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34: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分析及控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小贷公司;过桥贷款;风险控制
文章所称过桥贷款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期融资,即借款人在银行贷款到期又无力偿还,先借一笔资金偿还到期银行贷款,取得银行后续贷款后,再偿还这部分融资。
1 过桥贷款产生和快速增长的背景和市场主体
过桥贷款,长期以来都存在于我国金融体系之中,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企业还款能力不足。当前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不佳,企业遭受市场不景气和资金链持续紧张的双重压力。贷款到期,企业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用过桥贷款资金来还贷。二是短贷长用现象突出。很多中小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很难,只能在取得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发放之初已经蕴含不能到期偿还的风险。三是银行贷款存在顺周期行为。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银行乐于为企业提供贷款,刺激了一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投资。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银行担心贷款风险,惜贷或压缩贷款规模,当企业经营收入到账和银行还款计划之间出现时间差,贷款到期就无力偿还。
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简称小贷公司)以“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的放贷方式得到市场认可,已成为金融组织体系的重要补充。
2 小贷公司过桥贷款风险分析
过桥贷款的运行基础是银行给企业发放新贷款,这个运行机制说明过桥贷款风险具有很大的外部性,不是小贷公司自身能完全掌控的。
从宏观层面讲,过桥贷款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可能掩盖企业真实偿还能力。企业通过过桥贷款还旧放新,有的是因资金错配短贷长用,出现资金流动性问题,还旧放新是以时间换空间,给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带来更多利润,但不排除有些企业实际上已经生产经营不善无力还贷。二是掩盖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9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借新还旧或者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的贷款应归为关注类。有些银行为完成业务营销和风险等考核指标,获得好的业绩和绩效,不希望贷款转关注类。通过过桥贷款还旧放新导致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带来潜在的信贷资产风险聚集。三是诱发银行员工道德风险。由于“过桥”的紧迫性往往来自银行续贷到位前的“空白期”,撮合“过桥贷”往往成了银行信贷员的一项“灰色业务”。
从微观层面讲,小贷公司过桥贷款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1)欺诈风险。个别银行对某些企业内定不再继续支持,但企业又无力还款,银行为转嫁风险,以续贷为由,骗取小贷公司为企业提供过桥贷款,小贷公司被迫成为新的债权人。(2)法律风险。有些企业涉及各类诉讼执行案件,过桥贷款进入企业还款帐户或新贷款进入受托支付帐户后立即被法院冻结,小贷公司贷款陷入复杂的债务纠纷。(3)操作风险。不良信用企业通过过桥贷款取得新贷款后,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偿还小贷公司,而是挪作他用,小贷公司被迫进行耗时持久的诉讼维权。(4)偿还风险。过桥贷款偿还银行到期贷款后,由于借款企业所属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银行上级机构下令止贷或压缩规模;借款企业不能实现新贷款要求的风控条件,银行不再发放新贷款;借款企业帐户被法院查封或出现重大失信事件等,银行取消放贷计划等情况突发,过桥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银行后续贷款不存在,小贷公司收回过桥贷款出现很大不确定性。
3 小贷公司如何控制过桥贷款风险
小贷公司作为过桥贷款资金提供的主要提供者之一,贴近市场,为企业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履行了风险管理的部分责任,并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银行风险管理成本,间接缓释了信贷资产风险。小贷公司合理的利率水平,也使过桥贷款的利率水平得到有效平抑,遏制了“高利贷”和地下“非法融资”行为,对稳定金融市场秩序起到很好推动作用。鉴于过桥贷款存在前述多种风险,小贷公司应练好内功加强管控,最大限度规避过桥贷款风险。
(1)强担保。过桥贷款业务性质决定无法设定有效抵质押,以信用担保为主。操作中,应将借款企业法人、股东、财务负责人夫妻作为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人,对民营企业,应将企业法人和主要股东的成年子女夫妻也作为保证人,加大企业违约成本。
(2)查资产。小贷公司不应将银行后续贷款作为唯一风控手段,在贷款前,应对企业资产负债情况有一定了解,尤其是企业可处置资产。一旦过桥不成,立即要求企业偿还贷款,同时要求企业追加实物资产抵押,降低贷款风险;或者立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担保人,以免“被转移”银行信贷风险。
(3)看征信。要求借款主体、担保人均提供最近期征信报告,掌握相关企业和人员信用状况,发现异常或不良信用记录应慎重放贷,因为借款人不良征信状况将可能影响银行后续贷款发放,造成“断桥”。
(4)核批复。多维度审核验证银行授信批复的真实性,有效性。有条件的应到银行面核,注意批复文件是否已经履行全部审批手续,是否为正式文件;批复中有效时间是否覆盖本次后续贷款等。对个别银行要求先还款再审批后续贷款的情况要理性对待。
(5)重落实。在核实了银行授信批复真实性、有效性前提下,要分析评判银行要求的后续贷款授信风控条件是否能够落实,如后续贷款抵押标的物是否能够办理解押再抵押手续,是否被法院查封,新增抵质押是否能顺利办理手续等。如后续贷款跨行实施,则需了解不同银行相关规定,以免出现后续贷款长时间不能发放的被动局面。
(6)先公证。小贷公司不应怕麻烦,要对过桥贷款所有合同进行公证,一是确保合同严谨合法有效;二是在过桥贷款遭遇恶意逾期时,能够越过诉讼程序,第一时间进入依法执行程序,为追偿争取宝贵时间。
(7)严监管。过桥贷款发放前,借贷双方应约定放款和回款帐户及路径,对相关流转帐户(包括借款人和后续贷款受托支付账户)银行预留印鉴(包括网银U盾)进行实质监管,贷款收回后再予释放。如条件允许,应在银行对主要帐户加入小贷公司人员印鉴,以免出现预先填制好支票,转移资金的特殊情况。
(8)免纠纷。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纠纷,应要求被监管各方出具同意接受小贷公司印鉴监管的说明;如从第三方受托支付账户直接回款,应事先要求受托支付人提供为借款人代偿说明;印鉴监管交接双方都要留有书面记录等。
(9)看配套。有些过桥贷款资金来自不同贷款人或由借款人自筹,小贷公司应在核实其他过桥资金已到位的情况下,再发放本供公司贷款,以免过桥不成,原贷款未还新贷款未放,造成过桥贷款资金沉淀。
(10)讲条件。过桥贷款发放前,要求借款人将过桥贷款占用期间应付利息预存入小贷公司账户。
(11)查帐户。银行后续贷款前,会同银行核实相关账户是否已被法院冻结或将要被冻结,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 “后奥运经济” 投资风险 风险控制
一般认为,“后奥运经济”时期是指奥运会举办后的2至3年间,这一时期“前奥运经济”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已经完成,而其滞后效应或者说长期效应开始显现,相关消费及投资需求急剧下降,进而导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甚至东道国的经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就是“后奥运经济”的风险。那么,北京应如何应对“后奥运经济”的风险?本文将就该问题进行分析。
一、“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分析
分析“后奥运经济”的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由投资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后奥运”风险
奥运会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部分。一般说来,直接投资比重越大,即新建场馆越多,赛后闲置的可能性越大。历届奥运会的统计数据表明,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的比值越接近1,主办国的亏损规模越大,产生经济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如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比值是0.923,赤字高达15亿美元。第28届希腊雅典奥运会该比值为0.916。当年希腊的财政赤字占本国GDP的3%以上,超过了欧盟《稳定公约》的要求。据统计,北京奥运会直接、间接投入比率高达0.94,较经济风险最为严重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还高约0.2个百分点,为历届奥运会之最,投资结构的不合理预示本届奥运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2.由投资体制不规范带来的“后奥运”风险
国际奥委会的投资体制实际也经历了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变革。1985年前,国际奥委会章程禁止商业行为和以职业为目的职业运动行为进入奥林匹克运动,导致国际奥委会经济上不能独立,一度造成国际奥委会面临经济困境。从1984年开始,奥运投资体制一改计划模式和非商业性投入为主,日益被市场经济为主的商业性投入所取代。虽然还存在专用产品限定、标志特许使用的限制,但“奥运经济”已和市场经济密切“联姻”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济效应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投资体制。虽然北京奥运会投资主体已向国家拨款和自筹结合型转变,但国家财政拨款型筹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按照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由于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导致“政府失灵”和政府经济政策失效。具体到政府主导的奥运投资上,会影响到投资体制的不规范,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只是在政府体制框架内形式分离,筹资主体是国家财政,而投资主体也是地方政府,极易产生所谓的“委托-”问题,筹资主体与投资主体目标分离的可能性加大。筹资主体无疑在追求国家利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而投资主体则热衷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涉及具体投资行为时,投资主体并不珍惜筹资主体筹到的资金,因而会出现一味追求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标新立异等奢侈浪费现象,乃至挪用奥运经费、等现象。投资体制的不规范增加了“后奥运经济”的风险。
3.“注意力经济”效应短期化的风险
当奥林匹克运动被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所接受时,特别是伴随其中的巨大的财富效应、政治影响力、给举办国人民带来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奥运会便成为最能吸引人注意力的盛会,并作为一种动态的极具感召力的无形资源,形成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这是一种瞬间放大效应。但“注意力”经济本身具有短期性,随着举办国奥运圣火的熄灭,“注意力”短期化效果立现。一方面,全球关注的焦点会迅速转移至下一届奥运举办国和举办城市,与奥运经济相关的商业投入重点也随之转移。另一方面,原奥运举办国城市的在建,未完工建设项目也受到“注意力”短期化波及,后续必要的投入不足,有形成“烂尾楼”、“烂尾工程”的风险。就单个企业而言,如果对于奥运经济预期过高,缺乏自身合理定位,盲目进入,短期化效应会加重企业经营困境。
4.产生“奥运泡沫”的风险
