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23:11: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后勤保障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消防 抢险救援 单兵素质 战勤保障 要求作为公安机关一支重要的现役警种,拓展职能后的消防部队承担着社会抢险救援的重要职责,如何着眼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根据几年来的基层岗位实践,笔者认为在以消防官兵单兵素质为主的软件上,除具备听党指挥的政治觉悟、服务人民的思想品德、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外,在专业技能上尚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经验积累、与职能匹配的文化程度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包括从容的心理状态和坚定的心理意志。在以救援装备为主的硬件上,则应不断完善与现代灾害现场相适应的战勤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以下几点认识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消防同仁商榷。1.多角度、全方位磨砺公安消防单兵素质。
1.1直面困境,高点思维。《消防法》的修订把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行动由过去的好人好事转化为份内的天职,随着消防官兵作为一支骨干力量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现场越来越多的走向前台,使他们成为和平环境中经受鲜血、危险、灾难和恐怖考验的最大人群,而现阶段的士兵又正是我国出生人口高发期的独生子女,先天的优越环境和现实的特殊职业经历形成了强烈反差;警力资源的有限与现实任务的繁重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救援装备的量少质差与救援现场的复杂多变又形成了第三个剪刀差,而随着火灾、建筑物坍塌、车辆事故等一系列事故的发生,落实“救人第一”的方针,迅速、安全地解救被困人员又成为抢险救援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站高起点,科学谋划,才能运筹帷幄,打赢实战。
1.2强化素质,破解难题。实践证明,在抢险救援现场,被困人员生命受到的威胁较大,在时间紧迫、行动困难的状况下,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掌握一定的心理安抚方法和技巧,可为营救被困人员赢得时间,为此,消防指战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和能力:
1.2.1较强的心理素质。
对消防指战员本身而言,在灭火战斗过程中,危险、紧张、复杂、困难和突变性等因素会对消防员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刺激。面对不同环境下的被困人员,消防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克服惊慌、恐惧、丧失信心等消极的心理状态,避免判断失误,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被困人员提供积极的帮助。
1.2.2足够的心理学常识。
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消防指战员迅速的掌握被困人员的心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反应,并积极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相反,如果消防指战员对心理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有可能会做出影响被困人员情绪的举动,进而使救援过程变得复杂甚至阻碍救援。
1.2.3敏锐的观察判断力。
通过观察被困人员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眼神,来察觉、判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正确的判断可以促使消防指战员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安抚,配合救援工作开展。
1.2.4一定的生理医学知识。抢险救援现场越来越趋于复杂,消防指战员必须能够应对多种条件下的困难。大多数被困人员心理上受到惊吓,身体也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消防指战员要对人体被毒烟熏烤、中毒、缺氧、虚脱、骨折、软组织挫伤等现象发生时机体的状况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观察被困人员与正常人的表现差异、行为的改变,通过其意识紊乱、语无伦次、烦躁不安、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现象,及时掌握其“动态”,防患于未然,使被困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1.2.5广角度的专业视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传统”消防安全与“非传统”消防安全的界线被打破,“非传统”因素的影响更加广泛,破坏力也愈加明显,对部队现有职能的发挥提出了严峻挑战,最为突出的是如各种新型石油化工、能源、皮革等污染性危险产业急剧扩张,城市规模、城市容量急剧扩大,各类建筑物的安全荷载成倍增加,城市灾害应急防控功能的不足更加凸显,消防官兵必须具备广泛的专业涉猎和常识积累,以应对各种突发现场。
1.2.6临机应变能力。面对各种化学灾害的相继频繁发生,特种救援装备的量少质差和功能欠缺,无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施救。据统计,化学侦验车等消防部队特勤装备配备缺口达60%以上,一些先进的化学侦验、探测设备、特种器材更是寥寥无几。20__年在处置河南省某二甲酯槽车翻车事故时,因无侦检设备,无法确定物质属性,导致现场5名消防战士中毒。因此,必须立足现有装备和条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临机应变,及时采取简便易行的土办法、土设施快速展开施救,尽力挽回损失。
1.3立足现实,提高独力处置能力。尽管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地方应急联勤联动机制,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逐年增多,社会应急救援任务明显加重,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相对滞后,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上,体制分割、力量分散,应急响应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公安消防部队警力、装备、训练以及处置能力必须尽快适应,完成独立情况下的抢险救援任务。胡主席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十二字方针中包括英勇善战。其中英勇是精神,善战是技能,要靠过硬的职业素质做保障,回应人民新期待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2超前发展,纵深完善现代战勤保障体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救灾现场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抢险救援的成败。建立消防机关级战勤保障机制(一级保障)早已成为业界共识,在此不作赘述。为适应日益复杂的现代灾害现场的救援需要,应本着全纵深、广角度的战略发展原则,逐步建立县(市)、区级战勤保障体系(二级保障)。
2.1建立二级保障的必要性。有专业学者曾做过调查,如果一级战勤保障消防部门所有车辆一起出动(包括油罐车、炊事车、器材车等),到百公里外的地区支援,油罐车在装满油料的条件下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0公里/小时,到达目的地至少需要2个小时,且如果一次补给不足还需返回基地再次运输,仅从时间和油料消耗上来看就已失去现实意义。如果在当地建立相应的组织,则可随调随到,真正提升战勤应急保障
和快速反应能力。2.2建立二级保障的优越性
2.2.1便于管理,战备性强。建立二级保障站,将过于分散的单位、人员和物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并作为实战单位昼夜执勤,既增强了后勤保障人员的执勤战备观念,又可减少管理层在时间、精力、费用上的消耗,更便于装备器材的维修保养和存储点验。
2.2.2反应速度快,保障能力强。二级保障站接到增援命令后,不用临时组织,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快速出动。尤其在大型现场,二级保障站可根据平时制定的保障预案,各类人员按部就班地实施展开,快速为现场提供有力的初期保障,为消防机关级保障消防部门到达现场争取了宝贵时间。
2.2.3配置合理,机动性强。二级保障站在人员和装备器材的配置上更贴近实战、立足于实战,着眼于本区域的初期保障,合理的配置了救灾现场后勤保障方面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装备器材,战时可根据不同的现场、不同的需要合理补给,避免了盲目行动所造成的浪费。日常备战时二级保障站则是一个流动的补给站,可随时或定期为中队服务,保养维护车辆器材,运送各种物资,为一线部队的执勤备战提供可靠保障,真正做到“粮草先行”。
2.3二级保障的基本模式
2.3.1机构设置:在相临的县(市)、区里每3个消防部门设1个二级保障站,人员可从地方聘用。
2.3.2装备配置:主要依托地方单位,建立长期支援合同,随时听从二级保障站调用。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进一步的扩大与提高,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高校后勤经营服务过程中在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成本管理机制的若干措施。
