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31: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专业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德育模式
职业学校由于与普通高中的招收生源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方式不同,因此职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素质与普通高中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使得无论是职校的学生特点还是开展德育工作均与普通中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德育上,大部分职业学校基本上仍采用普通高中的常规模式,未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育模式,未能体现职校的特点和特色,更缺乏创新。
为什么常规的学生德育在职校实施的效果没有在普通高中好?为什么在普通高中能轻易实施的一些管理条例,在职业学校德育中举步维艰?这是许多职校班主任经常思考的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是学生穿校服问题,这个问题对普通高中的班主任来说可以说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不用班主任提醒,学生都能自觉地做好。但在职校,许多班主任仍每天为此事牵肠挂肚,操心不已,这虽说有点可笑但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应当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找出符合职校学生特点,探索出创新的德育方法。
近几年来,职校的许多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上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主要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仍主要采用普通高中沿用的奖励+扣分模式,没能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德育模式,同时也没能形成符合职业学校班级特色的德育方法。笔者认为,职校的德育教育除了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外,应特别重视专业特色和专业思想在德育中的作用,在德育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德育模式,使德育形式多样化、手段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职校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职校的德育方法,提高职校的德育水平。
以专业兴趣为前提,改善德育环境
我们知道,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教育者向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形成某种特定的能力、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过程。但是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学生一系列积极的响应才能达到。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响应,首要条件是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职业学校,学生是按专业进行分班管理的。学生就读时的专业基本上是按照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的,因此可以说,职校的班级群体是按学生兴趣进行组合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人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学生的行为和活动也是以是否符合他们的兴趣为标准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有了兴趣,“苦”就不再是苦,而是乐。因此我们可以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着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以此为基础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逐步实施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的德育模式。具体到班级的管理上,笔者在德育中发现,有些方法或制度学生容易接受,而另一些方法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很难执行。这不排除有些不合理的制度而导致学生不愿意接受的现象,但主要原因在于某些方法或制度阻碍了学生兴趣的发展,学生不愿意被动地遵守。相反如果学生的专业兴趣得到满足后,在一个宽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比较容易主动接受纪律的约束。因此在职校的德育中,应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欲望。当学生的专业兴趣得到满足后,我们逐步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配合遵守各项纪律。另外,还应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班级氛围中自觉的接受制度的约束。
以专业思想为导向,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基于专业特色的德育模式关键在于使班级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因此要求班主任教师应深刻理解本专业的特点,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在带班过程当中,及时强化学生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奋斗目标。通过学习目标的陪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班级的学习气氛,培养有利于德育的环境。笔者在接手会计专业高职班班主任时,遇到该班学生表现懒散、个别学生无心学习等情况。个别学生主要表现在上课时经常迟到,对扣分无所谓,卫生值日不执行。后经本人仔细了解和分析,发现个别学生懒散的主要原因是对专业特点不理解和专业思想不明确,认为现在离毕业还早等等原因。学的理论知识繁且难,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个别学生就像是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轮船,漫无目的,得过且过。于是个别学生违反常规,以此发泄内心的迷惘和不满。针对这一主要问题,笔者在班上进行了多次会计方面的讲座和座谈,向学生仔细分析了会计专业的特点和分工,解释了会计就业方向。通过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让学生知道作为一名从事会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应重点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哪方面的技能,使学生明确了专业发展思想和专业发展目标,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个别学生开始改变了对会计专业的看法,开始安心学习,自觉遵守班级纪律,随着学习气氛的改善,班级管理也开始变的顺利和容易,原来难以实行的一些管理条例也顺理成章地得以执行,有效地改变了班级的面貌。
以专业活动为方法,发挥学生特长
特色的形成,还应结合各种手段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让学生保持对本专业的求知欲。除了举办各种专业讲座,着重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班上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会计知识专题手抄报比赛,“我对会计岗位的认识”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专业活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我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进一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学生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内涵,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学生也进一步理解了会计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当学生喜欢上专业,把兴趣变为爱好,在班级中形成求知向上的良好风气的时候,德育工作就不会是件困难的事了,学生会自觉的来维护这种良好的班级气氛和环境,从而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来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 知识结构 专业人才 构建
前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领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今天,人才的构建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的结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调整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必要性与长期性
1.1 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性
从发展的形势来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经步入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在中学期间完成,在大学实施“非零点”教育。
1.2 信息化的挑战
社会信息化朝着纵深发展,多种模式的电子信息化不断涌现,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3 就业的需求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要求成为一项必须的技能,掌握计算机知识成为就业的必需品。
1.4 与行业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不断地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结合专业的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必须以实际需要为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调整计算机知识的结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与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专业学生,一类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面向非专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称为基础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区别,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叠,但是专业不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2.1 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同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程度基本一致。
