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现代化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2 16:34: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现代化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意义,金融支持,途径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可以说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完善和深度变革、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向企业化、地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供应紧密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由原始传统分散粗放低效益的自由农业向科学现代专业集约化高效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在生产和经营理念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及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农业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等物理环境发展不同的农业如: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运作模式,有外向创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科技园型、山地园艺型等各种不同的特色农业。

二、当前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人口和面积上占有绝对的比重,如何利用、组合、开发、挖掘好我国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数量,丰富“三农”的内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向城市的涌入、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链条带动就业,促进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强化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百年大计,千年大业,立国之本,兴盛之基。

三、我国目前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要地说,从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来看,有利因素不少,但不利因素也相当多,特别是在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下,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之以前虽有一定的程度的提高,但综合起来全面的看文化素质还是偏低,在全国各个地区农民农业农村三农的发展水平也极为不平衡,基础设施(道路、通讯、水利配套工程)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程度还很低,与农村生产相配套的农用机械设备研发制造工业和生物化学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快速提高,农民分散经营,个体农户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的程度还很低。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学有待建立,急需大量的管理人才与实践的结合打造一支知识化年轻化懂科学会管理的农业现代化队伍以及有知识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新一代的农民,整个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却财政拨款等其他形式的投资,最终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四、金融究竟应该怎样来切实有效地支持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金融应如何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我们从事金融工作研究现代金融的学者不可退却义不容辞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国现在农业金融体系运行的现状

1.农村地域广需求高农业金融投入少。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农户贷款只有2.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1%。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5%.截至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2087个。

有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极为广阔,覆盖7.5亿人口和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地域4万个乡镇和大约40万个村。

2.农村金融机构投资风险大、收益少、缺少有效的风险担保。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风险高,由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往往造成金融机构投入贷款难以收回的结果,损失无以弥补。这种现状制约了金融向农业投入资金的积极性。

3.农业生产区域广,种类多,金融需求大多为小额信贷,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必须设立密集的网点。由于目前农村地域广阔,农场和农业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农民多为零星分散经营,农村的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种植养殖及简单加工业。由此造成小额信贷的需求量较高而农村金融网点少,投入低这一样一种客观现实的矛盾。

4.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不尽理想。由于农村金融投资风险大,收入少,效益低,资金有限造成农村金融的可持续性较弱,呆滞呆账贷款,所占比重大。对于这个问题对症下药:应该是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盘活资金增加再保险。建立各种保险互助互补的保险创新机制。(政府+农村合作社合作基金+农产品收购预付+关联农业互保)。

5.政策性金融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我国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并不少,但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影响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负责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并存,职责不清,政策性资金运营绩效较差;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很多用于弥补亏损和促进其机制转换,支农再贷款很难收回。更重要的是,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需要我们借鉴一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水平领先的国家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运行之路。

五、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践

(一)美国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美国农业金融机构在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它主要由政府农业金融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及其他服务。

1.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由政府所有,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

一是农民家计局的贷款对象主要是那些难以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资力薄弱或新创业的农民,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因此大部分贷款均有贴息。另外,它还对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减少给予灾害补贴,对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差价给予差价补贴。为各种特定设备提供贷款等。

二是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小企业管理局是1953年为了针对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设,其主要职能是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

2.美国的合作金融是在20世纪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它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联邦土地银行的贷款业务经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认购至少相当于本人贷款5%的有投票权的股票,成为合作社社员,取得一人一票权。偿还全部贷款后,社员资源决定是否退回股金而合作社必须认购同等数额的股票而成为该区联邦土地银行的股东。

3.美国保险业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联邦农作物保险运作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第二个层次为有经营农业保险联邦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第三个层次为保险人和农业查勘核损人。

(二)日本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日本既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又有强大的合作金融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其他金融机构,这对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又比较差,但是它的农业现代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渔业金库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困难时,给它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限较长的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时还用于农业现代化投资、对国内大型农业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提供市场设施贷款等。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而且贷款偿还期限从10~45年不等。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农协系统。农协系统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它主要有三级组成:最基层的是农业协同组合,为市町村一级,直接与农户发生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农协还兼营保险、供销等其他业务。

中间层是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级,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它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它的会员为服务对象。

最高层的是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机构,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他在全国范围内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它还指导新农联的工作,并为它提供咨询。

