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35: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德育表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意思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弄清它就是提高可显示答案的水平,但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很难圆满答出。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初中起始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讲完这段教材之后,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学生虽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教师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
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
(+5)+(+3)=+8 (+4)+(-6)=-2
教师马上给以首肯与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此举使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是实际需求,甚至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紧接着,教者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能与正负数联系的得体的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简单空间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后经教师多次找她个别谈心启导,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现欲。尔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
x3+2x-3
分解因式,竟用拆项、 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
(x-1)(x2+x+3)
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才能使学生投入表现,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例如,初一代数有这样一道课外补充题:x 的倒数等于它本身,y的相反数是0、1的倒数,负数z的绝对值是8,求代数式4x-y+3z 。由于此题构思较曲折,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程度不同的产生了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表现,却又无把握,不敢表现,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散难点。转贴于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x、y、z,三位学生先后举手, 轻松地求出:x=±1,y=-10, z=-8。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务必夯实表现成功的物质基础,强化学好数学的内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表现,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表现作为一种欲望支配的自觉行为,排除心理障碍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严重地阻碍和抑制表现行为和表现效果。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意思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弄清它就是提高可显示答案的水平,但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很难圆满答出。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初中起始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讲完这段教材之后,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学生虽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个,下半场赢球个,结果全场赢球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个,下半场输球个,结果全场输球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教师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
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
教师马上给以首肯与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此举使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是实际需求,甚至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紧接着,教者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能与正负数联系的得体的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简单空间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后经教师多次找她个别谈心启导,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现欲。尔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
分解因式,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
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才能使学生投入表现,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例如,初一代数有这样一道课外补充题:的倒数等于它本身,的相反数是、的倒数,负数的绝对值是,求代数式。由于此题构思较曲折,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程度不同的产生了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表现,却又无把握,不敢表现,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散难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三位学生先后举手,轻松地求出:±。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务必夯实表现成功的物质基础,强化学好数学的内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表现,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的看待学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传统教学不鼓励学生创新,独到见解视为异端,只要求符合“标准答案”,学生往往被当作等待“填食”的鸭子,而不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渴望的雏鹰。结果,教师的教学计划虽完成了,但学生的原有的积极性却消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然也就得不到培养。由此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重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一、消除心理障碍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表现观,激活表现欲望
小学生受错误表现观的牵引,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欲受到抑制,表现变得格外慎重起来成为一种潜意识。因此,要让学生参与教学,首先必须唤醒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表现观。使学生明确,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切莫错失课堂参与的良好机会。