2.2 程序设计中的重点认识一致
我们从实践中发现,不论是专业的计算机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对程序设计都较为重视,而且觉得指针是其学习的重点。这与目前所采用的编程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2.3 对数据结构的知识点认识一致
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数据结构中的重点认识具有一致性,都认为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非常重要,这与教学中的讲述重点存在一致性。
2.4 非专业学生对实用处理功能感兴趣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科生对动画的处理、文稿的演示与制作、文字处理等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规则,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远程教育等内容兴趣缺乏。
2.5 理工类学生对技术的重视
这主要是由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的,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较为常见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自动控制,与通信技术的融合,辅助设计等。
3.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想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和调整传统的结构,重新搭建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师资、学生的现状进行具体的设置,为人才的搭建奠定基础。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将文化基础转为应用基础
这主要是针对与就业脱节而进行的转变,将文化基础转为应用基础并不是放弃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将其作为辅助教学进行,侧重实践教学。主要针对的人群是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开展教育。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包括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采用 统一的参考书,结合新的教学方式开展基础教育。
3.2 软件基础课程
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传授,一般情况下,理工科主修C语言或VB,而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3 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课程和网络应用教程,计算机硬件基础结合专业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开设,主要是针对理工科的学生开设。
3.3.1 微机的组成原理
其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进行课程的开展,强调系统的特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硬件知识。
3.3.2 接口技术
以其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掌握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达到学生自行完成接口的连接工作。
3.3.3 嵌入式技术
该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主要介绍计算机原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应用芯片。
3.3.4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
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一般情况下该教学部分主要在电控专业中开展。
3.3.5 网络应用
该部分的涵盖较广,结合文科、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文科以网页制作为主,理科则以技术为主。
3.4 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
这一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的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 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几乎呈现脱节现象,这极其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将计算机教育看做一个整体,再次基础上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其技能的提高,结合其专业设置课程,开展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计算机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价值,实现人才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基础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衔接模式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各国在科学技术等方面日益加深的合作和竞争,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步加深,英语不但在生活中发挥着日常交流的基本功能,更在各个行业中体现其信息传递的功能。于是涉及经济、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of Special Purpose)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其教学工作也在飞速展开。国外的实验证明,当英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时,学习英语的效率要比孤立地纯粹地学习语言的方式高,因为只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使用语言来实施真实的交际行为,才能使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高职英语教学更具有职业针对性,更应该体现实用性。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关系
基础英语,即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础,而专门用途英语又是通用英语发展的必然,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基础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过渡是必然的递进过程。学生经过普通英语的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因而基本技能也已掌握,但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与特定专业相关的知识,英语能力总体上欠缺,因而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陈莉萍(2000)曾指出,外语学习分为EGP和ESP两个阶段,ESP为EGP的后续阶段,两者在语言习得这一点上并没有根本区别,但表现在学习者的需求上,则有很大区别:ESP一般是在学完必要的EGP之后为了工作或者学术上的需求而修读的,因此ESP学习者的语言图式应该基本掌握,这样一来对于ESP阅读来讲重点是从读物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论述专门用途英语和通用英语的性质时,Hutchinson&waters.A(1987)提出三个重要观点:
(1)ESP不是教授一种特殊种类的英语,虽然专门用途英语有其特殊的语言特性,但并不存在某种特殊的语言种类,换言之,不应该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是有别于通用英语的特种语言,两者之间的共性大于特殊性。
(2)ESP并不只是指科技术语和科技人员用的语法。酒店英语与及酒店人员用的语法等,而是分辨出用语言办事与用语言办事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的范围。
(3)ESP在类型上与其他英语语言教学形式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它也首先应该基于高效学习这样的原则之上。只不过前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差异,即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和职业更为相关,但学习的过程是相同的。
二、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已经开始日趋合理,但是在传统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下,追求各种英语等级测试过级率,专业英语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大多是在第四或第五个学期开设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通常每周只有两个学时,学时少,学分低,教学随意性强。由于定位不明确,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凸显高职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的特点,基本上还沿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缺乏计划性和延续性,ESP课程既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需求,又无法和专业课的重要性相提并论。ESP教师注重的是英语,是语言知识,而学生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他们从根本上混淆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与双语课程教学之间的区别。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ESP教学的发展,导致很多如就业、学生后续发展等现实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希望毕业生能通过相应等级考试,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因此学校和学生对基础英语都比较重视。