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2 16:34: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

第1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历史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第2篇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现实意义;现状;对策

所谓校园文化,简单说来,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劳动中以自娱自乐的形式所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及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师生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这是一种独特的精选出来的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艺术文化。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表现在学校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它为校园师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甚至为造就优秀人才提供了一块沃土。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起步晚,又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薄弱环节,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校园设施建设落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很多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很不理想,城镇学校还较好,农村学校举步维艰。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校园物质设施落后,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单一,学生的兴趣在校园里得不到满足,便走向社会去寻找能够满足他们兴趣的场所。于是,他们的身影频繁的穿梭于网吧、迪厅等娱乐场所,与社会不良分子接触,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从而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使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一些人至今不清楚校园文化包括哪些方面,以为校园文化仅仅是指学校里的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内容,实际上,师生关系、班风、学风、学校用多种多样活动所形成的气氛等一些潜在的教育因素也是整个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之所在, 它对学生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价值上和规范上的陶冶和影响。有些人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比如做操时教师站在操场上若无其事地聊天、穿着打扮不合时宜、在背后议论同事等等,这些不文明或不规范的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重校园建设, 轻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分为有形的建设和无形的建设。有形的建设是物质的,包括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环境美化等;无形的建设是精神的,包括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作风、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多数学校的做法都是 “ 一手硬、一手软”,即重校园建设, 轻校风建设。如果说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躯壳, 那么校风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校风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无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校风不正, 再美的校园也会失去它的光彩。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片面认识, 是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手硬、一手软”的根本原因。

(4)学生人数锐减,无法组织校园集体活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艺术节等,因为学生数量锐减,活动无法开展,进而形式过于单调,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由于缺少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不少农村学校的校园生活显得单调乏味, 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发生。

(5)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各种不和谐。①师生之间不和谐。教师在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寄托于学生。于是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那些调皮成绩又差的“双差生”,成了教师进职称、得奖金、评先进的主要障碍,于是教师想方设法来转化学困生,因此产生矛盾,造成了师生的严重对立。②教师之间不和谐。当前,极少数教师彼此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隔阂,把同事当作是“抢名次”的对手,相互防备着,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新方法、新信息不与他人分享。他们总是“各扫门前雪”,暗自使劲,守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秘密,争取在有限的职称名额中脱颖而出,优先晋级;或为了在升学率的竞争中名列前茅,压倒群雄,千方百计地排斥对手,以致关系十分紧张。这不仅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形成和发展。③学生之间不和谐。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合作的机会,同学之间冷漠,缺少宽容和关爱,破坏了校园的和谐与安全。

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环境既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沃土和摇篮。因此,学校更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在发展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形成浓厚的教育和学习氛围,也能在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2)加强对校园文化理解的和认识。当今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在一些农村学校,人们在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上还存在缺陷,认为校园文化仅仅是指一些物质的东西,其实,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制度的和行为的,既包括宣传栏、橱窗、板报,也包括学风、校风、和教风,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师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的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课内外活动。

(4)创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创造和谐校园的主体是全校师生,离开他们的参与,和谐校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提高育人效果。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师生的精神文化,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沿袭学校文化传统,激发和强化师生的意识,使师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真正享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校变成每个学生的温暖的家园、幸福的乐园、流连忘返的花园和追求知识、完善人格的圣洁之地。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校园文化》,新华出版社,1990. 8,7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4

第4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当也不一定是由学校或者班主任给学生的建设,这种建设还应当惠及奋战在一线的广大班主任。事实上,广大班主任需要的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奖励,他们更希望如同给学生提供“精神关怀”一样,社会、上级主管领导以及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给他们适当的精神关怀。创建和谐、稳定、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助于班主任的成长。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探讨,主要还是指在学生方面的建设。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为学生创建适合于本班的文化氛围,在创建班级 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给予他们的精神关怀。