2. 形成宽容的评价机制,保护表现欲望
小学生的内心脆弱而敏感,为了激活并保护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望,需要在课堂中形成宽 容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学生之间也不能互相嘲笑,形成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上课时,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放弃绝对权威,而以诱导、协商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思考,推论结果,并表扬学生发言中的某些亮点,或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表示赞佩,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树立自觉的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教学的表现活动中去。
3. 设置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情境,提供表现机会
学生的表现心理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其中介是表现机会。这种表现机会首先 要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保证,并在情景上创造条件。如果教师一味大讲特讲,那么学生就没有机会表现;有时班上极少数爱举手的同学老是强着发言,把机会都占了,那么他人就没有机会了,因而机会还包括份额的合理分配。教师要保护欲望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热情。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提问、朗读、复述、背诵、讨论、表演,都要恰到好处地适应学生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的显示自己的价值。
二.突破教学陈规,让学生的表现欲在充分参与中实现
如果说,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艺术的设计教学方案,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的关键。
1.立足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过多的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参与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好学生的各种参与活动,包括听、读、说、问、思、写等活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自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并把学生的其它练习活动有层次的融入到学生读的过程之中。可以这样安排:
初读知大意— 表层理解,抓住课文大意,在此安排理解练习,简单回答和信息转换。
细读要体会—中层理解,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体会重点意义的词句。
精读找疑问—答案里面学问深,深层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
2.注重提问价值,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形成结论,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常用方法。这里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一是要有启发性。人的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二十要有社努深入性。对于深入性的阐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更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够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多种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励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一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浮华,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的参与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需动脑的“问题”,这种提问时肤浅的,这种参与也就停于表面。可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参与,教师提问就必须剥去华丽的外衣,去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和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黑格尔曾经对人的表演欲望进行过细致的描述,他认为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当有了这种价值实现冲动时,也就形成了表现欲望。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到声乐演唱中来说,是指一个演唱者愿意利用自己的歌唱技能,通过对作品的演绎,获得观众认可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个人演唱欲望的满足、对作品内涵的充分体验和与观众获得的情感共鸣。可以看出,表现欲望和声乐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其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促进表演者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在表现欲望的推动下,演唱者会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声乐演唱是建立在声乐作品基础上的,一方面,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表现欲望的诱因,另一方面,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深刻体验,能够为声乐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能够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演唱心理。不管是成名已久的歌唱家还是歌唱的学习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紧张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控,将会使歌唱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如果表演欲望强烈,则会使演唱者自觉地将精力集中到演唱本身上来,原来紧张的因素反而变为了增强自己表演效果的工具。最后,能够对声乐学习产生能动作用。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反复和艰难的过程,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势必会使演唱者感到枯燥和厌倦。而表演欲望则更像剂,能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表现欲望的驱使下,学习者能够自觉调整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栋。声乐教学中对沉重心理素质的调节与把握[J]。中国音乐学,1996(1)。
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今许多美术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美术活动中学生表现欲强弱的分析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表现欲的强弱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受年龄的影响。年龄越小,表现欲越强。在初中阶段,七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比较强,而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自我表现欲较差。
