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29: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声乐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艺术歌曲、浪漫时期的歌剧以及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且主要选择独唱作品。例如:乔尔达尼的《Caro mio ben》、亨德尔的《Ombra mai fu》,以及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选段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作品确为声乐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以及中国声乐史的近现代时期,但就声乐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古典、浪漫,以及中国近现代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声乐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于声乐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就已经学习了很短时间或者是从未学过声乐,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声乐教学工作只能从基础起步,而且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普通高校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二、声乐教学内容的拓展
1.音乐历史时期的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古典声乐时、浪漫时期以及中国近现代时期的优秀声乐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二十一世纪各种风格、民族特点(包括国外)的声乐作品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之中均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现代作曲家的声乐作品,亦可包括诸如各少数民族的淳朴民歌、国内外音乐剧选段的流行声乐作品。二十一世纪的声乐艺术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一世纪声乐作品学习的声乐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
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就应开始“声乐教学法”课程。“声乐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就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而言,“声乐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那些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声乐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声乐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声乐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声乐教学法”也会在部分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声乐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3.增加合作性曲目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乐是一件特殊的乐器,它因人的性别、生理的不同,而能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合作演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不足,我们应当在声乐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男声(女声)小合唱、男女二重唱、声乐与其它乐器的配合作品,等等。
4.增加“声乐艺术史与声乐作品赏析”课程
声乐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声乐学生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声乐艺术史及声乐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歌唱家的演唱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声乐课程学时以及自身演唱水平所带来的限制,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声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这应该是开设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对传统的民族声乐教材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
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高校多元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代表性曲目,将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多元化教学的质量。
1.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要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深化对东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民族声乐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多元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督促教师强化自身学习,并涉猎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2.对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仍存在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现象,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二、提高对原生态民歌的重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多带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对以原生态歌手出身的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
三、构建完善的音乐学知识结构
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加强对音乐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构建一套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民族生活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声乐教育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当地民族文化和习俗,提升情感认知。
四、结语
【关键词】高师 声乐 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技能性学科,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数量较为庞大,生源基础却明显参差不齐。高师声乐课程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教学理念
