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0 16:29: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 交际 角色转换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要充当哪些角色呢?

一、创设情境,教师是兴趣的激发者。

“兴趣是主体对外在事物保持的高度敏感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建立在这种心理状态基础之上,就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应该根据口语交际的主题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主动交际。例如执教三年级下册《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学生对“机器人”这个话题本身就很感兴趣,所以上课伊始,笔者利用课件演示,播放了一组机器人无所不能的短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很快投入状态。为了让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精心创设了“新款机器人会”情境,老师成了“会”主持人。“各位在座的设计师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让我们一同去参加新款机器人会吧!瞧,机器人协会的首席设计师来了,他还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呢!”老师“入情入境”的开场白,把学生的心说得痒痒的,恨不能马上上台介绍自己的发明设想。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再不想说话的学生都会跃跃欲试。

二、因势利导,教师是表达的调控者。

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最大的不同就是交流的多向互动。参与交际的人不仅应认真倾听,还应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你来我往,言语交锋。课堂上我们要围绕精心设计的话题,在多个情境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交际的过程。这一过程就要求教师当好一名思维敏捷、调控到位的好主持。

1.层层推进,积极调控。

笔者执教的口语交际课《诚信与善意谎言》,学生围绕“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和“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两个观点展开辩论。教师为了引领辩论技巧,层层铺垫。先是热身―交流搜集资料,接着同桌试辩、指名试辩。当三位同学辩论之后,引导学生评议,这时问题暴露了:学生基本是讲自己的观点,没有反驳。于是教师抓住要害进行点拨:“辩论必须表明观点,以理服人。”接着教师与二位学生模拟表演示范辩论。为了推动辩论气氛,教师不断“推波助澜”:“谁最先站起来辩给我看看?”这时有一些同学开始站起来辩论,辩论的气氛渐渐强。在教师不断营造辩论的氛围中,学生最终正式对垒,最后课堂上正方反方出现十余回合的交锋,掀起。在课上,教师犹如一名“主持人”,让孩子从不敢说到能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思想得到解放。

⒉规范语言,积极评价

口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语文课,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常出现用词不当、表达不清楚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加以指正,使学生发现不足并逐步改正。例如在口语交际《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课上,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的培养。例如,当学生一站起来就拿着书直接说时,教师引导:“你首先应该与对方辩友打个招呼啊!然后陈述自己观点。”在教师一次次提醒中,学生懂得关注交际中的语言细节,有条理地表达。同时教师根据具体交际情境设计相应评价方法,设立了“最会搜集材料的小辩手”,“最会陈述观点的小辩手 ”等,这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口语交际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三、拓宽渠道,教师是活动的促进者。

2011版新课标强调,口语交际“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科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新教材中所隐含的交际内容,利用生活题材,以学生原有的口语能力为凭借,进行口语训练,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学校的每一堂课都应成为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沃土。例如:语文课堂上要有渗透意识,融口语交际于课堂每个环节中。阅读教学的质疑、释疑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求取真理的过程;在个性化阅读中师生针锋相对地阐述自己意见。再如班队课也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平台,如名人访谈,快乐课间活动等。因为在活动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高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生活,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组织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就能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口语交际 课外活动 社会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所谓口语交际,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特色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一种互动言语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头交际越来越广,这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又对我们提出了应生活需要及时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要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受生活环境及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表达存在心理障碍,口语表达贫乏、单调、苍白无力,能力极其薄弱。加之现在的教师普遍重视读写训练,忽略了听说能力训练,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而仅仅依靠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练习口语空间狭小,训练量无疑是杯水车薪。所以拓展口语交际空间,提高口语交际技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势在必行。

下面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拓展口语交际进行口语训练,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得法于课堂教学中

1.创设轻松、平等的交际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要想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紧张、害羞心理和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交际胆量,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教师的教态要亲切和蔼,语言要循循善诱,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尤其对胆小内向的孩子,更要做到耐心点拨、热情鼓励,不可要求过高。评价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交际机会。“言语的发源地就是具体的语境”。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生活阅历,创设生动有趣、轻松的交际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际欲望,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