2、受个性影响。开朗活泼外向型的学生表现欲较强,而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欲较弱。
3、受爱好影响。喜爱绘画的学生在绘画过程的自我表现欲较强,没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表现欲较弱。
二、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针对以上种种自我表现欲差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智慧,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以利学生更好的发展。
1、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设计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年龄影响学生的表现欲望,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让他们自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八年级学习《艺术与科学》一课时,由于该课内容多,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赏析的作品中既有中外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又有建筑欣赏评析,如果单凭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学生可能会感到乏味,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把这节课内容转化为小知识竞赛的形式,注入竞争机制,让学生进行抢答,这一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极强的表现欲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种教学方法就把它们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潜能完全的给挖掘出来了。
2、运用赏识教学,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意识。学生的自我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绘画的参与意识。对学生的各种自我表现欲,教师应善于发现积极培养,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的表现欲望直接体现到学习活动中。个性不同,表现欲望的方式也不同,有的直接,有的含蓄。直接的学生会主动参与教学并积极举手发言,画一会,就会跑到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我画的好不好?”“我画的好看吗?”或许这位学生画的并不怎么美,但作为老师,一定要充满信任和赞赏的对他竖起大拇指:“画的真不错,你真棒。”可能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这个学生信心倍增,会激发他更强的表现欲望。对这样的学生,千万不能敷衍他说:“差不多”“还可以”,更不能打击他们。对于他们的任何一点表现冲动,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对于表现欲望较差,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就更为重要,教师应有意识的多提问他们,尽量创设机会,让他们多说多讲多练,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乐在其中。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以此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望。
3、师生平等以待,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氛围对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表现的比较兴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生会边讲边画,画到开心处会手舞足蹈,完全忘记老师的存在。学生们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语言的描述,动作的模仿,丰富了他们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唤起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如果此时老师一味强求课堂纪律,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呵斥学生,那么学生的创造力会被遏制,自我表现欲会被压抑,他们的内心体验得不到完全的释放,创作潜能也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4、体现课改精神,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打破原来的座次,把爱好绘画的和不爱绘画的学生编排在一起,给他们创造分工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在练习时,让两个或者几个同学完成一张作品,并进行小组比赛,让表现欲强的同学带动表现欲弱的同学。通过同伴间的互相讨论,既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培养了他们互相协作和交往能力。
摘 要:“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中式英语”在英语中被称为“Chinglish”,是“Chinese”和“English”混合而成的合体字。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的“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口语规范,并且在大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中经常出现。这些“中式英语”表现在英语口语的各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英语表达与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本文主要是通过口语交流记录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陕西师范大学及其周边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输出中的“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因素进行分析。关键词:英语口语 中式英语 表现形式 内在因素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66-02“中式英语”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Joan Pinkham)。很多人常常混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其实,“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国英语”是那些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词汇和表达法,是规范英语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自然和风土人情。而“中式英语”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语学习过程的负迁移,在日常交际、写作和翻译中出现的一种不符合规范的蹩脚英语,英语中称之为“Chinglish”。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英语口语中“中式英语”的出现情况,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及其周边院校在校本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英语口语交流记录和问卷调查,分析并尝试总结受调查对象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出现“中式英语”现象的内在因素。