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33: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类,都被先民们赋予人格,尊为神而加以崇拜、祭祀。
二、重视伦理
汉字中含有中国古人的伦理信念,即关于善恶是非以及人的行为的道德判断和评价标准。如“信”为人言,即是以信用为人言之道德标准,尊崇诚信。“孝”字从“老”,从“子”,则是以子女敬老为孝、为美德。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这个部首古时的写法与中国祭祖时写有祖先姓名的神主牌位形状相同,也与后来中国传统纪念碑的形状同构,所以汉字中表示神或表示祝愿的字总是包含一个“示”部。而汉字如“福”字中包括“示”部就因为或说明古人认为,若想能够幸福,就离不开神的保佑,特别是祖先的保佑。“口”字与“田”字,这说明古人认为幸福的组成成分除了祖先和神的保佑以外,还应包括人口和土地。可见,汉字中保留了古人关于如何对待祖先的伦理观,以及对幸福的理解。
三、和谐对称之美
有天就有地,有乾就有坤,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左手就有右手。汉字在造字的时候就有很多是成对出现和互为补释的。
另外,最初的图画简化后,左右不平衡的时候就会添加或减少部件来使之对称。“启”字的原型只有一个“户”字,意为打开窗户之意,后来因为“户”字头重脚轻,便增加了“口”字以作平衡,这样就显得协调美观了。
四、中庸思想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在小学学习这个字的时候我印象深刻:“尤”形声,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像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如“优”,但是就是因为过分优秀,所以引申出负面的意思:忧,疣等。还有秀,表生长繁茂,引申为美好的意思,但是过分了就又变成“莠”,过分茂盛,长成杂草,就引申为品质坏的意思了。从这些同源字的发展中就能看出中国人讲究适度和严格遵守规矩礼法的原则,便是一种中庸思想的体现。
五、含蓄谦虚
中庸之道也造就了中国人含蓄谦虚的性格,凡事不出头也不落后,不直接表达也不过分反应。禾这个字就是到了收获的季节,禾谷垂下头来表明它已经成熟了。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这个“禾”字的形象被借用来形容君子成功而不忘本,不忘记感恩。“禾”的底下是根,经常垂下头来注视自己的根本,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垂下头来注视着滋养自身成长的土地,是一种感恩的表现。
今天世界上的文字有两大系统,即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和以拉丁文为代表的表音文字。欧美人是典型的外向型为主的性格特征:遇事果断、现实,喜欢冒险,说话直截了当,主张改造自然,中国人则是明显的内向型为主的性格特征:重视家庭,喜欢内省,主张容忍、稳健,适应自然……产生这种现象当然不是偶然的,这除了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差异外,更重要的差异就是因为东西方使用了不同的文字的缘故。拼音文字充分体现能记与所记、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的原则,即语言文字与对象物之间不存在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也是分立的,也体现出欧美人思维的理性与科学性。而作为象形文字,汉字在形成过程中、潜意识中却有更多更浓的情感因素溶入其中,强烈地表现出中国古人的情感和审美心理。
通过对汉字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汉字,作为一种卓绝不凡、无与伦比的文字,之所以立于世界文字之林,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虽跨越时空而古人今人皆可辨识,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根本原因在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纽带,汉字本身就是一座博大精深、极为丰富的文化殿堂。还是那句话,汉字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文化指纹、文化基因。汉字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我们要认识我们的汉字文化,深刻体味汉字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将先民的智慧融入我们的生活,修身开智,使我们受益终生。
(选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请你参与〗
1. 为什么说“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2. 在“和谐对称之美”部分,作者列举了一系列成对出现和互为补释的汉字,你能再列举出三组类似的汉字吗?
3. 读了《品味汉字文化》和《汉字构造中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国人性格》这两篇文章,你对汉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拓展题〗
1. 中国汉字产生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定型的甲骨文。甲骨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如“ ”(牛)“ ”(兔)等。你能辨认出下面几个甲骨文字吗?