那么何谓“精神关怀”?“精神关怀”(pastoral care)一词来自英国,原指牧区的牧师或主教给予教区的教民的关心和帮助①。唐云增教授等人认为这一词很好地表达了教育者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情绪的关注,其从主要方面表达了班主任劳动的性质,主张吸收这个术语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生活实际运用。而大多数教师认为班主任要给予学生的精神关怀应当主要包括:关心、理解、尊重、信任。

班主任要给学生以精神关怀,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给班主任以精神关怀?毕竟班主任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更能体会教育的艰辛与困难,“累”是广大班主任共同的感受。即使在提倡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今天,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很多学校在进行班主任专业化探索时,主要的还是班主任的工作,而学生的自主管理却因种种原因还没有完全实现。班主任仍然是奋斗在一线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身体还是思想上,他们都有很多困扰与困惑,同样也需要精神关怀。

但是,长期奋斗在一线的他们却只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做着辛苦却可能没有人承认的工作,班主任们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在他们的班主任津贴中加多少钱,或者在他们的履历中多一份炫耀的资本,而是需要社会、上级主管领导以及学校通过为班主任创建的校园文化,给予班主任更多的精神关怀,从而促进班主任的成长。物质并不是对班主任奖励的唯一手段。必须创建一个使广大班主任能安心、舒心工作的文化氛围,这就是对班主任的精神关怀。而这种精神关怀,应当通过创建和谐、稳定、优良的校园文化来实现。

一、社会及上级领导要为班主任成长提供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社会、上级主管领导、学校在评价班主任工作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中考或者高考成绩来衡量,结果班主任不得不跟着这根指挥棒转。忽视了教育基本规律的评价,带来的势必是广大班主任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高强度的工作量,有的甚至无法承受。很多教师不愿做、不想当班主任,即使是班主任津贴提得再高。

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不能再实行下去。如何为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制定新型的评价方式?

1、班主任工作评价应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全面性、激励性及可操作性

通过建立新型的评价方式,引导广大班主任到实现德育目标上来,而且评价要全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队伍,如上级主管领导、学校、年级组、班主任、家长、学生的评价体系。而这样的体系,应当是激励班主任能够更舒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并且操作性要强,分解指标,尽可能的做到量化考核。

2、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每一个时代,班主任的工作都不一样,对班主任的工作要求也不应一样。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是以前盲从的一代,他们独立自主性与个性都很强,当然不管是哪个时代,要求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是不会过时的。因而,评价班主任工作时,除了要评价其班会工作、教育活动、文体卫生、学生成绩、家校联系、评比获奖之外,还应当适当考虑教育科研能力、工作效果,如学生毕业后的情况观察(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及学生反馈评价等。并且这些评价指标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纠正与增删,与时俱进。

在这方面,广西柳江县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初步建立起了以班主任专业化资格等级评审为核心的新型班主任评价体系,并且把班主任等级定级升格为政府行为,通过班主任专业化资格等级来制定班主任的评价体系②。这对广大班主任来说是改变以往以成绩来论英雄的一个良好开端。

二、构建和谐校园,全员参与教育管理,创建有助于班主任成长的环境

和谐的校园,将有助于教师的成长。但是长期以来,班主任的工作仍然是学校工作中最基层最辛苦的,教师普遍不愿做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对班主任的种种要求,无论什么事情,首先想到就是交给班主任,甚至在科任教师课上发生的问题,本来科任教师可以自行解决的,也要班主任出面完成。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在学校中班主任津贴比普通教师有所提高(当然这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承认和具体体现),班主任就应该去做这些事情。一旦班主任不能及时处理,就对其进行苛责,或者干脆对学生放任自流。

但班级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班级,班级管理也不是班主任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全体教师共同协作进行管理。班主任迫切需要同事的理解和尊重,也迫切希望各科任教师能主动参与到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而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科任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如设立副班主任,给予副班主任相应的待遇,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中学中实行班主任轮换制,让每个科任教师都能得到当班主任的机会。