1 调查对当前大学生英语口语中“中式英语”现象具体分析情况如下1.1 语音方面(1)发音时,受普通话或方言影响发音错误,如英语辅音中/θ/、//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音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很难习得,往往发成/s/、/z/,而来自四川地区的大学生会混淆平舌与翘舌,将/sh/发成/s/。(2)很难判断元音发音长短,如很难将/i:/,/a:/等元音发准确,区分不了seat与sit、beat与bit等词的发音区别。(3)在发辅音(特别是在词尾)时,容易加上元音结尾/e/或/er/,还有辅音群发音错误,将glad、please发成/g'ld/、/p'li:z/等;1.2 语调方面(1)说英语时,节奏往往有汉语节奏的特点,明显带有中国腔调。(2)往往注意单个词的重读,而忽视了英语中需要突出的句重音,或不注意的把几个需要轻读、弱读的音节压缩,将其含糊地读出来。(3)习惯于将每个音节都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发音响度,声调高低都一样。1.3 语法方面(1)用词不当,如表达自己要听取别人意见,用“absorb somebody else` s opinion”而英语地道表达应是“get a second opinion”,爬楼梯用“climb the stairs”而英语地道表达为“take the stairs”。(2)搭配错误,不清楚各种词性短语的具体用法,如用“in danger to”表达某物处于危险境地,正确说法是“in danger of”。(3)基本语法错误,口语表达或交流中经常出现“I prefer…than…”/“Because… so…”等基本语法错误。(4)重复表达,一般来说,除非有意强调或出于修辞的需要,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哦重复,讲英语的人对于随意重复相同的音节、词语或句式往往感到厌烦,而汉语注重语句音节匀称,喜欢重复词语。举简单的例子,很多大学生说自己在书房学习,将“书房”表达为“study room”而“study”本来就有“书房”的意思,同样,“desk”本就有“书桌”的含义而很多人说“book desk”,表达自己观点时说“my views and opinions”则是典型的词语重复。(5)时态运用不当,由于汉语词语形态没有变化,中国大学生说英语时往往忘记动词时态变化,对将来时态、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能够掌握但运用不自如,而对完成时态的掌握与运用非常欠缺。(6)语态运用不当,被动语态在英语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语法现象,英语使用被动式常常是为了表示某种客观、间接和非人称的口气,以迎合某些表达需要,汉语要表达同样的口气,往往不用被动式而多用无主句、主语省略句、主语泛称句等句式,造成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时语态运用不当及一些基本语法错误如句子无主语等。1.4 文化背景方面礼貌用语不当,不能准确运用英语熟语,表达时常带汉语中的成语熟语,如要表达自己的意愿时说“I want…”而英语礼貌用语则是“I would like…”;与人打招呼时说“Have you eaten yet?”而地道用语则是“Did you have fun?”;告诉别人少管闲事时说“Don` t mind other` s business”而英语熟语表达为“Mind your own business”。1.5 思维方式方面受中式思维或汉语思维影响,口语表达时习惯于重复前面说过的话,话语没有逻辑性,用词模糊而不精确。口语表达或交流时少用代词,重复使用某人名或主语名词;往往想到什么说什么,话语没有组织与层次,显得凌乱;由于词汇缺乏与中式思维习惯,表达时经常用模糊不清的词语,经常用bag代替所有的“包”,用cup代替所有的“杯子”等。2 中式英语首先是由于母语习惯、交际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产生的,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和石化等客观因素决定的但“中式英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英语口语发展,其中学习者的内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参照影响外语学习的内在因素,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情感、性格、语言基础三个维度的设计,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造成“中式英语”现象学习者的内在因素进行了一下分析。2.1 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其学习行为,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大学生口语表达中“中式英语”问题产生的内在因素中,情感因素占很大一部分。其中学习动机,信心以及学习焦虑等情感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克拉申的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影响的情感过滤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将情感定义为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的通过情感因素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根据这个假说,语言学习者的强度因人而异。大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若持有消极的学习态度,如对英语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信心不足等对英语吸收有很强的过滤作用。持消极态度的语言学习着不仅不会主动地获取更多的输入,反而即使能够理解它们也不会进行习得。所以情感过滤的作用强时,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不充分,学习也多半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注重自己的口语发展,觉得自己说“中式英语”也无所谓。然而,大学生若在英语口语学习中持积极的态度,其情感过滤的作用就很弱,学习者倾向于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主动的获取更多语言输入、克服学习困难。这类学习者往往关注自己在英语口表达中的各个方面,能够主动发现自己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的错误并积极改正。据统计,调查对象中98%认为英语口语水平很重要,86%认为“中式英语”很影响沟通需要努力克服,62%的人表示自己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以改正“中式英语”表达。这说明多数调查对象认识到了英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性和克服“中式英语”的必要性,这些学生也就更有可能在英语学习和口语练习时有较强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学习自信方面,只有2%认为自己英语口语水平很不错且不受“中式英语”影响,而72%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去练习地道的英语口语,以此可看出大多数调查对象缺乏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和学习环境的信心,这将有碍于其今后的口语学习。学习焦虑方面,64%的人用英语交流时很担心自己受“中式英语”影响导致别人理解困难,而44%的人更是觉得自己说一口“中式英语”会遭别人嘲笑,这表明大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有较明显的焦虑情况,害怕自己说一口“中式英语”影响沟通甚至遭人嘲笑,这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在今后的口语表达和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很被动,尽量少说或干脆不说英语免得被人误解或嘲笑等现象。总之,调查对象意识到了英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性和克服“中式英语”的必要性,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困难。但是自信心不足,表现出较明显的焦虑情况,这会阻碍大学生今后的英语口语学习与输出。2.2 性格因素性格因素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分析的重要指标。