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儿童护理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2 16:33: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童护理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儿童护理知识

第1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护理学也改变了单一的功能护理模式,心理护理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叫。一系列的研究显示临床上施行心理护理在口腔科特别是在儿童牙病的就诊中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本院门诊接诊的牙科患儿170例,男77例,女93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8.5岁。所患疾病为龋病、牙髓病、根尖病和其他疾病。

1. 2心理护理方法可以先让患儿看看治疗器械。看,这是小镜子,是用来照小虫子的。这是小镊子,是镊小虫的。这不需要打针,你只要听话,小要乱动,张开嘴巴坐在椅子上就行了。97%以上的患儿可以合作。对急性牙髓炎开髓的患儿。因在初诊时经受了开髓的痛苦,对来复诊十分恐惧。95%的患儿哭闹、不愿意进治疗室。可采取主动走出去和小朋友交谈。93%的患儿愿意合作。来就诊的大多是学龄前的独生子女,比较娇惯、任性,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就诊时大多要求家长陪伴,对于这类患儿可以事先向他讲清楚:如果你不合作,就让你的爸爸(或妈妈)出去,少数不合作患儿可以让家长离开,这样患儿就失去了依赖性,往往是被迫性的合作。口腔诊室应安静、整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张贴卡通画并摆放一些小玩具等;尽量将诊疗室与候诊区分开,候诊区应尽量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家庭化、幼儿园化的等待环境,治疗时尽量避免手术或治疗器械的外露以减少对患儿感官的刺激,有助于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

1. 3研究方法对这170例牙患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5例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85例常规护理。测试心理护理与未进行心理护理后患儿的配合程度。

1. 4配合判断标准患儿回答问题准确,声音紧张,有时沉默,有时叫喊,但治疗可以进行,治疗过程基本无困难,不拒绝治疗或阻挡医生治疗,有时需劝慰式语言开导,诊治工作未受影响此为配合治疗。若患儿高声喊叫,语言命令无效,本能剧烈挣扎,进行抗拒治疗,需要一人或多人协助帮助治疗为小配合治疗。

2讨论

心理护理在儿童各种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作用,在儿童的各种口腔疾病的治疗与检查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儿童对口腔疾病的恐惧要明显高于成年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耐受程度也低于成年人。

对医院环境的恐惧感的护理。5-6岁的初诊患儿,对医院的环境与医护人员清一色的白十分恐惧,不愿意坐到治疗椅上。遇到这种情况,可面带笑容,主动迎接。小朋友,告诉我,你哪里小舒服?噢,有个小虫子爬到你的牙齿里来了,你坐上去,让阿姨(或叔叔)用小镜子帮你照出来好吗?好!真勇敢。临床中6岁以上的儿童,胆子较5、6岁的患儿胆子大,一般初诊时比较顺利。对于患儿要采取以熟悉的歌谣或童话故事为背景,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促使患儿放松的护理干预策略,将其从对家长的关注和依恋中分离出来,在护理人员和医生的引导下轻松主动进入口腔疾病治疗状态中。抚摸是增强护士与患儿比较有效的沟通方式,护士通过抚摸、搂抱向患儿传递保护的信息,患儿也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护士在儿童牙病治疗时可以抚摸其肩、肢体、腹部、头等部位,患儿哭闹抗拒治疗时,摸摸患儿的小脸或小手,轻轻擦去眼泪,使他感到温暖,得到安慰,鼓励其勇敢。

我国儿童以独生子女为多,家长对其生活照顾程度过多导致很多儿童任性的心理状态,而患儿来医院治牙时,由于陌生的环境和面对陌生的医生和护士,患儿对医务人员有畏惧、不接纳的心理,甚至有对护士态度表现不友好,拒绝交流这也是需要护理人员有耐心和爱心的心理护理。

第2篇

关键词:儿童;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这一词汇在1980年由美国护理协会定义为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1]。临床护理对患者的临床恢复及预后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其护理的目的主要有三,分别是缓解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负面情绪,防止患者出现的紧张、焦虑及恐惧等情绪影响患者的临床恢复及治疗进展;及时指导患者确立新的角色及居住环境,端正态度并积极配合治疗;整体护理,除心理护理及心理指导外,监测患者身体状况及其他基本护理。如今,有关人士提出了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即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有关研究表明优质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就儿童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探讨研究[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进行留院观察的患儿,其入选标准包括患儿年龄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留观室的护理方法分别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或常规护理,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定时检测患儿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保持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安静及患儿病症基本护理等;实验组患儿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护理,优质护理服务顾名思义,即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加强参与本次研究进行护理护士的思想观念,即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所需,每位患者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积极为患者从各个方面着想。②加强参与本次研究进行护理护士的技术能力,对护士采取15d统一培训制度,即每15d进行1次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紧急情况的处理、医疗护理器械的操作规范、心理护理指导及医患关系处理等。③儿童留观室护士采取平均责任制,每位护士负责1个床位,采取8 h轮流倒班制度,由上级责任组长统一分配。④为了保证护理质量,对每名患者及家属均由首位进行接待的护士完成,包括入院办理、入院介绍及病情评估等,尽可能做到患者满意。⑤每名护士接待患者及家属均需要做到微笑服务,细致、仔细的护理服务能让患者感觉温馨,从而对心情产生影响,有助于疾病恢复。⑥对患儿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及有关疾病知识的传授。⑦采用一患一表的形式每日记录患儿的护理操作、病情发展及具体时间。记录两组患儿的常规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其护理服务效果。

