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35: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案例研究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年来,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内行政法学研究中迅速兴起。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行政法学者开始以“案例”为观察视角,通过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等权威媒体登载的典型行政案例的裁判过程,拉近了行政法学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促成了“纸面上的行政法”向“行动中的行政法”的演进;另一方面,主流法学刊物、知名出版机构和最高人民法院都对行政法案例研究秉持了一种积极的回应立场,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系列成果得以公开问世,判例研读沙龙的连续开读则意味着行政法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有效沟通,一个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正呼之欲出。在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成为时代新宠的当下,客观评价其学术贡献并指陈其局限进而对行政法学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反思无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就我国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贡献而言,大体上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了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受成文法传统的影响,加之行政诉讼案件的相对稀少,我国主流行政法学研究长期忽略对判例素材的运用,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立法论研究偏好。围绕重大行政立法展开研究固然能够推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但无视判例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行法律。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而言,行政法的发展不仅需要立法机关通过创制法律加以推动,而且更需要司法机关通过个案累积加以完善。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成文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使行政审判中的典型案例日益发挥着不成文法源的作用。
二是推动了行政法制的创新。法律规范易于变动是公认的行政法形式特征。为了缓解法律规范有限性与行政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司法解释、发展行政法律规范便成为重要的路径。近年来,行政法学者通过对诸多典型行政案例的阅读整理,提炼出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行政法规则,推动了中国行政法制的创新。例如,特别权力关系一直被视为行政法治的禁区,但通过“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何小强诉华中科技大学履行法定职责纠纷案”等诸多高校被诉案件的审理,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关系已经被纳入现代行政法治的调整范围,“基础关系”与“管理关系”的区分、司法有限审查与尊重学术自由之间的拿捏都已通过案例的学术梳理得以确立。
三是提升了行政法学的回应性。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学研究还表现出浓郁的概念法学气息,概念界定和特征描述充斥于主流行政法教科书即是明证。建立在概念演绎和逻辑推断基础上的行政法学对真实世界缺乏回应性,既无法解释更不能指导丰富的行政法制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当下发生的案例,能够在司法判决与理论研究之间形成紧密而有效的互动,通过规则提炼提升行政法学的回应性。例如,在行政不作为的判断基准上,人民法院并没有受制于现行行政不作为理论学说的束缚,而是基于实质主义立场创造性地演绎了“作为义务源自何处”、“有无现实作为可能”以及“究竟是否已经作为”的三重判断基准。尤其是通过个案特殊情境中危险预见可能性、避免损害发生可能性和公权发动期待可能性的权衡,初步构建了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的分析框架,为行政法上行政不作为理论模型的重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本土司法经验。
毋庸讳言的是,国内行政法案例研究在取得重大学术贡献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这些局限性的反思不仅有助于案例研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促使人们思考整个行政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仔细检视近年来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发现个中的局限集中体现在分析素材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首先,就行政法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一是重“判决案例”、轻“非判决案例”。判决案例虽然能够为研究主体提供基本的分析文本,但受制于当事人主张及相关法律争点的拘束,判决范围往往比较狭窄,甚至根本无法触及行政案件背后的政策争议和利益博弈。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仅存在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大量事例则更能充分展现事件背后的利益分布与政策抉择。例如,近年来各地在治理交通拥堵过程中所形成的“私车牌照拍卖”、“单双号限行”、“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曝光酒驾”、“拍违有奖”、“公交特许经营”等举措都曾经引起过广泛的社会争议,显示出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实施者和承受者之间的分歧与交锋。这些鲜活的事例虽然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但同样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围绕各项公共政策正当性的讨论,能够促使行政法学者深入行政活动的过程,探究应当如何形成更富理性的行政政策。遗憾的是,当下的行政法案例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判决案例偏好,围绕非判决案例展开的研究还相当匮乏。
二是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各类“典型行政案件”、轻基层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新型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剪裁,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同时,在所公布的很多类型行政案件中,原告一方都存在较高的胜诉率,与当下行政审判整体上难以有效保障公民权益的现状明显不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案件的代表性。在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案件都是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因而大量新类型行政案件也是最早进入基层人民法院的。受制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富有研究价值的新型行政案件都无法进入最高人民法院的视野。一般来说,这些新型行政案件在当时、当地往往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的还引起过媒体的强烈关注,因而案件的真实全貌更易掌握,是更为理想的判决案例素材。例如,近年来发生的“烟民被拘案”、“钓鱼执法案”都真切地反映出当下基层行政执法的现实生态,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遗憾的是,这些案例同样没有引发行政法学者的应有关注。
如果说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遮蔽了研究者的视野的话,那么案例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则直接影响到案例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就目前行政法案例分析的方法而言,主要存在个案研究和群案研究两类方法。其中,前者是针对某一具体个案所展开的“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后者则是以某一具体领域(如工伤认定)、地区(如北京市)或问题(如违反法定程序)为中心,围绕一批案例所展开的“一网打尽式”的分析。个案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法官和学者。综观当下的行政法个案研究成果,法官的研究大多都是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往往站在法官的立场,强调当事人在个案中得以依照何种法律依据主张什么样的权利,或者哪些法律上的权利已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有什么样的救济渠道。一般来说,这类案例分析文章大多遵循“案件是否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当事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被告的法律适用是否正确——法院的裁判是否妥当”的思路。这种源自民法的案例分析方法对于法律思维的训练以及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解释与适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代行政活动过程蕴涵着广泛的裁量空间,每一项诉争行政处理决定作出的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策考量,传统的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因议题局限和静态论断而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相比之下,学者对个案的研究则超越了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单一分析模式,往往具有更为广泛的议题预设,在对个案法官裁判思路的解析中融入了规范、学说等多类元素,呈现出一种穿行于“个案——规范——学说”之间的研究进路。有的研究者在个案分析中还运用了台湾地区学者叶俊荣教授所倡导的“三层次分析法”,通过“权利与救济”、“制度与程序”、“政策与策略”的三维分析,试图打通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之间的界限,实现行政法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贯通。囿于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缺位和指导性案例信息的片面,学者的个案分析总体上表现出过分解读个案裁判中法官只言片语的倾向。即便是对行政法案例“三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存在或牵强附会或去法化的症状,毕竟并非每个典型行政案例都具有回溯研究的价值,而且一旦回溯至具体的行政管制流程时,行政法学者的知识劣势便暴露出来,研究成果的不断去法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行政法学自身的危机。