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开朗、活泼、在英语口语表达中表现出不怕犯错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善于表现自己,在英语口语活动之中敢于参与、敢于发言,锻炼的机会多,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流利,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和实践的机会;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文静、胆小、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害怕交际,常常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不服输,不善于表达,但由于不善与人交往,因此其口语能力水平提高较困难。据问卷调查统计,38%的调查对象喜欢用英语与人交流,34%在英语课堂积极发言参与讨论,30%乐于跨文化交流,并表示自己有说地道英语的朋友,并经常向他们请教,这些调查对象态度积极,更善于表现自己,敢于参加课堂活动和各种口语交流活动,也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准确的语言输入,更容易发现自己口语表达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并加以改正,但这些调查对象只占总体的1/3,这说明更多的人并不善于表现自己或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善于或不喜欢英语口语交际,调查显示,58%更乐意通过看电影浏览英语学习网页来学英语。虽然看电影、浏览英语学习网站也是学英语的途径,但是这些途径缺乏实际的英语口语交流情景,调查对象若不去积极主动地创设情境,选择看电影和浏览英语学习网站学习英语,会对自己的英语口语发展造成了阻碍,无法将英语运用到实际情景中,有些错误的语言输入也无法得到改正。2.3 语言基础语言基础在此主要是指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以及语言技能,表现在英语口语方面就是语音、语调、对词汇和句法的掌握以及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等方面。而我们的调查者的英语口语表达欠妥,之所以会出现“中式英语”,也就是因为语音语调不准,不能准确使用甚至乱用词汇和语法,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欠缺了解并且在口语表达中基本上没有英语思维,长期受汉语表达的思维影响而又不积极主动改变现状。调查显示,小于10%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英语发音标准,语调自然,口语表达或交流时能够准确运用英语词汇和语法,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且肯定自己说的不是“中式英语”。然而,60%的调查对象认为英汉语音语调差异、语法结构差异很大,从而增加了其学习难度,64%认为英语国家文化很难理解,更有92%认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自己缺乏英语思维,输出的都是“中式英语”,表明调查对象的语言基础薄弱,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通病。3 结语“中式英语”并非是独特的现象,除英语国家外,各国英语学习者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中式英语”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发展,其中学习者的内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本文对“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内在因素分析,希望能对这种现象的解决提供一些借鉴。参考文献[1] Pinkham.The Translation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 朱麟.汉语语音对中式英语语音影响的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4] 李雪红.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5-129.[5] 李卓,解丽丽.“中式英语”的主要表现及原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9-80.[6] 林绪肃.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D].华中示范大学,2008.[7] 刘红原,曾水娟,罗玉珍,等.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Chinglish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09-111.[8] 黄国琼.关于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发展的内在因素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11-112.
关键词:素描教学;写实;表现;临摹
写实性素描教学在中国现代学院素描教学中曾经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这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互补性需求,以及我们长期执行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政策和诸多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相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和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写实性素描教学的统治地位发生了松动,表现性素描写生教学开始逐步成为主流化素描教学模式。应该说这一变化是学院素描教学的进步,它使得我们对西方素描有了更为全面而主动的认识,促成素描教学体系向着更加丰富、合理、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素描教学质量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素描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大,素描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受到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具体的分析作为素描教学手段的写实素描与表现素描在写生教学中所具有的不同教学功能,以形成写实与表现相结合的综合性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结构。那种非此即彼、相互替代或者跟风式的素描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害的。教学中的素描问题需要通过完整的教学体系来解决,脱离开教学体系漫无边际的谈论素描,容易造成混乱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在素描的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影响素描写生教学的质量。
写实性素描教学
广义上讲素描可以分为两种:即主观性素描和客观性素描。写实素描属于客观素描,是西方三维写实造型艺术的基础。写实艺术起源于希腊雕刻,发展于文艺复兴,成熟于19世纪科学知性的欧洲写实观念,即三度空间合乎透视解剖的写实观念,其造型方式不脱离自然对象,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更多的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的研究和再现。具体狭义的讲就是光影素描,通过丰富的黑白灰色调变化,塑造出立体、真实的画面形象,过去我们也曾把这种素描称之为“全因素素描”。从图像上看,写实素描比较接近一般的真实的视觉形象,要求忠实的记录和再现客观物象,素描语言隐含在真实的画面形象之中。严格的说,对写实素描如此的描述是不能概括丰富而复杂的写实素描历史,这里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