这样,形成了全员参与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每一个教师成长为优秀班主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打造班主任交流平台,让经验型班主任成长为专家型、专业型班主任

当我们在谈论到某位优秀班主任时,相信大多数赞扬最多的还是谈到这个班主任有经验、有方法。诚然,经验与方法是一个班主任所必须的,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班主任却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说这样的班主任还处于班主任的初始状态。

因为在班主任专业化的实践过程中,固然很多班主任都有很多好方法、好点子,但这些方法、点子需要由实践升华为理论,这也是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要义,即班主任专业化重在建设,在建设中不断成长,然后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这些实践上升为理论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光有优秀案例是不够的,只有不断的交流,才能将各位班主任的创新案例不断挖掘出来,发现其在专业化建设中由实践发展出来的共性,进而升华为理论。

广西柳江县实验高中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班主任专业化研究室,将班主任工作上升到了理论研究的高度,同时也为广大班主任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也是在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创举。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班主任充分展示个人丰采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一个班集体能否成为优秀班集体,最关键的是看班主任在这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但是班主任作用的发挥,除了班主任本身的威信外,还应该包括班主任管理工作以外的东西。班主任不应该是一个只知道工作的机器,他也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通过教育管理以外的东西来增进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班主任之间的比赛,如教育案例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这样既可以增进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展示班主任的风采。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类文体活动,让班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充分展示班主任的个人魅力。

综上所述,如同学生需要精神关怀一样,班主任同样也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得到精神关怀,他们也需要得到关心、理解、尊重、信任。通过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班主任能以更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促进班主任的成长,能够在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注释:

第5篇

一、根据需要来设计斑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提升学生心理需求

首先要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通过和学生一起制订适合本班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比如我所带过的一个班的班级名片是:“满天星”,班级口号是:“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班级奋斗目标是:“创建一个自主、团结、竞争、和谐的大家庭”。班训是:“自立、自尊、自强、自理”。班级座右铭是“永不放弃”。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制定子目标、人生格言。因此,在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设计班级名片、提出口号的过程中,我积极调动全班学生人人参与。然后通过集合、比赛、晨会等各种场合展示、强化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使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搭建班级民主管理的平台,促进学生心理自主发展

1.民主决议平台。凡是学校和班内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都要征集全体同学意见,少数服从多数,过全班同学2/3以上有效,我在管理中无一不这样,特别是关于“每周一星”的选举、“评优选先”的确定,都要十分的正规和公平,让所有的同学对自己都充满信心。学生自愿做的事肯定比班主任老师强行要求做的事要开心些,要顺畅些。比如学校进行“雅行伴我成长”主题班会以及“红歌比赛”的活动参加,我都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都要参加,效果还是不错的。

2.民主竞选平台。康德说:“天赋的权力只有一个,即生来就有的自由权。”民主竞选平台的确立,使人人都有竞争的自由权,让人人都有当明星,当干部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通过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不仅是能力的锻炼,更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民主的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的积极性被极大程度的调动了起来。

3.展示平台民主化。学校进行的演讲、绘画、文艺表演、各种比赛活动、每周一星的展示以及墙报的更换,我都坚持专长加轮流的原则,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一次次的刺激、使学生们感到异常惊讶、兴奋!学生们时常想到作为班级的每周明星是多么的荣耀,有了展示自己才艺空间的地方是多么的高兴,因为作为学生可以说表现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展示平台的建设正好适应了学生的需求。