2.凭借教材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选入小学课本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优的文学作品。尤其丰富的语言资源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精妙隽美的语言,通过创设情境,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我语言,把口语交际巧妙地融进教学过程中。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在学习描写漓江山水这一段时,经过朗读感悟、交流汇报及欣赏课件后,为了加深理解,丰富想象,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我抒情地说:“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泛舟在这美丽的漓江之上,感受着这诗情画意般的江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静啊……”我富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深受感染,不由自主地接读起来。随即,我不失时机地启发道:“如此美妙的水,我们为之陶醉,为之惊叹这大自然的杰作,那么让我们也当一回小作者,说一说你看到的水,感受到的水,可以用上文中的句子,好吗?”这时一位学生起来说:“老师,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未央湖划过小船。”“你能说一说吗?”他便脱口而出道:“泛舟在湖中,只见四周杨柳依依,一阵凉爽的小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水真清啊……”我给予了高度评价。又如我执教散文《山中访友》时,本文语言尤其新奇生动,特别是第五段,运用拟人与想象的修辞手法,语言亲切深情,具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极富感召力。此时不说待何时,在教学本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仿照本段写法与句式,说一说自己亲近大自然的经历。他们在优美意境及朗朗上口语境的感召下,灵感一触即发,如:“你好,青翠的小草,你顽强的身躯缀满大地,让世界变得更加生动。”“你好,巍峨的高山,你伟岸的身躯、不屈的脊梁给大地增添了一份深沉与坚毅。”等等,这样的片段在教学中比比皆是。我凭借教材的文字练、说,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又借助课文语言的规范化,训练了学生口语语言的逻辑性、形象性,学生既吸取了课本语言精华、语感,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3.创设交际格局,培养交际技巧。

阅读教学各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每一堂课都有大量的对话交流。新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课堂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主战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互动训练,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题材的课文,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交际情境。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辩论与即兴演讲、即席发言。

课堂上的辩论是基于媒介不同观点的交锋。我认为它是最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锻炼学生能言善辩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基于对某一人物、某种社会现象、某场战争等切入点利用课本材料或课外知识引起争议进行辩论。在学习《唯一的听众》一文拓展时,让学生针对“讲诚信,不能说谎”与“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进行辩论,双方据理力争,充分利用课文语言材料旁征博引,各抒己见。有的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很难在社会立足。”接着举了事例说明,有的认为:“善意的谎言它的前提是‘善意’,而不是‘蓄意’、‘恶意’,是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体现,假如没有老妇人善意的欺骗,哪来青年人最后的成功……”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口语。

辩论是一个人口才的最好体现,这样的课例很多,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设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吗?”的辩论;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设计“你认为借箭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辩论,等等。由于技巧性较高,可指导学生观看相关的节目、录像,对演讲与发言则有很大的情感体现性。如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对地球的现状有了明确的认识,内心引起了极大的担忧、愤怒等,这时我问:“你们想对地球母亲或人类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地球母亲,想当初,您是多么的美丽、壮观、健康,您无私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资源养育着数以万计的地球儿女,包括我们人类,而贪婪愚昧的人类却不知珍惜,不懂回报,还在无知地破坏着你美丽的身躯,乱砍乱伐,污染环境,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地球母亲,现在我们知道我们错了,我们一定要弥补这个过错,使您不再忧伤!”学生一个个满怀激情地进行了即席演讲或即席发言,“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当然,课堂上的小辩论和即席演讲由于时间限制,和正式的辩论和演讲是有一定区别的,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概括主要内容与复述。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主要内容,可以有所侧重点,不同学生根据能力和大小概括的长短、详略、优劣不同,由于是基于课文内容,因此无疑是一种可长期训练口语表达的有效途径。朗读课文是口语交际的另一种形式,而指导学生感情读文,背诵课文都对口语训练有所促进,可培养良好的语感。但复述课文则为口语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变换顺序,补充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故事性强的课文,如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可让学生复述,如《七颗钻石》、《开天地》、《最后一头战象》等。学生在讲完后,教师可就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与否给予指导评价,既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技巧,真是一举两得。

(3)讲故事,续编故事,演课本剧。

讲故事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如课文《乌鸦喝水》、《王二小》等,学完后可让学生及时讲一讲,也可回家讲给家长听。讲故事和复述有一定区别,只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把故事情节讲清楚即可。

续编故事则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要和主题切合。如在学完《穷人》、《别饿坏了那匹狼》等课文,可即时设计让学生说一说,后来还可能发生了什么?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课本剧是通过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创造性再现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活泼生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又在合作表演中发展了口语,张扬了个性,锻炼了交际能力。如《田忌赛马》、《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等课文是课本剧的最好素材,《半截蜡烛》本身就是课本剧。演说的结合,比读或背诵课文更具广泛的想象创造空间。

(4)现场模拟。

如学完《颐和园》、《长城》等课文,我让学生当小导游,根据课文内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颐和园、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学完《新型玻璃》等课文,我让学生模拟推销员,现场推销商品;学完《鲸》、《松鼠》等说明文,我让学生以鲸、松鼠等口吻,以“我是一只鲸”等为主题,自我介绍,不必完整介绍,只要说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这样的设计都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利用,通过用不同角色体验,学生大大增强了学习与说的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在实践课中开展。

二、延伸于课外活动中

1.广泛开设语文实践活动。

(1)利用每学期开设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专项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如本学期开设的语文实践活动:“爱国诗文朗诵会”、“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感动中国”人物故事会,“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不同活动专题,诸如此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大量的言语实践,通过搜集整理―组合―内化―运用实践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利用早读课开辟一定时间开展“我是小小播音员”活动,让学生模拟播音员转述国内外、学校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开展“小小评论员”活动,评论具有代表的人、事、物,包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展“我是小记者”活动,模拟记者现场主持,现场采访。我尽量选择学生敏感、感兴趣、具有时代感的话题,使学生兴味盎然,乐于表达,有话可说。

