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34: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学中的关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目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时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试想一下,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的双方如何能产生正常的交往,又如何能产生真正的互动教学呢。《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活动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这网状关系中进行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的事情,也不是单纯的教师的事情。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中心人物。那么,怎样提高师生交往的有效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互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交往是双方或多方的接触、往来、对话、沟通,教学中交往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原始的语言学的意义,它已成为人们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找规律》一课。我精心创设了一个快速记忆比赛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感知规律。找规律重在“找”,找到规律的价值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找规律”和利用规律解决问题上。素材精选了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桌椅、彩灯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摆放的规律观察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交流,经历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星期,月份,四季,生肖等等,拓展规律,丰富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再通过师生玩一玩游戏,引发学生的思考,揭示游戏里就蕴含着周期规律,鼓励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感悟规律,创造规律。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成资源,突出了学生探索规律中的数学思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改进评价方法,力求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更有兴趣。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评价缺失和评价不当的现象。如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只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和价值观的引导等。只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评价要具有激励性、导向性、客观性,课堂评价不应拘泥于形式,要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用我们的评价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尊和自信,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体特征,表现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等方面。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既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看法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新教材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发展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以便为发展学习而学习,为终身继续学习而学习。从教育发展的整个态势来看,教育民主化已日益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趋势。教育民主化主题之一即教育的平等,包括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和个性发展的平等性,尤其是个性发展。因此,保证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
总之,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能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教学,而要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探索研究,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它的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能否充分调动二者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学生来说,凡是和自己关系好、感情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教学影响,即使是较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因而能愉快的接受。反之,假若师生关系不好或者没什么感情,同样的教育教学影响,学生往往不理不睬,没有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师生关系好坏对教师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师生关系好,教师工作起来心情愉快,教师会更加努力,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幸福。相反,教师会感到内心失衡,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进程。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关键词:教师环境;数学环境;人文环境;探究环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也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古尔曼认为独立人格是人进入社会的立身之本。独立人格包括;矢志不移、坚定信仰、求真务实、理性思维、勇于探索、敢于负责的处事态度,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质,很难想象在只有师道尊严的课堂中能形成这些优良品质,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应该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把讲台当作自己表演的舞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仓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的传授知识,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代替了学,学生在课堂上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创新意识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由此产生厌学,甚至与教师产生敌对情绪,使师生关系形同陌路。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交流中升华,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们体现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将来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课堂的“四境”的营造:温馨活力的教室环境;恰当引人的数学环境;优美形象的人文意境;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良好持续的心境。
1、温馨活力的教室环境
(1)规划整洁的教室布置。环境育人,是大家的共识。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整理好课桌,整理好桌面物品。课本、笔记、草稿纸摆放有序。文具一应俱全,洁净的黑板,营造了展示数学活动的良好氛围。
(2)活泼、轻松的课堂过程环境。良好的课堂过程环境本质是和谐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即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在课堂上不只是学生学到知识,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进步。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过去的课堂主宰者变成现在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由学会到会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恰当引人的数学环境
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如数学史、人物传记、故事、趣事等的引用,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从而使其产生自觉地主动性,激发求知欲,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努力去探索数学王国的无穷奥妙。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性,对学生的情绪、态度、优缺点及时调节、引导,利用口头表扬、学生鼓掌等方式,激励学生形成好的学习风气、习惯,以达到情绪上的和谐。同时教师的体态、手势、语言、表情等都起着积极的情绪渲染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达到全身心和谐。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合作交流,寻找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在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创造一个充满活跃,愉快地教学氛围,发挥好情感教育的活跃性、愉快性的作用。
3、优美形象的人文意境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在其孕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积淀了众多的人文内涵,关注数学的人文意境,体会数学的本质,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可近,而不是铁面般的冷酷无情。数学中的人文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的描述,如对极限的概念的描述,除了数学的严格阐述外,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来描绘,使学生在优美的人文意境中,加深了对极限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2)性质的展现,如探讨函数性质时,画出图象其性质就一览无余,如画出三角函数的图像,其图像可概括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尽江水滚滚来,奔流不息到东方”。
