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3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2013年的时候,光棍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内容,淘宝、天猫、京东、蘑菇街等购物商城在光棍节上刷新了业绩,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还对其发展产生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必须要有效的转型才能适应此类发展形势。具体的转型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的结合
要想更好的处理实体经济与电商之前的关系,就要充分的贾昂电商的作用发挥出来,要保证二者之间均衡发展,有步骤的推进各个层次的经济发展,保证不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与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因素,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出现增长缓慢的现象。出现这依情况的原因就是外部需求收缩、电商增长冲击等。
实体经济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虚实结合体系的建设,将电商经济类型融入到转型过程中,保证能够更好的实施转型工作。可以设置产品品种电子手册,根据电子手册的匹配,开展送货上门业务,进而增强自身与电商之间的竞争能力。由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较高,商品的种类很少,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劣势,但是,实体经济经营者可以利用送货上门的方式,使顾客可以翻阅到实图配置的电子手册,无论是平板还是台式电脑,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使实体经济在供货源上有所增加。例如:某实体饭店在经营的过程中,可以向顾客发送电子菜单,顾客根据电子菜单中菜品的介绍、菜品实际图片等选择需要购买的食物,在确认订单之后,商家将食物送货至顾客的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顾客的购物情况较为便利,还能提升实体经济效益。
实体经济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营业员的服务质量,要求其以亲切的服务形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可以印刷产品资料,然后发到多名客户的手中,客户可以打电话订购物品,然后实体经营者送货上门,这样,就可以满足一些老年人的需求,弥补了老年人不会上网购物的缺陷[1]。
实体经济形势的店铺一般规模都是很大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减小现场的库存空间,保证顾客在查看商品展示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可以选择时机商品作为参考。
二、实体营销服务质量的提升
实体经济的店铺与电商模式相比较,具有较为良好的现场服务优势,因此,实体经济店铺管理人员要充分的发挥自身服务优势。可以为每名顾客发送一张消费积分卡,保证顾客能够利用积分卡消费,然后获取较多的优惠,将顾客的手机号码或是身份证号码作为积分卡的验证代码,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的了解顾客信息,为其设置生日优惠等活动,还便于顾客实行积分消费,一旦出现卡片忘记携带或是丢失的问题,只要出示手机号码或是身份证号码,就可以消费[2]。
在顾客消费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店铺管理人员还可以有针对性的促销,推行优惠项目,或是赠送礼品,尽可能的激励消费者购买商品。同时,还可以与各大银行相互合作,要求其银行卡在店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削弱电商的竞争能力。
实体经济店铺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电商无法提供的服务,例如:餐饮店服务、电影院服务、表扬服务等,为顾客营造良好的体验空间[3]。
三、白天销售与夜间配送模式
目前,电商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物流成本费用过高,导致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成本难以控制的问题。由于电商中不得不使用第三方物流,仓储的空间不足,并且技术专业能力较低,对其发展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实体经济店铺必须要趁虚而入,不断的进入物流与仓储行业[4]。
由于目前物流仓储投资成本较低,使得很多实体经济店铺不敢步入这个行业,但是,与其电商经济实力上升,不如大胆的不如到物流仓储行业中。首先,相关管理人员可以联合整个商业圈购买整个物流公司,然后实施白天营业销售、夜晚配送货物的经济模式,保证不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店铺的经济效益。其次,可以设置三级的仓储与物流配送方式,然后将三级仓储与物流配送分为以下几点:
一级仓储区域。就是根据每天在网络上与实体店中的销售情况分析,对商品安全库存数量记性合理的设计,保证能够将几天的配送量存储良好,根据订货的数量,必须保证每天晚上九点至凌晨两点之间都可以收到货物。
二级仓储区域。就是香港管理人员在夜晚营业结束之后,相关管理人员就要将订货的名单做好,然后根据订货情况分货以及包装,尤其是海鲜等物品,必须要保证货物配送的有效性。
三级储存区域。就是在居民区域中设置收货点,保证早晨六点之前就可以收获,并且尽快将货物送至顾客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实体经济店铺的效益,还能便于顾客消费。
结语:
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电商的挑战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难以应付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电商的优势与弱点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后,不断优化自身经济体系,设置较为良好的经营模式。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兴的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实施工作,保证不会出现影响经济效益与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华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影响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2]邱立娟.基于O2O模式的家电零售业模式转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3]赵牧,董丹丹,孙武军等.江苏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9-194.