根据北京申奥报告财政预算和北京市“十五”规划估算,北京对奥运会的投资将达到350亿美元,其中在2008年之前对城市基础设施陆续投入将达到225亿美元,据测算,如果包括前奥运时期、奥运举办期间,以及后奥运时期的7年间,北京市累计投资需求将空前地超过1875亿美元。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生产基础设施的不齐备问题长期遗留,地铁、电气、煤气、水道的整备直到奥运会结束的11月才重新返工。类似的未完工状况相信在北京奥运会后也依然存在,而未完工项目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可能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同时,从历史上看,房地产泡沫的聚集和破灭曾给奥运举办城市造成巨大的冲击,引起整体经济的剧烈波动。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房地产开发乃至房屋租赁业将“升温”,2005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额已近2800亿元,总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有出现“奥运泡沫”的可能。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奥运场馆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加之投资回收期长,报酬收益不确定,如果投资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很容易形成金融风险,如果再考虑建设资金贷款周期到来后的密集还款,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还会加大。
二、“后奥运经济”的风险控制
控制“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设防,并应统筹考虑,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改进奥运投、融资管理体制
研究发现,巨大的经济效应来源于高效的制度安排。承办奥运,对于我们的经济管理制度、体制不啻是一次有效的检验,包括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工程审批、工程承包制度,以及各种监督制度等均要受到严峻的考验。可以说,这是一次对我国奥运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全面“考试”。因为,“前奥运经济”阶段,政府与组委会的职能是否分开,国际奥委会与北京奥组委资金管理制度是否明晰,政府采购制度、工程审批制度等是否公平、公正、透明,必然影响到北京奥运场馆、奥运设施、基础设施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奥运经济”的实际效应。
当然,制度变迁和制度的优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动因,还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是,对于改进管理,完善制度而言,“后奥运”时期的“大盘点”、“大审计”势在必行。要严格执行审计制度,全面审核奥运预算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和变革今后政府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吸收社会资本,采取投资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以经营权置换资本,以及承包租赁等公司化形式,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包括监控体制变革。
2.合理控制奥运泡沫
“前奥运经济”阶段投资的瞬间放大效应,必然在“后奥运经济”时期遭遇需求不足的困境,出现“奥运泡沫”。有经济泡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前奥运经济”阶段将“奥运泡沫”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并适当地挤出泡沫。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看,今年以来,为了抑制物价上涨过快,防范通货膨胀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主要是加强金融监管,中央人民银行空前密集地调高银行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存贷款利率,对于控制后奥运时代的“奥运泡沫”效应初现。目前,奥运场馆的建设已接近尾声,重视场馆建设的经济性、安全性、结构合理化仍有必要,但我们关注的重心需要转移,这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赛后奥运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除部分场馆作为永久体育设施外,一部分场馆要商业化,要通过租赁、承包或者整体拍卖以收回投资;另一部分要成为城市居民健身场所,以增进社会福利。
3.抓住奥运机遇,进行地区间产业结构调整,放大“奥运”经济扩散效应
举办奥运会将会对北京创造数额巨大的外部需求,这将为我国的能源、环保、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产业及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空间。就直接受益的区域来看,当属环渤海经济圈。奥运对环渤海区域增长的途径主要表现在经济聚集效应的影响,国内外新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将被吸引到这个区域,这将致使区域经济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根据集聚经济理论,随着集聚效应增大到一定程度,环渤海区域的经济成本将转而回升,从而又产生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扩散效应”,从而使国内其他地区更多的体会奥运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而且还为奥运后的各地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后奥运经济”面临的风险,部分来自奥运经济本身的特性,但风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还在于我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运作经验缺乏。学会按市场规则办事,应是我们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汪丁丁:注意力的经济学描述[J].经济研究,2000,(10)
[3]刘美平:奥运经济的双重效应[J].河南社会科学,2005,(05)
关键词:税务 筹划 分析 控制
税务筹划是一门与管理科学密切管连得交叉性前沿学科。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种事前行为,具有合法性、超前性、长期性、预见性等特点,所以,税务筹划与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风险与收益并存。在进行税务筹划风险分析及控制时,首先应该明确几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
偷税:我国税收征管法解释:“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是偷税行为”。
避税:对于避税的解释国际上尚无统一定论。按国际财政文献局的说法,避税是指个人或企业以合法手段,通过精心安排,利用税法漏洞或其他不足来减少其纳税义务的行为。我国学者张中秀在《避税与反避税全书》(1994年版)中写道:“避税是指纳税人针对税法不完善及各种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的税收缺陷,回避纳税义务的活动。”上述说法的共同一点就是:避税行为尽管不违法,但往往与税收立法者的意图相违背。一般针对较突出的避税行为,通过单独制定法规或在有关税法中制定特别的条款来加以反对,我国也采取这种立场与做法。
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作出事先筹划和安排,合法地减轻甚至免除自身承担的或额外的税收负担,从而实现税后利益的最大化。对税务筹划一般国家都采取接受的态度。税务筹划是对税收政策的积极利用,符合税法精神。由于税务筹划是以遵守税法规定为前提,因此具有合法性。企业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是依法纳税、依法尽其义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具体税种的法规条例,应按时足额交纳税款。
总之,从国家的财政角度看,虽然偷税、避税、税务筹划都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但各种减少的性质具有根本的区别。从理论上说,偷税是一种公然违法行为且具有事后性;避税和税务筹划都具有事前有目的的谋划、安排特征,但两者的合法程度存在差别:避税虽然不违法但与税法的立法宗旨相悖,避税获得的利益不是税收立法者所期望的利益;而税务筹划则完全合法,是完全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顺应立法意图的。
一、税务筹划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税务筹划风险指税务筹划活动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失败的可能性。从税务筹划风险成因来看,税务筹划主要包括以下风险: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税务筹划者利用国家政策进行税务筹划活动以达到减轻税负目的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总体看,政策风险可分为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
第一,政策选择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即错误选择政策的风险。企业自认为筹划决策符合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政策或法规,但实际上会由于政策的差异或认识的偏差受到相关的限制或打击。由于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合理性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因此税务筹划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和把握好尺度。
第二,政策变化风险。国家政策不仅具有时空性,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时效性也日益显现出来。政策变化风险即政策变动所导致的风险。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旧的政策必须不断地被改变乃至取消,因此一些政府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
2.税务部门自由裁量偏差风险
无论哪一种税,税法都在纳税范围上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只要税法未明确的行为,税务机关就有权根据自身判断认定是否为应纳税行为,受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和其他因素影响,可能存在税收政策执行偏差。如税务筹划与避税的界限比较模糊,从本质上来说,税务筹划是合法的,而避税是不符合国家立法意图的。
3.经营风险
政府课税(尤其是所得税)体现政府对企业即得利益的分享,但政府并未承诺承担经营损失风险的责任,尽管税法规定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用以后实现的利润(税前利润)补偿前期发生的经营亏损。这样,政府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企业不署名的“合伙者”,企业盈利,政府通过征税获取一部分利润;而企业亏损,政府因允许企业延期弥补亏损而相应承担了部分风险。但这种“风险分担”是以企业在以后限定期间内拥有充分获利能力为假定前提的,否则,一切风险损失将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以税后利润弥补亏损)。即使是前一种情况,由于抵补损失的来源并非来自企业以前年度盈利,不是已缴税款的返还(我国税法不允许亏损前溯),而是企业以后年度实现的利润,这说明国家税收的立法意识在总体上是倾斜于政府的。
4.投资扭曲风险
建立现代税制的一项主要原则应是税收的中立性,即中性原则,纳税人不应因国家征税而改变其既定的投资方向。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纳税人往往因税收因素放弃最优的一种方案而改为次优的其他方案。这种因课税而使纳税人被迫改变投资行为而给企业带来机会损失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扭曲风险。这种风险源于税收的非中立性,可以说,税收非中立性越强,投资扭曲风险越大,相应的扭曲成本也就越高。
