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师的角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2 16:34: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师的角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教师的角色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角色 语文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师的单一“控制者”角色已不能适应当前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充当好多种角色,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本文阐述了当前语文教师的各种角色、作用以及不同角色应注意的事项。

当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因班级人数多的制约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只是充当“控制者”、“评估者”和“组织者”。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是“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老师的“控制者、组织者和评估者”的角色远远不能使学生达到以上目的。因此,现代语文教师除了当好以上的角色外,还必须当好“参与者”、“导师”、“研究者”。

1.控制者。“控制者”是非常典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角色。老师完全控制课堂――不仅控制学生做什么,而且控制学生什么时候说和做。这种角色的优势在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老师的讲解,而且所有学生的学习步调一致。因此,它在介绍新课等方面很有效。但要真正控制每一个学生,使他们紧跟你的教学步骤,老师的课必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然而,这个角色控制了所有的课堂,致使学生说的时间很少,不利于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老师必须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的时间和机会。

2.评估者。老师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迫切渴望。有两种评估方式:纠正错误和组织反馈。

纠正错误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时间并注意艺术性,切不可逢错必纠,或为了纠正错误而打断学生的讲话,因为那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敢开口讲话。老师可以“重复学生的话”来纠正错误,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面子,又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正确的句子。另外,老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任何努力都及时进行当众表扬和肯定,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反馈是在学生们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老师对它的整体评价。老师应肯定优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新教材每个单元后的课题研究──学生们分组做一些研究来完成一个主题,并做成课件,最后由每小组在班上进行汇报表演。

3.组织者。组织者是老师最难和最重要的角色,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老师的组织。老师在布置学生完成任何任务之前必须发出准确全面的指令,使学生准确知道他们将做什么。我听过很多课,发现学生的活动不成功都是因为老师没有给出关键清晰的指令,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或者因水平差不知道怎样进行对话或讨论,使课堂冷场,好些学生不参与活动,结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老师不能想当然以为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在全班活动之前,师生或生生进行示范表演是必要的。也可以抽查部分学生,检查他们是否已掌握。因此,老师在备课时,要花一定的时间思考怎样给指令,才能使学生清晰明了。遗憾的是,目前很少老师去研究这一点,并予以足够的重视。

4.参与者。“参与者”就是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而应下去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因为它既可以增进课堂气氛,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好点子,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从而使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参与时,很容易就控制了学生的活动,因此老师应特别注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5.导师或教练。“导师或教练”是指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这种角色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做课题研究方面特别重要,因为老师的指出错误和改进的建议是他们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本人对所教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面改,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快;对于每个小组的汇报表演一一进行指导、把关,使他们的课件和讲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不成功的汇报表演,原因是老师缺少具体的指导。

第2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角色 示范者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基础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这一角色,在目前似乎很不合时宜,甚至有谁再敢这样提,马上遭到一堆攻击,这一说法的确是够古老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发展了,便去否定曾经的真理,正是因其古老,流传至今足见其颠扑不破,例如我们教给学生“一”这个字的读法、意思和用法,这就需要以教师活动为主,泛读、领读、解说、造句举例等。教师就是教学的主人,在这里这时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抑或有人会说:我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动手查字典、词典,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请问:一个连最简单的汉字都不认识的孩童凭什么能力去查字典?再退一步说,即使能查,查字典的能力又岂是天生自通的吗?所以说,在学习一项新知识的起始,教师必然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不过这种角色随着教学的深入发展和学生知识的丰富而渐呈淡化趋势,曾经听同事一节作文课,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议论文要素,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使用等。将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得非常明确,但是当学生自选范文阅读加深感知体会时,有个学生向老师提问:“玉汝于成”是什么意思?同事很潇洒地告诉学生自己想办法动手解决,没想到那学生又说:“我已经查过班内所有的工具书,根本找不到”。查过所有的工具书,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是个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他有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这又说明他为了这一个词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是能准确告诉学生,什么是“玉汝于成”该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可惜,我的同事太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也想多授之以“渔”,又补了一句:回家继续查!那一刻我分明看到好多学生一脸的困惑。将问题留给学生是正确的,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不知那位学生为了这个词语又要花费多少精力,如果再弄不明白,该会怎么想,怎么看老师。