一、经济发展转型及金融信贷支持情况
通过近些年来的积极努力,湘西州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趋向协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24:43.3:32.7调整为2009年的16.5:40.0:43.5;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2009年,全辖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9.8%,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金融信贷对湘西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改善金融服务,强力扩大信贷领域。一是在贷款审批上“放权”。如2006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将县级联社贷款审批权限由200万元逐步扩大到目前的800-1000万。二是在信贷服务领域上“扩面”。2004年以来,辖区信用社突破传统支持的服务领域,在信贷投向上由侧重支持“传统农业”、“小三农”向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支持“大三农”、“新型农业”等方面转变,全面开展信贷客户资源调查和评级授信工作。据统计,至2009年末,全辖信用社评定信用户约36万户,已授信20余万户、评级授信率达56%,授信金额为37亿余元,信用户贷款满足率达83.2%;对小企业评级412户,授信328户,覆盖面分别达20.2%、16%,小企业客户贷款满足率达69.4%。三是在信贷经营上“抓点”。2007年以来,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统筹运作力度,紧扣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大户、中小民营企业等优势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辖区经济发展的转型。据统计,2007年-2009年三年间,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05.93亿元。其中累计投放一产业65.73亿元、占比32%,二产业37.5亿元、占比18.2%,三产业102.7亿元、占比50%。从增量看,“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与国家重点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政策相适应。截止2009年末,全辖农业贷款余额34.22亿元,新增7.76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38.2%;工业贷款余额10.9亿元,新增2.6亿元,占新增贷款的12.8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4.02亿元,新增10个亿,占新增贷款的49.34%。
(二)创新金融产品,着力增强服务功能。2008年来,全州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活动,试点开办了旅游门票收益权质押贷款、“惠农卡+公司+农户”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模式、“龙头企业+农户”订单农业贷款模式、林权抵押贷款及商标权质押贷款,有效解决了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经济发展成功转型提供了保障。至2009年底,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信贷创新产品贷款2.36亿元。
(三)加强金融扶弱,增进经济发展动力。一是突出支持重点,用好政策。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各部门认真落实开办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业务,并创新形式,将其业务拓展到退伍军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工,以此促进就业保发展。2003年来,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促进就业贷款2.3亿元;二是扩大扶持,用足政策。加大对信用良好、产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充分发挥湘西州比较优势的朝阳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贴息力度,促进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3-2009年,全辖累计681家民品民贸企业获得优惠贷款利率贴息,贴息总额达1.32亿元,其中2009年获贴息企业家数169家,比2003年增加了85家、增幅达101.19%;贴息金额0.34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倍、增幅达100%。
二、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够大使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遭受“硬约束”。至2009年,湘西州辖区生产总值完成268.97亿元,人均GDP10724元,仅是湖南省平均水平的53%、全国平均水平的42.68%;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仅是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2%。由于湘西州经济总量小,致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信贷投放总量、投放速度受限。截止2009年末,湘西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7.46亿元,仅占全省平均额的1.34%;贷款新增额20.28亿元,仅占全省平均新增额的0.84%;贷款增速18.9%,比全省平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导致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投放”。湘西州产业结构单一、初级化,层次不高、链条偏短。主要表现为:一产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产不优,工业基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三产发展滞后、规模偏小,现代物流、商贸、中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整体服务水平较差。据了解,湘西州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比例明显偏高,其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2.7个百分点,加之区域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少,如2009年末,全辖仅有228家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98个,且公司、协会和农户之间尚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80%乡村缺少支柱产业支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投放难。据对湘西州2003-2009年各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放量的调查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放量中其份额仅占16%。(详见图表1)
(三)增长方式相对落后造成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准入”。湘西州特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能耗与污染的刚性较大,尤其是部分锰锌企业不仅规模达不到国家要求的产值,且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带动,使产业单一化、初级化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准入,新增存贷比逐年大幅下滑的现状。据对2000-2006年湘西州GDP与各项存、贷款增长情况及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额的调查统计,其结果是:2004-2006年,湘西州各年贷款增速小于GDP增速,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关联度逐步降低,新增存贷比由2000年118%降至2006年的19.5%,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详见图表2);2000-2006年(剔除贷款剥离因素),全州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年贷款实际新增额偏少,且逐年呈现大幅下滑态势,其贷款新增额分别为7.6亿元、6.4亿元、8.0亿元、5.6亿元、4.0亿元、1.5亿元、2.4亿元,占当年全部贷款新增比重依次为13.6%、10.2%、17.7%、9.5%、6.2%、3.8%、4.3%。这表明:受国家行业难准入和落后的区域增长方式的影响,一直以来发挥着支持经济发展主渠道作用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环境下其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主导作正逐步退出。
