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29: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单位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对策
一 前言
农业科研单位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研单位,其具有服务性、公益性以及非营利的特性,农业科研单位需要接受国家相关行政部门与单位的领导和监督。二是农业科研单位主要是通过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利用,来产生具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因此具有一般企业的经营性的特点,主要表现是为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在分析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时,必须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来进行,从而有助于我们有效把握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找出健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对策。
二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观念上的落差
观念上的落差表现是:很多单位领导对没有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即使认识到了,也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无须多费时费力,甚至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设计的很健全,但是却缺乏执行的力度。有些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功能发挥上,认识不一,分管内部会计控制的领导可能比较重视,但是其他领导则不重视,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在初步的设计阶段、规划阶段、执行阶段、监督评价以及反馈阶段,都遭遇种种挑战。
(二)职责分工不清,导致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效率
现在有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上比较松弛,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之间没有进行职责划分,比如对科研资金管理上,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进行职务分离,或者就算实行了职务分离,相互之间也没有制约机制。从而导致在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环节的管理上,责任与权不明确,程序不科学不规范,从而使职务重叠乃至越权行事的现象常有发生,这些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造成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上的混乱,财务管理失控。
(三)农业科研单位缺乏高素质的内部会计控制人才
人才是任何单位和组织发展的保证。没有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那么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空谈。目前在很多农业科研单位,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人才十分缺乏,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展开,也无从展开。一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工作者,甚至没有受到过正规的会计方面的专业教育,从而导致内部会计制度实际不科学,可操行性不强,内容也十分简单。
三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消除存在农业科研单位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必须需要意识和控制的,如果没有强烈的意识,那么控制就变为没有效率的控制。
农业单位相关领导部门,应该经常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农业科研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或者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培训班,通过强化培训和学习,来提高他们对内部会计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农业科研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二)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内部会计责任
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在内部会计的设计上,应该科学合理,同时对相关工作的授权范围、权限以及程序和内容等都应经过全面的论证。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行使其享有的职权,并承担其业务授权带来的责任,各项会计业务的经办人员应该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及完整依赖于会计队伍的建设。会计人员素质是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要通过对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训,使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要支持和监督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治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权力。
(四)加强会计业务控制
会计业务控制是在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正确与完整。会计记录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会计信息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第一要做好会计凭证控制:会计凭证控制是会计业务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凭证的填制、传递、必须要控制,以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原始凭证必须经过授权的计人员的审核,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第二要做好内部稽核控制:内部会计稽核是会计机构本身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一种自我检查或核工作。通过稽核可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内部稽核主要在合法性、真实性、财产安全上等方面加以控制。
第三要做好会计账簿控制:对会计账簿就是要从账簿的设启用、记账、登账、对账、结账等各个环节加以控制。第四是要好财务分析控制: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结合其他有关资料,采用专门的分析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及时掌握收支动态,对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概括,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按照问题的主次、轻重、大小进行筛选,进行归找出其中相互的、内在的联系,做出综合分析和评价,写出正确的书面结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档案;科研单位;档案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98
1科技档案的含义
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档案的简称,是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础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追溯价值的科技文件资料。科技档案对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都具有技术指导作用,是科研过程的历史记录,是科研技术活动的重要依据。科技档案因其具有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不同于一般档案的管理。例如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需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区分;科技档案的保管也需设置独立的科技档案馆;科技档案的借阅和应用主要是围绕科技活动开展等。
科研单位相较于企业的科技档案管理,在科技档案内容收集上更侧重于科研项目、工艺技术、基础研发、产品设计定型、专利成果等活动资料的记录和归档。科研单位在科技档案的管理特点方面除了强调专业性特点外,更重视科技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性。
2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深、支持力度不足的现象。往往将精力集中在新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上,却忽视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档案信息数据的运用和管理。日常工作中不能发挥科技档案的支撑和辅助作用,无法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降低了科技档案数据应有的信息价值。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活动的日益增多和不断发展,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重要的转型,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迎接新的挑战。