(1) (2) (3) (4)
2. 有一种字谜是运用“拆合法”构成的,如“记一半,忘一半”,谜底是“忌”,就是取“记”和“忘”字各一半的部首组合而成。下面请你从“辞”“奶”“划”中任选一字为谜底,用“拆合法”设计一个谜面。
谜底: 谜面:
3. 许多汉字字形非常相似,如“巾”和“币”,为了更直观地识别它们,有人对它们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诠释,如“巾”对“币”说:“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
请你仿照示例,从“比”和“北”、“个”和“人”、“夫”和“天”中任选一组,对其进行形象化的诠释。
4. 一次语文活动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贵”“贱”两字 ,要同学们把这两个汉字拆开,说说它的意思。正当大家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姚晟同学从容不迫地解释道:“有些人把钱踩在脚下,视金钱为粪土,这些人就叫做‘贵’;而有些人则整天围着金钱转,视金钱为珍宝,这就叫做‘贱’。”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请你仿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字中任选一个拆开,说出你的感悟。
聪:
趣:
智:
5.下面的几幅图画是由几个汉字组合而成的,你能辨认出来吗?
(1) (2)
关键词:汉字;中式卷烟包装;运用与实践;设计理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71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新,人们对于“美”的需求也逐步显现出来。将汉字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相结合,在实现卷烟品牌推广的同时,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
1 中式卷烟包装的基本概念
中式烤烟型卷烟是指以中国烤烟烟叶为主体原料,其香气风格和吸味特征明显不同于英式烤烟型卷烟(包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具有明显适应中国消费者习惯的烤烟型卷烟。在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首次进行的“中式卷烟”概念的定义,使得国产香烟的制造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各中烟公司也顺应潮流,在卷烟的外包装设计上进行改革,使得卷烟的外包装设计更加吻合国人的审美需求[1]。
2 汉字与美学之间存在的关联研究
众所周知,汉字最早起源于图像,因此,汉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图像所具备的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汉字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史。当下我们常用的宋体、黑体、以及传统的小篆,都深深的印刻着时代的审美印记,因此,汉字与美学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将汉字应用于中式卷烟的包装设计中,需要将汉字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美学气质融入到卷烟包装的整体画面当中[2]。
3 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运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汉字在我国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运用的优势探究,可将探究内容总结归纳为实现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和实现传统文字与抽象艺术有机融合两点。
(1)实现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汉字讲究“写形”与“写意”有效结合,因此,汉字本身的结构就能够引发人们对其进行想象与思考,汉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这一点从文明世界的“中华书法”便可以得知。
⒑鹤衷擞糜谥惺骄硌痰陌装设计当中,可实现汉字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理念进一步融合,例如:楷书与小篆的混合应用,会使得卷烟包装上的文字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不同的字体形式呈现在包装上,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理想、强烈的品牌效应。
(2)实现传统文字和抽象艺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以及国外审美观念的逐步渗入,消费者对于抽象画的喜爱程度也逐渐呈现出提升趋势。抽象图像的创作在其画面上能够展现出较为强烈的艺术灵活性,以独特的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手法有效提升烟包效果与档次。
将汉字与现代抽象画有机结合,可以将汉字的文化魅力与抽象画的灵活性、生命力有效结合,展现出设计师独特的思维,同时设计师也可以将汉字与抽象画结合来展现卷烟品牌的文化内涵,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感应[3]。
(3)引导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将文字的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的设计相结合,也可以有效的提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实现对公众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引起消费者对于香烟包装的情感共鸣,提升卷烟品牌的整体销量,同时引发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例如:在某些品牌香烟的包装画面上,运用古诗词凸显设计主题,其文字的表现力丝毫不逊色于图案,使包装图案具有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4]。
4 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分析
将汉字应用与中式卷烟包装设计相互结合,不仅仅是将汉字简单的印刻在卷烟包装画面当中;汉字的位置、排版,不同字体的选择,颜色的选择,笔画粗细的设计,都应当具有独特的寓意和魅力,体现出文字所具有的独特美学魅力,使消费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美感[5]。
5 结论
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实践探究,首先应当明确中式卷烟包装的基本概念以及汉字与美学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开展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优势探究以及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分析。进行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使得中式卷烟包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美,展现出中式卷烟包装所具备的的独特魅力,有效提升卷烟包装的艺术价值,同时将汉字文化广泛的传播开来,可谓是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帅.浅谈汉字在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实践[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3(04):60-61.