现阶段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整体学习成绩较好;二是文化课与声乐技能较好,但音乐理论知识较差;三是音乐理论知识与文化课较好,但声乐技能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声乐技能、理论修养与文化课并重”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专业素质及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声乐技能、理论修养与文化知识有机结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如教师在教授声乐集体课时,不仅要重视声乐技能的教学,还要将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音乐人类学、声乐美学等融入其中,形成立体化教学框架,让学生掌握该节内容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结构,全方位掌握声乐知识的内涵。
二、制定教学目标
笔者曾对某高师音乐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等综合能力较差,在学习期间仅以某一专项为主,如钢琴、声乐等。也就是说,擅长歌唱的学生在乐器演奏方面相对薄弱。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基础性教育工作,背离了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需要制定“讲、唱、研、导”综合能力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应当规定学生每学年必须精唱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创作歌曲等不同风格与体裁的曲目,鼓励学生举办或参加演唱会、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并将学生参加活动的次数、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作为学生评优依据,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说课、讲课比赛,结合全国音乐课堂教学的获奖视频进行教学,及时找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再次,要求学生在课后将感想心得以论文形式写出,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及社会各种文艺演出的策划、编排当中,要求学生根据主题与节目内容选配适合的灯光、音乐等素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编导及策划能力。
三、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一)重视必修课,加强选修课,拓展地方课
将必修课内容调整为四个模块,即声乐理论修养与技巧训练方法、优秀声乐作品与赏析、声乐艺术实践、声乐论文写作。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每一个模块的深入阐述,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行逻辑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选修课方面,应强化人文社科类、教育类、文史类、美育等课程,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整合能力与渗透能力,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前沿理论成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深度并丰富其文化含量;同时,地方音乐文化与当地文化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应拓展地方民歌与戏曲,并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使学生亲身感受地方音乐的魅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规范教材建设
以中外经典声乐作品为基础,将富有时代感且思想内容健康的优秀音乐剧、民歌、流行音乐等添加进教学内容中,并采用多种演唱形式,如对唱、重唱、小合唱等,编写突出高师声乐特色的声乐教材,结合声乐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新颖的见解,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同时,要将所选曲目进行透彻分析,设问答疑,以开阔思路为目标给予学生指导性建议。
(三)在实践中教学
熟悉小合唱、重唱和独唱等主要声乐演唱形式,从声乐演唱的角度提出不同演唱形式的审美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标准可以分别提出,但有些重复的要求是由声乐的共同规律决定的。教唱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随着声乐教学事业的发展,其使用价值和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此外,声音概念的内涵广泛存在于声乐教学的不同内容中,是所有课程的共同标准。由于声音概念只是一个习惯用语,不便在正式文本中使用,但其独特的内涵应该在高师声乐教学各环节中有所体现。
四、声乐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明白高水平的演唱标准是什么,确切来讲就是对世界著名歌唱家的歌唱体系和感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声乐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演唱特点进行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将复杂的概念性的东西解释为简单的具体的感受。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 好的教师不但讲授技术,同时也懂得如何将技术和音乐感觉巧妙地协调成整体。因为对声乐的困惑并非在于方法,而在于整体的协调。如气息和歌唱的协调,气息和关闭的协调,高音和低音的协调等,都和气息的运用有关。气息的恰当运用甚至能够引导学生走向真正适合本人发展的道路。
结语
综上所述,要改革高师声乐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明确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进一步拓宽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渠道,创新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传达思想情感是艺术表现的目的,在创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美的追求,更需要重视声音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熟练运用声乐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表现作品内涵的能力,达到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田甜.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戏剧之家,2014(5).
[2]李朝阳.探究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改革[J].音乐大观,2014(15).
关键词:声乐比赛;民族院校;声乐教育;影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43-02
声乐比赛对民族高校声乐教育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使得民族高校对自身在声乐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技术原则、评价体系与审美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给民族高校声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树立了新的风尚。
