地方、大学或企业去进行。与此同时,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多年来,高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也有大进步,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由于受到科研体制的影响,在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管理不规范,存在很多漏洞和弊端,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孳生了学术腐败,社会影响不好。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何改进这方面的工作,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刻不容缓的课题。是一个必须进行改革的问题。
1 科研经费的问题
科研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统一的操作性强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部分高校针对科研经费的特点做了一些补充规定,但总体上管理制度是不系统、不完整、不完善。从而造成了:
(1)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脱节。科研经费的管理应该是高校整个科研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更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上往往不合拍,造成项目和经费的使用不协调、不合理、不科学,既影响科研成果产出,也影响经费的效益,还常常派生其它问题。
(2)科研经费预算形同虚设。科研经费管理中没有成本核算机制,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所谓的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将经费花在什么地方,是否花在该地方,科研部门不管,财务部门也只是流水帐,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分析来评价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这导致科研经费超范围的开支、不合理的开支、私有化的开支普遍现象。
(3)科研经费的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流失现象、重复购置、闲置浪费较为普遍,科研资源共享难,利用率低。课题组购置的科研仪器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时,有的没有严格办理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由于科研经费实行专项经费制度,即使课题相近,但由于分属不同课题和不同部门,设备仍要另行购置,资源往往独享,共享性差。
2 科研经费改革意向
改革的意向:纵观国内外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现状和经验,本文提出如下改革意向,希望引起高校及其有关部门的共鸣。
(1)要建立可操作的制度化管理,以多种措施保证高校各类科研经费规范和高效运行。如建立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制,防范各类支付风险,建立切实可行的资金“跟踪问效制”,严防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规范报帐流程,加强财务监管等。摆脱科研经费管理的困境。
(2)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提高科研课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减少不合理的开支,实行预算评审机制,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施行有效监督,严格执行加强对劳务费、间接费用等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3)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可以资源共享,科研项目不同需要的设备相同的,可以经有关方协商,经学校固定资产处相互调节使用,节约经费,避免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做到资源共享。
(4)加强宣传,转变错误认识,多数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的钱,片面地认为管理部门应该为自己用钱做好服务工作,为规范、合理的使用好科研经费,根据高校实际情况,通过宣传,化解矛盾,以实际行动赢得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理解和支持,确实加强科研经费服务与监管的统一。
(5)高校相关领导应当对科研经费管理高度重视。一方面改革加强计算机手段管理,使财务管理系统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相关联,解决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脱节的问题,使财务管理时等相关信息清晰可见,便于财务人员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课题结题后也能及时进行财务处理,防止结题后长期不结项的情况。另一方面可操作的统一科研经费制度化管理,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分别用专人进行管理,便于理清科研经费使用与项目间的关系,规范各类支付风险,促进相关资金高效地用与科研活动而非用于其他方面,并建立完整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的合规使用,是保证科研课题正常实施的关键所在,是正常进行科研经费开支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是科研管理的核心,为科研经费使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和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大幅度增加。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加快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既十分必要,也很紧迫。
一、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我国科研经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行政拨款制的投入方式,逐渐形成了由政府拨款投入、科研基金制、科研单位创收、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体系。但总的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仍不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其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既使科研活动难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也使科技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合理共享。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由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而来,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以基础研究为例,经费来源主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四个渠道,其中:基金委有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杰出青年资助项目;中科院有重大创新项目;科技部有“863” 计划、“973” 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有“211”、“985”等工程。这四个部门都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此外,其他部委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使科研经费分散使用,造成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又造成科研人员的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而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争资金、应付评审,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由于条块分割和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重复购置大型科学仪器的现象很突出。有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170%甚至250%的利用率水平。