A:说活动。如:“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广播体操比赛,“5.12”汶川地震捐款献爱心活动等。

B:说电视节目、电影片段。如国庆60年阅兵仪式,《百家讲坛》等。

C:说身边的突发事件。如校园内的好人好事、不良事件等。

D:说时下敏感话题。如:“5.12”汶川地震、“H1N1”甲流感、学生上网等。

E:说名人。如说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

(3)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集体背诵古诗词、名言警句、好句好段、优秀范文等,材料可由学生推荐。

这些活动可以是经常性、长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好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题材,能给学生开辟一个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学生口语训练的教材。教师要用心、留心观察身边生活、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及时创设交际情景,指导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训练。学生事先在课外做好细致的语言材料的准备,活动过程中的倾听、评价、讨论、交流、合作等互动,无疑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提升。

三、实践于社会生活中

口语交际应“重视在生活中实践”。广阔的社会背景,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存在大量的交际机会与内容。反过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本身构成了鲜活的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日常生活展开学习和锻炼,鼓励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场合尝试练习人际交往,体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本地的生活资源,指导学生拟定计划、设计方案,利用星期天、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购物,去银行存零花钱,去邮局寄信;根据父母的职业特点去集市卖菜,在商店推销商品;聚会庆祝生日,去踏春;调查灞河的现状及原因等,让学生深入社会,接触社会,学会和形形的人打交道,如收银员、顾客、工作人员、农民……文雅的、粗鲁的,憨厚的、狡诈的,年迈的、年轻的……让学生在真实的人际中历练探索,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进行更为复杂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凭借课本,创造性地挖掘课本资源,广泛地利用生活资源,只有立足课堂,不断向课外和生活拓展,进行长期的、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一、依托文本的语言,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选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章的语言表达规范、用语相当准确,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这些典型的书面语言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素材,同时又为训练规范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范式和情境。

1.在比较中学习语言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片段为例。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①对比读上面两句话,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②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③比较《燕子》《翠鸟》的外形描写,体会描写外形要抓住特征。(深入体会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

在此片段中,教师运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三次比较不仅使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还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课堂口头表达提供了帮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准确表达的目的。

2.在重组中,学习语意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教学片段为例。

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②在这两个特点中,作者用了“不但……而且……”强调了哪一个特点?(美观)

③语言第一次重组:按照课文原意,用上“不但……而且……”说一说赵州桥的特点。

④语言第二次重组:如果要强调赵州桥的美观,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把事物的特点说具体。

⑤能用“不但……而且……”说一说其他你喜爱的物品的特点吗?

对于关联词“不但……而且……”的理解和运用训练,本课例摒弃了脱离语境作抽象讲解的做法。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它的意思,领悟它的用法;接着对课文内容进行两次语言重组,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通过迁移,使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一次次语言重组中获得锻炼。

二、依托文本的矛盾点,提升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不少课文的作者为了设置悬念或推动故事的发展,经常在行文中铺设一些矛盾点,包括语意上的矛盾、故事情节的矛盾和情感的矛盾等,而这些矛盾点也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能引发思维碰撞、激发讨论兴趣的导火线。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开展教学,为学生搭设表达的平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1.于语意矛盾处辨析,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语意矛盾,即作者在文意制造的前后语意中的对立点,引发读者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进而突出要表达的观点。而抓住这些矛盾点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他们的阅读思想和观点,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到文中寻找观点材料进行辨析,在辨析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辨析中明晰文章的主旨。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片段为例。

① 于课文中寻找矛盾:狼和鹿在你们原有的印象中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狼:凶恶残忍――森林的保护者。

鹿:森林的“宠儿”――罪魁祸首。

② 于质疑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凶恶残忍的狼怎么会成为森林的保护者?美丽善良的鹿为什么会成为毁坏森林的罪魁祸首呢?

③如果当初罗斯福总统在寻思要下令消灭狼、保护鹿的时候,你就是他身边的得力助手。你会怎么劝他?先和同桌说一说。(提示:想一想罗斯福总统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劝说要有针对性)

在本课例中,教师从人们对两种动物的惯有看法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寻找作者的语意矛盾,在矛盾中质疑,在解疑中深入理解。最后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解化成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

2.于情感矛盾中追问,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小学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是前后矛盾的,这些矛盾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领着他们去文本的语言中一探究竟,探索表达的技巧。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母鸡》为例。老舍先生先通过叫声刻画了一个无病、欺软怕硬、拼命炫耀的母鸡形象,表达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可到了最后又对母鸡充满了崇敬之情。这样完全矛盾的两种情感,被用在同一种事物身上,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于是学生深入阅读描写母鸡的语言,从描写母鸡叫声的语句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针对性,然后教师进一步进行拓展:母鸡还会在什么时候叫,当我们喜欢它的时候,那叫声听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口头表达训练。