(四)信贷政策“一刀切”使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疲软化”。尽管各级各部门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的优惠金融政策,但各金融机构在具体操作层面却没有对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甚至还设置了极高的信贷“门槛”,如商业银行除了落实担保抵押等基础性手续外,还设置季末最低存款余额、股东承担项目担保责任等多种附加性苛刻限制条件,大大降低了货币信贷投放量,弱化了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力度。据调查显示,2000-2006年,湘西州经济与金融相关系数分别为1.04、1.07、1.10、1.11、0.96、0.76、0.68,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自2004年以来逐渐萎缩,银行信贷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降低。(详见图表3)
三、对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一)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优质授信客户。一是不断巩固在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企业中授信主导地位,加强优质客户营销,认真分析相关集团客户持续发展中的问题,调整授信方案,最大限度维护存量大客户的授信份额。二是积极稳妥介入和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土地、水利建设、文教卫生、旅游业等潜在迅速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三是重点跟踪工业经济支撑性的项目,努力衔接州、县城市建设、土地储备等领域项目。四是进一步加大调整零售贷款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个人投资经营类贷款,继续完善直客式营销服务模式,做好传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巩固较高的市场份额。
(二)全面落实金融扶贫困政策。进一步认真落实民品民贸优惠贷款贴息政策,切实做到应贴尽贴,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利用湘西大开发政策,支持更多企业进入省项目库,享受省专项贴息;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信贷服务,金融机构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能力。
(三)加速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据统计,2009年全国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的筹资额已经占到融资的11%左右,沿海发达城市为16%,而湘西州目前还不到2%。所有这些都有待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清除金融支持的障碍。一是金融机构要成立中小企业业务部,进一步加大与省、州、县三级担保集团合作力度,以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新模式为契机,加快发展小企业授信业务,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二是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利用开行金融产品开发项目资源和先进的项目评审技术,认真做好银团贷款业务。三是广泛开辟融资渠道,积极开办应收账款、知道产权、仓单质押、出口押汇、商标权质押以及股权质押融资贷款;积极探索开办农户住房建设、农村林权和土地流转等抵押贷款。四是加速经营转型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速网点转型,加快网点和电子渠道建设步伐,加大网点装修改造力度,加大ATM等自助设备投入,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95566客服中心等为核心的服务支持体系,为客户提供温馨的环境和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五是完善金融组体系,加快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四)积极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努力在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农村经营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闯出一条既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贫困地区发展实际的体制创新之路;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改革规划和政策时,要根据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和需要,赋予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对改革先行先试的自,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推进改革的热情和首创精神,在深化改革中促发展、促转型。
1.1大部分县级监测站监测经费不足,日常工作难以运转。近年来,由于县级监测站的日常工作量成倍增加,加上人员工资补贴、各类物品、仪器及其维修价格大幅度上扬,县级监测站财政不堪重负。目前,维持县级监测站工作正常运转,人均事业费支出大约需5万元。但我国很多县级监测站连起码的运行经费都得不到保证,大多数县级监测站把服务性监测、创收经营性收入当作第一要务来抓,以便用经营性监测资金维持县级监测站工作正常运转,来弥补日常监测经费不足。日常监测业务拓展困难,更难于创新日常监测领域。
1.2县级监测站的建设发展不平衡,各站之间工作能力差距明显。由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县级监测站工作认知度不同,我国县级监测站发展极不平衡,各站之间工作能力差距明显。例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县级监测站不管是仪器设备,还是技术人员业务水平都远远超过广大中西部地区县级监测站。除常规监测外,还开展了多领域、高层次环境监测分析工作。而中西部地区一些县级监测站的工作能力及设备还停留在初创阶段,仅开展一些常规监测工作。
1.3县级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混淆,阻碍了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县级监测站是县环保局的直接下属单位,现在还有不少县级环保局和县监测站合属工作,这样极易造成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混淆。例如,某县环保局下达给县监测站年度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保证辖区环境质量达标。一些县级监测管理和监测技术未分离,环境监测管理没有得到加强,没有理顺环保与其他部门、环保系统内各部门关系,致使其出据的监测报告质量差、用途不大的局面。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削弱了县级监测站的社会地位。这样既不利于县级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县级监测站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1.4大部分县级监测站队伍不稳、能力偏低、人员偏少,不能完全满足环保工作的要求。一方面,县级监测站工作非常艰苦,尤其是污染源的现场监测,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基本上都是高空、有毒、水上作业,劳动强度大,对人体危害大。再加上福利待遇与环保其他部门相比相对较低,导致相当一部分人不安心监测工作,想方设法调离县级监测站,致使县级监测站队伍不稳;另一方面,由于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试制度还不够严格和完善,大多数县级监测站监测技术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员不能够胜任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环境监测工作。另外,由于目前许多县级财政相当困窘,各地都在硬性压缩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现在已波及到本来就工作繁重、人员偏少的县级监测站,致使大多数县级监测站人力资源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任务。