学生认为一旦拿到英语等级证书,ESP学好学坏就无所谓,况且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未必一定用得到。加之ESP开设时间普遍少于EGP,通常是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课,课时较少,对不再继续考级的学生来说,英语已有些陌生,并且此时已开了数门专业课,课程负担较重。ESP与EGP和专业课相比较来说,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是可有可无的,从思想上不够重视。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一直被定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上,因此这类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入校时其整体成绩和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从主观上来讲,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的考生大都存在心理上较强的失落感。因此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对英语这类需要持之以恒的学科极易产生厌学甚至弃学心理。许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英语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统计结果表明二年级仍有很多学生在准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有老师也反映若想全用英语上课,学生的整体听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学生和老师都普遍认为,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调查显示,现在高职院校所使用的ESP教材,无论是从编者还是从教材的内容、结构、难易程度及覆盖面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尚没有出版形式、内容等十分统一的系列教材。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材无论是在形式上,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还是练习的形式上都不配套,各门教材自成一体。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固定,任课教师的不稳定导致教材的不断变更,同一门课,教师换了,教材就跟着换了。
此外,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师英语基础较好,但面对专业英语课程,明显专业知识不足,对于专业问题无法讲明白透彻。专业英语教师在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又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但英语水平有限,无法及时地获得第一手的行业国际最新动态并传递给学生。
三、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教学的关键是转变思想,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心由通用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专业英语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目前高校EGP教学时间过长,与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劳动现象。将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岗位需求、专业发展要求等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制订有针对性的能力要求及其发展目标,不能对高职学生有过高的期望。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需要的英语,避免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面面都没做好的尴尬场景,应该从一至二点出发有重有轻。
2.课程设置。采用集群式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模块课程分成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英语课程的设置按照集群化模块化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大模块。第一阶段,基础英语课程。在各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开设相同的基础英语课程,定为必修课,主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基础英语课程每周可以安排4课时,其中听说课占2课时。第二阶段,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也定为必修课,安排在第3个学期,某些对英语要求特别高的专业可安排两个学期的课程,并且适当增加课时,建议每周2―3课时。教学内容应与本专业相符或相近,如专业术语的语义及构词特点,语法和语用特点,文献类型和结构等,一方面强化英语专业知识的输入,另一方面使学生利用英语获取其专业学习和专业交流研究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即使英语成为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的资本。学生在结束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后,可以参加行业英语的考试,并且获得证书。第三阶段,实用英语课程。可紧密结合英语市场价值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认为只要语言能在市场上满足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成果。近些年来,我们发现英语学习出现了课堂冷、课外热的现象。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可以开设考证课程和口语、写作、翻译等单项训练课程。课程设置采用选修的方式,循环开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选择。
3.教学过程。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一方面,二者存在各自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和学习阶段,二者的学习目的不同。基础英语通常是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基本技能,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献,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和翻译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并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从这一层面上看,基础英语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前提,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则是通用英语教学的高级阶段。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还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尽管与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显得单调、枯燥无味,但是只要把专门用途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使听说课的听和说得到有效结合。在课内的听说资料的选择上,主要是日常应用交际对话,注意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用英语发表观点的能力。在课后,注重听说实践的比例,积极为学生营造课外、校外实践环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使听说课的听和说有效结合。在课内的听说资料的选择上,主要是日常应用交际对话,注意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用英语发表观点的能力。在课后,注重听说实践的比例,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校外实践环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师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外语师资培养结构不合理,现今的专业教师大多属于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型或英语和文学相结合的人才,其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胜任基础教学不成问题,但大多数不具备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担任专业教学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力不从心,而担任专业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语音语调不标准,欠缺英语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师资严重匮乏。与基础英语教师相比,专业英语教师更像是一个实践者,因为除了发挥作为教师的一般作用外,专业英语教师还必须进行需求分析、大纲设计、材料编写与评估。所以,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需要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四、结语
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是为同一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两个层面,正确处理好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关系对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十分重要,但实施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融合,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初步融合之后,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需要统筹安排,补充专业知识及文献,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强化英语与专业的结合。总之,培养出我国急需的“专业知识+英语交流+现代化技能+创新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还需对专业英语教学如何与基础英语教学衔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and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小兵.论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2:6,7,8.