[2]卢俊.包装的民族化色彩设计――以中式卷烟包装为例[J].印刷世界,2014,07:15-16.
[3]燕文.中式卷烟包装设计之管窥[N].中国包装报,2013(06):16003.
关键词:汉字元素;室内设计;视觉呈现;表现意境
一、传统汉字的发展和特点
1.传统汉字的发展
中国传统汉字,相传最早是由仓颉用简单的线条和结构对生活中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生活用具等物件进行形象的表现所创造出来的,主要用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后期经历漫长岁月的沉淀和融合,逐渐发展为今天人们所使用的汉字。汉字能够简单概括世间万物。汉字的形取于生活,但意高于生活。汉字在历史上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在每个阶段的发展中,都体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根据文字的形态,可以了解到文字所体现的当时的艺术与生活。
2.传统汉字的特点
(1)汉字的含义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基本形式传递着传统美,以独有的特点与其他的中国传统元素区分开来,具有典型而独特的价值,是可视化和符号化的中国传统元素。汉字经过几千年的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的文明传承下来,是将世间万物进行浓缩之后提取精华的一种图案文化。
(2)汉字的结构
汉字又称为方块字。从古至今,书写汉字的要求都是要方方正正,汉字的基本笔法有横、竖、点、撇、捺、挑等,基本结构有上下、左右、包围和半包围等。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写字要方方正正,汉字不断地警醒着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汉字的基本笔法和结构都属于平面布局,虽然汉字写在纸上都具有平面感,但是汉字也能体现出空间立体的效果。从最开始汉字的创造中,字形就是从每个实物的形态中提取有特征性的元素,然后进行简化而得来的。如“门”字,中间之所以是空的,就是根据生活中将门推开之后即为空心而得出。传统文化中的每一个汉字的来历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各种透视效果、变化和不同的视角,都能在汉字的形中彰显出内涵。
二、传统汉字和室内空间的关系
1.汉字的结构分解以及空间重组
汉字的产生都是每个事物形象的表现,由形象模样进行简化、提取抽象的元素,进行归纳总结,创造出象形文字,再跟随时代的变化,发展为今天的汉字。今天的汉字,有着不同的结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形象都有不同的含义。在室内设计中,室内环境的布局与汉字的结构有着相同的含义,汉字的结构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包围结构等,把一个汉字转换为一个空间,在空间中将汉字的结构分解,将平面布局中的左右、前后以及将空间整体打散重构,不断地在空间中创造一种全围合或者半围合的空间,从而不断地增强其空间感,体现出传统汉字结构的精髓。
2.正解汉字和反解汉字所产生的空间及其存在的沟通
我国古代汉字的书写过程中,讲究一种意境,即虚实结合,所谓“墨处是字,白处亦是字”。从汉字分解之后应用到室内空间布局基础上的层次讲,将空间进行上下、左右的划分,直接或者间接地将一个汉字分成了几个部分,除了实际能看到的部分之外,隐性的空间中也表现出了部分结构的存在,这便是室内空间中虚空间的存在。在室内设计中,实际空间被赋予了其实际的功能,而隐性空间,虽然并没有直接像卧室、卫生间被赋予直接功能,却是不可或缺的空间,承担着实际空间的沟通与关联,是为适应个人在室内线形流动的需要而存在的。如,将空间像文字一般分解与重组后,得出的客厅和厨房便是设计好的主要空间,而客厅和厨房之间的沟通,便是在正解汉字之后留下的隐性空间,是各空间之间的一种关联。在每一个家庭中,这个沟通的空间并没有很明确地被标注出来,但它又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三、传统汉字在室内空间的表现以及呈现的视觉效果
室内空间中,每一个单独的设计元素在空间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点、线、面的运用,或多或少地都会对空间的构成、布局以及装饰产生一定的效果。将传统汉字进行分解、重组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融入汉字的“意”,体现着汉字给空间带来的均衡性,巧妙地突出了空间布局与装饰,也创造出空间中所需要的韵味。在这种设计中,无处不体现着传统文化元素所蕴含的意味。在创造视觉效果的过程中,将汉字的元素与室内的天花板、地面、墙面以及装饰等各方面相结合,产生了一定的视觉冲突。在空间设计中,空间的深度和广度的表现占据重要的地位。空间的立体感,不仅表现在空间的初始构架中,也可以通过室内的物件摆放与装饰的变化来表现。在运用传统汉字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将汉字进行拉伸、解构、排列,赋予其立体效果,使原本很规矩的空间变得更加活跃。每一个不同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拉伸即在文字字形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拉伸汉字的厚度的方法将二维转为三维,在大的方面,能够对空间内部规划起到标识的作用;在小的方面,作为一个小的装饰品,可以打破原来只有木板造型的局面,丰富了墙面的表现。解构,不仅是将汉字字形进行分解,也可以提取汉字字形中的笔画,保持原有字形不变,提取局部元素进行比例以及其他方面的修饰,产生新的效果,这样既没有破坏传统元素,又融入了新的元素,达到了新与旧的结合。在传统文化中,二方和四方连续的应用,就是将单体进行有序的排列。在室内设计中也是如此,将同一个或者同几个汉字进行有规律的摆放,形成新的图案,提取新的元素作为装饰体现传统意味,通常可以被运用到隔断、屏风以及墙面的装饰等地方。
四、结语
汉字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冲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室内设计中,汉字的变化和应用不仅仅表现为将结构分解、创造空间布局与立体效果,还可以通过将文字变换不同尺度和创造新的流线动态来体现。同时,在应用到空间布局和装饰品的基础上,亦可体现在天花、地面等方面,能够更加突出汉字在室内的应用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汉字元素虽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存在,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走出去,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生活中并将其推向世界。室内设计可以传统元素为基础,结合时展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先进产物,这样在发展的道路上便会有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宗明.汉字符号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恩江.汉字结构解析.黄山书社,2006.
[3]沈福煦,沈鸿明.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历史的不断发展与累积凝结成了点点滴滴的文化,文化的百年沉淀延伸出点点滴滴的传统,传统的百年延续浓缩成点点滴滴的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营养成分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的多,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我国传统艺术精辟挖掘,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组合组合方式和整体规划,以便更好为当代设计服务,让现代设计更加传承性和艺术性。