那么,写实素描在我们的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什么教学意义呢?首先,写实素描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的艺术观。我们的艺术思想、创作力量不是头脑固有的,而是源于对客观世界的亲密接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新鲜的客观视觉形象能够不断的冲刷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化图像和思维方式,永远是我们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写实素描是训练观察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素描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会了观察就学会了绘画。写实素描所提供的整体观看的方式方法,能够锤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真实形象中发现和提取艺术形象的本领。正如罗伯特.贝佛莱.海尔所说:“在你学习素描时,尽量养成把你所见的一切看成简单的几何体的习惯,它能增长你从整体出发的思考能力,应当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本能习惯,它是学习素描者所能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1]p7。
第三,写实素描不等于照抄和模拟客观对象。尽管写实素描有其明确的“记实”倾向,但是,素描是情感交流的视觉艺术语言,写实素描必须通过系统的素描语言才能转化真实的视觉形象。因此,通过写实素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造型语言,是对习画者控制能力的极好训练。如果我们在写实素描教学中能够明确上述三点教学功能,在心、眼、手(思维、观察、表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素描的教学,那么写实素描就可以为学生打下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绘画基础。这个基础并非只为写实而存在,它源于写实且能够超越写实。
回顾写实素描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过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素描理论研究滞后,素描教学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没有把素描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加以整体认识,导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的写实素描体系的“误读”。具体的讲,就是对贯穿于西方写实素描中的“几何结构分析”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而只是孤立地注重表面的写实样式。第二,没有很好的把写实素描定位在素描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而是为写实而写实,致使写实素描教学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目标相去甚远,最终成为僵死的样式化素描教学模式。第三,写实素描的教学功能有其局限性,将其作为唯一的素描教学模式,其短处就会被放大出来,影响学生艺术思维的活跃性,局限了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素描语言趋于贫乏。
表现性素描教学
表现性素描倾向于主观性素描,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处于优先的地位。表现性素描是对传统的客观素描的超越,具有当代主流艺术的特征。西方绘画艺术自印象派之后,东西文化交流加强,艺术呈现更加开放的多元化格局,写实观念的艺术传统被打破,其艺术教育也日趋自由化。阿恩海姆关于艺术的表现性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表现性在人的知觉活动中所占的优先地位,在成年人当中已有所下降,这也许是过多科学教育的结果”,“在培养艺术家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学生们对表现性的反应能力,并培养他们把表现性作为使用铅笔、画笔和雕刻凿刀似的用力基准。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这样作的。但是,另外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法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们在接受了这样的培养之后,不但未能使得自己对表现性反应敏锐起来,就连自己原有的那点本能反应能力,也受到了压抑和破坏”[2]p619-620。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新的西方艺术思潮开始全面影响我国的艺术教育。表现性素描强化素描语言的学习,把我们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和感受体验进行更大幅度的素描语言化处理,更加重视二度空间的画面视觉表现,主动灵活的分解、重组或强化素描的各个元素,以构成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
表现素描在素描写生教学中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首先,表现性素描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性有着某种程度相似,那么表现性素描的学习可以转化学生完全西方化的素描观,建立起更加开放的素描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学习中国艺术,使素描的学习成为连接中西艺术的纽带。中国的美术学院是不应该无止境的克隆西方艺术,只有在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中不断地一点一滴融入自己的文化基因,才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
第二、表现性素描教学的全过程还是要面对具体的写生对象,观察仍然是第一位的,目的是保持表现性素描教学的渐进性,使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感受和发现事物的表现性内涵,实现由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的跨越,而不是概念化的自我表现。
第三,表现性素描的实验性特征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素描语言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对象,多种表现,一幅写生可以有较少的主观因素,也可以有较多的主观因素,可以使用单一的绘画材料,也可以运用综合绘画材料。相对于写实性素描单一的语言模式,表现性素描增强了素描语言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寻找方向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第四,表现素描可以较好的理顺基础与创作的关系,克服基础教学与创作相脱节的不合理的教学现象。
今天我们已经扬弃了以写实素描为“正宗”的素描教育模式,素描教学从单一的写实素描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表现性素描也已经成为正常的学院素描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性素描的教学便成为需要我们关注的新课题。总之要在整体的素描教学体系的框架中去发展和推进表现性素描教学,不能任意炒作一家一派的素描样式,也不能不研究西方素描的历史,而自以为是的发明一些“新素描”。不要滥用表现性素描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了他的自由性。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教师角色,理性地从画家的身份挣脱出来,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素描教学的研究。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一直是影响高等美术教育的一个老问题,一些教师的素描言论带有更多的画家色彩,而不具有教学的价值。
素描写生与临摹