一、公寓强化管理的新探索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随着我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公寓管理为重点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学校扩招后得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抓教学、抓科研,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加快实现向重点大学迈进的步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强化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这种冲击伴随着招生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教学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因素,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宿舍已经成为新时期我校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校园生活环境,使学生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学生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程度大,观念多元化现象突出。社会各路商家都把校园视为有利可图的市场,纷纷抢占有利地势,在学校四周建起了稠密的娱乐场所、商业网点。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以及市场经济直接表现出来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不断影响着学生思想,使他们原本就脆弱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
2、学生生员复杂也加大了工作难度。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试型的强化教育导致了对德育教育和政治要求相对放松,使得他们当中相当一部份人素质不高。另外,扩招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相对低素质的人群在急剧扩大。学校抓思想、保稳定的压力也越加沉重。
3、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淡化了学生对学校的依附。近几年各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改革全面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收费上学等等与后勤社会化交织在一起,大学生与社会结合得更加密切,对学生的思想影响不可低估。学生平等的、独立的意识增强了,传统的学生依赖学校的心理在淡化,出现了在心理和感情上分离或游离于学校的倾向。
4、改革后的公寓工作人员思想还没到位,因管理和服务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公寓管理人员,还没有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原本与学生是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却常常因把学生视为被管理对象而制造出种种对立情绪。
后勤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难题,这一现象,在全国带有普遍性。对此,许多高校针对新情况、新挑战,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高校的后勤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真心关爱学生。如今,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如果因为我们的责任或者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学生们的成长,不仅对不起他们家长,也对不起我们肩负的责任。后勤服务工作也要转变观念,继续深化改革,针对目前工作上存在的不足,认真研究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引进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把学生公寓区建设成为学校省心、学生称心、家长放心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文明生活小区,为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宿舍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三)发挥经济责任制在成本管理中的考核作用
经济责任制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准则,也是规范服务成本管理的依据,更是考核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依据。因此后勤各实体都应根据本单位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及细则,并按全面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实施成本控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和充实。如:学生公寓的服务成本,在确定服务成本范围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在学生公寓管理方面履行的经济责任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成本管理是体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社会效益的增长,而完善经济责任制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考核成本管理的效果。
三、结束语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高校后勤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改革求发展的思想观念,抢抓机遇,扎实进取,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后勤保障。在后勤的保障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高校后勤工作者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更新服务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后勤的服务质量;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舒适的大学校园。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一切工作都应围绕 这一根本任务去开展。高校后勤工作是整个学校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的服务宗旨。高校后勤必须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去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并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为此后勤工作应该做到: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科学管理,创造和谐环境。
一、 提供优质服务与育人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社会、家长和学生都对学校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整洁、明亮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思想、提高效率;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及学习的“家”,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安全洁净、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各类服务要周到细致,让学生休息好,调节生活节奏,得到放松;食堂虽然只是吃饭的场所,但是,服务的范围广、要求高,学生既要吃饱吃好,又要营养均衡全面,因此在引进绿色食品、确保饮食安全和卫生方面,不能有丝毫马虎;水、电、暖的安装维修都要保证质量……优质服务是服务育人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后勤的干部职工必须以自己高水平的优质服务去教育学生,用自己优质服务的一举一动去影响学生。服务不好,服务育人就是一句空话,还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总之,要深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依靠学生和相信学生.要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服务理念去做好服务,为学生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营造学生能充分发挥、自由发挥、全面发展的环境。优质服务是高校后勤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二、加强科学管理与育人
