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经营之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1 16:30: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经营之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经营之道

第1篇

一、企业经营的立足之本:重诚守信

重诚守信是企业经营的立足之本。诚是真诚、信守不欺的意思,信有信用、信誉、守信之意。孔子曾曰:“诚者,天之道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貘之帮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等。儒商秉承这一立场,始终把“重诚守信”作为立人之本,在人际交往和商业活动中以诚相见、言而有信。

在企业经营中,如果不讲信用,通过买假售假、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低劣手段谋取利益,虽有可能得逞于一时,却总不能长久。企业失去了诚信,自己也就变成了孤家寡人,正所谓“无信不立”。商品的质量是企业对消费者最大的诚信。儒商都把“货真价实”作为企业经营的经营原则,货物地道,价格适宜,他们绝不会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而是童叟无欺,做到对消费者负责。儒商不只是把诚信作为企业经营的准则,某种程度上把诚信上升到精神信仰,不因一时的得失而失信,哪怕是为了诚信做出了牺牲。当今不少企业对商品做出郑重承诺,并努力实施,这正是儒商文化“重诚守信”的现实写照。

二、企业经营的行为准绳:义利合一

儒家虽讲义利之辨,但他们并不否定正当的利的存在。经商的目的在于聚财致富,儒商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儒商始终遵循儒家“义利之辨”的观点,他们提倡的乃是“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商认为绝不能把利绝对化,应当讲利而不忘义,讲义而然后取利,强调以义制利,对利要有所取、有所不取,其根本标准在于是否符合于义,做到了正确处理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企业行为一旦超越了企业的道德责任,便成了奸商。“放于利而行,多怨”,为了获取利益而忘乎所以,最终会招致更多的怨恨,企业也就寸步难行,更谈不上企业的长远发展。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说:“我的经营中虽饱含辛苦和惨淡,但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论语》和算盘,换言之是道德和经济的合一。”[1]由此看出,能够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

三、企业经营的发展理念:革故鼎新

《周易?杂卦传》曾记载:“革,去故也,取新也。”革,有改变、革除之意。“革故鼎新”讲的就是革除旧弊,创立新制,体现了儒商重视变革的企业经营理念。此外,《周易》提出了“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通变之谓事”等变革思想,在儒商身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革故鼎新是儒商的特质之一,儒商并不是墨守成规,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只有发生变化才能使事物发展通畅,进而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儒商在危急关头,一般不会消极懈怠,或是激烈对抗,而是通过变革来创新体制,寻求企业的突围。发源于山西的晋商是儒商的代表,他们在商号规模迅速扩大、分号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在其先前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经营方式的基础上,逐渐创制出了中国式的股份制经营方式,是儒商“革故鼎新”下的又一创举,促进了晋商的迅速发展。

四、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经世济民

第2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非常适合于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火车头既是老板又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老板的战略眼光是否到位,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否清晰,直接决定着这辆火车的速度和方向。

在设定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几个点:其一,核心目标应该是上下贯通的,所有的人、物、事都应该直接瞄准这个目标。其二,避免只有销售部有目标,而非销售部门没有对应目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容易犯也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目标即业绩目标,业绩目标最后变成仅仅是销售部门的目标,似乎与非销售部门的关系不大,或者说非销售部门的目标没有与业绩目标相挂钩,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在为业绩目标服务。这是非常危险的,目标的脱节最终会造成业绩目标难以达成。其三,核心目标是否够简单,简单到白痴都能明白?检验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否足够简单足够靠谱,就要做到任何人都能听得懂,甚至白痴都能听懂。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强调工作目标要量化,并且给予每个工作岗位以简单明了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白痴”都能明白团队的目标,同时也让目标更具有可控性。

把握行动关键节点,找到最直接的行动路径

当企业确定了核心的目标之后,就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行动,布局好行动的路径。如何把握好行动关键节点呢?

其一,遵循二八定律。在我们的企业里,20%关键岗位的人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80%的销售额来源于20%的高质量客户……同样,在为核心目标行动的路径中,我们要找出那决定性的20%的关键节点,并把握好这些关键点。

其二,找到事物的本源。分析问题需要由表及里,才能找到事物的本源,从本源发力。在家居行业,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如此之高,企业之间很容易出现盲目的效仿,不仅产品外形高度相似,就连宣传手法甚至广告语都能如出一辙。而产品的本源是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可惜,很少有品牌能够沉下心来去认真分析用户的需求,去想方设法改进用户的体验,而未来,这一点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

其三,在一个点上找突破,比全面突破要容易得多。最近常被人们用来举例的小米公司又很好地佐证这一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发展之初的小米定义为一个“聊天室”,通过论坛、微博等方式广泛与用户互动,了解用户需求,听取用户建议,从而创造出更懂用户的手机,也开创了互联网手机新品类。这一极大的成功背后有着“聊天室”这一个点的突破,目前,小米依然在充分做好这一点,不断稳固和拓展其粉丝群。而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连锁餐饮巨头,做得也极为专注,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就像一个“培训室”,复制出全球各地的门店。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寻求单点的突破,最后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集中尽可能多的资源服务关键问题

资源总是有限的,大公司如此,又何况中小企业呢?要想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企业的核心发展目标,无疑需要集中公司尽可能多的资源为关键问题服务。

前文中提到,在把握行动关键点时要学会找到事物的本源,推及至产品,本源则是用户的体验和需求;为了做好这一点,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产品部门、市场部门等,专门去改善产品体验,挖掘用户需求并进行转化实现。当我们切实把握住用户的体验和需求点,这时就需要将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分类,逐一分析,将其中最优势的资源分配至经营的关键点。

第3篇

“经营”与“管理”分别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关系?笔者借助多年企业实战管理工作机会,曾针对此问题通过不同途径尝试与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家及经理人沟通,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它们的内涵与辩证关系,而忽视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结合近几年中小民营企业的现状(参考笔者发表的《危机下的中小民营企业路在何方》一文相关阐述),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都想基业长青,但最终是红火几年就倒下了,很多企业出现了大起大落,很多企业遇到了成长的瓶颈,更有很多企业出现了失控甚至倒闭等等。这一切的本源大多都在于企业老板对企业运营,即“经营”与“管理”基本概念的不理解(笔者一直以来信奉一个观点:建立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应先把概念搞清楚,明白了是什么、为什么,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之后再围绕此不断的发现是什么原因导致问题的存在,最后针对原因有针对性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地探讨一下“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及辩证关系等相关问题,以为企业困境寻找解决办法。

“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及关系

什么“经营”,什么是“管理”。一般来说,“经营”关注的是如何把业务做起来,通过什么样的运营模式来服务于哪些市场、客户、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等等相关问题。而“管理”关注的是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如何使企业更稳健、更持久,其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如: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管理、产品创新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

简言之:“经营”是指企业进行市场活动的行为,而“管理”是指企业理顺工作流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和建立影响;“管理”是对内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开源,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节流,要控制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管理”必须为“经营”服务。企业要做大作强,必须首先关注“经营”,研究市场和客户,并为目标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基础“管理”必须跟上,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前进后,又会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发展的规律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前进,就象人的左脚与右脚。如果撇开“管理”光抓“经营”是行不通的,“管理”扯后腿,“经营”就前进不了。相反的,撇开“经营”,光抓“管理”,企业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用人来打比喻的话,“经营”的好坏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有钱,而“管理”的好坏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健康。“钱”与“健康”两者缺一不可的,没有人愿意为了有钱而牺牲掉健康,甚至生命?反过来,在现代社会里也没有多少人认为我只要健康,没钱也行。大家骨子里都是想要富裕的,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企业也是如此,需要赚钱也需要健康。所以“经营”与“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只顾一个方面,必须同步前进。

“经营”靠模式

如果说“经营”在于赚钱,那么企业就要必须先想出如何来赚钱,用什么方式来赚钱,这就需要考虑好企业的销售方式,即赢利模式问题。

赢利模式基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企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二是企业的业务范围;三是企业如何来实现价值,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举例说明赢利模式式问题:

张先生创新了一款很棒的产品:为就餐人数超过1000人的餐厅设计了一款洗涤机。这款洗涤机能洗碗、洗菜,还能去除农药残留。一般1000人用餐的餐厅洗菜、洗碗需要5个人才够,用了他的洗碗机只要一个人工就够。不仅节省人工,由于有科学的洗涤程序,还能节水30%以上。

针对此产品,他这样来进行营销:一台洗涤机售价为5万块左右,直接针对1000人以上的餐厅进行销售,大部分是先收款后安装,少部分是先付一部分,一两个月之后再支付其余部分。用户对这款产品的性能、品质等方面评价都很高,只要买了的都非常喜欢,时间越长,感觉越划算。

但就是这么好的产品,最终的销售却很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究其原因:产品没有问题,市场也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销售方式,即赢利模式上。

为什么?我们来分析:对一个1000人的餐厅而言,一次投入5万多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在没有使用之前,能节省多少人工、省多少水,自己心里没数,何况,还可能因为机器的不稳定,而影响营业。所以,是赢利模式,也就是一次性支付的销售结算方式,让餐厅的老板望而生畏。

