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24 08:45: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1篇

一、设计要有层次性

课时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前后的知识联系和层次性。

例如在设计《视频的编辑》这节课时,我考虑到上节课已经学习了视频的剪辑,熟悉了“会声会影”视频轨的使用,于是,我就把视频的导入、图像的插入以及顺序的调整整合起来,放在“步骤一”中(如图1所示),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设计,一方面给学生进行继续学习的“自信”;另一方面,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将本节课的基础部分跟上节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

在此基础上,我再来考虑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在本节课的几个教学重点中,因为“音乐的添加”这部分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体系中,相对来说属于较容易操作的部分,只有“音乐长度的剪辑”这一问题有待学生去探索、发现,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长度的剪辑这个知识点放在了“添加字幕”的时候,因为添加的字幕默认长度较短,学生会比较容易发现这个问题的,然后他们自己会想办法去解决,并会自然而然地联系到“音乐长度”的问题。这就是教学原理中常说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实现知识点的迁移。

接下来,“字幕属性的设置”虽然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但是,通过课前的学情分析,我认为这个知识点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都能够应付自如,并且还会出现很多的亮点,因此,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学案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创新。(如图2所示)

二、设计要有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践是本学科的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不能是单纯教授某个软件的使用,更不能是信息名词或者信息理论的灌输,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绝不能孤立知识点,忽视教学情境的需要,为了知识点的传授而教,而因充分考虑到情境的需求,注重设计的实效性。

在《视频的编辑》这一课时中,覆叠轨技术的应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为课前的学情调查显示,学生在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覆叠轨技术”的应用,例如:电视剧中的2个人在打电话,通常就会以同一画面来呈现。但是他们不明白是怎么做出来的,很是好奇。遗憾的是,我认为教材的设计在实际应用和学生掌握上缺乏连续性,纯粹是为了讲“覆叠”技术而单纯设计了这一环节,有些牵强,因为教材中的覆叠应用技术完全不是出自视频画面编辑的实际需要。

首先,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浓厚的兴趣,我将之设计成“探索篇”。其次,我设计“覆叠”技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选用的是“晓声电视台.jpg”图片,这是一张我们学校校园电视台的台标图,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三,增加“画面的遮罩效果”,完全是出自画面语言和实际的需要。因为这个知识点在上学期的PS教学内容中已经有所涉及,并且这张图的背景色是白色,一覆叠到视频画面上,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想到“遮罩”的问题,它的实效性立刻显示出来,而不会牵强附会地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丧失了对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和对实效性的真正需求。

而且,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学生如果真要使用“覆叠”技术时,也不会随时就有符合要求的画面,一般都需要用到“遮罩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的设计我完全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充分考虑到了设计的实效性。(如图3所示)

三、设计要有取舍性

一则成功的教学设计,不是面面俱到地将知识点全部呈现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前后知识的联系,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迁移上,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取舍性”原则,在问题的设计上“一环套一环”,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从而积极投身于自主探索的行列。

第2篇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往往总是以知识为中心,而知识教学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授课时一味的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硬塞给学生,而不在乎学生的感受。然而在讲解“网络改变生活”这一节时,很多教师,甚至是参赛的教师,都以电子邮箱,即时聊天工具,博客,搜索引擎,网络购物为知识目标,甚至重难点的设置都是如何申请邮箱。以这样的知识目标为中心,一到课堂则费劲心思的引导学生学习申请电子邮箱,不但给学生很大的压力,而且囫囵吞枣收获甚少,自然提不起兴趣主动积极学习。

思考:我认为也许知识目标可以设定为问题目标,以创设问题为中心,引导同学们如何解决问题。而这堂课可以设:“如何为我们的班级建个虚拟的家。”老师带着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共同探讨“网络改变生活”这一主题,选择任意一个网络功能,为班级创建虚拟的家,或QQ群或博客或邮箱等。既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又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活力;既能达成目标,又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延续了过程与方法,又可培养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将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乐而为之。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每课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多花费些时间将知识目标转换成问题目标,为课堂注入活力。

