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流信息可视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0 16:29: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流信息可视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物流信息可视化

第1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 风险管理 信息科技外包

近几年,中小银行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纷纷向流程化和集约化发展,信息科技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信息科技资源有限,中小银行纷纷引入信息科技外包服务,外包范围涉及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多个领域。银监会指引出台以来,中小银行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下足功夫,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控略有提高,人员资金投入少带来的操作风险等风险水平已大幅降低,集中度风险等风险水平未有明显改善,而一些过去不被关注的风险逐步显现成为近期的主要风险。笔者选取江苏地区6家中小银行作为样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形成此文。

一、近期发展趋势

(一)信息科技外包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信息科技投入逐年递增。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整个信息科技投入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样本行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比平均值约为48%。二是信息科技外包项目数量大幅增长。信息科技非现场报表显示,2011年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共111个,比2010年增加37个,同比增长50%。

2012年各样本行外包投入占IT入比重情况表:

(二)外包服务商筛选水平略有提高

过去,银行选择外包服务商的政策流程不够全面有效,未能很好地评估其人员、技术、财务及其他状况,片面地考虑局部优势,而忽略了IT外包的总体服务水平,相对容易选择低劣服务商。现在,经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通过行业内的相互推介,根据中小银行依据指引要求,全面系统地比对服务商,有效提高了筛选水平。样本行中,除C银行以外的五家银行均设定了严格的筛选制度。

(三)外包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一是外包合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法律风险明显降低。样本行的大部分外包合同签订流程更规范,合同文本均明确了服务范围内容、连续性要求、法律合规、服务变更等具体内容。二是外包人员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信息更加安全。样本行均对外包服务安全明确发文,就物理环境安全、外包人员安全培训、信息资产使用权限、源代码检查与安全扫描提出一定要求。三是外包服务监控与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样本行中有三家银行针对外包需求、合同、服务水平协议等建立了服务质量监控指标,指标包含故障统计、程序上线时序、需求变更率、外包人员考核等具体内容。

二、主要问题

(一)科技外包业务发展欠缺规划,依赖度加剧

一是一部分中小银行自身科技力量有限,将部分不宜外包甚至不能外包的核心业务系统、网银系统、零售业务系统外包开发,致使系统后期维护、升级甚至与新系统的对接都过度依靠外包服务商。二是部分中小银行缺乏战略发展眼光,上线的各信息系统,均由一或两个外包开发商完成,高集中度导致高依赖程度。

(二)外包服务供应不稳定,业务连续性无法有效保证

目前,为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供应商,多为中小外包服务公司。这类公司具有投资主体和组织形式多元化、内部管理松散、人员更替频繁、生产质量掌控能力不足等典型的信息科技小企业特征,给中小银行带来的业务中断和终止的风险远远高于服务于大型银行的外包公司。虽然中小银行在合同中明确了服务连续性要求,但服务中断与终止带来的损失往往仍然由银行自身承担。调查发现,Z银行外包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曾发生过因外包服务商倒闭而终止外包服务,最终导致该行延期数月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信息系统外包项目各自为政,系统间“信息竖井”现象较为突出

调查发现,样本行由同一外包服务商开发的不同系统之间缺乏高效统一的数据通道,兼容性较差。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系统外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系统开发由不同业务部门需求被动推动,且开发过程中业务需求反复变动,系统即时性、孤立性的特点明显。二是信息系统数据未实现标准化。中小银行尚未实施全行的数据标准化工作,未建立全行统一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标准,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由外包开发团队定义,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数据口径。

(四)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成熟,风险难以有效掌控

调查中发现,样本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外包项目风险管控制度,但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即时性不强。外包项目进行阶段内控审计严重滞后,目前各行仅由信息科技部门单方面向管理层做项目进度汇报,风险管理部门未能全程对外包项目进行评估和跟进管理,内审部门也未能开展专项审计,外包风险难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的优劣只能由最终上线结果判断,形成了类似信贷业务的“子弹合同”。

三、近期对策与建议

(一)减轻信息科技外包依赖程度

一是基于信息科技战略、外包市场环境、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外包战略,确定外包边界,防范因过度外包而受制于人。同时,完善外包分级管理策略、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和资源能力建设方案。二是针对不宜外包的内容制定迁移计划,通过人员补充、提升技能、知识转移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获取或提升管理及技术能力,逐步降低外包依赖,最终自主掌握信息科技核心业务。三是外包项目评审阶段注意降低集中度风险,有意识避免因外包服务高度集中于个别外包服务商。

(二)降低服务中断与终止的可能性,减少损失

一是降低可能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外包业务连续性计划;识别重要业务涉及的服务商和资源;通过合同等形式明确提前准备并维护好相关资源;对服务商业务连续性管理进行监控;要求服务商参加业务连续性的应急演练。二是减少损失。在服务实施过程中,收集外包商服务信息,尽早发现可能导致发生的情况;在意外情况下购买其外包服务资源;要求服务商制定中断相关的应急处理预案。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外包系统兼容性

一是加强信息系统规划,指导和整合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以规划指导外包系统开发和升级,改变原有的打补丁式的系统建设模式,努力消除系统间的“信息竖井”。二是尽快推动实现全行数据标准化,制定全行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字典,为系统外包项目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各系统间具备一致的数据口径。

(四)尽快建立三道防线,全面掌控外包风险

一是对重要外包商进行定期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尽职调查,关注服务商能力与技术、服务经验、人员技能、市场评价和监管评价。二是对重要外包项目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审慎检查项目与信息科技外包战略的一致性,根据项目内容、范围、性质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的剩余风险处置措施,确保不因外包进行而增加剩余风险。三是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审计活动。审计服务商合规情况、服务执行效果、项目执行进度。