2、县级环境监测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2.1加大县级监测经费投入,促进监测工作发展转型。县级财政应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拨付给县级监测站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人均事业费,维持其工作正常运转。上级环保行政部门根据地域环境特征和污染重点,按照监测项目支出下拨专项经费,配备仪器设备,保证辖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开展,进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监测演练和应急监测。按照国家规定要求,向企业收取一定费用,开展建设项目验收监测。逐步退出以环评现状监测等经营监测领域,转变现在大多数县级监测站天天“找钱”的局面。促进县级监测站工作发展方向转型,有利于县级监测站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监测工作水平和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也能够让有实力的社会检测单位发挥特长,开展高领域多层次的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2.2统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凸显环境保护公益目的。国家应尽快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使县级监测站的工作职责、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进一步明确。同时,根据县域环境区域特征和污染重点,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规定要求,快速推进县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县级监测站中原重点站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其兼顾区域性生态监测任务。欠发达地区县级监测站,国家应尽量减少或减免配套资金,并明确制度和要求,严格规范建设标准和程序,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县级监测站能力建设,确保欠发达地区县级监测站形成一定监测能力。这样一方面可按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统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平衡东中西部县级监测能力,提升县级监测站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可使县级监测技术上档次,监测上规模,缩小地区环境监测差距,积极应对环境风险事故,维护广大公众环境权益,凸显环保公益目的。
2.3改革县级监测机构运转模式,实行上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逐步使县级监测站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单位,实现上级环保部门(市、州、盟环保局)直接管理,包括人事任命权和人员考录权等,使县级监测站真正成为县环保局的依靠力量。这样有利于环境监测管理和环境监测技术真正分离,实现管理指挥监测,监测服务管理。同时,这也会增强监测站的责任感,使环境监测数据更为可靠、可信,也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公正、及时的环境监测服务。此外,县环保局不直接行政管理县级监测站,也有利于县环保局理顺环保系统内各部门关系,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拟订县域环境监测规划,监督县级监测站监测行为,管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同时,理顺环保与其他部门关系,建立县域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监测资源共享。
2.4适度增加环境监测人员,稳定县级环境监测队伍。全面实行县级监测站新录用人员考试制度,适度增加监测人员编制。改革目前县级监测站录用人员的方式,全面实行考试用人制度,让真正热爱环境监测工作,又懂业务技术的人加入到县级监测站。同时,对现有监测技术人员加强业务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增加县级监测站人员编制,使其人力资源逐渐符合县级监测工作量的要求,满足基层环保工作的需要。尽快修改原环境监测营养补贴标准,增加现场采样补贴,并和财政、人保等部门联合制定针对环境监测有毒有害作业补贴办法,增加监测人员劳动收入,拉开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补贴差距。激发广大县级监测人员劳动热情,提高环境监测劳动效率。完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配齐监测车辆、防护设备等。保障人员安全,减小劳动负荷。彻底改变一些县级监测站外出监测采样肩扛手提,一箱一筐的民工队、副业工形象。增强监测技术人员自信心、满足感,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兴权.浅析县级环境监测站应注意的问题探讨,环境保护[J].2009.(4): 27—29
[2]黄兴韬.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管的关系探讨,环境经济[J].2010.(7):44—47
[3]孙亚红.关于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世界环境[J].2011.(1):37—39
作者简介
关键词
河北省;新常态;地质工作;转型调整;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3―0001―01
新常态下的中国矿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地质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主动地转方式、调结构,更加主动地依靠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地质工作的道路。作为基层地质单位,要认清在调整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措施,实现更好的发展。
1调整转型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2002年起,随着我国矿业形势的好转,地勘单位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矿业形势,以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深度调整,地勘单位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事企不分,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回顾单位“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历程,一系列改革确实改善了整体的经济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工的生存问题,却没有解决单位的竞争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持续改进和不断升华,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分体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事业帽子”使队上过多的依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来实现发展,导致单位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又走不好“企业路子”,事企双轨运作的体制日益受到约束。
1.2地质勘查资金投入处于下行趋势
2012年以后,受全球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政策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矿业地质工作明显收缩,地勘投入逐年下降;在国际矿业形势回暖、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调整到位之前,社会资金的投资意愿难以大幅提高,地质勘查工作已进入深度调整期。
1.3资本积累不足,难以实现探采一体化
由于地勘行业有着显著的周期性,在行业高涨期,地勘单位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利用财政资金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上,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自有矿权的勘查。此外,白有的部分矿权还存在着勘查程度达不到开采要求的问题,在行业市场低落时,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又缺乏政策支持,难以实现探采一体化。
1.4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低
单位基本形成了以地质勘查为基础,以地质服务、工勘施工为辅助,以多种经营等产业相协调的产业体系。工程勘察与施工业及多种经营产业虽在安置单位职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利润贡献不高,仍未形成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低,尚不具备支撑单位长远发展的能力。
1.5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较落后
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高、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年龄断层现象较严重。新形势下,随着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延伸,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的问题更加突显。此外,高精尖的仪器设备缺乏、勘查技术停滞不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质勘查效率的提升和找矿成果的获得。