问题二:教学过程没有生命力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然而,“网络改变生活”这堂课,有些教师进入课堂就详细讲解如何申请电子邮箱,或者申请博客账号,步骤讲解详细,讲完就演示操作,操作完了再让学生照着做。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这样的一堂课给学生带来了什么?也许学会申请邮箱了,知识点掌握了,可学生仅仅局限于这堂课的知识而已。结果就是枯燥乏味空淡无奇,渐渐磨去学生的兴趣。

思考:我认为也许课堂可以这样:以“为我们的班级建个虚拟的家”为任务驱动,以学生最熟悉的QQ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建立群,“群”即为“家”,再通过知识迁移带动学生走进博客论坛或电子邮箱,再紧接着探讨新兴的微信等平台,建立班级圈,为班级建一个永久的网络虚拟平台,称为“家”既生动,又可激发学生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这样的课堂才有延续,才有生命。

问题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没有创新

现在多媒体投入课堂,用来展示课件等,使教学更加高效了,而就在信息技术本身这门学科中,部分教师却很少运用PPT等来展示课堂内容。近来听了些优课,10人中仅有几人将课件引入课堂,效果显然,但余下的教师边讲边操作,几乎整节课都在重复的讲解,已到入耳即烦的地步。正如在讲解申请电子邮箱时,初学的七年级同学不易接受,在其中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教学手段展示解决方法,而一味的重复讲解,这样就没有考虑分层教学的因素,早接受的同学会显得很烦躁,导致课堂不安定,不能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

思考:作为21世纪的合格教师,创新能力是必备的,要与时俱进,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手段,除了电脑,手机,平板亦可潜入课堂,丰富课堂。往往教学手段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用授渔的方法而不是授鱼的方法,掌握这点非常重要,丰富教学手段,减少教师重复讲解,又可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问题四:教学设计华而不实

看似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不能完全灵活地运用于课堂。目前书刊市场和网络媒体中,供学习参考的教学设计很多,不同的学校生源不同,教学环境条件不同,教学计划不同,即使是重点学校名师的教学设计,我们也不能不加修改全盘照搬。

思考:好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学情分析到教学目标再到重难点及教学手段步步紧凑,教学过程层层递进,这些都需要与教师磨合,与学生磨合,然后再不断的改进,才能更好的实用于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自己教学服务的,不是为了给他人观赏,要因材施教,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学设计要讲究实用性。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2002年4月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要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

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关键。教育技术变了,方法也随之改变;教育方法是由教育观念支配的;教育技术的变化不会自然地带来观念的变化,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新技术的应用有阻碍作用,教育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性,只有充分把握好改革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并懂得如何运用教育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由重视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向重视解决教学系统和过程中的问题转移。教学设计的功能如下:能在设计层面上集中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能体现教学设计活动的创造性,能对教学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能提供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能提供控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能提供寻找解决教学问题新方案的方法。

当前教学设计存在许多问题,教学设计的程序化的操作性模式易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说教式的教学顺序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挥。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难以促进高层次的学习目标的实现;例如策略的学习;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常常忽略了成本效益分析,过分强调技术的支持作用,忽略教学设计理论的更新与研究;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缺乏行动研究的探索,多数人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的构建,忽视了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反思性教学探索,难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因而也就难以发现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合作更加充分,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学习的实质就是信息加工,就是自主建构。

信息技术是数字化教育教育技术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利用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亦涉及智能形态的技术,如教学设计和课件编制。去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趋向于大众化、个别化、终身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变、更具选择性;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会更加灵活多样,更具自主性。

传统的教育教学是以为教师导向、进行说教型讲授,而革新的教育教学则是以学生探索为主导、教师对学生是进行交互型指导;传统的教学是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小模块,而革新的教育教学则是多学科、带真实情境的扩展模块;传统教学是进行个体化作业,革新的教学是合作型作业;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分配者,而革新的教师是学习的帮促者;传统教学主要是按教学活动分组,整合后则主要是按学生异质分组;传统教学对成绩的评估主要是事实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估,而整合后则是基于绩效的评估。所以传统教育向革新教育发展势在必行。

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教学的活动,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被恰当的融入到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教师要选择和组合各种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学习者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使用许多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实现学习目标”,而不是创设一个学习只能单独孤立进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场所。