这时的张先生需要一种新的赢利模式,我们不妨这样思考:如果一个1000人的餐厅正常需要5个洗涤工人,使用这款洗涤机后只要一个人,那就是给老板节省了4个洗碗工,按照一般城市最低工资规定,每个工人每月最低工资约1000元左右,节省4个洗涤工,也就是节省4000块,还不包括为这些工人购买劳保、食宿费用以及其他看不见的开支,另外还能节省30%的用水,又节省了一笔可观的开支。如果让他们把节省的4个工人工资中的3个人的工资给你,餐厅老板自己还净赚了1个工人的工资以及其节省的其他费用,他愿意吗?当然愿意,但怎么做呢?不用老板付洗涤机的费用,免费安装,按月收租,只收3000块一个月。老板没有一次性开支压力,他当然就非常乐意了,这样一年收36000块。如果老板不买机器,不到一年半,就收到了相当于全部价款,而机器还是属于公司的,剩下来收到的租金,就是白赚。餐厅老板没有这么傻,他肯定要买断的。

第4篇

一、无印良品公司经营之道

无印良品(MUJI)是日本大型零售商西武集团于 1980 年设立的家居日用品牌,寓意“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以“素材的选择”、“工序的检讨”、“包装的简略化”为主题,设计生产产品,目前,无印良品自主设计、开发了超过7000 个商品,类别涵盖化妆品、文具、食品到家居用品等。无印良品2016 年营业收入达3072亿日元,2010-2016 财务的营收复合增速达11%。2016年计划在中国大陆开店200家。

1.品牌文化理念独树一帜并深入人心。无印良品诞生之初,即明确了品牌定位,在当时追求繁荣浮夸的背景下反其道而为之,追求极简、质朴的生活美学,甚至不用品牌作为商品的标识,仅以商品本身传达这种理念。因此在成立后的十年间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在2001年出现38亿日元的赤字,但是凭借品牌多年积累下来的备受推崇的理念、文化,对内部进行制度改革后重新焕发生机。称“无印良品”为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被认为是日本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禅的美学”。直到今天,这种有如此鲜明特色的品牌在市场中还是凤毛麟角。

2.商品研发设计贴近生活细节,独到用心。2003年,MUJI实施名为观察的开发计划,要求开发团队直接拜访消费者观察其日常生活,并对房间内每一个角落,乃至每件商品一一拍照,照片随后被提交讨论分析,以此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在MUJI官网的“生活良品研究所栏目”中设有意见箱,旨在收集「有“它”就好了的商品提案,以及生活良品研究所相关的改进意见,投稿的内容将会作为MUJI今后商品开发的参考。MUJI追求长久耐用、具有高度普遍性的设计及材质,不会增加有很强嗜好性的设计和颜色。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引下,无印良品设计出壁挂式CD播放器、超声波香薰机、舒适沙发、附窗双头荧光笔、可再利用的柔软棉质浴巾、“纵之家”活动板房等众多长期大受欢迎的人气产品。

3.内部管理机制标准化。在良品计划会长松井忠三的著作《解密无印良品》中,着重讲述了他接任会长后对公司内部机制体制进行的改革,发动全体员工自下而上制定了两本厚达两千页的运营“秘籍”――《无印良品指南》和《业务规范书》。《无印良品指南》包括收银台业务、配送、商品管理、开店准备、店铺管理、销售人员培训等12章内容;《业务规范书》包括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标准。在指南每个项目的开篇,都会阐明“工作的意义・目的”,让员工知道只要明白了工作的意义,就能够发现问题点和需要改善之处。松井忠三坚信企业的成功在于执行力,通过机制标准化,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确保执行效果一致性。

二、优衣库经营之道

迅销有限公司成立于1963年,除了核心业务UNIQLO(优衣库)外,旗下还拥有GU、Theory、Comptoir des Cotonniers 等多个品牌。主力品牌UNIQLO于1984年开设了首家门店,目前,优衣库已扩展至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秉承“服适人生(Life Wear)” 这一崭新服装理念,设计生产的服装追求舒适贴心、价格合理、兼具时尚与高品质的基本款服装。值得一提的是,其创始人柳井正被《福布斯》评为2009年和2010年的日本首富。优衣库在2015财年(2014.9-2015.8)实现销售收入1.68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1.6%。2016年预计店铺数量将达3175家(包括特许经营店)。

1.采用SPA的经营模式。SPA 是Specialty Store Retailers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的缩写,意为自有品牌服饰专业零售商。所谓SPA经营模式,是指从商品企划、物料研发、材料采购、生产、运输以至零售均一手包办,务求以相宜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服装。起初优衣库并不自己生产商品,而是从制衣商和批发商下单的商品中进行选货和进货,并采用代销的模式进行经营的服装零售商,随着店铺规模不断扩大,优衣库逐渐意识到这种模式对商品质量、价格都无法把控,于是从1987年起,受“佐丹奴”模式的启发,开始进行自主品牌的商品开发并一路发展起来。SPA的经营模式是已经被众多服装公司证明为成功的经营模式,如快时尚品牌ZARA、H&M、GAP等都是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下表是世界主要SPA公司2015财年销售情况。

表图:世界主要SPA公司2015财年销售情况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报披露的数据

2.坚持“一胜九败”的探索精神,执行23条经营理念。在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的著作《一胜九败》中,从优衣库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优衣库的成功没有什么独门秘籍,全凭经营者在实践中摸打滚爬、反复尝试中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柳井正通过实践和思考总结出23条经营理念,并应用到日常经营管理当中。这些经营理念蕴含着精益求精、细心周到、勤奋不懈、团队合作等对工作认真与执着的态度。

三、7―Eleven便利店经营之道

1927年,7-Eleven创立于美国德州,初名为南方公司;1964年将营业时间延长为早上7点至晚上11点,自此更名为“7-Eleven”。1973年由伊藤洋华堂引进日本特许经营,日本的7-Eleven进入高速成长期,1991年3月伊藤洋华堂收购美国南方公司股份,开始接管美国7-Eleven经营,至此,7-Eleven成为一家日本便利店品牌。发展至今,店铺遍布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1.时刻关注消费者需求变化并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7-Eleven的创始人铃木敏文有一套自己的“零售哲学”――从变化中读懂“未来”,建立“假设”然后“执行”,再对结果进行“验证”。坚持“灵活应对变化,贯彻基本原则”的经营方针,通过多年持续发放问卷、时刻关注和深入分析社会消费心理变化了解顾客潜在需求,不断改进提升产品品质、推出多样化“便利”服务,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到店率。比如推出关东煮和特色饭团售卖,成立银行在便利店增设ATM机、代收水电煤等公共事业费、为“购物弱势群体”(如行动不便的老人、新生儿妈妈等)提供送货服务、网络型服务等,这些都基于对社会新变化的预判,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推出的。正是凭借灵活应变能力,7-Eleven受到顾客的好评和喜爱。

2.借助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改进,对商品实行“单品管理”。为提高订货精确度,7-Eleven很早就认识到建立信息系统的重要性,1978年订货终端机被全面导入各门店使用,大幅提升了订货效率,在流通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82年,又成为日本第一家引进POS系统的公司,此后不断更新信息系统功能。但7-Eleven并不单纯依赖电脑数据,而是要求店铺加强“单品管理”,以销售数据为出发点,结合第二天天气、气温、街市活动等前瞻性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提前预判顾客的消费心理,以此为基础订货,再通过当天收银结算的POS系统,精确地掌握产品销售的数量和时间,印证和调整假设。“单品管理”的核心在于主动思考、建立假设,再以实际的经营数据验证假设的流程。

四、结语

第5篇

随着国际化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将会感觉到经营的窘迫,这种窘迫来自于一度追求扩张与增长的野心,是时候告诉我们企业,需要收缩战线,进行集中经营了,这才是中国企业真正的成长之道。

集中于顾客心智指向的品类

我们很多企业经营原则第一条是顾客是上帝,第二条是如果我们有什么不对,请看第一条。我们企业明白了满足顾客需求的重要性,一度把顾客当成上帝看待,忽略了企业经营第一条原则应该是集中顾客心智。

满足顾客需求没有错,错在于我们企业没有明白满足顾客需求是必要条件,而不是致胜的必然条件。顾客需求是没有止境的,一秒钟之前可能顾客需求矿泉水,一秒钟之后可能顾客需求又转向保健饮料了。那企业是否有这个应变能力来满足顾客需求呢?答案是不可能的。

当然,满足顾客需求是关键的,关键在于企业要集中于顾客心智。企业集中顾客心智时,满足顾客需求就轻而易举达到。心智指向是品类,只要企业将品牌做成品类代表后,顾客就会源源不断购买品类代表品牌。比如可口可乐,从美国风靡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之所以受到顾客欢迎,其品牌就是指向顾客心智认知中最有价值的品类——可乐品类。还有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门锁中的Keylock,借助顾客对美国这个国家具有高科技产品的认知优势,开创了“美国高端指纹锁”的品类战略。

集中顾客心智,就是开创新品类,让品牌成为新品类代表品牌,只要中国企业这样做,品牌自然会满足顾客需求,达成企业经营的目标。中国大多数企业经营的品牌,普遍缺少心智指向的品类,因此,集中顾客心智,是中国企业首先要考虑的。

集中于单一鲜明的产品

我们企业往往会有这样的意识,认为越多的产品会赚越多的钱。事实上说明并不是如此。看看红遍大江南北的王老吉吧,就凭一个红色罐装的产品,2009年在中国市场一举超越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可口可乐的罐装,成为中国第一罐。

王老吉成功说明了什么,集中产品的关键性,一个品牌要想赢得顾客购买,单一产品是最容易让顾客达成心智认知的,并且,在这个浮躁的信息时代,易于消费者作出迅速的购买决策。