四、长期规划: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

(一)信息科技外包的支持流程

按照流程与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流程可分为价值创造流程和支持流程,银行业的贷款审批、单证等业务流程属于价值创造流程,而信息科技外包属于支持流程。

作为支持流程之一,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主要内容就是为各类为银行创造价值的业务流程服务。同时,其他支持流程如监督评价流程,也在为信息科技外包流程提供支持。

现在信息科技外包主要问题,集中发生在流程的相互支持上。如上文所提的“系统兼容性差,效率较为低下”,是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问题;“内控审计严重滞后,风险难以掌控”,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而要从流程支持入手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引入一个概念——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曲线。

(二)风险的流动曲线

旧风险有的弱化,有的仍然存在,新风险又呈现出不同态势。要控制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就必须先梳理信息科技外包存在的风险强弱,而通过现场调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信息科技外包的风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条流动曲线。

信息科技外包主要有六个风险点,分别战略风险、集中度风险、合规风险、项目实施风险、风险、应急风险,上文描述诸类问题都可以归为此六类。如果以外包项目上线的时间为X轴,可以得到三个数值,即外包项目规划阶段、实施阶段、运行上线阶段。而以风险程度为Y轴,可以得到下图:

(三)实施方案

所谓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其核心内容在于落实在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中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落实三道防线。09年新版《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要求该委员会必须包含主要业务部门代表,就是强调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而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

根据上文的阶段分析,为适应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性,信息科技部门、主要业务部 门和内审风控部门在外包各阶段的主要责任如下:

1、规划阶段

一是将业务部门成员纳入项目规划体系,不仅由业务成员提出大体需求,更应该培训一批业务成员了解基础信息科技知识,加入到系统设计的整体规划中,与外包人员、信息科技部门成员一共决定系统的各类细节。二是落实内控制度,做到“逢项目、先评估”,全面评估外包商的资格准入情况,如外包商资质、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市场评价等,以保证外包商可长期持续提供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作用。

2、实施阶段

一是严格执行外包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外包人员使用的信息资产,经内部审计审批后对其进行最小授权。对外包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二是关注项目开发质量,业务部门人员驻点参加外包开发,对重要系统的开发交付物进行源代码测试和安全扫描,三是内控合规部门对服务商进行安全检查,判断其经营状况。

第2篇

奥运物流是指为举办奥运会所消耗的物品(包括商品和废弃物)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奥运物流的内容可以从服务的客户群、与奥运赛事的关系、地域范围、时间范围、服务形态、服务项目内容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析。从而形成奥运物流的多维立体架构,也说明奥运物流管理的复杂性。

为精确、准时完成奥运物流。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采用“奥运精益物流系统”具体实施管理运作。“奥运精益物流系统”主要特点之一是物流信息化,而其精髓是可视化。奥运物流可视化智能监控信息平台的系统结构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可视化仓库管理系统:是对计划存储、流通的有关物品进行相应的可视化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对存储的物品进行接收、发放、存储、保管等一系列管理活动;2)可视化在途货物监控系统:指对在途物资进行可视化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对运输车辆路线优化和物资的跟踪、管理、查询等一系列活动;3)查询监控系统:是对奥运物资的状态进行查询监控,主要包括物资的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活动,以满足奥运物流服务及时性、安全性、准确性的需要。

奥运物流可视化智能监控信息平台,可准确定义奥运物流信息平台的边界、合理划分奥运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合作关系、确定奥运物流信息平台的控制功能和信息流向,实现与奥运物流活动中各物流单位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和宏观监控协调。通过可视化的系统管理可以更加简明、直观地对物资进行监控。

北京奥运物流中心可视化仓库系统

2007年3月8日,位于顺义空港物流园的北京奥运物流中心(OLC)正式启动。奥运物流中心将为奥运物流提供五方面服务:众多奥运物资的仓储基地;实施奥运物资安检的场所;奥运会各种物资、各种运行车辆的编制、调度中心;北京奥组委实施物资追踪、资产管理的重点区域;奥运物资通关、检验检疫的场所。

在奥运会期间,UPS公司将通过这座奥运物流的“中央枢纽”为奥运会所有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以及众多训练场馆提供物流保障服务。届时UPS将代表北京奥组委进行货物的接收、存储、出库,以及各场馆之间及场馆内的运输配送和赛后反向物流的运作。

比赛地物资的仓储与比赛器材配送管理是奥运物流中心的核心业务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27个项目的比赛集中于北京的5个赛区。根据不同的配送方向和配送量,各种体育器材、比赛用品、技术设备、医疗设备、安保设备、通讯设备、电视转播、新闻报道设备和奖牌、奖章等物资的仓储发放必须采用精确、准时、智能化、可视化的仓库管理模式进行支持。

可视化管理系统是一套全方位的仓库管理工具,一方面,它作为仓库管理系统,按照常规和用户自行确定的优先原则来优化仓库的空间利用和全部仓储作业;另一方面,实现了仓库管理的可视化,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物品的位置、状况、活动等信息,实现仓库供应保障辅助决策,从而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质量。它可以与企业的计算机主机联网,由主机下达收货和订单的原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手持终端、条码系统和射频数据通信(RFDC)等信息技术与仓库的员工进行联系。

可视化仓库系统的设计

面对繁多的出入库流程和信息,以及仓库错综复杂的货区和货物的码放,如何提高仓库存储效率、提高仓库操作人员工作效率,成为管理者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运用可视化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仓库的存储和作业效率,达到高效物流系统的要求。