1.3疗效判定 本次研判定患儿临床护理评价从医生对护理工作认可程度、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共组的满意程度两个方面对护理工作进行综合判定。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患儿的临床基本资料及本次研究所记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P

2结果

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对临床护士的护理满意程度,见表1,以上对护士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见表2。

根据上表中数据所示,实验组护理满意程度达到非常满意的有31例,约占62%,医生对护士护理工作认可程度达到非常认可的有29例,约占58%;对照组护理满意程度达到非常满意的有10例,约占20%医生对护士护理工作认可程度达到非常认可的有8例,约占16%。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得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对常规护理治疗方法进行强化,责任制度分配精细[3],促进护理人员提高专业水平[4],力求为患者提供效果明显、服务满意及低消低廉的护理。本次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贵霞,关晓辉.急诊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6):1685-1691.

[2]陈颜芳.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实践与探讨[J].护理研究,2008,7(7):104-107.

第3篇

【关键词】 儿童;眼部手术;弱视;优质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85-01

弱视是指眼部没有器质性病变,由于功能性因素导致矫正视力≤0.8者,在临床上弱视常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及其他[1]。弱视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学者认为是双眼异常相互作用以及形觉剥夺。弱视治疗的时间较长,儿童的依从性对治疗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次研究选择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患者234例,进行优质护理,护理效果较为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患者234例(268眼)。其中男115例(125眼),女为119例(143眼)。单眼为200例(200眼),双眼为34例(68眼)。3至6岁为100眼,7至9岁为90眼,10至12岁为78眼。轻度弱视为80眼,中度弱视为90眼,重度弱视为98眼。随访时间超过2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视力、眼球运动、眼前段和眼底、眼位、四孔灯等检查。应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后,进行检影验光,根据验光的结果和眼位,合理配镜,对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者,配渐进多焦镜,下加+3D配镜。戴镜一个月,进行视觉刺激训练。单眼弱视患者将健眼遮盖。对周边注视或者是旁中心注视者进行后像及光刷治疗。对于单眼弱视以及双眼视力相差两行以上者,进行常规遮盖治疗,即三岁者遮盖3天打开1天,4岁者遮盖4天打开1天,以次类推。超过6岁者每周打开1天。超过7岁的单眼弱视患儿可以进行全天遮盖法,即遮盖健眼1个月,复诊时再打开。对于学龄期儿童,患儿学习任务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不愿接受常规遮盖及全天遮盖的轻中度者,可以改为短小遮盖法,每天放学后,在家遮盖优势眼4-6小时。对7岁以上依从性较差、不接受遮盖的中重度弱视患儿,应用压抑疗法,即对优势眼涂1%阿托品眼膏,每晚1次,配合口服思利巴,0.25g/次,每天2次,连续服用3个月。每1-2个月进行1次复诊,随着患儿年龄不断增加,调整遮盖时间、遮盖方法以及治疗方法。每6个月至1年,重新进行散瞳验光配镜。当弱视眼视力达到0.9时,继续巩固治疗,时间为3年以上。

1.3 优质护理 对患儿的护理主要包括营造环境、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提高患儿的兴趣等。

2 结 果

通过进行优质护理,268眼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治愈为150眼(56.0%),好转为46眼(17.2%),无效为72眼(26.8%),有效率为73.2%。

3 讨 论

3.1 为患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依从性,医院弱视治疗室或家里应当装饰色彩鲜明的图画,室内播放儿童喜欢的歌曲,培养儿童的兴趣,使患儿不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积极的配合治疗。

3.2 心理护理 对于弱视训练而言,正确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多和家长和患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为患儿及其家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临床实践中,应当注意仔细观察患儿的个性特点,结合患儿的兴趣,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拉近和患儿的距离。和患儿进行倾心交谈,让患儿感受到亲近感,告诉患儿很多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视力,让患儿能够认识到进行弱视治疗的重要性,患儿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对于患儿家长,护理人员应当向其讲述和弱视治疗相关的知识,让家长对弱视有正确的认识,热情的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使家长放松心态,避免产生焦虑。护理人员应当引导患者,让其对患儿进行细心的照料,具有耐心,应避免对患儿产生厌烦情绪,不能责备患儿,使治疗可以顺利进行,避免影响到治疗效果[2]。

3.3 健康教育 患者弱视治疗的结果和家长的配合具有一定的关系,医护人员需要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得患儿家长对弱视加强认识,并且足够重视弱视的治疗。部分家长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看见治疗结果明显的提高,就丧失治疗的信心和耐心,放弃治疗。对于这类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地告诉家长,这是治疗的必经过程,当度过这一段时间后,视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患儿家长需要继续坚持治疗。此外,还需要告知家长,弱视治愈也有复发的可能,需要定期的带患儿进行复诊,确保远期的治疗效果[3]。

总之,对于眼部手术后弱视患儿,采取优质护理的模式,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增加,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红侠,冯满来.护理健康教育对弱视患儿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6):896-897.