日本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于始1948年,采用“三级”制村民共济制度,形成政府与村民共济组合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三)印度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绿色革命,以各种措施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它的措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现在印度既有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又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印度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了保险在分散农业经营中风险的中重要作用。

综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各国为支持农业发展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都通过立法来保障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正常运行,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六、借鉴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

(一)政府应下大力量支持加快建立为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支持多种农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和持续快速的发展.成立多种形式的支农金融机构,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改革和创立全新的农村金融支持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并存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在扩大农业保险基础上全面实行农业风险化解机制。使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金都有途径取得。

(二)支持农业发展应允许金融机购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资金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从社会各个层次聚拢资金,允许其根据实际情况对支农资金的存贷款实行差别利率。

(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保障

我们现在是法制的社会,依法治国,一切都要有完整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我们生活秩序和生产建设的快速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

(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种类多,地域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为了保证支农金融资金的安全回收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通过互保和再保险,进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保险;现代化;创新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利用的资源较为匮乏,技术水平还未跟上,要保证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必须在政策经济等方面对农业给予支持。作为国际公认的“绿箱政策”的重要内容,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样,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新的保险需求的出现以及总的风险保障需求的增加,也给保险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但是,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体系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面对农业现代化对农业风险保障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需求,保险业应当抓住时机不断创新、不断调整改进、迎接挑战,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共同进步,为农业现代保驾护航。

二、制约我国保险业支持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一)严重的逆选择造成投保率低、赔付率高、费率高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呈现出投保率低、赔付率高、费率高的特点,并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部分农业生产者不了解、不相信或认为没有必要购买农业保险,造成投保率较低。选择购买农业保险的生产者通常面临发生频率较高、造成损失较大的风险,从而造成农业保险赔付率高。面对低投保高赔付,保险公司为维持盈亏平衡不得不选择提高费率,这时,一部分面临低频低损风险的投保人会退出购买,投保率将降低,而面临高频高损风险的投保人会留下来,下一年的赔付率必然不会下降,之后费率也不会降低,再次进入循环。这种逆选择的出现极大的打击了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是制约我国保险业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

(二)风险保障单一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生产经营将会趋于专业化和规模化。除了传统的生产和销售外,加工、存储和运输等环节也进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这使得农业风险也从单一的自然风险转变为来自自然、技术、市场的风险的集合。同时,在农业现代化环境下,农业产品的种类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同一类农业产品,改良前和改良后遭受同一风险事故可能会有不同结果。所以,单一自然风险的保障范围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的保险要求。

(三)农业保险区域特色性不强

农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从而农业风险类型、发生频率和所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都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的费率厘定应当有所差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将会趋于集约化和规模化,不同地区农业产品区域性差别将会更大。虽然我国开办农业保险的公司已经着力在不同省份推出特色农业保险,但很少有考虑到同一省份不同县市的种植情况和历年降雨情况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四)新型险种推广缓慢

近年来,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自主创新,我国出现了诸如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一系列指数保险,其风险分散能力强,核保和理赔过程简单透明,运行机制可以较好的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这些指数保险在我国的推广却较为缓慢。

三、支持农业现代化,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建议

(一)农业保险险种创新与推广

1、设计地区特色保单

(1)设计地区差异化保单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气候条件、生产技术水平、风俗文化各有不同,造成气候风险、承保和理赔情况有差异,因此,因地制宜,出售差异化保单势在必行。保单设计可以以统一的农业保险保单内容为基础,根据各农业地区农作物特点、种植或畜牧环境情况增减保险责任,差异化厘定保险费率和保险金额,满足不同风险状况的投保人的保险需求。

(2)个性化定制保单

为发展农业经济,我国各地区鼓励发展片区种植和蓄养,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保单设计人员可以调查各地区农业生产情况,为有保险需求的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产品设计保单,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要注意适当的通过再保险等渠道进行风险分散。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满足不同的保险需求,提高农户投保积极性,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使其能够更加放心大胆地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

2、推广指数保险

农业指数保险具有金融衍生品的特性,合同标准化且运作透明,可以在二级市场中交易,是农业保险的一个巨大的创新。发展指数保险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风险保障,有助于生产者及时获得资金进行再生产,广泛推行指数保险是保险业服务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保险保单内容创新

