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30: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保障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模式;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14-03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学科系统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设置与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2]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需构建耦合多主体行为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居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3]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按照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不相适应。[4]另外,课程设置随意,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从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出发而是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甚至是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5]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一些课程的内容陈旧过时,未能体现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前沿,甚至存在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课程内容设置未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够,学生较难获得参与课题训练的机会。
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高校教师待遇不高等原因,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研究生任课教师出现短缺,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缺乏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因此,某些课程设置随意,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或者勉强开设的课程也只是对本科课程在横向层面上做平面式的扩展,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6]多数老师连续多年上一门课程,课程内容陈旧,内容很少更新。
目前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教学方式相似,教师根据自身理解对知识进行重组后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主,而研讨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方法居于辅助地位。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对原始知识缺乏理解,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现阶段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科学研究”分离严重,导致研究生缺乏独立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一方面,研究生参与科研机会不多,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据调查研究表明:超过25%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37%的研究生参与过1项科研项目,23.8%的研究生参与过2项科研项目,15.5%的研究生参与过3项及以上科研项目。[7]因此,研究生无法体会课程学习对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所带来的提升效应。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成果到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不足。目前的研究生教学中,教师习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体系授课,不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制约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4.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组织活动与制度保障。与本科教学规范性、基础性相比,研究生课程教学更具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和导师更为重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轻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8]在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环节外,基本没有其他环节的组织活动,如教学法活动、教学观摩评比、教学督导及教改项目研究等组织活动。由于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硬性规定科研论文数量及发表刊物要求,忽视教学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激励制度、研究生课程审查考核制度、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制度等。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构建
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管理部门、教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活动,构建耦合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管理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途径。耦合多主体的集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课程建设基本内容环节。在课程体系设计环节,要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要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设计的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研究方法类、实践类、研讨类与系列讲座类等模块化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环节,要根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和课程教学效果,及时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建设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师生教学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环节,要做好教师的引进、评聘、培训等工作,建设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建设环节,要从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管理、政策、体制等)出发,制定质量标准、检查办法、管理制度等,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二是研究生参与课程建设环节。一方面,研究生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选课计划,可以跨方向、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课,拓宽课程学习渠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参与课程和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课程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实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三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科基本要求和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的教学合作,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引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将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结合,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积极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自身的教学与学术水平。积极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四是管理部门参与课程建设环节。首先,要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充分认识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反映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9]培养单位应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规范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课程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设课;建立和完善灵活的选课制度。建立和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最后,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通过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励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师德与师能建设。在严格控制学术水平标准的前提下,选拔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任课教师。通过政策积极引导教师端正教风、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挂职锻炼与学术交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支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依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载体,建设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团队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2.改进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则着重培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和提高。[10]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专题讲座式、研究讨论式、案例剖析式等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在研究生课程考核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察。
3.健全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一是课程审查机制。发挥学术组织和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的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根据培养需要按需、按标准设课。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师资力量、主要内容、选修要求等方面对新开设课程进行审查,达到预期标准的才能批准正式开设。除管理部门和内外部专家外,吸收在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审查工作,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二是评价监督机制。制定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及时反馈课程评价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还应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业人士评价等多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三是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适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把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纳入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
4.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通过政策保障、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政策扶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薪酬结构中的比重,并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投入,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4.
[2]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3]李占华,罗英姿.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开发理念和改进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22-27.
[4]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82-184+204.
[5]翟亚军,哈明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6):39-41.
[6]罗尧成,付莹莹.回归本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及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7):35-37.
[7]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66-70.
[8]章丽萍,赵张耀,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6):38-41.
[9]王旭林,王宏波.加强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8-111.