管理本身是一门科学.通过管理可以出效益;管理也似一种无形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体现出来的。现代人们把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人管人是低层次,制度管理是中层次,人文管理是高层次。以人为中心 的管理,实际上是对人性的管理。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文管理的理念是适合大学培育人才管理的,管理自始至终应当充满根植于人性需求的人文关怀,通过管理活动,不仅要圆满实现组织目标,而且要实现组织成员身心的愉悦和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大学后勤管理要倡导“育人型管理”模式。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一是把民主参与与集中领导统一起来。相信、尊重学生 的创造精神,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在价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大家的智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管理.使学生在管理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二是把理性原则与精神因素统一起来。应该看到。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效率、命令、统一、严格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优良的校风、学风.不仅靠纪律和强制来保障,还要靠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来支持,靠尊重、信任和关心爱护来维护。育人型管理提倡既凭借制度、纪律等硬性约束,也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沟通等柔性方法进行“软”管理。把严格管理建立在互相爱护的情感基础上,做到情、理、法相融合,行、身、心相统一。三是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发展相统 一。学生有个人的追求和抱负,他们追求自己的成长发展,培育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后勤管理应协调好学生个人发展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尽力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在实现集体利益和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尽可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参与后勤工作的管理,可以提高育人的质量。大学生有渴望锻炼的心理和要求,吸收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后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后勤管理的内在动力,对于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推动后勤管理工作、提高大学生参与意识、促进相互理解、改善心理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处理能力、树立劳动观念、养成文明习惯、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还体现在对全校整体教育的物质保障上。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相应的生活保障,以真挚的感情关心他们,以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他们的支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平静、和谐、方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广大师生安心地生活、愉悦地工作和学习.成就事业完成学业,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微笑服务、亲情管理、协调温馨的学习环境。
三、创造和谐环境与育人
关键词:后勤工作 中学 难点与对策
做任何事情方法最重要,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教学、学习也是一样。如何用一个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对于中学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中学后勤工作难点及其对策进行分析,让学生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学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管理者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后勤工作就需要管理者与学生共同进行创造与维持。
一、中学后勤工作难点的综合分析
第一,管理者对中学后勤工作的意识形态增加了后勤工作的难点。管理者的经营方式、理念实力、办学水平等等都制约着后勤以及整个学校的发展前途。现在学校的管理者大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注重对学生自身的要求而减少了对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中最得不到重视的就是后勤,同时管理者比较单一地对后勤工作进行认识,打扫卫生、看校门等认为是后勤工作的必须,而这些又不是学校的重点。这些错误的认识,给后勤工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第二,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中学学校里,行政人员与教师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沟通,管理者不熟悉学校的运作流程或日常事务的管理,这些不熟悉会使得管理者对学校的一些决策产生错误的信息。管理者的出发点和思想认识、教学理念以及做事方式不同,没有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得学校的运作等带来了不便,而这些不便又会给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这也是后勤工作的难点之一,因此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管理者在管理上的随意性。学校是一个学习场所,管理者对于学校来说起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团队力量、凝聚力、信任永远是最好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应该为学校各部门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信任各部门的人员。
而管理者在管理上的随意性会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沟通的局面,给学校的正常运作带来严重影响,也使得学校的后勤工作进入一种无法前进的局面。确保学校教学系统的正常运作,确保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得到后勤系统有力的保障,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基础。
二、中学后勤工作的对策分析
第一,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工作机制。管理者在管理机制上建立科学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可以在管理格局以及其他形式上形成有效的指挥方式,使各部门更好地沟通配合以及工作,避免管理中出现不良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好的环境。后勤工作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使学校各部门之间合作更加密切,卫生环境、医疗服务、维修形式等也完善起来,使其达标、保证质量。同时完善的工作机制也可以使学校的工作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学校的师资力量的提升也得到保证,从而做到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各方面都得到提升,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最后,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可以使学校各部门的权责分明,教学与后勤同步进行,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管理。教师以科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则按照其管理和服务的特点来开展,以消除不好的工作形式,各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分明,最终充分发挥部门及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更好的教学和管理形式,使学校各方面得到提升。
第二,管理者提高后勤保障意识,提高整体服务意识。管理者应该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协调管理,提高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最终提高其服务意识,为学校的后勤提供最好的服务。学校的学风与校风越来越成为学校的软实力,可以为学校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效益,因此发展后勤就作为重要保障而存留下来。管理者应该加强后勤工作的责任感,注重后勤的发展,使其负责人形成强大的感召力,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创造良好的后勤氛围,形成规范管理与优质服务相结合的中学后勤形式,最终达到“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总之,中学后勤工作的好与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形式,在现如今的新形势下,服务、育人则成为中学后勤工作的根本,而不再是管理。为全体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后勤工作的重点,同时给学生也带来了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后勤企业文化作为学校经营服务的软实力,也使得学校的发展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学校才能有持久的活力,才会不断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妍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企业理论分析[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
[2]王江萍 彭青 潘峰 高校学生公寓的人居环境建设[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关键词:后勤服务;监督体系;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90-02
