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34: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高校 思政教育宣传 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更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互联网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使用,就连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当前,高校算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最广泛的场所之一,高校为了拓展思政教育的发展,正在有效应用互联网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与创新,逐渐尝试从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转向网络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做出进一步的发展。只有深入了解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才能清楚其所存在问题,从而做出能够充分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对策,并且有效运用到网络思政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新意的网络思政教学方式。
1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现状分析
1.1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欠缺吸引力
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这一块算是一种新的尝试,网络思政这一新生事物的教育内容应以丰富而全面的方向进行教学。但是,当前的网络思政内容大都处于比较传统的编排与组织中,相对来说过于欠缺个性化,而大学生是这个时代最具时尚与前沿的代表,好奇、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他们更愿意追求具备个性化的事物,相对于没有吸引力、缺乏个性的网络思政内容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原有的网络思政内容差不多都是根据教科书或者党史内的知识引进的,根本没有任何新意,仍旧是与传统的学科一般相差无异,这就很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中去。与毫无任何感彩的网络思政相比,学生更向往去其它网站上关注一些符合自己品味、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1.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过于落后
网络的出现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平等,也大大促进了新的教育方法的产生。虽然,很多高校在教育部门提出高校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后,也已然在这样进行着,课堂上也充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分组辩论等教学方式,但是,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仍旧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完全忽略了真正对学生学习有效的教育。甚至有时候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或者资料都有可能比教师知道得更早、更多。所以,高校c教师应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填充新知识,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有效利用网络思政教育的相关资源,全面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式。
2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研究对策
2.1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思政教育网的建设应当全面根据以受教育者展开设计,并且对关于先进的文化内容进行不断的吸收,还需不断探索对思政教育网较切合的新形式,从而才能受到广大受教育者的青睐。此外,思政教育网中不管是版面布局、字体颜色或是插图都应当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爱好作为基础,对思政教育网的主题要明确,并提倡和鼓励在进行思政内容建设时尽量做到以原创的方式进行设计,内容要简洁明确、击中要点、与现实相符,还可适当的转载一些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关注的社会和学校的热点问题与党建图片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得内容更为丰富,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思政内容的品味与层次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对于版块的布局可有效根据内容的重要性或者学生的关注点进行定期的排版,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网络思政教育中,全面、充分提高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
2.2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通常都是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这样的方式学生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学习给自身带来的只有厌倦没有兴趣,导致事倍功半。但是,有效采用网络技术的优点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采用网络的方式进行教学,淘汰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目的,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教师与学生能够以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或者讨论,并且能够采用匿名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在网络中不受限制的尽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充分、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兴趣。
[关键词]高校网络社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74-05
自互联网诞生至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不断给人们提供多种沟通和需求的可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双向互动的特点,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在互联网使用者中,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当前,上网的方式和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互动社区已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学生发表观点的主要渠道,更是当今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
一、国内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论坛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建设了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网络论坛迅速在中国大陆各高校发展并广为流行。高校网络论坛是基于校园网开发建设的,由各高校自行管理和维护的网上社区,尤其以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为主。1994年建立的“水木清华”是大陆高校最早的高校论坛BBS。随后,华南理工大学也于1995年建立了“华南木棉BBS”。
(二)高校网络论坛的特点
高校网络论坛具有广告少、访问速度快与用户认同感强等特点,在本校学生中普及率较高。同时,高校网络论坛信息内容与学校日常工作、校园学生活动密切相关,成为广大高校师生经常使用的校园信息平台、舆论平台和交友平台。因此,如何通过网络传播先进文化,进一步遵循人本主义特点,结合网络发展规律,有效管理高校网络论坛,使其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成为当前高校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者需要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网络论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论坛作为传播、接受、互动交流的一种新工具,使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范围有限与效果一般的教育效果,彻底发生了改变,打破以往面对面的形式,拓宽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高校网络论坛从功能上能有效克服校园信息在传统媒介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方法、影响、效果和反馈等一系列限制的问题。
通过网络论坛的即时交互特点,及时有效地了解反馈信息,锁定信息源头,掌握当前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因人施教,注重效果。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广泛有效地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利用好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新工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将传统、朴素、大众化与经验式的教育形式改变成为丰富、灵活、针对性与实践式的新理念,再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思政教育信息化、快捷化与准确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进一步达到更好的效果。
2.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论坛信息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对论坛上的学生产生巨大影响。高校网络论坛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会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到各类不利于国家及社会稳定、影响学生意识形态构建和妨碍学生成长的有害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引导,鉴别真伪、兴利除弊、取精去粕与注重稳定,就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