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前,“我国传统符号设计”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通过在设计中添加具有我国传统视觉特色的符号,让所设计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反映,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传统文化符合的应用真的就是好的设计吗?我们是不是仅仅在设计作品中进行了一定的传统符号装饰呢?在设计时我们是否对作品内核和传统文化精髓的进行过很好的思考?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实际符合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体系的依附才符合真正设计的原则。因此,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资源我们要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挖掘,仅仅把握传统文化视觉符号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网格结构体系进行精准的把握,进而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将其应用于我们的作品设计中。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当代艺术设计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它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很容易的发现西方著名设计作品、绘画作品和雕塑雕像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成为精品,几乎毫无例外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例如,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摧毁的美国双子大厦,之所以能够誉享全球,除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要还要归于它哥特式的演绎风格。在作品设计中,无论设计人员对现代材料怎样进行应用,最终也不会放弃对艺术数字网格和传统文化的追求。
三、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借鉴平面艺术设计中的网格结构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丰富的文化宝库面前,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其充分挖掘以便对其网格结构形成客观的认识。
1、从青铜器的装饰体系中借鉴
青铜器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出现的魅力十足的器物,从古至今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应用。我国古代的青铜器设计和制作者利用中轴对称的法则,以数量相对有限的饕餮纹理进行母题装饰,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组合形式。作为装饰青铜器物的主体纹理,饕餮纹理在青铜器装饰中几近对称,但也存在着很小的差异。青铜器的底部圈足和器身上部都会以相视而存的饕餮进行装饰,而在器盖部位则会用侧面的颠倒饕餮进行装饰。青铜器在饕餮纹的装饰数量上通常不会超过十个部分,不同饕餮纹的比例和大小因空间的不同而不同。有时还会根据饕餮的结构进行动物形象设计,让新的生命出现在饕餮结构的组成部分中,所设计的动物形象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这样会给饕餮带来神奇的吸引力。
2、从汉字体系中借鉴
我国的汉字体系十分庞大,据统计汉字有近5万个,如此海量的汉字体系,足以证明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厚。笔画是汉字的基本构成,而这么庞大的汉字体系却仅仅是由不到二十个基本笔画组成,汉字的各种笔画会重复出现在各个字体中。绝大多数汉字的笔画都不会超过八个,而且基本没有多于二十笔画的汉字,最为重要的是汉字中的笔画从来都不会进行笔画改变。我们会发现在汉字的右边会重复出现不同的同一笔画,例如“请”、“精”和“晴”;不同汉字部位会重复出现相同的偏旁或者笔画,如,“善”、“苦”、“常”、“如”和“如”等;或者比较常见的偏旁在汉字左边反复出现,“说”、“读”等。因此,笔画互换和偏旁互换是汉字组合的基本原则,而互换又遵循着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位置关系或者数学网格的规则。
3、从传统建筑中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而内涵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行的《文化生活》教材,虽然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像春节、清明、端午这类能极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共鸣、有深刻情感体验、同时象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大节日,教材中只是粗略地或辅地做了阐述说明,并没有对其渊源与内容习俗做具体介绍,更不要说挖掘其深刻独到的文化内涵、升华其民族情感了。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气”,让学生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生发精神、孕育思想,从而让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薪火相传、代代传承。要做到《文化生活》教学过程“接地气”,我认为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融入进去。
如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中央台《汉字书写大会》的有关视频,让学生震惊于同龄人甚至于比自己小的那些选手的汉字功底,进而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汉字这一方块字的独特魅力:(1)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招牌上,触目皆是方块汉字。这说明方块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这是汉字和中华文化神奇魅力的具体体现。(2)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3)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我国近年在全球78个国家建立了300余所孔子学院和n堂,以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古老的汉字又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依然显示出无限的生机。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整套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在完整认知的过程中形成价值分享的冲动。
(一)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只重视词句的表意传达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由于受到高考压力以及高考考试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教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汉字的读音、汉字书写方法以及汉字用法等表意的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渗透。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变得碎片化,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看见汉字、词汇和句子,难以看见和感受这些东西背后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既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又使高中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对其提起兴趣。