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29: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实施的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小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实施主体,能否转变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就必须放弃传统思想,更新观念。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使自身的素质提高,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新课程标准要求
1.深化学科课程教学改革
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资源。因此,在学科课程改革,利用课程资源时应坚持下面的原则。
(1)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2)将活动教学与单一的学科课程结合起来。
(3)国家材与地方课程资源配合使用。
2.素质教育需要把活动教学融入课堂
通过活动教学,可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和谐发展。
3.加强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重视素质培养
什么是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课堂互动方式。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还需要配合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让教学取得良好成效。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单一,需要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来选择。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强调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需培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教材也要不断地改革。新教材、新大纲在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育实施等方面都向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怎样面对新型教材,教法的要求,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以达到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成为当今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下面就我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想法谈一谈,供大家参考。
1、教师必须注重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和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教学氛围;要爱护培养学生求知、探索、创新的精神,要理解、关心,帮助他们,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变化;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帮助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故针对以上情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思想素质的提高,还要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启身的创新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为目的。
2、改变教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手,通过精心的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大胆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人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生理发展,成长心理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过程,其中最根本的智能发展。如果没有个性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量是不可能自然引起创新能力的质变,而过量的学习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新的兴趣,是对当今教育工作这的有一要求。
3、树立教育教学的科学人文精神。从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的科学文化人,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它超越了传统理性”教育模式,不仅重视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认识因素,而且不忽视态度、意志、兴趣、动机等人格因素和个性发展;不仅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不忽视审美直觉,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科学发展,发明创造过程,让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知识,从中掌握方法,而且从发明创造中体验科学精神。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杜绝教师“中心主义”,教师是“站长”,学生是“听长”等情况,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再提高逆源寻根,达到目的,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一题多解、巧解,优化解决问题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拓创新,树立科学人文精神观,培养出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一项中要的任务。
4、重视教材的基础和结构体系,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新型教材贯彻精选的原则,是以现代教育关念建立合理韵科学结构体系。在知识方面,精选最基本的,突出主干知识,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现代观点进述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根据学科知识、技能和能里培养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建立与学科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功能相适应的结构体系。故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顽强的学习毅力,坚定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既为所有的学生打下共同的基础,也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促进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科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改进学生的实验手段和方法,重视实验的设计和安排,增加随堂实验,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技能与技巧,注重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已势在必行。因为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我们就一定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一名受学生欢迎、爱戴的教师,从而与学生共同搞好素质教育,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
心理教育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教育实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的自我革命。它牵涉到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必然对全体教师特别是学校心理辅导员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明确这一教育实践对教师的角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无疑将有助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顺利地开展,使之早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
一、心理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应有的职责、义务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与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教书的角色强调有余,而对其他的角色重视不足。因而,有的堪为“经师”,却不为“人师”。随着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观念的深入人心,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育人,开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引方向,扮演着学生“导师”的角色。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对学生“育人”的指导,往往仅集中在思想政治道德这些层面的指导,甚至停留于“假、大、空”的说教或简单的灌输。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有的教师一味依靠传统的管、卡、压的高压政策,忽视心理的辅导、认知的引导、情绪的疏导、情感的培养。不仅影响教学、管理效果,而且造成教师困惑、辛苦,学生压抑、痛苦,出现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尴尬局面。
因此,要想适应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改变被动局面,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知识上的“经师”、人生方面的“导师”,还应努力扮演好“心师”的角色。