3.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的困境
目前,在技术方面,我国现有网络研究及信息传播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思政教育的集权管理模式与网络思政教育交互开放的理念容易产生冲突。高校网络信息的传播、监管及处理方式严密程度低、范围窄、效果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技术形势下的新环境、新方法与新挑战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定位及长期规划
(一)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人人是网民、处处可上网。据抽样调查,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达三个小时,网络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与寻求知识,他们的关注点与兴奋点也在网上。网络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和行为方式等,也挑战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网络技术的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表现。在高校网络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对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主导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高校网络论坛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其隐匿性,而网络论坛信息中存在着鲜明的思想性、个体性、社会性与阶级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及时发现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澄清,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高高校网络论坛的安全稳定,势在必行。同时要始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并且将其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有序化,从根本上解决网上舆情,倡导优良学风,营造和谐的网上环境。
2.“易班”的主要功能
早在2007年,上海已试点建设“E-class”网络社区。2009年下半年,在此基础上升级改版,推出“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 ,并进一步扩大试点,取得一定成效。用户登录“易班”网络平台后可看到,它打破了传统互动类网站的模式,融合了论坛(BBS)、社交网络(SNS)、博客、微博与相册等各项网站主流功能。同时,“易班”主动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需求,以班级和学生社团、党支部、兴趣小组、教学班级等各类校园团体为基本单位,形成各种网上群体,有着鲜明的大学特色,有通讯录、日程表、资料库与话题等新颖的网络应用。此外,“易班”还支持移动终端访问,提供短信平台,实现了手机3G网络的访问。通过该网站,高校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交换各种信息及资源、上传照片与撰写博客,并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校园信息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高校的特点开发的“易班”,具备身份实名制认证登陆、用户信息共建分享、校园公告分级定向、教师可控的BBS 论坛、校园招贴栏、教学课件下载、教学影视点播和大学博客等功能,实现虚拟和真实世界的有效整合。
3.“易班”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趋势
对于学生用户来说,“易班”的社区化功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线下关系因为在社区中的相识和相知而产生,网友聚会正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如果没有站点的社区化进程,拥有共同浓厚的兴趣的用户就很难实现方便的交流,网络人际圈的建立更无从谈起。从站点来看,用户之间线上交流的频次和深度的提升,带来了网站流量和用户黏性的增长,从而提升了高校网络社区的利用度,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长久的立足点。新形势下,高校更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4.“易班”的影响及作用
网络“易班”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门户。它能实时更新用户好友的标签状态,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增加用户的应用“黏度”来吸引学生眼球,降低涉足其他社会社交类网站的可能性,有效减少了外界网络有害信息对高校学生心理的直接渗透。这使大学师生把注意力投入班集体,提高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凝聚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易班”开设3年来,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建桥学院等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受到大学师生的欢迎。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在“易班”上的注册率近99.5%,大量教师也主动注册和学生交流,该校“易班”的日点击率超过30万次,平均在线人数近千人。在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离开上海,也依然频繁登录“易班”。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互动社区的定位
学校通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互动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在服务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以“易班”为例,具体体现在:
1.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一个大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强烈希望在平等中交流,在自主中选择,但也容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迷失主流价值观,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远离现实生活。运用网络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着眼,遵循人本主义,从实际需求出发,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可以在此抒感、展示自我,还可以走出自己的空间,通过网上班级、兴趣小组与社团组织等扩大交际面,随时与同伴、辅导员和专业老师通过各类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应用,真实交流思想、提出建议与表达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平台。辅导员应用互动功能,外在体现是“服务”,内在功能是“教育”。通过班级公告功能,辅导员不但可转帖学校、学院的各类通知,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和解读;通过话题功能,辅导员可将公示、就业招聘与紧急通告等信息及时置顶,给学生温馨提醒。这些看似简单的、用于处理班级日常服务和管理性的事务功能,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不仅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也让辅导员逐步形成了与学生网上交往的习惯,打下了网上对话的“感情”基础,更好地发挥了人生导师的作用。比如,在辅导员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博客日记随想中开展思想教育,更容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高校辅导员通过“站内信”等点对点交流功能,在网上可以很好地完成一些不便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网上网下互动,使得思政工作事半功倍。
3.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各高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高校学生对与教师,特别是与名师、专家交流有着强烈的渴望和现实需求。平台吸引专业任课教师、名师与专家入住高校互动社区,通过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课件、讲义和授课要点等资料上传到网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真正的在线教学,这对学生来说,是核心需求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受教良机。通过在全市、学校两级架构,使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得所在学校老师的指点,更能走出校门,进入覆盖全市的公共网络社区实现跨校交流,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互相取经学习,进一步拓展了课堂的外延。
由此可见,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作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分享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它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使高校积极利用新技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政治倾向、行为规范、心理疏导、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引导,为进一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平台,同时拓展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荣发等.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博,周旖,崔英志.Web2.0网站的特点与社区化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6).