2新常态下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和调整转型的要求,深刻分析新常态下地勘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单位产业特点,按照“地质找矿”与“地质服务”并重的理念,积极寻找社会急需的矿种和矿产地,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积极开拓民生地质、生态地质领域,更好地发挥地质技术的支撑作用;努力探索关联产业的重组的路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稳增长中注重调结构,实现稳中求好。
3具体措施
3.1增强意识,推进思想观念转型
实现地质工作转型首先思想观念要跟得上,新常态下,全队应形成“思想带转型、认识促转型”的发展理念,围绕“五个服务”的总体要求,研判形势、把握机遇、跟踪信息、开拓思路,深入思考自身业务的拓展和转化等问题,从而更加主动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
3.2调整方向,跟进地质工作转型
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2022年京张冬奥会”开展多层面地质工作,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主体”、以地质服务和多种经营为“两翼”,积极推进地质工作的改革突破和转型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做好财政出资的基础地质项目;地质找矿工作以有色金属、贵金属为重点,兼顾特色非金属矿产、晶质石墨、“三稀”矿产;推进洁净能源矿产的调查评价;注重老矿山深部及服务,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加强成矿规律研究,为地质找矿提供理论指导;积极找寻实现探采一体化途健
2)积极参与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地质服务工作。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京张冬奥会”给河北省地质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服务惠民工程,充分发挥水文环境地质及工程地质的技术支撑作用。
(1)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有序推进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地质环境安全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围绕建设“美丽河北”以“三区两线”周边和“山水林田湖”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拓展调查与评价、防护与治理、咨询与服务等市场业务。
(2)工程地质。扎实推进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恢复治理工作;积极开展突发、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灾后治理工作;积极参与省市级重大工程建设;做好城镇化建设项目技术服务与施工工作。
(3)不断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主导产业引领,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联动。科学“走出去”,让静置的资金和资源流动起来,实现由资源到资本的衔接与转化。
3.3加强管理,助推体制机制转型
单位各项管理要紧扣形势要求,全面加强管理工作。对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及时修正,薄弱环节给予加强,突出问题严肃处理,做到科学、规范、合理、高效,将财务、人事、资质、安全等各项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1)财务管理。加强资金运行监管,严格控制预算和执行,完善财务使用报销管理流程,保证资金良性循环;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机制,达到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人员管理。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上下功夫,推进全队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夯实人才强队的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注重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加强内部人员的培养,鼓励多途径学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3)资质管理。做好原有资质的维护和升级,同时为进入新领域,认真谋划绿化三级资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水利水电工程总承包三级资质的申请。
(讯)电子行业成经济转型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工业化接近尾声、投资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转型日益紧迫。战略新兴产业能够解决成本上升、环境问题严重、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子块,是战略新兴产业其他子块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性显着。预计在“十三五”期间,电子行业仍是第二产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十二五”期间电子行业成长明显:十二五期间,电子行业产品总类不断丰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业链上下游日渐完善,总体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整个行业的景气指数多数时期高于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并明显高于100,凸显行业成长性。整个行业营收达到、净利润增速高于工业企业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平均值。预计“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的战略实施将会促使电子行业进一步发展,行业景气度依旧高企,整个电子行业的收入水平、利润水平、技术水平将会上入一个新台阶。
“十三五”聚焦“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新形势下,互联网已经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延伸到人与物之间的范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有显着的增长,预计“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将会贯穿整个“十三五”始终,成为电子行业的行动纲领。基于此推测,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物联网和传感器、汽车电子、3D打印、集成电路四大子板块。
投资建议:“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任务更加紧迫,战略新兴产业的对于促进经济转型意义重大,也真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先后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行动指导意见》,指明了未来五年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预计“十三五”期间电子产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电子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物联网和传感器领域建议关注鼎捷软件、苏州固锝、汉威电子、华天科技;汽车电子领域建议关注欧菲光、长信科技、鸿利光电、得润电子;3D打印领域建议关注光韵达;集成电路领域建议关注设计环节领域的同方国芯、国民技术,芯片制造环节领域的中芯国际,芯片封装环节领域的晶方科技、华天科技、硕贝德。
风险提示: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消费信心低迷风险,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风险,国外竞争者价格、技术竞争风险。(来源:平安证券 文/刘舜逢 编选:)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教授 曹凤中:从环境的角度冒昧提出以下问题,仅供参考:
一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究竟白银市的资源和环境能承载多少人口(环境承载力)?能承载的发展极限又如何(环境容量多大)?这是制定发展规划的基础。
二是城市的发展与淡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矛盾解决的思路,考虑没有考虑应变能力。
三是城市的空间设计与布局究竟如何体现时代的进步与生态文明?