2安全保密系数低
首先,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漏洞,严重威胁着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科技档案涵盖了科研单位众多工作人员的科研成果和心血。而我国的科技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执行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并未有效地结合单位自身特点建立科技档案保护制度和流程标准,对于科研单位自身科技档案保密认定的范围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其次,虽然现阶段已有众多的科研单位已经开始利用信息系统管理科技档案资料,但却对管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要求不高。国际国内发生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或信息系统病毒窃取国家或企业核心数据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档案保管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保密意识和忧患意识,无法有效地避免或杜绝科技档案数据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科技档案资料发生泄密情况。
3工作缺乏亮点
由于传统工作模式缺乏创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延续传统工作模式的状态之中,如简单的数据收集、归纳、整理、录入、你查我借、你问我答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动态性和便捷性。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科研工作,而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不能够完全服务于科研工作并提升科研价值。因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只是将科研成果保存起来,保证科技档案数据不泄露、不损坏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发掘出科技档案的真正价值。然而我国的科研单位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还停留在原来的工作模式中,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不能做到结合工作实际创新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也影响了科技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3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的特性和应用策略
1支撑性
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技能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其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引用、推理、验证大量的科技数据或信息,尤其是在原有项目、型号、产品或技术研发成果基础之上的创新和推广,原有的科技档案资料是新开展的科研活动关键支撑。因此科研单位应在日常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视,最大限度地围绕科研项目、课题研究、重点工作系统全面的开展科技档案收集、归档、调研、制度建设和支撑服务工作。务必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形成具有参考价值、指导意义、决策引导和成果裂变的管理体系。同时需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在科研单位内部宣传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为科研、生产提供优质数据支撑,为单位的现实工作服务,为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制度化、体系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管理基础。
2安全保密性
安全保密性是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第一要务。科研单位的科技档案资料的安全保密不仅关系
到众多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的利益,甚至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因此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保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严格遵守国家保密管理规定,并不断建立健全科研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除了严格贯彻和执行科技档案管理的国家安全、保密制度规定,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保密意识,在科技档案保管、借阅、利用过程中层层把关审批、记录清晰、做到不失密不泄密外,还应加强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的体系的创新性建设。首先,可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档案审核机制,不定期地开展不同层级、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人员的抽检、校对工作。其次,在科研单位引进信息系统或设备监控审批软件,无论是查阅、打印、输入、输出或是销户科技档案资料,均可在电脑中查询到详细的操作记录,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便捷的管理与科技档案相关的工作痕迹,及时处理异常或违规操作现象。有力地保障了科研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安全保密性,同时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3服务特色性
1 科研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特点
科研单位的图书馆拥有非常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有着坚实的信息基础,专业的资料和试验结果,有自己的馆藏特色。一般情况下科研单位的图书馆馆藏量大,但馆际较小,管理人员也比较少,所以信息资源的管理状况不甚乐观。随着近些年国家的发展,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资料也越来越丰富,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也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与互联网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够将这项工作做好。
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比如说科研单位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保持对这个领域的了解,能够及时掌握本领域的发展状态和学科发展情况,并且要保持这些情报信息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由于图书馆的信息查询者一般都比较固定(比如说是本单位或者本领域)的人群,他们的特点就是文化水平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强,所以他们希望得到的文献资料一般是学术期刊、专业工具书籍、会议、学术论文和内部资料等,所以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紧抓广、快、精、准的特点,确保这些资料的准确性,拓宽多种查阅方式,满足信息查询者的需求。
2 科研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不够系统性化和规范化
在国外,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人员大多是非常专业并且富有责任感的团队,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资源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且基本上素质都比较高,能够使用计算机来统计和管理信息。但在国内却恰恰相反,在快速变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许多科研单位的信息管理者仍然不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更有效的组织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策略,对管理的意识还很薄弱。
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信息资源的核心,其中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献只有被迅速地搜索到,才能够发挥其价值。就虚拟信息来说吧,进入21世纪之后,网上图书馆数不胜数,网上图书馆的形成可以使人们查阅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高效,网络可以使用户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和内容,也可以减少出门的麻烦,节约图书馆的书籍存储,保护自然环境。但是在很多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中,竟然没有网上图书馆这一个门户,局限性非常强,即使在实体图书馆的管理中,他们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就目前看来,很多科研单位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退下来的员工,他们不仅年纪大、思维僵化,而且缺乏信息资源方面的的管理经验,缺乏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严重阻碍了科研单位图书馆发挥其价值功能。