1、扩大覆盖范围,提供链式服务

针对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带来的风险增加,保险业可以将农业保险和其他财产保险结合起来,为具有生产链条的农业合作社或企业提供覆盖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全套保险服务。这种打包发售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保险公司掌握投保人的生产流程信息,减少管理成本,有助于保险人吸引更多农业生产企业的大额保单,快速提高保费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农业生产企业获得保费折扣,缩短风险管理过程、减少风险管理成本。

2、借鉴车险条款,采用浮动费率

机动车辆保险保单中大多规定当年未发生保险事故,则下一年续保可享有保险费率折扣,这种方式可有效降低小事故理赔成本、鼓励投保人续保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道德风险。存在严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可以借鉴费率浮动的方式,给予该年内没有出险或该地区保险事故损失较小的投保人在下一年享有保费优惠的权利。一方面可以鼓励投保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积极采取措施挽回损失,防范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继续投保,防范逆选择,有效降低赔付率,进而降低费率、提高参保比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第4篇

作为世界上较为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关系到综合国力提升以及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虽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的农业技术装备还较为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分地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有利于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促进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开始着眼于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杜江、王雅鹏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可以给农业生产力带来质的飞跃。他们认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等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王国敏详细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如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2]。丁谦、孟卫东从内生增长理论入手,利用协整检验法对1990—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结论[3]。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前人很少进行分地区的详细研究,可能会使结论有些模糊。另外,对于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惯性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的现有文献甚少,有待充实。本文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所产生的惯性效应,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衡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应该综合各方面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价,但是有些衡量指标难以量化,有些指标量化后难以整合起来综合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因,本文选取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机械化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综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4]。影响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源于诸多方面,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本文的研究特点,我们将选取以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直接或重要作用的五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及力度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所确定的财政分权体制给地方政府在财政事务处理上以较大的自由空间,改变了以往中央经常随意变更与地方政府分享财政收入比例的做法[5]。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自由的分配各项财政支出。对于以农业经济为主且农业发展缓慢的省份来说,可以通过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国已经连续几年实行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金额、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等在逐年增加。这些政策使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确保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6]。因此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及力度会对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一般来说,经历过发达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对农业投资者的征税都是很低的,而其国内的总体福利水平都较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我们这类农业大国来说,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民的税收负担,无疑会调动农业生产者利用先进设备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7]。

(三)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

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对于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越丰裕,其对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运用就更娴熟,甚至一些优秀的设计人员会发明并生产一定量新型机械以用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这里我们以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优劣情况[8]13。

(四)农产品出口占地区总出口比重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总出口贸易中的农产品出口份额能够反映其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对于中国各地区所出口的农产品来说,大部分是仍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或中间产品,相反大部分地区进口的是经过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情况反映了我们的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加工技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精深加工还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农产品出口占地区总出口的比重较高的地区,恰恰是以第一产业为主,而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的地区。因而农产品出口占地区总出口的比重可能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五)地区农村经济的相对发展规模和实际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依靠公共资金的注入,还要依赖于本地区农村经济的相对发展规模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本地区农村经济收入相对于该地区总产值的水平越高,表明农业经济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而农村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基础,只有农村相对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农业现代化才能不断发展。在这里我们以农村相对经济收入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村相对经济发展规模。

另外,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还要依赖于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不断推进。只有农村经济充分发展,农民才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去购置先进的设备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因而我们以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来反映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试图检验这一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是否显著。

三、数据说明及模型的构建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可作为本文实证模型中的被解释指标。而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各地区出口的农产品比重、农村相对经济收入、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和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是影响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相关因素。本文选取2004—2009年的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各种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及相应处理过程如下:

第一,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以该地年末农业机械拥有量来表示,其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

第二,我们利用各地区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比例来反映该地区的财政支农力度。这一指标我们是通过《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年鉴》查得的各地区财政支农金额与该地区总财政支出金额作比算得。其中各地区财政支农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金额来衡量。

第三,各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以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反映,具体来说是通过《中国农业年鉴》查得的各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处于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劳动力占总劳力比重来衡量。

第四,一个地区总出口贸易中的农产品出口份额是由《中国农业年鉴》获得的各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与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查得的各地区总出口额作比算得。

第五,农村相对经济收入和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两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其中农村相对经济收入这一指标是由各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作比求得,地区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

第六,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是由各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金额与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作比算得,二者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第七,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是由各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作比求得,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而地区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