1 系统设计目标

可视化库存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通常是:实现库存信息可视化、库存货物及其状态的可视化跟踪、可视化查询结果的输出、自动生成库存操作单据、为管理者提供多方位、直观的统计信息。

2 主要功能模块

(1)数据管理。对整套可视化系统数据进行安全加密、维护、备份及灾难性恢复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

(2)标准化管理。统一进行标准化代码管理,包括物品代码、货位代码和人员代码。

物品代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进行物品定义和维护,使用时根据实际情况在该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与补充。整个系统应用统一的物品代码,并具有物品代码增加、修改、查询、删除等功能。

货位代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货位代码定义和维护,并具有代码增加、修改、查询、删除功能。

人员代码:提供建立不同岗位人员简明人事档案功能。为每个人员设置不同的代码,并根据岗位或职务设置不同的使用功能权限。

(3)模型管理。提供各种库房、物资及附属设施设备等的模型及相关数据、信息,让使用者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库房内所有设施设备的基本情况与库房内部情况。

(4)日常业务管理。对物资出入库和存储阶段进行优化管理,如自动查找满足作业要求的物资,直观显示其所在位置,提供较为合理的出入库建议,自动生成作业单据,提高物资的流转效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子模块:

入库作业与优化:根据不同的管理策略、货物属性、数量以及现有库存情况,自动设定货物堆码位置、货物堆码顺序建议。从而有效地利用现有仓库容量。提高作业效率。

在库管理:在库管理主要是指物品在库期间的日常管理、清查盘点、保管养护、存储时间检查,以及为了便于管理物品和更有效利用仓库容量而进行的并库、移库操作。

出库作业与优化:根据不同的管理策略、货物属性、数量以及现有库存情况,自动组合、确定货物位置、货物拣选顺序建议。支持紧急拣选,对超过一定时间的产品进行优先拣选。盘点管理:提供实盘数量与账面数量对比调整功能。

(5)查询统计分析。对物流中心仓库物品所处状态进行查询,并可提供相关报表、进行可视化货位显示和库存图表统计,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量信息,并能自动生成和打印报表。

(6)实时监控。利用安放在库房内不同方位的摄像头,对库房内部实时进行监控,确保物资存储的安全。

可视化仓库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在可视化系统主体功能的支持下,对系统进行出入库作业时,首先对每个货位赋权值。根据货位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将仓库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结合各种货物的数量。将货物分配到不同的区域。进行入库操作时。先找到该货物所在的区域,然后从状态为空的货位中选出权值最大的货位进行入库操作;进行出库操作时,同样先找到该货物所在的区域,然后从状态已满的货位中选出权值最大的货位进行出库操作。在对系统进行可视化设计时,主要考虑方便仓库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者了解仓库内货位的存储结构及货物的存储位置。查找仓库内风险控制点。根据每个货位的存储量,系统将数据库中各货位货物存储数据文件以不同颜色映射在每个货位上,并可根据需要显示每个货位的详细记录,使仓库中的各货位信息显示更加直观、形象。此外,结合系统的库存统计查询功能,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仓库货物的详细情况。

第3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八钢物流道路运输实现可视化的设想,将其分为公路运输和铁路运拾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实现可视化的方式、所需技术和主要功能.

冶金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指从原材料的入厂开始,到半成品的流动、产成品的存储和交付、废弃物的处理等全过程,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八钢是有5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通过艰苦奋斗,不断积累,形成了现在的发展格局。从目前的视角看,为使八钢整体生产物流顺畅,在物流布局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需要优化。以八钢物流道路运输为例,进行探讨。

在八钢的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八钢各生产单元通过运输使其空间状态联接在一起。在物流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责任是由运输担任的,运输是物流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八钢本部的大宗原燃料的运输形式主要是道路运输和皮带运输,相对而言道路运输的不可控因素更多,主要探讨道路运输的两种方式: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

1公路运输可视化分析

可视化公路运输主要内容包括:车辆动态识别和定位技术应用、电子地图技术应用、车辆导航技术应用、交通管理、协作运输管理等。

1.1车辆识别

为了实时掌握公路运输的状况,对公路运输的基本单元的状态即车辆状态必须知道,这就涉及到车辆识别。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移动式车辆侦测自动识别技术在公路运输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2电子地图

电子地图是公路运输实现可视化必需的人机界面(Interface),它具备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大多数功能。公路运输可视化的大部分信息都需要通过电子地图来表示。电子地图能够把数字信号(包括对数字地图、遥感数字图象及自行数字化采集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后形成的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

电子地图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多维地图的静态显示和动态显示作用;二是动态环境下空间数据库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交流作用。总之电子地图要完成GIS中空间数据视觉化的任务。

电子地图主要通过点状要素(出入口、道口、交通灯等)、线状要素(公路、铁路等)、面状要素(停车场、料场等)来反映交通详细信息,满通运输服务的要求。

1.3车辆导航

车辆导航是指为具体的在厂内道路上的运输车辆提供导航,它是车辆驾乘人员重要的辅助工具,使之能在正常情况先按照预定的线路行驶,异常情况下按照指定的线路移动。

为实现车辆导航,必须将GP导航系统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及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最终通过车载GP设备为驾乘人员传递相关的图像和声音信息。

1. 4交通管理

随着八钢产能的不断扩大,厂内运输的车流量将进一步增加,为使道路交通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制定相关规则并监督执行非常必要(尤其对大型运输车辆的控制)。交通管理具体内容包括:车辆行进线路规划、车辆监控(路线、速度等)、停车位管理、交通道口监控、车辆指挥、故障处理和紧急救援等。