[10]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3-96.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 of Scale Breeding Biogas Ecological Energy Engineering
JIA Wei-qia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Nanchang,Jiangxi 330063,China)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保障措施
1、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而迅速发展,并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高职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旅游专门应用人才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提高我国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键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将对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低效教学现象,迫切需要对其有效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目的。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做好教学保障是关键的关键。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是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手段以及培养途径等要素。因此,为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面向社会培养酒店管理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保障,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以往旧的模式,创新出一个符合现实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
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公共课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训,公益劳动。
(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服务心理学、现代酒店营销学、酒店业概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学、餐饮管理与服务、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酒店实用英语、酒店英语听说训练,尽可能开设一些旅游与酒店用小语种课程。
(3)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包括: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酒店管理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4)专业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选修课是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按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饮食;模块二:行政管理;模块三:导游与会展。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应用文写作、形体训练、旅游地理、导游实务、会展服务与管理。
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几大课程体系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保障措施探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是学生后续专业的实习基础这一特点,注重基本理论教与学,力争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1)对课程教学教法进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导向,就有关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并努力争取课程教学、教学组织与管理及教法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2)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现代饭店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改革教学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借鉴国外著名酒店管理专业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4)改进测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改变以往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赋予分数,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兼顾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实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除此之外,在教改实践的同时,应注重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主编、参编酒店管理类教材,并根据课程大纲体系,编写、制作多媒体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敏文著,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引言
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和网络的广泛不分国界,金融的国际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一体化水平也进一步提升,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关税和贸易壁垒都在逐步的减少,而且在WTO框架的保护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救济的方法越来越是重视了,其中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WTO成员国的成员采纳的最多我措施。《GATT1994》规定了当进口产品对进口成员方造成损害时允许进口成员方可以采取这三种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以维护市场的正常贸易秩序。为了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这三种措施,并为我们自己所用,本文对它们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二、定义
《反倾销措施协议》对倾销的定义是: 如果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 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而反倾销是一种抵制方法,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才采取的方法;一般都是征收一些税收和附加税;反补贴是一国所采取的的保护措施,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可以健康稳健的发展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保障措施是一国所采取的行政方法,也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是在别国的进口猛激增的情况并且对自身国家的产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和威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保护本国的措施。
三、三者的分析比较
1.其共同点
方法措施的操作都要求其行为已经对自身国家的产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和威胁了;都是在进口数量的猛增的情况下所发生的;都存在着进口和损益的因果循环关联,所采纳的出于本能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方法都受到WTO体制的保护,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对本国的损害和威胁,是自身国家的产业能够顺利、安全、有序的进行贸易往来。