[4]李刚.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职教论坛,2009,11.
关键词: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方式
高职会计专业普遍要求学生毕业前就要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初级证书。因此,同是财经类专业,相对于物流、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要大得多。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入学碰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理解会计、喜爱会计和后续会计学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堂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兴趣不高
会计课程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一是认为会计太难,不好学;二是觉得太枯燥,没d趣;三是在课堂上,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学习上面,甚至有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仍然摆脱不了手机的诱惑。另外,很多学生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会计专业,或者对会计专业根本不了解,再加上课堂教学偏理论化,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讲解过于专业
会计课程在财经类学科中实际上是比较容易授课的学科,主要是因为会计课程理论体系清楚、知识结构完整,通俗点说就是教学内容比较实际,不空洞。可是,会计的教学完全照着教材的理论体系来讲解专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也趋于理论化和专业性,缺少变化。刻板的语言使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也缺乏吸引力。
3.多采取传统教学方法
会计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体系,因此由教师为主导、PPT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比较常见。但是,经过高中教育后,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受学生的欢迎了。通常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授知识,而这些知识无法进入学生的思考范围。
4.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
从与大二学生的交流和后期课程的反馈来看,经过一年级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会计概念和会计理论仍然不明确,对简单的会计科目的用法依然不能熟练掌握。这不仅给学生后续学习带来麻烦和困难,基础不牢带来的学习困难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放弃后续课程的学习。
5.课堂设置过难导致学生放弃本专业的学习和就业
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对数学学习很为难,只要涉及数学的知识都学不好,因此对会计学科很抵触。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对这些学生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生在理解逻辑和计算方面的确有些吃力,这是他们学习会计相关知识的一个鸿沟。如果在基础会计课程上面他们没有克服这个困难,不能进入会计学习状态,很容易让这部分学生自此放弃会计专业的后续学习。在学生就业阶段,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学生表明自己绝不会从事会计专业工作。
二、对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专业的知识
会计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较强,理论体系较完整,因此,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朗读教材一样的讲授是不可取的,完全按照书面的语言来讲解,没有进行再加工和演绎,而是书面语言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习变得十分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从教材中跳出来,用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或者站在一个高度去概括内容。例如,在编写会计分录时,对经济业务的描述,可以改成我们常用的通俗语言,就像在和学生陈述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那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采用小组学习形式
学生在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会自动分成一些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内部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相互影响。而在这些小团体中往往存在着一个中心人物,教师在授课过程或实训过程中,往往通过影响中心人物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积极性,带动整个团体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分小组学习时,不要盲目地将学生随意划分,而要仔细观察学生平时的座位和表现,按照他们的相处习惯来分组学习。对于不积极学习的团体,抓住一个中心人物施加影响往往更加关键。
3.对个别学生可采用一对一教学促
在一段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我们常进行针对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适用于采取一对一教学方式,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全部任务落实到位。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坚持学习、遵守课堂纪律。
4.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关注也十分重要
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对学生表示友好与关心,在学生遇到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思想引导和帮助。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懈怠,或者昏昏欲睡时,教师可以用询问、关心、劝说和鼓励的方式来提醒学生,督促学生学习。
三、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体会
1.图片、视频、新闻应用于会计要素讲解过程
会计要素为基础会计课程开篇的基础知识部分,对于刚刚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很陌生,不容易接受。而图片、视频的加入则会将抽象的会计要素概念变得立体,学生容易理解。同时,色彩丰富的图片,再加上教师故事化和生活化的讲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新闻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资产、负债等相关内容,将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畴,让学生了解更多企业动作和社会现象。
图片、视频和新闻的加入,使学生在整个会计教学中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已经对会计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启发式提问应用于课程导入
在课程导入阶段,设置几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是难度不大但学生可能忽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有挫败感,在学生不断回答企图猜对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展现正确的答案。提问的方式可以从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中选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可以是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或者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到视频中去寻找答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入新内容讲解,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学习上,加强课堂互动,保持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
3.情境教学法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会计核算的教学
涉及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教学模块中,生产过程的成本计算和会计核算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各种费用的分类原理和分类内容较难理解。在这里模拟一种场景对费用的分类原则进行引入比较适用。模拟场景宜使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比如说,饭店这个场景的引入比较适应学生理解,一个学生对饭店非常熟悉,二是饭店里面的人员设置比较适合用来讲解费用的分类。经过描述饭店的场景和人员,将他们分为厨房和外部管理机构两部分。通过对饭店厨房里面主管、操作人员,厨房外的饭店经理以及人事、财务等管理部门的描述和分类,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费用的分类。