(3)问题的陈述,如利用古代的诗歌呈现的数学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向下成倍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问塔顶几盏灯?想以上的数学知识通过人文意境的渲染,使数学知识不再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活泼,温暖人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有好处的。
4、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良好持续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课堂上,学生心情愉快,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学生失望焦虑时,学习就失去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心境,提供能够使学生产生满足感的学习任务,可以清除学生在学习中消极的情感因素,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培养良好的心境。
关键词:理论;实践;形式;目标;合作;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把“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列为三大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所以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但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美国的罗伯特·E·斯来文博士认为可归纳为两种理论: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包括发展理论和认知精制理论);我国著名学者王坦先生在《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将其综合为:群体动力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制理论。这些理论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不同的理论会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它践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使小组合作学习卓有成效地进行。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和运用,又可不断完善理论,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具指导性。
二、正确处理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家注意到一提到合作学习,很多教师都会想到小组讨论,他们所做的就是在每节课中组织学生匆匆忙忙地讨论几分钟时间,这种讨论对学生来讲收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这是典型的有合作的形式,却没有合作的实质现象。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是现代人必备的时代精神,是每个人生存于社会的基本素质。我们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我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还可培养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小组合作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因为竞争本身是进一步合作的动力,合作又是更高层次竞争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促进竞争。学生本身能力有高有低,能力的发展有快有慢。在小组内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情绪、情感等为基础,进行自评互评,使每名学生都能明确认识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控。从参与程度、探索水平、解决数学问题、投入的情感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让学生在小组中评出最佳个人。另一方面,每周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综合上面几方面评出最佳小组。通过评比,不仅能激励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在组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使组内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而具有竞争力。这样,通过教师创设的条件,使学生们体会到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只有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下才能达到目的。
四、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采用的是异质性混合小组方式。按照异质分组,就是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相对均衡。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培养学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学优生的优良素质,多思考、多发言,主动帮助学困生,避免学困生学习不主动,发言不积极,胆小怯弱,学习被动。教师既要关爱学优生,又要厚待学困生。对学困生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对其要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培养学困生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其自信度和自尊心。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并加以发挥,使其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合作,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既要肯定他们的作用,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形成协作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正确处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的关系
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构成了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每当一个环节或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的评价往往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准确客观而详细又是不容易的。因此,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是对教师评价的补充和完善。自评是合作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能够为小组合作提供有益的反馈;互评可以起到相互促进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互评的乐趣,充分享受互评激励带来的喜悦,互评也是生生交往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要做到以个体评价为基础,以小组评价为主。这样做,对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它不仅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互相评价、相互激励的目的。同时,正确的评价与激励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复习巩固整式乘法法则与公式,能熟练运用法则与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教者课前5分钟将学案发给学生做活动一和活动二。
师:做完活动一和活动二的同学请举手。(教者来到举手的同学面前逐一的批改)教者这么做即增加了面批的效果,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活动一:知识回顾
1、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乘法公式的定义
2、(1)完全平方公式:(a+b)2=___________; (a -b)2=___________
(2)平方差公式:(a+b)(a-b)=_________
师:请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知识回顾。
【评价】活动一学生通过翻书找,复习了旧的知识点,照顾到后进生。齐声读【知识回顾】来调动整个班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将重点知识板书,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复习,教者站在了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体现出小步骤,低起点,稳扎稳打的教学风格,又起到将知识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的重要作用。
活动二:基础练习
1、计算:
(-4a2b3)・ a2bc = ;(-3a2) (5a2b-3ab-1) = ;
= ;(2x+5)(x-5) = 。
2、计算:
(x-2y)(x+2y) = ; (-x+2y)(x+2y)= ______________;
(2m+3n)2 = ; (2m-3n)2= ;
(-2m+3n)2 = ; (-2m-3n)2= 。
【评价】教师通过接龙的方式把活动二的答案对了一下。其中第一题的第四小问学生报的答案是 ,此时教师及时给学生纠错并板书,教会学生怎样找知识点做题。教师的供体现在将易错点板书、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教会学生怎样找知识点做题并鼓励学生,学生的求体现在通过老师传授的方法去做题和重视基础。
师:很好,大家都是相当的聪明吗.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刚刚我们校对的这四道题目:
(2m+3n)2 =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 (-2m-3n)2=4m2+12mn+9n2。
从等式的左边括号内两数的符号和右式中间项上看,你能得到怎样的知识呢? (教师板书并用其他颜色的笔框起来,加以强调)
生:等式的左边括号内两数的符号相同时,右式中间项的符号是正号;等式的左边括号内两数的符号相反时,右式中间项的符号是负号。
师:对。当等式的左边完全平方式括号内两数的符号相同时,右式中间项的符号是正号;等式的左边括号内两数的符号相反时,右式中间项的符号是负号。
师:那(-3m+2n)2 多少?