二是科技经费管理模式亟待完善,管理成本高,投入产出效率低。目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已有相当规模,主要通过各种“计划”、“工程”来实施。据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各种科研项目,其中约150亿元由科技部支配。但一些急需经费、很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却往往申请不下来经费。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模式是“项目申报制”。这是一种未出成果就支付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造成在项目的申请、批准诸环节上竞争很激烈。而在这项环节上“行政干预”往往起很大作用,有时因官员的个人偏好,就决定了科研经费的流向。
2003年,中国科协主持开展了一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明星”科学家或是“圈内”人(如师生、校友、朋友等)把持,其他人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很难获得“雪中送炭”的机会。另一方面,项目确定后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钱一旦下来了,有相当部分科研经费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有的转化为科研单位沉淀资金,挪作他用或用于养人养机构,真正用于更新研究设备、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据OECD(经合组织)2000年的数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全世界的4.3%,科研产出占世界的3.1%,表明我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三是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既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国家每年资助的科研项目是有限的,而项目申请者众多,于是就出现了“僧多粥少”局面,这也容易引发科研项目申请中走后门、托关系、请客送礼、拿回扣等腐败现象的产生。2005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2个部门、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技经费6.69亿元;有些课题和项目预决算编制不真实,科研成本核算不规范。现在,无论是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在科研机构内部,一般行政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研活动,这种现象本身就很不正常。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也容易引发政企不分,造成政府与市场之间职能错位。一方面,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政府投入偏高,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从事竞争性的科研;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现在,一些国有科研机构和其所属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把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和企业账目混在一起,使科研经费成了企业的“盈利”,这样的科研机构既不需要走向市场,也可以不向科研负责,成为游离于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之外的特殊机构。
总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亟待作出重大改革。
二、建议
第一,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基本思路是“统筹规划,抓大放小”。统筹规划,就是将国家现有的“863”计划、“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985”计划等各类项目计划的经费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管理。这个统一的框架如何搭建,还需要深入研究,可考虑在国务院层面上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或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一专门的办公室。同时,根据国家需求和各领域各行业的情况,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科院、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宏观规划,确定每一阶段各部门各领域经费划拨的比例,由财政部直接拨付资金。抓大放小,即国家层面要重点突出,只抓若干全国性的重大专项计划、专项工程、公益性科技任务和重大科技试点工程,大量科技任务连同科研经费及管理,应当交给地方、大学或企业去进行。与此同时,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现状 改革建议
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科研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推动高校科研发展,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研究
(一)高校科研经费收支状况
根据中国未来发展规划,国家财政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开始逐年增加。仅2010年财政部共投资科研经费7000亿元,科技经费保持每年20%的增长分数。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11院校的科研经费已经整体达到学校所有经费的40%左右。据相关数据显示,科研经费中仅四成用于科学研究,其与费用用于基本管理与劳务支出。通过对科研经费支出状况的分析,若不采取相关措施,目前掌握大量经费的教授则可能会成为新的腐败群体。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科研经费投入比重的不断增加,科研腐败状况也日益显著,近些年来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已经成为高校科研领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根据传统的思维模式与习惯,关于科研经费腐败的状况,人们更多的会认为是责任的缺失而形成的。中国教育部与财政部在2005年就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与执行不严格等状况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如何有效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等若干建议。之后广东省等省份教育厅也相继出台一些意见,深入推动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与发展。由此可以发现,中国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状况不规范现象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管理的相对粗放、经费应用的随意性等。
二、如何有效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从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出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要推动科研经费的科学发展,需要理性分析以提高经费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程度。
(一)重视绩效评价