值得关注的是,群案研究近年来日渐获得行政法学者的青睐,其中尤以某一具体领域或某一问题争点为核心的群案研究最为典型,前者如学者对工伤认定、规划许可、信息公开等新类型行政案件的批量式研究,后者如学者围绕违反法定程序如何审查、行政不作为如何判断、行政法规范解释如何审查所展开的批量式研究。公允论之,行政法的群案研究已经成为衡量学者尤其年轻一代学者学术耐心、学术勇气和学术实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从本土司法经验的提炼和法学实证研究的强化上看,群案研究在行政法学中都值得进一步倡导。不过,综观已有的行政法群案研究成果,还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群案之间的内在关系殊少关注。案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样本”,如何选择样本、样本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决定着相关研究的质量。就行政法的群案研究而言,不同案件发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并为不同的法官所处理。因此,研究者对群案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必须给予关注,努力寻找不同案件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前案裁判对后案裁判可能产生的影响。然而,当下的研究几乎都将群案中的个体视为静态的样本,忽略了不同案件发生的特殊背景和不同法官裁判的行动逻辑。研究者往往穿行于法官裁判的字里行间,从这些并不高明的文字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最终得出多少带有预设性的结论。很显然,这类研究与真正的法学实证分析尚存距离。二是对群案缺乏批判精神。受制于司法体制的束缚和现实利害关系的考量,加之自身法律素养和社会经验的局限,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的总体质量尚待提高。即便是最高人民法院经慎重遴选的典型案例,法官的裁判也并非无懈可击。然而,检视当下行政法的群案研究成果,研究者似乎对法官的裁判结论及理由说明都予以高度认同,并经过学理推断之后提炼出中国本土的司法智慧。如此以来,研究者所挑选的样本都成了正确的范本。在缺乏样本批判基础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其可信度和有效性自然就难以排除合理的怀疑。
关键词:案例推理; 施工成本; 估算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78-03
1引言
承包商在建设项目实施结束后,都要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已有工程的成本核算资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资源。如果对于历史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建立适当的模型用以推测拟建项目的施工成本,无疑对于承包商做好成本的事前控制是非常有利的。
2基于案例模糊推理的施工成本估算思路
基于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简称CBR)的研究起源于Schank在1982年的论著《Dynamic Memory》,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通过研究、修改以往类似问题的成功解决案例来解决当前问题[1]。即系统解决问题时,把待求问题与系统中已存案例进行分析类比,找出与待求问题最相似的案例,通过分析、修改相似案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型,从而得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当前问题一旦解决,对问题的描述、解决方法及最后结果又可作为一个案例存于CBR系统中,为下次解决问题服务。
本文采用以案例模糊推理方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工料消耗计算,然后结合资源市场价格进行施工成本价的计算,这样可以较好的解决不同工程在建设时间和特点上的差异性问题。具体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下:
1)建立标准案例库
考虑到不同条件下的工程项目,其资源消耗量会有差异,首先把工程按照结构形式、分部分项工程量、装修标准、工期、质量要求、资源供应情况等影响资源消耗的因素(特征因素)确定属性指标,给出各指标的具体评价。为建立模糊推理模型建好指标库。为了把计算工程量清单中的各个子目的消耗量同基于案例的模糊推理的模型相结合,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为:选择在正常施工条件下的典型工程作为标准案例,将各种类型的标准案例分类存放。
2)建立相似案例库
对类似项目工程量清单中的各分类项目划分隶属度,如以建筑工程为例,则指对土(石)方工程、桩与地基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等,对照与标准案例的相似程度,将已有案例一一划分隶属度。根据隶属度,计算出相似度,最后将结果存放在案例库中以备检索和计算使用。
3)计算拟估算工程的贴近度
通过数学计算,确定拟估算项目与标准案例的相似程度,即贴近度。
4)检索与估算项目最相似的案例
估算项目的贴近度计算完成后,可以在案例库中检索与估算项目最相似的案例作为计算基础,建立数学模型,计算估算项目的资源消耗量。
5)估算施工成本
将估算出的资源消耗量分别乘以各自的当前价格,再综合考虑其他成本费用,最终得到估算项目的施工成本。
3案例推理关键环节的实现方法
3.1问题和案例的模糊化描述
为了对拟估算项目和已完工程项目进行比较,首先需要确定判别指标体系,即将影响工程的单位项目消耗量的主要特征因素提炼出来,以作为衡量相似程度的标准。如对于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分项工程,可以列出特征因素集如下:
R={结构形式,施工条件,工期,施工方法,工程复杂性,管理水平,资源状况……}
隶属度的确定方法有几种,如频率法、统计法、选择比较法[3]等。本模型采用的是选择比较法。判定的基本原则是:将各个分部工程与标准案例的基础条件相比较,由估算人员给出各分部工程同标准案例的隶属度。即各分部工程的特征因素与标准案例相比,越相似则其隶属度越趋近于1。隶属度取值范围在[0,1]闭区间。
3.2特征因素的权重确定
3.2.1特征因素的权重计算
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有多个特征因素,在确定与标准案例总体相似程度时,还要确定各个特征因素的权重,以便采用加权平均的算法计算出综合相似程度。该问题可以采用特征矢量法计算某个特征因素所占权重大小。
设有n个特征因素,F1,F2,…,Fn,其重要性大小用表示。将权重矢量W右乘矩阵K,则有:
由矩阵理论可知,n是K的唯一非0的也是最大的特征根,记为λmax。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因此采用表1中的1~9标度法[4]对工程的特征因素进行评价,构成判断矩阵K';
然后求解K'的最大特征根λmax,即求解满足以下用行列式形式表示的联立方程的最大解λ:
3.2.2 检验矩阵的估计精度和一致性要求
其中,n为矩阵Kj的阶数(特征因素的个数)
计算一致性比例系数CRj,其计算式为:
(1)
其中,RIj为随机一致性指标。
如果CRj<0.1,则矩阵kj的估计一致性可以接受;反之,需重新估计判断矩阵Kj。
3.3 总体贴近度的计算
计算拟估算工程与已有案例的贴近度,也即工程之间的相似程度,其关键问题是根据两个工程的主要特征因素,通过合理的计算模式,最大限度地反映它们的工程相似性。
设已知n个合适的工程案例分别为A1,A2,…,An,其工程特征集为:
R={r1,r2,…,rm|rj为特征因素},
特征向量集为:
;
令工程Ap与Aq的贴近度为:
(2)
p, q=1,2,…, n
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计算,是通过其特征元素的分解(或划分),综合分析估计确定的。大量实践表明,工程特征元素对工程施工成本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其影响大小可以用权重的不同来表示。则(2)式变为:
(3)
p, q=1,2,…, n
通过典型工程的统计分析,可以确定特征因素影响大小的权重指标。同时,考虑到在工程特征因素的量化上,用的是数值型数据度量特征因素的隶属度,因此,采用式(3)确定模糊集间的贴近度较其它模式更加合适。
3.4 施工资源消耗估算模型
由指数平滑模型,可得到其展开式:
(4)
式中,――第n期一次平滑值
y i――第i期的实际观测值(i=1,2,…,n)
――平滑常数()
――初始平滑值
指数平滑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权平均法,其权数呈几何性递减,距离n越近的数据对的影响越大,越远者则越小。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取距离n最近的3个数据,计算值就已经具有很高的精度了。此时,式(4)可简化为:
(5)
设欲估算工程的资源消耗量为S,按前述方法从案例库中检索3个与欲估算工程最相似的案例,设其资源消耗量分别为y1,y2,y3,代表工程的主要特征因素有m个,其模糊集记为:
拟估算工程特征因素的隶属函数值记为:
案例库中的相似工程的隶属函数值记为:
由于这3个工程与拟估算工程在相似程度上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以贴近度的形式反映出来。则拟估算工程的资源消耗量计算模型为:
4算列
某人工挖孔桩,深度在15m以内,三类土,翻斗车运土2km内。案例库中将土石方部分的特征因素分解为{施工条件,工期,施工方法,复杂性和管理水平}。估算人员根据拟施工的人工挖孔桩的具体情况,通过与标准案例相关条件的对比,给出各个特征因素的隶属度,记为:
T=(0.95, 0.80, 1.00, 0.90, 0.85)
用1~9标度法标识特征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标识结果见表2
4.1 构造判断矩阵,求最大特征向量λmax
RI查表得:RI=1.12
,满足一致性检验。
特征因素隶属度及相应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
4.2计算拟估算工程与相关案例的相似度
(1)与标准案例的相似度计算
由与标准案例相似度的计算结果,可以确定在案例库中的检索区间,这里定为 [0.92, 0.96]。在此区间内,共检索到3个符合要求的案例,记为C1,C2,C3.,3个案例与标准案例的相似度分别为:C1=0.93;C2=0.94;C3=0.95其对应的特征因素的隶属度如表4所示。
分别计算拟估算工程与所选案例的相似度:
计算结果可见, 。由于特征因素中,权重最大的因素是施工方法,C3 的值是0.99,比C1的值0.98更加接近于T中的取值1.00。因此,将C3排在第2相似的位置。
4.3 施工资源消耗量计算
由式(8),(9)分别计算和,具体计算如下所示:
设,,分别代表拟估算工程中土方清单中第3个子目“人工挖孔桩”的单位工程量的人工消耗量、第1种材料红砖消耗量、第1种机械鼓风机消耗量。分别代入(10),(11),(12),有:
子目中其余材料和机械消耗量的计算方法同上。将计算出的人工、材料、机械分别乘以各自的市场价格,即可得出各个子目的直接成本价格 ,计算结果为 =136.08(元)
5结语
由于基于案例模糊推理的施工成本快速模型利用了过去实际施工成本的资源,模型结构合理,包容性强,扩张性好,会在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Ian Watson. An Introduction to Case-based Reasoning. [C]. In: The First United Iingdom Workshop on Case-Based Reasoning. 1995, 3-16.
[2]Pasit Lorterapong, Osama Mosehi. [C]. Project-networking Analysis Using Fuzzy Sets Theory.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1996,122(4):308-318.
【关键词】量化研究;理论;方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20―04
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上,量化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范式。《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主编Husen[1]的理解是: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观察(经验的、可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本文将对量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 量化研究的理论简介