以才旦卓玛等为代表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是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卓越典范。民族声乐作品《小白菜》,数声“亲娘呀”的悲天哭地的唱腔,各声的音高情绪不尽相同,但一声胜似一声,有如天昏地暗,撕心裂肺之痛,有种要把亲娘从墓中哭喊出,满腹亲情与对亲娘的思念苦水不知从何说起的悲剧色彩。 一大批民族声乐教育家结合声乐比赛的实践撰写了大量有关声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文章:《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歌唱技术训练中的几个误区》、《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练什么?怎么练?:谈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方法》、《试论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协调发展》、《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等等。
在比赛中的歌曲作品就其内容与风格而言千变万化,如果单凭个人意识中的“定型”思维去衡量、判断比赛者在“唱法”上的合适与否以及在表演水准的高下优劣,往往会置比赛者本身对某种作品演唱技巧与风格及对该作品独特的领悟于不顾,从而造成了对该作品在以后的教学与比赛中的“一成不变”,毫无创造性而言。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比赛对选手的导向作用,更不能忽视比赛对教师与选手在平时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学潜能与艺术潜能的开发、艺术视野的拓展、艺术作品的表达能力。
现时代,我国的民族声乐比赛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层级越来越多元化,通过声乐比赛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音乐方面的杰出人才。但是通过声乐比赛我们也反思与在实践中检验出了我们声乐教育存在的得与失。
通过声乐比赛,很好的直接的看到自己与其他参赛选手之间存在的优势,更多的是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缺陷与差距,看到了其它选手身上音乐元素的“特色”之处,看到了其它选手在比赛中对歌曲的选择与对自身风格的拿捏程度,尤其是作为在比赛中“旁观者”的老师,更能够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老师作为“旁观者自清”的基础上,又为以后自己在作为“教学实践者”的引导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第一手的“材料”,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上将自我的不断改善与丰富,对待不同的学生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品比如民族、美声、通俗歌曲也不应有同一模式。通过声乐比赛可使教师努力形成一个“民歌、戏曲、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古曲、歌剧构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科学、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培养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民族声乐人才的重要保证。”
而在自己教学上存在的特色与优势的地方继续保持与发扬,不是一味的跟风最终造成的艺术生命昙花一现,不是艺术风格的单一乏趣,不是艺术水准低下不堪的局面。通过声乐比赛,作为参赛的选手即学生从中受益的也绝非一二,对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历练、自身水准的清醒认识、对平时学习状况的检验与反思都是有很大助益的,可以更快更准的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舞台“表演”要领以及对艺术的感悟与理解能力,以便为以后更多的比赛这一实践舞台上的出色表演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一个由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境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方面的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广大的社会观众带来更加精良的、喜闻乐见的优秀音乐作品。
如果说声乐教育是理论的阵地的话,那么声乐比赛则是以理论走向实践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或步骤,同时也是一个检验与反思的环节,检验与反思的内容可谓多多:比如平时音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否,对音乐的分析得当与否,对在诠释音乐过程中技巧的把握与否,对社会主义民族音乐的政策、方针符合与否,与广大音乐欣赏者与受众群体在音乐追求层次上的契合与否,这些维度的检验及维度检验标准的设定绝非是仅仅在声乐教育中就能单独完成的,必须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烛照”,反思在声乐比赛过程中在以表演者或创造者、欣赏者或受众群体之间对音乐“信息流”路径是否通畅以及如何通畅,或者不畅的地方及不畅的症结之所在,在声乐比赛中把握音乐传播的本质,而“音乐传播的本质,是传授双方共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认可,并充分显示出人的创造性智慧和成功后共同获得的喜悦感。”
通过声乐比赛,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在平时的声乐教育中是否将“语言性”的因素与“音乐性”的因素、“表演性”的因素有机融为一体。由于声乐比赛中比赛者对同一曲目的主观理解的不同,而呈现出作品诠释的多样性,究竟这种多样性是否是在“可控的合理性”的范畴之内,这就不仅仅体现在舞台上比赛表演的合理性,更是对平时声乐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思,以便为以后在此反思基础上作进一步修正或改进,声乐比赛过程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艺术技巧、舞台陈设及对受众群体艺术“口感”的契合的追求固然重要,但如果为了过于追求声乐比赛中的这些因素而忽视对艺术作品自身内涵的艺术挖掘,感官性的“金玉其外”必然不能取代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最终会造成“败絮其中”与“行之不远”。
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最终都要“落脚”于对“人”的艺术的矫正,对“人”的艺术的熏陶,对“人”的艺术的升华,因此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仅仅是达此目的的途径而已,决不能将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当做一个终极目标来对待,否则将会南辕北辙甚至会误入歧途。
总而言之,声乐比赛对声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声乐教育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也就为广大的声乐比赛者、声乐教育者探索这些作用的规律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在探索这一规律中推动民族声乐教育、声乐比赛更快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余惠承.民族声乐演唱设计的基本途径与内容――以于学友编创的民族声乐作品《小白菜》为例[J].歌海2010(2).