第4篇

关键词:家长;护理干预;弱视治疗;影响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患病率为2~4%。弱视早发现、早治疗,其疗效较好[1]。由于弱视治疗是一个长期、单调、重复的过程,孩子年龄小,不易主动配合,需要家长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从而积极指导监督孩子坚持治疗,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我科对2011年6月~2014年1月进行弱视治疗的患儿家长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4年1月我科门诊就诊弱视患儿共128例,215眼,男61例,女67例,初诊年龄 3~8岁,平均年龄 5 岁6个月。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56 例,斜视性弱视3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 37例 。

1.2方法 所有患壕经过视力检测、散瞳验光、眼底检查、试镜等常规检查,参考不同年龄段(3~5岁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0.5,6岁以上为0.7),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或更多,较差的一眼为弱视[1],确诊弱视,征得家长同意,将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照组常规治疗及健康宣教,干预组同时对家长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要求幼儿在家长的陪同指导下治疗,门诊定时复诊,记录半月、1月、3月、6月视力情况,以后每半年一次复查,跟踪随访2年。按1996年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价[2], 痊愈:经3a随访,视力保持 1.0 者;基本痊愈:矫正视力提高至0.9 或以上;进步:视力提高 2 行或 2 行以上;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一行。

1.3统计学处理 干预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见表1。

3护理干预

3.1心理干预 医护人员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确保治疗能坚持进行的基础。首先,医护人员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了解疾病治疗的新方法、新进展,以精湛严谨的医学技术赢得家长的信任,同时,融洽与家长的关系,以亲情化的服务态度对家长所关心、顾虑的问题耐心进行解释,如不知如何配合治疗或担心治疗效果不佳;担心孩子遮眼治疗被人嘲笑、歧视;也有困难家庭担心长期的治疗是否需要较大的经济开支等[3],应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情,可举例治疗效果好的相同情况幼儿,以增强治疗信心。详细解释费用明细,与医生沟通,在保证治疗效果前提下,尽量控制费用。其次,针对家长对疾病知识认知不足加强疾病知识宣教。我们设有专门的家长休息区,休息区内设有与弱视相关知识图片及儿童营养、生长发育等知识手册,使家长在孩子治疗时避免枯燥等待的同时,可以系统学习了解弱视对幼儿的危害性,充分了解弱视治疗过程一般较长,进展较为缓慢,而且视力提高后仍有可能反复,不能操之过急,调整心态,才能使幼儿受到规范治疗。同时,家长之间也更方便相互沟通交流治疗体会,提高治疗积极性。

3.2重视家长与患儿的情感交流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研发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积极情绪引导积极思维,消极情绪引导消极思维,同样,情绪引导的思维往往又会反过来影响情绪,即积极思维会让积极情绪更积极,消极思维让消极情绪更消极[4]。弱视治疗过程中需要坚持训练,幼儿的天性决定了对这一枯燥、持久的治疗不能坚持,可能厌烦、吵闹,家长不能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强制其训练,应意识到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带来的隐性伤害,以致孩子更加抵触治疗,应引导孩子积极思维,使孩子以积极的情绪接受治疗。如儿童检查视力时,一些情况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对视力检查不感兴趣,没有耐心,指示几个视标方向后就不再配合;为了应付检查或对于家长希望提高视力的压力,对看不清的视标也胡乱指示,有时存在巧合,这时,需要检查者和家长善于控制其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多使用鼓励、安抚类话语,如“宝贝最棒!”等,并对孩子的积极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与孩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提高依从性。

3.3治疗方法的指导

3.3.1戴镜指导 ①根据医师处方选择合适眼镜。参考孩子年龄、性别及美学、功能需要并结合孩子自己的意愿选择满意的眼镜,满足孩子的新奇心理,使之更乐于接受佩戴眼镜。宜选择质量轻、不易破碎的树脂镜片,如度数较高则不宜选择过大镜架,造成配装镜片直径加大增加重量影响佩戴舒适度。②正确戴镜。戴镜矫正屈光不正是弱视治疗的重要手段,告知家长应监督幼儿坚持戴镜。因幼儿一般鼻梁较低或活动幅度大,眼镜容易下滑或移位,可用眼镜绳固定至幼儿脑后,以确保眼镜光学中心对准瞳孔。

3.3.2有效合理地实施遮盖 指导家长正确给孩子使用遮眼眼罩,防止患儿从镜框与皮肤之间(尤其是鼻侧)的空隙“偷看”,或擅自摘掉遮盖影响治疗,可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解释治疗目的,共同监督。需要注意不适当的完全遮盖亦可导致健眼视力下降发生遮盖性弱视,应严格遵从遮盖时间并加强随诊观察。