1 量化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2]。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量化研究正是通过这种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由此可知,量化研究即是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研究对象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
教育中的量化研究方法包含以下三层涵义:首先,研究对象的可统计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数学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对象必须先转化为可以运算的数据以便以进一步的分析;其次,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操作程序。如数学建模法,要求在统计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主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运作把现实事物的变化反映出来;再次,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3]。
需要指出的是,量化研究并不排斥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只有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正如叶澜教授[4]所说,当教育研究尚未在定性的水平上达到清晰、具体、准确地揭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演变轨迹,尚未认识研究对象的性质、数量指标、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它很难合理选择定量研究的工具和使定量研究起到抽象、准确认识研究对象、深化定性研究的作用。
2 量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从20世纪初开始,量化方法被应用于教育领域,经过80多年的发展,各种量化方法与技术不断充实与完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目前所使用的经典统计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性统计与推论性统计。描述性统计主要用于简缩数据和描述数据,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制作次数分布表、画直方图等;推论性统计则是通过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总体的某些特征进行推断、估计和预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如计算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F检验,类别数据差异的χ2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线性回归等均属此类分析方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迅速崛起,并在教育科研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个事物现象都表现为多个方面,需要有多个指标来描述、刻画事物的质和量,这些构成指标体系的多个指标各有侧重地解释着同一个事物的质,必然存在着多重共线性,为了将这些指标反映的内容综合起来,寻找一个简单综合指标,可以借助多元统计分析,在尽量减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变换和构造模型,剔除指标间相互制约的成分,使复杂数据简单化。例如,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就是这一类方法。
另外,由于统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推广,测量方法也有了质的飞跃,经典测量理论在教育和心理领域的应用逐渐让位于项目反应理论(IRT),美国和欧洲的著名教育测量机构均把IRT应用于设计、建构测试题库以及其他的测量发展过程。
二 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量化研究包括若干密切联系的操作步骤,每一步骤各有其不同的任务。实现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按照量化研究的操作步骤开展研究过程,并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研究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1 研究目标的制定
研究目标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之前,必须确定下来所要达到的境地、要实现的愿望和将得到的结果[5]。教育科学量化研究旨在通过假设、实验验证、统计分析,从所研究的样本中概括出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从而对教育现象进行预测[6]。
那么,如何确定某一具体的研究目标呢?这就需要了解制定研究目标的依据,即确定研究目标的原因和理由。制定研究目标的依据有:(1)依据于研究假设;(2)依据于研究问题的困难程度;(3)依据于研究条件和环境。只有将这三方面依据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才能制定出一项合适的研究目标。
2 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对象就是被研究的单位或个人,它的选取是量化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研究对象选取的基本原则是能够代表总体。研究对象的选取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明确规定总体;(2)选定抽样方法;(3)确定被试数量。
3 研究变量的分析
变量是指与研究问题有关而且是可以操作或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在教育科学的量化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来说,自变量是在实验中由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因变量具有可变性、外依性和可测评性的特征。另外,在量化研究中还可能涉及到其他的一些变量,如有机变量、中间变量和控制变量等。
4 测量工具的开发
测量工具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问卷是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在量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问卷就是李克特量表。该类型量表是由一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或陈述组成,用来表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看法、评价或意向。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五级量表形式,即对量表中每一题目均给出表示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五种备选评语答案(如“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非常同意”等),并用1-5分别为五种答案计分。将一份量表中各题得分累加后即可得出总分,它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综合态度。一个良好的测量工具可以用信度和效度来衡量。
5 实验过程的设计
实验设计表现了验证实验假设的具体行为,体现出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的整体设想与综合处理。其具体过程就是研究者对自己该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组织实验,如何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测定因变量,如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都进行具体思考,并在通盘筹划之后做出恰当安排的过程。
6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本文将主要介绍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种推论统计,这也是教育统计学中较为重要、应用较多的内容。
(1)T检验:用于小样本时,两个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方法。它利用T分布理论来推断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定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
(2)方差分析(ANOVA):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析实验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有影响。方差分析主要处理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
(3)χ2检验:χ2检验适合于类别数据的统计分析,它能处理一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一致,或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其统计原理,是比较观察值与理论值的差别,如果两者的差异越小,检验的结果则不易达到显著性水平;两者的差异越大,检验的结果则可能达到显著性水平。
(4)线性回归: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统计规律,并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这种用一定模型来表述变量相关关系的方法就称为回归分析。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则两变量间的关系就可以拟合成简单线性回归方程。
7 研究结论的获得
研究结论主要是对实验中观察、记录和测定的结果(各种数据、现象和事实)作出理论的分析和解释,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丰富和提高对实验结果的认识。阐述研究结论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所取得的结果指出实验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同时,还应当就实验中出现的某些特殊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 量化研究的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网络教学中基于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实证研究[7]。
1 研究目标
本案例所探讨的是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Kolb学习风格模型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者选择了与Kolb学习风格量表相关的在线学习行为作为测试的变量,目的在于发现Kolb学习风格、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以期为网络教学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实验中的被试来自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时,有104名学生接受了Kolb学习风格量表的测试,作者从中选取了学习风格特征比较显著的40名学生作为实验中的被试。其中,每种学习风格类型包含10名被试。
实验中的被试都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文化知识,例如,互联网的应用、通讯软件的操作和图象、文字处理软件的设计等。他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学习了部分利用Flash软件设计动画的入门知识。