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力求做到: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能成为其灵魂的“工程师”,为其心理正常发展导航;在教书育人中,尽量避免劣性刺激,成为其心理健康的“保护神”,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护航;能指导学生自我护心、育心,做其心理卫生与心理修养方面的导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矛盾时,能做学生决策的“顾问”,辅其解惑、参谋。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要求教师注意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学生心理的劣性刺激。学校教育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特别是儿童和少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育之中,还很幼稚、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的调适能力等都不强。教师有意或无意的心理“虐待”有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毁灭。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需要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个性进行扬优抑劣,以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给予学生适度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保健,尽量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现代教师还应努力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发展、心理适应或障碍性问题。作为一般的教育工作者,从防治心理问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主要是指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明显心理问题,而不能置之度外或将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对学生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障碍引发的行为问题,要尽量运用谈心、咨询等心理辅导的办法去解决,而不是简单说教、惩处。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许可范围的问题,应及时介绍给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予以积极配合。
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学校教育实际,他们必须肩负更多的任务,扮演更多的角色。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之外,还得对其他教师在心理教育与辅导方面给予帮助;同时,还应对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策划、组织,当好学校领导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参谋。
因此,学校心理辅导员需要扮演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障碍的发现者、诊断者和矫治者,教师心育工作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多种角色。
二、心理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新要求
根据心理教育目的及途径的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心育工作。与此对应的是,他们需要分别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
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科教师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外,要想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必须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参与这项工作的教师首先需要全面理解心理教育的内涵、意义、特点、原则、目的、途径和方法等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育心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认清自己的职责;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具体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矛盾,以便科学施教;另外还要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的基本方法。
总之,心理教育工作需要教师能主动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所需,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机地结合教书育人进行护心、育心。对此,不同的教师还要有所区别。例如,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其他教师的更大,他们的育心意识与育心能力对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由于现代德育中已经包含有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一部分内容,在现有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已包含有大量的心育要求与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和班主任仅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育人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难以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所以要求他们务必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接受继续教育等途径,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学会观察、调查,及时发现学生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学会运用谈心、咨询的方法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度心理问题;能组织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开设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讲座以及心理辅导课。这样,有助于班主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的轨道,更有实效性。使学生管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接轨,易于入耳人心,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将育心与教书相结合,在教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内在积极性的调动,内驱力的激发,对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注意力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训练。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之有信心学、有能力学、快乐地学、轻松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中,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智慧潜能得到科学开发。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想扮演
好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问题的发现者、诊断者与矫治者,教师心育实践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角色,需要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概括地说,需要拥有扎实的心理科学功底,熟悉教育的艺术,了解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及医学的常识。这些是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懂得心理保健的方法,通晓心理辅导的实用技术,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些是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要求。另外,教师还需要有社会学的视野、哲学的头脑、丰富的生活阅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是搞好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素质要求。
同其他教育者相比,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的专业化方面要求更高、能力要求更强、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求能够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能针对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辅导讲座;能够组织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能够运用观察、调查、测量等手段进行心理测评,并能对心理问题进行诊断;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能够对学生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对轻、中度的心理障碍进行矫治;能够对与心理问题相关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转介;能够对其他教师或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时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能够为学校策划、组织心理教育工作,为领导提供有关方面的决策参考。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还需要心理辅导教师注重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迅捷的反应能力、准确的分析能力、敏感的移情体验能力、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这样广大心理辅导教师才能在心理教育和具体的心理辅导实践中应付自如。