2.其不同点
(1)在性质方面上
保障方法所采取的对进口产品的限制的操作,是在公平贸易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而反倾销和反补贴这两个方法措施的实现的目标就是阻止甚至遏制这种不公平的贸易竞争,它们的操作实施是在公平竞争贸易的原则下实现的,以此期望可以给成员国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可见,保障方法实施的情况下,其成员国的进口增加时一种正当合法的行为,因为这是他们本身所应享有的权利;而在剩余这两个方法下所进行的贸易往来,增加的进口产品属于不正当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只因为他们违反了所规定的要进行公平贸易竞争。
(2)在调查方面上
①在损害程度方面上
根据世贸组织的观点,“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威胁(阻碍)”是保障措施实施的前提条件,要求是比较严厉的;而相对的,反补贴和反倾销措施实施的要求比较轻。这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程度上,当保障方法受到损害的时候是已经严重到如果不采取方法是话是不能弥补修复的,而其它两个方法的损害程度仅仅是不严重而已,没有那么严重;范围上,前者多强调的是整个行业,范围比较大;后两者所强调的是细节性,范围比较小。
②在调查程序方面上
保障方法相对于其它两个是比较严厉的,它规定进行操作实现的一方必须要将其所要采取的行动或者措施提前告知规定的委员会,通知对方可以进行磋商。因此,它的实现调查过程有比较清晰的透明度;而其它两者在调查的步骤上使类同的,要求其成员方要履行其告知的义务,但在时间上和内容上要求是相对宽松的。
③需考虑的要素和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规定上
保障方法得以操作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进口产品数量的猛增,对此方法进行操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此方法的操作来调节自身国家的产业结构,使其自身实力得以增强,以便巩固和提高其国际地位,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对本国产业进行优化升级;而其它两种措施的实现除了对产品数量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其成本和别国的产品价格等因素,而且这两种措施的实施只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个产品才去实施的措施,目的只是为了减轻别国对自身国家企业的发展造成的不良作用。前者的措施是积极性的,后两者的措施是被动去实施的。
(3)在实施方面上
①在实施范围上
保障措施的实施针对的是某一产品的输入,没有问国家是哪一个,只是说产品,体现了非歧视性;后两者针对的是国际市场上的不公平现象,那么实施上就没有最惠国待遇的约束条件,那么就可以针对某一国家的进口产品,还可以对一些不同的企业实施差别歧视待遇。
②在实施期限方面上
保障措施的操作采纳的临时期限为200天,而后两者的操作实施临时期限是4个月。前者的最终操作时间是不超过4年,但是仍然有必要用这个方法来阻止受损害或者保护需要得到补偿的产业的话,或许有证明显示这个产业在进行修整,有这两种情况发生的话是可以延长其期限的,但延长期限不是无限而只有不超过8年;后两者的实现期限不得超过5年,在特殊的情况下是允许适当的延长期限,取消或者继续使用是看有没有存在倾销或者补贴行为的。
③其适用的措施上
保障措施的操作方式是比较多的,如实施关税、进行数量上的限制、对关税进行配额等;而后两者一般只有实行反倾销税收和反补贴税收。
④在补偿或者报复方面上
保障措施的操作实现是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若是出现了权益受到损害,那么出口的一方就有权利提出补偿,若是就补偿过程中双方达不成协议的话,那权益受到损害的一方就有权利进行实质上的对等水平上的报复行为;而对后两者的措施进行操作,是针对的国际上的不公平竞争,来维护合理的秩序以希望保护自身国家的产业,因此就不存在对出口一方的利益的补偿问题,那就不没有权利实施报复行为。
⑤在实施难度和频率方面上
这三者中实施最为频繁实施且难度最容易的的是反倾销,因为它具有合法的形式、实施起来比较容易、实施效果比较好能够有效的排斥外国的产品进口,并且不容易招致外国的报复等一系列好处;排名第二的是保障措施,从上述理论知道它实施的前提条件比其他两个都严格,且要求以非歧视的方式进行和必须对出口国有补偿性,若是不补偿就有权进行报复,其使用频率相对而言是较低;最后实施难度且使用频率最低的是反补贴,因为它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有许多补贴是隐蔽的,不容易收集到充实的资料和证据,而且它是政府补给行为,采取的措施行动比较容易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故此措施的实施是不容易成功,使用频率最低的。
⑥在实施成本的方面上
保障措施是在公平竞争下实施的措施,原则上规定需要给予出口方一定的补偿且在补偿协议不可磋商情况下对进口方实行报复,在此情况下成本是比较高的;相对而言,剩下的这两个措施由于针对的是不公平的贸易竞争,故没有要求进口方必须对出口方进行补偿和也没有实施报复的权利,因此,成本是比较低的。
3.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上
相比较而言,反倾销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态度是比较简单模糊,不清楚的。在征收反倾销税后会影响发展中国的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实施之前应尽力寻求“建设性补救的可能性”;保障措施协议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成员国的利益作了较充分规定:进口国只有在从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进口量超过(低于)某一产品总进口量的3%,才能对其采取保障措施;反补贴的规定是最为详细的,主要有三方面:(1)延长取消禁止性补贴的过渡期;(2)放宽适用可诉补贴纪律;(3)微量补贴规则。
4.在适用原则上
保障措施在原则上是有非歧视的要求的,那么就是要求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够对任何国家的进口产品有歧视待遇。而且WTO框架下有明文规定的说不论其来源是哪个国家不可以针对其进口产品,如《保障措施协议》中就有;但是反补贴和反倾销却是和保障措施相反的,它们都是对特定国家的产品进行征税的,因为不受最惠国待遇原则的束缚。简要概况如上表所示。
由上所讲,可以知道这三个措施在国际贸易保护中占据很高的地位,是保护成员国国内产业安全的主要手段,它们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所以在利用利用者三个措施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开来,做到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到一方面随着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会有更多外国的商品和服务涌入,国内的一些产业难免会遭受一定损害甚至是严重的损害或阻碍,今后中国保护措施的运用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引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的加强,其他WTO成员国相对的为了防止我国产品冲击其国内的产业,也会发起针对我国产品的保护措施。
对我国而言,保护措施利弊并存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正确理解、运用有关的规定,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开放市场和保护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和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保护国内产业的安全。
(1)在应对保护措施实施的程序和条件及为自身合法权益进行争辩时,应该勇于呼吁,积极应诉,主动的向科研机构咨询,寻求对策。
(2)积极主动的加强同一体化组织的联系,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减轻贸易争端压力。
(3)学会合理、谨慎、有度地利用保护措施,保护国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学会未雨绸缪,做好预警。
(4)对进口国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使用保障措施时要注意不仅要考虑本国的情况,还必须考虑到可能造成的“打击面”以及本国是否能够承受相对应的报复。
(5)适度控制出口数量,不能单纯追求出口产品数量的增长,应该以技术创新为后盾来增加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以此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6)积极研究以往的案例,吸取经验,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维护合法的权益。