除上述风险外,还有因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税收优惠政策要求的条件执行不到位等产生的风险。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税务筹划的预先筹划性与筹划方案执行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因素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与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活动的不断变化密切相关。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
企业在税务筹划方案确定之前应通盘考虑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的产生动因,从源头抑制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具体来说,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税务筹划风险意识
企业通过学习税收政策,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法律政策。既然税务筹划方案主要来自税收法律政策中对计税依据、纳税人、税率等的不同规定,那么对相关税法全面了解就成为税务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对纳税人最有利的税收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税务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2.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素质,准确把握税务筹划的尺度
税务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是集法律、税收、会计、财务、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组织策划活动。税务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经济前景预测能力、项目统筹谋划能力以及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协作能力等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项工作。税务筹划人员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纳税人素质的提高。只有纳税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了,才能对税务筹划提出更多的要求。
3.企业管理层充分重视
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由于税务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4.保持筹划方案适度灵活
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筹划内容,评价税务筹划的风险,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比较风险与收益,使税务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5.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
企业应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税务筹划。由于税法规定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区间,加之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税务筹划人员对此很难准确把握。比如税务筹划行为与偷税行为在理论上的界定是比较清晰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纳税人的“税务筹划”行为极易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或逃税。这就要求一方面,税务筹划者正确地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正确应用财会知识,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经常与税务机关保持友好联系,使税务筹划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使税务筹划方案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从而避免税务筹划风险,取得应有的收益。
税务筹划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税务机关的认可。税务筹划必须合理合法,因此,全面了解税务机关对“合理和合法”纳税的法律解释和执法实践,是一项重要的税务筹划前期工作。就我国税法执法环境来看,目前尚无税收基本法,各税种之间在操作上、衔接上也有欠缺,因而税务机关存在一定的“自由量裁权”。在我国熟悉税法的执法环境非常重要。要了解税务机关对“合理和合法”的纳税解释,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从宪法和现行法律规定中弄清什么是“合理和合法”。税务机关的征税和司法机关对税务案件的审理,都必须以立法机关制定的宪法和现行法律为依据。因此,对“合理和合法”,首先要从宪法和法律规定上去理解。
另一方面,从税务机关组织和管理税收活动以及司法机关受理和审判税务案件中,具体了解行政和司法机关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对“合理和合法”的界定。因此,税务筹划人员应从税法执行中仔细了解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把握执法界限,并将其用于税务筹划的实施过程中。
6.聘用专业的税收筹划专家
税务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和系统工程,要求筹划人员精通税法、会计、投资、金融、贸易等专业知识,专业性、综合性较强。因此,对于那些自身不能胜任的项目,应该聘请税务筹划专家来进行,以提高税务筹划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完成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税务筹划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早已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行业,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在香港,税务主要是帮助纳税人做税务计划,税务计划大多数是帮助纳税人做税务筹划。从美国税务咨询来说,最为看好的是税务筹划,这也是获利最多、发展前途最广的工作。而跨国公司对税务筹划尤为重视,不少跨国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税务部,高薪聘请专业人士,每年用在税务筹划上的支出相当可观。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在逐步开展税务筹划业务,凭借他们较强的专业业务能力,广泛的信息渠道等优势,可以增加企业税务筹划的成功概率。
三、结论
随着税务筹划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税务筹划风险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只要企业有税务筹划活动,就存在税务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针对企业的风险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措施,为税务筹划的成功实施做未雨绸缪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税收筹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控制
一、概述
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是指由总承包单位受建设单位(业主)委托,完成从工程项目立项到交付业主使用的全过程承包。
自1987年开始,我国参考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进行工程建设总承包试点,当时能够进行总承包的单位仅限于设计单位,设计单位进行工程建设总承包试点,普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许多设计单位成立了以设计院为主体的设计工程公司,进行工程总承包。到90年代初,随着施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又发展了一批工程总承包企业。目前,我国的工程总承包仍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之中。
我公司在工程总承包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尽管从事工程总承包相对于单纯搞工程设计利润要高,对于做强做大企业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与之相伴随的风险也较大,随着建设工程承包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作为工程总承包方必须对来自总承包工程各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认真辩识、分析、评价,制定出正确的总承包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转移。
二、承包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当目标项目出现时,对于工程承包公司的决策者来说,就面临着对目标项目是否进行总承包投标的问题。在分析目标项目所存在的巨大商机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存在。
首先,必须尽可能地对目标项目进行完整评估,该目标项目最好是我们已涉足的领域,对于不熟悉领域的项目,若又不具备该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那么在工艺技术领域方面的风险是巨大的。若承包该项目,将来在造价,工期,质量上的控制就显得非常困难。因此,在目标项目的选择上应尽量优先考虑熟悉领域的项目。对目标项目的完整评估也包括项目所面临的政策性因素评估,项目地域性因素评估,项目的融资风险因素评估,因为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工程承包的成败,其结果往往使合同当事人双方都蒙受巨大损失。
其次,项目评估结束后,在确定了目标项目后,应着手进行工艺方案的选择,合理的确定投标报价,拿我院近年完成的广东某污水处理工程为例,该目标项目是一个按BOT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运作的项目,我院环境工程分公司打算对该项目进行设计,施工承包,业主仅仅对该项目提出了功能性要求,具体如何实现这些功能业主并没有提出过多的设想,因此给我院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必须解决工艺流程方面的风险,慎重选择工艺方案,使方案做到既安全可靠能满足污水处理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处理能力,又能在投资方面做到尽可能低,这样才有竞争力,才可能中标该项目。但是,也不能为了中标而盲目简化工艺,人为压低投资,增大工程承包的技术风险。
对工艺方案的风险分析,可参考价值工程分析法,结合工程投资对各工艺方案的不同要素风险进行量化打分,风险要素的选择和打分一般采用专家法来完成,具体做法是:先由设计者提出多个工艺方案,工程经济人员计算出各工艺方案的投资造价。然后邀请5到8名该领域的专家,找出方案中多个关键性风险要素,根据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各要素进行打分,优选出风险最小,最可行的方案。也可以把各方案分解,然后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产生一个新的最优方案,这种做法虽操作起来有点困难也增加了投标成本,但对于特大工程或在开拓总承包市场方面有影响的工程投标项目,不妨一试。
三、承包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对目标项目的投标一旦中标,项目就进入了实施阶段,该阶段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管理风险。所谓经济风险即工程的实际投资大于预期的投资,使总承包利润小于预期的投资收益,甚至出现亏损。所谓技术风险即在项目实施阶段采用了新技术,而该技术不成熟或运用不合理带来巨大损失。自然风险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遭遇天灾人祸,如战争,地震,洪灾,瘟疫等,使项目实施被迫受阻。管理风险即由于项目管理班子,管理能力差,人员素质低,使工程管理混乱,无法完成预期承包目标。因此,在项目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必须控制好这四大风险。
那么,如何有效控制好这四大风险呢?