3.于情节矛盾中辩论,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情节矛盾,是指文本为了凸显人物的品质,设置了一些人物言行的对立点,组成了矛盾的情节,这些情节有时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是相矛盾的。抓住这些矛盾点进行辩论,既能使学生有话可讲,而且在阐述观点时需要学生针对观点在文中寻找依据,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的针对性。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为例,文中父亲的育儿观念和青年的善意谎言形成了情节上的矛盾点。于是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青年该不该用善意的谎言免费给女孩提供看书的机会?学生纷纷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并且在文中寻找佐证观点的细节,在表达中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阐述,很好地训练了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三、依托文本的情境,提升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教材中,说明性的课文无疑是训练口头表达条理性的绝好文本,因为其鲜明的结构特点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条理性的内容。除说明性的课文以外,大部分以叙事性的文本为主,在这些文本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角色意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尤其是一些历史故事,其主人公充满智慧,这些精妙的语言往往条理清晰,蕴含着很强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依托这些语言情境,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1.在解说中,学习有顺序地表达

解说是促使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个人语言的有效训练方法。学完寓言故事,让学生沉入故事情境,与人物对话;学完成语故事,让学生依据故事情境,解析人物言行的用意所在;学其他历史故事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对理性又困难的重点内容进行语言转换,既达到促进理解的目的,又训练有序地表达。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我们可以依托文本,创设一个表达的情境:如果你就是当时在诸葛亮身边的一个小士兵,当你经历整个草船借箭的过程,你会怎样向身边的人介绍这件事?如何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整个事件,融入整个事件当中你对诸葛亮一些做法的感受?学生在准备解说时,肯定要在心中想好讲解的顺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内化书本的语言,又让学生在酝酿和解说的过程中训练了有顺序表达的能力。

2.在推理中,学习表达的逻辑性

推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方式,推理的过程也是训练表达的逻辑性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值得细细去推理的精妙语言。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为例,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充分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和语言功力。教师可以借助这三次语言,帮助学生学习推理,训练口头表达的逻辑性。

第一次交锋:

师:晏子说了这番话,为什么楚王就吩咐手下把城门打开了?

生:如果不开城门,楚国就是狗国。

师:为什么钻了狗洞就是狗国呢?其实晏子说这番话时用了一种方法叫推理,(板书:推理)言下之意是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是国家。楚国开的是什么?

生:楚国开的是狗洞。

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楚国是一个狗国。

师:晏子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推理出这个结论的。楚王如果承认楚国是狗国,那么――

生:楚王就是狗王。

第二次交锋:

师: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晏子说了怎样的一番话让楚王只好陪着笑?

师:按刚才的方法,也分三步把晏子的意思说出来。

生:第一步: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

第二步:晏子说自己是下等人。

第三步:楚国是下等国家。

第三次交锋。(同上)

在本课例中,教师就是依托故事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推理晏子话语中的逻辑性,然后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明白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学生对晏子第二次、第三次语言的推理过程也是语言逻辑性的一次实践。有了这样的实践,相信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学会用这样的逻辑方式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尴尬境地。

第4篇

那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如何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使他们想说、会说,并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呢?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物演示情境,激起表达的兴趣

语言与思维紧密相关,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直观实物的再现,对学生思维的启迪、语言的促进,起着重要的作用。口语交际时,合理地运用实物,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学当水果推销员》课上,我要求学生自带喜欢的水果若干。课上,学生认真观察所带的水果,并尝试介绍。我引导学生从水果的颜色、形状、营养、价钱、新鲜程度等方面介绍。学生看着眼前熟悉的水果,纷纷举手发言,气氛异常热烈。

二、展现生活情境,还原生活的本色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泉。

在《购物讲价》中,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组摆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现商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物品,“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比比看,谁买的最便宜,再说说购物所得。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

三、图画再现情境,引发交流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使话题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带给学生视觉的刺激,这样能唤起他们观察、思考、表达的兴趣,无形中成为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的图片、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情动而辞发”。

如《我长大了做……》这个话题,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互相交流自己的理想、愿望、志向等,话题极为宽泛。这课的“情境图”采用组合的方式,通过选择以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为代表的形象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我们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手段,将“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扩展:第一,搜集或拍摄这些“形象”工作的情境画面,将“情境图”中的内容适当展开。第二,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形象”,如飞行员、空中小姐、计算机专家、政府官员、艺术家、运动员、企业家、私营业主等资料。第三,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处理,配上音效,做成超级链接的课件。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点击计算机课件来创设交际情境。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拓展他们的思路,寻找到更合适的话题,引发交流的欲望。

四、活动创设情境,享受交流的快乐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在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性地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特色晨会扬起自信的风帆。为了给每个孩子提供更多的“说话”机会,我班每天晨会10分钟都会有一个孩子自觉站在讲台上为全班同学作介绍。内容丰富多彩:周一“每周一歌”,周二“科技之光”,周三“经典诗词”,周四“名人名言”,周五“美文诵读”。形式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自由展示。介绍前要先在小组内“模拟讲”,并请组员评议或请父母、好朋友指导,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向全班同学介绍后,师生共同交流,就介绍的内容、形式、语言、动作、手势、神情等方面予以指导或建议,同时给介绍者当场评分,将评分情况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作为语文素养考评的重要依据!特色晨会使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收获了自信与快乐!