(2)测量工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Kolb[8]对学习过程周期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他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即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但不同的学习者对这四个环节的偏爱是不一样的。根据学习者对学习环节的偏爱程度,Kolb划分出四种学习风格类型,它们分别是:以具体经验和反思观察为主的发散型,以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为主的聚合型,以反思观察和抽象概括为主的同化型,以积极实践和具体经验为主的顺应型。
Kolb根据自己的理论观点设计了《Kolb学习风格调查问卷》,该问卷最早的形式包括九组单词,每组四个词分别代表学习的四个环节。这一问卷形式相当简单,易于操作使用,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所列词汇孤立出现,缺乏语义情境,因而相当抽象,被试难以准确地把握每一词汇的确切意义。
后来,Kolb本人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扩充,使其在语词的表述上具体了些,便于被试把握其确切意义,本案例中采用的便是修订、完善后的《Kolb学习风格调查问卷》。
(3)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中的任务是要求被试在网络环境下,运用Flash软件进行一个简单动画的设计,动画包括10个不同的文字效果,每种文字效果是1分,满分是10分。
实验是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中将40名被试划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4名被试,其中发散型、聚合型、同化型和顺应型各1人。每次进入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小组,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为被试提供了若干帮助其实现动画设计的辅助条件。首先,当小组中的被试进入实验室时,会被告知一个网站的地址,该网站包含了利用Flash进行动画设计的电子文档;其次,实验中被试具有观察其他被试计算机屏幕的权限;再次,被试可以随时利用通讯工具QQ与4名熟悉Flas设计的研究生进行在线交流。实验中还为每名被试配备了1名记录其在线学习行为的工作人员。
实验的持续时间是120分钟,开始时每名被试需接受20分钟的前测,即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进行该动画的制作。前测之后,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随之,每名被试将继续接受90分钟的后测,后测期间,被试可以通过QQ与研究生交流,调用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以观察其制作过程,浏览网站中的电子文档或者利用Flash制作文字动画,而工作人员会记录下被试在后测中的讨论时间、观察时间、阅读时间和制作时间。最后,利用SPSS软件处理实验中得到的各项数据。
(4)研究变量
相对于Kolb学习风格周期的四个环节,研究者选择了被试在设计动画时,四种不同在线学习行为的持续时间作为实验中的研究变量。它们分别是具体经验阶段所倾向的在线讨论行为的持续时间,反思观察阶段所倾向的在线查看其他被试计算机屏幕的持续时间,抽象概括阶段所倾向的在线阅读网络电子文档的持续时间以及积极实践阶段所倾向的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持续时间。
3 研究结果(即实验数据的处理)
本案例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中,主要对学习风格类型、在线学习行为的持续时间、测试成绩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量化分析。
(1)学习风格类型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的联系
学习风格类型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之间的联系,可以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式来加以研究。从原始数据中研究者发现,所有的被试都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在线制作,其平均值为55.9分钟。仅有5名被试用了1或2分钟的时间通过调用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来观察其动画的制作过程,另外35名被试都没有花费时间来观察他人的计算机屏幕。方差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出,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制作时间和观察时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上,都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
为了找出具体是哪些学习风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采用Scheffé事后检验的方法对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多重比较的方法发现,显著性差异主要来源于倾向抽象概括的聚合型、同化型被试与倾向具体经验的发散型、顺应型被试之间。也就是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试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阅读,而发散型和顺应型的被试则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讨论。
(2)学习风格类型与测试成绩的联系
虽然本研究中的被试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过Flas设计的入门知识,但由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缺乏相应的实践练习,大多数被试已经遗忘了所学的动画设计知识。实验的前测中有33名被试没有设计出任何的文字动画效果,只有7名被试完成了1个文字动画效果的设计,这其中包括2名聚合型的学习者,1名发散型的学习者,1名同化型的学习者以及3名顺应型的学习者。另外,在实验的后测中也没有被试能够完成所有的10个文字动画效果。从前测和后测的成绩来看,实验中文字动画效果的设计任务对被试来说是有难度的。
实验中每个被试的测试成绩是通过后测成绩减去前测成绩得到的,其平均值为4.68分。为了分析学习风格类型与测试成绩的联系,研究者将每个被试的成绩归属为高分或低分之列。具体标准为高于5分的属于高分组,低于5分的属于低分组。最终,实验数据通过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的方法处理。其结果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测试成绩上并无显著性差异(χ2(3, N=40)=2.707,p=0.538)。
(3)测试成绩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的联系
研究者通过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论证了测试成绩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之间的联系。其中,因变量是被试的测试成绩,自变量分别是在线讨论时间、观察时间、阅读时间和制作时间。从模型的测定系数看出,自变量的变化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60.8%,表1中列出了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分析结果。
4 研究结论
(1)学习行为与学习风格类型的一致
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中,研究者发现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上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即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试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阅读,而发散型和顺应型的被试则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讨论,这一点与Kolb的学习风格理论是一致的。Kolb认为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学习者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抽象概括的学习者注重对符号的理解,擅长在非人际环境中以及权威指导下的学习,因此,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阅读网上提供的电子文档来学习动画的设计;发散型和顺应型的学习者具有依靠具体经验学习的特点,该类学习者强调由情感体验和实际经验而导致的学习,善于与学习伙伴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发散型和顺应型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QQ与擅长动画设计的研究生进行讨论,由此获得动画设计的方法。
另外,实验中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制作时间和观察时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实验环境的限制和实验任务的特殊性造成的。首先,被试感到通过观察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来学习动画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被试都没有花费时间来观察他人的计算机屏幕。其次,要完成该动画设计,被试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动画的制作,所以,实验中所有的被试都花费了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动画的制作。
(2)测试成绩与学习风格类型的相关
过去的研究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利用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时,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例如,Henke等人[9]曾经宣称在基于计算机的学习中,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要好于其他类型的学习者。然而,本研究中的数据经过卡方检验后,显示出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测试成绩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点是出乎研究者预期的。同时,研究者也发现,虽然被试之间的测试成绩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还是要高于发散型和顺应型学习者,这一点与表1中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从表1看出,在线阅读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是0.302,在线讨论时间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是0.009。数据表明在线阅读时间对测试成绩的影响比在线讨论时间大,也就是花费了更多时间进行在线阅读的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其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要高于那些花费了更多时间进行在线讨论的发散型和顺应型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9.