生:等于9m2-12mn+4n2.
【评价】教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设计问题,重难点突出,通过对比引导得当,进行直观猜测。课堂中有明确的学习共同体,互动主题明确,过程组织有序。教师能鼓励后进生参与互动,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合作的兴趣。关注学生上课时的精神饱满,注意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认真做课堂笔记的状况,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及课堂总结的能力。教者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教材的二度开发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获得相应的提升。关注学生学习与练习结合紧密有效,效果明显。还要关注课堂反馈及时,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学生均获得发展。
活动三:自主运用
1、计算:
(1) (2)
(3)(x+1)(x-1)(x2-1) (4)(x-2y+4)(x+2y-4)
2、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1,y=-2.
师:下面我请大家先完成活动三,然后各组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并对各组加以指导,待学生互动完成后教师选任意5组板演,并加以讲解)
学生在做活动三第一题的第二小题时,出现了错误。
学生板演:
=
=
=
此时教师及时纠错。
师:首先应该表扬一下这位学生很细心,他首先用完全平方公式将两个乘数拆成多项式,然后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拆成 ,最后再合并同类项。他的方法是对的唯一不足之处是在合并同类项时出了错误。这题准确的答案是多少?我们一起回答。
生: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第二步,有什么特征?想一想还有更好的方法吗?(1分钟后)谁愿意上台板演并解释。
学生板演并解释:
=
=[( ) ][( ) ]
=( )2
=
师:聪明,我们用掌声来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又找到了一种方法。我们来看一看,她首先也是用完全平方公式将两个乘数拆成多项式,然后将同号的数放在一起于是得到[( ) ][( ) ],最后他又用了什么公式完成了这一题?
生:平方差公式。
师:我怎么还是感觉还是有点麻烦呢?观察一下这道题目,谁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题呢?
学生板演并解释:
=[ ]2
=( )2
=
师:太聪明了。这位同学首先用积的乘方的逆运算将 化成 [ ]2,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将[ ]2化成 ( )2,最后用完全平方差公式得到答案 。
师:以后我们再遇到这类题目我们首选的方法是第几种方法呀?