现阶段,通常高校科研项目在结题时,课题负责人一般会举办成果论证会,邀请相关专家对科研成果进行论证并提出相关论证报告。这种论证报告会主要是行业内的熟人为了完成自身的课程结题手续而进行的报告会,因此一般很少有人贸然的对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合理性及有效性等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导致科研工作者不能完全严谨的对评价机制进行分析,也无法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2]。目前,虽然很多科学研究项目的评价已经引入了绩效管理评价机制,但很多科研项目的绩效报告是由相关领导直接指令相关部门为完成拨款而下达任务强迫完成的,因此这种评价不能对项目负责人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只有对项目进行认真评价,才能使项目负责人感受到科研经费的使用价值与经费压力。
(二)重视专项结报
据国家审计署调查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初,有13所学校近1.73万个科研课题没有按照相关的程序与规定进行结账,累积资金共计3.23亿元人民币,使得大量的账面资金出现闲置状况。通过这一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状况均不规范,只结题不结账的状况还十分显著,为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经费的使用效率,需要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管理,突出专项结报与限期结题结报。另外在高校科研管理中还需要明确规定,超过多少项目未结题的人员不允许申请新的科研项目。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课题负责人都是自己针对项目结题的要求填写相关的支出项目金额,之后向财务部门报账,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讲课题负责人的责任转嫁给财务负责人。事实上财务部门负责人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对项目支出状况进行检查,因此也无法保证项目开支的真实性。要推动科研经费报账的科学性,就需要综合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与科技部门负责人形成统一审核的机制,推动科研经费报账的科学性发展,同时也增强科研人员的法制意识。
(三)重视齐抓共管
高校科研工作主要是由高校科技处负主要责任的,高校科研处负责人通常也是科研人员,因此在科研经费管理上也希望能够较少的受到财务部门及审计部门的管理与约束,同时也能有更多的实践来研究自己的课题,这样科研处负责人经常会将一些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安排教学秘书等进行相关管理。但由于具有经费的教师一般都是教授级别,因此二级科研经费的管理作用并不明显,在经费报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财务部门对科研工作的材料使用也难以做出真实的评价,导致财务监督与管理相当困难。因此在科研经费监督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强调齐抓共管,要求所有经费账目均需要经过科技处的审核,科技处应重视对科研经费项目的详细审查,以推动经费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高校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应将科研经费的管理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中,科研工作者应该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使用科研经费,接受审计部门及财政部门等的监督与管理。科研管理机构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做好科研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另外,从国家角度分析,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针对不同科研经费的需要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避免不同科研经费的管理混乱。近些年以来,随着国家关于科学技术深入发展方案的实施,科研经费的管理也将进行深入改革,另外通过问责机制社会舆论监督与管理机制、单位法人机制等一系列机制措施的形成,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国家应继续增加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提高科学精细化的程度,推动科研管理经费的科学使用,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一、科研经费使用支出程序复杂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地方及社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高等院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但是,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于严格,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即使项目预算内的经费调整,亦应履行一定的审批程序,办理一定的手续,而且有些预算类别禁止调整。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需要改变原来的技术路线,调整变更大型仪器的购买计划,增加经费的,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第二十一条之规定,不得调整。如果需要调整的,应当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亦要接受频繁的审计和财务检查,导致科研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经费审计、检查和使用支出等方面。1.科研人员没有科研经费支配权科研经费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高等院校应当管好、用好科研经费,防止科研经费的滥用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目前,无论是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经费,项目负责人没有一定的经费自主支配权。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即使在项目预算总额内进行经费调整,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第二十一条之规定,亦应当由项目承担单位审核批准。再比如,横向科研项目经费,高等院校一般规定按照技术合同约定经费预算进行使用支出。但是,实际执行时,高等院校不按相关管理规定和技术合同约定办理经费使用支出,项目负责人无权依据技术合同预算自主使用支出经费,尤其是技术合同中约定的劳务费较高时。例如,2013年,武汉某高校承担的一项行业课题,批准的计划任务书中明确规定劳务费支出20万元,项目已按时结题验收。至今,项目课题组人员不能获得该项劳务报酬,仍在等待学校层层审批。极大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漠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劳动价值。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错位
高等院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科研计划项目经费,以及与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通过签订技术合同获取的科研经费。其中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科研计划项目经费属于公共财政开支范畴,高等院校及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计划任务书管理和用好该经费。可是,横向科研经费是高等院校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与市场平等主体通过签订技术合同,获取的经费,是科研人员及其团队代表高等院校履行技术合同的价值体现。在使用支出该类经费时,应当依据双方技术合同约定进行,并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自。目前,高等院校在管理横向科研经费时,严格比照纵向项目经费管理规定。尤其在劳务费、会务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等方面的使用支出,限制科研人员自主支配权。比如,科研人员在履行技术合同时,需要提供所谓的一函三单,其做法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其性质属于用约束公权力的管理制度限制高等院校和科研人员的市场行为和民事权利行为,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错位。