进行素描写生教学,学生需要了解素描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理解和认识这些基本元素的变化规律。教学的主要过程是通过写生实践来完成的,但是,在学生对于素描语言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单一的面对具体物象的素描写生,不应是唯一的素描学习方法,也不能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缺乏熟悉的素描语言的支持,学生一方面容易陷入盲目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学生别无选择地学教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胸怀和教育理念,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画风“熏陶”学生,局限了学生的艺术个性。我们提倡素描临摹教学,首先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接触到最优秀的素描艺术,随着临摹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的艺术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就会的得到加强。第二描临摹教学会很有效的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素描语言在具体画面中的体现,克服照抄和模拟真实物象的习惯,学会运用素描语言的转化描绘对象。第三临摹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建立起丰富的素描语言背景,形成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素描语言群,使学生既可以发现适合自己的素描语言,也能够博采众长融合出新。第四素描临摹教学需要打破单一的仅仅只是研究西方素描的格局,在西方当代的一些素描著作里已经将中国的水墨画纳入其素描研究体系,优秀的中国绘画艺术同样也是素描临摹的范本。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样式化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控制和把握好临摹与写生各自的教学任务,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临摹与写生就会自然的融合,并逐渐发展和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素描艺术语言。
综上所述,素描写生教学中的写实与表现以及临摹是三种基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中应充分发挥三者各自不同的教学功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素描训练。学生既要接受写实性素描的教育,又要进行表现性素描的学习,同时也要研究优秀的素描传统。由此,真正全面掌握素描艺术语言,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而又富于创新活力的素描基础。
参考文献:
1.课堂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喜欢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2.不尊敬英语老师。上课时,我行我素,没把老师放在眼里,对老师的教育无动于衷,跟老师赌气,甚至怨恨老师,与老师对着干。
3.怕苦、怕难,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作业不认真,相互抄袭,不及时完成作业甚至不交作业。
4.学习动机的缺失。学习没目标,行为无准绳,心理不健康,品行不端正,学习无毅力,行为惰性强,在校混日子,回家熬日落,更有甚者逛逛网吧等。由于学生的厌学导致他们无心学英语,及格率低下,学生英语成绩普遍很差。
以上这些也成了教学一线英语老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教师不是没有把握教材,也不是不愿意花力气想办法去教学,而是一种无奈,是对学生对厌学英语感到的一种无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走上厌学英语的不归之路呢?我认为这种结果的造成可归纳为主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上即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造成信息时代中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主观因素方面来分析,主要是学生个人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英语的习惯差,英语基础不好,心理负担过重等。
1.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有些中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迷惘不清,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不明确。他们到学校或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或只是寻找玩伴,把学校当作避难所、游乐场,而非求学的地方。这类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任何一个科目都毫无兴趣。
2.学习英语的习惯差
英语教师上课讲授知识时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英语的方法和知识的运用技能。学生却忽视了这一点,由于部分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仍像小学生那样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学习无计划,不会把握时间的分配,他们会花许多时间看电视、闲聊和玩耍,却不会用适当的时间进行英语的学习,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成绩必然下降,导致厌学。
3.学生英语基础不好
不少学生,往往是朗读张不了口,写作动不了手,听力课皱眉头,学习语言“听、说、读、写”一样也没掌握。有些学生甚至于26个英文字母也写不全,读不准。对一些基础知识也不知道,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认为学习英语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反而使自己“丢人现眼”,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4.心理负担过重,造成厌学心理
有些学生担心上课的表现不佳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否定评价,有些懂事的学生则因为父母对他们过分的关心和照顾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无形压力,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厌学。
二、客观上的影响主要有
(一)学校的影响
1.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在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的压力下,社会和家长将压力是给学校,学校施压给老师,而教师将负荷压给学生,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老师不得不想尽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数,他们倾向于多讲练习、语法,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反复不断的练习考试,致使学生压力过大,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结果产生厌学心理。
2.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教学评价制度的影响。在教育方式和管理方面,一般都是严多宽少,缺乏情感教育与心理沟通,缺少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长期紧张的学习生活,加上一次考试定乾坤,许多学生就会为此产生厌倦心理。
3.教师方面的原因。目前,许多英语教师超工作量,一星期上十几节课,还有早晚自习,教师忙于应付上课、备课、辅导和批改作业,很少能挤出时间用于钻研教材教法,教学方法呆板,单调,大多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术,严厉惩罚等落后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时间长了,学生就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自身思想观念落后。有些中学生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有较多不足,他们总认为学英语无用,也不想出国。学生之间就流传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为何学外文,不会ABC,照样挣大钱。由于家长目光短浅、思想落后,导致学生更厌学英语。
2.对子女的期望不当。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指对子女学业成绩、就职前途的主观期待。大多数厌学学生的家长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子女学业抱着低期望的,他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考试失败,他们逐渐降低了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进而厌学。