2.辩论赛场,激发表达欲望。辩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辩论赛中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精心筛选,严密组织语句,锻炼了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第5篇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逐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用一个奇妙的物理实验导入,学生会对物理现象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也可以用物理学史导入,利用科学家的献身和执着的探索精神给学生精神上的震撼,激发其斗志;也可用趣味生活游戏导入,利用学生的少年的天性,把物理知识和人生的哲理渗透其中,降低物理知识抽象性,在不知不觉之中领悟物理学科的奥妙。

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件枯燥且辛苦的一件事情,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有不学习的理由。生动多彩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兴奋学生的神经,也能激发出内在的潜力。特别是一些男生,在多媒体、录像或动手实验面前,会出现思维活跃、推理连贯、判断能力大大增强的表现。同时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变换:讲授式、自助探究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新知识新理解辩论式、习题比拼式等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并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能融入班级活动,有机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然后被认可,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满足、一种激励。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有知识,提升了各种能力,还找到了学习的信心,能自信的面对学习中的各种障碍。得到获取知识和如何处事生活的能力远远比背过了多少物理规则定律重要的多,当然也比死记硬背更能吸引学生了。

三、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加物理学习趣味

物理作为一种自然学科,是人类改造自然、适应社会的智慧结晶。所以物理知识是抽象的,但也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但是物理课本教材太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知识过于抽象,而又缺乏感性材料。针对这种情况,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理论联系人们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如在学习力学时,学生要明白“飞檐走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有人不敢坐过山车。学习电学后学生能在屋内布线,学会雷雨天如何避雷,了解安检门的作用和原理等等。枯燥的课本理论和生动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物理知识生动活泼的呈现在面前的,于无形中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来关注知识,减低了掌握知识难度,学生因此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

四、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稳固物理学习兴趣

第6篇

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威名远扬;曹植七步成诗,出口成章;纪晓岚铁齿铜牙,肃贪济世;举重若轻,幽默风趣,外交天下…… 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副好口才使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鱼得水,力挽狂澜,尽情施展,事半功倍,倍受关注。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口语训练,做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帮助孩子拥有一副好口才。

能拥有一副好口才是多么令人羡慕啊!拥有一副好口才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拥有一副好口才也成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十个一”工程其中的一项。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从拥有一副好口才为突破口,在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此项活动。

我班的转变,就是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十个一”工程的一个缩影。

开展活动之前,我班学生回答问题总是羞羞答答,声音小又不完整;讲个故事,颠三倒四,缺少趣味;搞个活动,硬性摊派,消极应付…… 究其原因,这和我们的传统教育有关。我们总是让学生听得多,说得少;写得多,讲得少;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探求的少;老师代办的多,学生经历的少……

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拥有一副好口才呢?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兴趣,夯实学生口才培养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口才的训练也同样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内容要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容易激发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欲望。学生有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肯定。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你说得真棒!”“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学生听到表扬,得到奖励,十分高兴,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学生说得特别好的,我会请他到台前说给大家听,并向大家介绍经验,孩子表现欲强,看到别的同学到台前去说,自己也暗下决心,努力加油,争取也到台前说给大家听。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二) 丰富知识,做好学生口才培养的后盾

往往口才好的人,都有渊博的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肚里有知识,于别人交谈时,不管什么话题,都能切中要害,言之有理,令人信服。更注重谈话的技巧和方式,让别人容易接受,乐意接受。

所以我就让学生有意多积累谈话方面的材料,素材,多读课外书,汲取营养,每人订制了一个语言积累本。把好词好句,名篇,格言,古诗,歇后语,对联,趣闻轶事,世界之最…… 记在本上,为开口说,拥有一副好口才作准备。

另外要培养学生过硬的素质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安排了每生每周一次课前1分钟演讲,要求学生当众说话语脉要清楚,语流要顺畅,语点、语式要合乎语言习惯,做到神情自若、落落大方。或坐或站、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注意形体造型美,并且要有礼貌。

(三)讲究技巧,搞好学生口才基础的训练

肚子里知识再多,说不出来,讲不明白,也只是茶壶里煮饺子。让学生敢开口,说的清,讲的明,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多练。有征对性的创设情景,加以练习,给予辅导,勤加鼓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我从语文课本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 复述课文讲故事

学习了许多经典的课文,让同学们合上书,用自己的语言讲课文故事,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身边熟悉的内容说起,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进步。一段时间的练习,同学们练足了胆子,紧闭的小嘴慢慢张开了,声音由小变大了,内容由短变长了……训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围绕话题展讨论,强化口语交际