严重伤害、限制了广大科研人员参与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二、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每年承担大量的纵向和横向科技项目,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是高等院校事业经费的重要补充。目前,国家没有制定出台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法律、法规,各高等院校主要依据或比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国务院的《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等规章、文件精神,自行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虽然对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进行了分类管理,但是,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和具体操作性,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技创新活动。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纵向科研经费,是指来源于国家或者地方财政拨款的科研项目经费。经费使用支出必须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书的预算执行,缺乏灵活性,过于严格。因此,国家应当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给予科研人员自主创新、自由研究的空间,同时赋予科研人员一定的经费自主支配权。只要在经费预算总额范围内,国家应当允许项目负责人自主使用、调整科研经费,同时提高间接费用和科研人员劳务费支出比例,不应当禁止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人员获得一定的劳务报酬。高等院校亦不应当另行限制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自,包括劳务费、差旅费、住宿费等的报销支出。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等院校与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经过友好协商,签订技术合同而获取的项目经费。其性质不同于国家、地方政府资助的项目经费,不属于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有偿技术交易活动,是高等院校及科研人员智力劳动价值的体现,属于市场行为。其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应当有利于技术合同的履行。第一,技术合同有明确经费预算规定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支出相关费用,充分体现意思自治原则,亦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即使双方在技术合同中约定的劳务费、差旅费较高,高等院校应当严格遵守双方签订的技术合同,允许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人员在技术合同约定的额度内自主发放津贴和劳务费并负责缴纳个人所得税。高等院校不得背离契约精神,予以限制。第二,技术合同没有约定经费预算的,高等院校应当制定相关规定,参照技术合同的学科、领域、性质、类别、金额等,体现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劳动价值,明确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额度,由项目负责人自主支配。比如,大数据、计算、分析、设计、咨询、人文社科、纯数理类的科技项目,其经费构成主要包括劳务费、交通费、会务费等,一般没有设备仪器、试制、加工、材料等经费开支。因此,应当允许项目负责人大比例自主支配劳务费,才能充分发扬科研人员的主人公精神,使广大科研人员发挥积极性。
2.科研结余经费管理
结余科研经费是指高等院校承担的纵向或者横向科研项目结题或者验收后剩余的经费。纵向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以及《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之规定,课题结余经费应当按原渠道收回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由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但是,该规定过于绝对,缺乏科学性,采取一刀切,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首先,相关主管部门应当聘请专家组,对照项目(计划)任务书,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议,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估、评议结论。其次,依据评估、评议结论,决定是否收回结余资金。第一、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或者有重大理论创新的项目,需要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不应收回结余资金,而应当实施滚动计划,继续追加经费支持。第二、对于完成任务目标较好的,其结余资金全部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第三、因客观原因导致研究项目失败,应该宽容科研失败,只收回其结余经费;第四、因项目负责人主观原因,导致项目不能结题或者不达标,其结余经费应当收回,同时作不良诚信记录。横向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高等院校主要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等文件规定,纳入学校事业性收入,并由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和核算。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使用支出结余经费,比照纵向项目结余经费管理,规定过于严格,限制过多,支出报销程序繁杂,科研人员没有自和支配权,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对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切块管理,按照切块的比例和额度使用支出。首先,鼓励科研人员利用结余经费购买科研仪器设备,增强和改善科学研究活动的物质条件。其次,支付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生、博士生以及聘请的技术人员的劳酬。再次,按照结余经费总额,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由科研人员自主支配,不附加任何前置和限制条件。例如,2016年5月,武汉大学出台的《武汉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文件明确规定项目结题后,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结题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可向课题组发放不超过结余经费70%的绩效奖励。该文件的出台是全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亦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高等院校管理科研经费,主要实施事前管理,依据国家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文件,制定严格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尤其在差旅费、会务费、业务接待费等方面,简单比照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而且设置各种限制条件。因此,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制定有利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以及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体现其智慧劳动价值的监督管理机制。