②徐晓红.略论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的构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学前教育;声乐技能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我国学龄儿童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繁荣态势,学前教育将面临新的需求高峰。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重要的声乐技能课,是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课”①,同时,也是学生面对高考升学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传统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高考升学考试和目前幼儿园相应课程的教学需要,而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普遍较少接受音乐的熏陶,很多人没有声乐及器乐基础,加之声乐学习专业术语较为抽象、不易理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务之急。笔者意图以提高课程改革的实践性为核心,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途径,激发职业艺术学校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歌唱潜能,使学生能由被动学唱变为主动积极演唱,成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根据学生自身声音条件因材施教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嗓音条件、演唱方法、心理特征、艺术修养、综合素质和个性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并准确判断、分析每一名学生的歌唱条件,为其选择适合演唱的曲目和发声练习方法。“教师只有从自然声区起步,打好中声区基础,过好换声区关,从而发展高声区,最后达到统一声区。”②
1.自然声区、中声区
“自然声区、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③针对只存在自然声区、中声区,同时又有音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从基础开始,帮助学生解决音准跑调问题。如可让学生多听多唱音阶或听琴模唱,逐步解决音准,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其练习的发声曲,再融入歌唱方法,将喉咙打开并运用气息做支撑,以中等强度音量去歌唱,使声音流畅、自如。针对歌唱声音小的学生,要先让其放松心情,在无任何心理压力的状态下放声歌唱。教师应走入学生内心,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心里辅导开始,循序渐进。
2.高声区
学生在唱高声区时容易出现抬下巴,毫无方法地向上用力找高音、喊高音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高声区的发声和演唱教学时,从调整学生歌唱状态入手,讲解、告知学生唱高音时应向下用劲。“有力的声音通常是由咬字吐字的较强力度,较快速度和较强的气息流动共同造成的。”④教师还要多次示范,帮助学生调整歌唱姿态,笑肌抬起、收下巴、喉头不可随音高向上移,运用相对平稳的气息做支撑去打开声音通道,使声音坚实有力。
(二)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制定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毕业多为就业与升学两类去向。对于高考升学的学生,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主,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辅,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高考演唱的曲目。对于就业方向的学生,要侧重培养其幼儿声乐教学的综合能力,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辅,多指导学生儿童歌曲弹唱的练习。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材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且是教学的重要依据。过去传统声乐教材中的声乐作品已不能完全激发学生歌唱、演唱的兴趣,教师应在传统声乐教学作品的基础上,加大实用性较强的声乐作品比例,可以是现今电视、广播中广为传唱的作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音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区分教学内容
1.高考升学的学生
对于高考升学类的学生,教师要侧重培养其歌唱技巧能力,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主,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辅。如演唱《江河万古流》《醉了千古爱》《爱在天地间》等声乐作品。
2.就业方向学生
对于就业方向的学生,教师则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辅。比如,演唱《茉莉花》《幸福在哪里》《牧童》等声乐作品。
(二)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适应的歌曲
1.根据学生自身嗓音条件区分
嗓音圆润甜美、咬字吐字清晰的学生可选择适合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继续学习,如《醉了千古爱》《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嗓音浑厚、明亮,具有宽广音域的学生,可选择美声唱法的声乐作品进行学习,如《江河万古流》《我和我的祖国》《故乡的小路》等作品。
2.根据学生歌唱演唱的能力区分
对于歌唱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曲调平缓、音域较窄的歌曲进行教学,如《花非花》《大海啊故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对于具有一定歌唱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民族风格性较强或音域跨度大、情感表达丰富的歌曲教学。
3.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区分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初步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掌握基础的歌唱技能为主,可选择一些旋律平直、曲调平缓的歌曲进行教学,如《送别》《西风的话》《红河谷》等;而高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声和歌唱技巧,具有了一定的演唱水平,能够理解歌曲内涵,并在演唱时抒感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体现歌唱技能技巧的歌曲进行教学,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我和我的祖国》《梧桐树》等。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声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多样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心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新媒体辅助法,坚持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此体现中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的特色。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歌唱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声乐作品内涵,并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演唱的欲望以及体现出歌唱中的情感。
(二)心理教学法
“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有演唱心理,同样声乐教学也有教和学的心理,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学习教学心理学。”⑥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内心,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领悟能力都有不同,教师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健康的歌唱心态,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表现歌唱才能的机会。教师可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的接受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地授课,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三)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要求,声音的审美观有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运用示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发声技巧,理解正确的声音共鸣,领悟演唱声乐作品的要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将示范教学法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注重歌唱中的语言、咬字、发音,为学生演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新媒体辅助法
以数字技术、网络等新媒体为媒介,将课程录制成微课,进行线上传播,有助于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上歌唱的内容,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方便辐射推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真正实现对歌曲演唱的表现由心而发、随情而动,进而提高声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成果展示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展示声乐课教学成果。首先,通过声乐技能课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优化教学效果,构建更科学、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歌唱曲目,建立适合不同年级学生演唱曲目的资料库,使声乐作品富有新颖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技能课的兴趣,树立敢于歌唱、勇于演唱的自信。其次,以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为例,可通过学校技能大赛等实践教学成果,及实践基地教学等成果的展示,更新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育观念,使更多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升学率和就业质量,帮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最后,通过实践成果展示,总结经验,发表学术论文,提升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导和促进课程建设,并将其在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声乐技能课的教学实践中应用。通过教学研讨和论文等形式宣传和交流相关理论,使更多学生受益。
五、结语
【关键词】高校 声乐教学 问题对策
声乐是指以人声进行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主要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等。高校的声乐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互动,实现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声乐教育教学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践行教学改革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专业人才。但是,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有些高校因为扩大招生,声乐课堂甚至出现了“一对几”“一对十几”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没有突出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质量上也很难进行把关,对于高校学生声乐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阻碍作用。