4.沟通平台全员化。可以通过班级“心语本”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学生说有事找不到地方发泻,就在心语本上面发泻一下,有些什么感动、心里话都写在,心语本上,每位任课老师有什么建议、意见也可以写在本上,这样,既可以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每一天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使教育更有时效性,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同时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出现矛盾时,可以通过心语本进行沟通,使矛盾及时得到化解,从而促进了班级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引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班级舆论是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同学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班级舆论起着一种导向、激励和约束的作用。通过肯定和否定,鼓励和制止,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纠正错误行为,在班级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励每一个学生表现出努力向上、争取先进的积极态度,使班级呈现蓬勃的朝气。利用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最丰富生动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讲评、讨论。如学校每学年配合德育和教学工作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和倡导良好的班级舆论的最佳契机。因此,在每次活动时,做好活动前的动员、活动时的组织、活动后的点评是非常重要的。再如对学生中产生的问题,充分利用班、队会进行讨论、辩论,有力地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健康发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滋润学生心理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技艺方法意识共存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27-01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是设计者在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构思、创作和构建,高品级的现代建筑设计都是对文化、社会、艺术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化、社会、艺术完美继承和创新。新时期现代建筑设计成为潮流,大量的仿欧建筑和西式建筑充斥设计市场,不但构成了设计样式的单调,也失去了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灵魂和内涵,这会导致建筑设计工作的民族虚无主义,更会引起盲目崇拜的狂潮,长此以往会制约现代建筑设计向更高文化和艺术层次发展。应该在此时展开对当前问题的反思,要看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技艺、方法、意识的全面理解,形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新关系,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达到对现代建筑设计工作的丰富、完善和提升的作用。

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和要点

1.1 实用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建筑的理解并没有达到艺术的层面,建筑设计只是匠人们口传心授的米姐,以此中国传统建筑领域才有“样式雷”现象的存在,中国传统建筑更多地体现出实用主义精神。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将实用性作为第一要务,注重建筑的功能、空间、尺度,更多地强调组合、体形、色彩的结合,以功能作为衡量建筑的要点,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实用主义的核心。

1.2 人文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性的体现、人伦的和谐和人格的健全,在建筑文化上对这些要求也都有具体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更加注重对“人”的尊重,更加体现对“人”的关怀,现存的很多中国传统建筑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人文性的特点,这种从人文性出发,落实在为“人”服务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标志和特征。

1.3 哲学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调自然、思想、人生的集中和统一,在具体的中国传统建筑上这一文化特点得到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一体、和谐发展的理想,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1.4 生态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生态的独特阐释,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倡导气候、景观、水文、地质一系列生态的的综合,并可以形成评价和选择的基础,在朴素唯物主义、实用思想和原始生态理念的综合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要点。

2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2.1 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结构和变形。在丰富建筑设计结构形式,丰富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基础上,给建筑物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建筑物具备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更深的艺术层次,做到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保障。

2.2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用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会意,既达到现代建筑设计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2.3 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

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技术、艺术处理的手法,取得建筑物、环境、材料的平衡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对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对于净化传统的部位予以保留,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与风格。

2.4 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5 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

应该在追求高效、简洁节奏的基础上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潜意识中亲近传统文化的心态,在设计工作中可以选取传统生存经验中对应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使人们在不失时尚感的同时追溯回忆,完成精神的释放与安逸。

2.6 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

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3 结语

21世纪的现代建筑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在设计工作中对个性的张扬,对功能的强化已经达到了高峰,应该对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全面地反思。要看到现代建筑设计立足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想要设计出现代建筑的精品必须要做到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回归。应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探寻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契合点,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观念、新材料对现代建筑进行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上的再诠释,承接传统建筑文化中积极而稳定的部分,形成具有传统特点的现代建筑设计,这才是现代建筑设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向阳.抽象远去的家园――北京慧谷根园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J].世界建筑,2003(7):84-87.

[2]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座谈会在京召开[J].中国房地信息,2004(9):22-24.

[3] 张华.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实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教育[J].华中建筑,2009(5):183-184.

[4] 肖丽,陈广鑫.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2):134.