[3] 潘敏,凌惠,于朝阳.国内外BBS 论坛发展及管理比较研究[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7).
关键词:高校 网络 思政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思想、综合素质等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使其不断强化、壮大网络思政教育人员队伍,为我国现代化的思政教育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 高校中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概述及必要性
2.1高校中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概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大学生个体,还需要高校中所有的党员、教师和干部等的共同努力,因而大学生本人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被委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2.2建设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必然性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在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为其工作增添了许多难度不小的挑战。但由于思政教育工作与网络技术的混合从而在传统的思政工作上进行了创新,由此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思政。
2.2.1建立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网络具有即时、虚拟、开放等特点,西方国家所宣扬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大肆传播,由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性都不稳定,因此很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由此一来对校园的安全是很大的威胁。因此,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网络舆论进行必要的监督。
2.2.2进行思政教育创新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
面对互联网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各方面挑战,我国必须对本国的思政教育不断进行创新以此来满足时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互联网的特点为出发点不断进行深入探究并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合时展的工作模式,以培养一批能够全面了解互联网教育模式以及互联网特点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
2.2.3我国现有思政教育队伍水平不能满足我国思政网络教育的需求
网络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场,需要熟练应用计算机基础技术,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但目前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并未对思政教育网络化真正重视起来,且思想观念不坚定,未对网络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对良性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道德规范认识不足,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本身监督力度不够。
3 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3.1深入改造队伍结构
在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结构方面,其组成部分包括:学生骨干、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校的党务人员。由此一来,思政教育不单单是学生自己的事,更离不开相关的职能部门的协调的努力。
在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为通过学校所设立的思政教育理论课,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任课教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进行思政教育网络化,关键就是提高任课教师的网络教育水平,将思政教育利用网络的方式向学生教授。在高校中,为负责大学生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专门为每个班派一位辅导员,同时企业作为思政教育网络化的骨干部分。
在高校中关于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顺应时展的潮流,各职能部门和大学生还要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全员育人的要求。
3.2建设网络队伍的方式
3.2.1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在高校中要想思政教育网络化必须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将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工作队伍融入到学校的总体设规划中,同时还可以将综合素质高、网络技术较为优秀的毕业生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对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工作人设立严格的纳入标准,无论在自身素质还是其他技能方面都要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并定期对其考核。
3.2.2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全方位培训
首先,需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教育队伍的政治素养,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
其次,需要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进行培训,培训由网络基础逐渐深入,以此提高思政教育者利用网络时的教育效率。
第三,需要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在政治教育上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在社科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来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3.3管理机制科学化
管理机制科学化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和领导机制。由高校的校领导为带领,其他部门由上而下,再加之以学生骨干的力量进行网络管理、网络信息数据收集以及监督等。
另一方面,对于网络思政教育人员的考核也是至关重要的,利用相互交流、网上评教、自我总结等多种方式对教育者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并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对教育者提高工作待遇,以加大他们的发展空间。
网络信息时代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扩宽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因此应更新教育理念、开发高校网络信息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政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建立保障机制,保证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关键词: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随之变革。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教育领域的普及,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既带来了生机,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网络信息的庞大多样,优劣并存,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心理、思想及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巧妙的运用网络资源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走出传统固定式强行灌输教育模式,使思政教育形成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巨大的难题。因此,探讨提高网络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信息时代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优于动脑,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责任感和自主意识薄弱,一旦处于复杂的环境中,容易迷失自我。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发达的情况下,各种信息接踵而至,良莠不齐,学生在较差的自控力下,容易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精神层次上产生扭曲现象。此时,高职院校运用网络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净化,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就业观念和职业观念,努力提升自己,自觉抵触黄、赌、毒、暴力,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价值。
(二)可以扩宽高校思政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虽然有不良信息因素的干扰,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但总的来说,网络的优势很大,能够形成开放性的教育平台,汇集共享所有的教育资源。学生学习也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访问网络平台上的资源,为学习寻找最佳的模式。这种新时代的特性,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和改革的助力,高职院校可以运用综合化的网络技术,构建优质的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术、技能、社会实践、心灵塑造、思维创新、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广阔的教育资源,同时创新教育模式,利用网络构建沟通平台,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解决学生的心理、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的疑问,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师生都可运用网络进行资料的下载和查阅,更新知识体系,完成主流思想观念的交流与解读等。使得传统的强硬式教学模式更新为服务型、引导型、感化型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教学活动会更活跃,课堂交流更畅快、观点讨论更直接与具体,对学生的思想、习惯、心理、意识等起到积极的鼓励、引导和服务作用。
二、网络信息时代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
高校思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必须将教育重心转移到新的教育理念中来,互联网的普及为其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想要摆脱传统的硬性说教进入服务引导模式,可以与网络携手,完成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得到升级,彻底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网络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冲击学生感官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创新性,积极运用全新的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
(二)开发高校网络信息教育平台
当前,智能移动终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全社会得到普及,特别是在高校,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步入信息化时代。为了更好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利用净化的网络资源十分必要。因此,高校要加大力度构建校园净化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网络教育中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质量。首先,网站软硬件设施要先进完善,能够满足广大师生对网络环境的精神要求和心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优化,理性且先进,无不良信息挂靠,实践案例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其次,专设学生天地栏目,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放压、思想熏陶,就业指导等,对观点进行正确引导;最后,整合校园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综合性网络平台,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得到全部的需求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学生的心里。