2.2 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国内的科研单位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管理环境,图书馆需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这就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陈旧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大多数科研单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思维仍然没有改变,还是用老一套传统僵化掉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一些虚拟的数字信息,这显然已经不能迎合时代的需求和图书馆的发展。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国科研单位图书馆中的管理问题就是因循守旧,一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就很难得到创新和改革。由于图书馆是一份比较清闲的工作,所以其中的职员也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3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图书馆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亦没有适合现代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人力就是企业的成本,所以很多单位并没有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以上这些原因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单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 科研单位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措施分析
3.1 加强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随着科研需求的增加,各科研单位图书馆不断增加本馆的数字信息资源,给各个分散、零散的数据库研究者检索查询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困境,急需科研单位图书馆对其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并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研究者可以借助统一检索平台,选择不同的检索方法及信息资源类型,从各个数据库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资源,以使研究者可以快速、便捷地检索,使检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2 创新管理模式
首先,科研单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先进性要求很好,对信息资源的数量亦有很高要求。在进行信息资源整理过程中,需要在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系统的前提下,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删除重复的信息,最终形成本馆独特的资源特征。其次,科研单位图书馆应重视科研机构的人才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针对本地和本馆特殊的条件和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发特色数据库,以便信息资源可以很好地为各学科研究者服务,为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3 注重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
科研单位图书馆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充分利用本馆现有的技术人才,针对本馆的特色和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本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重视引进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数字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三农”政策实施过程中承担着农业科研和农业示范推广的重要任务,为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为此,如何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已显得更加重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对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创新举措,希望对指导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进一步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作为承担农业科研、农业示范推广任务的农业科研单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三农”政策实施过程中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农业科研经费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为此,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对更好地发挥农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或组织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或事业目标,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单位或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或组织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规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内部控制从内容上分包括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以价值控制为主要手段,可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相结合所进行的综合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
从农业科研单位的特征分析,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各个独立核算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活动,二是农业科研单位整体的内部控制活动,即农业科研单位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文章所研究的内部控制是指农业科研单位整体的内部控制活动,即以资本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对如何做好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近年来农业科研单位的实务界已经着手进行研究,但研究的范围还不广泛,研究也不够深入。我们通过中国知网以“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作为
关键词 进行搜索,2010 年-2015 年五年间各类期刊只发表研究文章12 篇,表明对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的意义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内部控制规范自2014 年1 月1日起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目的在于应用企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加强对我国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为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合法提供保障。通过对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可以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更好地贯彻和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并促使农业科研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堵塞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漏洞,提高财务执行力,进而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创新举措
(一)构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约束机制
1.制度约束
制度控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前提,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财务会计方面的制度是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保证,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农业科研单位的制度约束应该涵盖农业科研单位经费管理的整个过程,包括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审批制度、对外(对内)投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管理制度、财务报告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价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及担保管理制度等,利用制度来规范农业科研单位各项经济活动。
2.权力约束