生:最后一种方法。
师:好。以后我们做题时首先应该认真的审题,看一看这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做简单,然后再动笔答题。
【评价】关注课堂活动形式,互动过程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努力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愉悦的互动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互动过程能够将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者有效结合起来。
活动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请按组回答
生:本组学习到了:当等式的左边完全平方式括号内两数的符号相同时,右式中间项的符号是正号;等式的左边括号内两数的符号相反时,右式中间项的符号是负号。
生:本组的收获是:在做题时应该严格按照步骤去做;在做多乘多时,应该注意合并同类项。
生:本组的收获是:我们做题时首先应该认真的审题,看一看这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做简单,然后再动笔答题。
生:本组的收获是:所有的难题均来自于基础,所以我们以后学习应该先巩固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辩证关系 数学意识
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0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与之相应的,教师必须具有服务意识,服务在教学设计时深入分析学生和吃透教材上,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碰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服务在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上。
一、培养学生的多元数学意识
1.超前意识。就一节课而言,也必须把准教育改革的方向,着眼于未来。在一些示范课和观摩课中,获奖的常常是一些经过“精耕细作,滴水不漏”的课,另外一些“优点很明显,缺点很露骨”的课被拒之门外,而这些作课教师大胆尝试的精神和刻意求新的意识却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对课堂教学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要积极倡导超前意识,使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教学思想能站在时代的前沿。
2.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实施“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又如何呢?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整体意识。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在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色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教师要淡化学科的个性,强化各门学科的共性,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就一门学科而言,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必须着眼于整体,有整体意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4.应用意识。许多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特别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5.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继承多于创造”,很少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改革本身就意味着创新,要积极倡导创新意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上有一点点新的思路、新的探索,只要是符合改革方向的,都值得肯定。
6.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对于数学课来说,无论概念、定义、法则的形成,还是计算技能的巩固、解题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练习,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训练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二、搞好数学辩证关系,有效指导教学
1.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而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用一些能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策略,把个别参与为主的组织形式,转变为由全体学生参与为主的组织形式。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确定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一问一答等“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形式,把“一刀切,齐步走”的组织形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分层达成的组织形式。
2.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师生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47-02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在心理上的默契,行为上的配合,其中师生合作相当重要,学生对老师抱合作态度,就会听其言、信其道。上课时能精力集中,勤于思考,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效率高,反之效率下降,实现课堂教学充分合作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学生是合作的主体。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合作关系
原有教育体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为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既不在教师,也不在学生。不仅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的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数学这一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二、新课程需要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规定了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要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但不管有多少选择,学生的需要不可忽视,教学时除了书本知识外,还有另一类日常生活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建立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1、在情感中合作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情感交流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缺少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少多项信息沟通,如果教师缺少积极关注和真诚等,这难以引导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首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创,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往往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心智火花,教师的一个温柔的眼神,理解的微笑,是创造良好的气氛的基本形体语言。教师要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个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其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尊重学生隐私等,理解和宽容主要指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例如:有同学上课开小差时,教师突然改变音调或沉默,或插上一句幽默的话,是他们幡然醒悟,及时调整思维,回过神来,在专心听讲。而不要大声训斥,让学生总是在和风细声中、心情愉快中、优美的环境中,漫步知识的殿堂。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位智力较差的学生上课特别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有时甚至没有等老师把问题问完,他就举手了。开始老师也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但是他又经常回答不出来,久而久之,教师不再叫他回答问题,他的学习成绩也就更差了,后来换了一位老师,这位教师对他的情况作了分析:该生回答不了问题,说明他的知识技能比较缺乏,能力也比较差,但他积极举手说明他有学好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有这方面的需要。于是教师对他加强辅导,并有意识的给他提出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甚至在课前对他就该问题先做提示,他就能回答上课的提问了,当他回答正确,教师即给予鼓励表扬,使该生的进步较快。
2、在共同参与中合作
也许我们都已站在讲台上教了好几年乃至几十年,我们已习惯于“威慑天下”,习惯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养”我们的学生。但现在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接近老师。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一起讨论一些问题、一起研究数学题的解法等活动,此时的学生都感到老师能和他们一起参与活动觉得很亲切很开心。其实老师的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奖励。简单的举动,使学生的兴趣大为提高。在以后的师生交流中,老师就不像以前那样严肃,而学生也不那么拘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了。