(三)创新教育方式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说教已经不再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新时代的教育方式来迎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将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创新教育方式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形成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微课化、多媒体化等,给学生自由、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在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观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加强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完善起着直接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典型,教师队伍的完善是网络思政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高校网络教育的前提,想要做好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因此,网络培训常态化,提升教师网络思政教育理念和实际应用能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工作中,将考核与教学,考核与网络,考核与服务,考核与实绩相结合,推动信息化服务教育的进程。同时,加强老、中、轻思政教育队伍层次构建,以老带中,以中带轻,使思政教育资源可持续化发燕尾服。
(五)创新思政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必须不断增强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在新时代构建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优化欧芳资源配置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首先将管理机构进行精简,成立思政管理机构,对思政教学、网络应用,教学模式创新等进行精细化管理与监督,将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促进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在网络平台开通沟通互动天地,对师、生交流、信息反馈、自学总结等进行管理,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再其次,对网络教学现代化进行技术更新管理,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网络化与实际教学的紧密联系,提升管理水平;最后,积极鼓励教师自身执业水平的提升,开办各种专业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六)改革思政教育内容
首先,必须对传统固定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进行现代化案例更新,使其内容与当前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增强学生的时代感。目前智能移动终端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网络微课设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微课模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当前的焦点人物、事件等进行解读与引导,解开学生的心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其次,内容选择要适度,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起到拓展和延伸作用。大学生心理容易受到社会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产生极端情绪,此时,思政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绪变化,选择逐渐引导模式,来帮助学生慢慢在心中树立正确而稳固的观念。最后,内容还要符合新媒体特点,比如题目要能够吸引学生、教学形式多元化,如此才能保证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更好地传播。
三、保障机制
第一,以网络平台为纽带,构建思政教育的协调机制,使机构、教育资源、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优势的网络教育模式。面对高校生源大,规模大的实际情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方面协调统一,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因此,高校要将组织机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网络软硬件完善、网络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力量等进行协调,使各方面责任明确、分工明确,才能构建完善的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模式。第二,构建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采集、分析、整合、引导、服务机制。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进行信息采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或导致因素,整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力量,积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服务,通过感性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思想观念轨道上来。将价值引导、观念服务、心理疏导紧密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将业择业有清醒的认知,提高学生品行和综合能力。第三,构建网络教育的监督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平台下实施时,需要积极的监督机制进行约束与调整,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中资源内容积极向上,传播方式合情合理。因此,高校有必要联合与上级教育主管、政府、家庭甚至社会机构进行联合,将网络有利因素进行扩大,不利教育因素进行屏蔽,形成强大的网络信息净化监督平台,实现健康、和谐的信息环境,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琼.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
[2]芦鑫.浅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是高校学生,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不管是国内发生的事件,还是国际上的重大新闻,都会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高校作为多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受网络舆情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把握网络舆情的整体状况,探索思政教育新的方向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上用户却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高校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在网络世界中,高校学生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在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发表个人言论和思想。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高校学生变得肆无忌惮,这样就会形成相对消极的网络舆情。这样的网络舆情会让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养成不道德的行为观念,甚至会滋生高校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环境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网络进行碰撞和交锋,网民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网络观点进行辨析和筛选,往往会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网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2.网络舆情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当前国家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网上的一些优秀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的认知和考量。网络舆情在某些方面是对教师教学的课外延伸,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目前,在高校教学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网络中度过,他们在网络中吸收各种观点和看法。如果高校思政教学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去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会比单纯的思政理论教育更加有说服力,还会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引导措施
1.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工队伍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网络教工队伍。高校网络教工的组成人员要有很强的政治觉悟,还要熟悉当下的网络环境,能够使用不同的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网上论坛等,对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进行一定的监管和引导。某高校选择了一些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党员教工,让他们对校园内部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督。这些教工时刻关注校园网站上的信息动态,对积极的信息加以宣扬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则予以删除、改正。通过网络教工队伍的日常工作,该高校的思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高校要善于处理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危机
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经验,相关的应急机制不够健全,经常造成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公布。这样就会给网络谣言提供生存空间,形成相应的负面的网络舆情,给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影响。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规范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以往的无序、混乱的处置状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还要让网络教工在网上及时更新事件的真实情况,这样就能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作为校内网络舆情的核心承载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把校园网站看做思政教育的主要根据地,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思想,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环境。某高校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师还在思政教育课堂让学生在校园网上一起学习、讨论优秀的观点和看法,让校园网站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更加利于课堂教学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主要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正视网络舆情对教学带来的冲击,重视和依靠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让网络舆情服务于教学工作。这样,才会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学生才会真正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于促进高校的教育环境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2013(08).