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权限包括参与决策权、财务审核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为了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效率,同时规范单位的财务行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应当有权参与单位的各项决策活动;对各项科研经费的使用在单位领导审批之前应当由财务负责人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再行审批;对单位预算经决策机构审查通过后,财务部门应当按照审查批准的预算严格执行;同时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或报单位领导进行处理,从而有效保护各方权益,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3.责任约束
责任约束是指农业科研单位应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制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方面的规章制度,根据规章制度科学设置财务会计机构、配置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岗位、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财务会计人员,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明确各个岗位财务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岗位责任,根据岗位职责,对单位业务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管控。
4.职业道德约束
职业道德约束是以会计职业操守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活动。会计职业道德约束就是会计人员通过自我判断、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来体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应定期对各单位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登记注册和年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各农业科研单位应依据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建立自律奖惩制度,对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情况好的会计人员给予奖励,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给予严厉处罚。
(二)构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
1.全面预算
农业科研单位应根据单位的战略目标和行业特点来编制单位的全面预算。预算编制应当由业务部门、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共同参加,首先应编制单位的各项业务预算,即科研项目的业务预算、事业发展预算和单位采购及投资等方面的预算,在此基础上编制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预算,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筹划三个方面。通过全面预算以具体数量化的形式,规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协调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各个独立核算单位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独立核算单位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来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资源合理配置。
2.资金活动
资金是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活动是指单位在科研项目实施和事业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资金流动,包括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固定资产的购置、建造活动、商品购销售活动和劳务供应活动等。农业科研单位应通过资金活动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一是对各投资项目要从经济、技术和财务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对单位的资金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控,防止或避免重复购置、资产流失和财物毁损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3.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包括信息生成和信息沟通两个方面。实践表明,有效的信息传递是农业科研单位正确决策的保证。因此,农业科研单位应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起覆盖整个单位的网络系统,特别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以实现单位内部信息的及时沟通,为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保障。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科研单位应将对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处理,实现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协同,及时生成完整、正确、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同时在单位内部及时传递,以保证单位决策层能够根据最新、最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4.内部审计
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开展内部审计活动,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特别是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解决相关的问题,确保财务内部控制活动的持续顺利进行。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活动应开始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单位实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是做好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应满足单位的行业特点和资产规模的需要,具有与业务范围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胜任能力。二是要转变单位领导的内部审计的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内部审计不是简单的查错防弊,更重要的是经济评价、管理控制与咨询服务,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诊断、咨询和保证服务。
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单位投入的不断增加,加强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重要。我们应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不断优化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管理并控制好单位的业务活动,注意预防并及时识别相关风险,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为实现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江苏农业科学,2012(11).
[2]刘玉秀,李庆,郑雨.歆完善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天津科技,2014 (11).
[3]魏文芳,刘玉秀,彭春瑞.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探析.当代会计,2014(05).
【关键词】军工科研单位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资金运动流程图
军工科研单位是国家开办和创立的国防科技事业单位,在我国国防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军工科研单位财务风险是指军工科研单位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计或不可控制的因素存在,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使其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或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或可能性。
自1997年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以后,国家对军工科研单位实行“定额或定向补助, 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除了每年获得一部分财政补助收入外,其他的各类收入均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获得。尽管这一市场是相对封闭的,但是处于市场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宏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这些诸多因素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财务风险,甚至产生财务危机。因此,在军工科研单位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以防范财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财务危机预警的内涵