(二)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的构建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含有横截面(个体)、时间和指标三维的信息,因此利用面板模型可以构造和检验比以往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因此本文首先利用上述指标构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其一般形式可表示为:Yit=αit+X/itβit+μiti=1,2,…,N;t=1,2,…,T(1)其中:Xit是k×1维解释变量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αit为常数项向量,μit是随机扰动项向量。这里假设随机扰动项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μ的条件,i、t表示面板数据的两个维度(横截面和时间)。

根据所选择的被解释变量及解释变量的相关指标,结合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所建立的模型具体可表示为:LAMit=αit+β1FSAit+β2ERLit+β3APEit+β4RRIit+β5PIPit+β6RTSit+β7APSit+μit(2)式(2)中,LAM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业机械化水平;FSA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比例;ERL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APE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总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份额;RRI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村相对经济收入;PIPit表示第t期地区i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RTS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APS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

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惯性效应,因为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促进以后各期物质资本更加丰富。这样一来我们综合考虑时期数和惯性效应,把滞后一期因变量加入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构造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以上几种因素以及惯性效应对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模型的具体形式可表示为:LAMit=αit+β1FSAit+β2ERLit+β3APEit+β4RRIit+β5PIPit+β6RTSit+β7APSit+β8LAMit-1+μit(3)其中,LAMit-1表示滞后一期因变量,其他变量同静态模型中各变量。

四、模型的估计及结果讨论

由于我们的面板数据中包括30个横截面和6个时间点,属于“宽而短”的面板数据类型。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种数据结构,大多不进行单位根检验,伪回归现象基本不存在。但是为了保证模型设定的准确性,我们仍然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面板数据残差序列的平稳性,不存在单位根的情况表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协整的,构建回归模型的合理性得以验证。变量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各检验方法中,所得到的统计量相伴概率都比较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本文面板模型中变量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不存在共同单位根和个体单位根问题,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关系。

在我们所建立的面板数据模型中,由于解释变量数超过时期数,不具备采用变系数模型的条件。下面,根据F检验来确立变截距模型与等截距模型的选择问题。在等截距模型中,通过计算得到残差平方和RSS*=7.11E+08,而在变截距模型中,残差平方和RSS=8293659,故F=(RSS*-RSS)×(NT-N-K)/RSS×(N-1)=4.18E+02,其中,N-1表示受约束回归的约束个数,T表示面板数据的时期数,NT是截面数和时期数的乘积,即观测量的总个数,K为模型中变量的个数。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F0.01(29,143)=1.8463,故拒绝原假设,采纳变截距模型。

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冗余性检验和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来判断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具体结果见表2)。固定效应冗余性检验的零假设为固定效应模型是冗余的,由表中的P值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被拒绝,于是摒弃混合模型,即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模型。而由Hausman检验的结果可以判定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可以确定所应建立的模型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对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静态面板模型)采用OLS估计方法,得到各参数的估计结果见表3中的第二列。表3显示,一个地区财政支农程度、总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份额、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几个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0的原假设,而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判断这四个指标是影响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由各变量的系数估计符号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越高,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高;而一个地区总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低。其中农产品出口份额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负向影响可能是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大多集中于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很低,这种现状同时反映了农产品出口份额较大的省份,也正是以农业为主而第二、第三产业很不发达的农业大省和贫困地区,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反映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落后,这些地区应加强经济发展来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

在动态面板模型中,由于以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这可能引起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的相关性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估计方法,将会导致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Arellano和Bond建议采用一阶差分矩估计方法(first-differencedGMM)来克服上述两个问题。DIF-GMM估计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差分来控制未观察到的时间和个体效应,同时利用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9]。但由于在很多情况下变量的滞后值并不是一阶差分方程的理想工具变量,因此我们选择Blundell和Bond提出的系统GMM估计(system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中的第三列[10]。

表3中第三列AR(2)的P值反映出,在采用系统GMM估计动态模型时,均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而Sargan检验为过度识别约束检验,测定了动态面板估计中工具变量选择的适宜性,由Sargan检验得到的P值(0.6618)可知,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同时我们给出了Wald检验,它常用来检验联合系数是否有效,表中Wald统计量设定检验显示该假设不被拒绝,即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联合影响具有统计意义。由各变量系数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个地区财政支农程度越大,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和滞后一期农业机械量几个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0的原假设,而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例在10%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得到这三个指标对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各变量的系数估计符号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高;而一个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低。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前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当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证实了惯性效应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前一期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为当期资本的扩大奠定基础,使物质资本更加丰富。