(7)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及时收集、争论最新的发展动态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适时改变出口策略以规避可能的风险。
作者:何浪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6年4期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开展的重点工程项目,经过长年的实施与管理,我们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是,受到人力、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最近几年退耕还林成果遭到了破坏。因此,本文将针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保障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巩固;退耕还林;保障措施
前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因此只有通过农村农民职业转型、生态保护、林产品相关企业的开发等方式,才能够不断的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组织保障措施
1.1加强组织领导
以县市为单位,由县市长牵头组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组,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纳入到日常重要会议日程当中,并积极召开研讨会,对当前及可能发生的突出性矛盾及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做好资金等统筹安排等。
1.2完善责任落实
县市政府部门要与地方乡镇政府签署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协议,县市级林业局要与当地林业管理站点数技术承包责任合同,推行双向责任管理制。在工作的开展中,那些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要对其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于未能完成规定任务的要进行批评与惩罚,必要时刻可以追求相关领导及责任人的责任。
1.3做好检查及监督工作
严格落实检查验收制度,要保证收集到的退耕还林工程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要严格的依据检验验收标准对各地进行相关资金补助。另外,要强化对资金流动的监督,避免出现私自挪用、占为己有等非法行为的出现,要保证政府投入的资金全数用在了退耕还林的工作中。若在政策实施期间出现了重大的资金使用问题,要按照法律程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退耕还林成果采取的巩固政策保障措施
2.1完善资金的管理工作
坚持执行国家制定的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管理规定,推行改革局、林业局等部门牵头制定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成果资金运用方案。为专项资金设立专业账户,推行规范化管理与专事专用管理制度,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实施监督与控制,从而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私吞公家财产现象的发生。
2.2确保退耕户权益不受不影响
相关地区政府及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物权法》等出台的退耕还林制度管理条例进行林产管理,相关收益要全部划分给退耕农户。对于国家规定的生态公益林,当补助期到达之后,应将其划分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范围当中。对于商品林,要允许农户依法进行森林资源的砍伐使用。
2.3封禁管理的强度要提高
针对退耕还林的山区进行封禁管理,组建县乡村组四级联动退耕还林保护机制,推行农民承包管护的有效管理机制。对于无法适应管护的农户,上级单位可以推行村集体统一管理、维护机制,发挥集体力量。另外,要完善封山禁牧工作,鼓励农户圈养家畜,从而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进行保护。
2.4加强工程质量
推行抢粮补助和工程质量联动机制,若相关企业或部门未能按要求实施抚育植被的管理措施或者是造林质量不达标,亦或是触碰了《退耕还林条例》内的禁止性条约,此时应给予其划定期限,勒令整改。对于不服从命令的,要马上停止补助并进行处罚。对于退耕还林不达标的要及时引进补植补造或异地造林的方法,开展造林工作。
2.5强化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户退耕还林后,要开展就业技能与创业能力的培训,为农户推荐稳定的工作,帮助农户提供收入来源。另外,要积极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贫困家庭、低保子女等五类人群的补助政策,要全面落实当初对退耕还林农户的承诺,绝对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机制保障措施
3.1建立健全部门会议联系制度
建立健全由发改局牵头,召集财政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会议联系制度,要坚持定时的召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研究会议,对于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研究并制定解决对策。与会各部门要根据职责进行分工,强化工作配合协调度,将力量扭成一股劲。
3.2加强宣传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的与电视机网络、广播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在电视台、广播台、网络中播放林业成果巩固专题节目,并采用派发传单等形式全方位的对国务院制定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进行宣传,让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相关政策。从而让群众正确的使用参与权与监督权,并帮助群众强化生态建设与环保意识,让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得以在良好的舆论及社会环境中有序的开展。
3.3贯彻公示制
对于退耕还林的地方政府,要督促其定时公示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检查状况等,确保农民群众可以及时了解退耕还林的状况,让自己的监督权得到使用。
3.4强化林权流转
完善退耕还林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整合工作,强化退耕林地林木权益证书的发放工作,保证林权得以落实到相关农户手中,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技术保障措施
4.1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及优势,坚决贯彻“实效、实用、实际”原则,对退耕农民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进行强化,利用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的方式,让施肥、喷药、嫁接、修剪技术能被农户充分掌握,促进农村的增产增收。
4.2完善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
将节水灌溉、薄膜套袋、嫁接修剪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推广的重点,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及无公害种植技术的推广,确保农民在退耕还林后可以利用林果收益弥补经济损失。特别是基层的科研单位,要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不断的对林果品种进行优化、改良,积极在林果种植业中推广优质、高产的林果作物,提高农民收益。
4.3让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
退耕还林的龙头企业与行业合作社要积极与林农进行协调沟通,要为龙头企业的示范性技术基地的建立与推广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帮助农民提升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另外,要加快林产业加工企业的引进速度,积极与周边区域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打开林产品销售市场的大门,让龙头企业通过产品深加工的方式带动林农发展,增加林农收益,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
四、结语