我们很多中国企业固执己见,减少产品就是影响到企业经营啊,企业经营风险很大。其实这个担心是可以原谅的。毕竟投资上指明说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说得也是分散投资以规避风险。但是中国企业一定要认清企业经营与企业投资不同,企业经营是需要利润的,没有利润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就是面临破产的危险。

虽然企业经营产品多,销售额也比较大,但是就是不见企业利润,像日本东芝、富士通等大企业,居然上销售额非常迷人,可是利润不够偿还银行贷款,还怎么为股东分红呢!中国企业没有人家那么大,就更不应该扩大产品线,集中于单一产品上,做最利润的产品,是我们中国企业集中经营其次选择。

集中于称配品类的渠道

渠道为王。我们中国企业由于面临着市场历史特殊性,以渠道建设为重要往往是中国企业的使命,因此有得渠道者得天下之说,中国企业也拼命地为攻占渠道大打出手。

渠道固然重要不用说,但是渠道不是中国企业本身自有资源,在一个阶段内,可以凭借着一定的财力支持达到占领目的,随着时间发展,假如企业的产品无法为渠道获利,那么,等待的就是企业的产品自动下台。

谁能为渠道获利,可能渠道就选择谁,更为重要的是,毫无目的地占据渠道,企业不仅浪费资源,而错失利用渠道抢占顾客心智的先机。王老吉指向“防上火”品类后,就是集中于餐饮渠道,大力开拓酒菜馆、川菜馆、火锅店、烧烤场等餐饮渠道,因为饮食是上火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辛辣”、“煎炸”饮食。

王老吉此集中,不仅可以节省企业开拓渠道资源,而且把资源集中到餐饮渠道上,有效支撑到其指向“防上火”的品类,自然,集中渠道后,利润回归就不在话下了。

集中势能人群的传播

还记得有一个CEO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我知道自己的传播费用有一半是浪费掉的,可我找不到是那一部分。其实泄露了企业在传播上是很无奈的。

中国企业传播上喜欢轰炸式宣传,或是遍地开花。这不仅是传播费用浪费的问题了。搞轰轰隆隆不会带来客户的。经常看到中国企业搞公关活动,活动时场面异常热闹与火爆,可是活动后,发现产品依旧没有畅销。热闹不会带来营销,集中传播于势能人群,才能不至于浪费的。

传播是称配心智指向品类行动的,心智指向品类行动背后是势能人群,没有势能人群来带动产品,羊群效应就无法达到。这就是集中传播重点所在。

第6篇

十大营销策划人赵强:“全网营销”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转型。现在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老板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他们的企业也多是传统企业。在企业互联网转型的事例中,小米是较为成功的。雷军在讲小米成功转型时说了3句话,第一句是有无限大的市场,第二句是有花不完的钱,第三句是有一流的人才。但是这些转型条件是明显不适合中小微企业的。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只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由此我开的药方是,第一创新我们的商业模式,第二升级我们的营销模式,第三创建资本模式。中小企业做企业营销战略时,要重新思考3个条件:变化、竞争和资源限制。不论是今天的营销还是过去的营销,都是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市场上开始并完成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做营销战略,合理配置这3个条件。

未来,我们要“全网营销”,主要包括“天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地网”――专卖店、商场、连锁店,以及“人网”。其实移动互联网时代做的就是“人网”,是人的链接,是熟人和熟人之间的生意,一个圈子和一个圈子的联盟。而传统互联网做的是“天网”。

中小企业家缺什么,第一缺品牌意识,第二缺渠道,第三缺钱,第四缺人。在这个残酷、变化多端、资源有限、推陈出新的环境里,中小企业想要转型,想要继续走下去,必须要依靠经营和管理这两条腿走路,经营先走,管理跟上,抓住机会努力存活下去。

点子大王何阳:创新离不开生产

我国从上到下一直鼓励创新,大量投资建设创新基地,但成效却小之又小。在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100多项发明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在国际诸多发明奖项中,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也是屈指可数。但是我国却有世界上1/5的人口,在享受着别人的发明成果的同时,做着简单重复的组装工作。比如在很多工业产品上都能看见“Made in China”的字样,足见“世界加工厂”的地位。浙江义乌是我国大型生产制造基地,产品产量大,却没有任何创新。企业不需要创新的员工,更多的只是需要一个监工生产的员工,导致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反过来也导致我国的创新能力落后,其实这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我们生产大量的产品,对外却号称“自主产权”,其实抄袭、仿造占比99%。德国在其发展初期也经历过“德国制造”的屈辱阶段,在创新创造方面,每个国家都是从摸爬滚打中探索出来的。我国企业具有劳动力便宜、工业基础好两大优势,这使得今天的产品已经假冒不伪劣了,偷工不减料了,产品的创新也指日可待了。

辩证地来看,生产力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生产了产品,企业才可以在此基础上研究创新;没有产品的生产,企业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创新的实践是靠生产来体现的,两者缺一不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有了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企业就可以尝试探索研究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中小企业的优点是“船小好调头”,经营形式灵活、适应能力、专业性更强,找到适合自己创新发展的路径,就会立足于市场,企业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中国品牌教育家梁中国:

品牌引领企业“步步高升”

创业如果没有正能量引导就会变成一场闹剧。首先,品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在互联网上购物还是聊天,不管是利用众筹创业还是开发项目,都需要一个承载的品牌,如果没有品牌,这些都不能继续下去。

大众对品牌意识的欠缺有两点原因:一是创业者或经营者不懂其道,自身对品牌的认知就有欠缺,认识不够全面,不了解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上述问题;二是创业者或经营者不重视品牌的重要性,就像人们对待体检的态度,正常人一般应该是一年一次体检,年老者一年两次,但是体检的重要性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早半年通过体检检查出身体的异样,就可以避免病情加重。现在很多企业过于重视营销,满足于账面上的进出账,而忽略了长久的经营之道。

品牌对企业越来越重要,所以就需要专业人士以及专业的部门来管理。比如宝洁公司,它旗下有很多品牌,不可能都对董事长负责,由此就产生了首席品牌官。以前我认为首席品牌官只是一个职务,但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不仅是大企业,中小微企业也同样需要具备这种品牌意识,把品牌放在战略高度,进行专门化制度上的管理。

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老板来说,其本身就是首席品牌官,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也可以避免人才难找的问题。作为老板,必须得有品牌意识,不能有偏差。品牌是由内而外的,是我们对价值的一种定义,比如餐厅为何而开,面向什么样的客户群体,这就是对它价值的定义。

品牌同时也是合作关系的载体。品牌越强大,客户对其忠诚度就越高,合作双方的关系也就越紧密。品牌可以让企业的经营、发展更加稳定,所以品牌的维护很重要。如果企业产品的质量很差,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那么这个品牌就会无人问津,因此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品牌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创业和经营的第一课。

99世界众筹节发起人张迅诚:

“众”人拾柴火焰高

2015年被定义为“股权众筹的元年”,众筹,一方面是“众”,即要有人气;另一方面是“筹”,即筹集资金。众筹就是筹人、筹资源、筹智慧。

智慧转换成生产力,是未来众包、众筹的一个核心思想。筹智慧,顾名思义就是专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提供好的点子。比如“滴滴快的”已然渐渐取代了传统路边“招手停”的形式,只需手指一点,便可预约车辆,这就是“筹智慧”的结晶。很多时候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创新创意。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众筹平台,中小企业可以找到符合企业本身的对口资源,筹集众人智慧为企业出谋划策。

第7篇

美英外部市场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模式

美英公司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外部的市场体系对CEO等经营管理人才进行激励、约束及监督,管理人员的选择本身也是市场行为,流动性较大。这种模式下,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约束和监督,主要依赖于企业运作的高度透明和外部完善的法治环境。因而,美英公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制度与机制可概括为外部市场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美英公司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外部市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激励、约束、监督效力强

在美国,股票市场、资本市场、借贷市场、人才市场等一起构成了对企业和CEO等高级管理人员的市场监控体系。

在美国,有一个庞大、发达的资本市场可以依托,美国公司中的持股人――无论是机构持股人还是个人持股者――通常不直接干预公司运营,因此,美英模式下,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选择、监控和激励主要依赖于外部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

此外,英美等国实行了外部审计制度,设立了由独立会计师承办的审计事务所,由有关企业聘请他们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独立审计并审计报告,以示公正。

另外,借贷市场也会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投资扩张行为。而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上的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则为选择CEO及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了潜在的激励与约束。

有效市场管理机制下的单层内部管理结构

由于美英公司的外部市场管理监控效果较好,所以公司内部的管理监控功能相对较弱。在美英公司的内部管理与治理结构中,一般没有监事会,对管理者的监督功能一般通过外部审计和独立董事制度来实现。美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CEO为代表的高级管理团队三个层次,企业在股东大会的终极控制之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多委员会分工责任制,各专门委员会根据自己的责任分工范围提出各自的看法或主张,然后交由董事会集体讨论表决。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管理人才雇佣、选拔、报酬、培训方式

在英美,由于市场比较发达、市场机制健全,所以CEO等管理人才的流动较为通畅频繁,经营管理者经常要通过转移到另一家企业来谋求个人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雇佣期也相对较短。例如,在美国的M型企业(事业部制企业)里,许多在本公司升迁至CEO可能性不大的分部经理,往往会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选择流动到较小的U型企业(单一型企业)寻求发展。