综合以上两种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例和滞后一期农业机械量几个变量对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一个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低。而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前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当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一期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为当期资本的扩大奠定基础,使物质资本更加丰富。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使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影响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因素。由系数估计结果所得到的结论为: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例和滞后一期农业机械量几个变量对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一个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低。而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前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当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前一期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为当期生产条件的改善提供一定基础,使相应物质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 农业现代化

一、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对农业最新发展的一种表述,指利用现代工业力量、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资本化,现代农业是用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管理、资本等要素整合的企业群或企业体系,实质上是资本化了的农业;二是商业化,农业发展和农业商业化水平有关,凭借发达的现代农商体系,即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以及高效率的农业物流体系,现代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三是机械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机械化不仅难以真正改变传统农业的形象,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很明显,现代农业是由生产效率高、产量巨大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或企业体系组成的,若利润低就阻碍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反过来又影响农业的现代化。因此,要想加快农业现代化,就要为这些企业提供工具使其能够有效规避经营中的风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所遭遇的最大风险就是价格风险。所以要提供一个合理的价格风险规避工具,来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期货市场就具有此功能 :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原因在于期货市场是一个信息加工厂,投入的是信息,产出的是价格。在期货交易所内,众多交易者根据各自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判断形成决策,在对农产品期货合约集中竞价后,形成农产品期货价格。有了这个价格,供应者和需求者就可根据它进行生产经营,最终使各方均满意。如我国小麦以普通小麦为主,优质小麦要依赖进口。2004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强筋小麦后,强筋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期货价格价差扩大至几百元一吨,尽管如此,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强筋小麦仍比同品质进口小麦价格低。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不少面粉企业成功利用强筋小麦期货,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大,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种植技术,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收入明显增加;主产区粮食企业也积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减少价格风险,保持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现状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迈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有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即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农产品品种有玉米、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豆粕、豆油、小麦、棉花、白糖、菜籽油、天然橡胶等10个品种。应该说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就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就有二十余个,在交易量方面更是差距巨大。我国小麦、稻谷和猪肉总产量世界第一,玉米世界第二,大豆世界第四,可以说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有很强现实支撑的,但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期货市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目前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除了成本原因外,就有缺少可减少价格波动机制――期货市场――的原因。1985年生猪价格放开后,其价格波动剧烈,近年来波动周期明显缩短,一般周期为2至3年,有时甚至一年,农户养猪基本是赚两年亏一年。一些肉食品企业也想扩大生猪收购和加工规模,为农民分忧,但市场风险很大,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这种周期性表明我国生猪生产已陷入“蛛网定理”所描述的怪圈之中: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如此反复循环,不仅造成价格、市场供求关系的周期性波动,给生猪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猪的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大市场流通,制约了猪肉深加工增值产业化的推进。

但是,如果推出生猪期货,就会缓解这种状况,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有助于增加养猪农民收入。利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引导农民合理确定饲养规模,科学把握销售时机,降低生猪饲养和销售的盲目性,稳定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为相关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上市生猪期货后,猪肉加工商、贸易商通过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提前锁定其销售或采购价格,有效应对市场化条件下猪肉价格波动,回避猪肉价格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三是有效提高中国生猪产业化程度。开展生猪期货后,可以通过推行“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模式,引导我国生猪产业转换生产、流通和销售模式,切实提高生猪产业化程度。

可见,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壮大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农业参与者提供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良好渠道。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 促进农业现代化

1、加大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不足,而且没有为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风险的期权,投资者的选择空间较小,其吸引力和影响范围有限,这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范围的加大,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将日益突显,农户和农产品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应尽快上市交易一些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如鸡蛋、生猪等品种及有关农产品期权,为更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机会。

2、加大期货知识宣传。虽然农产品期货在国际上已经开展了150余年,但对于我国农民来讲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试点运行,普及面远远不及证券市场,更多的人只是知道“期货”这个名词。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逐渐规范、成熟,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各方面也逐渐开始正视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因此,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时机,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渠道对期货市场做正面的宣传,要确保宣传深入到县、乡基层之中。对那些利用期货市场取得良好收益的单位和个人,要树立典型进行宣传。而且我们要对期货市场做全面的宣传,不能一味夸大期货市场的收益,而回避它所存在的风险。通过宣传,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影响力,以让更多的农民、粮食企业了解和正视期货。