[2] 谢艳.教育研究的两大研究取向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04,6(3):31-33.
[3] 张伟香.量化研究―一笔不可缺少的教研资源[J].教学研究,2008,(1).
[4]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5] 喻立森.教育科学研究通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6] 鲜兰.论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J].教学研究,2008,(2).
[7] 陆宏.网络教学中基于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3):41-44.
关键词:培训教学;教学案例;开发过程;开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38-02
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决策、采取行动。管理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卓有成效的手段。案例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开发优质案例,案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国内实践来看,由于条件、资金、环境等因素限制,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引入了很多哈佛案例、毅伟案例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环境、话语系统以及思维方式等迥异,并不适合我国的案例教学。尤其对于干部培训教学,国内编辑出版的案例教材也越来越多,但这些案例教材从事件的发生到案例素材的采集与编写,再到案例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都有明显的时间差(一般要2―3年),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时候在时效性与鲜活性方面略显不足。
从当前研究来看,国内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案例教学特点和优势的阐释,对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介绍,在教学案例开发方法研究方面,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开发方法做指导,案例教学的优势无法得以持续发挥,教学案例开发很可能陷入瘫痪,耗资耗力耗时,但却收效甚微。基于此,借鉴国内外教学案例开发经验,设计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部培训教学案例开发方法体系,对提升在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一般过程
在干部培训中,优质教学案例是关于某个组织/事件的生动故事,告诉学员人物/组织所面临的困难和复杂局面,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能够帮助学员很好地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分析与设计,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把他人的经验内化为学员自己的心得,成为未来处理类似问题的潜在能力。
优质教学案例都是建立在系统开发基础上的,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教学案例的选题与开发筹备、调研与访谈、教学案例的编写与审核,具体如图1所示。
二、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方法
(一)案例选题与开发
1.教学案例的来源
获得教学案例的来源是第一步。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通过观察,从积累的素材中挑选感兴趣的组织/事件,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所熟识的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是其现实工作中急需的又不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还可以从组织获得。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遵循典型性和普适性的原则。
2.确定项目资金来源
案例开发涉及差旅费、材料费、劳务费等,在干部培训教学中,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资金来源。因此,在开发之初,就需要确认该项目的资金配备情况。例如,组织是否提供资金支持,所在学院会提供哪些支持等。
3.团队的组建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当确认获得案例项目后,需要确定开发团队,案例开发小组一般包括指导教师、研究助手。指导教师全面掌控案例开发的质量。研究助手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和评价,并与指导教师商讨案例的主题、用途及定位,初步拟订开发方案。
4.初次接洽
确定目标组织后,需要与目标组织沟通进而达成共识。组织接受调研后,需要确定对方的联络人,提出案例写作需要的帮助以及组织可以提供哪些层次、哪些级别、哪些深度的帮助。
(二)调研访谈
1.识别受访对象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要通过案例的主题来确定受访对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请组织提供接受访谈的人员名单;二是根据组织联络人的介绍来识别正式访谈的对象。从而剔除对案例主题不知情、不相关的领导。之后根据素材搜集和案例的主题撰写访谈提纲。
2.访谈与观察
访谈是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对案例开发的核心工作。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提问,对一些可能涉及隐私的问题可以委婉地问。受访对象可能会出现回答不明确的情况,这时可以采取追问和反问的方法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受访对象回答的信息进行交叉印证来获得准确信息。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目标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组织真实的客观资料,而且实地调查亦有可能补充访谈提纲中未涉及的问题。同时,为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和后期案例撰写的方便,在获得目标组织允许的情况下,访谈时应尽量做到录音录像。
(三)案例编写与审核阶段
1.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包括两部分,即案例文本和教学使用说明。
在编写阶段,教师需要将访谈获取的信息、组织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搜集的素材等零散的信息归类到一起,并进行初步的甄选和整合,形成写作意向。之后,针对获得的资料与素材,由教师与指导专家共同商讨如何撰写该篇教学案例,并形成初步的案例写作大纲和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编写者极易淹没在大量的资料、数据和访谈记录当中。因此,需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整理归纳,甄选可能会用到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加工。
2.提交审核
案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应做适当的掩饰处理。案例正文完成后,需提交给被开发组织审核,并询问对方案例中是否存在情节表述不当或数据不实的地方,同时与对方签订“教学案例授权书”,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授权及争议等问题。
3.反馈与修改
教学案例开发最终要应用于课堂,进行实践检验的。教学案例要紧跟形势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案例中蕴含的原理可能会永远使用,但案例的内容会过时。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课堂反馈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对案例做更新、维护及修改,以不断满足教学的需要及需求。
三、结语
关键词案例分析互动教学多媒体知识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ase Analysis
LI Chunyi[1], CHEN Jie[2]
([1] School of Surveying and Land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2]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Resear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is a permanent topic for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ase analysis. Moreover, existed problems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were analyzed. At last, according to self teaching experience, whole fram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case analysis.