首先对所有进出八钢的大型运输车辆的行进线路按物品(对应相应的物资编码)做好规划,线路规’划本着线路最简捷的原则进行,同时要考虑出入口、道口、回车场地、道路状况、车流量、其它公路运输等因素,尽可能避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线路规划是动态的,可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线路规划在大型运输车辆进入门禁的时候,以声、光和图像的形式通过车载GPS设备传递给驾乘人员,为其提供导航。

大型运输车辆进入八钢厂区的导航是强制的,为此需要实时跟踪和监控,确保其按照指定的线路、速度行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随着车流量的增加,靠车辆自律管理厂内交通将不能满足要求,为此需要在重要道口建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交通信号系统主要用于管理道口现场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将被监控点实时采集的交通视频图像传输给监控中心,以便监督和及时调整控制流量。

八钢有必要建立类似于城市交通指挥系统的交通管理系统,可以作为勺又钢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以电子地图和GPS数据库为工作平台,运用计算机网络,集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电子警察系统、通信系统和车辆导航等系统,实现各种交通管理信息集成整合,深化处理和增值服务,便于驾乘人员了解相应信息和交通状况,使指挥人员能够迅速决断、快速反应、及时修正交通计划,保证交通的安全与畅通。

1.5协作运输管理

从实现物流可视化的角度来探讨协作运输管理。

将来八钢的大宗原燃料的公路运输主要通过社会协作的方式进行,为使公路运输能够按照八钢的要求和意愿进行管理,在商谈协作的时候,必须要求协作方按照八钢的要求做一些必要的工作。

由于公路运输处于买方市场,在商谈协作运输时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首先,要考虑软硬件配备,主要包括:必须配备承担运输所需的车辆,车辆应装备符合实现八钢可视化物流所必须的GPS车载设备和车辆自动识别装置,具备车辆实时监控系统(主要监控八钢外部运输),具备与八钢联网的信息系统等。

其次是运输管理,主要包括:为了避免集中到达,要求公路运输商(可能是多家)按八钢的交通容量编制运输计划,尽可能减小每批次的车辆数量;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要求公路运输商能实时控制在途车辆(必要时能提交八钢共享),按照预定的计划时间到达,同时要保证“运输的一致性”;在途车辆出现意外,有应急预案应对;对进入八钢厂区的车辆能够服从八钢交通管理的要求;按照八钢统一的电子结算方式进行运杂费结算等。

2铁路运输可视化分析

铁路运输占道路运输的比重在今后几年会逐步增加(大宗原燃料运输里程一般在200km以上),铁路运输需要高度关注。可视化铁路运输主要内容包括:车辆识别和定位技术应用、电子地图技术应用、铁路信号系统数据交换、车辆动态调度等。

2. 1车辆识别和定位技术应用

着重从机车跟踪的角度探讨车辆识别和定位。

为实现铁路运输可视化,需要知道机车行进方向、车辆数、车辆顺序、车厢数、车辆标签、所对应车辆的物品编码(含品名、规格、产地等信息)、计量信息、列检信息、装卸信息、运行时间和运行位置等信息。这些都需要依靠车辆识别和定位技术来实现。

铁路区域计算机连锁系统(RCIS)、动态自动识别称量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 PS )、电视监控系统是进行车辆识别和定位的技术基础,它们各有侧重。

GPS在车辆定位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实现车辆定位的重要手段,在GPS基础上结合RCIS获取的各节点信息,可实现车辆全过程精确定位和车辆动态跟踪。

铁路区域计算机连锁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相结合,借助模拟运算工具,也可实现车辆定位和跟踪的功能。

用于车辆识别的技术手段包括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和移动式车辆侦测自动识别技术(CPS技术),由于车厢经常倒换,采用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进行识别更经济适用,尤其是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中已得到广泛使用,也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支撑。采用GPS用于机车识别无疑是最佳选择。将机车信息、车箱信息、编组信息等有效结合,即可得到完整的车列信息。

2.2电子地图技术应用

电子地图是铁路运输可视化重要的视觉平台,作用同公路运输,通过它可直接、快捷地了解到机车运行状况。

电子地图是实现可视化动态车辆调度十分重要的工具。电子地图有两类:一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 IS)的电子地图,与实际地形相符,真实感强,但受幅面限制,一些信息不能直接反映在地图上;二是模拟的示意性的电子地图,可能与实际相差很大,但它幅面利用率高,可清晰显示更多信息。以前更多的选择后者,“鹰眼”技术使得前者的应用领域和范围越来愈多。通过“鹰眼”技术可以详细了解到每个区域的细部信息,通过链接甚至可以获取包括某个信号灯的状态、某个道岔的位置、某个摄像机获取的车辆和行人图像等信息。

2.3远程监控系统

在调度中心实现对道口、车站、铁路沿线环境和现场的远程监控,一是可大大减轻日常人员巡视的工作量;二是便于及时发现危险隐患,保障安全生产。

远程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实时视频监控、信息存储、报警联动、远程遥控和校验等。

远程监控系统由现场设备(可变焦红外线数字摄像机、活动云台)、传输通道(有线或无线)、主站设备(服务器、存储装置、软件)、监控终端等组成。

远程监控系统已成为铁路运输管理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基于wEB服务器的远程监视系统,可以为有权限的局域网用户提供实时的信息服务。

2.4铁路信号系统数据交换

八钢内部的铁路运输系统与公共铁路运输系统关联度很高,随着八钢产能不断提高,与外部公共铁路运输系统建立实时数字信息交换制度对双方都有必要。可通过约定数据交换范围、方式和格式,在双方的数据服务器之间设置防火墙,实现信息共享并融入各自的管理系统。