二、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校虽然拥有非常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造成了硬件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优势,增长学生的才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强调学习者自主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网络的相关软件是自主学习有效的辅助工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利用辅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能够将体验和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突出开放性

第4篇

1)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教学的内容有效的展示出来时,要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确定,同时根据教学的设计方法,将教学内容、目标等制作适合多媒体播放的教学课件,从而有效的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加了教学传播的多样性。学生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接收信息时,其多媒体教学模式呈现的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特点。但是,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了一定的缺陷,这种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而学生依然被动的进行信息接收。

2)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为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另外,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着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能够自觉的确定学习的目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

3)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以校园网络以及校园资源为支持条件,教师从而在校园网上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能够有效的在网上实施教学活动,同时也方便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或者是通过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一对多的学习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在通过校园网进行学习时,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有效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选择。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探索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但是建立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校需要损耗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使得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比较贫乏,而在教学中也没有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其中。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构思

1)在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能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索,并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而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到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将信息技术这些优势有效的融合到教学的课程中,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要对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选择和组合,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的环境。目前,许多高等学校都配备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的人才,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充足的认识,从而使得这些教学设备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其本身所具备的优点功能,出现极大的硬件资源浪费。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和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

3)信息技术对教学整个过程进行的创新改变。首先是教学形式发生的创新改变,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出现了分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而学生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校园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讨论。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创新改变。通过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并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互相协作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再次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使得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成为多媒体教学内容,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得学生在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也掌握了除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最后就是教师作用的创新改变。在利用信息技术后,教师不再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工作,而是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重点突出开放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方式,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软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培养自身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思维能力。

三、总结

第5篇

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综合应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依据本身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来恰当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对教育传播与学习活动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并依据其他相关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确定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对于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具有特殊性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以系统分析各学科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为目的,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产物应是经过验证的信息技术教学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包含多种元素、能实现某种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功能的多层次的综合体。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以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做好教学系统设计。

一、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在,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从教学环境与应用上看。以视听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及虚拟仿真型教学系统为主,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呈现和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协作讨论,有利于教师调控和信息反馈。

(二)从教学模式上看。以接受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三)从资源类型上看。以多媒体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软件工具、专题学习网络资源等为主,可以有效拓展教学信息的表现力,形象生动、直观地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为学习者提供多感官渠道的刺激,为进一步的认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从应用形式上看。以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学习工具开展的在线学习为主,有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显了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性。

(五)从教学策略上看。以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分层学习为主,教学资源强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学方式强调探究性,教学评价强调实时性。

(六)从教学评价上看。以实时、动态或基于作品的评价为主,从重视学生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的方向考虑,评价取向趋于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化。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

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在网络上组织相对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可以在互联网络上学习较新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正逐步成为各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能有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景下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网络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对象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学习者全体、统一步骤教学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学习者个体、体现学习者学习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从教学设计的重心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教育教学结果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教育教学过程结构的教学设计。

(三)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设计教学资源转变为设计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四)从教学设计的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设计。

(五)从教学设计的实施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六)从教学设计的评价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动态、多样、多元的评价设计方式。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景中、在各种学教元素互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三、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环境,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因此,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师生的教-学关系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真正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学习的处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过程中,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各自形成不同的学习成果,通过互联网络等信息化媒体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汇总学习成果(作品)从而形成对知识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的意义建构。

(三)设计的教-学方式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学生喜闻乐见、典型的学习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应具有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设计的学习成果(作品)应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的优势,引导、帮助学生在形成学习成果(作品)时体现出较大限度的创造能力和生产价值,以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的优势,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恰当、明确、具体地表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需要实现的学习结果和学习结果的类型。

(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准确了解、把握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三)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有效的认知工具,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创建和谐的学习关系,从而为完善学习活动过程奠定基础。

(四)学习活动的组织。通过规定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需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其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心理技能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注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六)学习评价的设计。准确确定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评价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评价资料,建立恰当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描述学生学习评价的结果。

作者:司志华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编著.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第1版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概述

1.信息技术简述

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已经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的教育信息来源。