作者简介:

第7篇

文化是建筑创作的源泉,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在当前,各地建筑的建筑文化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矛盾十分明显。显然,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是具有多重影响的。建筑师只有把传统建筑文化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的作品来,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对建筑业的发展要求。事实上,如何在现有建筑中更多融合中国建筑应该延续的内容,从文化着手则更为现实。这样的处理方法既能够使现有建筑保持时代特色,也能达到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3]而且,在建筑文化更趋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融合传统文化已不再是对传统形式的简单重复,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传统意义。这一过程是一个通过建筑来认识传统文化的过程。这样的形势则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也就意味着建筑作品中文化的缺失,也就不能体现作品的文化层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为深入地进行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从建筑专业学生的培养角度看,我们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建筑中传承文化的能力,使现代建筑有效延续传统文化的元素并成为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时代精品。因而,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建筑实例的分析、消化和整理,善于从审美、文化、社会心理及建筑空间、形式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之关联问题进行探讨,寻找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问题的解决道路,探索一条继承传统文化和建筑创新之路。同时,我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体现在青年学生要善于有效吸收西方建筑文化。西方建筑文化一直以来都明显地影响建筑作品。在今后的建筑实践中,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我们的创新。[5]学生要善于大胆地吸收西方建筑的优点和长处,补充或纠正我国建筑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保留和发扬优点和长处。

2建筑与创新——努力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理念

我们尊重自然,我们传承文化,绝不是意味着我们一味守旧或者止步不前。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够为社会设计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建筑以及与当前生活相适应的空间环境。“建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就是把起点放在现代的时空坐标上,用现代建筑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建筑,将传统建筑中的内涵精神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创造出现代精神与古代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优秀建筑作品。[6]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社会和时代的客观需要。“作为当代的建筑师,一定要对当生的问题有反应,有回答”。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建筑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理念,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较高层次和较系统的建筑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和胜任实际工作的本领,要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不断开拓进取的能力。[7]这就要求高校要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精英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积极创新精英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也要求高校建筑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学生为本,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辟蹊径,不墨守成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建筑与艺术——努力增强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灵感

第8篇

1.1哲学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调自然、思想、人生的集中和统一,在具体的中国传统建筑上这一文化特点得到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一体、和谐发展的理想,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1.2生态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生态的独特阐释,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倡导气候、景观、水文、地质一系列生态的的综合,并可以形成评价和选择的基础,在朴素唯物主义、实用思想和原始生态理念的综合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要点。

2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2.1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结构和变形。在丰富建筑设计结构形式,丰富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基础上,给建筑物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建筑物具备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更深的艺术层次,做到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保障。

2.2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用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会意,既达到现代建筑设计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2.3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技术、艺术处理的手法,取得建筑物、环境、材料的平衡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对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对于净化传统的部位予以保留,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与风格。

2.4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5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应该在追求高效、简洁节奏的基础上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潜意识中亲近传统文化的心态,在设计工作中可以选取传统生存经验中对应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使人们在不失时尚感的同时追溯回忆,完成精神的释放与安逸。2.6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当代建筑;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岭南地区;分析

建筑对于时代以及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具有真实的反应作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人类在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创造中,进行建筑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过程。因此,建筑作为人类物质与文化财富的总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气候、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通过建筑设计呈现不同的建筑文化特征,这也是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的关键。随着国家对于地域文化保护发展的越来越重视,作为地域文化特征重要承载的建筑实体,进行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将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1、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与特征表现

建筑设计作为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承载者与真实反映者,在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区或者是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影响和限制,那么,同样的在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不同文化发展与特征限制下,就形成了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建筑文化,也就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文化。比如在我国,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设计中,就有由于南北温度和习惯差异所形成的不同建筑特征。

随着建筑地域性文化的逐渐形成与发展,也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地域性文化特征融合体现,地域性建筑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征表现。根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特征的融合情况,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也就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1.1 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对于地域性建筑文化来讲,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制约下的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应用材料等。