(二)教学方法较刻板
目前,高校声乐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琴房练习、琴房歌唱的形式。譬如直接通过教师教、学生唱,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声乐教学强调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但仍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凭自己的思维观念和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性,使得学生的演唱风格比较单一,演唱能力很难得到发挥。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使用西方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很少对本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和总结,使得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在我国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和选择基本是按照西方音乐的价值体系进行的,忽视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的是师范类人才,教学内容单一,使得学生缺少声乐教学方面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不会分析教材,不会教课,有些甚至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总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声乐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技能训练多于理论教育
传统的声乐教学被认为是技能型教学,因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声乐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忽视声乐理论的教育。此外,受声乐教学考评体系的局限,使得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技能训练多于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例如,由于一些学生的文化素养较低,再加上心理素质较差,虽然具有较高的演唱技能,也会在演出时出现忘词、走调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理论教育缺乏引起的。因为注重技能训练,声乐教师一般只对声乐方面的旋律、节奏、咬字、发声方法进行指导,围绕着声音打转,对于声乐艺术整体观很少涉及,学生对于声乐的理性认知几乎为零,这就使得学生的声乐素养处于较低水平。
二、提高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时代的高校声乐教学观,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的声乐技能不断得到提高。首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了解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步骤,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歌唱技术观念,为声乐教学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其次,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要让学生明白声乐教学的目的,应该达到的目标,发声的正确方式等问题。当学生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后,教师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当学生了解中低声区是歌唱的基础,高音是一种技术之后,会认识到天生的好嗓子更需要后天的练习和学习。因此,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朝着目标前进。
(二)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解决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的重要途径,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例如,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公开课等的融合既能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内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这不仅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声乐练习课,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课、个别课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一方面通过合作练习、交流沟通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改进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声乐技能;针对一些声乐知识、舞台经验、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师可以采用公开课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演出水平和心理素质。此外,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专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声乐水平相同、音色接近的学生一组,进行同一进度的教学内容、教学作业、教学评价等,以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对于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声乐教学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一方面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声乐综合水平。在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刻板的现状,单一地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以及琴房练习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亲眼看见声音的波形和同步的五线谱,教师也能够对典型的声乐波形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调整,进而能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到高校声乐课堂的很多方面,如发声训练中学生的状态及音色调整、歌曲中的咬字吐字调整、情感的处理等。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声乐综合水平,还可以将现代化手段运用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上课的录音和录像制作成音像资料,促进学生在课后练习;第二,结合现代化手段为学生讲解声乐知识,并运用典型的音乐资料进行分析,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第三,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声乐中有所感知,进而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四)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内容普遍针对性不强,缺乏对自身专业培养方向的思考,这就需要高校声乐教师积极优化课程设置,打造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进而更好地实现就业。一些高校声乐教学中,直接引用了专业性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仅枯燥无味,还存在着高深难懂的现状。此外,还有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没有结合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例如,针对师范类声乐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仅有关于声乐技能方法的教育,缺乏关于声乐教学知识的课程设置,这使学生难以胜任日后的教学工作。因此,高校声乐教学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做好课程设置,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例如,对师范类声乐培养方向的教学来说,在注重视唱练习、表演基础课、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同时,加强乐理基础、曲式分析、音乐文化等理论性内容,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综合性声乐培养方向的教学来说,为了促进学生声乐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可以在开展声乐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同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性课程。
(五)促进理论与技能教育的结合
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作为舞台表演者,不仅要展现出优美的声音,还要展现出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感人的艺术表现,这就需要表演者具有优雅的演唱风度和气质。从演唱者自身来讲,要想具有优雅的演唱风度和气质,需要充分了解演唱歌曲的内涵和感情,并将其内化,进而在演唱的过程中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此外,从声乐教师的角度来说,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声乐知识和教学技能基础,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无论从师范类的高校声乐教学,还是从声乐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来说,教师都应注重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结合,防止注重技能教育忽视理论教育的现象出现。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技能训练和指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如参与组织演出、教学观摩等,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生对歌曲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感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育、情境创设教育、作品举例等让学生逐渐提高对歌曲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的声乐艺术修养。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丰富的语言、温和的态度、有效的评价等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声乐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校的教学实际和专业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技能教育和理论教育,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声乐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侯俊彩.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0(7).