3.部分家庭造就的“留守儿童”群体。相当一部分 “留守儿童”,在家里无人管,缺乏关爱,处事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来校不听讲,导致英语学习成绩差。
4.父母不良的行为习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些家长生活作风上的不检点或家庭的破裂,也会使孩子在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从而导致厌学。有的父母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他们分辨是非能力水平还不够高,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维方式极容易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会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又如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好奇心重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学生因此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若交上不三不四有流氓习气的朋友,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
1、错误经验迁移引起的思维障碍
初中学生常把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完整的概念,甚至错误的生活经验迁移到物理学习上来,导致迁移性思维障碍。
这些“概念”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这种先入为主的倾向妨碍了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
2、表象性理解引起的思维障碍
由于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在发展阶段,看问题常常只顾现象而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例如: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但是,课本上讲压力概念时较多地出现由于重力而产生了压力的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压力等于重力的错误概念。另外,压力现象的复杂,如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人按图钉对墙面的压力,汽车上坡时对斜面的压力等等。由于情况纷繁复杂和本质属性的丰富,也影响了压力概念的理解。
3、抽象性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
物理概念和规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格的内涵、外延,而且概念、规律数量多。而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仅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又一思维障碍,如对电阻这个概念,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由此学生认为,电阻的存在是因为电流通过导体而形成的。若没有电流,则导体就没有电阻,把电阻和电流混为一谈。
二、提高教学质量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1)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
实践表明:初中学生对实验最敏感,也最好奇。但注意力往往不易持久、不易保持,有时只有三分钟的热度,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思考,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驱使学生思考。例如在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可提出以下问题: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如果电流表无示数,而电压表有示数是什么原因?当只给你一只电流表或一只电压表,你能想到有哪些方法也能将未知电阻测出来?
(2)要尽量增加学生实验
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中,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外,还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紧密配合教材,能理论联系实际,趣味性浓,实用性强的数十个小实验。这些实验设在课后,是让学生在家中自己设计、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亲自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
认真完成这些实验,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物理打下坚固的基础。教师应相信学生,把实验权放给他们,并积极运用各种激励手段鼓励他们参与实验。
(3)不断改进实验的方法
如果把发明成果比作金子,那么发明技巧就是“点石成金”术。教师要开动脑筋,用新点子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有全新的感觉。可用的一些方法有:(1)缺点列举技法。缺点列举法是指通过发掘现有事物的缺陷,且一一列举,然后提出改革或革新的一种技法。(2)逆向技法。逆向技法是改变一般思维程序,即把事物反过来看,并由此解决问题的创造技法。把逆向技法引进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将正面、反面两种现象有机结合,交替显示,或改变演示程序,获得殊途同归之效。(3)替代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人们经常采取一些替代的方法,如缺乏现成仪器会找些功能相同的器材代替;一些效果不佳的实验也可用自制教具代替。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思维
(1)要构建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气氛
营造平等交流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心情舒畅,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活动状态,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忌简单否定学生,应用商量的口吻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欢迎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研究,应给予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特别是提醒有不同看法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探索。总之,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2)要善于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急于探求的心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3)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在物理教学中若能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时,为了把这一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可这样引入,带四根一端膨松的塑料捆扎绳(当时天气要干燥)问哪个同学能把膨胀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做这一件认为简单的事,然后每组叫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结果会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在一起,反比刚才更膨松了,且越用力捻膨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学生的兴趣会很快激发起来。