第一,无论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只要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中有经费预算的,在预算范围内,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调整、使用经费,不得以内部规章制度进行限制。第二,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中没有经费预算的,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由科研人员自主支配,使用支出范围包括劳务费、绩效酬金、差旅费、燃油费、接待费、会务费、学术交流费等,单位只对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只要在该经费比例额度内,不得设置禁止性规定。比如,有的高等院校明文规定禁止科研人员自驾车从事科研活动,对其交通费、燃油费不予报销。该禁止性规定,无视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时代,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混淆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与公务员的公务活动。其实质是将科研人员的民事行为等同于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第三、科研经费的外拨,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规定外拨经费的,依据其规定。按照规定的外拨经费额度、拨付方式、开户银行和账号等条款办理。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没有规定外拨经费,但是,确实需要其他单位予以配合完成的,应当按照审批程序,签订技术合同;超出一定额度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进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合作单位。避免通过签订虚假合同等方式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损害国家利益和高等院校的合法权益。目前,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已落后于科技创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不利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不利于科研人员发挥创造性劳动。因此,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当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法,由事前管理,转变为事中事后管理。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要素的决定性作用,赋予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自主支配权,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性价值,努力开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局面。
作者:江世国 余杨 单位: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
摘要:本文在阐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机制以及经费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通过对制度的改革,促进各大高校科研事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对策
近两年,国家对一些财政政策进行了改革。新的高校科研经费制度增加了公共财政改革涉及的相关会计业任务,对于科技产品的核算方式,国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能更好的确保科技产品成本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国家制定了新的制度将间接费用的核定和项目承担单位之间建立联系,部分项目承担单位有更大的自主权对于管理规范、创新成果等方面,要加强监管在放开自主权的方面。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多重因素制约和影响着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如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制度法规和学校内部因素等,同时,不同种类的科研项目的各个方面如项目的立项方式、过程管理及结题验收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大多数高校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并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来设计,显然统一的管理标准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例如,对工科而言,许多科研项目都需要购买大量的实验材料或器械等,而社会学的研究项目则更多的需要外出调研而产生更多的劳务费用,因此,统一的经费管理标准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2.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虽然现今许多高校都在完善相关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高校未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制度;一些高校的预算执行没有受到强有力的约束,这些问题都是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的表现。此外,大多数高校的项目负责人,往往为了保证其项目能够实施、结题并验收顺利,或其他一些目的,大多不愿意主动向科研主管部门申请预算调整,这是缺少预算执行与预算监督考核方面的强有力的约束与激励制度的结果。
3.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不到位。从各大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方面看,审计部门没有发挥好自身在科研经费使用之前、之中以及科研经费使用之后的监督作用,同时也没有及时的去发掘科研经费的使用中存在的一些漏洞,更没有纠正不合理的科研经费预算,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建立对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审计制度,并且,高校没有对不合理的经费使用建立相关的追责机制,这不仅弱化了其他追责问效机制的警示作用,同时也加大了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难度。
二、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改革建议
1.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针对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要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内容上,要更进一步的对各类条目不同的科研经费的使用的具体规定进行细化修订。最终实现科研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并且达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目的。高校的科研经费制度应该符合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高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项目等,要有具体的管理办法。
2.改革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预算编制的改革。要在收集各种有效的需求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筛选、比较,从而建立更为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其次是对预算执行控制进行改革。高校应该建立预算相关的反馈制度,当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进行预算调整。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预算的预警作用,要建立科研活动信息分析系统,对科研人员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进行分析,对预算中没有预计而实际却存在的科研业务提出警示。