3.3.3精细目力训练 视觉训练是通过针对性方法训练双眼调节功能、眼球运动功能以及两者的协调性,从而提高双眼视觉系统的应用能力[5]。训练方法有穿针、串珠训练,描图法等,3岁以上幼儿教会方法,根据孩子兴趣每次选择一种方法,练30min/次,2次/d,家长全程看护,更可以陪同孩子开展串珠比赛等趣味训练,增加孩子训练积极性,同时规范操作,防止低龄儿童误食等不良后果。

3.3.4弱视治疗仪治疗 使用西安华亚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SZS型闪烁增视仪,包括有CAM视觉刺激训练法和多频红绿黄闪烁训练,每项治疗2次/d,10min/次,3月一个疗程。家长应先学会治疗仪的使用方法再指导幼儿正确使用,每次插拔电源务必亲自操作,使用前对橡胶圈用酒精药棉进行消毒。治疗期间注意幼儿用眼卫生,防止眼疲劳。

4讨论

儿童视力发育是逐步成熟的,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为0~12岁,6~8岁双眼视觉发育成熟,弱视一定要尽早治疗,否则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从而严重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质量。治疗弱视,家长的配合工作至关重要,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不能擅自增减治疗项目、改变治疗方法、增加治疗强度,注重与患儿心灵相融,创造和谐的治疗氛围,有助于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治疗效果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284.

[2]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7.

[3]胡彦秋,魏世邈,林会芳,等.斜视矫正术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4,06(上):3016.

第5篇

关键词: 系列护理 ;大龄儿童 ;弱视治疗

单侧或双侧视力减退,我国规定(1985)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低于0.9者列为弱视.据美国著名眼科专家Vov Noorden统计,学龄儿童患病率约为1.3%—3%。而弱视治疗的预后与治疗年龄密切相关,根据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儿眼科总结,大年龄组(9—13岁)的治愈率仅为46%。我科从2009年开始由护理人员参与弱视儿童治疗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8—18岁患儿45例(70只眼),平均年龄(10.5±2.1)岁,其中男性24例(42只眼)女性21例(28只眼);临床类型:屈光不正型28例,屈光参差型16例其中合并斜视5例。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就诊治疗的8—18岁患儿37例(55只眼),其中男性23例(35只眼)女性14例(20只眼),平均年龄(10.1±2.3)岁,临床类型:屈光不正型23例,屈光参差型14例其中合并斜视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弱视类型均衡,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所有患儿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外眼检查、裸眼远近视力测定,裂隙灯检查眼前段、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及注视性质、角膜映光法检查眼位等,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后,给予散瞳验光,所有患儿均采用托吡卡胺滴眼液,10分钟点一次,连续点6次,共计时间为1小时后验光,第二天复光后配镜。

1、2、2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配镜后采用遮盖疗法、维视顿弱视治疗仪加家庭精细目力训练。维视顿治疗仪包括视觉刺激训练:CAM+红光闪烁,视觉精细目力训练:苹果下落、迷宫、动物配对等,以及视功能训练:立体视、融合视等,每天30分钟,20天为一个疗程,患儿在医院治疗后回家在加以家庭精细目力训练包括:穿珠、描红等,每次20分钟。

1、2、3观察组在进行以上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跟进采取干预护理

1、2、3、1建立健康档案 详细记录患儿治疗项目、视力、遮盖时间、配镜度数、复诊时间和视力、家长电话、家庭住址等,对患儿进行提醒并督促指导治疗。

1、2、3、2加强健康教育 制定宣传册子、不定期找家长谈心提高家长及患儿对弱视的认识,让已经治愈后来院复查的患儿及家长现身说法,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每月一次的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让患儿及家长对弱视的含义、性质、程度、治疗方法、怎样早期发现弱视、弱视训练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以及弱视治疗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等有了更深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3、3弱视治疗室延长下班时间,方便学龄儿童在放学后能来进行治疗。

1、2、3、4学龄儿童在学校害怕被同学耻笑,所以遮盖疗法依从性差,我们采用贴膜的方式进行遮盖,让患儿乐于接受。

1、2、3、5饮食指导 合理膳食 指导患儿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多吃粗面杂粮、如:玉米粥、小米、荞麦等。少粮细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限制糖类的摄入以促进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发育。

1、3 效果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按照1996年4月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愈:矫正视力恢复到大于或等于0.9;进步:视力增加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1行。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结果采用SPSS 1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56.6%和40.5%,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0.3%,X2=4.482 p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3、讨论

3、1遮盖疗法仍然是弱视治疗的基础

对于8岁以后的学龄儿童最基础的治疗仍然是遮盖疗法,Hwang DJ 等对年龄大于8岁的学龄期患儿进行分析:发现只要患儿坚持遮盖疗法90%以上的患儿最终最佳矫正视力都有提高。而现实生活中患儿往往怕被同学嘲笑,而且遮盖后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就会出现不配合治疗,即使强迫遮盖也往往不能持续,我们采取贴膜的方式进行遮盖,使患儿戴镜后外观上美观了很多,易于接受,又配合加强健康教育,使患儿更加认识了弱视治疗的重要性,依从性提高了,治疗得以坚持下去,最终提高了治愈率和有效率。

