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33: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化学定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CuSo4溶液、naoh溶液、feco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kclo3kcl02
氢气+氧气水
h2o2h2o
氢气+氧化铜铜+水
h2cuocuh2o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72-02
[作者简介]陈义海(1978―),男,江苏泰兴人,本科,江苏省泰州市孔桥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在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定理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教师要加强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使其能够掌握定律的含义,达到轻松解题的目的。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研究炼金术、炼丹的时候,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就被注意到了。17世纪海尔蒙特通过柳树实验证明了水变成了其他的物质,但是质量没有发生变化。他首先将柳树和生长的土壤分别称重,然后给小树只浇水,五年之后,小柳树长大很多,土壤却没有太大变化。所以,他认为水变成了柳树的一部分,质量没有变化,这种说法误导了很多人。1673年,波义耳煅烧金属的时候,发现了质量基本关系。1760年,罗蒙诺索夫的实验表明物质的质量减少,必然引起其他质量的增加。1774年,拉瓦锡使用铅和锡进行实验,证明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于是,质量守恒定律就被人们广泛承认。
质量守恒定律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让人们能够精准地进行化学实验,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质量守恒定律也为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证明了物质不灭原理,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发展基础。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要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分子破裂、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的分子个数和原子量都没有变化,所以保持着质量守恒。明确了质量守恒的本质,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强调以下要点:第一,质量守恒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第二,明确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和其他的性质守恒。例如,在很多的空气燃烧实验中,气体进行化学反应前后的体积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不符合体积守恒。第三,明确物质的确参加化学反应,在化学实验中,很多的物质虽然进入到了化学反应阶段,但是却没有真正参加反应,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反应物过量的处理中。第四,明确所有的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守恒,不能忽略掉生成的气体或者液体或者其他的物质。
三、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策略
了解了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之后,教师要利用定律进行相关题目解析。关于质量守恒定律最常见的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师要熟练掌握每一种题目的性质,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想。
(一)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学不成功,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教师要认真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详细的策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来死板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思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告诉学生,质量守恒定律非常关键,需要学生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认真聆听每一个小组的研究成果,确保他们的理解没有偏差,能够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二)使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的理解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产生各种疑问。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是会发生变化的,最常见的就是日常物质燃烧之后,就变成了灰烬,学生认为这是质量减少了。教师要能够理解学生的困惑,并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化学实验操作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在严格控制下进行的专业的化学实验的视频。在氢气的燃烧实验中,首先称重氢气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将二者做密封的燃烧实验,收集实验结果产生的水滴,并进行细致的称重。在燃烧中,确保氢气燃烧完全,称重前后燃烧的氧气,确定氧气实际燃烧的重量。经过最后的测量发现,氢气燃烧的质量和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产生水的质量,误差在合理的范围中。燃烧实验要求装置的密封性好,操作过程严谨,在学校的实验室很难做到,使用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个过程,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由于设备和装置的限制,很多化学实验学生都不能亲自进行,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开辟了新的方法,使学生可以了解质量守恒的相关信息,拓展自己的视野。
(三)通过实验了解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可以课堂上进行的实验,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课堂实验的机会。例如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教师就可以和实验室申请适量的镁带,在确保教室环境合适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当场进行镁带的燃烧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看,加深印象。当堂进行实验,学生能够获得最直观的印象,并且对镁带燃烧前后的状态有清楚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镁带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从而加深印象。通过实验可以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之后质量增加了,有的物质燃烧之后质量减少了,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化学反应,导致了奇妙的化学变化。
(四)通过实际例题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之后,学生还是要通过例题完善知识。在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在解题中的应用广泛,下面将列举一些典型题目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深刻分析这些题目,来加深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应用。
第一,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解决有关的化学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释镁带在空气燃烧之后质量增加的原因,因为镁带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带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氧化镁的质量等于镁带和参与化学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总和。
第二,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断一些化学反应物质的构成。例如:在4X+5B2=2A2B5,则X的化学式是( )。在这类题目中,就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反应前后的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变。所以,反应之后还有A原子4个,B原子10个,所以X的化学式应该是A。
第三,解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例如:有一些混合了铜粉的氧化铜,质量为6.4克,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化学反应完全之后,发现试管中还有铜5.5克,试问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我们能够得出试管中的质量减少是因为氢气还原氧化铜之后,氧化铜变成了铜粉。试管中全部都是铜粉,减少的质量就是氧元素的质量。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为6.4-5.5=0.9克。
第四,判断物质元素组成。例如:一种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之后只有水和二氧化碳,那么这种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有( )
A.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B.只有氢元素和碳元素。
C.肯定有氧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D.无法判断具有有哪些元素。
关键词:初中化学;先学后教;新模式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多数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无法在教学中获得真正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与改革。基于此,本文在此试论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以期能够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并推动新课程改革。