只有做好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工作,才能够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开展。因此,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对该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落实相关保障措施,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的巩固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徐安军.宁夏彭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旱作基本农田建设保障措施[J].北京农业.2014(15)
[2]王玉霞.保障西吉县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措施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19)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组织实施与检查验收工作。县水务局组织实施基本口粮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县扶贫办组织实施生态移民建设工程;县林业局组织实施高产油茶林基地、毛竹低改、果业基地等后续产业工程及补植补造工程;县农业局组织实施基本口粮田土壤改良工程、露地蔬菜、瓜果、大棚蔬菜、中药材等后续产业建设工程。各乡(镇)要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全面完成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二)、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措施。制定和完善项目资金、物质和技术规范等日常管理制度,形成项目申报、组织、实施、验收、评价的全程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照相关规定落实项目法人制,强化验收程序,确保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目标。推行项目公示制度,将国家政策、补助标准、建设内容等纳入项目实施区域的村务公开内容,增强项目运作的透明度,确保退耕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广大群众参与项目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的原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逐乡、逐村抓落实,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2)、工程措施
1、基本口粮田建设
针对影响我县退耕还林村现有耕地肥力因素,拟采取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措施对基本口粮田进行土壤改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搞好农田设施和水利设施;平原地区修建河堤、衬砌、防渗渠道以防洪排涝;丘陵地区修建和维修山塘、水库,蓄水防旱;农田做到沟渠配套,排灌自如,调控方便;并改串漫灌为沟灌,避免肥水流失,做到合理灌溉,浅灌勤灌,实现旱涝保收。
2、生态移民
易地搬迁20人,主要建设移民新居住房(只含土建工程)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3、后续产业项目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科技含量。从有关科研院所,国家省级高科技示范园等单位引进高产优质品种、新技术,同时聘请上级有关专家在各基地为农户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对各基地进行全面普及后续产业发展生产技术知识,培训农户达到100%,印发技术资料到户达到100%,确保技术到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添置耕整机械,加工机械设施,排灌机械、杀虫机械、喷药机械设施,完善水利设施,确保按期按计划生产和加工,确保不误生产期和农时,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增强抗灾能力,确保各产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益。
合理轮作和造地。果树应选择低海拔的缓坡地和荒山地,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4)、资金保障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依据省级下达的建设任务和资金计划以及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按照工程建设进度,由项目建设单位提出资金拨付申请,经县发改委财政及归口主管部门查验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并审核签字后,由县财政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原则上项目资金申请拨付次数不超过两次。各乡(镇)、村相关负责人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方案,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
【分类号】:X832
前言
林业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安全的保障,更是生态文明的标志,担负着改善生态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使命,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纽带,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处于基础地位。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结
1、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过度地采伐森林,使我国本来就很少的森林越采越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没能将林业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贯彻到群众中去,从而导致建设工作进展慢,对建设成果保护不力等现象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
2、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林业生态项目效益低下
一些地区短期内退耕面积过大、退耕速度过快,带来不少问题。由于良种生产供应不足,导致劣质种苗被栽种,进而使得补植任务过大,既加大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质量不高。许多地区在造林上仍然是散乱作业的施工方式,“粗植滥造”问题严重,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在当前林业项目中还存在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不高:树种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林分质量不高、抵御病虫害能力差等问题。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林业生态经济补偿资金主要是对管护者的补助。不是对公益林所有者营林成本或经济损失的补偿,所有者没有得到实质性补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积极性。目前林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不够管护费,更不用说补偿林木所有者对重点公益林的营林投入和禁止商业性采伐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不能独立支配补偿资金。缺乏收入的支配权。林业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机构资金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站和林场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
4、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治理成果技术含量低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和技术含量低是当前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广的速度还比较慢,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治理措施的实施上,讲形式、不讲科学,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少,人才流失严重;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低水平重复研究多,重大的、突破性研究课题开展的较少。