预警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现代单位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额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具有下面的特性。
1、参照性
根据单位的发展规律和结构特点,从众多指标中选出能灵敏、准确反映出单位风险发展变化的指标及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测算指标及指标体系,反映单位发展中所处的财务状态,为决策者提供指示器或参照物。
2、预测性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单位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能尽量减少决策者的失误,可以找到单位内部的薄弱环节,可以对单位进行动态的监控,从动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独特性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和实施,否则很难有效发挥其预警作用。
二、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构建思路
1、运行机制
(1)监测。跟踪军工科研单位的经营过程,监控单位日常财务状况,在危害单位的财务关键因素出现时,预先发现警讯,从中找出偏差及偏差发生的原因,以便早日寻求对策。
(2)诊断。根据跟踪检测,对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与行业或标准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导致单位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以及单位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所在。
(3)控制。即更正单位营运中的偏差或过失,使单位回复到正常的运转轨道上,挖掘单位一切可以寻求的内部资金创造渠道和外部财源,在发现财务危机时阻止其继续恶化,控制其影响范围。
(4)预防。即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系统详细记录危机的发生、处理和解决过程,作为前车之鉴,增强单位的免疫能力。
2、构建思路
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资金及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能够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等。资金的流转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运用资金运动流程图法来进行分析。
资金运动流程图法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它根据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随经营过程不断循环周转,资金的形态也随着经营过程不断改变这一运动特点,对资金运动流程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出单位可能遭受的各种风险,对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控制。笔者根据军工科研单位的一般特点,绘制了军工科研单位资金运动流程图,如图1所示。
军工科研单位作为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主要单位,在国防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后,已由承担国家计划任务为主向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转变。由图1可知,军工科研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与一般企业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流转环节和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和环节,结合传统财务分析指标和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相关研究,笔者构建了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三、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具体内容
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很大程度建立在对各种财务指标进行监测的基础之上,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关键是财务分析指标和警戒值的确定。根据军工科研单位的资金运动流程图可以分析出,存在风险的环节主要包括偿债环节、资产管理环节、经费管理环节和投资环节,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
1、偿债环节
偿债环节中存在军工科研单位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偿债环节的风险评价可以用以下指标进行测试。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总体偿债能力。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短期偿债能力。
(3)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流动负债×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现金的短期偿债能力。
(4)长期资本负债率=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长期资本的结构。
2、资产管理环节
资产管理是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可能出现资金积压、周转不灵的风险。资产管理环节的风险评价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测试。
(1)总资产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总资产的平均运转次数,体现资产的整体运营效率。
(2)存货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存货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存货的周转速度。
(3)固定资产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固定资产运营效率和转化速度。
(4)应收账款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3、经费管理环节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军工科研单位由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预算拨款向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转变。在经费管理环节可能存在财政补助政策改变以及结余、管理费上缴比例调整等风险,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测试。
(1)经费自给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其他经营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产品销售成本+其他经营成本+上缴上级支出+其他支出)×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
(2)经费拨款到位率=当期已到拨款额/年度拨款预算数×100%,此项指标主要评价当年经费拨款预算完成情况,因为到位的资金是保证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3)当期收入完成率当期收入/当年预算总收入×100%,此项指标评价本单位期间的组织收入完成情况。
(4)科研拨款超支率=(当期科研成本发生额-当期累计拨款额)/当期累计拨款额×100%,此项指标应结合本单位的科研任务来进行分析,主要评价年度科研支出与拨入的关系,用于评估科研成本超支的风险。
4、投资环节
军工科研单位凭借雄厚的财力、物力和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对外投资,以实现资本增值,投资的风险可以用以下指标进行测试。
(1)投资支出比率=对外投资/事业基金×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中用于投资的比例以及再投资的能力。
(2)对外投资回报率=投资收益/年度对外投资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对外投资的赢利能力及投资回收的风险水平。
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军工科研单位的组织机构设置
单位的财务预警系统要发挥预期的作用、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除了确定财务预警指标外,还必须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实现监测、诊断、治疗等功能。军工科研单位可以在财务部门中设立财务预警分析员的工作岗位,这一岗位可以由主管会计、单位高层管理者、外部财务管理咨询专家等兼任,也可以实行专人专职。同时,在单位面临不正常的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状态下设置临时性的机构,如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财务预警咨询小组、领导小组等,其除了包括财务预警分析员外,还可以从主要职能部门中抽调负责人或有相关能力的人组成。这些人员对单位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了解,能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制定应急策略。在财务危机解除后,临时性机构随之撤消,财务预警分析员系统详细记录危机的发生、处理和解决过程,并继续完成日常财务监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宋贵齐:构建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预警体系探讨[J].管理科学,2009(3).