3、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在国外发达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是各种形式的农户、企业及中介组织,而在我国则难觅这些实体的踪影。我国应该鼓励农产品期货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使用者,即国有粮食企业(包括购销企业、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的市场手段,这一方面能使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加一个可使它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可促使国有粮食企业加大改革力度,使其通过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回避价格风险的同时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对于农户,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户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很多。那些资金实力雄厚、信息来源充足的大农场主可以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而大多数农民则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产品、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回避价格风险。

4、加强风险控制。期货市场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渠道,但由于杠杆效应它自身的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处理不好,不仅不能规避风险,而且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期货市场的壮大。比如国内期货市场出现最早、成交量一度最大的农产品期货――绿豆期货,在经历了上个世纪末期一轮跌宕起伏后,于2000年陷于“冬眠”状态至今,“无疾而终”的根本原因在于期货市场起步阶段交易所临时性政策较多,市场潜在的人为的风险很大。

可见,推出农产品期货的风险是相当大的,要在推出新品种前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期货价格形成机制和交割环节,要对保证金比例、仓位规模、涨跌幅、交割地点和方式等进行严格监控。当然今天的期货市场已经不同以往,交易所会认真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期货暂行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开展工作,经过前段时期的整顿和规范,交易所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高,但还是要注意新品种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第6篇

农业的发展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资源如土地、农业劳动力、淡水资源等经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优势和缺点各异,因此不同的国家农业现代化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既有模式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北美模式、东亚模式和西欧模式,对三者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一)北美模式北美模式属于资源丰富型的发展模式,以美国农业现代化为主要代表。美国农业资源特点是人少地多,劣势在于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工业优势和能源优势。因此美国农业现代化主要借助工业机械化优势,开展大规模家庭农场的机械化耕作,以机械力替代人力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本目标的节约劳动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度机械化、高装备、高效率和高度规模化经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属于这种发展模式。

(二)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基本属于资源短缺型的发展模式,以日本农业现代化为主要代表。日本农业资源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劣势在于可耕种土地资源短缺,优势在于有比较先进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机械。因此日本农业现代化主要借助高度农业科技优势,开展较小规模家庭经营的精耕细作,以农业科技弥补资源短缺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基本目标的节约土地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科技、高投入和高度集约化经营。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都属于这种发展模式。

(三)西欧模式西欧模式在很大程度属于中度资源禀赋的发展模式,以英国农业现代化为主要代表。在既不缺乏劳动力又不缺乏土地资源的中度发展条件下,西欧农业现代化属于中间类型模式,这一模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以综合性为主要特点,即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并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并举。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法国、荷兰等属于这种发展模式。三种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一,所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是保护和养护的现代化,每个国家都保持着对农业持续的高投入。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以市场和经济为价值导向的,而是以政治和稳定为价值导向的,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

第二,政府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政府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手,在科技推广、农业政策、农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政府都是主导性力量。市场机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受到政府力量的规范和制约。

第三,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动力,现代农业的内涵式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贡献。

第四,农业基本生产经营方式是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是家庭农场推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人力途径。第五,每个发展模式都采用差异性和弥补性方式,扬长避短。节约短缺资源,利用丰富资源是共同的选择方式。

在这些共同经验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从土地资源的规模集中开始的,更多是从技术、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的。比较而言,我国现在进行的规模经营正好与这些共同的经验有所背离,规模经营,没有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反而以机器替代人力,没有避免土地资源缺乏的劣势,反而以机械化耕种替代精耕细作。尽管规模经营作为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有现实价值和合理意义,但是其中的盲目性和危险性值得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对比三种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可见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生产技术和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有不同的选择,所谓发展道路的必由性或者唯一性是一种绝对化的判断。