内部可视化的相关信息需要集成在电子地图上,这样就需要在“八钢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铁路运输子系统”和现有的区域计算机连锁系统(Rcls)、拟建的车辆识别和定位系统、远程电视监控系统等之间实现信息无缝链接.由于现有的区域计算机连锁系统(RBI)建设时未考虑与其它系统信息交换,相应的软硬件不一定能满足要求,届时需要对服务器部分做相应的改动或升级。新建系统要充分考虑今后的拓展需求。

2.5车辆动态调度

车辆动态调度是“八钢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铁路运输子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物流管制中心的建设就可视化的铁路运输管理和车辆动态调度的功能和内容展开描述。

车辆识别和定位技术应用、电子地图技术应用、铁路信号系统数据交换等都是为可视化的铁路运输管理和车辆动态调度服务的。铁路运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铁路运输计划的管理、车辆运行信息显示、车辆追踪、物流信息显示、调车作业图表管理、列车运行图的管理、运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自诊断等。

铁路车辆动态调度需要一个可视化的信息平台,其主界面就是集合各种相关信息的铁路运输电子地图(或称之为八钢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图)。铁路车辆动态调度是计划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计划为驱动,实现产供销运的紧密衔接,对采购、销售、生产物流实施跟踪管理。通过车辆调度模块生成、调整和发送车辆运行计划、维护和调整调度作业图表、发送调度指令;铁路运输过程中的物流管理作业过程(如列检、计量、装卸等)也需要依靠车辆调度模块来动态的实现控制;为使运输过程处于可控状态,车辆调度模块还要对车辆的动态跟踪;实时(或定时)对铁路运输计划的预测统计分析是车辆调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通过它可获得与铁路运输相关的信息(如库存、消耗、待运、在途等信息),以便提前判断和制定相应的措施。

3结束语

第4篇

如何提高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政府部门物流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水平,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企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化军民结合体系建设,推进物流相关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成为“七项重点”工作。

关键词“提高水平”

目前,中国物流信息化到了“提高水平”的迫切阶段。而如何提高及路径何在成为信息化的突破点,这一阶段,贴着物流的服务理念来做文章,信息化如何立足于服务“四个有利于”,成为重心所在。即信息化应用有利于加快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效率,促进供应链一体化进程;有利于解决物流领域信息沟通不畅、市场响应慢、专业水平低、规模效益差和成本高等问题,提高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支撑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物流信息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逐步增强,初步显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重点物流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换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二是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三是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水平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四是物流信息标准制定和应用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兴起,国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日益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是物流行业信息化后发赶超的黄金期。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务求实效,因地制宜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

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

如何引导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后发赶超?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戴定一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要因地制宜、分而治之。要针对物流信息化的不同层面、内容,采取不同的建设原则和方法。

戴定一分析,物流有两个基本概念:网络与流程,这两个概念支撑了两个市场,基础服务市场与专业物流市场。前者以网络为基础支撑,比如运输、仓储、货代等,提供标准服务,主要靠资产的规模和效应,来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获得盈利;而流程支撑了另外一种服务――专业物流,或者说是产业物流,在这类服务中,实际上每个服务都是一个流程,而且这些流程各不相同。这两个市场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前者是做大,后者是做专。

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围绕着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围绕着网络的发展,一个是围绕着流程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上一个信息交换共享,也就是平台。因此,物流信息化就是网络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信息平台,这构成了物流信息化的基本框架。

在“两化一平台”建设方面,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全面推进各主体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推进相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以价值链为依托,以标准为支撑,处理好安全与协同的关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互通交换,贯通信息链条,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联动和协同,提高物流的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促进系统间必要的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化的网络化是必然的进化路径。为此,进一步完善电子口岸等跨部门物流监管和服务平台的建设,着力实现跨境、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的数据交换,提高协同服务和监管水平。推进跨行业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支持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着力促进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发展。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提高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过程控制等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的要求。

下一阶段,国家将重点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全国各物流区域、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和经济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的跨区域开放、交换和有效利用。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充分发挥核心物流企业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提高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

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由于各业务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技术性、经济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异构业务数据,影响了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造成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给查询访问数据资源和管理决策带来困难。有效的整合集成这些异构数据,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基础和应用前提。因此,建立一个物流企业信息集成平台是非常必要的,为物流企业管理者提供高效、便利、可靠的管理手段。

物联网是互联网之后掀起的又一次全球的技术革命,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于物流业务信息管理中,实现多目标和运动目标的自动识别、跟踪定位和信息存储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本文探讨了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物流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相关问题。

1 物流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应从高层管理决策出发,将存在于各物流管理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消除数据“一盘散沙”的局面,在此基础上进行集成,建立一个能包容各类异构数据并将其有效整合的多维数据库,在多维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大型数据仓库,以支持对其进行数据挖掘、预测和决策。

信息集成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集成,即重点是信息内容的集成。物流企业信息集成就是实现业务数据的集成、运行环境的集成和信息服务的集成,构成综合物流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如图1所示。

(1)业务数据集成。采用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和信息资源集成技术,对多源物流业务信息进行集成。从而达到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

(2)运行环境集成。系统运行环境包括网络环境、数据分布结构及存储环境和系统开发环境等,构成一个功能协调的、互相联系的系统平台。

(3)信息服务集成。信息服务就是为各种应用服务,使各种应用功能需求,都能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实现。

通过业务数据集成、运行环境集成和信息服务集成三个层次,实现物流企业的应用集成。

2 物联网

物联网计算模式是继互联网后的第四代计算模式,它是互联网计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它是通过传感、控制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件信息或(和)物件间互动的信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一种应用架构。