3.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制度的执行力是监督机制保障,要真正发挥高校科研经费相关监督部门与监督人员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从而辅助高校科研经费制度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实施。在项目申报阶段,相关审计部门等要切身介于项目的预算,对预算的真实性与可行性进行考究,在科研经费的使用阶段,计财处以及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等在监督项目的实施的真实性的同时,要对经费的开销进行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监督。在项目的结题阶段,要对项目实施后所取得的真真效益进行监督,确保科研经费的开销能在满足科研需求的同时,每一笔有具有真实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总之,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所提出来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校要不断的改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经费管理制度、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体系以及经费的监督机制等,让高校的科研经费发挥其最大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进而更好的促进国家与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二勇.中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4(3)
[2]黄永林,李茂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2013(3)
[3]丁菊芳.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2011(28)
>> 新常态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转变的探讨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创新与审计实施探索 新预算法下高校科研经费分级管理模式研究 财务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与改革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策略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延伸审计探索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路径探索 基于审计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索 精细化财务管理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刍议制度影响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6}孙守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0(6):50-51
{7}付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13(8):48
{8}刘烨.建立农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2(2):39
{9}张绍铭.基于成本视角的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0(5):102
{10}陈洪转,刘思峰,方志耕,何丽芳.科技工作者视角下的高效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27(21),51
{11}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1):69
{12}兰莹.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2(1):116
关键词:新制度;科研经费;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近年来,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中据显示,201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3%。全年国家安排了952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24项“863”计划课题。在国家大力发展科研的大环境下,科研是医院提高竞争力,促进科技进步的保障,科研经费在医院资金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怎样管理好以及使用好科研经费,使其使用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率,逐渐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原医院会计制度在科研经费核算上存在的不足
十多年前制定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与发展的需要,随着医院各方面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制度的滞后性和缺失使得当前医院科研经费会计核算产生了诸多问题。原制度中对科研经费的收支核算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首先,科研资金未纳入医院的大收支管理,而是作为专用基金管理,或挂在往来款项中核算,使得医院整体收支数据不完整,无法真实反映医院的收支状况,不仅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影响到了医院对于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给医院的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因为缺乏对于科研经费的核算规定,使得实践中各医院核算口径不一致,成本信息缺乏可靠性、可比性和科学性;再次,原制度中没有将科研经费纳入到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对科研经费核算的改革
为了改变这种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的局面,2012年1月1日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中开始实施的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对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对科研经费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明确的规范。这一改革,对于进一步规范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的成本、绩效和财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间科研经费信息的纵向一致性和横向可比性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医院科研经费健康、科学的发展。
新制度对科研经费核算有如下几点突破性的变化:首先,将科教资金纳入到医院收支管理,体现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院管理,为适应科研经费需要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要求,新制度增设了“科教项目收入——科研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科研项目支出”和“科教项目结转(余)——科研项目结转(余)”这三个科目对科研经费进行核算。其次,引入“代冲基金——代冲科教项目基金”概念,以反映非财政部门或单位对医院科研的支出程度,有助于核算科研成本,更好的体现科研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关系,满足了相关的科研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需求。
(一)科研经费项目收入的核算