对于经济风险,我认为控制的核心应放在项目设计阶段,为什么要强调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来控制建设投资呢?因为事实早就表明,工程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但决定着项目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美观性及其与环境的协调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其造价的高低,据相关资料分析,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分别达到65%~85%、5%~30%,当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在严格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施工技术的改进所节约的工程造价不可能超过10%。上述数据表明,设计阶段不仅影响工程造价而且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阶段。因此,为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减少经济风险,就必须把控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项目建设前期的设计阶段。
具体做法是,让工程经济专业人员(掌握一定工程技术知识的造价工程师)深入到工程设计中来,就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向设计人员提供可靠,合理的投资控制建议,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在功能与投资之间选择一个最佳优化点,推行限额设计,设计人员投资包干,合理运用标准设计,以求在满足项目各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工程造价,控制经济风险。
对于技术风险,我认为是我们如何对待新技术的问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获得超额承包利润,而且还可以缩短工期。若运用得不好,如技术不成熟或运用不合理,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低估的。在新技术的是否运用上,一定要做充分的论证和研究,确保新技术的运用万无一失,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论证结果有问题,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也难以克服存在的巨大风险,那么,就应该果断放弃,回避不必要的风险。
对于自然风险,有很多是人类不可抗力的,难以预料的,但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即使采取补救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可以采用工程保险,工程转包,分包来转移部分风险。
对于管理风险,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即才用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一定要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进项目管理班子,必要时,可聘请外部具有总承包经验的人才。在项目管理时,要采用世界先进经验,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要具有灵活的纠偏机制。
四、承包项目后期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承包项目后期的风险也不可小视,以为大功告成便松懈下来的思想万万要不得,在该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决算风险,资金支付风险。解决的办法是认真对待决算,重视决算,工作做得细致,耐心。这样,前面的所有努力才能换来丰厚的回报。有关承包项目后期的风险分析及控制的内容就不详细阐述了。
关键词:周边环境;风险;数值计算
中图分类号: U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地铁车站为地上三层、地下三层岛式车站,整体现浇框架结构,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SK10+892.776,起点里程为SK10+818.726,终点里程为右SK10+962.126,车站主体长度为143.40m。标准段结构宽度为21.75~52.95m,车站顶板覆土厚度为0.85~4.80m,底板埋深为18.1m~20.1m,车站从起始里程至终点里程为0.2%上坡。车站相邻区间均为盾构区间,车站西端头井兼盾构到达和始发,东端头井为二次始发井。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2组风亭。根据本站的工程特点、地质条件、环境保护要求,车站主体采用明挖法施工。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1 工程地质概况
车站从上至下地层分别为:①1层杂填土、③1层粘土、③3层粉土夹粉质粘土、④1层粉砂、⑥1层粘土、⑥2层粉质粘土、⑦1粉质粘土、⑦2粉土、⑦3粉质粘土、⑧1粉质粘土、⑧2a粉质粘土夹粉土。车站结构底板座落在⑥1层。连续墙底主要落在⑦2层上,局部落在 ⑦1层和⑧2a上。
2.2 地形地貌
车站位于规划长江北路与塔影路交叉路口,现状上马墩路下。周边建筑物密集。本工程区域位于上马墩路与振奋路路口西侧的上马墩路路段,现为沥青路面,路面宽15.0m,路两侧的人行道宽4.0m,路两边密布各种市政管线,场地北侧为格林希尔双语幼儿园、瑞江花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合鑫广场住宅小区,南侧为在建的机电仓库地块安置房工地和工地的堆土区。总体上场地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在2.5m~3.5m之间。地貌单元属长江三角洲太湖冲湖积平原。
2.3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车站范围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具体包括:全新统潜水层(二)、全新统微承压水(三)1、上更新统承压水(三)2、上更新统承压水(三)3。
3 车站主体及附属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本车站所处的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水文资料条件以及基坑深度,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计算分析和工程类比,本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800mm的地下连续墙+内支撑。
根据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重要性和分布情况,为确保临近建筑物和重要管线的正常使用。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车站基坑工程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车站周边建筑物密集,管线众多,应严格控制车站基坑外地面最大沉降量及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根据类似工程基坑变形控制等级的相关要求,本车站基坑变形控制等级一级:车站基坑外地面最大沉降量≤ 0.1%H,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 0.14%H,且≤30mm(H为基坑开挖深度)。
本车站附属围护结构采用Φ850@600SMW工法桩+内支撑的形式。
4.车站周边环境风险分析
4.1 车站周边建筑物及管线与基坑关系
格林希尔幼儿园在车站围护结构北侧,为1~2层框架结构,独立基础,基础深度约1.5m,与主体基坑围护结构净距9.6m。
DN400污水管系改迁至此,距离车站围护结构北侧8.2m,埋深约2m。
DN800雨水管系改迁至此,距离车站围护结构北侧6.3m,埋深约2.2m。
DN500上水管系改迁至此,距离车站围护结构北侧4.9m,埋深0.7~1.6m。
DN219钢防腐燃气管系改迁至此,距离车站围护结构北侧0.93m,埋深0.6~1.3m。
图1格林希尔幼儿园与车站位置关系
图2管线与车站位置关系
4.2 有限元分析
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中的摩尔库伦模型,对上马墩站基坑开挖对周边格林希尔幼儿园、市政管线的影响进行有限元分析,包括基坑开挖过程中,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
摩尔库伦模型是一种较好的土体模型,在以往土体开挖设计中较常使用,此次有限元计算采用此种土体模型。
1)计算模型及参数
计算断面处车站基坑宽52.95m,深18.01m,围护结构采用800mm连续墙,三道混凝土支撑。基坑一侧有四条市政管线分别于基坑平行,均为浅层管线,埋置在1-2m之间,管径分别为220mm、500mm、800mm和400mm。在管线的外侧距离基坑9.6m处为格林希尔幼儿园一座二层框架结构,基础为独立基础,基础埋深1.5m。
建筑物和管线与基坑的相对位置及计算断面地层详见计算横断面图,地层物理力学参数可参见工程勘察参数表。
图3 计算模型
考虑到基坑的长宽比较大,平面效应显著,本文采用岩土专业二维平面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分析。地下连续墙厚度为0.8m,其轴向刚度(EA)为2.4E7kN,抗弯刚度(EI)1.28E6kN.m2,混凝土支撑采用锚索进行模拟,第一道混凝土支撑(0.6mx0.8m)刚度刚度(EA)为1.440E+07kN,间距为6m,第二、三道混凝土支撑(0.8mx0.8m)刚度刚度(EA)为1.920E+07kN,间距为6m。
建筑物板为较大刚度的板,其上每层荷载按15KPa考虑,屋顶荷载按10KPa考虑。管线均按圆形管线考虑。
2)计算开挖过程
计算开挖过程按基坑挖到底部的最不利工况进行计算,第一步计算结构物建成后的状态,第二步将第一步计算位移消零后,基坑连续墙完成后状态,第三步为基坑开挖到第一道支撑以下0.5m后状态,第四步为架设第一道支撑后的状态,第五步为基坑开挖到第二道支撑以下0.5m后状态,第六步为架设第二道支撑后的状态,第七步为基坑开挖到第三道支撑以下0.5m后状态,第八步为架设第三道支撑后的状态,第九步为基坑开挖完成的状态。
3)计算结构云图
图4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形图 图5基坑及周边环境水平位移图
图6基坑及周边环境垂直位移图 图7管线1位移图
(最大位移为9.6mm,满足管线变形控制指标10mm)
图8管线2位移图
(最大位移为7.9mm,满足管线变形控制指标10mm)
图9管线3位移图
(最大位移为7.4mm,满足管线变形控制指标10mm)
图10管线4位移图
(最大位移为7.0mm,满足管线变形控制指标10mm) 图10基础两端竖向位移曲线
图11基础两端位移差值曲线
4.3 风险评价
基坑深度18.01m,墙体水平位移18.83mm
格林希尔幼儿园框架结构基础两侧的位移曲线可以看,最大位移差值为5.7mm,建筑物倾斜为5.7/16000=0.00036<0.004,满足规范要求。
5.工程风险处理
1)基坑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包括对基坑、坑外土体、地下水、道路下方重要管线、周边建筑物的监测,通过监测结果信息化指导施工;
2)基坑开挖前,对基坑外侧阳角位置采用Φ850@600搅拌桩进行加固,对因开挖引起的地层松散处应实施注浆,予以加固;
3)施工前制定施工风险预案、建立应急抢险机制,监测数据出现报警时及时分析原因、进行处理;
4)对于坑外地下管线出现过大变形时应通过注浆加固等措施抑制变形。
6.结论
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是地铁建设过程中事故多发的一个阶段,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相当必要。轨道交通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同等重要,需要在设计阶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法,预测地铁车站施工对周边环境产生的附加变形值及影响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以提高地铁车站建设安全水平,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项目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 预案
一、工程案例
某火电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现场的设计和服务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目前施工图设计已全部完成。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等主机设备及辅机设备采购全部完成,装置性材料采购完成97%。
安装工程中1#锅炉水压试验完成;1#汽机台板安装完成;2#锅炉钢结构及其附属结构安装全部完成,钢结构工程量1000吨;2#锅炉汽包吊装完成;1#、2#汽机定子吊装完成;循环水管道安装全部完成。烟囱钢内筒顶升完成,保温材料施工完成。
取水明渠砼完成2550m3(总量约为3962m3),取水口砼完成590m3(总量约为685m3);排水明渠砼全部完成,砼工程量约为4900m3;排水箱涵砼全部完成,砼工程量约为1600m3。主厂房装修工程完成;化水楼、网控楼和电气实验楼装修完成;材料库及检修间、海水淡化间彩钢板围护完成。为了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经济效益,需要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应对预案,下面详细的分析一下工程的潜在风险。
二、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一)项目所在地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
项目所在地社会环境复杂、各种社会势力经常阻挠和干预工程项目现场工作,造成项目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并给项目履约带来风险。
(二)自然灾害风险
由于工程所在地处于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地震和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不可抗力因素经常造成陆路交通中断和海上运输困难,造成项目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并给项目履约带来风险。
(三)分包工程风险
业主指定码头和防波堤项目分包商资源严重不足、现场施工组织不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施工进展缓慢,工程项目存在很大的履约风险,并造成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由于业主行为的不规范(如:业主推荐或指定的分包商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施工组织不足以满足施工进度要求;业主对推荐或指定的分包商管理不到位,分包商滋事、阻工事件时有发生,对履约带来风险)和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等造成的风险。若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又无法通过其它方式予以解决,将增加项目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使项目履约产生困难。
(四)设计风险
EPC项目业主要求主要是面对项目功能的实现,没有明确的工作量,因此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工程项目所在地气候条件、地质情况非常复杂,设计风险极大,然而EPC/交钥匙合同条件下承包商将承担项目风险的大多数(例如:码头工程成本远超投标预算),尤其是火电工程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不可知因素较多,这些都给项目部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带来了很多无法预控的风险。
(五)分包风险
由于受工程所在地社会环境影响,当地分包商或潜在分包商考虑自身规避风险因素,致使项目选择分包商难度很大。分包商或是采取试探性方式进入当地建筑市场,资源投入不足以满足施工生产需要;或是增加分包成本约直接费的30~35%,项目成本远超预算成本。另外业主推荐或是指定的分包商资源配置不足,施工组织不力,不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对履约造成潜在风险。
三、风险化解措施总结
(一)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深刻认识风险对EPC总承包项目的危害性、EPC总承包项目风险源的大量性。对于已知风险,动员项目资源予以减少;对可预测性和可管理性的风险,超前分析,认真识别,可靠评估,科学、慎重地进行风险管理规划、决策、控制和监督;对不可预测风险,应尽量通过假定和限制条件,使之变为已知和可控风险,再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制订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进行有效的指挥和协调,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和处理。