[2]乔红.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6).
[3]蒋青.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J].新课程(教研版),2009(6).
[4]巩丹丹.谈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系统工程
一、 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改革创新问题的提出
高职艺术院校对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创新实践的探索,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在声乐教育教学的某些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改革创新的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那些改革创新多数仍属于声乐教学活动中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零星的、分散的、局部的改革,且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因而,很少能够在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或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而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和探求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中深层次的改革创新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把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宏观的整体观照。因此,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较难有大的突破,只能囿于某一层面或某一环节,改革创新成果并不明显。
笔者认为,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活动是一项整体的系统工程,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而,无论从哪一个环节、哪一个角度、哪一个侧面来谈论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作用和影响必定是有限的。很难对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或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必须利用和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从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研究和探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问题,进而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使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有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系统的主要层面及环节
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思想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类工程技术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明确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此后一段时间内时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成功地应用系统工程进行科学管理的案例面世,这无疑为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很少有人尝试将这一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到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之中去。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结合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把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改革创新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宏观和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上,考察和把握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改革创新成果。
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层次环节众多,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复杂教育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就其主要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层面,即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层面、声乐教育教学内容层面、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层面、建立声乐教学双边关系层面。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整个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总体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
1.教育教学理念层面
这是声乐教育教学第一层面,也是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最高层面。其中主要包括声乐教育教学总体教育思想、教学指导方针、教学目的、教育终极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环节。它直接影响和制约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其他层面和环节的目标制定与实施。
2.教育教学内容层面
这一层面包括声乐教育教学总体教学任务的确立,依据总体教学方针和任务要求,开设哪些主要专业课程,以及相关辅助课程、选修课程等,还有适用专业教材的选择、与声乐教学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以及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内容的配置等。
3.教学双方关系层面
依据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总体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指导原则,有针对性地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发挥教师主导因素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搞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双边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4.教育教学方法层面
依据总体教育指导思想和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双边关系的确立所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包括声乐教学模式和相应教学机制的建立、具体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声乐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调整、具体演唱技能技巧等方法的传递形式、学生声乐实践训练课的安排,等等。
在这一系统每个层面各自构成的子系统中,又有众多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具体环节,而且各个层面的具体环节又与其他层面的具体环节交叉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构成了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多层次、多环节的复杂系统。
三、改革创新在各层面和环节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根据系统工程理论观照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全过程便会发现,在声乐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层面及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在声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具体的层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教育教学理念层面上的总体教育思想的确立,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导方针、教育教学目的或声乐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人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是该层面自身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同时,它对声乐教育教学的其他各个层面和环节,都具有指导和统领意义。 (转第69页)
(接第67页)
2.教育教学理念层面教育思想的确立,不仅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终极目标的制定,还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如面对当前演艺市场对声乐人才的具体需求,高职艺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声乐适用人才、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具体开设哪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等等。同时还要解决声乐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3.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也都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双方关系的建立和开展。诸如依据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高职艺术院校中的声乐教学应建立怎样的“双边关系”,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确立,教师与学生的配置比例,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与“学”之间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等等。
4.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双边关系”的建立,又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总体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终极目标来选择设计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诸如如何突出课堂教学,怎样围绕着从课堂声乐教学、声乐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出发,紧紧结合艺术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声乐学生所需的各种技艺和技能等。