3、2持之以恒坚持治疗是大龄儿童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由于弱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疾病,它发生在儿童视觉发育的过程中,所以不可能一日治愈。而且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患者年龄超过视觉发育的敏感期(8岁),弱视的治疗效果就将减退,就需要患儿和家长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坚持。尤其是在治疗后期,视力增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平台期”而停滞不前,家长及患儿会失去耐心和信心而放弃治疗。我们就针这个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家长及患儿这是弱视治疗的必经过程,只要坚持度过这一时期视力将会得到进一部提高,如果不坚持将会造成视力下降,那样还得重新治疗。甚至告知家长弱视即使治愈,也有可能复发,所以应该定期到医院复诊,确保远期疗效。

3、3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本组病例中我们采用加强健康教育,并且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弱视治疗的全过程,随时给予患儿及家长鼓励,让已经治愈后来院复查的患儿及家长现身说法,增强了他们的治疗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弱视群体为儿童,就必须要求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教育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是患儿,但是家长的配合及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7]

4、结论

弱视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我院在弱视治疗中加入一系列护理之后,提高了大龄儿童及家长的依从性,提高了治疗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 实用眼科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95

第6篇

由于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尖锐湿疣的治疗必须采用综合治疗及护理。

1 治疗诱因:白带过多,包皮过长、淋病

2 提高机体免疫力

3 应用抗病药物,一般只要坚持规则的综合治疗都可治愈

3.1 手术疗法 对于单发、面积小的湿疣,可手术切除;对巨大尖锐湿疣,可用Mohs氏手术切除,手术时用冷冻切片检查损害是否切除干净。

3.2 冷冻疗法 利用-196℃低温的液体氮,采用压冻法治疗尖锐湿疣,促进疣组织坏死脱落,本法适用于数量少,面积小的湿疣,可行1-2次治疗,间隔时间为一周。

3.3 激光治疗 通常用CO2激光,采用烧灼法治疗尖锐湿疣,本疗法最适用女阴、或肛周的湿疣。对单发或少量多发湿疣可行一次性治疗,对多发或面积大的湿疣可行2-3次治疗,间隔时间一般为一周。

3.4 电灼治疗 采用高频电针或电刀切除湿疣。方法:局部麻醉,然后电灼,本疗法适应数量少,面积小的湿疣。

3.5 微波治疗 采用微波手术治疗机,利多卡因局麻,将杆状辐射探头尖端插入尖锐湿直达疣体基底,当看到疣体变小、颜色变暗、由软变硬时,则热辐射凝固完成,即可抽出探头。凝固的病灶可以用镊子挟除。为防止复发,可对残存的基底部重复凝固一次。

3.6 β-射线治疗 应用β-射线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该方法疗效高,无痛苦、无损伤、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3.7 药物疗法 ①足叶草脂:本疗法适用湿润区域的湿疣,例如发生于包皮过长而未曾作包皮环切除手术的及会的湿疣。但对宫颈尖锐湿疣不能用足叶草脂治疗。用20%足叶草脂酊剂涂到皮损处或用药前,先有油质抗菌药膏保护皮损周围的正常皮肤或粘膜,然后涂药,用后4-6小时,用30%硼酸水或肥皂水清洗,必要时3天后重复用药,该药是国外用于本病治疗的首先药,一般用一次可愈。但有很多缺点,如对组织破坏性大,使用不当可引起局部溃疡。毒性大,主要表现为恶心、肠梗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心动过速、尿闭或少尿,故使用时必须谨慎,发现上述反应时,应立即停药。②抗病毒药:可用5%酞丁胺霜剂,或用0.25%疱疹净软膏,每日2次,外涂。无环鸟苷口服,每日5次,每次200mg,或用其软膏外用,α-干扰素每日注射300万单位,每周用药五天。或干扰素300万单位注入疣体基部,每周2次。连用2-3周,主要副作用为流感样综合症,局部用药副作用较少且轻微。③腐蚀剂或消毒剂:常用有30%-50%三氯醋酸或饱和二氯醋酸,或18%过氧乙酸。用10%水杨酸冰醋酸或40%甲醛、2%液化酚、75%乙醇蒸馏水100ml混合溶液,点涂局部,用于、肛周湿疣,每日或隔日一次,效果甚好。消毒剂可用20%碘酊外涂,或2.5-5%碘酊注射于疣体基部,每次0.1-1.5ml,或用新洁尔灭外涂或以0.1-0.2%外敷,后者需配合全身疗法。④抗癌药:a、5-氟脲嘧啶(5-Fu):一般外用5%软膏或霜剂,每日2次,3周为一疗程。2.5%-5%氟脲嘧啶湿敷治疗、肛周尖锐湿疣,每次敷20分钟,每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也可用聚乙二醇作基质,加入占其干质5%的5-Fu粉剂制成栓剂,治疗男女尿道内尖锐湿疣,也可用5-Fu基底注射,多者可分批注射。b、噻替哌:主要用于5-Fu治疗失败的尿道内尖锐湿疣,每日用栓剂(每个含15mg),连用8天,也可将本品60mg加入10-15ml消毒水中,每周向尿道内滴注,保持半小时,副作用有尿道炎。亦可用本品10mg加入10ml浸泡患处,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治疗、冠状沟湿疣,主要用于经其它方法治疗后,尚有残存疣体或复发者。也可将此溶液再稀释两倍浸泡局部,以预防复发。c、秋水仙硷:可用2-8%的生理盐水溶液外涂,涂两次,间隔72小时治疗湿疣,涂后可出现表浅糜烂。d、争光霉素或平阳霉素:用0.1%的生理盐水溶液作皮损内注射,每次总量限制在1毫升(1mg),大多一次可愈。平阳霉素为争光霉素换代品,用法基本相同,亦有用平阳霉素10mg溶于10%普鲁卡因20ml内注射。