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结构组成,应用中可把应用层分成支撑和应用两部分,即物联网的层次结构包括4个部分:感知平台、传输平台、支撑平台和应用平台,如图2所示。

(1)感知平台。感知平台是物联网的前端,它实现对物体的感知功能,包括对各种数据的采集、物体识别等,主要技术有RFID、传感器、激光扫描和前端自组织网络等。

(2)传输平台。传输平台就是网络层,它将感知平台获取的各种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应用层。采用的网络有互联网、卫星网、广电网、移动网和专用网等。

(3)支撑平台。支撑平台主要指物联网中用于进行系统开发和数据处理的技术,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中间件技术、XLM技术和Web技术等。主要实现传输平台与应用平台的接口和功能调用,包括信息共享、决策分析、智能处理和网络管理等。

(4)应用平台。应用平台就是物联网的各类应用服务系统,如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

3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企业集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在物联网广泛、深入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企业信息化实际需求,提出了物流企业集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企业综合集成管理平台,将GPS、GIS、MIS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可以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平台,具有可视化、地理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与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的数据传输,对系统的监控、管理、指挥和调度等具有重大意义;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作为组织的管理平台,可对物流业务实现全面管理和信息共享。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企业信息集成综合管理平台主要特征有:

(1)多源物流业务数据采集。物流业务数据的多源异构表现为系统异构、模式异构、信息来源异构、数据分布异构和数据传输条件异构。通过物联网的感知技术,对物流业务多源数据进行采集,采用异构数据库集成和信息资源集成等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数据集成。

(2)通过物联网实现的GPS、GIS、MIS的紧密结合,选用合理的数据分布结构和开放的软件平台,构成一个功能协调的、互相紧密联系的新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的运行环境集成。

(3)实现了配送作业的可视化管理,对配送调度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可实时进行运输管理的动态调度与指挥。

(4)GPS技术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技术结合,同运输管理技术的有效集成,实现了移动目标的实时监控。

(5)系统实现了GPS/GIS系统与MIS系统的嵌入式集成,使得集成信息系统非常方便的进行数据共享。

4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

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以下4大领域:

(1)基于RFID 等技术的多源物流信息采集与可追溯系统。如可视化全程协同管理的集装箱物流系统,集装箱货物从供方到需方的供应链是:接受供方货物陆运出口国通关海运或多式联运进口国通关陆运货物交付需方。为每一个集装箱都挂上电子标签,通过RFID和GPS技术的结合,就能实现供应链的全程监控。接收装置收到集装箱射频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转送给港口物流控制中心,为港口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提供依据。

在整个集装箱运输过程中,集装箱自始至终都处于严格的监控中,从而保证了集装箱运输的安全。

(2)物流配送作业的可视化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系统能对物流配送过程中带有RFID电子标签的货物进行全程追踪。

(3)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了电子商务中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的全面整合。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应包括全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给料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机器人码垛系统等等,能够实现物流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

(4)通过GPS/GIS技术与物流MIS的集成,可实现对移动目标的监控。如车辆监控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GPS定位、数据通信、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技术,对运输车辆实行有效管理、全程监控、防盗防抢、车辆搜寻、行车引导等。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智能物流的发展,未来的智能物流,将综合运用物联网时代的各种先进技术,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快速、可靠的智慧物流。

参考文献:

[1]UIT.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R].2005

[2]沈苏彬.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第29卷第6期1~11.

[3]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2010,37(1):37-39.

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精益;物流

有资料统计,目前供应链应用实施过程中,物流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的40%,而生产成本只有10%,因此,减少物流成本实现精益物流仍是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扩展和延伸形成了新一代的网络技术即物联网。物联网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跟踪监控的全新理念,将这一理念应用于物流管理中,将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彻底革命。

一、物联网简介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Auto-ID实验室首次提出了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系统,即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EPC编码、无线数据通迅等技术,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Intemet Of Things。通俗地讲,物联网是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或其他方式,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形成智能网络,物品间可自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管理者通过电脑或手机,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二、精益物流简介

精益物流是物流管理学家Brian、Martin等人从物流管理角度对精益思想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并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密切融合起来提出的。精益物流是从顾客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从系统角度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的物流活动。精益物流主要有以下特征:(1)企业的订单由顾客的需求来拉动;(2)准时且准确;(3)高质量与低成本兼备;(4)强调整体协调;(5)信息联网;(6)系统集成;(7)持续改进。

三、物联网在精益物流中的应用

1.顾客参与信息系统   精益物流中价值流的流动要靠下游顾客的拉动,而不是上游来推动,为了实现“顾客化”的目标,需要在产品生产、设计和物流活动中与顾客进行密切的交流。顾客不再仅仅只是需求信息的输入者,而是整个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良好的顾客关系管理在精益物流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使用物联网后,工厂和零售业所有的信息系统会相互融合,顾客的信息会被加入到系统中来,顾客与供应商形成统一的产业链,实现了顾客和生产企业点对点的信息传输,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快速做出反应,为顾客提品。

2.物流全程可视化管理

可视化管理是精益生产推进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水平直接影响效率、成本、质量、安全等管理因素。物联网可以对产品从生产作业到仓库存储,再从仓库配送至每个顾客的整个过程,实时地监控出货物的细节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传输给数据中心,这种随着供应链流动而动态采集的数据,完全实现了从车间到顾客可视化的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的全程可视化不仅可以使产品生产到配送过程中各种问题暴露,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而且可以对整个物流流程进行直接系统地观测,从而发现不足,持续优化,实现精益物流。