Key wordscase analysis;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edia; knowledge feedback
教学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互动教学是研究型教学的本质所在,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可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1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的内涵与本质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时代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案例分析方法作为几种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得以快速发展。众所周知,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来源、性质、内容编排体系有其独特性,不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因此,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选的案例,使得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得以充分扩展。而互动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 启发学生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参与课程某些环节, 提供平台让部分学生展示其个人创作成果, 从而建立畅通的师生沟通和信息反馈渠道, 达到共同促进, 提高教育实效的目的。此时应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融,以产生教学共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上,仅以“黑板+粉笔”为媒介,单纯采用纸质的教学素材,通过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讲授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更忽略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学案例互动的多元互动因素。而广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基础设施之上,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以往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强调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漠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案例分析法是目前高等学校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优势是显而易见。但案例教学法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呢?二者的关系如何,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夸大案例教学法所取得的效果,而完全忽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作者认为,这是不科学的。首先,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法贯穿了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在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教育模式下,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适应,教师也比较适应。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方法符合并体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其二,传统教学方法适用范围比较宽,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而从另一方面考虑,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显然的,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事物的发展运动规律。
2.2 案例的选择不精细,达不到学生反馈新知识的目的
通过与教授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的老师交流发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穿插了不少案例,也能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教学的效果仍然不佳,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考试的结果很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分析发现,是案例选择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事倍功半,达不到学生利用案例,反馈新知识的目的。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案例的要求有如下几点值得考虑: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学生能够从该案例得到启发,进行拓展性思考。这是利用案例教学中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没有深度的案例会让案例教学纯粹流于形式,在课堂上只不过是师生之间简单的一问一答,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那末,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由于教师所选案例没有深度,学生没有从案例教学中获得创新性思维方式,导致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2)对于同一问题,前后案例应具有关联性和时效性。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发展运动的。在利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掌握这一规律并为我所用。对于同一问题,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所讲理论,若所选的案例互不相干或联系不紧密,那么案例教学则起不到所能期望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快速、海量增长,新旧知识的更替更是今非昔比。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 世纪是每50 年增加一倍;20 世纪初是每10 年增加一倍; 70 年代是每5 年增加一倍; 而近10 年为每3 年增加一倍。知识的更新在加速, 教学意识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也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应具备时效性,与时俱进,案例应尽量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让学生获取更开阔的视野。
(3)案例应具有实践性,不能凭空想象。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提供典型而真实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认知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选择与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教材体系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案例,才能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4)案例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度过大的案例,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学习、研究的兴趣,更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与反馈;相反,过于简单的案例,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深刻思维,达不到学生掌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2.3 互动教学流于形式,其本质被淡化
目前,互动教学法在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中被广泛采用,其优势是毋庸讳言的。但互动教学的效果如何却是值得商榷的事。如前所述,互动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相应的平台,启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情感和觉悟,将理论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理性力量。但互动教学的问题在于:
(1)缺乏对互动教学本质的认识。有些教师把互动教学的理解简单的停留在上课时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与简单对白,并没有把握互动教学的本质所在。事实上,教师在讲课前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精心准备课堂内容和所需讲义,必要时还要把讲义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上课要讲什么,案例的内容如何,怎样从深层次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哪些问题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等等。
(2)教学“六要素”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上课,有“六要素”,即互动的主体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四种道具,黑板、投影片、粉笔和激光笔。教师不能做“机器的操作者”。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演变成了课件的播放者,课件演示却成了“教”的主角,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这种“机器本位化” 的课堂,只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即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单纯的“口灌”变成了“口灌”加“电灌”。六种要素要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课堂才会精彩,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
(3)互动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互动教学还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深度不够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仅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导致课堂上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这种低层次的互动教学流于形式,多元互动“元素”之间没有矛盾与交锋的存在,更没有情感与心灵的交融,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只是“有形无神”。
3 基于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方法的实践
基于案例分析互动教学中,互动教学是本质,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多元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是关键,它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使互动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效果的手段。因此,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教学效果取得成败的关键。但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师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从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1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如前所述,互动教学是本质,良性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师生关系有平等互尊、相吸互助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成长的需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争取学生意见, 哪些是学生最重视、最需要理解的内容,哪些是他们需要提前预习的内容,这样在讲课之前会有针对性。例如,笔者所讲述的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开采沉陷学》,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测量、采矿、地质、水文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煤矿开采方面的专业课更需要提前告知学生,把先前所学的主体专业课《采煤概论》进行复习,这样在案例讲授中,遇到与采矿有关的概念和相关问题时学生就不会不知所言了,在此基础上,应重视案例的精挑细选。
3.2 注重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是采用多媒体手段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互动性是其根本特性和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学生真正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生主体不能取代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决定着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主导作用毋庸置疑。而且教师在知识结构、社会经验、能力锻炼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比学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体验, 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示范意义,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主导表现在: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自我教育中,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满堂灌”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与课程学习有关的讲义和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的研究、提供平台使作业优秀者能展示其研究结果,同时锻炼和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效果归根结底体现在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和价值选择的学习提高上,所以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因人而异,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收获成效各有千秋,其效果取决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图1基于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的整体框架
3.3 注重对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框架的整体把握
不管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方法如何重要,案例分析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其选择的优劣,精选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程度。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笔者谈一下如何从全局上把握教学的整体性,并寓案例分析于其中,如图1。首先在学生预习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多媒体手段,对章节中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诠释与分析,对基本理论进行必要的推导与探求,讲解时要充分发挥教室“六要素”的功能,不能仅限于多媒体的应用,还要借助于传统的元素“黑板+粉笔”。然后,为了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深入理解,真正打开学生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运用优选的案例进行指导教学。当然,相关讲义可提前发给学生,让其对案例有个初步理解,以便提出疑问,节约课堂时间。
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教学。在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应用所讲的基本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组与组之间再进行交流,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班级中的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到寓学于乐。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每组的讨论成果,针对具体问题共同分析和讨论,取得共识。潜移默化之间,学生达到了对所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反馈。由于《开采沉陷学》这门课是学校特色很鲜明的一门专业课,其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因此,可以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入煤矿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
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本身又反作用于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
4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便利了专业课的教学,使许多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也使得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方法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又要注意案例的精选与优化、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J].大学教育科,2010(1):21-30.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3]龙慧灵,熊黎,龙海明.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2010(8):119-122.
[4]徐春景.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70-171.
[5]熊筱燕.对推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两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3):131-131.
[6]杨建强.案例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0(27):132-133.
[7]何秋敏.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的意义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94-100.
[8]冯博琴.多媒体上课六要素和四大忌[J].中国大学教学,2008(2):4-5.
[9]杨新宇.信息技术环境下政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J].教学与管理,2010(27):134-135.
[10]周玄毅.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案――以本科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7):55-56.