3.8 免疫疗法

3.8.1 自体疫苗法 用病人自己的疣体组织匀浆(融冷灭活病毒),并进行加热处理(56℃一小时)收集上清液注射,可用于顽固性肛周湿疣。

3.8.2 干扰素诱导剂 可用聚肌胞及梯洛龙。聚肌胞每日注射2ml,连用10天,停药1-2月后,再继续用药。梯洛龙每日3次,每次300mg,停药4天,或隔日口服600mg。

3.8.3 干扰素、白介Ⅱ,灵杆菌素,利百多联合应用,疗效较佳。

3.8.4 治疗方法的选择 ①男女两性外生殖器部位可见的中等以下大小的疣体(单个疣体直径

4 注意事项

4.1 自然转归形式 自行消退、保持不变、大小及数目增加。部分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也可愈合。

4.2 目前的尖锐湿疣治疗方法可以降低传染性,但可能不能根除其感染性。

4.3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要求、可用的资源及医师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第7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儿童糖尿病;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173-02

儿童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疾病[1]。为此,该院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接受治疗的50例糖尿病患儿实施不同的护理,以此观察糖尿病患儿护理后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糖尿病患儿5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3年5月―2015年7月期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25例,对照组患儿25例。观察组糖尿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0∶15,年龄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0.45)岁,病程为1~30个月,平均年龄为(15.27±1.24)月。对照组糖尿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5∶10,年龄1~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1.34)岁,病程为1~29个月,平均年龄为(18.21±0.58)月。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和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年龄、性别和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糖尿病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为入院护理、饮食护理、病情护理等。

观察组护理方法: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循证护理。

①问题分析:由护士自主建立循证小组,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找出常规护理方案中的不足,利用最适宜护理研究依据、临床经验与患儿的基本情况,根据科学实证和理论经验来分析常规护理方案中的不足。

②循证小组:通过系统搜索儿童糖尿病和预防不良事件等的相关文献,根据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临床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科研结论,将所获得的科研证据、临床知识与患儿的病情相结合,制定循证护理方案。

③评价证据:通过自评方式监测循证护理方案的效果,找出循证护理方案中所存在的不足,对循证护理方案中的实用性、真实性、可靠性进行总结实施经验和评价,重新制定循证护理方案。

④病情护理:护士应耐心给予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例如饮食方法、发病机制和并发症,告知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应保持适当的运动量,有利于减轻患儿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护士应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卫生宣教,使患儿和家属了解饮食治疗是各种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增加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护士应在患儿每餐前查对饮食,严格分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严格限制患儿食用各种甜食,控制一天摄入量。

⑤运动护理: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每日护士应陪同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进行跑楼梯、散步、慢走等运动。

⑥饮食护理:给予患儿健康饮食指导,告知患儿多食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低糖、高蛋白和低脂等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食物,并告知患儿吞咽食物时注意不要强制吞下,限制患儿糖份摄入,每日食糖量为6 g。

⑦心理护理:由于患儿会存在较多的负面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儿沟通,通过给予患儿讲故事和做游戏,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鼓励患儿表达自身的感受,及时缓解其心理压力,可通过培养患儿多种兴趣爱好,确保患儿的心理健康。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糖尿病患儿护理后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两组糖尿病患儿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n(%)表示,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血糖控制情况

护理前,观察组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结果显示,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儿童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消瘦、多餐、多尿和多饮等,早期的诊断及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儿的血糖,还能减少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2]。该研究中,该院对糖尿病患儿分别采用不同护理,循证护理取得较为可观的效果。

循证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的,循证护理是指护士在护理方案中明确的将科研结论与文献证据相结合,从中获取证据,作为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3]。循证护理方案包括4个要素:①寻找护理方案所存在的不足;②系统搜索儿童糖尿病和预防不良事件等的相关文献作为科学证据;③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科研结论制定出循证护理方案;④对循证护理方案中的实用性进行总结,找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重新制定循证护理方案,最后实施循证护理方案[4]。循证护理方案利用科学依据对患儿进行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血糖控制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率[5]。

该院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并且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

综上所述,给予糖尿病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改善患儿血糖控制情况,还能减少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古建平,付晓荣,卫海燕,等.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8):2864-2866.