2、解读文本的示范者

随学生知识的提高,教师的主体作用越来越不明显,这是教学的健康发展,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指示示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影响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即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又不能“退隐江湖”,让学生自由“独霸课堂舞台”,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好指导示范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读、诵、理解、鉴赏、研究探讨、作文、口语交际、人格品质等多方面做出表率,示以学生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步骤;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才能收到更快、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读课文,教师应为其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技巧、要领;学生背诵,教师应以准确熟练的背诵给学生以目标和鼓舞;学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这需要老师引导梳理,概括成完整、正确的认识;学生百思不解,欲罢不能、难以逾越时,教师应生动、流畅地讲述,让学生豁然开朗。要想让学生学会批注评点,教师就要对所教文章或学生作出示范性的批注评点,教师用直接的指导给出批注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顺着示范这根“绳”走下去。例如评点《藤野先生》“我拿下来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示范:是受宠若惊,是心存感激,与前文相比,作者何其感动。不安是自责,不安更是激动,不安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怀念,我的不安尽显先生的崇高!

评点“……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示范“是自豪,亦有悲酸,是感激先生,也是回应上文,还是下文伏笔。”

有了这样的例子,学生方有样可依,在“依葫芦画瓢”的过程中渐渐就能把握要领画出像模像样的“葫芦”来。

鉴赏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解读文本的要点,也是考试中的命题热点,教师解读评析文章时就要用具体的例子指出“描写特点”一般指什么,其作用应从哪些角度考虑分析,鉴赏的语言应怎样组织,有什么风格或是“模式”等等,使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感到赏析文本、感知文本不是空泛的,而是有很具体的方法的。例如赏析《白毛女》中第二场开头的舞台提示,示范:此处用细节描写方法,取典型代表器物、动作、神态,显示人物身份,暗示其剥削本质;细节描写有动有静,有形有声,有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幸福”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与前文对比深刻揭示出剧作的矛盾冲突实质。

但是目前的教改似乎有点左了,学生不但是主体,几乎成了主宰,教师几乎不涉足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读,让学生背。理解分析,就是把“教参”转述给学生;随便确立个专题就让学生讨论,一阵七嘴八舌就结束了事;鉴赏诗文,只拿“专家”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理解;写个题目就让学生做文,未了只写几句“官话”般的批语;什么问题都由学生回答,甚至把学生的提问还转嫁给学生,不管回答怎样,一律“很好”“座下”,不少教师在学生似是而非的发言后,不做明确的小结就结束发言,结果是问题不了了之,课学完了,讨论结束了,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示范作用必须“旧事重提”。

3、教材文本和“课标”的知情者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是实现教学目的主要载体。所以说那种淡化教材文本,一味追求“拓展创新”的教师想实现教学目的,必然会事倍而功半。当然传统的“教教材”更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思路,我认为“用教材教”,才是一种较为理性、成熟的教学思路。

“文本”大可不必理解为“范本”。虽然教材文本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它的内容绝对不等值对应于教学内容。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应还包括除了文本以外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自活动和互动。尤其是最新的教材,版本多,选文广,赏析评价更是百家百言,我们当教师的不必——也不能把文本当做范本而僵化于其中。

第3篇

一、一盏明灯,烛照心路,语文教师应是引路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难题、茫然无助、默默无语时,教师是帮助其“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应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悟出结论,而不应扮演裁判,简单地判定谁是谁非;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当他们的理解、感悟、体验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是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纠正错误、指明前进方向的人。

二、一副聪耳,耐心聆听,教师应是忠实的听众

画面:一生高声朗诵、展示自我的同时,老师或许为了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步履稳健地走向讲台,握住桌上的鼠标,点击出一幅漂亮精致的画面,在确保程序无误后,长长出了一口气。此时,学生朗诵已结束,于是,教师蜻蜓点水般地一句话“很好!”便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类似的现象在课堂中时有发生。因为教师的“忙碌”,所以无论学生的见解、行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无法进行恰当的评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细微变化无法捕捉,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便会逐渐熄灭。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撷取几句语丝:(1)请你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特级教师孙建峰《最大的麦穗》)(2)蛮好的,但遗憾的是“我爱中国”这种感情隐含了。(特级教师贺诚《难忘的一课》)试想,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就不能有如此中肯实在而又充满激励的话语

三、一副金嗓,字正腔圆,语文教师应是播音员

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在一次观摩会上,给各位与会老师以深刻印象的就有一位做课老师那富有磁性、魅力十足的男中音朗诵的《悲壮的一幕》,那时而深沉有力、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激昂高亢的话音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记得当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静静地倾听,我想:他们一定沉浸在文中“科玛洛夫与妻儿老小诀别”时的悲痛之中,心中涌动着对科玛洛夫的崇敬,被教师那扎实的基本功深深地震撼着。