【关键词】法律 教学 案例 特点 环节 法律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律法规的概念比较抽象,法律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而案例教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使用案例,围绕着具体的法律案例来组织教学,从而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则变得具体化,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化,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规律,因而法律课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层面,更要注重法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于教学内容是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实例,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抽象和枯燥,从而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二是,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真实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促使其思维的不断深化,进而探索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局面,同时也可以摆脱教学效果难以掌握的不利局面,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授课方法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适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案例教学有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第一步,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案例意味着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它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可以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案例的选择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要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案情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选择的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第三,必须根据时事的变化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冲突性的案例。
三、案例导入教学的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案例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前先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自主寻求答案,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后引入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辩论,加深学生对抽象化法律条文的理解。案例引入的方式可以通过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便于学生掌握案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其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着重引导学生们去分析,加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向周围事物质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环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很明显,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师生间的问答来实现,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多于老师,老师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听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可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抓住问题关键进行辩论。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同时教师事先要做好准备,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合理引导讨论主题,严格控制讨论时间,并且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2]教师在讲解、分析和归纳案例讨论意见时,要语言精炼、要点明晰、重点突出,并将案例分析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熟练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评价,以激励他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五、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实践中需注意以下问题,以纠正错误倾向,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要合理分配和控制课堂时间,同时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和肯定,对学生的言论误区则要及时加以纠正,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积极性。[4]善于分析和归纳学生的观点,抓住学生讨论的矛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深入展开讨论。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都要通过事例来说明一定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定,但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讲授法学理论时为方便学生理解而列举有关事例,属于教师的单方行为,学生很少参与讨论和互动,是课堂讲授的一种辅助方法,居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教学中作用显著,但其不应成为法律教学中唯一的方法,不能忽视讲授法及其他教学方法。法律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大量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仅靠案例教学无法完成,需要通过任课教师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讲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许灵霞.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J].科
技信息,2010,(35).
[2]吕保利.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探索[J].河南农业,
2010,(16).
[3]方丽.普通话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河南农业,2010,(16).
关键词 法律课 教学 案例
高校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比较抽象,其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加之法律课程所占的课时总量较少,通常只在一个学期开展,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呢,如何通过短短的法律课程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所有法律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任务。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讲解法律理论或法律规定,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选择并运用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节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使学生掌握有关法律规定或理解相关法律理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选择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例,也可以选择社会热点、焦点案例,但所选案例要求真实、准确,不能胡编乱造,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这样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选择来源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师治学的严谨态度,另一方面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把学生的间接经验转变为直接经验,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
(二)典型性原则
所谓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原理规范的联系性,要求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教学大纲,选择能够充分体现教材内容并且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一致的案例。使用这种案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研究和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并领会法律原理、规范运用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选择要做到两点,一是要针对教材内容选择,以体现它为教材服务的目的;二是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中的热点问题进行。
(三)适应性原则
选择教学案例时还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等因素,如对初学法律的学生,一般要选用综合难度较低的案例,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学生,选用案例的难度要相应地增加,可以给他们提供综合难度大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选择案例也要注意教师驾驭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点,使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思考,深化自己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法律意识。
三、案例教学方法的讨论
(一)分析案例
根据上述案例选择的原则挑选典型案例以视频、文档的形式准备好,对视频案例可以用摘要的形式把主要内容发给同学们阅读,所选择案例的针对性要强。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同时设置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的准备主要包括阅读案例,了解案例的内容,根据老师提供的延伸阅读文献进行扩展阅读以便为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前期分析,并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内在矛盾进行剖析,同时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观点,并提前进行理论的准备,以便在讨论中对学生加以引导。
(二)提出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时机的把握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分析案例类型及所反映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目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选择性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即可。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课堂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并积极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法律依据。
(三)案例讨论
在案例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通常采用分组讨论模式,即把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个讨论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各自观点和立场,并陈述理由,同时要求各小组能够对不同的结论进行分析比较。在进行全班讨论是,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同时要求该组其他成员记录本小组的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然后在全班发言交流,其他同学亦可做补充性发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在班级范围内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推理,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并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氛围。
四、案例教学方法的点评和总结
教师的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要求教师收集同学们的讨论稿,及时对案例教学的效果做出总结,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以利于今后案例教学的改进。引导学生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运用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提高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提高学生对案例的书面分析能力,同时也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再回顾和总复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
作者简介:申子夏(1982-),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纪检监察助教,研究方向:高职高专法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盛高璐.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46-47.
以“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实践活动”课为例,分析一下,我是如何设计这节课的,以及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况。
1 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回忆整理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以学过的五个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回忆整理其中所应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先让学生说出五个图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分小组讨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我又让学生应用转化思想说出
最后让学生讨论,回忆整理出其中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割补法、拼合法、平移法、旋转法,迁移思想、转化思想等。
第二阶段: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设计了四道实际应用题目。(实践操作题。观察发现题,先估后验题,解决“买地”题)(1)实践操作题: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上有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各小组自选一个图形测量出必备的条件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2)观察发现题:(如图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这几个图形的异同点。(3)先估后验题:①在图3a中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②梯形的面积是72平方厘米。涂色部分面积是多少?
教师先不出示数据只出示题目,让学生直接观察估出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再出示各数据,学生进行验证估算结果的正确性。(4)解决“买地”题:某村有一块荒地,如图4所示,准备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出售,如果买方有1.2万元你认为够吗?