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的特殊性,需要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很好的个性修养,这些都是从事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
根据心理咨询的特点,要想使心理咨询顺利、有效地进行,除了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等个性品质外,还要求心理辅导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能尊重学生,对他们真正表现出兴趣;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听到与自己相反的观点、意见时,不排斥、不厌恶、不愤怒;听到学生叙述一些自己觉得不好的行为表现时不发火;对学生所说的话能抓住重点;能够体会、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当学生不按自己的忠告或建议去做时,能够不生气不随意责怪;当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时,仍能保持热心与耐心,而不灰心、急躁;在无聊和烦闷时,能够领悟到一些幽默;不好为人师或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能够接受一种不适于自己,但却合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在从事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也能努力去适应,而不会出现低落情绪;能够在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给自己带来不愉快;在学生无端发火时,能保持坦然的心态,扮演好“出气筒”的角色,自己不生气。既能产生同感,又能调控、转移情感;能够从帮助学生中真正体验到乐趣。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对教师最好的概括,可见传道是放在首位。教师所接触的对象――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教师的思想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影响,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具备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具备热爱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孜孜不倦的蜡烛奉献精神。依靠科学的教学育人观念,把道德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以政治思想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新型人才。
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对教育能力影响进行加工,并将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发展学生创新智慧的能力,包括分析教材、组织教材以及正确选择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再现和操作创新能力。教师主要是传授间接知识,理论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整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自学,再现和进行实际的操作,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智力的发展。
三、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是教师得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重要工具,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大多是口头和独白语言。因此就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发音和组织发音的能力,要有说普通话的能力,要有选择恰当语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等。语言表达关系着知识传递的效果,教师必须把复杂的知识用简约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独白语言是一种有组织的语言,有着较强的连贯性、逻辑性和论证性,并要求在语法结构上要完整和严密。只有教师具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才能用语言去感化、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以饱满的工作热忱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师必须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管理能力包括常规的管理能力、第二课堂的活动能力、思想疏导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学生是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变化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活动领域较大,不仅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还存在于教学过程之外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常规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具有组织第二课堂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在教学的各种活动中会遇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思想疏导能力。
五、教师必须具备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上,还表现在对自身的调控方面。社会是变化的社会,学生是变化的学生,尤其是我国重大的教育政策方针的变化,教师要不断的适应变化和变动,调整教育策略。这就是要求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这种能力调节着教师不断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知识修养,以便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
六、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教育素养。教师是教育的组织和知识的传播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师要有超前的创新意识,要创新教学观念,改变过去单纯书本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各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去,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如劳动教育课。要注重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自我努力的能力,把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个性结合起来。通过多渠道和多方面继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接触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思维,合理掌握并熟悉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活到老学到老,以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通过不断进取、开拓和创新,从而树立起不断追求新知识,勇于探索,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与时俱进;报纸;编辑;要求;创新;新媒介
21世纪,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高速流动与优化配置,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互接互补。贸易合作关系,使得产业经济的知识含量迅速递增,人类由此迎来了知识经济新时代。对于报纸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以网站、手机信息、楼宇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介形式的巨大的冲击,报纸这一古老的大众传媒面对的是更加开放、更具挑战性的新环境。面对着压力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传统的报纸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应该积极寻求出路。“与时俱进,不仅是党执政兴国的要务,也是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要求。报纸编辑也必须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一、与时俱进要求报纸编辑充分发挥报纸媒介的特色
在信息时达广播、电视、网络纷纷出现的今天报纸媒介受到极大地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应该积极探寻出路。与广播电视网络节目的接收相比,阅读报纸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灵活掌握,读者在选择阅读内容上具有有很大的自由度。报纸的阅读的灵活性还体现在报纸便于携带能随时翻看。报纸作为印刷品,能够仔细阅读,又便于查找,储存方便,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可以用越来越好的纸质更加方便读者携带与保存。