4.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企业经营过程的会计分录教学
在企业经营过程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的教学中,每个过程的后半部分都会涉及会计分录的编写,往往是第二节课,学生有些疲劳,注意力有些分散。学生在这个时间都会选择将注意力移动到其他事情上,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不采取其他措施就很难将课程较好地进行下去。这个时候比较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法,将题目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出会计分录,并规定出上交的时间,从而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另一个好处是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向教师提问,在这种主动思考和师生互动的配合下,学生对会计分录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5.思维可视化教学法应用于企业经营过程会计核算的知识总结
在完成资金筹集、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财务成果形成和分配的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的教学后,为了将企业主要的经营过程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从而起到复习前面知识的作用,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进行复习。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构图过程,学生会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成本计算和会计核算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考虑,并且会将所有账户和经济业务都在头脑中复习一遍。
6.微课和实际操作法应用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教学
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教学一般都安排在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教学过后,因此,可⑵笠抵饕经济业务核算的实训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填制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并将会计分录填在记账凭证上,在实际操作的同时,逐渐熟悉几种关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在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讲解中,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告诉学生凭证的具体填制方法和步骤,非常容易理解。
7.在概念解释时采用关键词法
在和学生交流时我们发现,冗长的概念是学生最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可是概念又是理解理论知识、辨析知识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将概念进行适当的拆分,选取关键词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授课效果
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上,通过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改善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会计的理论和原理;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全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平时完全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加入到听课的阵容中;通过小组的合理分类和引导,改变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课堂纪律明显改善,课堂气氛保持活跃的状态。专业基础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教学中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继续改善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会计专业的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制造专业;科学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96-02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历史学科。是以自然科学技术为对象的一门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学习《自然辩证法》、《科学思想史》、《发明学》、《创造学》等课程的基础,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导向性,是一门对学习、创造、成才的养成教育课程[1]。高职制造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生产现场的技术管理、工艺改革和新产品、新工艺实施,有必要养成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因而对高制造专业的学生开展科学技术史教育,对培养高职制造专业学生实事求是的辩证自然观、科学观,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增强技改、创新能力,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目前我国针对高职学生的科学技术史教育的实践经验还比较匮乏,笔者经过大量的研讨,在高职制造专业中开展了科学技术史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活动,并经过三届学生的尝试,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科学技术史教育教学计划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系统的学科内容,初步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基础,可以接受科学技术史教学而不会存在知识障碍;其次,大多数高职学生不存在升学压力,有条件注重培养兴趣爱好;最后,科学技术史教育对未来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这就为高职学生开展科学技术史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根据高职教育活动规律和高职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在制造专业经过连续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制订了分阶段科学技术史教育的培养计划,分为3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采用开科学技术史讲座的形式,达到科学技术史普及教育的目的。主要针对历史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进行分析、讲解,达到让学生了解科技史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激发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在专业课程内容教学中融入相关科学技术发明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技术的形成、发展规律,逐步养成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论,增强专业理解和专业自豪感。第三阶段是开展科学技术史专题研讨,组建兴趣小组,与企业共同研讨新技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提高创造能力。
二、科学技术史讲座
在第一、二学期开设科学技术史讲座。这个阶段以典型、有趣的历史事件为主,通过教师讲授案例、参观学习、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交流感受等形式完成。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和现代化企业,观看相关的电影、录像等影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规律和最新技术,感受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介绍新学科、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全方位的立体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活动的深刻作用。由于该部分案例通俗易懂,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并且趣味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乐意接受。通过这个环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专业的了解,激发了专业兴趣,感受了科技的力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对今后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案例的选择应该紧紧结合专业,要根据学生情况和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及时的进行适当的更新。活动后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消除了科学技术史“无用、无关”、“无能无力”等错误观念。