首先,在不同的地域或者是地区之间,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域以及地区之间的物理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建设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物理学,并且这些不同的建筑物理学,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物理环境特征的限制,最终会应用在地域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建设中,也就是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层面的建筑物理环境文化差异。比如,在湿热的岭南地区高温多雨,建筑具有防潮通风特性,季风气候台风频繁,建筑需要具有一定防雨防风灾害等级特征等。

其次,在不同的地域情况的限制下,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情况也会有不同,这也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建筑施工应用材料与地域性特征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应用材料就会不同。岭南地区居民的建筑材料有木、竹、石、砖、瓦等,如木材产地粤北山区和海南岛的居民大都采用木材和泥砖砌筑、梁枋、屋架均用整木。又如,石灰各地普遍采用,潮汕沿海一带用贝壳烧制的贝灰代替石灰,优点是防海风的酸蚀等,都是建筑应用材料的地域性特征重要体现。

1.2 非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以地域性为主的建筑文化特征,除了物质性的建筑地域文化外,在不同地域或者地区中,建筑文化还具有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特征表现。比如,受到不同的民族以及文化习惯影响,在建筑工程中,对于建筑的风格以及尺寸也有不同要求。其次,不同地区或者地域之间,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也有不同体现。建筑地域文化非物质层面的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建筑结构与风格,在政治体制与影响下的不同表现。例如,岭南地区的潮汕建筑由于地理环境与闽南接近以及文化传承的关系,在建筑材料上大量采用石和夯土墙,建筑装饰上喜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木雕、石雕、嵌瓷等,这些都是由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意识影响的建筑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现。

2、当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方法途径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成形的重要环节,对于建筑文化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建筑的结构风格与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有不同,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将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已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推动地域经济文化与建筑的发展进步。

2.1 充分结合地域物质环境进行建筑设计应用

在建筑设计施工中,建筑施工应用材料对于建筑成本以及建筑风格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环境以及建筑材料都会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并充分结合当地的物质环境以及建筑材料情况进行建筑的设计应用,在节约建筑设计成本的基础上,还能够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建筑。

2.2 尊重地域人文意识进行建筑设计

一个地区的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是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想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特征,就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应用。比如,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地区,建筑设计中就应注意对于文化娱乐项目的设置等。

2.3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西方文化特色

如同社会经济发展应当与时俱进一样,进行不同地域建筑的设计中,也应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先进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入与设计应用,以推进地方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的形成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先进文化意识的地域建筑风格。西方的一些优秀以及先进文化因素,对于人们生活模式以及思维意识转变,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进行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应注意抓住西方文化元素的这一特征,在尊重与保护原有地域文化与特色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应用,追求发展进步。

3、岭南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岭南地区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和都庞岭),南邻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风格的形成,与岭南地区的精神、文化、民族以及风俗习惯等有很大的联系。首先,从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方面分析,岭南地区的建筑结构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因此该地区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多考虑了该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建筑设计对于通风、隔热以及遮阳等的要求及相对较高。其次,从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方面分析,岭南地区人们多以追求轻松、活泼、闲适的生活为主,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岭南建筑中也多以庭院结合的建筑形式为主,并且在建筑设计中注意对于岭南地区的山、水特征以及自然进行利用设计,增强建筑的美感。最后,与岭南的开放、思维、创新的发展精神相符,岭南地区的建筑设计中也有对于岭南人们兼容并蓄、用于创新精神的体现。

4、结束语

总之,在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影响下,建筑文化以及风格特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建筑中设计应当注意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引进一些积极的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先进建筑文化与风格。

参考文献:

[1]尹然.当代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凉山州西昌市凉山民族文化公园为例[J].科技信息.2011(30).

[2]李倩.“从场地到场所”——城市语境下建筑现象学的运用策略——以成都地区为例[J].中国房地产业.2012(7).

[3]何镜堂,王扬,李天世,向科.基于"两观三性"理念的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营造——烟台文化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0(4).

[4]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