编辑的“基本素质”,是指传媒对于传播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若想成为新时期媒体的传播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有资格进行传播活动。作为报纸的具体实践者编辑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才能使报纸在众多的新兴媒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要办好一份报纸的出版、编辑工作,报纸编辑应该具备以下四点素质(1)博闻强识,拥有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在专业分工逐步细化的今天,报纸编辑不仅要熟悉编辑流程、擅长选题策划、知识丰富、文学视角敏锐开阔,还要有良好的语言组织水平。”(2)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正直、有正义感、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报纸编辑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报纸编辑,要对新闻编辑事业满怀热情,在工作中不辞辛苦,对真理孜孜以求,并且具有为工作、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3)具有进取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开拓创新。只有富有积极进取精神,才能清醒地认识当前世界形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4)广泛的社交能力。编辑要具备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要善于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与形形的人处理好关系,使编辑工作才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有利于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获得采访所需信息以及得到独家采访的权利。
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报纸这一传统媒介在第二媒介广播、第三媒介电视、第四媒介网络的激烈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报纸的具体实践人员报纸编辑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成为既能够选题策划又能够协调指挥各部门的复合型编辑。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报纸编辑应该具备以下五点现代意识(1)创新意识,在与时俱进的创新时代里报社要适应市场需要,首先编辑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占有一席之地,编辑的劳动就必须有自己独创特色,对编辑来说,在劳动过程中要敢于求新求变。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题的创新意识,即在杂乱冗多的信息内容中选择最有市场价值,最适合读者需要,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内容作为报道重点;第二,修改、加工稿件的创新意识,即围绕选择的稿件,为提升稿件质量进行大胆修改,使稿件内容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内容更加严谨、语句更加通顺;第三,组稿、排版的创新意识,即在版面设计、新闻策划、标题制作和图片运用等方面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思维,从而使主题突出、版面清晰、收到传播效果。(2)品牌意识,人们在购物时总是相信品牌,因为品牌有保证,具有质量好,售后服务好等特点,大众传媒界中的报纸也不例外,如果能够有自己的品牌,势必会有较高的发行量。打响品牌,编辑应该根据自身报纸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确定相适应的品牌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品牌构建方案,提升报纸的竞争力,使报纸深入人心。具体来说编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报纸自身包装上做文章,如制作美观、特别的报头,在显眼、突出的位置放置报纸品牌理念,用别致的颜色加以突出;二是策划具有个性特点的栏目和版面,推出品牌栏目和品牌版面;三是通过广告占用大量的版面打响品牌。(3)市场意识。到市场上去,根据报纸的市场发行量的排名分析报纸的优缺点,适当的调整报纸的版面内容以及报社内部的分工结构,同时要定期地在街头做市场调查分析报纸,根据读者的需求调整报纸。(4)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遵纪守法是一切行为的准则。作为法律宣传阵地的报纸,首先应该成为遵法守法的样板。编辑自身要树立法律意识,一是运用法律武器来保证报纸正当的舆论监督权利;二是有法律敏感意识,加强对批评性报道核实、调查,审慎处理涉及类似名誉权、隐私权的报道。(5)审美意识。作为承载传播先进文化,编辑应该积极倡导社会文明的报纸,担当着引导读者追求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影响读者审美观念,激励他们按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生活的责任。报纸的编辑出版,是编辑在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审美实践,要通过报纸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读者。编辑的审美意识关系着报纸的质量和品位,只有好的审美意识,才能使报纸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四、与时俱进要求报纸编辑应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报纸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险的创新勇气,避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具备创造新思维和创造性理论实践;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与投稿作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具有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能力,能够熟练的电子阅稿、网上查询资料和运用文献资料;具有市场经济报纸发行和运作能力,力争成为复合型编辑人才;能够包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认真而平等的对待每个作者的每篇稿件,仔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博客写编辑日志,通过博客走到读者中去,及时接收读者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编辑工作,使它尽善尽美;要力避片面,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作品的客观性又是与真实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坚持与时俱进,不仅给传统的报纸媒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报纸编排的具体操作人员编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全面把握与时俱进思想的科学内涵,坚持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统一的同时,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报纸媒介的特色,用自己的优势去与新兴媒介广播、电视、网络取竞争。其次作为编辑应该要具备博闻强识;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无私奉献的精神;进取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开拓创新;社交能力广泛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品牌意识;审美意识五个方面的现代意识。此外编辑还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就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取得优异的成绩,使报纸得到突飞猛进的飞跃,打造出更多更好的适于社会发展的优秀报刊,让报刊这一传统媒介在面临新兴媒介的严重冲击下仍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霖.《新闻学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吴飞, 顾杨丽,王淑华.《新闻编辑》中南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郑兴东, 陈仁风,蔡雯. 《报纸编辑学教
关键词:素质教育 符合需要1、教师必须注重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和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教学氛围;要爱护培养学生求知、探索、创新的精神,要理解、关心,帮助他们,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变化;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帮助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故针对以上情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思想素质的提高,还要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启身的创新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为目的。
2、改变教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手,通过精心的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大胆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人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生理发展,成长心理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过程,其中最根本的智能发展。如果没有个性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量是不可能自然引起创新能力的质变,而过量的学习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新的兴趣,是对当今教育工作这的有一要求。
3、树立教育教学的科学人文精神