后勤部门是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质量,论文构建了系统的后勤管理服务质量监督体系,以实现后勤的人本化服务,同时为学院构建和谐校园,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一、四川教育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体系探索的必要性
(一)学校后勤服务为学院转制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四川教育学院转制是我校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意义重大。本学年是学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年。这对每个部门,每位职工都是一种激励、一种约束。更给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规范、更科学的目标。学校后勤服务部门都要紧紧围绕学院的转制工作,努力规范后勤服务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院的转制成功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后勤的根本任务是八个字――保障、服务、育人、发展。保障,就是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提供坚实的后勤支持;育人,就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发展,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能力。学校后勤服务部门将紧紧围绕这个根本任务,为学院转制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有效监管方式能充分促进学校后勤的良性发展
高等学校的后勤在实现社会化过程中及社会化之后,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其职能,建立有效的后勤监控体制,使社会化的后勤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向;使其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并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对社会化后勤实施有效的监控,使之有利于提高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这样才能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舒适、服务到位、经营有序的校园后勤服务氛围,体现出高等学校后勤为高等学校教育服务的新特点和专业性。
(三)师生、学校和社会对后勤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后勤工作在保持学校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构建和谐后勤管理、服务,从而使学校稳定的形势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目前当代师生思想活跃、敏感性强,对学校和后勤管理工作要求更高。同时学校后勤服务有的实行社会化运作,各主体追求目标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取向和管理理念的碰撞。如果管理服务单位不能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就会影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学校的和谐稳定。我们要科学处理好后勤工作中的矛盾和关系,作到以学校发展大局为主。
二、省内外高校的后勤管理与运行模式
(一)四川大学后勤服务的“集团化管理”
四川大学后勤管理处建立学校与后勤集团的甲乙方关系,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后勤管理的甲方职能。四川大学后勤下设“三室三部”管理机构(集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工会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监督部)、12个专业化中心(公司)及4个代管单位(校医院、幼儿园)。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学生餐饮服务、学生宿舍管理服务、校园物业管理、公用教室服务、学生浴室开水、水电气管理服务、教育超市、宾馆酒店服务、医疗卫生保健、建筑安装维修、幼儿教育等。集团模拟企业运作,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和目标量化考核。集团开通了24小时服务投诉热线,建立了后勤接待制度,BBS后勤信箱、设立了后勤集团网站等,加强与师生的沟通。
(二)西南财经大学后勤服务的“总经理负责制”
西南财经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是在原总务处基础上设立的企业化管理单位,实行学校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进行规范。公司实行定岗定编的全员聘用劳动合同制、“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和“集中结算、责任中心、分户核算”的财务制度,建立起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总公司下设行政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企划部等4个管理部门和饮食服务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修缮服务中心、接待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医院、幼儿园和交通服务部等9个经营实体。实现制度化管理,细化每项制度管理,落实到人,将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了描述。如对在首问责任制对在岗人员的语言进行规范,常采用“我们立即想办法解决”、“我们马上联系相关部门”等用语;不得采用“你找××(部门)”,“你打电话××(号码)”等语言细节都进行了规范,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的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改制后的后勤服务总公司,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机制运转灵活有效,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广东商学院后勤服务的“半企业化模式”
2010年1月学校撤销后勤服务集团,成立了后勤服务与管理处(简称“后勤处”)。后勤处下设2个科室、4个中心,分别是综合科、事务科;公寓中心、交通中心、维修中心、饮食服务中心。后勤处及其科室按学校机关行政处室运作方式;如公寓中心、交通中心、维修中心由学校按人员和项目核拨经费实行半企业化模式运作;饮食服务中心则按企业化模式运作,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构建四川教育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体系
近年来,四川教育学院后勤服务坚持把有力保障作为后勤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把服务创新作为后勤发展的强大动力,学院后勤服务质量在保障能力、管理水平、自身发展、激励机制、队伍素质以及师生认可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探索后勤服务质量规律,借鉴省内外学院后勤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院目前的发展阶段、特点和水平,论文建立如下的服务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学院的后勤服务管理质量:
(一)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目标体系
监控目标是指监控主体通过实施监控,希望服务质量达到的目标。集团制定有总的质量方针,各中心对总方针进行分解,制定切合各自实际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通过对目标体系的探讨,找到监控点,保证后勤服务的质量,以实现优质服务。
后勤服务的目标:目标的系统定位是以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为服务对象,以“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服务宗旨,以“优质服务求生存,改革创新求发展”为服务理念。
后勤服务的过程系统:要进一步加强校内餐饮服务、宿舍管理、水电供应、校园环境等各环节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各项工作程序,逐步建立学生食堂主副食品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度,逐步完善有关工作记录、检查、反馈、改进的配套制度,以提高服务工作和质量的可控度。
建立后勤服务质量系统:建立符合学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主要的监控点为质检、工商、卫生、环保部门的合格率,师生满意度、合同的履约程度,后勤保障服务的时效性等。
(二)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组织体系
后勤的监控机构应该有四类:第一类是学校后勤的管理部门,如后勤处。第二类是服务单位内部质量监管机构,即由本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参加组成的检查系统。第三类是以教职工为主体的监控机构,该机构的人员有工会、教(职)代会以及教职工代表组成。第四类机构是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学生会、共青团参加组成的机构。其中第三、四类机构为议事、建议、反馈和监督部门,是非常设机构,其日常工作由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协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对后勤的宏观监控。后勤管理委员会可下设部分涉及面广的专业监督小组,如学生膳食供应、学生宿舍管理,职工安居工程等,由这些小组对监控对象实施专业的监控。