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高职艺术院校中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各个层面和环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既有影响,又相互依存,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必须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从声乐教育活动的整体机制入手,改革创新活动才会有较大的起色。
四、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推进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
综上可见,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确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环节众多、繁琐复杂的大系统。既关涉宏观的声乐教育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等具有指导意义的大观念的改革创新,又紧密联系着具体的声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甚至具体曲目中某一小节演唱技巧的指导等细节问题。无论关涉问题大小,均属于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这一大的系统。系统工程是研究复杂系统设计的科学,该系统由许多密切联系的元素所组成,并把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综合。设计该复杂系统时,应有明确的预定功能及目标,并协调各个元素之间及元素和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使系统能从总体上达到最优目标。因此,我们提出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来指导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是有理论依据的。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学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师法》、《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颁布,对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基地,它以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为目标,为了真正实现其培养目标和规格,音乐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技能训练,声乐教学技能又是中学音乐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然而,从对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演唱能力较强,而学生的教学技能却很差,普遍反映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对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学与中学音乐教学严重脱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实践证明,目前那种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演唱技术,忽视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不仅对教师授课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对每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范围、效果和质量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可操作性。更加突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化了教学技能训练。因此,对声乐教法课程进行微格教学研究,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设计
(一)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控制原理。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发生改变的明确阐述。教学技能则是为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技巧。在微格教学训练时,训练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针对任何一项简短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师范生又必须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技能,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控制教者的教学活动,控制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控制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规范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准。
2、要素分析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构成这一整体的各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教学评价等)及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和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分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传播效果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索,从而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教学方案。
3、优选决策原理。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教学而言,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优选出根据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力争使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于特殊的教学情境。
4、反馈评价原理。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它不仅有信息的单向传递,也有信息的双向交流。教育传播理论认为,反馈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作出改进。在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设计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反馈信息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
(三)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
2、教学过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条件,教师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
3: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结束时,如何获得反馈信息,以评价教学效果。
(四)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评价微格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微格教学时应依据声乐教学法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结合微格教学训练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微型课教学目标,通过微格教学逐一实现微型课教学目标,从而逼近和实现教学的总目标。
2、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时,虽然只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但是,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分析教材体现出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使教师掌握分析、研究教材的方法。
3、教学对象:通过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获得学生集体及个体有关知识基础、认知特点、智力水平、演唱技能水平等各种背景资料,作为微格教学设计安排的依据。
4、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以及记录、储存、再现信息的各种资源的媒介。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但依赖于每种媒体的特性和功能,也有赖于教学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教学内容是媒体选择的重要依据,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量选择直观的媒体。对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媒体。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水平来选择媒体。
(五)微格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结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程序(流程图1)。
图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流程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实施
(一)微格教学的实施程序
为了更好的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进行控制,根据微格教学的设计程序,结合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流程图2)。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阶段划分
为了更好地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我们把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每个微格教学阶段都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微格教学前指导教师对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该项微格教学阶段应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并对该阶段微格教学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提出要求。通过微格训练有95%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微格教学。指教者(学生)严格按照微格教学程序和教学阶段,认真准备每次的微格教案。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语音、语调、语气、音量、语速、节奏等教学语言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朗诵歌词、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能力。第二部分为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讲解的结构、语言清晰流畅、使用例证、形成连续、进行强调、反馈等讲解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运用演唱法、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来提高学生讲解技能能力。