一、先学后教模式
先学后教模式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从根本上说,先学后教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顺序,将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将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监督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通过探究与交流推导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只能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适当的帮助。此时,学生就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资源进行自主探究,进而得到更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总结学生探究的结果,要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
目的。
通过先学后教模式,教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使得初中化学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促使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换言之,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自主实验得到化学结论,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监督学生的操作,防止学生出现违规操作。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到实验器材的用法,能够在积累化学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新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一、“德美一体”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初中化学中的德育
德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能达到社会的要求。而化学中的德育内容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化学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许多化学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和掌握。在学习初中化学时,初中生首先需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其次需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详细记录,最后归纳分析,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探究意识等。同时,学生可以从初中化学课本中了解到化学的发展历程,认识更多科学家,如: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侯德榜创造出了“联合制碱法”,等等,从中感受到他们对科学的执著热爱,学习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二)初中化学中的美育
美育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感受并创造美。化学中的美育则主要表现在内容美、过程美和内在美这三点上。首先初中化学的内容美体现在化学实验中,此过程中会有各种神奇的现象发生,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这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的神奇和美妙,同时,化学实验中的试管、烧杯等各种仪器的外形特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仪器的简洁美。其次就是过程美,它主要体现在实验具体操作和设计实验方案上。学生对实验的合理方案设计、熟练和灵活操作,都是他们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最后是它的内在美,它主要表现为科学家积极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在于能使他们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学到执著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怎样构建“德美一体”初中化学教学模式
(一)创造美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创设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课堂环境的创造,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美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无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出美的课堂氛围,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应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通过语言行为展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而语言又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表情、手势及体态语言等。如在讲溶液的特征时,先从蔗糖溶液的形成开始问学生:“喝一口甜吗?”“甜。”“再来一口还是那样的甜吗?”“一样的甜。”接着问:“喝一口雪碧感到怎么样?”“爽。”“再喝一口呢?”“还是一样的爽。”点题:“一样的爽,一样的甜这说明了溶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老师在问答过程中做出享受状的样子,这里陶醉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投入充沛的感情,使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他们不会因为学习而感到痛苦和无奈,相反他们在欣赏美、追求美、享受美的同时在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能力。
(二)充分发掘学科内涵
化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中存在很多科学实验,以及通过无数科学家刻苦钻研、探索总结出的各种化学式和各种化学定律等,所以化学不仅具有实验美,还具有结构美、各种化学定律的规律美,以及科学家们为此积极探索、坚持不懈的品质美。比如,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金刚石和石墨虽然都由碳构成,但二者在外表与硬度上大不相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一样,这就体现了化学的结构美。初中化学中的各种化学规律都是通过科学家的多次试验,经过不断探索和刻苦钻研,最后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的,这就是化学定律的规律美和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品质美。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的精神,都值得初中生学习。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初中化学的各种美,将德育和美育二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673-9132(2017)07-005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31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发现以下三点问题。
(一)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忽视化学学科的意义
我国农村许多地区都不重视化学学科的教学,教育教学所相关的实验室以及设备缺少。这会间接导致农村学生理解知识困难,课堂效率低下。除此之外,许多农村教师认为初中化学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没必要涉及太多的实验等。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会做题解题就可以了。这样就会形成误区,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在初中化学方面的成长。
(二)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能力低,教学方法老套
因为农村地区环境较为偏远,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导致了农村初中校内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初中化学虽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但农村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会忽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与精神,进而造成教学方法老套传统,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就只有“死记硬背”一条路。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化学课上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程度低,最终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行。
(三)农村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新课程改革难以实施
农村的初中生因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与大城市的同龄学生相比,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样导致了学生接受新课程改革时效果不明显。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解读以及融入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解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指的一种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快速有效掌握各种实践性较强和有一定动手能力的知识或者技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系统分析,结合之后所要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之后布置合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这个学习过程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而学生则是这个学习过程的主体。