三、专业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史融通学习
在第三、四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科学技术史内容,尤其是一些与制造专业相关的重大发明创造。如在高职制造专业中讲连杆机构时,可以引入卧轮水排、水击面罗、人力砻、脚打罗、脚踏纺车、脚踏车[3]等;在链传动中引入翻车,高转筒车,木斗水车和管链水车,天梯[4]等;在讲齿轮机构与轮系时讲轧蔗糖车的结构、指南车的构造原理[3]等;在讲加工与工艺时介绍古代的压力加工,拉拔加工,钻锯刨剪,车璇镗、陶轮和琢玉车等[3];在讲金属切削机床时介绍秦陵铜车马,水运仪象台[3],近代机械的引进与仿制[3]等。通过这些古代的发明创造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技术的演变过程,培养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让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专业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激发专业自豪感,提高学习兴趣,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最终养成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科学技术史的专题研讨
在第五学期的科学技术史教育中,应该注重创新思维、能力、技巧的培养是一种兴趣爱好的养成,可以组织一个研讨班。通过一些先进技术应用的案例(如叶片加工技术的发展、核电转子的制造技术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真实案例(如多轴加工与高速切削技术等)或者历史上还存在异议的科学技术发明(如水力天文仪器的驱动和传动机构等)展开专题研讨,采用教师重点介绍、自主查阅资料和共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切实改变单向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注入式教学法,更加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对以上类似问题,通过教师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并开展小组讨论,再专门组织了一堂探讨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理解力,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科学技术史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工程师,技术人才体会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针对高职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业岗位以及课程安排,通过科技史讲座、专业课与科技史融通、科技史专题研讨等形式,完成了面向高职制造专业的科学技术史教育目标。让学生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专业技术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高职制造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教育是有益的、必要的、可行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必将与素质教育的改革紧密结合,这对于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将是一场挑战和机遇,只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科学技术精神,就可以有效转变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高技能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滕旭东.试论科学技术史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J].文教资料,2008,(17):203-205.
[2]许林香.论科学技术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经营管理者,2010,(04):344.
[3]陆敬严,华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目前,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此方面的会计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从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研究成果较少,针对高职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更少。因此,开展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教学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员;基础会计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会计知识在管理类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支撑作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重心应是管理,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因此,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应是: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了解会计的职能、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会计领域特有的理论和方法,理解财务资料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懂得如何获取和使用会计信息,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二、校内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对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实验通过模拟真实的、不同会计主体的环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够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全面。只有通过会计实验,才能真正懂得何谓会计,才能认识到会计对经济业务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体会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为未来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会计实验教学必不可少。要搞好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建有必要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内要求使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挂图等资料要齐全。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企业内真实的会计工作组织形式、会计工作流程、会计的岗位牵制制度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各个专业的对口实习基地,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到旅游实习基地的企业财会部门参观学习,物流专业到物流实习基地的企业财会部门参观学习,这样做既能节约经费开支,又能使会计实验落到实处。
三、实验教材的建设
教材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参考,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实验教材,所以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教材建设。在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上,笔者根据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及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实验教学经验,认为应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会计基本技能;二是专题实验;三是综合模拟实验。
(一)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与验钞、会计数字的书写规范。会计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会计技能训练,而高职高专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开设一门基础会计课程,增加会计数字的书写规范是为后面的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准备的,是会计手工记账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能够解决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开票等需要书写的问题,会计数字的书写规范安排在填制凭证之前。点钞与验钞是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常常与钱币打交道而设置的,点钞与验钞可以安排在学期初进行,虽然此项实验对会计理论的学习没有什么影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二)专题实验。围绕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而设置,主要有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简单的成本计算、账簿的登记、存货的计价方法、银行存款调节表的编制、编制会计报表、简单的会计报表分析,增加会计报表分析的重点在于培养非会计学生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体现会计教学的目的。专题实验内容用于在相应的理论课讲解之后作为随堂训练使用,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与消化吸收。