由于英美企业经理人外部市场比较发达,经营管理人才的人力资源价值与知识资本价值通过市场来较为准确地确定和体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薪酬与市场紧密挂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贡献和才能在薪酬上能得到及时体现。英美许多大公司的经理人员大多采取结构工资的报酬模式,即“经营者报酬”=基本年薪十年度奖金十长期激励,报酬方式比较丰富。美国薪酬制度比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为激励对象。

德日内部监控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模式

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模式,其最大特点是股东相对集中、稳定,大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较强。公司经理人员多为大股东选派,其变动更多地受该大股东的影响,而不是市场,因而相对稳定。在内部监控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模式中,德国模式与日本模式还是有区别的。

德日内部监控型管理人才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德国强有力的双重内部管理结构。在德国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中,设立了双重董事会制度,即有监督董事会(相当于美、日的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监督董事会由股东代表、雇员代表和独立董事共同组成,负责对管理层的监督。管理董事会的成员称为执行董事,负责公司具体运营。监督董事会成员不能充当管理董事会成员,不得参与公司的实际管理。监督董事会是公司股东利益和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与监督机构,在德国监督董事会中强调职工参与,根据企业规模和职工人数的多少,职工代表可占到1 /3到1/2 的席位。但是监督董事会不得干预管理董事会的经营业务,德国的管理董事会是执行监督董事会的决议,负责公司日常运行的执行机构。

日本有效的内部管理人才监控。从一般的角度看,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呈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二元式结构。

日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监督和约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交叉持股的持股公司,如果一个企业经营绩效差或者经营者没有能力,大股东会就会对该企业的经营者提出批评意见,督促其改进工作,直至罢免经营者;另一重要监督来自主银行。主银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公司业绩较好、企业运转正常时,主银行不进行干预,但在公司业绩很差时,就显示控制权力。主银行可以通过大股东会、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在公司交叉持股和主银行持股体制中,持股目的只在于使股东稳定化,相互支持和相互控制,而不是为了得到较高的股息和红利。所以,股票不轻易出手,周转率低,股票市场因此对经理层影响甚微。就股票市场上的兼并而言,日本也很少发生,这就使得市场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外部约束效力不大。

内部型管理人才雇佣、选拔、晋升、报酬、培训方式。在日本,由于外部市场相对英美来讲不够发达,再加上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企业家族特色明显,经营管理人才的雇佣期也较长,一般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间的人员流动相对少得多。

第8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道德经营;研究;评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017-02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志丹博士的专著《道德经营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已经出版,我有幸捷足先登,拜读了此书,在饱览清晰独特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深刻的学术观点的同时,深感敬佩。我们知道,经济伦理学自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兴起,渐成为“显学之显学”,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涵盖了企业伦理、劳动伦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伦理等在内的诸多领域,学科体系日渐完备,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关于企业伦理的研究成果和论著更是灿若群星,不胜枚举。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在一个前人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的领域,想要再开辟新的研究视阈,提出新的论题并系统论证之则实属不易。难能可贵的是,志丹博士却另辟蹊径、锐意创新,一改以往纯学理研究企业伦理道德问题的理路,聚焦企业究竟应该如何“用德”、“践德”,进行企业道德经营的研究。可以说,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更蕴含着一种新时代的经营哲学的诞生。

《道德经营论》一书主要内容和基本脉络是:该书由王小锡教授的“序”、“绪论”以及十章内容组成。“序”里重点对“道德经营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该书的创新点”进行了高屋建瓴地分析厘清;在“绪论”里重点论述了道德经营研究的学术基点、研究发展趋势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章“道德经营的概念”重点梳理了以及道德经营概念、强调“道德经营”的缘由);第二章“道德经营的合法性”着重分析了宏观层面的经济道德本质维度、中观的企业道德本质维度以及微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道德本质维度以及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危害四方面驳斥企业非道德经营神话,从而论证了道德经营的合法性;第三章“道德经营的核心价值”主要分析了道德经营的核心价值——义利统一的概念和正当性、企业义与利的概念、统一及其三个层面;第四章、第五章“道德经营的基本价值”着重阐述了道德经营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绿色发展和合理慈善;第六章“道德经营的关键环节”基于领导力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并深入地阐述了企业道德经营的关键环节就是道德领导和道德决策;第七章“道德经营的人格范式”揭示了经济道德人的合法性根据、合理性边界及其互利的行动原则,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经营的主体依托和主体模型建构的问题,并深入而全面地回击了对互利主义的质疑;第八、第九、第十章“道德经营的时代境遇”则集中分析了当代道德经营遭遇到的责任伦理、人权伦理、财富伦理、信息伦理、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等时代性问题,使得道德经营植根于当代实践的沃土、直面时代性的伦理问题。

纵观全书,其特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概念范式创新。著者在企业伦理学与企业经营学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企业“道德经营”的概念范式,这在国内经济伦理学界尚属首创。著者认为:“所谓道德经营,是指在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主张道德价值观驱动经营活动,坚持义利统一的基本原则,以及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保护生态和合理慈善等基本价值,遵循伦理道德理念与规范来规约自己的经济行为、经营活动,保持经营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以及合目的性和合理性之间的有机融合、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相统一的战略性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经营的行为习惯、内在品质和道德境界。”[1]简而言之,道德经营就是企业按照道德理念来指导自身的经营行为,合乎道德地谋取正当的利益,从而真正建构起企业的战略经营模式。这一崭新的概念范式,既是企业伦理学、企业经营学以及管理学研究的理论新范式,也是分析企业问题的理论新范式。

除此之外,这样的概念范式或论题的创新在专著中还有很多,如“道德竞争力”、“经济道德人”、“互利的边界”、“慈善责任的合理性边界”、“时间伦理“、”空间伦理”、“道德致用主义”等。这些原创概念不仅对经济伦理学、企业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和深化拓展的作用,而且对于其他学科方向的研究也具有范式创新的意义。

2.分析视角独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伦理学科体系的完善,经济伦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已经成为现实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道德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和精神资本,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理念和根本原则。但问题是,如何使这些经济伦理学的理论能够真正“面向实践”(恩德勒语),为企业经营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则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更具现实意识、问题意识和担当意识,突破现有的研究“瓶颈”,选择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

与以往的研究相异,本书的著者在挖掘企业经营哲学范式嬗变的历史脉络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道德经营这一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以企业道德经营为切入点,关注企业如何“践德”和“用德”,力图整合经营与道德,实现两者的交融互涉、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专著对道德经营之“道德”的强调,对道德经营合法性的本体论论证,对道德经营人格范式的诠释等,都不仅为企业伦理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大大增强了立论的力度。

3.体系构建完备。对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而言,理论体系的构建和问题的研究总是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始终是前提,唯有特色学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才能奠定学科应有的地位;而问题的研究也必然是理论的依据和基础,唯有关注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感”的经济伦理问题研究,才能诠释伦理道德之于经济生活的应用价值。因此,真正的学术创新一定是“形而上”与“形而下”自觉结合的产物。

专著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道德经营问题,构建了道德经营的基本理论体系,不仅深入系统地聚焦了道德经营的一般逻辑,探讨了道德经营的概念、合法性、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关键环节、人格范式,而且多层面地透析了道德经营中的现实问题,将道德经营遭遇的责任伦理、人权伦理、财富伦理、信息伦理、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等突出的富有时代意蕴的论题都涵盖在内,可谓体系完备、逻辑合理、自成一体,堪称经济伦理学“形而上”与“形而下”自觉结合的最新成果。

4.研究视野开阔。专著以中国与西方结合、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互涉的“视阈融合”方式,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经营的概念解析、原因探秘、实践路径和时代境遇等四大问题,涉及的论题广泛,研究视野十分开阔。

比如,书中对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的探讨,就是研究的亮点之一。企业道德经营离不开时空元素,而经济伦理学中时空伦理的研究却相对贫乏。著者从人之存在的两个基本维度“时空”出发,探讨了时空的伦理意蕴,揭示了现代企业经营所要面对的主要时空伦理问题—企业劳动伦理和企业经营的空间正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者以生存论意义上的社会之间概念为基点来透视时间伦理,以资本逻辑与空间伦理建构为主线来研究空间伦理问题,这种大胆而深刻的探讨,对目前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具有补白之功。

除此之外,对企业目的幻象的批判的角度来论证财富伦理,从企业信息主体对待和处理企业信息的伦理方式与态度来切入信息伦理,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资源来阐述责任伦理,从女性歧视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来拓展性地研究企业经营中的人权伦理问题等,无一不展现了著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5.学术资源丰富。著作不仅用一定的篇幅阐释了国内外关于道德经营理念以及道德经营研究的学术脉络,而且在全书中贯穿历史分析与对比研究方法,融合了大量跨学科的学术资源。例如,书中从中西思想史的不同视角道德经营的概念进行一番知识考古和界定透析;在阐释道德经营(而非“伦理”经营、道德“营销”、道德“管理”)的缘由时,作者选取了三个角度:一是梳理了在严格道德哲学意义上,中西对“伦理”、“道德”概念的必要区分,使得“道德”经营能更强调主体经营的主体性、自主性、自律性以及应有的经营的行为习惯、内在品质和道德境界;二是探究了西方对“形式理性”的批判与反思,提出了企业经营范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即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心性品质的培养之于企业的价值意义;三是理性批判了西方强势文化对国内学术概念的影响,揭示了企业经营活动的道德本质[1]。为了分析的透彻清晰、具有说服力,著者的研究决不拘泥于学科门户之限,广泛爬罗剔抉、灵活地整合了古今中外诸多门类的学术思想资源,所涉及学科涵盖伦理学、经济学、哲学、经济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构建了全面丰富的学术信息平台,从而使得分析说理具有充分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道德经营确是一个宏大课题,也是极具挑战性、复杂性和时代性的战略问题。对此研究域,志丹博士心仪已久,凭借着巨大的学术勇气、深厚的学术功底、清晰的学术理念、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完成了这部洋洋35万余字的力作。可以说,这部书是他博士后三年的倾心之作,更是他学术理念和学术境界的真实反映,尽管其中或有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它给后续研究留下的高水准的研究平台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否认的。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济伦理学领域中,本书的开创性价值必将载入史册,其学术和现实意义也必将不可磨灭。