当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一些客观条件来做出改变,以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将初中化学知识结合一定的情境,之后通过布置若干任务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来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给予学生合适恰当的指导和建议,并对他们完成任务的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知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任务,提高课前预习效率
学习化学之前,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学生要对即将所学的内容以及课程目标有一定的了解。课前预习工作能够让学生在后续学习之中更加容易理解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之后在课堂之中对此部分认真听,进行重点学习,这样就能够极大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预习工作,即让学生进行独立预习工作,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课前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预习工作中应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组为单位来进行课前预习工作。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上“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课前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针对质量守恒定律设置两个基本任务:(1)快速浏览本节课所学内容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2)尝试发现其中所蕴含规律。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小组内各成员当遇到问题时可以集中探讨并相互监督,并由小组长自行安排任务,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加以记录。这两个任务就能够对本节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能够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
(二)构建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方法
化学,是初中生接触到的较为新颖的一门课程,很多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会显得手足无措。方程式,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个化学知识点都和一个方程式相互对应,这就决定了在初中化学课本中,会出现大量的方程式,这给学生的记忆增加了负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方程式时,都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时间和应用范围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实,这些方程式就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是对物质间反应过程的纸质书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可以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对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
一、熟练掌握化学元素符号是基础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用化学元素符号进行标示的,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书本中很明确地罗列了各种化学元素以及相应的符号,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
二、教师可以采取的积极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在初中生以往所接受到的教育中,化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学生带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中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以此来设计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很多学生会抱怨记忆化学元素符号,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难以坚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把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编成顺口溜的方式,让学生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为以后化学式的书写奠定基础。
2.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以及配平方法
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首要原则。化学方程式书写中,不能随意地添加元素,也不可以编造不存在的元素,反应前后,方程式的元素是不可以改变的,更不可以把生产物和反应物颠倒着写,这些都是不遵循守恒定律的表现。在对方程式进行配平时,只是在元素符号的前面添加或是改变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方程式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方程式的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不可以忽视的,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配平方法进行专门的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测试。
3.找出方程式的书写规律,让学生进行分类记忆
化学方程式种类繁多,记忆不便,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对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整合,不难发现其中的书写规律。总体来说,初中化学方程式具体可以分为化学分解反应类、置换反应类、复分解反应类、还原反应类、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类以及其他的一些反应类型。我们以置换反应的方程式为例,这类反应的规律就是反应元素之间的位置互换,方程式的书写就是化合物组合后的生产物。只要找到了各种反应类型的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
4.加强训练,强化记忆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生长久地坚持。学习过的知识,很多都只是一种浅层记忆,学生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检测,来对这些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并对此及时地检测,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总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切记急于求成。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力求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熟练掌握方程式的书写技巧。
参考文献:
一、课前预习略读,为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阅读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前预习略读能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提前的了解.初中化学是学生刚接触的学科,学生往往带着好奇心进行提前预习.而教师有目的地布置预习,能让学生知道课前需要阅读哪些内容,阅读中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难点内容.这样,为学生即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前略读预习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例如,在讲“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略读,并提出问题:人体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多少种?学生在课前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说说有哪些营养物质,人体最需要哪些常见的营养物质.对学生预习阅读中遇到的不懂问题,教师再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预习阅读,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基本概念、现象、定理等.当然,对某种现象的认识与规律的掌握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二、紧扣课文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初中化学中的阅读应该紧扣教材内容.整体感知是阅读的第一步.在整体感知中,首先要了解一些概念与定律,然后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对化学概念与定律进行初步的理解,准确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在讲“溶解度”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围绕几个要点:①条件:一定的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饱和状态溶液;④质量:溶质的质量;⑤弄清楚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剂.很多化学概念读起来相似,学生往往混淆.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应该进行对比性阅读,找出容易混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把它们甄别开来.例如,在讲“溶解度”时,学生往往把它与“溶解性”混淆.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对比其不同的地方.这两个概念从字面上看,一个是“性”,一个是“度”.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它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而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溶剂里溶解性大小,是溶解性的定量的表示方法.