从更长时段而言,规模经营是不是一种可取的发展道路都需要考察,现阶段把规模经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显然也不符合我国的农业基础性资源条件,更何况,三种模式共同采用家庭式农业经营,陈锡文先生曾指出:“不是家庭选择了农业,而是农业选择了家庭,世界各国概莫能外。”规模的大小只是依据既有资源的一种合理化选择,家庭经营保证了农民与土地的利益直接关联,这样,农民的利益和土地的稳定使用都得到保证。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则是伴随技术、政策、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实现的,并不能一跃而成。我国现时段的规模经营改变了家庭经营的基础,农民被人为地从土地上挤出,短时间的契约关系有可能导致土地的被滥用而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事实上,让农户家庭自己控制并获得农业剩余是中国农业改革获得成功和改革后生产率大大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认为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思想存在逻辑性错误。

二、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困境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高效率生产、高产量产出和高收益回报等“三高”目标。高效率、高产量和高收益在本质上表现为生产效益和投入成本的利润空间,在事实上表现为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如果有较好的利润则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反之则导致生产要素外流,农业生产降低。以“三高”目标为基本标准审视衡量规模经营,如果规模经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效率、产量和收益的明显提高则证明规模经营的可行性和可取性,反之,则需要对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反思。规模经营在事实上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规模化集中,基本上规模经营的推进是把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种粮大户或者农业企业手中。而这些新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在本质上都遵循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而资本逐利的基本逻辑就是以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其基本假设是土地规模化经营可以开展机械化耕种,节约投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实现较高的规模效益。事实上,经济效益并不完全取决于规模效益,还受到结构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影响。经济学理论表明,规模经营并不总是导致规模经济,还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的后果。有关规模经营与效益之间的正负相关关系存在相反的文献证明,至少说明两者的关系并不十分确定。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现有规模经营的实践并不完全支持规模经营带来规模效益的行动假设。

三、重新认识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规模化经营只是一种数量意义上的提升,是农业低层次、表面化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是一种质量意义上的提高,是农业高层次、内涵式的发展,从历史长时段的视野来看,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或者会催生农业的规模经营,但是采用反逻辑的方式认为现在可以以规模经营的途径更快更好的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至少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事实状况。既然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那么在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无法消化吸收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境下,家庭经营土地就承载着经济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农业现代化试图依靠规模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思路的可行性需要更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特色不应该表现为数量意义的规模,而应该表现为质量意义的发展。不应该是规模经营导致的“挤出”和“解放”,而应该是农业发展形成的“保护”和“养护”。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河南省 投入产出

一、前言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在全国各省的粮食产量排行中,河南一直位居榜首,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河南也是人口大省,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高,农业发展的好坏对农民的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影响。王元福在《产业关联与农业现代化:基于河南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中基于河南省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但只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不免有些片面,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现代化的状况。本文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与发展,对所分析产业部门进行了调整,并加入了对农业生产现状的分析。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关联分析

本文从2007、2010、2012三年的河南省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为原始数据,利用投入产出相关理论,对数据进行运算,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一)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可知,农业对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逐年递增,农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基本稳定,从2010开始,两产业部门都保持小幅上升趋势,说明农业信息化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农业对金融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也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对农业的投资仍旧没有引起金融业相关人士的兴趣,也从侧面反应了农业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农业的投入逐年递增,且上升幅度逐年增大,表明农业科技化正在逐步推进;教育对农业的投入也从2010年开始上升,随着培养的农业相关人才不断增多,这将能有效的保证农业科技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二)完全消耗系数。与直接消耗相比,完全消耗系数更全面的反映了农业对相关产业的消耗情况。根据完全消耗系数数据可知:每个行业完全消耗系数都在逐年增加,而且从2010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与直接消耗系数构造的折线图相比,在直接消耗系数中系数较稳定,未出现大幅增长的产业在完全消耗系数构造的折线图中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表明农业虽然与这些行业没有较大的直接消耗,但其他消耗较大的产业与这些产业的关联度较大,在间接上这些产业对农业现代化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且越来越大。整个折线图表明,以上六个产业都对农业现代化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三、河南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由于土地目前的流转机制尚不完全,土地承包难以大规模进行,所以无法对土地进行大规模连片耕作。所以使得科技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推进困难重重。同时,单一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没有统一的组织体系,缺乏与市场体系联接的渠道和方式,不能有效预防市场风险、议价能力弱;与科技机构衔接的缺乏,造成农业科技化进程缓慢。这种小而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农业生产很难抗御来自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