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千百年累积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包括了古人在长期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为人处世哲学,还包括了面对人生苦难时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这些都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来向学生渗透,促使其对这些东西进行熟练地掌握。但是,在很多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只包括了功利性的,对学生眼前发展即高考等有好处的课文内涵分析等内容,这使得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也就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产生背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然后用其自身视角通过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阐释,就形成了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传统的文化,或者说赋予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色彩,这样,我们就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定义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认为其随意性较强,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使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较为落后,难以同现代社会科学相结合,所以就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二、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汉字的读音、书写、用法等教学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汉语言文字表意和内涵的共同发展。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起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其次,高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向学生传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表意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割裂既是现代社会功利化色彩渐浓的表现,又是高考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的必然选择,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一定要主动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及时向学生传播这种传统文化,将汉字的表意与背后的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播,既能够满足学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一举多得。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所囊括的语言文字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的语言文字以及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首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不同的汉字可以组成不同的词语,而不同词语组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让其深切体会不同的汉字、不同的词语乃至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微妙差距,促进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承载的美进行体会和了解。其次,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承载着的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种哲学进行渗透能够促进学生民族气质的增长,同时能够使学生对国民本性更加的了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并且择其优而学之,以促进自己的长远发展。最后,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并且学习古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苦难,并且在面对得失时能够保持一颗淡然之心。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只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与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首先,将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趋势的部分向学生传授,鼓励学生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可。其次,利用现代化的语言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等来阐释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动利用传统文化解决问题。
三、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在最新推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具w而言,这种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增添教学的艺术美,并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有助于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并且已经成为规范学生言行的重要手段[1]。其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抵抗外来文化的侵袭。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外来文化渗透到了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吃洋快餐、看日本动漫、观美国大片,却与中国文化走得越来越远,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递减。为此,在北师大进行调研的时候,着重提出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在外来文化侵袭如此严重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载体与形式,通过诗词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神韵美与意境美,在恢宏的意志想象之中,理解古人的高洁志趣。如在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其作者予以了解:陆游是我国诗词文人中一个少见人物,他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而且是一个可以跨马扛枪的英雄人物。因此,该作品之中就会透漏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理想抱负。