朗读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进行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其实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的朗读不够到位),教师可进行适时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文本、教师、学生和谐共振。而录音机里的朗读即使再标准,也缺少这种亲和力,形不成互相感染的“场”,而且教师只有自己读出美来,读出味来,读出情来,对学生读的指导才会到位,才能让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读”永放光彩。

四、一张铁嘴,出口成章,语文教师应是“文学家”

一堂课中除了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师生对话构成了课堂的另一道风景线。那妙语如珠、谈笑风生的场面,庄谐并出的对话,忽然冒出的一句自我解嘲的幽默语言,既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顿悟,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学生的知识;那含蓄、激情、精湛的诗话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营造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在某教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中,在美丽的画面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中,教者投入全部身心,倾情朗诵:在星光璀璨的茫茫宇宙中,漂浮着一叶扁舟,它就是美丽壮观的地球……学生就在这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那赏识激励而又不失中肯、批评说教却又点到即止的评价性语言,唤醒了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你的声音虽不高亢,但在平静的叙述中却饱含了深深的悲痛,真好!”“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五、一双巧手,匠心独运,语文教师应是设计师

第4篇

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扮演桥梁的作用

我们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不仅如此,还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一言以蔽之,我们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桥梁角色,就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让学生和教材对话和交流,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学生顺利通过自己这座桥呢?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教材感兴趣,不然即使你给学生已经打好了桥,学生也不买你的账,也不愿意通过你的“桥”。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来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这样,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首先还是艺术的美好结晶,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解读教材的好方法,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从中享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在阅读上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

第5篇

高效课堂的实质是“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解放学生、激发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知识观、学生观、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必须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特点与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真正实现课堂高效。以下就语文教师角色问题作探讨。

一、导演说

自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代替。老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这就是“导演说”的“由来”。

“导演说”要求教师当出色的导演。要当好出色的“导演”,我们就要对教学内容(“剧本”)了如指掌,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主要作引导和点拨作用。

二、主持说

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体现在指导学生“自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这样老师的角色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若教师能出色扮演这些角色,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记者说

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和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考的主要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理想”的话题,老师可以从“理想是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怎样实现理想”等方面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毁树容易栽树难。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四、裁判说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角色转变

一、教师要做语文学习的促成者使学生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实践类学科,所以语文成绩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松弛懈怠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鼓励学生深度探究知识内容。在进行基础性学习的同时,给予学生一些的正确性、高效性的教学指导,给学生一定的精神奖励,保证学生能够在体验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快乐。教师在教学指导期间,不仅要从方法层面简单传授,而是从学生兴趣发展的角度,帮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语文学习的魅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提升。以文本解读为例,传统授课过程中教师对课内文本的解读过于具体,以致于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丧失了思维活力,单纯的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对文本的识记和背诵任务,语文的美感荡然无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要把对文本挖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开展文本的解读与揣摩环节,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是那么全面,甚至可能还有些肤浅,但是他们可以从一句“家书抵万金”品出作者非常重视家庭,这就是他们的进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引导他们更进一步。

二、语文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促进学生广泛学习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但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情况,贴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制定语文课程开展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师作为课程的直接引导着,在这方面要起到表率作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应用课程资源来开展特色化学习。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而是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课程开发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以课外阅读为例,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源,可是在文本选择上,很多学生选择的就比较片面,而且完全交由学生自己去寻找文本来阅读,他们自身认知就不够全面,在阅读选择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焦虑、暴躁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要做好课程资源开发的工作,帮助学生筛选大量优秀文本,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譬如在课堂上可以参考《一本好书》的讲解模式,把一本书通过情景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的模式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对其产生兴趣,接着再让学生们去深入细致阅读,这样阅读的效果就会非常好。

三、语文教师要做教学活动的创新者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是一门具有广泛外延的学科,学习它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个创新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贯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课程发展目标,积极对教学活动做出创新,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智慧、愉悦、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独特的理解,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譬如开放语文实践课堂,以全新的形式带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在班级可以组织小型的“语文诗词交流会”,让学生们也可以现场写一写、背一背、读一读、填一填,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上面的“飞花令”环节可以引入课堂,让学生们积极动脑来思考,这个环节可以不用局限于几个人,让全班同学一起记一起想,充分点燃大家的交流热情;另外一些成语接龙、歇后语、对联等都可以加入进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语文。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角色转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新课程课堂改革的生机。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能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适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本文针对当前的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使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师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语文教学总是老师以讲读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现成的结论。这种让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感悟、发展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宰者,具有最高的权威,高高在上,脱离学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我们好多教师认为自己的话学生必须言听计从,一旦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大不敬,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语文教学的新原则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教学原则:

(一)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二)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学困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三)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三、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以管理者身份出现,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存在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本来就是不懂事的,本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等等。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培养了一批批平庸的“标准件”。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受益颇多。

(二)、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

讲了多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不可能成为主体,而只能是被动学习的客体。新课程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个双重角色,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所谓引导,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导,而不是强制。作为引导者,教师 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三)、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

第8篇

传授者。语文教师首先是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者。他们不仅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传授能力。合格的教师应该精通教学业务,了悟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会运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依据学生现有水平和文化知识对语文的影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特点,做到因人、因材施教。要善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同时,还应注意用一定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掌控者。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师生双边互动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掌控者,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在初始阶段,一定要很好地把握知识的难易度,尤其教授文言文,在要求学生字、词、音等基础知识上要严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控。

组织者。课堂活动的组织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教师应当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许多课堂活动的成功,依赖于良好的组织、明确的活动目标和积极的活动反馈。教学过程要紧凑、生动,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做到讲练结合,全班操练与个别操练相结合,口头操练与笔头操练相结合。练习要有易有难,难易结合。在组织每一次活动前都应制订一个较详细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激励者。激励是隋绪教学的关键。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行为会变得更具有活力。在认知水平相对平衡的隋况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个性、心理状态等,对语文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以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充分的信心和喻快的心境。要注意了解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个性差异,对症下药。以肯定评价为主,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语言表达。当然,这种激励也不能过于极端,以防止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隋绪。

创造者。教师应是创造者。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气氛,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因人因材创造一个有助于学生愉快接受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环境的变化,运用学生最适宜、收效最好的教学技巧。语言是一种交际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使用才能形成,这体现在语言应用和大量阅读上,在课堂上讲解语言知识是必要的,但“讲”不能代替“练”,知识不等于技能,记忆不等于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练习应该是思考与规律的总结。

参加者。教师除了组织教学活动外,还应同时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民主和平等。这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参与应该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

评估者。教师作为评估者,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通过参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和反馈,及时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的进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对于学生在回答问胚和活动中出现的偏差,教师不应打断,而要在活动结束后,以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方式,给予纠正和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的讲解和说明,然后针对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提高训练,切忌充当好好先生。

话题提供者。教师必须是优秀的话题提供者。他们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和应变表达的能力。他们应成为学生需要时的语料信息的提供者。在诸如写作训练、一对一练习、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中,当学生需要某些语言或信息时,教师要积极提供,提供的语料信息不应是单方面的,应该是能辩证思考的语料信息。

监控者。所谓监控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反馈、评估和调整。教师应坚持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时刻注意自我调控,监控自我确定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监控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习惯以及策略方法,做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自我升华。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教学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做自我调整的过程。应该始终把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这一基本理念。

第9篇

一、教师要做学习的引导者

1、应该设计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构建的,不是由简单的外部信息决定的。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自身的体验,推想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情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就不同,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去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独特理解,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的最大程度发挥。

2、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共同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一个口语表达、人际交往、思维碰撞、情感影响、审美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倾听、尊重他人,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团队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一是合作学习要规范操作。小组或团队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当一名学生向其他成员结合所自己的理解或推理时,其他成员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小组讨论之后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代表应该轮流担任,教师在评价其发言时,不是对其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另外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在小组活动中有表现和交流的机会。二是合作学习要有深度。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很重要,必须要选择那些有吸引力、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有讨论、钻研的价值。如果教师提出给某个生字词进行注音这样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那就毫无意义了。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小组交流与讨论浅层次化、表面化,这是开展合作学习必须注意的。教师要及时发现,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问题讨论深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1、组织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开发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材料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课文背景材料比较复杂,涉及历史事件和社会知识较多,除了阅读书下注释,还要参考一些相关资料,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上网、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图片。组织学生搜索、利用学习资源,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2、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尊重、.理解中受到激励和鼓舞。民主最直接的体验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放弃外在性的权威,努力形成以新的知识素养为人格魅力的内容,以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权威,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和谐氛围。课堂实施中的自由指的是一种学习状态,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性地学习,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1、注重观察、倾听、交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说教师把教学行为完全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以教师的行为方式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观察主要指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目光以及表情,是跃跃欲试还是无精打采;充满自信还是软弱无力。教师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倾听主要要求教师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生发言时,要及时捕捉创新的火花,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从中收益。教师还要及时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