3.物流各环节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高

使用物联网,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数据实时监控与管理,降低产品找寻成本对生产设备进行监控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等待时间;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追踪与回溯管理,提高召回精确度等等。与此同时相关环节服务质量提高,生产能够根据顾客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并进行生产,质量能够在生产与物流过程中得到控制和追踪,产品能够准确及时地送到客户手中等。据统计,采用物联网可提高送货速度10%;减少人工成本65%;减少存货成本25%减少损坏率和过期商品的损失可达20%。

4.信息数据精确获取和共享

通过物联网,物流企业可以对物流信息实时跟踪和监控,及时迅速地将物流信息传递到网络数据库中,以供各个环节决策。如RFID可以在零售店中通过对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货架的可视化管理与动态监控,实现自动化补货,并可将用户的需求进行精确化的分析,随后将精确的需求信息直接传送到相关的生产制造企业或者是其他相关的供应商。生产制造企业可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出精确的生产计划,并且根据具体的物料供应以及现场控制计划来组织生产,从而实现精益制造和可视化的管理。

第7篇

在此状况下,物流企业调用社会个体车辆很大一部分都是按单随机进行的。运输企业和个体车辆的对接,基本都是在配货市场实现的。对接方式非常原始,物流中介以及一些专线运输公司,在自己的门口张贴出货物信息。个体车主就像赶集一样,在配货市场寻找合适的信息,然后谈价、成交。

这些临时雇用的个体车辆一旦上路,货物在途的状况,运输公司和货主企业就无法了解了,只能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个体车辆沟通。这是公路运输行业信息化的黑洞,即承运车辆的位置采集不过来。而与运输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如果不能取得车辆位置,很多功能是无法应用的。也就是说,在途运输可视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前提。

基于这种状况,合肥维天运通公司找到了机会:手机定位,实现在途运输的可视化管理。在这个基础上,提供解决干线运输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维天运通建设运营的路歌网是国内最大的物流信息化平台。

由于个体车辆与运输企业是随机交易的,一辆重卡与一家运输企业合作后,再次合作的机会未知,这就决定了无论企业和个体车辆都不会出钱安装GPS终端。鉴于干线运输的现状,大规模实现在途跟踪,只有手机定位这一种方式。维天运通创始人杜兵表示,手机的特点是:授权后所有手机都可进行定位,定位过程手机无需任何操作,按次计费,特别适合大用户量、小频次的应用。

在干线运输可视化基础上,维天运通可以针对物流公司、货主企业和车主三方提供信息化服务。管车宝是针对物流公司开发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它,物流公司可以高效地实现对运力的整合和调度。

目前,维天运通已有30多万个运输企业用户,授权定位的重卡达150多万台,几乎占到整个干线运输车辆的40%。这150多万台重卡形成一个动态资源库,开放给用户企业。

维天运通的主要收费模式是整体打包收费,单独收费的项目也即将启动。“动态车库就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精品车库、冷藏车库,这些都要收费。”杜兵介绍说。

维天运通的另一重要产品是针对货主企业的途视宝信息平台,提供实时监控、异常报警、轨迹回放、自动报表等多项服务。

由于动态车库已经积累了庞大的资源量,维天运通下一步计划就是为个体车主提供服务。实际上,维天运通的系统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车库的车辆是由用户企业发展进来的,而不是自己发展的。因此,车辆本身的资料以及信用度等信息,不能说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我们马上要做的高级车辆会员服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直接接触车主,把他们拉到我们的平台上。这个产品叫配货宝,能保证车主随时找到货,减少空驶,提高运率。”

第8篇

    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物流发展领域的前列,欧洲的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将信息通讯领域里的新技术有机融入到社会之中的灵活性,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与集成化。美国的生产流通率非常高,这使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收益能持续增加,从而诱发新的研究开发投资,这种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良性循环。美国专家Litan曾于2001年计算了物流领域里的信息革命对美国经济带来的降低交易、运输费用、减少存货等方面的管理性节约,如在制造业里,成本降低为1%~2%。信息化程度与中国相当的法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应用软件技术,追求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法国KN 公司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和飞机的情况下,该公司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空运业务做到了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其海运业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通过对过去1000年世界经济的分析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由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带来的,经济自由化以及运输和通信成本的日益下降将继续推动经济一体化。从这一点来说,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现代物流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且在新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不断创新。

    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呈现四个主要方向,即物流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物流运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化。相对而言,目前现代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高速增长。

    1.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

    3.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880亿,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

    4.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

    但是,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需相关环境的支持。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

    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是关键

    从国外发展的情况来看,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从基础性的业务执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数据连接性、供应链可视化以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等诸多阶段。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系统复杂程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从多家权威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发展尚处于业务执行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之间,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效率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的展开,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推进物流活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提高针对具体行业与区域的解决方案的水平,达到现代物流运行质量的整体提升。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伙伴、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就要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物流软件也需要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集成化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物流信息来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供应链、理顺经济链的重要作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与电子商务B2B或B2C系统的对接。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与电子商务系统高度集成的统一平台。同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政府、行业和企业间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水平,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第9篇

关键词:范例教学;物流信息系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42-02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涉及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辅助决策优化等教学内容,属于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其中,信息系统开发更是涉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及软件工程等知识,使得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融合了物流管理专业多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内容,进而要求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时不产生畏难情绪,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内容,本文以德国著名的物理和数学教学论专家M・瓦根舍因教授提出的“范例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究范例教学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4]。

一、“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后续课程涉及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掌握及后续灵活使用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辅助管理、决策及优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这门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多而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很难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尤其是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面涉及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难以编程实现,进而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对这方面的选题十分畏惧。这主要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有所欠缺及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本身的“面向对象”等知识难度较高导致的。