(三)综合模拟实验。模拟企业一个月的会计业务,会计业务的选取既要典型又要全面,业务量以50笔左右为宜。综合模拟实验安排在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结束后,使学生完成从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分析这样一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在模拟材料的选择上要结合管理类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实务内容进行实验,体现专业特色。如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旅游企业的会计实务、房地产营销与管理专业选择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实验,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专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缩短学生的学校学习与就业后实际业务的认识距离,快速适应从学校到管理工作岗位的角色转变,对其未来将要从事的专业管理工作起到促进和提高作用,从而达到会计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实验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在实验内容的侧重、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实验考核等方面应紧紧围绕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要与会计专业相区别。
(一)实验内容的侧重。会计专业侧重于“生产”会计信息,侧重于使经济业务的核算得到正确的核算结果,非会计专业侧重于“消费”会计信息,懂得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体会经济业务的核算特点与财务结果。在专题实验中,会计专业侧重于会计业务操作的训练,非会计专业侧重于验证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如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对产品成本的影响,进而对产品的定价、销售决策的影响等;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等等。在综合模拟实验中,会计专业要求既要分工协作、又要岗位轮换完成对综合模拟资料的操作,非会计专业只需要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来完成模拟资料的操作即可,不需要进行岗位轮换。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组织管理方法等等。
关键词:转制科研企业 薪酬管理 决定基础 模式选择
不同的发展战略、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岗位特点等维度影响着组织的薪酬支付,也就影响着整个薪酬管理系统。针对具体的岗位类别来说,工资比例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咱们假设某个单元的比重占了整体收入的主体部分,那么薪酬模式也必然会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应该建立一种以科学评价为基础,以岗位为载体,以投入、产出为主要因素,以劳动力市场状况为参照系的投入产出薪酬模型,并根据不同的发展策略、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岗位特色来选择更适合单位和岗位特点的薪酬管理经营模式。
一、薪酬管理的决定基础
1.企业发展战略维度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关键职能之一。薪酬体系需要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企业战略决定薪酬体系,后者要随前者的变化而变,但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薪酬体系也会影响企业战略的实现,对提升企业绩效和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薪酬管理适应企业战略要求是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资源供应的变化、相关宏观政策的变化等都将引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变化,对企业薪酬策略和整体薪酬管理都将带来重大影响,为此,需要及时调整薪酬管理策略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
2.组织发展阶段维度
企业组织如同生命体一样,也有一个自己的生命周期,大多数企业通常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或再造期,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当企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各种矛盾和危机。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当期的竞争战略,设计适合企业本阶段发展并能够有效支撑其竞争战略的薪酬体系。
3.工作性质维度
在由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所引起的产业变革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和能力建立人力资本划分模型。该模型以价值和稀缺性这两个因素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划分为四种类型。
核心人才,指对于企业而言,价值很高,并且非常稀缺的人才;通用人才,指对于企业而言,与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直接相关,价值较高的一类人才;独特人才,指对于企业而言,其战略价值较低,与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间接相关,但他通常都会拥有非常特殊的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相对比较急缺;辅人才在企业中的战略价值通常也不高,他们多只具备一般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容易从市场上招聘和获取。
二、转制科研企业薪酬管理模式选择
1.薪酬制度与企业战略的整合
转制科研企业的历史沿革和运行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经营过程中,转制科研企业必须坚持创新型战略。
创新型战略要求薪酬管理把重点放在吸引和留住有价值员工的目标上,网罗大量复合型员工,满足转制科研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借助从外部获得的人员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创新战略应该把重点放在激励工资上,以此鼓励员工大胆创新,缩短从研究开发到技术成果转化的时间差。
2.薪酬管理与发展阶段相适应
转制科研企业目前正处于再造期,应该在此发展阶段分别制定相应薪酬管理政策和采用的相应激励工资制度,以适应实际情境,强化激励作用。可根据转制科研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逐年提高员工工资,并实行弹性工资制,即减少基薪比例,同时加大绩效工资和奖金的比例,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快转制科研企业发展速度。当转制科研企业利润增幅较大时,员工工资与福利应适当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并且转制科研企业应拿出一部分利润与员工分享,给员工以更大的激励。
3.内部实施分类管理
转制科研企业应该在明确每一类型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后,并相应地确定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是转制科研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因此,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和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是转制科研企业的核心人才。而一般研发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应该视为通用人才,服务人员应该视为辅人才。
对于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和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其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系统拿“承诺”为基础,它们强调员工对转制科研企业必须忠诚,长此以往来建立稳定的心理契约。其薪酬战略的设计要点是:1.支付比较优厚的报酬,薪酬水平通常也会领先在市场平均工资的水平,以此保证报酬具有一定广阔的市场竞争力,吸引和获取一流的核心人才为转制科研企业服务;2.以知识、经验和资历为报酬支付的基础,多采用能力工资体系。