[2] 刘维维,杨铁花.从糖尿病儿童到成人过渡期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70-474.

[3] 古建平,付晓荣,卫海燕,等.护理干预对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70-3471.

[4] 陆群,孙海峰,姚孝娟,等.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6):43-46.

第8篇

关键词:母婴同室;产妇;新生儿;并发症;护理质量

母婴同室是当代产科常见的护理方案,指足月儿或1500g以上的早产儿在产出后与产妇24h共处一个房间,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的饮食起居[1]。在住院期间母子共同生活,医疗和其他操作每天分离不超过1h。据临床实践表明[2],新生儿在产出后,肢体上的抚触能使新生儿感到安全及愉悦,有助于刺激新生儿发育。除此之外,母婴同室能促进产妇尽快泌乳,减少阴道出血,促进产后恢复[3]。本研究对本院产科于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顺产产妇进行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母婴同室护理对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42例顺产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6.4±3.1)岁,孕周36~40周,平均(39.3±0.5)周,新生儿体重2150~3800g,平均(3120.9±480.1)g,其中男婴22例,女婴20例;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顺产产妇,设为研究组,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5.1±2.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0.7)周,新生儿体重2200~3750g,平均(3200.2±510.7)g,其中男婴23,女婴23例。纳入标准:产妇无精神病史;无任何重大躯体性疾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产妇在分娩后,护理人员在确认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的情况下,将产妇送往病房休息,同时将新生儿送往育婴室。在新生儿需要喂养时,将新生儿交与产妇予以母乳喂养。12h后进行第一次喂奶,随后每隔4h喂奶一次。

1.2.2研究组

新生儿产后30min内,清理其呼吸道,擦干其头部和身体血迹、羊水,剪短脐带后将新生儿置于产妇胸部,引导婴儿的嘴触碰,帮助婴儿吸吮母乳。护理人员应称赞产妇在分娩时的表现,并表扬新生儿的可爱,激发产妇初为人母的喜悦感。鼓励产妇通过亲吻、抚摸等肢体接触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反应,增加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印象。经过分娩处理后,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身旁,让母子进行共处一室。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开展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要点、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从旁协助产妇进行更换尿布、喂养、脐部护理等日常护理。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提醒产妇每2小时母乳喂养一次,并在喂养的同时给予语言的刺激,以柔和的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激发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主动反应。

1.2.3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病及乳腺感染并发症发生状况。②记录并比较新生儿哭闹次数、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泻发生率。

1.2.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2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而在分娩后产妇需具备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储备能力,使自身能尽快进入母性角色,以此满足其初为人母的愉悦与满足感。传统的产科护理方案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沐浴等护理工作都由护理人员完成,这不利于产妇分娩后的角色转换。母婴同室护理强调由母亲作为主导角色,而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产妇完成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母婴同室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强调将新生儿与产妇视为同组个体,激发了产妇的早期母爱,通过感官刺激与抚慰等方法帮助建立母子之间的感情,激发新生儿吮吸、拥抱等本能反应,从而达到刺激新生儿生长发育的目的[4]。

3.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后出血为2.2%、产褥病2.2%,乳腺感染2.2%,对照组产后出血7.1%、产褥病7.1%、乳腺感染11.9%,研究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这主要得益于母婴同室过程中护士鼓励产妇及早哺乳,新生儿的吮吸作用将刺激产妇催产素分泌,有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尽早排除[5],预防乳腺感染、产褥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恢复。产妇产后子宫受创,乳腺分泌物多,极易产生感染,而及早促进产妇泌乳则有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排除,进而降低产后出血、乳腺感染、产褥病并发症的发生。

3.3从2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可知,研究组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为2.2%、皮炎2.2%、腹泻2.2%,对照组上呼吸感染的概率为7.1%、皮炎9.5%、腹泻7.1%,研究组的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安全及营养结构最为合理的食物,能增强新生儿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指导产妇开展肢体抚摸、亲吻等行为能使新生儿获取安全感,有助于减少哭闹频率与次数。值得注意的是,产妇缺少有关新生儿护理的知识,极易出现认知偏差,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可引发潜在风险事件。因此,在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作用起着引导作用,应科学、合理地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护理知识体系,并促使产妇认识并发症的诱因以及新生儿照护中的预防举措、注意事项,以最大限度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6]。

4小结

母婴同室护理能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照护的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可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荣娟.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86~87.

2万九菊,熊怡,王迎春,等.健康指导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56~57.

3华骅,沈国英.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临床护理路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49~50.

4邵海珍.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77~78.

5徐海宁,李敏香,林望,等.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14(12):1973~1975.