(二)环境污染问题。当前粮食产量主要依靠化肥的大量使用来维持,化肥的使用量已经是发达国家农业化肥使用量的数倍之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使用也大幅超标。造成了水污染,浅层地下水已然无法引用;产生了粮食污染,粮食农药残留值高,作为人们的食物来源,这无疑会造成人体健康的损害;造成空气污染,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三)劳动者素质较低。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造成农村对现代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外面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农村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最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年迈的老人、妇女,文化程度较低,使得农业生产科技化的推进较慢;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因循守旧,没有创新与进步。

(四)农业现代化进程慢。由于农业生产资金不足,且农业生产以家庭为主,所以农业生产对大型机械的购买力不足,不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行;农村现存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且农村生活现状较差,对人才吸引力弱,导致农村只有极少的人才留存。由于缺乏农业相关科技人才,使得农业科技化的进行缓慢;由于生产经营人才的缺乏,造成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低;由于信息人才的缺乏,使得农业信息化的进展较为缓慢。

(五)农业基础设施基础差。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设施在广大地区缺乏,即使拥有的基础设施,大多还是老久的设施,可使用率低。这造成了部分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情况,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高,产出率低。

四、研究启示

今后农业应大力促进产业化的发展,通过农业经济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连片联合耕作,以更好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化,降低成本,改善当前小农生产方式带来的问题。通过农业产业化,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8篇

鉴于此,笔者从二者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运用耦合理论中关于容量耦合的理论,以2009—2013年数据为样本,构建川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研究方法

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2]。从协同性的角度看,耦合作用及其协调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的走向,即决定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因此,本研究构建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耦合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2个子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影响的程度,最后通过协调度函数计算2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情况。

1.1耦合度模型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Capacitivecoupling)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得到n维系统相互作用耦合度原始模型。定义C2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由公式(2)可知,C2介于0和1之间。当C2趋向于0时,则认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系统处于耦合失谐状态,即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当C2趋向于1时,则认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耦合系统处于高效耦合状态,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二者高度耦合。

1.2权重确定计算权重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但这2种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往往会使评价的结果发生偏差。本研究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熵权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信息熵是指事物属性及标识的集合或反映事物信息量的集合。一般来说,若某个指标的信息熵Ej越小,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相反,某个指标的信息熵Ej越大,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少,在综合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小,其权重也就越小。

1.3协调度函数根据前述模型可计算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程度,它对于判断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耦合作用的强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耦合度并不能反映2个子系统之间的整体协同发展情况。因此,需要引入耦合协调度函数,通过计算2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真实反映2个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情况。耦合协调度函数计算公式如下。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了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协同效应;a,b为待定系数,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对整个社会发展而言同等重要,因此,a,b同取0.5。参照相关研究成果,根据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D以及2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将耦合系统按照协调度的高低划分为4个一级分类层次和12个二级分类层次(表1)。

2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川西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历年的相关统计资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多层次、连续性、独立性、系统性等原则,兼顾方便在GIS中存取表达和计算,本研究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效益、区域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共计11个指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U1),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4个方面共计11个指标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U2)。具体指标体系列于表2。

3结果与分析

根据信息熵理论,求得指标体系的权重(表3)。再根据耦合度函数、协调度函数求得2个系统耦合度(C)、综合调和指数(T)、耦合匹配度(D)(表4)。将2009—2013年川西4个市(州)的耦合协调度导入ArcGIS,分析5a来川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图1)。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川西地区的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雅安市2009—2013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跨越了几个类别,可以从地区及时间跨度2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地区上来看,雅安市、凉山州的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同发展的程度要明显好于甘孜州与阿坝州。2012年以后,雅安市与凉山州的耦合协同发展的水平达到了优质协调发展的程度。从具体协调类型上可以看出,凉山州除2012年外,其他年份的数据表明,经济发展要快于农业现代化建设,而雅安市正好相反,5a间农业现代化建设都要略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说明雅安市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凉山州、甘孜州和阿坝州。甘孜州与阿坝州截止到2013年,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仍然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从具体协调类型上来看,都是经济发展严重超前,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从时间跨度上来看,2009—2013年5a间,耦合协调度上升最快的是雅安市,凉山州略有上升,甘孜州与阿坝州则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雅安市在2009年处于失调发展阶段,经过5a的发展2013年已达到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凉山州虽然上升幅度较缓,但除2009年处于勉强调和阶段外,其他年份都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甘孜州与阿坝州5a来基本维持在同一阶段,耦合协调程度并未有明显的改善。

4结论

第9篇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