为了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本首诗词的理解,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其他与辛弃疾本首词作相近的作品,在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了解文化的传承,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2]。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积极拓展一些课外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汉字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3]。中国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因此在进行文字造字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多的传统文化故事,如“鲜”,这个汉字的由来与春秋五霸齐桓公有关,因为齐桓公的御厨易牙为齐桓公制作了一道“鱼腹藏羊”的美食,所以就有了“鲜”字的创造,这也表明了古人对于“鱼”与“羊”的一种特殊感情,当汉字配上了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识字教学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再如“心”字,在古人的眼中,思考与思维都源于心,因此,会发现中国汉字几乎所有与思想感情有关的文字都会有“心”这个偏旁部首,如“愁”“怨”“恼”等。由此可以看出,从传统文化入手,通过一个汉字,就可以学习到一连串的汉字,这也是教学效率提升的一种体现[4]。除此之外,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求学生除了会认,还应该会写,中华文化倡导汉字的书写应该“横平竖直、附有神韵”,这其实也是做人做事的一种道理,这就是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5]。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瑰宝,而在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华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4):120.
[2]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121.
[3]刘玉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J].亚太教育,2015(21):32.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案例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千年来中国各历史阶段思想融合后的产物,是全民族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较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包容性,通过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多种文化意识形态在这里得到保留与发展,在丰富文化思想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启迪着人们的智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陌生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而在对事物的理解方面却存在不足,因此,教育人员在向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应当尽量选择基础性的知识,这对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倾向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这是由以往的教学评价制度造成的。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部门逐渐重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我国小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较差,这导致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其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即可融合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根据研究结果发现,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变化,1至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到该情况,要求各学校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认少写。只有对汉字的储备达到一定数量,才有助于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与理解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所兴起的国学教育就严格按照新教育改革的要求执行,通过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著作,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认识最多的字。不仅如此,在认字与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对这些著作的内涵产生更深了解。
汉字的书写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除要求横平竖直之外,还要求学生做到笔顺正确,这也是在小学引入书法教学的重要原因。用毛笔书写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书法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写字如做人”,书写规范中的横、平、竖、直就是做人的规矩。中华文字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学习兴趣,从汉字书写最基础的观赏、临摹,直至学生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汉字的书写除了能够使学生写一手好字外,还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例如,汉字结构中的包围与半包围结构代表了文化中的包容性,也在教育人们宽以待人;汉字书写时的大小不同意味着长幼有序,高低有别。对于汉字来说,它已经不单单是用来记录的工具,而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载体,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集中体现。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文有特殊地位,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中就能看到古诗文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之大,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古诗文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接受能力也在逐渐降低,为解决该问题,教师普遍将古诗文以故事形式进行讲解。例如,在《赠汪伦》一诗中,教师通过对当时李白与汪伦的境遇进行讲解,介绍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通过对当时场景的描绘,以一场好友分别的故事讲解该诗,使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不舍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由于对该诗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因此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流畅地朗读、背诵该诗,而且能够使其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小学教室内张贴的一张张古代名人画像上撰写的各种名言警句也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还可以通过黑板报、墙报等平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重视诵读,情感教育。