(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创造经营效益,减少各种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项目部加强设计管理,加强设计控制;加强分包管理,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工程施工整体经济策划,根据相关工程施工经验,分析项目履约过程中是否存在遗漏项目,在充分了解当地分包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工程分包单价,以投标价分析分解作为成本控制标准严格控制分包成本,同时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工程单价之间的平衡。同时加强对分包合同管理和现场的施工管理以减少和规避分包商的索赔;加强设备采购和租赁管理,严格控制采购和租赁成本;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当地劳务、材料、施工设备供应信息,优化资源配置。
(三)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回避、减轻、预防、分散项目风险
包括购买工程相关保险、分包履约保函和分包质量保证金等等,尽可能把风险分散给其他单位,包括业主、分包人、供应商等,合理地转移和消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与当地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对接,聘请有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的管理,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签约和索赔,依法维权,依法经营,依法抵御风险,及时与业主做好结算及索赔相关基础性工作。
(四)项目履约潜在风险规避
项目开工前,要充分调查和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各个社会团体势力,优先选择当地具有实力和势力的建筑分包商施工,尽可能利用其本身的信用、融资和支付能力,并周全考虑分包合同,规避分包商索赔,分包合同履行时加强对分包商的监管,杜绝和避免其违约的事件发生。
对于设备物资采购,要充分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搞活短期融资,尽量采用延期付款和分期付款方式,以缓解资金压力。
继续加强同设计院的沟通,严格控制设计标准,加强与业主沟通尽快对图纸审批满足施工进度;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掌握当地劳务、材料、施工设备供应信息,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减少施工人员、机械的大量进出,努力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五)项目其他经营风险化解
项目部申请进度款支付时,根据合同条款完善提供的资料,并须注意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严守合同,减少违约的事件发生;在审查我方提供的资料是否已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在符合的情况下,业主故意拖欠款项,可以先举行双边谈判和协商,如不能解决,可由出面,如仍不能解决,可以考虑诉诸法律。
对于资金收支树立“紧收、紧支”观念,即支出要从紧,收入要追紧,要加强成本控制和费用管理,细算账,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严格按照公司相关体系文件精神执行,提高项目部员工全员成本意识,各部门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开支,不得超标准开支费用。
项目部积极开展资金测算预算工作,根据项目的现场施工进展情况等及时调整资金预算,提高资金收支预算的准确性;深挖资金潜力,进行资金统筹安排,通过资金预算和计划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尽可能少融资或不融资,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对于可能存在的资金缺口,及时谋划,对融资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寻求最佳融资方法,确保项目资金链的畅通,降低财务费用支出。
四、结束语
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进行细致、认真的判断和分析,能够对工程项目相关风险进行一定的预测与判断,从而能够针对性的作出响应,使风险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此外,随着项目进展和环境的变化,项目管理人员应当时刻关注项目面临的风险形式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有新的风险出现,这些变化是否会对项目造成重大的损失。为确保能将风险事故的后果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将风险水平同评价基准相对照,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克娜.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分析[J].管理观察,2014,15(28):106-107
[2]董芳芳.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J].山西建筑,2014,40(2):258-259
[3]于波.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江西建材,2014,21(20):269-269
关键词:公允价值;应用过程;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6-0121-08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以来,“次贷危机”席卷世界,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中饱受争议,不过理论和经验事实证明,公允价值计量并非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允价值得以最终保留。可以预见,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更加迅速、普遍和广泛(以稳妥为前提),而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寻找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有效方法也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应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前者的计量果能揭示企业资产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不同,这种经济差异可以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具有更好的决策相关性,但同时应用公允价值也可能引起各种风险。对此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本身没有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建议。陈国平(2007)指出,公允价值为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是由公允价值使用者和公允价值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因此应健全公司治理构,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地说,一是应建立宽泛的内部控制概念体系;二是应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内部控制指南;三是应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于永生(2009)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与“顺周期效应”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他在阐述美国金融工具计量实务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他还论述了识别非活跃市场和强迫交易的具体途径。
还有观点认为应用公允价值会出现风险,是因为公允价值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Allen等(2008)、Plantin等(2008,2009)分析了不完美市场背景下的盯市公允价值会计效应,在金融危机时,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导致公开市场价格或银行间市场交易价格波动不能反映金融工具未来的收益分布,只反映了市场现金或者流动性可得性的大小。如果此时使用盯市的公允价值会计,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就会反映于会计报表,直接影响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产生新的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葛家澍(2009)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与确认的数字是估计的,如果其在资产、负债、权益(净资产)和收益中确认就会歪曲财务报表的数字,很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使投资人对财务报表信息失去信心,所以在表外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比较合适。Names Cataldo等(2009)则从净收益视角出发,认为公允价值与作为净收益确认基础的期间概念和配比原则存在根本性的冲突,所以对投资者提供公允价值的最佳方式是单独披露,而不是表内确认。此外,针对公允价值可能会引起顺周期效应的问题,徐晟(2009)从动态减值准备的角度分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公允价值计量优化问题,认为动态减值准备有助于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减缓顺周期效应。黄世忠(2009)则在综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诱发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并对准则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提出的缓解顺周期效应的应对策略进行评述。
综合上述文献,不管公允价值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大多是从应用公允价值的最后果向前推导来提出控制建议,而本文则是在分析公允价值特征的基础上从其应用过程人手,由前向后逐步厘清公允价值应用风险发生的具体环节,并针对关键环节提出控制建议。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在FAS15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IASB在IAS39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虽然这三种定义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隐含了公允价值的以下重要特征。
1、公允价值并不是真实交易的价格,是估计价格
(1)计量日不是交易日
历史成本计量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为前提,计量日(通常指初始计量)一般指已完成交易的交易日。但公允价值计量则是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其计量(初始计量)日通常指“确定承诺日”而不是交易完成日,至于后续计量,可以是以后的报告日和交易束日。
(2)采用“退出价格”概念
“退出价格”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和负债的转移价格,从FASB的定义“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FAS157中的公允价值采用了“退出价格”概念;IAS39指南中也明确规定了在使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时,通常是指已持有资产在市场中的出价、已承担负债在市场中的要价,其要求与“退出价格”的内涵相一致。公允价值由“退出价格”确定,这与一般意义上购置资产时支付的交易价格或承担负债时收到的交易价格(进入价格)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在计量日,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还没有真实实现,公允价值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一种估计价格,它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金额。
2、公允价值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进行认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FAS157和IAS39的定义都指出公允价值产生于“交易中”,明确公允价值生成的环境是市场。为了更好地计量公允价值,FAS157将与确定公允价值采用的估值技术相关的参数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而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取值,公允价值的确定目标其实都是模拟如果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进行交易的话可能达成的市场价格。
三、基于公允价值应用过程的风险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管理层在应用公允价值时会给投资者带来的超额风险(不包括有选择时管理层不使用公允价值的情况),而面对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财务信息,投资者的反应不外乎有两种:不应用和应用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如果不应用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就要额外耗费资源和精力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对投资者(甚至对资本市场)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行为。而且,管理层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拥有更多的公司信息,披露的信息应该比投资者自己寻找到的信息更充分、质量更高,所以不
应用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也会对投资者决策的正确性产生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决策时不应用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来讲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且更可能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本文称此为不应用风险。
如果应用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又可能遇到没有产生相应效果(决策有用)的无效性风险(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大于收益)。例如公允价值信息显示公司运转良好,但投资者据此做出买进决策后公司却很快陷入困境(或破产),投资者遭受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初步发现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两种风险: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为了厘清风险的源头和类型,本文继续做如下讨论。
前文已提到公允价值是“退出价格”,描述的是市场对某资产或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的估计,而企业这些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正是投资者以后收到现金流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公允价值代表的信息与投资者的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种关系,应用公允价值信息就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其原因很可能就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本文认为产生不应用风险的第一种原因是投资者还不理解公允价值的涵义(尤其是决策相关性)。当然,即便投资者理解了其涵义,依然会因为担心应用公允价值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即无效性风险)而不应用,这是导致投资者不应用反应的第二种原因。