三、拓宽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布鲁纳认为,在发现学习中,人的直觉思维对信息的加工、储存、提取产生一定的内驱力.根据这样的发现学习原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要立足化学课本.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铅笔上标有H、B等字样,它们的含义是什么?不怕水的鸟笼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为什么有的玻璃不怕火烧?等等.这样的内容,学生喜爱阅读.又如,在讲“碳酸盐”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并把广西桂林的芦笛岩的景色从网上下载下来给学生看,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哪位同学能说出这样美丽的溶洞中钟乳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这些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用化学原理来解释成语“水滴石穿”?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其中原理的欲望,他们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在网络上是很容易解决的.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同时,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对于学习化学的促进作用.
四、课后重读巩固,透彻理解所学知识
一、创设“真”的情境,激发化学求知欲望
现在,一些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存在随意臆造的现象,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情境的虚假性。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只有发挥化学真实的魅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可亲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化学求知欲望。
1.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真”的情境。化学知识是对生活中常见化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因此,联系生活创设化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真实性,从而激发起主动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例如,教学“酸的性质”一课时,我联系生活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碰到过在吃鱼的时候被鱼刺卡到的经历,这时候,爸爸妈妈一般会给你们喝一些醋,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都喜欢蘸着醋吃松花蛋呢?”通过这两个生活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酸的性质的思考。这样的情境,由于是紧密联系生活的,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化学史料中寻找“真”的情境。傅鹰说:“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相关的化学史料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情境:化学家波义耳把金属锡放在敞口容器时燃烧,燃烧后物质的质量比燃烧前多了,因此得出质量不守恒的结论。而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金属锡放在敞口容器时燃烧,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从而得出质量守恒的定律。那么,当时波义耳为什么没有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呢?”这样,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质量守恒定律是在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从而让学生体味会到了道学精神,激发起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实”的情境,推进化学探究动力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化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化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化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前面已经提及,创设情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实”的情境,推进学生产生化学探究动力。“实”的情境,就是指能够有效引发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情境。
1.利用趣味故事创设“实”的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化学探究中去,从而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课堂上我利用“死狗洞之谜”的故事给学生创设情境:在意大利,有一个名叫那不勒斯的山谷,在那不勒斯山谷中有一个山洞,也叫“死狗洞”。原因是只要狗一进这个山洞,就会立刻死亡,而人进这个山洞则安然无恙。同学们听了以后很是疑惑,到底是什么物质导致狗会死亡呢?于是他们进行了小组讨论,认为是山洞中的二氧化碳导致了狗的死亡。还有的同学提出疑问:人为什么不会死呢?他们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猜想:那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沉”在山洞的底部,因为人比较高,所以不会死,而狗是很“矮”的,刚好在山洞的底部,吸进去的全部是二氧化碳,所以立刻死了。这样,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这一神奇故事的引导下,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一性质进行了猜想,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想办法验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深入推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改理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呢?下面谈谈个人的思考与认识。
一、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化“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的惊奇感,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讲到“爆炸”时,教师提到了面粉可以爆炸,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都抱有怀疑态度。笔者为学生成功地演示了“面粉爆炸”实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可见,实验帮助学生叩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满足了好奇的探寻,又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个更新奇的问题,使其在化学世界里的探索欲罢不能。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灵活的教学环节;应该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能使师生得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保证。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流、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尊重、理解、体贴、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交往、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
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和点拨。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不要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强加给学生,而是课前向学生提出疑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此观点,写一份探究实验报告。选出其中两个较多学生设计并且较合理的实验作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课上先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再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并由此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然后教师再进行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演示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中;另外一个是表面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这样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课后讨论,由他们自己作出正确的解释,从而能够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变“我要学”成“我会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学生对那些抽象的微小和物质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
而化学教学中许多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以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