四是工业化延伸产业链过程中,需要考虑矿产资源的未开发或低效开发的问题。
五是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立;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生态文化、公众参与的培育等问题。这是实施经济转型的软件建设与保障。
把扩大就业放在可持续发展的优先位置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郑东亮:制定全国性规划,规范和支持资源枯竭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和扩大就业。对于资源枯竭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国家要将之作为一项大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借鉴三峡工程搬迁安置办法,进行资源枯竭城市的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和政策,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分期分批实施。
社会保障政策与促进就业政策结合,调动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资源枯竭城市的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之间的结合和平衡是重要问题,需要灵活运用社会保障政策,某种意义上要使之成为促进就业政策的一部分,以调动劳动者自主就业和创业的积极性,活跃劳动力市场。
探讨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促进就业政策。资源枯竭矿业城市面对的是全面的就业问题,不仅下岗失业人员,而且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其促进就业政策要突破当前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实施更有针对性、更全面的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
重视居民的生活问题,加强各群体的社会情绪跟踪,维护资源枯竭矿业城市社会稳定,及时化解矛盾和不平衡的情绪。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几点建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导 董锁成: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做好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全面指导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加大国家和省级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议重整资源型城市的市级财政,完善其自我积累机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留成比例,增强其自我积累能力;在税收上减轻资源型城市税负,加大增值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的返还比例;允许资源型城市有针对性地发放地方建设债券,改善其吸收社会资本的能力;在国债中单列一定额度,以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基金、地区开发投资基金等多种基金,以及进行必要的直接投资等。
扩大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加大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外部推力。实施生态补偿和资源补偿政策,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大力治理遗留的矿山和矿城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型城市要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
【关键词】金融科技创新 资源型经济转型 支持作用
山西省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如证券、基金、债券等加快其经济的发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创新结构失衡以及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山西经济持续发展,再加上山西作为资源型经济区,长期依赖资源发展的路径行不通,必须走转型之路。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源优势,一旦失去资源的支危经济就可能陷入危机,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区域出现了种种问题:“资源诅咒”“荷兰病”等现象,由此可见,不能一味地依赖资源发展经济,而是要走转型之路,金融科技创新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金融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区域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成为我国能源的主要供应地区。近几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位居前列,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改善;但是,长期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经济呈现各种病态特征,介于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各种病态姿势,山西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
二、金融科技创新和资源经济转型相关理论
(一)金融科技创新理论
在国际上,《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首次研究科技与金融,主要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在新科技时代早期,是一个爆炸时期,给经济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国内,研究专家在1993年首次提出“科技金融”,伴随着一些法律的颁布,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随之成立。最近,国内专家给科技金融下了一个的定义:科技金融是在科技创新支持作用下,促进金融创新发展以及金融政策与服务的系统化。
(二)资源型经济转型理论
资源型经济悖论与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转型的两个重要理论。首先,资源型经济悖论包括“荷兰病”和“资源诅咒”。“荷兰病”是20世纪60年代,荷兰政府对天然气大规模开发,导致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促进荷兰经济发展,但严重打击了其他产业,引发各种问题。“资源诅咒”是一国资源优势没有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是起抑制作用,导致经济发展落后于资源稀缺国家。其次,产业结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它的奠定了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依据,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首次发现产业结构不同是由于国民收入差异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造成的。
三、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山西资源型经济的现状以及转型发展的初步成效
山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开发已经达到了120种以上,其中,煤炭资源最为充裕,储存量有2700多亿吨,资源优势为山西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六十多年来,山西省累计开采原煤量达到百亿吨,足以保证煤炭资源的供应,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而煤炭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使山西跌入“资源优势陷阱”之中,走转型发展之路成为必然趋势。
虽然山西经济长期发展凸显各种问题,但是经过山西人的共同努力,经济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二是传统产业得到改善,后续产业不断扩大;三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这三个方面的显著改善,充分说明了山西经济走转型发展之路是正确的选择。
(二)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现状
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西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必须依靠金融科技创新。虽然在经济转型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其创新能力不足,使其面临巨大挑战。第一,金融科技创新研究经费欠缺,不能保证金融科技创新的需求;第二,金融科技创新缺乏人才,难以支撑转型发展的智力需求;第三,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布局不协调,不符合转型发展的要求;第四,金融科技创新产出效率低,不能满足转型发展的需求。
四、山西省金融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支持作用研究