1、军工科研单位的特点分析
军工科研单位是国家开办和创立的国防科技事业单位,担负着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国防装备研究、试制及小批量生产的任务,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职能,在国防建设领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军工科研单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军工科研单位以保军为天职。只要军工科研单位始终作为一个承担国家安全的职能特殊的部门存在,无论何时,军工科研单位都必须从战略高度,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国家行为为主导,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的发展宗旨,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优先发展目标,坚持军品优先、军品第一的发展原则,有利要干,无利也要干,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服从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
(2)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领先于行业的技术优势。军工科研始终跟随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发展的足迹,在电子技术、兵器技术、宇宙航天技术、航空技术、船舶技术、核技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要主导者之一。
(3)绝大多数军工科研单位的指令性军品科研和生产任务呈逐渐减少态势。军工和民用行业界限以及军工内部跨兵种技术壁垒随着军革新格局的形成正逐步消除,政府(军方)在越来越多的科研选题、系统开发与设计、军工产品的生产等项目安排上不再采取指令性计划安排的方式,而主要采取项目招标制等市场竞争方式,军工科研院所固有的军工市场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发展空间由于竞争加剧有被严重压缩的可能。
2、对军工科研单位转型发展的几点看法与认识
结合上述特点分析,军工科研单位的转型发展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社会效益和国防建设需求仍是现行军工科研单位的首要任务。同时,军工科研单位又必须努力摆脱单纯“依恋”政府(军方)的角色,充分利用日趋完善的科技改革和软环境建设,积极深入市场经济第二主战场,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发展道路,才能有更广阔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1)在优先考虑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能否和怎样兼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将是军工科研院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首先,必须把“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国防安全贡献率和经济增长贡献率”作为转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就是:在经营目标上,应由重社会效益为主转为兼顾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利益;在科研活动目标上,应由重视出科研成果、轻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转为出科研成果和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与开发并重;在对待军品科研成果上,应由重产品质量和性能、轻成本和价格转为追求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与高效益并重。
其次,按照供给与需求相协调原则,优化科研能力配置。针对我国军工科研院所一般技术科研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科研能力不足的现状,在保证一般军事技术研究能力支持的基础上,降低科研力量投入和重复能力建设,调整科研队伍和资源配置,一方面着力于军工尖端技术成果的研究,确保军工领域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军民结合技术的研发,顺应市场与技术领域拓展和工作重心转移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引进国外高质量的人才和智力对于科研单位加强科技交流、提升创新能力、转化应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促进重大项目平台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支撑意义。据统计我国72%的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81%的中科院院士和54%的国家工程院院士都是来自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在2006年度,67%国家自然科学奖、40%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和3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也都是海外的高层次智力引进人才。这些在科研领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的整体科研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对于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就需要转变传统管理思路、加大高层次人才管理政策变革的力度、完善相应的高层次人才体系建设。基于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创新高层次人才管理的具体措施,使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管理真正做到“选的准、引的进、用的好、留的住”。
二、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管理的创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1、建立“刚柔并济”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
科研单位在现行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中表现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此处的“刚性”是笔者对于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方式不够灵活的定义。尽管大多数科研单位已经认识到传统的人才引进方式对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进行调整,如普遍应用的对高层次人才在引进过程中不改变人才国籍、户籍、身份同时保留其原工作单位和科研课题等。但局限于此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还不能够达到真正“刚柔并济”的人才引进效果。在不改变高层次人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深入考虑高层次人才特殊的心理特点、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使其不受工作地域、时间、方式限制,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灵活运用普通信函、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电话、互联网等交流工具,开展如科技合作、面授、指导、兼职、顾问、现场操作、“项目教授”、“双休日工程师”等人才智力引进方式,才是现代科研单位应不断探索的“刚柔并济”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