2.研究背景

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教学设计案例,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便成为一大主题。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教学设计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教学是说教式教学和分学科定时教学,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集体化的、无个性的、个别学习的行为,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按年龄和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与分离技能进行评价。

现代教学——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模式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采用交互式教学和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行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进行异源分组,并以行为为基础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开放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理应成为构建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设计模式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就是把学习者通过信息技术环境带入教学情境,让他们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和探究心理的形成,学生为求知而乐,达到一个更丰富、更广阔的境界。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设出的教学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要,引领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就是指要利用创设的情境进行互动探究学习,不仅使学习者迸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要使不同的学习者通过沟通、竞争与合作,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方互动,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发展性原则

为了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必须贯彻发展性原则,就是要以学生现有能力水平为出发点,一步步接近所确定的培养目标。

5.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部的知识传授、学生协作、意义建构的衔接,要有利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助于全部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建构。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

1.设计故事情境

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运用适当的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2.设计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其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情境

实验的条件在传统课堂上并不能都得到满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创设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

4.设计模拟情境

对于一些不能亲眼所见的学习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将其模拟出来,通过媒体的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模拟的情境在学习中能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5.设计心理情境

信息技术中的媒体技术能对学生认知心理产生激励效应,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意志,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产生认知的“高峰体验”,进入对知识信息积极探索的良好精神状态。

6.设计交互情境

运用信息虚拟技术,通过互相交流,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中还可创设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情境,可以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讨论交流,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情境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和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因此,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

2.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设计要尽可能真实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因此,在情境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的长处,尽可能运用真实的媒体,减少对媒体的技术处理与修饰。

3.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设计要有多样性

对教学情境的设计应该围绕学习主题,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由学生自己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

4.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设计要有吸引力

课件的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新的情境、新的问题,善于运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去表现不同的效果,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5.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设计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在一些课堂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只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对于抽象的知识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很难具体化、形象化,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自由的“遨游”,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唐伟.远程多媒体学习软件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1(1).

[3]付浩,季建光.中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0).

[4]周莉亚.中学信息伦理教育的教学实践尝试[J].科技资讯,2007(1).

[5]梅家驹.教育技术的价值观[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6]蔡连玉.我国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7]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PCK;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57-02

一、信息技术PCK的概念

舒尔曼于1986年针对美国教师的“缺失的范式”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由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融合而成,是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舒尔曼认为教师除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外,还应掌握一门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它是教师将专业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知识。

信息技术PCK,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信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PCK融入时代的元素,信息技术PCK具体包含:课程的知识、学生的知识、技术的知识、教学策略的知识和课堂环境管理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属于教师课前PCK部分。教师在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还要考虑采用什么策略方法来上好本节课。在信息化条件下,还应考虑用什么技术手段更容易实现。基于信息技术PCK理论的指导,本文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4.2.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为例,主要从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详细阐述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课程知识

关于课程的知识不仅包括课程本身的知识,还包括教师对其理解内化的知识,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是进行PCK转化的前提。教师对课程知识的解读需解决以下问题:本知识点在学科教学中地位如何,在课程标准中有什么要求,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与其它学科内容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的第二部分内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是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数据处理后对表格数据应用的深化,通过对信息的表格化加工与处理后,发现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表格数据图形化对数据表达的意义和三种图表(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在数据表示方面的优势;掌握图表的插入方法,以及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图表。

能力目标:学会用图表来显示数据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表格数据图形化对数据分析以及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意义。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图表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图表的类型以及数据源区域的选择。

(二)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学生知识

教师将自己理解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者李伟胜指出PCK的核心内涵在于“立足学生立场,实现知识转化”。学生的知识包括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后学生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学生对于哪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在哪些知识点上容易犯错误。

本节课的内容是面向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4.2.1《表格数据的处理》后,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在利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上,由数据转为图表,形象化表达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只是在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以及数据源区域方面,有些学生掌握得尚不熟练。