第9篇

[关键词]道路运输企业资质评定财务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国内道路运输企业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为适应新的行业发展形势,交通部制定了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评定管理办法,决定对全国道路运输企业进行经营资质的评定,并按照评定后的经营资质等级实行经营的合理分工。其目的是加快提高我国运输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引导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道路运输企业现状及进行经营资质等级评定工作的必要性

(一)道路运输企业在施行经营资质评定前的状况

1、企业规模小,经营业户多,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自八十年代初道路运输市场全面开放后,由于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投资少,收益快,道路运输业发展迅速。原来交通部门所属的专业运输企业因解体和下放,其经营规模大大缩小,经营能力大大降低。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其他行业部门为分流富余人员,成立了一批小规模道路运输企业,从事道路运输经营。而在农村个体运输业户占得比例很大。形成了目前道路运输经营业户多、企业规模小的局面。

至2000年末,我省道路运输企业共有经营业户207998户,其中:交通部门拥有971户,占道路运输行业总户数的0.74%;非交通部门拥有207027户,占道路运输行业总户数的99.53%。全省共有营运车辆319109台,其中:交通部门拥有营运车辆19491台,占营运车辆总数的6.11%;社会企事业单位拥有营运车辆150955台,占营运车辆总数的47.3%;个体联户拥有营运车辆148663台,占营运车辆总数的46.59%。我省道路运输业平均每户拥有营运车辆1.53台,其中:交通部门平均每户拥有营运车辆20.07台;社会企事业及个体联户平均每户拥有营运车辆1.45台。

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规模小,企业建立的运输网络覆盖能力有限,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发展壮大受到了制约。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将全方位进入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国内道路运输企业将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2、道路运输工具档次较低

我省道路运输行业普通营运客车和营运货车所占的比重很大,高级营运客车或专用载货车辆所占比例很低,道路运输企业车辆结构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省道路运输行业营运车辆车型结构如表一、表二所示(略)。

至2000年末,我省道路运输行业共有营运客车80445台,其中:交通部门拥有营运客车12740台,占全省营运客车总数的15.84%。共有高级营运客车总数5717台,其中:交通部门拥有高级营运客车1350台,占全省高级营运客车总数的23.61%。高级营运客车总数占营运客车总数的7.12%。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旅客在出行时越来越注重乘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道路运输业高级客车数量偏低,车况陈旧落后,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旅客的需求,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制约了道路旅客运输的健康发展。

至2000年末,我省道路运输行业营运货车总数为238664台,其中:交通部门拥有6751台,占全省营运货车总数的2.83%。全省共有专用载货营运货车9235台,其中:交通部门拥有303台,占全省专用载货营运货车总量的3.28%。我省营运货车车辆结构中,高效率、低能耗的重型营运货车很少。而高能耗、效率低的普通营运货车占得比重很大,全省共有普通营运货车229429台,占营运货车总量的96.13%。

当前,道路运输企业在用的营运货车大部分是普通敞蓬货车,货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货损、货差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在运送沙石、建筑材料及煤炭等货物时极易洒漏,并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发达国家多数实现了营运货车厢式化,既有利于避免被送的货物途中丢失和损坏,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我们在调整营运货车的重型、中型、轻型以及专用货车的车型结构比例时,还应考虑营运货车的厢式化问题,力争早日实现货物无敞露运输,大力发展特种车辆运输。

3、道路运输企业经营机制落后,服务质量不高,安全隐患较多,运输效率较低。

至2000年末,我省国有专业道路运输企业共计145户,其中已改制的企业11户,改制专业运输企业仅占我省专业运输企业总数的7.59%。道路运输企业生产组织形式比较落后,无论是国有的专业运输企业,还是社会个体运输经营业户,基本上采用的是单车单干的运输生产组织形式,企业经营组织形式单一。

在市场经济下,许多道路运输经营者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道路运输的服务质量提高,使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大幅下滑,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企业的窗口形象。道路运输企业实行多种经营形式后,有些经营者为图谋私利,短期行为严重。有的道路运输企业车辆使用权被层层转包,外来车辆挂靠专业运输企业,司乘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行车的安全动态无法掌握,使原来行之有效的预防性教育、检查、动态监控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形同虚设,行车事故频频发生,重大、特大恶性事故率呈上升趋势。

4、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

从文化素质来看,道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其中具有中等专业以上学历的大约占18%左右。而个体和社会其他从业人员,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近年来,道路运输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岗位技能培训,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接受了一定时间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专业技术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个体和社会其他运输业户从业人员,多数均未通过岗位培训。道路运输企业缺乏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的高级人才。

5、道路运输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

在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道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如果不加快道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会导致道路运输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将从根本上改变现行道路运输企业传统的经营观念、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提高道路运输企业的运输效率、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为道路运输企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道路运输企业进行经营资质评定工作的必要性

1、开展资质评定是调控道路运输市场,改善行业形象,提高行业素质,促进行业发展的需要。

开展资质评定是有效调整运输市场,培育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需要,是优化运力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需要。道路运输企业存在着不少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客运市场宏观调控乏力,运力结构严重不合理,车辆档次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只注重外延发展,忽视内在提高,服务质量不如人意。货运市场经营主体过多、过散,市场集中度低,大中型企业为数不多,运输能力不强,企业和个体户数量很大,车辆结构不合理,运输经营方式落后。要从根本上治理整顿好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只能通过对运输企业经营资质评定,优化企业结构,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提高全行业服务质量。资质等级与经营范围挂钩,等级越高,可经营的货种、线路越多,这必将推动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引导企业把提高服务质量当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2、开展资质评定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道路运输市场将逐步完全对外开放。道路运输行业要应对国际、国内运输市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激烈竞争。无论外资、中资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经营项目、范围都要受到《规定》的约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符合实行国民待遇的国际惯例。这必将促进国内道路运输行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的经营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运输效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道路运输企业来主导行业发展方向,建立起以安全、高效为特征的,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内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道路运输组织系统。

3、开展资质评定是完善行业管理,提高行业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道路运输企业按照企业经营资质等级实行经营分工后,无论是线路质量招标,还是行政审批分工,都要以企业的资质作为主要依据,按企业的资质经营,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明确不让其经营与资质不符的经营项目。这样,可以减少行政审批程序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行业管理转变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对道路运输企业来说,明确了企业的经营资质等级,可以直接参与经营项目的招标和经营,监督不符合资质条件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通过加强企业质量信誉的考核,提高企业管理,促进行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道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观念陈旧落后,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道路运输企业的经营者只抓生产经营,不注重财务管理工作,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由营运部门及司乘人员创造的,财务部门是一般的职能管理部门,只是简单的记账和算账。由于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企业管理上的失控,经济受损,效益下降。主要表现在承包经营初期,以包代管,放松企业内部管理,承包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拼车辆、设备,该保养的不保养,该维修的不维修,使承包车辆没到使用年限就已报废,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单车租赁经营后,只注重对外发包车辆数量,忽略了车辆租赁费的收缴,使大量的租赁费收不上来,有的已成为死账,企业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有的经营者为了个人的政治目的、个人业绩考核或为获取银行的信贷资金等,虚增企业收入,该进成本的费用不进,该提的折旧不提,该摊的费用不摊,想方设法把利润调整为最大化。有的经营者,为了躲避税费,达到躲、偷、漏、避各种税费,采取不该摊的费用多摊,不该提的多提,该入账的收入隐瞒不列,转移账目,账外设账。

企业对外投资、重组改制及资质评审时,编造理由高估资产,以获得较大比例控制权和评为更高一级资质企业。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将坏账、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使国家和职工利益受损。

道路运输企业采用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经营方式非常普遍。由于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经营形式的存在,使会计确认和计量上具有不确定性。

(三)经济效益下降,财务状况恶化。

表三:2000年国有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略)

道路运输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较差,未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如表三所示,我省国有道路运输企业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低于企业的正常比率水平,国有道路运输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低。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不高,企业资金管理不利,资金占用水平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周转速度缓慢,应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企业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高,资产负债率超过标准财务比率(40%-60%)水平,企业的负债程度较高,偿付长期债务能力较低,企业财务风险较大。2000年度我省国有道路运输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687万元,亏损面43.33%,企业获利能力水平较差,企业扭亏增盈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全面实现交通运输企业扭亏尚有一定的阻力。

(四)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虽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执行情况不是很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有差距,从思想上还不够重视,有的单位甚至认为领导说了算,有无内部控制制度无所谓。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不完全,针对性不强,操作性较差。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相对滞后,受管理人员思维、管理意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监督环节薄弱,执行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