3、在学生表演中合作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的任务应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潜能得到开发,还注意他们的个性发展,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数学,享受数学的乐趣,并参与各种数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创造生动灵活的数学形式,使学生体验到与教师一起学习的乐趣。如在上课时多听学生对解题思路的剖析,可以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这种合作也弥补不了教师在讲解时有一些不能顾及的表演,师生间的合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新课程需要在评价中进行师生合作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大多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学生表情严肃地坐在座位上听课,被动地接受,没有其他权利,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发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运用到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意体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及相互联系的揭示,给学生示范综合、拆分、重组的样式与方法,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处理信息,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在主动探索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的行程问题时,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前先跑上几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一下“体育课在操场上跑几圈的情境”,再组织学生交流同向、反向跑圈、追击跑等情况,然后讲解问题。这样的学习不仅充满趣味,而且数学味更浓一些。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还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升和丰富学生的经验,使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在多样的方式中不断获得学习数学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疑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考。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提出的疑问,并和学生同探究、同发展、同思维;同时教师还要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式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按照新知识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等程序,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其知识内化,通过提问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释疑目的。因此,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唯此,学生才能在教师创设的轻松的情境之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不少学生只能用原始的“a2-b2=(a+b)(a-b)”这种固定形式,形式稍有变动,就不知如何是好,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不正确,也给以恰当的评价,与其共同探讨怎样才能得到正确解法,师生进行平等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建有利于数学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但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种提出几个问题,撒手让学生自己做,“放羊式”的不去引导、启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为掌握而教到为发展而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大致掌握,是对自己理解力的判断。学生可在新课前的一定之间内,对下节课堂中教师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解,通过课本知识的阅读,理解、掌握教师所要讲解的知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好新课程,而且对所涉及的以前数学知识进行掌握,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中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知识,为学生布置合理的预习目标,使学生掌握准确的预习点,指导学习预习,逐渐培养学生判断重要知识点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的学习是一种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想要学好数学需要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考欲望的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逐渐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使学生结合内容,从问题出发,从提供的依据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最后,教师应留给学生适度的思考时间,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教师进行提示、指导,发挥学生的个人见解,使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多个角度、渠道去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独特的、新颖的解题思路是在思维积累、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留的思考时间过短,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如果教师留的思考时间过长,会使一些学生的思考陷入死角,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教师的适度指导,使学生的思考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小学数学的作业与考试中,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做错题的比例较大。例如,在应用题中,因没能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导致列式的错误;在文字中的阅读中,由于数量关系的复杂、层次多,学生往往忽视、混淆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使解题出现差错;在运算题中,一些学生因看错运算符号致使运算错误,等等。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例如,在应用题地讲解中,应先让学生自己仔细读题,对题意进行初步了解。然后让学生对题目中的每个数字、词、句进行仔细推敲,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计算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分析,列出关系式,教师再对计算式进行讲解,对学生忽视的内容进行补充、强调,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平时的计算,应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提高做题的速度与效率,但简算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计算的基础上。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严谨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与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教师注重对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检查验算、富有创见、态度认真等。对于小学数学而言,解题问题的正确与否不仅取决于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检验,对运算结果的检验。学生自觉检查习惯的缺失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欠缺,应在教学中加强训练与培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检验的强调,把检验作为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进行坚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同时,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己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监督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对抄袭作业的学生给予批评教导。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与自觉检查的习惯,不仅是对学生认真态度的培养,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
五、结语
1、培养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主动地把第二天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先看一看、想一想,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看懂了,学生会增强自信心。能更积极主动地听课;看不懂,会激发起求知欲,能更有目的地听课。这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2、培养读的习惯。阅读数学课本要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想,把重点词句找出来着重理解。做练习前先要看一看想一想有关概念或法则。还应阅读数学课外书,以丰富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听的习惯。数学实践表明,学生专心听讲能力的培养是“学法”中最基础的环节,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学生课堂上专心听课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听懂一遍胜过课后自己看几遍。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专心听老师讲述和提问,还要专心听同学的回答,与自己想的对照,然后对同学的答题进行评价和补充。
4、培养看的习惯。数学课本的插图或教师所画的线段图都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不管是教学概念,还是应用都要以图来引导学生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5培养说的习惯。要养成用自己的语言讲题说理的习惯。例如一些定义、定律、性质、公式、法则,不仅要讲出意义,还要举出实例;计算题、应用题不仅会解,而且要讲出解的思维过程。通过讲,不仅能再现和巩固知识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培养质疑的习惯。要想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7、培养细心计算,自觉检查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各年级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验算和检查计算中的错误的练习;或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作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把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对简便、合理的计算给予表扬,以此培养学生计算仔细,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和思维的灵活性。
8、培养观察的习惯。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基础,一定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课本插图、挂图、模型,乃至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的习惯,并进行反复训练,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