从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的科学文化人,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它超越了传统理性”教育模式,不仅重视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认识因素,而且不忽视态度、意志、兴趣、动机等人格因素和个性发展;不仅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不忽视审美直觉,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科学发展,发明创造过程,让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知识,从中掌握方法,而且从发明创造中体验科学精神。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杜绝教师“中心主义”,教师是“站长”,学生是“听长”等情况,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再提高逆源寻根,达到目的,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一题多解、巧解,优化解决问题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拓创新,树立科学人文精神观,培养出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一项中要的任务。
一、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从事心理素质教育教师的层次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经过严格培养或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行政人员或班主任等兼职人员,教师的文化素质(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多数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水平,还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的认识,他们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成为提高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成效的迫切需要。具体而言,一个合格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文化知识:
(一)掌握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但一些调查发现,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常将遵守纪律、不损人利己、热心学校和班集体的活动、学习用功等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由此可见,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观还是不科学、不完整的,而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观将决定他们所采取的策略,并影响其教育效果。所以,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必须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应考虑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在看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避免将学生截然分成健康和不健康两种,避免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清楚地区分哪些问题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心理问题诊断为特质性问题;在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发展特点,避免将该年龄阶段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逆反心理)视为异常心理问题。
(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作为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掌握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实施心理测评的技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技能、设计和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的技能、实施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进行学生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技能等。
(三)具备广泛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博览群书,对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都应有所了解。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它们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认知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教师深入理解各种具有丰富知识和复杂生活背景的学生的必要条件。
二、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上。任何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但对学校心理素质教师而言,这种要求显得尤为必要。
(一)热爱心理素质教育事业。首先,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善性,都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能,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为己任。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探索心理素质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甘愿为心理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
(二)尊重和保护学生利益。首先,心理素质教育应以满足学生的最大利益为原则,避免将学校的利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利益。例如,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时,教师不应该以提高学校升学率为目的,而应该以学生的职业兴趣、长远发展等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所有有关学生的资料(如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测验的结果、心理日记、谈话记录、咨询信件等),除特殊需要外教师不能以任何形式泄露,即使在研究时需要使用某些个人资料,也必须征求个人同意,隐去可以辨认出学生真实身份的信息,自觉承担起为学生保密的责任。第三,对所有学生 一视同仁。教师不应因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态度等的不同而讥笑、讽刺、歧视他,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发展的潜能。
(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仅有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例如不滥做诊断,不随意给实际并无心理问题的学生“贴标签”,也不轻易地用“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根本算不上病”之类的话对实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以虚假的安慰,而应该在大量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指标加以诊断;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和咨询;不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等。
三、应具备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般的心理素质,如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适应力、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自我调适性。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与平常人一样,也有可能面临挫折、烦恼和压力,而且他们还要自觉担负保密的职责,这就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善于控制和疏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认知敏感性。心理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敏锐观察、准确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其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学生的有些心理特征会外显于行为,更多的则具内隐性。有些即使表现于外,也往往是渗透于言行之中,不易察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肌肉抽动等细微之处来察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否则不仅无法因材施教,还有可能失去教育的关键期,不能有效阻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关键词:体育生态化 人、自然、社会 和谐
科学技术使体育走上了技术化的道路,技术除了在比赛场馆、设施和装备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还渗透到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不知不觉人们已逐渐形成了依赖技术来促进体育的发展和获得突出成绩的习惯,体育己经走上了无法脱离技术的道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客观方面,技术造成了健康威胁、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问题,在主观方面造成了道德迷失、人主体地位的丢失和不公平竞争等等问题,体育领域产生了“生态危机”。在一个普遍呼唤生态整体性、和谐性、平衡性,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的时代里,体育生态化是十分必要的,重建人、自然、社会的三方和谐,也成了时代的呼声。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