思维观念落后。会计人员普遍的认识就是只要按法规、制度要求,把一套账做好,把一套会计报表编制出来,就算完成任务。对于运输成本控制、经营预算编制、投资决策分析、资金运用等工作职能,认为是与财务会计人员无关的事情,财务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文化素质较低,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以我省道路运输企业为例,至2000年末,全省国有道路运输企业在职职工44065人,有财务会计人员1041人,占企业职工人数的2.3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会计职称以上的会计人员很少。个别财务会计人员不敢讲真话,不能同外来诱惑、威胁或弄虚作假的行为做斗争,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业务知识陈旧、老化,结构单一。财务会计人员在经济、法律、产业组织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外语等其他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制约了财务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发挥。财务会计人员所学的业务知识,仍停留于旧会计制度所学的内容,对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学习得很少,研究的不深,有的甚至没有接触。

(六)财务管理手段滞后

目前,多数道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还停留在手工会计核算上,财务人员覆行的只是会计的职责。即使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也只是实现了会计核算上用计算机替代了手工核算,或者部分地完成了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而网络会计在道路运输企业几乎是空白。

三、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等级评定中的财务分析

(一)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评定有关财务状况分析

1、道路运输企业在资质评定中提供的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的分析

(1)规定申报资质等级评定的企业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的目的

《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试行)》规定:申请经营资质等级的道路运输企业要提供企业净资产和客、货运净资产的资产评估报告,其目的就是通过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对道路运输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资产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经营资质等级对中小道路运输企业来讲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壮大的机遇,对中、小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的申报工作我省非常重视,鼓励他们实行强强联合,把企业做大做强。为了规范中小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经营体制改革动作,避免个别企业之间搞假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蒙混过关,规定企业在申报经营资质等级时必须报送经中介机构审计的上年度企业会计报告和有关部门的证明文件。

(2)道路运输企业提供的资产评估报告、会计报告真实性分析

由于道路运输企业自身的原因导致资产评估报告、会计报告虚假。有的企业本来其资产没有达到其要申报的资质等级标准,为了多估资产、收入,少计负债,不惜出重金请愿意为其出具假报告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假的资产评估报告或会计报表审计报告。

目前,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中,存在不少有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会计师事务所竟相压价,不顾质量恶性竞争,为保收益不计后果,面对干预和压力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谨慎原则而违心出具不实审计报告。中介机构责任心不强,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甚至没有审计就盖章出具审计报告。不按照国家规定的资产评估程序、标准、方法进行评估验资,没有资产评估、验资职责的部门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验证。

企业与中介机构联合串通,提供虚假会计报表,任意扩大企业资产规模,减少负债,增加企业营业收入,以达到相应的资质等级。对已抵押资产评估确认,不分清责任,没有考虑企业的债务情况,提供不实的资产评估报告、审计报告。

2、道路运输企业资产规模分析

交通部颁发《道路运输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试行)》对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的资产规模规定为:一级企业净资产在5亿元以上,其中客运净资产为3亿元以上;二级企业净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其中客运净资产3000万元以上等。对道路货运企业的资产规模规定:一级企业净资产在5亿元以上,其中货运净资产在3亿元以上;二级企业净资产在1亿元以上,其中货运净资产在6000万元以上等。

至2000年末我省交通部门客(货)运企业净资产分布情况如表四(略)所示。

(1)道路运输企业有关资产状况分析

①不良资产数额较大,存在潜亏

应收账款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数额较大。据统计,至2000年末我省交通部门三年以上应收账款达11800万元,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占企业应收账款总额的27%至51%。应收账款中欠交的货运运费、车辆承包租费较为严重。有的已成为企业的呆账,有的以实物抵账,把实物的价格定在高于同期的市场价格,形成潜亏。

企业库存积压多年的存货,主要是汽车零配件,大部分已是过时和被淘汰的汽车零配件,已无使用价值,但账面数额较大。有的企业油库多年没有盘点,库存数量远远低于账面数量,形成潜亏。

部分企业对运输车辆计提折旧采用工作量法,在市场不景气时大批车辆闲置、停驶,车辆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但折旧还没提足。有的资产净值很高,而车辆已老化,造成账面车辆净值很大,但真正可运营的车辆却很少。

②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投资回报率低

道路运输企业的长期投资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投资,缺乏行之有效的决策机制。长期投资项目不签订投资协议;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不规范;对已达到规定的投资比例的长期投资项目不按照权益法核算。有的企业长期投资回报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有的投资项目甚至多年没有分利,所投企业连年亏损,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投资损失。

③虚增资产,调增企业净资产

为了增加企业资产总额,达到增加企业净资产的目的,在对企业资产重新评估时,把土地进行重新估价,增加企业的资本公积,使企业的资产和净资产同时增加。

把挂靠车辆作为企业的资产,增加企业的营运车辆数和运输车辆的原值、净值。道路运输企业实行挂靠经营方式比较普遍,其中货运企业比客运企业突出。从我省实际评审情况看,企业挂靠车辆数约占企业车辆总数的20%至70%比例,个别企业属于“空壳公司”,没有自有营运车辆。

车辆有关证件弄虚作假。对营运车辆的有关证件及证明材料进行编造、拼凑或篡改。为了准确反映企业实有车辆数,确认企业车辆产权和所有权,通过到有关部门对企业营运车辆证件进行验证,发现有的道路运输企业在经营资质申报表中,将其他单位的营运车辆计入本企业,虚报企业营运车辆数。个别企业还存在着编造、拼凑和篡改车辆证件现象。

为了达到相应资质等级的条件,有些小规模运输经营业户采取假兼并、假联合的方式进行组合,以某一企业名义申请道路运输企业资质评定。这些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只是形式上的组合,签定虚假合同,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程序规定操作,没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企业仍然按照原来的经营模式、经营范围独立经营,各自为政。

④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不符

申报经营资质等级的道路运输企业,多数存在着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不符的问题。造成企业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不符的原因:一是实收资本不实。在1993年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后,由于受会计政策的影响,将改革前的固定基金、流动基金和专用基金中的更改基金转作实收资本,但是多数企业未向工商局申报变更登记,造成法定资本与实收资本不符。1995年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调整企业潜亏和固定资产毁损,报经财政或国有资产部门核实批准先冲销资本公积,不足部分冲减实收资本,仍未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二是实收资本核算不规范。表现在集团公司和分级核算的企业,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或者总公司对分公司的投资,分别作“长期投资”和“实收资本”账务处理,但在汇总报表时没作抵销分录,造成账表实收资本不符。三是对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理解不够。按照《公司法》规定,企业实收资本超过注册资本20%时,应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

(2)客运线路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分析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客运线路使用权具有无形资产的一般特征,是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客运线路使用权是客运企业取得客运线路经营的权利,是企业为运送旅客、提供运输服务而持有的,它没有实物形态,是一种权利。客运线路使用权的取得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企业在新开通一条客运线路时,通常要做客流调查,经济效益分析,办理线路审批手续,还要做广告宣传等,这些工作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在新线路试运行期间客流量又小,收入少,在短期内没有利润甚至亏损。而在线路使用期内,还要根据线路客运收入向有关部门交纳一定的税费。

客运线路使用权基于上述特征,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故可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根据交通部有关文件规定,客运线路属于国家资产,国家授权企业使用,不允许企业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因此,企业参加资质评审时,不能将其线路使用权重新评估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处理。

3、道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析

交通部颁发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试行)》对道路旅客运输收入的规定:一级企业年完成总营收5亿元,其中客运收入3亿元以上;二级企业年完成总营收5000万元,其中客运收入3000万元以上等。对道路货物运输收入的规定:一级企业年完成总营业收入5亿元,其中货运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二级企业年完成总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其中货运营业收入6000万元以上等。

2000年我省交通部门客(货)运输企业营业收入分布情况如表五(略)所示。

(1)道路运输企业营业收入的确认分析

在实际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道路运输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运输收入、生产量低于交通部规定标准,主要原因是道路运输企业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如:公车公营方式、单车承包经营方式、单车租赁经营方式等,使营业收入的确认存在着不确定性。企业财务账表只是部分地反映企业营业收入、生产量完成情况,约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生产量的三分之一水平。为了真实地反映道路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生产量完成情况,企业在申报经营资质时,允许企业按照实际经营的线路、班次、实载率、车辆数等指标,进行分析测算后再申报。但换算系数的选定缺乏科学性,当公车公营方式在某一企业所占比例较大时,换算收入与实际应达到的收入将相差很大。

公车公营的经营方式基本上用于高速公路旅客运输、快速直达旅客运输及快捷货物运输,客运站的售票收入及货物结算中心的运费收入可作为运输收入。而单车承包经营方式与单车租赁经营方式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承包者每月交纳的管理费、线路使用费和营业税金;另一部分是每月从承包者一次或分次交纳的相当于车辆净值或者是购车款中转入的收入。

(2)道路运输企业生产情况分析

交通部颁发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试行)》对道路旅客运输生产量规定:一级企业在近5年内年均完成客运量1200万人或客运周转量120000万人公里以上;二级企业在近5年内平均完成客运量230万人或客运周转量23000万人公里以上等。

有的企业为了达到资质等级的客运量标准,将客运站的旅客发送量计算到企业客运量中,造成客运量数据不实。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后,客运量是按客运收入换算出来的,因客运收入不真实,使客运量的准确性不高。同时,营运客车行驶里程不能完整统计,造成客运周转量不准确。企业营业收入、生产量完成情况记录不完整,实际计算出的基本运价水平也不够真实。