[2]肖旭.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科技风,2014(12).
[3]徐向学.基于社会舆情事件的高校思政教育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网络心理需求;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18-02
当前,从学理上探讨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受制于高校重视程度、校园环境、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学生本身的素质以及网上思政教育信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信息的有效传递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及信息传递的内涵
1.思政教育信息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思政教育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思政教育信息的提出和选择需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思政教育信息即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活动而采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是指将面向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信息传递到网络上,以互联网为媒介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电子化信息的统称。
2.信息有效传递是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信息接触达到统一的过程。信息传递与人类认识的反映有着密切关系。维纳在谈到这种转化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和名称 [2]。信息传递即把客体的属性或关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信号发射出来,供人们认识时选择、加工。信息有效传递则指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接触达到统一的过程。即信息发送者输出一定性质和特征的信息,那些信息能够引起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并为信息接收者所反馈的传递过程。信息传递是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三部分所组成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完整系统。”[3] 信源就是信息的来源。信源既包含的信息数量的多少,即信息量问题,也包含信息的种类和内容,即信息的“质”的问题。信息的“质”和“量”能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递效果。信道就是信息的通道。主要关注其能够传递的信息最,即信息容量问题。信道是信息赖以表现出来的手段和认识信息赖以传递的工具。信宿就是信息的归宿。信宿主要是能收到或提取多少信息,这与信息接收者的各方面素质密切相关。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传递的现状
根据信息传递三环节,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递的现状分为:信源现状,主要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质”和“量”的现状;信道现状,指传递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载体建设,如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传递光纤建设等;信宿现状,指接收思政教育信息的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情况即德育信息的点击率情况。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的载体建设现状很不理想。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教育科研机构网站仅占全部网站数量的5.1%;真正的思政教育信息只占到所有网络信息的1%;在网站的访问量方面,中国高校的德育网站与发达国家的信息传播网站相比有很大差距。据有关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英语内容约占90%,而中文信息只占其1% [4],与中国上网人数位列世界第二相比,说明中文网站的覆盖面不足,特别是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网站(共青团系统的网站约100家)数量更少。
(二)存在的问题
1.网站传播的有效信息少,缺乏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内容大多数是校报、形势政策教育、两课内容的电子版,是单向灌输给学生的文本,而不是鲜活的、有针对性、有深度的剖析讲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问题,许多与政治思想教育密切相关,如果教育者利用好,可以结合起来,加以发挥和引导,成为现实的教材。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校园新闻中,有不少校园事件对学生思想震动很大,可惜以此为视角深度挖掘的少,这说明网站的信息多而浮于表面,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另外类似政策时事宣讲的信息,也是转摘的多,原创编辑的很少。虽然,不同网站在栏目建设上存在差别,但是在红色思想灌输这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编辑提供的思想库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原因在于在进行信息编辑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与有关数据库资源进行积极整合,没有与同类网站作深度联结和同类合并,互相在资料上支撑,因此内容显得单薄,没有深度。
2.网站信息表现形态单一,缺乏及时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中,除去比较知名的红色网站外,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目前对于主题教育的内容页面形态,基本局限于文字和照片(影视播放专栏除外)。而海外和台湾等高校的教育网站却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形态,供网民参考、下载、打印。如台湾世新大学网站(shu.省略)页面用FLASH制作,有的内容提供Power Point文档下载,还提供音频、视频等形态,丰富传播手段,吸引学生参与。此外,思政教育信息更换不及时几乎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通病,除了校园新闻外,通常一个月内网站上的各种信息还保持原样,尤其是各种视频的影视信息资源更换周期长达一学期之久。
3.网站经营推广意识差,缺乏普及性。网站推广是指为了提升网站知名度,吸引访问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进行合作推广,利用搜索引擎,与其他网站交换链接等。在失去行政力量支持的网络世界,网站要想吸引眼球,增加人气,树立推广和经营意识必不可少。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这方面的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在一项调查中,在问题:“您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吗?”一题中,回答“从没听说过”占21.39%。在普通教师中,知道“主题网站”概念的人数更少 [5]。根据收集的资料,很多学校在德育网站建立之初仅在有关人员中作了介绍,或是利用海报和横幅做宣传,而不是通过有效的活动加以推广,可想而知学生“不知道”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在情理之中。
三、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有效传递的路径选择
1.精心设计信息内容,提高信源建设针对性。大学生网民上网主要是寻求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在网络情境中满足求知心理需求、求客观心理需求、求新心理需求、休闲娱乐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心理需求 [6],因此,在设计教育信息时可针对这些心理需要进行编辑。如针对大学生的求新心理需求应增强思政教育信息传递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可尝试将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电脑程序,开发超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电子教材来调动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把教育信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从而创造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又如针对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心理需求,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递时可以尝试将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娱乐之中,将电脑游戏向学习型和探索型方向引导,使学习材料游戏化,让大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休闲中受益;也可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变网上游戏为网上创造,从而达到信息潜移默化的传递效果;再如针对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上网心理需求,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递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自由创新的机会以及个性发挥的舞台,使他们在网上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
2.优化网络信息传递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传递氛围。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培育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在高校网络环境的净化中,可采用的办法有开发技术软件,堵截不良信息;开展网络文明工程教育,提高学生的网上道德自律能力;加强网络执法和监督,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等,但最迫切的是要培育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高校必须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通过培育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来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信息传递的实效性:一方面,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名片点映和名曲点播系统,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欣赏影视精品。如中南大学马列网(省略/html/index/)就是一个容“经典原著”、“时政热点”、“会员天地”、“影音回放”等栏目为一体领域众多、内容丰富、精品荟萃的网上文化宝库。另一方面,建设网上文化课堂,诸如“名人演讲厅”等。经常邀请高水平学术大师来校为师生作报告,让更多的同学能及时充分地享受、品味“知识大餐”,汲取精神营养。此外,高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各方面的文章,到知名大学的BBS上感受浓郁的学术气氛,甚至发表自己的作品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高校的教育和科研服务。