医院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经费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拨款、国家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拨款、国际组织和基金会拨款、其他单位委托研究拨款等,不同来源的经费要区别管理,必须由相关的会计科目跟踪核算,才能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医院科研经济事项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财政对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应该在“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科目中反映;医院取得的除财政补助收入外和医院自有研发资金以外的科研项目补助资金,包括科研、教育管理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科研项目资金,世界卫生组织、各基金会、各国资助的课题研究资金,新医疗技术和新药品临床观察费等,都在“科教项目收入——科研项目收入”中反映。
(二)科研经费项目支出的核算
医院财政补助收入科研经费发生的支出通过“财政项目补助支出”核算;除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科研项目开展的科研项目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在“科教项目支出——科研项目支出”科目中核算;医院开展科研、教学项目使用自筹配套资金发生的支出,以及医院开展的不与特定项目相关的医疗辅助科研活动发生的支出,由于主要由医疗收入补偿,直接与医疗收入相关联,故在“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中核算。
(三)科研经费项目余额结转的核算
医院尚未结项的非财政科研项目累计所取得收入减去累计发生支出后的,留待下期继续使用的科研结转资金和已经结项但尚未解除限定的科研结余资金,通过“科教项目结转(余)——科研项目结转(余)”科目核算。也就是说,科研项目收入减去科研项目支出后的差额,在年终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科研项目未完成,余额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二是科研项目已完成,经批准后,可转化为非限定用途资金,转入事业基金。
(四)科研经费待冲基金的核算
新制度中对科研经费核算的改革一大创新就是设置了“待冲基金——待冲科教项目基金”,该科目核算使用科研项目收入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药品和卫生材料等库存物资时形成的,留待计提资产折旧、摊销或领用发出库存物资时予以冲减的基金。科教项目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等库存物资时,是形成待冲基金的来源,故在增加科研项目支出的同时,增加待冲基金,分期结转。这个科目的设置适应了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医院成本核算的需要,根据这个科目的跟踪核算,可以科学合理的控制科研经费的支出。
三、新会计制度科研经费核算尚存在的问题
新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核算有了很大的革新,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以下列举两个问题探讨一下。
(一)没有明确规范捐赠类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方法
针对捐赠类科研项目的核算,医院一般将此类项目在其他收入和其他支出中核算,但是有些项目持续时间长,项目可持续两三年甚至更长,对于这种情况的项目核算是否比照科研经费项目余额结转的核算设置项目结转(余)的科目进行核算,在新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此类项目的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如果不在核算中引入余额的核算管理,不利于项目经费的管理,不能直接在账表中体现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
(二)科目设置没有更加精细化的规范
新制度中对于科研经费的科目有了明确的规定,解决了各级医院的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口径不一致的问题。但是医院的会计科目设置一般都止步于此,不会再根据课题的需要再下设明细科目,然而科研经费的开支涉及到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科研经费的来源多样、支出名目复杂,但在账务处理中却没有明细核算,导致课题决算时各项收入支出归口不明晰,无法通过账务对科研经费的收支结构的合理性做出评价,不易发现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更加谈不上对科研经费的细化管理。
总之,根据新制度的规定,对科研经费的核算进行了一整套的细化和改进,将科研经费按照资金来源分类,并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科研经费项目设置相应的会计明细科目和辅助核算。在这样的资金管理模式下,可以将科研项目活动的各类收支情况全面、准确地反映给相关的财务数据使用者,从而构建一套科学、精细的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
除了在制度上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进行规范外,要实现对科研经费的动态管理目标,就要对科研经费实施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建立一套连接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的网络化管理系统,以替代手工登记科研经费收支册。财务部门摆脱了手工记账的繁琐和差错,使经费使用更加准确。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浏览所有课题的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统筹安排。课题组可以在该医院内部系统中随时查看经费使用情况,增强了核算意识。网络化的管理使工作流程更加科学、透明、高效,方便了科研经费信息的浏览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简化了工作、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完善的制度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相结合,科研经费的管理将会更加规范、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阎利,于润吉.破解新《医院会计制度》五大难点[J].中国医院院长,2011(09).
关键词:财务工作 医院 科研经费 管理
2012年初,全国公立医院实行了科研经费改革。以往的科研项目经费核算都是在科目中统一进行,通过简单地计算科研项目中的经费投入和经费支出来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这种核算方式难免会造成经费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科研项目关键性课题经费不足,无法完成结题。经改革以后,科研项目经费的分配更加细致,每个科研项目都有单独的经费投入,项目内部课题组再将经费的支出进行细化,这样将总的经费投入支出细化,更加方便核算,也提高了核算的准确度。不过经过改革以后的科研经费管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同一个科研项目,财务部门与科研项目组对于项目的理解发生了分歧,使得财务部门所拨经费与实际需求不符;财务部门与科研项目组在对待经费支出的观念不一样,科研项目组在使用经费时往往以实际为主,而财务部门则是通过专业的会计知识进行预算,导致两者会产生偏差,影响预算结果。
一、目前的医院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所在
(一)科研经费的来源比较广,难于管理
目前医院发展十分迅速,也获得了大量的科研经费,这些科研经费已经不仅仅来源于财务部门,还来自于一些其他部门。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提供的用于支持医院科研项目的基本科研经费;
(2)某些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为医院提供的科研经费;
(3)与其他医院合作开展同一个科研项目所获得的合作项目经费;
(4)某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为医院提供的科研经费。
因为目前科研经费的来源非常广泛,获得的渠道各有不同,而且每种科研经费来源的管理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无疑增大了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从而使科研经费管理容易出现问题。
(二)项目负责人工作重心在项目,忽略科研经费管理