4、道路运输企业的债务分析

交通部颁发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试行)》规定道路运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2000年我省交通部门运输企业共145户,其中:资产负债率达60%以下的运输企业45户(客运企业25户,货运企业20户),占交通部门企业户数的31.03%;资产负债率达60%以上的运输企业100户(客运企业34户,货运企业66户),占交通部门企业户数的68.97%。

道路运输企业负债数额不实、资产负债率不准确的原因:一是该提的费用不提或者少提,造成负债总额不实。如:少提或者不提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退休活动经费以及该提而未提的长期借款利息等。二是调整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达到减少流动负债金额。有些企业将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相抵,达到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的。三是企业资产不实,掩盖企业的或有负债,使企业存在潜在的债务损失。有的道路运输企业对外提供贷款担保,数额较大,没有在企业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披露,使企业存在潜在的债务风险。

为了推动企业规范发展,我省允许企业在申报经营资质时,对有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测算。但企业应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规范自己,发展自己,增强生命力。企业财务账表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将会带来很多弊端:一是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数据失真。会计数据不真实,是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它严重违反了《会计法》等有关法规规定。二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营业收入、生产量等经济指标,与实际相差较大,企业少交纳税费,造成国家有关税费流失。三是会计核算不规范。营业收入与成本费用等财务数据只是部分地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违反了《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性原则。四是对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错误的信息,造成决策失误。五是落后的经营管理手段对企业发展不利。企业经营者只满足于现状,没有紧迫感,不能通过挖潜企业内部潜力来扩大生产。

(二)道路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分析

交通部颁发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试行)》对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的营运客车规定:一级企业自有营运客车800辆以上,客位24000个以上且高级客车在150辆以上,客位4500个以上,或拥有高线营运客车300辆以上,客位9000个以上,车辆新度系数在0.7以上;二级企业自有营运客车150辆以上,客位4500个以上且高级客车在50辆以上,客位1500个以上,或拥有高级营运客车60辆以上,客位1800个以上,车辆新度系数在0.7以上等。

对道路货运企业的营运车辆规定:一级企业车辆总载质量不少于7000吨,其中载质量为8吨及以上的重型载货车辆的载质量不少于3500吨,或专用货车不少于车辆总数的40%,车辆新度系数为0.60;二级企业车辆总载质量不少于1400吨,其中载质量为8吨及以上的重型载货车辆的载质量不少于700吨,或专用货车不少于车辆总数的35%,车辆新度系数不低于0.55等。

至2000年末,我省公路运输行业营运车辆情况如表六(略)所示。

自有营运车辆是指车辆产权属于该企业,车辆行驶证、道路运输证冠有本企业名称,企业固定资产账上有车辆产权登记的营运车辆。所谓挂靠车辆是指以企业的名义营运,但车辆产权不属于该企业的车辆,即在车辆的行驶证、道路运输证上均冠有该企业名称,但企业车辆资产账册上没有登记的营运车辆。

在道路运输企业资质评定过程中发现,有的企业将挂靠在本单位经营的个体车辆和社会其他企业车辆作为本企业的自有车辆。因挂靠车辆不属于其资产,不应计入企业自有车辆。

有的客运企业经营者和个体运输业户,为了个人利益需要,私自增加客车座位,使客运车辆客位不准。有的货运企业承包经营者及个人运输业户,为了偷逃养路费和通行费,通过汽车制造厂或改造厂使车辆标记的载重吨位远远低于实际承载能力。所以,在核定营运车辆吨(座)位时,应以公路征稽部门核定的吨(座)位即养路费征收票据上标明的吨(座)位为准。个别汽车厂家出于自身利益,把自己生产的车辆按照高级车标准进行简单组合,尽管达不到高级豪华客车标准,却定为高级豪华车辆。

交通部规定在考核营运车辆新度系数时,车辆使用年限统一按8年计算。但有的道路运输企业为了能够达到相应资质等级车辆新度系数标准,在不影响营运车辆总数和总载质量的情况下,把那些使用年限长的营运车辆不在申报材料中申报,以达到提高车辆新度系数的目的。对于高速快客运输的豪华客车和从事长途快运的重型货车,按8年计算新度系数,则会出现车辆新度系数很高,实际上车辆已经到了报废限度。

(三)道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方式分析

1、道路运输企业的几种经营方式

公车公营经营方式:即由企业出资购买运输车辆,车辆产权归企业所有,并由企业自己经营的方式。

车辆产权转让承包经营方式:又称抽本经营方式,是指车辆的产权是企业的,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除上交按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核定的承包费外,还要一次性或分次上交相当于车辆净值的费用,承包者在约定期间内占有和使用营运车辆,待承包到期后,车辆产权归承包人所有的经营方式。

单车租赁承包经营方式:即由承包者个人出资购买运输车辆,而车辆资产记入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以企业的名义经营,且承包人按合同约定上交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和其他代扣、代缴费用,待承包到期后,车辆产权归承包人所有的经营方式。

挂靠经营方式。即车辆产权归经营者所有,经营者以企业名义经营,车辆的行驶证、道路运输证上均冠有企业名称,并按合同约定上交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和其他代扣代缴费用,待经营到期后,车籍转出该企业的经营方式。

2、车辆产权转让承包经营方式和单车租赁承包经营方式的账务处理

(1)车辆产权转让承包经营方式的账务处理

承包者一次性上交相当于车辆净值的现金时作如下会计分录:借记“现金”,贷记“预收账款—预收承包车折旧款”;如果是分次上交则分次作相同的分录。每月应作如下会计分录:计提承包车辆折旧时作分录,借记“运输支出”,贷记“累计折旧”;承包者按合同规定每月交管理费时,借记“现金(银行存款)”,贷记“运输收入”。从“预收账款-预收承包车折旧款”中按承包月份的平均数作转账分录如下:借记“预收账款”,贷记“运输收入”。承包到期处理固定资产时做如下会计分录:借记“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清理”。

(2)单车租赁承包经营方式的账务处理

当承包者将购车款交与企业作如下会计分录:借记“现金(银行存款)”,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购车款”;购车时作会计分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每月作会计分录如下:计提车辆折旧时作分录,借记“运输支出”,贷记“累计折旧”。承包者按合同交承包费时作分录,借记“现金(银行存款)”,贷记“运输收入”;按承包期月份总数平均从长期应付款-应付购车款中作转账分录,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购车款”,贷记“运输收入”;承包到期处理固定资产时,作如下会计分录,借记“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清理”。

3、各种经营方式在道路运输企业的运用情况分析

公车公营经营方式主要用于高速公路旅客运输、快速直达道路旅客运输、快捷货物运输等。企业高档豪华客车及重型、箱式、特种大型货车基本都用于公车公营方式,且此种方式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经济效益在全部运输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道路运输企业也正是依靠此种方式去创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车辆产权转让承包经营方式主要用于企业自有的且已使用多年的车辆租赁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在企业初始实行承包时应用较广。当前,单车租赁承包经营方式和挂靠经营方式在道路运输企业应用比较广泛,是道路运输企业公车公营方式的补充,是企业运输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是单车租赁承包经营方式和挂靠经营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尤其是挂靠经营方式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隐患多,行车事故频繁发生

由于挂靠在企业的运输车辆过于分散,驾驶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行车的安全动态无法掌握,企业对其管理的难度较大。有些挂靠车经营者为图谋私利,车辆不定期保养检修,车辆带病运行,常常超限超载。有的经营者为了减少开支一人包开一辆车,日夜疲劳驾驶,重大、特大恶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有的挂靠车经营者没有参加车辆保险,出了重大事故后无法支付巨额损失,只得由挂靠的企业来承担事故赔偿。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危及旅客和货主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服务质量差,严重影响道路运输企业的窗口形象

有些经营者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道路运输的服务质量,坑、宰客户现象比较严重;无证上岗,业务不熟,语言粗俗,不文明服务现象非常普遍;违规营运时有发生。使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大幅下滑,道路运输企业的社会信誉受到玷污。

(3)车辆档次较低,车况陈旧落后,车容车貌较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受个人财力限制,客观上造成了挂靠车辆档次不高,与道路运输市场上需求高档、舒适、快速、安全的车辆发展趋势不相协调。

(4)生产效率低下

一人一车分散经营,车辆的利用率很低,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发展受到了制约,不利于企业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难以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道路运输企业有关资产联合、重组、兼并及划拨情况分析

1、个别企业为达到某一资质等级标准搞假联合、重组和并购

有的中小运输企业及个体运输业户,因其资产规模不具备某一资质等级条件,为了评上该资质等级,他们私下里达成协议,以某一企业的名义作为发起人搞联合、重组或兼并,并以该企业的名称申报资质等级评定,待取得资质等级证书时,还是各自为政,独立经营。

2、企业资产假划拨

有的道路运输企业主管部门,为了其地方利益,使其所管辖的道路运输企业评上比较高一级的资质,将几个企业的资产口头或以某种方式划拨给某一道路运输企业,使该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车辆总数达到该等级标准,并以该企业的名义申报道路运输资质等级评定。此种形式的资产划拨不是真正意义的划拨,因接收企业资产账面上没有反映被划拨的资产价值,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办理资产产权变更手续。

四、道路运输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对道路运输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的评定,极大地促进了我省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如表七所示,一年来,道路运输企业按照交通部经营资质文件规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改制动作,交通部门企业户数增加了12家,企业资产规模扩大,权益资产增加,大大地改善了资本结构。企业生产量、营业收入大幅度提高,减少了亏损额。客运企业高级营运车辆,货运企业重型车辆、专用车辆都有所增长。企业挂靠车辆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治。道路运输行业正走出低谷,步入盘升趋势。