目前,兰州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对于物流信息系统这方面课程的学习主线是:C语言程序设计(48学时)数据库技术基础(以SQL Server为背景)(48学时)大型数据库技术开发(以Oracle为背景,48学时)物流信息系统(48学时)JAVA程序设计(48学时,开设在大四第一学期)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

对于这样的学习主线,导致的缺陷是学生虽然学习了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但对于管理类的学生而言,难以使用C语言开发交互式的GUI图形用户界面,更难以和后续的数据库技术相结合来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而对于具有面向对象优势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在大四第一学期,导致与学生就业高峰时期的应聘有些许冲突,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48学时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难以触及真正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教学内容。为此,拟调整教学学时及课程学习主线来改变这样的现状。优化后的课程学习主线为:JAVA语言程序设计(80学时)数据库技术基础(以SQL Server为背景,48学时)物流信息系统(48学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2周)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这样的教学主线有效地去除了对于管理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Oracle数据库技术,同时,又能使学生集中主要学时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主流数据库SQL Server技术、信息系统开发以及后续的课程。新的课程设置主线更具循序渐进的特色,有利于学生逐步学习、理解、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以UML为建模工具的软件工程等方面的难点知识。

二、范例教学理论的主要思想

范例教学理论中的“范例”一词来自于拉丁语Exemplum,它的含义为“例子”,或者说“典型的、言简意赅的例子”,总的来说就是“好的例子”[5]。范例教学的主要思想是: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本质的知识。即期望借助这种一般的知识、能力来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或问题。运用教学范例的目的是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及原理,同时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进而为学生照猫画虎及举一反三式的创新打下基础。

三、范例教学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除了课程设置体系方面的优化有助于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教与学的效果的提升之外,采用范例教学理论来克服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本身的难点知识是另外一条重要途径。

(一)面向对象主要技术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面向对象分析及设计、数据库设计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其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技术概念主要有:类、对象(或实体)、接口、继承、多重继承、封装、重载、泛型、设计模式以及UML建模方面的知识等。为此,期望采用UML建模语言对这些概念进行可视化的同时,借助一种先进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以强化学生采用UML建模分析的能力及提升学生编程实现的能力,起到通过感性认识加强理论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UML建模及JAVA程序设计语言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来实现系统分析员、领域专家及需求客户等不同角色人员之间的沟通。在具体的UML建模过程中,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工具来可视化相关分析与设计的内容,即在采用UML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时,可选择一些可视化的工具,诸如Rational Rose,Microsoft Visio,Power Designer以及StarUML。其中,StarUML以其简洁、小巧及开源等优势特性获得广泛青睐,可以用于绘制用例图、类图、序列图、状态图、活动图、通信图、模块图、部署图以及复合结构图等,同时可以多种图形图像格式(JPG、 JPEG、BMP、EMF和WMF)导出建模结果,更是与Java、C++、C#等程序设计代码之间实现了正向逆向工程。因此,选用StarUML作为UML建模的CASE工具来讲授教学范例是非常合适的。

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而言,存在以C#、C++、JAVA等为代表的许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其中,又以JAVA语言最具特色。JAVA是一种纯粹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所有的事物都封装在类里,不像C/C++在类之外还存在非类的特性――全局变量,而且,JAVA语言及其相关的IDE大都不像微软的Visual Studio平台那样产生研发的框架,即每一行代码都是程序员自己设计、输入、调试等,这有助于初级程序员对开发内容的全面理解及掌控。而且,JAVA是易学的,尤其是相对于C++而言,学习难度曲线要平缓得多,同时,JAVA又是解释型的,具有天然的跨平台特性,这显著优于C#,因而,选择JAVA作为范例教学过程中面向对象实现的程序设计语言是恰当的。

(三)教学范例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掌握能力,消除学生的恐难心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对于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教学难点内容,在实施教学范例选择及设计时,应遵循背景易于理解,便于初学者进行需求分析及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分析及设计,而且编程实现的代码量要尽量少。这里,拟以“基于C/S结构的大学生教材进销存管理系统”为选题,这是因为大学生每学期都面临到教材管理中心以班级为单位采购教材的现实,信息系统管理员仅涉及二级学院教务员、学校教材管理中心管理员,业务流程是教务员根据二级学院教师的教材订单(请购单)录入二级学院教材订单信息,教材管理中心的管理员则依据各二级学院的订单汇总信息及库存信息,进一步确定向各出版社或出版商所下的订单信息,然后是各种教材运抵教材管理中心之后的入库管理,现有库存管理,以及开学时面向学生领取教材业务的出库管理。总而言之,这个教材进销存业务信息系统既满足了背景知识简单,又涉及物流领域的进销存环节,同时又能以较小的代码量实现完整的信息系统功能。这样的范例应该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短小精悍的范例可以让学生不产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同时完整的功能又能激发学生尝试的激情,进而实现学生轻松学习、领会相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后的成就感,最终提高独立实践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从课程设置主线的角度依据知识掌握上的循序渐进特点,对物流管理类专业中的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群设置提出了优化设置方案。此外,针对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教学难点内容,提出了以范例教学理论为指导,以StarUML作为UML可视化建模的工具,以JAVA作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选择Eclipse或JCreator作为集成开发环境,以及以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综合性的实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范例设计及范例教学来提升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群的建设效果,促进学生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有模仿的意识和进一步创新的潜力。

参考文献:

[1]王霞,夏国坤.高等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范例教学[J].大学数学,2013,(6).

[2]王璐,马爱莲.范例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时代观照[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3][德]W.克拉夫基;徐长根译.范例教学[J].外国教育资料,1988,(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