3.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信宿的信息接收力。网络知识是进入21世纪的钥匙。大学生对网络知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而忽视对网络道德伦理的学习和理解。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沉迷于黄色、不健康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虚无缥缈的网络恋情,不仅荒废学业,也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而另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出于好奇心理或对于身边事物的不满甚至少数对社会的仇视心理,做出出轨的网络行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高校在传递教育信息时,一方面,要担负起引导大学生寻找问题答案、追寻事物本质的责任,让这些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对社会变迁的脉搏及自身价值和使命有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要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意识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外,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比较、分析信息真伪和信息价值;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不在网上做有害社会和他人的事情,树立经受各种挑战的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毓森.信息战概论[M].北京:出版社,1999:2.
[3]胡华.现代信息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4.
[4]曾长秋,薄明华.网络德育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9.
【关键词】智慧校园;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现阶段,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使得高校在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将高科技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拓宽自己的眼界,缩小与世界的距离。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对于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互联技术成为了关键。随着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的过程中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就使得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部门逐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技术,并加强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从而推动相关教学目标以及任务的实现。事实上,由于现实环境的现实,使得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平台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相关部门对于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认可程度较低
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作出了较多的改变。笔者通过对于诸多案例的分析得知:在高校思政课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教师的态度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对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忽视,使得教师不会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上投放太多的时间以及精力,继而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有关部门的不重视,继而导致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以及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从而不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最终滞缓了思政课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2.网络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造成浪费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过程中,由与在建设与分类方面存在相关标准的缺失,继而导致在相关平台创建的过程中存在对于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以及浪费的现象。
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各高校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都借由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资源的分类以及定义,从而使得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最先限度的利用和交流,最终加剧了高校对于硬件设施的重复投资、软件平台的重复开发以及网络课程的重复建设。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下,并对国家的教育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忽略网络教学互动机制的开发和运用
虽然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极力的推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并希望寄托于此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实际上网络教学并没有进入普通高校的课堂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目前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缺乏必要的互动机制体系,而这一体系的缺乏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而学生在借助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得到系统的考核以及训练,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推进路径
现如今,我国高校在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实用性以及互动型差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使得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就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加强对于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关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笔者通过相关案例以及有关研究的分析,总结了下述几点,具体内容如下。
1.发挥高校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在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平台构建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于高校在职思政教师的鼓励,让其逐渐注重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并推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出谋划策。
事实上,由于网络教育平台授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逐步增强其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其自身对于网络教学的组织以及管理的能力,诸如依据网络课程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方法与策略。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关人员采取下述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构建网络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加强对于高校教师的培训,从而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在多元化、持续性的培训过程中了解到网络教育平台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教学的有序开展。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加强对于高校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并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对此,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合作、考察等方式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以此为基础学习有关的经验,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发展以及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理解与熟悉。
其次就是需要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激励机制,并依据实际的状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从而减轻各高校教师的负担。事实上,通过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网络教学的发展。