至2001年末,我省已有24户道路运输企业被交通部评为二级资质企业,其中:客运企业15户,货运企业9户。有74户企业被省交通主管部门评为三级资质企业,其中:客运企业32户,货运企业42户。有14户客运企业被各市交通主管部门评为四级资质企业。

五、加强道路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搞好道路运输企业的资本运营

(一)进一步加强道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加强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管理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数量和素质相当的、具备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是一个企业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具有一至四级经营资质的道路运输企业,必须设立会计机构,而一、二级企业还应设置总会计师。道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不允许无证上岗。

加强道路运输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培训的方式使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使他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挑战,能够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

2、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

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财务报告。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加强道路运输企业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源头控制,加强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确保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虚假会计信息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恶化了社会经济环境。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解决道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本文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整顿道路运输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对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禁止其从事会计工作,企业财务机构的负责人必须取得会计师以上职称。加强财务会计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

道路运输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如果不系统地学习财会有关专业知识,在对有关会计法规、制度理解上难免不出现偏差。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问题、新方法、新制度不断涌现,即使曾经受过系统学习的财务会计人员,如果仍停留于原有的知识水平上,也不能保证胜任本职工作。

2、明确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责任,提高经营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的经营者,承担对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的责任,这其中包括维护各项资产的安全和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准确的责任。财务会计人员只是企业经营者的雇员,在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事项的处理上,他们不可能超越企业的经营者。提高经营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各项财政法规和财务制度必须了解和熟悉。企业经营者只有带头遵守财政法规,支持会计工作,尊重会计人员的意见,才能杜绝各种不符规定的原始单据出现,才能避免粉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情况发生,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现有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道路运输企业产权结构变革和创新是国有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明确了企业的权利和责任,企业在分享利益的同时,也承担着经营损失的风险。经营者的责任、权力与利益的结合,依靠所有者的监督作用,可以防止经营者短期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的理顺与有机结合。

4、加大奖惩力度

在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评定过程中,有的申报企业出具虚假的财务报表、评估报告等资料,由于企业作假所承担的风险相对于其从中获得的利益来说小得多,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在会计信息上作假。主管道路运输企业资质评审机构没有对这些企业进行处罚。因此,必须加大执法的力度,对做假账、假报表、出具假审计报告及资产评估报告者要严肃处理,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同时,对长期自觉遵守会计法、坚持原则、抵制造假的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做到奖罚分明。积极使用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工具,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做好道路运输企业的资本运营工作

资本运营是指企业将一切所拥有或可支配的资源等转变为使资本增值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和活动。其表现为以货币化资产为主要对象的购买、出售、转让、兼并、接管、重组等经营活动。资本运营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张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特征是管理重心的价值化,经营机制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家和国有企业关系的细分化。资本运营的目的是从更大的环境中整合资本资源,将小资本规模发展为大资本规模,将低质量资本发展为高质量资本。

1、道路运输企业的资本筹集

(1)从企业内部挖潜,增加企业存量资本

道路运输企业的资产运营实质上就是运输车辆、维修设备、厂房、站场等这些存量资产流动起来,变换其形态,以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想使这些资产流动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须优化资产结构。优化资产结构,就必须盘活存量资产,将一些闲置资产通过兼并、转让、租赁、对外投资等形式盘活,获取增量资金。将增量资金用于更新营运车辆或技术改造,将部分固定资产通过各种方式转换为流动资产,从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变,使资产的结构更加合理。对暂时不用或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予以租赁或出售,对那些已无使用价值或损坏的固定资产予以报废。有计划选择部分资产进行联营或对外投资。

(2)利用各种形式筹集资本,增加道路运输企业的增量资本

向社会融资,道路运输企业通过推行承包、租赁、抽本、挂靠等经营形式,广泛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向金融机构贷款,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以担保和抵押等形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企业在贷款前要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不能盲目地借款,企业贷款的利息率要低于其投资的预期报酬率,避免因不能按期支付本息而增大财务风险。采取直接筹资来筹集资本,直接筹集资本较有效的方式是实行股份制,采用此种方式筹资不仅体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投资者共同承担风险,利益共享,筹集资金阻力小。企业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手段。

2、优化道路运输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金和所有者所提供的资本金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构成或比重。最佳的资本结构可使企业的总价值最高,在企业总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下,公司的资金成本也是最低的,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可以同时运用几种筹资渠道。由于筹资成本高低和筹资风险的大小以及筹资的条件不同,所以在筹资时要进行充分分析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及运用数字方式进行计算分析,然后选出最优方案,以期达到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

3、道路运输企业的规模经营与资本配置

道路运输企业实行规模经营,要与资本配置相结合,道路运输企业规模的大小要与运输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在对运输市场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财务预测方法对运输市场进行预测分析,测定保本周转量及保本收入来确定车辆配置和资本额度。资本配置额度要与运力投入相协调,资本配置额度少,投放运力不足,运输工具上不了档次,形不成规模,不能充分占领运输市场,缺乏竞争力。资本配置过剩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运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使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增加资本成本,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也使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收回投资,阻碍了企业发展。

4、加快道路运输企业的资本扩张

道路运输企业经过数年的发展,拥有大批管理、技术人才,具有长期稳定的客、货运输业务和较高的企业信誉,具备一定规模的运输能力,占据较好的地理位置,这些存量资本优势为企业实现资本扩张提供了保证。道路运输企业在实行资本扩张时,要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特点选择可行的资本扩张方式,实现企业以低成本扩张,以有限的资本调动和支配更大的社会资本,壮大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避免那种形式上的联合、重组和行政干扰下的收购及盲目的投资,使企业不但没有做大做强,却背上沉重包袱。

六、加快道路运输行业结构调整,完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等级评定内容的建议

(一)完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评定内容

通过对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评定,发现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尚有不足之处。如对企业资产规模有规定,但对企业资产使用效率没有约束,没有规定企业资产运用能力水平;对企业的收入做了规定,没有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出要求;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有规定,但没有规定应该达到什么样水平等。我们认为应增加道路运输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运营、企业发展能力及企业偿债能力的综合指标-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完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等级管理规定的建议

1、关于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的建议

在我国土地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获得土地使用权是通过两种方式取得的。一种是国家无偿划拨给企业的;另一种是企业交纳一定数额出让金后取得的。本文认为:企业因第一种情况取得土地使用权,除了95年按财政部[1995]14号文件精神规定进行清产核资,并且按国家清产核资政策规定进行土地评估确认的价值入账外,不允许再将土地进行重新评估作为企业资产入账。道路运输企业在申报经营资质等级时,对已经确认入账的土地资产如再重新评估入账是不正确的。如果企业是按第二种情况取得土地使用权,只能按交纳土地出让金的金额按无形资产入账,不能再对其进行评估作为资产重新入账。

2、对道路运输企业在资质评定中提供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的建议

为了减少道路运输企业在资质评定中提供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的虚假成份,尽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状况,建议采用对社会中介机构实行公开招标。一、二级企业的评审,可由交通部资质评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招标,三级企业的评审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在全省范围内招标,四级以下企业的评审由市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在本市范围内招标。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中介机构,统一对参加资质评定的企业进行评估审计,并与中标的中介机构签订协议,对被评估和审计的单位实行抽检,发现有虚假行为视为违约,并追究其违约责任。同时与注册会计师协会沟通,对出具虚假报告的中介机构给予处罚。

3、对申报经营资质的道路运输企业资产重组、兼并的审查鉴定

兼并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兼并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吸收兼并,二是新设兼并。

重组是指将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经过分立或合并等方式对股权、资产和组织合理划分、重新组合与设置,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统称为企业的股份制改组。

对于申报经营资质的道路运输企业,要审查能证明企业重组与兼并的文件资料。国有道路运输企业兼并和重组要有地方政府体制改革部门及财政部门关于资产划拨的批文。如果是吸收兼并,还应有被吸收一方在当地工商部门注销回执以及吸收方在工商部门变更登记回执。如果是新设兼并和企业重组,还应要求出具新设企业工商注册证明。

(三)加快道路运输行业结构调整

1、破除专业界限和地域界限

我国加入WTO,国有道路运输企业将会逐步失去优惠政策的保护,与其他运输企业展开公平竞争。因此,道路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要打破地域界限,摒弃“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思想,抓住资质评定的机遇,开拓进取,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也要防止一些企业为了扩大企业规模,搞假合资、假兼并、假联合,使企业成为“虚胖子”和“空壳公司”。另外,在企业联合时,大企业要放下架子,不要以大自居,与小企业签订“不平等”协议。

2、鼓励企业跨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企业应结合自身和当地情况进行联合。交通主管部门应引导和促进客运经营业户通过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组建紧密型经营实体,实行公司化经营和管理。实力较强的运输企业,可以以高等级公路和主枢纽站场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节点,以资本和存量资产为纽带,实行强强联合,争取组建我省一级道路运输企业。

目前达不到二级资质标准的企业,可以与自身规模相近的运输企业联合,以线路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与有经营资质的省内或邻省道路客运企业联合组建新公司。对客货兼营的运输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营方向,或就某条线路与有相应经营资质的客运企业联合组建公司,按合同章程规范经营。

3、为晋升资质等级企业创造内部条件

企业的经营资质等级并不是终身制。为使企业保持不断晋升经营资质等级,企业要严格保证经营服务质量,尽快调整企业管理方式。在组建新的联合体时,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采用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