山西省金融科技创新行动已在积极全面推进之中,为解决高新技术融资困难,在2007年,山西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资建立了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公司。近几年,山西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是银行信贷金融市场对山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次是资本市场成为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实现了兼并、重组与融资,从而推动山西煤炭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最后是银行信贷与资本市场相辅共促,促进其发展。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拓宽资本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银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山西经济发展。
虽然金融市场对山西资源转型发展起到支持作用。但也有不足。第一、银行信贷独大,金融市场缺乏活力;第二、资本市场要素不完备、发展不充分;第三、在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市场发挥力度不够;第四、金融市场机制和配套环境有待完善;第五、金融科技创新力度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是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金融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起到支撑作用。
五、提高山西省金融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支持作用的政策建议
山西省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保证金融科技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支持作用,必须采取以下建议:第一、有配套的相关机制,为转型发展创造温馨的环境;第二、努力培养与引进金融科技人才,落实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的智力支撑;第三、增加经费投入,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第四、提高金融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持;第五、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发展新型产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加.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宁志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创新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程绪平.建立资源型工矿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4,(3):1-4.
关键词:县级;财政支持;工业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491-02
一、工业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不足
(一)工业经济转型中财政资金使用分散
很多县级地区在进行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想面面俱到,想一次性的全部提升经济效率,因此,资金使用比较分散,不管是重点项目还是前景一般的项目,都进行扶持。但是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来进行扶持,是不利于工业经济健康转型。
(二)创新方式的效应不高
为了缓解县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县级财政会选择和当地金融机构合作,提升金融机构的放贷金额,拓宽放贷条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县级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所带来的效应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银行来说,放宽放贷的条件,就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再加上本身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也有风险考核要求,导致贷款进度并不会比预期的顺利。此外,政府扶持政策对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清楚,这样企业就不会主动对接。
(三)縣级财政扶持基金处于起步阶段
县级地区财政扶持政策相对省市级来说还不太成熟,扶持基金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创投基金公司更喜欢在创新性企业多的城市设立公司,可以投资更有前景的公司,很少会有创投基金公司会在乡县地区设立。这样以来,县级地区创司少,对企业的扶持不够,导致县级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县级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不能吸引创司入驻,久而久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此外,县级地区入驻的创投基金公司在投资进度和决策上的速度也会影响工业经济转型,再加上很多投资基金公司更喜欢投资成熟的、有前景的项目,对初创型的企业处于观望阶段,具体落实到实际投资的很少。
(四)融资难、用工难问题凸显
很多创业型企业会采用贷款的方式作为前期资金运转,但是在实际贷款过程中,部分企业会因为自身信用问题、银行抵扣单一等各类问题,不能顺利从银行贷款,只能通过民间资本的方式来借贷,这种方式会增加融资成本,同时也存在资金风险。此外,很多县级地区的工人会选择去大城市打工,大城市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等都比县级地区完善,县级地区的资金支持不足,企业各项制度不完善,导致当地劳动力市场不足,从而影响县级企业的发展,无法让工业经济顺利转型。
二、优化工业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优化资金投向
根据我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进行县级工业经济转型的时候,要突出产业发展导向,让财政资金的投入更科学。根据十三五指导思想,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在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型领域中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新的主导产业。而农业产业方面,则要推进现代化发展,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传统农业发展,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拓展了网络经济空间,因此,也可以在这方面进行资金投入,构建高效的信息网络,推动科技创新。工业经济的转型要优化资金投向,改变无重点的财政扶持方式,重点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产业,调减扶持不明显的项目。
(二)转变财政支持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财税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而县级工业经济转型也要对接国家财政制度要求,根据国务院对财税方面的改革建议,不断优化和转变县级财政支持方式,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来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直接干预逐渐弱化和“放手”,取消竞争性领域的优惠政策,减少无偿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过优先扶持创新性项目,财政支持倾向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投资、基金的方式改变以往拨款、资金的支持方式。
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对现有的产业基金做进一步的完善,设立创新、高新产业的发展基金,通过补助政策结合投资方式来进行财政支持,并联合专业投资机构投资方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断吸引外部资本投入,逐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设立企业培育产业基金。通过国务院对财政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和要求,让县级和区市共同设立企业扶持范围,通过对县级企业的政策优惠调整,让税收与政策相结合,从而发挥企业产业基金的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发挥资金乘数效应
县级财政支持工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对于新兴企业、创新性技术、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重点定向扶持,扶持对象可以与科技局、发改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确定,此外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企业也可以重点扶持,以保证县级财政运作基金能精准扶持到项目。有了扶持政策,还应该加强宣传,将县级财政扶持方式和利好政策通过会议、讲座、培训等方式宣传给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充分了解财政支持政策,并主动对接,从而加强资金支持效应。另外,有了财政支持的具体政策,还应该将金融工作列入到工作考核中,以此来激励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且也能促进金融机构有更多的信贷资金优惠,可以支持更多的企业发展。
(四)对接省市级投资资金