第9篇

随着微创技术的普遍开展和不断提高,近年来,腔内微创碎石已逐渐成为治疗小儿下尿路结石的首选方法。自1998年8月~2006年3月,我们采用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TUPL)治疗小儿下尿路结石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碎石前后的护理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其中男31例,女7例,年龄16个月~13岁,平均4.8岁,B超或X线检查提示膀胱结石27例,后尿道结石4例,膀胱结石合并后尿道结石3例,前尿道结石4例,结石最大3.0cm×1.5cm,最小0.6cm×0.5cm,合并尿路感染20例,急性尿潴留11例,病程3天~3年。

1.2治疗方法一般采用静脉全麻,部分年龄较大患儿采用腰麻,取截石位或平卧位,直视或电视监视下由尿道外口插入输尿管镜,边进镜边观察,看到结石后,用碎石探杆将结石抵压于尿路粘膜上,开放气阀,将结石逐渐击碎成直径<2mm的石屑,退出输尿管镜,插入金属导尿管,用ELLIK冲洗器或灌肠器,将膀胱内的石屑尽可能抽吸冲洗出体外,术后留置尿管,应用抗生素3~5天。

2结果

本组除1例因尿道畸形无法进镜失败外,其余均一次碎石成功而治愈。所有患儿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经对症处理后血尿消失。术后第1、2周以B超及X线检查追踪疗效并随访3~6个月。1周结石排净34例(89.49%),2周结石排净3例(7.90%),失败1例(2.63%),改行开放手术治愈,尿道“石街”2例,尿道狭窄1例。所有尿道石街患儿经输尿管镜处理后排净结石,尿道狭窄患儿经尿道扩张后均排尿通畅。

3护理

3.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缺乏对腔内碎石的了解,患儿及家长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因此,术前应向患儿及家长详细介绍该项手术的原理、大致操作过程、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已成功进行此项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患儿和家属的不安情绪,增强对手术的信心,取得更好的配合。②术前常规护理:术前行血、尿常规及各项血液生化、凝血功能检测,胸部透视及心电图、B超、腹部平片(KUB)加肾静脉造影(IVP)等检查,以免误诊漏诊,积极治疗合并症;术前1天常规备皮、皮试,禁食12h、禁饮4h,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麻醉前用药等。为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做好充分准备。

3.2术后护理

3.2.1护理术后按医嘱给氧,监测生命体征,静脉全麻未清醒者,取去枕仰卧位,头转向一侧,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导致意外;椎管内麻醉者,应去枕平卧6h,以防因脑脊液外渗致头痛。

3.2.2排尿观察与护理①引尿管处理:术后应注意保持尿管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尿液的量、色、质的变化,如血性尿液较浓较多者要告知医生,并适当使用止血药,加用生理盐水持续点滴冲洗膀胱,以免血块阻塞。若尿液澄清,可于术后8~16h拔除尿管,否则应延期拔管。拔管后嘱患儿将尿排入痰盂,待沉淀后,将排出的结石收集送成分分析,根据结石性质进行饮食指导。②膀胱痉挛的处理:尿管及石屑的刺激常导致患儿膀胱痉挛,下腹疼痛及尿失禁,症状轻重不一,重者可用654-2、冬眠灵或度冷丁等。③尿道“石街”的处理:当石屑较多、阻塞尿道即形成“石街”,常引起急性尿潴留,患儿排尿不出或呈点滴状,排尿时因疼痛而哭闹不止。因此,拔尿管后应注意患儿的排尿情况,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医师,尽早解除尿道梗阻。本组2例出现尿道“石街”,我们采用输尿管镜下加压冲洗将短的石街冲回膀胱,再行TUPL将较大的颗粒击碎成直径<2mm的石屑,重新插入金属导尿管,连接冲洗器,反复冲洗,直至将石屑全部冲出体外。对尿道“石街”较长者,在尿道内行TUPL,将“石街”中较大的颗粒击碎后逐一取出。经此处理,全部取净石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新晨

3.3出院指导①告知患儿及家属,出院后要多饮水,每天饮水量约500~1000ml,以利于残石排出,同时稀释尿中的成石物质,预防结石复发。②根据结石成分,对患儿进行饮食指导。如患草酸盐结石,可嘱患儿少食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草莓、巧克力、红茶等。尿酸盐结石患儿建议采用碱性饮食,避免过多食用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家禽肉类、甲壳动物、咖啡等,忌多吃海鲜如海参、海鱼、海带、海菜等海产品。磷酸盐结石宜用低磷、低钙食物,忌大量饮用牛奶。③出院后若因尿道狭窄导致尿线变细或排尿困难应及时回院行尿道扩张。④定期回院复查B超或X线,了解有无残石或结石复发,以便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4讨论

小儿尿路结石较少见,在泌尿系统结石总发病率中约占2%~3%[1],既往主要以开放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腔内镜治疗儿童下尿路结石已成为首选[2]。我们在电视监视下采用TUPL治疗小儿下尿路结石,亦取得满意效果,它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也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我们认为,耐心全面的术前宣教,术后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儿的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