(三)信息技PCK指导下的技术知识

在信息化环境下,技术对教学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技术知识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如何用技术手段优化教学以及技术维护管理方面的知识。本节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录制教学微视频片段,学生可以边看边做,亦可反复观看学习,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课堂屏幕广播讲解采用智博公司的MediaClass软件,可以进行屏幕控制广播、学生示范操作以及屏幕录制下发文件等。在教学中,教师播放PPT教学软件,让学生清楚知道上课的流程和任务,帮助学生学习。此外,教学中的机器故障等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现场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信息技术PCK指导下的教学策略的知识

教学策略的知识是采用何种方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课堂的导入,采用何种方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否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于学生理解和操作水平的差异,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采用什么方式解决等。以下从两方面说明教学策略的知识。

1.课堂导入采用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对Excel软件能够熟练操作的基础上的深化,在由数据转变为图表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较容易接受,所以,在导入部分采用2分钟的视频小短片。大数据时代,动动手指,敲敲键盘,轻轻松松议“两会”,关注时事特点,在“百姓呼声和心意”得票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环保”、“二孩”和“反腐”,在“环保”中对“雾霾”的关注度最高,这两项均用形象化的图表显示,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教师适当引导,从而引入本节新课内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2.针对知识点的难易和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一般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如图表的类型和适用情况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自己解决。

对于教学中易错或易混的知识点,一般采用讲授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如对于任务一中数据区域的选择,有的学生不知道该选择哪些区域,教师可在巡视发现问题后使用屏幕广播集中讲解;有的学生对个别任务感到迷茫,教师则可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完成。

第8篇

一、坚持教学目标的多维度

教学目标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合适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起着决定和指引作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能够学到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

(2)教学过程中使用哪些教学方法。

(3)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

(4)要结合哪些日常生活的实际内容。

(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得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而要紧贴实际,自主设计。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的开始,向学生明确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素质的高低,进行的是否是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这一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技能得以提高和强化。

(2)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因而,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有效教学。

(3)课堂练习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查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优秀的课堂练习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4)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板书能让学生更明确地了解学习目标,一份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研究表明,如果在课堂里教师安排的活动和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多样化,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学习中去,学生的捣乱行为就会少一些。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课程,“实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充分运用任务驱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这些重要的方法,认真开展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是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体制和环境下,很难在我国的信息技术课上发挥主要的作用。一年来笔者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提出了基于导学案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和课堂学习平台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

导学案;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学生的身心在网络信息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带来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变化。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提前学习信息技术课上的微视频无法得到保障,为此,笔者把学生课前自学微视频和学习反馈的环节放入到课堂中,一年来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导学案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想。

一、基于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

初中信息技术课通过ittools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导学和课堂翻转,整节课的课堂教学达到重构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学科。课堂学习内容设计可采用提出任务和安排小组合作分工的形式,并引领学生合理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集成各种媒体信息,达到表达创意和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和锻炼学生的主体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二、基于导学案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深入分析本章节的课程标准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中本章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内容和操作技能,深入研讨教材章节的知识结构,确定本章节是否适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课前要对所教学生的学发展区有深入的了解,准备课堂导学案和微课视频及配套的探究型学习活动的指导才能有针对性。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差距,设计分学习难度的教学微视频以及学习反馈评价表和教学辅助资源供学生学习,进而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运用ittools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设计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活动模块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微视频和学习辅助资源获取新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的构成要素进行设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学习”“任务指导”“学习考查”“教师讲评”。学习活动模块的具体设计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提供给学生本节课学习要点的微视频,并在视频中及时添加知识点字幕和操作技能说明以便学生归纳总结;②导学案中要通过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同伴互助的协作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平台分小组与教师、同伴即时展开讨论;③满足学生分层次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选择合适难度的微视频,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征。

(四)要设计分层次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

教师基于ittools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开发的导学案要以本节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考查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分层次的题目,供学生学习微视频后自我检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平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量化评价,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活动。

(五)要设计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的探究情境

教师课前调查学生已有知识的构成,在导学案中设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和学生合作学习以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过程。

(六)要设计学生学习成果汇报的活动

学生或是学习小组将自己的学习作品以及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心得通过学习辅助平台展示,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师生之间实现思想的碰撞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和互相提升。