二、实施造林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保证政策的落实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机制,省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通力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各级财政预算要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倾斜。进一步放宽和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适度减免相关税费,适当延长贷款还贷时间。进一步用好同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林业政策,并保证落实到位。凡宜林荒山荒地都要接规定和要求按期绿化,对逾期没有造林或改变用途的的,各级人民政府或林业部门要立即收回,重新造林。各地部门不得随意向林业企业摊派不合理费用。对强行摊派的林业企业有权拒付。
2、注重宣传、引导、积极协调
为使生态工程防护措施与生物工程治理更好地紧密结合,要注重引导应用实用科技成果。同时要充分发挥林业部门作用,积极与水利、农场和乡镇等单位协调,加快造林速度,提高防护林T程建设质量。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大事。因此,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重点宣传界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同时要宣传防护林工程的多功能和效应,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同时,要在群众中结合《森林法》的宣传,开展爱林护林、建设美好家园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保护森林、爱护树木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3、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主体是国家,国家要调整财政政策,增加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力度要,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纳人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渠道,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金制度,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项使用,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外援助和优惠贷款。在加大投资的同时,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健全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强制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
4、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
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用于指导生产,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规范造林技术,完善造林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做好资源培育、资源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真正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5、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探索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建屯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地方补偿基金制度。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担的补偿基金制度;积极探索非林业资金转入生态补偿基金的模式,把生态效益受益者纳入为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征收对象。要努力形成牛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内在动力政策体系,使地方政府、群众、投资者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确保工程建设稳定协调发展。
三、 结束语
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林业良种壮茁选育、速生丰产林建设、中幼林抚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以及提高造林成活率、森林覆盖率、立体开发、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及其研究成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幅度提高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和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龙跃光,郝忠勋.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
一、大力推进毛竹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
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毛竹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亲睐,广泛用于建材、家俱、医药、造纸、电脑键盘、医疗保健、绿色食品、高分子材料以及旅游观光等,为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批新开发的竹产品,如重竹地板、高档竹家俱、竹模压平托盘、侧压板、竹键盘等竹产品已经走上市场,并形成了规模生产和出口创汇。近年来,由于全市加大了竹产品的研发,仅今年投入竹产品开发的资金达到了8.92亿元,明年将突破10亿元以上;全市工业园区就竹产业一项可增加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以上。综上所述,大力推进我市竹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森林、实现绿色崛起、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强县富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大力推进毛竹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引导林农和企业走绿色崛起、低碳环保之路,下大力气培育丰产林基地,千方百计提高单产、增加毛竹蓄积量,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环境,不断创新产品科技研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走出一条以竹代木、以竹代塑、强县富民的新路子,从而打造为全省最大的竹产业加工基地。
2、发展目标
三、大力推进毛竹产业发展的组织、政策、资金、科技保持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推进毛竹产业的发展,市政府成立毛竹产业推进工作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工商银行、市中国银行等为成员单位。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协同合作、各负其责、强化服务,认真及时处理毛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持毛竹产业的发展。
(2)科学制订规划。市毛竹产业发展经省级专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完成编制规划任务。各县(市、区)尤其是毛竹主产县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当地自然条件、资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相衔接,制定出相应的毛竹产业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方向、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3)加大宣传力度。毛竹产业的发展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柱产业,要广泛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产业论坛等形式,加大对毛竹产业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大户、企业经营毛竹的积极性,多途径参与毛竹产业的发展建设。