作为普通的研发人员和普通的管理人员而言,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生产率的提高”基本,强调充分利用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对于服务人员而言,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强调建立劳动契约等各方面的关系,要求员工必须服从企业集团的职责分配。许多科研院所的后勤服务由于历史原因主要是通过自有的物业公司来实现的。科研院所应该转变自有物业公司的管理方式,积极推进物业公司社会化改革,使物业公司由一个具有单独职能的部门逐步转变成为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机构。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国际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普遍趋向,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必期待教师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教师自我努力的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为案例,阐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合唱指挥教师的能力构成及自我培育途径。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133229.coM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国家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因此,合唱指挥教师要讲究舞台形象气质,要大方、得体,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合唱指挥教师走上舞台时,同时也是一位演员,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沉着、稳重而得体的动态,稳定、感染和调动演唱和伴奏者,努力通过演出让演出前的所有工作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在舞台上,合唱指挥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舞台表演风范外,更要展现准确、协调、得体的肢体语言。指挥动作是无词的语言、无声的表演,表达了指挥对作品的阐释和对合唱队员的演唱要求。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指挥动作应当做到科学化、美观、灵动、有感染力。具体说,指挥在指挥任何一部作品时,其拍子图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必须结合作品的情感内容变化,在图式及指挥动作上相应变化。此外,在舞台上的所有表现,都要服从于音乐内容表达、细节刻画需要和整体调动的需要。指挥教师的指挥动作要讲究省、准、美原则,要与音乐进行和发展保持一致,任何表现自我、哗众取宠的动作和行为都是不适宜的。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是体现指挥的综合素质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一部分,是指挥内在素质的外延。
1、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实践教学的特色是高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实践教学的学时量在整个机电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超过40%。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思路,主要包括:
1.1要构建完整的、与理论教学进程和培养技能相符的实践教学计划。确保点(针对某一技能的专项训练)、线(技能培养过程)、面(课程实验实训环节)连续性,与理论教学兼具相关性和相对独立性。
1.2确保基础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扩展技能和拓展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打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简单机械模仿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1.3走产学研建设之路,充分利用社会各类企业的教育资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实践教学开辟新的途径。
1.4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和设备利用率。
2、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由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三大模块构建的,以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例,其基本技能是完成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它包括基本工艺操作技能(钳工、机加工、初级维修电工等)、实验基本技能(常用电工、电子仪表的使用)和通用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包括电子工艺及装配实训、维修电工实训,PLC应用设计与实践,计算机绘图,电气CAD实训,EDA实训,计算机控制系统仿真等。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包括典型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工控组态实训,智能机电设备维修实训,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仿真系统、机器人系统、CIMS等)综合应用实训,机电设备的数控改造与开发,创新、开发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体系是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呈递进关系,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模块化、成组型、进阶式的特点。体现了“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3、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
3.1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纵观机电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由技能培养作为主线来确定专业教学计划,而技能又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提高,形成能力结构金字塔,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在能力结构金字塔的最低层是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实训要厚重就是确定基本技能实训时面广、组织教学要功夫深。面广就是专业有关的技有都要涉及到。对于机电专业,在设计该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项目时。车、铣、创、磨、钳工、电工、计算机操作(含操作系统使用、文字处理系统、计算机绘图等)、外语(听、说、读)能力结构等方面都要考虑到。组织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时,模拟生产现场。实实在在地真正地让学生通过实训。自己产生一个产品(零件、部件),完成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3.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 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除要求教师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技能,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既具有教师的能力又具有工程师的能力。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选调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当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资队伍中,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力量。
(2)组织教师大力开展以应用技术研究、科研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在毕业设计选题时。要求选择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真课题,或到相关的企业去选题。搞产、学、研三结合的毕业设计。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
(3)加强考核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应给予奖励。
3.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为此。学院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任组长的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院教材建设规划与指导。在教材建设上要制订《高职教材编制的原则》及《各类教材编著者须知》,对教材建设工作尽快走上正规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学院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设立出版基金以贷款方式资助教师出版教材,支持教材建设和开展教学研究。
3.4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突出实训项目教学
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在实践教学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之后,就必须制定完备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用书。一般应包括教材、讲义、实验实习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报告、设备操作手册、各类专业技术规范,还有音像、计算机软件及期刊等参考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