针对第一种原因,本文认为从短期来看,投资者的确可能因为不理解公允价值而拒绝使用公允价值信息。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不存在公允价值应用的无效性风险(即第二种原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的知识构发生变化,对公允价值的理解逐步加深,再加上观察到现实中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表现,投资者不应用的态度就会改变,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公允价值信息就会引起投资者的注意和信任从而开始应用其进行决策,导致不应用的第一种原因将不存在。由此分析可以发现,当无效性风险消失时,不应用风险也会随之消失,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无效性风险实际上也会降低它的不应用风险,也就是说控制不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应用风险有两种,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而控制不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那么最终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也就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基于此论,本文将重点分析公允价值应用的无效性风险。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无效性风险是如何产生的,本文从分析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人手。公允价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过程(如图1):
过程①是管理层进行公允价值信息的计量与披露;
过程②是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过程③是投资者根据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影响企业的证券价格变化;
过程④是证券价格的变化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例如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等。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合此目的来分析整个应用过程可以发现,过程②是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的作用过程,是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体现;而过程③是投资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应用及市场反应过程,是过程②的后果,也是公允价值决策相关性的外在表现。在不考虑公允价值不应用风险和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这两个过程并不存在风险。
既然过程②和③不存在风险,那么继续分析过程①。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特征(以市场为基础定价和估计价格),过程①是风险的多发环节,其风险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管理层故意风险。割裂证券价格和企业管理层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过程④是必然存在的),而企业证券价格与管理层利益的挂钩(过程④),比如影响企业未来的融资成本,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等,又使得管理层存在欺诈动机。另外,公允价值的特征也为管理层欺诈提供了机会,因为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假设交易基础上的估计价格,当缺乏可观察的市价时,它的取值就需要部分或者全部依赖不可观察的参数,这时信息的不对称性就给了管理层欺诈的机会。欺诈的动机和机会同时具备,企业管理层就可能操纵公允价值计量,通过过程②、③和④的传导最终使自己受益,而使投资者蒙受损失。
二是管理层非故意风险,它不是企业管理层故意操控公允价值计量造成的,而是由公允价值本身的特征引起的风险。因为公允价值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而会计具有潜在的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et)并可能引发顺周期效应,所以在动荡市场中,比如在次贷危机中,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随着市场的变化价格快速下降,就会引发恐慌,造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间的市场交易基础上的,企业已有交易的果和内部现有管理系统产生的信息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而需要收集更多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为了满足这种计量需求,企业或者在内部建立更为完善、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定价系统,或者从市场中介或交易对手购买相关信息,不管是哪种方法导致的计量成本都是比较高的,于是应用公允价值可能会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风险。另外,公允价值是估计价格,情况复杂,其估值技术(尤其是第三层次)和披露的规定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难以理解之处,管理层不一定能够完全合理地应用。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即便管理层不故意操纵公允价值计量,仍然可能存在公允价值应用的管理层非故意风险。
四、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控制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而无效性风险又是由过程①中的管理层故意风险和非故意风险造成的,所以本文分别针对管理层故意和非故意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实现对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最终控制。
(一)管理层故意风险的控制
对于管理层故意风险,孙丽影等(2008)运用博弈模型指出,如果仅靠市场的力量而缺乏相应的管制安排,会因为企业管理层发现提供欺诈信息有利可图,而总是选择与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设计目标背道而驰的战略(即发生管理层故意风险);若引人管制安排,则可使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目标实现。管制安排可以通过设计管理层的收益状况,使管理层选择与公允价值设计目标相符的战略的期望收益不小于选择其他战略时的期望收益,这样管理层就会选择符合公允价值设计目标的战略,从而控制管理层故意风险的发生。此外,他们还给出一些管制安排所涉及的关系:
1、如果存在过程④,即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与企业证券价格挂钩,那么监管层识别管理层欺诈的概率就必须足够大,在发现欺诈时对管理层处罚的罚金也应当足够大。
2、管理层可操纵的报告收益区间越大,那么监管层识别管理层欺诈的概率和发现欺诈时对管理层处罚的罚金也应当越大。
3、对被发现欺诈的管理层收取的罚金必须足够大才能够保证有效。
4、对欺诈企业整体处以罚金与降低管理层故意风险不相关。
合以上分析,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对管理层故意风险进行控制:
1、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在事前从制度上减少管理层操纵报告收益的可能性,加强对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减少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例如,我国
2006年的《债务重组准则》较1998年的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就增加了对债务重组交易中转让(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债权)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债权)条件后债务(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和依据,加强了对债务重组行为的限制和规范力度。
2、通过制定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准则,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审慎性和独立性,敦促并监督企业执行相关会计准则。例如,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第40条规定:“对被审计单位使用估值模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该估值模型,并评价该模型是否恰当以及使用的假设是否合理”;在第42条中也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印证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果。
3、通过强化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监管,识别经理欺诈,建立相关法规对违纪人员进行足够重的处罚,以提高管理层的欺诈成本,从而抑制财务欺诈的发生。其中处罚要针对存在欺诈行为的经理人员,而非其所在企业。
4、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加强对经理的监督与约束。对治理构各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权责分配,加强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反舞弊机制,关注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虚作假的情况。
上述措施基本上是通过加强外部审计或企业内部控制来控制风险的发生。但由于公允价值审计时审计人员要了解与企业现在及未来相关的信息,如企业实体的投融资计划和经营战略方案,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审计人员将面临泄密的诉讼危险。而内部控制则可能因两个或多个人员的串通而被规避或者因管理层有超越系统的能力等而失效,也就是说这两种手段都有各自的局限。所以本文认为这两方面不可偏废其一,而是要协同运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管理层非故意风险的控制
由于导致管理层非故意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公允价值的固有特性: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和估计价格,所以完善有关公允价值的概念、计量估值技术和披露规定,使其符合公允价值设计目标并具有相应的可操作性是控制非故意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文合公允价值计量特征提出以下控制建议:
1、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
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间的市场交易基础之上,需要收集更多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所以企业应建立完善、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定价系统,方便计量公允价值时选取各种恰当的参数。此外,物价、统计、行业协会等部门也应协作,利用所掌控的资源和技术,收集各地区同类产品的所有生产、销售的相关信息(如规格、品种、价格等),选取代表性数据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标准,并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或网站,实现资产信息的及时查询和资源共享。如此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为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审计提供可验证的依据。
2、公允价值计量方面
如表1所示,公允价值应分三个层次来计量:第一层次,在一般情况下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明,最具可靠性,不易纵,应当尽可能采用;第二层次,应该对这一层级的输入数据进行调整,考虑状况和地点的差别、相似程度的差别、交易量的差别等;第三层次,报告主体的假设应当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假设(包括风险假设),应当运用计量日所可能获得的最佳信息,包括报告主体自己的数据。最大化应用相关的可观察数据,最小化应用不可观察的数据。当市场不活跃或无序时,产生的市价不能代表真实的交易价格,所以此时应降低市价的可信任度。
3、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
①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政策应充分披露,例如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的相关考虑。
②公司要充分披露估值技术的相关信息,如果公司采用内部模型确定重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应披露相关模型及估值果变动的敏感性分析。
③对于各项在报告日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情况,要按所用参数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披露,尤其对估值技术中包含重大不可观察信息(即第三层次)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要披露当期金额变动情况(如转入转出该层次的金额情况)、管理层假设以及某些重要变量发生与原来假设不同的变化从而可能会发生何种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等信息。
4、成本与效益原则
对执行公允价值准则可能带来的成本大于效益的风险,FAS107认为估计公允价值要考虑其可行性。例如,对某一经济实体,如果因为尚未取得或建立估计一类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必要模型,所以这类金融工具无市场报价,并且对其进行单独估计所承担的成本可能高于该金融工具对实体的重要性,那么这时估计就是不可行的。成本的考虑可能会影响估计的准确性,例如,在许多情况下,对个别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可能不可行,而对一类金融工具或对工具组合估计公允价值则可行。在这种情况下,应披露该类或该组合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把能计量公允价值的项目予以披露,对不能估计的项目也要披露与估计公允价值相关的、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和其不可估计的原因。
五、论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是保证医院正常稳定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各项医疗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充分做好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医院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单位比较分散,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同时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固定资产的处理和审批工作效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产生的诸多风险,直接影响到医院内部各项医疗活动的开展,同时还会造成相应的经济风险问题。因此,医院内部相关管理工作人员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的管理风险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全面保证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风险问题分析