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如图5所示,学生用的方法有:在练习中,不以得出答案为目标,而以学生能否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等过程,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况统计如下:
(1)主要的内容:有数格子法、割补法、拼合法、平移法、旋转法、分割法、补足法、移位法、找等量法、先估后验法、观察对比法等以及迁移思想、转化思想、优化思想等。
(2)掌握的深度:能说出所用方法的名称,并进行演示的占总人数的90%以上,还能有条理地叙述推理过程的约占总人数的50%。
(3)掌握的广度:这些方法中全部掌握的占20%左右,大部分能掌握的占80%,只掌握半数的占90%以上,其余(10%)的学生只掌握一些最常用的方法。
3 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存在的问题:
(1)观察无序。如前述观察发现题,学生不能按从“总体一部分一总体”的观察顺序,先说出共有哪几个图形,然后再说出每个图形的已知条件和可求的面积,最后再进行比较找出四个图形中的异同点。一般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思维缺乏条理性。
(2)估算能力差。估算不光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与意识,它能帮助学生自觉地注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前述先估后验题,能估出第一幅图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而能估出第二幅图的却寥寥无几。这说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强,这是一个薄弱环节。
(3)盲目分割现象多。前述“买地”题,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作业中发现。学生都会用分割法进行计算,但盲目分割的现象多。如图6所示有的分割成这种情况:学生只考虑方法要多,而不去考虑使用这些方法能否使计算简便,初步统计有出现盲目分割的学生约占66%。可以看出学生的优化意识还不强。
二、教学启示
启示一:重视思想方法,落实培养目标。
关于“获得数学思想方法”这一目标的落实,我曾经走过以下三种历程:(1)只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根本不提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2)只提出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名称,而学生并未实际掌握。(3)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运用它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现在我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变魔术,把一张长方形纸沿一条直线剪一刀,变成两个图形,再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图7所示。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前后两个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明白“等积变换”的原理。再回忆我们所用的方法,总结出“割补法”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找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地运用“割补法”与“等积变换”的原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长方形进行推导,做到不但能说出思想方法的名称,还能具体演示和说明推导过程。显然,我们应该提倡第三种做法。
启示二:开展探索活动,运用思想方法。
分析自己所上的课,发现在开展探索活动中,往往存在三个不够:(1)提供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不够。(2)提供探索的材料和民主气氛不够。(3)探索活动发挥中师生、生生合作的作用不够。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上,当学生探索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时,过去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拼看,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然后立即进行公式推导。这样课堂上好像在探索,实际上却是按教师预先设计的方案,用统一的思路与材料在被动地操作而已。现在我则拿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敞开思想,先猜一猜:用一个三角形可不可以?用两个三角形可以吗?用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才可以呢?然后自由选择,分工尝试,教师下组共同探讨。这样,课堂上学生就多一份猜想的冲动,多一点自主求异的思维和争优的雄心。在这种情况下点明所用的思想与方法,学生一定印象深刻。
启示三:对比、分析、总结、领悟思想方法。
在学习时,除了要多进行实际操作外,还要适时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让学生掌握它的特点,明确它所依据的原理,并加以命名,这样学生才好记,好说,又好用。如教学“梯形的而积计算”时,在展示各种探索成果之后,引导学生做下面三项工作。
(1)找出异同点。相同点:都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不同点:转化的方法不同,①②是用一个梯形转化,③④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
(2)分析根据的原理。都是根据“等积变换”的原理,
(3)总结特点并命名。①②是找腰中心点、割补、旋转一割补法:③④是重合、旋转、平移一拼合法。都能推导出梯形面积是5=(a+b)×h÷2。
启示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应用水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诱引,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中,设计像本课“买地”一题的问题情境,就能让学生展开多角度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在多种解法面前,我注意组织学生分析研究。如这道题分割成两块就能解决问题,对于分割成i块、四块,甚至五块的现象,我就引导学生讨论,它们有什么特殊意义,从中既让学生增强了优化意识,又让学生发现了“找等量的方法”。例如:
①以长方形为等量:6×5×2.5=75(平方米)
②以三角形为等量:6×5÷2×5=75(平方米)
又例如在学生分割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发现各分割块之间的等边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移位,拼成一个已学的图形。
①变成梯形:(10+5×3)×6÷2=75(平方米)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一工程经济学课程分析
工程经济学是土木工程学生应掌握一门专业课程,更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集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综合人才。这是一门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根据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4个类型建立。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一个专业方向,在相应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在社会需求上,工程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许多其他资格考试中都设置了相应的考核内容。
二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
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部分课外习题和作业为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以灌输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为主,对于各种枯燥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接受,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疲于应付,同时过分强调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也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无法体现,没有充分体现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对于知识巩固环节的课外习题和作业,也形同虚设,大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对学生而言,种种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学与不学无太大差别,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其结果就是:教师“满堂灌”,教师累、学生也累,而效果却微乎其微。因而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真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点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切忌简单强硬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根据实际工程应用和研究生、执业资格考试等方面对工程经济学知识的掌握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学相结合的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实用性。工程经济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较多,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树分析中注重案例教学,将相关原理和方法用于解决案例问题。同时注意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执业资格考试中相关理论应用 试题的分析和解答,也是教改与教学实践的素材。学生在各章节内容学习的层层递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领悟到本学科的精髓,体会到本学科的趣味。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属于受教育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克服教的主观片面性,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学相长。针对学生个人能力鼓励学生按自我的个性发挥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才可以把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统一于教学实践中,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计划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应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作为专业课教师在完善自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更应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应积极参加与相关课程培训,例如全国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材料,使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更深入系统地了解,以减小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教改要从多方面角度着手,从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本文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工程经济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而言,分析、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方法探究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通过问题教学情境的具体说明覆盖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特殊的情况下,最终解决问题。尤其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理念,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进行自学,在课堂环节,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说明,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动脑、动手。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始终以几个案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以一个简单案例为基础,将利率、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应用其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又在案例中学到了如何应用。在方案的经济比较与选择时,引入一个完整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此案例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有方案进行初选、排序、最后选定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每个学生都要针对案例提出各自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考虑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删选出的所有可行方案,最后在这些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这样可吸引每个学生认真思考,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要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我要学”的理念。在进行风险分析和价值工程理论、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等的学习中,对前述确定方案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树分析,同时针对方案的某一具体内容用价值工程的原理进行分析。盈利方案的考虑,偿债能力,可行性和经济性评价及社会评价,在此过程中又可根据课时限制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形式完成,为保证每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以个人解答和论述的形式来检查完成和掌握的情况。通过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以及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最终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知识掌控能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学的可行性研究。这是一种包含多种学科的知识,使投资项目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其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效益为目标,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前期全面,系统地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效性及合理性,做出对项目可行与否的评价。可行性研究的最后成果是制定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内容一般包含: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目标,市场分析与预测,资源条件评价,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厂址选择,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原材料和燃料供应,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一份正式文件既是报审决策的依据,也是向银行贷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经营执照和同有关部门或单位合作谈判、签订协议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检查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知识,练习和测试学生使用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论。在老师的这一部分应指导学生阅读,或提供实际案例,报告和资料文件等基本信息文献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学生完成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不单单能使教师从阐述性教学向启发性教学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查询数据,得出结论,总结的基础研究能力从而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练习了解到,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五结语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理论应该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的实际例子是分不开的,兼容互补。我们强调教学案件的重要性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要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我们在走出传统的只重理论不重实际的误区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入重实际轻理论的误区,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环节的有机结合。要认识到,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才有不断的提高。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实际教学方式之间也不是孤立的,也是可以并且必须配合使用的。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中设置并应用合理的案例教学,并且把它纳入成绩评定的依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体现学科特点和工程应用性需求。在需求为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方法的调整,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想,反映了需要发展经济时代对工程的专业培训人才的需要。
作者:朴红梅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莉.“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
[2]谭大璐,赵世强.《工程经济学》(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6.2.
[3]邓燕雯等.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
[4]李曼丽.变革中的实践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案例分析,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