自然环境是体育能够持续存在并发展的物质基础,事实上,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源于自然环境中才得以形成的。当前生态学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顺应自然规律,保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节制人类欲求,将人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限制在可以优化生态、整体平衡协调的范围之内;人居环境的建构中引入自然因素,营造生态化人居,使人在心理上、精神上与自然亲和;在文化观念层面上调整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不再盲目地强调自然为人类服务、征服自然等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等等。生态化的体育不但应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而且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公众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来宣传这一原则。“在生态文明视角中,现代体育的发展已被置于生态环境参照系中,是否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必然地成为衡量现代体育的一项重要指标。”当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时,自然环境净化指标是考察举办城市的重要指标。在当今社会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生态化理念为指导,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社会和谐的要求
现代工业文化理念反映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是主张排异和竞争的,这带来了对立,导致了社会生态的危机。
深层生态学是对现代性排异观念和竞争观念的反思,它试图以生态整体性来重建“共同体”观念,消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以异质要素的平衡性来否定排异,以生态整体的和谐性来反思片面的竞争原则。在这样的时代呼唤中,建立在竞争模式基础上的现代体育是需要进行转换的,需要淡化名次、淡化奖牌。体育产生的最初本是一种“游戏”,不但有促进身心发展、培养特定社会条件所需的身心素质的功能,也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交往。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献中看,当时社会中很多青年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便是通过共同参与竞技活动而建立或维系的。可以说,那时的体育突出的不是人与人的竞争、逐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利。正如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学会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现代体育只有向“游戏”的模式回归,向作为一种加强人际交往、融合社会关系的活动的功能回归,向促进和谐的旨趣回归,才符合生态平衡性、和谐性的要求,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化。
三、人的身心节律和谐的要求
生态学的终极追求还是在于建立一种生态化的人格和生态化的生存,在于优化人类存在的质量。它旨在追求一种使人的身心节律与自然生命应然的节律协调一致,并在这样的协调一致中使人的身心回归本真,实现自由的生活模式,而这也正是生态体育的内涵和目标。人在适度的、有规律的、节奏协调的体育运动中,不仅能促进身体各种功能的锻炼和发挥,增强有机体的生命活力,造就健康和生机;也能使人在心理上体会到日常事务中被压抑的生命能量的舒展和释放,体会到自身节律与自然生命节律的契合,体会到精神力量的充盈和精神境界的自由。这样的体育是生态性的,因为它指向身心节律的和谐、生机活力的释放和生命本真的回归。“作为内涵丰富的生态体育,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是而且应当成为一种人类实现身体健康、体态健美、人性完善、人格健全、身心和谐的生命追求,一种当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强身健体、怡情益志、展现人体力量和潜能的手段,一种促进人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的‘催化剂’,一种锻炼人具有发达的肌肉、匀称的肢体、机敏的头脑、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的积极的人类生活方式。”正如萨马兰奇所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居有一席之地。”
在一个普遍呼唤生态整体性、持续性、和谐性、平衡性,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的时代里,体育生态化是十分必要的,重建人、自然、社会的三方和谐,也成了时代的呼声,这当然也为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目前部分体育教师的现状
1.稳定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致使部分体育教师处于多元、错位、不平衡状态。这是由于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学校体育,不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并且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也相当有限,从而使得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使其感到社会地位低、待遇差,自己的辛勤劳动又得不到社会承认,于是只好另谋出路、改投它行。
2.教育观念落后
新课改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立,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突破,但我们的体育教师对开展体育的新课程实际含义理解不透,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观念上的传统性束缚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转变。仅仅把体育教育理解为减轻学生负担的轻松教育。认识上模糊,推广目标不明确,措施手段不落实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3.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一些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教法和手段陈旧、内容单一,而且显得传统、死板,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差,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导致教学达不到目标,方法手段达不到预先的效果。
二、“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要达到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教师无私奉献、敬业爱岗、改革创新的源动力。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工作中去,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和信任学生,爱护其自尊、增强其自信,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其创造才能。
2.体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
(1)专业技术知识。体育教师应有较好的文化修养,精通体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达到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的水平,具备一套涵盖解剖、生理、保健等系列的知识体系。既要能在操场上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指导,又能在室内课上讲解体育与健康的科学道理,从而使自己具备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2)教育科学知识。体育教师应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和教育规律,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审美艺术知识。体育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的活动,艺术素养是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优质的体育教学是融艺术为一体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还可以启迪智慧、愉悦身心、陶冶个性。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具备审美知识的能力,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并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体验欢乐。
3.体育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
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以及创造力的挖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寓德育于体育教育中。如:中长跑运动能使学生变得勇敢、坚毅;体操、武术等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果断的性格和自控能力;篮球、足球等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
4.体育教师要有锐意改革的精神、敢于创新
创设优美、愉快、和谐的教育环境能使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师生相互探讨、共同探索,使教学课堂生动活泼,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冲破传统,具有创新能力,使教师从过去的“主演”变成“导演”,学生从过去的“配角”变成“主角”,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智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前进的巨大使命。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热爱学生、多才多艺,具备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知识广博等综合素质,不断锤炼自己,为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 慧.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