2.创建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功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逐渐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也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背景下,逐步开展了21世纪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但由于实际环境的限制使得这一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但覆盖面小、资源共享性差的问题。而这一情况的出现就导致各大高校在发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流通和利用,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且不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基于此,就使得相关部门在构建思政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各高校教育资源的流通,并在此过程实现了对于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政教育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部门高校在构建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诸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新青年”、浙江大学的“求是潮”等。对此,就需要各大高校加强与这些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资源的共享以及经验的交流,从而实现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质量。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为了更高的推动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用,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对于资源的维护以及更新,从而提升我国思政教育资源的质量,并最终推动相关教育方式的发展和推行。
3.构建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
通过对于我国已建有的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之所以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在构建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都过分的重视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继而忽视了对于资源运行机制的完善。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需要香瓜你部门加强对于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的构建。
事实上,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推动教学任务的完善,并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够完全代替教师的角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教学不能同传统教学方式一样,与学生构造起社会化的交互。基于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构建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加强对于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的建立,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逐渐深入到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使用。事实上,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并有利于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交互式的远程教育。
事实上,由于网络教学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取得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教学成果,因而其的推广有利于实现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事实上,为了更好的推动思政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作用,相关部门逐渐开展了网络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随着相关部门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能够注重对于相关技术以及方法的运用,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毕竟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曾裕华.主体性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137-139.
[2]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9):83-85.
[3]刘芳.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瓶颈与破解路径[J].延边党校学报,2014,(06):113-115.
[4]张洪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思考[J].品牌,2014,(12):209+211.
[5]叶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的重要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228-229.
[6]亓季松.构建“易班”为Web2.0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4):10-11.
一、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存在意义、原因及特点
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对一些舆论和思想交流比较活跃的地方,也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看法以及个人情绪变化、价值观的判断和各种意见的综合体现。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的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站以及各大论坛中的新闻评论和BBS等,通过这些方式,高校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个人的态度,从而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高校网络舆情。
2.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1)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有自己伟大的理想和宏伟的志愿,但他们会因为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而感到迷茫和困惑。当他们认为一些网络信息有助于自己解决这些困惑时,心态就会很容易跟着网络舆情起伏。正因为如此,大学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并且有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高校学生大多政治和社会的经历、经验少,有时对大是大非无法准确判断,而且易于被表面现象或者过激言论所迷惑。虽然他们大多数对政治具有一些热情,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缺乏理性分析,所以会产生一些冲动和过激的行为。当某些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在网络进行发泄时,大学生易于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治阴谋者所利用。
(3)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素养较好,上网时间较长,而网络舆情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学生就成了网络舆情形成中的主力军,就容易接触网络中所有的信息化内容以及网络上的一些八卦新闻。
(4)高校学生会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感兴趣,因而校园中或者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热点话题等容易使得高校学生形成网络舆情。
3.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舆论的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大学生可以在博客、学生网站和BBS等网络载体上直接进行意见的表达,使得民意表达具有直接性。第二,高校学生访问网站相对较为集中,如果碰上比较热门的一件事情,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及见解,会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第三,在网络上信息的人都是采用匿名的方式,所以网络也成了大学生进行发泄的空间,但是他们缺乏理性的分析。第四,大学生的个人阅历比较简单,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都只是进行浅层面的传播与交流。除此之外,高校网络舆情还具有开放性、交流互动性、多样性等特征。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关注网络舆情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和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的了解可知,高校学生既是网络舆情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一些负面影响的承担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网络舆情不仅给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1. 从挑战方面来看,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1)网络舆情的开放性和网络信息者的隐匿性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些难题。高校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没有现实社会道德等的约束,而且由于信息者身份的隐匿性,使得他们可以在网络中将自己的某些潜在思想动机或者消极情绪进行肆无忌惮的释放,这样不仅容易养成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不道德行为规范,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系数。
(2)网络舆情的各种信息的不断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方法。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互相辩论,而高校学生很多时候对各种观点并不能准确地辨别是非,可能被某些负面思想所误导。因此,高校教师要全面把握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引导,以防误入歧途。并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特点等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2. 从机遇方面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积极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1)积极的网络信息有利于增加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凝聚力。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吸收正确理想的同时,也在接受各种非主流或者消极思想的考验,因而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努力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舆情环境,并且通过积极的舆情对高校学生进行鼓励或者引导,这样不仅更加易于被高校学生接受,而且也有利于增强高校凝聚人心的功能。