2、实行“一人一策”的高层次人才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是我国人才管理的核心思想,如何将这种人才发展战略切合实际的落实到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管理当中去,“一人一策”的落地模式就成为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优选方案。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智力个性,要想充分发挥每位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团队合作效能性和其潜在的技术创新性,就需要采取“一人一策”的人才管理策略,为其“量身定制”人才管理和成长路线。具体可依据高层次人才智力的学历层次、工作岗位、引进目标、实际能力、培养方向和创新成果等,为每名高层次人才设置《高层次人才工作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将研究课题、申报成果、、人才培养、项目完成、保密责任情况等内容进行量化,根据人才引进的周期和引进方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细化到每年或每个周期的责任书中,确保履职目标明确、量化标准可行、考核指标清晰。科研单位实施“一人一策”的高层次人才管理策略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参与自身的人才成长通道建设、不断认识和完善自身、强化自身优势、提升科研创新积极性、激发创造欲望和创造潜能,为科研单位推动高层次人才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路径。
3、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制度。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制度已形成初步体系,主要包括制度激励、目标激励、创新激励、成果激励、薪酬激励、情感激励和福利激励等。其中多项激励制度已逐步趋于完善,如科研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基础薪酬的设置普遍高于其他科研技术人才的基础薪酬、对高层次人才取得的突出工作业绩也在物质激励方面给予侧重、在管理激励方面给予足够的灵活自主性等。但在高层次人才的情感激励和福利激励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结构队伍的组成群体主要为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性,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了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保险制度不完善、情感关怀欠缺、福利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制度,而不是单一的强调薪酬激励制度的改革。科研单位的高层次人才情感激励主要应侧重其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周期和人才个体的特点,在突出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增强与其的感情交流和沟通。应充分体现科研单位与高层次人才的关系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还是情感共同体。此外成立专项基金,弥补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在社会保险、退休福利、人才休假等方面因制度不完善而产生的激励欠缺问题。从专项基金中设置保障性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完善各类人才福利激励机制,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打破单一的货币激励方式,对突出贡献人才给以股权激励、期权激励和资本激励等。
三、结语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 会计模式 创新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单位没有科学的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核算基础采取的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两种会计核算基础并行的核算制度。在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和会计环境中,这种会计核算制度为加强我国的公共资金管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结构的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和变更。农业科研单位在确认当期收入时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式,该种记账基础只记录了以现金支付的支出,而没有反应没有用现金支付的隐性债务,这样农业科研单位反应的盈利状况和负债情况都是不准确的,这就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对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比较差。此外,由于企业只有在支付金额时才能确认支出的发生,这样科研单位对其成本的核算就成了一个难题,那些已经发生尚未支付的费用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单位成本不准确,也不利于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成本控制。
(二)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要素没有合理划分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要素要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其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农业单位的净资产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是由国家或者其他组织投资兴办并由事业单位拥有的,在价值量上其数值等于总资产减去负债的金额。这里的净资产仅仅是数量上的概念,不能明确说明净资产这个会计要素的性质。此外,现行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的净资产包含基金项目和历年累计的余额项目,也包括当年的结余项目;包含存量指标的同时也包含流量指标。同一个要素之内包含不同类别项目使指标变得不利于分析和使用。
二、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
农业科研单位现在最重要的会计模式创新工作就是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式。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要求科研单位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当期就确认收入或者费用,并不考虑现金什么时间支付或者收回。因此,收入反应的是在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数额,支出则反应在会计期间内应该支出的金额。权责发生制,顾名思义,它是在会计分期的基础上,计量会计期间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财务成果,这是一种综合地反应会计主体在一段时期内经营业绩的成长的核算方式。农业科研单位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方式进行会计计量,能综合反应其单位情况,例如其举借的外债,其拖欠的职工工资,其应收而未收到的服务收入等等;权责发生制也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便于其成本管理,因为不管任何单位要精细地进行成本核算,必选选择权责发生制的模式进行核算,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单位内各部门在经济活动中履行责任的情况。
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创新还要把会计要素重新划分,农业科研单位的净资产应该分解为基金和结余两个要素。因为基金要素不包含负债的因素,也能反映科研单位使用资源的限制,并且农业科研单位的基金要素划分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的规定;而结余刚好可以反映本期的发生额,和基金这个期末余额指标可以对应。