(三)学院后勤服务质量方法体系
建立后勤服务质量监督方法体系,通过过程管理原理,根据监控指标,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改善后勤服务工作。
方法的目的是获取顾客信息,建立服务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提升服务质量。在后勤服务过程中,随时都会有师生员工投诉。掌握这些信息能为我们实施检查提供依据,因此应开展多种渠道获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系统。检查的层次有三层:接受外部机构检查;后勤实体对所辖中心、科室进行检查;各部门自检自查。可采用的具体方法如首问责任制,该制度规定群众来访时,机关在岗被询问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限时办结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是指机关职能部门对校内各基层单位、师生员工及外来办事人员提出办理的事项,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限期办结的具体要求;神秘顾客调查法,神秘顾客调查法是一种检查现场服务质量的调查方式,可以分两个环节:调查实施过程及结果处理过程。要确保调查实现预期效果,调查的实施过程非常重要。
(四)学院后勤服务质量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套科学、规范、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增强的重要保证。目前,学院后勤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基础管理制度和各科室、中心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既有的《后勤服务监督办法》、《四川教育学院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同时需要与时俱进补充一些新的管理制度与规定。学校后勤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全校的师生,可以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将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分类完善。学校后勤工作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可从全校师生的吃、住、行、学(工)、其他等各个环节进行突破,完善建立如下的制度体系: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责任。通过与职工个人与各服务中心、科室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等相应的文件,实行目标管理,将具体的工作职责、服务标准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基础上,加强对各部门全年工作任务的部署、检查、考核、落实。形成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王燕,梁珊.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8).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一、引言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后勤保障。此外,高校后勤也具有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市场机制的引入,后勤服务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勤的工作存在着复杂化、多元化,一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还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不利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关系到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高校事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后勤财务的现状
高校后勤财务属于学校的二级财务,其职能与学校一级财务相同,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方面的政策、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履行财务监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保证财、物的安全,为相关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目前,高校后勤具备保障服务性及经营效益性两个主要职能。保障服务性主要涉及到:饮食、公寓、水电暖、修缮、校园绿化、物业、通信、校医院等;经营服务性主要涉及到:超市、招待所、餐厅、商铺门面出租等。因此,后勤财务部门需要理清上述各种财务关系,规范财务的管理与核算,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自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多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属各部门采用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高校后勤设立财务室、财务部或财务科,实行“统一管理、逐级审批、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系,即统一的财会政策、统一的收支计划、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财务人员管理。如今,多数高等学校后勤会计核算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核算,在业务上接受校财务处的指导和校审计部门及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监督。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对后勤财务的监督实行会计委派制,即由学校财务部门向后勤财务部门委派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相关委派人员的福利待遇归属于学校,独立于后勤。执行后勤会计委派制使学校对后勤的财务管理由间接管理从而转变成为直接管理,使后勤的经济事项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同时,还促使了后勤财会队伍统一化的领导,这有利于增强后勤财务队伍的整体性意识。尽管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同时提出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化改革的目标,部署了社会化改革的步骤,但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后勤并没有完全按照社会化、企业化进行管理,也由于原有的后勤财务管理水平限制,高等学校后勤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1、内控制度尚不健全
(1)内控制度的制定不够系统、全面。有些高校后勤的管理者认为后勤只是学校的一个部门而已,没有必要制定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就只注重了参照学校制订的内控制度,在后勤内控制度制订时,只考虑了某些重要领域的内控制度,而忽略了其他次要方面的内控制度,从而使内控制度在制订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样不利于管理者从全局上从对整个后勤进行把握和监督。
(2)内控制度的设置不完善,流于形式。大多数高校后勤内控制度的设置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责分工不清,权限设置不明,个别领导缺乏对内控制度过程的重视,而只是注重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和事后的责任追究,缺乏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固定资产产权不清晰。高校后勤实际管理的固定资产包括学校资产和后勤资产两部分,学校资产是由学校计财处进行账务处理的,后勤集团只进行管理和使用;后勤资产是在后勤账上进行账务处理的。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职责不明确,资产不实,家底不清等现象,有一些资产处在管与不管的边缘,这对固定资产本身的管理非常不利,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坏和流失。
3、财务管理目标导向不明确。高校后勤自提出社会化改革以来,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单纯是师生服务质量最优化,其利润最大化等也是后勤所追求的目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个别单位把利润最大化放在了重要位置,把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违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有时损害了师生的利益,师生对此意见很大,这样是不明智的;有些单位还是沿用改革前的财务管理目标,重视了对师生提供的服务,而没有讲求利润,导致了微利经营,甚至有的亏损经营,使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有所减少,从而降低了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也是不明智的。