1.管理单位比较分散,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工作方法主要实施的是管理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工作机制,造成了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工作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医院财务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而医学设备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部门等负责各种医疗设备、后勤设备、信息设备以及各种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由于医院内部各管理工作单位分散程度相对较高,经常会出现各种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医院内部的账目和实物管理工作之间存在不同步现象,物资采购与资金核算工作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出现很多财务信息失真等情况。2.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医院固定资产对医院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性。在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由于很多医院单位内部普遍缺乏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管理工作人员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意识程度不足,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自身的思想认知程度不足、责任心较低,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和自身的利益无关的不良思想。同时各资产使用工作单位的负责人员通常情况下会忙于医院内部的各项医疗事务和工作,经常会忽略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医院单位内部很多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浪费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医院的发展效益,因此受到各级管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3.医院固定资产的审批处置工作效率偏低。当前在我国一些医院内部,由于受到传统市场管理工作理念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仍然延续使用比较传统的资产管理方法。由于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医院内部审核单位较多等因素影响,造成资产处置工作运转效率严重偏低,针对一些大型或特种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还需要上报到医院的职能单位内部,并且通过领导办公会、上级主管、卫健委备案审批等各项工作流程,整个审批程序比较繁琐,所需要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复杂,因此,经常会出现审批手续不健全问题造成固定资产处置无法获得审批。由于需要不断补充各种材料,延长了审批工作时间,进而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审批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策略
医院单位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有效建立起更加健全和完善的资产管理工作单位,配备了更加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有效强化各工作单位的职责分工,将每一项管理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头上,有效防止出现多头管理以及相互推卸责任等现象,全面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效果。1.建立起固定资产分层管理工作体系。在针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固定资产归口和分类管理工作模式,有效采取分级管理工作方法,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之间的有效衔接。医院资产管理工作单位需要对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构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并且成立起医院固定资产评价工作小组,通过总会计工作人员、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责任人所构成,对医院内部各项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工作,以及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来进行处理。根据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不同构成形式,通过对应专业归口管理单位实施二级分类管理,根据医院内部的各种医疗设备、后勤设备、信息设备等专业归口管理工作,有效负责资产的安装验收、入库管理、资产维修以及各项信息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通过分级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专业化,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效保证医院内部各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可以发挥到最大。2.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宣传以及组织培训工作。由于我国很多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认知程度不足,同时在相关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上有所不足,造成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因此,医院方面需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有效落实宣传教育、医院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工作内容,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的融入和深化,全面改善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环境。通过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专职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同时在日常工作当中需要充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宣传或培训,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培训工作模式,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建立起更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平台,全面提高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机制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等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保证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科学性与合理性。3.全面优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流程。(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在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方面,必须要保证科学性与合理性,要制定出更加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尤其是针对固定资产的具体管理内容以及管理工作环节进行合理表述,有效明确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以及对应的管理责任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的可行性和可问责性。在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制度的建立,要保证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更加精细化,要解决固定资产在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丢失、损毁以及违规处置等各种问题,通过常态化管理工作方法,有效保证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医院单位内部针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与管理工作,需要至少每年盘点一次,同时对固定资产使用出现盘亏的具体原因进行查明,要有效明确固定资产盘亏的具体责任,同时要做好针对性处理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规范固定资产处置工作流程固定资产使用科室内部,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消耗情况提交必要的处置申请工作,专业管理工作人员和组织技术人员需要提出相关的鉴定工作意见,资产管理工作单位根据资产的处置工作要求,将鉴定意见和处置申请直接提交到医院管理单位和主管单位内部。通过逐级审批之后,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分配和使用,整个处理工作流程包含了组织鉴定、处置审批、处置账务等几个重要工作环节。在处置鉴定工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医院各科室出具详细的设备以及医疗物资材料废弃的理由和原因,相关技术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科室申报报废设备进行进一步技术鉴定,做好相关鉴定工作报告。对于价值较高的医疗器械或者设备,需要三名或者三名以上的基础工作人员同步进行鉴定,并且针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条件需要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在固定资产的鉴定和处置过程中,出现较强的盲目性和利益性问题,拒绝各种固定资产的浪费问题。处置审批工作环节中,资产管理工作单位需要有效落实实地勘察工作,同时核实固定资产的具体处置工作状况,大型或特种设备报废处置工作需要直接上报到医院,办公会内部通过管理工作人员集体讨论研究之后来进行决定,可以有效防止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中饱私囊以及违规违纪等问题的出现,有效减少医院内部各项资产的流失量,提高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环节当中,需要根据批准文件要求,资产管理工作单位将处置实物移交到专业的管理部门来进行鉴定,然后可以通过公开回收或者拍卖的方法来进行处置。医院部门内部统一收缴处置资产的相关收益,同时将其纳入到医院预算当中来进行统一安排,有效防止出现等违规现象的产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加以明确,有效落实创新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传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加以完善,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提高固定资产的整体管理效果,防止医院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推动医院不断朝着更高方向上发展,为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颜春蓉,杨海虹,廖宇升.运用PDCA循环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12):102-105.
[2]刘伟,崔志鹏,万雁雁.我院固定资产处置管理风险分析与控制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10):108-112.
[3]许峰,骆希青,殷鹏宇.基于内部控制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岗位风险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08):115-119.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6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也日益活跃起来,并且逐步走向国际化。然而,我国的并购活动依然处于初期,结果不尽人意,原因有政治、外交和市场等多方面的。透过那些失败或不理想的案例可以发现,忽视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充分分析和认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是并购成功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企业并购及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并购的涵义
并购一词来源于英文“Merger and Acquisition”(兼并和收购,简写为“M&A)。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指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和手段获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操作和运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涵义
有收益就会有风险,收益与风险并存。并购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项投资活动,目的是获取超额收益,因而也必定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并购风险是一种广义上的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并购行动的结果与期望利益的偏离或其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带来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主要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反收购风险、法律风险等。本文重点研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对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其中杰弗里・C・胡克的解释最为经典,他认为财务风险是由于大额并购支付制约了买主为日常经营和偿债能力引起的。通常我国国内的一些著作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并购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出现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析
(一)并购准备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分析
上市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最重要的是买卖双方的谈判,价格是双方心理平衡的结果。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是并购第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并购活动的交易价格,尤其对并购方来说,合理的价格是成功的第一步。我们不反对溢价,但过高的收购价格则是多数公司并购价值评估失败的表现,最终导致并购失败,因为有可能并购后被并购方未来预期收益难以满足支付的溢价,当然也就不能给公司带来超额收益。对被并购方来说,合理的价格也极为重要,因为它是公司管理层决定接受并购的前提。所以,在并购活动中,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合理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交易的底价,促使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定价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二是价值评估方法;三是来自中介机构。