农业科研单位还应该在会计报表体系上进行改建和改善。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披露的信息很少,不能满足使用者对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完整的会计报告应该包括基本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表和企业的财务情况说明。但是,伴随着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会计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对会计报告之外的情况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例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单位的负债情况、单位面临的或有事项和非主营业务内的项目等等。此外,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像普通企业一样编制现金流量表,因为近几年来,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复杂,经营的业务也越来越广泛,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管理者和债权人想要了解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仅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农业科研单位应该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内收到的现金,它可以反映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期间内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收到或支出的现金。科研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让报表的使用者直接、直观的了解到最准确的现金流量情况,预测科研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
参考文献:
[1]詹丽香,沈新芬,夏海英.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
[2]周琦.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J].湖南农业科学,2007
[3]戴静.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
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责任划分不明确,分块管理导致了相关管理人员目标不明确,管理意识淡薄。过去的一些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形式,但是新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迟迟无法跟上,这就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守。很多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单位内部缺乏全面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随意性较强,管理工作局面非常混乱。
(二)账实信息不符,资产存量不清楚
首先是财务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常常不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情况,无法及时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总量以及相关的数量变化情况;其次是因为某些资金原因或者决算不办理的因素,导致了结算工作不能及时完成,迟迟不能入账,还有一部分科研单位已经建造的固定资产如实验楼或者实验场地在使用了很久之后依然在支出账面上显示“在建工程的状态”;最后是一部分调入或者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因为一些因素而无法入账,造成资产账外循环。
(三)资产管护不力,验收工作不负责
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大多都是一些仪器设备,它们通常体积较大、难以搬运,因此在实物验收时难度较大,加之很多科研单位都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划分不明确,资产到货之后很多时候都是经购买人员凭借发票进行验收,而并非通过验收部门委派专人开展实物验收,甚至还有些时候根本不进行询问就立刻办理验收;另一方面,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中由于使用人员不注意或者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坏、失窃等,都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处理,这样就在无形之中降低了使用人员的保护意识。
二、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途径分析
(一)强化思想认识,健全相关制度
强化思想认识是做好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应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让他们能够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其次应该做好科研单位全体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按照“统一制度,统一领导,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最后是应该结合科研单位的自身特点,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审批、验收、登记、保管等工作,做到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清点,日益完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二)设置专门机构,加强资产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并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在自身单位内部设置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如果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还应该尽可能的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科研单位所设置的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该由单位委任一名管理人员进行分管,其中的成员必须包含财务部门、技术部门等具体的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实行科研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资产使用部门负责人的分级管理制度,让各个岗位的管理人员清晰自身责任,尽可能的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另外,应该督促科研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完善相关的管控制度,促进固定资产的保管和维护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只有各个部门都能够齐心做好固定资产管理,才能够杜绝内部各部门互相推脱责任、互不通气的现象,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
(三)做好实物管理,规范资产处置
科研单位必须要做好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坚持“专人专责”的管理原则,同时配备专门的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和验收清点工作负责,严格按照各项规范制度执行,建立完善固定资产台帐并第一时间进行明细登记,努力确保账物相符。尤其必须处理好固定资产的验收环节,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的清点工作,一年至少应该清点一次。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的各种仪器设备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科研设备的更新换代与其他机械设备相比更加频繁。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处置管理规定,科研单位必须成立专门的资产技术鉴定机构,并且由相关的技术专家、资产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构成,专门负责申报处理资产的查看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