4、利润分配不合理。高校后勤的职工分为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在编人员大多数为原来的“小机关、多实体”模式下的人员,享受高校事业单位人员待遇;非在编人员是编制以外的职工,占高等学校职工队伍的一大部分,为学校的建设和后勤的发展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有效地减轻了高等学校用工严重不足的压力,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大学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非在编人员已经成为高等学校队伍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照职称、职级参照高校机关人员的发放标准,岗位、薪级等工资是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标准确定后,一般不再变动,因此,在收益分配上,在编人员的工资没有与责任、劳动贡献挂钩,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非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一般参照社会上同行业标准,与在编人员的差别非常大,他们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这不能体现劳动者按照多劳多得,贡献大小等取得报酬的原则。
5、财务人员的财会专业素质不高。高校后勤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工作思路很严谨的工作,因此,没有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经济法律常识,缺乏廉洁意识的人员很难胜任后勤财务的核算管理工作。目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与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业务水平不高,体现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有较强的工作随意性,存在着领导咋说我咋办的工作行为,为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后勤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肃性、合规性,从而使财务管理和核算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建议
1、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高校后勤内控制度是高校后勤内部各级管理层共同实施的,旨在保证后勤服务工作的有效运行,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与有效使用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体系。高校后勤要完善财务机构,建立健全相关财务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好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内控制度环境。后勤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不拘泥于内控制度的形式,加大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同时,根据后勤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制定、修改和完善适合自己的内控制度,并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工作。加强对后勤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对于保障学校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后勤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要建立台账,并将每一个固定资产责任到人,同时,定期做好固定资产的申购、管理、盘点、调拨、报废等相关工作,并确保固定资产的各项手续齐全,保证固定资产的完备,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使固定资产得到保值或增值。
3、明确后勤财务管理目标。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着后勤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它是后勤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是评价后勤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尺。高校后勤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要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要为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高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特殊群体―师生,所以就要站在师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先保证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再去抓经济效益。因此,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是服务最优化第一,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第二。
4、改进后勤薪金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想要更好地为高校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后勤的收益分配要公平,做到消灭平均主义,实行以岗定薪,按劳、技能、知识价值进行分配。首先,要打破界限、统一身份,按照岗位无论在编职工、非在编职工一律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其次,要实现同工同酬,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用工行为,保障每一位劳动者的权益;再次,在编人员退休以后要实行“老人老办法”的福利待遇,对于非在编人员要执行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
5、提高后勤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财务管理意识。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具备功底非常强的的财会人员队伍,财会人员要提高整体素质,不仅要注重日常的基础会计工作,还要注重提高后勤的财务管理意识、法律法规意识。
(1)强化后勤财会人员的法制意识。高校后勤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财会法律法规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履行相关的财务手续。同时,还要全面加强后勤财会人员的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要坚决抵制腐败行为,反对“”、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践行“三严三实”,勇于敢于制止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不良行为,从而保证高校后勤的财产安全。
(2)加强后勤财会人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勤财务部门要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参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训、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使后勤财会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并运用到后勤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后勤的财务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
论文摘 要:高校后勤员工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高校后勤的发展,并且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本文根据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的管理现状,结合现今高校发展要求,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求为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等学校后勤员工队伍提供参考。
一、目前高校后勤员工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员工文化素质较低,自主学习意识差。目前我过高校后勤员工学历偏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业务能力偏低,业务技术人员偏少,不利于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流动性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校后勤员工中,临时工和正式工相互混杂。正式工岗位相对稳定,流动性差,有的员工甚至十几年、几十年都在同一岗位上;而临时工没有编制,待遇较低,流动性又异常频繁。多数高校后勤员工的主要来源是本校职工家属和精简下来的下岗职工,年龄躲在40岁以上。这些情况导致了后勤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后勤服务工作质量不高,人事不匹配,影响了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甚至阻碍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后勤员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后勤员工自身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后勤员工认为后勤工作主要是服务行的,仅凭借工作经验即可,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质和太多的专业技术即可胜任,因而知识积累少,学历层次得不到提高,更意识不到应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以丰富和更新知识结构。员工之间沟通较少,专业技术知识得不到交流,也给后勤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造成不少障碍。