(4)重视社会协作。支持林农、企业发展多形式的毛竹经营或相关协作组织,通过协作组织平台,加强毛竹资源培育、加工利用、营销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交流和沟通,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和咨询,提品的供需信息,开展竹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应对能力。
2、政策保障措施
(1)加大招商力度。毛竹重点产区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这个平台,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用地、供电、供水、税费、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要大力支持企业组建研发团队,不断开发毛竹新产品,尤其要鼓励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企业落户工业园区。
(2)创新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放活经营机制,开展依法、公开、有序的毛竹林地流转,鼓励有实力的大户或企业采取拍卖、租赁、承包、与林农开展股份合作等形式经营竹林。同时,支持毛竹经营户以资源入股加工企业,促进毛竹资源培育和竹产品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支持企业发展。通过引进、内联、重组、兼并、收购、改造、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大力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引导组建竹产业企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统一质量标准,做强品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高耗材、低效益的竹加工企业,从严控制竹坯板加工企业的加工许可证的发放。
3、资金保障措施
(1)争取财政扶持。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整合项目资金,建立毛竹发展专项资金,捆绑使用支持毛竹产业发展。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竹加工企业的贴息贷款支持,以帮助企业缓解困难;另一方面,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毛竹发展专项资金,整合退耕还林新增项目资金、长防林荒山造林资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以支持对毛竹产业的科技投入、新上或扩建项目,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技术研究与产业经营发展体系。
(2)实行信贷支持。要大力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毛竹资源培育及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的信贷支持,实行优惠的利率。要充分利用世行项目贷款、日本政府贷款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和无偿援助等。要鼓励支持毛竹林地、林木使用权进行低押贷款。
(3)放宽税费政策。要进一步放宽税费政策,凡新上项目落户工业园区,要享受其它工业企业的税收政策,严禁产、销环节重复征税。要允许毛竹原材料在市内流通,以提高竞争力、增加林农收入。林业部门要对竹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放宽准入门槛,实行经营许可证随报随办、即报即办;简化放行手续,严格控制收费标准,放活企业经营。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未来展望
前言:电子信息工程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促进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短短几年中就发展成为了潜力十足的高新产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工程技术存在的缺点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一、什么是电子信息工程
1电子信息工程,就是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将电子信息的处理和控制充分地实现。它分为几大类,分别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产业。这些技术都是为了能够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这些技术对于信息的获取也有着相当大的研究成效。
二、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取得的成就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到目前为止,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了,它有效地实现了将科研与教学、生产与应用相结合,完成了整机制造和元件生产相配套的工业生产。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了各个产业结构的重点。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不断发展,这个产业的结构也在进行不断地升级,电子信息的产品也在朝着高技术、高品质的方向发展着。合理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的企业,也都逐渐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甚至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的产业基地,这无疑推动了电子信息工程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带动了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
三、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状况。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特性又对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的专业人才缺乏也十分不利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国电子信息的技术水平,我国采取了改进的措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在资金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负担。但过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也使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在国际中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
(二)缺少自主创新的意识
在电子信息这个产业中,我国过度依赖着国外的技术和元件,这就导致了我国自身的发展缺少了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一个企业没有创新能力就等于在竞争中丧失了主动进攻的权利,而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也让我国的企业在国际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三)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个企业如果想健康地发展,就一定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电子信息工程的企业当中,它的发展和生存同样少不了优质的市场氛围。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还存在着假冒伪劣的电子产品,盗版产品十分猖獗,这也使得市场竞争不断恶性循环,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也起着十分恶劣的影响。