如学了《穷人》一课,我班对桑娜一家今后的命运展开了讨论,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版本的结局。再如学了《别累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后,我班展开了善意的谎言大讨论…… 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一个生龙活虎,个性鲜明,积极向上的班级出现在我们面前。

(3)角色扮演,演课本剧

学生天生好动,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排练中,不仅锻炼了口才,练足了胆子,还从动作、表情、语气、道具、服装等第二语言有了认识和提高,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励着他们跨越式的发展,全面的发展,个性化的发展。

(4)举办活动,大力推进

在同学们都在进步的同时,我班适时开展了作文大赛、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一名小导游、一名小主持、一位小老师的选拔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经历锤炼,成长迅速。

关键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要重视语音和语调的训练。也要重视语速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并能恰当地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语,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适当地配合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滔滔不绝,无的放矢,没有效果,绝不是好口才。好口才能劝阻矛盾,转变别人思想,平息祸乱,力挽狂澜,别人乐意接受你。

谈话的技巧很重要,我们有征对性的开展了模拟求职,道歉、调解矛盾、当老师、医生、领导、导游、主持人的训练,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谈话的技巧。刚柔相济,有条不紊,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妙语不断,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我班还订阅了《演讲与口才》,和学生一起观看涉县普通话大赛,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的精彩表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课文导入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45-02

引言

大学英语每一课的开端都是以课文导入开始的,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导入自己即将要讲解的文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下来整篇课文的授课效果。所以,导入部分在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科勒(J.Keller)在1987年提出了ARCS模式,其中A指的是注意(attention),R贴切性(relevance),C代表自信心(confidence),而S代表满足(satisfaction)。这一模式一经问世就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他们也同样认为以此来导入教学,会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大学英语课文导入的原则

导入是大学英语课堂的开端部分,恰当巧妙地导入会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氛围更加轻松。而不当的导入不仅会占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且有可能会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起到消极的作用。所以,无论哪种导入方式,都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一)紧扣教学内容

教师为什么要设置课文导入部分呢,其目的是可以自然地与文章衔接,并且在导入过程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及学习积极性。但如果教师选择的导入内容与课文主题相差甚远,学生就会不得其意,无法集中注意力。例如,老师完全忽视课文主题,只是随机讲几个笑话或谜语,然后突然转入课文,这样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为学生会停留在笑话上,对教师讲解的课文主题仍然是不知所云,所以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形式新颖,花样百出

无论多么好的方法,教师每次都照搬照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索然无味的。所以,教师针对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这才能真正达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例如,教师每次都引用名人名言,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适度地导入

课前的导入一定要适当、适量,这个就如同正餐前的开胃小菜,是为增加人的食欲,导入的初衷也同样是为了吸引学生关注后面的正文。所以,导入部分不宜过长,不宜过于花俏,否则反而会使学生偏离主题,达到与预想相反的效果。

二、几种有效的课文导入方法

(一)引用法

引用法是教师最常用的课文导入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课文的主题思想,找些名人名言或俚语警句。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文章是关于美国人的时间观念问题。课前老师会给学生一些关于时间的警句,如:All time is no time when it is past(光阴一去不复返),Don’t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今日事今日毕),A lazy youth,a lous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名句都与时间相关,可引导学生对中国人、美国人不同的时间观念展开讨论。

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三单元:How to Make Sense out of Science一课。课文开头部分引用了报刊的headlines:New Drugs Kill Cancer、Devastation by El Nino-a Warning、6:30p.m.October 26,2028:Could This Be the Deadline for the Apocalypse?其实这篇文章是关于对科学的理解,与这些引用毫无关联,但学生看到这些headlines会被深深地吸引。教师也应该从中吸取经验,用引用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无论哪种语言,诗歌都是其精华,也最容易唤起其他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引用诗歌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其文化意识。诗歌通常涵义深刻,能打动人心,学生在这种优美的情境之下,英语的学习效果会更加。

(二)故事导入法

大学英语的教材一般选用的课文都是以议论文为主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课文时需要颇费心机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可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课:Learning,Chinese-Style。这篇课文讲的是中西方教育方式及理念的不同,但故事的开头,作者引用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末,他领着妻儿住在南京的一所宾馆里,通过作者的小儿子向钥匙箱里投钥匙的事例,中国人及美国人有完全不同的反应,由此而引发的讨论。虽然这是篇议论文,但通过开头的小故事,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的反应,所以,接下来的讨论非常的热烈。

(三)试听导入法

目前,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已使大学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除了文字,音频、视频在多媒体条件下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有一课:A Busy Morning,主题是generation gap。在文章开始前,给学生先找一段视频材料,是关于父女对音乐不同看法的。这段视频简短易懂,不仅与文章的主题相符,更能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轻易地联想到自己。因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关于服饰、音乐等与父母有不同的意见,这样学生就轻松自如地被带到了这一课的主题当中。

(四)问题导入法

在课文的开头,如果教师能巧妙地根据文章的主题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诱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那么,收到的效果会是事半功倍的。比如21世纪大学新英语第三册有一课是关于Honesty(诚实)的,教师可针对主题先提出一个问题:Are you an honest person?