(二)对后勤工作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一方面,后勤员工自身在时间、精力及经济上投入不足,不钻研业务,另一方面,学校在财力、物力及时间上对后勤工作投入不够,对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级业务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员工没有接受培训的机会,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一线工人,他们文化水平较低,不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要提高个人技能十分困难,致使后勤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水准。
(三)员工选聘机制不完善。“我国高校后勤企业,以前是通过有计划的分配,或者通过调动和其他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配置方式,而不是通过人才市场的方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后勤人事管理逐步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但受此前计划分配、调动体制的影响,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只注重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却忽视了人的个体因素。
三、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有利于规范后勤整体管理,进一步提高后勤竞争能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员工的质量意识、思想认识、业务水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服务质量,制约着后勤的整体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规范高等学校后勤员工管理,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强化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水平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
四、规范高校后勤员工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树立员工正确的学习理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现代化的后勤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因而后勤员工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系统,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后勤保障水准。同时,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综合性较强,这就为后勤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涉猎并理解不同专业、不同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二)建立竞争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十分庞大,结构严重失衡,对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竞争上岗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尽其用。同时,应裁汰冗员,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对员工实行有效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实施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使他们发挥潜力。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应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或者只强调精神激励而使物质激励缺失,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应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正确、客观的看待员工的正当需求。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提高后勤员工素质。加大提高后勤员工素质方面的投入,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使员工通过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适应工作需要,提高服务水平。
(四)完善后勤员工选聘机制。为了适应后勤社会化和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应着力完善后勤员工选聘机制,不局限于编制的限制,转变用人观念。可以通过内部选拔,竞争上岗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技能,充实后勤人才队伍,也可以直接向社会招聘,引进有专业特长、思想前卫、高学历的年轻力量,改善后勤员工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一、任期内完成下列岗位项目任务
(一)计划与运行
1、作为学校党委、行政职能和全院功能性负责人,代表学校制订后勤三年规划,每学年7月底之前完成制定学年工作计划及学期所负担则范围工作项目的春天计划,报学校审定下发。
2、参与社会市场竞争,发展学校后勤事业,每年撰写一份后勤社会化管理方面的国内外、省内外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和探讨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内容操作性强的研究论文,作为理论与工作水平的内容于每年8月底前提交。
3、代表学校制订全校后勤工作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全校运作协调的项目任务通知单,并负责过程指导、督办和学期学年考核评价。
(二)政策制定与制度创新
1、从经营管理角度,代表学校制定并修订完善后勤社会化运作的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法规政策体系、印发全校;
2、代表学校提出后勤保障与服务发展目标、年度工作指标及工作日程、考核鉴定办法;
3、追踪校内外市场与工作实践发展状况,根据市场和上级政策的变化,及时撰写提报政策与创新报告,不断寻找发展机遇和调整运行状态。
4、监控检查、督办后勤服务工作项目在全校的运行,保证状态良好和竞争力,推动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对出现的不健康、不和谐苗头及时提醒、修正和调度;
(三)内务建设和品牌服务
1、制定后勤党的建设工作目标、指标和扁平化管理岗位职责、项目任务书和评聘岗位,并负责全程落实、检查、督办和评价,按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兑现津贴、奖惩及考核、晋级、辞聘。
2、指定后勤系统工作风气建设和品牌服务建设实施方案、争创星级文明单位和品牌服务项目工作方案。
3、制定并不断充实完善各种新实体工作机制、工作规范、营造各中心实体制定与工作创新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
4、制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全岗全员满负荷工作管理办法,不允许闲岗、闲人、低效项目的出现,保证后勤系统的高校工作状态。
5、负责后勤及各中心实体所管理范围的人、财、物项目运行状态调控与优化,制定资源管理经营使用计划和预算,不断提高资源建设与利用效益。
制定后勤及各中心实体劳动纪律、人财物的使用监督、效益评价及其奖惩责任事故追究、第一责任人落实方案及具体项目责任书。
(四)第一责任人项目与指标
1、主持后勤党委全面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及学校的各项决定在后勤系统的贯彻执行。
2、带领一班人,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指导各支部的班子建设和日常工作。
3、主持制定后勤党委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年度总结,组织好学院党委安排的各类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全体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4、参与讨论和决定后勤服务管理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支持后勤管理处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
5、做好本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用五种意识(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爱岗敬业的奉献意识,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意识,廉洁勤政的公仆意识,以人文本的服务意识)统领全局,带出一支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团结奋进、清正廉明、会干事、能干事、敢成事、富有创新务实精神的后勤队伍。
6、按照党员发展工作的方针和细则要求,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及时做好发展和转正工作。
7、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和非党群众的工作。