县级财政可以通过对接省市级投资资金,及时抓住产业发展的机会,通过省市级政府来推动投资机制的改革,让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更有效率。比如设立省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再由省市级的投资基金向各类产业进行出资。同时,在基金出资方面,要采用创新的模式,比如直接拨款的形式改成贷款的形式,比如对投资回报不高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可以适当倾斜,比如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加大投资。
此外,要发挥政府职能优势,解决企业融资、还贷等问题。在融资上除了政府直接支持意外,还可以扩大小微型企业信贷规模,对符合要求的信贷企业加快放贷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还贷问题上,可以建立还贷周转资金制度,比如续贷、临时额度等政策,让企业在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衔接,以促进县级工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无锡经济转型 职业教育发展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59
无锡自古以来以文化昌明、人杰地灵、教育发达而饮誉华夏。改革开放后,无锡又是最早发展乡镇企业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目前从经济总量指标看,无锡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九位,达到工业化后期发展水平。
1 无锡经济转型的现状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加快发展经济转型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与此同时,无锡也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阻碍,如投资率居高不下、外贸出口依存度偏高,“蓝藻事件”更是把无锡推到风口浪尖。为此,无锡首先在借鉴苏州、深圳等地的优势和经验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尝试,决定以结构调整、城乡统筹、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四大战略举措作为突破口,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其次,将促进产业升级作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手段,加强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两大关键。另外,提出了以建设“五个中心”、打造“五个名称”为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的主战略。
2 无锡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近年来,无锡的职业教育虽然为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无论是从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看,还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对市民素养提出的新任务出发,其职业教育还存在若干需要大力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关系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式”教育,职业教育都是学习成绩、习惯等不太好的学生的选择,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必然存在的一种教育类型,有助于区域经济的繁荣,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的重任。
2.2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市场结合不紧密
一方面每年从职业学校走出数以万计的技工人才,另一方面技工人才却严重短缺。显然,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出现了问题,不能培养出劳动力市场相对应质量要求的人才。
2.3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时效性特点与课程设置的滞后性相矛盾
从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看,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会体现职业性,请行业、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参与专业的设置与开发,但仅是停留于表面,简单的收集、参考别人的课程设置,这种做法不仅会使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而且也必然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3 无锡经济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质量掌握着其未来经济繁荣的命脉,这一观点在世界经济界和职业教育界已成为共识。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让人们在现实层面上深刻的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魅力。
3.1 提高认识,经济转型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两年来,无锡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增长迅速。当然,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无锡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需要引进高端人才,如“530”计划引进高科技产业人才。另一方面,急需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新兴产业对熟练技工的需求。如果一个地区拥有比较发达的职业教育系统,能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可以与区位的其他优势因素相配套,形成“软”、“硬”兼备的区位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并有效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这样职业教育也就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区域经济面向未来的潜力和后劲。
3.2 重视学校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与企业的交流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敏锐观察,予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重视,其职责是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利益和行动,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提供适宜、宽松的社会环境。行业与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尤其要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建设,为职校学生实习、工作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创造机会,培养合格的企业职业教师。
3.3 优化专业设置,顺应地方经济转型的需求
无锡职业教育应针对无锡服务外包、太阳能光伏产业、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要求,深入调研与论证,按照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原则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加强软件、创意设计、动漫影视、电子技术、轨道交通等相关专业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无锡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要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这一大好的发展契机,对于职业学校的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4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特色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校内实训,是教育与生成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社会发展水平和行业为标准,不断提升设备、设施的先进程度,使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增强实际应用本领。当然,更应提倡校企共建,减少重复投资,促进效益提升。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的主题,这对该地区的职业教育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展望未来,无锡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会以前瞻的认识、深入的学习、充分的准备,把职业教育事业带入新的阶段,我们共同期待着无锡职业教育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韦永恒.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17).
[2]张开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为区域经济服务[J].当代经济,2005,(4).
[3]奚岩.2000年以来无锡地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无锡经济,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