(2)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鲜的材料和方法。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来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一些受到不良观念影响或者存在过激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及时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 完善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结构
高校网络舆情的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虽然许多高校的网站种类和数量较多,但真正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网站却很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根据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完善,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
2. 通过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的把握来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
高校在做好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基础上要分别对网络舆情的酝酿、起始、扩散和整合这四个阶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出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运行机制,采用积极有效的引导手段等。
3. 加强网络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网络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要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中不仅要有专门从事网络管理工作的人员,还要有网评人员。高校网评工作的质量对网络舆情具有直接影响,因而高校必须提高网评人员的综合素质。
4. 通过网络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规范及安全意识
关键词:网络时代 高校思政教育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32-01
在21世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随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概念、用途也不断拓展,可以说网络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资源的增加,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高校对于网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全新的网络时代中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改变思政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1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机遇
网络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全新平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各机构,如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均在网上设置主页,建立微博等信息共享平台,这是一个新的教育机遇,高校创办相关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能够有效展开宣传工作,实现思政教育高效化、拓展化。同时,网络思政教育还是个互补平台,学校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政教育,学生通过网络来巩固知识,随时查实信息,进行查漏补缺。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不能能够传递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网络思政教育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授业的方式,更多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丰富的网上内容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索。
除了网上学习外,教师也将网络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播放幻灯片、用视频教育学生的方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视频片段或者电影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这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网络的互动性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而言,网络无疑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向教师提出问题,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方便教师督促学生的学习状况。
2 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和新挑战
网络表现出来的环境和交往中具有等同性,即人与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是平等的,因此,在网络时代中,教育者就不存在“灌输”的模式基础,为了适应网络,高校要适应网络环境中思政教育新模式。同时,网络还具有交互性,即人与人的交流是双向的,两者间的交流可以是实时交流,也可以是异步交流,网络的互动性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者要适应这种模式,积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单向交流的方式。网络还具有分享性,通过网络可以将资料进行共享,能够让更多人同时获取资料,这种方式客服了教育的局限性,增加了灵活度和自由度,也让网络更多了一份吸引力与凝聚力。
但是在网络时代中,思政教育也同样面临很多新的困难。首先就是技术上的问题,网络虽然普及率很高,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掌握较好的网络技术,很多思政教育者受年纪、经验影响,对网络的熟练程度不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限,无法在课堂上插入网络教育,导致课堂略显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网络还对正统观念有着冲击力,很多网民在上面传播不实消息、负面新闻等,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判断力,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侵蚀,导致思政教育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另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也要有所提高,一些思政教育者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迎合学生的取向,在课堂上传播一些网络上未经证实或者不实的言论,给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很深的影响,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转变对策
3.1 遵循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遵循方向性原则、虚实性原则和人文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首要原则,是指在思政教育介入网络后所要具备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对于日益渗透的西方文化侵蚀和网络上的不实虚假信息要进行坚决抵抗,保持警惕性和敏锐性,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问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在网络上有着坚定立场,不断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政治观,保证思政工作的方向性。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最本质冲击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革命性变革,即虚实性,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了物理空间以外,虚拟空间正占据了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思政教育者要遵循虚实性原则,不能单单仅靠网络来进行教育,不能过分迷信网络和虚拟技术,要从实际出发,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技巧。人文性原则是指高校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反思就观念,科学的方式去适应新环境,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人文精神去感化学生,不能一味依靠网络技术。
3.2 加强思政工作者的网络培训
高校思政工作者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网络的了解掌握程度不够,而思政教育者又走在教育的前端,应当与时俱进做好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要对思政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尽快掌握网络教学技巧,将教学形式与教师的考核相挂钩,实现信息化教育服务。学校加强思政工作的网络技术培训,可以采取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方式,用青年教师带动中老教师的网络学习热情,采取互帮互助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高校教育者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站的建立,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方便教师能够尽快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整合。
3.3 积极引导学生
高校和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能盲目灌输思政观念,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存在依赖性,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用毕业学长的经验教训来教导学生,从侧面引导学生要正确利用网络,不能迷失在网络环境中。高校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形成思想意识的新领域,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中的信息,具备鉴别识别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
4 结语
在网络时代,高校越来越重视网络中的思政教育,虽然网络思政教育存在局限性,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其普及性和知识的广泛性却是传统的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加强网络互动频率,全程关注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预见性、创新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