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诵读的过程,通过不断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必经之路。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新课程改革就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诵读提出明确要求,它要求学生的诵读流畅且带有情感,对诵读内容有个人理解。然而,这里所说的诵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在以往的语文诵读过程中,学生仅仅是简单地对书中文字进行朗读,甚至不带有任何情感,教师在该方面也没有进行过多干预和引导,所以,传统的诵读方法现在看来极不科学,而这种朗读诵读也无法使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通过带有情感的诵读对内容加深理解,发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责任,只有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其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使其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识字教学;文化渗透;小学语文
一、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中加强对文化的渗透,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生才会主动、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2.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很多时候,教师比较关注汉字的形体结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因此,学生的思想包袱很大,学习质量不高。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了解古典故事,就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3.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汉字的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学生错误使用汉字的情况。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可以首先对所学的汉字进行一些直观化的描述,可以适当添加历史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会对该汉字产生很深的印象,如果在其他地方碰见类似的汉字,就不容易混淆了。可见,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汉字,能够降低学生错误使用汉字的频率。
4.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几千年前汉字出现的时候,人们便赋予了它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通过文字的形体就可以推测出它的真正含义,因此,把传统文化同识字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从客观上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识字教学同文化渗透的结合措施
1.更多地穿插知识和古典故事
基本上每一个汉字的文化内涵都很丰富,不同的汉字之间的故事背景也大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一点,通过穿插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效果,提高他们对汉字的学习效率。比如,当教授“美”字时,教师不妨先向小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来源以及该字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之下被创造出来的。教师要告诉学生“美”字是由“羊”和“大”组合而成的,但如果认为美就是肥大的羊就太狭隘了,因此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创造这个字的历史背景。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由于人们受文化以及技术的限制,对世界的了解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认为当时的国土很大,很辽阔,“羊”字表示顺从,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顺从,而“大”指的是国土的宽广、辽阔。一方面人民很顺从,另一方面国土很辽阔,这样的国家是“美的”,也就是繁荣、昌盛。通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学生了解了“美”的真正含义,并且印象还十分深刻,从而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
2.使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
有时,教师讲解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差,有时他们难以清楚地了解老师的真正意思。如果在识字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设备就会有效减少这一状况的出现。比如,学习“祈”“祭”等汉字时,即使教师穿插讲解有关祭祀的背景,小学生也难以理解,毕竟这与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但如果教师把关于古代祭祀的文化内容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学生就可以在直观的图像中理解汉字的由来。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教师也不必担心学生理解的问题。
3.教学手法要多样化
如果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上恰当穿插形式多样的汉语言文学,可以加快小学生掌握汉字的速度,增强他们对汉字的灵活运用能力。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喜剧等,就像繁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亮。如果教师在教汉字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这些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汉字博大精深的理解,充分体会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如果遇见了不容易书写、构成比较复杂的汉字时,教师可以采用编歌谣的形式,把复杂的汉字构成化解为简单的歌谣,这样既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同时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印象。如,教师可以这样来教授“翻”字:“一个小米人,梳着斜辫子,坐在田野里,学习又学习。”这样,很复杂、难写的一个字就被分解得很简单了,一方面使学生印象深刻,牢牢记住了这个字的书写方式,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的汉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实质来看,汉字属于传统文化的一大构成要素,只有在识字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