图2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
第二阶段、声乐专业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范唱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正确范唱、错误范唱、夸张范唱等培养目标。第二部分为伴奏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即兴伴奏、固定伴奏培养目标。第三部分为声音辨析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共鸣腔体使用、声音运动方向、发声状态、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歌曲情感、演唱歌曲整体性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微格训练的形式,从生活中各种感觉提炼出歌唱感觉、正误对比、自我感觉、形象比喻、模仿、讲解与范唱进行声乐专业技能微格训练,运用比较法、演唱法、伴奏法、例证法、述说法、谈话法、演示法、示范法,采用迁移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矫正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兴趣式指导法进行微格训练,提高学生范唱技能、伴奏技能、声音辨析技能的指导能力。
第三阶段、教学控制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教学组织、教学容量、教学时间、教学节奏等控制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个别课微格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教学控制技能能力。
第四阶段、说课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的“说课”能力的培养目标。采用分组“说课”微格训练的形式,运用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进行“说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说课”能力。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与评价
1、成立微型课教学班:对温州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02级80名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分班,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学控制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微型班由5-7人组成,声乐专业技能训练由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学生在技能训练的不同阶段,根据该阶段技能的训练目标,学生轮流扮演教师讲课。
表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技能评价一览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技能综合评价得分检验一览
关键词:普通高校 声乐教育 问题 对策
一、目前普通高校在声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声乐教学目标模糊
就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情况来看,在声乐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较为模糊不清,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许多普通高校不能根据本院校的特点以及本院校学生音乐学习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声乐教学目标,只是一味的采取“照搬”政策,将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本校声乐教学的目标,完全没有认识到作为普通高校,其与师范类以及专业音乐院校的区别是要,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复合型的人才,而不是要培养专门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或是专业声乐教师。因而,许多普通高校在声乐教育中,片面的追求学生声乐演唱技巧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声乐教育审美性特征在学生音乐文化素养、思想情感方面的培养,致使高校大学生声乐文化意识淡薄,进而使学生对声乐课程学习产生了轻视的思想。这对于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声乐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声乐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对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制约。
(二)声乐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单一
合理设置声乐课程体系,是改革声乐教学内容最有效的方式。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较为单一,其开设的主要声乐课程包括指挥合唱、钢琴、练耳试唱、作品解析、和声、乐理等,其中缺少了对声乐实践类课程的设置。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情况来看,许多普通高校在构建声乐教学体系时,普遍缺乏对声乐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的声乐课程的构建,只是单一的设置了声乐技能型课程,缺乏了理论的指导,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变成了声乐欣赏、模仿演唱课。声乐教师过于自由的授课空间,使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更谈不上达到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由于学生长时期缺乏声乐理论系统的指导,致使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依然停留在对声乐教师演唱进行简答模仿的初级阶段。
二、完善普通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声乐教学观念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以市场为导向,意在为社会培养适合其发展需要的综合型的声乐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普通高校来讲,其声乐教学实施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声乐表现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声乐理论知识及良好的声乐演唱技巧,努力将学生培养成集声乐表演、教学、理论、演唱于一身的声乐综合型人才。而由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模式方面都基本上是照搬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这使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内容背离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为此,要求我国普通高校中的声乐教育者,要积极的转变声乐教育观念,拓宽声乐教学思路,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除了要在日常声乐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声乐演唱技能训练外,还要在声乐教学内容中逐渐加入声乐学习方法及声乐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以提高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声乐综合能力。
(二)明确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实施,我们看到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普通高校声乐教育起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全面推进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不可获取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体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方方面面这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作为普通高校来说,要充分发挥其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声乐综合型人才的作用。将培养声乐专业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结合起来,将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定位为普通高校开展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的方向,为企业、文化馆、部队、学校、乡村、城镇等单位培养高水平、合格的声乐专业综合型人才。因此,作为普通高校来讲要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与加强学生声乐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结合起来,作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既有舞台声乐实践经验、也懂得声乐理论和审美、又对各种声乐活动具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综合型声乐人才。
(三)调整普通高校声乐课程设置
首先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要紧密的与社会声乐文化相联系,以更好的适应改革开放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并且还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素质以及嗓音条件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一些与社会文化关联紧密的声乐选修课,以实现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与社会的接轨,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声乐专业中开设中国地理、历史等课程。
其次,普通高校要在充分掌握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在声乐教学中增设多种时代性较强的声乐选修课,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如,民俗学、礼仪公关、社会学、中国文化概述等,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声乐选修课,来达到培养并提升其自身的声乐文化底蕴,进而提升其对声乐作品的表现能力和感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占忠.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积累小结[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