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规范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和运行制度,保证优良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现在的电子信息市场中,并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来规范着市场,因此要想保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首先就要有一个相关的政策,引导着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国家需要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大力保护电子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对创新能力予以保护,就能有效保证国产软件的竞争力,不会受到盗版软件的冲击。
(二)强化电子信息企业的技术改造
一项产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就一定要有充分的技术和资金成本作为坚实的基础。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能使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强,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也会不断提高。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完善电子信息工程的机构,鼓励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我国的政府也要大力扶持移动产业,进而增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软件开发、互联网应用的开发等业务,来保障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顺畅性。
(三)重视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造,在我国要想实现电信工程的发展就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构建出一个“技术型领导+创新型团队”的模式。企业也要加大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用高资金的投入来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激励政策,选拔出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企业也可以和一些国外的优秀企业进行合作,交互双方的管理方法和人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上的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会议,全方位促进其发展。
结论: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不断完善,已经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我国的领军型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全球性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使电子信息工程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旦此工程的发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快速采取一切的保障措施,让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不断提高升级,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延风,彭桦.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4):61-65.
[2]邱磊,郭湘军,思.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探讨[J].电子制作,2013,(02):139.
一、申报资质
申报单位(包括学校或校际联合体)目前暂时限定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范围之内,区县牵头的校际联合体必须有2所及以上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组成。参与的学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实验愿望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相关的实施经验,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志愿积极参与实验的管理和师资队伍。
二、培养方案
申报单位要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以下简称“实验项目”)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学生遴选办法、课程计划、学习经历、学程安排、学业管理、成效评价等内容。
1.培养目标。对准备实施的“实验项目”需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表述,包括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领域,有否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的约定,后续发展的方向、空间等。
2.遴选办法。根据实验培养目标,制定参与“实验项目”学生的准入条件标准,有明确的可操作的遴选办法,并形成面向社会公开的规范制度和程序。
3.课程计划。围绕“实验项目”,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除国家规定课程外,要有与“实验项目”目标相匹配的课目设置及相应的说明(如目标、模块、课时、学习经历、结果评价等)。国家课程与学校自创课程比例应达到1:1。自创课程可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开设,也可由学校教师自行开设。
4.学习经历。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有多种学习经历,除根据一般要求所实施的高中学科教学外,应包括参与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的经历,相关的社会实践体验经历,到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内外有关学校访学的经历等。
5.学程安排。对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三年在校期间的学程应有详细安排,既要保证上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经历完成,又不能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程内容是学生有兴趣、愿意投入且能够完成的。
6.学业管理。对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学业管理应作出明确安排。除《**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成长和发展情况外,还要有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成长的专门跟踪性记录,并保持经常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反馈和沟通。
7.成效评价。项目单位需形成结合学业管理跟踪记录,开发学生创新素养成长性评价方案,并认真实施,作为总结学校实验成效和学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基础资料。
三、保障措施
申报单位需具备优秀的带教导师团队、充足的教学资源、相应的条件设备和面向社会的专题网页,以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1.导师团队。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与学校教师共同构成的导师团队。其中,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的领衔人要由高校、科研机构知名教授与高中学校特级教师共同组成,在“实验项目”中起实质性领衔作用。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中涉及的指导教师,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比例不低于50%。参与该计划的高中学校教师中应具备相应的能力。
2.教学资源。具备开设自创课程和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等机构三年以上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项目与协议。有来自高中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可供学生使用的图书馆、研究文献和文献检索手段。有较为丰富的相关领域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