8、做好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对党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
9、坚持和健全民主生活会,认真开
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0、负责本党委干部队伍建设及各类岗位人员的教育管理、培养、考核和聘用工作。
11、加强后勤工会工作和综合治理工作。
12、负责“师苑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管理工作,在任期内保证做好新校教工生活区1500户住宅的建设与配套工作及物业管理工作。
13、负责大学建设指挥部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新校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 后勤管理社会化 改革
高校的后勤管理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国外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例如日本高校后勤管理就是由日本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来承担;法国是由国家公立的大学事务中心来运行,以服务为主要目的,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这些有益的经验也推动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步伐。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减少了后勤工作的繁琐性。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将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繁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人员也可以有时间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当中,并努力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从而有利于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后勤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2.高校提高其办学层次需要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当前,有的高校年收益还不够偿还校园建设的贷款利息,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与正常的科研经费,这会严重挫伤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能和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由企业出资建设学校的基础设施(如宿舍、食堂等),先由企业自行经营管理,若干年后待企业收回成本并获得相应收益后产权再归学校所有。这种校企联合建校的模式对解决高校建设资金不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3.高校校园环境社会化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部分高校已完成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后,校园内大部分营业场所都变成承包经营,更多社会服务设施涌入高校,校园内商业场所增多,经济活动增加。管理和经营的问题,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经营如果忽视了管理是不能长久的,高校校园环境社会化要求必须加强对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朗。我国的高校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的公益性的组织,食堂、宿舍、教学楼等都是学校所有。我国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有的高校是将资产租赁给社会上的某些企业个人来为师生提供服务,有的是学校自己注册后勤服务公司或组建后勤集团等来实现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但是很多高校的后勤服务公司或后勤集团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存在着后勤管理处和实体(后勤服务公司或集团)共同管理的状况。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双方都参与了管理,这会造成经营职能的交叉、经营职责的不明确。由于当前高校后勤管理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市场化,因此不可能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管理。高校后勤管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使监管难度加大,财务漏洞增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大。
2.后勤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还存在着一些旧思想和旧观念。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市场依旧是自我封闭状态,与第二产业相比,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管理水平都缺乏竞争力,后勤实体存在被挤出高校后勤市场的可能。
由于改革的不到位,部分高校依然是自主垄断经营,使优质资源无法应用到高校后勤管理当中,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阻碍。目前,只有少数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有了显著成效,大多数高校还处在转变当中,各种体制和机制的不合理还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后勤管理的不到位问题很普遍。
3.后勤服务公司盈利能力差,与企业化经营还有很大差距。我国高校虽然组建了后勤服务公司,但是无论是在人事上还是在财务上与学校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营的过程中,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缺乏经营经验,员工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差,这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对策
在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结合西方高校及优质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实践,让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1.更新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高校后勤管理的相关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后勤管理人员必须以服务好师生为目标,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意识,加强监督,做好实体和学校之间的衔接工作。收集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例如食堂饭菜价格是否合理,宿舍管理是否有序,可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改进等,督促后勤做好服务,使师生享受到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才能落到实处。
2.选择适应高等教育和高校后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存在很多种模式,一个是主体分离模式,就是学校将基础设施等交给后勤实体,由后勤实体来完成学校的服务项目以及经营管理。学校投资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其余由后勤实体负责;二是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后勤的模式;三是横向联合模式,就是由多个高校联合建立后勤服务实体来提供服务;四是经营实体模式,就是学校将后勤服务完全交由独立经济实体来进行的方式。各个不同的模式都各有优劣,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国高校管理层次较多的局面决定着高校后勤改革及运行模式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在把握保稳定、保供给、保公益性、保持高教事业及高校后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各地区、各高校进行统筹兼顾,依据国家政策,采取某种模式或是多种形式并存的管理模式。
3.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加强后勤保障队伍的专业、高效和公益化建设才能实现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后勤保障专业化就是指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和提供服务的高品质。我国的后勤人员大多由后勤管理人员和临时工组成,由于待遇和福利低下缺少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而国外的后勤人员很多都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工资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统一标准发放,所以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积极性,吸引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