三、基于导学案翻转课堂学习平台的案例研究

通过ittools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开发的导学案引领每一个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知识内化”“能力评测”。学生登录教师设计的学习平台就可获取教学辅助资源,与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或是分小组的协作学习,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能力评测”可以量化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和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及时为教师课堂反馈环节设计提供依据,提升翻转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一)学习辅助平台的总体设计

基于ittools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平台总体设计主要分为六大模块:学习导引、课堂练习资源、学习要点微视频、问题讨论、能力检测、作品展示评价。

(二)基于导学案翻转课堂学习平台的案例展示

以福建教育出版社初一信息技术《演示文稿中动画效果的设计》为例,教师在课前引入学习课题后提供辅助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内容来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和引导学生通过分层次微视频内容来完成操作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展示作品进行班级互评和随堂小测,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和要点讲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完成学习目标情况。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A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欣赏事先制作好的动画效果PPT,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欣赏幻灯片的动画效果。1.与静止的图片相比有什么特点?2.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对象的动画是如何改变的?B学习新课,学生登录ittools学习辅助平台开展学习。学生点击打开导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习任务1要求:分析花瓣逐一飘落的动画效果,自主完成创作“鲜花浪漫”幻灯片,文件名:1雪花.ppt要求以下效果:花瓣沿不同的曲线路径逐一飘落,同时在飘落过程中边飘边旋转逐渐变小,不同花瓣的参数要有所改变。学习指导:先学习制作小任务(1)渐变:花瓣逐一飘落;(2)曲线:花瓣飘落的路径呈曲线状;(3)放大与缩小:逐渐变小;(4)旋转:花瓣在飘落过程中边飘边旋转。学习任务2要求:在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强调:(1)文件路径的正确设置movie(与演示文稿在同一文件夹中,可直接写Flash的文件名:地球旋转.swf(2)设置Embedmovie属性ture,以使Flas可移植到其他电脑上播放。学习任务3要求:扩展学习:欣赏、小组讨论Flas、GIF动画的区别。C学生根据学习指导要求学习微视频,完成小任务。D学生作品展示评价。依据多媒体作品评价表,学生和小组展示评价作品,并为好的作品打上红花,小组推出制作精品。E学生课堂小测,进而教师讲评小测情况。F作品展示评价,评出精品。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知识要点的总结。(1)设置以上4种效果参数时应对同一个花瓣形状进行设置。(2)设置以上后3种效果时,同一花瓣形状的开始、延迟、速度、重复等参数应一致。(3)设计不同花瓣的自定义的设置参数应尽可能不同,以达到缤纷的效果。(4)插入的文件路径的正确设置movie属性。以上教学实例的设计就是运用了六个基本模块的设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总设计者,给学生提供导学案和课堂学习任务资源,通过导学案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三)学习要点微视频模块分析

教师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制作成学习要点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操作技能,要清楚地用录屏软件录制正确的操作步骤,同时恰当用字幕方式补充说明,关键部分可以使用探照灯功能突出重点;教师鼠标操作要规范,在屏幕上移动的速度不要太快。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导学案指导下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导学案参与讨论、练习;要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程的技巧,例如: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暂停重听。教师制作微视频中可添加学习要点字幕,同时有些视频也可以制作成交互式学习软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激励点。

(四)问题讨论模块分析

教师可以事先设计问题,也可以根据课堂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学生通过平台的在线发帖和分小组讨论功能与教师、学生伙伴进行面对面的或是网上交流讨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模块改善了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孤独感和面对学习难点时产生的挫败感。

(五)能力检测模块分析

此模块不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本节知识的情况,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即时获取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信息和知识掌握情况信息。教师通过动态调整课堂指导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在ittools辅助平台提供的课堂小测模块能够系统地将学生的检测结果数据与正确检测结果模型对比后,自动分析统计出全班学生每一题目的正确率和易错点反馈给教师。

(六)作品展示评价模块分析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上传作品,平台提供了作品评价标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欣赏作品,并为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与学生能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

四、结语

经过初中信息技术课例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基于导学案翻转课堂教学能够适应当前中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际,是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恰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水平.运用微课程“翻转课堂”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

[2]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3]伍文臣,胡小勇.香港翻转课堂应用概况与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