1.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自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1)夸大或虚增资产。目标公司有可能为了实现被高价收购而存在资产账实不符,如应收款项难以收回,无形资产权属不清,固定资产资产减值严重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实际价值远高于账面价值。(2)隐瞒或有负债和表外融资。或有债务未予披露或虽然予以披露,但未引起并购企业足够重视。表外融资不在表内反映,具有很大的欺骗性。(3)利润操纵。目标企业有可能通过寅吃卯粮、以丰补歉、鱼目混珠、张冠李戴等方式营造一种企业发展形势稳定增长的假象,从而达到欺骗收购方的目的。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导致被并购方可能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会计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导致并购方并购成本增加。财务报表只反映某个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个时期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没有反映被并购方过去和未来的财务信息,加大了并购方的调查难度和程度,同时也使得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可了解程度大打折扣。
2.价值评估方法。目前在理论界主要存在三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资产价值基础法(成本法)、市场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资产价值基础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重建一个企业,客观、简单,较少考虑收益和支出,忽视企业资产的协同效应。市场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在市场上找一个参照物,前提是必须存在活跃、成熟的市场,即有效市场,这种理想市场必须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才可以找到。贴现现金流量法将未来现金流入折现,考虑了收益和支出,忽视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以上三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各自使用条件不同。如果不能明确企业并购动机以及清楚认识并购条件,错误地选择评估方法,最终将使评估结果与真实价值相差千里。
3.中介机构。因为历史原因,我国的中介行业诞生于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的筛选和淘汰。没有充分的竞争,制度上存在很多的缺陷,缺乏公正的职业道德,服务质量低下。在利益的驱动下,中介机构与委托人(尤其是被并购方)容易达成利益同盟,使投资者对其诚信度与权威性认可度很低。此外,中介机构人员行业门槛低,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知识欠缺,非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更加增大价值评估的风险。
(二)并购交易过程中支付风险的分析
并购支付是企业完成交易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宗并购案例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能否找到最合适的支付工具,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并购成本和价格问题,甚至影响到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当前企业并购中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根据美国学者拉杰科斯和威斯通于1997年通过对美国联合贷款和并购交易价值的统计,得出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用的最多的是现金支付,占45%到55%;股票支付方式占35%左右,并且其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主流;混合支付与其他支付方式只占10%~20%。目前在我国用的较多的是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杠杆支付,混合支付方式是对前三者的结合,由于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用的还比较少。
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流动资产,从而可能降低并购方资产流动性,减弱应对外部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采用承债或发债支付方式增加企业的负债规模,可能会破坏企业的资本结构,导致长期债务比率上升,进而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一旦企业面临危机,企业将变得脆弱不堪。采用股票支付方式可能导致原有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动,新股将对原有股份比例进行稀释,最终可能导致原控股股东控制权的分散。此外,股价波动也增大了收购成本的不确定性。
(三)并购交易完成后财务整合风险的分析
并购行为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并购行为的最终成功,财务整合关系并购的成败,并购企业只有将并购后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才算真正达到企业并购的目的。在并购过程中各阶段失败风险的比率中,并购整合失败风险率占到53%,位居第一。导致并购整合风险的因素很多,财务整合风险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而其中又以资产业务和财务组织制度的整合问题最为关键。
企业在实现并购后,往往需要通过整合对被并购方的资产和负债问题加以及时处置。从资产来说,被并购方的短期投资一般很少受到市场的影响,回报稳定,易于变现,便于并购方融资和进行财务处理。但是,被并购方的长期投资项目因为回收期较长、流动性较差,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此外,被并购企业有可能存在一部分主业不符合并购方的发展战略或者市场业绩持续下降,甚至亏损,加重企业发展的负担。对于被并购的不同资产,并购方如果不能加以区别并进行合理处置,对并购方而言是极大的风险。例如并购方在接手资产流动性较差的企业后,没有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处置其不良资产,被并购方的亏损加上为并购支付引起的债务,将加重并购方的负担,造成并购财务整合的失败。
此外,完善而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不仅为资源或要素的运行提供最适宜的空间,而且可以部分地补足或缓解资源、要素等方面的缺陷。企业在完成并购交易后,并购各方在财务机构的设置上难免出现重叠、交叉等现象,机构臃肿且效率低下;在财务岗位职能范围的界定可能不一致,出现问题难以追究到相关责任方。并购后,并购方与被并购方成为一个整体,公司治理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加了日后经营管理、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决策的难度,使企业的稳定和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并购准备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
1.针对来自目标企业财务报表风险的防范措施。开展尽职调查,全面了解被并购企业的信息。在并购方做出决策前,并购企业需要对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目标企业的状况和自身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应该把握宏观经济走势,科学判断当前经济是处于高峰还是低谷,上升期还是衰退期。其次了解和分析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产业政策、法律环境、产业状况和产业结构,选取一些典型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计算行业平均水平。并购方将目标企业公开的财务信息与行业平均作比较。根据以上方法和步骤可以对目标企业做基本的财务分析,并从中发现问题。与此同时,并购方可以通过借助专业评估机构如资产评估事务所出具的报告和与有关方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对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未尽事宜明确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对因既往事实而追加并购成本要签订补偿协议等方式防范该风险。
2.针对来自评估体系风险的防范措施。企业价值评估不同于单项资产评估,更非企业单项资产价值的简单加总,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价值评估是建立在对企业竞争能力、获利能力及财务状况基础上的企业总体评价。从我国目前的并购实践活动来看,大部分企业采用了资产价值基础法,收益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的应用还很少。鉴于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有效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市场的效率不高,各级政府行政干预的情况,应该以并购动机和目标企业的状况来选择评估方法。以获取资产为主要目的的战术并购、目标企业为亏损、破产清算企业或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少时,应以资产价值基础法为主;对于具有战略性的并购活动,并购企业看重的是整个目标企业未来带来的效益,所以应以收益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为主。
3.针对来自中介机构风险的防范措施。聘请优秀的中介机构是尽职调查、防范评估风险的重要内容。注册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参与可以弥补并购企业专业知识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的缺陷。鉴于目前我国中介机构发展良莠不齐的现实情况,并购方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审查,选择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和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中介机构作为财务风险防范的得力助手。
(二)并购交易过程中支付风险的控制
1.现金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现金支付下的风险其实质就是流动性风险,因此,现金支付方式下风险的防范也就是对企业流动性风险的防范。采用现金支付的基本条件,必须是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的企业或能在可预期内创造大量现金流的企业。当然仅仅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也是不够的,关键还得对以后现金流入和流出作出预测和监控。具体步骤:在并购合同已经签署或很可能签署的前提下,并购方可通过分析确认合并后资产变现和负债到期的时点和数量,同时客观、准确地预测主营业务的现金流入(销售收入现金部分)与流出(采购成本、生产损耗、管理与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期限和数量,将得到的数据在时间轴上串联起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对比,就可以寻找出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对于有可能出现的现金缺口,一方面可以通过融资渠道进行匹配,同时企业可预先将一部分资金运用到信用度高、流动性好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中,使企业获得收益,避免资金闲置,又因为这部分资产变现能力强,可以弥补企业债务到期时的资金需求。
2.股票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采用股票支付应考虑的因素有以下两点:第一,从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立场考虑控股权分散和股价下跌,获取股东的信任和认可。股权分散是否可以接受的关键是大股东的控制权地位是否会受到较大的威胁;而股价下跌是否可以接受的关键是从长期看,股价是否会回升。一般来说,股价要受到投资者的预期和经济走势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可能无能为力,但对于股权分散方面,企业可以以优惠价格向大股东们配股,保持其控股比例。第二,科学确定换股比例和股票支付数量。上市公司相对非上市公司的优点是信息公开透明,股票有现时而且明确的价格。如果股票支付发生在上市公司之间,并购各方可以直接以股价为依据,确定并购价格、换股比例和股票支付数量。然而如果股票支付发生在非上市公司之间,问题将变得复杂,现今的做法主要借助评估机构的价值评估结果来确定换股比例和数量。
3.杠杆支付情况下财务风险的防范。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被并购方的未来现金流量,因此对杠杆收购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就是要保持被并购方未来期间现金流量的稳定性。首先,必须选择好理想的收购对象。被并购方必须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其次,收购前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再次,并购方最好能在日常经营中能预留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最后,虽然并购方负担着高额债务,但杠杆收购仍然可行的原因就是并购后公司的运作更有效率。因此并购后的整合,也是防范杠杆收购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三)并购交易完成后财务整合风险的控制
1.重组资产。(1)盘活资产。并购方绝对不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收购一家对自己毫无价值的企业,因此通常被并购方要么是并购方的上下游企业,要么为具有经营战略意义的企业。然而,尽管被并购对自身有利,但一家被收购的企业总会与并购方存在一些问题的,尤其是像“休克鱼”那样的企业。并购方应通过向被并购方引入高效率的管理层,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使该企业重新充满活力,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最终实现与并购方融为一体。(2)处置不良资产。并购后的整合既是协同效应的实现过程,也是构筑新的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新的价值的过程。因此,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应妥善处理被并购企业财产。实际工作中可将不符合经营战略的资产出售,以抵销筹资所引起的债务;也可采取各种方式将不良资产(已报废或严重减值却未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转让出去,以降低财务风险。(3)撤资。并购完成后,如果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得并购整合的结果与原来制定的规划差距较大,或者因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使并购的目标不能实现,企业应果断撤资,以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2.创新机制。首先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方面要坚持一体化的原则,并购后的企业不再是孤军奋战,而应该讲究团队精神,需要借助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并购后企业之间各种信息和数据的最大限度的共享与有效利用,这些信息不仅财务信息,也包括业务信息,如产、供、销、劳资和设备等方面信息;另一方面要坚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的原则,这是并购后企业业务和财务活动复杂性的要求,以财务会计报告系统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和控制功能,做到事前有预测和计划,事中有控制和管理,事后有分析和评估。其次,并购方的管理者必须重新设计其组织结构以支持新的发展战略。按照并购后的实际情况和公司财务管理的要求确定财务机构的规模和大小,设计清晰的财务管理架构;财务岗位分工具体,明确权责。
参考文献:
1.马克.协同效应的陷阱:公司购并中如何避免功亏一篑[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肖小虹.并购企业的价值链整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陈共荣,艾志群.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
4.史燕红.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