可想而知,学生的回答一定是Yes,紧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Have you ever told a lie in your life?大部分学生的回答也会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把两个问题合二为一:Since you have told a lie,how can you say you are an honest person?此时,教师抓住契机,提出文章的主题,请学生认真思索:What’s the definition of the honesty?接着教师反问:与honesty相对应的一词是lie,它的含义我们众所周知,那么,同学们理解什么是white lie(善意的谎言)吗?那么,在某些境况下,到底是Truth hurts or lie hurts?以上通过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文章的主题:善意的谎言,残酷的事实。由此,学生经过热身,带着疑问和兴趣,会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最终理解honesty的真正含义。

(五)辩论法

新视野大学英语中有一课题目为:Judge by Appearance,教师在讲解这课前,先提问:Have you ever judged a person by appearance?(你有没有以貌取人?)学生当中肯定有一些人回答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外表很重要,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美貌只是表面的。由此,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正方,Appearance is important,反方Appearance is not that important。学生根据自己拿到的辩题,收集数据、素材、事例,双方据理力争,在这种课程设置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主题、各个方面的细节,而且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主要介绍了五种大学英语的课文导入方法,无论哪一种,都符合Keller的ARCS模式的注意、贴切、自信、满足四个要求。实践证明,以上的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其观点的空间。所以,恰当的课堂导入,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激情洋溢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结语

以上探讨了导入的原则及方式,教师如能遵循并合理运用,学生就能尽快从课下放松的状态回归到课堂中来。别出心裁地导入就能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为进入正文奠定了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花更多的心思在课文导入上,尽量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方式,每次课都让学生充满了期待,兴趣盎然地迎接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R.M.加涅(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

一、 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教师在预设时,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能力、思维走向、知识广度深度、社会和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基本预估到教学中会出现的可能性问题,拟出相对应的策略。预设,考虑得越周详,准备得越充分,教学针对性就越强,即时生成的舞台就越宽广越精彩;教师胸有成竹,也能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措手不及而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例如,笔者设计《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针对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弟占有较大比重,家长普遍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部分女学生在家庭中不被父母所关爱的情况,在预设中,有意识地安排“说说自己的爸妈怎样关爱自己”的讨论环节。果真,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中,笔者听到了四川籍女学生司某的自言自语声:“爸爸不爱我,有好吃好穿的总是先给弟弟。”于是,笔者走近她,抚摸着她的头问:“你爸为什么不爱你呢?能告诉老师吗?”女孩低着头说:“爸爸嫌我是个女丫头,反正大了出嫁是人家的,靠不着的。”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生成资源,与学生们一起帮她找到其爸爸背她看病、下雨送伞、陪她买书等种种爱她的生活实例。最后,笔者总结说:“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其实你爸心里对你也是一样的疼爱。”通过精心引导,她解开了心结,纠正了对爸爸的片面认识。事后,笔者同其爸爸进行了沟通交流,要求尽量做到对孩子公平,从此她越来越感受到爸爸的爱了。

二、 用心捕捉——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支点

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当今的教学是开放式探究型教学,十分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中越来越呈现出学生思维活跃、互动踊跃的氛围,学生时常跳出教师的思维,提出始料不及的想法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外生枝”形成的鲜活教学资源,通常比预设的资源更有意义和价值,会一石击起千层浪,引发共鸣,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激活智慧,产生“枝外开花”的效应。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敏感的耳朵去倾听,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用快捷的手法去捕捉那灵动的信息,用灵光的脑子去沉着应对、智慧解决。如,笔者执教《诚实是金》一课,在互动讨论诚信的重要性时,有学生突然追问:“医生没有把绝症病人的病情如实告诉他本人,这算不算诚实?”“人如果都说实话,那么碰到骗子,也不能说假话了?”围绕这两个问题,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通过辩中明理,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以合法保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在某种特殊情形下,诚实并不意味着要说出全部真话,公布自己的全部秘密,这种行为通常称为“善意的谎言”。通过辩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使学生辨明了是非,完整地理解了“诚实”的真正含义。

三、 情境创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活化剂

思品教学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人的思想品德在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体验中形成。课堂教学有效创设情境,实际上就是模拟现实生活实情,具有形象直观、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有机融合,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活化剂。为此,教师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式,因课因人因地,巧妙地运用实景实物演示、表演体会、社会实践、观察实验、语言描述、辩论求真等多种方法,大胆创设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诱发更多亮点的生成。笔者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放飞和平之鸽》时,分别搜集、播放了贴近现实的最新视频材料《惊人的日本海啸》《利比亚战火纷飞》。巧用媒体创设情境,学生们触景生情,情景融汇,既激活了学习兴趣,又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四、 正向引导——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核心