项目责任人认为科研项目本身的进展才是最为关键的,一切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科研项目而展开的,都是为其服务的,所以项目负责人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科研项目上,而忽略了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这种错误的想法会使得医院的科研经费使用出现许多问题。项目负责人在管理项目时,没有提前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要把工作重心放到科研项目上,需要经费支出时没有进行严格管理,使得最后支出超过预算,经费不足,无法结题。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项目管理人员没有重视起经费管理工作,缺乏管理意识,或者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等。
(三)科研经费拨付延期
大部分科研经费的拨付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现象,这是由于医院在确立科研项目课题的同时,已经提前开始了相关工作。在项目批准以后到经费拨付到医院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经费拨付是一项正规的工作,需要经过很多手续批准以后,再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拨付到医院科研项目组。在项目申请成功到科研经费拨付到位这段时间内,科研工作已经展开,所以会产生一定的研究费用,这些研究费用的具体数值和支出情况只有科研项目组内部清楚,财务部门对此并不了解。当科研经费到位以后,科研项目组人员由于无法提供实际科研经费支出的证明,所以财务部门也不能将这些经费完全拨付给科研项目组,所以这部分拨付的经费将作冲账处理,纳入医院的日常费用中。这样将大大增加财务部门的工作量,也不利于科研经费的管理。
(四)科研项目组与财务部门未进行良好沟通
科研项目确立与科研经费的到位之间存在时间差,科研项目确立之后,科研项目组就已经开展大量工作,由于项目负责人忙于跟进科研工作,对经费支出并未引起重视,所以没有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而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到位以后,对科研经费各项的核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使项目与经费一一对应,所以也只能暂时将科研经费闲置处理,这样就进一步延长了科研经费的投入时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科研项目组与财务部门没有进行良好沟通,使得两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通畅,互相不了解,所以许多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另外,科研项目是有一定的保密权限的,所以项目参与人员有义务不向其他部门透露项目相关信息,这样就使得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没有任何了解,也无法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论、监督,只能按照相关规定为科研项目组提供科研经费。而工作重心都在科研项目上的项目负责人由于无暇顾及经费的管理,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不会体现出来,在项目结题时,才发现支出超出预算。
(五)科研经费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医院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院的需求。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是以手工记录的方式将项目进展及经费的收支情况等记于纸上,这种记录形式的准确性暂且不讨论,但是在项目结题时,会有大量数据计算工作以及财务核对工作要做,记录本的形式明显无法满足管理需求。
二、改善当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细化预算工作,加强预算管理
在医院科研项目工作中,科研经费管理不当、使用不合理等情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预算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没有将科研项目进行中的许多实际需要经费支出的情况考虑在内,而预算工作一旦完成,按照规定是不允许做出太大调整,所以预算工作不细致、不合理,都会影响预算工作的实用性,从而给科研项目的结题带来困难。比如在材料收购费用方面,由于市场价格存在波动,所以实际经费支出很容易超过预算或者低于预算。所以在进行预算时,需要把握好国家政策与市场情况,让财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对于项目各方面预算的评估,使得预算既有专业理论性,又贴合实际情况,提高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设置预算信息交流平台
设置专门的预算信息交流平台,当医院的科研项目通过申请,正式确立以后,项目的基本预算信息就会传递到预算信息交流平台,科研项目组的所有人员都会了解到这些信息,经过科研项目组同意以后,再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财务部门。而后,财务部门和科研项目组都可以通过这个预算信息交流平台查看到项目进展和经费支出情况。预算信息交流平台的设置,是为了使财务部门和科研项目组能够及时进行沟通,财务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到经费使用情况,而科研项目组也可以根据经费使用情况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评估。
(三)设置经费使用管理平台
经费使用管理平台包括科研项目组、财务部门、材料采购部门、审计部门等,主要作用是将经费的使用情况明确化,让各个部门都了解到经费使用的具体情况,便于经费使用管理和预算的执行。经费使用管理平台的设置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是减少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医院的科研项目一般都要使用到许多化学试剂与医用材料,所以采购经费是科研经费支出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以前的采购部门进行采购前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批手续,逐一批准以后才可以开始采购工作,不仅浪费时间,还增加了采购人员的工作量。而在经费使用管理平台建立以后,只需要相关负责人在平台上填写材料采购申请表,得到批准即可直接进行采购,减少了许多审批手续环节,节约了大量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项目进展速度。
二是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平台建立之前,财务部门只能了解到科研经费的剩余数额,然后根据有效凭证做出处理,但是对于具体的经费使用情况却一无所知,无法确认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就算科研经费的使用出现了问题,财务部门也无法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而在经费使用管理平台建立以后,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了解到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项目组也可以了解到财务部门的工作,这样双方互相监督,彼此发现问题,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规范、合理,提高经费的利用率。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对于医疗行业的投入日益增加,医院科研经费来源也越来越多,对于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一些以前未曾发现的经费管理问题开始慢慢出现,比如项目负责人对经费管理的不重视、经费来源广使得管理难度增加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项目组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控制经费支出,为医院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音茵.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 促进医院科研发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1,9(0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