思品教学的最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的正向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是非判断力等方面的局限,所见所闻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导致在认识观念、道德价值观上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讲实话、敢联想,这样才能在动态教学中生成热点。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即使学生的观点有些片面、似是而非甚至错误,也不应当场否定,而要留有余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能动性。教师还应抓住课堂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巧妙地采用迁境引领、设问解疑、对比论证、反正推断等方式进行点拨,正向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同时把评价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互动质疑、自我反思、探究解决、纠正认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笔者在教学《我该不该这样做》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遇到一个陌生的推销员,请你免费品尝饮料,你该怎么做?”旨在引导学生遇事多动脑筋,不要上当受骗。可是,有一位学生却这样回答:“要是我,就把陌生人的饮料喝下去,不喝白不喝!”还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社会上总是好人多,不用怕。”笔者把握了这随机生成的的价值资源,展开疏导,采用迁境引领的方式点拨,引入了一个“社会上通过麻醉等方式拐骗儿童的案件屡次发生”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随便喝陌生人的饮料可能会出大问题,陌生人的饮料不能喝,以防万一!”这一动态生成教学,教会了学生遇事多动脑筋,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五、 结课延伸——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升华

第9篇

一、小班化教学优势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小班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数量较少的班级现状,采用相应教学方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旨在将小班化的时空优势“化”为更强劲的教育力,从而减少教育盲区。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班化教学具有四大优势:其一,班额小能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关注,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教育的实施,使学生成绩提高、能力增强。其二,班额小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为亲密频繁,从而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班级凝聚力。其三,班额小便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四,班额小使学生享有更广阔的教室物理空间、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充裕的个人展示机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具有如此突出优势的小班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紧紧跟随目前的课堂改革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情趣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前进方向。对语文教学而言,小班化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自主式学习”、“多元化评价”更是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相符。

总之,语文小班化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和重大发展趋势之一。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小班化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创新思考。

二、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创新思考

1.打散课堂“排排坐”,探索课堂组织新形式

大班“排排坐”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固化”在座位上,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实现深入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课堂氛围呆滞、不灵动,此其一;不同基础、不同才能的学生接受相同的学习内容,优秀的孩子“吃不饱”,后进的孩子“跟不上”,使语文教学面临“不上不下”的困境,此其二。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这种课堂“排排坐”的情况亟须打破,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应用而生。

(1)优化组合。优化组合策略是指教师整体优化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与能力各异的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小型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特长、学习基础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异质组,课堂座位可以根据分组情况,调整为马鞍形、田字形、U字形等。

教师在上课时,可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学习形式,这样,优秀的学生能对后进生给予及时帮助,而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在课堂中可将语文程度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或一层,依据差异提出分层要求,然后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之后加强个别辅导。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可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为例:

(3)走班制。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如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同一年级4个班,固定相同的语文课上课时间,开设A、B、C、D等4个不同层级的语文课,不同层级的学生到相应层级的班级上课。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并逐渐找到努力的方向。

小班化实施走班制,相较大班而言,避免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便于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

2.改变课堂“一言堂”,探索课堂教学新策略

“一言堂”就是指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完全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完全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这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语文课更容易出现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分析课文的情况。小班化教学采取新的教学策略,让更多的人有发言权,让学生主导自己的课堂,让家长走进孩子的课堂,练练讲讲的课堂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更精彩。

(1)前置学习。小班化具有班额小,教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突出优点,这就为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前置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前置性学习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即“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课堂操作步骤简单概括为:学生根据前置性学习单自学――小组交流分享――组员汇报学习成果――教师介入,解决共性问题――课堂练习或拓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训练交流汇报的技巧等,同时要促进人人参与,切实扭转以往那种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局面。

(2)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学习材料,或者说将学习内容附着于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交流,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活动教学是一种“做中学”,教师可通过开展“实践操作、游戏竞赛、角色表演、质疑讨论、分组辩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时,组织学生改编课文,借助表演课本剧的形式体会藏在善意的谎言下的“爱”和“美”,比讲解更有效。

(3)家长课堂。小班化使师生关系紧密的同时,也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加紧密,这种密切的家校联系,使家长走进课堂、参与课堂成为可能,使学校教育焕发出多方参与的奇异光彩。“家长课堂”中,家长可扮演三种不同的角色:其一,旁观者。家长只在教室中倾听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其二,引导者。家长在课堂问题中,协助老师指导学生讨论、活动。其三,传授者。家长传授自己擅长领域的知识。比如,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时,可以邀请会做风筝的家长来介绍风筝,指导学生做风筝,让学生做中学。

三、结束语

实行小班化教学是语文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体现。优化组合、分层教学、走班制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 前置学习、活动教学、家长课堂重新划分了课堂话语权,不仅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目前,小班化教学模式并不成熟,还有待进一步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笑梅 文莉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

[1]许佩君 周养娟 小班化语文协作教学课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